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造分析

2024-04-26

降造分析(精选4篇)

篇1:降造分析

降造措施分析

一、降造措施

1、严格实施成本控制

(1)加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提高节约投资的意识。实行项目目标责任成本管理,将目标责任成本分解到具体项目,达到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投资的目的。

(2)在项目开工前,按施工图和现场实际情况认真编制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施工责任成本,以此作为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进行成本控制和内部考核的主要依据。

(3)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并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检查责任成本执行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4)在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完成后,认真对各项费用进行汇总和清算,并逐项与施工责任成本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积累资料,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成本控制能力。

(5)实行单位工程或分部、分项工程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包干,并落实到架子队、班组和个人,节约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的支出。

(6)建立运输车辆“派车卡”制度,分车种按定额确定单位里程的行车费用(包括燃油费、修理费等),费用一次包干,超支自负。

2、加强物资管理

(1)严把材料的申请订货和供货关,杜绝积压,降低成本。认真审图,强化核算,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严格实行定额发料、限额领料制度,把材料的节余、损耗与施工人员的经济效益挂钩。

(2)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管理,建立现场材料库,按照定额和施工进度适时采购,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压缩库存,降低保管和仓储费用。

(3)自行采购的材料,货比三家,选购质优价廉的材料,大宗材料严格执行材料采购招标制度,降低材料成本,杜绝物资采购中“吃回扣”现象,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4)加强对周转性材料的管理工作,对于一次性投入较大、回收期较长的材料,采用租赁和购买相结合,降低工程造价。

3、加强施工管理

(1)本项目按项目法实施管理,用系统工程理论进行总体规划,以网络计划进行工期控制,按照GB/T19001-2000-ISO9001:2000标准质量体系进行质量控制,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指导、制约和动态管理,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2)组建一个“精简高效”的项目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制订施工管理费用开支计划,并严格控制其支出,以达到降低工程成本的目标。

(3)严格按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安排施工,并在施工实施过程中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不断优化。

(4)工期安排上应适应当地的气象条件,充分利用施工期内有利季节,尽量避开不利施工的季节天气,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场地布置力求合理,以减少临时工程的用地数量,避免机具设备来回不合理的倒运装卸,减少材料在工地的小搬运距离和次数,节省人力、物力,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施工机械的选型与工程任务量及其特点相匹配,以充分发挥施工机械的效能;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使机械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从而提高机械利用率,降低机械使用费。

(7)不断优化施工方案,组织均衡生产,在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工期的前提下,减少施工措施性费用的支出。

(8)积极推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降低工程造价。

(9)组织精干高效的架子队,使用熟练的劳务协作队伍,以减少人员和机械调遣费以及临时房屋费用的支出。

(10)加强技术管理,认真仔细的做好施工图的会审、施工测量、技术交底等工作,避免因技术问题而造成停工、待工和返工损失。

(11)加强与地方相关单位、相邻施工单位前后专业工序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努力营造一个宽松的施工环境,统筹考虑施工场地、临时设施的分布、相连工程的施工顺序,减少因相互干扰而引起的停工、窝工损失。

(12)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加强与当地环保部门联系,施工中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注意施工方法,保护施工现场环境,避免和减少由于施工方法不当引起的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降低费用支出。

二、降造费确定依据

1、降造费说明

我公司对招标文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对施工现场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结合我公司管理水平、技术装备能力和以往施工的类似工程经验进行适当降造。我公司承诺本项目投标报价:(1)工人工资、社会保障、安全生产费、有关规费及税金不低于国家或工程所在地以及招标文件规定的标准,费用不降低。

(2)对涉及工程质量的主要直接费不降低,保证工程实际成本的需要,确保工程质量。

2、降造费分析

根据我公司铁路工程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特点,降造费的确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组成内容考虑:

(1)人工费

组织精干的架子队,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使用熟练的劳务协作队伍,加强岗前培训,减少人工费支出。人工费控制采用“量价分离”的原则,在保证施工人员工资的基础上,按合理的工序,对项目消耗工日数量进行控制,提高工效,降低不合理工费的支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材料费

