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天使读后感

2024-05-18

记忆天使读后感(精选8篇)

篇1:记忆天使读后感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暑假里,我读了许多好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记忆天使》这本书了。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和妈妈要去书店买书。我的眼光停留在了一本书上――《记忆天使》。“咦,这本书的名字好奇怪啊 !难道它讲了一个天使的故事?”我十分好奇。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

这是马来西亚的作者邓秀茵姐姐写的,主要写了湘湘的爷爷失踪后,她发现爷爷留下的一封信便与好朋友们开始了寻找爷爷的旅程。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团结,最后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

我最喜爱的角色是王湘湘,她既美丽又聪明,她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为爷爷的失踪而坐立不安,字里行间都露出了她对爷爷的爱。看着与我年纪相仿的湘湘那样懂事,我真是自惭形秽。对父母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什么事情都得他们帮我做。有时哪儿做得不好了,还对他们大呼小叫的。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应该好好的反省反省。

文中有一句“记忆,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它却会随着岁月渐渐流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是啊,记忆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但它又是那么容易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事就会渐渐忘记。看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那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篇2:记忆天使读后感

有一天,雅荨和甜娅正在游乐场玩,突然天上出现了一个白洞,射出温馨而柔和的光芒,将雅荨和甜娅吸了进去……

一转眼,她们就到了天使宫殿,一位天使模样的人出现在她们面前,带她们去了宫殿的大厅。雅荨和甜娅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女王――银色的长发,头戴一顶金色的皇冠,身穿一条洁白无暇的裙子,脚穿水晶鞋,拿着长长的银色天使权杖,美若天仙。

“雪之天使,水之天使,你们到了!”女王爱终于说话了。“你刚才说么?”甜娅不解地问,“什么雪、水天使的?”“蝶,快为她们恢复记忆吧!”

刚才那位天使走了出来,她就是蝶。只见蝶召唤出了两只精灵――雪薇和水灵,它们念了一段咒语,雅荨和甜娅的脑子里出现了许多事,她们异口同声地叫起来:“我想起来了!”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变身

篇3:记忆天使读后感

一、内容在叙事中呈现

舞台表演艺术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他将一个人生命记忆中的、正在上演的、将成现实的生活经历, 自己或别人的心灵故事, 作为创作的素材, 同时体现着艺术创作源于现实, 高于现实的特征, 让我们在一定的角度欣赏着一幕幕感悟人生的、发人深省的故事。《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一书, 俞子正 (2) 著, 由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本书按照前言, 正文的次序编排, 正文部分共七个部分, 每一章节的内容都以各段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歌剧介绍为主, 对每部歌剧的分析基本按照首演时间、剧中人物、时间、地点和剧情介绍的顺序进行。作者将整本书的叙述看做一场大型歌剧的演出过程, 幕起幕落, 如上演一幕幕悲欢离合的故事, 动人心弦。

幕起, 前奏。第一幕“遥远的故事”中讲述了个歌剧诞生以前的历史, 即那些歌剧艺术道路上的铺路之石。作者总结列出古希腊戏剧、宗教音乐、民族民间音乐三个部分, 分成四个方面进行详述, 将民族民间音乐分为幕间剧、田园剧与游吟诗人、恋歌诗人、名歌手进行陈述。通过简单描述, 将这四个方面中与歌剧诞生的条件一一做了分析。

歌剧真正的开始演出是在第二幕——“黎明的黄金时期”。本章所处历史为巴洛克时期。首先对“巴洛克”的概念作了解释, 接着将这一段历史时期内的歌剧发展历程进行简单的介绍, 从佛罗伦萨歌剧开始, 经罗马歌剧、威尼斯歌剧直至那不勒斯歌剧。本章以蒙泰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亨德尔的《朱里奥斯·凯撒》和格鲁克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为主体, 从歌剧的首演时间、剧中主要任务、剧情介绍这三部歌剧做了详细的分析, 附加介绍了这一时期的美声唱法、阉人歌手, 最后以歌剧的结构特点的分析作为本章的结束。这段时间是意大利歌剧发展至顶峰前的一段辉煌时期。

