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20部必看电影

2024-05-13

人生20部必看电影(精选6篇)

篇1:人生20部必看电影

更多课程传送门:点这里

20部必看经典心理学电影,心理学电影往往与犯罪、惊悚电影连在一起,可能剖析心理,本是件令人害怕的事。若想被心理学电影洗礼一番,就下载来看。

1、《吮拇指的人》thumbsucker

心理看点:ADHD Ritalin,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点评:名叫Justin的男孩,17岁了还在像婴儿一样吮吸大拇指,戒不掉。

2、《记忆碎片》memento

心理看点:短时记忆障碍,海马体损伤

点评:就不重复细节了,不是因为太经典而在这里设悬念,而是完全无法重复。

3、《水果硬糖》Hard Candy 心理看点:恋童癖、犯罪心理学

点评:看完这部电影后:基本上男人都觉得一阵寒意飘过,女人则觉得大快人心。

4、《大象》elephant 心理看点:校园暴力,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点评:这是一部关于校园暴力的片子,思考良久为什么名叫“大象”?——原来青春期的大象才是最危险的。

5、《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心理看点:Abnormal的心理学,潜意识,人格分析。变态心理学,异性癖、食人狂 点评:经典中的经典,强烈推荐!就算再多看上几遍,依然回味无穷啊。

6、《心理游戏》the game

心理看点:人格/性格测试,应用,设计情景

点评:一部标准的好莱坞电影,值得一提的是,情节的接宕起伏会让你爱不释“眼”。

7、《爱德华大夫》spellbound

心理看点:梦的解析、失忆、强迫泛化;精神分析中的经典 点评:希区柯克的名作,也是心理电影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8、《梦旅人》picnic

心理看点: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

点评:影片并没有过多地表现精神病的歇斯底里,取而代之的是这些病人的单纯和可爱;岩井俊二的巅峰作之一。

9、《约书亚》Joshua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乱伦

点评:九岁男孩Joshua,因为妹妹出生而失宠;在此之后,发生了一连串不幸的事。

10、《圣女贞德》the messenger:the story of joan of arc 心理看点:精神分裂症

点评:一部让人深深迷恋的片子,喜欢贞德振臂高呼“Follow me”时血液沸腾的感觉。

11、《雨人》rain man

心理看点:孤独症(通俗点叫自闭症)高功能孤独症 点评:惊觉于它如此细腻而又震撼人心。

12、《和莎莫的500天》(500)Days of Summer 心理看点:恋爱心理,失恋治愈

点评:继《暖暖内含光》之后又一治愈大片;不同的是前者是做梦大片,后者是醒梦大片。

13、《象人》The Elephant Man 心理看点:精神救赎、社会心理学

点评:大卫·林奇1980年的处女作,黑白胶片,看完会哭的。

14、《火柴人》matchstick men 心理看点:洁癖、强迫性人格

点评:火柴人——美国俚语,说的是那种让你掏心掏肺外加掏钱的骗徒„„内容挺有意思的,结局也很精彩,值得一看。

15、《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心理看点:儿童心理学

点评:影史上只有四部惊悚片曾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这部片子便是其中之一。

16、《庸人哈尔》Shallow Hal 心理看点:教育心理学

点评:庸人哈尔和一个胖妞谈恋爱的故事,一部有明显教育倾向,能深切满足各位有受教育痞的人们愿望的片子。

17、《苏菲的世界》Sofies verden

心理看点:心理教育、自我分析、犯罪心理学

点评:把一部哲学名著改编成电影,还让那么多人喜欢,不容易啊。

18、《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

心理看点: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点评:看完后我的感受是:我想找个像Sean一样懂爱的人。

19、《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 心理看点:双重人格 精神分裂症

点评:Christina Bale的表演得真好。再没有比他更有魅力的变态杀人狂了。20、《死亡实验》das experiment

心理看点:服从心理,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点评:这是一部通过设定极端环境表现人性阴暗面的电影,非常有震撼人心的冲击性。

篇2:人生20部必看电影

时间:2011-09-02 11:29:15 编辑:Eminem 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399 我要投稿

内容简介:想创业,却怕因为不懂商业社会必须的经济常识而失败,那么来看看哈佛商学院20部必看电影吧,相信能给你带来许多启发。哈佛商学院20部必看电影(附简介)。

这20部电影可以学到的商业社会必须的经济常识,以及每天都发生着的经济欺诈。这20部电影都是英语国家孩子在学习商业知识方面必须看的影片。其中包括哈佛商学院一直排第一位的Wall Street,还有沃顿商学院排第一位的Trading Place,以及斯坦福要求商科学生必须看的Boiler Room。

1.Wall Street(华尔街)(1987)

内部交易是违法的,不违法怎么能够发财。关键看如何违法同时可以掩盖。不看这个影片怎么能够随便进入股市。

2.Glengarry Glenn Ross(拜金一族)(1992)

当房地产进入萧条的时候,美国的房屋中介的销售顾问都在忙什么?他们如何利用数据库,如何门到门地将房地产销售出去。如何在萧条期包装房地产,如何瞄准新婚家庭的住房需求,如何对准投资需求?看了才知道,如今的美国房地产萧条肯定不会是问题。

3.Trading Places(颠倒乾坤)(1983)

经济是交易行为的代名词。只要有交易,就需要学会评估交易是否合算,就需要透视交易对方内心的秘密。交易中学到三个核心法则,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如何地方只要有交易的地方都适用的本质法则。

4.Boiler Room(锅炉房)(2000)

难以想像的是违法交易几乎与证券市场形影不离。一个19岁的年轻人如此近距离地目睹财富的操纵过程,让谁富有,那不过是一个随机的选择。

5.Pirates of Silicon Valley(硅谷传奇)(1999)

