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月光的抒情散文

2024-05-22

城里的月光的抒情散文(通用9篇)

篇1:城里的月光的抒情散文

城里的月光的抒情散文

人生若是一场梦,那我们都是入梦人。

我曾经把自己嵌入无边无际的黑暗里,选择了逃避。那年,一场名为青春的潮水席卷了我们的世界,改变了我们最初的模样,这反而使有的人找到了方向,唤醒了自我,而有的人却不是那么幸运。很不凑巧,我便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人。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然而我还没有这样的幸运。早已在出发时,就给自己砌了一座城,困住了自己,早早的长眠于地下。

黑夜让星辰闪亮,从而也让我有了逃避的时光。城里的月静静地照着,花儿在风的微拂下,拢起一片又一片的花瓣,在熟睡中散发着清香,诠释着自己的价值。一颗颗闪闪的星斗,镶嵌在黛色的夜幕下,像熠熠生辉的宝石。多么宁静的月夜,多么柔美的星空,而我却散发着颓败的气息,流浪在这座城。

这座城处在群山环绕间,与世隔离着,又有谁知道,这座城竟是我亲手一砖一石而砌的,每一块砖,每一块石上都粘着鲜血,肉,皮。所有的辛酸自己品尝,所有的痛苦自己消化,所有的不幸自己承受,总是躲在这个城的角落,暗暗流泪,暗暗伤心,寻求最后的庇护。

我如海上的一叶扁舟,被青春这股风掀翻在那巨浪滔天中,最后埋进了冰凉的坟墓,化作白骨,被世界所遗忘。青春如一本仓促的书,还未深读,便含着泪回忆。我想纵是青春的梦想很远,踮起脚尖或许就能更近一点吧。但面对青春的.十字路口时,我一不小心堕入无边黑暗,困在了我的城。

来不及明白,来不及准备,便已筑城困了自己,亲手将自己送进坟墓。或许有一天,我们终究会明白,青春的坎坷便是明日的幸运,只是现在的我们不懂而已。

一晃眼几年已经过去,青春的幻彩渐渐褪色。时光苦短,生命的篇章是否写尽,生命的精彩是否绽放,生命的颜色是否奇幻?回首那个熟悉已久的孩子,如今已成建设社会的一份子。曾坠入黑暗,也曾飞向光明,人生的旅途便是如此。这会儿也许在坎上,下一刻谁也无以无法保证不在坎下。记得那年所经历的过往,如今历历在目,时刻警醒着自己。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座城,一座困住自己的城。所幸的是,那年城中月照亮了城中人。回首前二十年的经历,几经沉沦,我从黑暗来到光明,又从光明堕入黑暗,继而又从黑暗起步,寻求生命的真谛。人生何尝不是一部电影,演绎人的七情六欲,五纲伦常,浮与沉。若将人生比作一场梦,那我们都是做梦人,那那年青春的颠簸,便可算是梦的插曲,扰乱了最初梦的纯洁。

筑一座城,可拒敌人,守家护国,也可困一个人。不幸的是,那年我便筑了一座。如今回想,记忆如昔,每个人都会对人生感到迷惘,恐惧,从而举步不前,久而久之,便幽僻自己。但在我看来,不要为不幸而不幸,因为不幸而幸,只有在不幸中醒悟的人,才是历史所需之人。当你处于困境时,不要心慌,不要放弃,你总会遇到你的救世主。或许希望就在眼前,需要你细心去发现。想想那年青春的漩涡吞噬了我,让我自己筑一座城,困住了自己,或许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另类保护,但也限制了我的成长。

但我是幸运的,在我以为我要沉沦下去,死在我的城的时候。一缕月光拯救了我,照亮了我内心的黑暗,照亮了我前行的路。看来,世界没有放弃我,我的未来依旧有无限可能,这场梦仍然可以做下去。

不想被别人否定,那就请一直更加努力,即使偶入泥潭,即使偶遇风暴,即使偶坠黑暗。所谓的成长就是受伤,这次好了,等待下一次。想想我也成堕入黑暗,砌了一座城,困了最初想更优秀的自己,我也曾躺在冰凉的坟墓,感受死的痛苦与绝望,生命的色彩也曾暗淡,人生也曾变成灰色的星期天。

但我内心是有所期待的,荡气回肠的哀鸣从未停止。在黑夜,在这座困住我的城,终得到了解脱,城中月照亮城中的我,继而继续这梦。

人生若是一场梦,那我们都是入梦人。青春时的坎坷就是梦中的一段恶梦,似城困住迷失的自我,而城里的月光则是我的幸运。

谓之不幸而幸,因为有你——城里的月光,将我从黑暗带到光明。

篇2:城里的月光的抒情散文

城里的月光,洒满了一纸流年。它映出了,年少的天真、青春的狂想、中年的淡定、迟暮的目光、也曾执意痴狂。月色温柔美似情人的眼睛,一池汪洋的迷醉,倾情所有的念想。月色如水,人生在阴晴园缺里变得残缺不全。我们终是要各自取暖,城里的月光依然,路在延伸中影单,而我们终是回不去了。执手诺言,岁月如故,满城的月光倾城在轻轻地诉说……。

------题记

【月光倾城】

白月亮,似冰轮,让我的情感中纯净透亮。

每当月亮升起之时,就照亮了我的心房。在我居住的小城,楼房变得越来越高了,看似繁华了,车水马龙、灯红酒绿,有点都市的气息了。华灯初上之时,万家灯火中就洒满了人间故事。这个时候,又见月光倾城。就在这个小城里,让我经历了花前月下的唯美浪漫,最终牵手了百年之好。我在温暖的小屋,站在阳台望月,更添了几许回味悠然。在这月华如练的月色中,让我更能体会到人间的“阴晴圆缺,悲欢离合”。因而,月亮告诉了我:一个人要安然于自己的灵魂,在于不在又何妨?心中有月,自然倾城,就会有佳人顾。

