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

2024-04-16

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通用10篇)

篇1: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

幼儿园优质课评比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提升我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结合我校本学期工作安排的“优质课送教下乡”活动,经研究特制定以下方案。

二、评比领导小组

为了加强对优质课评选活动的领导,幼儿园成立优质课评选领导小组。

组长z

副组长z

评委:

1、第一轮z

2、第二轮z

三、参评条件

1、35周岁以下教师。

2、要求参评的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奉献的.品质。

3、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具有比较系统、坚实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

4、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四、评比内容

1.教案设计:参赛老师根据建构式教材活动安排情况,进行活动设计。每位参赛教师准备教案一式三份,上课前交评委。

2.活动开展:根据教案设计的具体内容,实施教学活动。基本要求为: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先进,合理使用电教手段,体现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注重幼儿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明显。

五、总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初评阶段

1、依据标准,认真评比。

2、推选出四位教师参加第二轮评比

3、没带班教师观摩教学活动

4、课后反思。课后就上课的情况进行书面反思,总结一节课的成功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办法。(包括评委老师和观摩教师)

(二)复评阶段

要求:选出两位教师推荐为“优质课送教下乡”人选。

(三)“优质课送教下乡”活动(约在第9周)

要求:被推荐参加镇优质课评比的教师,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对结对帮扶的幼儿园做好辐射作用。

篇2: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

项目

评  价  标  准

目标

1、活动目标明确具体,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可操作性强。

52、关注幼儿情感、习惯、态度、能力的培养。

内容

1、难易适度、容量恰当、符合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52、材料丰富,安全、科学、有教育性。

53、贴近幼儿生活,在已有经验上有一定的挑战性。

1、教师能关注来自幼儿的信息,并及时地进行分析、判断和灵活应对,引发幼儿进一步自主探索与思考,拓展经验。

52、教师的提问具有引导性、开放性、针对性和挑战性。

53、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主体性。幼儿兴趣高,思维活跃。师幼互动积极有效。

5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趣味性、活动性强,寓教于游戏中,能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55、重视幼儿的自主互动,实现分层指导和个别指导,使每个幼儿的能力都能得到发展。

教师

素质

1、教育观念正确,尊重幼儿的认知规律。

52、语言亲切规范,富有感染力,讲解清晰,教态自然、生动形象。

53、教具制作和使用恰当,演示操作准确、熟练。

幼儿

发展

1、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乐意表达表现。

82、幼儿有良好的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

教学

效果

1、教学目标完成好,基本训练落实,幼儿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时间适当,不延迟课堂。

102、课堂气氛和谐活跃,教师轻松愉快,幼儿主动参与率高。

篇3: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

一、分层解读, 有效铺垫

阅读教学是写作的积累阶段, 教师可引导学生借鉴文本来积累写作所需的各方面知识和信息, 如话题观点、写作结构与技巧、文本分段、核心语言等。[2]在本次比赛中, 选手们对Using Language课型的解读和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理念, 从“结构、语言、情感”等三方面来体现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巧妙设计和有机融合。

1. 略读文本, 勾勒框架

【课例回放1】教师请学生略读全文, 关注标题、图片和主题句, 并用一句话归纳全文的概要;然后出示表格请学生填写作者在三天内主要游览的地方及相关的评价 (形容词) 。

T: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itle, pictures and the topic sentences.Then make a list of the places, adding the comments.

T:Can you think of other adjectives to make comments?

S:Wonderful, attractive, imaginative, well-known, fantastic...

然后用“If I have a one-day trip, I will make a trip to...because...”句子结构进行自由发挥。

【课例回放2】教师让学生快读全文, 以问答的形式提炼三天行程的主要经历, 并在提问内容导出的同时关注下列句型:

Her first delight was going to...

There followed...

The second day the girl visited...

【观摩感悟】教师在简洁导入后请学生快速阅读, 并关注标题、图片、主题句, 勾勒出了全文的框架结构。这些教学设计并非简单地只为培养学生略读、寻读的阅读技能, 而是同时为读写结合课型的总体设计和最后的输出做了两方面的准备和铺垫, 即篇章结构和重点语言。可见, 一节课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步步深入但环环相扣, 前者是后者的铺垫, 后者是前者的提升。

2. 细读文本, 提炼语言

在教学中, 教师以美丽的图片引领课堂, 通过巧设问题疏导了信息, 提炼了好词和好句, 而且教师在课堂中特别关注了难句的分解和整合:即先用问题呈现简单句式, 然后请学生结合语法结构输出长句难句。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排除了阅读中的难句障碍,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运用长句难句表达的能力。只有通过语言知识的搭建, 才能帮助学生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实现语言运用的目的。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情感体验正处于高峰阶段的机会, 适时组织仿写或创作活动。这样就能达到以阅读促进写作, 以写作提升阅读的目的。[3]

【课例回放3】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设问”这一教学策略十分重要, 可以帮助提炼词汇, 理解内容, 打开学生的思维。本课例中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 引出并解读重要的词汇, 其实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关注这些词汇, 期待在输出中能运用这些词汇。

Q:How long did it exist? (have remained standing...)