比尔·盖茨与斯蒂夫·乔布斯在所有方面的看法,观点都是对立的。他们只有在一个事情上是绝对共同的,那就是尽一切可能封杀这个影片。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是如何 孵化的,是怎么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不到25岁的年轻人利用了什么样的市场规则,又是如何让市场规则,让客户,让竞争对手形成一个共同体的。阴谋一个接 一个,层出不穷的点子笼罩在硅谷的上空。

6.The Coca-Cola Kid(可口可乐小子)(1985)

不是地震中的可乐男孩,而是美国男孩的可乐生涯。作为一个碳酸饮料的营销从业员,他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在边远的澳大利亚小镇,为什么没有一瓶可口可乐?营销是生意不可缺的部分。尤其是创业中不可缺少。一个男孩用可乐创造一个事业的故事。

7.The Secret of My Success(发达之路)(1987)

任何年轻人的梦想中都至少包括两个绝对共同的东西,一个是金钱,一个是美女。明天早晨醒来,发现你不过就是一个北漂的时候,不过就是陷入大上海茫茫人海中的 一个小小小小的水滴的时候,如何实现自己梦想中这两个无法或缺的元素。且看美国堪萨斯的男孩在纽约飘荡的历程。如果纽约可以代表近100年人类商业活动的中心,那么,任何21世纪的年轻人,你不得不面对大城市的喧嚣、躁动,美女可以让你实现金钱的梦想,同样,金钱也可以让你品味美女的诱惑。

8.In Good Company(优势合作)(2004)

想成为全球级别的公司,怎么能够不看这个影片?大公司都是通过收购来长大的。你会收购吗?知道收购后销售主管是怎么想的吗?知道销售人员背后议论什么吗?联想收购IBM失败的核心因素就是根本没有看懂这个影片。你看得懂吗?当公司与公司之间发生买卖的时候,公司一员的你,位置在哪里?

9.Barcelona(巴塞罗那)(1994)

美国人的销售方式,销售方法真的可以同行全球吗?一个美国销售在西班牙的销售经历让我们学到销售的价值观,销售对客户文化的处理方式,销售对客户关系的把握。

10.Jerry Maguire(甜心先生)(1996)

做生意要拿出诚意来。这个影片为美国文化提供了两条经典的短语,风行美国经久不衰。show me the money 让我看到钱才是真的。任何生意都如此。怎么才能看到钱,什么情况下,你会忘记这一点,而且通常是客户劝你忘记这一点。生意中没有牢靠的友谊,这是你在创业 前必须要牢记的教训。做销售,建立大客户关系不容易。

11.Office Space(上班一条虫)(1999)

公司缩减规模,预备裁员的时候,这个哥们居然不知道,而且,就在裁员开始的那天,他却决定请假一天。他的两个办公室的好友已经处在被开掉的边缘,无奈,哥们 三个决定实施一个神秘计划,将公司帐号上的钱陆续转移,当然,通过木马病毒的方式。然而,由于这个哥们本来对办公室工作就没有感觉,于是,对于裁员特别轻松,满不在乎,公司高层偏偏就欣赏这样的态度,他居然被留下了。办公室政治课实战教材。市场经济环境中公司遇到危机时,裁员的本质动机,员工对公司的作用的核心意义都是必须要学习的商业社会的基本规则。

12.The Corporation(解构企业)(2003)

18世纪美国法律正式通过了一个企业可以是一个个人的组织行为后,到21世纪,仅仅两个多世纪,美国的这个公司法居然影响了全球,你可以在中国的公司法中也看到类似的描述。恰好是这样的法律文本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这个冠之以法人的称号横行全球,世界每一个角度都受到影响。个人的贪婪,个人的无度,个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地扩张,膨胀。从最深刻的本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商业规则,并无情地揭示了其存在的弊病以及可以打败之的机会。商业法,垄断法,公司治理的必修课程。

13.The Insider(惊爆内幕)(1999)

当商业秘密与巨额货币纠缠在一起的时候,阿尔8226;帕 西诺主演的主持人面对了两难的处境。在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金钱可以换来什么?商业社会的本质是货币自由交换,只要你情我愿,交换什 么都可以,哪怕是交换对公众危害严重的吸烟的秘密。科学家的良知能否用钱收购,中国古语说的有钱能使鬼推磨,真的在外国对于鬼来说有效吗? 交易中的商业价值,交易中的定价原理,商业信誉在交易中的作用都是这个影片中活生生地展示出来的,商科学生必须要理解金钱统治人类社会的必然结果,以及这种结果具备的不可逆的特性。

14.The Hudsucker Oroxy(影子大亨)(1994)

一个缓慢叙事风格的影片。一个票房不怎么样的影片,一个懂商业的人说好的影片,一个社会大众看不懂的影片。一个公司的老板自杀了,似乎特别符合现在的萧条期 的潮流。然而,老板自杀了,其公司还蒸蒸日上呢,董事会的实权人物开始行动,行动的目的当然是私欲横流,监管呢?正直呢? 公司治理,企业董事会操作实战等都是这个影片不可多得的实战教案。

15.Antitrust(反垄断)(2001)

商业社会信任容易建立吗?谁值得信任、给钱的人值得信任吗?给你一个录用的机会就值得信任吗?影片中的大型软件公司暗指微软,公司老板也是用比尔盖茨为原型的。从斯坦福录用天才软件工程师毕业生,然后应付已经严重推迟了的软件发布日期。然而,信任却突然成了一个问题,一个公司,法律,个人,专业性之间复杂 的,纠缠不清的问题。毕业了,有的是大公司如同鳄鱼一样盯着你,不是用鳄鱼般的嘴,而是用诱人的薪酬,宽松的待遇包装起来的网,你已经准备好投怀送抱了吗?

