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的重叠词

2024-04-21

一的重叠词(精选11篇)

篇1:一的重叠词

重叠词大全

AAB类叠词

摆摆手 帮帮忙 愤愤然 呱呱叫 过过瘾 哈哈镜 哈哈腰 惶惶然 挥挥手 昏昏然 解解恨 开开心 啦啦队 聊聊天 咧咧嘴 溜溜转 茫茫然 毛毛雨 蒙蒙亮 面面观 碰碰车 飘飘然 悄悄话 跷跷板 散散步 散散心 团团转 娃娃亲 欣欣然 摇摇头 咬咬牙 悠悠然 游游泳 眨眨眼 招招手

AABB类叠词

安安静静 安安稳稳 比比划划 吵吵闹闹 吵吵嚷嚷 吃吃喝喝 匆匆忙忙 大大方方 大大咧咧 地地道道 疯疯癫癫 缝缝补补 服服帖帖 高高兴兴 鬼鬼祟祟 含含糊糊 浩浩荡荡 昏昏沉沉 家家户户 简简单单 磕磕碰碰 口口声声 哭哭啼啼 快快乐乐 拉拉扯扯 老老实实 冷冷清清 了了草草 零零碎碎 慢慢腾腾 忙忙碌碌 明明白白 男男女女 蓬蓬勃勃平平安安平平常常平平淡淡平平静静平平稳稳 婆婆妈妈 破破烂烂 普普通通 千千万万 前前后后 勤勤恳恳 清清白白 清清楚楚 认认真真 时时处处 时时刻刻 实实在在 世世代代 松松垮垮 松松散散 随随便便 踏踏实实 坛坛罐罐 堂堂正正 头头脑脑 吞吞吐吐 拖拖拉拉 完完全全 稳稳当当 熙熙攘攘 嘻嘻哈哈 形形色色 严严实实 摇摇晃晃 隐隐约约 郁郁葱葱 原原本本 扎扎实实 整整齐齐 支支吾吾 仔仔细细 祖祖辈辈

AABC类叠词

比比皆是 彬彬有礼 勃勃生机 步步为营 楚楚动人 蠢蠢欲动 绰绰有余 代代相传 喋喋不休 鼎鼎大名 咄咄逼人 泛泛而谈 格格不入 耿耿于怀 官官相护 滚滚而来 哈哈大笑 赫赫有名 花花世界 环环紧扣 岌岌可危 津津乐道 津津有味 侃侃而谈 苦苦哀求 苦苦求索 夸夸其谈 牢牢把握 历历在目 恋恋不舍 寥寥数语 寥寥无几 落落大方 闷闷不乐 面面俱到 面面相觑 默默奉献 默默无闻 默默无语 念念不忘 念念有词 恰恰相反 强强联手 区区小事 滔滔不绝 娓娓动听 息息相关 心心相印 欣欣向荣 星星之火 熊熊大火 循循善诱 依依惜别 郁郁寡欢 沾沾自喜 振振有词 蒸蒸日上 孜孜不倦

ABAC类叠词

挨家挨户 百战百胜 百发百中 半工半读 暴饮暴食 本乡本土 不折不扣 不卑不亢 不管不顾 不慌不忙 不骄不躁 不亢不卑 不明不白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不上不下 不闻不问 常来常往 潮涨潮落 炒买炒卖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成名成家 诚惶诚恐 诚心诚意 此情此景 从重从快 从难从严 大包大揽 大风大浪 大轰大嗡 大起大落 大是大非 多才多艺 多姿多彩 多灾多难 非亲非故 风言风语 古色古香 合情合理 忽高忽低 糊里糊涂 互利互惠 互谅互让 绘声绘色 昏头昏脑 活灵活现 或明或暗 戒骄戒躁 可歌可泣 苦思苦想 冷言冷语 离心离德 利国利民 满打满算 没头没脑 民风民俗 难分难解 难解难分 难舍难分 能屈能伸 偏听偏信平起平坐 群策群力 人来人往 人山人海 如火如荼 如醉如痴 入情入理 若即若离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时隐时现 缩手缩脚 所作所为 同工同酬 同心同德 徒子徒孙 土里土气 惟妙惟肖 稳扎稳打 我行我素 无法无天 无声无息 无缘无故 无忧无虑 无影无踪 疑神疑鬼 亦步亦趋 有条有理 有头有尾 有始有终 有勇有谋 有滋有味 又红又专 愈演愈烈 怨天怨地 载歌载舞 再接再厉 真刀真枪 整日整夜 知己知彼 自高自大 自觉自愿 自给自足 自卖自夸 自暴自弃 自私自利 自生自灭 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作威作福

