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图》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4-04-16

《潇湘图》的阅读理解及答案(精选13篇)

篇1:《潇湘图》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潇湘图》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潇湘图

张元干

落日孤烟过洞庭,黄陵祠畔白苹汀。

欲知万里苍梧眼,泪尽君山一点青。

【注释】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张元干,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诗人、词人。③黄陵祠:祭祀舜的妃子娥皇、女英的黄陵庙,在洞庭湖南岸。④苍梧:即九疑山,传说为舜死处和葬地。⑤君山:在洞庭湖偏北水域,相传为二妃居处。舜帝死,二妃面对湘江痛哭,眼泪滴在江边的竹子上,点点成斑。

(1)这首一首题画诗,前两句写景,景中自有神话里的湘妃。这能构成什么意境?

(2)后两句写湘妃思舜之悲,其中寄寓的诗人思想感情是什么?

参考答案

(1)首句写落日贴近江面、湖水渺漫无涯,黄昏时自有一层迷蒙的暮色,表现了辽阔黯淡的氛围。此时一帆漂过,一缕孤烟浮动,酿出幽独孤寂的风味。次句写二妃伫立于白苹丛中凝望她们日夜怀思的舜。其情悲伤。总之,构成一种荒旷孤寂、黯淡凄凉的意境。

(2)参考答案:靖康之变以后,南宋萎靡妥协,使二帝归返无期。“湘妃”的`意象牵动时事涌上心头。湘妃之思揉合着诗人对故君之思,湘妃之泪掺合着诗人慨事伤时之泪。

二:

(1)用文字描述《潇湘图》的画面

(2)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题咏这幅画的?同时寄予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夕照中,一叶扁舟经过洞庭湖滨的黄陵祠前,君山遥处湖中,只呈现轻轻一点痕迹。

(2)在优美的画面里注入慨世伤时之情,把题画诗写得很活,写得很深。

赏析:

这首诗提到的黄陵祠,就在湖南洞庭湖的南岸,是祭祀娥皇、女英二妃的祠庙。古代传说,娥皇、女英是舜帝的两个妃子。舜帝南巡,死在了苍梧山,就是九嶷山。娥皇女英跑去哭舜, 以涕挥竹,竹尽斑 (《博物志》)。这就是斑竹典故的来历。

君山,处于洞庭湖中的偏北水域。对于君山,诗人有 洞庭湖中一青螺 的美誉,相传是娥皇女英二妃居留之地。伟大的诗人屈原的《九歌》,有两篇就写到了这两位感人的销售工作总结妃子,这就是《湘君》和《湘夫人》。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前两句写出凄凉孤寂的背景,浩瀚的洞庭湖,被罩在落日的茫茫暮色之中,后两句由洞庭湖、黄陵祠想到两位妃子,想象到两位妃子思念舜帝,痛彻心扉,以泪洗面,挥竹成斑。似乎君山就是那最后一滴眼泪,融入了洞庭波涛。那浩淼的洞庭湖的波涛,使人产生联想,那仿佛是妃子的眼泪。

篇2:《潇湘图》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其二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注:

①米元晖,米友仁,字元晖,是宋代杰出书画家米芾之子,画史上与其父并称“二米”。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⑴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简析

这两首六言诗,结构相同,都是前两句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后两句是诗人看画的主观感受。

篇3:《潇湘图》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关键词:高中,思维导图,英语阅读

一、现状分析

贵州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采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课标英语教材, 共八本, 必修一至必修四, 选修五至选修八。其中每本教材有五个单元, 每个单元都有两篇阅读课文, 课后还有对应的阅读练习。从学习方法上来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必定要在一定的情景中, 才能够被更好地理解。学生只有在语境中去感知语言, 才能培养语感, 掌握这门外语。可见, 阅读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高中新课标提出, “普通高中英语阅读的目的是通过语篇学习语言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语感, 以及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针对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四个级别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能力要求 (教育部2003:13) 。新课程改革已经在贵州开展了六年, 而新的标准也加强了对词汇和阅读的要求, 其中最低要求是课外阅读量十六万字, 最高要求为三十万字。这就意味着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输入。

2013年贵州高考英语平均分为60分, 最高分149分, 及格率为15.26% (贵州高考英语成绩平均分2013) 。可见, 学生英语水平亟待提高, 其中, 要做到高质量的阅读, 就必须要求学生做到理解文本的大意, 能根据学习的要求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能辨别作者和人物的态度, 能够分析长难句。这些要求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有难度的。而我们传统的语篇教学是把阅读的文本当成载体, 进行语言点的拓展和语法的学习, 已逐渐失去了对学生吸引力。教师只是一味地将知识倒出, 却很少关注学生学习了多少, 接受了多少。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已是势在必行, 因此, 我们引入了思维导图的形式, 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接受文章的信息, 并使其构建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二、思维导图介绍