16.Rogue Trader(魔鬼营业员)(1998)

学习银行业务,尤其是投资业务最好的教材。一个能够将百年老字号银行一夜之间弄垮的业务模式到底是什么?其中伴随着一个职员怎样的人生辉煌?如何巧妙地利用廉价的不懂业务的员工?如何利用大银行罕见的机会?还记得里森在巴林银行的所作所为吗?应该不会忘记2008年华尔街横行的杠杆吧。学习金融,学习投资,学习银行业基本操作的实战教案,怎么能够错过?!

17.Other People’s Money(抢钱世界)(1991)

商业法,企业兼并,商业诉讼规范,商业流程,兼并重组流程等。也是一个基于美国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美国商业自由市场中到处充满了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的冲突,矛盾。也恰好是这些冲突和矛盾中可以学到不同的人的心思,不同的人的动机,以及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手段。商业法的学生,商科学生,法律学生必看。

18.Disclosure(败露)(1994)

迈克尔道格拉斯的影片总是让人经久不忘。这个影片的主题是性骚扰,是公司办公室性骚扰。一个高管面对提升的机会,提升的关键人是他大学的女友,女友的动机并不单纯,在办公室发生了一切,一切,第二天却在法庭相见。商业法,办公室行为,公司群体人际关系行为准则,公司高管提拔等都是难得的教材,生动的雷人的教案。万万不能错过的是道格拉斯的滔滔不绝,振振有词以及慷慨激昂。

19.What Women Want(男人百分百)(2000)

用最巧妙的方式揭示女性所思所想的影片。天生上帝都羡慕的帅哥自以为是,从事的又是广告行业,居然没有机会升迁,居然老板还是女性。一个意外,就一个小小的车祸,让他具备了能够阅读女性头脑的能力,他居然真的发现了女性竟然是这么想的。商业心理学,女性行为学,广告学等都是这个影片中最需要学习的亮点。

20.Barbarians at the Gate(门口的野蛮人)(1993)

篇3:人生20部必看电影

20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者们习惯于把此前从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到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的10年称之为“左翼10年”。“左翼10年”中, “左翼文学”发展迅速且硕果累累, 但此间及以后根据“左翼文学”改变的电影却屈指可数。其中的原因是值得我们进行研究的。

一、“左翼文学”创作及电影改编扫描

自从创造社、太阳社于1927年“4·12”之后浓重的白色恐怖的背景之下勇敢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以来, 尤其是“左联”成立以后, 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随即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创作方面成果丰硕, 并与实际生活斗争紧密结合。如:茅盾的《子夜》、《农村三部曲》 (《春蚕》、《秋收》、《残冬》) 、《林家铺子》;蒋光慈的《咆哮了的土地》;丁玲的《韦护》、《水》;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胡也频的《光明在我们前面》;叶紫的《丰收》;艾芜的《南行记》;殷夫的《孩儿塔》;蒲风的《茫茫夜》;杨骚的《乡曲》;洪深的《农村三部曲》、 (《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 ;田汉的《回春之曲》等等。此外还有“9·18”事变以后流亡到上海的被称为”东北作家群“的创作, 如:萧军的《八月的乡村》、萧红的《生死场》、端木蕻良的《憎恨》、舒群的《没有祖国的孩子》等。左翼作家的这些创作一方面反映出了这一时期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的社会生活,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罪行, 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巨大恐慌。单从1934年3月14日的《大美晚报》上的一则新闻就可以了解到, 被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奉中央党部电令, 派员挨户至各新书店查禁的新文艺作品就有149种之多。可见“左联”的创作成果给国民党当局带来的恐慌有多么巨大, 也证明了左翼作家的创作所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影响。

二、“左翼文学”电影改编

从以上对“左翼文学”的扫描中我们可以看到“左翼文学”在上世纪30年代的蓬勃发展之势。然而, 我们也可以发现:在上世纪30年代以至40年代, 逐渐成为主流电影之一的“左翼电影”从“左翼文学”作品改编而拍摄成的电影并不多, 即使是从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新兴电影”的角度来看同样也不多, 称得上改编成功的电影更是屈指可数。这不能不说是十分令人费解的。从有限的资料中约略可知的有:

《春蚕》 (根据茅盾同名小说改编, 编剧夏衍, 193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

《姊妹花》 (根据郑正秋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 编导郑正秋, 193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

《烈焰》 (根据田汉舞台剧《火之跳舞》改编, 1933年艺华影业公司出品) 。

《春蚕》是夏衍的第一部改编作品。当时夏衍化名为蔡叙声, 将茅盾的《农村三部曲》之一的《春蚕》改编为电影剧本, 由程步高导演、王士珍摄影。茅盾的《春蚕》以1932年“1·28”战争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 描写了蚕农老通宝一家辛苦养蚕, 蚕茧获得了大丰收, 然而茧厂却不开称, 白花花的茧子卖不出去, 结果是丰收成灾, 老通宝和一村的人都增加了新的债务。小说反映了外国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而来的经济渗透、洋货倾销以及战争给中国民族工商业、手工业带来的毁灭性的打击, 买办资本家, 奸商、高利贷者乘机压榨和盘剥, 中国的农村经济濒于解体、中国的农民日趋贫困的残酷现实。夏衍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当时就有评论认为:影片“十分忠实于原作的精神和风格”, 是“近年来全部农民生计的缩影……鲜明地勾画出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般状态”, [1]“不仅把作为‘消遣品’的电影更正确地转向到‘教育上’去应用, 也是更有力地把一向作为‘罗曼斯的纪录’的电影转向到‘社会生活史’的方面去叙述”。[2]电影《春蚕》追求强烈的非戏剧性化的纪录风格, 淡化了情节和冲突, 同进又加以适当的充实, 在采用以近似纪录片的手法加以表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有研究者认为:“《春蚕》的改编和拍摄, 是中国新文艺作品搬上银幕的第一次尝试”, [3]208“开辟了新文艺电影之路”。[4]但是笔者认为其意义绝不仅仅在此。从大众传播的角度以及做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和同样做为大众传播的小说出版的关系来看, 《春蚕》的改编和拍摄, 使得做为中国新文艺作品的小说《春蚕》通过电影改编和拍摄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从而扩展做为大众传播媒介电影的题材领域。然而, “左翼电影”在其崛起和发展中似乎并没有能够很好地把握这样一种关系, 左翼作家的创作被改编并拍摄成电影的寥寥无几。虽然《春蚕》被改编并拍摄成电影后一度有过座谈和讨论, 但在观众中并没有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兴趣。

