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英汉双语介绍

2024-04-14

端午节英汉双语介绍(共5篇)

篇1:端午节英汉双语介绍

2012年英汉双语阅读材料:一场探索自我的旅行

导读:你会愿意放弃安稳的工作机会,到世界各地工作、旅行,来一个“间隔年(gap year)”吗?间隔年让你对世界和自我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你会愿意放弃安稳的工作机会,到世界各地工作、旅行,来一个“间隔年”吗?With a bachelor`s degree in actuarial science, Anxin`s life could have followed a predicable course since graduation last year: Secure a post in a bank or an insurance company, deal with figures and charts and earn a handsome salary.去年毕业并取得精算学学士学位后,安芯(化名)本可过上按部就班的生活:在一家银行或保险公司中找份工作,整日与数字、图表打交道,拿一份不错的薪水。

Or, in common with one-third of her classmates, she could have continued her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or Britain in the hope of securing a good job and a high salary.或者,就像班上三分之一的同学那样,她可以选择到美国或英国继续求学深造,以便日后毕业能够找份高薪的好差事。

However, while most of her schoolmates have become regular 9-to-5ers or are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s, the 23-year-old chose a path much less traveled and volunteered to work overseas.然而,当大部分同学或成为普通“朝九晚五族”,或开始读研时,23岁的安芯却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她选择到国外去做志愿者。

In Kolkata, India, she cared for seriously ill men at Kalighat, a hospice for the sick, destitute and the dying established by Mother Teresa.At the Father Ray Foundation in Pattaya, Thailand, she taught English to poverty-stricken kids and worked with autistic children.在印度加尔各答,安芯来到特蕾莎修女为疾病缠身、穷困潦倒和病危之人所创办的收容所“静心之家”(Kalighat),在那里照顾重病患者。她还在泰国芭堤雅的雷神父基金会教授贫困儿童英语,并参与自闭症儿童的治疗工作。

What initially led to her yearlong journey was “gap year”, a term she learned from a German friend in 2010 during an exchange program at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in the US.The practice, which is thought to have originated in the UK in the 1960s, involves students primarily, traveling, engaging in volunteer work overseas or undertaking a working holiday abroad.正是“间隔年”令她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旅行。2010年时,她在参加美国圣迭戈州立大学的一个交换项目时,从一位德国朋友那里听说了这个词。人们认为“间隔年”这一做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本来是指一些学生前往海外旅行、参加志愿者工作或是选择边打工边度假。

“I found it very interesting.I though `a lot of Europeans are doing it, so why shouldn`t I?`” said Anxin.“我发现这很有意思。很多欧洲人都在这么做,为何不试试呢?”安芯说。

Well-established in the West, the idea of the sabbatical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just a few years ago.However,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opular among young people as they try to learn more about the world in general and themselves in particular

after 16 years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before they enter a fast-changing society with an increasing emphasis on speed.在西方已被广泛接受的“间隔年”休假理念直到几年前才传入中国。尽管如此,在年轻人中,这一做法越来越流行。这些年轻人在接受了16年的应试教育之后,努力想对整个世界、尤其是对自身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然后再踏入这个瞬息万变的快节奏社会。

Anxin, who hails from the southwestern municipality of Chongqing, said she chose the actuarial science course because her father studied mathematics.Although she showed talent, she wasn`t really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I didn`t want to do something I have no passion for.I felt confused and lost.I wanted to learn more about myself on the road,” she said recently, when sharing her experiences with around 150 students in Beijing.来自重庆的安芯说,她之所以选择精算学专业,是因为她父亲曾研究过数学。虽然她在这方面很有天赋,但她对精算并不是很感冒。“我不想做一些自己毫无激情的事情。我感到困惑和迷惘。我想在旅行的路上多了解自己一些,”近日她与150名来北京的学生分享个人经历时这样说。

However, she admitted that it wasn`t easy to get the idea across to her parents: “My father asked, `Are you crazy? It`s not easy to find a good job today, yet you are going to be a volunteer overseas?`”

但她也承认让父母理解这一想法并不容易:“我爸爸问:‘你疯了吗?如今找个好工作多不容易,你却想出国去做志愿者?’”

