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名不必趁早作文

2024-04-23

出名不必趁早作文(精选7篇)

篇1:出名不必趁早作文

出名不必趁早作文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有诗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上至世家子弟,下至士兵小吏,基本上没有人不想出名。小至成为人群中熠熠闪耀的明星,大至名垂青史。然而,有的人为了尽早出名,不择手段,最终目的未成还搭上了后半辈子的幸福;有的人则以顺其自然的心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不经意间留下许多佳作而名声大噪。

在我看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成名,应抱以淡泊豁达的态度,努力做好自己,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成名一事,自可交给时间,交给历史。

出名不必趁早。这不是对能力的否定,而是一种踏实的态度。早出名,不代表他的能力就强。古时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几岁时便“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因此很快就成了名人,家乡人甚至“以钱币”来买这个孩子的诗。而他的父亲也认为有利可图,“不使学”,最终方仲永“泯然于众人矣”。方仲永可谓少年得志,但长大后却成了普通人。由此看来,出名早晚不代表能力强弱,是否有踏踏实实的态度才是决定真正出名或者昙花一现根本要素。一个人如果因过早出名就洋洋得意,固步自封,那么他就可能因此而缺失了继续学习不断提高的机会,就必然会被后起之秀赶超。而且年轻人不成熟,易自满,过早出名,若“无物以相之”,更容易走上为名所困的不归路。

不趁早出名,更是一种厚积薄发,一种对于“功到自然成”的顺应。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大器晚成”,这个“晚”,强调的就是时间的积淀。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一生穷困潦倒,创作名画无数,却在生前连一幅画也卖不出。直到死后的数年,他的《向日葵》、《星月夜》等巨作都拍出了上亿的天价,享誉世界,名声大噪。其实,“大器晚成”是艺术成熟的普遍规律。因为艺术不仅需要天生的才赋,也更需要后天的沉淀。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去在意这光闪耀于天地间的早或晚呢?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曾说过“出名要趁早”。的确,当今社会不少年轻人满怀着理想与抱负,以此为人生信条,积极地融入这个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句话对我们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我们对出名有过多的执念,为名所困,反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最终可能有名无实,成了新时代的方仲永。

在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今天,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应秉着安于淡泊、注重积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生信条,脚踏实地,勇敢追梦,把自己的名字写在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光辉史册上。

篇2:出名不必趁早作文

两年前爷爷的离世,是压抑在我心中不可言说的伤痛,让我始终无法释怀。记忆中儿时平凡而温暖的画面,时常浮现在我脑海里。那时的我常常去爷爷家玩,每次都是还没到家,就先看到那个在路口徘徊、张望的身影。离开时爷爷总是坚持把我送到路口。马路上,依旧是那个熟悉的身影,久久伫立,直到视线模糊,那里依然闪烁着追逐的目光。从小到大我无数次地承受着爷爷不舍的满眼的目送。在他最后的时光里,我去医院看望,看到爷爷在病床上瘦弱、奄奄一息的样子,以前那么精神焕发、身体强健的老人,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我忍不住不红了眼眶。离开时,爷爷含泪的目光紧紧追随着我的脚步,伴我归途。学习渐渐忙碌起来,看望爷爷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每一次我都有各种的理由不去看望,见到他的次数屈指可数。那一次在病房里,是我最后一次在他生前见到他。我没想到一切发生得那么突然,我不知道那一次的看望,一别便是永远。在火葬场的炉门前,我深深凝望着爷爷渐渐离我远去的样子,我的眼泪终也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似乎这是我第一次目送着他离开,遗憾的却也是最后一次。原来,目送是那样的落寞与哀伤。如果可以,我多想再拉拉他宽厚的手掌,与他谈天说地。可惜的是,我再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他走了,可我还没来得及好好陪陪他。

篇3:出名不必趁早

就拿近来爆红的TFboys组合来说,组合一共三人,年龄均不超过18岁,可以算是三只“小鲜肉”。出道不过一两年,就被捧红,小小年纪却已比那些二十来岁的练习生要成功得多。大概他们的经纪公司就是秉承着出名就要趁早的宗旨吧。

虽然TFboys组合收获了一定的人气,但同时也遭来许多网友的谩骂吐槽,因春晚假唱风波,此前组合竟被冠以“掏粪男孩”的骂名。其实抵触者无非就是质疑他们的实力,小小年纪却歌颂什么爱情,且唱功也极其不扎实,全靠颜值撑起整个组合,让人觉得虚假无比。由此可见,出名趁早实则是一种相当浮躁的心态,好走捷径而误入歧途。该组合的经纪公司是不是应当好好反思反思了?