《姊妹花》是郑正秋根据自己的舞台剧《贵人与犯人》改编拍摄的。郑正秋是中国电影早期的开拓者, 第一代编剧、导演。他的创作主张倾向于“教化社会”, 关注过中国妇女的苦难命运和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 也曾经创作拍摄过迎合小市民趣味, 追求商业价值的电影作品。30年代的时候, 郑正秋在左翼文艺运动的影响下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资、反封建”的主张。《姊妹花》描写的是一对孪生姊妹, 自幼分别跟随父母而骨肉分离, 长大成人后却命运截然不同。姐姐大宝嫁给了一个穷木匠, 妹妹二宝却做了军阀钱督办的姨太太。在连年的天灾人祸逼迫下, 姐姐带着母亲及木匠丈夫从乡下流落到都市, 阴差阳错般地到了钱公馆当奶妈。然而姊妹相见不相识。姐姐在妹妹二宝的淫威和轻蔑的眼光中过着屈辱的生活。姐姐后因为救治重病在家的丈夫, 向妹妹预支工钱而不得, 反挨了妹妹一记耳光。无奈之下姐姐便偷取小主人佩戴的金锁准备变卖, 不料被妹妹的小姑撞见, 失手撞倒一只大花瓶, 致使妹妹的小姑命丧黄泉。姐姐被捕入狱之后, 母亲前去探监, 又发现军法处长正是当年抛弃自己的丈夫, 可是这个丈夫却极不情愿救助自己身陷囹圄的亲生女儿。但作品的结局却是一个令人意外的“大团圆”:破碎的一家人最终“欢天喜地”地团聚了, 二宝还拥着母亲和姐姐上了自己的汽车。

《姊妹花》被改编成电影时, 保留了原剧的家庭伦理悲剧性质和基本情节, 同时突出强调了造成悲剧的原因———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姊妹花》虽然被认为是郑正秋最具左倾色彩的代表作, 但缺陷和局限也是明显的。一方面是暴露社会不平, 是“替穷苦人叫屈的”, 另一方面又带有小市民幻想的“协调主义”, “大团圆”的结局就明显地表现出了郑正秋的这种思想局限和缺陷。但不管怎样, 《姊妹花》改编拍成电影之后, 由于它的故事曲折动人, 描写生动, 深受观众尤其是小市民的喜爱, 居然创造了国产片连映60多天的票房高纪录, 让当时处在严重经济困境中的明星影片公司营业鼎盛, 渡过难关。当然, 这部影片在它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使做为舞台剧的原著被人们有了更多的了解。

《烈焰》是田汉在艺华影业公司从事创作活动期间根据他自己的舞台剧《火之跳舞》改编的。该剧以1932年“1·28”战争中上海闸北地区遭日本帝国主义轰炸焚烧的事件为背景, 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罪行, 也暴露了上海租界里的有钱人隔“界”观火的可耻行径。剧中以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贯穿其中, 男青年齐阿桂出身农民, 朴实忠厚, 是一个救火员, 女青年王阿贞追求享乐、爱慕虚荣。这一对表兄妹原本十分相爱, 但由于思想观念不同后分道扬镳, 阿贞如愿以偿, 当上了“太太”。在一次火灾中阿桂前去救火, 与阿贞奇迹般相遇, 阿桂拒绝了阿贞想恢复爱情的请求。“1·28”之夜, 阿桂敲响了报警的钟声, 告诫广大民众:“这火要烧到自己头上来了!”并与广大民众一起冲向扑灭烈焰的救火中。由于国民党和租界当局对艺华影业公司此前出品了几部非常鲜明的抗日反帝影片之后进行干预, 该剧在改编为电影时有了较大的改动, 原先极为鲜明的抗日的主题不得不以一种较隐晦的方式来表现。“火灾”在影片中也被处理成只是带有象征性。也许是这样的原因, 在许多部“中国电影史”的著作中都没有对这部影片加以更多的评述。但这部电影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三、“左翼文学”电影改编问题探因

“左翼文学”在这一时期创作颇丰, 且影响巨大, 其意义非同一般, 却没有更多地被改编为电影而得以更广泛的传播, 的确有些令人费解。考察分析其中原因大概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民党反动当局对“左翼文学”千方百计的封锁与禁锢。由于“左翼文学”鲜明的社会性、政治性以及在此之前的白色恐怖中崛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给国民党当局所带来的极大的恐慌, 所以国民党当局对“左翼文学”进行了残酷的绞杀。这只要看看这一时期国民党当局对“左翼文学”和“左翼电影”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就很清楚了:

1929年9月, 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召开全国宣传会议, 在会上提出了“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 意在对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30年11月, 上海《民国日报》的文艺周刊与《觉悟》副刊, 以及《絜茜》杂志, 公开宣布打倒“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 “建设三民主义的新文学”;[5]

