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

2024-05-01

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通用9篇)

篇1: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

转眼间松散而高度自我的假期生活结束了,迎来了紧张而忙碌的新学期,初三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初三数学组的全体教师一定继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地态度投身于教育教学工作。勇于探索,担当责任。本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内容如下:

一、指导思想本学期初三数学备课组紧紧围绕初中部整体目标“提升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质,实施“五严六精”高效管理,打造“五要六力”高效课堂,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建和谐校园”进行开展工作。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初中部、年级对数学备课组工作的各项要求,继续采用“学—讲—思—练—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二、现状与目标本年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在数学学习上尖子生较少、学困生却很多。数学备课组面临的迫切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均分、提高优秀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狠抓“双基”的落实,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并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抓两头、带中间,力争各项指标均有所提高。

三、主要工作

1、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领会好、实践好、落实好“二八法则”和“80%理论”。二八法则:“20%的知识点承担了考试超过80%的分值”。(关键的20%远大于一般的80%)(20%的人带领80%的人工作)80%理论:实现80%的课堂、学生、内容当堂消化、理解、掌握!初中部发出倡议和号召:“寻找20%,落实80%”!

2、充分准备好“集体备课观摩”和“复习观摩课”。努力做到“高标准、严要求、出成效”。

3、课堂教学要做到“五精”“精心设计、精选内容、精细过程、精当形式、精彩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常态课堂教学管理,重视课堂效果的评价,实施课堂上“五分钟检测”等形式的反馈、验收、反思,教案中体现检测内容。对教育教学质量作出准确判断,为下阶段的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提供真实的依据。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只有“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根本”。“上好每一堂课”是我们的终极追求!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做到每节课后有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重视二次备课和反思,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要多钻研教材,发挥集体优势、集体的智慧。加强对教材、教学大纲、中考方向的研究,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有对重点难点考点的分析和解决方法。因材施教,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和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做不同题目。

四、具体措施

(一)在教师方面

1、以《课标》为研究重点,明确教学目标,注重对“三维目标”从整体上进行整合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好每一章的地位,每一节在教学中的价值、作用,工作计划《初三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2、以备课组为活动中心,不断吸收每人在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减少教学失误,提高教学质量,精心选择例题、练习题,做到取舍得当。

3、以学生为本,切实落实“学生是教育主体”这一观念,认真分析班级状况,每个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思结合,采取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发挥最大的潜能,获得最佳发展。

4、有侧重的培优帮困。鉴于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差异大小的程度,在教学中把握好尺度,结合学校工作重点及初三年级的学生状况,把握合格率和优良率。分层作业更完善的开展和布置。根据班级学生成绩差距大的特点,分层要求布置不同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利用月考契机,大力开展薄弱生辅导。老师要多关心薄弱生,通过分层作业,让薄弱生激发兴趣,多投入时间到学习中。同时,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教学速度以适应本班大多数学生为主,尽量兼顾后进生,注重整体推进。新课教学中涉及到旧知识时,对其作相应的复习回顾。坚持以课本为主,要求完成课本中的练习、习题及配套习题。学生做完后教师讲解。重点班(1)、(2)班要对综合性习题做针对性的练习,争取提高优良率。平行班(3)、(4)、(5)班学生要少做或不做繁、难、偏的数学题目,力抓合格率。复习阶段多让学生动脑、动手,通过各种习题、综合试题训练,使学生逐步熟悉各知识点,并能熟练运用。

(二)在学生方面,注重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形成自我增值的根本,是指向学生未来终身发展的关键。

1、“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课下抓紧订正,课余适量练习”,老师在本学期要反复习强调这四点。要做到落实到位不放松。

2、课堂做笔记,课外做错题集。鼓励学生巩固发扬这一良好的习惯。

3、“量变到质变”:训练量的积累以求实现质的飞跃。小切口,深层次专向训练,分层作业要常抓不懈。以上是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敬请学校领导监督执行。23中学2010—2011学第二学期教学进度表年级:初三学科:数学周次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第一周3.1-3.4第一章 1.1掌握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其应用第二周3.7-3.111.2—1.3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及其应用,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第三周3.14-3.181.3—1.4理解线段垂直平分线、角平分线性质、判定,会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第四周3.21-3.251.4回顾与思考理解、掌握全长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五周3.28-4.12.1-2.2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六周4.4-4.82.3—2.4会用公式法和分解因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七周4.11-4.152.5回顾与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及全章复习第八周4.18-4.223.1理解并会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能运用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第九周4.25-4.293.2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第十周5.2-5.6期中测试第十一周5.9-5.13回顾与思考4.1—4.2会画复杂集合体的试图,能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第十二周5.16-5.204.3回顾与思考理解光与影子的相关概念,会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三周5.23-5.275.1—5.3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会画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熟悉其性质,会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第十四周5.30-6.35.3回顾与思考会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第十五周6.6-6.106.1—6.3理解频率与概率之间的关系,能用实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第十六周6.13-6.176.3回顾与思考能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等进行模拟实验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的概率第十七周6.20-6.24以单元复习为主复习各章节知识点解决相关题型积累学习方法第十八周6.27-7.1综合模拟期末复习

篇2: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

高庆华2007.9.8

通过认真学习校课研处教务工作的精神

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制订了本学期初三数学备课组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的重点和特色

1.努力建设一支勤奋好学的优秀备课组

2.建立初三数学备课组的资源库

月考、期中考组内自己出题

3.努力探索初三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

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

4.加强案例教学

力争每一节都成为集体智慧结晶

5.积极推进教育技术运用

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6.积极开展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

