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

2024-04-14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通用18篇)

篇1:《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程说课稿

一、 说教材:

这是一篇童话,通过讲述小骆驼因小红马嘲笑他难看而委屈,到沙漠里亲身体验后,发现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都很有用,而认识到自己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故事,告诉我们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的用处。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富有情趣,寓动物常识于生动形象的童话故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重点部分以对话为主,凸现不同角色的不同身份、性格和感情。这篇童话也是读写结合的好材料,能够自然引发学生拓展思考、续写课文。

二、 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骆驼脚掌、眼睫毛和驼峰的特点以及它们在沙漠中的特殊用处。

2、过程与方法

学会合作,逐步学习总结和概括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判断事物不能只看外表,而要注重实质,看其有没有作用。

三、 说重点、难点:

第二课时,重点放在3、4自然段的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结合形象生动的特点,直观了解一些动物常识。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利用圈点标记工具,掌握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殊用处。另外。抓住童话特色,以读促说,以说促写,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以突破教学难点。

四、 说教法、学法:

1、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沙漠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只是从电视上、网上看过,所以了解甚少。因此,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2、朗读感悟

本文是一篇童话,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应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悟体验,体会小红马、小骆驼以及妈妈说话的语气及心情。

3、自主探究

在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时,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自主获取知识,一起体验情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练习说话

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并且学会表达,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设计环节为:复习导入--探究求知-拓展延伸

(一) 、复习导入:

这一环节主要抓感情线中小骆驼开始受到小红马嘲笑时“委屈”的心情,以及他委屈的原因是因为小红马说他的驼峰、脚掌和睫毛长得“难看”,引导学生跟着骆驼母子走进沙漠。

(二)、探究求知: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初步感知,了解小骆驼感情的变化:由“委屈”转为“自豪”。第二部分重点学习3、4自然段,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作用。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了解小骆驼的感情变化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走进沙漠,感知沙漠,体会沙漠环境之恶劣,由“委屈”转为“自豪”。原因是他发现了自己的驼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有那么大的`作用。

第二部分,精读3、4自然段,学习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现带着问题“有多大的用处”自由读课文,圈画标注,然后交流分享重点学习驼峰、脚掌和睫毛的特点和作用,接着通过层次朗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体会“自豪”之情。最后,通过讲故事领悟驼峰、脚掌和睫毛的作用。

(三)、拓展延伸:

这一环节通过续编故事,通过交流分享,及时评价进一步领悟深刻哲理,点名题意。

六、 说教学理念: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读中感悟,把自己放入课文中,创设情境,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在感悟中再读,进一步思考的人生哲理,在理解的基础上,在思考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达,达到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篇2:《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

1、上课伊始,问同学们谁见到骆驼,在哪里见过的?它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图片,再让孩子们说一说。

2、板书课题,“我”是谁呀?“小骆驼”为什么应该感到自豪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字字音松散(多音字)字形(小组自主汇报交流)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采用抓住主人公及事情发展的关键要素,把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会骄傲之情

1、导读第一、二自然段,学生自读课文后组织交流,抓住“又大又厚”“两层睫毛”“两个肉疙瘩”等词语引导学生了解小红马认为小骆驼的难看之处,读出小红马对小骆驼的嘲笑之意。采用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的教学策略,体会人物的情感。

2、创设沙漠旅行的情境,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引导学生阅读,边读边画出描写沙漠的句子,组织交流时,我将抓住“茫茫、无边无际、松散、铺天盖地”等词语,采用微课播放相关沙漠视频的教学策略,感受沙漠环境的恶劣,生存的不易。

3、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小骆驼和妈妈是如何在沙漠中旅行的呢?”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策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朗读文本,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完成学习单,找到脚掌、两层睫毛、两个肉疙瘩的作用并填写表格,以小组汇报交流的方式,感知原本难看的东西变成了有用的东西,从而体会小骆驼的”自豪”!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课件出示书中插图,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交流,续编故事。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续编故事,既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通过表演,强化了自豪,张扬了个性,提高了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了自我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

作业设计: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最感到自豪的地方,认真思考,找到使自己自豪的方面,用几句话写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篇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谈

听一位语文老师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第二课时) , 她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体会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的态度, 并读出这种语气。

2、找出描写沙漠的语句, 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骆驼脚掌、驼峰、睫毛作用的句子, 并指名交流。

4、续编故事。

下面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默读三、四自然段, 你看到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 可以用“———”划出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 划句子。

师:写骆驼脚掌、驼峰、睫毛用处的句子画出来了吗?把你画出来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生说句子, 师相机出示课件。

(1) 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 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 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师:“多亏”这个词去掉也能讲得通, 好不好呢?

生:不好, “多亏”说明脚掌又大又厚太重要了, 否则就无法在沙漠里生存。

师:你们知道小红马的脚长什么样吗? (课件出示) 看, 这是小红马的脚, 跟小骆驼相比, 小红马的脚是又小又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画的哪句?

生说句子, 师相机出示课件。

(2) 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 里面贮存着养料, 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师:“足够”换成“够”好不好呢?

