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会议制度

2024-05-22

幼儿园会议制度(通用8篇)

篇1:幼儿园会议制度

幼儿园会议制度

幼儿园各项工作通过各项会议贯彻下去,同时对日常工作巡查、计划工作的进行和绩效观察、对工作元素的反馈予以必要的均衡协调和调整,促进工作沟通和共享,各项管理工作责任人直接把控各会议,如下:

一、幼儿园管理园务会

1、参加人员:幼儿园管理人员【带下步工作计划】

2、主持:园长

3、会议内容:计划工作的制定、商讨、决策、分工、跟踪落实、总结【培训内容】

二、周一班组长园务会

1、参加人员:主班教师【带上周工作总结和下步工作计划】

2、主持:业务园长

3、会议内容:计划工作、周工作的制定、商讨、决策、分工、跟踪落实、总结【培训内容】

三、周一小组碰头会

1、参加人员:辅班老师【准备工作细节问题】

2、主持:班长

3、会议内容:计划工作和周工作的制定、商讨、决策、分工、跟踪落实、总结【培训内容】

四、周二生活保健会议

1、参加人员:班级辅班(生活班长、辅班老师);炊事班长【带上周工作总结】

2、主持:保健员、保教主任

3、会议内容:计划工作、周工作的制定、商讨、决策、分工、跟踪落实、总结【培训内容】

五、每日班前晨会

1、参加人员:全体员工【既定老师准备分享题材;其他老师准备承接分享发表感言】

2、主持:既定教师、教研主任、保教主任

3、会议内容:每日学习分享、日工作推进

六、月全园大会

1、参加人员:全园员工【一月工作回顾反思】

2、主持:园长

3、会议内容:月工作总结,肯定工作,下月工作预告

七、学期家委会

1、参加人员:园长、家长代表、老师代表【准备题点】

2、主持:保教主任;教研主任

3、会议内容:幼儿园保教工作互通;家园公互通;征集建议;公告

八、班级、园级家长会(学期初、期末)

1、参加人员:全体家长【准备对教师的期望,对孩子教养的期望】

2、主持:园长、保教主任

3、会议内容:幼儿园学期计划互通、家园合作事项、学期教育效果介绍【培训内容】

九、教职工岁末团拜会

1、参加人员:全园员工【新年期望,新年祝福】

2、主持:特别小组

3、会议内容:总结一年成绩、表彰、肯定、预期新年、祝福祝愿

篇2:幼儿园会议制度

太芝庙乡中心幼儿园

1、园核心会议。每周一次,由园长主持召开,总结上周工作情况,布置本周工作重点、日程安排和园内有关重大问题。

2、园务会议。每月初由园长主持召开。各班级及各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研究总结上月工作及本月工作重点,讨论园内主要工作和贯彻上级批示情况。

3、班会。每两周一次,由班长主持召开,讨论本班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及贯彻幼儿园布置的工作完成情况。开展批评、互相配合,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4、全体职工大会。每月召开一次,上园长主持召开,总结上一阶段的工作,布置下阶段工作。每学期召开一次总结表彰会,介绍经验,树立典范,表彰先进。

篇3:虚拟股东会议制度初论

一、虚拟股东会议的涵义

虚拟股东会议也称网上股东会会议,是指公司利用网络工具来召开股东会议。与传统股东会议相比,这种股东会议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虚拟性。股东通过互联网等设施召开和参与股东会议,不受地理位置影响,参会时间灵活,无需物理场所,除了适格股东身份,参会者身份和参会行为都具虚拟性,所有会议程序都在网络上进行。当然,虚拟股东会议的这一特点并不影响股东会的性质和地位;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股东会议成本更低、快捷迅速,效率优势更为明显。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公司实践中的虚拟股东会议主要有两种方式: 第一,公司利用自己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召开虚拟股东会议。建立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那些规模较大、股东分布较分散的上市公司更为合适。公司在其网站主页发布公司信息、介绍网上视频会议系统,籍此,股东把握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股东通过身份认证程序进入该系统,可以向管理层提建议或者进行投票。通过该系统的实时“聊天室”,股东可以同步观看并参与股东会议。通过该系统,股东能够跟踪股东会议整个进程,进行提案、质询和表决。网络视频会议突破了地理界限,有利于更多股东参加会议和亲自行使权利,也节省了参会成本。第二,租用中介机构会议系统召开虚拟股东会议。一般而言,小公司会作这种选择,因为建立自己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成本巨大,他们难以承受。

二、虚拟股东会议的正反之辩

如同任何新兴事物一样,对于虚拟股东会议制度存在赞成和反对两种不同声音。支持者多基于该制度的独特优势,反对者则着眼于其不足。

( 一) 虚拟股东会议的优势

支持者的主要理由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降低公司会议成本。就目前公司体制而言,股东和公司管理成本仍然是公司有效决策形成的一个重要障碍。传统现场股东会议的召开需要公司支付庞大的场地、人员和资料费用,这对公司而言是一个很大负担,公司不愿意承受。相形之下,虚拟股东会议不需物理场所,公司不必支付高昂的场地租金以及组织会议的其它费用。由于会议在网上进行,公司可以节省大量纸质选票、委托代理材料以及会议材料印刷及邮寄费用,这大大降低了会议成本[2]。据学者统计,网络投票成本仅为书面投票的9% 。另外,由于网络投票可以节省印刷、邮资及纸张等费用,学者估计,只要5% 的股东改用网络投票,就可为美国企业节省四千万美元。当然,公司也可以利用自己办公场所召开股东年度大会,但是股东人数众多时,一般公司不具备相应的会议场所和设施。分析人士提醒,公司建立适当的远程通信系统并且实施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可能需要一些成本,公司对虚拟股东会议的访问限制也需要一些成本,但是这些额外成本不可能抵消虚拟股东会议节约的成本。例如,Inforte公司召开一次虚拟股东会议成本为2 000美元,而召开一次现场股东年会预计花费20 000美元,两者成本差异显著[3]。