Q:What style does it keep alive? (...remain...combined...)

Q:Where did Pingyu take a picture? (...have...taken...)

【课例回放4】文本中承载信息的语言除了词汇, 还有句子, 尤其是携带主要内容和主旨思想的好句和难句。教师通过信息梳理巧妙地引出了简单句, 然后请学生优化成复合句。这样的教学策略远比说教复合句的语法功能更能深入人心, 学生在信息流中自然内化了好句长句的功能和意义。

(1) There followed St.Paul’s Cathedral.

(2) It was built after the terrible fire of London in1666.

(1) (2) 结合:There followed St.Paul’s Cathe-dral .

(3) It is an imaginary line.

(4) The imaginary line divides the eastern andwestern halves of the world.

(3) (4) 结合:It is an imaginary line the

【课例回放5】教师设计了表格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关于旅游胜地“The Tower of London”的很多相关信息。首先根据每个关键词的提示填写局部的信息, 然后请学生尽可能用好句 (结合语法结构) 来整合全部的信息。其实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写句子的能力, 学生的篇章意识也得到了培养。这一过程很好地完成了信息输入与语言输出的阶段性实践。

根据表格信息输出的语言:The Tower of London, a royal palace and prison combined, built by the Norman invaders of AD 1066, was guarded by special royal soldiers who still wore the four-hun-dred-year-old uniform.

【观摩感悟】教师在解读本文好词好句的时候主要关注了文本意义与本单元已学的语法“过去分词作定语或宾语补足语”的整合。这些词与句又恰好是承载文本信息的难点和重点, 也是文本承载意义的好词和好句。教师的精心设计体现了语言和意义的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有目的的语言梳理为后来的有效写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3. 品读文本, 体会情感

【课例回放6】本文是一篇游记, 游记体裁决定了文本内容是旅游经历和游历感受的结合。教师在解读这一文本的时候特别关注了下面四处景点以及体现游历感受的四个形容词和它们所在的句子, 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语言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To her great surprise, Zhang Pingyu found the Queen’s jewels guarded by special royal soldiers. (To one’s great surprise, ...)

◆What interested her most was the longitude line. (What interests sb most is...)

◆It seemed strange that the man who had developed communism should have died in London. (It seems strange that sb should have done...)

◆She was thrilled by so many wonderful treasures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displayed in the museum. (be thrilled by...displayed...)

【观摩感悟】品读文本, 读出思想和情感是文本研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阅读教学的深度解读。这些形容词或拓展形容词以及它们所在的句型为输出环节情感的表达奠定了语言基础, 是学生书面表达的依托。这样的解读梳理了信息, 品位了情感, 而且为终结目标写作又增加了筹码:表达需要句型, 体裁需要情感。

二、多元设计, 优化输出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必须有“intake”的积累环节, 即在读中与读后阶段的拓展活动之间应设计以语言知识学习和运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从而为后续说写活动作好铺垫。[2]本次教学评比中教师在读与写之间都创设了任务, 主要是“围绕主题”“运用语言”进行段落或篇章的口头输出, 起到了搭桥过河的作用。

【课例回放7】Pair Work:You are supposed to speak for London as a member of British Olympic Committee (申奥委员会) , work with your partner andmake a speech.

【课例回放8】给出开头, 并出示部分重点词汇和句型, 如:first delight, remained standing, find sth done, to your great surprise, What interests you most is..., It seems strange that sb should have done..., be thrilled by...displayed...,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有选择地进行部分输出。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任务, 学生不仅要准确地阅读材料内容, 还要学习材料中蕴涵的语言知识, 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新的情景中。[4]可见, 读后活动的设计是阅读教学的必然, 通过有理有序的读后活动学生才能在吸收文本信息的同时真正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本次比赛中, 教师通过精心设计, 在读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结构、语言、情感”三位一体式的游记写作任务。

【课例回放9】续写文本, 创新写作

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The next day Pingyu was leaving London for Windsor Castle.“Perhaps I will see the Queen?”She wondered as she fell asleep.有教师机智地解读并合理地运用这一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 把作者提到但未成行的景点作为写作的素材, 在主题吻合的情况下又合理地运用了语言和结构, 使读与写又一次和谐传承。下表是教师提供的有关Windsor Castle的信息。