加强现场材料管理,实行“定额用料、限额发料”制度,制定节能降耗指标;自购材料货比三家,减少中间环节,大宗材料严格执行材料采购招标制度,选择质优价廉的供货商;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前提下压缩库存,降低保管和仓储费用;混凝土实行集中拌和,机械化运输灌注,减小材料耗损量;完善和优化施工方案,减少施工措施性费用不合理的支出。

(3)施工机械费

在科学合理施工组织安排的前提下,加强设备调度管理,尽量减少设备闲置,提高机械利用率。做好机械操作人员与辅助生产人员的协调配合,提高机械台班产量和效率。(4)运杂费

严格实行运输车辆“派车卡”制度,分车种按定额核定单位里程的行车费用,选择合理的运输方法和运输工具,减少材料的倒运次数,适当使用社会运输力量,减少运杂费用支出。

(5)临时房屋等临时工程费

充分利用我公司已有的临时设施及设备使用在本工程上,对临时工程进行合理布局,尽量租用临时房屋和少占耕地,节省临时工程的支出,降低工程成本。降低临时房屋等临时工程费是降造费的组成部分。

(6)企业管理费

组建一个“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重点开支项目指标和总体开支指标“双控制”,严格审定和控制管理费,严格执行办公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扼制管理费中不合理的开支。降低管理费是降造费的组成部分。

(7)利润

我公司决定本工程实行较低利润率,降低利润是降造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的降造措施,我公司投标时对工程的降造完全能够实现,能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完成并移交全部合同工程,并修复任何缺陷。

篇2:降造分析

[铁建设[2000]82号]

关于印发《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招标降造费用使用暂行规定》的通知

各铁路局,工程管理中心,中铁建设开发中心:

为加强铁路建设管理,规范工程招标降造费的使用,现将《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招标降造费使用暂行规定》发给你们,请按照执行。

二○○○年八月十一日

铁路基本建设工程招标降造费使用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铁路建设管理,规范工程招标降造费的使用,控制工程建设投资,依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若干规定》(财基字[1998]4号)和铁道部《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算编制办法》(铁建管[1998]115号)的规定,结合铁路工程管理特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铁路基本建设工程项目。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工程招标降造费系指按国家和铁道部有关规定由建设单位和中标单位双方在施工或设备材料采购合同中约定的合同额与批准的设计概算相应部分的差额。

第四条 工程招标降造费属于建设项目工程款,建设单位在招投标结束后,应将各专业降造费及总额报部有关部门核备。工程招标降造费必须在批准的建设项目设计范围内使用,用于调剂工程项目费用不足或缺口部分,由建设单位根据工程情况统筹安排,并报部备案。

第五条 工程招标降造费使用范围规定如下:

1.主要用于补充基本预备费和工程造价增涨预留。

2.经部批准的有关工程费用。

3.支付合理的施工索赔费用。

4.未纳入工程合同的风险包干费。

5.经部批准允许支出的其他费用。

第六条 在工程竣工末次清理概算时,剩余的招标降造费要全部冲减总概算。

第七条 经部批准实行投资包干责任制的项目按包干责任书办理。

篇3:降造分析

税务系统信息化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大量有价值信息的积累, 为加强税务数据分析、推进“信息管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税务数据分析呢?总结这几年的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采用业务分析模型进行税务数据分析可以极大的促进这项工作, 下面来看一下如何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

2. 业务分析模型和税务数据分析的概念

要想研究如何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 首先要搞清楚本文所称的“业务分析模型”和“税务数据分析”分别是什么?