第二,提高股东参会率和参与质量,遏制股东大会形式化。在当今时代,由于种种因素影响,股东大会形式化、空壳化成为一个突出现象。虚拟股东会议情形下,股东只需电脑接入网络设施即可参加股东会议,成本很低,这能够充分激励股东参加公司会议,最低法定出席数容易达到,有利于防止股东大会形式化。这对于股东极其分散的公司尤为明显。虚拟股东会议另一个潜在优势在于其有利于提高股东参与质量。公司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与股东交流互动,可以集合多数人意见和建议,从而提高股东参与会议质量,使得公司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典型情形是,允许股东在会议前或者会议进行中通过电子邮件向管理层提出问题,这样就扩大了会议问题的范围和深度。实践中,股东向公司发送邮件提出的问题尖锐并且非常直率。股东通过向公司提出问题锻炼了他们参与公司治理的能力,有助于股东大会会议质量的提高。

第三,消除了传统委托代理投票的弊端。在虚拟股东会议情形下,股东点击鼠标和通过电子邮件提问问题等同于股东亲自参会,可以充分行使股东权利,而无需顾虑在传统股东会议情形下,由于委托代理投票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和代理程序严格、程序繁琐、操作不便等不足,有利于保障股东利益。

第四,有利于股东知情权的保护和证券监管。在网络时代,股东查阅公司信息不再受地域限制,他们通过公司信息披露获得相关经营信息和财务信息,这有利于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做出知情判断,刺激其投资和参加会议的热情。此外,虚拟股东会议也有利于证券监管部门的监管,后者可以通过一些特别渠道了解和监督公司遵守和执行法律情况,从而维护全体股东利益。

( 二) 虚拟股东会议的不足

通常而言,反对者对于虚拟股东会议的不足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降低了股东与管理层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物理性股东会议的优势在于面对面交流以及管理层和股东间的对话讨论,这种面对面交流机制有利于商议和问责但电子方式很难复制这种交流机制。虚拟股东会议中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是电子邮件问答。股东担心这种方式会被滥用: ( 1)管理层容易忽略股东提出的尖锐困难,他们可以籍口忘记邮件回复; 在现场股东大会上管理层则难以忽视股东所提问题。 ( 2) 即使管理层回复某些邮件所提问题,但是可能只回应那些有利于自己的问题。 ( 3) 因为问题是在会议前收到的,管理层可能只是照本宣科予以答复,而在现场股东大会中管理层回答则须自然。

第二,减少了股东间交流。在邮件提问情形中,邮件直接寄送到董事会而不是送给所有股东,这种形式似乎不利于股东交流。有些人建议公司利用电子公告板,这样股东可以提问,其他股东可以评论或回答。但目前,还没有公司采用这种形式。一些公司允许股东电话参与虚拟股东会议,但是多人在电话里是难以进行有效交流的。

第三,降低股东动摇选民和管理层的能力。股东维权人士担心虚拟股东会议将会降低其动摇选民和管理层的能力。现场会议允许股东更好地表达其立场,同时可以保证其他股东和管理层更加认真倾听,而虚拟股东会议减少了这种优势。

第四,给公司带来一定困扰,主要包括: ( 1)有些人在网上不再拘谨和礼貌,可能故意向公司及其管理层提出一些刁难和破坏性问题,这类问题可能会降低股东会议效率。 ( 2) 可能会增加投票结果的不可预测性。一般而言,公司在召开虚拟股东会议时承认股东委托投票和股东网上撤回委托投票,这无疑会增加股东在极短时间提交和更改委托投票的可能性,大大加剧了股东会议投票结果的不可预测性。此外,虚拟股东会议技术实践经验不足和不成熟,特别是有些技术漏洞和不足诸如预设后门、黑客攻击等都会带来一些风险,这些也会影响虚拟股东会议的良好运作。

三、虚拟股东会议的实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在规则层面肯定利用电子化方式召开股东会议的国家。在美国州法中,特拉华州公司法最有领先性和代表性,该州数次修改其普通公司法,对股东通过网络等电子方式参加会议予以支持。1989年修改的《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允许股东利用电话行使表决权,1992年修订案承认股东可以用通讯方法授权他人代替自己行使权利。199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规定公司可以利用网络向股东发布信息从而提高投资者“接近、研究、分析信息”的能力。1996年美国贝灵巧公司首次在互联网上播放公司股东年度大会,并允许股东通过网络进行投票。1997年以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公司开始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股东大会的召开和投票。特别是2000年6月3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全球及全国商业电子签名法》,该法对股东网络投票最核心问题即电子签名权有效性问题做了明确规定,解决了虚拟股东会议最基础的问题。2000年《特拉华州普通公司法》修订案承认虚拟股东会议的合法性,并对公司举行虚拟股东会议或者部分股东通过远程方式参会程序作出规定旨在确保虚拟股东会议的得以安全进行。在美国州法承认虚拟股东会议制度后,许多公司召开了虚拟股东会议,诸如Inforte公司、Ciber公司等。尽管有人对于虚拟股东会议抱有怀疑态度,然而,这种从无到有、从实践到立法承认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该制度的生命力。

在美国之后,许多国家包括日本、英国也分别修改其《商法》或者《公司法》,建立了较完整的股东网络投票制度,为虚拟股东会议实践奠定基础。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德国、丹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也都是通过立法明确网络投票的地位,允许股东通过虚拟方式投票,保障股东合法权益。

在我国,最早采用的通讯表决方式是书面投票,而最早采用通讯表决的是小飞乐。中国证监会2004年颁布《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工作指引 ( 试行) 》,基本默认了股东网络投票,并且对网络投票的提案、投票程序以及涉及社会公众股股东事项的强制适用均有规定。2006年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则明确确认了网络投票的地位,另外其对于程序的规定更为合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出台了各自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实施细则》,对在各自交易所内上市交易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作了详细规定。上述规章和文件为股东网络投票行为的规范提供了依据,但是问题在于这些规则层次低、刚性不足,且并非专门针对虚拟股东会议。