但令人觉得可怕的是,自从TFboys一炮而红,众多经纪公司开启竞相模仿的热潮,甚至为选拔这种年轻的小鲜肉专门开设了一档栏目。人们明知出名趁早的弊端却还对此一头热,无疑是在意其中的名和利。大多数的投机者认为,适当的负面新闻不失为一种炒作的手段,而出名趁早正是他们炒作的噱头。正如TFboys组合出道时便打上“纯真”“天然”的标签,从而吸引了一波妈妈粉和妹妹粉,所谓越黑越红就是如此。

诚然,谁又不在意名利呢?但很多事情,当弊大于利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好好斟酌一下?适当放弃些许利益是否也是一次聪明之举呢?

经纪公司这么做,是否考虑过当事人的感受?对公司来说这可能是一次“负面”的成功炒作,但对于组合的三个孩子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心灵的重击。毕竟他们年龄尚小,趁早出名,必定要承担超乎于常人的压力和舆论,早早的成功是要付出代价的,也许是父母膝下的欢笑,也许是伙伴亲昵的话语,可能他们就再也不会有纯净的童年和温暖的家庭。

人生是一场不能重来的珍贵,为何要让自己早早的禁锢在桎梏里过着由别人摆布的人生?顺应自然,踏实做好每一步已足矣,又何必在乎出名趁早的名利?

篇4:出名要趁早的高二作文

人其实也是如此,无论是闪亮璀璨之明星,还是娇艳无比的花朵,都需要背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底色,所以花朵应该献给真正做底色的人。

从古至今,有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由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树根,深深扎在泥土里,石砾间,在黑暗中默默地生长,支撑着大树。它无刻不在收集着水分、营养,向上运输,维持着大树的生命。它活着,一生一世都享受不到地面上的空气,不能沐浴灿烂的阳光。但他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主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我的小学建校者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我们教学楼上用烫金大字写着这样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实更多地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辛勤劳作的、像牛一样的普通人民,像工人、农民、教师、清洁工等,他们一生任劳任怨,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他们平凡而伟大,吃的是草,流出来的是血和牛奶,他们更值得歌颂、赞美。

但是在当今社会愿做底色的人太少太少了,世人被极端物质主义裹挟,愿做底色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忠告!人们常常感叹今天的精神生活之庸俗,精神状态之功利,精神境界之低下,以至荣辱不辨,美丑不分,是非不清。一场场闹剧看着可笑,实则可悲,人人都想着张爱玲那句“出名要趁早。”但却误会了张只是强调拥有才气要趁早发挥,而不是哗众取宠地夺人眼球。

“夜把花悄悄地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泰戈尔的这句话说的多好,在追求做花朵的路上,不妨停下脚步,思考思考,做底色更是一件难事更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

篇5:董思阳:趁早出名

她年轻,乐观,天生丽智,并且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的美丽;她常常微笑,善于交谈,惯于面对媒体,对任何话题都很有一套独立的见解;她自信,進取,好学,对于认定的事情,无论对手多么强大,依旧直言不讳,勇往直前。

早年,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蛊惑了不少有志青年,以至于但凡少年有成者都以此为据,急功近利。几年来,出名的不少,夭折者更甚。年少者的功成名就,在更多人看来,不过是昙花一现:开启希望的同时,也是江郎才尽的先兆。