第三幕——“天堂里的歌声”, 发生在西方音乐史中的“古典主义时期”。对于这一幕的小标题, 作者在行文间有所提及。莫扎特的音乐被后人看做是上界的语言, 天堂的声音, 作者因此取了这一幕的名称。本文首先介绍了莫扎特的生平, 以及莫扎特创作作品的特点, 将其与之前格鲁克的歌剧进行了比较, 相较于其朴素、严肃的风格特征, 莫扎特热情、明朗流畅的歌剧特色, 更加贴合人们情感的表达, 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使歌剧的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本章中介绍了莫扎特的三个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乔凡尼》《蒂托的仁慈》, 并将三部歌剧分剧中人物、发生时间和地点、剧情分四步进行介绍。

莫扎特之后的“浪漫主义时期”是本书第三幕所处的历史时期, 作者将其命名为“五彩缤纷的浪漫年代”。浪漫主义时期的歌剧打破保守、僵化的风格, 形成一种新的理想性强、感情表现炙热、艺术手法夸张的音乐风格。在这一个新旧相交的时期,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歌剧作品, 本书列举出了三个人物的歌剧作为代表, 包括罗西尼的《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 多尼采蒂的《爱的甘醇》《拉美莫尔的露契约亚》, 贝利尼的《梦游女》。

第五幕“如日中天的辉煌”以威尔第的歌剧为代表, 追求“自由、平等、博爱”, 在歌剧上继续发展浪漫主义歌剧的特色, 创造了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的高峰。对威尔第的歌剧《纳布科》《茶花女》《游吟诗人》《唐·卡洛》《奥赛罗》依次说明。

“如火如荼的激情”是本书的第六章。威尔第的歌剧占领了舞台, 这对于歌剧的多元化发展形成了阻碍。但仍有艺术家努力不懈的创作, 并留下了许多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蓬基埃利的《歌女》、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列昂·卡伐落的《丑角》、乔尔达诺德《安德烈·谢尼尔》等等, 并在这段时间内产生了一种有别与威尔第浪漫主义歌剧风格的真实主义歌剧风格。

夕阳西下, 夜幕渐渐降临, 整场歌剧也开始接近尾声, 作者将其最后一幕称为“亚平宁的夕阳余晖”, 让观者之心也随之慢慢平复下来。普契尼是继威尔第之后对歌剧贡献较大的人物, 他的歌剧感情更加细腻、柔美, 是对威尔第歌剧的继承和发展, 并分析了《码侬·莱斯科》《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朵》四部歌剧。

二、特色在言说中彰显

《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一书, 它记录了歌剧诞生、发展、成熟的历史。

(一) 文化在历史中传承

该书以歌剧《达芙妮》为起点, 依次论述文艺复兴时期至浪漫主义时期, 以及真实主义时期的歌剧发展情况, 对每段时期的代表人物, 作品和特色一一叙述。

作为一部史书, 它对历史的记录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作者在前言部分就写到这本书的写作是对歌剧史方面的补充, 他结合本身的教学和研究经历, 以及事前做过的一些现场调查, 认识到我国歌剧艺术界一直停留在歌剧欣赏与创作阶段, 缺乏从文化的视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研究, 在了解了这一情况后, 他开始着手研究歌剧的历史, 希望此书能唤起对歌剧历史研究的重视, 并对这一辉煌的艺术形式的历史传承有所帮助。

(二) 诗篇在修辞中言情

本书的语言与同类型的书籍相比, 浪漫色彩浓重, 本书的目录部分就可看出, 作者给予每章一个美丽的名字, 在题目中充分表达了对歌剧艺术的从自身的经历为基础, 以感性的语言描述历史, 将沉重严肃的历史更加的口语化、直白化, 让读者更加直观的面对和了解历史。

作者对歌剧的深情体现在字里行间, 对莫扎特的歌剧表现出犹如对待心爱之物的感情, 在书中说道:“莫扎特是音乐历史上谁也无法逾越的顶峰……他的音乐美丽无比, 有人说是来自上帝的声音, 也是发自所有人心里的歌唱。” (第49页) 对每段时期歌剧代表人物的介绍, 也是用了讲述故事般的语气, 更加亲切质朴。

(三) 图文在长卷中描绘

这是本书的显著特色, 在用文字讲述历史的过程中, 配上各种图像资料的说明。这些图像资料包括他本人走访各国艺术圣地所摄的照片, 歌剧宣传或演出的海报, 五线谱例和表格资料将近80张。结合照片资料我们能够从视觉角度了解歌剧创作的背景, 艺术家的形象, 作者自己拍的摄影照片更能让读者体会出艺术家创作歌剧的心境, 而海报的展示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的去欣赏歌剧。在歌剧的剧情简介中插入了谱例资料以描绘其框架, 促进读者对歌剧音乐的深刻分析和记忆, 这些在每一章的内容中均有体现。此外, 还有一种图表资料, 即本书第三章的莫扎特歌剧目录, 第四章的罗西尼歌剧目录, 第五章的威尔第歌剧目录, 罗列出歌剧名称, 相应的原文, 初演年代和初演地点, 更加详细、直观的体现出这两位艺术家的历史功绩。

