高考一百天班会开场白

2024-05-07

高考一百天班会开场白(精选5篇)

篇1:高考一百天班会开场白

距离期末考试还有100天的时间,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宝贵”有两层含义,一则是指时间的有限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倍加珍惜,二则是时间的有用性,就是说这段考前的时间很有用、很关键,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

考试专家分析,如果这二十天的复习都能科学有效的话,结果能使你总成绩再提高50分!50分好吓人,让人梦想!但仔细分析起来并不奇怪,也并非不可能。50分平均分到各科,也就只有6、7分。如果通过回扣复习,巩固了基础,加强了审题、书写规范的训练,理清了知识体系,弄通了几个重要模糊点,想通了几个典型题目,每科提高7——10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篇2:高考一百天班会开场白

2. 百日誓言报母恩;六月考场谢师情。

3. 高考100天,手机放一边!

4. 滴水穿石战高考;如歌岁月应无悔。

5. 同甘共苦拼搏从此时;风雨兼程成败在今年。

6. 良好的心态,充足的信心,辛勤的汗水,共筑辉煌

7. 寒冬可以没有阳光,酷暑可以没有阴凉,人生不能没有梦想和方向

8. 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心有多高,梦想就有多远

9. 巍巍扁栋衬濯中,莘莘学子映日红

10. 十年磨剑谱人生华章;百日冲刺展学子英姿。

11. 奋至六月勇跃龙门;志在百日敏思操笔。

12. 登高山务攻绝顶赏大雪莫畏严寒。

13. 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14. 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篇3:距离高考一百天

一个人做自己是否成功,从来都很难界定。但做子女的大体都是残兵败将,我便是其中一个。

距离高考一百天,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1

父亲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和母亲相识于县里的中学。母亲经常和我提起中学时代的父亲成绩如何出色。我却疑心这只是母亲浪漫化的回忆,因为1977年恢复高考,父亲根本没有参加。

如今父亲两鬓霜白,退休好几年。若以事业或财富之标准衡量,父亲是个再平常不过的男人。或者,以世俗的标准来看,父亲这一生没有什么成就。

时常听人说“高考改变命运”。这话听得多了,我便忍不住想:假如父亲当年参加高考,那他大概就不会是现在的他了。

我这念头其实可以说的更直白一些:假如父亲当年参加高考,考上个什么大学,那我的家庭出身极可能会好过大部分同龄人;那样的话,我本人在事业或财富上是不是也会好过大部分同龄人?

可这念头只是一闪而过罢了。倒不是说它在道德上有多糟糕。在八零后的我看来,这念头站不住脚:假如父亲考取大学,走出县城,比起他日后发达,更可能的是他不会和母亲恋爱结婚,那我连存在都无从谈起,就不要说什么好过大部分同龄人了。

所以,我从来没有问过父亲:你为什么没有参加高考?

父亲到底怎么看待他从未染指过的高考,我很想知道,但是我问不出口。

父亲倒是很重视我的高考。我高中三年,他和母亲同全中国的家长一样,为子女备考创造出各种条件——我是说“各种条件”,子女坐享其成视而不见、父母却一丝不苟创造出的“各种条件”。

父亲经常在饭桌上搬出那句神圣的“高考改变命运”来教训我。不知道是不是年少无知,我当时的感受是:如果把父亲这“教训”换成是“恐吓”,大概也亦无不可。所以高中三年,我第一痛恨教室的板椅,第二痛恨家里那张饭桌。

虽然我和父亲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在同一张饭桌上吃同一个女人烧的饭菜,但我和他对高考的理解认知是不一样的,是断裂的,那种玻璃被打碎无法弥合的断裂,一不小心就把人割痛割伤。

1999年早春,我们县城雨雪交晦,高考日益临近。还有一百天,班主任安排我们每天轮流在黑板左上角写“距离高考XX天”,以示鞭策鼓励。

这用意不可说不妙,但效果却很糟,因为全班谁都想像不出坐在高考的考场到底是何等滋味。所以这“距离高考XX天”简直就是一道魔咒,把高考变得像《启示录》里未知的末日审判那般令人恐惧莫名。