【课例回放10】联系本土, 有效写作

教师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提炼了语言、结构和情感, 并把话题迁移到身边的景点:湖州的莲花庄、飞英塔和新建的项王公园三个有文化的景点。下表是学生在写作中将涉及的“结构、语言、情感”的内容。

让学生阅读异国的风景, 书写身边的美景, 由远及近, 由抽象到具体, 使学生的表达更有意义, 更富真情实感。当然由于学生对于这三处景点的历史和文化也并不是十分了解, 教师通过预习学案和课堂呈现为学生的写作作好了内容的铺垫, 并同时提供有用词、句的表达以及结构的提示。课堂中, 学生的产出更真切、更适切。设计真实的交际任务,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用能力, 在感知新语言知识后, 只有通过运用学生才能进一步熟悉它, 记住它, 然后创造性地使用它。[5]

三、结语

先读后写, 读是写的铺垫, 写是读的提升。文本的解读对于这样的读写结合课型十分重要, 因为深入的解读使阅读教学更加立体, 更加多元, 为读后的“写”做好充实有效的准备。同时教师应在课堂实施的关键点上耐心地等待, 有效地引领, 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课堂的生成。如果学生的阅读输入没有充足的时间, 就不可能进行及时到位的有效输出。正所谓“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Using Language板块永远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 除了本案例中读和写的有机结合之外, 是否还可有机结合“读和说”或“读和听”?此类典型课型值得我们继续去探究。

参考文献

[1]朱惠芳.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互动模式的探析及应用[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8) :42-46.

[2]戴军熔, 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读后活动:设计与实施[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14.

[3]庄志琳, 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材料处理:解读与使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1:26.

[4]赖朝晖.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 (中学篇) , 2011 (4) :27-32.

篇4:优质课评比活动应增加“研”味

一、 传统优质课活动的缺失

通过认真细致的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导致一线教师对评优课活动不满的原因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于组织不够严密,致使活动在助推教师群体专业素质提升上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概括地讲,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三种缺失。

1.基层选拔缺失

强调基层选拔是优质课评比活动的一项重要原则,其根本目的在于调动教师全员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参与中实现共同提升。然而在现实的活动中,参赛选手的确定往往不是通过“赛马”的方式来“竞”出,而是用“相马”的方式来“相”出的:即由基层领导指定一位教师参赛,从而使全员参与选拔的目的落了空。究其原因,除个别基层领导对活动意义认识不到位外,更重要的是,在活动组织上有许多不够科学、不够严密的环节。如活动方案不能尽早地公布于众,而是事到临头才告知基层。而选拔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这就使基层选拔只能走走过场,然后由领导拍板确定。此外,在活动方案中,对基层选拔活动的程序没有明确的说明,也没有严格的检查措施,只有名额的分配,这也是基层单位对选拔推荐环节简单操作的重要原因。

2.研讨交流缺失

虽然优质课评比活动具有鲜明的甄别、淘汰性质,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教研活动方式,理应遵循“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个人反思”等有效教研的基本规律。但现实活动中,组织者往往采用“车轮战术”:参赛选手轮流上阵,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这就使得观摩者一听再听,昏昏欲睡;评委们打分再打分,麻木应对;执教者只管讲课不能谈思路,讲时全力以赴,讲后只剩下忐忑的等待。整个评比现场讲、听、评(分),无任何交集,研讨交流根本谈不上,从而导致所有参与者、尤其是作为一线教师代表的观摩者有想法、有感触,却没有相互交流的机会,学习提升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3.总结推广缺失

实事求是地讲,每一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总是能总结梳理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很有价值的教训。但现实的活动往往是具体课堂评比活动结束就意味着整个活动也结束了,没有大家共同研讨之后的成果总结,更别说形成文字材料了。这种戛然而止的活动使得宝贵的经验和很有价值的教训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活动树标学标的目的也就落了空。

二、 增加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研”味

针对以上问题,我区教研室经过充分调研,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评优课模式,从而使评优课的“研”味“浓”了起来。

