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2024-04-18

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共10篇)

篇1: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人生,贵在承受

鸟,以一双翅膀迎接风雨,人,以一对肩膀挑起天地。不管是瘦弱的,还是强壮的,都在默默地承受着天地间的重重压力。(题记能为文章增添艺术魅力,但要语言精练到位,不可随意为之)

――题记

透过窗户,远远的望着高山,我为一棵树而感动。

这是一棵普通却不平凡的榕树。

它,满目葱茏,枝桠横斜,树冠极大,像是一座磅礴浩大的宫殿。它好像(改为“似乎”较好,避免词语重复)被树冠压弯了腰,不能再笔直地向上生长。可是,尽管如此,它并未低下头颅,还在向岁月和生命柔韧的抗争。(长短句搭配,具有较强的感情冲击力)它是在力之所及的范围内创造了另一番生命的辉煌。(好大一棵树,“绿色”的承受!)

造物主真是神奇,在这平凡的一棵榕树身上孕育着万物孜孜以求的承受能力。这棵树是痛苦的,但绝对是幸福的、伟大的,因为它承受了生命之重,将生命之美演绎到了极致!

人生何尝不是一种承受?生活本身何尝不是一种承受?(设问和反问能加强语势,如能恰当运用,能给文章增辉)

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不如意,太多的坎坷,太多的痛苦。在理想的王国里,我们承受亲人故人寄予的热望和要求;在生活路途上,我们承受着来自世俗的各种恶意与善待,承受平淡或幸福;在情感的海洋里,我们承受着人生变故中的各种打击和煎熬,承受着孤独或欢乐。(诗情画意的语言是美,朴实、自然简洁的语言也是一种美。文章写得朴实、自然,没有刀斧之痕,能显出作者的艺术造诣。语言是心灵的使者,感人的心灵必然产生感人的语言。考场上写作时,我们一定要自然流露真实的感情,以鲜活的个性摒弃华丽的空洞,复归朴素的真实;在朴素的叙述中富含丰厚的生活底蕴和文化底蕴)

承受是一种力度,它是上帝赐予人类处理困难的通行证。在承受中,如将意志与生命一起在人生的艰难困苦的磨刀石上打磨,将韧性与心灵一起在挫折痛楚的火炉中锻造,人生就有了厚度和力度,便能够风雨无惧。

篇2: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心只有一颗,不要装得太多;人只有一生,不要追逐得太累。奥黛丽·赫本说过:岁月不是童话,经历才是人生。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每天面临着很多人,很多事,就要学会承受。看清了很多人,却不能随意拆穿;讨厌着很所人,却不能轻易翻脸。

人生是场荒芜的旅行,冷暖自知,苦乐在心。人生在世,总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它们总是不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去承受。承受好的,也要承受不好的,但不能去埋怨。所以人活着总是痛苦的,总觉得自己所处位置不好,于是想拼命追求不一样的东西,可一旦追求到了,又会觉得这不是自己想要的。但如果你承受了那些不好的事情,把事情看开一点,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适合自己的。最终才不会去刻意追求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生活有太多无助,友谊经不住考验,亲情一眼望不到边,爱充满着不信任。有很多事情我们不愿意去承受,才会导致经不住考验,望不到边,充满不信任。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又总是抱怨别人,却没有责怪自己。有时候生活就是要逼自己变得逆来顺受。宠辱不惊。遇到一件事情时,很多人会选择假装不知道,但我们应该知道,要学会承受,而不是躲避。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强求,顺其自然。如果注定,便一定会发生,只有守住内心的淡泊和宁静,才能在茫茫的人生旅程中欣赏到不一样的美丽风景。

学会承受吧!任何值得拥有的东西,一定是承受之后才拥有的,过错是短暂的遗憾,而错过则是永远的遗憾!我们不能总是抱怨,躲避,逃跑。人总该学会成长,当你认为这个世界很重要的时候,这个世界才刚刚开始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人们应该学会去承受,即使承受的过程会很艰难,会让你受不了,但是再坚持一下吧,承受过后,将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等着你。或许你承受的不是你所想要的,但至少我们努力承受过。不要在乎路很长,梦想很遥远。把握现在,可能你一时的承受会换来长久的幸福,而如果你不去承受,有可能会换来一生的痛苦。

