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简介

2024-04-09

鲍勃迪伦简介(精选12篇)

篇1:鲍勃迪伦简介

敲着天堂的门

妈妈,请替我把徽章摘下,我不能再戴着他。

四周越来越暗,什么也看不见,我感到,我在敲着天堂的门。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妈妈,请替我把枪放在地上,我不能再射向他们。

黑云越压越低,没有一丝光线,我感到,我在敲着天堂的门。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敲,敲,敲,敲着天堂的门

雨将至

你去了哪里,蓝眼睛的小孩 你去了哪里,我亲爱的小孩 我穿过了十二座高山,浓雾笼罩着那里 还有六条高速公路,人们在那里拥挤 我走进灰暗森林的深处 面对连绵的死亡的海洋 我还曾走进一片坟墓

那坟墓仿佛有千万公里长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看到了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看到了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看见初生的婴儿,被恶狼团团围住 还有空无一人的,钻石修成的路

我看见黑色的树枝,鲜血从上面滴落 我看见挤满了人的屋子里,人们手里的铁锤在流血

我看见白色的梯子,水覆盖在上面 我看见无数人在怒吼,却听不见他们的声音

我看见钢枪和利剑,握在少年的手里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听见了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听见了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听见雷声在吼叫,那一定是一个警告 我听见海浪在吼叫,仿佛整个世界都要被它吞掉

我听见很多人在敲鼓,他们的手仿佛都在燃烧

我听见无数人在低语,他们在着说什么,却没有人知道

我听见一个饥饿的人在哀号,还有很多人在冷笑

我听见一个诗人的歌声,他在贫民窟里死去

我听见一个农夫的声音,他在山谷里哭泣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遇见了谁,蓝眼睛的小孩 你遇见了谁,我亲爱的小孩

我遇见一个小孩,站在死去的马身边 我遇见一个白人,踏着一条黑色的狗 我遇见一个年轻的女人,她的婴儿正在燃烧

我遇见一个小女孩,她给了我一道彩虹 我遇见一个男人,爱情把他伤害 我遇见另一个男人,仇恨把他伤害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你现在要做什么,蓝眼睛的小孩 你现在要做什么,我亲爱的小孩 我要回去,赶在这大雨来临之前 我要走进那最黑暗的森林深处 那里的人们两手空空 那里流淌着有毒的河流

山谷里的家园仿佛潮湿肮脏的监狱 屠夫的脸在人群中隐匿

到处是饥饿,灵魂已经被遗忘 黑色是那里唯一的颜色 我要讲述,要思考 我要呼吸,要歌唱

我要让所有的灵魂都能看到 那里的景象

然后,我要站在那大海上 直到我开始沉没 我会听懂我的歌声 在我即将沉没 我感到

那大雨,那大雨 那大雨就要落下来 《答案在风中飘荡》 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条路 才能被称为一个男人 一只白鸽子要越过多少海水 才能在沙滩上长眠 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 才能被永远禁止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座山要存在多少年 才能被冲向大海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 才能够获得自由

是啊一个人能转头多少次 假装他只是没看见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是啊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够看见天空

是啊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 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 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 答案,我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答案在风中飘荡 《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那时你衣着漂亮,青春得意,你扔给流浪汉一枚硬币,是不是?

人们喊着说当心漂亮妞,你准得摔跟头

你以为他们是拿你寻开心 过去你常常嘲笑 那些在外面闲逛的人 现在你说话不再那么大声 好像也不那么自大聪明

现在你不得不搜寻你三餐的下一顿 那感觉怎么样?那感觉怎么样? 你孤身一人,无家可归

像一个无名小卒,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你进了最好的学校,没问题孤独小姐 但是你知道过去你只是在里面喝醉 没人教过你如何在大街上度日 现在你得去适应这种生活 你说对神秘的流浪汉

你从来都不买帐,但现在你知道 他没卖什么关子

当你看透他眼睛里茫然的空虚 然后说要不要来一笔交易?

哦,你从来没转过身去看见人们皱眉 对那些跳跃者和小丑,当他们为你表演把戏

你从来不懂得那并不是很糟 你不该让别人挨你的踢,都因为你 那时你常跨着你的铬黄马,和你的外交家

他扛着一只暹罗猫在他肩上 你看见时就没觉得那别扭? 他的确不在那,只有那只猫 他从你那儿拿走所有能偷的东西 公主在尖塔上和所有漂亮的人们 他们都喝着酒,打着如意算盘 交换着所有珍贵的礼物 你最好摘下你的钻石戒指,把这宝贝当出去

曾经你觉得那么好笑

对拿破伦身穿破衣,还有他所说的话语

而今他召唤你去见他,你不能拒绝 当你一无所有,你也没东西可失去 现在没人认得你,你也没什么秘密隐藏

那感觉怎么样?那感觉怎么样? 你孤身一人,没有回家的方向 像一个无名小卒,像一块滚动的石头

篇2:鲍勃迪伦简介

许多人都知道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笑话,但是你我早就过了那个阶段了。这不是我们的命。所以我们别假装痛苦了,时间已经不早了。