“And when I told him that Pattaya was one of my destinations, he asked, `Isn`t that place famous for its sex industry?`”

“而当我告诉他我要去芭堤雅时,他问道:‘那个地方的色情业不是很出名吗?’”However, the determined senior reassured and persuaded her family by outlining a sound plan.She also translated the introductions of all the NGOs she was going to work for so they could read about the organizations for themselves.尽管如此,那时还在上大四的安芯早已下定决心,为家人列出一份万无一失的计划,打消了他们的顾虑,最终说服了他们。她还翻译了一些她要参加的非政府组织的介绍,以便家人能够亲自了解这些组织的状况。

Not just about fun

间隔年不仅为了玩乐

In the West, the term “gap year” usually refers to a period before college or immediately afterwards, but the current definition in China is slightly different.A lot of people didn`t know about gap years during their school days or were not financially able, have chosen to make up for the missed lesson after working for a few years.在西方,“间隔年”通常指升入大学之前或大学毕业后紧接着的一段时间,而这个词在中国的现阶段定义略有不同。大多数人在上学时并不知道“间隔年”,或者没有经济能力去付诸行动。因此他们选择在工作几年后再补上这一课。

Badao is one of those who undertook a delayed gap year.After working as a film production coordinator for three years, she traveled to New Zealand at the end of 2010 on a working holiday visa.巴道便是这些选择迟到的“间隔年”中的一位。在做了三年的电影制片协调员之后,她于2010年年底拿到打工度假签证,前往新西兰旅行。

New Zealand has become a popular destination for Chinese gappers, because it is the only country that offers a working visa for residents of the Chinese mainland.“The scenery in New Zealand was really amazing, but the trip wasn`t just about sightseeing.You have to work really hard and it can be really demanding,” said the 28-year-old.新西兰已经成为最受中国“间隔客”欢迎的国家,因为新西兰是唯一一个向中国大陆居民签发工作签证的国家。“新西兰景色迷人,但这次旅行并不仅仅是一次观光之旅。你必须非常努力工作,有时真的很吃力。”28岁的巴道这样说。

She was employed in factories that processed strawberries, apples and kiwis, working up to 14 hours a day to earn enough money to support her on her later travels.“But I found I was quite cool with it.After a year of working, travelling and thinking, I realized that our real needs are very simple.Success is not about making money and achieving a high position;but whether you can do what you want and live a healthy life.”

她在一家加工草莓、苹果和奇异果的工厂里工作,为了赚够钱去支撑接下来的旅程,她每天要工作14小时。“但我发现我完全能应付自如。经过一年的工作、旅行以及思考之后,我意识到我们真正需求的非常简单。成功与赚钱和地位高低无关,而在于你是否可以做自己想做的,并选择一种健康的生活。”

`Be the change`

你可以改变

Gap years and working holidays are still relatively new concepts in China, so a lot of people tend to romanticize them before setting out.在中国,间隔年和打工度假仍是相对新颖的理念,因此很多人在出发前容易将其理想化。

“For me, a gap year need not necessarily be a whole year;it could be just a few months or a few years.It`s not a luxury trip or an escape from the real world.It`s more like an expedition in which you learn about yourself,” said Mao Hexin, a co-founder of Freegapper.com, China`s first website to focus on gap years.“对我而言,间隔年不一定非要是一整年时间,它可以是几个月或是几年。这不是一次奢华之旅,也不是逃避现实。它更像是一次自我发现之旅。”国内首家“间隔年”网站Freegapper.com的创建者之一,毛和新(音译)这样。

“You shouldn`t expect a different world when you come back.Instead, you should `be the change.`”

“你不应期望结束间隔年后,自己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相反,变化的应该是你自己。”