ABB类叠词

乐呵呵 乐悠悠 乐滋滋 乐陶陶 乱哄哄 乱蓬蓬 亮晶晶 傻乎乎 光溜溜 光秃秃 光闪闪

兴冲冲 冷冰冰 响当当 喜冲冲 喜洋洋 喜滋滋 喜盈盈 圆滚滚 天苍苍 孤零零 密麻麻

干巴巴 怒冲冲 恶狠狠 慢腾腾 明晃晃 毛茸茸 气冲冲 气呼呼 气鼓鼓 水汪汪 水灵灵

汗渍渍 沉甸甸 油乎乎 泪汪汪 泪淋淋 湿淋淋 湿漉漉 滑溜溜 潮乎乎 热乎乎 热腾腾

热辣辣 甜丝丝 甜津津 白嫩嫩 白生生 白皑皑 白花花 白蒙蒙 皱巴巴 直勾勾 直挺挺

眼巴巴 眼睁睁 空荡荡 笑吟吟 笑呵呵 笑哈哈 笑嘻嘻 笑盈盈 笑眯眯 粘糊糊 紧梆梆

红彤彤 红扑扑 红殷殷 红艳艳 绿森森 绿油油 绿茵茵 绿茸茸 绿莹莹 绿葱葱 美滋滋

肉墩墩 胖乎乎 胖墩墩 脏兮兮 色迷迷 蓬松松 血淋淋 赤裸裸 软绵绵 轻飘飘 酸溜溜

野茫茫 金灿灿 阴森森 雾沉沉 雾茫茫 青幽幽 静悄悄 顶呱呱 香喷喷 骨碌碌 黄澄澄

黄灿灿 黑乎乎 黑油油 黑洞洞 黑漆漆 黑糊糊 黑黝黝 齐刷刷

ABCC类叠词

大腹便便 文质彬彬 生气勃勃 兴致勃勃 雄心勃勃 野心勃勃 白发苍苍 死气沉沉 怒气冲冲 衣冠楚楚 来去匆匆 信誓旦旦 大名鼎鼎 想入非非 忠心耿耿 人心惶惶 天网恢恢 人才济济 罪行累累 含情脉脉 热气腾腾 杀气腾腾 千里迢迢 气势汹汹 气息奄奄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顾虑重重 困难重重 逃之夭夭 神采奕奕 忧心忡忡 虎视眈眈 众目睽睽

篇2:一的重叠词

重叠词,即以相同的字词组成的新词表示语气更强烈叫做重叠词,它有许多形式。主要形式有:AA、AAB、ABB、AABB、AABC、ABAC、ABCC。AA类重叠词举例