此刻的失败者,终将胜利,因为时代在变。

人分两种,一种是迷失了的,另一种是还没迷失的。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大多数演唱者都想着让人记住他们自己,而不是他们唱的歌,但我不在乎这些。对我来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记住我唱的歌。

在一天中我会变化。醒来时是一个人,睡觉时却明明是另一个人。

每一件美丽的事物背后都隐藏着伤痛。

实际上,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应该成为的人。

不管你有多少钱,世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还幸存的,一种是已迷失的。

你可以随时转身,但是不能一直后退。

你认为自己内心是什么,就主动跟随心的指示。不要回头,不要放弃。这样你就可以迷惑很多人。

他不是在忙着出生,而是在忙着去死。

我不知道别人的幻想是什么,但是我幻想能够朝九晚五地工作,在绿树成荫的地方有一所带白色栅栏的房子,庭园里盛开着粉红色的玫瑰。那会很好。那就是我最深遂的梦想。

当你过度让自己自由懒散的时候,那么等待你的,就是一个名叫“罪恶”的家伙。

我从不刻意去写作一些事情,我只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未来对我来说,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已成为过去。

如果你想要拥有梦幻般得经历,但你又很懒,我建议你不要再空想了,干脆去对着窗户外边发呆吧。

大学就像是养老院,实际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你不能企图去报复一个人,如果你恨他入骨,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永远不能翻身。

如果我不是BOBDylan,也许我会从这个名字里找到许多答案。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鲍勃・迪伦经典名言

2.诺贝尔文学奖鲍勃迪伦名言

3.鲍勃迪伦名言

4.鲍勃・迪伦的名言

5.关于时间的名言

6.郁达夫的名言

7.关于温暖的名言警句

8.充满正能量的格言警句

9.有关鸡的名言警句

篇3:鲍勃迪伦简介

东方网消息,2016年10月13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达尼乌斯说,迪伦将他的诗歌通过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来,这与古希腊那些通过音乐表达的经典作品别无二致。鲍勃·迪伦的作品虽然是让人“听”的,但完全可以把它们当做诗歌来“读”。迪伦1941年5月24日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他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在各种乐队中参加表演,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尤其热爱美国民谣和布鲁斯。他还受到早期“垮掉的一代”年轻作家以及现代诗人的影响。迪伦1961年搬到纽约后开始在咖啡厅和俱乐部里进行音乐表演,在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后,1962年发行首张同名专辑《鲍勃·迪伦》。此后,他发行了大量涉及社会、宗教、政治与爱情等主题的专辑。作为美国流行乐坛的领军人物之一,迪伦曾获得格莱美音乐奖多个奖项和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并于2013年成为首位入选美国艺术文学院的摇滚音乐家。除了大量音乐专辑,迪伦还于1971年出版了实验性著作、散文诗集《狼蛛》。瑞典文学院评价说:“他的多才多艺令人惊奇,画家、演员和作家领域都有他的足迹。”

篇4:鲍勃·迪伦:奖给灵魂

鲍勃·迪伦获奖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但音乐人折冠诺贝尔文学奖真的反常吗?请记住,鲍勃·迪伦不但是一位歌手,也是一位摇滚诗人。早在1996年和2006年,他就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莎拉·丹纽尔说,尽管这个结果可能让人惊奇,“但要是你回望过去的5000年,你會发现荷马和莎孚。他们写下的充满诗意的篇章本身就是用来表演的,鲍勃·迪伦就是如此。我们如今仍在阅读荷马和莎孚,而且我们都乐在其中。”

鲍勃·迪伦的获奖打破了诺贝尔文学奖依据书籍评奖的传统。尽管他出过一本诗集、一本写生集以及一本回忆录,但他的主要成就是在音乐领域,从1962年第一张专辑《鲍勃·迪伦》发布以来,至今他的唱片总销量超过1亿,他继承了美国传统的民谣、摇滚乐、乡村和蓝调音乐,甚至包括爵士音乐和摇摆乐。在第92届美国普利策奖文艺奖颁奖礼上,鲍勃·迪伦因其“歌词创作中特有的、非凡的诗歌力量对流行音乐和美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而被授予了特别奖。1988年他入选美国摇滚名人堂,1991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我认为自己首先是个诗人,然后才是个艺术家。”不像其他流行明星一样取悦观众,鲍勃·迪伦只是写歌给自己听。

少年时期,鲍勃·迪伦就在音乐方面展露天赋,10岁时已自学掌握吉他、钢琴、口琴等乐器。大学时更是通宵达旦地弹琴唱歌,根本没时间学习,最终辍学。之后,他开始转型创作,三番五次去找乐评人,唱他自己写的歌。谁知人们对他歌中闪现的充满诗性又有深刻寓意的歌词,不理解,不赏识。直到乐评人Shelton意识到他的价值,将他推荐给唱片公司,迪伦才获得幸运之神的眷顾,在21岁时写下平生最著名的歌曲之一——电影《阿甘正传》中脍炙人口的《答案在风中飘》。

