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

2024-05-05

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精选8篇)

篇1: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件出发,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空间与图形时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获得对简单几何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让学生都能举出生活中许多有关平移、旋转的现象。如:国旗冉冉升起时做上下平移运动;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做平移运动车轮却在做旋转运动;路上行驶的火车是在做平移运动……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让学生不仅仅只动手,还运用了其他肢体语言

平移、旋转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旋转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我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旋转现象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墙面在方格中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格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研究墙面平移的距离;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教师适时结合多媒体课件随机移动墙面的每一个特征点,在多次数墙面任意一点的平移结果后,学生感悟出平移的本质,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它所在的图形就平移了几格。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不足的地方:突发事情上,教学机智还不够;许多教学环节设计的比较好,但是没有更好的落实。评价语言有些单调,教学语言还不是很精练、准确等。在小鱼的平移上,我们的小朋友都是把鱼转了一个头,我觉得这里我还解释的不够。本人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克服以上缺点,还要克服口头禅,使我的数学课的教学能够尽善尽美。

[关于小学数学的课程设计]

篇2: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3日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就要落实“掌握知识、发展智能、陶冶情操”的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人格的 主体性的一代新人。这里的所谓人格,是指学生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不仅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 奋斗目标,也是督导评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依据。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 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 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 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 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 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 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 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 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 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 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 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

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 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 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 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 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来源:京都名师论文中心 题目: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构想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 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篇3: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

一、影响初中生数学成绩下降的原因分析

1. 学习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阶段学习的内容比较少, 每天数学课程安排的非常多, 在题目的难易程度上多以计算为主, 涉及到逻辑形象思维能力的比较少, 而进入了初中课堂, 学生的课堂学科内容突然增加了很多, 数学课每天大约只有一节课的时间, 学生需要花费精力去学习其它学科, 对数学花费的精力减少。小学阶段有很多问题不需要太动脑筋就能完成, 而到初中阶段更多的是依靠学生的思维能力, 与小学相比, 初中数学更强调对数学知识的领会运用。另一个明显的内容差异是, 小学更多的是强调数字和符号的记忆, 初中由整数一下子扩大到实数的范围, 逐步演变成方程式、不等式、函数等数学运用, 这个阶段对学生头脑思维能力要求非常高, 有些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运算形式不能适应, 后续学习乏力, 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2. 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处于发育的阶段, 大脑的思维方式主要以机械思维为主, 教师讲课通常以卡片图画为主, 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 通常是经过死记硬背得来的。但初中与小学就完全不同了,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必须要以动态逻辑思维为基础, 通过小学直观的学习和记忆, 已经不在适应当前初中数学的需要, 而初中数学更注重规范的教学模式, 这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思维方式的不同之处。

3. 教师讲课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课堂学生的认知主要是通过直观的感觉来获取数学知识, 所以小学教师在学习中可以经常开展趣味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数学获得知识。而到初中数学课堂相对比较严肃, 教师更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几何空间感的理解, 包括坐标、象限、图形、证明等, 学生的认识形式也由直观感知转变为逻辑认知。

4. 教师之间的沟通存在一定的差异。小学教师在小学的环境里教书育人, 而中学教师在中学的环境中教书育人, 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沟通, 中学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师的教学体系, 小学教师也不了解中学教师的教育体系。因此, 两种教育模式相互交织在一起, 使学生对学习数学有一种不适应的感觉。

二、抓好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的几点对策

1. 学生在小学校园生活了6 年, 在刚进入初中校园的前几个月, 学生肯定会有所不适应。所以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宽松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树立必胜的学习信念, 在班级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气氛。并且, 数学教师还要和班主任及时进行必要的沟通, 让学生把自己看成是独立的个人, 让学生感觉到他们长大了, 能够接受更难的数学知识, 可以在初中校园开阔更宽的视野, 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形成浓厚的氛围。

