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课堂必学的知识点概括

2024-04-08

高一地理课堂必学的知识点概括(精选2篇)

篇1:高一地理课堂必学的知识点概括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外:日冕

• 银白色、温度最高、亮度最低、厚度最大 •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 光球上的黑子、色球上的耀斑和日珥

• 扰乱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影响天气与气候。

• 影响生物生长与人类健康。– 日冕上的太阳风

• 产生磁暴。• 形成极光。

– 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基本标志,平均周期11年。

四、只有一个地球

• 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天体

– 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球有合适的温度。

– 地球体积与质量适中:使地球有足够的引力形成大气圈。

–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适中:是昼夜更替与四季轮回节奏适度。

专题2 地球的伙伴—月球

一、月球概况

• • • 昼夜温差大、万籁俱寂、白天也漆黑一片

– 原因:没有大气

环形山密布

– 成因:陨星撞击、火山喷发

月球公转与自转周期相同、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 使地球上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同一面(正面)

二、月相

• • 1.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这样一个周期称为溯望月,长约29.53日。2.月相变化规律

– 初一:新月(溯)

• 月球位于日地之间、看不见月球 – 初

七、初八:上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西面一半发光、上半夜可见 – 十五、十六:满月(望)

• 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整夜可见 – 二十三、二十四:下弦月

• 日月地呈90度、月球东面一半发光、下半夜可见

三、日食与月食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 1.产生的原因:

– 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位置变化。

2.出现时间:

– 日食发生在新月时。– 月食发生在满月时。

四、月球与潮汐

• • • • • 1.潮汐:海水的周期性涨落

– 潮: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 – 汐:晚上出现的海水涨落

2.潮汐产生的原因

– 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

3.潮汐规律

– 连续两次涨潮或落潮的时间间隔为12小时25分

4.大小潮

– 当新月或满月时,出现大潮 – 当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出现小潮

5.潮汐的利用

– 捕鱼和晒盐 – 滩涂水产养殖 – 潮汐发电

专题3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太空探索的意义

– •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月球上有丰富的核燃料氦-3)环境资源

– 微重力、高真空、强辐射、超低温

专题4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

•自西向东(侧视)•南顺北逆(俯视)–周期:

•太阳日(24小时),常用周期(昼夜交替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转360)– 速度

•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处处相等(15/h)

0

0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线速度1670Km/h,南北纬60为赤道处的一半,南

0北极点为0)

• 2.地球自转的意义

–(1)地方时和区时

• 当太阳直射于某一经线时,该经线地方时为12点。

• 经度不同,则地方时不同。(经度差15,地方时差1小时,东加西减。)

• 为方便,划分了时区,使用区时。(相隔几个时区,区时就差几个小时,东加西减。)• 某一时区的区时就是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经线重合。

• 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是东十二区,东侧是西十二区。

• 从东向西越过日界线(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加一天;反之,减一天。–(2)产生地转偏向力

• 规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向。

• 影响:对大气运动的影响、对洋流的影响、对河流两岸的影响等。

0

0

二、地球公转

•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

–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常用周期)

•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真正周期)– 速度:

• 角速度:1/天 • 线速度:30Km/S –近日点(1月初)时较快 – 远日点(7月初)时较慢 0

• 2.黄赤交角

– 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目前约2336’。– 黄赤交角决定了:

0• 回归线(23036’)、极圈(66034’)

– 回归线和极圈划分出了地球的五带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年移动。

–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2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一年有各1次太阳直射。

– 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三、地球公转的意义

• 1.正午太阳高度(H)的变化

– 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 某地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光线与该地地面的夹角。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 H=90—(所求点与直射点之间的纬度距离)– H的空间变化规律

•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 – 某地H的季节变化规律

• 某地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H越大;反之,越小。0– 6月22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此时赤道及其以北地区H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 3月21日或9月23日,赤道的H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此时没有H达到最小值的地方。

• 2.昼夜长短的变化

– 晨昏线的含义

• 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由晨线和昏线组成,它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成了昼弧和夜弧。– 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此时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 当太阳直射于赤道时(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

–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

• 北半球越接近夏至日,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越接近冬至日,夜越长,冬至日夜最长;南半球反之

• 赤道全年昼夜等长。

注:南、北半球节气相反

– 极昼、极夜的变化规律

•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圈内有极昼,此时另一半球的极圈内有极夜。

– 当太阳直射于北回归线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昼;此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夜。– 当太阳直射于南回归线时,南极圈及其以南有极昼;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有极夜。