生:不好。

师:茫茫的大沙漠要走很多天才能走得出去, 养料不充足, 不就饿死了吗?要是我们有这个驼峰多好呀!看来这两个肉疙瘩还真令人羡慕呢!同学们知道骆驼的驼峰是怎么贮存养料, 在路上又怎么提供给骆驼用的吗?这儿, 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驼峰的知识。 (课件出示资料, 生读。)

师:还有谁画的哪句?

生说句子, 师相机课件出示。

听完了课, 我在想:这节课倒有点像科学常识课, 学生除了学习了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的作用外, 还学习了什么呢?何况这些知识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时就已经知道了。

走进小学阅读课堂, 发现很多语文老师都在教课文内容, 并且把课文内容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覆盖着大量信息, 学生读几遍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老师把教学精力都放在学这些学生一读就知道的信息上, 学生会厌学, 导致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因此, 我们不能把课文传达的信息定为教学内容。“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借助课文这个例子, 教给学生有关语文的知识内容,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课标”、根据年段、根据课文、根据学时, 做出合理科学的认定。就拿《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来说吧, 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 根据“课标”、根据年段、根据课文体裁、根据学时、根据课后习题, 可以确定这些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认识9个生字、1个多音字, 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会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的态度, 朗读并熟记小红马说的话。

2、创设交际情境:小红马与小骆驼会说些什么?并让学生表演, 体会小骆驼的委屈。 (课标指出, 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3、朗读并熟记骆驼妈妈说的话, 并把第4自然段有关句子改写成妈妈说的话。

4、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 (按改写后的读。)

5、指导学生讲故事。 (这是课后练习的要求。)

6、小组合作续编故事:沙漠旅行结束了, 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 他会怎么说, 怎么做? (重点创编两人的对话) 再演一演。

篇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谈

听一位语文老师教《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她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体会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的态度,并读出这种语气。

2、找出描写沙漠的语句,指导朗读。

3、找出描写骆驼脚掌、驼峰、睫毛作用的句子,并指名交流。

4、续编故事。

下面就是老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教学片断。

师:请同学们默读三、四自然段,你看到骆驼的驼峰、脚掌和眼毛在沙漠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可以用“——”划出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划句子。

师:写骆驼脚掌、驼峰、睫毛用处的句子画出来了吗?把你画出来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吧。

生说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①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师:“多亏”这个词去掉也能讲得通,好不好呢?

生:不好,“多亏”说明脚掌又大又厚太重要了,否则就无法在沙漠里生存。

师:你们知道小红马的脚长什么样吗?(课件出示)看,这是小红马的脚,跟小骆驼相比,小红马的脚是又小又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生:读句子。

师:还有谁画的哪句?

生说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②妈妈说:“我们背上的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里面贮存着养料,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师:“足够”换成“够”好不好呢?

生:不好。

师:茫茫的大沙漠要走很多天才能走得出去,养料不充足,不就饿死了吗?要是我们有这个驼峰多好呀!看来这两个肉疙瘩还真令人羡慕呢!同学们知道骆驼的驼峰是怎么贮存养料,在路上又怎么提供给骆驼用的吗?这儿,老师向大家介绍一下关于驼峰的知识。(课件出示资料,生读。)

师:还有谁画的哪句?

生说句子,师相机课件出示。

听完了课,我在想:这节课倒有点像科学常识课,学生除了学习了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的作用外,还学习了什么呢?何况这些知识学生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后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时就已经知道了。

走进小学阅读课堂,发现很多语文老师都在教课文内容,并且把课文内容当作唯一的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覆盖着大量信息,学生读几遍就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老师把教学精力都放在学这些学生一读就知道的信息上,学生会厌学,导致语文教学耗时低效。因此,我们不能把课文传达的信息定为教学内容。“课文无非是例子”。我们应该借助课文这个例子,教给学生有关语文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内容必须根据“课标”、根据年段、根据课文、根据学时,做出合理科学的认定。就拿《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来说吧,这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根据“课标”、根据年段、根据课文体裁、根据学时、根据课后习题,可以确定这些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1、认识9个生字、1个多音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会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1、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红马瞧不起小骆驼的态度,朗读并熟记小红马说的话。

2、创设交际情境:小红马与小骆驼会说些什么?并让学生表演,体会小骆驼的委屈。(课标指出,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3、朗读并熟记骆驼妈妈说的话,并把第4自然段有关句子改写成妈妈说的话。

4、分角色朗读第3、4自然段(按改写后的读。)

5、指导学生讲故事。(这是课后练习的要求。)

6、小组合作续编故事: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重点创编两人的对话)再演一演。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什么),设计教学环节(怎么教)。这样安排,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学有所得。既了解了课文传达的信息,又提高了语文素养(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讲故事的能力、编故事的能力、表演能力等)。

篇5:《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

一、留足时间,促进自觉参与。

张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自由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安排学习进程。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欣赏、品味的机会,变过去被动地听讲为主动参与的实践活动,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如在解决“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有什么作用”这一问题时,张老师设计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并友情提示:这一问题中有三个小问题,每个小组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交流。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所涉及的课文内容”进行反复朗读、体会……这一过程,保证了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认真真地读书,扎扎实实地训练,仔仔细细地思考,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参与到语言实践中去。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变序的方法组织教学。

本课的教学设计改变了遵循教材内容本身顺序的讲读方法,从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水平出发,本着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则组织教学。

张老师没有急于解决本文的教学重点: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而是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品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借助课件媒介帮助学生感受沙漠的恶劣环境,建立对沙漠的`了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接着张老师话锋一转:就是在环境这么恶劣的沙漠里小骆驼和骆驼妈妈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转入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让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问题答案的热情,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未能紧扣课题,不断深化主旨。

篇6: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碰到了小红马。小红马惭愧地对小骆驼说:“小骆驼,我那年嘲笑你真对不起,我那天回家问我妈妈是不是每只小骆驼天生长得就不好看,我妈妈却说,虽然小骆驼长得不好看,但是为什么人类称它们是沙漠之舟呢?而且它们的脚掌不厚的话,那它们陷进松散的沙子里怎么办......”