鲍勃·迪伦从不走寻常路,他是上世纪60年代世界反主流文化的主将。他的音乐涉及很多严肃的社会问题,涉及美国的越战、民权解放运动以及学生运动,令美国一代年轻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而他自己却痛恨与政治扯上关系,“我不是任何人或任何事物的代言人,我不过是一个音乐家而已,我也不是任何一代人的宴会司仪。”他,只做自己。

《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鲍勃·迪伦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最广为人知的《像一块滚石》,是《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最经典500首单曲排名首位的作品。这首歌无论对于现代摇滚乐的发展,还是西方整整一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样一个灵魂歌者,他的音乐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瑞典学院在公布诺贝尔文学奖时这样说,“鲍勃·迪伦有着符号般的地位。他在当代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在文学上,被源源不断地创造着。”

热议锐评:不遵从,不谄媚,在不断变化的时代里,鲍勃·迪伦遵从自己的内心,沿着认定的轨迹踽踽独行,这本身就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勇气。中国诗人于坚认为诺奖颁给迪伦是“奖给了灵魂,没有奖给修辞或观念,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厌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爱,要唱歌,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六十年代,向浪漫主义,向波西米亚,向嬉皮士,向口语一一致敬。世界醒了”。

素材运用:特立独行;打破传统;伟大的艺术家……

篇5:鲍勃·迪伦的编年史读书笔记

一个出身小镇的青年,怀抱音乐梦想,身无分文飘到纽约。在咖啡馆卖唱,刚开始时太稚嫩,仅靠观众的施舍和朋友的沙发解决温饱问题。但他积极学习,结交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人们,并坚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为此甚至不惜编故事一样编造自己的“传奇”经历,以制造神秘感和唤起人们的兴趣和尊重。

对人生的启发:(1)要有自信,并一如既往地努力;(2)积极结交对自己事业有帮助的人,并虚心学习;(3)成功路上如果能找到直接效仿的榜样,那就最好。榜样的先路可以比较容易学习。在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有自己的风格;(4)为了成功,必要的时候耍点小手段,前提是不害别人。

其他特点:作者绝不隐讳迪伦的缺点。态度比较客观。鉴于迪伦刻意隐瞒自己的生活,因此对迪伦心理的刻画以及他与其他人交流的刻画有点一笔带过的感觉。不过,其他书倒是可以弥补这个欠缺,比如迪伦回忆录第一卷,以及苏西的《放任自流的时光》一书。

篇6:鲍勃迪伦简介

演讲结束后,当时22岁的迪伦用口琴和木吉他唱出了这个梦想的.民谣《答案在风中飘扬》.下面是相关的歌词,快来围观吧。

Blowing in the Wind-Bob Dylan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balls fly

Before they ‘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in the wind.

歌词大意

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称作是一个人?

一只白鸽要翱翔多少海洋才能安息在沙滩上?

炮弹要飞行多少次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随风飘荡。

一座山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冲进海洋?

一个民族要生存多久才能获得自由?

一个人要扭多少次头还是假装看不见?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答案在随风飘荡。

一个人要抬多少次头才能看清天空?

一个人要长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哭泣?

要死多少人才会知道太多的人已死去?

我的朋友,答案在随风飘荡。

篇7:鲍勃迪伦简介

迪伦刚到纽约时还不满20岁,那时候的迪伦喜欢老民歌,表面上属于民歌的学究派,但他心里想当歌星的愿望也很强烈。不过,在明星云集的纽约,要想出人头地,不仅要付出双倍的努力,还得仰仗贵人相助,甚至还要加上一点运气。迪伦肯定是很努力的,那阵子他一有机会就去民歌咖啡馆唱歌,苦练吉他和口琴,很快他的口琴就自成体系,圈子里谁需要口琴伴奏都来找他。

万事俱备,就欠“贵人”了。迪伦遇到的第一个贵人就是他的偶像格思里。格思里不幸患上了亨廷顿氏症,当时已到晚期,虽然还能勉强走路,但生活已不能自理。迪伦来到纽约后不久就去医院看望自己的偶像,两人一见如故,聊得十分开心,迪伦还为格思里唱了好几首格思里自己写的歌,格思里很喜欢这个长着一副娃娃脸,却把自己的歌唱得比自己还像自己的年轻人,逢人便夸迪伦:“这个孩子会成功!也许他在写作方面没什么前途,可他唱得真好!这孩子会唱歌。”

格思里这次可是看走眼了,这个评论可只说对了一半。要说唱歌,迪伦也许不太被普通听众接受,可在民歌爱好者们听起来却很有味道。迪伦能把黑人布鲁斯唱得惟妙惟肖,你如果只听唱片的话,肯定不敢相信这是一个才20岁出头的白人小伙子唱的。他还有一手绝活,就是演唱时对歌词的处理。他经常在一个句子里对重要的词有选择地加重音而把其他词一略而过,这样可以让原本听起来可能很枯燥的句子变得很有韵味。这一方法还会使不同长度的句子能和谐地唱在同一个乐句里而不显得突兀。这一绝活后来给迪伦的歌词创作带来了很大的自由度,让他可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歌词的内容上。不过,这样做也有副作用,许多迪伦唱起来很贴切的歌,别人却怎么都唱不顺口。

