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2024-04-24

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精选15篇)

篇1: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诗词大全

述怀

作者:严含质朝代:唐体裁:七绝 昔为仙子今为虎,流落阴崖足风雨。

更将斑毳被余身,千载空山万般苦。

篇2: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述怀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谤誉纷纷笑杀侬,此身本自等虚空。

大鹏境界纤尘里,旷劫年光掣电中。

翻动烟霞长在,招呼风月一尊同。

篇3:卫天霖自画像《述怀》的图像研究

一 、 背景

(一)事业的低谷

从1956至1964年,也就是卫天霖在58岁到66岁的八年间,是他人生的辉煌期, 他在北京艺术师范学院和北京艺术学院担任分管美术教学的副院长,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抛弃欧美和苏联的教学模式,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注重民族的传统的艺术形式,聘请“待业”很久的国画名家任教, 开设了“实用美术”和“民间年画”等课程; 抛弃了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旧习,实行 “盯堂制”和画室责任制 ;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抛弃门户之见,招聘有用之才,成为师资力量最强的师范院校,为北京市中小学培养了优秀的师资。1964年4月,北京艺术学院撤并,卫天霖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担任基础课教学,任教授,从此他失去了教学改革的阵地,两年后“文革”开始又受到审查,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二)“文革”的影响

1966年5月,“文革”开始,时年卫天霖68岁,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反派抄家,强行搬走三大卡车的油画和书籍资料, 随即卫天霖被隔离审查,一只耳朵被打聋。 1970年,时年卫天霖72岁,解除政治审查, 被下放到湖北丹江口农场未果,办理退休手续回家作画。 1971年,时年卫天霖73岁, 没收的作品还回的仅仅200余幅,应阿老的请求为北京国际俱乐部创作《瓶花》 《葵花》 《色的交响》(未用被退回)《黄桃与花》 (孙金荣收藏)《述怀》。 清代赵翼在《题遗山诗》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犹如屈原放逐,后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后作《史记》,卫天霖受辱,乃作《述怀》。从“文革”开始到1971年的五年间,卫天霖心身饱受摧残,身心俱损, 以超过常人的心态和顽强的毅力保持艺术创作,他在希望中失望,在失望中绝望,又在绝望中重生,自画像《述怀》在屈辱中重生。

二 、内容

(一)平实的题材

自画像,顾名思义,就是艺术家自己为自己画像,是艺术家描绘自我形象的一种特殊的肖像画,它可能是自我留恋的表达方式, 也可能是充当照片留念的功能,还可能是缺少模特不得已来画自己。

自画像《述怀》又被称为《1971年的自画像》,卫天霖身处特殊的年代,前苏联的现实批判主义、法国的古典主义盛行于中国画坛,历史题材、革命题材、领袖题材是主流,与这些题材相比,他的自画像题材显得那么渺小,那么真实,他的自画像更关注人性,更关注自我,不追求宏大,不追求炫耀,显得平实而朴素。

(二)永恒的主题

自画像属于肖像画范畴,一直是艺术家所热衷描绘的题材。追溯历史,中国古代的肖像画多,但画家的自画像少,清末民初, 油画传入后逐渐出现,抗日解放战争时期, 画家以抗日救国、民众觉醒的革命题材为主。 “文革”时期,画家以描绘“红光亮”“高大全”的领袖题材为主,直到改革开放,在学术自由、政治宽松的环境下,画家自画像增多,它以发泄压抑情感为主,成为关注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西方自画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比如达·芬奇的精致细腻、丢勒的变化莫测、伦勃朗的特殊光影、 梵高的绚丽色彩、毕加索的夸张变形、弗洛伊德的犹豫自恋等都为我们展现了他们“自我”的一面,他们用画笔描绘了相貌,记录了历史,展现了自我,表达了个性。简而言之,自画像不仅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表达, 也是彰显个性的宣泄,更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这一主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对照镜子即可完成,图像也从瞬间变成永恒。