小红马为了这事想了一年多,最终他决定跟小骆驼说一句:“对不起。”

篇7: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第二年,小骆驼又见到了小红马,骄傲地对小红马说:“别看我的脚掌又大又厚,眼皮上有两层睫毛,背上还有两个驼峰,很难看,其实它们的作用大着呢!”小红马却毫不在乎,说:“切,你长得那么丑,它们能有什么作用?我才不信!”小骆驼说:“你不信,敢跟我到沙漠里走一趟吗?”“走就走!”小红马不服气地说。

小骆驼带着小红马到了沙漠里。刚走了几步,小红马的脚就陷进了松散的沙子里,它大声叫道:“救命啊!我的脚陷进了沙子里了,快来帮帮我!”小骆驼回头一看,笑着对它说道:“看到了吧,我的脚掌又大又厚,是不会陷进去的。”说完,小骆驼就把小红马扶了起来。这时,狂风大作,漫天风沙,“快闭眼睛!”小骆驼提醒道。“我闭了,可沙子还是进了眼睛!沙子怎么不进你的眼睛呢?”小红马泪汪汪地说道。“我有两层睫毛,可以帮我挡风沙。”小骆驼自豪地说。风沙停了,它们继续往前走。不一会儿,小红马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它疑惑地问小骆驼:“咦?你怎么不饿啊?我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小骆驼看着小红马狼狈的样子,说“我的两个驼峰里贮存着足够的养料,够我路上吃的.了。怎么样?还敢继续走下去吗?”小红马惭愧地低下了头,说:“对不起,我承认你有自己独特的本领,我不再嘲笑你了。”“没关系的,这下你知道了吧,判断事物的美丑,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实质,看看有没有用处!我们回去吧。”小红马点点头说:“我知道了,谢谢你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说完,小骆驼和小红马高高兴兴地走出了沙漠。

篇8:《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1个多音字, 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红马、小骆驼头饰;学生田字格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小朋友们, 大家都应该认识我了吧, 仔细看看我有什么特点呢?

2.谢谢大家的夸奖, 不然我会感到很自卑的。

3.今天,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齐读课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课题。重心转移:谁?应不应该?感到什么?等)

4.你们说得都很好, 同一个句子,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读法和说法都不同, 我们祖国的语言丰富多彩, 看来我们得好好学习这篇课文了。

(二) 初读课文

1.这篇课文里出现了很多的生字新词, 比如这些词语你们不一定会读。 (出示第一组:镜子、委屈、走一趟、多亏、陷进、贮存、足够、闭上、松散、疙瘩, 让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我们再来挑战一下。 (出示第二组:茫茫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松散的沙子、陷进沙子里、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 谁能将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1) 听了同学的朗读, 你有什么感受?

(2) 谁发现了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吗? (都有沙)

(3) 这些是描写沙漠的, 那在你的印象里沙漠是怎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

3.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沙漠的图片, 大家来欣赏一下吧。

(1) 出示沙漠图片及声音。

(2) 齐读这些词, 读出感受。

4.沙漠环境是如此恶劣, 谁能生活在沙漠里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把课文读正确。

(2) 读通读顺句子,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 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5.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6.认真默读课文, 思考:小骆驼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课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概括。 (教师板书这两个词“委屈”“自豪”)

(三) 精读课文

1.幻灯出示第一小节:有一天, 一只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

(1) 哪一个是小骆驼呢?描述一下小骆驼的样子。

(2) 读一读第一小节, 你有什么感受。

(3) 从哪些地方看出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呢?

(4) 你能通过朗读来体现小骆驼的爱美以及小红马看不起小骆驼的态度吗?

(5)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2.小骆驼觉得很委屈, 告诉了妈妈, 骆驼妈妈该怎么做呢?

(1) 幻灯出示第二小节。

(2) 从骆驼妈妈对小骆驼说的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 有感情地朗读这小节, 体会小骆驼的委屈以及妈妈的关爱。

3.去了沙漠之后, 小骆驼有没有什么改变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 作业

1.我要说:我感到自豪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要写:指导写“趟、陷”。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词语。 (出示词语)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在溪边照镜子的小骆驼遭到了小红马的嘲笑, 觉得很委屈。还记得小红马是怎样说的吗? (出示填空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4.齐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5.过渡: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 骆驼妈妈决定带小骆驼去沙漠走一趟。

(二) 精读三、四自然段, 在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思考:小骆驼和妈妈是靠什么走过大沙漠的呢?

2.学生读后交流, 随机出示相关句子。

脚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出示句子) 妈妈指着脚下松散的沙子, 对小骆驼说:“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 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 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

(2) 小骆驼的脚掌有什么用途? (板书:陷不进沙子)

(3) 你能把句子里的小问号去掉, 换个说法吗?