• 3.四季更替

– 天文四季

•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 春、秋季:过渡季节。

– 气候四季(我国)

• 春季:3、4、5月 • 夏季:6、7、8月 • 秋季:9、10、11月 • 冬季:12、1、2月

– 注意: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3.地震初期症状

 先上下颠簸(纵波(P)先到) 后左右摇晃(横波(S)后到)

4.世界地震分布

(1)分布规律:世界地震主要集中在板块交界处。(2)两大地震带: •

• 环太平洋地震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3)我国处于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

• 5.火山

(1)火山分布

• 分布规律: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俯冲带 • 火山带

 环太平洋火山带

 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火山带  红海沿岸、东非火山带  洋底火山带 (2)火山的益处

• 肥沃的火山灰土壤 • 硫磺

• 地热(温泉)• 旅游资源

专题6 岩石与矿物

一、岩石分类

• 1.岩浆岩(岩石圈的主体):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 侵入岩

 喷出岩

• 晶体颗粒较细、颜色较深、多气孔 • 最常见的是玄武岩

• 晶体颗粒较粗、颜色较浅 • 最常见的是花岗岩

2.沉积岩(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由沉积物固结成岩) 具有层理构造,常有动植物化石。

 常见的沉积岩:石灰岩、白云岩、砂岩、砾岩、页岩 3.变质岩(变质作用形成)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岩性致密,具有片理构造。

 常见的变质岩:大理岩、石英岩、片岩、板岩

二、矿物

1.主要造岩矿物

 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角闪石、橄榄石、辉石 2.地壳中含量前八位的元素  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3.岩石、矿物、元素、矿床、矿产的关系  元素组成矿物,矿物组成岩石  矿物集中的地方形成矿床  可开采的矿床称为矿产。•

专题7 地貌

主要地貌类型

一、流水地貌 • 1.上游

 侵蚀作用为主,形成河谷,深切而狭窄 • 2.中游

 搬运作用为主,形成曲流(河曲)(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3.下游

 堆积作用为主,形成三角洲 • 丹霞地貌为特殊的流水地貌

二、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 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在我国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1.地表喀斯特

 石芽、溶蚀洼地(溶蚀盆地)、落水洞 • 2.地下喀斯特

 溶洞、石笋(往上长)、石钟乳(往下长)、石柱、地下河、地下瀑布 • 喀斯特地区,地下水是河流常见的补给形式。

三、海岸地貌 • 1.海蚀地貌

 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涯 • 2.海积地貌

 沙滩、沙洲、沙堤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我国海岸地貌的分布

 杭州湾以北:海积地貌

• 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有利于晒盐、滩涂养殖  杭州湾以南和山东半岛、辽东半岛

• 岸线曲折,坡陡水深,有利于建设深水港

四、风成地貌 • 1.风蚀地貌

 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 2.风积地貌

 沙丘(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 我国内陆沙漠的雅丹地貌为风蚀地貌。

五、黄土地貌

• 黄土地貌主要由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 1.黄土塬:面积较大的且平坦的高原面 • 2.黄土梁:长条形

• 3.黄土峁:孤立的黄土丘 • 黄土的利弊

 利: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持水性好、富含矿物,肥力高  弊:易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等高线地形图

一、等高线的特点 • 1.同线等高

• 2.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

• 3.等高线可以重合,但不能相交 • 4.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二、各种地形在等高线图中的判读 • 1.平原:等高线稀疏(<200M)• 2.丘陵:等高线较疏,弯曲处和缓(<500M)• 3.山地:等高线密集(>500M)• 4.高原:等高线中央部分稀疏,边缘部分密集(>500M)

三、等高线的形态判读

• 1.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增,则该处是山峰。

• 2.如果等高线闭合,且数值从四周向中心递减,则该处是盆地或洼地。• 3.两个山峰之间是鞍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4.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低处,则该处是山脊。• 5.等高线弯曲处,如果突出部分指向高处,则该处是山谷。• 6.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 最高不超过:(N+1)X等高距  最低不低于:(N-1)X等高距

四、补充

• 山峰连线的走向即为山脉的走向 • 示坡线所在的一侧较低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夏季比冬季厚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递减

– 原因:对流层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每上升100M降低0.65OC • 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 • 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尘埃 • 天气现象集中出现在对流层。