格思里的赞扬给了迪伦一个出头的机会,但要想抓住这个机会在竞争激烈的民歌圈里闯出名头,确实还需要一点真功夫。迪伦那时还不怎么会写歌,但他在现场表演方面却有独到之处。60年代初期的格林威治村民歌圈盛行学究派,也就是纯粹的传统型民歌手,他们讲究的是原汁原味,认为民歌的魅力就在于这些歌是传唱了几百年的老歌,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最出色作品。这些歌所反映的历史倒要比歌本身更让他们着迷。学究派歌手们坚信他们在舞台上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老民歌原封不动地唱给观众们听就行了,任何对民歌的改动都是一种出卖民歌的商业化行为,是应该遭到谴责的。迪伦则与其他人很不一样,也许是因为他本来就对美国传统民歌并不那么狂热,也许是因为他太想与众不同,甚至也许是因为他太紧张,他的演唱大概不会让人产生对古老民歌的崇敬,而是让人想发笑!因为他在明尼苏达时就已初具雏形的卓别林式的舞台形象在纽约最终被发展成了他的个人风格。他总是戴着一顶滑稽的灯芯绒小帽儿走上舞台,然后又会花上几分钟用卓别林式的笨拙动作为他的吉他调弦,这中间他会时不常地说上一两句看似随意,其实却是经过精心准备的笑话。在逗笑听众的同时告诉大家,自己是一个新手,请多包涵。之后,就在大家对这个长着一副娃娃脸的“孩子”开始感兴趣时,迪伦会突然开始用一种只有历尽沧桑的流浪汉才具备的粗哑的嗓子唱起一首格思里的老歌,之间他还会像老布鲁斯乐手一样吹上一段即兴的、具有浓郁的布鲁斯味道的口琴独奏。这种强烈的对比往往会让台下的听众大吃一惊。可马上,迪伦又会来上一段笑话,或者故意跟台下的某个熟人唠会儿嗑,等听众静下心来之后,他就又开始唱起来。就这样听众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反应自然也很热烈。

渐渐地,迪伦在纽约有了自己的“粉丝”圈,这引起了麦克·坡科(Mike Porco)的注意。坡科是格林威治村最大的民歌商业演出场所“格迪斯民歌城”(Gerdes Folk City)的主人,也是迪伦的第二个贵人。其实他本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音乐门外汉,对民歌更是一窍不通,也不感兴趣,他关心的`只是钱。他通过观察观众的反应,发现迪伦的演出很受欢迎,便邀请他为一位当时已经很有名的布鲁斯歌手的商业演出做暖场嘉宾。于是,就在1961年4月11日这天,迪伦第一次正式登上了民歌城的舞台,这一天也被公认为是迪伦第一次正式登台表演的纪念日。

正式演出需要办演出证,坡科便带着迪伦来到纽约市的演员工会。办证的人一看迪伦的出生证明,便对迪伦说:

“你还不到21岁,把你妈叫来。”

“可我没妈。”迪伦说。

“没关系,把你爸叫来也成。”

“可我也没爸。”

办事员转过头去悄悄问坡科:“他是谁?一个杂种?!”

最后,还是坡科自愿当了迪伦的监护人,这才把演出证办了下来。

演出很成功,演完后迪伦试着联系了几家专门出民歌唱片的公司,却都吃了闭门羹,只好又回到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里一边卖唱一边等待机会。有一天,迪伦的一位朋友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录音,缺一把口琴,就把迪伦找去吹了一段,恰好公司的音乐制作人约翰·哈蒙德(John Hammond)也在场,迪伦终于遇到了第三个、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贵人。

哈蒙德是美国音乐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音乐制作人,他出生于富有的范德比尔特家族,因此他一辈子都可以专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用为金钱而担心。他年轻时就是个左派的同情者,曾在左派杂志《新群众》上发表过观点激进的文章。不过哈蒙德最爱的却是音乐,尤其喜欢黑人布鲁斯和爵士乐。他曾经为哥伦比亚签下了碧丽·霍勒黛(Billie Holiday)、阿蕾莎·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和康特·贝西(Count Bessie)等一大批著名黑人音乐家,是哥伦比亚能跻身于主流唱片公司之列的最大功臣。

哈蒙德非常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他只听了迪伦的一段口琴独奏就认定这是一块璞玉。恰在此时,《纽约时报》一位资深乐评人在听了迪伦的现场演唱后在报纸上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哈蒙德看到这篇文章后当场提出要签约迪伦,此时他甚至还没有听过迪伦唱歌!哥伦比亚公司艺人与作品部(a & R)的新任主管大卫·卡普拉利克(David Kapralik)被哈蒙德的草率惊呆了,但他出于对这位资深制作人的信任,勉强在合同上签了字。

就这样,迪伦成为第一个和主流唱片公司签约的新生代男民歌手。据说几年后曾经拒绝过迪伦的前卫唱片公司的一名雇员在自己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当初迪伦来试唱时他随手记下的评语:“此人没什么特别之处,没前途。”那天晚上,这个后悔的雇员一个人跑到酒吧里喝了个酩酊大醉。