1.提前预告,让基层众教师参与进来

为使基层有充足的时间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选拔推荐工作,我们规定每一次区优质课评比活动方案必须提前一学期完成并告知基层。也就是说,要给基层一个学期的时间,围绕确定的活动主题来进行评优课选拔的发动、组织工作。同时要求活动方案必须要有程序方法上的规定和检查督促的措施。具体讲,我们主要是实行了多轮组织的方法和基层推荐选手公示一周的检查措施。即小学学段农村教师选拔分别以学校、街镇教办、联合体(农村小学为解决规模小、教师数量少而组建的校本教研联盟)和区教研室为主体进行四轮比赛;区直小学、中学选拔则以教研组、学校和区教研室为主体,组织三轮比赛。此种形式能更好地发挥评优课活动的激励作用,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实现优中选优、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基层上报推荐的参赛选手,区教研室在教研网站上公示一周,如果选手不是通过多轮组织程序确定的,该选手将被取消参赛资格,并对有关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减少的名额由教研员根据其他单位教师人数的多少和轮次成绩予以增补。

2.批次进行,使现场参与者互动起来

针对优质课评比的现场活动严重缺乏互动研讨的现象,我们在严格科学地确定选手总名额的前提下采用了批次进行的方式。即在同一活动主题下确定若干具体的执教课题,同一课题的2~3名选手为同一批次,每批次评比活动时间为半天。具体程序安排:先由选手依序上课,然后由教研员组织一个小时左右的互动研讨活动,主要内容包括执教人简要说课、随机确定的若干观摩者议课和评委组长评课引领等。为确保互动研讨的效果,我们还以教办和学校为单位,将听课者分为若干小组,并指定一名干部为组长,负责小组成员听课议课的组织工作。对于小组的议课表现,教研员除现场口头评价外,还要根据教研组量化考核规定给予量化考核。批次进行的方式能让优质课评比活动的现场生动起来,不仅执教者能讲能言、观摩者能听能议,而且评委们的作用也得到了全面发挥,从而使整个评比活动的研究氛围浓厚起来。

此外,随着我区学校网络配套建设进一步到位,我们还打算在今后开通网络直播,让在校的一线教师也能同步分享评比活动现场的成果。

3.及时跟进,把活动的成果推广开来

为改变以往优质课评比活动戛然而止的现象,我们实行了巡回送课制度。在每次评比现场活动结束一周后,各学科教研员都要本着既方便一线教师,又有利于推广成果的要求,选择某几处学校为点,将临近校的教师组织起来,共同观摩优质课一等奖获得教师的课,然后再互动交流各自的体会。活动结束后,教研员要求每位参与者将启发、体会以论文的形式形成书面材料并上报,经组织专门力量评定后,除对优秀者予以表彰外,还将他们的作品编辑成册,供区域内教师交流学习。

优质课评比活动的初步探索,不仅使教师全员参与的热情高涨起来,而且促成了一批年轻教师从中脱颖而出,催生了教师之间大范围的研讨活动开展;更重要的是给予我们以深刻启发:不管教研活动的方式是新还是旧,只要活动契合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就能受到他们的欢迎,教研的效果也就得到了根本保证。

篇5: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

考虑到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课前我设计了一张简单易懂的诗歌结构图,试图通过观察、猜测、表演、体验等活动,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多通道参与,感知、理解结构图的含义,朗诵、记忆诗歌内容,为后面感知和记忆重复样式的诗歌句型做好铺垫。同时,我借助诗歌中的“小袋鼠,羞羞羞”的形象寓意,在出示图片袋鼠妈妈抱着小袋鼠的时候,自然而然想到要妈妈抱是难为情的,并在理解难为情的情况下,教师再说一个字“羞”,让幼儿对羞产生的深刻的理解。小班的幼儿也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能简单判断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这个时候我紧接着引导幼儿学说:“小袋鼠,你自己下来走路吧,你已经上长大了,不能再要妈妈抱了。”在纠正小袋鼠的同时也能提醒自己长大了要自己走了,不能凡事都依赖妈妈。鼓励幼儿像小鸡、小鸭等小动物一样“长大了要自己行走”,尝试自己克服困难,从而帮助幼儿迈开“独立”的人生第一步。

当然活动也不仅仅局限于幼儿学习诗歌这么简单,我还启发引导幼儿尝试了改编、创编诗歌的学习方式。在整个活动中,大部分幼儿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活动中,在游戏中模仿小动物的行走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会儿歌,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让我感到特别最为高兴的是,活动中孩子们的思维十分的活跃,和我之间的互动也很好,尤其是在改编和创编的两个环节,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我想这可能与我平时在带音乐文学活动时,经常会启发引导幼儿开展一些简单的改编、或者是创编的尝试活动有关吧,比如有时在学歌曲的时候我会引导幼儿改一改歌词,学习儿歌的时候就会让他们自己来仿编一些简单的句子,而每一次,大家的兴致都很浓,积极性也很高。正是因为有了平时这样潜移默化的引导学习,有了这样的默契,孩子们才会对今天的创编环节感到不陌生,同时也能给予我很好的回应,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首先一点是,我很遗憾由于自己对多媒体的运用不是很在行,所以放弃了一开始设想的.多媒体操作,这样灵活性会更好,而且多媒体课件可产生图片不能达到的效果,充分表现儿歌的意境,若我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一定能够增加课堂的吸引力。