二、具体的工作措施

1.在教师方面:

(1)积极开展备课制度

①时间:每周四第一节课的时间

②地点: 初三大办公室

③要求:每位主讲人要认真钻研新材

阐述教材分析和教学理念

努力提出有份量的见解

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各种情况

全体组员要认真参与

④“随时集体备课战略”:要多到办公室钻研教材

发挥集体优势、集体的智慧

加强对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考的研究

开展组内“说课、上课、评课”

(2)教学基本功和艺术

①从教学常规入手

精益求精

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

采用帮助的互助式

让全备课组的所有老师都能立足课堂

进而成一方名师

②“内强外引”措施

努力提高初三的课堂教学效益

了解难度要求等有什么不同

从而指导我们设计课堂教学(难度、类型、思想渗透、课堂模式等)特别是思考本学期如何利用学校外请的名师这一宝贵的资源?③大兴学习之风

增强集体实力

整个备课组要多学习校其它各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 同时尽量多互相听课

特别是本学期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课

要达到人均听课节数十二节

(3)努力建设一支全校最勤奋的备课组

数学教学艺术虽不是最好

但做到最勤劳

要将一天中大部分时间花在学校内

(4)抓科研

走教学探究模式的研究和反思性教学

科研是最重要的备课组本学期努力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和反思性教学活动

备课组自己有课题

(5)加强案例教学

仔细研究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

备课组本学期每人都要进行专题公开课

(6)认真学习新理论

全面提升教师基本功

2.在学生方面

(1)狠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上课专心听讲

课后及时复习

课下抓紧订正

课余适量练习”

任课老师在本学期要反复习强调这四点

要做到落实到位不放松

②课堂做笔记

课外做错题集

鼓励学生巩固发扬这一良好的习惯

③“量变到质变”:训练量的积累以求实现质的飞跃 小题训练

分层作业要常抓不懈

(2)认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

②分层作业更完善的开展和布置

根据班级学生成绩差距大的特点

分层要求布置不同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

③利用月考契机

大力开展薄弱生辅导

老师要多关心薄弱生

通过分层作业

让薄弱生激发兴趣

多投入时间到学习中

3.加强信息的搜集

使中考复习少走弯路

总之

我们初三数学备课组将全力以赴

不断探索

篇3: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

一初中数学备课组活动存在的问题

1. 集体备课形同虚设, 流于形式

第一, 集体备课的时间不少, 但有效活动时间不多, 其中一部分时间成了同行畅谈国家大事、闲聊生活趣闻的合理时间。

第二, 集体备课成了“教案之和”。备课组长通常将一学期内容平均分给本组教师, 由各任课教师分头撰写教案, 完工后在备课组活动上读一遍, 最后统一交给备课组长, 由组长装订成册上交检查。这种教案分工的备课, 违背了集体备课的初衷, 缺少教师共同参与讨论, 更谈不上心灵碰撞与共同智慧的结晶。

第三, 集体备课成了“网上资料的拼盘”。备课组为了完成任务,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 由各任课教师分头“在线查找”, 将各大教育网页中与教材匹配的资料“成功下载”, 资料是否超纲、是否切合班级学生实际, 是否有梯度, 是否符合中考要求等, 没有慎重考虑与选择。

2. 集体备课实质性的探讨少

集体备课中教师 (包括主讲与其他教师) 准备不充分, 一人主讲他人旁听, 讨论的少, 附和的多, 出谋划策的少, 不愿交流的多。主要原因是:文人相轻, 各人身怀绝技, 不愿资源共享。

3. 集体备课执行力不到位

部分教干、骨干认识不足, 执行力不够, 示范性做得不到位, 引领作用未充分展现在备课组活动中。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 集体备课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为什么要集体备课?为什么要资源共享?我的“绝招”为什么要告诉你, 你超越过我, 怎么办?的现象普遍存在。

2. 社会发展机制不健全

导致教师对事业的追求标准在降低, 部分老师的功利欲较强, 心思没有全部用在如何教好书上。

3. 技术层面上还缺乏必要的“套路”创新

怎样进行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活动按一个什么样的流程才能有效?才能使教师感受到每经过一次活动业务上有较大的收获?需要在技术层面上有所创新。

三加强与改善初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思考

1. 必须再认识集体备课的意义与内涵

一所学校除了有优秀的领导班子、良好的基础设施, 更要有一支“学者型”的优秀教师, “学者型”教师的来源与形成, 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学习, 还要靠在集体备课中成长。

从集体备课的内涵来说, 集体备课理应是教师个体思维的碰撞, 是教师与教师之间情感上的沟通, 是教师共同智慧的结晶。他不是备课组教师的“教案之和”, 不是一人说了算的“家长制”, 更不是网上资料的“下载拼盘”, 也不是“标准答案”式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流程。集体备课应是本组教师静下心来, 坐下来共同商讨如何突出重点、突破和分解难点, 如何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真正体现新课改精神。在集体备课中教师要群策群力, 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它可以是和风细雨的述说, 也可以是面红耳赤的争论, 亦可以是唇枪舌剑的辩析。