(4) 指导朗读。

驼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出示句子) 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 小骆驼担心地问妈妈:“再走下去, 我们饿了怎么办呢?”妈妈说:“我们背上的这两个肉疙瘩叫驼峰, 里面贮存着养料, 足够我们路上用的了。”

(2) 懂得驼峰的用途。 (板书:贮存养料)

(3) 指导朗读。

睫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出示第四自然段。

(2) 想象当时的情景, 读好这段话。

(3) 懂得小骆驼睫毛的用途。 (板书:遮挡风沙)

3.师引导:原来看似难看的脚掌、驼峰、睫毛有这么大的作用啊!如果你是小红马, 你还会嘲笑小骆驼吗?在茫茫的大沙漠里, 骆驼给了人们很大的帮助, 是我们人类越过沙漠必不可少的好朋友, 所以人们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沙漠之舟”。

4.让我们齐读三、四自然段, 再次体会骆驼驼峰、脚掌、睫毛的作用。

(三) 精读最后一段, 深化理解

1.过渡:骆驼妈妈的亲切教导和自己的亲身体验, 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

2.自由朗读第五段。

3.交流 (板书:自豪)

这里以小骆驼的想法点明了文章的题目, 以后我们也可以在写作文的时候运用它。

(四) 续编故事, 感悟生活

(出示思考题) 沙漠旅行结束了, 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 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 小红马说:“瞧你, 长得这么难看, 还来照什么镜子呀?快去美容院美美容再来照吧!”

想象一下, 这回小骆驼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学生原地演读)

(五) 总结全文, 拓展延伸

1.小骆驼虽然长得难看, 但它身上的这些看起来难看的外表在沙漠中的用处很大。学了课文, 你们有什么收获或体会吗?

2. (出示小结齐读) 有些事物虽然看上去不太美, 但它却是很有用的, 所以判断事物的美丑, 不能只看外表。

3.在我们身边, 你还发现有哪些外表看似难看, 却很有用的事物呢?

4.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六) 作业

1.有感情地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附板书: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脚掌———————又大又厚——————陷不进沙子

眼睛———————两层眼毛——————遮挡风沙

驼峰———————两个肉疙瘩——————贮存养料

篇9:《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唯有通过语言实践活动。本次教学活动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本课的教学就是在丰富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质量。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懂得骆驼的驼峰、脚掌、睫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重点】

明白骆峰、脚掌和睫毛在沙漠里发挥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投影。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小朋友好,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个很特别的动物,看,他来了。(出示小骆驼)

2.原来是只骆驼。他的年龄很小,我们叫他小骆驼。我们来仔细看看他的模样。(出示驼峰——背上两个鼓鼓的肉疙瘩,这是他的脚掌,再看看他的睫毛,哟,有两层呢!)

3.简述骆驼:骆驼有两种,有一个骆峰的单峰骆驼和两个骆峰的双峰骆驼。单峰骆驼比较高大,在沙漠中能走能跑,可以运货,也能驮人。双峰骆驼四肢粗短,更适合在沙漠和雪地上行走。骆驼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特别耐饥耐渴。骆驼在沙漠里能驮人载物,是其他动物所不能替代的。所以,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称。骆驼的驼峰里贮存着脂肪,这些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骆驼能够连续四五天不进食,就是靠骆峰里的脂肪。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峰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讲的就是骆驼(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读懂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3.学生自学,教师注意辅导后进生学习。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3~4自然段)

3.出示词语:

自豪 镜子 委屈 告诉 疼爱 养料 足够 陷进

铺天盖地 刮过来 疙瘩 贮存 松散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3)齐读。

4.数数全文有几个自然段,然后开火车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默读课文,勾画不理解的字句。

6.讨论交流:

(1)响鼻:骡马等动物鼻子里发出响声叫打响鼻儿。

(2)贮存:积存。

(3)养料:能供给有机体营养的物质。

(4)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5)俯:低下。

(6)疙瘩: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7.小结自学情况:我们现在知道了骆驼的一些特点,也知道了小骆驼为什么感到委屈。但为什么最后它又感到自豪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课文,找答案。

四、布置作业

1.书写生字并注意字形,抄写课后习题3词语。

2.同桌练习听写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板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生齐读课题)

2.听写词语(上节课出示的)

3.说一说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让它明白驼峰、脚掌和睫毛的作用)

二、精读课文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第一段)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并思考:小红马为什么说骆驼难看呢?(这一段写小骆驼把小红马说它非常难看的话告诉妈妈。难看是因为小红马在嘲笑它)

板书:脚掌(又大又厚) 睫毛(两层) 疙瘩 难看

(2)骆驼听了后觉得很委屈,它会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妈妈告诉它什么?

2.有感情地指导朗读。

过渡:小骆驼跟妈妈到沙漠里去旅行了,旅行结束后,小骆驼还委屈吗?

3.默读第3~4自然段。(第二段)

(1)思考:沙漠里有什么特点?(“茫茫、松散的沙子、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2)指名读,思考:小骆驼为什么而感到自豪?(骆峰:贮存养料,足够路上用;脚掌:又大又厚,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睫毛:两层,以防沙子侵入。各自在沙漠里都有巨大的作用)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小骆驼跟妈妈在茫茫沙漠中旅行的经过)

过渡:经过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小骆驼明白了什么?