另外,对于最后的创编环节,课后我认为可以有更好的改进办法,教学中我把不同的动物卡片分发给大家,让孩子们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自己学说短句:××,跟着妈妈,×××。虽然效果也不错,但是如果可以把图片分散的放到后面的几张小桌子上,然后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一个动物朋友教他们学走路,这样四、五个孩子围在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会更高,主动性会更强,而且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小动物,所以想要教它学走路的想法会更主动。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本来手上只有一张小动物的卡片的,而这样一来就可以有四、五次的学习机会了。

篇6: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

本次优质课评比考核主要根据教师们的教案设计、教学实施情况以及说课来测评。各位老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活动前,深入分析教材,认真准备教玩具;活动中,大家各显身手,操作材料丰富多彩,幼儿表现主动积极,在游戏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活动中,杨晓琴 老师的 小班体育活动《超人搬西瓜》、任红老师的大班科学活动《交通工具》等教学气氛活跃,教师能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交流、分享经验,突破活动的重点与难点。师幼互动是本次好课评比活动的一个亮点,小班音乐《老鼠和猫》、中班蒙数《按规律排序》等教学活动中,执教教师都能积极展现自身优点,机智活泼地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幼儿在体验、探索中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快乐。

本次优质课评比活动既为执教老师搭建了一个挖掘潜能、展示风采的机会,也为其他老师创设了观摩学习、研讨交流的互动平台,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篇7: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

20**年5月16日我很有幸的参加了山东省幼儿教师优质课的评比听课活动,从这次的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吸收了很多有营养的幼儿教学知识,从一节节生动、有趣、精彩的教学中领悟了作为新一代年轻教师的风采, 他们具有新的教育理论,灵活的思维方式,创新的教育手法,满腔热血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主动性,师幼的互动性,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做中得到快乐,这一次优质课可谓是人才济济,老师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为我们奉上了一顿幼儿教育学的大餐,我身在其中,感受于其中。

本次的优质课在教学上是同课异构,就是同样的课在不改变核心目标的基础上,教师们进行加工、完善与创新然后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在今天下午的听课中除了一节大班的课《神奇的中草药》以外,其他三节都是小班的课《彩色的梦》,从讲课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每个环节层次都非常清晰,在互动上充分发挥了师幼、幼幼、幼儿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在材料的运用上真正的做到“为我所用,为幼儿所用”,另外老师的每个提问也都围绕着目标,围绕着重点、难点,围绕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可有经验进行提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在提问中进行教学,幼儿在回答中学到知识,真正做到了老师快乐的教,幼儿快乐的学,老师们在提问时能够关注到了集体与个别幼儿,这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忽视的,而且教师的提问具有启发性,通过适宜的方式,引出新的知识,通过一种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在今天教学活动中老师们的自信深深的感染着我,在大场合中个个落落大方,不做作,不拘谨,老师们对教材的熟练把握,临场的反应能力都让我敬佩,这与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分不开的,我们在平常教学观摩课中紧张不自信,这都说明我们对于教材的把握,课前的准备都是不充分的,这就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学习,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句话“学无止境”。

说起来也很巧,在今年集团的年终考核中我所上的公开课正是小班语言《彩色的梦》,相比较之下我要进步与改进的空间还很大,让我发现我的课前准备还是不够充分,我对教材的把握还不够深不够透,对于教学过程环节的设计上还不是很巧妙,我相信这也是很多老师需要进步和学习的地方,今天虽然听了三节课《彩色的梦》,但每一节都让我眼前一亮,同样的课不同的老师上出了不同的味道,不同的风格,有的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有的老师则以绘画的方式现场教学,还有的老师运用的范画,都非常的漂亮很吸引孩子的眼球,为整节教学增添不少亮点,让我发现《彩色的梦》还有这么多的教学形式,这是我在教学中所没有发现,所以说我还是不够大胆,缺乏创新。这就需要我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大家都知道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也就几分钟,但今天下午老师们的精彩教学让孩子们都意犹未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玩得高兴,这才是有效的,成功的教学,今天的老师都做到了,正因为有了像这样的老师,使我的干劲更足了,让我对教材的学习与探索有了更大的动力,让我对幼教事业的明天有了更大的憧憬,相信孩子们的明天会更好。