2.1 什么是业务分析模型

(1) 定义

模型是指客观事物的抽象表达形式, 一般表现为设计图、计算机程序、计算公式或是一个无二义性的概念描述等。业务分析模型是关于如何取得分析主题的结论而建立的模型, 它有四个要素:分析主题、所属业务对象、对象属性、结论算法, 其中分析主题、所属业务对象和结论算法有且只有一个, 对象属性可以有一个或多个。

分析主题用来说明业务分析模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是业务分析模型的核心, 其它要素都是围绕分析主题设立的。所属业务对象用来说明分析工作所面对的客体, 是一个客观事物对象。结论算法用来说明业务分析模型如何解决问题, 它的质量决定着整个业务分析模型的质量, 是业务分析模型的关键, 用公式表示是:R=F (O1, O2, ……, On) , R表示得出的分析结论, F表示结论算法, O1, 到On表示n个对象属性, 基于数据库分析的结论算法就是一个SQL语句。对象属性一般就是结论算法中出现的参数, 如果某个对象属性的过滤条件不为空, 则表示该对象属性会限定所分析的业务对象范围。

(2) 与数据模型的区别

业务分析模型不同于计算机系统开发领域内的数据模型, 二者的区别如图1:

2.2 什么是税务数据分析

(1) 定义

税务数据分析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的, 按照科学的规则对税务部门积累掌握的大量有价值信息进行提取、计算、加工, 并把结果展现出来或是根据结果进行后续处理的全部工作。它一般先要确定分析命题 (即整个分析工作的目的框架) , 再将它细化为多个分析主题, 然后对每个分析主题进行分析。如果分析命题特别简单, 可以只有一个分析主题。

(2) 分类

税务数据分析主要分为事前防控分析类、事中辅助分析类、事后监督分析类和宏观分析类。

(3) 主要作用

税务数据分析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对税务部门积累的大量有价值信息的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或是确定税务事物的达到程度, 或是探索税收经济规律, 然后对找出的已经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正并惩戒违规的税务人员或纳税人, 对找出的正在发生且尚未保存的问题进行阻断或是风险警示, 用确定的税务事物所到达程度来辅助完成生产业务工作, 把探索出的税收经济规律用做决策的参考。

3. 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的理由及意义

明白了业务分析模型和税务数据分析这两个概念后, 下面来看一下为什么要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和这样做的意义。

3.1 为什么要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

从以上两个概念可以看出税务数据分析工作是对税务部门积累的大量有价值信息进行分析的工作过程, 而业务分析模型可以使分析工作规范化和量化。因此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可以使工作更加规范、计算机实现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也更加容易, 所以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该使用业务分析模型。

3.2 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业务分析模型的意义

(1) 业务分析模型要优于单一数据指标, 它可以对分析主题所涉及的所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使税务数据分析的结果更加全面、合理, 错误率也更低。

(2) 使税务数据分析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业务需求和技术实现之间有了规范的接口, 提高了效率。

(3) 通过建立业务分析模型可以促进税务人员对相关业务的深入理解, 从而培养人才、锻炼队伍。

(4) 通过建立业务分析模型, 可以找出哪些涉税信息以前还掌握的不足, 再通过新建系统或升级原有系统重新获得这些数据, 从而促进税务管理。

4. 如何创建业务分析模型

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不同于生产业务工作, 没有审批流转等复杂流程, 一般功能相对单一, 因此税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基本上决定于分析结果的质量。因而作为决定分析结果质量的业务分析模型的质量, 就会最终决定税务数据分析工作的质量。业务分析模型对于税务数据分析工作如此重要, 那么如何创建业务分析模型呢?它应该在什么时候由哪些人创建呢?创建业务分析模型的一般流程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要求吗?

4.1 成立组织机构

要想建立业务分析模型, 就必须先要成立一个建立它的组织, 这个组织就是业务分析模型小组, 它在项目建设之初与业务需求组同时成立并隶属于业务需求组。它由下列人员组成:小组长、业务人员、数据库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等 (以上人员均可兼任) 。小组长负责协调整个小组的事务, 业务人员负责调查调研座谈、对象属性选取、结论算法的描述性定义等;技术人员负责把描述性的结论算法转换成计算机表达式;数据库操作人员负责从数据库中抽取属性值并通过已经转换成计算机表达式的结论算法得出分析结论。

4.2 结论算法的设计原则

业务分析模型的应用是为了让税务数据分析工作变得更加规范清晰, 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所以结论算法的设计原则是:简单明了, 原则上不能再拆分。如果分析主题很复杂, 可以采用下面第五、 (二) 2所述的复合应用的方式来解决。