思维导图由东尼·博赞 (Tony Buzan) 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 最初是为了帮助那些学习有障碍的学生, 而在此之后, 却发现这部分学生竟成了“尖子生”。思维导图主要是建立在人类大脑的发散性思维上, 因为它是发散思维的表达, 因此, 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 (东尼·博赞2009:34) 。其规则是要突出重点, 有中心图形, 发挥联想, 使用箭头、各种色彩或代码, 使构图清晰明白, 每条线上只写一个关键词 (东尼·博赞2009:76-77) 。思维导图可以在短时间内刺激大脑进行联想、分析和输出, 它可以提高人们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它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重视, 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分门别类, 理清思路, 建立框架结构, 同时, 还能有效地进行输出。

三、思维导图的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的运用, 建立在以下知识基础上:

(一) 建构主义思想

建构主义思想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是一个能动建构的动态过程, 是学习者本人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 在真实的情景里以协作会话的形式自觉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黄惠、王海2007: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利用环境和资源自己建构起来的, 而教师要做的是为学生准备一系列的工具和创造环境, 该理论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

(二) 知识可视化

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 即为呈现知识, 传递信息。但是知识可视化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数字信息 (Facts) , 关键在于传输见解 (Insights) 、经验 (Experiences) 、态度 (Attitudes) 、价值观 (Values) 、期望 (Expectations) 、观点 (Perspectives) 、意见 (Opinions) 和预测 (Predictions) 等, 并以这种方式帮助他人重构 (Reconstruct) 、记忆 (Memorize) 和运用 (Apply) 这些知识 (赵国庆2009:16-17) 。因此, 思维导图的运用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 开展合作活动和小组交流。

四、思维导图的运用

实验对象:高一年级中加2班, 50人;中加3班, 50人 (注:“加拿大加安国际学院”俗称“中加班”) 。

实验内容:人教版英语必修三。

示例材料:英语必修三Unit 4 Astronomy:Science of the s tar, Reading and Comprehension。

学情分析:学习思维导图的是“中加班”的学生。“中加班”的学生学习成绩相较于整个年级比较靠后。虽然部分学生英语成绩优秀, 词汇量和阅读能力都能满足新课标教学大纲的要求。但是, 大多数学生的词汇量比较小, 阅读能力也比较弱。而本文是一篇科普文, 生词虽然已经在课后给出了解释, 但是长难句很多。

指导原则:一切以学生为主, 学生有自主权和选择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支架, 辅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 鼓励学生, 利用思维导图,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完成小组的合作和讨论;利用思维导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指导步骤:

1.介绍思维导图。向学生提问, 应该怎么做笔记, 才能更有效率地引入话题。重要的是, 要向学生展示思维导图的优秀作品, 让学生打开眼界, 形象直观地了解。同时, 要告诉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优势:思维导图可以帮助个体打开思维, 使新旧知识进行有效连接。更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经过信息加工的知识, 才能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2.确定中心词。刚开始, 如果学生无法从文章中提炼出中心词, 教师可以帮其找出中心词, 让学生建构与主题相关的思维导图。

3.介绍分级的概念。指导学生将列出的知识点按照逻辑排序、分层。

4.注意提炼关键词。子概念要简单明了, 词最好不要超过5个。否则, 只是抄写的变相形式。

5.检查重审。看是否能通过自己所做的思维导图掌握本篇文章的结构, 是否能根据思维导图对文章的主题和子概念进行阐述。

教学步骤:

1.扫除单词障碍:在学习本篇课文前, 让学生提前预习, 主要目标是认识文章中的生词。上课前, 教师再通过将单词带入情境中的方法, 使学生更加熟悉。

2.快速阅读, 找到每个段落的主题句, 并要求学生画出主题句。

Paragraph 1:No one knows how the earth began.

Paragraph 2:For several billion years after the“Big Bang”, the earth was still a cloud of dust.

Paragraph 3:Water was also appeared on other planets like Mars, but unlike the earth, it disappeared later.

Paragraph 4:Many millions of years later, the first extremely small planets began to appear on the surface of water.

Paragraph 5:Finally about 2.6 millions of years ago, some small clever animals, now with hands and feet, appeared and spread all over the earth.