2. 认真把握集体备课内容

教学“六认真”每一位教师都很清楚, 但要真正落到实处, 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无疑是关键。笔者认为高效而充实的备课组活动应包括以下内容: (1) 研讨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意义——提高教师认知教材理解本学科知识的理论水平; (2) 研读本节内容的“三维”目标, 中考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3) 研讨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 以及重点、难点突破方法——此点为备课组活动核心内容。具体包括:本节内容重难点的突破方法有哪些方法?不同班级采用什么样的突破方法比较好?不同班级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应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深度与广度? (4) 研讨本节内容的教学流程——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5) 研讨本节内容的例题选择——忌就知识点选择例题, 注意不同班级选择层次难度; (6) 研讨本节内容课后习题选择——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成若干层次与梯度。

3. 规范集体备课实施程序

集体备课的程序大致有三种方式: (1) 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个案——课堂跟踪——课后交流; (2) 集体研讨——分工备课——集体完善——形成个案——交流反思; (3) 熟悉教材, 提出问题——中心发言——把握重点——共同研讨, 解决问题——形成预案, 分发教师——结合实际, 二次备课——课堂实施, 信息反馈——教后反思, 理论提升。

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 备课组活动程序可能不同, 但不论采用哪种方式, 讨论突破重、难点, 研究教法学法是核心, 达成全组共识是目的,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是目标, 提升教学质量是结果。

四对备课组活动的建议

学校可成立一个备课组活动业务调研小组, 广泛而深入地到各个集体备课活动中去, 参与活动全过程, 做到只听不评, 只学不议 (切忌变成指导小组) , 广泛吸收各备课组活动的成功之处, 哪怕只是个别的闪光点。

经过一阶段学习之后, 总结各组之长, 然后以一个较优秀的备课组入手, 以他们为试点, 总结出适合学校集体备课的模式, 然后在全校推广。

篇4: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

关键词:初三数学;复习课;小组合作;优势

初三的复习课对于数学来说非常重要,不仅能够打实基础,还能够有效提高数学中考成绩。据统计,很多在初一、初二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却能够在初三的复习中“后来者居上”,反而有了很好的中考成绩。也有在前期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却没有在后期发挥出实力,反而成绩不理想。所以,初三这个复习阶段非常关键,也对学生数学习惯和思维的养成很有帮助。而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有很大的优势,从角色、任务完成情况、自主情况、效率情况等多个方面“更胜一筹”,接下来具体讲解其教学优势:

一、能转化师生角色,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复习和初次学习不同,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学习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也不一样。如果采用传统的复习办法,让老师带领学生依次复习,就可能造成听懂的学生需要“原地踏步”等待“没有听懂”的同学,看似是一致的复习计划,但是却阻碍了成绩较好学生的进步。相同的道理,也可能有的学生还没有复习好,但是老师的复习思路却追随成绩较好的同学,一带而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就能够避免这样的“尴尬”。将学习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上,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复习。有的需要巩固基础,而有的则需要提升能力。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看似是学习相同的知识点,但每个人对自己的要求不同,能够较为灵活地学习。

二、灵活的任务完成时间,更加个性化

每个人的复习快慢不一,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很容易造成提前或拖后。小组合作的方法,每个小组的进度基本上一致,但是组员之间可以有所不同。复习较快,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能够在之后的时间里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巩固,而且很可能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解题思路,扎实基础而厚积薄发。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以在课下进行,学习时间比较灵活,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调整和小组其他成员之间的任务关系。而且一些疑难问题可以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也能很快进入下一阶段的复习。这样个性化、较为灵活的复习方式能带来更大的成绩突破,有效积累知识,防止重复劳动的发生。

三、提高学习自主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进入复习阶段,上课的主要任务就是答疑了。在传统的复习课堂中,老师会一股脑儿地将重点全数讲解给学生听,其中一部分包括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或者是有一些知识需要在其较为基础的知识被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复习清楚。而老师全盘地讲解,很可能有部分较难的知识点没有被学生吸收。而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会很差,过分依赖老师。老师给划的重点就是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老师没有强调的学生就不知道该如何学习。这样只能造就一台台的学习机器,没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另外,如果缺乏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将来高中的数学学习和复习过程中也会感觉很吃力。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大概掌握复习的内容,小组内个别的问题被解决,小组共同的问题就可以作为老师的讲课重点。这样一方面突出了学生在复习上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节约课堂时间,老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公认的“难题”上。

四、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增进学习友谊

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难能可贵的,随着学生的成长,他们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学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能够相互学习彼此的优点,监督复习,还可以共同娱乐,有一个快乐学习的积极氛围。且小组组长要做好带头作用,营造良好的小组学习氛围,将复习作为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组员之间的比赛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斗志,组与组之间的比赛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更加强烈的学习动力。

总之,初三数学复习课中,知识的熟悉性会让学生好奇度降低,但是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学科,每次学习都会有新的收获。更何况,小组合作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能起到榜样学习的作用,能进一步推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养成。正确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朱燕萍.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3).

