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活动室服务制度

2024-05-08

老年活动室服务制度(精选9篇)

篇1:老年活动室服务制度

老年人护理服务工作制度

一、在老人入院时,应对其进行健康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护理等级。

二、根据老人生理、心理状况确定护理服务类别或等级,实行分级护理。

三、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要求配备能够满足服务对象需要的护理服务人员。对护理服务工作人员要进行岗前和岗位培训,使其具备基本的护理服务知识,适应工作的要求。

四、护理服务工作人员工作时间必须着工作服,佩带工作牌,保持衣容干净整洁。

五、严格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规定的内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护理服务细则,为老人提供护理服务,保证老人干净整洁,精神状态好。

六、护理服务工作人员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七、定期组织老人开展健康知识学习教育,开展康复、文体、娱乐活动,丰富他们的生活。

八、注意日常观察,掌握老人的思想和心理状况,及时疏导,处理老人出现的思想、心理问题,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九、切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篇2:老年活动室服务制度

滨湖家园社区老年活动室规章制度

滨湖家园社区老年活动室是社区服务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区中、老年人业余、休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现设报刊阅览、象棋、围棋、麻将等娱乐活动,为了有秩序的进行活动,现制定以下规章制度。

一、凡居住在本社区的居民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老人免费参加活动,未达到年龄人员免费参加活动。

二、参加活动人员一律要严格遵守《老年活动室文明公约》违者严禁进入。

三、凡活动室内的娱乐工具,书刊杂志一律不准带出活动室。

四、活动室内的娱乐工具需交押金,登记后方可借用,如有丢失,损坏者,照价赔偿。自行携带娱乐工具,必须属活动室内的娱乐项目,经管理人员登记后方可带入。

五、视听室服务内容:为育龄群众提供新婚知识、性病知识、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情选择、生殖保健、更年期保健等方面知识。视听室内须保持环境卫生,严禁大声喧哗。爱护社听器材和宣传用品,如有损坏,须按价赔偿。服从管理人员安排,谢绝使用自带碟片,违者没收碟片。每次每室只限一人,自选所需碟片内容,按规操作,用完放回原处。

六、来活动中心人员一定要注意安全,严禁私自乱动开关,如发生意外事故,后果自负。

七、活动时间每天上午:8:00—11:00,下午:14:00— 18:00希望广大居民群众自觉遵守。

活动室管理人员职责

一、管理人员必须在社居委和社区活动管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围绕社居委的中心工作来安排好各项活动和事务。

二、管理人员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以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为重要途径,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为最终目标。

三、管理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岗位,不得迟到,不得早退,不得在活动室内从事与本职无关的事务。

四、管理人员必须保持各个活动室内的卫生,做到干净整洁,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环境。

五、管理人员必须爱护公共财物,不得损坏;定期对活动室的器械、设备进行维修保养。

六、活动室的一切财物属于社居委所有,任何个人不得擅自擅自挪用或外借他人。

七、活动室的使用情况及收支状况要定期向管理办公室汇报。

活 动 室 文 明 公 约

一、举止文明,礼貌待人。

二、热心公益,爱护公物。

三、遵守秩序,服从管理。

篇3:老年活动室服务制度

关键词:城市社区,老龄化,老年志愿者

一、引言

我国在进入21世纪的同时也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010年7月, 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 2009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6714亿, 占总人口的12.5%;“十二五”期间, 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亿,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 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鼓励和支持老年人“老有所为”, 参与志愿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 不仅有利于老年人的健康老龄化, 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还有助于其个人资源的效用最大化, 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本文基于对武汉市、长沙市等中部地区的老年志愿服务情况的调研, 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武汉、长沙为代表的中部地区的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的影响因素以及老年志愿服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老年志愿服务的建议, 以推动老年志愿服务的发展。

二、老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发展现状

本次调研以武汉、长沙等中部城市社区老年人志愿服务为例, 选取老年志愿者及社会人群为调查样本, 从社会认可度、老年志意者的意愿两个角度出发, 研究老年志愿者活动中受社会认可的活动类型及老年志愿者愿意做的活动类型。从调研结果中发现, 社会认可的老年志愿活动主要为文体活动、环境保护与公共卫生、宣传普及、协调邻里纠纷等, 而老年志愿者的意愿也与社会认可活动所契合。

从老年志愿者年龄段看, 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的老年人主要集中在60到70岁之间, 以中老年人为主, 相比于青少年, 老年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愿望更强烈, 热情更高涨。

从参与形式来看, 既有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 也有老年人自发组织形成的相关志愿组织, 老年人自发形成的组织以文体方面为主, 并且组织结构比较健全, 组织建设很成熟, 队伍也相当庞大。

从参与内容来看, 老年人所参与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主要集中在文体活动、环境保护、协调邻里纠纷等传统活动领域而相对专业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法律援助、技术传授等参与则相对较少。

