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字

2024-04-08

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字(精选6篇)

篇1: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字

我一直认为在路上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已然逃离所在地,仍未到达终点,对未来充满未知、想象和期待。

《海边的卡夫卡》这部小说采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如同这首上面同名歌词一般,充满了各种象征性的隐喻,文中常出现的一句话便是“世界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当小说随着主人公的旅途结束时,读者大概便会从这些隐喻中得到各自想要的解释。整个故事并不复杂,由十五岁少年田村卡夫卡和老人中田各自旅途中所发生的故事构成两条主线,并最终融为一体。

田村卡夫卡由于父亲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所以离家出走,有着明确的目标,即完成自我救赎,并成为世界上最坚强的十五岁少年,黑色乌鸦作为纯理性自我的化身,总会在犹豫、纠结、迷茫、矛盾时出现。离家出走在我看来既是一种逃避现实,又是一种自我修行的方式。如同小说中的一句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意义。”同样也是人生的意义。我们从不同的地方逃离,并逃往不同的地方,我们会发现地点本身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但同时小说中出现的林中小屋在我看来却是一个完美的存在,人们会在这里找到平静和满足,入口石打开后森林深处同样也令人沉迷其中如同沉迷幻想中一样。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种地方是不存在的。最终田村从森林中走出,带着《海边的卡夫卡》这幅画,带着佐伯的嘱托,回到了东京,回到了现实世界,并成为了现实世界的一部分,黑色乌鸦告诉他,你的选择是对的,因为生活还是要继续。尽管做了很多努力。但是依然没有逃脱父亲的可怕预言,一种宿命论笼罩着整个人生,让人产生一丝无奈和悲伤。但这也正是人生的意义不是吗?即便无力改变世界,改变命运,也不应该放弃抵抗。这才是世界上真正的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

中田作为另一条故事线,他的旅程从东京到四国,充满各种奇幻的事情发生。他在战争中失去前半生的记忆,不识字,傻傻的,如同他自己所说“空空如也,一副躯壳。”他的整个旅途没有任何清晰的目标,他在寻找什么,却又不知道要寻找什么。如同他本人性格一样走一步看一步,从不计划思考未来,只做当下该做的事情,而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完全凭借直觉的指引。在我看来其实他在寻找自我,当他完成自身的使命时,便安然入睡走向死亡。中田代表了世界上的这样一类人,他们除去工作、财产、衣服、饰品等等,不过是一副躯壳,被命运的钟摆所支配,这样的人生活中难道不是很多吗?但不同的是:中田是幸福的圆满的,因为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尽管那并非宏图大志。中田的旅途给了他旅途中的伙伴中野君——一个普通的卡车司机,这样一个机会去思考“我是谁?”。同样也让我们再次思考这样一个将会贯穿每个人一生的哲学问题,直至你找到正确的答案,但是人生中真正正确的答案是无法诉诸言语的,只能用心去感受。还是那句话,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入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寻找的意义。

人的自我救赎,自我寻找,会发生在不同年纪、不同性别、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并通过某种符合自身的方式去寻找某种使自身达到圆满的状态。由于大部分人对于现状的不满,于是渴望逃避原本的生活,上路寻找,期待在远方找到治愈的良药,但我们不应该对于距离这种东西有太多的期待,毕竟真正的圆满如果不能在内心深处寻得,那么就不可能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得到。

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在路上是一种最完美的状态,已然开始,犹有希望。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寻找过自己,才能够安然入睡。

篇2: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字

村上在前言里说,我希望的,是读者在卡夫卡的历程其中能够看到曾经年少的自己。卡夫卡鼓起勇气在十五岁的年纪离家出走,投入不知道何等凶顽的成人世界里去探求,自己想要的结局。自然有人愿意引导,譬如大岛。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给予了他继续下去的力量。当然,阻碍也是有的,来自现实,来自现实之外的。佐伯坚持让他回到原来的场所,继续生活下去。即使他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那就让他回来看画。佐伯,用尽一生去经历得到的真理,就是让他回到原来的场所。