悠悠 幽幽 沥沥 历历 凄凄 萋萋 AAB类重叠词举例

面面观 呱呱叫 麻麻亮 娘娘腔 飘飘然 泡泡糖 毛毛雨 团团转 欣欣然

ABB类重叠词举例

干巴巴 紧梆梆 冷冰冰 黄灿灿 天苍苍 雾沉沉 怒冲冲 气冲冲 兴冲冲 绿葱葱 沉甸甸 胖墩墩 直勾勾 红彤彤 气鼓鼓 笑呵呵 恶狠狠 气呼呼

黑乎乎 胖乎乎 明晃晃 热辣辣 泪淋淋 血淋淋 酸溜溜 赤裸裸 密麻麻

雾茫茫 色迷迷 软绵绵 轻飘飘 静悄悄 毛茸茸 阴森森 热腾腾 泪汪汪

水汪汪 眼睁睁 美滋滋 轻悄悄 AABB类重叠词举例

平平安安 明明白白 清清白白 祖祖辈辈 原原本本 随随便便 蓬蓬勃勃

缝缝补补 了了草草平平常常 拉拉扯扯 昏昏沉沉 清清楚楚 时时处处

郁郁葱葱 世世代代 简简单单平平淡淡 稳稳当当 浩浩荡荡 地地道道

大大方方 坛坛罐罐 嘻嘻哈哈 吃吃喝喝 前前后后 含含糊糊 家家户户

比比划划 摇摇晃晃 安安静静平平静静 时时刻刻 勤勤恳恳 松松垮垮

拖拖拉拉 破破烂烂 快快乐乐 忙忙碌碌 婆婆妈妈 匆匆忙忙 头头脑脑

吵吵闹闹 男男女女 磕磕碰碰 整整齐齐 冷冷清清 完完全全 熙熙攘攘

吵吵嚷嚷 松松散散 形形色色 口口声声 老老实实 踏踏实实 严严实实

扎扎实实 零零碎碎 鬼鬼祟祟 慢慢腾腾 哭哭啼啼 服服帖帖 普普通通

吞吞吐吐 千千万万 安安稳稳平平稳稳 支支吾吾 仔仔细细 高高兴兴

隐隐约约 实实在在 认认真真 堂堂正正 大大咧咧 疯疯癫癫 AABC类重叠词举例

苦苦哀求 牢牢把握 咄咄逼人 喋喋不休 格格不入 恋恋不舍 闷闷不乐

念念不忘 滔滔不绝 孜孜不倦 鼎鼎大名 哈哈大笑 落落大方 熊熊大火

楚楚动人 娓娓动听 泛泛而谈 滚滚而来 侃侃而谈 默默奉献 郁郁寡欢

比比皆是 环环紧扣 面面俱到 岌岌可危 津津乐道 强强联手 夸夸其谈

苦苦求索 蒸蒸日上 循循善诱 勃勃生机 花花世界 寥寥数语 步步为营

寥寥无几 默默无闻 默默无语 依依惜别 代代相传 官官相护 面面相觑

恰恰相反 息息相关 心心相印 欣欣向荣 区区小事 振振有词 彬彬有礼

赫赫有名 绰绰有余 津津有味 念念有词 耿耿于怀 蠢蠢欲动 历历在目 星星之火 沾沾自喜 ABAC类重叠词举例

挨家挨户 百战百胜 百发百中 半工半读 暴饮暴食 本乡本土 不折不扣

不卑不亢 不管不顾 不慌不忙 不骄不躁 不亢不卑 不明不白 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三不四 不痛不痒 不上不下 不闻不问 常来常往 潮涨潮落

炒买炒卖 彻头彻尾 称王称霸 成名成家 诚惶诚恐 诚心诚意 此情此景

从重从快 从难从严 大包大揽 大风大浪 大轰大嗡 大起大落 大是大非

多才多艺 多姿多彩 多灾多难 非亲非故 风言风语 古色古香 合情合理

忽高忽低 糊里糊涂 互利互惠 互谅互让 绘声绘色 昏头昏脑 活灵活现

或明或暗 戒骄戒躁 可歌可泣 苦思苦想 冷言冷语 离心离德 利国利民

满打满算 没头没脑 民风民俗 难分难解 难解难分 难舍难分 能屈能伸

偏听偏信平起平坐 群策群力 人来人往 人山人海 如火如荼 如醉如痴

入情入理 若即若离 若明若暗 善始善终 时隐时现 缩手缩脚 所作所为

同工同酬 同心同德 徒子徒孙 土里土气 惟妙惟肖 稳扎稳打 我行我素

无法无天 无声无息 无缘无故 无忧无虑 无影无踪 疑神疑鬼 亦步亦趋

有条有理 有头有尾 有始有终 有勇有谋 有滋有味 又红又专 愈演愈烈

怨天怨地 载歌载舞 再接再厉 真刀真枪 整日整夜 知己知彼 自高自大

自觉自愿 自给自足 自卖自夸 自暴自弃 自私自利 自生自灭 自言自语

自作自受 作威作福 ABCC类重叠词举例

大腹便便 文质彬彬 生气勃勃 兴致勃勃 雄心勃勃 野心勃勃 白发苍苍

死气沉沉 怒气冲冲 衣冠楚楚 来去匆匆 信誓旦旦 大名鼎鼎 想入非非

忠心耿耿 人心惶惶 天网恢恢 人才济济 罪行累累 含情脉脉 热气腾腾

杀气腾腾 千里迢迢 气势汹汹 气息奄奄 喜气洋洋 小心翼翼 顾虑重重

篇3:《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研究

一、重叠的性质和重叠词的划分

关于重叠的性质, 众学者至今仍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 有两种代表性的看法:一种认为重叠成分是一种附加语, 不过这种附加语跟所附加的语式全部或部分相同而已, 如果附加语与所附加的语式全部相同, 就是完全重叠式, 若只是部分相同就是非完全重叠式。例如:“看”重叠成“看看”就是完全重叠式, “看”重叠成“看一看”就是非完全重叠式;另一种认为重叠是词的一种形态变化, 重叠作用于某一具体语言单位, 便产生一种新的形式, 人们把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 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从而发生了形态变化, 例如:“干净”是基式, 经重叠, 产生了重叠式“干干净净”, 由原来的“AB”式变成了“AABB”式。关于重叠的性质, 本文采纳的是第二种看法, 即重叠是一种形态构词手段, 在重叠过程中, 一个形式得到重复, 从而产生出一个新的意义。

关于重叠词具体格式划分, 学界目前尚没有一致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可将重叠词划分为不同的格式:

从构成成分来看, 有非词重叠 (音节重叠) , 如:猩猩、款款;有语素重叠, 如使使、会会;有词的重叠, 如:走走、歇息歇息。

从重叠形式来看, 有完全重叠, 如:瞧瞧、渐渐;有不完全重叠, 如:尝了一尝、静静儿的。

从音节来看, 有单音节重叠, 如:猜猜、处处;有双音节重叠, 如:打扫打扫、热闹热闹。

从形态来看, 有构词重叠, 如:莺莺、卿卿;有构成“疑问”的重叠, 如:好不好、难得不难得。

二、《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

《庐山远公话》中包含重叠词的句子:

1、盖闻法王荡荡, 佛教巍巍, 王法无私。

2、是经声朗朗, 远近皆闻, 法韵珊珊, 梵音远振。闪电百般, 雷鸣千种, 彻晓喧喧, 神鬼造寺。 (修) 筑 (竹) 萧萧四序春, 交横流水净无尘, 缘墙弊例 (薜荔) 枝枝渌 (绿) , 赴 (铺) 地莓苔点点新。

3、于是远公自入寺中, 房房巡遍, 院院皆行, 是事皆有。

4、重重启告十方诸佛菩萨贤圣, 弟子今者为诸众生迷心不解, 未悟大乘, 欲悟疑情。

5、房房告报, 院院令知。

6、与我寺内寺外, 处处搜寻, 若也捉得师僧, 速领将来见我。

7、白庄曰:“前头事, 须好好祗对, 远公勿令厥错。”

8、君不[□] (见) 路傍桃李年年花发, 曜日江 (红) 颜, 伏今何在。

9、是人皆老, 贵贱亦同, 不谏 (拣) 贤愚, 是共老苦, 不如闻早, 须造福田, 人命刹那, 看看过世。

1 0、且看脓囊涕唾, 日夜长流, 处处不堪, 全无实相。

1 1、若求金银疋帛, 劫劫荣心, 纵得衣食, 自充不足。

1 2、此即多名生冤家, 世世无休期。

1 3、自从旷劫受深流, 六道轮回处处周。

1 4、父母日夜悬心而望, 朝朝倚户, 而至啼悲。

1 5、为 (唯) 有善庆纷纷下泪, 善庆口即不言, 心里思量。

16、相公在于, 座主莫谩生人, 但之好好立义, 将来愿好相祇对。

17、一者, 喻若春杨 (阳) 既动, 万草皆生, 不论浅谷深□, 处处尽皆也发。

18、百千天众, 共奏宫商, 无量圣贤, 同声梵音, 经声历历, 法韵珊珊, 大众睹此其希, 听众言□有。

19、伏愿慈悲, 莫违所请, 皇帝于大内颙颙专望, 瞻仰上人, 一为法界众生, 二愿莫违皇帝清命。

20、行行启告, 迤逦而行。

21、是时皇帝慕恋, 辟宰冲冲, 合国大臣, 同时祖送。

以上共21条例句中, 有20组重叠词:

A荡荡、B巍巍、C朗朗、D珊珊、E喧喧、F点点、G房房、H院院、I重重、J处处、K好好、L年年、M看看、N劫劫、O世世、P朝朝、Q纷纷、R颙颙、S行行、T冲冲

以上20组重叠词按照构成成分、重叠形式、音节这三个方面划分分组如下:

从上表中, 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出:

《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主要为AA式, 此外并没有发现其他的形式;

《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主要是语素重叠, 也就是说当时的重叠词多是由日常常用语中的语素, 拼合而成;

《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主要是完全重叠, 由此看出那个时期并没有出现“尝了一尝”、“静静儿的”等形式, 重叠式的形式相对简单, 可以说并不丰富多多来源于前代传承;

《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主要为单音节重叠, 这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词汇特点。

此外, 《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多有“……的样子”的意义, 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这一时期重叠词并不丰富。

三、结语

从叠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广泛, 在口语书面中随处可见。但从其历时发展来看, 这一类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很丰富。从《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来看, 在那个时期的重叠词种类不多, 主要以单音节重叠的AA式为主, 主要是对前代重叠式的一些继承, 反映了那个时期古代汉语的一些词汇特点。但我们不难发现, 这一时期的重叠词也有一小部分对现代汉语重叠词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 如:纷纷、看看、年年、处处等等这些在现代汉语的运用仍然非常常见。当然, 由于《庐山远公话》中的重叠词数量有限, 我们得出的这些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造成这些局限性的问题也正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征, 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97.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 2004.

篇4:怎样使用重叠词

我正在吃饭,李伟刚(急急忙忙地)来了,进门劈头就说:“李强,你干什么都是这样(磨磨蹭蹭的)!全小队其他队员都集合好了,只等你一个人啦!”说完,他一转身子,(急匆匆地)走出门去。我望着他那(风风火火的)架势,把碗筷一撂大步(蹭蹭地)追了上去。

上面这段话是从一个学生的作文《我的小伙伴》中选来的,括号内的重叠词为老师批改时所加。改前改后两相比较,其表达效果相差很大。用了重叠词以后,不仅加强了语言的节奏美,同时也进一步突出了李伟刚办事急躁的性格。但他这种“急躁”完全是为了工作,出于关心班集体、爱护班集体的荣誉感,是可以理解、令人敬佩的。总之,几个重叠词的使用,使李伟刚的性格更加鲜明。重叠词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重叠词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ABB式绿油油热辣辣娇滴滴

二、AABB式纷纷扬扬鬼鬼祟祟嘻嘻哈哈

三、ABAB式锻炼锻炼筹划筹划商量商量

四、ABAC式活灵活现常来常往自作自受

五、ABCC式衣冠楚楚得意洋洋热气腾腾

六、ABCA式贼喊捉贼防不胜防话里有话

七、ABCB式心服口服得过且过人云亦云

八、AABC式夸夸其谈奄奄一息振振有词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的语文学习中应用重叠词呢?