三 、形式

(一)饱满紧致的构图方式

《述怀》,竖构图,长方形制,画面的主体是自画像和瓶花,饱满紧致是这幅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与其他画家自画像不同的是,《述怀》有几处独特之处:第一,《述怀》 不是独立的自画像,而是特定环境下的自画像,自画像与瓶花各占据了画面一半的比例, 可见画家更强调环境对于画面的烘托气氛。 第二,自画像和瓶花以竖构图形式左右平分画面,显得平凡单调,作者在画面左边有意增加横向的“扶手”(暂且认为是扶手),这一竖一横丰富了画面。作者把右边的瓶花的花朵处理成开放式,形成向画面左上方的“气势”,花卉气势大,花瓶个头小,使得画面的右边不死板,有大小之别,有轻重之分。 这些构图的处理,最终形成了整个画面构图相和谐相统一。第三,整个构图饱满紧致, 画面中人物的头部紧靠上,人物的胳膊紧靠右,花卉紧靠左,花卉的另外三分之一还不在画面内,被画家果断裁掉了,从而营造了一种紧张、压抑的情绪和焦虑、不安的氛围。 除此之外,有一个疑问值得注意:左下部分, 胳膊以下的长方形很可能是座椅的扶手,这样才能托住胳膊,从身体和腿的角度来看, 人物应该是坐在座椅上,但是这扶手又显得太宽,学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此物是调色板, 由于这部分只是隐约可见,难以判断,暂且悬置。

(二)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

《述怀》给观众的感觉是 :压抑很久的狂热,乱而有序的语言,狂放无忌的笔触, 整体来看,他的风格上属于表现主义范畴, 可以这样说。卫天霖的《述怀》可以跟同时代的德国新表现主义相媲美,而且毫不逊色, 其特点是绘画不限定题材,随心所欲 ;追求自由表现,无拘无束;强调情感的率直天真, 肆意天成。值得注意的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马库斯·吕佩尔兹与卫天霖的画风近似,笔者推测,卫天霖没有持续这种画风是有原因的 :一是在卫天霖所处的特殊年代,环境不允许,没有生长的土壤,这条路子太超前了,国内人完全不可能接受 ;二是卫天霖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偶然间所探索出的一条绘画路子,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甚至持怀疑态度。

(三)独具韵味的形式美感

《述怀》整体统一在偏冷的蓝色调子当中,主体是蓝色,画面上还有更多的颜色, 如绿色、褐色、黑色、白色、黄色等,变化丰富,色彩斑斓,这正是卫天霖用色的一大特点。卫天霖厚画法与薄画法同用,如面部的处理,着笔不多,却能清晰地看出面部结构,五官隐约可见,准确生动;如衣服的处理, 用蓝黑色的粗线勾勒轮廓,再用透明的白色强调衣服的质感,还可以看到衣服下泛起的颜色,笔触很生动,无拘束,很自然,很率真; 如裤子和瓶花的处理,都是用蓝黑色的粗线勾勒轮廓,大刀阔斧,逸笔草草。值得注意的是,左上角面部的土黄色与右下角桌布的土黄色相呼应、相统一。总之,卫天霖的画面处理很精彩,颜色丰富,色调统一,笔触豪放,自然率真,形成独有韵味的形式美感。

结语

篇4:瞿秋白的诗文手迹《狱中述怀》

瞿秋白的绝笔,原件现已无处可寻,也没有影印件发表,使我们无缘目睹其真容,但可以想见的是,其书法一定是从容不迫、大义凛然的。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他最后的墨迹,是他于狱中写给狱医陈炎冰的3首诗词:

廿载浮沉万事空,年华似水水流东,枉抛心力作英雄。湖海栖迟芳草梦,江城辜负落花风,黄昏已近夕阳红。(《浣溪沙》)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花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卜算子》)

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梦回》)

这3首《狱中述怀》书写在一张一尺宽、一尺七寸长的宣纸上,落款是1935年初夏,与他就义时间基本相同。其影印件发表在《中国书法》杂志2006年第7期。

这幅《狱中述怀》书法,基本体现出了瞿秋白的书法风格。笔画寓方于圆,线条凝厚饱满,结体扁方紧密,章法潇散自然,于规矩中透射出一股灵动之气,风格似从颜出,还带有魏碑的方正风格,融革命家的正气、学者的书卷气与书法家的灵气于一体,浑然天成,从字里行间仿佛可以读出他在狱中坚贞坦荡、从容不迫的心态。