篇8:鲍勃迪伦简介

然而当人们评价迪伦的画作时, 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将迪伦和约翰·康斯特勃相提并论是毫无意义的, 一谈到作画, 迪伦就变得跟那些布鲁克林区的冰淇淋店一样, 透着股虚张声势的老古板的味道。

他所绘的都是他看见的事物, 尽管他所见的可能是美国各方面的微妙混合, 这在他最近于伦敦翡翠画廊 (Halcyon Gallery) 举办的画展中一览无余。美国的奇特本质就这样渗透而出。一群中西部居民正盯着一场描绘“后宫”偷窥的游乐场表演——这是迪伦梦里曾出现过的情景吗?在后来的大部分时间里, 迪伦都凭借真正的洞察和耐心的工作, 记录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陌生。

迪伦有时候这样作画:他径直来到一辆车前, 为它画下速写, 因为他喜欢这辆车停在快餐店前的方式。他画下乳酪和面包店、画下它们湛蓝和暖黄的光线;街头的涂鸦也逃不过他的画笔。他抬头看向天际, 画下天空的广袤无垠;他画出曼哈顿桥的雄伟, 也画出烈焰沙漠一般的霞光。

他懂得怎么去看。他的画作繁复而真诚, 且充满好奇。他心里有一把鲜活而宽松的标尺, 可以防止画作沦为纯粹迂腐之物。生活总是给他惊喜。他大部分素描的主题是城市边缘常见的破败角落, 那些衰落的、体现出美国夹缝间本质的地方:咖啡店、汽车电影院、通宵体育场等。众多美国故事和歌谣在这些地方展开, 神话萦绕其间, 但如今它们都变得神秘而又难解。它们被一个来自外部的目光审视着, 而审视它们的人却完全无意更改所见之物, 既不多加一点, 也不减去一点。

把迪伦称作“艺术家”是否合适呢?位于伦敦新邦德街 (New Bond Street) 的翡翠画廊, 身处一片装饰华美的店铺中, 其中陈列的展品散发着自我放纵的气质, 这让人期待着去看一看。迪伦仅仅是在玩业余爱好吗?而奇怪的是, 就在迪伦获得诺奖的第一天, 批评家们却展开了对迪伦视觉艺术的无端攻击, 内容大抵是这些画作如何如何糟糕。事实上, 很难想象有人会不喜欢这些画作, 迪伦描绘美国的笔触充满了感召力——除非你讨厌绘画, 并且觉得这种古老艺术应该被禁止。

如果你瞧不上大卫·霍克尼 (David Hockney) 和罗伯特·克鲁伯 (Robert Crumb) , 并且认为只有前卫艺术才有价值, 那么你可能会不太喜欢迪伦的作品。但如果你承认这些笔触细腻的艺术家的才华, 那么你也就不会为迪伦刚好是个摇滚明星 (却创作传统风格的画作) 而吃惊了。迪伦和霍克尼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在每一次展出上, 迪伦的作品看起来都要严肃得多。在很多人眼中, 他也变成了一个专心画画的诺奖英雄。

让他最近那场展出变得独特的, 是他把草稿放大成大作品, 像醉汉扔东西那样抛弃了色彩的力量。紫色的天空、妖艳的霓虹灯、潮湿的绿色和激烈的猩红——迪伦画作的颜色是微妙而丰富的, 并且能给人们带来启示。

这是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们的正直令人信服。就凭这份对生命之美的敬畏和惊叹, 他们也需要被看到。这样的画作, 只能来自一位真正的诗人。

篇9:鲍勃·迪伦拒绝句号

因此听到迪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我悲喜交集。喜的是斯德哥尔摩此举直接向世人宣示了诗歌不应画地为牢,在学院以外草莽生长的各种诗意应该冲破文学史的保守,为未来的诗歌增加更多出入口。悲的是诺奖无疑要为鲍勃·迪伦的多重身份进行一种总结,以后大众看他听他首先会想到“那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明星”,这有违多年来迪伦与各种戴在他头上的帽子的搏斗。

年轻的时候,听迪伦音乐读其诗歌,最强烈意识到的就是这个诗人与我之前学习过的诗人都不一样。当中最吸引我的是,面对这个乱七八糟的繁杂世界,他能够从容地开口歌唱的态度,因为他把自己放置在漩涡当中,而不是旁观和逃逸。我觉得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诗人越来越缺乏的,一种坦荡但是同时又毫不妥协的态度。我曾用“出入大千相”来形容他早中期作品中那种拥抱世界的勇气与自在,惠特曼之后,久违矣。

另一吸引我的是:他的歌里总是有怀疑主义的精神,那是超越别人加给他的理想主义成分的——我们不要以为他就是60年代美国那种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实际上他是怀疑主义者,他和卡夫卡、克尔凯戈尔、加缪等不安但清醒的独立作家更接近。