4.3 结论算法的遵从要求

业务分析模型建立以后, 用它分析出的结果有的被用于指导经济发展, 有的被用于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有的被用于税收生产业务, 都是非常严肃的, 所以决定分析结果的结论算法必须有严格的遵从要求, 它的遵从要求及次序如下:

(1) 如果国家法律法规中有明确规定的, 从其规定;

(2) 如果国家标准中有明确规定的, 从其规定;

(3) 如果上级机关有明确规定的, 从其规定;

(4) 如果行业标准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

(5) 如果存在通用惯例, 遵从惯例;

(6) 以上皆不存在, 自行研究确定。

制定业务分析模型的结论算法时, 按以上次序自上而下进行匹配, 首先被匹配到的就是制定结论算法的适用遵从要求。

4.4 建立业务分析模型的流程

建立业务分析模型是一个业务性和创新性难度都非常高的工作, 所以必须经过形成初稿、验证讨论、专家评审、印证四个环节, 每一个环节的成果都是阶段性成果, 都必须入案存档。如果业务分析模型的结论算法非常简单或是算法遵从要求属于上面提到的1、2、3、4条的, 可以实行简易流程, 简易流程不需要专家评审和印证环节, 最终讨论稿即为定稿。业务分析模型建立的流程如图6

(1) 形成初稿环节

首先是业务人员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深入纳税人和基层税务机关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全面掌握分析主题所涉及的全部因素及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 针对分析主题提出业务分析模型草稿, 然后与字典小组进行充分沟通并由字典小组确定所有概念后形成初稿。这是建立业务分析模型最关键的一步, 也是最耗费时间与精力的一步。

(2) 验证讨论环节

初稿形成后就要进行验证讨论, 验证讨论时一般应以会议的形式进行, 参与会议的人员除了包括全体业务分析模型小组成员外, 还可邀请相关功能模块小组的成员参加。首先由技术人员将结论算法转换为计算机表达式, 然后由数据库操作人员从数据库中取出实际数据代入表达式计算出结果, 再由业务人员与实际情况验证并判断是否合理。一般要经过多轮验证并且不断修改完善后形成最终讨论稿。

(3) 专家评审环节

讨论稿形成后, 需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评审时业务分析模型小组全体成员都要参加并解答专家的质疑, 评审结束后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修改, 并再次验证讨论后形成评审稿, 一般只评审一次。

(4) 印证环节

从一个角度对客观事物得到的认识, 换一个角度就可能完全不同了, 所以形成评审稿后, 还需要再选择几个另外的分析角度进行印证, 全部印证合理后才能形成定稿, 如果印证明显不合理, 就需要再次修改结论算法并重新验证讨论, 必要时还要重新进行专家评审。

5. 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如何应用业务分析模型

建立好业务分析模型后, 就要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应用了。那么业务分析模型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有哪些应用呢?又分别如何应用的呢?

业务分析模型在税务数据分析工作中的应用分为一般应用和高级应用两类, 一般应用是指直接使用业务分析模型中的属性或分析结论, 高级应用是指对得出的分析结论进行二次加工后再使用。下面就这两类应用分别说明如下:

5.1 初级应用

(1) 直接展现结论

对于临时性的或是宏观分析类、事中辅助类税务数据分析工作, 它的分析结果不再需要后续处理, 所以这类工作中的业务分析模型的分析结论一般都是直接展现。这些分析结论可能是一份分析报告, 也可能是一个数值或是一段描述, 如税收与经济发展运行情况、地区税源增量 (总量) 发展趋势、主要税种税源分布、行业地区税负、税收总体状况分析等都是直接显示分析报告, 再如双定户核定税额分析直接显示税额数值等。

(2) 准备基础数据

准备基础数据就是在税务数据分析系统的独立数据库里把分析时需要用到的所有基础数据从各原始数据库里通过ETL (抽取Extract、转换Transform、装载Load) 工具生成的工作过程, 这是税务数据分析系统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非常关键又非常复杂的基础工作。有了业务分析模型以后, 这项工作就可以变得异常简单。通过下面提供的利用业务分析模型产生数据库表的方法, 把税务数据分析系统内的每一个分析主题的模型分别转变为一个数据库表, 就能完成这项工作。