4.学习第5自然段。(第三段)

(1)齐读。

(2)小骆驼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板书:自豪)

(3)这段写了小骆驼通过沙漠旅行,悟出被小红马认为难看的东西都是自己在沙漠中赖以生存的最美的东西,心情无比愉悦。

三、总结全文

课文讲述了小骆驼听小红马说自己很难看觉得很委屈,后来跟着妈妈到沙漠里走了一趟,明白了驼峰、脚掌和眼毛的作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判断一种事物美不美,不能光看外表,必须用辩证的眼光去看。

四、板书设计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各有各的用途骆峰 贮存养料 足够路上用脚掌 又大又厚 便于行走睫毛 两层 遮挡风沙

五、作业布置

续编故事:

小骆驼的沙漠之旅结束了,有一天,它又来到小溪边照镜子,欣赏它那又大又厚的脚掌、两层长长的睫毛和高高耸起的驼峰。恰巧小红马也来了,它们第二次的相逢,小骆驼会怎样对小红马说呢……

篇10: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第二天,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小红马又看见了,就又嘲讽到:“你这个丑八怪,小动物们都害怕被你传染。”还故意把身子扭过去,小骆驼平静地说:“我的脚掌虽然又大又厚,但是它可以帮助我不陷进沙子里。身上的两个肉疙瘩叫驼峰,在沙漠里可以帮我储存养分,还有眼上的两层眼睫毛,它可以帮助我阻挡沙子进到眼睛里。”小红马说:“我不信。”“我们可以在沙漠里来比赛一下吧!”小骆驼说。

第三天,小红马跟着小骆驼一起走进了茫茫的大沙漠。小红马不小心踩进了沙子里,小骆驼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小红马拉上来,小红马说:“啊!真险呀!”他们又走了很长很长的路,小红马感觉又饿又渴,但还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走,但小红马看到小骆驼还是很轻松地走着,看起来一点也不累,就问:“小骆驼,你为什么不饿哪?”小骆驼说:“因为我的驼峰里面贮存着营养,所以我不会饿的。”说话间,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小骆驼赶紧俯下身子,闭上眼睛和鼻孔,小红马也学着小骆驼一样,一会,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眼睛和鼻孔没有进一点沙子,小红马却因为沙子进到眼睛里,疼的“哇哇”直叫。

最后,不骆驼和小红马走出了沙漠,小红马羞愧地说:“我不应该嘲讽你,我们以后做朋友好吗?”小骆驼说:“好啊!”从此,小红马和小骆驼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篇11:《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续写

一天, 小骆驼又在小河边照镜子,又遇到了小红马。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你真难看,难看死了。哈哈!小骆驼耐着性子说;你懂不懂,我的脚掌有大又后是为了不限到沙子里,长了两层睫毛是为了不让风沙吹到眼睛里,我背上那两个肉疙瘩叫驼峰是为了储存养料地。

小红马说;那又怎么样,反正你就是很难看。小骆驼说;那你跟我去沙漠走一趟吧。小红马说;走就走。骆驼妈妈也去了,因为她很担心小红马适应不了。

来到了沙漠,小红马一下就限到了沙漠里面说;救命啊!骆驼妈妈和小骆驼费了好大的劲才把小红马拉出来小红马一声不吭心里很惭愧,内疚。

过了一会小红马就又饿又渴。骆驼妈妈把带着的水和食物给小红马吃。小红马很有礼貌的谢过了骆驼妈妈。一阵风沙吹过来,骆驼妈妈和小骆驼用自己柔软的鬃毛盖在小红马的头上小红马的眼睛里没有刮进一点沙子。

篇12:《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续写

小骆驼又碰到了小红马,对小红马说“上次我的脚掌、睫毛、肉疙瘩虽然难看,但是它们的作用大着呢!在沙漠,又大又厚的脚掌不易陷进沙子里;双层的睫毛可以挡风沙;背上的肉疙瘩还可以贮存养料。不信跟我到沙漠里起一趟。”小红马不服气的说:“走就走,谁怕谁。”

小红马刚走进沙漠,马蹄就陷了进去,费了好大的劲,才拔出来。忽然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了起来,小骆驼闭上眼,结果眼睛里一丁点儿沙子都没进,而小红马眼睛鼻孔都进了沙,呛的它直打响鼻。渐渐地小红马走得越来越慢,那是因为小红马的肚子饿得咕咕直叫,走不动了。小骆驼说:“你肚子饿了,我不饿,因为我的肉疙瘩叫驼峰,它可以贮存养料,足够我走三天三夜的了。”

小红马听了脸一下就红了,它对小骆驼说:“我不应该说你难看,原来你还有这样大的本领啊!怪不得人们称你是‘沙漠之舟’,果然名不虚传啊!”

篇1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

一、抓住课题, 读出发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

生: (齐读课题)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师:假如有人问: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哪个词要读重音?

生: (齐答) 我。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我”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问:我应该感到怎样才对?课题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自豪”读成重音。)

师:假如有人怀疑:我感到自豪对不对?课题又该怎么读?