篇2:英汉双语歧义现象对比分析

1. 英汉双语歧义现象溯因

1.1 语音层面

英汉语的歧义现象, 形成因素之一就是语音歧义。语音歧义是指在谈话中由于语音有歧义而使听者可能产生多种理解。

英语中的连读和同音异义词都会导致语音歧义。在口头交流中, 连读可使听者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Did you[getəpleit]?”对听者而言, 这句话既可理解为“Did you get up late?”也可理解为“Did you get a plate?再如:There is a[greiteip], 也可以有“great ape”和“grey tape”两种解读。

由此可见, 语音与意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不同意义的词可以有相同的发音。英语中的同音异义也很容易造成语义含糊, 使听者难以把握确切词义。例如, “I haven’t made a/seil/all week”, 既可理解为“I haven’t made a sale all week”, 又可理解为“I haven’t made a sail all week”。

汉语中的语音歧义主要由停顿和同音异义词所引起。一句话的停顿位置不同, 句子意思也有很大差异。例如“过往行人等不得在此大小便”。可解读为:“过往行人等, 不得在此大小便”。也可以理读为, “过往行人等不得, 在此大小便”。汉语中的同音异义词也不少, 由此导致的歧义更是比比皆是。例如, “会议终止/中止了。”“她正在洗澡/洗枣。”

丰富的语音知识和应用能力有助于我们对语言进行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反之, 不了解语音规律, 发音不清或不准确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1.2 词汇层面

英语和汉语都有一词多义现象。在语境不明的情况下, 很难判断句子的确切含义, 从而造成歧义。

英语中存在大量多义词, 例如, “Are you engaged?”一句中“engaged”有两个意思:“忙”和“订婚”。“I came to the bank just now.”既可以理解为“我刚才去了银行”, 也可理解为“我刚才去了河岸边。”又如“He is a bachelor.”“bachelor”有“单身汉”的意思, 也有“学士”的意思。此外, 英语中很多单词有多种词性, 这也会导致句子歧义。例如, “She looked over my shoulder.”中的“over”若用作副词, 那么“look over”是一个短语, 意思为“仔细查看”;若用作介词, 则表示“从…的上面看”, 与“my shoulder”组成介词短语。歧义由此而生。

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尤为普遍。例如:“今天下午我们买了很多菜。”“菜”有“蔬菜”和“菜肴”两个意思, 所以句子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理解。再如, “你吃饭了没?”这一句中的“饭”即可理解为“餐饭”, 又可理解为“米饭”。

1.3 句法层面

语句成分在整个句子中的作用是摇摆不定的, 没有明确的修饰对象, 会形成不同的句法功能。语言使用中, 我们发现有些句法结构有多种解释, 句法歧义现象相当普遍。句法歧义也叫语法歧义或结构歧义。

英语中某些句子由于句法关系不清而产生歧义, 如:“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中的“Flying planes”既是动宾结构也是限定性结构。因此该句可有两种解释1) 开飞机可能是危险的。2) 飞行的飞机可能是危险的。再如, “Jim hit the man with the stick.”“with the stick”这个介词短语所修饰的成分不明确, 导致听者可有两种理解1) 吉姆用棍子打了那个人。2) 吉姆打了那个拿着棍子的人。

否定词not的辖域不清也会引起英语句子的句法歧义。“I didn’t reject the proposal because it was put forward by him.”中的歧义在于, 否定的是主句中的动词, 还是后面的原因从句。此句可译为“我并不是因为他提出这个建议才反对”, 也可译为“因为是他提出的建议, 所以我没有反对”。

句法歧义在汉语中也很常见。汉语的重意合的特征决定了汉语句子的核心构架部分有时较难辨别, 而引起歧义。例如,

1.主要谓语动词不明确

汉语主谓关系松散, 有时很难界定哪个为主要谓语动词。汉语连动式若有两个动词, 都可成为主要谓语动词。如“我打电话告诉他具体情况。”若“打电话”为主要动词部分, “告诉”即表目的, “我打电话是为了告诉他具体情况。”若“告诉”为主要动词, “打电话”就表方式, “我通过打电话的方式告诉他具体情况。”