篇5:初三学期数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1. 让学生经历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活动,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 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视角的概念,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

【课中实施】

问题一:通过实例,可以总结出: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个物体,可以看到 。

问题二:

如图, 叫做视点,

叫做视线,

叫做视角。

问题二:

通过观察与交流,总结物体看上去的大小和高

度由什么决定。

【当堂达标】

一、选择题(共9分)

1. 下面是空心圆柱在指定方向上看到的图形,正确的是?( )

2. 一个四棱柱从上面看如右图所示,则这个四棱柱从正面看和从左面看可能是( )

3. 不论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的几何体是( )。

(A)圆锥(B)圆柱 (C)球 (D)空心圆柱

二、填空题(共6分)

1. 桌上放着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体,

说出下面三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2. 从哪个方向看右图能够得到下列图形:

二、作图题(共5分)

九年级数学(下)训练巩固案(第八章)

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

篇6:初三数学上学期备课组工作计划

一、授课教师:

孙华军、祝青、王剑、陈道祥

二、指导思想:

1、深入推进和贯彻“课改”的精神,以新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

2、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教学、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加压

增效。

三、教学目标:

1、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

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掌握图形性质、判定的证明。了解数据的离散程度;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的方法。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方程的方法,掌握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掌握圆的相关知识。

3、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观察----探索----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一般规

律。

[2]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

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

[3] 严格执行日检、周清、月结。0`

四、学习时间及内容安排:

9月~10月:

第一章:图形与证明

(二)、第二章: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三章:二次根式。

11月~12月:

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

(二)。

1月:

期终考试。

五、学习资料:

《同步导学》、《单元测试》。

六、考试备忘录:

10月下旬期中考试;1月上旬期终考试。

孙华军

篇7: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

乌苏市第四中学刘俊红

一,学生总体情况

根据上学期期末考试143分以上的有58人,这部分学生要冲刺全塔城地区前十的。135-142分的有87人,这部分学生要冲刺全市前100名,128-134分的有54人,这部分学生要努力提高得A率。不及格的有150人。学生总体来说还是很有实力。在本学期中我们的任务是抓两头促中间。多数学生基础掌握的还可以,但是对综合题和有难度的题掌握较差。我们要用初三下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来进行初三总复习,一方面要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抓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及格率,优秀率

本学年的教学内容:进行初中数学的三轮复习

1、【2月20—4月30】第一轮复习的重在抓基础,主要资料是精出的讲学稿、学与练、及中考实战演练卷。

2、第一轮复习要做到:

(1)第一轮的讲学稿必须以扎扎实实夯实基础为主。(2)每一位老师都要关注自己班全年级前一百的学生,看这部分学生的数学是否强势,如果数学单科较弱任课老师必须单独帮助。(3)每一位老师都要关注自己班数学单科尖子生的情况,在每堂课上除讲重点1 1

知识其余时间要安排这部分学生自己单独做一套试卷,下课检查他们做的情况。(4)每周一考,将讲学稿和《学与练》上学生做错较多的题重新出卷检测。每两周做一张综合试卷。试卷批阅要及时,按时检验学习成果,测验卷子的批改不过夜。(4)年级前二百的学生每周三道压轴题训练,分组进行训练。(5)住宿生每周一考。

二、【5月1—5月30】第二轮复习主要资料定周报、自治区的综合卷。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2、第二轮复习要做到(1)反思第一轮复习中不稳定的板块再次加强巩固。(2)给年级前二百的学生和数学单科尖子生挑《周报》上好的压轴题进行训练。(3)进行快速做题训练

三、【6月1-6月20】第三轮复习查漏补缺,研究历年的中考题,训练答题技巧、考场心态、临场发挥的能力等。

第三轮复习应做到

(1)对学生进行标准化答题训练。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

(2)任课老师要关注好题的搜索,查阅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找一些新颖的题型,押题。

(3)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调整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总之,在最后的总复习中,发掘教材,夯实基础是根本;共同参与,注重过程是前提;精选习题,提质减负是核心;强化训练,发展能力是目的。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真正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水平。

五、教学进度计划、2月20--2月21日、实数、整式、因式分解、大考2、2月24--2月28日、分式、二次根式、一模考试 3、3月11—3月15日、方程与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小考4、3月3—7日、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一次函数、大考5、3月10—14日、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小考6、3月17日--21日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大考 7、3月24—28日、解直角三角形、多边形与平行四边形、二模考试8、3月31—4月4日、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圆有关的性质、小考9、4月7—11日、圆有关的位置、与圆有关的计算、大考10、4月14—4月18日、平移旋转、作图、相似、投影与视图、大考11、4月21—25日、统计、概率、速度训练2课时、三模考试12、4月28—5月2日、第二轮、数学思想方法问题2课时、速度训练2课时、13、5月5—9日、图表信息问题3课时、速度训练2课时、大考14、5月12—16日、开放探究问题、阅读理解问题2课时、速度训练2课时、大考 15、5月19—23日、实践操作与方案设计问题2课时、速度训练2课时、大考 16、5月26—30日、动态综合型问题3课时、四模考试17、6月2—6日、中考标准模拟训练及答题技巧、大考18、6月9日—13日、中考标准模拟训练、大考19、6月16日—19日、迎接中考六、三轮复习的具体思路是:

一轮复习本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基础知识上;坚持补弱纠偏,重在一轮;坚持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复习效率;坚持面向全体,实现大面积丰收。二是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主,以低中档题目的训练为主,以学科内综合为主,以小综合训练为主。三是处理好基础和能力的关系,强化基础,提升能力。扬长与补弱的关系,复习知识与做题的关系。

二轮复习本着“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指导思想,采取“专题复习加综合训练”的复习模式强化时间观念;强化研究:重点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综合题和能力题、抓好复习课和讲评课、优生和困难生、讲好专题、讲好试卷、讲好练习;三轮复习要有针对性:针对中考热点题型开放探索性问题、阅读理解、方案设计性问题、运动型、图表信息类问题重点对尖子生进行拔高训练。

在复习的过程中,利用每周的两个数学晚自习,考历年来的中考试卷或模拟试卷,一节晚自习考试,一节讲解试卷。并且在考试中规范学生的演算纸,要求学生按题号,有序的进行验算,在第二次、三次的检查中与第一次做好对比。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从开学对于尖子生就采取每周三道压轴题的训练,分小组金字塔式的分任务,利用课余时间讲解完成。

篇8:初三数学备课组计划

现象一:我常见到一些老师之间有类似的谈话.