读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时,让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城”。先生形象地把婚姻比作“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这个情感的怪圈。慢慢地,让我领悟到了。一个人的“心城”,同样需要一轮“月亮”。有的人,把自己的城装饰的华丽辉煌,但是没有月光倾城,也是死水一潭,没有生机;有的人,在自己心中有一轮明月,却没有好好地珍惜,到头来成为了水中月,镜中花。可见,只有把月亮请进自己的“城池”,才能感受到月色的纯粹。佳人似月,月如佳人,在于自己的心城中,有一颗诚挚的心,留住一生的月色倾城。

读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让我心中多了一种亭亭玉立,宛在水中央的美感。月亮如水一样,温情涌动,纯净无华,而女人如水,美丽如月。此时,更感“貂蝉拜月”风情里的故事。月亮、流水、女人,这些美相得益彰,成就了一株美丽的“心荷”。而自己的城中,没有月亮是冷漠的,没有流水是干涸的,没有女人是孤独的。所以,只有月光倾城,流水润心,佳人眷顾,才能让自己的城池中,活色生香,烁烁其华,只为伊人飘香。只有在白月光的清辉中,让自己的“心城”更纯净,照亮了一生情感当中的“悲欢离合”都是爱。

【香薰的月亮】

城里的月光,照亮了我的家,也温暖了我的心房。

我的城池里,在人生的经历中,被熏香出了两个“月亮”。当我到了“执子之手”的时候,有幸遇见了心中的“月亮”女子,让我的爱情和婚姻有了一个美满的归宿。这就是我的妻子,陪着我已经走过了19载的人生风风雨雨,从“阴晴圆缺”的故事中,体会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到现在,月光依旧倾城,成为了我最珍惜的“月亮”。这个“月亮”我已经熟知她的味道、她的情感、她的温暖,成为了我一生的挚爱。在我的城池里,只需要静静地感受着月色如此美好,月色依旧迷人。因此呢,每一次“望月”的时候,让我就会无不深情地眷恋。

在我的城池里,让我拥有了另一个“月亮”。这就是我的女儿,从呱呱落地开始,就被我视为“掌上明珠”,期盼着她的长大,成为一轮最美的.“圆月”。正因为有所期待,看着她一天天的成长,让我的华发早生了,这只有做父亲的能体会到,不操心不行。随着斗转星移,在十八年的守护中,这轮“月亮”已经趋于满月了,让我心生怜惜。这轮“月亮”,只要我一看到她,就无法说出我对她的爱。在我的有生之年,但愿我一直是她的“太阳”,映照给她温暖的关爱和呵护。因为这轮“月亮”延续着我的生命,成全了我的寄托。

每一天里,在我的城池中,月色宜人。特别是到了晚上,一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吃着晚饭,说着一天中的事情,其乐融融。顷刻间,一天的劳累,一天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看着眼前的这两个“月亮”,自然温暖了我的城池。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给她们盖盖被子,听她们轻微的鼾声,看着她们睡熟的脸,我的心已经倾醉了。这两个熏香的“月亮”,让我的心房里月华如练,温情四溢。我的城池虽小,有自己的月光倾城就好。我很知足,因为不管在何时,我都能感受到“月亮代表我的心”,今生和她们在一起,就是我的幸福。

【相思的月亮】

蓝月亮,这是沉静的月光,同时也带着淡淡的忧伤。

城中的月亮,照亮了我的心房。可是,城外也有月色的迷离和诱人。以前,我在城里城外游离时,看到了不一样的月色,感受了不同的风光。当自己觉得需要安定下来时,就对城外的月色渐行渐远了,留给我的只有回忆。不是我没有情意和珍惜,而是在自己选择“城池”的地址时,就有了自己固有的规划。可能,那时候自己还没有完全的成熟,加之月亮的善变,让我在情感的取舍中不能全面看清。因而,就只能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让属于自己的月光照亮自己的心房,我就无怨无悔了。同时,也感谢那城外的月色,留给了我人生难忘的经历。

曾经以为爱过的人可以永远,月为证,情相牵;曾经以为牵过的手可以不离散,缠绵永远。今夜的月光,晶莹了谁如水的容颜,长发终离散,零落在风尘的往事里。无以复加的忧伤,渐行渐远的背影,无力挽留,无力呼唤。原来,那些情感与时光有染,那些情节唯有月光,只需月光就能倾城。爱亦长,恨亦长,悠悠情愫,月珊斓,欲相守难相望,人各天涯愁断肠。月色无华,岁月无声,但是那份情感却在我的城池激荡着。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我怕看到月亮的脸,在偷偷地改变着,留下一地的忧伤。因为,我的城池太小了,容不下不一样的月色。

篇3: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 语文教师将选文的内容处理为教学内容, 始终是一个难题。因此, 我们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常常观察到语文教师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出现偏差。与此同时, 学术界对于这一难题的研究意识还很薄弱, 近几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文献资料更显单薄, 多为单篇课文内容的研究探讨, 没有形成系统的类的研究。综合以上三点缘由,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点探讨。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下面分别做讨论:

一.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借景抒情类散文往往借助对景物的描写, 升华出作者本我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一种体悟与感慨。这类散文一般让学生主体反复诵读, 潜心体会文本, 以文为桥梁, 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阅读境界。

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例, 这篇文章中, 作者与读者亲密的交流, 描述济南奇异的景色, 诉说自己真切的感受。全篇都弥漫着亲切感和亲和力, 仿佛是将读者视为老朋友来同他们介绍“济南的冬天”这一新朋友。首先, 教师自己要反复的读, 部分重点片段最好反复吟诵、回味, 执教者自己读出了心得、读出了体会, 才有可能引导学生读的心驰神往, 于无形之中实现了高质量的语言积淀。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以何种路径来处理一篇教材对教师而言更是一个严格的考验与测试。

其次, 不动笔墨不读书, 精读的过程中也要用笔勾勾划划出引起自身共鸣或者是比较深得人心的句子, 为进一步的鉴赏做准备。以《济南的冬天》为例, 阅读过程中注意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 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 有的地方雪厚点, 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 一道儿白, 一道儿暗黄, 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 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 那些小山太秀气!”这一段无论从修辞上还是从语言上或者是从作者所蕴含的感情上都是会引起大多数学生重视的, 因而就可以勾勾划划并在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或是批注。