这是作者的一种的期冀么?年少的我们可以离家出走,离开我们想要离开的地方,去经历那些凶顽,那些爱恋,却在最终,需要回到原来的场所。这难道是所有的人的宿命?若是生命中本有注定的路途,那么我们闭着眼睛,也可以去旅行。是这样么?我并不愿意去相信这样一个结果。漫长的生命历程中,有时候,会发生一些让我们以为是逃脱不了的窘境。我们身在其中不由得疑惑,以为是注定的事情。于是我们,就会缺乏动力,缺乏勇气,缺乏信仰地去妥协。就连卡夫卡,这个一心想要逃避预言的十五岁孩子,都无法避免地与母亲结合,强暴姐姐。哪怕诅咒是预先被知道了的呀。如果重来一次,也会是同样的结果吧。

篇3:海边的卡夫卡

很想去看海,在我十六岁的生日时,终于达成愿望。大巴车上的人带着太阳镜,嚼着口香糖,举着相机对着车窗外的海面咔嚓咔嚓按下快门。我没有去拍集体照,没有去捡贝壳,也没有去游泳。妈妈在阳伞的阴影下抹着防晒霜说:“你这趟是白来了,怎么会有人到了海边就一屁股坐这的!”我笑着没有回答。我想要的海,只是坐在油漆过的海边长凳上,将双脚深深地埋进白色的沙滩里,和泛着白色泡沫的潮水好好地聊上两句。

不喜欢听老师在课堂上讲大道理,一提起所谓“读书才是出路的真理”我就犯困。语文课我几乎都贡献给了各类小说与杂文。老师说你要吃亏的,这些东西虽然好,但是都不考,看了没用。虽然如此,我还是班级里语文学得最好的一个。面对老师发给我成绩单时难以置信的神情,我笑得很安静,我捡到的不单单是漂亮的贝壳。

田村卡夫卡逃学后的生活是在一个图书馆里度过的,他自以为很聪明,那些笨警察一定不会来图书馆里调查,因为很难想象一个逃学的孩子,会在图书馆里看书而不是拿着钱去外面花天酒地。和卡夫卡一样,我也常常逃学,每当看着爬满蔷薇的铁栅栏,就克制不住翻墙而出的欲望。

墙外的很多人,经常都会看到一个背着挎包、留着长发的男孩子,很轻松地从围墙上落下后,拍拍手上的铁锈,然后走进不远的新华书店。我觉得我和卡夫卡一样聪明,那些笨老师一定想不到我会在书店里而不是网吧。一直挺感谢这家离学校不远的新华书店,一次次成为我出逃的避难所。

我一直在逃,狼狈得像个懦夫,但是除了逃跑我没有别的办法。老师总是指着我凸起的喉咙说:“长大了,得懂事,不要让老师家长们操心。”我点点头,心里却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在等着我去做。我一直在苦苦寻找,这肯定不是好好读教科书、考一所好大学之类的事情。

当我很晚都还没回学校的时候,找我找得快发疯的老师,总是无奈地打通我爸爸的手机。常常是我正坐在冰冷的大理石地板上,靠着空调口看着书,有人像揪兔子耳朵一样拉着我起来——是爸爸来了。接着他便打电话给焦头烂额的老师,而电话那一头,老师还在学校附近的网吧里,揪着看上去长得像我的人的衣服。

父亲也不问我为什么逃学,而是先让我回家,再给我一杯热牛奶,顺便问我看了些什么好书,我如实说了一堆书名,又说从书你知道了什么,觉得很好。他说隔天会去书店看看,最后他让我好好睡个觉,第二天去学校别忘了向老师道个歉。我一直很庆幸自己有这样的父亲。

我拉了拉脖子边上的被子,想着明天是否还该逃离那个可悲的、只懂得分数的世界。床头柜上的手表滴滴答答地走着,就像我内心里的反抗与驯服,从未停止过的争斗。

篇4:解读《海边的卡夫卡》

Metaphor(隐喻)

“歌德曾说,‘Everything in the world is metaphor.’”(小说原文,意思是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隐喻)笔者认为,这是整部小说的中心句。没有这句句子,整部小说将无法被理解。正因为通过了隐喻,无数的悖谬和荒诞,如父亲是“暴君”而离家出走、心理上向往男人而生理上却是女人、猫讲人语,鱼从天降、识字者不看书,看书者不识字等等才能够在书中成立。所以在不断理解隐喻的过程中,读者会感到已逐渐逼近了宇宙和生命之迷的核心。接下来,笔者将对书中的隐喻做进一步分析。

