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2024-04-29

心理学培训的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心理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成思:翻越怨恨父母这座山

6月初参加完日本知见大师Hiromi(栗原弘美)在武汉举行的两天关系工作坊,对于体验式学习的魅力与功效深为叹服。自己有幸被抽中焦点,与Hiromi近距离交流,并在她的带领下走了一个难忘的过程。

我在亲密关系中遇到的困难是很难维持一段关系,在一起的时候需要很多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与对方交流或者亲密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会逃的很远。还有就是很害怕让对方看到自己虚弱的地方,永远都是向对方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有苦有累都是一个人去默默承受。

Hiromi在短暂的交流后,抓住了症结所在,然后让我在现场选择同学来代表阻碍我找到真爱的人和特质,父母,天赋礼物,真爱,做了关系排列。

很多心理学家都说,人们在任何关系上遇到的问题或者困难,归根到底都可以追溯到与自己父母的关系上。一直以来,我的头脑都告诉我,父母生我养我,我心中怎么可以对他们不满,怎么可以恨他们,我真是不孝!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都在告诉我们,要孝顺父母,要敬仰父母,要如何如何。可是表面上的孝顺,心底对父母的不满,远离甚或愤恨,却是人们找不到与家人幸福相处而产生痛苦的本源。

理智还是输给情感。当我站在两个代表我父母的同学面前时,就如同面对我真实的父母,胸中憋闷,情绪无法控制,五味杂陈的情绪波涛汹涌,几乎将我淹没。

我们的身体是最诚实的历史记录仪,过去有过的喜怒哀乐现在都自由快活地生活在我们的细胞里,等待被忆起与触发。

最先要面对的是父母,最难面对的也是父母。儿时的记忆里,他们是缺位的,八个月大把我丢给农村奶奶抚养,一直到我六岁时才把我接出来读书。记忆如电,许多画面涌出,一瞬间,那种被抛弃,被孤立,被远离,小时寄人篱下的种种委屈像约好了似的一齐涌上心头,泪如雨下,悲伤得几乎要晕倒。恨得牙痒痒,没有办法让自己靠他们近一点,只想离他们更远更远,伤害过我的人,想让我原谅你,做梦!下意识的我倒退了好几步,退到无路可退,让我一个人死去吧,你们都不要我!我不要跟你们站在一起!站在我背后的导师天使们一刻不停地在给我力量,温柔提醒我注视“父母”的眼睛,与他们连结。

眼泪有疗愈的功效,当那些被压抑在心底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整个身体几乎瘫软,但是却感觉卸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通畅了许多。再一次看父母,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眼神坚定又充满慈爱地望着我,仿佛无论我怎么样,他们都会在,并且不会移开他们爱的眼神。

我稍稍平复些,一步一步向他们靠近。每走一步,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愤怒都像找到了出口,争先恐后往外跳,我变得很激动,那些对父母的愤怒一句一句地冒出来,声嘶力竭地砸向他们,“你们为什么要抛下我!?”“你们为什么不来看我!?”“你们为什么要打架!?”“妈妈,你为什么那么高傲,瞧不起农村人!?我也是农村人!”“爸爸,你为什么……”“妈妈,如果我成绩不好,你还会爱我吗!?”

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除了有泪光闪动的眼睛和坚定慈爱的眼神。

世界突然变得安静了。我的心从紧缩到开始慢慢放松,身体不再那么抗拒。望着他们的时候,突然感受到,父母无论在不在身边,他们关注的眼神从未离开,他们的爱从未断线,紧紧抱着爸爸妈妈的时候,泪更是止不住地往下流,一种被接纳,被包含,被无声关爱的温暖蜂涌入心,那种感觉太美好,久久不愿松开。太久没有跟父母亲近,离开他们的臂弯太久太久。

当我走过父母这一程,有了他们的支持,心里开始有了力量,发现自己可以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天赋礼物,接纳原本就可爱的自己,然后快乐地奔向真爱。后面的过程是一种轻松与快乐的基调,我很开心。

也许我与父母之间还有许多东西没有处理和放下,但是每一次的过程都让我与他们的心更近了一些。父母是我们幸福人生的解药,那些因误解而生的怨尤,让他们被泪水洗净,让我们看到,父母的爱,无论距离多远,无论天上人间,都从未远离,从未停歇。

每一个救心的人,大概都是光明的使者。感恩。

篇2:心理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此次讲座历时3个多小时,在短短的时间里,王薇华老师声情并茂,运用发人深省的故事和道理,结合典型案例和自身的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幸福课。她丝丝的话语,有如甘露,沁人心脾。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礼,学会了认识自我,知道了什么是幸福,怎样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讲课中,王薇华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个猴子的故事,一个乐观的猴子和一个悲观的猴子。听了两个猴子的故事使我同时也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

有兄弟两人,哥哥叫乐观,弟弟叫悲观,两个人一起洗手,一盆清水端过来了,两个人洗了手,但水还是很干净,这时,悲观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泥还是洗不掉啊”,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的手一点都不脏啊”。几天后,兄弟俩又一起洗手,洗完了手,盆里的清水变得很脏了,悲观就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的手怎么这么脏啊”,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瞧,我把手上的泥全洗掉了!”。一母所生的兄弟,面对一样的问题,因为拥有不同的心态,所得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