青年教师希望能借阅老教师的备课笔记, 学习备课.

师1:××老师, 你的教案能否借我学习学习?

师2: (传承式) :我也没有什么特别的, 只是以前的教案抄抄应付而已.

师3: (拿来式) :现在网络上教案很多的, 下载一个不就行了.

师4: (参考式) :到教案集上去看看, 比我的更有用.

师5: (轻松式) :放着现成的优秀教案不用, 自己再费尽周折、千辛万苦地去写, 岂不是“没事找事”?

……

以上的种种现象, 谓之教师的“常规备课”研讨.

现象二:在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上, 备课组长将教材每章中的内容分配给教师.各个教师分头撰写教案、编辑课件, 完成后上交.教研 (备课) 组长将教师的备课材料加以组合, 成为集体备课的成果.

更有甚者, 教研组长甚至对教案的质量未加审核, 未组织集体的研讨与评价, 采用简单的教案叠加就算完成学校里布置的任务了.

此之谓集体备课的“为教师减负”.

现象三:学校要求备课组每两周活动一次, 备课组长主持, 但由于组内成员在一起已经多年, 原先的许多想法都已用过, 备课组活动缺乏创新动力, 于是备课组长就规定全体教师对一课时的内容进行分头备课, 完成后交给某个承担教师, 由该教师完成集体备课活动.

此之谓备课组活动的“骨干先行”.

现象四:经集体备课之后, 每个章节内容的教案和课件都可在整个年级组内推行, 整个年级都采用同一教案和课件进行教学 (有的教师甚至不加任何修改就开展了教学——他们把集体备课后的“成果”原封不动地搬进自己的教室) , 这样, 学生不同, 学情不同, 却采用同一手法开展.

此之谓备课组活动的“成果运用”.

以上种种, 都是我们在自己学校或其他学校同行的研讨中出现的情况.在初中阶段, 教师的教学压力明显增大, 尤其是新课程还处于起始阶段的时候, 教师们对新教材的钻研还不是很深, 而新教材对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较高, 这就大大提高了备课的难度.由于学校中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人不多, 教师能得到直接而有效的支持很弱, 加上独立进行教学的创新设计的基础比较薄弱, 以及教师自身存在的惰性, 教师的专业发展通常不尽如人意.

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具体的、过程性的、经常化的, 是一种即时性的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同学科教师之间经常交流, 或者进行专题的探讨, 也就是说教研活动要经常化、即时化.年级备课组活动以其解决问题时效性强、获得效果佳而有效地架起了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能满足教师这方面的需要.

二、理性透析

从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初中数学备课组活动的实际来看, 往往不尽如人意:学校层面尽管明确“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对象、定专题内容, 但也只是限于提供一个平台, 追求形式上的统一而已.在内容上却逐渐趋向于个人备课的简单重复.有些教师为了贪图省事, 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教案, 不加修改就直接交给其他教师, 导致教案的质量良莠不齐;有些教师不经过认真审核也不看它是否适合自己的风格和学生, 直接拿来就用, 反而制约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1. 整合上述现象, 分析存在问题

(1) 徒有其名——由于人际关系、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原因, 有组无活动;

(2) 偏离活动主旨——集中备课演变为“互抄备课笔记”;

(3) 功能定位单一——只偏重对预设的探究, 忽视对生成的反思;

(4) 重系统性、统一性, 轻多样性、差异性——即使是同一学校同一年级, 学情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2. 追问以上问题, 透视其中原因

(1) 团体凝聚力不足.备课组内教师各自为政, 工作没有系统性, 提出的措施没有很好的实施下去, 半途而废.久之, 组内教师对任何备课组活动, 不积极、不主动、不追求质量.

(2) 缺乏学术研究氛围.教师单凭经验从事教研活动, 很少进行学术方面的学习、研究, 缺乏创新理念, 形成整个备课组理论知识的停顿不前.

(3) 教研组活动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和体系, 基本上是想起什么做什么, 缺乏对工作的总结和反思, 工作细致程度不够.

3. 本课题主体的研究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 对于本课题, 我们的研究思路是:

(1) 步入研究, 积累资料, 将经验得失总结并反馈给总课题组, 总课题组修订研究方案, 调整实际操作, 并推广教师在实施有效教研组活动方面的新思路.

(2) 备课组研究活动, 成员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 每月进行一次研讨活动, 并形成书面材料.

(3) 总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 定期反馈与交流分析、研讨和交流经验, 强化目标落实.

(4) 请名校数学教研组组长来校做指导性报告.

三、促使备课组活动有效性的措施和实效

1. 完善备课组管理制度

(1) 建立校学科首席教师制度.

(1) 评选校首席教师, 形成评选首席教师的条件和程序.

要求:从教五年以上;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深厚, 熟练把握本学科的知识理论, 在学科内具有权威地位;教书育人经验丰富, 已形成教学特色;有指导同学科教师的能力, 并有突出个案;教学理念先进, 创新能力强, 有一定的教研科研成果.

程序:报名→工作设想演讲→投票→评出.

(2) 建立校首席教师工作要点.

要承担教育教学科研课题, 起带头作用.首席教师指导的青年教师每年至少要有一篇论文获区级以上奖次

每学年举行一次教研讲座.