第三, 进入鉴赏阶段,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 提取并标示出相关语句, 这里教师一定不能急于给出示范, 应当由学生自己去阅读领会, 理清文脉。接着便是整体探究作者行文特色也就是文章的语言特点。就《济南的冬天》而言, 其一就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老舍先生在介绍济南冬天的景色时大量采用拟人手法, 亲切而自然。描写城外那一圈小山, 说“小山仿佛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还低声告诉城里人“你们放心吧, 这儿准保暖和”等等, 这里把小山说的仿佛就像是一个慈祥老祖母。其二就是在描写之中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富于变化, 使人产生美的联想, 第三段写山间雪景, 把景色想象成穿着花衣服的小姑娘, 仿佛展开了一幅色泽明艳的水彩画, 接着第四段文字转而显得简约清淡, 透露出水墨画的淡雅韵致。只有精读才能发现并体会这种妙处。

第四, 精读之余要进行一些适当的拓展迁移演练。一方面学生要结合文中经典语句, 采用旁批的方式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另一方面, 迁移到写作, 教师在处理这类教材后期要求学生每人至少写一段文字, 可以侧重于评析, 谈一谈鉴赏心得, 论说个人的阅读体验, 也可以侧重于变换角度对课文的一些内容进行仿写或者改写, 比如, 采用拟人手法, 假设自己是济南的小山、斜照着山雪的夕阳、河中倒影着的长长柳影等, 借鉴课文的笔法, 结合阅读的感受, 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因物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往往以对某一物体的细致的刻画描写来抒发作者因为这一物件而引发或是产生的独特的本我的感情, 这种感情一定是与这一物件息息相关的, 以它为点, 因它而发。这类散文并不普遍, 由于必修一中没有涉及, 这里就列举较典型的一篇: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中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对这类教材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钻研文本的方法, 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细致体会作者如何借助这一物来抒情的。

第一, 紧扣教材, 让学生多读。这里的读有两层含义, 一是朗读, 一是阅读。状物类文章大都以散文的语言呈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语言如诗一般, 给人以美的享受, 若能沉浸于其中美美地读一读, 读出文字的美来, 相信也是一件美事。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 而文章又很长, 不可能面面俱到, 注重引导学生美文美读, 就需要在教材处理时注意取舍, 在重点段落的朗读上加强指导, 以便朗读落到实处。体现在《白杨礼赞》这一篇目上就是对文中重点段落第5自然段的反复吟读,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笔直的杆, 笔直的枝……”经过阅读就能领略到作者对白杨树不平凡的感情。

第二, 挖掘教材, 让学生能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空白处, 精心设计, 让每个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上把握说话的机会。《白杨礼赞》文中开头就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 那么就要给学生机会通过阅读课文说出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 它的不平凡又表现在那些方面, 要让每个学生都有说话的机会。

第三, 利用教材, 让学生会写。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之一就是习作能力的培养。而教材是极好的范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学会一些写作的方法, 也是很有必要的。因而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 让学生在学习教材中领悟写作方法, 以教促写再以写促教, 形成一个教学写作的良性循环。如《白杨礼赞》一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文中用到了象征, 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象征, 象征与比喻的区别。再提问:文章第5节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与象征意义有无联系?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明确, 那是象征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练习学会运用象征的手法写作。

三.以事抒情类散文的教学策略

这类散文常常是在记叙一件事情的基础上阐发作者对于这一件事的独到的感受, 不同于记叙文单一的叙事性, 以事抒情类散文是借助记叙下这件事而重在抒发自己的看法。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即是一篇以事抒情的散文, 作者借助移民头一个月的无聊经历, 回忆在故乡时的种种, 重在抒发作者“很想念家里”“惦念亲人”的感情。对于这一类散文的处理通常采用的是:知人论“事”的处理方法。这里以《我心归去》为例。

第一, 以记叙文的方式细致阅读课文, 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中体现就是, 结果是“我心归去”, 阅读过程中就是要找出这个起因和经过, 为什么要“归去”, 归哪里去。经过阅读我们知道, 因为作者移民法国, 在那儿的一个月让他觉得百般无聊, 思及故乡的种种好以及亲人的挂牵, 让他产生了“我心归去”这样的感叹。

第二, 对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有助于理解这一事件从而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与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导入新课之后教师要对作者有个大致的介绍:韩少功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受到一致好评, 2002年2月, 获得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 作者在浪漫的法国是受到礼遇的, 那么为什么待了仅仅一个月就“我心归去”了。由此让学生找到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比如“移民的日子是能让人发疯的”、“很想念家里”等等, 这样教师就自然的将学生由事件的叙述带到了重点的作者感情的抒发上。

第三, 教材本身的说明的运用, 在必修一的这一专题中主要体现在对话栏的充分利用上。文章第一小节在作者对他在法国居住地的描述结束后, 对话栏即说明“描写物质环境的优裕, 为下文作铺垫”, 教师通过提醒学生重视对话栏的内容让学生能够自主的去参与理解作者感情的变化,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同时更好的理解散文教材所表现的另类的情感。

因此, 在了解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的前提下分别探索这三类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 有利于更系统细致的进行教学, 有利于实现教学环节的优化, 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 针对散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本文避开抒情散文教材处理的基本路径, 主要就抒情散文教材的教学策略做探讨。

篇4:城里的月光

这是一个皎洁的月夜。

在轮船上的爸爸给我发来电子邮件。他告诉我,船上的月色好美呀,月光碎银般的撒落在甲板上。天空中一弯明月宛如一叶小舟,翘着尖尖的船头,在深夜的静湖中划行,给爸爸送来一片情思。

在乡下探亲的妈妈给我发来短信。她告诉我,田野上的月色好美呀,刚升起的月亮被远处的梯田映衬着,睁大眼睛,和蔼地望着村落和田野,极像一只擦亮的铜盘。

我告诉爸爸妈妈,城里的月光也好美呀,一弯新月高高地挂在墨蓝色的天空,清澈如水的光辉普照着大地,像一把银打的镰刀,又像一个甜甜的香蕉……

我一时兴起,来到书房,凝望我那心爱的钢琴,钢琴也在刹那间变得模糊起来,朦胧中,白色的键盘幻化成皎洁的月色,黑色的键盘变成漆黑的夜空。我的手指滑过钢琴的一个个键盘,奏出了动人的音符。于是,我弹起了刘欢那首著名的《弯弯的月亮》。“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动人心弦的歌声,如影相随,回荡在空中,萦绕在耳畔,更让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这座小桥上,牛郎织女是否会相会?我似乎已经看到了,牛郎织女站在这座小桥上,牛郎的担子里还有两个孩子,织女的眼睛湿润了,赶忙从桥的另一头赶了过去,两人重逢,激动万分。