2. 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做题习惯。由于小学阶段对数学演示的教学过程要求的不是很严格, 往往写完作业就算完成了今天的任务, 所以在做题中造成了小学生追求速度, 演示潦草的情况, 看不清楚计算过程。而初中每一步的运算方法都将计入分数, 所以初中生要想学习好数学, 就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 课下多做有益于巩固本节课的练习, 长此以往, 肯定能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3. 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好每一堂数学课的内容。数学教学的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初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 根据数学课本的大纲要求, 对初中生开展直观形象的思维能力培养, 做好小学到初中阶段的顺利衔接。一要把握好原有知识衔接。初中数学课堂是对小学课堂知识的扩展, 是对小学数学知识的进一步加深, 所以, 教师要特别注意原有知识和新学知识的联系, 从中获得加以分析和区别, 在原有基础知识上获得更好的学习。二要提高学生课堂预习能力。小学阶段学生往往在课堂上直接听教师讲课, 而到了中学阶段课程紧凑, 学习变得困难, 如此不加强课堂前学习, 就会跟不上教师的讲课步伐, 因此提前预习就变得十分重要。所以, 学生要明确课前的学习任务, 提前对课本进行有选择性的学习, 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质量。

总之, 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数学教学也是一样如此。教师只有牢固树立终身教学的理念, 把教学当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克服短期行为, 引导学生向着理想的方面发展, 直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才能寻找到最佳的衔接方法, 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的缓冲地带, 让学生逐渐的融入到中学数学的学习之中, 巩固原有数学知识, 不断为新知识架桥铺路, 促进数学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美良.对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的探讨.考试周刊, 2013, (89) .

篇4: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

关键词:初中教学;小学教学;学习方法;认知规律

一、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中的衔接问题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中的衔接问题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存在差异性。在小学阶段的时候,教师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思想,掌握基础的数学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用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另外,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还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初步的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而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时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教学内容中强调对数字的研究,学会应用方程,了解极限的概念,让学生自行归纳和整理数学知识,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存在差异性。小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对算术数的学习,而初中数学则引入了有理数的内容。小学所学习的是一种具体的数字,而初中数学中所学习的则是一种未知的数,主要解题方式则是代数法;第三,教师和学生在初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有所不同,具有一定的差异。学生在认知程度上也不尽相同。

二、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衔接

1、提高认识,注重基础学习。为了使小学数学和初中数学能够更好地衔接,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初中数学学习方法,必须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优化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初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对数学基础内容的巩固,要将新的数学内容与小学数学知识相结合,注重基础性教学。在初中教学中方程应用题是其主要题目类型,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运算基础和基本的数学逻辑思维,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当将其与小学中所讲解的算术解题方法相对比。

2、数学思想方法的衔接。数学教学,应该是“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与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统一体,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数学的丰富内涵,对于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阶段,主要以渗透为主。这个要求是与小学数学内容特点与小学生的思维展水平相适应的。中学阶段则有更明确的要求,如函数的思想、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等。于是,在教学如何已经渗透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直接的迁移到成熟的数学思想,就成为实现中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以梯形的面积教学为例,小学的数学教学中通常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即将梯形面积计算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面积来处理的。这样的做法当然也体现了转化思想,但若从转化思想出发,即当我们面临一个新问题时,我们分析一下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如何寻求转化的途径,便是转化思想的运用。

3、教与学的方式的衔接。第一,从教学要求来看,小学数学教学强调直观与形象,而初中数学教学更侧重于在直观、具体的基础上的抽象。在这种要求下,对比小学数学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常常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实验操作、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随处可见而言,初中的数学教学则更需要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基础,更注重抽象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教学活动常常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节奏相对较快。这些要求的不同,突然面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抽象性与快节奏,势必使学生有诸多的不适应。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认为可取的办法是,让我们的数学教师在执行数学教学时需要有意地往后后退半步。

第二,从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小学数学的内容比较简单、信息量不大,小学数学教学的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较多,讲故事、做游戏、小组合作、小组竞赛等形式常见于小学数学课堂,但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内容较多、信息量较大,初中数学教学形式相对简单、教学各环节的安排目标指向明确,在教学方法上面对更新更高的要求。

4、重视中小学数学内容的衔接。①数与代数领域的衔接。“数与代数”是中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在小学,主要指数与数的运算(这里的数主要指非负有理数,即所谓“算术数”)。在中学,除了数概念扩充到了实数外,更重要的是有了式的运算。从小学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开始,到中学进一步研究数字与字母的运算,即研究代数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代数式的运算及关系(相等与不等),由此而成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就构成了初中数学中数与代数的基本部分。于是,从小学到中学,数与代数领域的主要变化就是从数字的具体运算到代数式的形式化运算的转变。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转变,在初中低年级阶段,要积累一些“半形式化运算”的经验;②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衔接。在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的初步知识,认识的主要手段是通过直观感知。初中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等内容。认识方式也从直观感知到“说一点理”“说理”,即由直观感知逐步过渡到逻辑论证。要顺利实现这个领域的衔接,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逐步理解说理是必要的,逐步学会怎么说理。