–(2)平流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上升

– 原因:臭氧吸收紫外线使大气升温 • 上热下冷,大气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 • 水汽少,透明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 臭氧集中在平流层。

–(3)中间层

• 又叫高空对流层

–(4)热层(暖层、电离层)的特点 • 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急剧上升

– 离子态气体吸收紫外线 •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 极光多发生在热层

–(5)散逸层

• 大气极其稀薄

三、大气对生命的保护作用 • 1.大气圈是防弹衣

– 防止天体撞击

• 2.大气圈是遮阳伞

– 削弱了太阳辐射,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 3.大气圈是保温被

–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向地面进行大气逆辐射,使晚上气温不至于过低

专题9 行星风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一、气压与风

• 1.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 2.气压与气温的关系:

– 大气受热上升,形成低压; – 大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

• 3.气压与风的关系:

– 同一水平面内的气压差异导致了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风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

• 4.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 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 受热地区,大气上升;受冷地区大气下沉 — 大气上升地区,形成低气压;大气下沉地区,形成高气压 — 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运动,形成风。

• 5.全球气压分布

–(1)全球1月气压分布

• 1月北半球为冬季,陆地温度低,形成高气压(蒙古高压);海洋温度高,形成低气压(阿留申低压)。–(2)全球7月气压分布

• 7月北半球为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印度低压);海洋温度低,形成高气压(夏威夷高压)。

二、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成因

–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 –海陆热力差异

•2.大气环流的类型

–行星风系 –季风环流

• 3.行星风系

– 组成:三低四高六风带 – 移动规律:

• 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三、行星风系对气候的影响

• 1.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 高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下沉,降水稀少。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炎热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控制地区,终年寒冷干燥。

– 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大气上升,降水丰富。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多对流雨。

• 副极地低气压带控制地区,对锋面雨、气旋雨。

2.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 极地东风带控制地区,寒冷干燥。– 西风带控制地区,温和湿润。• 3.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降水的影响

–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湿季; • 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 西风带控制,温和湿润。

四、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 1.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降水较少,且集中在夏季,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内陆。

2.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小,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西欧、日本等最典型。

五、世界气候类型 熟知以下几种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六、大陆东、西岸气候类型差异

• • 热带

– 大陆西岸:热带沙漠气候 – 大陆东岸: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

–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

– 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温带

– 大陆西岸:温带海洋性气候 – 大陆东岸:温带季风气候

专题10 季风

一、季风的成因

••1.东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2.南亚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二、季风的类型

• 1.东亚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

– 夏季:东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西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 2.南亚季风(热带季风)

– 夏季:西南季风—海洋至陆地—降水丰富 – 冬季:东北季风—陆地至海洋—降水较少

三、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 1.利: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 2.弊: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 夏季,降水过多容易形成洪涝; – 冬季,降水过少容易形成旱灾。– 在我国

• 夏季风强,则北涝南旱; • 夏季风弱,则南涝北旱。

专题11 台风、寒潮、梅雨

一、气旋与反气旋

• 1.气旋与反气旋的特征

– 中心气压:

• 气旋:低压; • 反气旋:高压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平气流

• 气旋:由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反气旋: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 中心气流

• 气旋:上升 • 反气旋:下沉

– 过境时天气状况:

• 气旋:阴雨

• 反气旋:晴朗干燥

– 实例:

• 气旋:台风、飓风、热带风暴等 • 反气旋:寒潮、伏旱

• 2.台风

– 产生源地:北纬5—20的热带洋面。– 对我国的影响:

• 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 主要集中于夏秋季(7—9月)。00

• 3.寒潮

– 含义:

• 强烈的冷空气活动,主要由亚欧大陆的强大冷高压形成。– 对我国的影响

• 时间:每年秋末至初春

• 影响范围:除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南以外的大部分地区。

• 4.伏旱

– 出现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出现时间:7月中旬—8月上旬。– 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二、锋面

1.定义:冷暖空气相遇所形成的狭窄的过渡带。2.类型: •

–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 –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移动

– 准静止锋:长时间在一个地区上空来回摆动的锋。

• 3.冷锋与暖锋的区别:

– 气团运动: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冷锋:冷空气移向暖空气(暖空气被迫抬升); • 暖锋:暖空气移向冷空气(暖空气主动爬升)。– 过境时天气状况:

• 冷锋:大风、急剧降温、雨雪等,持续时间短; • 暖锋:云层增厚,多连续性降水,持续时间长。– 过境后天气状况:

• 冷锋: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 暖锋: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 冷锋:锋后; • 暖锋:锋前。

• 4.准静止锋:

– 特点:冷暖空气势均力敌,长时间在一个地区内来回摆动。– 实例:梅雨

• 产生时间: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

• 产生地区: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淮地区)至韩国、日本南部; • 特点:阴雨连绵。

– 注:长江中下游流域梅雨结束后,进入伏旱。

专题12 人类活动与气候

一、全球变暖

• 1.全球变暖的原因:

–(1)人类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甲烷、氟利昂)

• 二氧化碳等主要来自生产、生活使用的矿物燃料(煤炭、石油等)。

–(2)滥砍乱伐,破坏森林

• 2.全球变暖的危害:

– 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 淹没沿海低地和岛屿; • 使城市排污系统失效;

• 海水倒灌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

– 引起全球各地降水异常,极端天气频发。– 引起疾病流行。

• 3.全球变暖的防治:

– 改善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 植树造林; – 加强国家合作。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酸雨

1.酸雨的标准:PH值=<5.6。2.酸雨的成因: •

– 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所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3.酸雨的危害:

– 森林枯死 – 土壤酸化 – 淡水生物死亡 – 腐蚀建筑物

4.酸雨的分布

– 全球酸雨主要分布于西欧、北美、东亚。

– 我国酸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5.酸雨的防治

– 优先使用清洁能源

– 发展脱硫、烟气净化等技术。

三、臭氧洞

1.臭氧洞的分布:

– 常年出现在:南极地区

– 季节性出现在:北极地区、青藏高原 •

2.臭氧洞的成因:

– 排放氟利昂、氯氟烃破坏臭氧层。• 3.臭氧洞的危害

– 紫外线辐射增加

• 危害人体健康

• 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 易形成光化学烟雾 • 加速塑料制品的老化

• 4.臭氧洞的防治

– 停止使用向大气排放氟利昂等的产品 – 研制新型制冷系统

四、城市热岛和雨岛

• 1.城市热岛和雨岛的含义

– 城市热岛:城市市区的气温比郊区高;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城市雨岛:城市市区的降水量大于郊区。

• 2.城市热岛和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的成因

• 城市生产和生活集中,人为排放热量多; • 城市建筑密集,通风不良。不易散热; • 城市绿地较少。

– 城市雨岛的成因

• 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 城市大气中尘埃杂质较多。

3.城市热岛的防治

– 科学规划城市;

– 增加绿地面积和水域面积。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3.人类改变水循环的方式:

– 主要是改变地表径流

• 改变时间分配

– 修建水库 – 植树造林 • 改变空间分布

– 跨流域调水 – 引水灌溉

• 4.水循环的意义

– 补充陆地上的淡水,使水成为可再生的资源; – 调节地球各圈层的能量,影响气候; – 迁移地表物质。

三、河水补给

• 1.河水补给类型

–(1)雨水补给

• 特点:最普遍最主要的补给、径流量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一致(多雨期为洪水期、少雨期为枯水期)

• 分布:东部季风区

• 如:珠江、长江、黄河、海河、淮河、辽河

–(2)积雪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形成春汛,但径流量较小。• 分布:东北地区

• 如:松花江、嫩江、黑龙江等(但东北的河流仍以夏季的雨水补给为主)。

–(3)冰川融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与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形成夏汛。• 分布:西北内陆地区 • 如:塔里木河

–(4)地下水补给

• 特点:稳定均匀、径流量无明显季节变化。• 分布:普遍,尤以西南地区常见。

–(5)湖泊水补给

• 特点: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 分布:长江中游、长白山天池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四、凌汛

• • • •

1.定义:

– 河流因冰凌阻塞河道,水流不畅而引起河水猛涨的现象,凌汛易导致洪涝。

2.发生地区:

– 温带、亚寒带地区

3.发生条件:

– 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

4.如:

– 黄河的上游河套段、下游山东段。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分布 • 1.水资源的类型:

– 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 2.水资源的衡量指标:

–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降水量-蒸发量 • 3.世界水资源的分布:

– 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 亚马孙、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 – 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巴西、俄罗斯、加拿大 – 人均水资源最多的国家: • 加拿大

• 4.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 数量特点:总量大(世界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 水质污染。

• 6.南水北调

– 东线(起点:江都)