对整个故事的隐喻

《海边的卡夫卡》歌词

你在世界边缘的时候/我在死去的火山口/站在门后边的/是失去文字的话语

睡着时月光照在门后/空中掉下小鱼/窗外的士兵们/把一颗心绷紧

(副歌)

海边椅子上坐着卡夫卡/想着驱动世界的钟摆/当心扉关闭的时候/无处可去的斯芬克斯/把身影化为利剑/刺穿你的梦

溺水少女的手指/探摸入口的石头/张开蓝色的裙裾/注视海边的卡夫卡

乌鸦和“卡夫卡”

作为整部小说的主角,“田村卡夫卡”这个名字本来就是双重隐喻。一是在捷克语中,卡夫卡意思是乌鸦,而中国人不怎么喜欢乌鸦,阿拉伯人认为其是“预兆之父”,日本人更视之为灵鸟,可以说乌鸦是一种悖谬的绝妙象征;另一是奥地利籍犹太血统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在上世纪初神秘而又荒诞的作品《变形记》,留给人们极深的影响,以至如今布拉格等地的人们习惯用“卡夫卡式”比喻生活的荒诞。在故事里,“叫乌鸦的少年”是田村卡夫卡内心的独白,是他自己内心成长的记录。虽然小说中田村卡夫卡的想法有时较荒诞,不过其中有你我感到亲切的地方,因为我们曾经十五岁,也或多或少拥有类似卡夫卡的隐喻。

无隐喻者

小说的另一个主角,中田。他在儿时不可思议地失去了记忆,从此他的脑子便不好使了。不识字,没记性。他没有内心,是个“空壳子”,对事物的反映就是接受。他不懂隐喻也没有隐喻。他面对许多存在,存在对他来说就是合理的。他和卡夫卡正好是两个极端,一个没有隐喻,一个则有太多太多……

Der Wille zur Macht(权利意志)

权利意志,最初是出现在尼采的《扎拉图斯特如是说》里面的概念,后来尼采又将它单列为一个主题。但最开始不叫“权利意志”,而是Unschuld des Werden(生成的无辜)。笔者在此并非摆弄尼采的理论,也不想谈纳粹对尼采的曲解和利用。只是想说,在《海边的卡夫卡》的故事里,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被权利意志所驱动,或行驶、或逃避……却无法相互脱离,都被禁锢于“永恒轮回”中,除了中田。尼采说:“这个世界就是权利意志,岂有它哉!”所以,不被权利意志驱动者便不属于这个世界。(权利意志指人为了获得统治力或使问题解决的“力”而自强不息的意志,故又可译为“强力意志”,英文译为“The Will of Power”)

自我意识

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村上曾提到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黑格尔对其的定义是:人不仅可以将自己与客体分开来把握,而且可以通过将自己投射在作为媒介的客体上来主动地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在阅读这个故事时,细细理解星野这个人物,觉得只有通过“自我意识”才能解释作为普通人的星野的所作所为。星野是因为从客体,也就是中田身上认识了自我,才和中田一样能和猫对话,完成中田的遗愿。

隐喻背后的“真相”

如果说田村卡夫卡是整部书的主角,那么佐伯,可以说是整个故事的主角。佐伯与卡夫卡代表着两种年龄的人,他们面对相同的问题,或者说,他们都有困惑,都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作者设计了一个结果,他们都来到了一个村庄,幻想中的地方,与世隔绝。死去的佐伯在那里,卡夫卡来到那里,佐伯叫卡夫卡一定要回去,而她留下。在这个村子里没有记忆,没有隐喻,对卡夫卡来说不是个好地方,但对某些人却不。卡夫卡是一个少年,是“可变”的存在,作者让他来过,看过,但还是希望他回去。佐伯则选择了最好的摆脱,摆脱她几十年来自己对自己的爱的囚禁,作者看来也绝望了。但同时对新人期待,希望他走出去。这样的结局,可能是最好的。

恕我重复: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隐喻。而中田没有隐喻,不为权利意志所驱动。因此我们便可以认为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他来自那个村子。