“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摇啊,是那童年的阿娇。呜——呜——阿娇摇着船,唱着那古老的歌谣……”

弯弯的月亮下,有一条小船,这艘船上坐着玉兔,带我去月宫看望嫦娥。嫦娥从月宫中走出来,带我去看美丽的天河。

“歌声随风飘啊,飘到我的脸上。脸上淌着泪,像那条弯弯的河水。弯弯的河水流啊,流进我的胸膛……”

天河里,那弯弯的河水也一定流入了处女星座的贝瑟芬尼怀里。那蓝色的眼睛不停地眨着,怀抱着竖琴,不停地拨动琴弦……

就这样,我沉浸在歌的海洋中,更陶醉在美丽的月色中……

江苏省南京市芳草园小学六(1)班

篇5:城里的月光的优美散文

午夜送好友去车站,收音机里传出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从乡村来到这座城市已15个年头,不曾好好欣赏一番这城里的月光,因为它总比不上老家树梢上的明月恬静、皎洁。

今日恰逢中元焚锭祭祖,抬头望月格外异样。我有根可溯、有脉相承。却未归祭亡母,特嘱家弟操持此事。

家乡的月夜安宁而祥和,闹了一天的知了也早早安歇,清风偶尔扰醒他们的休憩,酷似梦中呓语,继而归于平静;远处方塘的蛙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大豆撑起绿毯、玉米冒出胡须。草丛中零星几只萤火惹来伙伴竞相追逐。大人们搭起铺板,端出躺椅,摇起芭蕉纳凉休息,大家谈古论今,一片欢声笑语,时而惹来几声犬吠。这一切都融合在这月色之中。最熟悉的是月光之下,小伙伴们疯啊癫啊,玩至深夜,在父母佯威之下才恋恋不舍的回家睡觉。

推开窗子清淡的月光流泻进来,铺满窗台、洒落地板,浓郁的花香随着月光飘进了房间,躺在床上,享受着月夜的那份宁静心情格外舒畅。

夜深了,如水的月光,犹如夜的眼睛,将家乡凝成一幅画卷,映在它的眸子里。它又如同夜的使者,将家乡点缀得柔美而宁静。我想挽起横笛,唯恐打破这份静谧;我想挥动画笔,又恐调不出它的颜色,花开花落,季节轮回,春的孕育,夏的火热,秋的丰硕,冬的素洁,可我很少能在家乡度过一个完整的周期,为了生计四处奔波,更不能为慈母点香祭拜。

时光总在和我们竞走,踩着自己身后的脚印,在生命的跑道上奔行,渐渐拉近了和终点的距离。离开家乡之时邻居孩子姗姗学步、咿呀学语,如今站在面前都已是亭亭玉立、魁梧俊伟的大孩子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生命的.河流总在喧腾奔泻,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滔滔而去,我们总习惯追逐那美丽的浪花,欣赏大气磅礴的壮景,殊不知淡忘了许多生动的生活细节。其实,生活里的平凡未尝不是一种感动。怀念故乡的月夜,更怀念慈母的那碗热汤。

篇6:醉在周庄的月光里抒情散文

在我们交往的通信中,他常常向我介绍家乡古镇的风貌,他对古镇的明月有着特别的情缘,他说家住在湖畔,赏月是近水楼台,周庄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景致,还常以月抒怀。在他给我的信中,常常夹着他创作的明月诗初稿。如:《举起酒杯》就很有情趣:“举起的酒杯,闪亮一个圆湖,摇曵着明晃晃的月亮,一个捧在手里,一个浮在水中。酒杯中的月亮,亲热地捉着迷藏……““月亮摇进了渔家的窗,一盏是船灯,一个是月亮,摇醉了蚬湖,摇乐了鱼的网箱……等等,充满着浓浓的水乡情结。在他寄给我的许多诗篇里,字里行间透着他对家乡的爱和对朋友们的思念。为了寻找写诗的素材,为了探寻诗的灵感,我知道他踏遍了周庄的每一处河滩,每一处林地,每一条渔船,留下了他专心创作的足迹和身影。面对灿灿灯火,遥对一轮明月,他常常会挥笔至深夜,从心田里流淌出爱的情缘,诗的骄傲。他传奇般的经历,在通信中我对他有了足够的了解,成为了我寻访他的力源。

当明月从新建好的周庄大桥东方升起的时候,大令已挥手站在大桥还没填满坡土的石块上。我们握手相拥时,他的第一句话就开心地说:“今天你来这里真有福气,瞧,这周庄十五的月亮会让你陶醉。”说着,我们牵手走上了新建的周庄大桥。

站在大桥中间,蚬湖就在我们的脚下,蚬湖中浮着月亮,一个黄澄澄的有点像是奶黄色的大圆球,在水波影影绰绰的闪烁中游荡着。桥下不远有几艘小渔船,亮着微弱的渔灯,船旁的湖水中布满了弯弯曲曲的栏鱼网,那些似在浮动的竹竿在月光下泛着点点黑色的碎影,它们似乎想圈住月亮,然而,却又反被月亮把它们圈在了一起,走不出月亮涂抹的荧光。小船在水中划出一道立体的影子,和着月光倒映在澄碧的湖水中,充满诗的灵气。

看到这湖中的月亮,真像喝了美酒似的,醉了我的心。在这大桥上望月出,怎么看都会觉得月亮在变幻着,怎么想就觉得会是怎么的美,这里没有大海的喧闹,但有着湖的碧波荡漾和静美,看了诗意顿生。大令见我沉醉,笑得朗声:“在周庄,观月的佳景多着哩,今夜让你好好醉醉。”听了他的话,我怎不欣慰?