篇8:幼儿园优质课评比细则

1 抓住“兴奋点”, 巧设导语, 引学生入“境”, 迈开优化课堂结构的第一步

参与优质课评比的老师都会在导语上费尽心思, 因为这是优化课堂结构的必要前提。导语又称“开场白”, 是一堂课的“第一道工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个好的导语设计, 可引人入胜, 为授课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导入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成语、故事引入法、谜语引入法、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法等等。只要老师在导入时能感染学生情绪, 增强学生兴奋,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都可以说是好的导语, 是一节成功课的好的开端。

如教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这一课时, 我考虑到, 作者史铁生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 特别是身残以后对他的打击特别大, 他相到了死, 他想用死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那荒芜并不衰败的地坛景色与那真诚的母爱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史铁生最终没有被命运击倒。他成了一名小说家。这个身残志坚的人物, 让我想到了一个人物:贝多芬, 两个有着相似点。于是在上课时, 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音乐, 然后你们再考虑一下这是谁的曲目 (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通过音乐渲染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咽喉”不屈精神, 让学生在强劲有力的音符中, 感受主人公顽强的品质。让学生回答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后再请学生讲一讲贝多芬的命运:他是一个身残志坚在音乐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人。那么, 请同学想一想古今中外还有哪些命运坎坷, 身残志坚的人:司马迁、海伦凯勒……史铁生。从同学熟悉的贝多芬到史铁生, 这导入是非常自然的, 然而又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选准“切入点”, 让学生直接参与, 自主学习, 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重要环节

拿到一篇课文, 将从哪一角度切入, 让学生直接参与, 也是优质课参赛教师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语文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时面向全体学生, 让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面活动表现出来的。执教者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 该选取知识的哪一点作为让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切入点”且如何把握契机收取学生直接参与的最佳效果呢?我常依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法等实际需要而定, 只要教学情境设置、所学知识和学生思维到位, 有利于强化重点, 突破难点, 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就是最佳“切入契机”和最佳“切入点”。如果不选准“切入点”, 往往会造成学生学习被动, 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比如教学《边城》一文, 很多老师容易“满堂灌”, 从文字、表达方式来说明《边城》的美, 这样又不能让学生体会本文真正内蕴。于是我把沈从文的话作为切入口:“作者认为不管是故事还是人生, 一切都应当美一点, 丑的东西虽不全是罪恶, 总不能使人愉快, 也无从令人由痛苦见出生命的庄严, 产生那个高尚的情操”。谈请同学们谈文中写了哪些美。学生畅所欲言, 大部分学生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湘西的青山绿水; (2) 边民的纯朴的性格; (3) 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 (4) 翠翠纯真的初恋之情; (5) 大老、二老对翠翠的真情; (6) 大老、二老的“君子风度”; (7) 二老不爱碾坊爱渡船。通过小结“美”的方面, 引出沈从文的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的爱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同时通过引导把小说的深层意思显露出来, 那就是沈从文说的另一句话:“我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 实际上等于买椟还珠,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 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 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 照例那作品背后的悲痛也忽略了”。通过这一切入口, 引出小说的悲剧意味体现在哪里……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突出, 各抒已见, 老师加以点拨、引导, 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只有选准“切入点”, 让学生直接参与, 自主学习, 才能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到知识。

3 设计“提问点”, 环环相扣, 诱导学生思维到位, 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关键环节

“问题在于精, 而不在于多”, 这是参与优质课评比老师的共同感受。很多专家对课堂提问提出建议:问题要难易适度, 提问要先易后难;问题要周密设计, 有计划有步骤提出;问题要有启发性, 能剌激求知欲;诱发出探究性的行为:问题少而精;提问态度要平等, 一视同仁, 面向全体;提倡学生质疑驳问。日本一些教育家把课堂提问分为“重要的提问”“徒劳的提问”, 并提出“重要的提问”具有以下特点:表现教师对教材深入研究;与学生的智力与知识水平发展相适应;能诱发学生习欲望;能有助于实现教育过程具体目标;富有启发性, 并能使学生自省。在优质课评比中, 参赛的教师都非常重视“重要的提问”。那怎样使课堂教学中每一提问都成为“重要的提问”?实践证明, 准确抓住提问点提问乃关键所在, 我至今对一位优质课参赛教师教学艺术深深敬佩。记得当时学习《项链》一课时, 他提出这么一个要求:除了课文的这种结尾外, 你们还想到另外比这更好的结尾吗?大家兴趣倍增, 思维的闸门打开了, 设想了许多结尾进行交流、讨论、比较, 还是一致认为课文的结尾更妙。经老师这一点拨, 我们体会到, 作者设计这么一个意外的结尾, 使读者对女主人因虚荣而付出的代价产生震憾, 这们的结尾既有余味可寻, 又升华了主题, 读者从结尾处回溯全文, 更感结尾之妙。