2. 主谓语之间、谓语与其他成分之间界限不清

英语句子结构中, 主、谓界限清楚明确, 可做非此即彼的分析, 而汉语没有那样严整的结构, 句子板块是松散的、流动的, 主谓格局有时很难把握。例如:“爸爸知道/没关系。” (“爸爸知道”为主语, “没关系”为谓语) “爸爸/知道没关系.” (“爸爸”为主语, “知道没关系”为谓语)

3.修饰性关系不明确, 造成歧义。

歧义的产生不仅和成分之间的句法关系相关, 有时修饰性的关系词也会导致歧义。如, “咬了猎人的狗”, 该结构既可以是动宾结构也可以是限定性结构。理解为“咬了猎人的/狗”或“咬了/猎人的狗”。

2. 语言歧义对交际的影响

在语言实际运用中, 歧义会产生消极作用或积极作用。若说话缺乏歧义意识, 用词、造句不够谨慎, 致使歧义在不恰当的时候出现, 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反之, 若表达中学会巧妙运用歧义,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

2.1 歧义的消极作用

歧义导致语意不清, 令人不解。例如, 有一报纸标题为“Marshall Calls on Congress to Help Prostrate Europe”。标题中“Prostrate”一词有两个词性, 即形容词和动词, 既可用来修饰“Europe” (即“马歇尔呼吁议会帮助受挫的欧洲”) , 也可把“Europe”当作宾语 (即马歇尔呼吁议会来帮助挫败欧洲) , 结果令读者费解。

合同中的歧义甚至会导致纠纷或损失。有一份英文合同, 约定结束聘用的提前通知期为7天, 原文为:“Any party may terminate the contract by giving the other party a written notice 7 days in advance.”“terminate”是“终止、结束”的意思, 但在一些英文版合同中, 有时也可代替revoke, 作“解除”解。这就造成了两种理解, 一是提前7天告诉你, 合同期到了, 要续约;二是提前7天告诉你, 你被解雇了。

汉语中的歧义也会给听者带来理解偏差。例如, 某人乘某路公交车访友新居, 被告知"在火车站前一站下车", 其人在火车站的上一站下车, 结果错了。原来讲话人的意思是火车站的下一站下车。

2.2 歧义的积极作用

言语表达中巧妙地利用歧义, 具有含蓄、凝练、曲折、生动的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中, 恰当地使用歧义的词语或句子, 可使作品语言新颖活泼、诙谐有趣, 对于揭示主题、刻画人物性格等有积极的作用。例如, “In another (cradle) the future historian is lying and doubtless will continue to lie until his earthly mission is ended.” (Mark Twain:Speech on Babies) “在另一个 (摇篮) 里, 那未来的历史学家正躺着 (正撒谎) , 而且无疑将继续躺着 (继续撒谎) , 直到他现在的使命结束。”这里, 作者利用“lie”这个词的两个词义, 使整个句子兼具两层意思, 对某些历史学家进行了尖刻的讽刺。

也有商业广告利用歧义增强效应。例如, 一则推销加拿大威士忌酒的广告是这样写的,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意思是“别具风味的加拿大酒”。Spirit一词既是“烈性酒” (常用复数) , 也是“精神” (常用单数) 。因此, 这则广告的隐含意义为“加拿大独特的国家精神”。

制造幽默。许多笑话正是利用歧义现象来达到幽默效果的。例如, Uncle:Do they ring two bells for school?Mary:No, uncle.They ring one bell twice.玛丽把叔叔的提问理解为“你们上课要敲两口钟吗?”, 所以她的回答是“不是的, 叔叔。是同一口钟敲两次。”