以武汉的保利社区为例, 由于该社区的老年志愿服务活动得到社区居委会的支持, 因此老年人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候都得到了一定的社会肯定和精神奖励, 有时候还有一定的物质奖励。社区还为一些老年志愿者自发形成的志愿组织提供场地和经费上的支持, 为老年志愿者的发展提供了社区上的支持。

研究表明, 老年志愿者进行志愿活动时先是从自己的意愿出发进行志愿活动, 在个人行动中影响其他的老年人, 进而逐渐形成老年志愿服务队伍。而这些活动提升了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自信, 对社会志愿活动做出更多的贡献, 其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

(一) 老年志愿者活动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老年志愿活动越来越积极, 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发挥余热的志愿活动越来越接受, 并从自身做起, 带动身边的老年人一起组织志愿者活动。虽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会受到年龄、健康、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但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条件也是存在的。

一是老年人在社会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 而这也是社会现在急需的, 这为社会补充了人力资本, 奠定了老年人参与社会志愿活动的基础条件;

二是社会认可老年志愿者价值, 为老年志愿者参与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 城市离退休人员中还有许多人不甘于儿女环绕膝下的安逸生活, 他们仍以各种形式参与志愿活动。调研小组的结果及众多资料均表明, 参与志愿者活动已经成为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主渠道。

(二) 老年志愿者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拓展深度和广度

就深度而言, 参与志愿者活动使老年人的参与形式仍停留在休闲娱乐型, 不仅能丰富和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也能满足老年人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愿望, 但是仍期望老年志愿活动往生产型转变, 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就广度而言, 目前我国老年志愿者活动才刚刚起步, 发展空间非常广泛, 尤其随着老年精英在志愿者活动中的充分参与, 能够建立起更多更大的参与平台。

(三) 老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促进了老年人社会参与平台的建设

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平台由三个基本层面构成:一个是满足一般老年人社会参与需求的平台;一个是满足老年人才社会参与需求的平台;还有一个就是能够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实现参与的综合平台。这些平台的搭建, 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了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 使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愿望变为现实, 也激发了更多老年人的参与热情。而目前的平台建设并不完善, 主要为老年人自己发起的志愿活动, 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并完善这些平台。

三、影响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因素

通过本次调研, 根据样本数据以及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 影响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因素如下:

(一) 人口方面

人口方面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等方面。作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硬件条件, 性别、年龄是老年人参加志愿的基础。由于年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身体健康状况, 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逐渐减弱, 其中以60岁到70岁的老年人为主要参与者, 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刚退休因此需要参与一些社会活动缓解退休后的空虚。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只有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会参与到老年志愿者行列中。

而在性别中, 虽然女性的母性会促使女性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但是大部分老年女性在家庭中充当照看小孩的角色且老年女性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因此老年女性相比男性参与志愿较弱。

在教育因素上, 在同年龄段同性别中, 受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年人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并且多数参加专业性较强的志愿活动, 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老年人则更愿意参与类如青少年教育、协调邻里关系等专业要求不高的志愿活动。

(二) 经济方面

足够的经济支持是老年人参与活动的重要前提, 老年人原先从事的职业、收入水平、生活状况等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用。志愿者活动通常是指“根据自愿的原则, 出于社会奉献、相互扶助和实现自我等动机, 贡献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和体力等, 无偿或低偿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活动”。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志愿者个人承担一定的交通、通讯等的费用, 如果老年人收入水平较低, 那么相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意愿则不如收入水平较高的老年人的参与意愿高。

同时经济因素包括了社会对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 如果老年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获得社会的支持, 并得到社会为活动提供的场地、经费等条件, 那么老年人也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 时间资源

时间是志愿者投入到志愿者活动中最大的一个方面, 也是老年人作为参与主体的最大优势, 由于老年人退休之后, 空余时间会相比其他年龄段的志愿者要多。

而家庭里有小孩的老年人参与意愿较低, 由于中年人需要外出工作, 因此家庭里照顾小孩、部分家务的职责主要由老年人来承担, 这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老年人的大部分空余时间, 因此这一情况的老年人没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四) 志愿服务意识

志愿服务意识是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否愿意作出奉献、是否愿意参与志愿活动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是否选择在退休后成为志愿者。

而志愿服务意识在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年人之前的工作、经历、受教育水平、家庭情况等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影响。老年社会学的活动理论和角色理论认为, 退休后如能维持一定的活动水平和原先的精神状态, 保持与外界的接触, 就可以相对长久地保持身心健康, 而这种努力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以“志愿者”的角色取代原先的“劳动者”角色而实现。

可以看到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而文化程度、收入状况和年龄层次是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促进老年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

老年志愿者对社会以及老年人本身有着重要的发展, 我国老年志愿者的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 要促进老年志愿者发展, 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促进树立积极养老观