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通过这几天学习,我也懂得了在现实和工作中,怎么使自己更加的快乐。

篇3: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培训理念初探

一、积极心理学的培训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体验,就是指人对外界各种刺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它常常以情绪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又称为情绪体验[1]。培训的实质是参训者的体验过程,培训的效果如何,并不单方面取决于教授者的能力水平和学术成就,还取决于参训者的投入程度,而参训者的投入程度又取决于其心理反应。事实上,参训者的反应如何,往往成为我们评估培训成果的依据。根据心理学的划分,人的心理反应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个维度进行划分。美国心理学家Alan Carr综合几位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把消极心理和积极心理从激活或唤醒水平、愉快度或评价水平两个维度给出了情绪的圆形模型,将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进行了划分,并提出了一个观点:凡是高激活性和高愉快度的情绪都是积极的情绪,反之则是消极情绪。他认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不同的进化任务中的神经生理系统不同成分的反应。消极情绪是行为禁止系统中驱动回避的一种成分。行为禁止系统的功能在于发动回避行为,禁止接近行为,以便保护有机体避开可能遭遇的危险、疼痛或惩罚的处境。相反,积极情绪是行为接近系统的一部分,这个系统是促使有机体接近带来愉悦的情景[2]。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森由此提出了“积极情绪的扩建理论”,该理论提出:积极情绪扩大了一个人在特定的情景条件下瞬间的思想和行为指令系统,也即它能在当时特定的情景下促使人冲破一定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出现更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这些行为不仅表现在社会行为和身体行为上,也表现在智力行为和艺术行为上。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种不同的情绪能使人建构起不同的心理资源。消极情绪能通过缩小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组织起一种应激资源,主要应对各种威胁到自我的危险,这种资源能使个体迅速采取最低要求的自我保护,即获得生存。积极情绪则能通过扩建个体即时的思想或行为资源而帮助个体建立起持久的个人发展资源 (包括身体资源、智力资源和社会性资源),这些资源趋向于从长远的角度、用间接的方式来给个体带来各种利益。具体来说,它能促使个体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能产生一些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并把这些思想和行为迁移到其他方面[1],如下图所示。

从上述观点看出,趋利避害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的本能,人只有在积极情绪之下才能保持更为开放和接纳的心态。积极情绪就像一种“酶”,能够带来催化和促进的作用,扩建我们的认知,是不断储备资源的正向心理。同理,培训正是针对培训需求,对参训者进行的“激活”和“扩建”过程,即调动参训者运用旧知识的主动性,促进其扩建新的认知,形成培训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过程就是一种把参训者进“场”的努力,这个“场”能否“激活”和“扩建”参训者的认知水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能否培育出一种促进参训者积极情绪的氛围。正如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说的“无论怎样,当情绪不在时,知识将毫无用处” [4],我们把这种氛围定义为“快乐培训,愉快提高”,就像“酶”的作用是发酵一样,通过营造快乐的培训氛围,引领参训者用更为开放的心态,进入预设的培训情景,引发其积极情绪下的“认知扩建”,是提高体验式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同时,“快乐培训,愉快提高”也符合成人学习的理论。 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家马尔科姆·洛维勒斯曾经提出成年人学习的三大原则:一是成年人把许多经验一起带进培训班中;二是成年人希望培训班能以现实生活中此时存在的问题和任务为核心,而不想探讨纯学术的问题;三是成年人习惯于积极和自我引导的方式。美国培训专家布鲁斯·克莱特认为这些原则背后都包含了一些假定[4]: 首先,每一个成年人的学习都是独具特色的,每个人都用自己的速度和方式学习。极少有成年人愿意或期望改变他们的自我认知,如果他们在深层次上发生改变,那么必然是源于他们自己的决心和意志,培训不能强制地促进个人改变。 其次,成年人想用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去检验培训内容,要使学习成为可能,培训应该提供一个支持性的、富于挑战的氛围,鼓励提问和价值多元化。成年人学习是自愿的,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尊重和接纳。在培训班呈现出支持性环境时,成年人就会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如果他们感受到任何威胁,他们就会进行抵抗和自卫。 最后,最好的学习是基于经验和实践的学习,绝大多数成年人喜欢与他人共事,他们参与需要鼓励、支持、期待。应该给予成年人更多的机会,努力推动一个合作的进程,支持学员们分享他们的经验。

从以上假设我们可以看出,成人学习带有强烈的审视、反思、评判和取舍的特点,与儿童学习相比,成人不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在培训中不对这个特点加以重视,将很有可能导致参训者与培训者的对立,产生消极的情绪,如对抗、冷漠、游离等,从而削弱培训效果。“帮助学员获得并整合新的知识、开发新的技能,是一件颇富挑战性的工作,但是要在这个过程中还去改变他们的旧假设和习惯,则难于上青天。这要求他们进行双向式学习,质疑或摈弃他们熟悉的(因而是舒适的)思维方式、感觉和行为方式”[4]。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从心理上营造使参训者感到“安全”、“开放”、“愉悦”、“支持”等诸多氛围,帮助他们减少“改变”过程中的对抗感和不适感。而所有的这些积极情绪,我们都可以视为是令人“快乐”的,因此,“快乐”应该成为一种引爆积极情绪的“酶”。