于是,当“80后新贵”、“美女总裁”、“少女董事长”、“22岁富豪”等扎眼的词汇围绕在董思阳左右,称赞膜拜纷至沓来的同时,质疑炒作之声也络绎不绝。

倚老卖老是人类桥走多了之后的通病。如果可能的话,何不放下戒备,尝试将那些杀伤力强的词汇从董思阳身上抽离,仅仅从品味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

她年轻,乐观,天生丽智,并且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的美丽;她常常微笑,善于交谈,惯于面对媒体,对任何话题都很有一套独立的见解;她自信,进取,好学,对于认定的事情,无论对手多么强大,依旧直言不讳,勇往直前。

16岁的创业:“我看到了成功的捷径”

董思阳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一连串“吓人”的名头——香港凤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喜客多连锁餐饮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亚洲智慧女性的副会长、北京燕园智慧大女性文化交流中心——恐怕,如今的她还要再加上一项:“商界在线”形象代言人。

10月初,22岁的董思阳签约“商界在线”,成为中国第一个网站形象代言人。“商界在线”旨在打造“中国商人新门户”的传播理念,经由董思阳的感性演绎,更加具体形象。11月,中国企业家高校巡讲。面对来自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同龄人或尖刻或崇拜的提问,董思阳所表现出的成熟尤为特别。

“许多学生都问我成功的诀窍,于是,我就告诉他们,其实成功真的有捷径。” 董思阳说,“第一,就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然后坚定地走下去。第二,要学会反省自己。时常反思,可以避免走弯路。第三,环境影响人生。有时候,在不同的环境里,接触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发现,甚至会有意外的惊喜!所以,一定要选对适合自己的环境。”

对成功学颇有研究的董思阳谈到有关成功的话题便滔滔不绝,但对于更多急切渴望财富的人来说,她的创业传奇则更令人神往——

16岁卖花,开过饰品店,做过推销员,当过私人助理……直到某年春节,通过卖橘子树的生意赚到了50万新币的第一桶金,开了自己的贸易公司。

如此一番看似误打误撞的“创业史”,不免让我们想起同样以靠倒腾塑料花而掘到第一桶金的李嘉诚。凑巧的是,正是这个万民神往的财富偶像,开启了董思阳的创业梦想。

“新加坡的学校是半天制,早上9点上学,下午3点就放学了。所以,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是大部分学生的选择。”在许多有关董思阳的创业故事中,16岁的美丽卖花女是她给人们的第一印象,然而她却说,“其实,我的第一份职业不是卖花,而是卖保险。”

卖保险,这个听上去就让人皱眉的工作,对于一个15岁女孩来说,更是难如登天——哪个成年人能够信服于一个小女孩的保险承诺?

“整个学期,我只卖出去一份保险,还是通过同学的关系。不过,好像就是从那次开始,我喜欢上了销售的感觉。我喜欢和人交流,了解他们的需要,然后想办法满足这种需要,把自己的东西介绍给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心路,董思阳依旧自信,并且善于评估自己。

之后就是卖花。

还是那个以社会实践为目的的小姑娘,一次偶然的机会,接受了花店老板的邀请,操起了卖花的买卖。经过一个月的劳累,董思阳才知道,她在这里工作,是没有基本工资的。老板只从她所销售的额度中,提取百分之三,作为给她的报酬。

“我一下子就有了上当受骗的感觉。但那个老板很聪明,他跟我说,其实这样的工资并不少,只要我销售业绩好,一个月的薪水也可以有千元。”这样的挑衅激起了董思阳的斗志,“于是,我坚持下去,并且干得更加卖力。之后的那个月,我得到了3000新币。”

有了初次收获的喜悦,懵懂的商业意识激发着这个16岁少女潜在的能量。然而,将量变转化为质变的,却是一本几乎随处可见的商业励志书。

“那本书的名字叫做《亚洲企业家传奇》,很厚。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看李嘉诚白手起家、经历痛苦和风波等等。我忽然想,我也要像他们那样,成为华人史上杰出的企业家。”