• 主要利用京杭运河,施工难度小、投资省、工程量小; • 需逐级提水,耗能大;易受污染,水质较差。– 中线(起点:丹江口水库)

• 南高北低,自流引水;水质好,受益面积大;

• 线路长、工程量大、淹没损失大、移民多,难度高。– 西线:长江上游—雅砻江、大渡河—黄河上游

二、水危机

• 1.世界水日:3/22

• 2.应对水危机的措施

– 跨流域调水 – 修建蓄水工程

– 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 预防和治理水污染

专题15 海洋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 1.海水的温度

– 分布特点:海水的温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原因:太阳辐射量从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 2.海水盐度

– 分布特点:从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 影响海水盐度高低的因素:

• 降水量、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海区轮廓 – 原因:

• 赤道海区: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副热带海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稀少,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世界海水盐度极值

• 最高:红海 • 最低:波罗的海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二、洋流

1.洋流的定义

– 表层海水沿一定方向大规模的流动。

– 特点:除季风洋流外(冬逆夏顺),流向固定。• 2.洋流分类

–(1)按成因分类

• 风海流(主要动力:行星风系)

– 如: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西风漂流等 • 密度流

– 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的洋流(表层:大西洋流入地中海)• 补偿流

– 如:秘鲁寒流(涌升流)

–(2)按水温分类:

• 寒流:从较高温度流向较低维度 • 暖流:从较低维度流向较高纬度 • 注:西风漂流是全球性规模的寒流

• 3.世界洋流分布

–(1)世界洋流分布模式 –(2)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 ¡°8¡±字形(北半球)、¡°0¡±字形(南半球)•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 中低纬度海区: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 4.洋流的影响

–(1)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

• 暖流:增温增湿 • 寒流:降温减湿

–(2)洋流对渔业生产的影响

• 寒暖流交汇处容易形成渔场,如北海渔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 • 涌升流处容易形成渔场,如秘鲁渔场

–(3)洋流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 洋流可加快海水净化 • 洋流扩大海水的污染范围

–(4)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自然地理知识总结

• 顺流航速快 • 逆流航速慢

三、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 1.厄尔尼诺(圣婴)

– 含义:赤道附近的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偏高的现象 – 危害:

• 太平洋东岸:由原来的干旱变成暴雨,导致洪涝;鱼类大量死亡,渔业减产。• 太平洋西岸:是原来湿润的地区发生旱灾,森林火灾频发。

• 2.拉尼娜(圣女)

– 含义:东太平洋沿岸海水温度比常年偏低的现象。– 危害:

• 太平洋东岸:比常年更干旱。

• 太平洋西岸:降水比常年更多,台风次数增加;洪涝灾害增多。

四、海洋油、气资源开发

• 1.海洋油气资源分布特点

– 主要分布于大陆架。

– 如:波斯湾、墨西哥湾、北海、委内瑞拉马拉开波湖、几内亚湾沿岸、北冰洋大陆架、东南亚近海。

• 2.我国近海油气资源的分布

– 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 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

五、海洋空间资源

• 通过填海造陆,可以扩大生活生产的空间

– 荷兰:¡“木桩上的国家” – 日本:神户人工岛

六、海洋权益

• 1.领海:

– 自海岸线起12海里(22千米)–

该国拥有全部主权

• 2.专属经济区:

– 海岸线起200海里(370千米,不包括领海)

– 其他国家有自由通行、捕捞、铺设海底电缆、管道的权利。

篇2:高一地理课堂必学的知识点概括

背景: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直接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奉行“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权力来自国王,和议会发生矛盾。

过程:1640年—1688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

2.《权利法案》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背景:

1688年光荣革命议会取得胜利,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内容: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从立法权、司法权、税收权、军事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权利。

意义:

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影响:

“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贵族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

3.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内阁的含义:内阁原来是指国王召集亲信大臣商议国家机密的秘密小房间,后来指决议国家大事的行政班子。

②首相制度的形成。18世纪,内阁的首脑“首相”取代国王主持内阁会议。国王逐渐退出内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从此成为一种象征。第一任首相:1721年沃波尔。

③确立内阁对议会负责的制度。

④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让在议会选举中取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就是理所当然的首相。

⑤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度确立。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③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使英国走上资本主义民主化的道路;

上一篇:元谋制梁场标准化观摩会讲解词(最终1)下一篇:镇域经济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