作家梁衡在《觅渡,觅渡,觅何处?》一文中对瞿秋白曾作过这样的假设:“如果他一开始就不闹什么革命,只要随便拔下身上的一根汗毛,悉心培植,他也会成为著名的作家、翻译家、金石家、书法家或者名医。”

篇5: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述怀

作者:商山客死  朝代:唐  体裁:五绝   家住驿北路,百里无四邻。

往来不相问,寂寂山家春。

南冈夜萧萧,青松与白杨。

家人应有梦,远客已无肠。

白草寒露里,乱山明月中。

篇6: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长安述怀

作者:徐夤朝代:唐体裁:七律 黄河冰合尚来游,知命知时肯躁求。

词赋有名堪自负,春风落第不曾羞。

风尘色里凋双鬓,鼙鼓声中历几州。

篇7: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秋日述怀,秋日述怀权龙褒,秋日述怀的意思,秋日述怀赏析 -诗词大全

秋日述怀

作者:权龙褒朝代:唐体裁:五绝 檐前飞七百,雪白后园强。饱食房里侧,家粪集野螂。

篇8:一副楹联两位大师的人生述怀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又字完白山人,汲游道人等,安徽怀宁人。姚鼐(1731—1815)清代著名古文家,桐城派古文集大成者,古文、诗歌、书画并称三绝。字姬传,又字梦谷,因其书斋名惜抱轩,故后世学者尊称为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

两人在书法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包世臣《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将书法分为“神、妙、能、逸、佳”等五种九级,除首先把邓石如的隶书、篆书列入“神品”之外,其次列入“妙品”的,即为刘墉的小真书和姚鼐的行草书。从包氏的评论看,邓石如的书法是清朝之冠,也就是说邓氏书法成就应该在姚鼐之上,那么为何邓石如创作的述怀联文自己不把它创作成书法作品,而非请姚鼐为其书丹昵?姚鼐、邓石如互相之间应该十分了解并信任,并相互从对方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笔者才敢说邓石如的述怀在很大程度上也同样反映了姚鼐的思想。据笔者分析考察,邓石如请姚鼐书丹的原因有二:一是两位大师互慕书名;二是两位大师互慕自由、博爱、独立的个性和艺术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格魅力。

一、互慕书名

姚鼐书法以帖学为宗,初师董其昌,却“能脱去思翁柔靡之气”,“书逼董玄宰,苍逸时欲过之”,后法王献之,得其神韵,暮年之书,清疏枯淡,气洁神清,运学问文章之气发于毫端,信笔拈来,即为珍品,高致逸气,超迈千古。他的书法成就除上述包世臣在《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给予高度评价外,沙孟海先生在《迈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对姚鼐的书法也给出了中肯的评价:“他(姚鼐)是个著名的古文家,他不专以书法为名,可是他的书法并不比他的古文差,他的书名被文名掩煞了。包世臣《国朝书品》把他的行草书列在“妙品”下是很有眼光的”。

邓石如有良好的家庭文化与书法素养,受祖父、父亲的影响自幼喜欢书法篆刻,后迫于生计,以卖书刻印为生,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先后结识了成就他书法大家的梁崛、梅缪、程瑶田等名人。在交游中还结识了金榜、张惠言、李兆洛、袁枚、王文治、姚鼐、包世臣等一大批文学、书画朋友。邓石如书法篆、隶、楷、行草书四体书皆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中独树一帜,尤为耀眼。他的书法成就除上述包世臣在《艺舟双辑-国朝书品》中的评价外,洪亮在编著的《中国书法大师经典研究系列——邓石如》一书对其各书体、篆刻的师承关系、艺术特色、成就均作了较为详细具体的研究与评价。他总结为:邓石如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创造性地以隶书笔法作篆,突破了一千多年来(二李)篆书的笔法,大胆地使用长锋羊毫,行笔提按起伏,将书法的书写性引入篆书创作,极大地丰富了篆书的用笔,字法上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他晚年的篆书线质圆润厚重,雄浑苍劲,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代名家篆书之典范,对篆书艺术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邓石如的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以篆书入隶,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谈到:集隶书之成,邓完白也。邓石如对其后的赵之谦、伊秉绶、何绍基等隶书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邓石如楷书取六朝碑法,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在唐楷之外另辟新路。其开创性的楷书取法,成为清代碑学运动之实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深远之意义。