3.根据主题句, 找出里面的关键词。

Paragraph 1:How the earth began? (本篇文章需要回答的问题)

Paragraph 2:Big Bang

Paragraph 3:Water

Paragraph 4:Planets

Paragraph 5:Small clever animals

4.根据关键词, 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 用笔画出段落里可以描述或者介绍这个关键词的词语和短语。

5.根据关键词和文章中勾画的内容, 将它们呈现在思维导图里。

6.在小组里分配任务, 根据自己所画的思维导图, 组织重点词并复述内容。

五、结束语

通过思维导图来学习英语语篇, 对学生来说是很有收获的。运用思维导图, 阅读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已不再感到害怕。同时, 学生可以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理解篇章的意思, 且在做完思维导图后, 学生的作品会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 努力的成果会得到认同, 学生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加强。最重要的一点是, 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 复述文章的段落大意, 这是教师预设的一个目标, 虽然仍有部分学生无法完成, 但是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做到的。

当然, 在此过程中, 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学生无法看懂文章, 画图的时候抓不住重点;也有一部分学生在创作思维导图的时候不会概括, 往往在子概念中直接抄下整整一句话……

总的来说, 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和建构自己对文本的思考。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 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 都是一种值得去尝试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东尼·伯赞, 巴利·伯赞.2009.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34, 76-77.

黄惠, 王海.2007.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调查与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 (219) :1.

高考信息网.2013.2013年贵州高考英语成绩平均分:60分[DB/OL]:http://www.gxeduw.com/news/2013/82064.html.

赵国庆.2009.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理论探究, (191) :16-17.

篇4:《潇湘图》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潇湘晚景图

作者:谭嗣同  朝代:清 袅袅箫声袅袅风,

潇湘水绿楚天空。

向人指点山深处,

家在兰烟竹雨中。

我所思兮隔野烟,

画中情绪最凄然。

悬知一叶扁舟上,

篇5:田锡《牧牛图》的阅读答案及解析

《牧牛图》原文:

干戈扰扰遍中州,挽粟车行似水流。

何日承平如画里,短蓑长笛一川秋。

[注]①这是一首题画诗。②挽粟车:送军粮的牛车。

《牧牛图》的阅读题:

(1)第二句诗中的“似水流”值得玩味,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2)试简要赏析本诗最后一句的`意境。

参考答案:

(1)“似水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送军粮的牛车之多,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战乱现实的厌恶,对太平社会的向往。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比如“干戈”“扰扰”“何日”等词语。

(2)描述了一幅秋天原野上牧童吹笛放牧的闲适平和的美丽画面,与“干戈扰扰”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安定的向往之情。

篇6:《宇宙全息图》阅读练习及答案

他的科研任务是计算机的智能化,他却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阅读及时语: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创立,依据研究的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提出给物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共同奠定了近代物理学的基础)和马克思关于质变量变的理论中受到启发,别出心裁地设想,如果将计算机的容量无限扩大,速度无限提高,最终会不会导致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出现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他的“天真”想法遭到了领导的斥责,说他纯粹是在胡闹,并警告他不要把幼儿园的习气带到科研院来。院里不让干就在家里干!他想验证一下这一想法的愿望实在是太强烈了。

从此,在完成领导下达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他在家里孜孜不倦地干了起来,对外秘而不宣。三年后,他研制出的计算机已经成为世界上容量最大、速度最快的机器。这样的日子又过了五载,李斯特博士的`计算机容量和速度已经“大”得几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什么奇迹也没有发生。李斯特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变得更加痴迷和执著。又过了十年,他的工作进展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奇迹依然没有发生。

这天夜晚,对计算机又完成一次扩容和提速之后,不惑之年的李斯特看着自己的计算机开始有些犯疑了:难道我这“牛角尖”真的钻错了?他眯上眼睛,感到一阵疲倦袭来……

突然,一阵“嘟!嘟!嘟……”的警报声将他惊醒了,李斯特睁开眼睛一看,只见自己的计算机发出一阵阵闪烁的红光。半分钟后,计算机用语言和文字同时提醒他:“你的计算机已经超出了临界容量和速度,将进入宇宙全息图界面,确定吗?”奇迹终于发生了?李斯特博士惊疑地按下了确认键。“欢迎你成为登录宇宙全息图界面的第一人!”李斯特博士睁大了眼睛,看着屏幕上的菜单:1、宇宙全览;2、宇宙设计。

鼠标指向“宇宙全览”后,出现了一篇序言,其大意说,宇宙万事万物的消长史,其实都以一种特殊形式即刻“存盘”在宇宙深处,在此可以任意查阅。为了进行验证,李斯特博士在电脑的引导下输入了自己的姓名,他的个人资料居然全在上面。他又查看起他的家系,父亲和祖父居然丝毫不差,三十代内先祖的名字和家谱上所载无异,再往前他就不清楚了,上面的家谱他没看过……李白是他第四十八世祖,再往前两百多代,他的祖先成了一只没名没姓的猴子……在这里,随着鼠标的击点,可以获得以往任何时候任何事件的多媒体资讯,就如时光倒流,历史再现。