每学年举行一次以上示范课.

每学年至少要带一名徒弟.每月听两节课, 并给出详细的听课意见.

(2) 将备课内容与课堂展示进行整合.

备课是课堂展示的前提,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 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备课时进行了认真的筹划和精心的设计, 课堂展示就成功了一半.而有时虽然我们进行了充分备课, 但课堂展示却是失败的, 这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备课和课堂展示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如我们采取的与执教教师一起研磨的方式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 构建备课团队

(1) 打磨活动细节.

在新教师的培养上力争做细, ×老师刚从事工作时, 听课教师的评价是:程序不连贯, 没有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 课堂教学内容过于粗糙等.为促进新教师尽快成长, 教研组安排了一位优秀教师实行以老带新, 通过让她在组内进行说课→讨论→模拟课→再讨论→汇报课→评课→课堂展示反思的一系列活动, 促使她的课堂教学具有系统性, 重点突出, 关注学生的活动.

如今, 教研组在每一项教研活动上都力争做细, 组内教师积极主动的参与着, 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上都有了显著的变化, 促进了教研组内所有教师的整体进步.

(2) 突出活动主题.

每次备课活动要尽可能的有主题, 有具体的活动程序, 让每位教师在活动后有所收获, 教研活动才能体现它的有效性.下面是我们在以“学生活动”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主要安排的几个活动流程:

(1) 理论学习:由首席教师说明

备“学生活动”在备课中的重要性——新课标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

备“学生活动”主要包括的内容——课前学生活动安排、课中学生活动调节、课后学生活动反思

备“学生活动”应注意的方面——不能太笼统, 如学生听、学生读等;不能无价值, 整节课都由学生主宰, 缺乏教师的讲解等.

(2) 实际操练:首席教师当场节选内容, 给教师10分钟的时间来准备:说明这一节的例题和作业第二题如何安排学生活动.

(3) 交流研讨:每位教师交流自己的做法, 再研究讨论优劣, 记录员记录研讨内容.

(4) 教研小节:教研组组长进行小结 (活动过程的总结、活动内容的反思、活动结果的评价、教师参与的程度) .

3. 完善活动模式

(1) 打磨备课组集体活动的流程.

(1) 实施备课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教师负担, 提高备课质量, 如果放松个人自备和个人修订的要求, 必然导致备课质量的降低, 从而课堂教学效率不能保证, 教学质量的提高便是一句空话.

(2) 教师应该提高两种意识:一是自觉主动备课的意识, 不将备课作为检查应付的一种负担, 而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二是集体的合作意识, 没有良好的合作氛围很难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3) 备课组组长落实集体备课的主要负责人, 主持落实好每一次集体备课, 把关要求严格, 杜绝应付现象, 保证备课质量.

(4) 主备教师备课一定要按时完成, 否则会影响其他教师的个人修订, 备课质量得不到保证.

(2) 构建有效的集体备课模式.

宗旨:发挥集体智慧,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全体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方式:

第一步:年级备课组组长主讲每一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该单元的教学主旨, 其他成员相互补充, 若出现较大的分歧, 在讨论的基础上来进行取舍.

第二步:单元教学后进行专题研讨, 提出本单元每一节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研究解决的方案, 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第三步:确定一份主备教案, 由于主备教案代表主备教师个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 而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习惯、能力和情感态度有所不同, 因此主备教案不应成为所有教师的教案, 执教者需要在主备教案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

第四步:确定主课件制作人员, 同年级的数学教师对所做课件进行优劣评定和适当补充, 不同班级的教师在此基础上根据本班情况做适当的改变, 从而形成资源共享, 个体差异.

第五步:单元教学结束后, 备课组将进行教后反思, 反思教学状态、学生掌握情况、备课情况和课件制作情况.反思内容由组长记录整理.这一记录将作为下一年级教师备课前的参考资料.

四、课题的实践反思

在研究过程中, 该课题始终坚持整体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选取了适宜农村课题研究的一些方法.课题研究初见成效:

1. 学科教研 (备课) 组组长负责和首席教师的引领, 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

教研 (备课) 组组长必须事先做好准备, 从选题到材料的准备等环节, 都需要经历一定的学习和研究, 首席教师要发挥指导的作用, 势必带动一部分教师参与学习, 有效提高了教研 (备课) 组的整体层次.

2. 将集体备课与教学实践结合, 显然提高了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虽然组织一个备课活动需要经过多个环节, 不可能每课时都开展这样的活动, 但我们发现, 通过一个学期对几个课时的研磨活动, 促使教师更多地学习相关的理论, 更好地实现理论 (经验) 与实践的结合, 活动的效果更为明显.此外, 还可以把对本组成员常规教学的检查、指导作为一个常备内容和常规程序, 促进教师下工夫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3. 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 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这样的集体备课基于具体的教学实践, 通过角色的轮换, 使得每个教师都有机会承担起某课程内容的中心发言人, 去积极地构件教学理念、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 使自己不断充实与完善学科知识与结构体系, 教师之间在对话交流中产生智慧的碰撞, 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路与思想, 这样集体备课可以加快年轻老师的迅速成长.