迪伦·托马斯是英国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但是鲍勃·迪伦把他的黑暗的一面挖掘得很深,把语言上的非理性实验走得更远,且加入了很多貌似游戏的成分,我称之为杂耍风格;然而越是游戏越是让人觉得有弦外之音、惊心动魄,这是熟悉黑暗童谣的读者都懂的。

兰波的“诗人就是通灵者”这一神秘主义观念,带领着迪伦在60年代拥抱迷幻文化,然后抽离,因为他永远不需要同道人,他经营诗歌中的幻象与隐喻并非为了获得共鸣,而更多是对日益固化的想像进行挑衅——这是他和整个强调共享的嬉皮文化的最大不同,永远有另一个鲍勃·迪伦期待着他去成为,而不是回归那个已经被接纳的迪伦。

为什么五十年来他都没有得奖,或是现在得奖让很多文学评论者不知所措呢?因为他完全是在文学史以外的一种写作方式。他超越了现当代的文学理论,用意识流、超现实主义这些东西去套他会显得似是而非。他和美国垮掉一代文学有近似的某种合流,但是也是若即若离的。因为毕竟鲍勃·迪伦是民谣歌手出身,他深知诗歌跟民间的关系更密切,他对想象的大众说话,学院对他束手无策。你能够感受他的魅力,但你没办法解构他,他令诗歌回归到某种初心——因为诗歌来自于对时代的敏感直觉、人对他人的情意与梦去写作就能写出好诗的。

诺奖的评委把鲍勃·迪伦和荷马、萨福相提并论,说他让人回归到古老的史诗传统,这也存在误读。其实鲍勃·迪伦的抱负不是去承接一种文学的传统,他没有把自己局限在文学里面;另外他不是以史诗的野心去写作的,如果说到荷马和萨福,他是介于两者之间。鲍勃·迪伦一直都很反感别人说他是时代代言人,但是他又无意地做到了这一点——我想他没有叙述这个时代,反而是让时代在他身上发生化学反应一样。

说到时代,迪伦有他的时代,我们有我们的时代,两者相遇也是必然,在诗的魔法下。有什么比在城市街头看到“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的条幅更激动人心?我们记得《答案在风中飘》是迪伦的起点,你可以想到当年的反战、反极权,也可以在今天想到我们的困顿我们的愤怒,我们要掌握的是独立清醒的态度,正如迪伦另一句名言:“You dont need a weatherman to kn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既然答案在风中飘,我们就自己去创造答案,不用再问了。

在对鲍勃·迪伦获奖的反应之中,英国小说家Will Self说得最有意思:“对于这个奖,我唯一告诫的是:这个蕴含着巨大财富的奖其实降低了迪伦的身价,这个奖几乎是文学圈的轮流坐庄,而不是奖励世界级创造性的艺术家。是的,就有点像当年萨特被授予这个奖——他是一个哲学家,有理智去拒绝它。很可能,鲍勃也会这么做。”

篇10:鲍勃迪伦简介

2、我从不刻意去写作一些事情,我只是灵光一闪然后把它记录下来,我一向很认真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3、我先是一个诗人,然后是一个音乐家,实际上,不管是死是活,我都是一个普通人。

4、未来对我来说,应该是对每个人来说,都已成为过去。

5、如果你想要拥有梦幻般得经历,但你又很懒,我建议你不要再空想了,干脆去对着窗户外边发呆吧。

6、大学就像是养老院,实际上,更多人死在了大学里。

7、你不能企图去报复一个人,如果你恨他入骨,就应该想办法让他永远不能翻身。

8、如果我不是bob?dyl2017高考素材: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经典语录n,也许我会从这个名字里找到许多答案。

9、世界上不会每件事都让你顺心,你能做的,只有在失败中获取经验,而不是埋怨世界不公平。

10、我还从未写过一首政治歌。歌曲拯救不了世界,我深有体会。

11、民主从来都没有统治世界,我们只能把他放在脑袋里。

12、我不是万能的.,我能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做好我自己。

13、人们从来不实践自己信仰的,只追求快捷方便的。

14、英雄就是懂得责任与自由同在的人。

15、我接受这个混乱的世界,但不晓得他是否接受我。

16、你要抑制自己的野心,这样你才能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17、被关注是一种负担,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因为他备受关注,所以我经常失踪。

18、一个真正的诗人,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会写诗的。

19、没有人是真正自由的,连鸟儿都被天空束缚。

20、你可以喜欢我所拥有的,但你不一定非要得到我所拥有的。

21、你可以随时转身,但你绝对不可以后退。

22、不管你多么富有,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幸存者,一种是已经迷失的。

23、对于爱好音乐的人来说,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选择努力争取辉煌,要么你选择什么也不是。

24、这世间的一切所谓的真相,只不过是在积累一个巨大的谎言。

25、你不是忙着出生,而是忙着去送死。

26、音乐可以拯救众人,但它被商业绑架,这样的音乐太多,形同污染。

27、如果你希望世界上没有法律,你就要学会诚实。

28、无论谁生谁死,地球照样转。拿破仑取得那么大的成就,最终照样死于非命,生命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留。