二、快乐培训的外在因素

要营造快乐培训的积极情绪,我们可以从积极情绪体验的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即让参训者在培训中获得“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

“感官愉悦”是积极心理学的提法,也是积极情绪体验的一种较重要的形式,是指机体消除自身内部紧张后的一种主观体验,来自某种自我机体平衡的保证,是人感觉器官放松的结果。运用在培训中,“感官愉悦”就是指来自于参训者运用感官就能够感受到的所有要素,我们将其统称为“外在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

培训的自然环境是指培训所处的场所,包括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等自然因素。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体验是不一样的,环境优雅、气候宜人、干净整洁,能够使人产生舒适、清新、纯净的感觉,这种感觉直接就能产生感官的“愉悦”,因此,培训机构要根据自身条件,尽可能从自然环境上满足学员的感官愉悦。

(二)硬件设施

1.课室的布局应该符合成人培训的需要,注重舒适度、灵活度与美观度。可采用有利于教师和参训者交流互动的U型、O型、扇型、矩形等摆放法,此外也要考虑小组研讨时立刻能够快速自如地移动成小组研讨式。在考虑舒适的前提下,可采用轻型耐用材质的桌椅,便于随时移动摆放。同时,对课室的温度、亮度、色调均应进行专业的设计。

2.多媒体设施的准备要具备满足培训需要的电脑、投影、音响、无线麦、激光笔、白板等设备,并保证先进、适用,使参训者能够看得舒服、听得清楚。

(三)教师形象

培训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参训者的感官愉悦,这里不是说教师要以貌取人,而是要求教师注重个人仪表仪态,举手投足得体大方,能够通过专业化的培养,使参训者赏心悦目,建立亲和力。

三、快乐培训的内在因素

与感观愉悦相比,心理学上的“心理享受”则来自于对个体固有的某种自我平衡的打破,即超越了个体自身的原有状态,获得新的体验和收获。培训的内容涉及三个层面:知识、技能和态度,其终极目的是使参训者能够在旧有基础上形成新的提升。针对这个特点,我们从心理享受的角度,对影响培训的深层次因素进行分析,并将其统称为“内在因素”,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设计

培训的教学设计根植于前期的培训需求分析,在实践中往往会因为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制约而变成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急功近利式培训,从某种意义而言,似乎是很有针对性。但是,从参训者能够获得超值的“心理享受”角度而言,教学设计应该是能够对其在知识、技能或态度上的缺口进行弥补的基础上高出一些的综合菜单,即设计时“取乎其上”,参训者通过体验“得乎其中”,参训者才能感到对自我有所超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享受。实践中,我们可以采用1+N的模块化设计。“1”即是针对本次培训领域的核心内容,“N”是根据时间、经费等资源可以灵活调整的辅助模块,其好处是使培训内容更为深厚,对参训者覆盖面更为宽广。比如,针对人力资源经理人员的培训,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是核心模块,辅之以人文、心理、企业综合管理等内容,能够使参训者的感受更为立体,对个体的认知提升也将更为系统。

(二)教学管理

培训教学管理是指除任课教师之外,为保证参训者在学习方面能够更为顺畅和高效的教辅工作,涉及学习资料、课堂管理两个方面。学习资料的准备一般由任课教师提供,如课件、教材、参考资料等,教学管理人员负责做好与教师的沟通并落实资料的发放。课堂管理指教学管理人员在课堂上给教师和参训者提供的教学服务,如确保设备正常使用、维护课堂纪律、参与分组互动等,但以上这些只是管理的底线,要达到超出参训者期望而带来更为积极的“心理享受”,还需要教学管理细节化、前瞻化和趣味化。细节化是教学管理从参训者的期待和教师需求出发,在课前、中、后全程跟进,做好教师与参训者沟通的桥梁,及时反馈协调,保证课程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并保持一定的灵活度。前瞻化是教学管理人员对课程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了解和研究,能够配合教师进行教辅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形成对参训者而言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资料,包括书面、电子、影像等各方面资料。趣味化是为了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和引起参训者的兴趣,在做课前导入、课中应和、课后导出的时候,能够推陈出新,采用新颖有趣的方式方法,提高参训者的学习热情。

(三)后勤服务

培训具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参训者又是成年人,有的培训甚至是远离家人的封闭式培训,因此能否提供舒适、称心的后勤服务直接影响到参训者的心理感受。后勤支撑需要人性化、温情化,其目的是有助于缓解参训者学习的紧张感和疲劳感。比如,提供可口的饭菜、设计形式多样的课间放松操、制作播放缓解压力的音乐、组织集体活动等,是保证参训者形成快乐心理的物质基础。

总之,“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者是密切联系的,他们往往是同时发生,而且能相互促进。感官愉悦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心理享受,特别是某种感官愉悦与个体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相匹配时,这种转化就能形成。因此,从内外因素来共同营造积极的氛围,是有效提高培训效果的途径。只有快乐培训,才能够愉快提高,快乐就像“酶”,催化的是培训的“场”,感染的是学习的心态,提升的是整体的效果。

摘要:积极情绪就像一种“酶”,能够带来催化和促进的作用,扩建学习者的认知。培训是一个把参训者带进“场”的过程,这个“场”能否“激活”和“扩建”参训者的认知水平,在于培训管理者能否培育出一种促进参训者积极情绪的氛围。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出“快乐培训,愉快提高”的培训理念,从感官愉悦和心理享受两个角度,探讨了影响培训效果的内外因素和提高培训实效的新途径。

关键词:快乐,培训,体验,积极心理学

参考文献

[1][3]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8-81.