三、问题在批评中完善

历史不是小说, 不能凭空捏造, 不能有所差错;历史更不能扭曲, 它需要时时记录, 事事清晰。历史的及时整理总结和真实记录影响着历史的延续和人类的进步。本书是对歌剧历史记录不足的弥补之作, 更容不得半点马虎和差错, 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再行斟酌。从内容上说, 如果将东欧歌剧如斯美塔那, 法国歌剧和俄国的歌剧相关内容穿插进去, 本书会更加丰满。从结构上说, 本书概括来说包括所处历史时期, 即背景的介绍, 代表人物及其歌剧的分析, 作为主体的歌剧分析也简单的从剧中人物、时间、地点和剧情简介四部分构成, 而这对于一本书来说, 内容略显单薄, 丰满度不足。另一方面, 内容的安排有前言、正文两部分, 没有引文, 没有参考文献。另外, 有待改进的是对配图和图片质量的选择。例如第一页的图片模糊不清, 无法看出全貌, 也就无法体会出其中的意蕴以及带给读者的信息。

总的来说, 《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一书中对于西方歌剧的准确诠释, 同时对以往讲述歌剧历史的作品进行了补充说明, 对这一方向的理论研究的作用是可以肯定的。而且, 从中体现出的作者对艺术的痴情和不懈追求, 更是我们必须学习的部分。

用西方歌剧与中国歌剧——戏曲相比较, 我们虽然占据了时间上的优势, 发生在更早的13世纪, 中国历史悠久, 各种文化发展都接近成熟, 我们有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和记载, 完全具备超越西方歌剧的条件。但是从当代世界艺术舞台上, 中国戏曲的发展远远比不上西方歌剧。虽然近些年来国家鼓励民族传统文化的修复, 并且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 有了一定的进展, 但戏曲的发展仍旧呈现颓丧的态势, 包括在国内的课程改革中的“京剧进课堂”, 它的发展也不是一路通畅。中国的戏曲的发展方向在那里, 怎样在世界大潮流中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种种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

参考文献

[1]俞子正著, 《歌剧长河——从达芙妮到图兰朵》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年6月.

[2]于润洋主编, 《西方音乐通史》 (修订本)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5年7月.

篇4:记忆中的天使

刚刚开始看你,以为你是一只很普通的小母狗,我不太会取名字,既然我的名字中有个 “安”字,那也给你取个带“安”的名字,“安丽”。可是,每当我喊你时,你总是坐卧着,不肯走到我跟前,对我也异常冷漠。后来我才发现是名字的错,给你叫什么好呢?我随意翻着字典,映入我眼帘的是“妮”,好!既然是妮,那就试试吧。

我叫一声“安妮”,你飞快地奔了过来,眼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从那以后,你就和我亲热了起来。记得你最喜欢玩毛线团,从你玩毛线团的表情中,我才发现,你不是一只普通的小狗,你有着小天使般可爱的容貌。

第一次看你玩毛线团是在一个炎热的午后,那天,我闲得无聊,居然把毛线一圈一圈地卷成了团儿,你一看毛线团就两眼放光,跳起来抢走了毛线团,你把毛线团放在地上,一只爪子踩在毛线团上,用嘴巴咬住了毛线头儿,飞快地奔跑起来。

你那水汪汪的眼睛越发显得亮丽、可爱。

你还是只爱美食的狗,每天我去上学时,你都会期望我给你买点好吃的、好喝的,放学时我一定记得按照你的愿望买些东西。等我一进门,你会殷勤地给我叼来拖鞋,汪、汪、汪地直叫,我会赶紧拿出给你买的好吃的,看着你满足地吞吃的样子,我觉得很温馨、很快乐。

时光荏苒,短短两个月很快过去了,姐姐来接你。姐姐抱着你,你却转过头来看我,泪水已经充满了你的眼眶,我也强忍着不让泪水掉下來。在你走出我家的那一瞬间,我的心碎了。

很多年过去了,我经常梦到你,梦到那个玩毛线团的小天使……

篇5:读《记忆天使》有感【六年级】

蓝青

龙海市海澄中心小学六年级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暑假里,我读了许多好书。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记忆天使》这本书了。