5、注重学习习惯的衔接。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小学时期就基本养成。但是在初中时期,仅靠这些基本学习习惯远远不够,必须进一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像善于认真思考、不懂就问、学以致用等习惯。 假如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都养成的话,初中数学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这对做好初中数学和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也有所帮助。

6、学生认知规律的衔接。根据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思维已经由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顺应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人格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最佳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三、结语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的范围十分广,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进行系统的规划。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端,极其重要,为学生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小学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当的进行延伸,而初中教师在讲解数学内容的时候,应当与小学教材相联系,以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实施有层次的数学教学,从而保障中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永春.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9,07:42-46.

[2] 任金红.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 段燕.浅谈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衔接[J].新课程学习(下),2012,08:55.

[4] 赵海燕.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讨[M].新课程学习(中),2015(03).

篇5:小学作文:关于数学考试的作文

前几天,我们班数学上完了第一单元,于是,尹老师在星期五给我们考试了。

我拿到试卷,仔细地浏览了一遍。题目不难,但是如果不细心,还是会失掉很多分的。我想到这里,便开始写起来。由于题目不难,我十分顺畅地写完了这张试卷。

写完以后,我长出了一口气:题目也不是太难嘛。这时,我便胡思乱想起来,一会儿想自己得了一百分的情景,一会儿想应该让家人怎么奖励我。突然,我想起自己还没有检查试卷,急忙以最快的速度和非常细心的态度将试卷检查了一遍。幸亏我想起要检查试卷,检查的过程中,我竟然一连检查出好几个错误,如果没想到要检查的话......天哪!我不敢大意了,又一连检查了好几遍,才放心的交了卷。

下午,尹老师来布置作业。当他写到“订正试卷”时,全班同学都发出惊呼:尹老师批改试卷的速度也太快了吧!然而,也有小部分同学用无比悲惨的语调说道:“唉,早不发晚不发,偏偏这个时候发,看来,我整个周末都不能好好过了!”

“安静,安静!”尹老师高声说道,“这次考试,我们班90分以上有25人,还需要努力。下面,我把前八名同学的分数报一下,希望大家向他们学习!”

我虽然不怎么担心考得不好,但是如果连前八名都排不上,那可就太丢脸了。于是,我竖起耳朵,专心地听尹老师报分数。

“这次考试的第一名是——刘珺仪同学!一百加二十!大家鼓掌!”

尹老师说。

我?第一名?不会吧?我第一反应就是老师是否报错了。

然而,看到老师微笑的目光和同学们的惊讶表情,我也就不再怀疑了,三步并作两步地走上讲台。老师对我说:“你考得很好,我准备奖你一本本子和一支有趣的圆珠笔,以资鼓励。”说完,尹老师就将我的试卷、一本写了我名字的本子和一支浅绿色的圆珠笔递给我。我细细的端详着这支圆珠笔,它的表面十分光滑,上面有一个打着“OK”手势的手,每根手指上都有各种不同的表情。笔杆由细到粗,笔盖被隐藏得十分巧妙,不仔细看还真看不出来。我用手轻轻一扭,它竟然弯了过来,真好玩!接着,我在同学们无比羡慕的地呼声中,自豪地走回了自己的座位。

篇6: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与研究

1.教学中的提问内容缺乏设计,随意性非常大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是有效了解学生特点,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提问的作用,尤其表现在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随意性非常大.即便采取了提问教学策略,但提问方式、内容等启发性、针对性非常小,甚至有些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些教师将问题前后设计得过于简单,缺乏有效的联系,以至于不同的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连续,既对课堂教学不利,又严重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建构.

2.课堂提问设计缺乏实效性,评价多元性不足

据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小学教师为了设计课堂提问内容而“设计”,比如,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习惯性地将备案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将课堂上所提问题、答案等一一记录在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形式化、流程化现象非常的普遍.一些教师为了能够确保课堂提问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在课前组织学生彩排,引导学生对预设问题答案进行课前记忆,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必定难见成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确保提问质量和效率,片面地将提问问题的设计对象定位在了优等生层面,设计问题时会不自觉地以此为基础和范围,涉及面显得非常的狭窄,很难照顾到中等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也就很难有好的提问效果.同时,提问评价缺乏多元化,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回答以正确、错误为评价结果.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无论对错,都渴望教师能够给予全面的评价和指导,而且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基于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高提问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提问的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为什么要进行提问,之所以要提问,主要是为了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来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在提问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提问目的的明确性、具体性以及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部分教师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中,进行以下提问,即“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其中,一些学生的回答是“都是真分数”,一些学生的回答是“分子都为1”,从这种回答结果来看,学生根本不明白提问的目的,随意回答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若将提问内容改为“两分数分母一致吗?不同分母的分数是否能够直接相加呢?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可使提问目的变得更加的明确一些,提问效果会更好一些.