当时班里同学发育有先有后,个子便有高有矮,所以“距离高考XX天”几个红色大字连在一起活像是条鱼,在黑板搭的鱼缸里,在每个人的脑袋上,浮浮沉沉。

总共一百天,全班四十八人,每人黑板上轮两遍。我那板书难看到无法称其为板书,荒腔走板的几个字根本就是一条死鱼。可是我并不觉得难为情,反而沾沾自喜,因为我觉得这是我对末日般高考的一种抗议。

班主任却忍受不了我用粉笔勾勒出的这条死鱼。她觉得这歪歪斜斜毫无斗志的几个字对她的三年五班来说非但不是鼓励鞭策,反而是一种诅咒。在狠狠训斥我一番之后,她把我那条死鱼擦掉,亲自在黑板上写道“距离高考57天”:地地道道的魏碑体,写到“考”字还因太用力而折断了粉笔。

2

《启示录》里说末日审判来临前人类和这世界将遭受许多磨难。末世我是没法想像,但我觉得用磨难来形容那距离高考的一百天倒是相当贴切。

整整一百天,我们要经历六次模拟考试,解无数道题,答无数张卷,平均每天把屁股摁在教室的板椅上十二个小时以上。

那时候,女生们上厕所总喜欢结伴,因为每天休息时间太过有限,只能用手挽手上厕所的功夫来交流青春少女的那些心事。

那时候,我们最痛恨的一套模拟试题就是湖北省黄冈市中学出的“黄冈试卷”。其难度之匪夷所思,让我们只能用“性变态”来形容,然后用“无耻淫魔”来形容能答对上面题目的学生(不消说,在我们贫瘠的字眼里,黄冈中学的每一个学生也都成了“无耻淫魔”),而这种学生就是所谓的“种子生”,我们学校高考就等着他们出菜呢,所以这帮家伙都脾气不小,总是独来独往,面无表情,不爱运动,做起题来砍瓜切菜,我向来敬而远之。

那时候,我们把科目分成“主科”和“副科”。主科是高考科目,副科是非高考科目。我很喜欢那几门“副科”,因为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课上耍活宝。而那几个“种子生”当然是在面无表情地做“主科”的试卷了,所以我永远也变不成他们那样的“无耻淫魔”。

历史便是一门“副科”。历史老师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用沉痛而浓重的山东口音给我们讲“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我在底下接了话岔儿,说咱们三年五班是“黄冈四十八烈士”,全班哄堂大笑,老人一脸茫然,我一脸得意,“种子生”们依旧面无表情。

3

所以对于我来说,历史课就是这般快乐。可惜四十五分钟过的太快,下一节又是英语,主科哦,做卷子,对题目,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主谓宾,定状补,am is are……得,屁股又坐大一圈。

回到家里,母亲摆上刚热好的饭,父亲说“高考改变命运”,我神情庄重地点点头,飞快扒掉碗里的饭,逃离饭桌,又赶回教室,把屁股摁在板椅上,开始晚自习了。

人们又常说“没得到的总是美好的”。如果真是这样,高考对于父亲来说就应该是一样极美好的事物。

人们还说“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如果真是这样,当父亲在饭桌上说“高考改变命运”时,他到底是要把何等的美好延续给我呢?我又该怎样把“无耻淫魔”、“屁股又大了一圈”、“黄冈四十八烈士”这些荒唐字眼儿说给他听呢?告诉他这就是你心中的美好?

nlc202309090725

那时候,除了给我订阅《中学生作文辅导》之类的课外必读,父亲还坚持邮购一本叫做《青年文摘》的杂志,上面多是些闲文散记,和课业无关,所以父亲不会鼓励我读它。但父亲又觉得那些文章可能会对我作文有益,所以也没有明令禁止。结果是我以掩耳盗铃的方式通读了每一期的《青年文摘》,大到章太炎先生的传记,小到笑话幽默,我一篇也没放过。至今记得上面有一位叫叶倾城的作者,以女性视角写了一些以大学为背景的三角恋爱,其中一句“他把红色围巾裹在我的脖子上,在雪中吻我,吻的肆无忌惮”我至今印象深刻:什么?吻的肆无忌惮?这就是大学?原来熬过末世般的一百天,考进大学就是上了天堂!