[2][美]卡尔.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1-15.

篇4:试论心理学在职工培训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学;职工培训;培训方案;效果

一、心理学在职工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是人脑的重要机能,涵盖了个性心理与心理过程。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实在知、情、意、行等许多因素的相辅相成、相互作用下,个体的思想道德日渐形成与发展,这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现如今在时代及社会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优秀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竞争。事业单位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好的发展,除了加强管理,更应该注重给予职工更多参与培训和教育的机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心理学中的一系列心理原则与方法进行灵活的运用,不仅有利于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而且为事业单位的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

二、职工培训中心理学应用的现状

(一)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不参加培训

部分领导没有把培训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错误地认为培训可派可不派,认为抽调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会影响工作,调班、请人代班增加了单位的负担,总是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职工素质的提高,以工作忙为由,不派职工去参加培训。同时他们认为,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认为自学可以代替培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不必到培训中心接受专门培训。

(二)部分职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心

一些职工认为,学习不学习无所谓,提高不提高没关系,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而是乘机放松休息。因此,培训期间部分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经常迟到或早退,更为严重者在家休息不来参加。这充分体现了职工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岗位竞争意识,没有认识到培训其实是职工的一种福利,反而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或者选择放弃。

三、心理学在职工培训中的应用

(一)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方案制定

良好的心理契约是培训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培训需求分析阶段是缔结心理契约的关键时机。因此培训前双方就要明确相互的期望,了解各自应该在培训中担当的角色。尤其是作为培训提供者的单位,要深入与准确地分析职工的培训需求,定位清楚。现在常用的培训需求模型是McGehee与Thayer提出的三层次分析法,即通过对组织、任务和人员三个层次的综合分析,来客观、准确、系统地识别培训需求。

明确培训需求后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培训方案的内容包括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者、受训者、培训方法、培训时间、培训环境等。培训方案不能由单位单方面制定,以免影响到职工在培训实施中的参与兴趣;应让职工积极参与,经过充分沟通使双方的需求与期望变得明晰,共同制定符合双方需要的方案。

(二)培训实施中注意把握学习对象的特点

单位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培训具有成人学习的特性,培训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成人学习特点的把握。

一是成人学习通常是问题导向的,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成人学习通常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投入学习的,是为了应付当前工作与生活的需要,并希望尽快看到学习成效。作为培训师,要帮助职工认清现有知识技能水平与应有水平之间的差距,激发学员兴趣和动力,使职工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学习。

二是喜欢轻松愉快且有激励特点的学习氛围。成人喜欢受到尊重和重视,喜欢听到积极和肯定的评价。培训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成人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宽松、开放、友好的学习环境,培训效果更好。

三是具有独立思考、自我指导的个性,喜欢参与式的学习等。在培训方法选择上,宜根据培训具体内容灵活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管理游戏、辩论、案例法、实际操作等,使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努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水平,增强学习效果。

培训过程中,培训师及培训管理者都要注意与职工的互动沟通,密切关注职工的心理变化及要求,及时调整培训内容、方法、进度等,确保培训质量。

(三)注重培训效果的评估

培训必须学以致用,否则就是资源浪费。培训结束后,员工需要有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企业要改变将培训等同于一种福利而忽视义务的观念,努力提供资金、设备、制度等各方面的支持,创造有效转化培训成果的环境,使受训者尽快尽多地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到工作中。

培训后的评估是监督与检查培训效果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本次培训进行改进、完善和提高的必要手段。在我国,对培训效果评价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柯克·帕特里克的四级评价模型,即从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四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由于培训效果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长期的,因此给效果评估带来很多困难。相当多的企业培训效果评估只停留在第一、二层次而缺乏更深层次的评估,这对现在的企业培训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财力、精力许可的情况下尽量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评估。

培训效果是培训各个环节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体现,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培训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良好的心理学的应用在培训各环节上充分发挥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心理契约是无形的,且始终处于变化中,难以确定与量化。这就首先需要管理者在整个培训流程中密切关注受训者的心理需求与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者,虽然心理学理论是无形的,但企业制度是有形且非常明确的,制度决定行为。企业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培训制度,它不仅使培训各环节都有制度保障,还能促进心理学的形成并全程加以维护。

(四)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培训方案

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目标和关注焦点各有侧重,对各个要素的需求程度不一样。所以单位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职工,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年龄段职工制定不同的心理学培训方案。

第一,青年职工。对于18~29岁左右的青年职工,他们重点关注教育和家庭、发展人际关系、获得晋升和较高的薪酬回报。而青年职工一旦在某方面受挫,极易灰心丧气,因而乐观情绪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单位在培训中就要引导职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认知辅导;重点培养职工的决策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注重发展员工的沟通能力、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心理。