2.提问设计应当多样化

小学数学提问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提问设计的多元化、多样性.比如应用题内容为:现在有60千克苹果,其比西瓜的2倍少2千克,问题是西瓜有多少千克.学习成绩稍微好一些的学生会根据题目要求列算式,即西瓜重量为(60+2)÷2,而后进生所列的算式则是60×2-2.此时,教师应当通过巧妙设计多元化的提问问题,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先问“2倍”指的是什么,然后再问西瓜的2倍呢,经过这一提问,很多学生就明白60×2是错误的,算式60×2-2也是错误的.此时立即追问学生:“苹果是西瓜的2倍吗?有没有其他数据和条件?题干中的少2千克是怎么回事呢?”通过这种多元化的提问设计,可以使整个提问教学过程彼此保持紧密的关系、环环相扣,将多种提问方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采取该种提问策略,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非常有趣,而且能引导学生参与思考,探究问题,对于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新课标背景下,更多的提问策略和方式方法被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但一定要注意应用技巧、把握好“度”,只有这样才能为教学服务,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篇7: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沙坪坝小学

杨顺洲

有人认为:计算学来没什么用,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是这样吗?其实,计算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我们在购物的时要计算,算什么呢?最简单的就是计算找补,还有吗?当然有,例如:大多数人在购房时,得计算自己的收支情况,购哪种价位的房合适,如果要按揭,还得算算自己以后每个月的收入是否足以承担银行的贷款,若盲目购买,显然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之处。买了房之后,还得算,算装修,就拿买瓷砖为例,我们得进行测量,计算出大约买多大面积的瓷砖合适,还得根据瓷砖的单价,计算花钱的总价。再以上班为例,你得计算自己坐车时间,步行时间,加上中途可能耽搁的时间,从而估算出合适的出发时间。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计算来帮助你,很显然,一个在生活中能处理好各种事物,会生活的人,必然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计算能力,也是为以后深入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

计算如此重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传统教学中反复机械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好办法吗?很显然,这样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是应对考试的好办法,但是,这样会深深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重复,只会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厌烦。那么课改初期提倡的算法多样化,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这种方法好吗?这样做,好处在于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一定合适吗?我们想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己的判断能力如何呢?如果他选择了一种复杂、耗时的计算方法,而导致完成作业时间延长,优化的方法没掌握好,后来又重新改过,这些弯路,价值大吗?是否会打击到他的自信心呢?那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做到些什么?真正让每个孩子在计算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呢?

在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导。

一、做好计算教学的多样化。

这里的多样化,是教学的多样化,而不是算法多样化。什么是计算教学的多样化呢?就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让学生有学习兴趣,不会觉得乏味。举个例子说,今天要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不能走进课堂就说,今天我们来这习小数的加减法,学生的反应一定是“哎,真没劲!”、“我早就会算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我们可以采取情景的方式呈现数据,让学生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自然的引入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计算教学。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解决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在设计计算练习的时候,也应采用各种形式,避免单一的笔算练习。

二、在教学中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我们往往只重是算法,会算就得了,在作业和考试中,看到的就是算法,算理嘛,谁管你呢?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学生要明白“怎么算”,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为什么这样算”,其实就是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一个再现,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环节,也是学生继续学习下一个知识的基础。同时,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明白算法的精妙,进而巩固算法的掌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运用算法进行练习,以形成技能。总的来说,算理花的时间较少,而掌握算法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算理的教学,更要重视算法的运用,达到技能的熟练。

三、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既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又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更能使学生能在交流中学习先进、取长补短。但是,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算法多样化,容易使算法多而不精,更耗费课堂教学时间。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我们可以在学生提出了几种有特点的算法时,首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对算法进行优化,找出最合适、合理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找出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四、做好计算教学的细节之处。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要求我们有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卷面整洁等细节的地方。

篇8:关于小学数学的论文

教师作为《数学课程标准》的最终执行者, 我们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一般业务技能, 更主要的是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影响着《数学课程标准》实施的效果。