形成课堂中心问题固然重要, 但也不能忽视“环环相扣, 穷根究底”。若不这能样, 问题容易停留在表面, 而不能深入。这就需要向学生不断问个为什么。例如教《世界上最美的坟墓》一文,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 初看题目, 学生便会疑难:“坟墓怎样会最美的呢?”此外, 本文有些段落看似游离于中心之外, 实则巧妙, 学生无法感悟。针对这样的问题点, 设计这样几个题目: (1)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坟墓?它有什么特点? (2) 它美在何处? (3) 假如你是导游, 你如何向游人解说?围绕这环环相扣的问题, 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 朴实深刻的体验、个性张扬的导游词, 诱导学生思维到位, 这既认识到了永恒的精神、高尚的人格是美丽的, 又使整个课堂洋溢着对伟人的叹服、崇尚之感。

4 把握“结束点”, 深化主题, 余韵不歇, 是优化语文课堂结构不可忽视的内容

写文章要求结尾有力, 上优质课同样也是如此。如何把文章完美的结束, 也是参赛教师追求的目标。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段落。经过三四十分钟紧张的学习, 到教学结尾时由于教师的控制力下降和学生的疲劳度增加, 这段时间课堂秩序最难维持。日常教学中, 常有许多好课因结尾不佳而给人留下遗憾。因此, 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 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结束部分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课堂的“有序解散”, 也就是通过精心设计, 使课堂教学在自然状态下随着教学任务的园满完成而正常的、有秩序的结束。要完成教学的“有序解散”, 教师必须课前做出精心准备, 同时在课堂上还要恰当地运用一些结束的方法或技巧, 这些方法、技巧既是教学的方法、技巧, 也是教学管理的方法、技巧。常用的这类方法、技巧主要有: (1) 系统归纳:课临结束时, 教师或学生对所学内容作一精要归纳总结, 及时强化重点, 明确关键, 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归纳时可采用“纲要信号”、图示或列表对比等方式。 (2) 巧作铺垫:教师应胸有全局, 在结束一节课时视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伏笔,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为搭好旧知通向新知的桥梁而早作安排。 (3) 曲终奏雅:课结束时教师可用诗画、音乐结尾, 或最后将讲课推向高潮再戛然停止, 给学生留下想象、回味、思索的余地。

如上《鸿门宴》一文, 为了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了解项羽这一人物性格, 播放一曲苍凉而又柔婉, 铿锵而又悲壮的《霸王别姬》, 既体现了项羽作为普通男子柔情似水一面, 同时也凸现了他穷途未路悲壮苍绝的英雄气概, 让学生在歌曲中久久地回味。

当然, 以上几点做法, 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下进行的, 目标不明确, 讲课必定是在盲目中进行, 根本谈不上优化课堂结构, 只有在课堂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再把握好几个关键点, 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玲.语文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J].

[2]张宝玲.优化语文课堂结构的几点做法[J].

篇9:提高优质课评比的“含金量”

一、教师要多一点个性风格

优质课评比,原本是促进教师之间彼此砥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为常见的形式。然而,一个时期以来,这种常见的形式被“非正常化”了。绝大多数参赛老师、所在学校或地区,为了在评比中获大奖,不惜举“全校之力”或“区域之力”,反复打磨教案,试教研讨。教研组的老师群策群力自不必说,教研员的点拨、专家的指导更是不可或缺。而且,不仅仅是一两个来回,有时简直可以用“千锤百炼”来形容。“磨课”,这个新生的教育词语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

于是,参赛老师的课“嫁接”了不少老师的思想,内容也变得更有深度与广度,似乎很“完美”。然而,失去的恰恰是执教老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这样的课,一般的老师往往很难学到手,甚至执教老师本身也很难“复制”,因为“集思广益”的成分太多。不仅如此,对执教老师来说,可能还弱化了其自主设计教学、建构教学风格的能力。这显然与策划者和组织者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总是说,要以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宽容学生的失误。可是,在优质课评比中,我们为什么却丧失了这样的眼光,反而去苛求老师或自我苛求呢?素质教育的思想有没有真正植根于我们的心田?确实值得反思。

二、课堂要多一点常态基因

优质课,价值在哪里?于教师而言,要值得推广且能够推广;于学生而言,要学有所得且喜闻乐见。它要与常态课相匹配,具有常态课的基本基因。笔者以为,真正的优质课应该具备以下基因:教学过程常常是磕磕绊绊、曲折前行的,而不是一路绿灯、势如破竹;常常是未曾预约的生成环节时有所见,而不是对整个流程运筹帷幄、“未卜先知”……因此,考量教师对生成性教学环节的处理艺术,考量教学形式和手段是否和常态课堂接地气……这些都应该进入评价者的视野。