一是要注意重叠词的确切性。重叠词一般都是由自身的词素发展而成的。如:“热热闹闹”是由“热闹”发展而成,“热乎乎”是由“热乎”发展而成,“筹划筹划”是由“筹划”发展而来的。如果某个词不能重叠使用,你偏要重叠使用,那就会令人感到别扭,这样又怎能增强表达效果呢?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李小英胆胆怯怯地问道。”“胆胆怯怯”的词素是“胆怯”,它是个主谓词组,主谓词组一般情况下是不能重叠使用的。能够AABB式使用的重叠词,其词素都是联合式的双音词,如,里外—里里外外,热闹—热热闹闹,马虎—马马虎虎。

二是要有特色。例如:“她头梳得光光的,穿一身干净布衫,怯生生地,满脸堆笑,向什么人都赔小心。”这里的“怯生生”这个重叠词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少妇极端微妙的神情,用得很有特色。

三是既要遵循规律,又不墨守成规。请看:“樟树不高,特别是它的躯干。茂茂盛盛的倒是它的枝丫,生发开来的枝丫,长到一定的高度,就如小树干那么粗壮,粗粗壮壮的枝,从同一母体躯干生发出来,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繁繁密密,阴凉特大。”(茹志娟《樟树赞》)这里的“茂盛”“粗壮”“繁密”等词重叠使用,显得整段语势协调,感情细腻,生动亲切。

篇5:一的重叠词

英语重叠词和汉语联绵词在各自的语言中占有很大的数量,其修辞特点有很强的可比性.从修辞角度对英语重叠词与汉语联绵词进行比较,了解和掌握两者在运用中的异同之处,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很有必要.

作 者:王晓涛 郭京红 WANG Xiao-tao GUO Jing-hong 作者单位:王晓涛,WANG Xiao-tao(晋中学院外国语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郭京红,GUO Jing-hong(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江苏,苏州,215009)

篇6:六一的儿童节文艺节目主持词

主持词由主持人于节目进行过程中串联节目的串联词。有关儿童节文艺节目主持词,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男: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家长们

女:亲爱的同学们、幼儿园的小朋友们

合:大家好

男:六月里阳光明媚

女:六月里花香四溢

男:六月里歌声嘹亮

女:六月里播撒希望

合:在这火热的季节里,我们欢聚一堂,热烈庆祝自己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

男:当世界的某些地方炮火硝烟,无数少年儿童遭受战争和疾病的苦难时,我们在祖**亲的怀抱中幸福成长。

女:当世界一些儿童流离失所、远离知识时,我们在父母的关爱下,在老师的悉心教育下茁壮成长。

男:我们放声歌唱

女:我们尽情舞蹈

男:象一群快乐的.小天使在人间嬉戏。

女:瞧,一年级的小天使们来了.

男:二胡名曲《小花鼓》表达了节日到来之际,锣鼓喧天,歌声悠扬,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打起了小花鼓的热闹场景,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校器乐队的二胡合奏《小花鼓》

男:(唱)咯叽。。。。。。我们爱你

女:咦,这不是《聪明的一休》里的主题歌吗?

男:对呀,今天一休哥也来和我们一起过节了。

女:太好了,我们快请他出来呀

合:有请二年级的一休哥。。。。。。。。

(小演员:哎。来了)

女:双簧是深得国人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者天衣无缝的配合让人惊叹不已,下面请欣赏由三年级小朋友带来的双簧段子《结巴子开会》

男:接下来出场的是我校的书画特长班的精英和校器乐队的古筝手,他们将一起合作,在悠扬的古琴声中挥毫泼墨,带给各位诗一般的享受。

女:一座座绿色的山峦绵延起伏,重重迭翠,将一座座环形的圆顶古屋隐蔽在万出重中,这就是美丽的苗寨。请欣赏校舞蹈队为您带来的舞蹈《苗歌》

男:你信不信,幼儿园的小朋友能在一个月内记住一百首唐诗和500条成语。

女:不相信

男: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情,我们小青螺艺术幼儿园采用了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能让小朋友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记下一百首唐诗和500条成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看了就知道了。。

女: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象块宝,妈妈的眼睛是心的窗户,是爱的门户,请欣赏五年级学生表演的歌伴舞《妈妈的眼睛》

女:今天是我们自己的节日,你会哪两个字来形容你此时的心情

男:快乐

女:对,今天我们无比快乐,请听我们三年级小朋友的心声《快乐的节日》

男:你能背《百家姓》吗?