基于课程改革的深化, 基于《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 我们要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数学观进行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的方法, 调查涉及到的学校规模大小兼顾, 教师年龄分布均匀, 接受调查的对象共计102人。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 其中一、二两题是封闭题, 第三题是开放题。问卷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下表中有33个词汇, 如您觉得这个词汇与数学有关, 则在空格内打“√”。

二、在上表打“√”的词汇中, 请您选择认为最能体现数学教学的2~5个词汇, 把它们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请用一句话表达您的数学观:_______________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第一题的调查结果按每项选中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百分比的高低排列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下面几点结论:

1. 大多数数学教师具有较先进的数学教学思想。数学留给教师的印象不仅仅是概念、公式、定理、计算, 数学是能解决问题的, 它充满辩证法的因素。表中“解决问题”和“辩证法”所占的百分比均超过90%, 具备这样观念的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已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

2. 遗憾的是所有数学教师都选中“逻辑”这一项。诚然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途径, 数学本身也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但数学亦可培养学生非逻辑思维, 数学也需要猜测、想象。选择“逻辑”这一项本不错, 只是“逻辑”选中率最高, 且是100%, 就有失偏颇了。从这一现象的另一面可以看出:早期的教师培训工作, 关于数学与逻辑特殊关系的思想已深入人心。当初是成功的, 但现在需要调整“逻辑”在数学教师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3.“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两项都位居前10位, 这一现象表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这一论断已深深地烙在数学教师的头脑中。数学教学尤其要注重数量关系的分析, 但小学阶段空间观念的培养不可轻待, 现代数学的发展趋势表明空间观念地位的重要性。从表中看出小学数学教师重“数量关系”轻“空间形式”。

4. 悲哀的是“计算”选项选中率是99%, 说明数学教师的头脑中还有根深蒂固的旧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 数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是计算为主体, 而是数学思想、数学模型为主体。

5. 部分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不全面, 选中“美”这一项的只有53人, 仅占52%。其实数学中的美是广泛存在的, 它有统一美、奇异美、对称美、简洁美等。通过数学教育渗透美育, 是数学教育的任务之一。

6. 部分数学教师的数学观念还有不小的问题, 选中“繁”这一项的有35人, 占总人数的34%。

第二题的调查结果按每项选中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百分比的高低排列如下:

第二题的调查结果与第一题是相关的, 从很大程度上验证了第一题的分析结论。从表中可以看出:“思维体操”选项凸现出来了, “数字”选项的选中率下降, “科学性”选项已跃居第二, 取代“计算”选项。这些现象说明, 数学教师回答第二题 (对数学的本质把握) 比回答第一题 (对数学的初步印象) 更慎重, 教师的数学教育教学观念也更纯、更准了一些。

第三题是开放题, 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情况:

1.传统型的数学观念。教师们的表述有:“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数学是思维的科学”、“简洁、实用, 具有逻辑性”。应该说持这类数学观的教师只是缺少不断的学习, 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2.畸形的数学观念。教师们的表述有:“数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是用来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数学是科学性很强的逻辑文化”。这样的教师有点走入极端。

3.空泛的数学观念。教师们的表述有:“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甚至有3位数学教师不会用一句话表达自己的数学观。这样的教师缺少学习, 观念模糊, 甚至是空白。

4.先进的数学观念。教师们的表述有:“数学是一门科学的、简洁的、美的学问”、“数学可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用数学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数学是有逻辑性, 也是有辩证法的”。

三、思考与建议

1.重塑学科观念。教师培训不光要注重一般性技能的培训, 更重要的是培养教师科学的先进的观念。教师培训要从大的本质观念入手。要使教师们确立全面的数学观, 即数学作为一种文化, 既有其科学因素又有其人文因素。纠正把数学教育只当成逻辑思维训练甚至是解题训练的偏狭的教学观。教师教给学生的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数学教育。教师对于数学的认识远比对数学教学的认识更加重要。

2.组织专题研讨。教科研既要有常规的大众型的听课、评课活动, 也要有深度的观念方面的交流与碰撞。事实上, 教育教学中的很多差异归根结底是认识上的差异。通过确定专题组织教师进行讨论, 提高认识, 提升素养。如专题:计算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小学数学中的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数学美在何处等。专题研讨能够直指问题核心, 矫正认识差异。

上一篇:2018年慈善一日捐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