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

2024-05-07

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精选6篇)

篇1: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

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

冬季即将来临,暴风雪等恶劣天气较多,为做好下雪恶劣天气学生往返及在校期间的安全工作,特制订本预案。

一、高度重视,明确分工:

1、领导小组

长: 王云鹏

副组长: 苗秀军 肖跃生 白晓光 高瑛辉

成员: 于国臣 宋青方 陈亚辉 徐凤歧 袁信岗 宝振宇

王凤江 顔世林 王晓芳 张立兵 王玉林 白 娜 丁晓光

职责:全面检查协调学校教师与学生情况,及时调整增派人手与工具,安排扫雪、管理师生出行,上下楼梯及其它应急工作。

2、信息组组长:王玉林 组员:杨宪涛

职责:及时了解天气预报,告知全校师生以及注意事项。如需要拟定告家长书,告知家长注意事项。对扫雪人员予以考勤,并对扫雪过程予以录像、拍照,扫雪结束,对先进典型予以通报表扬。

3、后勤组组长:徐风岐 组员:周建广

总务处等职责:提前备好竹扫帚、木推雪板、小推车、铁锨、防滑垫、防滑提示牌等。

4、应急突击组组长:宋清方 组员:刘方 付化兴 办公室、政教处、各班班主任、所有行政人员、门卫、保安、全体教师等。

职责:对于特大降雪,根据降雪程度与清扫地点,可微调分工以及时排除路面障碍,树木、电线等险情。

5、课务调整组组长:袁信岗 组员:教务处

职责:如遇特大雪,及时请示领导,按照上级要求迅速通知教师作息时间的调整与课务的安排。

二、应急工作措施:

1、雪情就是命令,责任驱使行动。

(1)根据天气预报,后勤组提前一天备好扫雪、防滑设备。

(2)随着雪情加大,由主要领导决定启动冰雪天应急预案。信息组向全体教工、班主任则利用家校通等向学生家长及学生接送车驾驶员发出通知和安全提醒。各班在放学前进行一次应对冰雪天安全专题教育。

(3)课务组根据雪情,做出准确判断,予以作息时间和课务安排,并通知到各班级与全体教职工。

(4)应急突击组要按照下雪天扫雪分工及时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清理冰雪。

(5)信息组及时考勤,并对扫雪情况予以录像、照相记录。

2、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应急安全教育专题课。

课务调整组规定时间,安排所有班级举行一次专题班会,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雪天安全教育,要求学生不要在校园奔跑,玩雪。雨雪天当天下午放学时间,应立即放学,严禁拖堂,严禁留生打扫卫生。班主任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3、自觉除雪行动,消除校内安全隐患。

(1)早准备。后勤组与总务处要在下雪前一天将除雪相关物品发

放到各班和校门口值班室,以备第二天使用。

(2)党员、干部带头。所有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共产党员按照学校分工,第一时间到所在区域地点带头扫雪。(3)扫雪时间要求。白天下雪按分工地段,各年级及时将责任区的雪扫净。夜间下雪,第二天清晨门卫先在校门口清理出师生通道,全体教职工应在保证安全情况下于学生到校时间前半小时到校。所有行政干部更要带头冲在前面,身先士卒,发挥表率作用。

(4)及时清除积雪。应急突击组应首先确保学生上放学路线畅通,组织全体师生将主路周边、教学楼走廊、楼梯和主要路段的积雪,及时清除,保证场地正常使用。

(5)严禁将雪堆放到花池和绿化带内(含校门口)。

4、做好雪天教育宣传,加强师生安全防范。

(1)做好家校沟通,班主任及时将学校要求传达到位。要加强学生的生活指导,做好学生在校安全教育指导工作。

(2)信息组要通过广播等不断提醒学生遵守雪天学校要求,禁止追跑打斗、打雪仗,不得将雪块、雪球带入教室内,更不得在楼梯、长廊踏雪追逐嬉闹,行走时注意安全等。教育师生在地面积雪较厚的时候,应不骑或少骑自行车上学(班),提倡家长接送或步行到校,以减少不安全因素。

(3)小学部教学楼广场在雨雪天气,瓷砖结冰易滑,严禁学生出入。班主任应组织学生绕行校园公路。

(4)各级部要加强执勤管理,增加课间值班

篇2: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

为了及时妥善处理预防暴风雪等恶劣天气灾害的安全紧急事件,提高恶劣天气来临时的快速反应和协调水平,有效保障我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按照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和学校安全工作的需要,特制定本校恶劣天气安全应急预案。

一、学校雨雪天气安全领导小组

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二、安全预防工作

学校要认真开展冬季安全检查,查找隐患,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安全。按照“查隐患、抓整改、重落实、保安全”的要求,对各项防冰冻措施,以及交通安全、校舍安全、饮食卫生、消防疏散、用电安全、门卫值班、夜间巡查、教学器材设施等方面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管理的薄弱环节,要立即进行整改,落实严密的防范措施,确保不出问题。根据气象部门天气预警,随时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必要时,应当根据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安排,采取停课措施。

三、应急工作措施:

1、雪情就是命令,责任驱使行动。

(1)根据天气预报,总务处提前一天备好扫雪、防滑设备。

(2)随着雪情加大,由主要领导决定启动冰雪天气应急预案。

校务处向全体教工、班主任则利用家校通等向学生家长及学生接送车驾驶员发出通知和安全提醒。各班在放学前进行一次冰雪天气安全专题教育。

(3)校务处根据雪情,做出准确判断,予以作息时间和上课安排,并通知到各班级与全体教职工。

(4)总务处、教导处要按照下雪天扫雪的分工及时组织全体教职工和学生清理冰雪。

(5)校务处及时考勤,并对扫雪情况予以录像、照相记录。

2、加强安全教育,上好应急安全教育专题课。

教导处规定时间,安排所有班级举行一次专题班会,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进行雪天安全教育,要求学生不要在校园奔跑,玩雪。雨雪天当天下午放学时间,应立即放学,严禁拖堂,严禁留生打扫卫生。班主任教育学生注意交通安全,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3、自觉开展除雪行动,消除校内安全隐患。

(1)早准备。总务处要在下雪前一天将除雪相关物品发放到各班和校门口值班室,以备第二天使用。

(2)党员、干部带头。所有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共产党员按照学校分工,第一时间到所在区域地点带头扫雪。

(3)扫雪时间要求。白天下雪按分工地段,各年级及时将责任区的雪扫净。夜间下雪,第二天清晨门卫先在校门口清理出师生通道,全体教职工应在保证安全情况下于学生到校时间前半小时到校。所有行政干部更要带头冲在前面,身先士卒,发挥表率作用。