李斯特贪婪地查看着,最后又转向了“宇宙设计”。照例先是一篇序言,大意说,根据超量子现象,可将计算机中的模拟对象转变为现实对象;也可对宇宙时钟进行调整,使世界回到从前或实现跳跃式发展。李斯特试着在电脑里创建了个美少女,一按转换键,那美女竟从电脑中飘然而下,站在了他面前。李斯特一阵慌乱,急忙按下了取消键,美女马上又从他面前消失了。这真是太可怕了!人物、建筑、恶魔甚至都可以这样随意创新,宇宙时钟也可任意调整,一旦这项技术公之于世,真是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里,李斯特教授呆住了……

接连三天,李斯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见任何人。

三天后,李斯特及他的电脑从人间“蒸发”掉了。索古先生则收到了他的一封信和一摞题为《中国历史百谜详解》的图文资料。李斯特在信上说,作为他消失的纪念,塔里木盆地变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

他莫名其妙的消失和塔里木湖的骤然出现,成了一个永恒的谜。后来,那湖被命名为李斯特湖。(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总第244期)

考点专训题

1.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何为“宇宙全息图”。

仿真模拟题

2.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李斯特博士将计算机的容量无限扩大、速度无限提高后出现的奇迹,故事情节虽然并不复杂,但读来却引人入胜。

B.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李斯特博士将计算机的容量无限扩大、速度无限提高后出现奇迹的故事,虽然想象奇特,善于夸张,但给人的感觉仿佛真有其人其事。

C.文章以“那湖被命名为李斯特湖”作为结尾,意在表达对登陆宇宙全息图后因担心造成不良后果而选择人机消失的李斯特的敬仰之情。

D.“难道我这‘牛角尖’真的钻错了?他眯上眼睛,感到一阵疲倦袭来……”是通过心理活动和神态的描写,来表现李斯特博士内心的焦虑和身心的疲惫。

E.为了发现灵感,李斯特“每天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疯玩半个小时,雷打不动”,表明科技创新与童心关系之密切。

3.“从此,在完成领导下达的科研任务的同时,他在家里孜孜不倦地干了起来,对外秘而不宣。”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4.文末作者写道:“三天后,李斯特及他的电脑从人间“蒸发”掉了。索古先生则收到了他的一封信和一摞题为《中国历史百谜详解》的图文资料。李斯特在信上说,作为他消失的纪念,塔里木盆地变成了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湖……”你能从中看出李斯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

5.小说开篇首句写道:“电脑专家李斯特是一个‘怪人’”,你认为李斯特的“怪”体现在何处?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参考答案:

1.所谓“宇宙全息图”,包含“宇宙全览”和“宇宙设计”两方面内容。通过“宇宙全览”可以任意查阅宇宙万事万物的消长史;通过“宇宙设计”可将计算机中的模拟对象转变为现实对象;也可对宇宙时钟进行调整,使世界回到从前或实现跳跃式发展。

2.A、D(选A给3分,选D给2分,选E给1分,选B、C不给分。A项中的“戏谑”之说,属于对这篇小说的误解,科幻小说是基于现实的大胆想象和预测,而非戏谑;D项“表现李斯特博士内心的焦虑和身心的疲惫”说法不准确,从文中的描述来看,由于计算机容量无限扩大、速度无限提高之后,仍无奇迹发生,李斯特对自己的这种做法因此产生了怀疑;E项中“表明科技创新与童心关系之密切”说法绝对。)

3.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表现出李斯特博士的执著和坚毅,不达目的誓不休的精神。

4、李斯特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和良知的电脑专家,也是一位治学严谨、造福于后人的历史学者,为了宇宙的现有秩序和全人类的生存状态不因为他和他的那台能够登陆“宇宙全息图”的电脑而可能发生人为的改变,他选择了消失。

5、探究一:怪在他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想象奇特而执著,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每天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疯玩半个小时,雷打不动,而且美其名曰“为了发现灵感”。

探究二:他的科研任务是计算机的智能化,可他却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马克思关于质变量变的理论中受到启发,别出心裁地设想,如果将计算机的容量无限扩大、速度无限提高,最终会不会导致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出现一种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

篇7:司空图阅读题及答案[范文]

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 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僖宗次风翔,即行在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谏议大夫,不赴。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③。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 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圹中赋诗,酌酒裴回。客或难之,图曰: 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 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选自《新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于观察使卢渥曰 属于:叮嘱

B.即行在拜知制诰 行在:行宫

C.作文以见志曰 作文:写文章

D.祠祷鼓舞 鼓舞:激励(百姓)

5.下列各项中均都表明司空图 忠于唐朝 的一组是()(3分)

①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

②图不肯往,章泣下

③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

④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

⑤有先人田,遂隐不出

⑥召为礼部尚书,不起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空图曾受到礼部侍郎王凝的赞许,当王凝被贬到商州时,司空图感激他的知遇之恩,跟随他一同前往。