第一, 以“为”促养。积极养老观不仅强调老年人物质生活保障, 还强调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发展, 实现老有所为, 做到以“为”促“养”, “养”“为”结合。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就是对积极养老观的践行。

第二, 互助自助。我们国家目前处在一个以年轻老年人为主体的老龄化初级阶段, 很需要通过自助互助的文化建设去激发老年人群身上的潜能。参与志愿者活动既满足了老年人发挥余热、继续奉献社会的需要, 又实现了体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和热情。

(二) 建立并完善的相关制度

虽然我国目前在志愿者方面的制度较完善, 然而在老年志愿者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 将老年志愿者活动规范化, 把老年志愿者工作纳入制度化的框架内, 促进老年志愿活动规范有序的开展, 从而建立老年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信心。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机制, 维持老年志愿者参与热情, 提高老年志愿者的社会认同感。

(三) 建立老年志愿服务社会团体, 加大财政投入

在不少城市活动经费的短缺成为制约老年志愿者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老年志愿者的发展离不开足够的经费支持, 这需要政府部门、社区居委会以及社会共同支持。作为老年人社会保障事业的组成部分, 老年志愿者活动应当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和帮助。

此外还需要对老年人的身体制定相关的保障措施, 防止老年人因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出现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老年志愿者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老年人重新定位, 实现其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茗, 林志婉.老年志愿活动的理论思考和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 2003, (4) .[1]陈茗, 林志婉.老年志愿活动的理论思考和实证分析[J].人口学刊, 2003, (4) .

[2]李芹.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研究——以济南为例[J].社会科学, 2010, (6) .[2]李芹.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研究——以济南为例[J].社会科学, 2010, (6) .

[3]李兆友, 沈金玲, 肖苏.对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调查——以沈阳市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 2011 (2) [3]李兆友, 沈金玲, 肖苏.对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调查——以沈阳市城区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 2011 (2)

[4]陈茗, 林志婉.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 2004, (3) .[4]陈茗, 林志婉.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J].人口学刊, 2004, (3) .

[5]王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4) [5]王放.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老年志愿者服务[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4)

[6]N1R, 霍曼等著, 冯韵文等译.社会老年学——多学科展望.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6]N1R, 霍曼等著, 冯韵文等译.社会老年学——多学科展望.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7]韦璞.老年妇女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海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6期.[7]韦璞.老年妇女社会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上海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7年第6期.

篇4:老年活动室服务制度

慈善义工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志愿服务是公民奉献爱心的道德实践。近年来,庄河市慈善总会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课题,以“学雷锋,做义工”为抓手,创新服务载体,拓宽服务领域,着力推进慈善义工志愿服务制度化,切实增强社会服务效果。

完善制度建载体

庄河市慈善总会早在2006年筹建之初,便注重慈善义工制度建设。历经8年时间,从注册登记到教育培训,从活动开展到评价激励,庄河市慈善总会形成了一整套义工管理制度,为义工志愿服务制度化夯实基础。

注册登记方面,庄河市慈善总会规范义工入会手续,建立了一表、一证、一手册的“三个一”制度:即为每名注册义工填写注册登记表,建立义工信息档案;印制慈善义工证,让义工参加活动时亮明身份;发放《慈善义工手册》,使义工了解义工服务理念和活动守则。从早入手,从细抓起,是庄河慈善义工制度化管理的根本保证。

教育培训方面,庄河市慈善总会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文化传播为推手,逐步建立完善义工培训体系。庄河市现有的143个义工队(站),在成立时均举行义工宣誓和入门培训,做到了“建立一支队伍,举行一次宣誓,开展一次培训,组织一次活动”。去年以来,庄河市慈善总会开办“慈善道德文化讲坛”6期,有计划地为义工提供道德教育与技能培训,实现义工道德素养与服务水平同步提高。

活动开展方面,庄河市慈善总会每年初印发义工工作要点和《庄河市慈善义工重点服务项目表》,统一安排部署,明确目标任务。各义工队(站)结合实际,自主确定服务项目,创新开展义工活动,努力做到“每周一善”、“每人一善”。庄河市慈善总会定期召开义工工作座谈会,坚持统计汇报制度,总结工作成绩,交流活动经验,指导和推进义工志愿服务持续、深入、广泛开展。

评价激励方面,庄河市慈善总会推出了“四项举措”,分别是:以服务时间和服务业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制度,以义工晋星和荣誉奖励为激励手段的表彰制度,以义工活动意外伤害险为保障内容的保险制度、以义工先进人物事迹为宣传重点的推优制度。目前,庄河义工群体中涌现张升、吕书民、颜晓静等一大批全国、省、市先进慈善人物,激发了平民崇德向善的热情。

与此同时,庄河市慈善总会注重义工服务制度的“顶层设计”,联合相关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全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开展慈善义工服务活动的意见》《关于鼓励支持慈善义工积极参与“学雷锋”实践活动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确立慈善义工的组织载体、服务载体、活动载体,为义工活动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项目设计接地气