或许有太多的人曾有过这样一番“读后感”,但董思阳却通过她的努力与坚持,将自己与梦想的距离逐渐缩短。

她学习成功学,体会其中奋斗的乐趣;她参加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在不同的商业经历中,疾速增加自己的社会阅历;她敢于冒险,把握商机,能够从别人一闪而过的构想中抓住最有价值的部分。终于,她抓住每年过年时新加坡人喜欢买橘子树的习俗,通过网络营销的手段降低成本,掘到了她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

22岁的事业:“公司的未来是上市”

如今的董思阳早已是网络红人,是中国喜客多连锁餐饮有限公司的执行总裁。带着她的成功梦想,“有机”的概念贯穿于整个产业链条。

看着董思阳笑容可掬地讲述着什么是“有机”,为什么“有机”的价值比一般意义上的产品要高得多,以及“有机”概念在中国市场未来的前景——几乎感觉不到22岁的年龄原本有可能会为她造成的不便。

“在美国留学时的一次营养学讲座上,我第一次接触到了有机食品的概念。事实上,近年来世界有机食品消费量都在以20%~25%的幅度增长。尽管目前中国有机食品占有率不足0.2%,但发展非常快。我相信,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更加健康的有机食品一定会被人们所接受。”

第一家喜客多连锁餐饮终于在上海市中心开业了。漂亮的菜式,健康的概念,就像餐厅的主人:富有活力,满怀激情。

然而,餐厅开业对于董思阳来说,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其他的连锁店还会不断的开业,北京、广州以后都会有我们的店。之前选择上海是因为,中国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世界投资者都把目光投向这里。另外,我们要传播的有机概念,需要一个比较摩登的城市来容纳,而上海正巧具备了这种气质。”除了继续打理餐厅,董思阳还有更大的野心,“公司的未来一定是上市。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我有这个信心。”

这个出生于1985年的女孩,自幼在台湾长大。15岁留学新加坡,2006年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进入美国斯特福大学攻读MBA。

“80后”一代的创业,缺乏原始的资本积累,但成熟的市场资源给了他们更多的成功渠道。董思阳的名利双收,是颇受同代人羡慕嫉妒,老辈人嗤之以鼻的。

面对质疑,董思阳则表现出80年代生人独有的自信和豁达:“我跟那些炒作出来的年轻企业家不同,我有实业,是可以摆出来给大家看的。谁有疑问,都可以来查。”

董思阳说,许多跟她接触过的人都会对她说,觉得她不像一个只有22岁的女孩。

实在不想用什么“早熟”之类武断的词汇来形容眼前这个女孩,因为成熟压根就没有一个年龄上的界限。她如今之所以拥有刮目相看的资本,是因为她比别人更加的勤奋,更懂得把握机遇,更善于利用机会,而事实上,她也一定付出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代价。

如果把这些,都看作是一种人生的选择,无须唏嘘或者扼腕,或许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董思阳光环背后一如既往的乐观和自信。

9分的人生:“我自信,并且不知足。”

“我现在的生活,大约是这样分配:60%的精力是工作,30%的时间是生活,还有10%,是我雷打不动的进修时间。”

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学习始终董思阳最乐意做的事情,“学习的方式有很多,首先是读书,其次呢,我会去选修一些课程,比如心理啊,催眠啊,都很有意思。还有,就是旅行。我喜欢一个人去旅行,那种感觉,能带来许多非凡的体验。”

与这位20岁出头的姑娘同伍的企业家,年纪通常都要比董思阳大的多。打入这个圈子,与企业家正常平等的交流,也曾是她的难题。

“上学的时候,我曾在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可以接触到许多业界知名的企业家。一开始,我非常高兴,觉得可以有机会跟他们接触,跟他们学习。慢慢的,我发现那些企业家并不是一开口就聊生意,而是讲茶道,聊高尔夫,谈旅行的经验。我没有这样的经历,根本差不上话。这样下去,不但学不到东西,对方也只会拿我当小孩。”

于是,董思阳找来许多财富人群的读物,研究茶艺,学习艺术。生活来不及给她的体验,她都从书籍里寻找答案,以解燃眉之急。

如今的董思阳也可以侃侃而谈旅行的经历和体验,不需再用“二手感悟”跟人交流了,但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却始终保持至今。

谈到“成功”,很难想象,就连许多坐拥百亿之人都难以描述的概念,在董思阳眼中,居然可以被划分得那么清晰、具体——或许,这也是年轻的好处:简单明了,直截了当,直达目的。

“成功,等于健康、事业、财富、家庭、友情和满足感的总和。成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圆,其中的每一项都不能缺失。”被成功学“毒害”多年的董思阳,对成功有着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眼里的成功是不同的,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

既然成功已经在她的眼里被刻画得如此具体,那么在“成功”的这个表格里,董思阳会如何审视自己呢?