我合上《青年文摘》,心里默念着“吻的肆无忌惮”,偷偷看一眼正襟危坐的父亲:如果你参加高考,读上大学,你会给母亲以外的什么女人套上红色围巾,吻得肆无忌惮?

父亲是那种电视上一出现接吻镜头就会立即调换频道的父亲。我猜五十年代生人的他如果真读上大学,恐怕也不会抱着什么女人热吻。对于父亲来说,“高考改变命运”简直就是神谕,而四年大学就是朝圣之旅,哪有什么心思去吻个肆无忌惮。

说到底,父亲,叶倾城,我,还有我九零后的小表妹们,我们是被被割裂开的几代人。高考就像是一面支离破碎的镜子,每个人都只是在一小块碎片上看到自己那张脸。

4

当“黄冈四十八烈士”在黑板上写过两遍“距离高考XX天”,高考便真的来了。

第一天考英语,很热,外加紧张,有女生就流了鼻血,怕血染上试卷,就用白衬衫去擦血,两小时过后铃响,一袭红衫出了考场。要在平时,我们这帮没心没肺的肯定要开几句恶毒玩笑。可那天是高考,末日审判,我们一个个蔫头蔫脑,考完就灰溜溜夹着尾巴回家了。

第二天,有人发现监考老师居然全是本校的,就动起歪念。刚开始还只是打小抄,可一看老师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大抄特抄而不可收拾起来。

坐我后面那女生,是一哥们儿的女朋友。这哥们儿父亲是副县长,当年参加过高考,读过大学,实实在在改变了自己、下一代甚至我们县的命运。我们当时一致认为这哥们儿女朋友是全班屁股最大的,然后告诉了他,他并不生气,反倒高兴。考数学之前,他问我能不能给他女朋友抄一抄。我说选择题可以,大题就实在没法管。他说选择题就够了,考完请你吃烧烤。回到考场,我便侧了身让他女友抄了我的选择题。那女生长的很好看,我很嫉妒。我想,这要是我自己的女朋友,可就不单单是请一顿烧烤了。至于高考作弊是不是应该心里有愧……去他的吧,先问问用黄冈试题折磨全国青少年的那帮家伙有没有愧再来问我吧。

顺便说一句,其实我数学高考发挥很糟,选择题没少错。所以他女友就倒霉了。可烧烤哥们儿还是如约请了,扎啤也喝了,很够意思。烧烤店出来已深更半夜,到了十字路口,哥们儿和女朋友打车往左拐,我一个人回家往右拐回家。等那哥们儿去北京读医学院,就和女友分手了。

5

不知为何,高考那三天一天比一天热。可我们却再没有人紧张流鼻血,因为大伙都抄的昏天暗地。有俩哥们儿抄晕了,抄中暑了,连英语作文都一模一样;结果闹的全省通报,我们学校取消来年考点资格(下届考生恨死了我们这届考生,下届班主任也恨死了我们这届班主任),俩哥们儿则改名换姓,家里更是各显神通,一个当年走上了一所军校,一个去省城复读,来年居然考上了我读的那所大学。

所以高考这三天,至少在我们县是全无末日审判的庄严神圣。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除了让自己独来独往、面无表情、屁股坐大、变成砍瓜切菜般答对所有黄冈试题的“无耻淫魔”,这世界还有许多条路可以让你读上大学,甚至读上北京的大学。至于读上大学以后该怎么混,个人看个人的造化,反正大家各安天命吧。