1930年12月, 国民党政府颁布了《国民政府出版法》;

1931年2月7日, 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内枪杀“左联五烈士”;

1931年10月, 颁布了“出版法实施细则”25条;

1934年5月, 国民党政府在上海设立“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

早在1929年春, 国民党政府就在上海设立了“戏曲电影审查会”, 同年7月, 内政部、教育部联合颁布了“电影检查电影片的规则”, 8月在上海又成立了“电影检查委员会”;1930年11月, 国民党行政院正式发布了“电影检查法”, 2个月后又颁布了“电影检查法实施细则”和“电影检查委员会组织章程”。所有这些都是对“左翼电影”的前进和发展设置的重重障碍, 在客观上形成了对“左翼文学”作品进行改编的影响。

二是左翼电影工作者更注重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进行取材, 与其对”左翼文学”作品进行改编, 不如直接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感受, 直接编写电影剧本, 免得走改编的“弯路”。面对如此严酷的局势, “左翼电影”也许认为完全不必要走改编“左翼文学”作品的路, 完全可以走自己的路, 另辟蹊径, 与“左翼文学”双管齐下, 扩大“左翼电影”的影响力。这点也许可以从左翼电影工作者所受到的整个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指导思想影响来理解。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形成之初就确定:“第一, 作家必须注意中国现实社会生活中广大的题材……, 抓取反帝国主义的题材……, 抓取反对军阀地主资本家政权以及军阀混战的题材……, 描写农村经济的动摇和变化, 描写地主对于农民的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崩溃, 描写民族资本家的形成和没落, 描写工人对于资本家的斗争, 描写广大的失业, 描写广大的贫民生活, 等等。”[6]

三是“左翼文学”作品本身就存在某些局限或不足, 缺乏改编成电影的基础, 缺乏从文学转换成电影的元素, 所以, 大部分的“左翼文学”作品无法改编成电影, 即无法电影化。譬如针对茅盾的小说《春蚕》的改编, 唐纳在当时就指出:“电影《春蚕》在艺术上的完成是有许多缺陷的, 这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原因的总和, 但并非是证明小说《春蚕》不能够也不应该电影化”。他毫不客气地指出:“电影《春蚕》用看图识字式的说明来代替了小说上紧张心理的描写, 没有把握住小说《春蚕》中老通宝等人, 对自然及隐藏着的社会势力的搏斗的紧张空气, 以及全剧的顶点放在白虎星偷宝宝的不妥当等这些编剧与导演上的缺点是该特别指出的。”关于文艺作品电影化的问题唐纳认为:“问题不在必要与否”, “现在要问的只是某一部名著的电影化, 对于民众究竟需要不需要?”他认为:“文艺和电影各有其特殊的内容和材料”, “大多数的文艺作品电影化而致失败, 主要的原因便是在狭隘的画框里要装过多的素材”。[7]欧阳予倩在1936年时也曾指出:“艺术品之所以可贵, 就是用种种方法把选定的题材所含的意义传达给大众, 叫他们接受。技术不精的作品往往使观众不能接受, 或者令观众所得的印象与作家预期的相反。……有了思想还有传播思想的方法。倘以机械的说教和命令式的惩劝为满足, 那就无须乎艺术”。[8]283所有这些观点看法, 对我们研究“左翼文学”作品为何改编成电影如此之少的原因是很有启发作用的。“左翼文学”创作在30年代曾经存在过严重的图解政治的倾向, 过于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 并把文学阶级功利性绝对化为文学唯一特征, 公式化、概念化的弊病十分严重, 以致它与以影像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电影这一大众传播媒介拉开了距离。电影和文学是两种不同的媒介, 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它们之间能够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恰恰是“形象”将它们连结到一起的。文学和电影讲究的都是“形象”, 只不过文学的形象是隐性的, 还需要有读者通过语言文字加以形成, 而电影的形象是显性的、直观的, 无须再借助文字的想象完成。而“左翼文学”创作中那种政治性, 社会性, 尤其是公式化、概念化使得这种连结成了一种不可能。

四是左翼电影工作者在30年代左翼时期更看好电影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及它的作用和影响力, 从而减少了对文学改编的关注。“左联”早在成立之初的1930年4月就发出号召:把文学“从少数特权者的手中解放出来, 真正成为大众的所有”。[9]2051931年11月“左联”又做出决议提出:“为完成当前迫切的任务,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必须确定新的任务, 首先第一个重大的问题, 就是文学的大化”。[10]在此影响下“左联”下属的“左翼戏剧家联盟”在同年11月也做出决议:“本联盟目前对于中国电影运动实在有兼顾的必要, 除产生电影剧本供给各制片公司并动员盟员参加各制片公司活动外, 应同时设法筹款自制影片”, “组织电影研究会, 吸收进步的演员与技术人才, 以为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基础, ……同时, 为准备并发动中国电影界的的‘普罗.诺’运动与布尔乔亚及封建的倾向斗争。”[11]如何“大众化”, 在左翼电影工作者看来, 电影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最佳艺术形式了。因为这是为电影做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所决定的。之所以称之为“大众传播媒介”就在于这种传播媒介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左翼电影工作者似乎很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当时著名的电影批评家尘无就撰文指出:“电影既然是文化层中‘教育及鼓动的强有力的工具’, 那么他必然要负起这一任务。要中国电影负起这一任务, 那就非加强中国电影从业员前进的领导不可。换一句话, 就是不把中国电影放在大众的、不是少数人的领导和影响之下, 中国电影就永远不会有正确的反帝, 反封建的影片产生。”“我们知道组织大众力量的最伟大的电影, 一定要深入到大众中间去, 一定要让每一个人了解, 才有效力”。他还提出了电影大众化的具体措施:“第一, 要尽量的把电影大众化;最主要的, 还是影片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第二, 纪录影片的采用;因为电影中的纪录片。他的大众化的程度, 能超过普通影片的数倍”;“第三, 短片的提倡”;“第四, 露天电影的放映”。[12]郑正秋此时也看到:“电影负着时代前驱的责任”, “电影是大众的, 不是一个公司或少数人所得而私的”。[13]由此可见, 左翼电影工作者对做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及它的作用、影响是十分重视的, 自觉地把电影做为“大众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当然也就减少了对文学改编的重视了。而实际上所有这一些说法早在1922年就被后来成为左翼作家的洪深全部概括了:“影戏为传播文明之利器, 无论深奥之科学、曲折之事情、以往之历史, 无不可的详尽表示。世有不能读书之人, 断无不能看影戏之人。欧美与我远隔重洋, 语言文字不同。华人通西文者少, 西人通华文者更少, 国风俗尚不能互喻, 一有交涉即不能彼此谅解, 影响于国交者绝大。然有不能读中国书之西人, 断无不能看中国影戏之西人。由前之说, 影戏能使教育普及, 提高国民程度;由后之说, 影戏能表示国风, 媾通国际感情。”[14]这样的见解实在颇为全面。