篇11:鲍勃迪伦简介

Bob Dylan was notably absent Saturday to accept his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but his words and music still rang out with a passionate performance by Patti Smith in his stead.鲍勃.迪伦已确认不会出席星期六的诺贝尔奖颁奖礼,不过,帕蒂史密斯将代鲍勃迪伦出席典礼,并热情献唱他的歌曲。

Smith sang the Dylan classic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on behalf of the American singer-songwriter at the awards ceremony in Stockholm, Sweden.帕蒂史密斯代表这位美国创作歌手,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礼,并演唱鲍勃迪伦的经典作品《大雨将至》。

Dylan, 75, is the first songwriter to win a Nobel Prize.In his absence, Azita Raji, the US ambassador to Sweden, delivered a speech from Dylan at the Nobel banquet, according to the website of the Nobel Prize.75岁的迪伦是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作曲家、音乐家。据诺贝尔官网介绍,由于迪伦未到现场,美国驻瑞典大使拉吉代为宣读谢辞。

“From an early age, I’ve been familiar with and reading and absorbing the works of those who were deemed worthy of such a distinction: Kipling, Shaw, Thomas Mann, Pearl Buck, Albert Camus, Hemingway,” the speech said.感言是这样的:“从很小的时候,我便已经熟悉、阅读、领会那些被诺奖认可的作家的伟大文学作品:吉卜林、肖、托马斯.曼、赛珍珠、加缪、海明威。”

“These giants of literature whose works are taught in the schoolroom, housed in libraries around the world and spoken of in reverent tones have always made a deep impression.That I now join the names on such a list is truly beyond words.” “这些大师的作品被陈列在学校教室、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以及虔诚的读者印象中,而我现在加入了其中,这份喜悦让我无以言表。”

The Swedish Academy said in October that Dylan had been awarded the 2016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for “having created new poetic expressions within the great American song tradition.” But days after the announcement, officials said they had given up trying to reach the iconic musician.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称赞其“在伟大的美国歌的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迪伦荣膺2016诺贝尔文学奖。不过在获奖消息公布数天后,评委会表示他们放弃联系这位标志性的音乐人。

Dylan finally contacted the academy two weeks later, reportedly saying he was “speechless.” 两周后,迪伦终于联系了评委会,表示他“无以言表”。

Not surprisingly, a prize as coveted as the Nobel usually involves much pomp--a lavish dinner with the Swedish Academy, a fancy acceptance ceremony, a rousing speech and well-deserved applause.毫不意外,诺贝尔的奖品是让人垂涎的——和瑞典皇家科学院共进奢华晚餐,华丽的颁奖典礼、激动人心的演讲以及热烈的掌声。

But Dylan was having none of it.He was busy.但迪伦却是太忙了。

“Pre-existing commitments” is the reason he gave in a letter to the organization, the academy said last month.皇家学院上月表示,在迪伦写过来的信中,他称“早已有约”。

篇12:鲍勃迪伦简介

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本月将在伦敦办画展

唱作人、民谣歌手、诗人,在为一代人定义了民谣音乐和民谣摇滚后,72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还为自己添上了一个视觉艺术家的符号。8月24日,他的12幅蜡笔肖像画将以《鲍勃·迪伦:“面”值》(Bob Dyl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 F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ce V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lue)为名在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N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tion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l Portr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it G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llery)展出,并持续展览至明年1月5日。在此之前,这批肖像画从未对外公示过。撇开鲍勃·迪伦早已浸透在美国人血液中的民谣音乐,他的这些画作依然值得人们驻足欣赏。

“他对冒险乐此不疲”

本次画展的肖像画取材于鲍勃·迪伦对人、生活、记忆的观察,不描绘实体人物,也不具有特定的时间、空间属性,而是通过其对日常生活经年累月的积累,让这些不同角色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可能是为了防止他人对这批画作有误读,肖像美术馆还特别注明,这些作品并不是鲍勃·迪伦对公众生活过去或将来的写照,也并不是专职绘画家的作品。言下之意在于,这只是一位音乐家在热心驱使下的跨界之作。

“为了这次展览,肖像美术馆和鲍勃·迪伦及其经理人前后讨论了两年,后来因迪伦喜欢这里的场馆而最终成行,”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艺术总监桑迪·奈尔恩(S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dy N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irne)说,“我们和迪伦的接触并不算密切,却都相当愉快。他是我们馆接待的一位十分特别的参展艺术家。他把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能让观者产生自己的叙事和联想,很让人着迷。”奈尔恩希望这些作品能让观者感觉到惊艳,“一位音乐家跨界创作当然会有风险,但鲍勃·迪伦好像对冒险乐此不疲。我相信人们在观看时,会感觉到画作里的饱满力量。”

促成鲍勃·迪伦这次伦敦之行的艺术历史学家约翰·艾德费尔德(John Elderfield)说,鲍勃·迪伦的画就像他的歌一样,“用目光和心灵的深邃彰显着卓越的创造性,他的音乐和绘画传达出来的感受几乎是一体的,很难分离,因为它们来自同样的大脑和眼睛。”