生: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才对”读成重音。)

……

师:你们这样说都是对的。一个句子,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读法、说法就是不一样, 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多彩!看来, 我们得好好学学这篇课文。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 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薛老师深谙此理, 匠心独运, 抓住课题, “读”字当头, 精雕细琢, 引导学生在轻重缓急的变换朗读中, 体会“一个句子,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 读法、说法就是不一样。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多彩”, 发现了“同样的文字, 不同的重音, 会传达不同的信息”的秘妙。这样朗读训练看似简简单单, 却又扎实有效, 既让学生理解了题意, 又达到了训练思维、培养语感的目的, 还避免了新课伊始“要么就题读题, 轻轻滑过;要么就题解题, 按部就班;要么就题质疑, 明知故问”的僵化套路, 可谓一举多得。

二、拎出词句, 读出理解

师: (出示第二组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松散的沙子陷进沙子里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这些词语你可能会读, 但不一定读得好。谁能将这些词语的意思读出来?

生: (读词语, 将“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读成“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 多加了一个“地”字。)

师: (指着“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 请你再读一次。

生: (仍然读成“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过来”。)

师:看仔细, 再读一次。

生: (终于读对了, 但很不流利。)

师:哪个读法顺一些?

生:有个“地”字更顺一些。

师:是吗?

(七嘴八舌地议论。)

师:自己读读看, 在这里, 多一个“地”字也可以。你觉得怎么读顺就怎么读吧。

生: (自由、快乐地朗读。)

师:想想这些词语的意思, 谁再来读读?

生: (读词语。“茫茫的大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沙漠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读出了沙漠的气势。)

师:听了他的朗读, 你有什么感受?

生:好像看到了无边无际的沙漠一样。

生:感到沙漠很可怕。

师:读词语, 或者读词组, 就是要将词语或词组的意思表现出来。 (示范朗读, 学生跟读。读得很投入。)

薛老师拎出课文中核心词语并巧妙地分类, 展开了词语教学, 而词语教学还是以“读”为主。首先, 营造宽松的读书氛围。当学生朗读多加一个“地”字时, 薛老师耐心地引导, 真诚地鼓励, 给足了学生机会, 直到读正确为止。而后话锋一转, 让学生说说“哪个读法更顺一些”, 体现了对儿童的尊重, 尤其是当有学生认为多个“地”字读得更顺时, “你觉得怎么读顺就怎么读吧”, 体现老师对孩子有一颗包容心, 此时,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已经形成, 孩子们更加快乐、自由地朗读起来。其次, 渗透有效的朗读方法。让学生想想词语的意思读一读, 将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了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 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听读后的感受, 让词语回归了语境, 富有生命。最后, 恰到好处的示范带读。针对三年级孩子认知能力和朗读水平, 从学情出发, 教师示范带读, 孩子积极投入, 读得入情入境、有声有色, 课堂里回荡着动听悦耳的读书声。

词语教学, 没有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词语的意思, 没有让学生脱离语境去造句造段, 而是让学生读, 在读正确、读通顺的基础上, 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蕴含的意思, 这样的朗读训练不仅仅理解了文中的关键词句, 更为进一步对课文的阅读感悟作了有效的铺垫。

三、关注段落, 读出创造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要读准字音, 读通每一句话。

(自由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专心!课文能读通吗?现在看谁读得好。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呢?老师有个经验, 在朗读的时候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像课文中的人物那样想、那样说。比如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老师是这么想、这么读的。 (示范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 小红马看见了, 就喷着响鼻对小骆驼说…… (插话) “喷着响鼻”, 你见过吗?

……

师: (继续往下读) 你的脚掌又大又厚。 (插话, 自言自语地) 看看我小红马的脚掌, 轻快灵巧, 跑起来“得得得”, 多好听! (继续读) 眼皮上长着两层眼毛。 (插话) 那么长几层眼毛?两层眼毛好看吗? (继续读) 背上还有两个肉疙瘩, 多难看哪! (插话) 你们背上有个肉疙瘩, 会怎么样?

生:羞死人了!

师:这么一想, 再这么一读。你是不是好像看到小骆驼与小红马了?你能像老师那样读吗?

生: (模仿老师的语气, 读得绘声绘色。)

师:读书就是要这样读, 把自己放到课文里去!现在谁愿意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生: (选择第二自然段朗读。)

师:读得很流利, 很投入。可是缺少了一点“妈妈”的温柔。

(生再读。)

师:这次“温柔”了!虽然你是男的。 (众笑)

(生读课文3、4、5自然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老师还能不看书读, 信不信?

生:不信!

师:仔细听老师读。 (范读课文第5自然段, 故意漏掉“在沙漠里”四个字。)

生: (纷纷举手) 老师错了, 错了!

师: (故意装糊涂) 没错吧!

生:漏掉了“在沙漠里”。

师:刚才我允许你们多加一个“地”字, 现在也宽容一下, 行吗?