(4)及时清除积雪。首先确保学生上放学路线畅通,组织全体师生将主路周边、教学楼走廊、楼梯和主要路段的积雪,及时清除,保证场地正常使用。

(5)严禁将雪堆放到花池和绿化带内(含校门口)。

4、做好雪天教育宣传,加强师生安全防范。

(1)做好家校沟通,班主任及时将学校要求传达到位。要加强学生的.生活指导,做好学生在校安全教育指导工作。

(2)政教处要通过广播等不断提醒学生遵守雪天学校要求,禁止追跑打斗、打雪仗,不得将雪块、雪球带入教室内,更不得在楼梯、长廊踏雪追逐嬉闹,行走时注意安全等。教育师生在地面积雪较厚的时候,应不骑或少骑自行车上学(班),提倡家长接送或步行到校,以减少不安全因素。

(3)各级部要加强执勤管理,增加课间值班,引导学生有序上下楼,注意防滑安全,学生处要在校门口树起警示牌,提醒学生慢行。

(4)加强学生路队护送工作,值班干部和值日教师,保证将孩子护送到校门口安全区域。

(5)每天的值日教师加强巡视,及时做好学生在校安全的巡视教育工作。

5、及时关闭门窗,确保保暖措施到位。

学生在校期间,班主任要将门窗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门窗通风、关闭及时,人走门窗全部关闭,严防冻烂暖气片。对此采

取班级负责制(按卫生区域)和责任追究制,严惩工作懈怠、不负责任,造成损失的人员。

6、突发雨雪天气,总务处、各年级及各科室人员应按区域分工进行扫雪,除冰。扫雪工具,各处室、各班级以自备为主。

四、及时上报信息

校园内及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及意外情况要及时向教育主管部门上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安全保卫工作人员和学校领导、保卫干部要保持电话24小时畅通,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处置突发情况,报告、接受信息。

五、要求

1、要加强值班和安全保卫工作,做到24小时有人坚守岗位。

2、做好其它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治工作,预防次生事故和其它安全事故的发生。

3、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保持24小时通讯和信息畅通。

篇3: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

近年来,应急管理工作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学校应急管理是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组成部分,学生的安全常常牵涉到家庭和社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校园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也受到了国务院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了各种措施,加强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大部分中小学,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本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经历了“SARS”、冰雪灾害、地震及近期的甲流等重大突发事件,部分学校也积累了一定的应急管理经验。但是学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仍存在很多实际问题,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2009年12月7日,以刚刚发生的湖南湘乡育才中学踩踏事故为例,8名学生当场死亡,26名学生受伤。事后追查事故原因时,发现学校制定了安全预案,但各类预案、措施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开展相应的应急演练。一旦事故来临,学生们惊惶失措,酿成了悲惨的事故结局。如何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损失,是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2我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学校应急管理工作起步较晚,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学校情况差别又很大。所以,应急管理没有固定的模式,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1)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覆盖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四个阶段,是对事先建立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法制以及保障机制的体现。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组织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包括学校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应急救援队伍的建立以及职责划分。

(3)健全突发事件应急运行机制。应急运行机制包括从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发生后的救援以及救援后恢复等的一系列行动的协调机制。

(4)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法制。包括学校学习、落实国家有关应急法律法规并建立与应急相关的管理制度。

(5)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保障。包括为了有效完成突发事件应急所需要的物资、设备及设施的准备、管理以及应急培训与演练。

总体来讲,我国学校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强,在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如下:

(1)应急预案的制定缺乏充分的校园应急能力评估和校园危机评估,应急预案针对性差,过于简单、粗略,有些只是一般的管理规章,应急救援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强,很多应急的方法和措施不具体,责任不明确。具体表现为:应急预案的核心要素和应急程序描述不全,不能满足应急活动的需求;应急指挥缺乏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通常会造成应急行动时职责不清、指挥不力、操作混乱的局面;大多数学校制定出来的应急预案都未进行培训和演练或培训和演练停留在表面形式。

(2)众多学校应急组织机构多半是临时性的,在学校内部没有设置专门的处理突发事件的部门,组成人员大多数缺乏应急救援的相关知识。

(3)在资金方面,应急保障不够充分。长期以来教育经费一直处于匮乏状态,应急物资、设备、设施和资金严重不足。

3 国外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应急体系。把学校突发事件作为国家公共危机的一部分进行管理,政府、企业、社团和公民个人的权力、职责和义务分工明确,应急管理工作依法、有序地开展,在应对学校各类突发事件中发挥了很好的效用。

众所周知,由于地震多发,日本的应急救援管理工作非常完善。1961年出台了防灾应急管理的母法——《灾害对策基本法》,之后又多次修订。该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中央及地方公共机构、企业和居民的基本责任和相互之间的合作关系。日本从小学生抓起,把防灾安全教育纳入教学大纲。除了学校开设防灾课程外,政府还常常派防灾指导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防灾知识教育,组织各种防灾活动。有些学校给学生布置作业:发一张地图,上面标示着学校和家庭附近的区域,让孩子们按照放学后回家的路线,在地图上标出警察署、公用电话、饮水处、可避难的公园等重要地点。日本的学校经常举行防震演习,各区的小学、中学、高中等被指定为室内避难收容所。并在校内设立仓库,储备食品和药品、帐篷等应急物资,标准为每2人3.3平方米左右,按照学区单元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学校还为每个学生准备了配套物资齐全的防灾包,内有食品、药品、饮用水、毛巾和具有手摇式充电功能的收音机等。这些物品虽然很小,但是在灾难状态下却能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操作性强的措施办法,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体系。美国教育部制定了连续四阶段的学校危机管理的模式,包括:危机预防→针对危机做准备→对危机的反应→危机后恢复,从管理、信息、心理等方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应急机制。下面重点从几个主要方面来介绍美国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情况。

(1)制定细致、完善、操作性强的学校危机管理模式指导学校应急工作

美国教育部于2003年5月制定了《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对各种危机的类型、阶段以及危机预防和反应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教育部制定了学校危机管理模式,根据应急管理每个阶段的特征规定了不同工作重点。如在危机预防阶段有隐患排查、预警、提前干预、事故预测等制度和处置预案;在危机发生后的反应阶段有紧急报警、危机评估、计划启动、紧急通讯、疏散撤离、封闭校园、紧急避难、自我保护、家长沟通、新闻发布等制度以及针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具体反应操作程序;在后续恢复阶段有事故通告、心理辅导、事故分析、责任追究、诉讼应对、灾难纪念等制度以及校园恢复计划。所有公办与私立学校,都按照这一模式要求,依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制定应急预案。各类学校的应急制度都非常细致和完善,甚至细化到针对单个教学楼的应急预案。学校把应急预案印制成指导手册,发给师生。