“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我给自己打9分;事业呢,从我目前的年龄阶段来看,9分;财富呢,我现在衣食无忧,并且可以有能力帮助别人,也打9分;家庭、满足感,统统9分!” 一连串的9分,把董思阳自己都逗乐了。

篇6:出名要趁早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能趁早”,现在很多青年设计师都将这句话奉为自己事业的指导方向。无可厚非,出名了意味着可以带来更多实际利益,社会地位、资源平台等。看起来似乎百利而无一害?

古语常说“盛名之下无虚士”,然而在当今商业化包装下,“名气”在不断的挑战人们的信任值,已不能完全等同于硬实力。经商业化操作起来的“名人”犹如一个坚持说谎的孩子,一旦被揭穿很容易在谎言中覆灭再无出头之日。

所以古人常有所谓“红颜薄命”、“世事无常”的感慨,其实也是对于“出名要趁早”的一种提醒和警示。“出名要趁早”当然有道理,但其间的另一面也不可不察。审视内心注重专业实力的培养仍然是长期竞争的核心。

话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嘉宾背景:

陈新 年龄41,暂定为自由设计师

王胜 年龄40,目前经营自己的设计公司

冯洋 年龄25,深圳某知名设计公司设计师

三位嘉宾以下简称(陈新:陈,王胜:王,冯洋:冯)

名气:无法拒绝的诱惑

冯:出名的设计师,顾名思义,那肯定意味着这个人在圈内和圈外都有一定影响力。而且我个人觉得出名的设计师中,建筑设计师占了多数。

陈:但是对于那些真正出名的室内设计师来说,他们跟别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我有一个这样的朋友,通过对他的了解,我们就会知道在这个圈子里,设计师其实谁都不服谁。但是他那种大师级的风范,根本就跟我们一些普通设计师不在一个档次和水准上,牛到什么程度呢?他做的酒店设计甚至可以直接改变董事长的想法,然后他设计出来的东西绝对是成功的,酒店的入座率绝对是最高的。他的思维模式以及他做设计的专注点是一般设计师所无法达到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看了他的作品,起初我还以为是日本的设计,最后发现原来是我们中国人做出来的。他的作品的确非常漂亮,包括他的为人处事、工作的严谨度都让我相当佩服。所以说,室内设计师想要达到他那样的高度,那绝对是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汗水,毕竟名气和实力往往是成正比的。

冯:早成名对自己好,晚成名对别人好。谁也不想像毕加索那样死了才出名,那可太倒霉了。

陈:很多行内的设计师都比较渴望出名,尤其是一些相对比较年轻的设计师,他们大多出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急于求成,也期望能更好地推广自己,但是往往这些人设计出来的作品会让人比较失望,唯一值得“欣慰”的是,他们的业务量可以得到保证。其实这样的事情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因为你一旦成名,就务必会提升你的认知以及专业设计水平,尤其对于年轻人,出名后个人能力会提升得更快。就好比你会被这个“名气”推着往前走。对于一些室内设计师来说,早一点出名接手的项目多,经验也会增多,毕竟这是一个锻炼和磨合的过程。

王:我觉得设计师就好比一台电脑,名气就像电脑的软件部分,而实际上其硬件部分在于设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但如果你没有软件,这台电脑仍然转不动。很多时候名气就是一个商业包装,好比电影明星也需要包装一样,刘德华是一个产品,他身后也有一个专门包装他的团队。所以我个人肯定不会排斥设计师出名这样的现象,而且也无法排斥。就算你有设计能力,但没能力销售自己的话,那也是失败的。毕竟你做出来的东西只是一个商品,而不是艺术品。