生:不行。因为漏掉了这几个字, 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

生: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才起作用, 到了其他地方, 比如草原上, 就没有作用了。

生:离开了沙漠, 骆驼的这些优点都变成缺点了。

师:看来这几个字真的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注意这几个字。

(生齐读。)

张田若先生说, “阅读教学, 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张庆老先生也说, “书不读熟不开讲”。此环节薛老师将朗读训练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现在: (1) 时间有保障。初读感知环节, 薛老师提出了“要读准字音, 读通每一句话”要求后, 充分放手, 给足时间, 发挥自主, 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朗读, 体现“让学”的理念。 (2) 指导有艺术。薛老师巧妙地把范读与插话结合起来, 插话的目的是使学生“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 学生自然地进入了情境, 读时加进了自己的理解, 这样的朗读指导深入浅出。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引导学生, 课堂洋溢着轻松愉悦;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更是“难得糊涂”, 故意丢掉“在沙漠里”四个字, 通过质疑问难, 师生对话, “在沙漠里”这一限制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生朗读时自然地强调起来, 这样的朗读指导如羚羊挂角, 了无痕迹。 (3) 课堂有实效。课堂上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投入, 读得深情并茂, 读得绘声绘色, 读出了个性化的理解, 更读出了自己的创造。在这样的过程中, 无论是词句理解、内容领悟, 还是情感升华都已水到渠成。

篇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课程说课稿

关键词: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本体性教学 内容

2015年10月,本人有幸在南通大学参加了“江苏省高校小学教育学科教学论教师培训班”,生动的开班仪式之后,便是吴忠豪教授的学术报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课程改革”。之前拜读过吴教授的著作,对其“教语文”、“学语文”的理念甚感兴趣。现结合自己对其的认识,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一、“本体性教学内容”内涵

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

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融知识性与故事性于一体:故事的开头,小骆驼因小红马嫌它难看而感到委屈;之后小骆驼在妈妈的带领下,去沙漠走了一遭,在这个过程中小骆驼认识到它的脚掌、双层睫毛、肉疙瘩都各有大用处,至此,小骆驼觉得它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结合“本体性知识”,有以下几个新认识:

(一)课题的独特性

课题看似啰嗦,却意蕴独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句话的主干是“我感到自豪”,在这一主干上添加了“应该……才对”,正是暗示着在感到自豪之前有一个与之相对的“感到自卑(委屈)”。表述上的细微差异对应的便是不一样的故事情节,课题的概括性与准确性由此可见一斑。

然后可用“课题比较,暗示故事”的方式来导入本篇课文的学习。

(二)“委屈”的内涵

课文的情感线索较为清晰,小骆驼从感到挺委屈到自豪。如果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来读,会发现看似平常的“委屈”亦不平常。为何小红马当时感到“委屈”,而不是“难过”。借助工具书可知,“委屈”应是“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而心里难过”的意思。“委屈”更具体,“委屈”是有前提条件的——“不应有”。新认识:1.之前没有谁说过小骆驼“难看”;2.小骆驼生来如此,“难看”的责任不在他自己;3.小骆驼之前不但没有觉得自己难看,反而是比较认可自己的外貌的,不然课文的开头,也不会有“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

“委屈”是这一故事的情感“词眼”,既是对故事形象的描绘,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带领学生准确、细致地体会“委屈”的内涵,于无疑处设疑,并进一步带领学生回到文本去探究。也可带领学生初步感知小红马说的话是“不应该”的,生活中不要做“小红马”。

(三)劝说的技巧

课文的三、四两小节是故事的主体,骆驼妈妈带小骆驼到沙漠走了一趟,并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把“脚掌又大又厚不会陷进沙子里”、“两个肉疙瘩可以储存养料以备长途之需”、“双层睫毛可以挡住风沙”这几个道理传递给了小骆驼。细读思考,我们不禁要问:科普小知识老师该怎么处理?让学生知道这些知识并能复述这些知识是需要的,但不能止步于此。进一步追问:为何骆驼妈妈要等到第二天把小骆驼带到沙漠才慢慢告诉他这些知识?这三个小知识妈妈是如何一一道来的?为何小骆驼在沙漠之行后立马转变了心情?在这样的追问下,我们逐渐发现了文本的奥秘:劝说的技巧、语言训练的留白。

劝说需要技巧:妈妈的劝说是温柔的,但为了彻底转变小骆驼的认识,妈妈把小骆驼带去了沙漠。语言的力量有时需要借助特定的场景才能发挥到极致。当脚踩着沙漠时,妈妈适时抛出这句话“多亏我们的脚掌长得又大又厚,如果我们的脚也像小红马那样,陷进沙子里怎么拔得出来呢?”细读这句话,妈妈并没有明说又大又厚的脚掌有什么好处,因为小骆驼已脚下有知、心中有数,妈妈用比较和反问的方式让语言更有力度。妈妈第二句话的时机也是恰到好处:“他们走哇,走哇,走了很远很远”,小骆驼担心“饿了怎么办”的时候,妈妈才来解释驼峰的作用。而最后“睫毛的作用”已无需妈妈说了,风沙吹来之时,小骆驼已然知晓、体会、坚信。这三个层次,步步推进,条理清晰,让我们看到劝说是需要技巧的。更重要的是“被劝说安慰者”自己的体验和发现。三个层次又有区别:第一层有留白,又借助了比较与反问;第二层较专业性的知识,语言表达清楚;第三层,提供了情境,没有了妈妈的话语,留下了学生言语训练的空白。

三、用教材“教”“学”

关注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对叶老“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的继承,是对语文课程性质准确把握之后的选择。关注本体性教学内容,让教师可以用教材“教”、学生可以用教材“学”。让一篇课文的学习不再拘泥于内容的分析、平面的滑行,而走向语言指导、言语实践、方法迁移。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篇15:《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续写

小骆驼听了,自豪地说:“我的脚掌、睫毛和背上的驼峰,它们在沙漠里的作用可大了!”