B.卢携赞赏司空图的气节并向卢渥推荐他,在卢渥的帮助下,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

C.司空图隐居王官谷,并建造了一座亭子,并在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图像,命名为 休休。

D.司空图为了免祸,言语奇特古怪,他预先给自己准备了棺材坟地,常与客人在此饮酒赋诗,他认为生死本是一回事。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

(2)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于观察使卢渥曰 属于:叮嘱

B.即行在拜知制诰 行在:行宫

C.作文以见志曰 作文:写文章

D.祠祷鼓舞 鼓舞:激励(百姓)

【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项中均都表明司空图 忠于唐朝 的一组是()(3分)

①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

②图不肯往,章泣下

③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

④诏图入朝,固阳堕笏,趣意野耄

⑤有先人田,遂隐不出

⑥召为礼部尚书,不起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②④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清人物和性格特征,运用排除法作答。①说明对上司忠诚,③说辞官,⑤说隐居不能表明忠诚。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空图曾受到礼部侍郎王凝的赞许,当王凝被贬到商州时,司空图感激他的知遇之恩,跟随他一同前往。

B.卢携赞赏司空图的气节并向卢渥推荐他,在卢渥的帮助下,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

C.司空图隐居王官谷,并建造了一座亭子,并在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图像,命名为 休休。

D.司空图为了免祸,言语奇特古怪,他预先给自己准备了棺材坟地,常与客人在此饮酒赋诗,他认为生死本是一回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卢渥只是上表请任图为同僚官佐,是卢携重新执政后才任命他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C.亭子是司空图自己命名,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并在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图像。D.司空图言语奇特古怪,是为了免祸。所以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1)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

(2)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答案】(1)卢携以原(1分)宰相的身分住在(1分)洛阳,赏识(1分)司空图的气节,常与之交往(1分)。(句意1分)(2)司空图没有儿子,把外甥作为(1分)自己的继承人(1分),曾经被(1分)御史弹劾,昭宗也不加责怪(1分)。(句意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司空图咸通末年考中进士,礼部侍郎王凝对他特别赞许。不久,王凝犯法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激他知己之恩,跟他同去商州。后来王凝被起用任宣歙观察使,于是召他入幕府。皇帝召司空图任殿中侍御史,他不忍离开王凝府,台官指斥他误期之罪,于是贬为光禄寺主簿,分管东都。卢携以原宰相的身分住在洛阳,赏识司空图的气节,常与之交往。卢携回朝时经过陕虢,叮嘱观察使卢渥说: 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洁的人。渥即刻上表请任司空图为同僚官佐。正逢卢携重新执政,委任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

黄巢攻陷长安,司空图将随天子避难,但未成行。司空图的弟弟有个仆人段章在黄巢军中,拉着司空图的手说: 我的首领张将军喜欢结交读书人,可以去见他,不要冤枉送命。司空图不肯去,段章为之落泪。司空图去咸阳,历尽艰险到达河中。此时僖宗住在凤翔,就在行宫委任他为知制诰,升为中书舍人。后来皇帝巡狩宝鸡,没要司空图随从,司空图就又回到河中。龙纪初年,他官复原职,因病辞官。景福年间又委任他为谏议大夫,也不到任。后来又召他为户部侍郎。司空图到朝廷致谢,几天后又走了。昭宗在华州,召他为兵部侍郎,他说自己腿有病坚持请辞。那时迁都洛阳,柳璨迎合贼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帮助削弱王室。诏令司空图入朝。司空图假装失态掉笏,意趣粗野。柳璨知他无意于仕途,于是任凭他回山。

司空图原住中条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产,于是隐居不出。建造了简陋的亭观等房子。在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图像,并题名为 休休亭,还写文章表述心志: 辞官,是美事。既安闲自得,美也就有了。本来,衡量我的才能,一宜辞官;估量我的素质,二宜辞官;我老而昏聩,三宜辞官;再,我年轻时懒散,长大后马虎,老了后迂腐。这三者都不是治世所需要的,所以更宜辞官了。还自称为 耐辱居士。他的言语奇特古怪,以此来免祸。他预先准备了棺材坟地,遇到好天气就领客人们坐在墓穴里饮酒赋诗。客人觉得难堪,司空图说: 你为什么看不开呀。生与死本是一回事,我哪里只是在此暂游呢? 每年过年时,村里集合击鼓跳舞祝祷,司空图与乡里老人们同乐。王重荣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收。为了作碑,王重荣赠绢几千匹,司空图把绢放在虞乡市上,任人拾取,一天就拿光了。

篇8:板桥幽竹图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板桥幽竹图

耿春元

工程师任子建退休后住在乡下老家里,老家离城二十里。老家前边临河,后边依山,周围有竹。掩门藏明月,开窗放野云。难得的幽雅环境,正是老人们清静养老的好地方。只是到了星期天,儿子一家三口来了,女儿一家三口来了,热热闹闹一整天,傍晚时分离去了,才清静下来。用老伴的话说,来了烦,不来盼。人老了,就这贱脾气。

这年夏天,一场大雨,发现老屋漏水了。先是屋后墙湿了一块,接着屋中间滴水。放上一个面盆接住,就听见钟摆似的滴答滴答响。白天还好,到了晚上,这滴水声烦得老伴整宿睡不着。老伴患神经衰弱症,到了这乡下后,那病本来好了的,这一滴水,又犯了。好在雨停了,天晴了。不过,再下大雨呢?