利用业务分析模型产生数据库表, 就是在给定的数据库里生成一个数据库表, 该表的列与业务分析模型中的对象属性和分析结论一一对应。与对象属性对应的列的名称和类型, 就是业务分析模型中对象属性的名称和类型;与分析结论对应的列的名称和类型, 是分析主题的名称和分析结论类型。利用业务分析模型中对象属性中的过滤条件, 从原始数据库中查询出所有对象属性值并计算出分析结论值输入数据库表就可以了。

5.2 高级应用

(1) 通过与临界值比较对所属对象定性

所谓临界值就是对事物的性质、程度进行界定的临界点, 它一般为一个数值, 可由以下几种途径获得:法律规定、国家或行业标准规定、上级文件规定、行业惯用、自行约定等。比如山东省地方税务局规定年纳税额大于50万元的属于重点税源户, 这里的50万元就是临界值。

对于事前防控类分析和事后监督类分析即可配合临界值对业务分析模型的所属对象进行定性, 然后系统自动采取后续处理。这种应用一般都是由开发人员在后台设定, 无需人工干预。正是由于这种应用才使税务数据分析工作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2) 复合应用

所谓复合应用就是一个业务分析模型的分析主题和分析结论, 是另一个业务分析模型的对象属性的名称和值, 这两个业务分析模型组成父子关系, 这种复合应用可以无限层的复合。子模型只能有一个父模型, 而父模型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子模型。复合应用可以将复杂的业务分析模型简单化, 是业务分析模型应用的常见方式。

6. 结束语

税务数据分析工作是税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因此积极研究这一工作并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实用工具等是税务管理者的责任, 希望本文对于税务数据分析工作能有所帮助, 哪怕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笔者也会感到非常欣慰。

参考文献

[1]刘建丽等.基于决策树的税务数据分析.现代计算机 (专业版) , 2003年11期

篇4: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

关键词:园林史;公共园林;扬州园林;情境分析;形式分析;运河 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1—0057—05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扬州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类型,在明末清初逐渐发展蓬勃,清乾隆年间其建造、数量和影响都达到峰值,并得“扬州园林甲天下”之美誉。《扬州园林品赏录》中记载的有二百四十余所,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游赏体验,产生了“扬州园林”这一特有名词。“扬州园林”一词在18世纪开始形成,出现在社会各类文本中,从地域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地处扬州的园林”或“扬州历史上有过的园林整体”,在园林历史中可以认为是“特定时期发生的关于扬州、关于园林的现象与事实”,包括扬州一带具有相同特征的园林,以及园林中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相关内容。

追溯扬州园林的发展,可以从诸多文字、绘画记载中发现运河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扬州园林因此具有公共园林的特征,发展出了完整的水上游线和船行视角的游览体验。本文通过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外向和内向两个角度分析18世纪扬州园林的嬗变,探究该时期的社会情境和园林内在发展。

1外向研究和内向研究

在园林史研究中,根据研究的侧重点,将研究方法分为“外向研究”和“内向研究”。外向研究即“情境分析”,指将园林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中,基于社会、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将园林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情境来分析,研究方法和视角因受到相关背景的影响而多样化;内向研究即“形式分析”,指将园林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造园要素、风格样式、设计、空间等各方面,解读园林在时间维度下的演变,把历史和设计相联系。

内向研究侧重对园林本身的研究,外向研究考虑园林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结合,从这两个互补的角度来分析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园林体系,有利于透视园林自身和相关领域的内在联系。

2情境分析

情境分析属于对园林史的外向研究方法,是将园林置于社会情境、历史文化情境和思想观念情境中,分析园林在社会中的重要角色和特征变化,把握运河对扬州园林和园林中的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作用。

2.1社会情境分析

江南园林建设主要集中于扬州和苏州,在清同光年间转移至苏州之前,扬州一直是江南园林的中心。受到经济、文化及盐商消费风气的影响,18世纪扬州的社会生活和园林具有更多的公共性。