第二,中年职工。对于30~54岁左右的中年职工,他们比较关注家庭生活和个人财产的积累、职业瓶颈和职业晋升等。培训中,要让职工体验到他们的奋斗并不只是责任的迫使,更多的是为重要的人不断努力奋斗。单位除了认知培训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职工与家人相处,让职工在工作中的奋斗获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幸福的时刻成为他们愉快奋斗的动力。此外,培训要对技能岗位和职能岗位有所侧重,兼顾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的培养。

第三,即将退休的职工。对于55~60岁左右的职工,他们比较关注个人健康、退休、休闲和社区活动,为此单位要通过培训让他们在即将退休时感觉到幸福。首先,要在认知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老年期的到来,这种退出是一件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事情,应该给更强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要为职工提供相应的活动项目,为职工提供长期保持发展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四、结语

综上,针对事业单位职工的现状,激发和保护职工的积极性情感,抑制和转化消极性情感,从而培养职工主动克服苦难,积极履行职责的精神,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心理学应用于职工培训工作的出发点也是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楚筠,孙遇春.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契约关系研究综述[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

篇5:心理学c证的培训心得集合

通过几天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学校心理健康辅导是指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从而充分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与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其主要的任务有三点:

第一、发展性辅导。发展性辅导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三大领域的辅导,即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包括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价值澄清辅导)和生涯辅导;

第二、预防性辅导。主要是要防范于未然,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提高应挫能力;  第三、补救性辅导: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帮助他们排除心理困扰;对一些特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知道甄别并转介。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这次教师心理健康学习的一点心得,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总结与反思,留下更多的感悟和思考,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更好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使我在工作中,在学习中,和学生一起迅速成长。

★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总结

★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 参加心理健康培训的心得体会

★ 教师学生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 精选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本

★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

篇6:心理辅导员培训的心得体会

学校心理辅导培训心得

38号 李宸

心理辅导培训的心得体会

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使我有幸聆听专家、教授的课程。在这几个月的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并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虽说有点紧张,有点疲惫,但内心的喜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觉到是那样的充实,那样的兴奋。

曾经,对于心理健康辅导一无所知。通过这次的听课、学习、团体活动,真正让自己大开了眼界,受益匪浅。我终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健康辅导。

一、认识了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的区别

以前,一直以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的事情都是道德上的错误,因此一直教育学生不可以这样或那样,觉得学生来学校学习,完成作业,上课认真听讲,和其他学生和睦相处等都是学生应该做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而学生不做作业,打架,厌学等都是不应该的,就是学生的错,老师应该批评,教育他们做好。但通过心理辅导后,再来分析这些问题学生,有些是他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上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

二、了解了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技巧

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辅导技巧:接纳、倾听、共情等。说说很容易,但真正要做到完全接纳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困难。当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帮助时,我们首先要接纳对方,即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对方,认真倾听困扰着对方的事情,对其产生共情,感受对方的感受,了解其情况,让对方的情绪得到宣泄,然后一起探讨,最后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要改变一下心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倾听,共情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别人,促进其人格的健康成长。

三、懂得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培训过程中的顾虑与思考:

心理学是一门非常专业、并特别注重科学实验的学科,很多结论地产生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觉与判断,而依赖于科学的测量与实验。心理学的知识也是非常庞杂、系统的,它需要学习者长期的学习和积累,需要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需要丰富的学科知识,忌讳武断与急于求成。而相当多的辅导员老师缺乏这方面的系统知识,如果仅凭培训几天所了解的知识与技巧在实践工作中生搬硬套,将在平时表现特殊的学生都装入心理问题学生群体,以医生对待病人的心态与视角去对待我们的学生,是非常危险,也是非常摧毁人性的。我始终认为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首先是一名教育者,我们需要以教育者的心态与眼光去对待我们的学生,将每一个学生都当作正常的个体,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用我们纯真无私博大的爱去关心、引导、教育他们,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人性的氛围中愉快地成长。如果确实碰到异常的个体,作为辅导员我们需要给予他们同普通同学一样的关怀与爱,但在关怀中注意观察、注重信息的收集,准确辨别,及时反馈、寻求专业心理老师的指导,对情况严重的及时上报,及时寻求支持,及时转介,从科学实效上关注我们学生的健康,避免将学生心理有问题作为我们逃避工作困难的借口。这样不仅会使我们的心理健康工作异化,更是对我们学生人性的摧残。经验可以参照、但决不能照搬。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借鉴经验、勇于创新是我需要的工作态度。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每一届学生也都具有新的时代特点,我们必须能沉进去,也能跳出来,不能为过去的经验所累,不能为过去的思想所束缚。在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则需要我将每一批学生都当作第一批学生,用最初最真最深的爱与热情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教育他们、引导他们,并在工作中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让我的学生能在学校这一沃土上健康愉快地成长成材。

篇7:XX年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从医学角度看,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理论课,它要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医学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要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领域,从而提高这些领域的工作质量。下面是XX年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参考。XX年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这两天听了xx学院xx教授的《管理心理学》讲座,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这里我很赞成他提出的做个正常生活的人、克服自己的情绪化倾向这个问题。