走过大桥,沿一条大道进入九百多年的古镇,便又看到了另一种美丽。此时,月亮已经升上树梢,像一个银球落在周庄的水塔翘檐上。抬头前望,月下的周庄像被似涂了一层淡淡的银子似的,树上、古色古香的屋檐上,陈旧的木窗上,像是铺了一层淡淡的霜雪。往里走,各种明清建筑错落有致,在模糊中犹如一幅黑白相间、疏密有间的水墨画,散发着古镇神秘幽深的气息,如一位魔术大师用精湛的艺术在周庄的小街和小桥镀上了银子,有了一种画家画不出的神秘的立体感。

石头铺就的中市小街是周庄最热闹的中心地,是充满纯古的最有诗意的地方。小街上有庙堂、道馆、桥楼、柳亚子迷楼等各种明清时期的建筑。小街的楼大多木板和砖结构,两旁房屋遥对,檐口一伞之距。檐下透着老式的电灯光,脚下的石板路上,是从檐口漏下的月光,晃动着碎银似的光亮,银暗交织显得有些神秘和朦胧,石板隆起的地方,像是泻了银子似的亮。抬头望,透亮的银灿灿的月光洒进小巷的每一扇窗户,增添了碎银般的色彩。开夜市的一些小店门口,坐满了品月饼喝茶的男女老少。那些操着不同口音的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都是从报纸看到介绍慕名而来。他们的小桌上,放着啤酒、月饼、水果等,在异乡的周庄过着属于他们快乐的中秋,围绕着月亮的话题,笑声不绝。

大令把我当成贵客,陪我走进他己联系好的沈厅。他开心地说:“这厅的主人叫沈万三,是明代的大富豪,他的选址周庄,是因为周庄的地形像聚宝盆,地理风水天人合一。他是财主,明南京的城墙大多有他的银子建造……”他滔滔不绝帮我介绍。“今天我已和管理员商量好到沈厅,我们一边赏月,一边品酒……。”他说话总是带着情趣。

沈厅是临近十字河的一幢古建筑群,走进铜环的木门,前屋、天井、串楼,里屋、外屋林林总总数十间。虽然夜间,梁上雕花和刻录的大字在灯下随处可见。月光涂抹在屋顶上,泻落在天井的一片青砖石上,这富豪人家的建筑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这天井可避风雨,可坐看天空,是赏月的好地方。

我和大令在天井对桌而坐,这里赏月,似乎月光特别的亮。大令早已准备好的月饼、水果和老酒已放在了小圆桌上。这时,一轮圆月升上屋顶的斜角,挂在天井的斜口,泛着银白。抬头望月,只见圆月像个银球,似乎是刚刚从湖里里捞出来的一样,圆月旁边上好像还有被湖水洗过的痕迹,亮得迷人。

天井里有口小井,就在我们赏月的旁边,相传已有百年历史。井中碧水盈影,斜照的月亮落到井里,在幽静中更显美丽。上有月亮,井有月亮,对望,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大令诗兴大发,一边和我举杯相碰,一边摇头晃脑地脱口诵诗:“沈厅上空月一轮,跳入古井也生辉。夜间不知天有黑,杯中月亮不愿走……”“好诗!”我连连称赞。是的,在沈厅这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环境中赏月,真的让人沉醉其中了。大令告诉我:天上无云,深湛万里,像这样的夜里看美丽的月亮,身在周庄几十年了也没看到过几次,是眼福,是幸运。我们边看月边喝酒,边品月饼边抒情。赞美月亮的小诗从口中一泻而出,酒兴来了不管诗念得如何,只求心意纯真,只要快乐就好,是感受诗中有月,月中有诗的无限畅想,感受到了当一次诗人的无限乐趣。

沈厅赏月,别致幽静,真的浮想联翩。记得自从认识月亮和爱上写作以来,我曾到过许多赏月的名胜佳地。八十年代末在扬州的何园赏月,是被诗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在杨州”的诗句迷住而赶去的。后来写了《何园赏月》,在报上发表后,吸引了众多文友和游客驱车前往。又后来,去过新疆的喀纳斯湖畔观月,在月牙湾看到了明月与月牙湾碧水一起流淌相融的奇景,看到了月光下当年成吉思汗杀敌留下的闪着荧光的脚印;在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印月;在山东长岛的黄海和渤海交汇处赏月,看到海浪相吻托明月的景观;在苏州的西山太湖、在墩煌的凤鸣山的月牙泉……在追寻明月的过程中,我观赏了许多美丽的明月,了解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到过许多观月的胜地,留下了一处处难以忘怀的赏月美景。

然而这美那美,身在周庄观月,我又感受到了另一种纯美,这是一种质朴中带着纯净的美、一种粗犷中带着和谐的美、一种深沉中带着情感的美、一种幽雅中带着宁静的美。笑声中,我们品着口中的月饼,享受着江南古镇别样的甜蜜。月亮越升越高,约一个多小时,月亮又躲到屋顶一侧去了,几只不知名的野鸟突然飞到天井上空,在盘旋了一会儿后,然后轻悠地飞走,它们也是在欣赏?或者在追赶明月吗?看了使人遐想万千。

月亮越升越高,越来越明亮。当我们走出沈厅时都已微醉,向南步行五十公尺,便是大令笔下推荐的南湖月。大令告诉我:南湖也是周庄赏月的一个绝色去处。著名的南湖秋月就是周庄旧有“八景”之一的亮点。相传当年沈万三也常常来到这里赏月品茶;当年著名的南社文人,在柳亚子先生的带领下,来到南湖赏月,留下了许多赏月的故事……

南湖岸上,有许多来自各地的游客正在赏月,还有人弹着吉他唱着歌的,湖畔的草地被踏出一道黑色的路,在月光下似泼过墨似的。那些轻悠的歌大多和月紧连一起,给南湖的月夜带来了一份愉悦。

迎着微风,我们坐在堤边的石块上,任微风轻拂,虽醉意微微,诗兴仍是不减。南湖比蚬湖大,它伸延前方,连着不远的淀山湖。湖面宽阔呈圆弧形,像一面银亮亮的镜子耀在眼前。天上月亮高悬,湖面上是一片银油油黄澄澄的景色,一个银月亮浮在水中,那风景如大令口中诵的的“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美了一湖。