四、我国虚拟股东会议制度的构建

( 一) 我国已具备召开虚拟股东会议的条件

虚拟股东会议的迅捷性、经济性以及跨越时空的特性有助于股东出席股东会议行使权利,提升公司治理。目前,我国已具备召开虚拟股东会议的条件: ( 1) 公司技术条件的成熟。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使得公司运营呈电子化、网络化之势,股东行使权利也越来越多利用电子形式。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则为虚拟股东会议召开提供了最关键的基础设施。实践中,大公司已经建立和使用自己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小公司则可采取租用方法。目前国内几大电信运营商都直接提供公共视频会议租用业务。此外,网上证券交易、网上银行等已经较好地解决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虚拟股东会议系统运行有了安全保障; 我国股东网络投票制度和网上证券交易制度实践也为虚拟股东会议运行积累了经验。 ( 2) 股东具备了参加虚拟股东会议的条件和素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具备上网条件的股东数量急剧上升,网络交易媒介日益得到股东认可; 股东网络知识和应用技能的不断提高为股东参与虚拟股东会议奠定了基础。( 3) 证监会2006年《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第20条规定,上市公司可以采用安全、经济、便捷的网络或其他方式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股东通过上述方式参加股东大会的,视为出席。据此,虚拟股东会议没有现场,不符合股东大会要求。不过,该条允许公司采用网络方式为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提供便利,意味着允许部分网上股东会议,而部分网上股东会议距离虚拟股东会议只有一步之遥。 ( 4) 其他国家虚拟股东会议实践为我国建立虚拟股东会议制度提供了经验和教训,特别是美国特拉华州的立法及实践对我国相应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二) 我国虚拟股东会议运行程序规则的设计

虚拟股东会议与传统股东会议程序有共同之处,此处主要介绍其特殊之处。

1. 会议通知及会议信息披露

我国《公司法》规定,召开股东大会会议,应该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事项提前通知各股东。在虚拟股东会议中,利用电子方式通知是通用且恰当的选择。公司可以在网站上公示股东大会会议召开的通知,但是如果仅仅是在网页上公布,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收到通知,因此公司需要以电子邮件方式 ( 经股东同意) 单独通知有通讯信息登记的股东,而对那些无法单独通知的股东,则以在规定网站公示作为通知。在通知生效时间上,本文认为投寄即送达,即公司确认通知信息确实已经发送就视为送达,这符合电子技术的实际。

会议信息披露对于股东参会十分重要。《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则》第16条规定,股东大会通知和补充通知中应当充分、完整披露所有提案的具体内容,以及为使股东对拟讨论的事项作出合理判断所需的全部资料或解释。拟讨论的事项需要独立董事发表意见的,发出股东大会通知或补充通知时应当同时披露独立董事的意见及理由。在虚拟股东会议情形下,信息披露只需上传到规定网站,简单迅捷、成本低廉。

2. 股东身份认证

虚拟股东会议的股东身份认证可以借鉴现行证券交易系统以及股东网络投票系统的身份认证机制。目前,股东身份认证方案主要有两种,一是密码方式,通过将股东账号与唯一密码相对应方式确认股东身份。二是CA认证方式,由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机构即CA ( Certificate Authority) 认证中心签发数字证书确认股东身份。数字证书这种身份认证方式安全级别较高,是目前最好的一种认证技术,银行业在网上银行中比较普遍采用这种认证方式。

3. 股东发言权与质询权的行使

公司召开虚拟股东会议应该在其网站上设置电子论坛版块以便股东发言与质询。通过认证的股东可以利用网络摄像头、电话、邮件或者其他通讯技术提出问题,所有问题将由管理层亲自在网上实时回答。公司可以做出相应规定,股东提问可以基于股东级别或者持股比例优先得到答复。例如,持有一定股份股东所提问题可以优先得到回答,其合理性在于大股东往往比那些容易廉价出售股份的小股东更有兴趣知悉投票和公司经营情况。所有股东提问与管理层答复将条理清晰地编辑在虚拟股东会议网站“提问与回答”目录下,供股东查阅。当然,涉及商业秘密的除外。

4. 股东投票权的行使

虚拟股东会议中投票表决可以采用网络投票方式,这已经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推行。利用互联网投票系统投票有效时间一般为: 开始时间不早于现场股东会议召开前一日下午15: 00,结束时间不早于现场股东会议结束日下午15: 00。虚拟股东会议的网络投票环节的时间可以与虚拟股东会议的起始时间与结束时间一致,也可以根据公司虚拟会议系统或者中介机构会议系统进行具体设置。另外,应该允许股东通过电子邮件进行投票。电子邮件可以全天候发送,时间更灵活,可以避免虚拟会议系统工作时间的限制。

5. 虚拟股东会议记录存档

有些公司会将虚拟股东会议记录在网上存档一段时间。例如,UAP公司委托规则指出虚拟股东会议存档在会议结束之后一周内观看; Conexant公司在会议结束后一个月内可以观看网上直播[4]。还有一些公司规定了更长的会后阅览会议存档的时间。Artio和Pico两家公司存档时间是七个月,Illumina和Winland公司存档时间是一年。建议我国虚拟股东会议记录要在网上存档一段时间,以供股东观看,具体存档期由公司根据情况自行决定。

( 三) 参会主体瑕疵及责任认定问题

参会主体瑕疵一般源于他人盗用股东账号、密码,在股东不知情的条件下进入虚拟股东大会系统,进行投票表决操作。实践中,公司与股东需要约定采用同一程序、指定特定会议系统,公司不能实质审核股东身份,只能通过密码来确认股东参会资格。如果公司在验证股东身份时能够保证网络系统安全,只要股东身份符合形式要求,则公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行为后果只能由被盗股东承担。

( 四) 股东中途退出对计算法定数的影响

《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做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要求上市公司股东大会拟出席会议的股东所代表的有表决权的股份数需达到公司有表决权的股份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但允许公司在章程中选择是否规定这一程序。表决法定数以出席法定数为计算基础。虚拟股东会议利用网络系统,有较强灵活性,股东中途退会情况要多于现场股东会议。那么,股东中途退会是否影响出席法定数并进而影响据此计算的表决权数?