虽然在绘画界尚算“新手”,但在音乐界,鲍勃·迪伦早已是当之无愧的巨擘。他将歌词与音乐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由此赋予了摇滚乐以灵魂。600多首歌曲、46张专辑、全球达1.1亿张的唱片销量,这些闪闪发光的记录,让鲍勃·迪伦即便年届72岁,依然是不少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精神偶像。

“绘画让我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鲍勃·迪伦自幼喜欢涂涂画画。1966年的一场摩托车车祸,让鲍勃·迪伦差不多有两年时间没与公众见面,也让当时养伤在床的他执起了画笔。他的画作开始与其创作的诗歌、散文、音乐互通生气。鲍勃·迪伦曾说,绘画过程于他是种完全不同的创作体验,“我画什么呢?好吧,就从任何我手边的东西开始。我坐到桌边,拿出一支笔,一张纸,画了打字机、一个十字架、一朵玫瑰、铅笔、刀、空空的香烟壳,完全忽略了时间……”在出版的自传《像一块滚石》(Like 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 Rolling Stone)中,鲍勃·迪伦这样写道,“倒不是因为我自认是大画家,而是我感觉在绘画时,我能赋予周遭的混沌以秩序。”

1994年,鲍勃·迪伦将自己绘制的一批画以《绘制苍白》(Dr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wn Bl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k)为名结集出版,这本图册以素描和炭笔画的方式,帮着鲍勃·迪伦记录了其19xx至1992年在全球举办“永不停止的巡演”(Never Ending Tour)时的一路邂逅,他用冷寂疏离的笔触画了船只、自行车、火车、旅馆等路中风景,也画了行走在大街上的沉默路人。

后,这本躺在纽约一家古籍旧书店里蒙尘的图册,被远道而来的德国开姆尼茨艺术博物馆负责人英格丽德·莫辛格(Ingrid Mussinger)意外相中。在此之前,莫辛格并不熟知鲍勃·迪伦的大名,她只是单纯被图册中的素描打动。莫辛格后来还专门搜了鲍勃·迪伦1965年的单曲《地下乡愁蓝调》(Subterr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e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n Homesick Blues)来听。“歌词充满意象,能写出这样的歌词的人,一定懂得绘画。”莫辛格试图联系鲍勃·迪伦办展,未曾想他一口答应,“就像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被问及此事,而且很明显,此前还无人问过。”

“博物馆给了我动力”

鲍勃·迪伦等了多年,终于等到了美术馆的邀约。只是,开姆尼茨画展并未从《绘制苍白》就地取材,而是在展览之前邀他以此为基础,重新创作了一批新作品。“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需要有新的作品诞生。”莫辛格说。颇让人意外的是,鲍勃·迪伦产量惊人,在展前8个月,他共画了320幅水彩画和水粉画,其中140幅被选中展出,许多题材都来自他那次“永不停止的.巡演”中的匆匆一瞥。“我想知道为什么莫辛格会对我的画感兴趣。博物馆给了我动力,让我把多年前随手画在纸上的东西重新展示出来。如果没这种兴趣,我不会再去碰那些画过的东西。”在当年的展览说明中,鲍勃·迪伦这样写道。

画展甫一开始,专为这位摇滚巨星而来的歌迷及艺术爱好者,几乎将开姆尼茨艺术博物馆挤塌,也让不少人抱有“人们只是冲着鲍勃·迪伦的名声来看画展”的质疑。虽然这些作品在绘画技巧上火候稍欠,但德国评论界对鲍勃·迪伦的首次画展大多给予了正面肯定。有些批评家甚至拿他与挪威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法国野兽派创始人马蒂斯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马克司·贝克曼相比较,而他在画作中糅哲学思辨与四处流淌的乡愁为一体的韵味,也被认为与其歌词精神相契合。“即使鲍勃·迪伦从未唱过一个音,从未写过一句歌词,这些画作也依然值得欣赏。”艺术评论家布卡德·穆勒(Burkh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rd Muller) 在《南德意志报》上这样说。

好头开完后,鲍勃·迪伦的画展次第花开。,他的“巴西系列”(Br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zil Series)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展出,次年,鲍勃·迪伦又将自己在日本、中国、越南、韩国等地巡演时绘制的人物、街景、建筑和风景,化作“亚洲系列”(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si名人故事:鲍勃·迪伦的画跟他的歌一样有灵魂 Series)在纽约高古轩画廊展出。只是,这次画展让鲍勃·迪伦面临了来自绘画界最大的一次争议。

一些批评家指称这些作品有部分临摹自现存的历史照片。《纽约时报》当时对这次展览的评论并不像德国媒体那样宽容,至今仍让人感到一片犀利,“颜色模糊混沌,笔触温顺,人物静态似明信片。挂在墙上的这些作品,让人感觉不到一丝生气。”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鲍勃迪伦简介】相关文章:

鲍勃迪伦经典歌词05-02

鲍勃迪伦精选集无损08-02

鲍勃迪伦的思考方式08-02

鲍勃迪伦诺贝尔文学奖10-07

流浪猫鲍勃故事简介08-19

摆渡人迪伦人物分析08-02

上一篇:丑闻笔记在线下一篇:杨泗庙小学安全自查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