记得那是一个下午,我和妈妈要去书店买书。我的眼光停留在了一本书上——《记忆天使》。“咦,这本书的名字好奇怪啊!难道它讲了一个天使的故事?”我十分好奇。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买了这本书。

这是马来西亚的作者邓秀茵姐姐写的,主要写了湘湘的爷爷失踪后,她发现爷爷留下的一封信便与好朋友们开始了寻找爷爷的旅程。在寻找的过程中,他们懂得了团结,最后明白了爷爷的良苦用心。

我最喜爱的角色是王湘湘,她既美丽又聪明,她是一个非常有孝心的人,为爷爷的失踪而坐立不安,字里行间都露出了她对爷爷的爱。看着与我年纪相仿的湘湘那样懂事,我真是自惭形秽。对父母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什么事情都得他们帮我做。有时哪儿做得不好了,还对他们大呼小叫的。看完这本书,我受益匪浅,应该好好的反省反省。

文中有一句“记忆,是上天赐予人类最宝贵的礼物。然而,它却会随着岁月渐渐流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是啊,记忆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美好啊,但它又是那么容易消失,随着时间的流逝,过去的事就会渐渐忘记。看完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那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篇6:天使读后感

是啊, 赵晨飞,她是一个不幸的人,但她却拥有着和我们不同而且从未体验过的幸福.她是个残疾人,却能够用毅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是健全的人,我们有脚能走,有手能写,在我们困难的时候,有人来帮助我们!但在我们听说赵晨飞的故事之前,谁又能想到这些呢?想想那些身残志坚的人,他们要达到自己的目标是如何的艰难,甚至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的,然而我们工作生活中能轻而易举完成的事情却往往一推再推,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替自己的懒惰找理由,不屈的天使读后感。是啊, 赵晨飞是残疾人,但是她却有着惊人的毅力.就像马克思说的:“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就算赵晨飞折断了飞翔的翅膀,就算她永远都不能再飞向天堂,她也会找到属于她自己的幸福,找到一条虽然曲折,但只要用毅力坚持不懈,就会到达天堂的另一条路的。 也许你不知道赵晨飞,但你一定会知道霍金吧!他是英国的一个物理学家,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但一连串的不幸降临在他的身上,他继再也不能说话,也不能走路,坐上了轮椅,而且在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还仍然回到办公室工作,读后感《不屈的天使读后感》。

篇7:《天使雕像》读后感

书的内容是:克劳迪娅为了生爸爸妈妈的气,决定要离家出走,她还要带着小富翁——他的弟弟杰米一起去,她精心地设计了好多个计划,就出发了,他们决定住在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在一定的时间内是不能留人的,这段时间他们就躲在厕所里,那些检查的人一走,杰米和克劳迪娅就找了一间舒适的房间住在里面,并把他们的衣服藏起来,天一亮他们就迅速躲起来。就这样,他们就在博物馆顺利地住了几天。

有一天,他们看见博物馆有一个天使雕像,从那天开始,他们就一直在研究那个天使雕像到底是不是米开朗琪罗雕刻的,这个问题,他们想了好久,最后是福兰克威尔夫人告诉他们的真相,让他们不能告诉任何人,因为这是她的秘密,福兰克威尔夫人有些喜欢他们,就让他们洗了个澡,吃了饭,并和他们聊了聊,福兰克威尔夫人觉得他们能在没有爸爸妈妈的保护下能坚持一个星期,真的很了不起。最后把他们送回了家。

篇8:记忆天使读后感

以往, 我在教学本单元时大多停留在感受民风、民俗的层面上, 总感觉意犹未尽, 也为此听过其他老师的课, 并请教了更多的同行, 但都没能获得什么新突破。而今, 再次教学这一单元, 我多方面收集资料, 深入钻研文本, 突然顿悟:源远流长的民风民俗只是表象, 斑斓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 这才真正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精髓!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传统节日蕴涵着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 是凝聚一个民族感情和行动的文化核心点, 它体现的是各民族的信仰、理想、价值观, 是我们民族之根。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是传统文化的凝结, 都有着特定的思想内涵。例如, 喜气洋洋的春节、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怀乡祭祖的清明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敬老爱幼、勤劳善良、与人为善、忧国爱民等优良品德。然而, 长期以来, 传统节日文化所具备的教育功能却常常被忽视或忽略了。