摘要:“左翼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蓬勃发展且硕果丰富, 但是在20世纪30、40年代根据“左翼文学”改编的电影却寥寥无几, 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 既有客观方面的, 也有主观方面的。

篇4:20年后人类怎样看电影

——《骇客帝国》

我们看到的世界是不是真实的,这是从庄子、柏拉图等先贤就开始思考的问题。《骇客帝国》里所描写的情况是人类被机器统治,人类的感官被Matrix直接作用于脑神经进行模拟,使人类心甘情愿为机器做牛做马,这种情况让人类的自尊心很难接受。

不过模拟感官这种事情也并非只能伴随着苦难和强迫,也可以是一种享受。理科生出身,不仅是小说家,同时也是一个业余程序员的王小波,在一篇杂文中曾提到: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曾提出过一种“紧身衣”,专门用来虚拟现实,全身只要有两万个触点,穿上后就可以模拟身体的全部感受,再加上模拟视觉的3D眼镜,和模拟嗅觉的嗅觉瓶等,就可以创造完全可以乱真的虚拟世界——“迎面走来一个美女,你能感到轻风拂面,如果是不友好的美女,感受到的就是大耳刮子”。

最适于应用这种技术的显然是游戏。我们设想一下这种技术所能达到的效果:怀念古典世界的人有福了,你可以在游戏世界里梦回唐朝,和李白对对诗;科幻迷们有福了,你可以在游戏中飞向太空,到木星找找黑石;登徒子们有福了,你可以在游戏中和各色只可远观的美女明星交朋友,坐而论道。

在刘慈欣的《三体》中,也描写过类似的模拟身体感官的游戏工具,小说里称之为“V装具”。三体组织用它来发展地下党员,今天这种东西虽然还没有出现,但世界显然已经在向这个方向发展。比如近两年开始出现的体感游戏,你的一举一动直接体现在游戏的3D世界里,怎么看怎么像Matrix的雏形。

我一直不太看4D电影,因为技术太粗糙。不过,近期一时兴起看了一次所谓4D版的《钢铁侠3》,不由得又怀念起王小波描写的“紧身衣”来。

《钢铁侠》虽不是专为这种影院拍摄的电影,但放映起来也很搭调。除了座椅的震动、喷水等效果,最有趣的是座椅本身带有触点,当钢铁侠同学被打飞,重重摔到地上时,后背上的触点就会启动,噼里啪拉打在后背上,使你感受钢铁侠同学的战斗处境。虽然还不成熟的形式可能让一般观众觉得比较小儿科,可我却不禁小小激动,因为想到了这不就是盖茨的紧身衣吗?只不过盖茨设想的紧身衣有几万个触点,而所谓的4D影院座位只有十几个触点。顺便说一句,有意思的是,电影里的小罗伯特·唐尼,正是穿着钢铁紧身衣战斗的。紧身衣外面的世界,通过信号传给了他的眼睛。

去参加过世博会的朋友都见识过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非主流电影银幕。在各种非主流的银幕中,我最喜欢的是球幕,因为球幕的画面可以完全超出人眼睛的视界,影像在人的四方上下,类似于三维空间,所以有极强的身临其境感,是IMAX所无法比拟的。

我在科技馆看过几次球幕电影,球幕电影因为银幕数太少,无法靠票房收回成本,所以只能拍摄一些成本比较低,以科普为主的短片,视觉上也比较简單。纵然如此,仍极为赏心悦目,比如在表现太空、原野等空旷移动镜头时,你感受到的不是银幕上的画面在动,而是自己的座椅在太空或者原野中飞行。想象一下,如果在这样的球幕上放一部《2001太空漫游》这样的科幻片,那绝对是科幻片迷们最幸福的事情了。

未来的电影会发展成什么样?球幕虽好,但把所有银幕都换成球幕,似乎也不太可能,成本太高,占地太大。而家庭影院则完全可能取代影院,通过3D头盔,在家享受到逼真广阔的视觉效果。而所谓的4D座椅也可以很轻易地搬回家,并最终发展成“紧身衣”或“V装具”。可以想象到那时,电影和游戏将会出现某种程度的融合,电影通过家中的超级电脑直接付费下载,观众全副武装的进入3D世界,一定程度上从以往的电影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杨德昌的电影《一一》里有一句话说:“电影发明了之后,人的生命延长了三倍还多。这是因为电影使人经历之前难以经历的人生,看到难以看到的世界。而20年后的电影,给人的生命延长的也许不再是三倍,而是三十倍、三百倍。谁知道?”