股东中途退会有两种情况: 其一,股东自己主动退出会议。股东主动退出会议系统属于主观放弃行使股东权利,可以推定他们不支持退出后的议案,否则他们就会积极行使投票权促其通过。其二,技术原因如网络意外中断、系统故障等导致的无法继续参会。如果会议最初达到法定数,但由于系统故障、病毒入侵等原因使股东无法正常参会而退出,“一般规则是,一旦形成了法定数,那么它将持续存在,即使部分股东退出会议,也不影响其余的股东继续开会。但是计算表决权数时,仍应以出席法定数为基础。这样,既不因个别股东的退出而轻易导致会议流产,避免造成公司资源浪费,又符合资本多数决原则”[5]。可以参照《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网络投票实施细则》第11条予以处理,即股东仅对股东大会多项议案中某项或某几项议案进行网络投票的,视为出席本次股东大会,其所持表决权数纳入出席本次股东大会股东所持表决权数计算,对于该股东未表决或不符合本细则要求的投票申报的议案,按照弃权计算。综上,对中途退会的股东一般是按照弃权处理。实践中,发生网络故障的几率相对较小,并且虚拟股东会议持续时间不长,不能因为个别股东中途退会而影响整个股东会议进程,因此按照弃权对待具有合理性。但是如果该个别股东退会是由于公司单方原因所致,即使股东大会做出决议,个别股东仍然可以根据《公司法》请求法院认定决议无效,此时网络会议系统的中断成为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依据。例如,公司董事会或者管理层为了私人利益,通过破坏虚拟股东大会系统的正常进行来阻止某些股东投票权的行使。

( 五) 技术瑕疵法律责任认定

技术瑕疵是指在股东大会进行中,由于股东、网络会议系统中介服务商的电脑、网络软硬件故障导致的损害,主要包括:( 1) 股东电脑系统故障、病毒感染、被非法入侵、电脑设备或软件系统与网络会议系统不匹配因而无法参会所产生的损失; ( 2) 股东操作失误造成的投票偏差或者信息发送不成功导致的损失;( 3) 互联网故障导致网络中断、会议过程中信息中断、延迟、错误等,使股东无法正常参会行使股东权利的损失;( 4) 通讯线路繁忙、服务器负载过重,股东不能及时进入网络会议系统的损失;( 5) 股东重复或者错误发送指令。上述损失处理应当采用何种责任归责原则? 如果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谁主张谁举证,这显然不利于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因为网络会议系统的复杂性和专业性使得股东难以举证。如果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显然对公司不公平,因为即使公司主动采取相应措施,仍然难以避免上述问题。可见,采用过错推定归责原则比较合理,无论是公司还是股东,只要证明自身操作无过错,尽到了合理注意就可免责。

篇4:我家的“家庭会议”制度

《正面管教》的基本原则是不依赖惩罚和奖励来解决问题(因为奖励和惩罚短期有效,但并不利于长期的规则内化和自我成长),而是邀请孩子一起来参与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家长始终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和言辞。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家庭会议”正是一个贯彻正面管教原则的好工具。即使是已经开了几个月的家庭会议,我也未能完全放弃惩罚和奖励,只是一直在努力淡化或者少用物质奖励和身体惩罚。

我家的“家庭会议”流程

我们的家庭会议定在周六晚饭后,“流程”基本是这样的——

流程1:互相夸奖。

每一位发言人都要一一感谢其他所有家庭成员这一周来为自己或为家庭做的某一件或几件好事。这一步可不能信口开河,平时就要好好观察,讲的时候要具体有条理。目的呢,一是培养“感恩”的心态;二是让每个成员都感受到大家的爱和肯定;三是为接下来的“问题讨论”环节作好铺垫。

我家的实践效果: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不太习惯当面表扬别人,特别是对于最亲近的家人,更觉得似乎没有必要这么客气。事实证明,互相夸奖和感谢明显增进了我们家全家人的感情和互动,成了“管教孩子”之余的意外收获。

流程2:讨论问题。

我们在冰箱门上贴了一张纸——“问题列表”:发现这一周里有谁在哪方面做得不好而且又很难当场解决的,都可以写在这张纸上(孩子如果不会写字,可以请爸爸妈妈帮忙写上去)。每次家庭会议,我们都会讨论纸上列出的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每个人(特别是做得不好的那个人)都可以发言,说出自己认为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一起选择最合适的一个或几个方案实施。

我家的实践效果:目前的阶段,还是我们作为父母提出的解决方案比较多,孩子常常会说:“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我们一定会征求他的意见,给他发言的机会。

不到7岁的儿子有一次写下的问题是“爸爸妈妈太啰嗦”。最终讨论的方案是:我们在提醒他做事情时,尽量只用一个简单的关键词。比如到了练钢琴的时间,就走到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温和而坚定地说:钢琴!(事实证明的确比唠叨一大段更有效)

流程3:全家一起了解下周的安排和策划下周的家庭集体活动。我通常会利用这个机会提醒儿子下周有哪些重要的活动,比如学校有志愿者活动、要去家庭医生那里注射疫苗、周末约好了要去哪个小朋友家玩……儿子也会提要求,比如“周末想去沙滩玩”等。

我家的实践效果:经过这样的提醒和计划环节,下一周的实施过程就变得顺利多了。

流程4:也就是会议的最后,就是全家 一起做一件愉快的事情。通常,我们会一起吃冰激凌或水果,有时候是陪着儿子玩一会儿他自创的规则有点天马行空的游戏。

总之,家庭会议通常以愉快的互相表扬开始,又以快乐的美食或游戏时间结束。这样,大家也就更容易接受中间的“问题讨论”环节。

当然,育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并不是开一次会就能解决的,当我们发现问题再度发生,就会再次写到“问题列表”中进行讨论,每次都会有一些新的小小进展。虽然儿子的问题还是很多,但他的点滴进步让我觉得家庭会议值得坚持。而且,除了改正问题,儿子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责任意识都增强了,很有“家庭小主人”的架势。有时候,我们也会鼓励他来主持家庭会议。

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当我犯错误的时候,你不会骂我,会和我一起讨论,我觉得这样很棒。以后,我对我的孩子也会这样!”这一刻,我心里特别温暖。