邓石如的行草书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并以魏碑笔法入行草书,从书法史的角度看是行草书笔法的一次划时代的创举,突破了一千多年来的“二王”帖学笔法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了碑学行草书笔法的新纪元。从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邓氏行草书作品来看,他在五十岁左右时的行草书尚有着迹,六十二岁以后进入化境,绞转飞动的笔法,苍茫雄浑的意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书法审美的崭新境界。

邓石如在篆刻上开创邓派篆刻艺术。他提出的“以书入印”的篆刻创作理念,不仅仅是中国篆刻发展史上的一句响亮口号,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学术主张。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邓石如的篆刻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为后世开创了一个篆刻艺术创新的广阔空间。

洪亮《邓石如》一书中更认为邓氏行草书上的成就也是开宗立派的,与他篆隶书上的成就有同等的高度,甚至,其意义更为深远。

邓石如与姚鼐均酷爱书法,又都在书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又族居怀宁、桐城近邻,交游中结为好友。在洪亮《邓石如》一书中,可以查到邓石如为姚鼐刻的“桐城姚鼐之印”和“梦谷”两枚印章,在此书的诗存中有邓石如写的“武林喜晤友人,因次姚姬传太史送行诗韵”诗一首:“天涯各漂泊,腰剑合平津。不作山中侣,而同世外人。搜罗金石字,征逐水云身。鄂渚终年别,相思慰此辰。”可见他俩交谊深笃,相互羡慕书名便不足为怪了。

二、互慕自由、博爱、独立的个性和艺术上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格魅力

邓石如一生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过着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消遥人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弘历八十寿辰,户部尚书曹文埴赴京祝寿,因羡邓氏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邀请其一同进京。邓不肯与曹文埴同车以大队人马同行,而是戴草帽、穿草鞋,骑着毛驴随后而行,真正的布衣本色。到北京后,邓石如在曹文埴的引荐下结识了大学士刘墉和左都御史陆锡熊等达官贵人,但那是在人格平等的情况下,他才愿意与之交往。内阁大学士翁方纲以石如不至其门,力诋其书法不合六书之旨,而竭力排挤,以致邓石如无法在北京立稳脚跟。即使这样,他也不会迎合翁之意而委曲自己,而是选择离开京城。在湖广总督毕沅幕府作幕宾时,他始终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布衣品质,因不习惯于官场的迎奉,为“日见群蚁趋膻,阿谀而侫”而心情苦闷,最终离开毕府。在为石如送行的宴会上,毕沅说:“山人吾幕府一清凉散也,今行矣,其为减色。”

nlc202309032159

邓石如拥有一颗博爱之心。他一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游历名山大川,一边搜寻临摹名碑,一边游览名山佳水,陶冶情操。常将书刻售资用来救济贫困乡人、贫不能葬者,都尽力资助。他的美文《陈寄鹤书》因将高雅的鹤性与其高尚的人性相贯通而传为佳话,体现了他爱鹤及爱世间一切有灵性的东西的博爱之心。