篇3: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由于突发事件具有不确定性、突然性、危害性等特征, 易给公众的情绪和行为造成震荡和冲击。在突发事件面前, 人们普遍表现出恐惧与慌乱。除了突发事件中的当事人以外, 通过媒体获知突发事件信息的新闻受众也会受到影响,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中, 媒体的一些报道手法超出受众心理承受能力, 引起受众的反感, 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必须要考虑到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范围, 按照受众心理活动的规律和特点, 把新闻报道控制在适当的量和度上, 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易受性, 增强宣传的效果。

一、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做了许多关于突发事件中心理承受能力和新闻媒体突发事件的报道策略方面的研究分析, 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文献很少。学者刘玉梅在《论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文中指出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和提高能力的途径, 但是研究对象是针对遭受突发事件的人群, 并没有涉及新闻受众。广州大学课题组所著的《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媒体责任》一文中指出主流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有责任增强法纪意识, 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 不传播虚假信息, 防止为保障知情权而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还要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罗筑娟《灾难报道的受众心理分析》中指出灾难新闻报道中受众的心理需求包括好奇心和求知欲、共情心理、寻求安慰心理和逆反心理, 并且对媒体报道策略提出几点建议, 但并没有涉及灾难新闻报道中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

受众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受众对新闻报道是否接受的主观感觉。接受即谓能承受, 不接受则谓之不能承受。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两个特点:一是主观性, 二是时间性。受众对新闻报道承受不了的表现有回避、逆反 (边看报道边气愤地议论) 。

本文将从传者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近两年来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出现的超出受众心理承受力的案例, 指出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存在的误区并对其提出改进意见。

二、突发事件中媒体报道误区

(一) 过度煽情、喧宾夺主引受众不满

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航MH370事件和2015年6月1日发生的东方之星沉船事故, 是近两年来发生的失踪和死亡人数最多的两起灾难事件, 国内媒体在第一时间向公众报道事件的同时, 也出现了报道策略上的偏差。其中最突出的错误是过度煽情、混淆报道的重点。

在马航事件中, 国内媒体由于采访的限制, 搜集不到第一手材料, 就开始把报道重点放在民众祈福、许愿等内容上, 大量采用煽情的报道手法。同样在东方之星沉船事故报道中, 国内一些主流媒体的报道重点是领导指挥救援工作和救援官兵的个人风采, 完全掩盖了对事故原因的追查和受难人员的情况, 转移了受众的注意力, 如某些媒体报道的题目是《中国最帅的男人都在这了》和《感谢你无数次游过那片悲伤的水域》, 采用煽情的手法, 极力赞扬救援人员和歌颂领导及时赶到灾难现场。

2014年8月4日凌晨, 新华社发布通稿《从炫富到涉赌, 她为何堕入犯罪深渊?——郭美美涉嫌赌博, 犯罪被刑拘的背后》, 各大媒体在当天的报道中给予郭美美事件以突出地位, 掩盖了前一天发生的云南昭通鲁甸县发生的6.5级地震事件, 颠倒了主次, 遮蔽了重大议题, 一时间大量的此类报道超出了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范围, 引起了许多受众的反感和批判。

(二) 过度揭露报道对象隐私引发争议

在2015年元旦发生的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后续报道中, 一些媒体对一位不幸罹难的复旦大学女生进行了人物特写报道, 报道涉及该女生的相关个人信息以及来源于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等, 该报道首先引起其所在学生社团组织的不满, 该协会在微博平台发表博文:“媒体无良, 人心有爱。唯愿逝者安息。请所有同学们、朋友们、同袍们尊重死者, 尊重家属, 不要再打扰他们的平静了。我们不希望看到死者被当作新闻热点来炒作, 也不希望生者和家属受到骚扰和二次伤害。请不要再传播私人信息及照片了, 在此代所有亲友感谢各位!望理解!”

随后, 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出博文, 呼吁“媒体尊重她、保护她, 不要再挖掘她的隐私, 不要再刊登她的照片, 让逝者安宁。”微信公众号“复旦易班”发表评论《【呼吁】少点伤痛, 多点尊重》引起广泛关注, 文章批评道:“面对这么多失去的生命, 媒体却独独抓住了复旦这一名学子, 花了大篇幅来报道。有一些网友称, 逝去的生命不分高低贵贱, 那么为何独独具体报道复旦女孩这一名学生?新闻报道的工作者们, 面对众多失去的宝贵生命, 你们是不是已经为了新闻的噱头而分出了高低?”“把一个女孩子的微信、QQ、照片公布在网上的行为, 不仅碾压了作为逝者的尊严和隐私权, 更是将她亲人的伤疤血淋淋地揭露在了众人的面前, 供大家评论, 指点。”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2014年发生的歌星姚贝娜去世事件中, 有媒体爆料称《深圳晚报》三名记者伪装成医生助理随姚晓明进入太平间并拍摄遗体, 引发轩然大波。很多受众纷纷指责该报记者的做法超越了道德的底线, 是对死者的不尊重。此前在姚贝娜去世的时候也有网友发表文章谴责一些记者守在病房外等候姚贝娜去世的消息, 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新闻专业主义和伦理道德的讨论。