汉语利用歧义现象制造幽默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一些笑话正是利用了歧义, 达到了绝妙的讽刺效果。此外, 在相声、评书、谜语等我国传统文化形式中, 歧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语境与语言歧义

歧义现象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 是可以有效地化解或消除的。语言交际离不开一定的背景, 理解话语不能脱离一定的语境。因此, 语境是影响歧义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语用学的有关理论, 语境从狭义来说, 是指词、句、段等的前后可帮助确定其意义的上下文。从广义上来说, 语境还包括交际双方的客观环境 (如交际场所、交际身份、双方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等) 和认知环境 (如不同的经历、知识等) 。语境可以提供附加信息或修正信息, 缩小词汇和结构的语义选择范围, 帮助读者或听话人正确理解话语的含义, 因而得以消除歧义。有事出于某种需要, 有意把话说得含糊, 制造歧义, 要听者或读者自己去揣摩。除此之外, 要尽量避免歧义。有时歧义难免, 若不能用其他表达方式来代替, 就要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语境, 使有歧义的语言单位在这个语境中可以确定它的语义。至于那些因表达不当造成的不合理的歧义, 决不能允许存在。

结语

总之, 语言使用中的歧义现象, 既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因此, 一方面应谨慎使用语言, 以避免其消极结果, 另一方面, 也应学会恰当、巧妙地使用歧义, 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秀才, 语言中的歧义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1)

[2]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 1984, (5) 1

[3]邱述德.英语歧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4]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5]王哲.论英语句子歧义及其排除方法[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2) .

[6]王昊.汉英语歧义对比研究[D].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杨铭.英汉辞格比较比较[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51-53.

篇3:幼儿教师英汉双语教学技巧解析

【关键词】幼儿教师 双语教学 教学技巧 解析

理念篇

教师要有一颗孩子般的心,与孩子玩在一起,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师的动作、语言、表情、神态、眼神等都要富于变化,让孩子感觉不到“学习”的痕迹,就像是在玩。爱心是一把万能的钥匙,言谈举止间处处体现对孩子的喜爱,富有耐心,能够容忍孩子,包容孩子的一举一动。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孩子,研究孩子眼中的世界,使自己的教学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定环境,便于孩子来学习、掌握、运用,要走进童心世界。教师的形象、仪表非常重要,一定要得体、朴素大方、干净整洁,总是给孩子一种新鲜感、新奇感,孩子就一定会非常喜欢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配备一些儿童化的图片,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多融入一些故事书,动画片中的情节和人物,孩子们会更喜欢。把所教学的内容配上画,或做适当的手工,贴在教室内,给孩子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幼儿随机学习的能力。采用滚动式的教学方式,每次课都复习一下,学习效果自然就有保证了。出示图片或实物给孩子一种视觉,具有直观性,说出英语时又给孩子一种听觉,图片或实物都可以让孩子去摸一摸,又给孩子一种触觉.摹声能吸引幼儿的听觉直观,会唤起他们对事物的注意,想象和理解Cat,cat,meow,meow,meow; Dog,dog,woof,woof,woof; Duck,duck,quack,quack,quack.让幼儿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

方法篇

单词教学,教师应示范口型,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注意倾听、观察和模仿。合成词、多音节词,教师应分解发音,注意纠正个别孩子的错误发音。教孩子学说句子时,一定要“断句”,尤其是教托班、小班孩子的时候,每3-5个音节就要断开一次,然后,再连起来说。英语教学不单纯地是教一些单词,要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游戏中,为孩子创设纯英文的环境,先听懂,再慢慢地学会表达,运用。采用快乐节奏教学法: Hey! Hey! You’re great! (全体幼儿一起表扬,做动作)穿插游戏的目的有两点:1.直接为英语服务。2.间接为英语服务,一个游戏指向多种词汇、短句。教唱歌,最好中英文对照起来,英文歌会唱,中文歌也会唱。