邓石如在书法、篆刻艺术上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一方面是其酷爱书法,刻苦钻研,从传统处人手,得古人之精髓。邓石如三十二岁在寿州结识了梁嗽先生,梁巘是清代书家“二梁”中的“北梁”(“南梁”为钱塘梁同书),他初见邓石所刻印章和以小篆题写的扇面作品就十分欣喜。梁巘授邓石如以笔法,并又将其介绍到江宁梅缪家。梅氏为北宋以来江左甲族,家藏丰富,邓石如在梅家遍览梅家所藏秦汉以来名碑名帖、金石善本。并手写、临摹其中的名碑名帖达几十本,甚至上百本,晨起昼歇,如饥似渴地学习前人的书法、篆刻艺术,为他在书法篆刻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邓石如在以后的书法生涯,仍坚持每天笔(刀)耕不辍,每天晨起即磨一池的墨,当天必须全部写完才歇息。真是勤奋出真知。他在吸收传统书法篆刻技艺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再演变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邓石如身上所具有的上述人格魅力在姚鼐身上同样表现突出。姚鼐出生于桐城官宦世家,高祖姚文然康熙间官至刑部尚书,为清初名臣;曾祖父姚士其当过湖北罗田知县;伯父姚范,诗、古文、经学成就俱高,进士及第后为翰林院编修。所以姚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8岁就读家塾时,师从方泽,并自小随伯父钻研经学,并于18岁那年,转授刘大櫆门下,专心学习诗、古文辞,成为他的嫡传弟子。

姚鼐青年时也怀抱学而优则仕,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中进士,从此走上十年官宦路。在十年官宦生涯中,他所处的那个世间是统治者“王霸杂用之”,是个专制暴虐“有甚于秦”的时代,与他实行儒家仁政的政治理想格格不入。任刑部郎中时,面对封建统治者的严刑峻法,而难以处理刑官必须面对的置人生与死、情与法、刑与理的尖锐矛盾。他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时与总纂官纪昀、戴震等产生严重学术分歧,更令他感到壮志难酬。此时如何坚守洁身自好、坚守自我的人生观,如何坚守自由独立的人格?姚鼐在许多诗作中都表明了自己人格独立与洁身自好的人生观,如“男儿非藤木,安得相附攀?”“况余本性杞柳直,戕贼弯回成栲栳。”“第恐日失足,尽隳平生守。松桧晚弥坚,所以异蒲柳。修短未足论,请勿表吾有。”此时姚鼐经过深刻思考,对自己的人生作出了重大抉择,那就是以退为进,毅然弃官从文,来完成他年轻时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辞时就确定的传承薪火、光大师门、振兴古文的夙愿。

从此姚鼐先后主讲扬州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四十余年,经过研习、发展、实践、创新的艰难历程,完成了桐城派开宗立派的时代使命,完备了桐城派古文创作理论体系——“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

姚鼐在他的书论中提出了法帖鉴定的考据鉴定观,并在实践中大量使用考据鉴定的方法,纠正了法帖中部分文字内容的失误,考证法帖中某些地名前后用汉字不同的历史原因,有些人员称谓在不同历史阶段代表的含义不同。姚鼐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同样坚持了传承与创新的思想。他学书初师董其昌,后法王献之。他认真临摹前人帖书,打牢功底,临摹基本上终生不辍。安徽省桐城市博物馆藏有姚鼐《临李北海缙云三帖》册页(图二),临书后款的时间为嘉庆元年(1796年)。这一年姚鼐已66岁,但他仍然临池不辍,认真临习、揣摩前人的范本,苦练笔墨技巧。他在《论书绝句》中强调“古今习气除教尽,别有神龙戏绛霄。论书莫取形模似,教外传方作祖师。”即临摹要注重形似,以形传神,追求内在韵味。以致姚鼐暮年之书,清疏枯淡,气洁神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桐城市博物馆藏有一副姚鼐对联,联文为“万类同春人已合,大虚为室岁年长”(图三),确是清疏枯淡,气洁神清,应是姚鼐晚年的杰作,联文反映的内容更是他晚年思想境界达到无欲无求、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境地,也可算作是姚鼐老年更高层次的述怀。

篇9: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晚凉述怀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末学常忧堕吝骄,晚知鹏`本逍遥。

屏医却药疾良已,破械空囹盗自消。

父子终身美藜藿,交游太半是渔樵。

篇10: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凤栖梧 述怀,凤栖梧 述怀尹志平,凤栖梧 述怀的意思,凤栖梧 述怀赏析 -诗词大全