从以上两件案例来看, 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或者公众人物时, 为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有时会不惜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 尽管有些方式在媒体人看来是专业的新闻报道手法、无可厚非, 但是受众并不了解实情, 这样就导致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观念产生冲突, 受众无法接受媒体的报道手法和内容, 也就是超出了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突发事件媒体的报道准则

(一) 突发事件报道要评估受众的承受心理

某些强调知情权的媒体主张将突发事件中发生的一切都告诉受众, 包括那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奉行客观至上的新闻记者还坚持认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幅图片都必须是客观的。此类主张显然忽视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受众在突发事件中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 我国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追求真实和及时, 然而为了吸引人眼球, 有的媒体过分渲染灾难的恐怖气息, 运用语言、文字、画面等情景刻意渲染惨烈的灾难现场, 有的新闻图片直接展现惨烈的血肉模糊的灾难惨状, 都会使受众产生恐惧、恐慌、悲观等负面情绪, 同样也会引发受众的逆反心理, 回避新闻报道。因此突发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准确评估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注意减少血腥、灾难、痛苦的图像直接带来的对公众的精神刺激。

(二) 报道要适时适量, 分清主次

新闻报道在时机上的控制是指新闻报道的时宜性, 某一类新闻在什么时间报道、用什么方式报道、同类新闻哪个在前都要谨慎考虑受众在各个阶段的心理承受力。新闻报道在量上的控制是指根据传者的意图和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意识地控制某些新闻报道量上的多少和所造声势的大小。

对于突发事件类的报道, 首先要注意的是适当控制报道的时间和数量, 既要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也要注意分清报道内容的主次, 重点的、受众普遍较关心的内容要突出, 次要内容要放在后面, 不能喧宾夺主, 否则就会引起受众的反感。

(三) 遵守职业道德, 体现人文关怀

突发事件报道对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要求高, 在保证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同时还要预见社会反响及其承受能力, 要讲究报道策略, 第一时间尽可能完整准确地披露真相, 对于事发原因尽量给予客观科学的解释, 要将报道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突发事件一般都是灾难事件, 记者不恰当的报道也会影响受众的心理感受, 有的记者只顾着抢新闻, 在幸存者被营救出来后将其围住拍照, 不断引导被困人说话导致对方体力透支等, 有的记者在采访时提问一些不恰当的问题, 如“家人去世了还坚持工作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话想对遇难的亲人说吗?”等, 这类提问直揭对方伤疤, 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 播出后遭到受众的质疑和斥责。

新闻媒体的职能实际上的代表公众行使舆论监督权, 受众也是新闻报道的最终检验者, 因此新闻媒体也要接受来自受众的监督。在一些特殊事件的新闻报道中, 新闻的专业主义可能会与受众的价值观或者是伦理道德观念产生冲突, 这时候新闻媒体就要认真听取读者受众的意见, 反思自身的行为是否存在不正当之处, 从受众的角度出发, 改变报道的方式或内容, 以满足受众的需要。

因此对于突发事件的采访报道时要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防止对报道对象的二次伤害, 特别是要注意保护遇难者人的隐私, 遇到“先做人还是先做记者”的两难困境时, 要谨记“不配做人就不配做记者”。

摘要:近年来我国发生的突发事件中, 媒体的一些报道手法超出了受众心理承受能力, 引起受众的反感, 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本文从传者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近两年来国内外媒体在报道突发事件时出现的超出受众心理承受力的案例, 指出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存在的误区并对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受众心理

参考文献

[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2]黄瑚.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3]广州市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局课题组.突发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责任[J].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

[4]罗筑娟.灾难报道的受众心理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19) .

[5]刘玉梅.论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J].前沿, 2005 (1) .