(2)学校设有应急管理与救援组织,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学校设有专门的“应急管理小组”。小组成员由地区应急小组、社区应急小组和校区应急小组三个层面构成。地区应急小组,包括心理健康工作者、警方代表、专家和社会服务人员等组成,平时召开例会,评估相关安全项目、协议和政策。社区应急小组,由各个危机管理中心办公室和心理健康工作者等组成,负责检查社区安全政策和程序、资源调配、人员培训管理,在本地学校危机发生时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校区应急小组,由学校行政人员、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法律顾问、教职员工组成,主要负责危机干预和心理咨询服务。

美国十分重视社会力量对学校应急管理的协助作用。包括当地警方的协助支持,与学校所在社区的密切联系,私营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以及学校与法律机关、学区代理人、检测鉴定部门、青少年案件负责部门等社会、健康、福利部门等结成合作联盟。例如,学校聘请当地警察指导应急预案的制定,参与校园安全事故的处理,组织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等。学校所在社区构成学校周围的小环境,与社区居民、私营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及各类志愿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并与法律机关及相关部门签订校园安全管理“参加力量协议”。

(3)政府与社会投入大量应急管理资金用于危机预防和培训演练

美国政府和学校对危机预防非常重视,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校园应急设施建设,开展教育培训和演习活动,采取校园安全检测评估等多种方式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另外,还通过非政府组织、各类基金会获得应急管理资金资助。例如,近年来联邦政府每年都拨付3000万左右美元的专款用于帮助学校提升和加强危机管理计划。2008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向34个州的92个学区提供2400万美元的拨款。拨款主要用于与当地消防、警察和公共卫生机构的合作,指导学校进行应急演练,购买紧急物资和装备,培训工作人员等。

美国例来重视学校安全教育,把应急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校教学大纲,进行安全教育、防灾训练等等。甚至通过小学生把安全知识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从孩子那里学到应急自救的知识。美国的中小学校本身就是国家指定的避难场所,如果发生突发事件,即使是自己家里发生火灾,没有地方去了,也可以到学校避难。一旦发生大的灾难,大家基本上走五六分钟就可以到学校避难。

4 我国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针对我国目前学校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与资金投入

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注重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日常应急教育和培训、演练,提高学校师生的危机预防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一方面应建立相应的学校应急管理制度,建立组织体系予以保障,与公安、消防、医疗等部门沟通协作;另一方面应参照美国等国家的做法,给予相应的专项资金保障,加强宣传教育,用于学校应急物资和设施的配备、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应急培训和演练。学校可以聘用校外的有一定资质的兼职人员参与编制应急预案,指导培训与演练。通过全方位的开展学校应急教育,把对灾害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作为学校的常态管理工作。另外,强化学校应急疏散避难场所和应急通道的建设,是否也可以尝试把中小校作为指定应急避难场所。

(3)建立切合我国学校实际的应急管理与预案模式

为了帮助学校建立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体系,针对学校应急管理的四个阶段,即: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应急恢复,根据每个阶段的特征具体制定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和措施。在第一阶段,重在预防与发现隐患。在此阶段,学校应对校园内建筑和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在安全评估完成之后,进入应急准备阶段,应完成全面、详细的学位平面位置图等,以确保全校师生了解本校的情况,同时也为了应急人员在救援时迅速到位;制定应急预案,起草应种应急措施和人员名单,做好应急准备;向相关人员发放预案,并进行实地的演练。在完成前两个阶段的工作后,一旦发生事故,即进入应急响应阶段。该阶段包括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实施应急预案。最后一个阶段,是应急恢复,学校应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包括聘请有资质的心理健康工作者为学校师生提供心理指导和服务。有了完善的应急体系和模式,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才有具体的依据。

(3)制定切合实际的、操作性强的应急救援预案和措施

应急预案提供的不仅仅是制度性的文件,而应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前应做的具体的预防与准备工作,当事件发生时紧急情况下的逃生、疏散和人员救护的具体做法和措施,以及事件发生后,如何迅速恢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包括进行有效的心理治疗等项工作。预案的编制应针对本地区和本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内容尽可能详细、具体实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便于执行。另外,定期实施演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5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预案模式示例

学校应急管理应包括:应急组织、应急预案、沟通联络人员、定期演练及维护。全面的学校应急预案,应重点放在应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应急预案中可以包括若干个处置方案,有效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一般包括:谁,什么事,何时,哪里,为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六项基本问题是应急预案中需要明确的。另外,当学校有贵宾访问、毕业典礼、各种大型活动等等,也应有相应的应急预案。

5.1 应急预防

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通常会出现一系列相关的危机隐患。例如,学校暴力事件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通过了解学校师生的行为和特点,有助于识别潜在的危机事件。学校应建立危险评估程序,识别、评估并采取有关措施处理造成可能的危险情况,识别或确认可疑的暴力目标。评估程序应包括识别预警、危险评估和评估反馈三个阶段。首先对学校进行危险分析和脆弱性分析。根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进行应急能力评估和事前的训练,并确定应急能力和资源满足应急需求。危险分析和脆弱性分析具体包括:(1)事件发生的可能性;(2)发生后对学校造成的影响;(3)此类事件的发生频率;(4)波及范围和程度;(5)持续时间等。

5.2 应急准备与应急预案

应急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制定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包括针对人为事件(如社区暴力)和由于地理条件产生的危险(如地震、洪水)所需要的相关程序。所有的学校教职员工应该进行危险评估技术训练和应急响应演练。应急预案应明确应急组织机构,以利于统一指挥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明确应急响应人员的职责,包括应急指挥人员、教职员工及学生家长等。具体包括:(1)保持教职员工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警觉性;(2)确定应急组织成员及其职责,包括应急响应时的职责(收回报告、响应决定和沟通等);(3)列出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专业需要,包括与公安、消防、医院等其他社会部门和机构的协调合作;(4)确定学校平面图、各类人员名单、紧急联络电话和沟通办法;(5)制定教职员工疏散计划;(6)明确应急准备资源和装备(灭火器、手电筒、应急药物等),并指定存放在安全且便于拿取的地方;(7)指定专人发布消息;(8)定期对所有教职员工进行应急培训;(9)定期实施预案演习。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不断进行更新,学校应急组织成员及全校师生也要不断更新应急知识和响应技能,不断提高应急水平。

5.3 应急响应及应急操作程序

当突发事件来临时,学校管理者应首先估计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学校承受冲击的程度,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包括发布应急响应信号;对学校进行封锁和戒严;应急响应组织者带领全体人员撤退到预定的安全位置。地方各机构和学校之间的应急响应系统应保持通畅。

应急响应程序包含在应急预案之中,具体对象包括:(1)自然灾害类事件,包括地震、洪水、雷击等;(2)事故灾难类事件,包括拥挤踩踏、火灾、交通事故等;(3)公共卫生类事件,包括传染病、食物中毒等;(4)社会安全类事件,包括校园暴力、劫持人质事件、虐待儿童事件等。