凤栖梧 述怀

作者:尹志平朝代:元体裁:词 天下周游将欲遍。十载区区,恐负先师愿。老也休休人事远。游山玩水随缘转。报与知音听我劝。劫运刀兵,个个都亲见。仍自贪求生爱恋。

篇11: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蓬莱客 述怀,蓬莱客 述怀马钰,蓬莱客 述怀的意思,蓬莱客 述怀赏析 -诗词大全

蓬莱客 述怀

作者:马钰朝代:元体裁:词 离沙漠 。顿忘宁海军中阁。军中阁。我无回顾,志清天廓。虚无撮住堪丸药。虎龙哮吼从教恶。从教恶。劝人修道,救人崖落。

篇12: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无俗念 述怀,无俗念 述怀丘处机,无俗念 述怀的意思,无俗念 述怀赏析 -诗词大全

无俗念 述怀

作者:丘处机朝代:元体裁:词 群山四渎,暮天晴、挥斥阴魔潜伏。太一岩前风道快,千尺波翻蟾足。怒雪惊涛,冲堤拍岸,雷辊云*逐。青鸥白鹭,月明江上飞速。高下万叠千群,相呼相召,会合清江曲。宝月神珠时逗引,辊出都忘钤束。踊跃飘飘,玲珑灿灿,价忽连城玉。含弘光大,上天入地翻覆。

篇13: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蓬莱阁 述怀,蓬莱阁 述怀丘处机,蓬莱阁 述怀的意思,蓬莱阁 述怀赏析 -诗词大全

蓬莱阁 述怀

作者:丘处机朝代:元体裁:词 栖霞客。西游栖在南溪侧。南溪侧。千寻赤岸,万株苍柏。无心只有轻云白。举头不见繁华色。繁华色。空华杂乱,世人贪得。

篇14: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初入西州境述怀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我无飞仙术,御气周八极;寸步常依人,艰哉万里役。

自行剑关南,大道平如席,日高徐驾车,薄暮亦两驿。

及兹山愈远,原野若加辟。

茂树冬不凋,寒花晚犹拆。

昔我卜远游,至蜀龟辄食。

弛装有定处,呜呼岂人力。

颇传岷山下,清淑无疠疫。

士风尚豪举,意气喜远客。

薪米家可求,借书亦易得。

思吴虽不忘,所愿少休息。

吾闻古达人,雅志在山泽,岂无及物心,但恨俗褊迫。

篇15:述怀,述怀严含质,述怀的意思,述怀赏析

和张侍中述怀诗

作者:庾信朝代:南北 阳穷乃悔吝。

世季诚屯剥。

奔河绝地维。

折柱倾天角。

成�t海水飞。

如雨天星落。

负锸遂移山。

藏舟终去壑。

生民忽已鱼。

君子徒为鹤。

畴昔逢知己。

生平荷恩渥。

故组竟无闻。

程婴空寂寞。

永嘉独流寓。

中原惟鼎镬。

道险卧�惕印�

身危累素�!�

漂流从木梗。

风卷随秋箨。

张翰不归吴。

陆机犹在洛。

汉阳钱遂尽。

长安米空索。

时占季主龟。

乍贩韩康药。

伏辕终入绊。

垂翅犹离缴。

徒怀琬琰心。

空守黄金诺。

虢郐终无寄。

齐秦竟何托。

大夫唯闵周。

君子常思亳。

寂寞共羁旅。

萧条同负郭。

农谈止�b稼。

野膳唯藜藿。

操乐楚琴悲。

忘忧鲁酒薄。

渭滨观坐钓。

谷口看秋获。

唯有丘明耻。

无复荣期乐。

夷则火星流。

天根秋水涸。

冬严日不暖。

岁晚风多朔。

杨浮有怪云。

细凌闻灾雹。

木皮三寸厚。

泾泥五斗浊。

虽忻曲辕树。

犹惧雕陵鹊。

生涯实有始。

天道终虚橐。

且悦善人交。

无疑朋友数。

何时得云雨。

上一篇:2022年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总结下一篇:何炅的经典名人语录摘抄欣赏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