卞教授说,人生活在世界上,世事纷繁,扰人之至,作为生命的个体,很容易导致性格解体现象。也就是说,你的性格解体为另外的一个很陌生的性格类型,甚至你自己都不认识的那种类型。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克服性格中的情绪化。他说,要克服情绪化,就要注意几个方面。

一是心理保健。每个人要有自己的自我保健意识。作为一个人,要知道被人接纳、认同是很高的境界,同时在这种境界中还要做到让别人觉得不是被服从的感觉,这是最高的境界。我理解,就是要和别人愉快良性共处,被别人认同,但是不是为了达到让对方屈从于自己的目的,也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平等待人的良好心态。

二是学会缓解压力。卞教授说,每个人最好能规定每周或者每天的专门时间,是自己反思、发泄的时间,作为自己认知自己、调解自己的一种方式。我也觉得,当一个人心情不快时,到野外走走,胡乱的唱唱歌,和大树、小草说说话,也都是能宣泄从而平静的好的方法。缓解的宗旨就是先反思再调节。

三是建立运用社会支持系统。他说,每个人都要行善,要有真心的朋友。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要有人来诉说和支持。卞教授说,这个问题要重视,要说,不要不好意思说,把什么都闷在心里对人是很不好的。记得昨天看到一个小文段,就是说一个人的真诚方面的。

四是学会休闲。卞教授说,一个人在遇到困难和烦恼时,不要一味的去排除它,你可以换一种方式,可以去游玩、唱歌、钓鱼等,用这种方式去遗忘、淡化心里的烦闷。

五是科学用脑。一个人不能无休止的用脑,大脑用多了,会造成心理的压迫和紧张感,这样对于人的心理影响就很大。

对于卞教授的说法,很多我是支持的。作为一个人,在这滚滚的红尘中,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消沉、很容易颓废,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有效解除烦恼的方法,个体就很容易情绪化,很容易走极端路线,很容易把事情做到成为不可调和得事情。

通观卞教授的话,我觉得,个体要多做好事,要多养成积极健康的业余爱好,要学会自己破解心理压力,要善于遗忘生活中的烦恼,要善于和朋友交流对人对事的看法。

做人难,做个正常的人也是难的,如果我们客服不了情绪化的话,就是难上加难了。如果我们能修身养性,尽可能客服性故情绪化,那我们就会是一个快乐的人。

XX年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xx集团女工干部素质提升培训班的学习,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听到积极心理学专家王薇华老师有关《如何提升幸福力》的专题讲座,我感慨很多,收获也很多,体会也非常的多,《如何提升幸福力》积极心理学讲座心得体会。

此次讲座历时3个多小时,在短短的时间里,王薇华老师声情并茂,运用发人深省的故事和道理,结合典型案例和自身的经历,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幸福课。她丝丝的话语,有如甘露,沁人心脾。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洗礼,学会了认识自我,知道了什么是幸福,怎样做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讲课中,王薇华老师给我们讲了两个猴子的故事,一个乐观的猴子和一个悲观的猴子。听了两个猴子的故事使我同时也想起了另外一个故事。

有兄弟两人,哥哥叫乐观,弟弟叫悲观,两个人一起洗手,一盆清水端过来了,两个人洗了手,但水还是很干净,这时,悲观说:“水还是这么干净,怎么手上的泥还是洗不掉啊”,乐观却说:“水还是这么干净,原来我的手一点都不脏啊”。几天后,兄弟俩又一起洗手,洗完了手,盆里的清水变得很脏了,悲观就说:“水变得这么脏啊,我的手怎么这么脏啊”,乐观却说:“水变得这么脏,瞧,我把手上的泥全洗掉了!”。一母所生的兄弟,面对一样的问题,因为拥有不同的心态,所得出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真正的快乐是来自内心的,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

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也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乐观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不陷入完美主义情节,遇事冷静,懂得控制情绪。

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中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过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让悲伤包裹自己!

通过这几天学习,我也懂得了在现实和工作中,怎么使自己更加的快乐。

作为一名安全协管员以前的工作总被人不理解,说我们多管闲事,感到心里很委屈,听了王薇华老师的讲课,使我有了新的认识。当我们开展“井口送温暖、区队瞩安全、亲人寄心语”活动,为职工兄弟缝补衣服、钉扣子、送安全嘱咐语,到职工中家访,到单身宿舍找“三违”人员进行帮教,用真诚的话语感动着每名下井工作的员工,让浓浓的亲情感化他们时,我们是发自心底的高兴,感到我们是最幸福的人。XX年心理学培训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压力也越来越大,也导致了更多心理问题的产生。这使很多生理性疾病和心理性疾病综合在一起,更加突出了医学心理学的重要性。近年来,各医学高等院校都加强了对医学心理学课程的重视,医学心理学已经列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但由于医学心理学知识的特殊性,同时医学心理学又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作为地方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半路出家”的一名普通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以搞好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经参加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的如何讲授医学心理学网络培训后,我感到受益匪浅,现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为什么要学医学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疾病增多。如神经病。心身疾病多了。医学样式的形成要求要懂得医学心理学。心理学为医学作出了贡献:心理咨询门诊的诞生为心理疾病患者提供了场所。心理测验已被越来越多的医院所应用。心理治疗——临床医生认识。心理生常识的宣传,对预防心理疾病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生活中过久过强的应激事件发生时。为什么有人患冠心病,有人患消化性溃疡,有人患支气管哮喘等,研究表面就是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造成的,同时它也影响着疾病的康复。