篇5:幼儿园工作会议制度

一、工作会议制度

1、根据学校和上级的需求,及时参加学校会议。

2、在学校会议上及时汇报幼儿园的工作情况。

3、学期初、学期末或临时召开会议,传达上级文件和会议精神,落实教学计划,总结工作,安排工作等。

4、家长会 : 全园家长会由园领导主持,班级家长会由班主任主持,每学期1-2次,向家长汇报工作,展示幼儿学习成果,征求家长意见,宣传科学育儿及幼儿园有关制度和规定。

三、要求:

1、会议、学习必须按制度、按时召开,不得随意更改拖延。

2、主持会议和学习的负责人,对学习的内容,讨论研究的方法、程序事先做好准备。

3、家长会召开时间和会议内容有学校确定。

4、开会、学习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作好会议记录。

葛石镇中心幼儿园

篇6:幼儿园常规会议制度

(1)会议种类 1、教代会每半年召开一次,每三年改选一次。

2、教职工大会每月一次

主持人:园长或副园长

参加人:全体教职工

时 间:每月初召开一次。具体时间:

内容:总结上月工作情况、安排本月工作重点、公布全园应了解的大事

3、园领导例会每周一次 (每周一上午)

主持人:园长 参加人:园长、副园长、主任、班主任等 时

间:每周召开一次 内

容:检查上周各项工作完成情况,研究下一步工作重点及本周工作内容,安排工作日程。

4、园务会每月一次(每月 25 日)

主持人:园长

参加人:园长、副园长及各部门人员的代表 时 间:每学期召开两次,遇重大问题临时召开。

内 容:对全园目标、规划、总结、人员奖惩、财务预算和决算方案,规章制度的建立、修改、废除,以及其他涉及全园工作的重要问题进行审议。

5、科研会每周一次(每周三 主持人:教研组长、园长参加 参加人:教师

间:每周一次 内

容:研究教育工作中问题,集体备课、学习等。

6、班长会:主持人:园长(每周一)

参加人:各班班长 时

间:每月召开一次 内

容:汇报班组工作,布置工作,研究工作。班组会每周一次。

7、班务会:主持人:班长(每周五)

参加人:本班教师及保育员 时

间:每月召开四次 内

容:根据园里布置的工作,结合本班实际,研究本班工作。

8、保育员组会:每月一次

主持人:保健医、保育员组长、副园长参加。

参加人:保育员 时

间:每月召开一次 内

容:研究保育工作。

9、伙委会:伙委会每月一次。

主持人:负责保健工作的副园长或保健医生 参加人:保健员、采购员、炊事员、保教人员代表

间:每月末召开一次 内

容:研究有关幼儿伙食问题及改进幼儿伙食质量。

10、家长会:家长会每学期 1~2 次。

主持人:全园家长会由园长或副园长主持,班级家长会由班长主持。

参加人:幼儿家长。

间:每学期 l~2 次。期初或期末 内

容:向家长汇报工作,征求家长意见,宣传科学育儿知识及幼儿园有关制度和规定。

11、年级组长会:每双周召开一次。

主持人:业务园长 参加人:年级组长 内容:研究各年级组落实全园工作计划工作内容,解决年级组发生的问题。

12、后勤会议每双周召开一次 主持人:后勤园长 参加人:全体后勤职工 内容:研究、解决后勤工作问题,对后勤员工进行培训 13、治保会:(安全会)每月一次,节假日前召开安全保卫会。

主持人:园长 参加人:治保小组成员 时

间:

每月初一次 内

容:总结上月安全工作情况,研究本月园内治安工作重点。

会议要求:

1、会议必须按制度、按时召开,不得随意更改拖延。

2、主持学习和会议的负责人,对学习的内容,讨论研究的方法、程序事先做好准备。

3、做好学习和会议记录,保存资料。

4、学习、开会要不迟到、不早迟,不无故缺席。

5、业务学习、教研活动保证参加,不得倒休。

6、开会学习时,精神集中,认真参加讨论,积极发言,不聊天、不说与会议无关的话。

7、需记录的做好记录。

各种会议的安排

会议种类 时间安排 参加人员及会议工作重点 园务会 每月二次 每月初、月中 每月初、月中 由园长主持研究园内主要问题 全园会 每月一次

每月末或月初 由园长主持全体教职工参加,布置月计划和总结上月工作 班主任会 每周一次

每周一 由园长或教学主任主持,布置周工作 年级组长会 每两周一次 年级组长、研究年级组工作 班务会 每周一次

每周五 由班主任主持,总结本周本班工作,反思和提出改进意见相结合,布置下周本班重点工作。

伙委会 每月一次

月末 由园长主持,医生、伙委会成员参加研究儿童伙食方面的工作。

安全组会 每月一次

月末 由园长主持,各有关人员参加 业务学习每月四次 由教学主任、各年级教研组长主持 教研活动 每月四次 据园长、教研组织主持,根据教研主题进行研讨 保育学习每月一次 由保健医生主持 后勤 每两周一次 后勤园长主持 职代会 每学期一次 由园长主持,对全园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和决议 每周会议时间安排

间 会

议 备

注 星期一 中午 1:00—200 班长会、全园会、伙委会(月中、月底)

星期二 中午 1:00—200 业务学习、班主任会

星期三 中午 1:00—200 年级组长会、教研会

星期四 中午 1:00—200 职代会、安全组会、评价小组会、园务会、保育会

篇7:官庄中心幼儿园教职工会议制度

一、凡我园所有教职员工必须参加学校及本园召开的各项会议,并

且做好详细的会议记录。

二、每月召开两次教职工会议。

三、有计划、有组织的召开家长会议。

四、会议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但要确保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

篇8:论庭前会议制度的适用

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出台, 在对审判程序的修改之中, 182条第2款的规定可谓是最大的亮点, 该规定初步构建出了我国的刑事庭前会议制度。整个诉讼过程就像是生产一个审判结果的生产线, 更深层次的是让当事人感受到公正, 让受害人感受到工作并惩罚犯罪的生产线。那么庭前会议就是该生产线的最前面的一道程序, 其目的是让整个生产线更加科学, 更有效率。具体而言, 庭前会议解决的事项有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之后, 上述问题都要堆到庭审活动解决, 这样主要有两点不足, 一是拖延诉讼时间, 影响庭审效率, 浪费司法资源;二是由于没有庭前活动充足的准备, 法官无法明晰案件的主要争执点, 无法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 (1) 庭前会议制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司法实践的出现的问题而出现的, 这使得庭审活动更能实现其本源的功能解决关于被告人定罪与量刑的事实和法律问题。