慈善义工贵在行动,重在活动。庄河市慈善总会坚持义工服务与学雷锋活动相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围绕社会需求设计接地气的服务项目,策划开展各种亲民、便民、惠民的义工活动,直接将爱心服务送到社区村屯和田间地头,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义务耕收”是庄河市慈善总会发起的一项品牌义工活动,每年农忙季节,慈善义工自发地帮助一些特殊家庭春种秋收,有效解决他们的“耕收难”问题。“三无老人”衣秉举年近八旬,孤身一人生活,几亩薄田成了老人的生活来源和希望所在。2007年以来,仙人洞自然保护区义工大队与衣秉举结成帮扶对子,连续7年帮助义务耕收,不但解决了老人的最大心事,还谱写一段新时期的敬老佳话,为人们所称道。7年多来,庄河慈善义工深入乡村,先后为100多户“三无老人”和特殊家庭义务劳动,给这些受助者播下了生活的希望。

针对环卫工人缺少休息场所和服务设施的现状,庄河市慈善总会成立“环卫之家”义工站,为社区环卫工人设立歇脚点。在这里,磁化饮水机、劳保用品柜、药品箱、电磁炉乃至沙发、音响一应俱全,渴了有水喝、累了能歇脚、病了可领药,俨然就是环卫工人温馨的“家”。不仅如此,“环卫之家”义工站还创立“情系环卫”服务项目,为环卫工人夏日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编排《环卫工人之歌》等文艺节目赞美“城市美容师”的奉献精神,彰显了义工风采和城市人文关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庄河义工服务项目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制度建设,逐步实现民生需求与服务供给的无缝对接。

亲情服务解难题

长期以来,庄河慈善义工为空巢老人尽孝心、为留守儿童送关心、为弱势群体献爱心,以亲情化的“三心”服务排忧解难,赢得社会各界的称赞。

慈孝敬老是义工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为义工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服务空间。庄河市国奥花园小区80岁左右的“空巢老人”近百户,他们大多子女在外工作,生活无人照料。今年4月,庄河市慈善总会成立国奥花园义工站,将“空巢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经常上门帮助做家务、买菜、买药、陪护等,还设立亲情服务电话,满足老人的应急求助。慈孝服务在弘扬孝老传统和传播慈善理念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促进了邻里守望、邻里互助、邻里和谐的社区建设。

庄河慈善义工不仅提供志愿服务,还捐款捐物为特困家庭解决燃眉之急。春节前夕,庄河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与多个义工站联合举行“暖心行动”,专程为山区10户无电视特困户捐助彩电和米、面等慰问物资,让贫困乡亲过了一个幸福年。类似的义工救助活动不胜枚举,失火家庭、重病家庭、单亲家庭……在庄河几乎每个特殊家庭,每个受灾现场,都有慈善义工奉献的身影。而在这一个个身影的带动下,“草根慈善”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如今,庄河市慈善总会按照中央文明委倡导的“把志愿服务活动做进基层、做进社区、做进家庭”工作思路,先后实施敬老慰问、亲情关爱、环卫清洁、社区服务、义工耕收、特困援助等89个义工服务项目,促使义工志愿服务由“细水长流”的常态化向“静水深流”的制度化跨越发展。

篇5:老年活动室管理制度

为加强老年活动室规范管理,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学习求、休闲娱乐、健身益智的精神乐团,实现老有所乐目标,特制定如下制度:、一、老年活动室坚持每日向老年人定时开放,为老年人开展文体娱乐活动提供服务。

二、树立服务意识,积极创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活动场所,为老年人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健身、娱乐活动环境。

三、组织老年人开展象棋、跳棋、麻将、扑克等文化娱乐活动,陶冶情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四、加强老年人体育锻炼,组织老年人开展健身操、秧歌舞、太极拳(剑)、晨练等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老年人身体素质。

五、积极开展健康、科学、文明的有益活动,严禁赌博,严禁搞封建迷信和邪教等违法活动。

六、爱护公共财物,讲究环境卫生,服从组织管理,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讲污言秽语,损坏财物照价赔偿。

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制度

一、每位有能力的党员干部都要和一户或几户空巢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结对帮扶档案。

二、每位结对党员,在生活上帮助空巢老人,在精神上关心空巢老人。帮助老人做好清洁卫生,代购生活用品;经常与老人谈心聊天,排除老人寂寞;定期联系老人子女,沟通老人生活身体情况;每有向党支部汇报一次结对帮扶老人的思想动态和服务情况。

三、每位结对空巢老人,要将自己的生活情况、心理情况、身体情况如实向对党员干部说明,遇到困难及时向结对党员反映,请他帮忙联系协调解决。

四、结对帮扶党员要帮助困难空巢老人申报农村低保和社会求助,镇村要对困难空巢老人给予优先解决。

五、村两委要定期组织村卫生所医生上门为老年人进行义务体检,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