又或许,这点道理我早就明白了,高考三天加重了它在我心中的分量而已。

父亲笃信“高考改变命运”,我也笃信“高考改变命运”。只是我和他笃信的方式很不一样。

6

我高考那年全国首次推行自己估分,然后按估分成绩报考学校。我考得不好,分数估的自然很差,原来想去的几所学校都不敢报(其中有一所在南方,叶倾城曾写过那里外语系的女孩子如何如何有杀伤力)。那年军校莫名其妙十分热门,热门到全民皆知军校在招生体检时都会收钱。母亲便做主给我报了军校,带我去省城参加体检。母亲拿了很多现金,父亲去储蓄所取的。从这一点来说,父亲对“高考改变命运”神谕的理解恐怕比我想的要复杂很多。

我和母亲坐火车去了省城。住在一个父亲所谓“办事托底”的亲戚家。日报上说17日军校体检,我和母亲14日就来了,可亲戚却说:晚了!赶大集呢这是?上个月你们就该给我打电话!

母亲哪里肯信,瓢泼大雨中带我去了省招生办。那时候是七月份,所以即使雨水没过脚踝,也还是温吞吞的不觉凉。在十七岁的我看来,省城和县城最大不同是:如果县里下这么大雨,街上早没人了,可省城却还是到处跑着红色夏利出租车。

母亲叫了一辆夏利。她赤脚穿着凉鞋,脚背上贴着一片又黑又湿的叶子。夏利车在大雨中狂奔,我盯着车门的缝子,很想知道为什么没有雨水渗进来。

那时我的分数已经出来了,并没有估的那么糟,至少过了母亲给报的那军校的体检分数,但是那军校的招生负责人却说:不用体检了,我们都已经招满了。

母亲说:我家孩子体检分数够了。

负责人不说话,只是笑。

母亲又说:我们带现金来的。

负责人不笑了:谁告诉你带现金的?招满了就是招满了,赶紧回家报别的学校,别把孩子耽误了。

说到底,我与所谓“四年学费吃住全免外加每月发补助”的军校无缘。我当时心里却很庆幸,因为凭直觉我猜军校那种鬼地方你恐怕没什么机会“吻得肆无忌惮”。

回到家里,母亲病了一场。父亲一边熬着姜汤,一边问我要不要卧薪尝胆复读一年。

复读一年?再来一遍“距离高考XX天”?再把十七岁的屁股摁在棱角分明的板椅上?

我告诉父亲:我不想当蹲级包子。

父亲没说话。他尝了一口姜汤,在写字台上摆正我那份高考志愿,亲自替我填了一所我根本没听说过的学校。

母亲总夸父亲写一手好字,并数落我的字太没出息。可我却不喜欢父亲的楷书:太正,太硬,太郑重其事了。父亲用他的正楷填上我的名字,后面连着那所学校的名字,就去喂母亲姜汤了。我关上自己屋门,大哭一场。

九月份母亲送我入学,天空湛蓝,枫叶初红。有不少家长和子女在主楼门前合影留念。母亲视而不见,报完到就去校银行帮我存了生活费。母亲把红色存折交给我,说,你自己管好自己吧,我放心不下你爸,我得回家给他做饭了。

母亲走的急,偏偏那天晚上又有什么狗屁校长狗屁讲话,所有大一新生到场签名,不得缺席。我只能把母亲送到校门口的公交车站。那时已近黄昏,秋风有了秋意,校门口大大小小的饭馆咖啡厅酒吧卡拉OK却正灯红酒绿,像是在过盛夏。打着酒嗝的大学生们热烈而兴奋地四下奔走。

母亲看着周围的大学生,不无凄惶地问我:能让我和你爸放心吗?