又是星期天,儿子一家和女儿一家都来了。任子建就趁吃饭的工夫,跟孩子说起房子漏水的事儿。这事说完,女婿没说话,女儿没说话,儿媳也没说话,只有儿子嚼着一口饭含含混混地说,找个泥瓦匠修修就是了。任子建听了,心想说得轻巧,谁去找?哪天修?轻轻省省一句话,屋就不漏了?

好在下大雨的天气很快就过去了,一般雨水,只是后墙有块地方潮湿,并不滴水的。但是第二年雨季眨眼又到了,任子建生怕大雨来时屋再漏,就又趁着星期天大家一起吃饭时,把屋漏水的事儿说了一遍。其实,他自己想办,也不是办不到,不就是花钱买材料请工匠嘛。他是认为把儿女养大了,一辈子该干的都干了,这点事犯不着自己再操心劳力了。

这回不错,他把话说完,除了女婿沉默外,大家都应承着说,修吧修吧,赶快修修,省的老妈睡不着。女婿不说话,老头不见怪,女婿外人嘛。家里有事,儿子应该一马当先的,谁叫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呢。有儿子在,女婿自然不能抢前忙后的。果然,儿子的话,让老头很是喜欢。儿子说,老屋了,干脆大修,一次到位。等我老了,也像你跟妈一样,来这里养老,守住咱这老宅子。说这话时,还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瞅了妹妹一眼,这可是老规矩,子承祖业呀。

妹妹便抿嘴一笑,什么呀,现在法律可规定了,子女各一半!

老妈在一旁笑起来,好哇,我们还没死,就争起祖业来了。

这个星期天大家过得很快活。过去了这一天,老两口便开始盼,盼儿子来修屋。星期一过去了,星期二过去了,直到星期六早晨,儿子没盼来,却盼来了大雨。屋自然还漏,大雨大漏,小雨小漏。雨一直下到星期天早晨,还没有停下的意思。山路又难行,看来儿女们是不会来了,老两口就望着漏屋发愁。

下午,雨才渐渐停下来。忽然听到汽车喇叭声,任子建出门一看,是女婿开着一辆罩着篷布的卡车来修房子了。女婿说,下雨天山路不好走,赶到这费了好几个小时呢。听天气预报,下星期还有大暴雨,现在抓紧修修,还来得及。说话间,从车上下来三四个穿雨衣的民工,屋里屋外瞅了一遍,就开始卸篷布下的修屋材料。女婿把袖子一挽,搬起几块红瓦,也加入了修屋的行列。一直忙活了一两个小时,女婿才告诉任子建,这屋修好了,三两年没问题。

果然,没几天真下起了暴雨,一连下了三天两夜,那屋滴水不漏。老两口便感叹,还是女婿疼我们。

这一感叹不要紧,有一个星期天儿女们都到齐了的时候,任子建说,女婿修房有功,奖励一件东西。说着回房拿了一个红木漆盒,递到女婿手里。这下子,大家惊呆了,都知道漆盒里装的是郑板桥的《幽竹图》,已在任家传了三代了。女婿听说过,只是从没见识过,接到手里打开看时,也吃了一惊,忙还给岳父说,这么贵重的东西,我不能要。一旁的女儿不客气了,一把就将漆盒夺到了手里,看着丈夫说,咱爸给你的,我帮你收下了。咱也沾沾你的光,拿它去换个别墅什么的,到时就不跟哥哥争这老宅子了!