18世纪前扬州园林有私家园林和公共园林两种主要形式,18世纪开始出现了基于运河发展起来的公共风景园林,性质接近于城市风景名胜。随着新形式的发展,扬州园林的内涵逐渐演变成为城市场景、风景园林、社会生活三者融合的综合性空间。

18世纪的扬州园林形成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大多认为是乾隆六次南巡引发盐商邀宠而大肆修建园林,而根据史料有关南巡和大兴园林的时间分析,当时南方水灾频发,政府为了灾后的民生恢复,选择了“以工代赈”的政治决策鼓励建园,《扬州画舫录》有描述“从香阜寺易轻舟,由新河直抵天宁门行宫,乃众商新开,既表敬公之心,且以工代赈,即此地也。”由政府推动兴建园林,吸引更多市民参与园林游览活动,以消费拉动内需,缓解灾后经济低谷。

2.2历史文化情境分析

18世纪为扬州园林发展的鼎盛期,在当时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包括选址、园林命名、记录方式、风景叙述与认知路线、园林归类等,它们的出现与运河在建设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一定联系,也受到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影响。

2.2.1选址

18世纪前,扬州园林的选址主要分布在旧城东、旧城北、新城南、新城北、新城东、城西北郊(图1),这6个区域均沿着被疏浚作为“御道”的瘦西湖,能最大程度地利用水资源,依据水系、地形等因素点缀园林,此时运河是园林“因借”的外部条件。随着运河疏浚,新建园林多集中于西北郊,通过水上游线到达,运河作为支流被引入园中成为园内要素,园林之间相互因借、互为对景并被运河所串联,形成运河为基底的园林群体序列。18世纪中期,园林选址多依托于大尺度的自然景观进行集中建设,形成风景园林综合体。

2.2.2园林命名

以园主人名号命名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是较为常见的,如扬州园林中的王洗马园、郑御史园、乔氏东园等。在园林选址有所改变、建园依托大型自然山水之后,出现了以周边更大的景观特征取名的园林,例如冶春诗社、竹西芳径、莲性寺林园、跨虹阁等。

2.2.3记录方式

扬州园林的记录方式在18世纪之前与其他地区相同,以文字记载为主,如顾一平的《扬州名园记》和程梦星的《平山堂小志》、汪应庚的《平山揽胜志》等都对扬州园林有着详细的记述。随着社会、经济和扬州园林的整体发展,记录方式逐渐演变为以图像记载为主,例如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赵之璧的《平山堂图志》等,绘画直观地反映了园林中繁荣的生活景象以及园林建设重点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2.2.4风景叙述与认知路线

基于运河发展的园林建设和游赏,影响了对于风景的叙述方式和认知路线。叙述方式的转变为由点到区域、到陆路游线、再到水路游线,对风景的记叙从独立的景点到形成片区的景点、再到由完整游线串联的一系列景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在对风景的认知上,同样完成了一个从“点”到“区域”的转变,在景点较为密集的“区域”产生了具体的游览路线,游览变成了目的地和游线并重的过程。当游览的重点“区域”由山向水转移,游览路线就相应变成水上路线,即船行的游览路线,水上游线和船行视角则成为了重点。

2.2.5园林归类

扬州园林依托于运河展现出公共性,出现了城市风景名胜性质的园林,并且更多在表现创新、自身的内涵和自然,例如瘦西湖、冶春诗社、香影廊、平山堂等。在整个城市风景园林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园林整合的新趋势,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写到扬州园林的特色之一是“十余家之园亭合而为一”。通过直接隔墙开门、加建建筑物、隔岸轴线对齐的跨河整合等方式,将不同产权、不同性质的园林整合,包括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和经营性园林茶肆;扬州园林因自然条件可分为水园、山园、岛园、湖畔园四种类型,其中湖畔园多集中于瘦西湖一代;也可按园林的游赏主题分类,如赏太湖石、赏石洞、赏水等。

2.3思想观念情境分析

在当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思想观念也受到运河的影响,人们更注重在运河上的休闲活动,船行游览方式所占比重上升。船行比步行有更多的公共特征,使扬州园林更具公共性,这与当代的公共性仍有差别,可以理解为园林属性、审美趋势、活动人群、活动内容的公共性。对于公共性影响下的扬州园林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视觉化趋势、消费化趋势、复制名胜趋势、世俗化趋势。