我说:能。

母亲就上了车。看着大巴远去,变成一个白色长条儿,我又有点想哭了。可是没过几天,我也打着酒嗝在秋风中热烈奔走于校门口了。

每次从大学打电话回家,母亲都问我好不好。我总说挺好。高中时放学回家,母亲也这么问,我也说挺好。父亲很少在电话里和我说话。他自己没能参加高考,多年后他儿子倒是考了,只是考得这么烂,他恐怕没法开心吧。

米兰昆德拉说人生只有一次,没法像做实验那般去回头验证你给自己命运做的选择是否正确。写完这篇文字,我却开始幻想能重新高考。

对于自己的命运,我没有什么对不起它的。我实实在在对不起的人是父母,是爸妈。我只能在想像中把“距离高考一百天”重新来过,在想像中让他们开心一点。

一个人做自己是否成功,从来都很难界定。但做子女的大体都是残兵败将,我便是其中一个。

距离高考一百天,不如我们重新来过。

(摘自微信有故事的人)

篇4:高考一百天励志名言

2.什么是不容易?把同学们都认为容易的题目百分之百的做对,就是不容易;什么是不简单?把学习中每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掌握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平凡?把学习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弄懂就是不平凡。

3.十年苦读一朝决胜负换来笑逐颜开,数载艰辛六月定乾坤赢得似锦前程。

4.十年磨剑三日锋,数载人生在其中。

5.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和头脑的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合作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脚的才是推销员。

6.事业的大厦如缺乏毅力的支柱,只能是空中楼阁。

7.恃人不如自恃也。——先秦《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8.收获是事业的雨量计;聚集着奋斗者洒落的每滴汗珠。

9.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时代的强音。

篇5:高考一百天复习计划

下面我就最后100天的复习冲刺谈几点看法。

一、克服不良心理,树立必胜信心

良好心理是高考制胜的法宝,不良心理是高考的大敌。我们在冲刺阶段必须想办法克服以下6种不良心理:

1、骄傲自满心理。表现在上课不认真听讲,回答问题不积极,喜欢做难题偏题,不注重基础训练。

2、消极厌学心理。上课打不起精神,甚至不来上课,来上课也是看小说杂志,做小动作,说闲话。

3、依赖懒惰心理。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完全依赖老师,很少主动看课本,做练习。

4、虚荣漂浮心理。有些同学对知识一知半解,不懂装懂,表面看似接受,实际没有掌握。

5、悲观紧张心理。有些同学一方面总感觉智力不如其他人,考大学无望;另一方面又很想踏入大学之门,因而长时间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中,表现为:上课时昏昏欲睡,加班时这本资料看看,那本资料瞧瞧,看得多,消化吸收少。

6、贪多求快心理。对基础性的“短平快”试题不屑一顾,尽找知识点多的综合性的难题来做,只求速度和数量,不加总结提高。

除此之外,还有最致命的不良心理,就是有些同学们整天想着万一高考考不上怎么办?这样的同学也不太明智,预支了他的担忧。只有100天了,考好考不好是100天以后的事,现在担忧有什么作用呢?作用就是浪费你现在宝贵的复习时间。所以同学们就应该把握住现在这个很短的时间查漏补缺,而不是担心未来的事情。冲刺阶段能不能挑战极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有信心。克服不良心理的过程,其实就是树立必胜信心的过程。如何树立必胜信心?

一是学会自我微笑,挺胸抬头走路,挺直脊梁做人,助于增强信心。必须有不自欺、不欺人的态度,必须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精神;必须摈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做到敢想,敢比,敢争,丝毫不能放松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前面还有更高的目标需要自己去攀登。

二是平时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也有助于增强信心。一是不机械做题。做题仅求得到答案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有思考,有标记。思考每道题考了什么知识点,怎么考的,属于哪类考法,然后举一反三……标记做错的每一个题,这样做能帮同学们避免以后犯部分同样的错误。二是一道题要从头做到尾,不要养成做题做一半的习惯。三是错题要改,对基础差的同学来说,可以从选择题、填空题抓起,一点一点地填补漏洞,只要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就能逐步树立信心。

三是这最后100天内,同学们都应该把模拟考试当作高考来对待。模拟考试不但是试题的模拟,也应该是场景的模拟。这样,经过多次的场景模拟(学校设场景、学生自设场景),到高考时就不会紧张了。