关爱空巢老人“五个一”活动内容

根据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老人制度规定,结对帮扶老人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一日一上门看望、一周一沟通谈心、一月一集中活动、一季一帮扶评比、一年一总结表彰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一日一上门看望:结对帮扶人员每天要上门看望帮扶老人的生活及身体状况,提供生活照料服务,代购粮油日用品、代请医生等。

一周一沟通谈心:结对帮扶人员每周要和所帮扶老谈心交流,了解老人所想、所需、所盼和心理健康,给予精神慰藉服务。

一月一集中活动:结对帮扶人员每月带领老人到老年之家集中活动一次,组织学习涉老法律法规、惠老优待政策及老年常见病预防知识,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一季一帮扶评比:每个季度,组织一次结对结对帮扶人员和所帮扶老人面对面帮扶心得体会经验交流,开展一次矿物质情况评比。

一年一次总结表彰:年终,召开一次关爱空巢老人总结会,对全年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对下一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对优秀帮扶人员进行表彰奖励,鼓励先进,鞭策后进。

学习制度

1、有学习计划、学习资料和学习记录。

2、加强老年人政法思想教育,定期组织老年人集体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养生保健等方面知识。

3、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克服来日不多、学习无用消极思想,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积极思想。

4、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老年人自身素质,消除封建迷信思想,革除陈规陋习和不文明行为。为老服务制度

1、做好涉老家赡养协议书的签订和督促落实工作,发挥家庭在供养、照料、慰藉等方面作用,提高家庭养老保障水平。

2、加强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积极为老年人创造舒适的学习、健身、娱乐等活动条件。探索建立家政、护理、信息咨询、心理疏导和日托照料等服务项目。

3、建立结对帮扶互助制度,开展低龄老人对孤寡老人、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和空巢老人结对帮扶互助,为他们洗头、洗衣、请医、打扫卫生、联系外出子女等。建立老年志愿者服务队伍,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和物质帮助。

4、及时发现和调处婆媳矛盾和赡养纠纷,对虐待、嫌弃老人等不良现象予以批评教育,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民主议事监督制度

1、实行民主选举,老年协会领导班子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民政、老龄部门的指导下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五年。

2、坚持民主议事,集体讨论,会长决策,班子负责制度。

3、坚持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协会工作,制定工作计划,讨论活动方案,决定重大事项。

4、半年召开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总结工作,听取意见,修正工作计划,安排下半年工作。

5、老年节前召开一次理事会,安排“敬老月”系列活动,制定活动方案,评选表彰孝亲敬老好儿女、爱老助老先进个人,走访慰问困难老人,协调解决老年人的实际困难。

6、年终召开会员大会,报告协会全年工作,公布财务收支状况,听取会员意见建议,接受会员民主监督,安排春节慰问和文艺活动。

1、补贴范围。凡具有商南县户籍,年满7 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均可申请享受老龄补贴。

2、补贴标准。70—79周岁,每人每月享受5 0元补贴;80-89周岁,每人每月享受100元补贴;90一99周岁,每人每月享受2 00元补贴;1 00周岁及以上,每人每月享受400元补贴。享受老龄补贴人员可同时享受符合其他条件的救助、优待政策。

3、申报程序。老龄补贴采取每年7-8月份集中申报(69周岁老年人)。凡次年具备享受老龄补贴条件的老年人,凭本人二代居民身份证、户口簿、辖区公安机关出具的户籍证明原件及复印件两份、农村信用社核发农合卡、本人近期二寸免冠照片三张(享有人委托亲属或其他人员办理的,须提供委托人出具的委托书和受托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两份:户籍地与常居地不一致的须由常居地村、社区出具居住证明,在户籍地申报;符合享受条件但身份信息不全或者年龄有异议的须由辖区公安派出所出具户籍证明),向本人户口所在地村(居)委会申请,并填写《商洛市商南县老龄补贴申请登记表》(一式三份)。村(居)委会审查核实,张榜公示7日,无异议后,签署审核意见加盖公章,将申报材料报镇政府。镇政府审查无误后,签注意见加盖公章,并通过二化身份证阅读器将申报对象的基本信息录入《陕西省老年人生活保健补贴发放动态管理系统》,整理上报申报材料。县老龄办复核审批,将符合条件的申报对象纳入老龄补贴发放范围,统一登记造册,报县财政局和省市老龄办审核备案。

4、补贴发放。老龄补贴按季发放,县财政局依据县老龄办审批文件,及时将补贴资金核拨至各镇财政专户,镇老龄办会同农村信用社实行“一折通”(农合卡)社会化发放。

5、规范管理。老龄补贴发放实行动态管理,符合户籍、年龄条件的老年人,老龄补贴发放从申报之日的下月起至去世之日的下月止。镇、村要及时检查上报变更情况,确保进出合理,发放有序。《敬老优待证》办理