2.3.1视觉化趋势

以运河为基底、船行为主要游览方式的转变,更注重对沿岸和整体游线中的视觉化建设,以及视觉化的游赏体验,例如“档子”和“阁道”的产生,注重园林建筑的外观,侧重扇面的画面构成等,都是为了迎合视觉体验。

2.3.2消费化趋势

古代也存在旅游带动消费的经济现象,船作为游览的主要载体成为了当时重要的消费场所。根据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到当时船的格局可以看出,船的空间带来了多种消费可能。因此园林的游赏发生了转变,一是游览者对园林本身的关注向娱乐消费转移,二是长久以来作为主流的士大夫“自我领悟”式的体验转变成为消费娱乐式的体验。

2.3.3复制名胜趋势

消费化趋势使园林成为了消费品,园林审美受到消费需求和公共性的影响趋于大众化。18世纪中期,扬州园林中出现了大量别处园林的复制品,包括来自北京、苏州等地的构筑物、建筑、园林、名胜等,例如莲性寺白塔(图2)源于对北京妙应寺白塔(图3)的复制。而在命名方面,常以“小”命名,例如“小秦淮”“小南屏”“小五台”,可以看出扬州园林对别处名胜的复制与附会。

2.3.4世俗化趋势

孔尚任在《湖海集》中暗示扬州园林的世俗化趋势:“雅人”注重水陆游线结合的“韵游”,目的地多为适宜远眺凭吊的平山堂;“俗人”倾向水路为主的“冶游”,以扬州著名的视觉标志物红桥为目的地。船行促进了“俗人”的游览热情,进一步导致了扬州园林的世俗化。

3形式分析

形式分析属于园林史的内向研究方法,将园林视为一个主体,从造园要素、风格样式、设计、空间这四个方面来分析背后的园林语言及与运河的密切关联。

3.1造园要素

叠山理水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重要部分,扬州园林的叠石更凸显了“高俊雄厚”的风格,建筑体量受到运河的影响也产生了变化。

3.1.1叠山理水

《扬州画舫录》有云“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陈从周先生在《扬州园林》中提到“扬州园林素以迭石胜”,个园的四季假山(图4)采用“分峰用石,多石并用”的方法,取材太湖石、黄石、宣石等,还有叠山与建筑相结合的处理手法,都展现了扬州园林用石品种多、叠石规模恢宏的特点。

3.1.2建筑形式

水上游线的发展促使园林建筑注重“隔江山色”的观赏效果,扬州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体量往往大于苏州、南京的园林,一是便于眺望江景、借景园外,加重运河作为园林外部景观的作用,二是为了运河上远观的良好视觉效果,同时追求个体的形式美并严格遵循工段营造法式。

3.2风格样式

扬州园林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园林体系,在建设和使用上有着与同时期其他风格园林相比更趋公共的特点,建设风格均体现出“乾隆盛世”园林的美学思想和造园手法。平面布局较为平整,动观与静观相结合形成立体交通和多层观赏线,建筑内部标高多变以适应地形,墙体成为限定空间的重要元素,山石堆叠精巧考究,注重植物栽植与搭配,兼顾遮阴与观赏,宅院与园林、庭院结合较为紧密,形成完整的体系。

3.3设计

受到水上游线和视觉化趋势的影响,设计中多考虑在行船中的扇面风景构图,以及沿岸视觉焦点的建设,园林的出入口与建设中心也发生迁移。

3.3.1扇面风景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到将船的舷窗做成“便面”即扇面,从船内望出的风景如同扇面上的小品风景,将三维的风景二维化,“便面不得于舟,而用于房舍,是屈事矣”,让景色产生“图画”联想的窗更适宜于船而非建筑,说明了船比建筑更适合对风景园林的视觉化体验,在游览中更注重沿岸风景的扇面构图,形成运动中的框景。