媒体:最快速的方式

陈:作为一个设计师,想以最快速的方式出名,肯定是直接通过媒体,这个是不容置疑的。高XX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依靠媒体的力量将他“捧红”。 他出名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就是接了一些名人的活。例如香港很多明星的公寓都是由他设计的,这些引人注目的项目也成为了对自己的一个绝好的宣传和包装。他在接受大陆媒体采访的时候曾经就说过,他在香港做的明星公寓设计第一。

冯:媒介会让你有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甚至是影响力的快速提升。它可以将自己进行一个包装和宣传,把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宣传出去,对设计师来说,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毕竟我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抓住项目,这样可以让我们得到更多的机遇。

陈:事实上,也许你的设计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通过媒体的包装后,你的触角就很可能延伸到各个地方,像我之前做的一些设计在某杂志上刊登了几次后,马上就有来自北京的一些项目来找我谈,所以说,设计师这个圈子虽然很小,但是如果能巧妙运用媒体的力量,将会成功地把你的认知和设计想法推出去。

冯:我觉得打户外广告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前提是公司要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如果是一个大公司打一个户外广告的话,这可能是一个能力与实力的展现,倘若换成是一名自由设计师打,则可能连一半的信任度都达不到。

陈:我记得几年前东莞有位设计师,当时有一本行内杂志把他捧得很厉害,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开始有点自我膨胀,甚至快刹不住车了。其实他有机会做得很好的,因为他有这么好的平台把他推上去,可惜自己没有珍惜,尤其是在他的后期设计过程中,完全是在抄袭其他设计师的成果。

冯:他的成名太过于偶然。

陈:的确太快了,因为我起初认识他的时候他是在东莞做绘图的。可以这么说,媒介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冯:关键在于突然被媒体拔高后怎么看待这个过程,用时下网络中的流行用语,在成名后需要的是“淡定”。

王:一个专业能力突出的设计师不一定能成功地运作好一家公司。在设计师这个圈子里,很多人都是比较随性的。而出名的设计师一般都有很好的商业头脑,这不仅仅表现在他出色的设计能力上。其实有时候出名就是一个商业的包装,有些设计师有这样的意识,同时专业水平也很好,这样他就能取得成功,这两项里面缺少任何一个都是不行的。

专业:机遇与沉淀的累积

冯:关于最佳出名时机这一块的话,我觉得关键要看你往哪个方向延伸,如果像是迪拜那样非常现代的建筑风格,我觉得设计师如果在28到30岁之间,会是一个较为合适的时机。

陈:我觉得还是要在35到40岁之间。因为这个年龄层做出来的东西会有一定的积淀,而且他往后做出来的东西就可以慢慢引导新人。另外,出名的时机也取决于你的目的。如果你的目的是想做好设计,你就要找到更多更好的平台,那么出名对你来说当然就是越早越好,至少你这时候犯错的话还有人帮助你进一步改进,如果你步入中老年了还总犯错的话,那时候再想提升自己能力就晚了。

王:其实我觉得设计就是一个思想的流露。任何一个人都有他思想的流露,但这些东西一旦有一些美的东西融合在里面的时候,说明他们对艺术有一定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基本上在这一个范畴里的人都是有优秀的。

例如一个搞音乐的人,他把自己的设计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的时候,一旦他把这个设计的规则弄透以后,他也可以做得很好。那些科班出身的人,无非就是理解设计的规则嘛,但是不一定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与修养就比其他专业的人要好。我就有一些音乐专业毕业但现在做设计做得相当成功的朋友,都足以说明这一点。毕竟二者是有很多共性的。设计理念的流露就是对艺术理解能力的流露,如果一个人对艺术不理解,即使他学的是这个专业,那也无济于事。比如一些学室内设计专业的,如果他设计的作品里面没有一种节奏和韵律,光靠课堂书本上学到的皮毛搬来搬去的,那一样做不出好东西来。

冯:现在很多人在毕业后才会觉悟到,原来我不适合干这个行业。就像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都换行业了,有去做广告的,有去做汽车销售的,什么都有。