凡商南县户籍,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持二代居民身份证原件到镇、县老龄办登记办理。《敬老优待证》实行自愿免费办理。xxxx关爱窝巢老人服务中心组织机构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关爱窝巢老人服务中心工作职责

一、制定关爱窝巢老人服务工作方案,建立健全窝巢老人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开展本辖区空巢老人服务工作。

二、有效整合、开发、利用辖区内为老服务资源,负责辖区内窝巢老人服务网点的建设管理和服务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

三、对辖区内窝巢老人进行调查摸底,建立老年人自然状况档案,登记老年人的服务需求,确定帮扶责任人。

四、组织开展定期上门服务,做好服务事项和服务质量反馈登记,对窝巢老人提供的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估。

五、组建志愿者服务队伍,协调社会为老服务组织,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窝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

六、设立窝巢老人服务热线电话,听取老年人意见建议,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建立完善种类基础台帐。

篇6:社区老年人服务活动方案

服务社区孤寡、残疾老人,共筑爱心之城

二、活动背景:

元宝山社区腿部走动不便的奶奶已是我们高坪志愿者暖阳行七分队长期服务的对象,目前她孤身一人在家,儿女对其也是不管不顾,平时亦不出门走动,话不多,与邻里关系似乎也不是特别融洽,她曾经几年未出过家门半步,在高坪去志愿者协会得知张奶奶情况后即安排暖阳行服务队接对服务,故早在20xx年11月高坪志愿者协会就已组织志愿者们去陪伴张奶奶并帮她做一些家务事,她希望我们志愿者能带她再多看屋外面的风景。

三、活动目的:

1、完成两位奶奶的心愿,带奶奶多到外面走动,多见识外面世界的变化。

2、传递志愿精神,弘扬孝亲敬老之风,学会如何善待老人。

四、活动地点:

元宝山社区两位奶奶家

五、活动时间:

20xx年6月17日上午9:00~11:00

六、活动人数:

6人

七:活动流程:

1、9:00在川北医学院校门口集合,签名

2、推老奶奶出去走走,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满足老年人对外界感知的迫切。

3、给奶奶买一点水果(香蕉、荔枝)、蔬菜,然后给奶奶讲一些平时保健的方法。

5、11:00活动结束返回学校

八、活动所需经费:

水果30元

蔬菜30元

合计:60元

九、温馨提示:

篇7:老年活动中心管理制度

二、任何人进入室内要行为文明、态度和谐,以保持团结友爱、互敬互让的良好心态和和谐氛围;

三、要保持室内安静、卫生、文明,任何人不得在室内大声喧哗,严禁抽烟、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等其它不文明行为。

四、阅览报刊后都要自觉将书刊摆放整齐,以方便他人阅览,不得将报纸、凳子等物品随意搬出室外。

五、要按规定使用健身设备或电脑,在活动结束后注意切断电源、关灯、关门落锁,要爱护公物,室内物品、器材、设备无故损坏者,照价赔偿。

六、无关人员和小孩谢绝入内。

七、各活动室在上班时间内开放,开放时间:

1、乒乓球室、台球室、阅览室:

上午:8∶30―11∶30;下午:3∶30―5∶30(冬季:3∶00―5∶00)

2、电脑房必须在管理人员监管下开放,原则上每周一、二下午开放:

上午:8∶30―11∶30;下午:3∶30―5∶30(冬季:3∶00―5∶00)。

篇8:老年活动室服务制度

关键词: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

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 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 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近几年来, 中学和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与延伸。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 “发展和爱”是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需要, 实现这一需要的主要途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基于对学校德育途径的认识以及对中学生特点的分析, 由学校组织中学生开展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 对社区的发展和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 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 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时期的客观要求, 体现了广大社区业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区,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根据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虽然社区居民是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区的主体力量。但是,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在政府服务和家庭职能之外, 进一步夯实社区成员的生活保障。中学志愿者们可为社区内的残疾人、病人、下岗人员、失业人员、流浪人员等提供的各类服务, 可以弥补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当前,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 也还没有实现全覆盖, 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只能依靠多种力量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多途径的保障供给, 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

其次, 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志愿者个人成长成才。虽然当今现代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 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为中学生精神世界的追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迫切性, 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特别渴望通过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形式来获得内心的需要和满足。据调查发现, 当今不少中学生因为跟父母缺乏有效沟通, 他们在家表现为种种跟父母不和谐的行为, 因此导致不少中学生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学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学生学习技能和提高能力的平台,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中学生在在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 可亲身体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进一步熟悉社区、认同社区、热爱社区, 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 志愿服务活动还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学校课程和校园生活的不足, 对唤起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教育空间、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各种教育力量很有帮助。