就世界各国而言, 各国都规定了不同形式但本质相同的庭前准备程序, 旨在消除可能造成审判中断和拖延的因素, 从而缩短正式审判的持续时间, 达到集中审理的目的, 尽可能的实现审判公正并兼顾审判效率的目标。例如, 在美国, 庭前会议最先出现在民事诉讼中, 后来被采纳到刑事诉讼中, 并被美国刑事诉讼规则确立为庭前程序之一。庭前程序包含:庭前动议 (pretrial motion) 、庭前证据开示 (pretrial discovery) 和庭前会议 (pretrial conference) 。根据《美国法律辞典》的解释, 庭前会议 (Pretrial Conference) 是指由法官召集的为案件开庭做准备的会议, 是否召集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 参加者包括法官和当事人各方的律师。 (2) 除此之外, 美国还规定了与庭前会议类似的预审程序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 即在逮捕发生后的合理时间范围内, 治安法官会对重罪被告人进行预审, 其主要目的有:1.相当理由的确定 (Determination of probable cause) , 即查明是否存在相当理由来支持对被告人的指控。2.证据开示 (Discovery or Disclosure) , 目的在于防止在庭审中出现证据突袭的情况。3.关于移交的决定 (Decision on‘binding over’) , 即决定是否应当将被告人移交至大陪审团听证。 (3)

在法国, 现在实行的制度是起诉、预审、审判的模式, 分别由检察官、预审法官、审判法院分工负责。预审又分为一级预审和二级预审。一级预审是预审法官主持的正式审查, 负责对案件进行侦查并作出司法权性质的决定。二级预审则是, 由第二级预审法庭对预审法官作出的具有司法裁判权性质的裁定提出的上诉进行审查, 以及监督司法警察的行为。 (4) 同时, 《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79条规定:“重罪案件, 预审为强制性;轻罪案件, 除有特别规定外, 预审为非强制性。” (5) 这体现了分流案件的思想, 体现了提高诉讼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宗旨。

在英国, 审前程序的主要形式有“答辩和指令听审”“审前裁决”“预备听审”。其中“答辩和指令听审” (plea directions hearing) 是1995年为了保证移送到皇室法院审判的案件已经做好准备而引入的一项新程序。在PDH中, 辩方必须提供一份完整的他们要求出席审判的控方证人名单, 这与我国庭前会议解决出庭证人问题相一致。控方和辩方都必须向法院和各方提交一份要寻求法院指令的议题的摘要。同时指出所依赖的理由。 (6)

庭前会议是一项重要的变革, 对司法实践有重要的作用, 也是中国刑事诉讼法国际化的一步。作为一项新制度, 庭前会议在实践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笔者认为考虑这些问题要以设立目的和制度定位为出发点, 同时尊重刑事诉讼基本规律, 这样才能使庭前会议制度更好的实施和运行。

二、庭前会议的适用争议

(一) 庭前会议的主持人

根据182条规定, 由“审判人员”对庭前会议进行主持。首先这里的“审判人员”应当是受理案件法院的法官, 而不包括人民陪审员;其次“审判人员”可以理解为三种观点:一是合议庭法官, 二是合议庭以外的法官。第三种是可以是合议庭法官, 也可以是合议庭以外法官。 (7) 这也是出现争议的地方。如果按第一种观点理解, 从节约司法资源的角度来看, 由合议庭法官来主持庭前会议不仅节约了司法资源, 而且因为法官对案件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法官能明晰争议点, 有效的组织庭审, 庭审的时间就会缩短, 从而增加诉讼效率。另外, 根据中国的司法实践情况, 由合议庭法官做庭前会议的主持人也是具有现实性的。如果按第二种观点理解, 庭前会议中会涉及到非法证据排除的问题, 如果合议庭法官既主持庭前会议又参与庭审, 将会影响非法证据排除的效果, 会出现预先干扰、影响法官自由心证的情况, 那么犯罪嫌疑人在这个过程的对自己权利的主张可能会流于形式, 也失去的非法证据排除的意义。所以应该由合议庭以外的法官主持庭前会议。第三种观点则认为, 根据人大法工委的解读, 这里的“审判人员可以是合议庭组成人员”。那么就说明审判人员可以是合议庭组成人员也可以不是合议庭组成人员, 同时, 根据182条第2款的规定, 这里的主持人应当具有审判人员的身份。

笔者认为第三种观点更为适当。第一种观点虽然站在效率的角度考虑, 但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司法不公, 公正最为法最高的价值位阶是大于效率的, 效率是建立在公正的前提之下的, 没有公正又何谈效率而言, 一味的追求效率是与法的精神、与刑事诉讼法的立法本意是相违背的。第二种观点将此处理解为应当由合议庭以外的法官又有些与庭前会议的定位和制度目的相抵触。如果所有需要经过庭前会议的案件都要法院另派合议庭以外的法官, 这的确会增加法院负担, 也增加法官的工作量, 在这个意思上不但没有节约司法资源, 反而消耗了司法资源。第三者观点对此处留有了一定的空间, 可以让法院根据客观情况进行调控。在司法资源足够的情况下, 可以让合议庭以外的法官进行主持;在司法资源无法达到对庭前会议和庭审配备不同法官的情况下, 由合议庭法官主持。也可以随着实践的增多, 综合的对比两者之间的效率和审判结果, 例如比较犯罪情节类似且都涉及非法证据排除的案件, 由合议庭法官主持和由合议庭以外法官主持后, 案件的非法证据排除情况和审判结果是否有不同。这样, 由法院来平衡公正和效率的关系, 使庭前会议真正的达到其设置目的, 形成中国特色的庭前会议。另外, 从法解释学的角度来看, 法律无明文规定, 那么法院应该对此有自由裁量权, 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进行调配。