教师在课上所加入的动作要协调一致,自然大方,便于孩子模仿。孩子在一起说时,一定要引导到位,

让孩子说整齐,当说到单词较难或孩子容易忘记的地方时,教师一定要接地非常好,并且做到声音宏亮,让他人看不出破绽。教师一定要有气质、风度、力度,与孩子融为一体。教师要有自信心,“你就是幼儿教育专家”,尤其是在家长面前,你要夸夸其谈,推出你的理论(平时一定要多了解幼儿)“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亲子教育”“幼儿年龄特点”“如何与孩子相处?”“走进童心世界!”等等。上英语公开课要体现出:教师、幼儿及家长的三者互动。课上要关注孩子的细微之处,多关爱孩子---情商。

教学篇

上课 “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讲故事、提问题、猜谜语、唱歌、看图片、变魔术”等等。

目的就是能够把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到教师身上,能够让孩子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学会东西。教师上课时,要避免使用方言、土语,一定要使用儿童化的普通话,便于孩子接受,也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听方言,一般都能听出教师是什么地方的人)教师的语调升降,声音的大小要富于变化,时刻吸引住每一个孩子。

善用语言技巧,多鼓励、安慰小朋友,这是制胜的法宝。课堂上要松、严结合,玩中学,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言传身教,多示范动作,幼儿喜欢模仿,这样形象易记。若有纪律问题,可以请个别孩子坐到教师身边。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教单词,可以把图片或实物摆到地上,拿小圈套,说出单词后发奖品。教单词时先说出英文,经提醒后,让孩子来猜是什么!这样做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力。小班个别孩子不愿学习,只想玩,有的甚至还招惹别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一定要用新颖的道具或好吃的食品来吸引孩子,把孩子的兴趣点转移到所教授的相关内容上来。

反思篇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孩子也懂得感情,教师只管奉献你的爱心,微笑着去面对每一个孩子,与孩子做朋友,做一名大哥哥(姐姐),自然、大方些,不用拘束、紧张,把你的童心发挥地淋漓尽致,那你一定是最优秀,最受孩子欢迎和喜愛的好老师,你也会觉得非常顺心,感觉这样的生活很开心,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你也因此而变得年轻且富有朝气,你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会使你拥有一个和谐的、融洽的人际关系。

篇4:学前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的探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 双语教学 建构游戏 创意 探究

一、学前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的生成

1.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和兴趣需求生成适宜的主题。激发幼儿对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的兴趣,主题的生成来自于幼儿,这样幼儿才会感兴趣、乐于建构、喜欢探究。那怎样才能让幼儿自己生成感兴趣的主题呢?一方面可以在活动之前进行谈话引导,使幼儿对游戏的主题、布局以及活动的顺序进行思考,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在幼儿的建构过程中引导其自由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生成建构主题。老师应独具慧眼,找出其中的亮点,加以指导。

2.提供各种建构材料是幼儿生成建构意愿的必要条件。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作为一种建筑活动,是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建构游戏的材料非常丰富:有由基本几何形体构成的大、中、小型的成套的积木;金属的、木制的、塑料制的各种可装拆的积塑、胶粒、插片、积铁等,以及各种颜色形状的串珠、插板、拼板等。幼儿园也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多种原材料进行材料加工。这些未成型的材料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它既充实了游戏的内容,又发展了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二、学前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材料投放的注意事项

1.材料数量品种方面。供幼儿每日使用的建构材料应种类丰富并且适合幼儿的经验。太大的实心积木,不合适小班;接插连接类材料要求过于复杂,精细动作要求过高,不符合小班孩子的特点;只提供桌面小积木,主题积木,也不能满足大班孩子的要求。

2.材料的质量与安全方面。应注意游戏材料材质好,工艺好,色彩好,符合国家玩具安全标准。建构材料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拆卸玩具中存在装订不牢的小零件易被儿童吞食;材料带有利口和危险的尖端;积木表面和四周边缘不光滑等等。