再次, 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学校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和社区都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学校还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培养公民素质, 造就文明人的重要任务, 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也是改善学风、校风,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举措。而中学志愿者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 成功搭建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 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直通车。中学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服务活动, 把文明善举、爱心奉献精神带到学校和社区, 并以照片和海报的形式展示出来, 在文明中活动, 在活动中孕育文明, 成为学校和社区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和力量。

但是,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社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 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也凸显出了一些制度缺失的问题。

本文就郴州市一中开展班级团支部结对残疾人进社区的“阳光助残”活动情况, 开展了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研究工作, 结合国内外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情况作了分析工作, 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制度性建议。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现状分析

( 一) 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中遇到的困难

1. 接受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区组织较少, 有条件指导学生活动的社区 工作者不多。

2. 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太少。

3. 中学生社区志愿者的技能水平低。

4. 中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 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 二) 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出现困难的原因

1. 社区和学校对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

2. 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保障不足。

3. 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性保障不足。

4. 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动力激励。

二、亟需加强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 一) 健全注册登记制度, 提升中学生价值认同度

第一, 要完善有关登记注册制度。可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社区单位, 统一规范学生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的部门、内容、程序; 明确注册中学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促使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

第二, 要制作学校和社区都认可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在学校、社区进行了相关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登记、评价工作后, 相关活动的负责人将要点记录在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上。

第三, 规范登记注册部门和程序。可在社区尝试建立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 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管理志愿者注册工作, 并且有计划有安排地负责联络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凡是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学生, 都要到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申请注册、通过审核、进行评价并填写好中学生《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

( 二) 健全培训制度, 提高中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

根据中学生自身实际, 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的需要和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 可开发德育综合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资源, 请资深志愿者和各方面的专家有计划有安排地对中学生进行有关社区志愿者基本理论和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资深志愿者和专家可以由学校采取邀请形式, 也可以采取学校聘任形式, 具体到培训方式而言, 可采取诸如开培训班、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考察观摩等多种形式。专职人员在给中学生培训时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特点和社区需要的结合, 又要坚持立足当前需要和放眼长远需要的结合,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 三) 健全服务制度, 增强社区服务的吸引力

中学生志愿服务者有自身的优势, 个性化的特色和才艺能满足社区服务中独特的需求。若能经过相应指导和支持, 就能增加新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 丰富志愿服务内容, 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受益。因此要找到社区的需要和中学生志愿者特长的契合点和结合点, 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发诸如“才艺慰社区孤老”“辅导社区小学生假期活动”等中学生擅长、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过程中, 要注意志愿服务的对象更换不要太频繁, 适当的时间有助于中学生与弱势群体的情感交流, 增强学生对求助者的了解, 提高志愿服务无偿性、利他性的认识觉悟。同时, 要明确具体服务的标准、内容、时间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这样既可增强受助者对学生志愿者的信任感, 也为中学生增添了服务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 四) 健全激励制度, 增强中学生参加活动的内驱力

受限于自我认知的局限, 中学生仍需要大量外在的激励机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 与中学生发展相关的学生社区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 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我成就认同、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快乐助人的动力源泉。健全激励制度, 首先, 要把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评价纳入到学校已有的表彰、荣誉、资格认定等激励制度中去; 其次, 对学生志愿服务的贡献, 应当给予及时、适当的宣传和精神性的鼓励和表彰; 最后, 要不断创新激励方式, 可大胆推广“志愿服务时间登记”“服务时间与学分转换”等形式, 把提供志愿服务与学分结合起来, 让学生愿意花时间也乐意花时间到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 五) 加强组织领导, 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开展

首先, 学校党团组织和教育教学等部门要将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目标和要求, 并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

其次, 要协调社区需要与学生服务的差异, 经常深入社区了解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况, 多方交流、督促指导, 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中心。

再次, 要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和社区已有的各种宣传设施和渠道的优势, 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展示社区志愿服务风采, 表彰活动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学生, 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篇9:老年活动室服务制度

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制度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近几年来,中学和社区的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者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较大的拓展与延伸。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发展和爱”是需要层次中的高级需要,实现这一需要的主要途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基于对学校德育途径的认识以及对中学生特点的分析,由学校组织中学生开展的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对社区的发展和中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构建和谐社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攻坚克难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社区业主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区,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虽然社区居民是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区的主体力量。但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可在政府服务和家庭职能之外,进一步夯实社区成員的生活保障。中学志愿者们可为社区内的残疾人、病人、下岗人员、失业人员、流浪人员等提供的各类服务,可以弥补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也还没有实现全覆盖,这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只能依靠多种力量通过多渠道、多举措、多途径的保障供给,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这张安全网。