她这一说,哥的脸唰一下就红了。

这个时候,任子建和老伴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以前俩人没少交谈过,人老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需要的就是儿女的一颗孝心了。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小说开头介绍退休夫妇的居住环境,其中着重突出了“竹”的存在,这与后文出现《板桥幽竹图》形成了很好的照应。

B、作者并未就主题刻意美化和丑化人物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反而显得更真实,小说也更显生活化。

C、雨声让患有神经衰弱的老伴无法睡眠,任子建决心修缮老屋,但一则精力不济,二则经济压力,所以只能指望晚辈。

D、文中女儿这一形象十分重要,她的言行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衬托了丈夫和兄长的`形象,使小说具备了更强的可读性。

E、小说的结尾,夫妻俩“互相看了一眼,完成了一件大事似的舒了一口气”,表现出夫妻俩为稀世墨宝没有流入市场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当初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憨厚的女婿而感到心安。

⑵虽以《板桥幽竹图》为题,但此画直到小说最后才登场,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6分)

⑶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很突出,试用两例加以说明。(6分)

⑷你认为,儿子和女婿谁是小说的主人公?请结合文本作简要说明。(8分)

试题答案:

11、⑴答案:B项3分,D项2分,A项1分。(A“居住地的‘竹’与《板桥幽竹图》形成照应”文中无依据,C项内容错误,他指望晚辈是要看看晚辈的孝心,E项“欣慰”“心安”的对象内容错。)。

⑵答案:①照应标题

②使情节再生波澜

③让无价的《板桥幽竹图》归属女婿,赞美女婿对老人的孝心是无价的。

④在老人心中,儿女的孝心是无价的。

(任答三点,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⑶答案:①对儿子由期望到失望(1分),和对女婿由不抱希望到墨宝相酬(1分),表现了老人对子女孝心的渴望(1分)。(若只答对儿、婿的态度变化,酌情赋分)

②儿子的口惠而实不至(1分),与女婿的多做少说(1分),表现了对“孝”应有的行为。(若只答儿、婿形成对比,酌情赋分或不赋分)

⑷答案:一、儿子是主人公。

①父子关系,更适宜表现作者对“孝”这一传统美德的思考。

②儿子一心为自己盘算,口惠而实不至的行为,体现了作者对此类“似孝非孝”行为的批判态度。

③儿子的言行在小说情节内容上占有最大的篇幅。

④老人由对儿子充满期望到逐渐失望的心理,为后文赠图予婿的情节作了合理铺垫。

二、女婿是主人公。

①非直接的血缘关系,却更体现出“孝”道之重,能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

②女婿的言辞不多,实际占有篇幅不大,但其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女婿的行为更能体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传统情怀,作者借此表达了赞美之意。

④老人由不抱信心到心怀感激,进而赠图之举便显得顺理成章。

篇9:《潇湘图》的阅读理解及答案

梁园深雪里,更看范宽山。

迥出关荆外,如游嵩少间。

云愁万木老,渔罢一蓑还。

此景堪延客,拥炉倾小蛮。

1、诗人是怎样赞扬池宽的艺术成就的?

2 诗人是如何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

参考答案

1、作者赞扬范宽,其一是抓住范宽最擅长的画山,尤其是雪山:其二是对比.将范宽与五代画家关仝、制浩作比较 ,认为范宽的雪山远远超出了 迥‘‘出” 关仝、荆浩笔下的山,以 “迥 出”赞扬他的画品之高;其三 以比喻表明赏范宽山犹如进入嵩山的少室山.突出了范宽笔下的画境之真。

2 诗的开头,写诗人置身于梁园深雪里,再描绘范宽雪景图,山上山下,景色奇绝,让人联想到柳宗元独钓寒江的渔翁.而现在出现在画面上 的 “蓑笠翁”正渔罢还家。结尾写要与蔡谏议拥炉尽兴豪饮一由画外到画中,又回到现实,处处展示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作者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1027年(天圣五年)进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赏析

这首诗是写诗人欣赏范宽雪景图的.观感。画面中心是范宽最擅长的山,在首联点题后,便于赞叹画家的化工之笔,称赞范宽之山已经远远超过了关仝及其荆浩笔下的山。以“迥出”赞其画品之高,以“如游”喻其画境之真,传达出对“范宽山”高度艺术成就的钦仰之情。雪景图由于情景生动逼真,诗人既置身梁园深雪里,才赏罢范宽雪景图,又兴致勃勃地要与蔡谏议一同围着红炉尽兴痛饮一番。诗人如同一个高明的导游者,将人引入画境后,展开充分的想象,向人展示画面细节之美,因此这首诗既是画中有情,又是情中有画,诗情画意汇为一体。

枢密蔡谏议,可能就是蔡抗,字子直。他在英宗时知谏院,神宗立,改枢密直学士。范宽是宋初画家,字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善画山,下笔雄强老硬,自成一家,更擅画雪山。评者认为“得山之骨”、“善与山传神”。这首诗是写诗人欣赏范宽雪景图的观感。