(二) 庭前会议的效力

1. 非法证据排除的效力

在庭前会议解决的问题当中, 非法证据排除问题应当是最重要的问题, 也是庭前会议制度设立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同时, 在庭前会议解决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也与《非法证据排除若干问题规定》第5条的“在开庭审理前”相契合。关于非法证据是否可以在庭前会议排除有两种观点, 一种是可以排除, 另一种是不可以排除。

在非法证据排除的效力问题上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 刑诉法182条第2款规定的是“了解案情, 听取意见”, 法官没有具体的实质调查权。所以庭前会议的非法证据排除主要是指决定是否在庭审上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而不可以在庭前就对非法证据予以排除。但是《高检规则》432条规定 (8) 说明了在开庭审理前, 如果需要, 是可以进行调查核实证据的。另外, 庭前会议的设置目的本身就是为了让庭审活动更加集中, 如果仍将大量的非法证据排除工作留到庭审解决, 就会模糊庭审的争议焦点。庭审也可能因为庭审前的准备不充分而延期, 这就大大降低了诉讼效率。而第一种观点更加符合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精神。在公正的价值层面, 应当考虑在进行非法证据排除的主持人是否是庭审法官, 是否影响其自由心证, 这个问题在前文已经阐述。在效率的价值层面, 应当考虑是否应该将非法证据排除放到庭审中来。如果放到庭审, 一方面会给庭审法官造成影响, 会影响其内心的自由裁量;另一方面, 在庭审进行非法证据排除会中断正在进行的辩论, 会使案件受到拖延, 不能很好地集中审理判决。因此, 在理论上讲, 应当建立起以庭前为核心, 以审中、审后为辅助的排除程序。这样既满足了在公正层面的要求, 又达到了庭前会议设立所需要达到的效率的目的。

站在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宏观角度来看, 尊重和保障人权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精神, 例如, 通过非法证据排除来规制刑讯逼供, 充分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益。虽然在目前的立法状况和司法实践情况下, 还不能完全在庭前会议实现非法证据排除, 只能进行有限排除, 即对于当事人、辩护人等提出排除申请的非法证据, 公诉人同意排除的, 则不需要推迟到庭审过程中予以解决;如果公诉人不同意的, 则要到法庭上加以解决。 (9)

从法解释学的角度来看, 高检规则431条第3款规定:“公诉人通过参加庭前会议, 了解案件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的争议和不同意见, 解决有关程序问题, 为参加法庭审理做好准备。”根据该规定, 在原有的“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之外, 高检规则赋予了庭前会议“解决有关程序问题”的功能, 由此, 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但是高检规则仅仅赋予的是解决程序问题, 对于案件事实、证据的争议问题, 仍不能进行处理。 (10)

但是, 逐步的走向科学、完备的庭前排除非法证据体系是追逐人权保护的必然趋势。让非法证据的排除不受模糊法律条文的拘束, 尽早的排除在庭审前, 也会促使执法人员越来越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侦查, 从而真正的平衡控辩双方地位, 保护犯罪嫌疑人的人权。

2. 回避, 明确出庭证人名单等其他与审判有关问题的效力

第一种观点认为, 此类问题应严格按照法条来解释, 即法官只能“听取意见”, 对于庭前会议上达成的共识, 法官不能进行裁决, 其不应具有法律效力;第二种观点认为, 在庭前会议中法官应当做出裁决, 裁决应具有法律效力;第三种观点认为, 在庭前会议中, 法官应当将需要进行实质调查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庭审中处理, 不需要进行实质性调查并且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 该共识对双方都具有拘束力。

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观点。法条明文列举的在庭前会议上的回避、出庭证人问题等, 一方面是避免庭审的辩论中断和拖延, 符合集中审理原则;另一方面也于《刑事诉讼法》187条规定的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相适应, 为其做准备工作, 并且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证据突袭。第三种观点是一种折中的做法。一方面, 对于不需要进行实质性调查的问题没有将其拖入庭审的必要, 应当尽量在庭前予以解决, 这样才有利于庭审的顺利进行。双方达成一致意见的应具有约束力;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产生争议的, 可以到庭审中加以解决。另一方面, 法官将需要进行实质调查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庭审中处理, 是受“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拘束的无奈之举。但是, 像回避问题只有经过一些实质调查才可以知道其中的利益关系, 将这种程序性事项放到庭审中会影响庭审的进行, 可能会由于合议庭法官的回避而中断庭审。

三、庭前会议适用的不足

(一) 实践应用过少

司法实践中, 除了一些法院因庭审直播或庭审观摩等特殊情况需要而审前了解证据听意见外, 这一方式使用率极低, 从而出现了考核指标不采纳、领导不提倡、法官不愿意、公诉人不积极、辩护人不主动的“五不”局面。这种“不会用”、“不愿用”局面的出现, 固然有面对新制度的保守与观望, 亦有“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所限, 但笔者认为, 最重要的还是制度设计的粗疏, 其可能起到的效果未得到充分展现, 缺乏具体可操作性, 由此而制约了其在实践中的适用。

(二) 发挥的作用有限

新《刑事诉讼法》182条规定的“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没有规定“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之后, 可不可以在庭前会议解决出现的问题;也没有规定为什么“了解情况”, 为什么“听取意见”。这样就限制了庭前会议加速审判、提高审判效率的作用。例如, 对于回避问题、非法证据排除问题, 如果仅仅是了解情况、听取意见, 没有实质的调查, 问题不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还会拖到庭审之中, 影响审判效率。

(三) 过于强调法官职权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 规定庭前会议的方式的只是由审判人员“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那么这种方式实际上过分强调了法官的职权。理论上讲, 庭前会议应当是一个平台, 一个由控辩审三分一起解决程序问题以便更好更快速的进行庭审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 不能只有法官来“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 应当多给控辩双方一些空间, 让其可以进行有限的辩论, 这样才能真正地符合设置目的。