[6]刘玉梅.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影响因素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篇4: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他,被敌国俘虏,终日受差遣与侮辱。他不暴不弃,卧薪尝胆,相信终有一天可做翻转之势。他执着,坚守心中的信念,终建立国家灭掉敌国,一扫耻辱。

深陷绝境中,他不卑不亢,凭着那份执着,他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灭掉了敌国,一扫耻辱。经历了苦涩的日子,让他顿悟。顽强不息,成就了他的千古流传。

她,体坛健将,在的奥运会上与金牌擦肩而过。一时间,舆论争论、媒体夹击,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终在的雅典奥运会上夺回了属于她的奖牌。颁奖台上,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人们贬斥、舆论攻击,苦涩的精神造就了她拼搏的精神。她奋然跃起,如一只蛟龙,在水的世界里尽显其不驯的霸气。苦涩而美丽的承受,让她实现了心中的梦想。

人生如青虫破茧,终要承受一番痛苦的经历,但终将破茧成蝶,成就自己辉煌的一生。苦涩而美丽的承受,可以推动一个人拼搏奋进,可以推动一个人顽强不屈,最终可以推动一个人奇妙的人生与传流百世的美谈。

爱迪生,著名的发明家。其发明专利有一千多项,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爱迪生早年辍学,自己顽强拼搏,打各种零工,为自己的事业服务。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一种种奇特的物品。

爱迪生不以自己坎坷的人生而悲哀,他承受着苦涩,顽强奋斗,拼搏出自己绚烂的人生。

他们都是茫茫人海中的一滴水,渺小而平庸。在面对大风大浪时,他们高昂头颅,勇敢承受,并不断前进,从而创造了自己不凡的人生。

篇6: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放假,我再次回到这座海边小城,乘9路车。一路晃荡,去了海边。

在细腻温润的沙子上行走。不急,不慢,在沙滩上留下一串脚印。

我去到的时候天微亮,太阳未高过海平面,我眯着眼,看着海水与太阳相接的地方,白得刺目。以倾听为话题的作文

白得刺目,像当年君君家里50w的白炽灯。

小时候脾气不好,与小区四处的女孩合不来。

君君极好的性子,对我施予旁人无异的笑容。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会一直这样。

却忘了,这个世界连孩子也要扭曲。

我与君君还有君君的朋友,小区里另二个女孩子在沙滩上玩。君君从家里带了四个娃娃,三个是一个系列的,挺好看的,剩下一个又破又旧,像一个孤零零的弃子。

我不好意思要那三个,于是静静地等在一边。

我以为君君会像以前一样,善解人意地问我:“你玩这个吧,这个最好看。”

&nb

sp;谁知,但当另一个女生递给我那个像弃子一样的娃娃的时候说:“这个给你玩,蛮像你的。”时,她也附和在一旁笑。

尖酸刻薄,丑陋不堪。

我的心里第一次出现阴暗面,开始蔓延。

太远了,这终究不是我的世界。

她们的世界总一派安宁。

我的,是满目苍夷。

你们,有谁问过我,倾听我的心意?

自私自利,嘲笑,肆意谩骂。

这个世界孤独、肮脏又残酷。

我忘了那一天的太阳有没有被遮住。我伸手接过那弃子一样的娃娃。

她眉目依旧精致安宁。只是头发被遮住并散乱不堪。

我去海边接了点水。海浪细白,海水明净。我擦去娃娃的污迹,问她们拿了橡皮,勉强理顺娃娃的头发,扎了一个马尾。

她们的眼神瞬间划过惊艳,我把娃娃递给她们,不理会也不想听她们的话,转身离开。身后浪花起伏,清脆明亮。

这个世界不善良,这个世界像个孩童喜欢恶作剧,这个世间太孤独。

篇7: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山脚下,我抬头仰视山顶,倏忽间风起作文大全300字云生,白雾从山间涌出,山峰在云雾中出没,云腾山浮,如临仙界。心不由得激动不已。自知神仙多逍遥,我亦是羡慕不已。恨不得立刻登上山顶,一睹神仙尊容。我们旅行团一行三十余人,决定要登上着茱萸峰的只有我们六人,茱萸峰位于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海拔1308米,是历代文人墨客,僧道修行的圣地。这里植被茂密,古树参天,有千年名树红豆杉,五角枫树,太行花,森林覆盖率高达93%,有天然氧吧之美誉。

沿着的蜿蜒的山道,拾级而上,正值秋天,漫山的树木也正从浓绿向金黄过渡,绿黄相间也煞是好看。我们一行人走走停停,一路谈笑风生,约莫过了一个小时,抬头望上,只见山顶还遥遥云雾间,若隐若现,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在玩捉迷藏,逮不到他就是不现真身。可是我的腿却不想我的心这样乐观,开始有点不听使唤了。回头看看来时的路。游客们熙熙攘攘,只是看不见山底,我们就像被吊在二脊梁上,上不沾天,下不沾地,进退两难。退,原路返回,山顶风光的诱惑,对我永远可能都是遥不可及的。进,1308米,上千余台阶,我的腿?我没有信心。心里一进一退相互较量着,分不出胜负来。妈妈好像看出我的心思,对我说:“上山不单单靠体力,还要靠信念,爬上山顶的信念。