女:不能

男:这一点你又输给幼儿园的小朋友了,他们呀,不仅能背,还能把百家姓唱出来,编成舞蹈跳出来呢?

女:请欣赏舞蹈《百家姓》

男:现代拉丁舞是国际比赛项目,它形式欢快、活泼,深受少先儿童的青睐,请欣赏四年级学生的拉丁舞表演《快乐的牛仔》。

女:接下来请欣赏即将毕业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带来的百人大合唱《太阳--熟透的苹果》

男:在欢笑中、

女:在歌声中,

合:我们送走了又一个六一儿童节,

合:让我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男:以更好的成绩,

女:更美的歌喉、

男:更优美的舞姿

合:去迎接下一个六一的到来

男:青年路小学“六一”庆祝活动到此结束

篇7:一的重叠词

重叠金/菩萨蛮,重叠金/菩萨蛮赵善扛,重叠金/菩萨蛮的意思,重叠金/菩萨蛮赏析 -诗词大全

重叠金/菩萨蛮

作者:赵善扛  朝代:宋  体裁:词   一川花月青春夜。玉容依约花阴下。月照曲阑干。红绡挹露寒。袖香温素手。意铄金卮酒。香远绣帘开。画楼吹落梅。

篇8:古诗词双音节重叠词浅探

细细涵咏, 这些诗句中的双音节重叠词, 或状物、或写景、或写人, 很好地传达诗歌意旨, 并在音律上的复沓循环也是一种形式美, 一种韵律美, 便于记忆和传诵。其表达意义大致有以下三种:

一.作摹拟声音的拟声词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关关”形容“雎鸠”的鸣叫声。“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分别是摹拟“大弦”“小弦”的发音声, 可结合诗中“如急雨”、“如私语”来形象地感知。“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辚辚”是摹拟车轮转动的声音, “萧萧”是摹拟战马的嘶叫声。“札札弄机杼”, “札札”是摹拟织布机 (机杼) 发出的声音。“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呦呦”是摹拟鹿鸣的声音。“雷霆乍惊, 宫车过也;辘辘远听, 杳不知其所之也”, “辘辘”是摹拟宫车快速远行的声音。

二.起修饰描摹作用的形容词

大部分双音节重叠词属于这类情形。“○○”的重叠词, 相当于“○然“, 可理解为“……的样子”、“……着”, 且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蒹葭苍苍”, “苍苍”是形容蒹葭生长茂盛的样子。“氓之蚩蚩”, “蚩蚩”是形容氓忠厚老实的样子。“纤纤擢素手”, “纤纤”是形容织女的手柔美的样子。“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形容水流清澈的样子, “脉脉”是形容男女相视而含情不语的样子。“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青青”是形容学子 (子衿) 才华卓著的样子, “悠悠”是形容长久思念的样子。“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明明”是形容月亮明亮的样子。“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萧萧”是形容枯叶纷纷下落的样子, “滚滚”是形容江水汹涌澎湃不断前行的样子。“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去去”是形容人离开时行走的样子, “沉沉”是形容云雾低垂的样子。“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森森”是形容树木长势茂盛的样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均形容主人公四下里急切寻找的样子, 与“寻觅”相比, 重叠后的“寻寻”、“觅觅”更具程度加深的意思;“冷冷”、“清清”均形容周围环境冷清的样子, 与“冷清”相比, 重叠后的“冷冷”、“请请”更具程度加深的意思;“凄凄”、“惨惨”、“戚戚”均形容内心极度忧伤悲痛的样子, 与单字使用相比, 重叠后的效果明显程度加深了许多。“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点点”、“滴滴”形容雨打在梧桐树叶上, 湿淋淋的梧桐树叶从高空中纷纷坠落的样子。

三.名词作双音节重叠词, 强调时间之长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朝朝”指每一天的清晨, “暮暮”指每一天的夜晚, 均有无限长的意思。“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日日”指每一天, 无时无刻, 表明时间之长, 思念之深。“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年年”指每一年, 起强调作用, 含时间长的意思。

古典词作中的双音节重叠词多于古典诗作, 且以婉约词居多, 正如“楚辞”中的“兮”一样、双音节重叠词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语言意义上, 还表现在作品风格上。这种现象正说明了双音节重叠词在表情达意上含蓄委婉和音韵上柔和亲切的特点。

摘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古诗文中, 双音节重叠词出现的频率还是比较高的, 它们或状物、或写景、或写人, 描写生动形象, 既在表情达意上暗合了诗歌的意境, 又在音韵上兼具柔和亲切的特点。在意义表达上, 古诗词中的双音节重叠词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作摹拟声音的拟声词, 起修饰描摹作用的形容词, 名词重叠强调时间之长。