三、学前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的整体指导

1.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丰富幼儿感性经验。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的主要特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形状、结构、色彩,由近及远,由局部到整体,积极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只有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物体进行细致地观察,深入地了解,并形成丰富深刻的印象,这样孩子们才会有建构物体的愿望,有利于培养建构的能力。

2.传授建构方法,提高幼儿的建构知识和技能。教给幼儿基本的建构技能,在平时建构的过程中,引导幼儿逐步识别各种材料。如木质的、塑料的、金属的,懂得它们的作用、性能。逐步教授幼儿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如排列、组合、接插、镶嵌、拼搭、垒高、穿套、编织、粘合等。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幼儿设计构思的能力。教授建构技能,可采用示范、讲解的方法,引导幼儿由模仿练习逐步过渡到独立建造物体,再通过观察、启发、提示以及想象的方法,指导幼儿再现观察得到的印象、设计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3.教师认真仔细观察,适时适当有效介入。幼儿建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观察,了解其游戏状况,准确判断的游戏需求,适时把握介入的时机。如当幼儿游戏处于低潮时,情绪不佳时,获得成功时,教师需要介入;当幼儿遇到技能障碍时,游离游戏情景时,延伸或扩展游戏内容有困难时,出现负面行为时,当环境中产生不安全因素时,都需要教师及时介入。当然,及时介人后还需要适度点拨。

四、各年龄班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的特点与指导

由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心理特点不同,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的特点也就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根据幼儿的游戏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开展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基本遵循着这样一个思路:小班——基本技能训练;中班——立体建构、简单的主题建构;大班——创造性的主题建构。

1.小班幼儿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的特点。小班幼儿英汉双语建构创意游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材料选用的盲目性与简单性。第二,构建技能水平较低,喜好模仿。第三,不专注,坚持性差。因为小班幼儿注意力水平较低,所以易中断,常常受到别人或者事物的干扰。建构游戏大型的操作材料大纸箱,对小班幼儿来说特别的吸引他们。孩子们表现出了强烈的操作兴趣。由于年龄的限制,在操作初期,游戏缺少新意。游戏中搭建物的倒塌,反而刺激了幼儿,他们感到格外的兴奋,由于自控力较差,出现了破坏性的行为。为什么会倒塌,怎样解决。对于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的困难及表现出的缺乏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及时地介入,指导幼儿探索。

2.小班建构游戏的指导。第一,针对小班幼儿爱模仿的特点,教师可以以身示范,引导幼儿认识建构材料,有意识的搭建简单的物体供幼儿示范。第二,对于小班的幼儿要提供同一种类数量较多的游戏材料,避免幼儿因相互模仿而争抢玩具;大中型空心或软体积木、积塑、沙、水等都是幼儿喜欢的建构材料。另外尤其要注意安全性。第三,对幼儿建构技能要进行指导,并有意识的让幼儿在建构之前说出自己的建构意图,以增强建构的目的性。第四,建立规则意识,教育幼儿不抢别人的玩具,爱护建构材料整理保管玩具。

篇5: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的探究

【关键词】学前教育 双语教学 音乐游戏 律动 探究

一、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的种类

1.英汉双语唱歌游戏。英汉双语唱歌游戏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享受唱歌乐趣的活动形式,常见的唱歌游戏有幼儿英汉双语对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赛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幼儿英汉双语夺标唱歌游戏、幼儿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五种。

(1)幼儿英汉双语对歌游戏。英汉双语对歌游戏是通过一问一答的固定旋律和歌词结构进行唱歌的游戏。问答双方可以是师幼对歌、亲子对歌和男女宝宝对歌等。

(2)幼儿英汉双语赛歌游戏。英汉双语赛歌游戏是两组幼儿进行歌唱比赛,一组唱一首完整的歌曲或只唱其中的一句,另一组也是如此,不能重复,直到哪一组没有歌唱,则为负方,另一方为胜方。