《海边的卡夫卡》整个故事中,作者运用了大量巧妙的隐喻,令人叹为观止。不过笔者依然坚信,村上写作的真正目的并非玩弄写作技巧,他试图让读者通过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的眼睛观察世界,领教世界是何等的凶顽,同时又得知世界可以变得温存和美丽。

“海边的卡夫卡”原来就不是一个为隐喻而存在的故事……

这才是隐喻背后的“真相”。

关于弗兰茨·卡夫卡

这个命题看似已和本文的讨论内容无关,然而若要理解村上的整部小说,那就非提不可。首先,笔者可以肯定村上至少是一个卡夫卡的忠实读者。言归正传,弗兰茨·卡夫卡被西方评论界誉为“可以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的划时代作家”,并且早已形成了一项专门的“卡夫卡学”(类似于国内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很显然,村上的小说是“卡夫卡式”的。弗兰茨·卡夫卡以认真的变形来感受荒谬,而村上则以少年的改变来再造荒谬。他们带领读者看到荒谬,不是来自传统,不是来自理性,也不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身外的历史。因此这是一种无法控制、无法预测、无法理解、无法逃脱的荒谬,可称之为“终极荒谬”(余秋雨语)。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南非作家库切获得了200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库切被称之为弗兰茨·卡夫卡的伟大继承者。库切的作品一直深受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写过有关社会隔离的作品,对人的生存一直抱有深深的忧虑。

我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一些理解、感想抑或感情几乎都融入了以上的文字,原则上已经没什么好说的了,可我还是觉得有讲的必要:

让我们牢牢记住她的名字——《海边的卡夫卡》。

篇5: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600字

故事中,十五岁少年卡夫卡,经历了幼年时母亲离去,又经历了雕塑家父亲的诅咒(杀死父亲、强奸母亲、强奸姐姐),逃离了自己的家,来到陌生的地方。遇到了自己的姐姐,自己的母亲,并恋上了她们,此时,他还不知道是自己的亲人。最终和姐姐睡觉,和母亲交合。和一名阴阳人好友在一家私立图馆探讨人生。还间接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自己的一直渴望,一直寻找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最终,带着答案回到了学校——记忆和自然、人性的真正自由。

从故事中,其实可以读出,作者的文字朝着自由发展的。对性的细微描写,对鬼怪,异界、奇闻异事的随意穿插,简直就是天马星空的作品,或是说自由的作品。

篇6:海边的卡夫卡读后感100字

与第一次的“读”有所不一样,它触动自我的不仅仅仅是“阅读”一个日本少年的成长,而是合卷后感悟青春期“折腾”。

小说中少年田村卡夫卡纠结于内心的诱惑和罪孽,被冲往世界的尽头的旅途中以自身的力量回到,回到之际的他已不是他,他已进入了人生的下一阶段。高中三年,我的学生们历炼成长的挫折,进入大学领悟的他们在身体走向成熟的同时,精神仍在荒野中摸索自由,仍在困惑和犹豫。

命运就是沙尘暴,咱们无处逃遁,仅有勇敢跨入其中,当我从沙尘暴中逃出,我已经不是跨入时的我了。

职责始于“梦中”。在当今社会,人类最就应做的不是忙着拯救他人,而是及时拯救自我。小说这样写,其实是咱们每个人很好的入世写照。当年的我也是懵懂而莽撞地扎入社会,内心不也是经历过相似的波澜吗虽然不是人选取命运,而是命运选取人,可是只要人没有在命运的旋涡里失去自我本来的面目,仍然坚守自我的位置,一切抗争就都不是毫无好处,尽管在命运面前,它是徒劳的。咱们大多的时候,可是是钟表的摆,按着规定的轨迹运行,无力左右什么。

岁月在流逝,或精彩或平庸咱们都要活着承受,咱们都在持续失去种种宝贵的东西,宝贵的机会和可能性,无法挽回的感情,但在咱们的脑袋里,有一个将这些记忆保存下来的“小空间”。

田村卡夫卡作为未成年人,他的心在期望与绝望之间碰撞,在世界的现实性与虚拟性之间游移,在波涛汹涌的世界上,有企图伤害他的力量,也有温存和完美。

上一篇:受众使用媒体情况下一篇:汤显祖《青莲阁记》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