应急响应程序应包括如下内容:(1)启动应急预案;(2)报警或请求救援;(3)确定应急响应指挥职责;(4)隔离事件现场,保护校园及周边安全;(5)收集尽可能多的现场信息和数据;(6)妥善安置学生,救助受伤害者;(7)运行突发事件沟通程序,通知有关机构和部门,包括上级管理者;(8)必要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9)保存突发事件现场的有关证据;(10)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整响应措施。

5.4 应急恢复及其他工作

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组织应发挥重要作用,组织社会各方面的人员参与危机恢复,协助学校教学环境的恢复,包括提供心理干预服务等,帮助学生、教职员工和家长应对心理危机,还包括组织相关纪念活动。学校管理者应有效地利用媒体处理事件的影响,通过媒体作为工具与家长、社区进行有效沟通。

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应及时总结应急经验和教训,对应急管理与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完善和修订。

5.5 安全检查表

通过检查表来检查学校各项安全工作的进行,非常便于操作,有利于学校应急管理工作的改进。检查表内容应尽量具体、详尽,如安全设施检查表,包括所有的走廊和教室的各种设施,都应清楚地标识而且进行分类;消防控制系统的位置标识等。

参考文献

[1]邢娟娟等.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预案编制.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2]Marleen Wong,James Kelly,Dr.Ronald D.Stephens.School Safety Handbook.Virginia,USA:Jane s Information Group,2001

[3]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指挥系统(ICS)框架与功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2):3~8LIUTie-min.The framework and functions of the major incident command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2):3~8

[4]美国学校的应急管理及对我们的启示.http://qc-es.whedu21.com/ReadNews.asp?NewsID=3850

[5]邢娟娟,姜秀慧,杨力.紧急救助员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基本要求.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1):78~81XING Juan-juan,JIANG Xiu-hui,YANG Li.Basic request of the e-mergency assistant in emergency rescue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1):78~81

[5]邓云峰,郑双忠,刘功智,等.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6):33~36DENG Yun-feng,ZHENG Shuang-zhong,LIU Gong-zhi,et al.Study on city emergency capability assessment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6):33~36

[6]邢娟娟,姜秀慧,郝秀清.突发职业中毒事故应急准备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2):88~92XING Juan-juan,JIANG Xiu-hui,HAO Xiu-qing.Study of emer-gency preparedness for unexpected occupational poisoning acciden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2):88~92

[7]李湖生,刘铁民.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研究进展及关键科学问题.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6):5~10LI Hu-sheng,LIUTie-min.The research progresses and key prob-lems o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syste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6):5~10

[8]吴东平,程万洲.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现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5)173~175WU Dong-ping,CHENG Wan-zhou.Current situation and short-coming of emergency management on pullic incidents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5):173~175

篇4: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

1 数据统计与分析

1.1 文献年度分布。文献年度分布及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文献年度载文量和变化趋势来看,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成果大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最早出现2篇研究文献,2010年研究成果量迅速增长到13篇,2013年达到32篇的峰值,2014年又回落到20篇。可以看出,该领域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0年到2009年是起步阶段,2010年到2015年是快速增长阶段。

1.2 文献来源分布。对文献来源进行统计,结果显示,125篇文献分布在36种期刊、一个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一个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发文3篇以上的有14种期刊,共60篇,占总发文量的48%;档案学核心期刊共发文48篇,占总发文量的38.4%,分别如下:《兰台世界》16篇,《档案学通讯》9篇,《档案学研究》和《中国档案》各5篇,《档案管理》《北京档案》《浙江档案》和《山西档案》各3篇,以及《档案与建设》1篇。

1.3 研究机构分布。125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大致分布在高校院系、高校档案馆和地方档案局(馆)、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具体分布如表2所示。

由表1可知,研究机构分布广泛,有高校、高校档案馆和地方档案局(馆)、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这也可分为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其中,发文在3篇以上的研究机构有:湘潭大学12篇、河北大学5篇、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4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档案馆3篇。数据显示,档案工作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58.4%,档案学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41.6%。可以看出,档案工作者是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的研究主体。

1.4 作者分布。普赖斯定律:n=0.749(ηmax)1/2,其中发文量n篇以上的为核心作者,ηmax 为发表论文最多的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由表2可知,发文最多的为湘潭大学的向立文,共计发文9篇,所以ηmax=9,n=2.247,取最大整数3,所以发文量3篇以上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如表2所示。

统计数据显示,核心作者共发文18篇,占文献总量的14.4%。根据普赖斯定律,当核心作者发文量约占文献总量的20%时,学科的核心作者群才算形成,所以该领域还未形成核心作者群,有待学者们进一步加深研究。

表3显示,125篇文献共出现了141位作者,从期刊论文的合著情况看,共有36篇文章的作者在2人或2人以上,合著度是28.8%,而且是以2人合著为主。总体来说,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文献合著率较低,作者之间交流较少,合作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2 主题内容分析

笔者将文献的主题内容研究划分为7个方面,具体发文量及占比,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的内容广泛,其中档案部门应急预案建设研究最多,占文献总量的44%,学者对这一研究主题主要阐述了档案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编制原则、分类和基本内容、编制步骤、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由于2006年1月6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档案局编制并发布了《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和《档案馆防治灾害工作指南》,因此研究内容就相对细化了。如出现了对专门类型档案馆的应急研究,主要有医院档案馆、企业档案馆和城建档案馆应急研究。此外还有鲁汉蓉《基于旅游目的地的藏族档案防灾策略探析》,陈文贵《论建立山美水库水利档案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体系的重要性》等的案例研究。

学者对于另外几个方面的内容也进行了研究,如档案部门应急抢救机制,毛惠芳以一篇硕士学位论文详细介绍了通过预警、应急和抢救,来构建档案灾害管理体系。而许登霞对构建档案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谈了几点思考,提出应当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档案安全防范重点、加强档案馆库建设、加强安全设施建设以及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来来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除此之外,在档案馆自然灾害防治的研究上,胡红霞以美国、日本为例,介绍了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历程和经验,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其发展,如高度警惕的防灾意识、充分的防灾准备等。

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体。统计数据显示,研究机构分布在高校、高校档案馆和地方档案局(馆)、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由于高校档案馆和地方档案局(馆)、企业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都属于实际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凭借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优势,其发文量比档案学者要多,因此档案工作者是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的研究主体,这导致了我国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而且从论文的作者分布与独著、合著及合著度来看,合著度较低,还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还有待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进一步加深研究。

3.1.2 主题内容研究不够深入且较多重复。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的主题内容涉及7个大的领域,覆盖面较宽。但从纵向角度来看,则不够深入、系统。如有44%的文献是对档案应急预案的重要意义、编制原则、分类和基本内容、编制步骤、存在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一方面聚合度高,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复研究,所提论点相似,缺乏创新点。这种过多偏重宏观方面的研究选题,使得研究成果不够深入、更不够系统。