瞧,月亮倒映在湖中,忽然又像个发光的圆球,在水的波纹里浮游着。湖里有几条点灯的捉蟹船驶过,犁开了月亮,掠起了一丛丛晶莹的水花,碎珠似的亮。忽然,月亮又慢慢在水波中融合相吻,经过这样的一涌一吻,水面平静下来了,月亮又合二为一,圆圆的,天然的靓和美丽,这自然的景观,分分合合,充满着生活的哲理。“酒杯里浸着一个月亮,南湖上浮着一个月亮……啊,我心中的月亮,唤醒明晨的太阳,染红明晨的渔港……”大令又诗兴大发。在南湖赏月,赏到了又一道优雅美景。

夜间十二点左右,大令又陪我从南湖返回。沿河边的石街,踏着月色来到了著名的双桥,周庄人称之为钥匙桥。钥匙桥走进了万国邮政,在邮票“故乡的回忆”中闪靓而出,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江南水乡的周庄,这两座姐妹桥,从此光彩照人。明月下的石桥,镀满了银光,它们遥对着石桥边的小楼,在静谧中携手守护在河道上。晚归的游客顶着月亮,享受着另一种“故乡的回忆”。橹声伊呀,桥洞里有船娘和小姑摇着橹桨,缓缓穿过桥洞,摇碎了一河银波,那是去南湖的捕虾船…

我们站在石桥上,只见屋檐下的电灯光和月光相融在一块,被摇碎的月亮在一瞬间,似有数百个月亮在脚下的十字河中晃动着,紧接着又慢慢地开始在碧水中合拢。当月亮稍西斜的时候,我忽然看到垂直交叉于双桥的河面上,闪烁着两个圆圆的月亮,它们像一对姐妹在水中喜戏游泳,又似在水中荡着秋千。虽然时间没几分钟,但看得真真切切。

看到这一切,我和大令情不自禁地拍手称快。“这真是上天给安排的奇景,一辈子只看到这一次。”大令快乐得像个小孩子似的,嘴里哼着诗圣李白的明月诗,他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我庆幸没有白来周庄,无限情缘一起奔涌。触景生情,诵起了自编的诗:“这酒杯里的月亮,怎么一不小心,掉在了双桥下,变成了两个活的精灵,结伴游回了天堂……”诗情画意顿时融合在一起,大令听了鼓掌。我的心里,顿时又盛满了周庄的月亮。

酒意浓浓,诗意浓浓,散步在周庄的小巷,只觉得整个小镇已完全浸在一片银亮亮的世界中。再无睡意了,干脆走进大令居住在十字河旁的小楼,坐在窗口,请大令泡一杯绿茶,打开小楼窗口,品茶望月。凉风习习,窗外传来隔河农田传来的纺织娘和摇纱郎的歌声,传来了小街石缝里蟋蟀的乐声,天空中不时划过雁队,传来翅膀的回声,远处还有断断续续的夜鸟叫声传来。这小镇的夜,是有特色的夜,各种不同色彩的回响,把农韵、水韵、月韵、镇韵四韵相互组合亲吻,构成一道充满情感的、幽雅的、有诗意的、水墨图画般的江南独特的夜周庄!

窗外有银月,楼下就是十字河,这就是诗意多彩的生活,我同时也为大令能生活在这块宝地叫好,思绪又一次沉浸在银亮亮的月色中。这一夜,我有生以来真正的被似水如银的月色沉醉,被周庄的夜色和美景陶醉,没有睡意,一直坐在窗口,直到明月西下,淹没在十字河远处的丰秋田野……

篇7:冬夜月光抒情散文

这是一个冬季都不怎么飘雪的城市,偶尔的飘雪也常常有雨的相伴,让雪落地即化作了水。

今晚的天空各位的晴朗,点点闪烁的星星坠满了夜空――星辰璀璨。月儿悬于其中。一阵清风拂晓而过,没有春风和煦,没有夏风的.凉意,没有秋风的萧瑟,亦没有平日里冬方的刺骨。如那冷艳的美人,冰冷,伊人。风,吹净了思绪的尘埃,吹净了心底缠绵的惆怅,让我感觉自己身上的包袱顿时被卸下,思绪轻得仿佛飞上云端,在月光下轻盈曼舞。

我独自漫步在河堤边,河水无声的向东流淌,月光流泻下来,树影在月光中舞蹈,河面上映出了一轮娇柔的月,月随水波轻轻荡漾,静立于河岸的霓虹也将灯光倒入水波之中。

远处,一座座高楼伫立着,一缕缕温馨的灯光从小小的窗户透出来,传递着家的味道。广场上有人匆匆走过,有人牵手闲游,有人在石椅上相偎相依,传递着幸福浪漫的味道。来往穿梭的车车灯仿若流萤装点着整个城市。

篇8:韩愈散文的明道与抒情

一、“文以明道”的阐释

《原道》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 是儒学复兴的宣言书, 系统地阐述了他所提倡的儒道的基本内容, 韩愈自称“约六经之旨”《上宰相书》, 但是他却推陈出新, 富有独创性。清人刘开“夫退之起八代之衰, 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 但取其粗而汰其精, 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实八代之美, 退之未尝不备有也”。他认为只有把文章写好, 摈去陈言、文从字顺、气盛言宜、辞事相称, 才能更好的明道。《原道》文章第一段开宗明义, “博爱之谓仁, 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博爱”一词出自《孝经》, 借来作为仁的定义, 涵义很广, 但也有它涵盖不了的部分。如孔子《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可见仁不仅是指爱, 还得得好恶之正。接下来“行而宜之之谓义”又是据《中庸》而来, 弥补上面的缺陷。接着两句由仁义出发, 谓之为道, 意象明确。而“无待于外”是韩愈对《庄子》文章的一点融化。虽然韩愈的上述论断是源自经典, 但却表现出自己的个性, 富有新意。这开头四句是全文的总纲, 韩愈在这里告诉我们先圣先王的教导, 是人人必须遵守的, 强调“圣人之道”。在上者 (皇帝、大臣) 遵先圣、先王之道, 是所谓“相生养之道”, 是必须以民为本, 施爱于民。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 在各自分工的行业做好自己的工作, 以达到人与人之间互济互利、互相帮助, 充分体现了韩愈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政治观点, 可见其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的精华部分。所谓“原道”就是探讨道的本原, 韩愈在《原道》中又云:“斯道也, 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 舜以是传之禹, 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 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 不得其传焉’”。道之源的揭出, 也就形成了韩愈的道统思想。