“我不相信。”小红马说:“有本事你带我到沙漠里走一次。”

“那我们上路吧。”说完,小骆驼带着小红马走进了茫茫的沙漠。

刚走了几步,小红马的脚就陷进沙子里了,好不容易才把脚给拔出来,而小骆驼走路稳稳当当的,像走平路一样。

又走了一段,突然,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地刮了过来。小骆驼让小红马赶紧俯下身子,闭上眼睛。风沙过去了,小骆驼的眼睛里没进一点沙子,而小红马却被沙子迷红了眼。小红马对小骆驼说:“我们还是回家吧,我饿了,你为什么不饿呢?”

“我背上的驼峰贮存着养料,足够路上用的了。”小骆驼解释道。

篇16:《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续写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小骆驼在小溪边又遇到了那匹小红马,小红马看见了说道:“你长的那么难看,怎么还来照镜子呀!”

小骆驼笑了笑说:”虽然我身体上的东西很难看,但我的两层睫毛可以遮挡风沙,我的脚掌又大又厚,可以不陷沙子里,而你一走进去,脚就会陷进沙子里的,我的两个肉疙瘩叫驮峰,它可以贮存养料,当我饿时就会给我补充能量的,而你没有。”小红马听了,不相信的“哼”了一声说:“我不信,除非你带我去沙漠。”小骆驼为了证明自己有这些本领,就答应了小红马。它们一起来到了荒无人烟的大沙漠,小红马刚伸出右脚,就陷进了松散的沙子里,怎么用力拔也拔不出来,就在这时,一阵巨大的风沙吹的小红马叫着说:“哎呀!我的眼睛里进沙子了。”小骆驼站在一旁,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它急忙帮小红马挡住风沙,把它的脚拔出来,说:“小红马,你现在相信我了吧!”小红马不好意思的对小骆驼说:“对不起,我上次不应该嘲笑你的,判断事物的美与丑不是只看外表,要看它的实际作用。”小骆驼大方的说:“没关系,其实你也有本领:在路上奔跑,我可比不上你哦!”

就这样,小红马和小骆驼.就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篇17:《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续写

“你好啊,小怪物。”小红马喷着响鼻用讥讽的眼神瞅了一眼小骆驼。

小骆驼不紧不慢地说:“你不要太骄傲了,有没有胆量跟我到沙漠里走一趟?”

小红马瞪大了眼睛:“我当然敢了,走就走,谁怕谁呀!”

到了沙漠,小红马第一步就陷进了沙子里。小骆驼看见了,急忙跑过去把小红马拽了起来。骄傲的小红马没有感谢小骆驼,但它走路开始变得很小心,生怕再陷进去。小红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小骆驼却走得十分稳当。这时,小红马的肚子咕咕地叫了起来。小骆驼说:“我的两个驼峰里有好多养料,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可惜没办法送给你。”话刚说完,一阵狂风卷着沙粒袭来,小红马吓得拼命呼喊着:“小骆驼,救救我呀!我的眼睛进了好多沙子!”“别怕!躲到我后面来。”风沙总算过去了,小骆驼眼里没有进一点沙子,再看看小红马,又脏又累又饿,还惊魂未定呢!

篇18: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续写

一天,小骆驼又在小溪边喝水,恰巧小红马看见了,就不屑一顾地对小骆驼说:“你长得这么丑,怎么还好意思出来见人?”小骆驼却自豪地说:“别看我的脚掌。睫毛、驼峰都长得不好看,但它们在沙漠都有很大的用处呢!”“不可能。”小红马大喊。“那你和我到沙漠里走一趟吧。”“走就走呗!”小红马毫不在乎地说。

第二天,小红马和小骆驼一起走进了沙漠。沙漠一望无边,太阳像一个大火球,在烘烤着沙漠。小红马热得满头大汗,心里却想:不就有点热嘛,我倒要看看小骆驼的那三样破东西在沙漠里有什么用处。不一会儿,一阵风沙铺天盖地刮过来,小骆驼赶忙俯下身子,闭上眼睛和鼻孔。而小红马呢?眼睛、鼻孔里全是沙子,难受极了。小红马过了好一会才把眼睛、鼻孔里的沙子全部弄掉,更不服气地说:“也就这一个小用处吧!”可是,没过多久,小红马的肚子就想起了“咕咕之歌”,心里却依然不服气,只好硬着头皮继续走。

忽然,小红马发现自己的腿已经被沙子陷进去了,它还是不服气,想把自己的蹄子拔出来,可是却发现自己的身子越来越往下沉,一直沉到了下巴。小红马急得汗如雨下,看着小骆驼越走越远,心想:如果我不嘲笑小骆驼的话,就不会跟它来到沙漠,最后就不会落到如此下场。于是它赶忙大喊:“小骆驼,救命啊!快来帮帮我呀!”小骆驼急忙跑回来,把小红马拉了出来。小红马面红耳赤,惭愧地说:“对不起,小骆驼,我不应该嘲笑你……

上一篇:小学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峰会企业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