篇9:始于备课组的变革

“青葵园”,一个充满诗意的团队名称,主要由来自苏州的一群中小学语文教师组成。吴樱花、孙志平、董劲、高桂萍、郭萍、乔德霞、陈汉珍,这些普通的名字背后,都站着一个热爱孩子、热爱教育的中国教师。自2010年正式成立以来,他们出版作品,开展课题研究,以QQ群的方式每天聚首,采用“箴言感悟”分享接力的形式共读《教学勇气》等理论专著,受到朱永新、黄建初、吴国珍、张文质等专家的关注。在“让实践和理论零距离”的探索中,“青葵园”还在艰苦并快乐地行走着……

啊,别分离,

亲密无间,

与繁星相聚在天际。

何为心,

若非与繁星聚一起?

与众鸟齐飞,

乘风,驾云,

齐归。

——里尔克《啊,别分离》

2013年8月,由吴国珍、张文质、王丽琴三位老师发起的第一届“勇气更新”公益培训活动在上海举行,“青葵园”团队受邀参加。活动的《研修手册》封面上就印着里尔克的这首小诗,发人深省。当我们在追求分数、职称、荣誉等身外之物越走越远时,却发现自己身心分离,教学越来越脱离心灵,一种恐惧文化把我们紧紧包围。

是的,面对这个日益浮躁、紧张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穿越恐惧,唤醒心灵,让教育和师生的灵性共舞,让彼此不再分离。这恰恰是“青葵园”的价值所在。

缘起——建设一个纯粹的备课组

如果不是内心深处的恐惧,我想自己不会离开付出过4年心血的昆山玉峰实验学校。

2006年8月,我来到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担任七年级的语文备课组长。在我的印象中,备课组长往往是虚设的头衔,完成上传下达的事务而已;现实中又有很多老师包括优秀老师,可以远距离地悦纳欣赏全国各地的同仁,却对身边的老师漠视、指责或诋毁,组内老师经常为了分数的高低、荣誉的多少而勾心斗角、互相猜忌……

我想建设一个纯粹的备课组,营造无恐惧的教研环境。组内成员相互坦诚,教育教学经验无私分享,彼此欣赏鼓励,实现观点碰撞和共同成长。

备课组当时共有5个人,两男三女,各具个性。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敞开自己,同时发现组内每位老师的优点,扬长避短,以形成团结合作的良好作风。年级里的学困生,组内老师一起辅导,不管是不是自己班级的,轮流集中无偿补习,大家都毫无怨言。

一年之后,备课组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大家真心感受到来自团队的力量。我趁机加码,提倡师生共写随笔,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此时,我开始接管年级组,备课组长由郭萍老师担任,她发展了原备课组的优良作风,2009年的中考我们获得了全面丰收。

在教育行政组织中,备课组应该是最小的组织细胞。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经常被归因于体制,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思考:每位老师都是这个最小细胞的组织成分,如果我们每人都能从学生的生命成长出发进行自我反省,冲破“小我”束缚,拓宽心胸和视野,真诚地和同伴协作共进,备课组这个细胞就能健康生长。如果每一个细胞都能自我净化,我想中国教育的种种顽疾也就有了攻克的希望。

杜威曾说:“所谓适应,既是我们的活动对环境的适应,也是环境对我们活动的适应。”教育也是如此,我们经常习惯于把教育的种种弊端归罪于体制,叹息自己只能适应大环境。其实,适应本就是双向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醒告诉我们:不要指望每一场变革都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也是有变革空间的,哪怕是在一间教室里。我则想说,哪怕在一个小小的备课组里,我们也是有变革空间的。

成立——“青葵园”内共筑梦想

2009-2010学年是我们最郁闷的一年。原备课组被打散,我和董劲老师留守九年级,其他成员回到七年级。这一年经历种种不如意,大家与新备课组的磨合也都不够理想。特别是我在应聘中层失败之后,恐惧再次笼罩心头——我开始感受到自我分离所带来的痛苦。

恰在此时,我的好友,上海浦东教发院的王丽琴来学校做报告。我们进行了一次长谈,在她的引导下,仅用一周时间,原备课组的核心力量就再次以团队的名义凝聚到了一起。

我们建立了一个QQ群,作为交流共享的平台。我们首先对团队名称进行了热烈探讨,希望以此成为今后课题的抓手。最终,团队名称确定为“青葵园”,并赋予如下意象:“青”,象征青涩、青春、清纯;“葵”,象征向师、向日、向善。一个炎热的中午,我特地请专业设计师免费为我们设计了一个logo,抽象的图案,黄绿两种色彩,非常大气。

我们也对团队今后课题的选题进行了讨论。由于都是初中阶段和小学高段的老师,我们选择了“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及其家教干预研究”这个主题,开始积极进行省级课题申报。

“青葵园”最初的规则是,每个成员每周要完成不少于一千字的随笔在群内分享,每个月要还原一个完整案例上传共享,这也是当初备课组建设时“师生共写随笔”的基本要求。

2011年,“青葵园”迎来一个契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吴红编辑希望我编写《遭遇学困生——学困生教育与转化技巧》一书。我觉得团队的力量更强大,就在群内征集意见,获得了大家支持。于是,2011年的主要任务就是整理之前的所有随笔,在王丽琴的鼎力相助下,梳理其中有关学困生的材料,分解书稿的撰写任务。通过大家的努力,加上众多外援的支持,2012年1月,这本凝聚一线老师和理论团队心血的书正式出版了;与此同时,我们申报的省级“十二五”规划课题也获立项,“青葵园”可谓双喜临门。

那一刻,对“青葵园”的成长而言具有里程牌意义。在这一次次任务完成和话题讨论中,团队成员逐渐实现了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发现了自己心中的“伟大事物”,而且愿意为之不断地付出。