有人也许会想,这样的电影太强调感官刺激,会不会沦为电子游戏式的娱乐,而它的艺术性从此消亡?我觉得这是多虑了,就像当年卓别林和小津相信有声片会使电影艺术消亡一样。艺术家一样会从新的技术形式上找到新的表达方式,这是艺术家自己也未想到的。

(本文编辑 谢宁)

篇5:10部必看的励志电影推荐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在成功的路上总是铺满荆棘。但是有的人却能咬牙坚持,劈荆斩刺,最后成就完美人生。这10部电影讲给关于坚持与成功的故事,让所有人明白,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

1、the social network: entitlement

《社交网络》根据本·麦兹里奇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而成。影片的故事原型来源于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华多·萨瓦林。

”a guy who makes a nice chair doesn’t owe money to everyone who has ever built a chair.” – the social network

everyone should be familiar with the social network movie, and the success of facebook founder, mark zuckerberg.

the social network is a movie that will inspire anyone to feel deserving of success, whilst also showing some of the drawbacks that being successful can have with the creation of backstabbing and legal rows.

2、the secret(秘密): positive attitude

自从 the secret 面世之后,风靡了整个科技导向的西方国家。人们对自然法则·吸引定律掀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信之,有人疑之,反应真的是不一而足。到底这出纪录片有什么魅力,能够让 oprah、larry king 等名嘴也插上一脚,把这部纪录片搬上他们的脱口秀呢?如果吸引定律真无其事,为什么又会引起那么大的回响呢? 这部纪录片,以旁白和多人轮说的方式,以小片段的故事带出来,所以是对于那些想要了解吸引定律的人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world’s problems, give your attention and energy to trust, love, abundance, education and peace” – the secret

the secret, is a movie based on the law of attraction. (also available as a paperback book). whilst many are skeptical about the law of attraction, the movie does, however, portray a very positive philosophy for life.

the film has one primary aim: to help you lead a better life by changing your mental attitude. so for anyone who is looking for inspiration and motivation, the secret is a movie that does just that.

3、pumping iron(铁金刚): self-belief and assertion

本记录片完完整整地记录了阿诺年轻时候,当健美运动员的经历,讲述了阿诺当年是怎样训练的,训练情况,训练内容,以及阿诺的理想,附近朋友对他的看法等等。

“i was always dreaming about very powerful people, dictators and things like that. i was just always impressed by people who could be remembered for hundreds of years, or even, like jesus, b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remembered.”- arnold schwarzenegger

pumping iron is not just a movie for body builders. no. pumping iron is a movie for those who would like to capture the power of self-belief and assertion in action.arnold schwarzenegger shares his mindset, attitude, and personal beliefs in this documentary classic. and will no doubt leave you inspired when you watch it.

4、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是的美国电影,改编自恰克·帕拉尼克的同名小说,由20世纪福斯电影公司发行。该片由大卫·芬奇导演,布拉德·皮特、爱德华·诺顿和海伦娜·博纳姆·卡特主演,原声带由dust brothers制作。

”you are not your job. you are not how much you have in the bank. you are not the contents of your wallet. you are not your khakis. you are not a beautiful and unique snowflake.” – tyler durden

fight club is a movie that offers more than a few lessons in success. however, one of the greatest lessons we can benefit from this movie is that of materialism and emotional detachment.

according to tyler durden: fight club is about freeing yourself from the shackles of modern life, which imprisons and emasculates you. by being willing to give and receive pain and risk death.

fight club is one of those movies that can be watched over, and over again, finding something valuable to take away every time.

5、yes man: opportunity

已过而立之年的卡尔·阿伦虽然衣食无忧,但他的人生可谓失败透顶。三年前和妻子离婚,始终过着单身生活。他在银行工作,不过基本呈混吃等死、升迁无望的状态。生活中他拒绝和他人交往,反而更愿意窝在家里看电影,整个人生仿佛被灰色的浓雾所笼罩。

”yes! say it a million times. then say it a million more. and the word you will have said two million times is…” – yes man

yes man, is a fun movie that anyone can appreciate. jim carrey plays carl allen, who lives and average and unfulfilled life.

he finds himself at a self-help seminar called ‘yes’, and soon, his life makes an interesting shift. this movie will have you thinking about all the opportunities you may have missed by saying ‘no’ to things.

6、limitless: getting things done

埃迪·莫拉本来是一个胸怀大志、充满抱负的作家,如今却正在遭受创作方面的瓶颈所带来的痛苦。当他的一位老朋友向他介绍了一种极具革命意义、刚刚研制出来的全新药物nzt之后,埃迪发现他的生活被彻底地改变了。

”i wasn’t high. i wasn’t wired. just clear. i knew what i needed to do and how to do it.” – limitless

bradley cooper plays procrastinating writer, eddie morra. one day eddie finds his life take an immediate shift when introduced to a new drug.

one can’t help to watch this film, and want to get in on the narcotic action. however, instead of using a drug, this film will enlighten you, and get you thinking about all the things you could be doing with your life.

this is a movie that will certainly arouse you to take some action, and produce results with your life.