陈:但是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我真的看到了一些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一些设计师以前居然是做财经的,甚至还有做城管的。这样的人来深圳后找不到工作,就学着做做CAD,跟着总监谈谈单子,过不了多久他也独立开始做设计、谈业务,居然也做得很成功。这些很奇怪的现象,我看了感觉很吃惊。

王:有啊,这样的人之所以成功,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相比起科班出身的设计师,都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这点至关重要。

冯:像我现在这个年龄的设计师,如果去做中式或者欧式这种比较有沉积的建筑风格的设计,估计操作起来会比较有难度。

陈:不,这个想法不可取。很多人把设计想得复杂化了,事实上你们这个年龄做任何风格的设计都可以,问题是要有机遇。不要说我不会中式,或者不会欧式,不要有这种想法,往往我们需要的就是平台和机遇。一定要善于捕捉和挖掘生活中的各种元素,像我平时就很爱看歌剧和电影,张艺谋的电影或者好莱坞的很多大片我都会仔细琢磨研究,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将其艺术精华表现出来。只要你愿意认真钻研,学习他的色彩运用和表现形式以及一系列的模式与技巧,我想只要你用心,没有什么做不了的。

篇7:出名要趁早

It’s big business. There’s money to win and a shot at stardom. But, according to Andrea McClaws, who has organised pageants for 25 years, in the States, this is just another family activity.

Andrea: You know, you have your baseball, you have your soccer mums then you have your pageant mums, so we all kind of hang together and it’s just a great hobby.

Robin (Parent): ..and then you turn like this, right? And then you look back and go...

But for pageant mums, it’s a hobby they take to heart. Just ask Robin Dubois and her 7-year-old daughter, Sofia, or Amelia Arraguin and 5-year-old Brooklyn.

Amelia: ..and you’re going like this. And you do your 7)passés. Why are you crying?

Brooklyn: I don’t want to do it.

Amelia: Oh, my gosh. You don’t want to smile?

As we discovered, behind those pageant smiles are more than a few tears and 8)tantrums. It can be a stressful couple of days before showtime.

Over at the Arraguin household, not even a pageant professional like Andrea McClaws can coach a smile out of young Brooklyn.

Andrea: When you get up on that stage, I want you to smile, smile, smile ’cause I’ll be out there watching you.

Amelia: Can I see your pageant smile, babe?

Brooklyn: Nope.

And this is what our young ladies are aspiring to. Eden Wood is the reigning princess of the pageant scene in America. Beneath the 9)fluttering eyelashes and all those feathers is a 5-year-old girl—a pint-sized superstar who, between shows, signs autographs for her fans. She’s been winning pageants since she was just 18 months old.

Mickie Wood (Eden’s parent): She’s quite the little celebrity.

Managing Eden has become almost a full-time job for mum Mickie Wood. If Eden’s not competing, she’s rehearsing. But perfection doesn’t come cheaply.

Mickie: You wink at them, like, sassy, right? And flirt.

There’s hours of professional coaching. A lot of hair, a lot of make-up, and that showgirl wardrobe.

Today, we’re in Orange County, and the pressure is really mounting, and some little girls find it all too much. For Sofia and Brooklyn, it’s the moment of truth.

MC: Sofia is seven years old from Simi Valley. And she has brown hair and brown eyes...

On stage, Sofia certainly knows what to do—the transformation is dramatic. Brooklyn doesn’t quite manage a smile, but she does get her steps right.

MC: The overall grand supreme winner, ladies and gentlemen, goes to Sofia Dubois!

And Sofia not only won all her categories, she 10)scooped the day with the grand title and a handful of fifties—$1,000.

Reporter: Do you think you’re gonna do a few more of these pageants now?

Sofia: Every single one.

Reporter: You’ll be very successful.

Sofia: Smell the money.

Robin: I smell it.

Reporter: Smell the money.

But, for every winner, there’s a loser, and that’s tough when you’re being told you’re not the prettiest young girl in the room.

Reporter: What about the kids who lose?