三、学生要多一点评价权重

众所周知,优质课评比的评委往往是教科研人员、名师或专家,很少有学生参与评价。即便有学生评价,往往也被评委们“包办”了。一些评委说看学生脸上的表情,就知道这堂课上得怎样了。这话看似有道理,其实失之偏颇。深究一番,这还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不尊重。难道学生脸上的表情就能准确表达学习效果吗?课堂教学是指向学生成长的,难道就不能直接让学生对教学给出评价吗?学生评教的权重不应被“忽略不计”或“越俎代庖”。

让优质课评比多一点教师的个性风格,多一点常态的基因,多一点学生评价的权重,这样的优质课评比,其“含金量”可能就会提高不少。

篇10:优质课评比心得

黄山初级中学阮云作为一名处于摸索期的新教师,每一份经验的获得都很重要,这一个月的集中学习于我而言更是珍贵。

一个月里我经历了两种从未尝试的上课模式——空堂上课与借班上课。我认为前者体现教师的设计能力,后者凸显教师的执行能力,而后者更为困难。当教室里没有学生,我们每提出一个问题,都能假设学生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无论对错;我们每设计一个活动,都能假想学生积极配合,气氛活跃。因此,这种方式能够完整且理想化的呈现一个老师对课本的把握,对知识体系的理解以致教学理念。可是一堂课设计的再完美,我们不能确保每一步都按设想完成,因为我们的学生是鲜活而生动的。特别是当你对教室里的学生一无所知时,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寻找适当的教学方式,面对突发问题时怎样解决,这是对一个老师教学素养的全面考察。

借班上了几节课我有两方面感受比较深——教学细节与课堂应变。

一、教学细节

1、教学重难点

设计一堂课我们必定会先拎出重难点,确定后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就是教学的细节。比如在勾股定理的教学中,我试图让学生通过剪全等三角形拼图成正方形的方式证明勾股定理,在执行时同学们用两种方式拼出了正方形,而我在讲解时花了同等的时间讲了两种拼法

所对应的两种证法,显然这并不合适。一是浪费了时间,二是重点不突出,结构设置不合理。两种方式一种主讲一种让学生感受即可。再比如讲分式方程时我在黑板上板演了三道题,等课上完回头看板书,三题所占篇幅相同,主板书不够突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板书突出重点,讲解时也应详略得当。

而难点的突破,习题层次性设置尤为重要。比如在上分式方程时,(1)我认为去分母是一个难点,依此设计了四道习题:531x2x2x311(2) 1 (3)2x 10 我的设1(4)x1(x1)(x2)x33xx5x225

想是(1)是同分母,(2)中分母虽然有乘积的形式但较容易找到,(3)分母互为相反数,学生可能忽视变号,易错,(4)需先因式分解。对此,评课组的评委给出建议:(2)(3)应对调位置。(3)中分母变号后仍可化为同分母的分式方程,与1呼应;(2)恰可为(4)作铺垫,如此调换后效果确实更佳,这便是细节。

2、教学语言

身正为师,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数学尤为强调严谨性。我在上分式方程时,有两次将分式方程说成分式,这会影响教学效果,也起到负面的示范作用,所以在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3、提问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提问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基本形式。在上勾股定理与分式方程时,我都提问了将近30名学生,人数很多。回过头想,很多问题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有些问题过于容易;有些问题是在重复。另外有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一时无法表述,这是因为我的提问不够准确,或是提问难度过大。

二、课堂应变

在借802班上勾股定理一课时,虽然课前与学生有所沟通,但在上课时学生明显很拘谨,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愿回答,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一直在试图调动大家积极性,但事与愿违,始终不得其法。随着课程的推进,逐渐产生一种无力感,越上越着急,课堂节奏混乱。实际上每个班的学生都有其独特性,我应该理解并坦然接受,按照他们熟悉喜欢的方式授课,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一堂课就是优秀的,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感觉舒适快乐最重要。

借701班上分式方程一课时,中间请了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两位学生都板演出错,而我在题目设置上也出现了一个符号的错误。连续的错误,让我的情绪产生了波动,影响了对课堂的整体掌控。其实我应该认识到课堂中的错误在所难免,错误往往会成为亮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时应平心静气,及时调整心态,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允许错误的发生,在错误中不断成长。

上一篇:马营卫生院2014年工作汇报下一篇:祭父亲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