新课标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应突出其人文性。“人文”是一个涵盖广泛的概念。从现代意义上讲, “人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人文素质教育, 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 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被内化成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 从而成为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人文教育中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当前,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我曾看过一则报道:一名韩国留学生曾经到上海, 想看看传统的端午节究竟是什么样子, 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发觉中国的端午节气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有人说韩国“端午祭”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我国端午节没有申报太遗憾了, 这不也能说明我们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漠视吗?上海某中学对100名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 问题是“你能说出几个中国传统节日”。以答对三题为及格的话, 几乎80%的学生都处在及格线以下。去年, 在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送培到县”的活动中, 在我展示的一节省级优质课《端午日》上, 当我引导学生说说知道的我国传统节日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多数学生表示过洋节是时髦, 传统节日没气氛。不可否认, 在90后的新生代意识里, 我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根在漂泊, 我想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经济的转型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的输入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大众传媒的兴起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挤压等。但是, 学校教育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冷落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说, 在“韩流”“日流”“欧美流”正严重冲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情况下, 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青少年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肩负起将来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使命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呢?

一、思想上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认识

节日文化的重要性, 主要是它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绝大部分节日中, 都留有大量神话故事、文人作品、民间谚语, 如人祖传说、屈原故事、节日诗词等。节日文化还包含着绘画艺术, 民间在过春节、立春、清明、冬至时, 留下许多鞭春牛、游春、九九寒消图画等。在上元、中元、下元的三元节中, 祭祖时多绘有祖先神像, 这都是民间绘画的形式之一。节日文化中饮食文化也很丰富, 如春节的饺子、年糕, 元宵节的汤圆, 端午节的粽子, 中秋节的月饼, 重阳节的菊花酒, 腊八节的腊八粥等等, 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饮食, 至今仍是广大城乡居民的饮食佳品。节日期间所进行的文化娱乐活动, 诸如踩高跷、扭秧歌、划龙舟等, 这对活跃城乡文化生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许多文艺形式是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新文艺的土壤。

二、课堂上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语文课本涉及传统节日文化以及各地不同的民俗风情的作品还有很多, 上这些课文时教师可以穿插进行相关的节日文化和民风民俗教育。由于它的知识性、趣味性, 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 更能培养学生对节日文化的浓厚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所了解的节日文化, 交流各自不同的认识, 辩论中西文化的冲突;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相关的节日文化汇编成讲义, 课后分发给学生阅读, 增加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感性认识。我教学本单元时, 就汇编了“端午节文化”“春节文化”“中秋节文化”等讲义。如“端午节文化”, 包括端午节的来历、传说、习俗、歌谣、诗词、图画、少数民族过端午、海外华人过端午等多项内容。我还穿插播放了2006年春节期间央视十套播放的系列节目《我们的节日》的视频。学生读后、观后反应相当强烈, 拓展了教材的广度和深度, 真正实现了用教材而不是仅仅教教材。

三、组织“节日文化”系列活动

在校园内, 教师可以通过讲座、演讲、报告、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征文、手抄报等形式, 把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给学生, 用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点燃起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内在情感。例如, 我们在学习本单元时, 就利用课外时间分两次对全年级的学生做了“节日诗词”的专题讲座。学完本单元后, 就要求学生办一期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手抄报。同学们各显其能, 涌现了一批内容充实、形式新颖、色彩缤纷的好作品。我们从中挑选了部分优秀作品在学校画廊中展出, 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赞誉。

此外, 由于传统节日文化本身产于民间生活, 因此对孩子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培养更要延伸到课外去。因为了解本地的民俗文化比课本的讲授更有生命力和趣味性。教师可利用每个传统节日进行节日文化教育, 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和文化内涵, 如清明节扫墓等一系列活动, 表达了对祖先或逝者的怀念, 回顾和重温了家庭之源、民族之根。

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可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 是我们的根。我们在感受民俗风情的同时, 必须重视传承节日文化, 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教育中开阔历史与文化的视野, 形成健康的价值判断, 生成情感道德的需求, 获得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 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 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让我们留住我们的根!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初中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新课程弘扬传统文化的研究》 (编号:E-c/2009/052) 的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民俗风情、节日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培养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民族的根。初中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内容, 包含诸多传统节日文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 让青少年热爱祖国传统节日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上一篇:餐饮火锅财务实习心得下一篇:干部人事档案整理工作实务(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