二、选择恰当的复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恰当的复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议同学们综合运用下列集中复习方法。

1、及时复习。根据(德国)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我们要及时复习,因为遗忘在学习之后是快速发生的,以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慢。如果课堂上老师留下了几分钟让我们自由支配,那我们就要把这几分钟用于消化复习当堂知识,“趁热打铁”。每天的自习除了完成当天作业和试卷外,应保证当天功课的及时复习,当天功课当天清,一周功课一周清。及时复习花费的时间少,但效果好。

2、分散复习。从心理学角度看,集中复习容易引起疲劳,而且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影响复习效果;分散复习由于时间短,不易引起疲劳和干扰,复习效率自然就高。在各科都进入复习的考前冲刺阶段,要根据分散复习的原则,把各科穿插起来复习。穿插的原则是:文理科交替,前后两科之间的干扰要尽可能的小,有可能互相干扰的科目,一定要叉开复习。

3、多次复习。俗话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有的同学老是说学了以后记不住,怪自己脑子笨,其实是反复的次数不够。马克思有惊人的记忆力,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每隔一段时间就要重新复习一次笔记本和书本中的重点章节,以巩固记忆。我国明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十三经》都能背诵,原因就在于他读书时,每年都要花总共三个月的时间来复习已读的书。阶段性的多次复习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不求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

4、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复习。单一的复习方法,易产生消极情绪和疲劳,如果采用交谈复习法、讨论复习法、自我检查复习法多样化的复习方法,就会激起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三、挖掘潜力,攻克薄弱点

同学们在前一阶段的复习中几乎都会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即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复习之后,成绩就再也难有较大提高,甚至忽高忽低,沉浮不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遍存在于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对于进入100天冲刺状态的同学们而言,“高原现象”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越是临近高考,大家就越是感到时间的宝贵,倘若迟迟不见进步,大家就会有再学无用、空费时间的错误认识,从而放松甚至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这也是造成许多同学本来成绩不错而高考成绩欠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100天的冲刺里,要克服“高原现象”,首先就得弄清其产生的原因。一般来说,那些难度较低和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大家比较容易掌握;相反,那些难度较高和出现频率较低的知识点,大家往往掌握得比较差。再加上大家的思维特点、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千差万别,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偏点”“弱点”现象。从而最终导致总成绩的徘徊不前,即“高原现象”的出现。

其次就要找出自己的“偏点”“弱点”。为此,可对平时每次检测的得分情况分项进行详细记录,然后对所统计的数据逐项加以整理,就可看出自己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将自己的“偏点”“弱点”找出来。

第三,拿出一定时间,针对自己的“偏点”“弱点”,进行必要的定点训练和强化,实施重点突破,因为这些“偏点”“弱点”正是同学们的能力增长点。

四、备课必须处理好七个关系

1、计划与落实的关系

高考还有100天,同学们要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每天都要分配复习时间给各科。相对好一点的科目或“优势环节”,分配时间适当少一点,而弱势学科或“薄弱环节”分配时间适当多一点。建议每个同学都建一个错题集,专门收集自己做错的题目,经常翻翻,下一次再出错的几率就小得多了。除了抓好基础知识,总结也是不能少的,在总结的基础上查缺补漏很重要。除了紧跟老师复习的步伐以外,个人总结十分重要,在总结中就可以将各科的知识浓缩了,这样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在总复习中一定要保证学科复习的完整性,所谓完整性是说考生的每一天的复习、每一个时段的复习都要保证学科的完整性,按计划复习完一个学科再进行另外一个学科的复习,这样,基础知识扎扎实实,学科知识网络清晰,复习效率就高,复习效果就好。有的考生东一把历史,西一把政治,一会儿又抓起了地理,结果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科间互相干扰,考生越复习心里就越没底。