二、医学心理学内容

第一是基础知识部分。其中普通心理学知识是学习任何一门应用心理学包括医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很多,但行为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心理生物理论、认知理论等能较全面解释医学中的问题。

第二是临床基础部分。指发病、诊断、治疗中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主要有心理应激、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等章节。这部分是对心身相关知识和理论在疾病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做纵向的描述。是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部分。

第三是临床应用部分。指医学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直接应用于临床的实施。包括心身疾病、病人心理、医患关系、睡眠和疼痛心理,以及专业的心理咨询等章节内容。

三、任课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和心理相互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这种学科交叉性质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门类的相关知识。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至少要系统学习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变态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在此基础上,医学心理学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哲学和社会学的修养。

四、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丰富的经历以及健康的人格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重要保证

从医学角度看,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基础理论课,它要阐明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提出心身相关的辩证观点和科学的方法论;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医学心理学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要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的具体工作领域,从而提高这些领域的工作质量。这种学科强烈的实践性要求决定了从事医学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医学心理学理论功底,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心理学临床实践经验。具体来说,应具有丰富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只有通过这种理论和临床实践相互提高、相互促进的过程,才能使医学心理学的课堂教学彻底摆脱空洞枯燥的现状,使学生感到医学心理学的实用。

五、任课教师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根据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搞好课堂教学

第一是讲好绪论课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讲好第一节绪论课,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具体讲清楚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通过教学让学生们知道医学心理学的基本内容,了解医学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发展史,弄清医学心理学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重要作用。讲授医学心理学的学习意义时,一定要通过大量生动的临床事实,阐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落后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优越,从而清晰地为学生勾勒出医学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整个框架,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心理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医学心理学确实应当学好,并能有所作为。另外,教师应在课前注意自己仪表的整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个人光彩的一面。这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后来的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第二是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定要讲深讲透

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这些理论是指导心理病因学、心理诊断学、心理治疗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分支领域实践的基础理论。如果学生准确的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理论,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这部分教学内容应给以足够的教学时数,一定要讲深讲透。

第三是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甚至难懂,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记忆、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能否生动通俗地解释抽象概念,常常成为检验医学心理学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标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抽象来自于具体形象的概括,理解抽象概念的最简捷的方法就是把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第四是正常心理现象与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解

在讲解医学心理学基础部分时,始终坚持正常心理活动规律和异常心理现象对比讲授的原则,通过异常心理现象知识的补充性讲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正常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普通心理学的兴趣。

第五结合具体操作来增加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对心理测量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理论较多且难以理解,建议便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量表在课堂上实际测量,让学生为自己计分,并进一步处理和解释结果,结合操作过程来说明影响心理测量的因素,再结合量表的结构和内容来进行信度、效度和项目分析等的教学,收到极好的效果。

第六是广泛开展课堂讨论,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课前一周,事先把下一次课将要讨论的问题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书面发言提纲,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篇8:心理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一、根据学员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心理学家将人类的性格分为两大类, 即内向型与外向型。内向型性格的人不擅长或者不喜好人际交际, 喜欢独处, 对于事物的体验和看法不愿与他人交流, 并且常常将外物与自己的内心联系起来, 体现出多愁善感的一面。同时, 这类人善于思考、勤于动脑, 做事情有条不紊, 凡事求稳不求快, 大多数情况下愿意妥协。但是, 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反应速度和思维节奏上往往较慢, 应变能力较差, 为人处世方面缺乏自信, 一旦遇到问题就陷入慌乱之中不知所措。在汽车驾驶技能学习过程中, 内向型学员通常独自一人学习与训练, 不断思考驾驶原理及驾驶方法等, 但遇到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 也不愿与教练和其他学员交流;驾驶操作上出现问题时, 他们会感到异常窘迫, 甚至不愿意继续学习下去;行驶过程中, 他们不敢增速, 在项目考核过程中容易紧张, 对突发状况不敏感, 不知如何应对, 等等。而外向型性格的人恰恰相反, 他们乐于人际交往, 善于交谈, 开朗活泼, 愿意接触新事物, 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 遇到突发情况时反映敏捷, 信心十足。但是, 外向型性格的人不善于思考, 内心体验过程薄弱, 思想情感波动较大, 容易冲动,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行为受情感起伏的影响很大。在汽车驾驶技能学习过程中, 外向型学员通常乐于与教练和其他学员交流, 掌握技能的速度较快, 不过他们胆大而不心细, 经常盲目加速、跟车过近, 对待相关知识总是持有一种急于进取的态度, 一项技能还未完全把握就跳向另一个技能的学习中去, 导致在每一个项目上, 都呈现出一种似懂非懂的“半成品”状态。真正行车过程中, 他们还易于出现超速、占道、抢道、不文明礼让的行为。