(四) 规定过于模糊

庭前会议的适用之所以出现了上文所述的一些争议, 是因为182条的规定过于模糊, 例如“审判人员”的具体指向不明;“与审判相关的其他问题”这一规定的范围模糊, 是否可以涉足实体事项。最高法解释”第184条第2款中规定, “对于控辩双方都认可的证据, 在开庭的时候可以简化”, 这是否就意味着庭前会议讨论的内容可以不局限于庭前的程序, 对案件的实体部分, 控辩双方也可以交换意见。这会造成在实践中庭前会议大量解决实体问题的误区, 造成头重脚轻。而且庭前会议是为保障庭审高效有序进行而设置的准备程序, 其程序的精密度及透明度均不若庭审程序。例如庭审程序贯彻直接言词原则、公开审判原则, 程序呈两造对席、法官居中裁判的构造, 程序的进行有法庭调查、法庭辩论等设计精密的阶段等等。庭审程序须贯彻的此类原则及精密的程序设计均为了保障被告人的参与、质证等各项诉讼权利, 符合程序正义。而审前会议的运行细则较为粗疏, 例如审前会议往往是不公开的且被告人可以不参加, 故其不符合程序正义。因而审前准备程序不可成为刑事诉讼的中心, 不可削弱庭审的中心地位。故审前准备程序只可解决案件的程序问题, 绝不可涉及案件的实体问题。

四、庭前会议适用的建议

(一) 提高法官意识并对立法做细致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83条○11规定了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 前三款进行列举, 用第四款进行兜底。对于庭前会议实践应用过少的情况, 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 (1) 法官在遇到上述情形时除了主动启动外应当对控辩双方予以提醒其有权申请启动。这样就会让更多的当事人意识到庭前会议的作用, 来达到应有的效果。 (2) 对适用范围作更进一步的细致规定。例如, “证据较多”“案情重大复杂”“社会影响重大”的程度达到具体什么标准才满足“较多”“重大”。如果对此进行细致的规定, 法官便可以更好的衡量是否启动庭前会议, 这样更多的复杂案件就会有庭前会议这一程序, 而且庭前会议最初的设置也是主要针对这类案件。比如有些地方的检法达成的共识中, 就明确了被告人始终作无罪辩解的案件, 辩护人作无罪辩护的案件, 涉黑涉恶案件、重大团伙犯罪案件, 重大经济犯罪案件以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案件等5类案件应召开庭前会议。○12还有的地方则针对疑难复杂案件、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情绪不稳, 可能引发涉法、涉检上访的案件等3类案件提请召开庭前会议。○13 (3) 积极组织法官学习新刑诉法及司法解释, 尤其是基层法院, 让其对庭前会议有充分的了解并予以运用, 积累经验。

(二) 赋予庭前会议一定的实质性决定的权利

应赋予庭前会议一定的实质性决定的权利, 就世界各国而言, 法官在庭前会议往往可以作出一些实质性的裁定。在英国, 主持“答辩与指导的程序”的法官可就证据的可采性或者案件涉及的其他法律问题作出裁定, 且此种裁定一旦做出便在整个法庭审判程序中具有法律效力, 除非主持审判的法官根据控辩双方的请求或者按照司法的利益对此加以撤销或者变更。○14在日本, 2004年通过第62号法律《修改刑事诉讼法等部分条文的法律》, 其中规定了争点及证据的整理程序。整理程序比准备程序复杂, 可在庭审前及庭审中进行且可多次进行, 但设置的目的和庭前会议一样。整理程序结束时法院将作出具有约束力的决定, 相关的争议便具有确定力, 在庭审时不可再次提出异议。例如庭审时控辩双方除非因“不得已的事由”不可再次请求调取证据。○15从上述法治国家的经验看, 庭前会议应该是初步开庭的程序, 作为一种诉讼程序, 应该让双方当事人进行有限的辩论, 规定相应的权利, 而不仅仅是法官“了解情况, 听取意见”。○16这也于立法机关提高庭审效率、保证庭审质量的本意相吻合○17

(三) 搭建起对抗性的庭前会议平台

在英国的PDH中, 通常会进行传讯。被告人可以进行答辩, 如果被告人答辩有罪, 法官应当在只要可能的时间进行量刑;如果被告人答辩无罪, 或其答辩不能为控方接受时, 各方应当通知法院一些细节情况。

在美国, 预审是一种正式的对抗制听证程序, 预审中可以进行交叉询问。同时, 在证据开示时, 辩方也有很大的自由。例如, 检查官负有宪法义务开示防御证据 (exculpatory evidence) (有助于证明被告人无辜的证据) ;反之, 除非放弃, 辩护律师就没有任何义务向控方开示致罪证据 (incriminatory evidence) (有助于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 , 因为这是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赋予被告的权利。○18笔者认为美国的预审程序是值得我们去借鉴的, 其具有的特点是: (1) 程序的任意性。通常情况下被追诉人可以选择是否进行预审。 (2) 审查的公开性。预审和审批一样应当公开进行, 这一点无论是联邦还是各州都已经达成了共识并付诸实践。 (3) 启动的被动性。美国的预审程序不能由法官来主动发起, 预审程序的启动具有明显的被动性。 (4) 运作的对抗性。即是一种正式的、对抗制的听证程序。所以, 我国应当改变以前的“一步到庭”模式, 构建起一个庭前解决相关问题的小平台, 为庭审这个大平台服务。

(四) 正确处理审前准备程序和实体审理程序之间的关系

明确庭前会议处理对象为程序问题, 正确处理审前准备程序和实体审理程序之间的关系。在美国的预审程序中, 预审法官审查的内容主要不是从实体上来审查案件的事实, 而是从表面上、程序上对案件的证据情况是否符合起诉的法定条件, 案件应否交付审批进行审查。我国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借鉴美国的预审程序。对“与审判相关的问题”的内涵, 应该站在两个层面上解决。一方面, 庭前会议制度的设置目的与制度定位是准备庭审之前的程序事项, 以便庭审可以流畅集中的审理进行。涉及到实体问题, 尤其是对犯罪嫌疑人定罪量刑有影响的事实、证据或法律适用, 都应当在科学、严密的庭审活动中加以质证、辩论并最终作出判决。另一方面, 正确处理审前准备程序和实体审理程序之间的关系, 不能导致庭审的虚置化。划清两者之间的界限, 在庭前会议中只能解决一些程序问题, 如最高法解释184条规定○19中所列内容。

五、结语

上一篇:多媒体数据库在网络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渠道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