在隆冬积雪很深的一日,诗人与蔡谏议同游地处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东南的梁园(即兔园,亦称梁苑,汉梁孝王刘武所建)。蔡谏议出示一轴范宽的“雪景图”。诗人便展开画轴入神地欣赏起来。画面中心是范宽最擅长的山,画得非同凡响。因此在首联点题后,诗人便于颔联赞叹道:“迥出关荆外,如游嵩少间。”“关荆”亦称“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与关仝的并称。荆、关二人都擅画山水,而关仝师事荆浩,有青出于蓝之誉,更擅画关河之势,时称“关家山水”。又是这个关仝,与另一画家李成,并范宽三人,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诗人赏玩着手上的“范宽山”,惊异于画家的化工之笔,大为叹赏,称赞范宽之山已经远远超过了关仝及其老师荆浩笔下的山。画幅上峰峦重叠,爽气逼人,诗人览之味之,如同神游于嵩山和少室山之间。嵩山、少室山,合而言之,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中岳”嵩山的别名,在今河南登封县北;分而言之,则是指嵩山的少室山(地处嵩山西面,其主峰玉寨山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此处应分开来说。这里,诗人以“迥出”赞其画品之高,以“如游”喻其画境之真,欣喜地传达出对“范宽山”高度艺术成就的钦仰之情。

看罢主山,诗人方才移目观赏周围的景致。颈联便着笔描写:高峰上、山腰间,寒云阴沉惨淡,凝结不开,如同为雪天的阴冷而愁;山上山下,万木森然,且多是千百年的老树。然而,这景色如此奇绝,并没有因为寒冷而人迹灭绝。诗人又看到,一位独钓于寒江雪中的蓑笠翁,正提着一个渔篓回家。

范宽这幅雪景图,由于情景生动逼真,引起了诗人欲同宾客共酌的雅兴,因而尾联便道:“此景堪延客,拥炉倾小蛮。”(小蛮,即酒榼,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诗人既置身梁园深雪里,又才赏罢范宽雪景图,所以兴致勃勃地要与蔡谏议一同围着红炉尽兴痛饮一番。

篇10:《墨竹图题诗》阅读答案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⑤。

【注释】

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

②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的声音。

③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④吾曹:我们。

⑤关情:牵动情怀。

(1)“些小吾曹”指的是。

A、诗人自己

B、天下所有的.官

C、既写诗人自己,又指天下所有的官

(2)诗中的“萧萧”二字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表现出作者的什么胸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亲民爱民的胸怀。

篇11:鹭图阅读参考答案

2:志向高洁却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愁苦之情。(2分)

(唐刘羽) (宋 刘翰)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21.两首诗都用 芳草 来表现春的生机,第二首较为具体,特别是 绿到 二字很有特色,从的角度,形象动态地写出了 。(2分)

篇12:《.荔枝图序》阅读答案翻译

导读: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注释 :①华:花。 ②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

3.春荣;实如丹( )

4.壳如红缯( )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参考译文和答案】

85.荔枝图序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一、1.四川湖北一带 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 3.丹砂一般地红 4.泛指丝织品 5.酒浆 6.那样 它的实际情况

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 列数字 出处 外形 味道 变化

篇13:说明文《桥梁远景图》阅读答案

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山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这里,板凳的腿就是“桥墩”,桥墩下面,伸入土中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一座桥就是由这三部分构成的.桥上的车辆行人,靠桥梁承栽;桥梁的重量,靠桥墩顶托;桥墩的压力,通过基础,下达土中或石层。

现在就让我来作为幻想家,为将来的桥梁,绘出一幅远景图吧!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那时所有建桥的材料,都可在工厂里通过自动化,预先制成标准构件;造桥时,在水里把他们拼装成桥墩;在桥墩上把他们架设成为桥梁,一口气作业,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便宜。现在用的各种合金钢及高强度混凝土会由高分子新材料来代替,重量轻而强度高,桥梁构件的制造,一律自动化,桥墩的水下工程,可用机器人操作,动作灵巧,由人在水上指挥。桥墩基础,不必沉到那么深,在松软的土质中,可以加进凝固剂,把软土变成硬土。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人的劳动力.采用了这些新技术,当然桥的成本就低了。

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很美。一座桥的轮廓和组成部分,会安排得为大地生色,为江山添娇。桥的构件不再是现在的直通通的棍子,而是柔和的,有如花枝一般;它也不是头尾同样粗细,而是全身肥瘦相间的。各个构件都搭配成各种姿态,而且各有不同的色彩,把全桥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桥上的人行道上还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让人们在这长廊中穿过时,“胜似闲庭信步”

(节选自《彼此的抵达》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注】茅以升,著名科学家。本文写于1979年。

1、选文中,作者想像中的“将来的桥梁”会有哪些变化和特点?请用三个词语加以概括。(3分)

2、作者在说明桥梁的三个组成部分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作具体分析。(2分)

3、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案:

1、(3分)又快又好 很便宜 很美

2、(2分)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1分)作者将一座桥比作一条板発,板発的腿就是“桥墩”,板凳的“脚”就是桥的“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1分)

上一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分组实验教案下一篇:4#~6#栋,10#栋~13#栋基础验收监理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