针对学员的不同性格特征, 教练员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方面, 对于内向型学员, 教练应当注重加强自己与学员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主动询问他们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 进行一对一加强教学。在日常考核过程中, 教练员应当体谅他们比较脆弱和敏感的内心, 不当众批评学员, 减轻学员的心理压力, 鼓励学员积极尝试、大胆实践, 暗示他们出错并不可怕, 找到原因并及时纠正才是应对错误的最好方法。在行驶练习过程中, 教练要鼓励他们适当提高速度, 增强自信心, 加强练习次数, 行车时不必高度紧张, 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突发状况, 并在恰当的时候对他们予以表扬和赞美, 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欢快的情绪中习得知识。同时, 教练员还应当将内向型学员积极融入集体, 为他们组建各自的学习小组, 促进他们与其他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 对于外向型学员, 教练员应当紧抓基础练习, 让学员在反复的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牢固掌握驾驶知识, 并定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内心感受进行总结, 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另外, 教练员应当特别注意提高外向型学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典型案例教育他们不能盲目加速, 让“安全第一”、“文明驾驶”的思想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并且, 由于外向型学员容易自满甚至盲目自大, 教练员对他们的表扬要适度, 对于他们因粗心大意或盲目加速等造成的错误则要给予严厉指正。

二、根据学员的气质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气质”是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是人类在情感、认知、行为、言语中的特征总和, 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不同气质的学员在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上都有较大差异, 教练员应当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到这些差异, 根据学员的不同气质特征, 因地制宜, 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 多血质。多血质学员性格外向、活泼机灵、积极好动、喜欢人际交往、应变能力强, 但是他们的情绪起伏较大且频繁, 注意力往往不能集中, 兴趣爱好也不甚稳定。对于这类学员, 教练员应当督促他们多加练习, 不能“见异思迁”, 要在完全掌握一项技能以后, 再移步另一个技能的学习, 在驾驶时要全面集中注意力, 避免漫不经心的状态, 逐步养成专一、扎实、稳健的精神。

(二) 胆汁质。胆汁质学员也属于外向型人群, 他们率真热情、性格倔强、反应迅速、胆识过人, 但是情绪急躁、易于冲动, 容易与人发生争执, 有的还会产生斗气厌学的心理。在培养这类学员时, 教练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与坚韧精神, 努力提升他们的忍耐能力和细心程度, 教学过程中应当以讲解、说服为主, 对他们的批评和指正要适度, 保证他们处于一个温和、舒适的学习氛围之中。

(三) 粘液质。粘液质学员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善于忍耐、情绪内隐, 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对待并虚心接纳教练员的指导和批评, 在驾驶时专心致志、遵纪守法、有条不紊, 行车过程比较稳健, 可以恰当地应对多种交通问题。但是这类学员反映较慢, 驾驶行为不够灵活, 技能提升较为缓慢。对于这类学员, 教练员应当采取“求稳不求快”的策略, 耐心地为他们提供指导, 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去吸收和消化所学知识。在他们掌握了相关驾驶技能以后, 教练员可以适当地要求他们加快动作、提高车速、缩短反应时间。另外要注意这类学员对教练员的批评和指正非常重视, 过多的批评会造成他们的心理负担, 甚至令他们产生恐惧心理和厌学心理, 因而对他们的批评指正也要适度。

(四) 抑郁质。抑郁质学员也是内向型人群的一种, 他们内心细腻、体验深刻、善于观察, 易于察觉到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 但与此同时他们性格孤僻、沉默自闭、犹豫不决、孤僻恐惧、焦虑不安, 抗打击能力与抗挫折能力都极差。对于这类学员, 教练员应当多加关心与爱护, 帮助他们融入集体, 增强他们与其他学员的互动和交流, 在实地训练时不宜公开批评他们, 而应当鼓励他们多加练习, 提高他们克服挫折的信念与能力。

三、根据学员的性别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

除了性格和气质以外, 性别也是影响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元素。一般而言, 男性学员大多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操作实践能力、抗挫折抗打击能力等, 对于新事物具有较大的热情, 愿意冒险、乐于挑战, 敢于尝试新项目, 能够迅速掌握驾驶方法。但是, 男性学员往往不愿意进行单调的基础技能培训, 忽略交通法规及安全驾驶规章的学习, 对安全教育不予重视, 很容易出现超速行驶、冒险超车、违反交通安全法规的状况。所以, 教练员对待男性学员, 应当无一例外地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严格进行基础技能培训, 对不听劝告而冒险行驶的学员给予严厉批评。女性学员与男性学员恰好相反, 她们之中大多数都遵纪守法、行车谨慎、温柔细心, 喜欢钻研业务知识, 乐于反复进行基础技能训练, 但是独立思考能力较差, 学习驾驶初期无法独立完成考核项目, 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也较差, 并且“面子”情结较重, 受到批评后总感觉下不来台, 极容易伤到自尊。所以, 对于女性学员, 教练员应当以鼓励为主, 多加示范, 给予她们更多的练习时间, 循序渐进, 注意培养她们镇定、勇敢的心态, 提升她们独立驾驶的自信心, 批评指正要以建议的口吻表达或私下进行, 让女性学员在温和愉快的氛围中完成驾驶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上一篇:红酒行业整体分析下一篇:整四风回头看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