3.1.3 研究方法单一。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研究方法多是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少。在125篇文献中,只有5篇运用案例分析法,如丁平以贵阳城建档案信息系统为例展开分析;鲁汉蓉结合西藏旅游特色谈藏族档案防灾策略;陈文贵从山美水库水利档案谈灾害应急处置预案体系的重要性;卞咸杰通过汶川地震谈对档案馆建筑安全设计的启示;胡红霞以美国、日本为例,介绍了发达国家档案自然灾害防治的历程和经验。个别硕博论文运用到了社会调查法。不过总体来看,研究方法还是过于单一,形式不够新颖,没有较强说服力。

3.2 建议。

3.2.1 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加强合作,建立团队。由于档案安全应急预案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因此作者之间可以建立团队,相互交流。团队的形式有很多,档案学者之间、档案工作者之间,最重要的是档案工作者和档案学者之间的团队合作,发挥学者的理论优势和实际工作者的业务能力,相互探讨,更好地促进档案安全应急预案的实践工作。这不仅能形成有影响力的核心作者群,还能解决研究主体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3.2.2 细化档案安全应急预案,为学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档案部门在制定预案时,多是照搬上级制定的预案,只将其文件名字换一下,而内容却是笼统的、方向性的话语。因此要将理论和实践要相结合,细化档案安全应急预案,进而完善相关理论。基于细化的档案安全应急预案,学者们的研究才能挖掘更多的创新点,研究成果也会更加深入、系统。

篇5: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

我校紧邻小田溪河流,近年来,由于河床不断增高,一旦雨季来临,溪水上涨,极易导致河水漫进校园,进而危及全校师生生命和学校财产安全。为确保学校师生生命以及校产安全,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根据上级部门和县教育和科技局有关防汛文件精神,特制定防汛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要求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对汛期的安全工作,其严峻形势要有充分的估计,思想上要有充分的认识,工作上要有充分的准备。要坚决克服麻痹大意思想,立足大洪灾,立足高险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立足校园,精心周密部署,明确职责分工,不断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着眼于汛期防洪抗灾,把师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认真地做好汛期防洪抗灾应急安全工作,维护好校园社会治安,确保稳定、安全的良好环境。

二、工作原则

防汛救灾工作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坚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分级负责,以保障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原则,做到及时安排,及时布置,及时抢险。

三、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及职责

(一)、成立学校防汛救灾领导小组及职责 组

长:唐伟玲

副组长:刘珉惠

李安润

袁仁芳

李永华

杨丹 成员:全体教师

职 责: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为指挥、协调和组织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对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作出决策,协调解决预防和处置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必要时向教科局、镇人民政府领导汇报,请求指示;检查重大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落实情况。

学校防汛救灾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小组: 1.防汛抢险、安全保卫组: 组 长:刘珉惠

成 员:杨高智 张宏亮 杨朝仁 杨长永 杨胜军 2.救灾安置、后勤物质保障组: 组 长:李永华 成 员: 潘 锋 刘 华 邰进军 龙 吟 雷远顺 3.通信联络、灾情统计组: 组 长: 杨 丹 成 员: 各班班主任

4.紧急疏散组:王润华 唐锦光

成 员:各班班主任(按照组长的指挥,紧张有序地指导学生撤离)

四、报告制度及程序

学校发生灾情时,必须立即向校长报告,启动学校汛期应急预案。并立即报告镇政府、县教育局。学校在最短时间内写出灾情书面报告,报告灾情情况,灾区已采取的措施和灾情控制情况以及报告人、报告单位,灾情现场情况发生变化后,学校应及时进行补报。

五、工作安排及措施

(一)预防为主,排除隐患。

要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开展汛期安全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要求学生不能到河坝、水库边、低洼地带等可能发生山洪及地质灾害的地区游玩,做到防患于未然。汛期强风暴发生时,学校根据校内的地质环境、低洼地带、操场、校舍和易发生倒塌、滑坡等地方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学校根据天气情况及时做好防灾部署工作,做到早准备、早预防,严防洪涝、地质灾害给师生造成人身伤害。

(二)加强巡查,确保汛期防汛值班制。

安排领导带班,值班人员要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值班人员必须注意收听收看当地天气预报等信息,如遇第二天有雷雨或出现大到暴雨天气时,收集信息的老师应及时通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立即通知各位班主任,做好通知本班学生做好汛期的安全防范准备。

(三)加强排查

汛期期间学校要组织人员对校区进行全面检查,疏通水路、关闭危险场所,并设立醒目的警示标志。

(四)加强宣传

做好防汛宣传工作,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学校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增强师生的防汛安全意识,特别是加强师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自我保护的安全教育。

(五)防汛抢险队注意事项 防汛抢险队成员要保证通讯工具畅通,及时联系,每当遇到特大暴雨,都应注意观察校园及周边的灾情情况。及时掌握险情,一旦学校发生洪涝灾害,全体抢险队员应立即赶到现场,听从校长的指挥,全力抢搬学校的财物。

(六)停课工作安排

学校接到上级的停课指示后,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安全的前提下疏散学生,各班主任以及相应的科任教师要组织好各班学生,按既定路线有序撤离;对无法回家的学生,学校要做好学生饮食、卫生等方面的工作。

(七)撤离路线

各班主任以及相应的科任教师要积极配合,按照原先的演练撤离路线从教师过楼道有序撤到操场,然后经校门撤离到地是比较高的地方避险。

教室→楼道→操场→校门→转角往财政局方向

六、注意事项

1.防汛救灾的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救灾要在确保人员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进行。

2.全体教师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积极有序地进行各项工作,不能组织学生参加救灾。

镇远县小学第二教育集团总校

2015年5月

汛期安全知识教育教案 活动目的: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汛期安全的有关知识。

2.初步了解汛期安全的有关内容,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提高安全意识。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汛期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汛期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有关防范力。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生命安全高于天,父母给你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注意安全。

二、新授

1、汛期中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讨论:在汛期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2、上网搜索相关溺水事故新闻、图片,组织学生分析事故的原因,教师作总结。溺水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不会游泳;游泳时间过长,疲劳过度;在水中突发病尤其是心脏病;盲目游入深水漩涡。

三、教育学生在汛期中如何预防溺水。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6、在游泳中,若小腿或脚部抽筋,千万不要惊慌,可用力蹬腿或做跳跃动作,或用力按摩、拉扯抽筋部位,同时呼叫同伴救助。

四、教育学生遇到他人溺水时如何施救

1、大声呼救。向附近的成人大声呼喊,尽量引起大人注意,请大人开展营救。

2、简明扼要地向施救人员讲清落水人数、地点,便于开展营救工作。

3、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物抛给溺水者,再将其拖至岸边;若没有救护器材,可以入水直接救护。未成年人发现有人溺水,不能冒然下水营救,应立即大声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呼救。