(3)幼儿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英汉双语歌曲接龙游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不同的小朋友一人一句接龙完成同一首歌,这种游戏又叫“开火车”唱歌;另一种是歌词顶针(可以音同字不同或发音接近即可的歌词顶针)不同歌曲联唱的唱歌游戏。

(4)幼儿英汉双语夺标唱歌游戏。英汉双语夺标游戏(抢夺麦克风游戏),这是一种有趣的唱歌游戏,对抗比赛的双方只需要听到歌曲的前奏就想到这是什么歌,可以马上跑到指定的放有麦克风的夺标区,快速拿起麦克风唱歌。这种游戏不仅考验幼儿记忆中有关英汉双语幼儿歌曲声音表象的储备量,还考验幼儿身体反应的速度和敏捷性,以及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一种很有趣的音乐律动游戏。

(5)幼儿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英汉双语情境表演唱游戏是一种幼儿在歌曲的情境里边唱歌边表演的游戏,它是幼儿自主游戏时常有的唱歌游戏形式,也可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游戏。

2.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节奏在音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它与旋律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音乐美感最重要的来源。节奏感无法从任何符号学习中获得,必须通过肌肉反应与身体高度协调的动作来感知。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就是幼儿通过拍打身体、敲击弹奏乐器或击打生活物品进行节奏练习的游戏。它是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感受音乐美、调动学习节奏知识、练习节奏技能的积极性的有效的途径,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是培养幼儿音乐感觉和情感的金钥匙,无论是让幼儿说、唱儿歌的同时拍打身体部位的节奏游戏,还是在音乐伴随下的节奏练习游戏,都强调身体动作的节奏体验。依据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分为英汉双语问候游戏、英汉双语调节律动、英汉双语配对游戏、英汉双语结束游戏四种。幼儿英汉双语节奏游戏可以使幼儿体验音乐的情感和流动,使幼儿的听觉、心脑、身体肌肉协调发展,逐步培养幼儿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使幼儿有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完成节奏活动的时间、空间与动作的体验和探索,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各种节奏。

3.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形式和内容的游戏,这种游戏使幼儿在获得游戏快乐的同时,使肢体动作更加协调优美舒展。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的种类。按照游戏的内容可将幼儿英汉双语舞蹈游戏分为英汉双语律动游戏、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和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四种。

(1)英汉双语律动游戏。英汉双语律动游戏是幼儿在音乐或节奏的伴奏下,表情和谐、身体协调舞动的游戏。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做有规律的动作,律动中常用的舞蹈动作有拍手、翻腕、点头、倾头、插腰、踏步等。这种游戏最适合年龄较小的托小班幼儿。

(2)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英汉双语歌舞表演游戏主要是一人或一人以上、七人以下成组进行的载歌载舞的表演性游戏,它是以歌为主、动作为辅的幼儿游戏形式。

(3)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英汉双语集体舞游戏是一种集体娱乐的舞蹈形式,参加的人数不限,一般选用短小歌曲或在欢快活泼的音乐伴奏下进行。

(4)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英汉双语专门的舞蹈游戏它是以发展幼儿舞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它对幼儿的舞蹈水平要求较高,适合经过兴趣班培养的中大班幼儿进行。

二、学前英汉双语音乐律动游戏的设计和组织

1.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中歌曲的选择应注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应节奏简单,篇幅短小为宜。

2.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设计可以和其他艺术形式或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相结合,以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3.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在组织之前,应先让幼儿对游戏中所用的歌曲的旋律、歌词进行准确性练习,练熟了歌曲再游戏,幼儿才会真正感受到游戏的乐趣。

4.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应淡化音高音准,重在让幼儿感受唱歌的乐趣,喜爱唱歌。

5.幼儿英汉双语唱歌游戏的组织过程中应提醒幼儿用中等音量唱歌,“大声”、“洪亮”会使幼儿的声带造成损害。

上一篇:年嘉湖作文600字下一篇:急诊科护理科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