其次,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志愿者个人成长成才。虽然当今现代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学生精神世界的追求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和迫切性,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特别渴望通过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的形式来获得内心的需要和满足。据调查发现,当今不少中学生因为跟父母缺乏有效沟通,他们在家表现为种种跟父母不和谐的行为,因此导致不少中学生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和服务技能的学习和锻炼。学校组织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中学生学习技能和提高能力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要。中学生在在丰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可亲身体验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进一步熟悉社区、认同社区、热爱社区,逐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志愿服务活动还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学校课程和校园生活的不足,对唤起中学生学习的热情、开拓教育空间、整合教育资源、凝聚各种教育力量很有帮助。

再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学校和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和社区都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尤其是学校还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公民素质,造就文明人的重要任务,加强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也是改善学风、校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举措。而中学志愿者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成功搭建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桥梁,实现了学校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直通车。中学志愿者通过开展各种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服务活动,把文明善举、爱心奉献精神带到学校和社区,并以照片和海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在文明中活动,在活动中孕育文明,成为学校和社区文明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和力量。

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社区对志愿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志愿服务活动在社区也凸显出了一些制度缺失的问题。

本文就郴州市一中开展班级团支部结对残疾人进社区的“阳光助残”活动情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研究工作,结合国内外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情况作了分析工作,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制度性建议。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中遇到的困难

1.接受学生志愿者活动的社区组织较少,有条件指导学生活动的社区工作者不多。

2.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太少。

3.中学生社区志愿者的技能水平低。

4.中学生志愿服务管理体制不健全,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二)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出现困难的原因

1.社区和学校对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意识不强。

2.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保障不足。

3.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制度性保障不足。

4.中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效的动力激励。

二、亟需加强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建设

(一)健全注册登记制度,提升中学生价值认同度

第一,要完善有关登记注册制度。可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同社区单位,统一规范学生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的部门、内容、程序;明确注册中学生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促使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逐步朝着规范化和制度化迈进。

第二,要制作学校和社区都认可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在学校、社区进行了相关中学生志愿服务的登记、评价工作后,相关活动的负责人将要点记录在中学生的《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上。

第三,规范登记注册部门和程序。可在社区尝试建立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安排专职的工作人员管理志愿者注册工作,并且有计划有安排地负责联络学校组织学生活动。凡是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中学生,都要到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指导工作室申请注册、通过审核、进行评价并填写好中学生《志愿者服务记录手册》。

(二)健全培训制度,提高中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

根据中学生自身实际,结合社区志愿服务的需要和学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可开发德育综合性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资源,请资深志愿者和各方面的专家有计划有安排地对中学生进行有关社区志愿者基本理论和基本服务技能的培训。资深志愿者和专家可以由学校采取邀请形式,也可以采取学校聘任形式,具体到培训方式而言,可采取诸如开培训班、经验介绍、案例分析、考察观摩等多种形式。专职人员在给中学生培训时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特点和社区需要的结合,又要坚持立足当前需要和放眼长远需要的结合,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三)健全服务制度,增强社区服务的吸引力

中学生志愿服务者有自身的优势,个性化的特色和才艺能满足社区服务中独特的需求。若能经过相应指导和支持,就能增加新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丰富志愿服务内容,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受益。因此要找到社区的需要和中学生志愿者特长的契合点和结合点,有针对性地重点开发诸如“才艺慰社区孤老”“辅导社区小学生假期活动”等中学生擅长、社区居民需要的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在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志愿服务的对象更换不要太频繁,适当的时间有助于中学生与弱势群体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求助者的了解,提高志愿服务无偿性、利他性的认识觉悟。同时,要明确具体服务的标准、内容、时间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这样既可增强受助者对学生志愿者的信任感,也为中学生增添了服务的挑战性和吸引力。

(四)健全激励制度,增强中学生参加活动的内驱力

受限于自我认知的局限,中学生仍需要大量外在的激励机制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与中学生发展相关的学生社区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自我成就认同、自我价值提升、自我快乐助人的动力源泉。健全激励制度,首先,要把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的评价纳入到学校已有的表彰、荣誉、资格认定等激励制度中去;其次,对学生志愿服务的贡献,应当给予及时、适当的宣传和精神性的鼓励和表彰;最后,要不断创新激励方式,可大胆推广“志愿服务时间登记”“服务时间与学分转换”等形式,把提供志愿服务与学分结合起来,让学生愿意花时间也乐意花时间到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证活动安全有序有效开展

首先,学校党团组织和教育教学等部门要将中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教育教学常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加强领导和制度建设。

其次,要协调社区需要与学生服务的差异,经常深入社区了解学生在社区志愿服务的情况,多方交流、督促指导,形成一个畅通的信息中心。

再次,要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校园和社区已有的各种宣传设施和渠道的优势,广泛地有针对性地展示社区志愿服务风采,表彰活动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与学生,营造社区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

最后,要不遗余力地加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财政支持力度,落实必要的费用支出,保障中学生志愿服务社区活动长期有效地开展。

上一篇:优秀中学作文:读春下一篇:关于八仙过海歇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