3.3.2视觉焦点

船行成为主要游览方式之后,园林的建造更加注重船行时的视觉体验。从船上运动的视线出发,沿岸的制高点与大体量建筑往往会成为视觉焦点。船行视觉焦点的变化同样在绘画作品中有所体现,并进一步影响了绘画的构图和版式。1765年出版的《平山堂图志》卷首图是从船出发的风景体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无论水道多么弯曲,在运动的船上对于两岸风景的体验都是连续完整的。以卷首图为转折点,之前的绘画特点为高视点、着重表现山水的整体结构,之后的图绘几乎全部是从船出发的连续的风景体验,特点为低视点、横向构图、注重对“对岸”的表现,画面空间向水平方向延展,表现隔河而望的对岸景色,不注重画面的纵深效果。

3.3.3出入口与建设中心

船行路线占据主导,逐渐影响了进入园林的方式及其建设中心。通过观察对比18世纪前后的有关莲性寺的记录图像,可以看出船行系统对其出入口的影响。从1765年的《平山堂图志》卷首图,到1771年的《南巡盛典》、出版年代不详的《广陵名胜全图》、1794年的《扬州画舫录》、出版年代不详的《江南园林胜景图册》,再到1831年的《广陵名胜图》,有关莲性寺的记录可以看出,从步行的东入口为主,到东西入口使用步行和船行并重,到最后以西入口为主并码头化,船行作为主要的入园方式。船行系统逐渐取代步行系统与园林进行互动,从而改变了园林主次入口的关系与建设中心。

3.4空间

运河的发展和水上游线的完善共同促进了扬州园林对河岸线的建设和运河与各园林的融合,为适应地形,处理平面与立面的手法也有所变化,扬州园林在空间组织上有了更多趣味性。

3.4.1河岸线

从《广陵名胜全图》的“柳湖春泛”中可以看出注重河面视觉效果、顺应河岸线的沿河建设方式,为了凸显河岸线曲折的特点,园林建筑的边界不再规则、平面复杂化,内部空间更加丰富,强调“穿越”空间特征是扬州园林取胜的风格之一。在岸线的建设中出现了“档子”“阁道”构造和用以解决建筑复杂平面的“裹角法”木作技术。

“档子”是扬州园林河岸处理的常见手法(图5),《扬州画舫录》中记载为皇帝巡视而建,由树木、太湖石、亭阁等要素构成,“板墙蒲包”支撑而起的布景式立面构造,为远距离观赏而设置,是扬州园林建设平面化和视觉化的典例与开端。

“阁道”是由“档子”演化而来,将围墙改造加高,每六开间设阁,例如筱园中的阁道建设将全园游览重心由园林中心转移至园林边界,是扬州园林游赏、建设的重要改变。

3.4.2夹河

夹河是运河的小股支流,多被引入园内作为园林的一部分,例如小秦淮。连接夹河两岸的园桥为满足船行的视觉效果,多建设成为“桥亭”。趣园的“锦镜阁”由桥亭和暖阁组成,内部空间复杂,标高多样,丰富了沿岸空间的竖向变化。扬州桥亭的形式根据本地范式,同时受到北方风格的影响,例如莲性寺“莲花桥”(图6)的原型为北京北海的“五龙亭”,《扬州揽胜录》有云“观此乃至西湖之三潭映月,不能专美于前”。

4小结

通过情境分析和形式分析两个角度的研究,对18世纪扬州园林的发展背景,与园林相关的各方面新现象和趋势,与运河密切结合的园林建设和游赏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其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

1)运河疏浚工程带动园林建设,园林风格和建设重点以及城市园林体系的形成均受到影响,带动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消费、娱乐方式;

2)依托大尺度自然景观进行园林建设,与自然风景密切相关;

3)不同性质的园林通过多种手段整合成风景园林序列,形成尺度更大的园林综合体;

4)重视视觉效果的建设趋向,观光游览成为了园林欣赏体验的主要内容;

5)园林使用方式的对外开放,审美的雅俗共赏,公众参与的多种人群组成,更加凸显扬州园林的公共性。

上一篇:新雨喜得王卿书问,新雨喜得王卿书问钱起,新雨喜得王卿书问的意思,新雨喜得下一篇:影响铁路客流的因素及相关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