《原道》影响巨大深远不仅在于作者的思路精密、透辟, 还在于其态度真诚。并且对佛老的抨击, 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其语言准确精练, 长句、短句配合, 整句散句相间, 读来琅琅上口。

《师说》也包含其明道倾向。《师说》仅31句话的短文, 有19处论“道”。韩愈以先秦两汉的古道为准则, 竭力倡导儒家的道统观念, 开篇便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韩愈“障百川而东之, 挽狂澜于既倒”, 抨击社会积习, 力排世俗讥议, 提出了崭新的师道思想。他主张“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意思是说不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 也不论年长还是年少, 只要谁掌握了道理, 那就拜谁为师。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功, 如是而已”;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圣人无长师”。韩愈强调, 教师的三大使命中, 传“道”居首位, 但韩愈遗憾地指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不惑也难矣”。文章层层深入, 借用古今、幼长、下层艺人与上层官僚等多方面的对比, 如古之圣人“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而齿学于师”等, 先立后破, 对比鲜明来阐述其思想, 文中可见韩愈的勇力胆魄及其对流俗的冲击力量。

韩愈在《论佛骨表》这一篇章中也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以大量历史事实与现实状况作为例证, 指出佛教不过是“夷狄之一法”, “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与中国传统的“先王之道”相违背, 最后请求将佛骨“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韩愈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封建秩序, 需要指出《论佛骨表》对佛教的批判主要是一种政治批判, 从事实上揭露佛教的危害, 并不是对佛教神学的哲学批判, 对于打破人们的宗教迷信有其积极作用。

二、抒情鲜明突出

韩愈散文的艺术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积极的“文以明道”的古文理论, 还体现在其有强烈的抒情特征、个性鲜明的散文特色。读韩愈的散文, 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情感浪潮, 会感到令人心悸魄动的鲜活灵魂体验和生命力。

韩愈有明确的理论主张, 有“不平则鸣”说。我们看《送孟东野序》, 文中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 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 其皆有弗平者乎!”所谓“不平”, 主要指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我们看文章来自现实生活对韩愈的感发而造成其思想感情的郁积, 而其指出“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 则阐述了作家的生平遭际和他的创作的关系问题, 从文中我们看到作者围绕这一观点从自然界推论到人事, 由上古谈论到当代, 多方取譬, 由远及近, 由浅入深, 反复论证, 文笔纵横恣肆, 那种穷愁哀怨者“鸣其不幸”的倾向鲜明、醒目, 从中我们也看出韩愈横决奔放的气魄, 鲜明地表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也正如其《伯夷颂》中伯夷“士之特立独行, 适于义而已, 不顾人之是非, 皆豪杰之士, 信道等而自知明者也”。与其说伯夷, 不如说是作者自己鲜明的写照, 体现出韩愈有“不平则鸣”, 勇于向世俗挑战, 也敢于坚持到底的性格特征, 从而将其抒情个性鲜明、性格“特立独行”展现于我们面前。

韩愈抒情之所以如大江大河澎湃流转、气势壮大, 不仅是源于韩愈本身那种自信心, 也源于韩愈极力提倡宣扬的儒学的力量, 尽管儒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波折, 由盛到衰, 又由衰转盛, 但韩愈却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而使其文章纵横恣肆, 富于论辩色彩, 鲜明生动。如其《论佛骨表》, 文中写道:“今无故取朽秽之物, 亲临观之, 巫祝不先, 桃茢不用, 群臣不言其非, 御史不举其失, 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 投诸水火, 永绝根本”。这是就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大内奉养一事而上的谏表, 当满朝上下如痴如醉, 奉佛骨如神明之际, 韩愈敢于直斥佛骨为“朽秽之物”, 并对宪宗亲临观之的行为表示耻之, 这需要何等的气魄和胆量啊!他正是从儒家道统出发, 使文章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强烈的战斗性和持之以恒、无所畏惧的奋斗精神, 使文字更具强大的气势,

其他如《原道》、《师说》诸文所论, 也都莫不具有无可辩驳的气势与力量。《原道》批判佛教“弃而群臣、去而父子, 禁而相生养之道, 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我们知道, 吃饭穿衣、忠孝观念在当时都是天经地义的, 就是现在不谈“忠”, 但吃饭穿衣与讲求孝道都是很重要的, 佛教徒们也必须依赖于现实生产生活, 这本身也是违背佛教教义的。

韩愈是一位善辩之士, 而善辩源于他的胆壮气盛, 源于那种“特立独行”、“信道笃而自鸣”的个性, 于是其议论文字往往惊世骇俗, 极具震慑人的气势, 使其散文形成了大气磅礴、笔力雄健、感情激烈、抒情个性鲜明的特点。

韩愈以儒学道统为根本, 吸收了别家之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入时代新的思维, 并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使得其文章血肉丰满, 富有生气。也正因为韩文具有这种特色, 加之其独立的人格力量, 使得这一历史人物牢记于后人的心中。

摘要:韩愈创作出许多典范型的散文作品, 并有其明确的理论主张“修其辞以明其道”。韩愈的典范型散文《原道》、《师说》、《论佛骨表》、《送孟东野序》等充分体现了明道与抒情的关系。

关键词:韩愈,散文,明道,抒情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韩愈.韩昌黎文集[M].马其昶, 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篇9:城里的月光

生活在钢筋水泥浇铸的都市里,感受不到花间一壶酒的田园意境,更没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情画意。当一幢幢日益耸立的高楼将天空分割成无数块碎片的时候,拥有一扇能够欣赏月光的窗口来坐井观天,实在是幸而又幸的事情了。

四月的月光,披着银色的轻纱,荡着柔柔的清波,从寒冬的阵痛中缓缓走来,经历了风霜雪雨的洗练,显得格外清丽,格外柔和,格外迷人。

在阳光与月光之间,我喜欢月光,喜欢月光的抚慰,喜欢月光的流淌,喜欢在月光下握笔凝思,舞文弄墨。

一间小小的书房,如同一个宁静的寓所,远离红尘,远离嘈杂,承载着我的梦想,储满了我的爱。在这片自由自在的空间里耕耘,如水的月光总是能赋予我丰富的联想和闪光的灵性,让我生涩的文字跳动着流水一样的音韵,涵蕴着月光一样的清纯。

我开始翻箱倒柜寻找儿时的月色记忆。孩提的时候,听父辈们讲月亮里嫦娥和玉兔的故事,和邻居的孩子一起背诵月光的诗句,望着月亮,唱着“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打烧酒”的歌谣,唱着唱着,连走带跑,自得其乐。现在想起来,虽然那时对月光只是一种亲近和随从,可那是人生多么美好的童趣啊!