五、教育学生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雷电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实质上是天空中雷暴云中的火花放电,放电时产生的光是闪电,闪电使空气受热迅速膨胀而发出的巨大声响是雷声,雷雨天容易遭受雷击,致人受伤甚至死亡。避免雷击应当做到:

1、在外出时遇到雷雨天气,要及时躲避,不要在空旷的野外停留。

2、雷电交加时,如果在空旷的野外无处躲避,应该尽量寻找低凹地(如土坑)藏身,或者立即下蹲、双脚并拢、双臂抱膝、头部下俯,尽量降低身体的高度。如果手中有导电的物体(如铁锹、金属杆雨伞),要迅速抛到远处,千万不能拿着这些物品在旷野中奔跑,否则会成为雷击的目标。

3、特别要小心的是,遇到雷电时,一定不能到高耸的物体(如旗杆、大树、烟囱、电杆)下站立;这些地方最容易遭遇;雷击危险。

六、教育学生洪水暴发时如何自救? 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这就是洪水灾害。发生了洪水,如何自救呢?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利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最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接近,防止触电。

5、洪水过后,要服用预防流行病的药物,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避免发生传染病。

七、课堂总结

生命只有一次,幸福快乐掌握在你的手里,希望同学们通过这堂安全教育课,学会珍惜生命,养成自觉遵守防溺水安全原则的好习惯。

汛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活动目标:

1、教育学生雨季路上安全行走常识,初步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让学生知道汛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情感。活动过程:

一、导入:

青少年学生是我们祖国和每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你们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伴随着闷热天气的到来,主汛期已悄然临近。防御学生溺水事故是我校防汛工作一个重点。为使同学们安全地度过汛期,特进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

二、对学生进行兴趣安全教育:

(一)暴雨天气要注意防雷

1、不要在大树底下避雨。因为下雨时,大树潮湿的枝干相当于一个引雷装置,如果用手扶大树,就仿佛用手摸避雷针一样。所以,在打雷时最好离大树5米以外。

2、下雨时不要在水边(江、河、湖、塘、渠等)、洼地停留,要迅速到附近干燥的住房避雨,要观察住房是否适合避雨。

3、不要拿着金属物品在雷雨中停留,因为金属物品属于导电物质。

4、打雷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关好门窗,防止雷电直击室内和球形雷飘进室内。

(二)暴雨天气上学、放学要特别注意:

1、暴雨过后,上学需途径小河、沟、桥的,要由家长陪同护送回校,如果洪水爆发未能经过小河、沟、桥的就返回家中等候可以安全通过了再回校,同时要让家人打电话告诉学校、老师,家中没有电话的要到邻居或者商店中打电话,以免学校、老师担心。

2、暴雨过后,放学需途径小河、沟、桥的,要先探视具体情况,或者由家长接送学生。回去要告诉家长,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暴风骤雨时要坚持主动到学校接送孩子,学生不能擅自涉险回家。

3、因洪水原因留校的学生,要安下心来,听从学校的管理,情况允许了才回家,不能擅自个人或结伴去查看洪水情况。

(三)严禁学生私自到河畔游玩、游泳:

1、不要私自或结伴去看河水,到河里游泳。有发现同学私自去河边的要及时阻止,阻止不了的要及时汇报学校、老师,以便学校、老师劝阻、批评教育,把溺水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2、请同学们不要在汛期私自或结伴到溪、池、坑、塘、和水库附近玩耍。

(四)请密切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和预警信号,如遇暴雨天气,学生不要单独外出玩耍及探亲访友,如确有必要,要由成人陪同。

三、小结:

同学们,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我们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当然,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面对屡屡发生的安全事故,我们要以防为主,远离危险。

汛期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洪水的相关危害,提高防洪意识。2.了解洪水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3.了解洪水暴发时的紧急自救措施。教学重点:了解洪水的特点等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洪水暴发时的紧急自救措施。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看洪水造成的危害的图片。2.学生谈观看后的体会。

教师总结:是啊,洪水做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夺走我们的家园,破坏我们的生活,甚至夺去我们的生命。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洪水的一些 知识,学习遇得到洪水时我们该怎么做。

(二)了解洪水的相关知识

1.了解洪水的类型 洪水可分为:暴雨洪水(含山洪)、风暴潮、冰凌洪水、冰川洪水、融 雪洪水、泥石流和跨坝洪水等多种类型。主要的是暴雨洪水。结合本地特点,请学生分析本地可能发生什么洪水。(暴雨洪水、泥石 流、跨坝洪水)

2.洪水的主要特点:(1)季节性明显

洪水集中出现的季节段时称之为汛期。江河每年汛期来临的时间有一 定规律,它主要决定于夏季雨带的南北位移和秋季频繁台风暴雨。

(2)洪水峰高量大受流域暴雨、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河流常可以形成极大洪峰流 量。

(3)江河洪水年际变化不稳定暴雨洪水区大洪水年和枯水年洪峰流量变幅大。通过对洪水特点的分析,使学生明白防洪措施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三)了解洪水暴发时的紧急自救措施

1.受到洪水威胁,如果时间充裕,应按照预定路线,有组织地向山坡、高地等处转移;在措手不及,已经受到洪水包围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地利 用船只、木排、门板、木床等,做水上转移。

2.洪水来得太快,已经来不及转移时,要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屋、大树、高墙,做暂时避险,等待援救。不要单身游水转移。

3.在山区,如果连降大雨,很容易暴发山洪。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冲走,还要注意防止山体滑坡、滚石、泥石流 的伤害。

4.发现高压线铁塔倾倒、电线低垂或断折;要远离避险,不可触摸或 接近,防止触电。

5.了解呼救的方法: 利用鲜艳醒目的颜色呼救、拨打 119(了解 119 不仅是火警,也可以是抢险救援电话)

(四)强调平时不到溪边玩耍、摸鱼等,防止跨坝洪水。

一、汛期期间,所安排人员必须

汛期自然灾害值班制度

24小时保持电话畅通,如遇险情可随时联系。并保证有一名学校行政人员在单位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二、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要本着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态度,坚守工作岗位,认真关切天气变化,随时做好应急准备。

三、值班人员在值班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不会客访友,不做与防汛无关的任何事情。

四、值班人员遇特殊情况不能值班时,事先应按有关规定向学校领导请假,待同意后方可离开。

五、值班人员在值班时,一旦发现有险情出现,应立即向学校领导汇报,做到上连下通。

六、凡在值班期间脱岗、离职、疏忽大意而造成严重损失者,视其情节追究责任,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篇6:2015学校冰雪天应急预案

卫生应急预案

为了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学校可能发生的传染病疫情、伤亡事故、中毒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机制,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加强日常监测,发现事件隐患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控制事件发展。

2、依法管理,统一领导: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成立管理组织,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与处置工作。

3、快速反应,运转高效: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各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立即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设立卫生室,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预防与控制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控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班级、各环节突发事件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防病和自救能力;