行思——穿越恐惧更新勇气

“青葵园”已经正式走过4个年头,加上早期的备课组建设,核心成员已经并肩行走了8年。这些年的且行且思中,团队成员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除80后陈汉珍以外,其余都早已评上中学高级教师,人到中年,正是恐惧改变的年龄,身边不少人已是等退休、混日子的状态。然而,不再年轻的我们依然怀揣教育的梦想,激情高涨,在“青葵园”这个精神家园里,悄悄地蜕变着自己,实现教育生命的第二次成长。endprint

“青葵园”的内部规则堪称严厉:申请加入的每一位新成员,要经过“青葵园”核心成员讨论通过;凡进入“青葵园”的成员,都要按时完成读写作业,定期参加课题组研讨活动(非本校成员除外)。连续两次不交作业或一个月内不能补交作业的,视作自动退出。这些年,进出“青葵园”的老师有不少,目前新加入的河南杨风利老师和山东唐薇薇老师,刚刚跟上“青葵园”的节奏,相信也会带给我们很多的精彩。这种动态的平衡过程,让“青葵园”在保证纯粹性的基础上,也更具开放性。

作为“青葵园”的创始人,我参加过很多读书、交流的团队,如王丽琴发起的杜威读书小组,师傅张万祥老师的弟子交流群等,而我最钟爱的还是“青葵园”。这里没有喧嚣,喜欢热闹的人不太适合长呆;这里没有客套,喜欢互相吹捧的人会找不到想要的感觉;这里不喜欢急功近利,喜欢一夜成名的人肯定忍受不了我们的慢节奏。“青葵园”里,只有一群凭着一颗良心和一腔热血默默耕耘的人,坦诚而质朴。我们不拒绝体制,有顺便的荣誉给我们就安心地拿着;没有,就算了,可谓淡泊从容,起落自如。

“青葵园”最想实现的目标是让团队成员有真正的心灵成长、强大自身的生命能量,以面对外界的种种干扰。用《教学勇气》一书的说法就是,穿越恐惧,更新勇气,用我们绵薄的力量去关注和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青葵园”一直坚持在做的有以下六大板块内容:

“青葵”案例积累。“青葵园”的案例积累是当初备课组建设时就提出的要求,材料来自师生随笔,成员每个月要还原一个完整案例。随笔有多种形式,有学生个人随笔,也有班级流动随笔,即一组一本、一人一天、一周一循环。通过随笔再还原成完整的案例不仅仅是提升了写作能力,也为后期总结研究成果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青葵”课堂教学。“青葵园”的课堂教学遵循一个宗旨: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文本进行对话,贯彻的方法则是倡导经典阅读。班级建立“流动书屋”,充分利用在校时间陪伴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让孩子们把点燃的阅读火种带出校门,传播延续。如高桂萍从七年级起带着学生背诵《菜根谭》,一周一则,坚持不懈。当每个老师以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带领学生徜徉在经典名著的殿堂里,丰厚的文学积淀自然带来了课堂教学的改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明显提高。

“青葵”班级建设。坚守在班主任岗位上的几位成员,在班级建设方面已很成熟并各有特色。还以高桂萍为例,她把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有机融为一体,建设了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班级共同体模式:学生“见习班主任”、家长的“叙事分享会”、教师的“家教干预研究”等一系列活动的进行,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成长。

“青葵”课题研究。遵循“做中学”的原则,我们的省级课题《中小学生“青春期症候群”及其家教干预研究》是在6年实践基础和大量的随笔中提炼出来的,与现在流行的先申报课题再进行研究不一样,属于自下而上的路径。除此之外,“青葵园”核心成员每人都有自己的课题:高桂萍和孙志平主持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随笔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影响的研究》,郭萍主持市级课题《初中生经典阅读导学策略研究》,董劲主持的市级课题《初中语文教材有效解读与设计的研究》已经结题。

“青葵”共读接力。共读接力是“青葵园”最有特色也是最有影响的传统:一周内每人选择一天接力,选择名著里一段有感觉的话,附上不少于200字的感悟,上传到QQ群里分享。三年中我们共读了《教学勇气》《每个孩子都爱学》《教学机智》《教育的目的》《自卑与超越》等理论专著,积累阅读心得达百万字,下学期准备共读《明日之学校》。

“青葵”培训研修。在王丽琴的引荐下,华东师大鞠玉翠博士、北京师大吴国珍教授、上海浦东教发院黄建初等专家先后来到“青葵园”开展研修交流。其中鞠玉翠和吴国珍教授带着研究生来与团队的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叙事交流,黄建初老师也带领浦东中小学教师的团队两次来开展交流和指导,让我们的核心成员深受鼓舞,也在交流中得到成长。“青葵园”的老师自己也走出去参加各种培训、研修,郑州的全国班主任高峰论坛活动以及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勇气更新”公益活动,“青葵园”就受邀出席,全程参与;我们还集体自费组织去扬州文津中学取经学习;董劲、高桂萍、郭萍等老师则多次在市、区以及兄弟学校进行经验交流。

回归——繁星相伴众鸟齐飞

我们共读过的《教学勇气》一书中,有一段话让“青葵园”成员非常喜欢,仿佛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如果一项工作是我内心真正想做的,尽管连日辛劳,困难重重,我仍然乐此不疲。甚至这些艰难的日子最终也会使我的生活充实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倾心的工作,其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正好帮助我成长。”

上一篇:练乒乓作文700字下一篇:撩人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