高中毕业后,离开呆腻了的城市,奔赴广阔天地做了两年多的“知青”。那段岁月里,月光成了我忠实的伴侣。乡下艰苦的生活,对于我们这些刚刚从大城市中走出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吃不消,但最难挨的是一连上十天的阴雨天,白天劳动,晚上没有事情做,有时晚饭一吃完,便能够倒在床上呼呼大睡。要是有哪一天突然放晴,碰到有月亮,十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就相约到山上看月亮,在月光下弹着吉他,吹着口琴,唱着《十五的月亮》、《山楂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中外歌曲。松林间,阵阵清风,歌声飞扬,我们抬头望月,把青春激情全部唱出来。村里那些忙累的老农不解:月亮有什么好唱的?其实我们没有唱月亮,只是把满月的松林作为我们演出的舞台。那个时候的月光,成为我们孤苦岁月中难得的精神寄托。

后来回城了,对月光有了更深的情结。月光对我是温暖的抚慰还是寂寞的洞穿,似乎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学会了感念月光,享受月光,依恋月光。很多时候,我习惯对月亮发誓,以月亮作证,因为,月亮代表我的心。再后来,一首首赞美月光的歌曲唱遍了大江南北,从《家乡的月亮》一直唱到了《城里的月光》:“每颗心上某一个地方,总有个记忆挥不散,每个城市某一个地方,总有着最深的思量……”

这些年来,月华似水,时过境迁,我对月光的情结依然如故。走在城市的风雨里,成功与挫败,欢笑与泪水,现实与梦想,都在心海里划过,在月光中沉淀。一路走来,月光照亮了我生命的来路和归途,有月光陪伴,我心存感激,乐此不疲。

一日没一日,一年老一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看透了人间聚散离合,见多了城市车水马龙,和大多数行色匆匆的都市人一样,习惯了在阳光下忙碌迁徙,更加专注于脚下的路,却没有时间仰望城市里清风明月的夜空,这是不是生活的一种缺憾?无数个夜晚,我沐着月光,在书海泛舟,在案头涂鸦,竟没有放松心情,安静地看一会窗外的月色。想到这里,我内心徒然有了一种辜负的愧疚:辜负了这城市的夜空,辜负了这美丽的月光。

这个夜晚,月光是房间的主人,主人成为月光的仆从,眼睛跟随视线的移动而移动。我放下手中的笔,与月相望,对月寄语,我要乘着月色,把满腹心思托付给月光,让它能温暖我心房,照亮我梦想;今夜,我虔诚地凝视月亮,静默地端详月亮,我要用我长久的注目来忏悔对它的忽略和辜负。

顽皮的月亮有时会在云层里来回穿梭,留下满天的星星与我相顾无言,但不一会儿,几颗耀眼的星星又在不远的天际托起一轮圆月。一颗流星拖着一束长长的耀眼的亮光,划破了夜空,划破了圆月,迅疾消失在满天星群里,夜色如常,月光如注。

没有白昼的喧嚣,月色下的都市流光溢彩;没有尘世的浮躁,都市里的月色娴静安详。早春的晚风裹着丝丝凉意从窗口徐徐吹来,拂过我的脸颊,顿觉心旷神怡。我伸出双手,轻轻地触摸月色,任如银的月光从指间舒缓地滑淌。

此刻,月光属于我,我也属于月光。月光是多情的,灵性的,它能够听到我的心语,洞察我的心迹,而我能为它做些什么呢?这些年,奔波于滚滚红尘,辗转于茫茫人海,书籍,是我忠诚的朋友,文字,是我心仪的情人,我想我还是应该静下来写点什么,用多愁善感的文字来描绘心灵的月色,记叙那追风逐月的岁月片段,唯有如此,才能不负这多情的月色。

此刻,邀一轮明月,醉一缕清风,我心头蓦然有了吟月、颂月的萌动。想起了李白“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飘逸,想起了杜甫“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的空灵,想起了苏东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感慨,想起了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感伤……

夜,很静谧,很深沉。城里的月光依然映照在窗前,没有丝毫的疲惫和困倦。它穿梭于楼市里,隐匿于霓虹间,主宰着城市的夜空。虽没有乡村旷野的月光那么明亮和纯净,那么具有炊烟般的诗意,却有一种朦胧含蓄,半醉半醒,扑朔迷离的美感,让人流眸顾盼,依恋不舍。

很多时候,月光和心情是融合在一起的。同一片天空,同一轮明月,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心境,引发的情感却不相同。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份真挚的情,无论是高楼望月,还是乡村赏月,都会有一份好心情,都会看到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城里的月光,没有阳光般灿烂,却背负着太阳的嘱托,把缕缕清辉洒向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释放出自身独特的魅力。从月牙到月满,它承受着自身的脆弱,始终晶莹剔透,完美无瑕;从阴晴的圆缺,它笑对世俗的嘲讽,始终从容淡定,纤尘不染。以明月为镜,此生还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呢?

月色撩人。我在想,偌大的城市,有多少人在欣赏夜色,享受月光呢?城市的月光是孤独的。灯红酒绿的迷醉,物欲横流的都市,那些弦歌对酒,终日为欢的人,被消沉的黑夜吞噬了大好时光。我不知道,这朗朗明月什么时候能够让迷途的人经受一次月光的过滤、净化和洗涤。

上一篇:在全县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动员会上的讲话下一篇:小学五年级作文: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