4、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与卫生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转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指挥、调度应急人员和资源配置,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演习,配备救援物品、器材和装备;

6、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对饮用水及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8、及时向乡镇卫生院或县疾病预防中心部门以及县教体局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消毒、流

行病学调查、紧急救援等工作。

四、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

为预防本校发生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应经常对食堂、饮用水设施、教学环境与生活区环境进行自查和巡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二)增加学校卫生投入,切实改善学校卫生基础设施和条件。包括传染病防控、教学及生活环境、学校公共场所、医务室等,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三)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学校卫生规范化管理。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发病情况;加强学校生活饮用水的管理,防止因水污染造成疾病传播;加强厕所卫生管理,做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防止污染环境和水源;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搞好教室卫生和环境卫生;做好计划免疫的宣传工作,严格执行新生入学前预防接种证查验和登记制度,提高学生疫苗接种率;加强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等有毒有害物质的加工、运输、存储、使用、处理等环节的管理,防止因管理失误引起突发事件。

(四)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师生的防疫抗病能力。

1、落实好健康教育课,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结合季节性、突发性传染病的预防,通过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以及校园网

等宣传途径,大力宣传、普及防控突发事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进行食品卫生知识和预防食物中毒的专题教育,增强学生识别腐败变质食品、“三无”产品、劣质食品的能力,教育学生不买街头无照、无证商贩出售的各类食品。

3、督促和组织师生加强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倡合理营养,不断增强体质。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报告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内容包括:传染病疫情、中毒事件(食物中毒及急性化学物品中毒等)、伤亡事故、饮用水污染事故、免疫接种事故及严重异常反应、以及其它重大疑难及不明原因的健康危害事件。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在学校建立考勤监测制度,指定专人对师生员工中的缺勤者进行逐一登记,查明缺勤原因。对因健康原因缺勤者由校医进行登记汇总并进行追踪观察,必要时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对可疑传染病人要及时与县疾控中心和各医院建立联系,以便做好防控和救治工作。对各房屋、锅炉、供电、饮水、食堂等各环节进行经常性巡查,及时发现、报告和排除安全隐患。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1、建立自下而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逐级报告制度,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实行24小时值班制,确保24小时通讯畅

通。按规定对事件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应严格按程序逐级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2、出现集体性食物中毒、甲类传染病病例、乙类传染病爆发、医院感染爆发及其他突发卫生事件时,医务室及学校有关部门应立即向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之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教体局报告。

3、任何人都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事件。学校任何人都有权向学校报告突发事件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举报不履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职责的情况。

4、报告内容与范围:

(1)学校内发生1 例及以上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甲肝/戊肝、伤寒(副伤寒)疑似或确诊病例;1例不明原因发热及肺炎病例要立即报告县疾控中心和县教体局。

(2)一个班级或宿舍发生1例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麻疹、风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病例或5例流感样病例、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时,除由接诊医疗机构进行上报外,班主任和任课老师要及时向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学校领导小组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管理工作规范(试行)》标准要求,向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发生2人及以上受伤及1人及以上死亡事件、发生急性职业中毒或其他急性中毒病例1例及以上、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或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 例及以上;发生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1例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在对患者进行紧急现场救治的同时,学校领导小组及时向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和突发事件的不同级次分类,结合本校实际,启动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

(一)传染病疫情

1、四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①启动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学校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加强系统内的疫情通报。

②学校做好进入应急状态的准备,落实各项防治措施。③可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但对集体活动进行控制。

④传染病流行时加强对发热病人的追踪管理;呼吸道传染病

流行期间,教室、图书馆、食堂等公共场所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肠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对厕所、粪便、食堂及饮用水应加强消毒,并加强除“四害”工作。

⑤严格执行出入校门管理制度。

2、三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三级应急响应。除对接触者实施控制外,全校保持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在第四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印发宣传资料,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画,提高师生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外出和进入公共场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②对全体师生每日定时测量体温,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③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责令其暂时离校到卫生部门规定机构进行隔离观察。对已经入校的接触者,学校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

④加大进出校门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员进入校园。⑤学校根据情况,及时向师生员工通报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

3、二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在三、四级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以下措施: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住校学生不得离开学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②全面掌握和控制人员的流动情况,教职工外出必须向所在部门请假。外出学生和去疫区的人员返校后,必须进行医学观察。学校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医学观察和消毒等工作。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及时查明缺勤原因。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暂停上学或上班,责令其暂时离校到卫生部门规定机构进行隔离观察。

③避免人群的聚集和流动。学校不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调整大型会议时间;学校不安排教师外出参加教研和学术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暂缓进行。

④对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厕所等场地使用期间每日进行消毒,通风换气。

⑤学校每日公布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⑥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

4、一级应急响应

辖区发生属于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疫情,校内无疫情时,启动一级应急响应。

①实行封闭式校园管理,全体人员不得随意出入。食宿问题由学校统一安排。

②对学生进行严密观察,对重大传染病的密切接触者或发现有可以症状时,及时就医,按卫生部门规定进行医学观察,暂停

上学或上班。

③取消师生参加各类大型集体活动。

④配合医务室做好对学生隔离观察工作,并做好室内外各项消毒措施。

⑤学校每日向县疾控中心和县教体局上报监测情况。⑥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

5、校内疫情

校内若出现传染病疫情,应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开展以下工作:

①卫生部门对本单位作出1例鼠疫、霍乱疑似或诊断病例时,按照卫生部门要求立即停课,封闭校区,配合卫生部门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控制,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疫情进展,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同时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后勤保障工作。

②出现一例传染病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鼠疫及肺炭疽的疑似病例,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报请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后,可对该班级和相关班级实行停课;如出现1例及以上上述的临床诊断病例及校内续发病例,可视情况扩大停课范围。若需全校停课,须报教体局批准。同时做好其他各项防控措施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后勤保障工作。

③出现乙、丙类传染病疫情的,要尽快向卫生部门报告,按照卫生部门要求,将患者隔离并转至定点医院传染科治疗,对密

切接触者进行密切观察,每日上报疫情及工作动态,发现可疑症状及时报告。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对传染病患者活动场所、空气、物品等进行定时消毒;

④采取停课措施的班级,合理调整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和教学形式,采用电话咨询与指导、学生自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做到教师辅导不停,学生自学不停。如学校停课放假,学校领导和教师(非密切接触者)要坚守岗位,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联系。

⑤对教职工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维护校园稳定。

(二)食物中毒

及时掌握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生校内食物中毒或可疑食物中毒时,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应做好下列工作:

1、立即停止食品加工出售活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当地卫生、食药监、教育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待确认后交予卫生和食药监部门处理;

4、积极配合卫生、食药监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饮用水安全事件

1、立即停止所有饮用水使用,并在第一时间报告卫生、教育和公安等部门;

2、立即将发病师生送往医院,并协助医疗机构救治病人;