Andrea: Yeah, I suppose it’s just like team sports. You have to teach your child to win and lose, and it’s just like a life lesson. In anything that we do, you know, you’re gonna win some and lose some.

在随便哪个星期天,美国各地的小女孩儿都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摆着各种姿势,嘟着小嘴。在许许多多诸如此类的选美比赛中,数以千计的小公主在溺爱自己的父母引导下展示着自己。有的走起路来还摇摇晃晃,说起话来还不利索,可在这个由小女孩与王冠组成的独特世界里,梦想从小开始。

这可是大生意。你可以赢得金钱,也有机会成为明星。可按安德烈亚·麦克劳斯的说法,在美国,这只不过是家庭活动的另一种方式罢了。她已经组织此类活动25年之久了。

安德烈亚:你也知道,我们有儿童棒球活动,有带孩子去踢足球的妈妈,还有就是带孩子参加选美的妈妈,所以我们只不过是聚在一起而已。这是一个很不错的爱好。

罗宾(家长):然后你这样转过去,对吧?然后回头看,再往前走……

但对于选美家长们来说,这可是一个他们认真对待的爱好。问一下罗宾·杜波依斯和她七岁女儿索菲亚就知道了。要不就问问阿米莉亚·阿雷昆和她五岁的女儿布鲁克林。

阿米莉亚:你要这样做,然后就做你的单脚立。你怎么哭了?

布鲁克林:我不想做了。

阿米莉亚:哦,天啊,你不想笑吗?

我们发现,隐藏在这些选美比赛的笑容背后的,不仅仅是掉几滴眼泪,或者偶尔发一下脾气这么简单,那意味着女孩子们在表演开始前的几天要承受不同寻常的压力。

在阿雷昆的家里,就连安德烈亚·麦克劳斯这样的选美专家也没法儿让小布鲁克林笑一下。

安德烈亚:你到了台上,我想看到你尽情地笑、笑、笑,因为我会在台下看着你。

阿米莉亚:让我看一个你标准的选美比赛笑容,好吗,宝贝?

布鲁克林:没门儿。

而她,正是这些小女孩儿的动力。伊登·伍德是本届的美国儿童选美冠军。这个眨着颤动的眼睫毛,抖动着身上的羽绒服饰的五岁女孩堪称迷你版的超级明星,她在表演间隙还会为她的粉丝们签名。她从一岁半起就不停地在不同的选美比赛中获胜。

米基·伍德(伊登的母亲):她确实是个小名人。

管理伊登的事务对于米基·伍德来说几乎成了一份全职工作。伊登不是在比赛,就是在排练,但完美表演的代价并不低廉。

米基:你对他们使个眼色,就是送个秋波,好吗?再卖弄一下风情。

长时间的专业训练,不同的发型、化妆,还有那堆表演用的演出服。

我们今天在橘子郡,这里,压力急剧上升,有些小女孩觉得受不了。对索菲亚和布鲁克林来说,这可是关键时刻。

司仪:索菲亚来自西米谷,今年七岁,她的头发和眼睛都是棕色的……

在台上,索菲亚确实很清楚自己应该怎么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而布鲁克林虽然笑得有点勉强,但她的台步都走对了。

司仪:女士们、先生们,总冠军是索菲亚·杜波依斯!

索菲亚不仅仅在所有的项目胜出,而且她赢得了当天的总冠军,还有一把五十元面值美钞——共一千美元。

记者:现在你觉得你会多参加几次选美比赛吗?

索菲亚:每一次都会去。

记者:你会很成功的。

索菲亚:闻一下这些钱吧。

罗宾;我闻到了。

记者:闻闻钱的气味。

可是,有赢就有输。如果有人告诉你说你不是这里最漂亮的女孩,那太难受了。

记者:那些输掉比赛的孩子怎么办?

安德烈亚:呃,我觉得这就像其他集体项目一样。你得教会孩子如何面对输和赢,这是生活中的一课。你也知道,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你都会在一些事情上成功,而在另外一些事情上失败。

上一篇:家长给军校的感谢信下一篇:谈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