”上去,我一定要爬上山顶。爬上山顶信念在心里种下。有了信念,心里的力量好像一下子又回来似的。我们接着往上爬,渐渐的我的嘴巴不由的长大

了,鼻子出气也跟不上了。就这样我们一行人用了近两个多小时的时间终于爬到了山顶。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人心若有了信念,再高的山也不高。茱萸峰山顶有真武大帝庙、天桥、云梯。登上峰顶,极目远眺,崇山峻岭间云雾缭绕,似在仙境,就是不知那神仙藏于何方。俯视脚下,群峰形似海浪涌。但见群山连绵,峰涌云动,使人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忽记唐代大诗人王维曾登临此峰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千古绝句。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一次我可是真真切切的体会了一把,下山的台阶几乎呈90C°,我脚下看见的只是人的头顶,石阶的石头被磨得如鹅卵石一样的光滑,石阶只有一个人瘦人正常勉强通过,如稍胖的就要斜着膀子侧着过,石阶两边没有栏杆,有的只有我的胳膊一样粗细的小树,树的干被来往的游客摸得像镀了一层蜡一样的光滑。看

着这一景象,我的害怕从心里直往外冒。上山腿软,这会我的腿是抖得,我不敢往下看。我想我是真的下不去了,真的没有勇气,太可怕了。游客从我身边一个接一个的往下下,这是的太阳也要落山了。

我该怎么办?不下是不可能的,下我真的是没有勇气。妈妈说“上山需要信念,下山同样需要信念”妈妈相信你,孩子,你做得到。我要下去,我一定要下去。下山的信念又在心里种下。我心里似乎不是那么的害怕。一阶,两阶十阶,一百阶……心里坚定着一定要下去的信念,一边数着台阶。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我们终于下到了山顶,我的双腿就像失去了知觉,和我身体分了家似的,回头看看夜幕下的茱萸峰,看看那一阶一阶的石阶,我在心里为自己竖起了大拇指。人心若有了信念,再难走的路也不难了。通过这次爬山,我明白了,无论我们做什么事,只要把信念种在心里,再大的困难,也就不是困难了。以信念

篇8: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9: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老师: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也说过,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同学们,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今天,我们来写一写有关读书的作文,好吗?

小丫:老师,是不是有关读书的事或是爱读书的人都可以写呢?

老师:是的,这次有关读书的话题可以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写你读书的体会;可以采访你身边爱读书的人,再整理出采访记录。

毛豆:呀,这么多的题材可以写,我写什么才好呢?

老师:是啊,我们每天与书形影不离,一定有很多故事和体会:比如你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你是怎样得到一本非常喜爱的书的;你在读书中获得的乐趣或学习到的读书方法……这些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现在你们认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跟读书有关呢?

小丫:我想写写我爱看书的事。我非常喜欢看书。记得有一次,妈妈出门时嘱咐我去买瓶酱油,可是一个上午过去了,妈妈都回来了,我还坐在沙发上看书,全然忘了买酱油的事,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

老师:妈妈说你是个小书迷,说明你类似这样的事不止一次吧?要怎么写才能体现你爱看书这一主题呢?

毛豆:我想她当时看的那本书一定是非常喜欢的,一定是有什么精彩的内容让她入迷了。我认为这些都要写出来。

老师:说得真好。具体地描绘怎样沉浸在书中,同时细致描写妈妈的神态、语言,也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中心。毛豆,你写什么呢?

毛豆:我的同桌是个爱读书的人,他看过的书非常多,课外,我经常让他给我讲故事。这次,我准备对他进行一次“采访”,学习学习他的经验。

老师:你能说说你要怎么采访吗?

毛豆:我采访时会抓住一个中心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展开。如你是怎么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平时都看什么书?怎样看书能较快提高写作水平……

老师:看来,你对怎么采访已经胸有成竹了。采访中如果能够穿插人物的动作、表情等,读者更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

老师:前一节课我们不是有举行“开卷是否有益”的辩论会吗?