篇9:浅谈英语重叠词

【关键词】重叠词; 构词特征; 理据;语义特征; 句法功能

【中图分类号】H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090-01

1 引言

语言如同一面镜子,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变化尽现其中。而在语言系统中,对这些变化反映最直接,最敏感的就是词汇。随着全球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的迅猛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涌现,新词新语层出不穷,新的构词方式也随之发展变化,重叠合成法便是其中颇具生命力的一种构词方式,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正式文体,使用范围也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各方面。本文试从重叠词的构词特征,构词理据,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以便总结其规律。

2 重叠词

张韵斐先生的《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中有一个句子:“Our time is running out and we must hurry-scurry with this fiddle-faddle, because willy-nilly this feature must end if it is topsy-turvy。”该句使用了四个重叠词:hurry-scurry(慌张,混乱) ,fiddle-faddle (琐碎小事,胡说),willy-nilly (无可奈何),topsy-turvy (颠三倒四,乱七八糟)。重叠词使将这句话要表达的混乱与不屑一顾生动而幽默地传递出来,读后使人印象深刻,体会颇深。英语重叠词是由重叠法(reduplication)所构成的词,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和形态相同或相似的成分重叠而构成新词。与现代英语的主要构词方式,如派生法,复合法等相比,重叠构词法显然是一种有限的构词方法,但是它广泛使用于报刊、杂志、小说中,又说明它确实具有相当活跃的构词力。

2.1 重叠词的构词特征: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完全相同。例如:ack-ack(高射炮),no-no(断然不能接受的事),goody-goody(表面好而本质伪善的伪君子),pom-pom(炮声), hush-hush(秘密的)。

②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词首辅音不同。例如:walkie-talkie (步话机),razzle-dazzle (令人目眩的),pell-mell(乱七八糟的),hanky-panky(阴谋诡计)。

重叠词的上述构词特征决定了其两部分的尾音都相同而押韵,不相同的音也都形成“弱-强”的对比。因此,重叠词都具有一定的韵律和较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抑扬顿挫,大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让人听了有如身临其境,目睹其人的感觉。

2.2 重叠词的构词理据:词的构词理据是指事物和现象获得名称的依据,即词的音,形与义之间的联系。重叠词的构词理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察:

①模拟。模拟可以分为拟声和拟态两种。拟声是指重叠词对自然声响,动物叫声,人类语言,声音,面貌的模拟。例如:bowwow(汪汪),ticktack(滴答声),hubble-bubble(沸腾声),rat-tat(敲门声),hush-hush(嘘声)。拟态是指对行为,形状,状态及面貌的模拟。例如:niddle-noddle (不断点头的),prittle-prattle(饶舌),bibble-babble(唠唠叨叨不停地讲),模拟行为(尤其是模拟各种反复、持续或交替的动作);zigzag(蜿蜒盘旋),razzle-dazzle(令人眼花缭乱的场面),raggle-taggle(混杂的),jingbang(一团),模拟形态和状态。

②文体。重叠词大多来自于口语,也有来自于俚语、方言、儿语或行业语,有的甚至是杜撰的。例如:coca-cola(可口可乐)源于商标名称;shilly-shally(犹豫不决)来源于古英语词汇,当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办的时候就可能这样自问 “shall I? Shall I?” 即:“我该不该?我该不该?”,后来慢慢变成了现在的形式:shilly-shally ;humpty-dumpty(矮胖子)来自于文艺作品,这个词源于一首儿歌;nitwit(傻瓜)源于英美口语, ta-to(再会)来自美国俚语;bye-bye(再见)来自儿语;hoity-loity(轻率的)来自英国方言;bric-a-brac(小摆设),vis-à-vis(面对面)来自法语;hobo(流浪汉)源于19世纪美国西北部铁路邮件搬运工传递邮件的用语“oh, boy”(喂,伙计);heebie-jeebies(神经过敏),hotsy-totsy(好的, 妙的)来自于美国漫画家Billy De Beck的作品,由其杜撰。

③语义。指人的一种心理联想,指词义的引申和比喻。例如:Claes’ flip-flop and other revelations sparked cries from the opposition for his resignation and blaring headlines in the Belgian press, including WILLYGATE AT NATO. ——Time, March 13,1995.(科莱斯的态度反复无常,他的其它丑闻不断暴光,这使反对派强烈要求他辞职,比利时的报刊上也出现了“北约的维利门丑闻”等醒目标题。) flip-flop是flip的重叠,原指在空中翻转的动作,引申为方向,观点,态度的突然改变。

随着词汇的不断发展变迁,有的重叠词的词义与原义相差很远,词的理据已变的模糊或丧失。例如:There is a go-go spirit in Ford Motor offices that is unmatched in the auto industry. Go-go最初指歌舞表演,在本句中是朝气蓬勃,有进取心的意思。