3、属自建式供水的,停止使用,在县卫生部门指导下重新选取水源地;为集中供水单位供水的,立即停止使用,上报卫生和教体局,暂时使用经卫生部门检验合格的饮用水;属送水单位定点送水的,立即封存,停止使用,并报告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

4、积极配合卫生、公安部门进行调查,并按其要求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落实卫生部门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并妥善处理善后事宜,维持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6、配合卫生部门分析引起饮用水安全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意见,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突发中毒、伤亡事件

1、迅速控制现场,在保证救援者安全的情况下抢救伤员,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报警电话、消防救援电话等,讲清受伤人数、地点和人员受伤情况,同时向卫生、教育部门报告。

2、派出人员在学校门口迎接救援和处置人员到达现场。

3、及时将受伤师生送往就近医疗机构救治,配合急救人员对部分伤者进行就地抢救。

4、属于地震、火灾、自然灾害等导致的伤亡事故时要有序引领学生安全、有序逃生,避免逃生不当造成无辜伤亡。

5、属于刑事案件的要尽快有序疏散学生,并组织保安人员在警察到场前,尽量控制犯罪分子。

6、事件处理完毕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避免造成学生心理障碍;

7、要认真总结经验,避免今后发生类似事件,在不可避免的事故发生时尽量减少人员伤亡。

(五)预防接种严重反应或事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

1、及时将患病师生送医院接受救治。

2、迅速报告卫生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请求派遣并配合专业人员进校,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查明事件原因。

3、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尽快采取各项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

4、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缺,杜绝隐患。必要时对造成事故和损害的责任人追究责任。

七、人员和物资保障

(一)人员保障

学校按《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配齐卫生技术人员。组建本单位救援队伍,具体职责是:参加本单位预案制定;参加本校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加强与各救援专业

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开展适当的现场紧急救治和现场控制;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指导学生开展自救互救演练。

(二)物资保障

学校安排必要的经费预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提供合理而充足的资金保障和物资储备。配备物品:医务室配备满足需要的消毒用品、体温计、口罩、急救物品(绷带、无菌敷料)及各种常用小夹板、担架、止血袋、氧气袋及常规诊疗用药等物资。

八、注意事项:

1、要把抢救伤员、挽救患者生命放在第一位。

2、各卫生应急联系人要时刻保持联系,如果人员有变动要及时调整,并通报给相关单位。

3、对本应急预案根据单位变动、处置需要适时进行调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领导小组

长:校长: 赵启合 副组长:党支部书记:

赵耀民

政教副校长 : 刘鹏举

成员:郭宝贵

刘长青

李敬民

林瑞山

李胜利

李树林

彭文生

张维元

孟兆林 杜宇峰

魏晓静

领导小组职责:

1、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应急预案制定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防控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班级、各环节突发事件防控措施落实情况。

3、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突发事件防控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防病和自救能力。

4、建立晨午检全日观察和因病缺课制度,与卫生部门建立联系沟通机制。及时掌握师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传染病疫情早期表现的师生,及时转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5、指挥、调度应急人员和资源配置,组织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和演习,配备救援物品、器材和装备。

6、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7、对饮用水及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喝上安全饮用水,吃上放心饭菜。

8、及时向乡镇卫生院或县疾病预防中心部门以及县教体局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隔离消毒、流行病学调查、紧急救援等工作。

学校卫生应急救援队伍

长:校长: 赵启合 副组长:党支部书记:赵耀民

政教副校长 : 刘鹏举

成员:郭宝贵

刘长青

李敬民

林瑞山

李胜利

李树林

彭文生

张维元

孟兆林 杜宇峰

魏晓静

责:

1、参加本单位预案制定;

2、参加本校发生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救援;

3、加强与各救援专业机构的沟通和联系,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开展适当的现场紧急救治和现场控制;

4、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组织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

5、开展卫生应急知识宣传,指导学生开展自救互救演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讯联系人

救援电话:

急救中心:120

火警:119

匪警:110 县卫生部门联系人:

县疾控中心:

县卫生监督所: 镇卫生院电话联系人:

教体局联系人

教体局主管局长:

办公室:

体卫股:

学校卫生应急联系人:张维元

单位值班电话:6316418 校

长:赵启合手机:*** 主管副校长:刘鹏举

手机:*** 主

任:张

手机: ***

学校晨午检工作制度

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及教育部、卫生部对中小学生“因病缺课监测网络直报”工作的要求,依照上级文件

精神,为增强学校疾病 预防与控制力度,提高师生防病能力,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及时发现情况并及时 处理,防止传染病的发生,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晨午检制度。

一、晨午检人员: 班主任(任课老师)、每日值班领导

二、晨午检报告、操作细则

1、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并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处理学校卫生工作。每日于8:30和14:00做好晨午检工作,班主任教师填写好晨午检记录签字后交教导处检查汇总。

2、常规晨检“特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日统计报表”报告由班主任统计并报告,按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应急处理和报告。

3、班主任、因事外出时晨检相应工作提前委托跟班老师负责。

4、师生发现学生身体不适,通知其班主任老师,有发热(体温37.5度以上)、发热、红眼睛、水痘、出疹、腹泻等马上通知其家长送医院就诊。

5、学生发热要通知家长领回隔离治疗,不得带病上课,直至病情痊愈回班级上课。

6、晨检时应认真、细心,通过一看:仔细观察学生的面色(红润,尚可,一般,差)、精神状态(好,较好,一般,差),发现学生面色和精神状态不佳时,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必要时班主任通知家长带学生到附近的医院就诊,随时 和学校保持联系;二听:听患病学生、其家长和同学的阐述;三问:每天了解特 殊症状、因病缺课学生的家庭情况,家中有无成员发热,是否有疫

情接触(不可隐瞒),有疫情接触学生(有医疗和家长证明)要在家观察两周才可到学校上课,并上报;四联系:对没来校的学生,班主任要打电话了解情况并登记。

7、每日晨检情况要做好记载,班主任早读时间要检查本班人数及学生身体情况,特别对异常情况更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家长姓名及电话、异常情况以及就诊情况等。

8、严格执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实行追踪随访制,由班主任分别对 患病的学生进行每日追踪电话随访,及时了解其诊治情况。居家隔离病人做到“三不”即不上班、不上课、不外出。

9、每天统计学校患病学生人数及情况,认真贯彻 《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加强疫情报告,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程序,确保有疫情立即向学校领导和卫生部门报告。同时要及时通知后勤做好清洁消毒、切断传染途径,及时对疫源地进行消毒处理。

10、本制度自发布起实施,做到经常、安全,确保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

(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

(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医学教育`网整理。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

(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最新法定传染病分类》

原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近年来增加2种。现共39种。

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2009年4月3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三)丙类传染病

上一篇:幼儿发展关键期下一篇:广播电台制作播出网络技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