小丫:是啊。上次辩论会,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对我们的身心有益处,比如一些垃圾书,还是远离为妙。

毛豆:那你就抓住这个观点找材料,把道理讲透彻,做到以理服人。辩论时不仅要阐述自己的见解,还要驳倒对方的观点。

小丫:嗯,我还知道,为了使人听得懂,要写得通俗些,流畅些,不能用太长的句子,不能用太生僻的词。

老师:你们都说得很好。同学们,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你们的成长离不开书,相信你们对读书有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现在就请大家拿起笔,把你们最想写的内容写下来吧。

篇10:以承受为话题的作文

生活中有很多人影响着我,爸爸就是其中最默默无闻的一位,他那浓浓的爱,滋润着我。在以前,不懂事的我,经常被爸爸打,那时我甚至都有些恨爸爸了。一天,我委屈地问妈妈:“妈妈,爸爸老是打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傻孩子,怎么会呢!爸爸非

分享>

点评

100%好评

人们都说父爱如山,但那一次,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父亲细致的爱。——题记自从进入初中,就大考小考不断,而

我因为前几次考试名列前茅,就开始有些沾沾自喜,对待学习再无从前的认真了。于是之后的一次考试,我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一下子掉进了一个无尽的深渊里,无法自拔。当时妈妈听到了这个消息,只是

分享>

点评

90%好评

父母的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这种爱在世间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因为父母的爱,我们有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家。花瓣包着花蕊,花梗支撑着花瓣和花蕊,这样就有了一朵一朵美丽又清香的花。在我家,我是那娇贵的花蕊,妈妈是那遮风挡雨的花瓣,爸爸就是花梗,他支撑着整个

分享>

点评

64%好评

父母的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这种爱在世间独一无二,无可替代。因为父

母的爱,我们有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家。花瓣包着花蕊,花梗支撑着花瓣和花蕊,这样就有了一朵一朵美丽又清香的花。在我家,我是那娇贵的花蕊,妈妈是那遮风挡雨的花瓣,爸爸

分享>

点评

60%好评

山,那样高大,稳重,深沉,而我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父爱,如山一样的父爱。我的父亲--一位人民教师,他在学生眼中是位好老师,在我眼中是个好爸爸。我爱他。他把所有的爱都放在了我的身上,当我来到这五彩缤纷的世界上,无知的我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而他一刻也没有离开我,带着我去认

分享>

点评

80%好评

父爱,一生的财富。父爱是山,呵

护生命的火;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父爱是路,引领你的一生。曾经不懂父亲笔直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为谁……直到初一那天狂风怒

分享>

点评

89%好评

我看见,我的笑脸,总是荡漾在你眼眸的深处。我听见,我的岁月,总有一支歌那在深处流淌。岁月里,送我上学的人是你,接我放学的人也是你,我们并肩走过春路过下送走秋又迎来冬,但我们每天说过的话却不超过十句,过横道时你从不说让我小心,却紧紧的把我拉在身边,像小时

分享>

点评

88%好评

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他很普通,普通得一走进人群,就再也辨认不出他了。父亲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使我感到了他对我的爱。这种爱,既广阔无边,又深刻细腻,我每次想起来就不能不激动。那是我刚考上市内的中学的时候。父亲

分享>

点评

60%好评

我是一匹小马,而爸爸的爱是广阔的大草原,任我驰骋;我是一条小鱼,而爸爸的爱是无边的大海,随我遨游;我是一只小鸟,而爸爸的爱是茫茫的天空,助我飞翔。母爱是细腻而无私的,父爱则伟大而坚强的。我的父亲在我眼中就是世上最伟大的人

分享>

点评

66%好评

一株茉莉也许没有让人沁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

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小时候,总是很喜欢缠着爸爸,爸爸走到哪,我就喜欢跟到哪,爸爸也从来没打过我,记得有一次,爸爸到舅姥爷家帮忙干活,我一个人跑了出去,想到邻村去找爸爸,结果被邻村一个在地里干活的人抱了回来

父爱是山,呵护生命的火;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父爱是路,引领你的一生。曾经不懂父亲笔直的脊梁因何弯曲,不懂父亲俊朗的面容因何憔悴,不懂父亲浓黑的秀发因何斑白,不懂父亲大半辈子的辛劳究竟为谁直到初三。那天狂风怒吼,草木萧条,我坐在公共汽车上准备下车后独自回家,可是,我却看见了一个人,黑压

分享>

点评

89%好评

父爱是山,呵护生命的火;父爱是火,点燃希望的灯;父爱是灯,照亮前

上一篇:届英语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下一篇:人啊人,向前看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