7、the wolf of wall street: drive and prosperity

影片通过乔丹·贝尔福特(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的讲述拉开,他富得流油,拥有长岛一栋海景豪宅和性感尤物妻子。镜头闪回到1987年,那时的乔丹刚进入华尔街一家大公司,是一名低级职员。他的老板马克·哈纳(马修·麦康纳饰)向他传授了成功秘诀,那就是性和海洛因对于在华尔街立足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就在乔丹取得证书,成为正式的股票经纪人不久,这家公司就在那场著名的“黑色星期一”股灾中破产了。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there’s no nobility in poverty. i’ve been a poor man, and i’ve been a rich man. and i choose rich every fucking time.” –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based on the true story of jordan belfort,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is a film that demonstrates some of the things money can buy, and what it cant.

one can’t help to watch this film and feel empowered by dicapprio’s performance.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is a film that will make you revaluate your current life, and have you aiming for the finer things.

8、the words: own your work

故事主线为布莱德利·库珀饰演的作家正处在事业高峰期,但一个神秘人物(杰瑞米·艾恩斯)的出现打乱了他的生活,他将要为偷窃别人创作成果而付出惨重代价。

”at some point, you have to choose between life and fiction. the two are very close, but they never actually touch.” – the words

another movie featuring bradley cooper, playing a struggling writer. the words demonstrates how success can be a difficult, and provoke you to give up, or in these cases, copy someone else.

this movie will certainly inspire you to take charge of you work, and to do the best you can with what you have.

9、in pursuit of happyness: never giving up

《当幸福来敲门》影片讲述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hey. don’t ever let somebody tell you… you can’t do something. not even me. all right? you got a dream… you gotta protect it. people can’t do something’ themselves, they wanna tell you you can’t do it. if 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 period.” – in pursuit of happyness

in pursuit of happyness is beautiful film that will almost leave you in tears. will smith plays, salesman chris gardner who encounters a great financial struggle, becoming homeless.

this film will demonstrate why you should never give up on yourself, and to not allow circumstances to destroy your dreams.

10、good will hunting: competence

《心灵捕手》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杭汀 (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教授辛·马奎尔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

”you think i know the first thing about how hard your life has been, how you feel, who you are, because i read oliver twist? does that encapsulate you? personally… i don’t give a shit about all that, because you know what, i can’t learn anything from you, i can’t read in some fucking’ book. unless you want to talk about you, who you are. then i’m fascinated. i’m in. but you don’t want to do that do you sport? you’re terrified of what you might say. your move, chief.” – good will hunting

good will hunting is a touching film, containing great conversations between characters will hunting (matt damon) and sean maguire (robin williams).

篇6:人生20部必看电影

在许多怀旧电影中,时间总是表现出一种封闭、重复和空间化的样式,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断裂的。时间就在几个典型的仄蔽空间内流走,电影院、街边摊、电话亭、码头这些具有不稳定、狭小的特征的空间是王家卫电影典型的空间表达。他也喜欢拍具象的时钟,时间就在这狭小空间的一只表盘上滑过。时间被空间化。在《花样年华》中,若不是张曼玉不停替换的精致旗袍,观众就不会察觉时间的流逝、季节的转换。时间仿佛被王家卫附体到一件件具象的物品、空间等。

二、“物件”重塑过去的时空

在所有怀旧文本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回忆中那些仍色彩鲜明的典型物件。从些平民物件可以发现一种淳朴的生活美感。但如果过于重视物件的展示而忽视情感的表达,可能会应验詹明信的担忧 :“怀旧电影并不能真正捕捉到社会现实中的历史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堆色泽鲜明的、具昔日风尚之风的图像。”1《胭脂扣》中的胭脂扣、妓院、水烟 ;《阿飞正传》里的台球厅、汽水瓶、旧电话亭 ;《玻璃之城》中的60年代的校服、抢铜锣的游戏、单车这些都是典型时代典型地点的物件,这要这些物件一出场,观众的那种绵绵不绝的怀旧情感就会喷涌而出,在过去寻找现在已迷失的自我。

三、唯美伤感的影像风格

1. 浪漫的金黄色调

影像的色彩、影调能极为有效的烘托渲染出怀旧的情愫,因为过往在人们眼中总是美好的,为了呈现美好温暖的记忆,怀旧电影喜欢选取金黄或金红色。营造出老照片的怀旧效果。《胭脂扣》、《玻璃之城》中我们能看到呈现过去的影调用的是暖色调,颜色鲜亮且充满迷离的梦幻,而表现现代色调就会冷淡许多。一方面是让观众分清哪些是过去哪些是现在,另一方面也符合人类的记忆规律,过去总会被现在之“我”美化。

2. 梦幻的叙事结构

苏珊 · 朗格认为“电影‘像’梦,则在于它的表现方式。它创造了虚幻的现在,一种直接的幻想出现的秩序。这是梦的方式。”2怀旧电影更像是导演带领着观众做了一场梦,着梦虚实相生,“如梦如幻月”。这种梦幻的叙事结构在《胭脂扣》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过去和现在交织进行,有条不紊,最终并列并行。《胭脂扣》中,一方面30年前的女鬼如花游走在“现代的”香港街头,进行着她的寻人故事,另一方面观众也可以了解到这个女鬼的生前之事。今昔对比、交叉叙事使一个本就奇幻的故事更增传奇色彩。

3. 煽情的怀旧金曲

我们都说“岁月如歌”,自然怀旧电影怎能缺少这些个婉转的老歌。音乐在电影中不仅可以恰如其分地将观众带入剧情,一起在电影院这个有着集体观影效应的特定场所消费这些怀旧意识。《阿飞正传》里当阿飞在独白无脚鸟的传说,那犹如弹拨人心弦的音乐一出,就让观众一下子投入到影片中。整个片子的配乐都有香港五六十年代西方的爵士乐、巴洛克弦乐的影子,带着拉丁风格。《玻璃之城》中的主题曲“TryTo Remember”可以说一出就表达了片子的主旨,同时借音乐来过度过去和现在的时光裂痕。

四、结论

上一篇:开盘详细方案下一篇:春在我家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