2、考试与看课本的关系。

冲刺阶段,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绝不放过每一道做错的题目。考试,正是对同学们所掌握知识程度的一个考查,目的在于弄清楚同学们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会?因此我们在庆幸自已取得好成绩的同时,绝对不可放弃自已出现的每一个错误,这个错误正是自己学习的漏洞所在,正是自己知识体系的断层所在,正是自己逻辑推理有误的体现。所以紧抓住这个错误,从错误着手,找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打破砂锅问到底,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的错误,是某一个概念不清,还是某个方法不会,或某种演绎不到位?建议同学们对待错误就象对待敌人一样,要将它彻底消灭,绝不能浮光掠影,草草了事。有的人简单地将很多错误归结为粗心,其实我们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往往都不是偶然的,你认为是粗心,但下次遇上还会错,是因为自己对某个问题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请同学们准备一本笔记本,凡出现错误,及时记录在案,并标明出自何处,认真写出出错原因和正确解法,并反问自已,是否我再也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有不懂的问题,尽量向老师请教,并非只有老师才能帮你解答,而是因为老师会诊断出你出错的真正原因,找出你知识体系中的盲点,给你的最合理的建议和解决的方案。

当然,考试之外,大多数时间要依据课标、考试说明回到课本上来,注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否则,丢了基础,考试也达不到目的。高考试卷中易、中、难试题占分比例为3∶5∶2或3:6:1,易、中试题占80%或90%,所以要想取得好成绩应狠抓基础。我的口号是:基础、基础、再基础;加分、加分、再加分。这里我提三个建议:

(1)进一步吃透《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精神,明确复习范围和要求。《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它严格规定了命题的范围和能力要求,同学们高考前应进一步学习《考试大纲》,以明确复习的内容、方向、能力要求和难易程度,根据《考试大纲》中的要求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侧重地安排复习。

(2)充分利用课本用好课本,抓好“双基”的落实。有些同学在高考前的复习中抛开课本,在大量的复习资料和模拟试卷中钻来钻去,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题来完成覆盖高考试题的工作,结果是事倍功半。同学们必须高度重视利用课本用好课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课本上,按照课本的要求抓好“双基”的落实,不要刻意追求社会上流传的偏题、怪题和难题或技巧性过强的试题,不要在题海中不能自拔。

(3)正确处理训练的质和量的关系。同学们在做题训练中不但要注意训练的数量,尤其要重视做题的质量,不能就题论题,而要就题论“理”,就题论“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题的效用。在做题的量和质发生矛盾时,要坚持“宁可少些,但要好些”的原则将题做通,做透,才能于不同中见相同,于相同中见差异,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好方法,考试中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3、攻薄弱学科与发挥优势学科的关系。

每个人相对自己而言都有相对优势的学科与相对弱势的学科。同学们要强化优势学科,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并靠它拿高分。弥补弱势学科,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小步子前进,一步一步来提高弱势学科的实力,从而强化自己考试的信心。越到后面越要扬长避短。

4、主体作用与主导作用的关系。

复习要坚持同步性原则,所谓同步性原则就是同学们的复习计划一定要和老师的复习安排同步进行,万万不可另起炉灶,同学们要有自己的复习计划,但这个计划是在学校老师复习安排下的细化和调整。

老师毕竟有着多年的教学和辅导经验,所以是最能把握分寸的人。他们既能将有效知识有规划有步骤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又能详细地讲解解题技巧。“在上课时,一定要追求随时随地不走神”。老师所讲解的知识点早就掌握了,而自己的不懂之处老师又较少提及。同学们又很容易走入两大误区:一是抵触老师的授课规划和知识链接,二是独自钻研生涩艰难的试题。“这样的考生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高考不是竞赛,它不会曲高和寡;而老师是过来人,他知道如何引导”。

跟牢老师复习脚步之后,最关键的就是“链接宏观知识点”,同学们自己必须要具有主动积极的意识和行动。

5、复习效果与班风的关系。历史证明:哪个班的班风好,高考成绩必定好!

6、学习与锻炼、休息的关系。科学安排,相互促进!

上一篇:数字逻辑课程教学大纲下一篇:质量技术部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