2.3 重叠词的语义特征:重叠词的重叠不仅仅是简单的意义重复,而是有鲜明的语义特征和丰富的言外之意,极具扩展能力和创造性。

2.4 重叠词的句法功能:就句法功能而言,重叠词的最显著特点就是词性多变,使用灵活,可在句中充当各种成分,常被用来说明句中主语或名词性成分的特征及所表示状态。

综上所述,英语词汇的重叠法是一种极其特殊,极富魅力的构词方式,它的构词成分是同一语义实体的重复。构成形式简单清晰,强调音韵效果,读起来琅琅上口,语义诙谐随意,用法灵活多变。英语重叠词是在日常口语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变迁,它必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表现力被普遍接受,并将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陆国强. 现代英语词汇学 [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3

[2] 张韵斐. 现代英语词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3] 赵璞. 英语重叠词的构词与语体特色[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第一期

[4] 范家材. 英语修辞欣赏[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5] 汤爱生. 重叠合成词的语义特征[J]. 英语知识2005年第八期(总第191期)

篇10:一的重叠词

近年来, 对轻音式动词重叠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陈前瑞认为:“汉语的动词重叠表示的是一种封闭情况, 具有动态、持续、非完成的语义特征, 语义上具有完整体的特点, 兼具情状和视点两方面的特征。”杨平指出:“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是减少动量, 这里的动量包括动作的时间的长短 (时量) 、次数多少 (频量) 、力量轻重 (力量) 、社会价值量的高低 (价值量) 等方面。”“这个量是一个主观的量、模糊的量。”陈立民认为:“动词重叠表示事件主体在事件持续一段时间让它主动地结束。”

以上都是对轻音式动词重叠语法意义的概括。总的看来, 对轻音式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的讨论的核心问题聚焦在“量”的问题上, “量少时短”己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轻音式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轻音式动词重叠的基本的语法意义是“表持续”的, 如前面提到的朱景松、陈前瑞和陈立民。说到“表持续”, 前面还有两位先贤的论述我们要特别注意, 一位是王还, 她认为:“表示一次非尝试的行动的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片断, 是少量, 非永久性的, 但又必须持续一段时间。”一位是李人鉴, 他认为:“对于尚未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 就是它可以持续或可以重复;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行为来说, 就是说它曾经持续或者曾经重复。说可以持续和曾经持续, 并不是说它是永远持续下去的;说可以重复和曾经重复, 并不是说它是永远重复下去的。”

现代汉语里除了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外, 还有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式, 即重音式动词重叠。重音式动词重叠负载的最显著的意义是动量、时量的增加。华玉明、马庆株比较了重音式动词重叠和轻音式动词重叠的语义功能、语法功能、语用功能的差异。就动词重叠的语义功能来说, 华玉明、马庆株指出:“重音式动词重叠则表示动量、时量大, 动作行为在相对较长的时段内反复多次, 连续不停, 由于动作高频率重复, 从而语义泛化, 随着语义泛化, 动作性减弱, 动作的动态性增强, 从而获得描写动作状态的意义。”现代汉语里轻音式动词重叠式表示“时量短”、“动量小”及“轻微”、“尝试”等意义, 重音式动词重叠表示“动量大”、“时量大”及随着语义的泛化, 从而获得描写动作状态的意义, 这种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不仅表现在现代汉语里, 还普遍存在于汉语方言和其他各语言中。苏州方言的动词重叠分为“甲类重叠式 (轻音式动词重叠) ”和“乙类重叠式 (重音式动词重叠) ” (刘丹青) 。扬州方言里除了一般动词重叠式 (轻声式动词重叠) 外, 还可以进行生动重叠 (重音式动词重叠) (朱景松) 。苗语动词重叠式AABB, 其语义特征表现为动作行为的延续, 体现在时量范畴上, 不是短摆, 而是相对延长;动作范畴上, 是动作次数的增多和动作幅度的增大 (李云兵) 。

如果把这两种类型的动词的重叠式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就会发现一个许多语言学家几十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按照最自然的理解, 重叠动因的实质似乎是形式数量的增加反映概念世界的增长……普通话动词的AA式及ABAB式重叠表示的却是相反的动量及时量缩短的意义。” (张敏) “量增和量减二者语义完全相反,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逆转?” (李文浩) 李英哲给出的解释是后代对“类同物复现”在认识上经过了“串行处理”到“并行处理”的重新分析。李姗是这样解释的:“绵延、反复、久长是一种‘量’的观念, 短时少量也是一种量的观念。表面上看, 二者语义相反, 但由于都是表示相对的量 (不表示物理学上的绝对的量) , 所以二者实际上也可以相通。这是短时体能孕育于绵延体之中的语义基础。”李文浩认为:“现代汉语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的源头是古代汉语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 (即动词重复) , 其根本动因是汉语的双音化趋势。”然而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种推理和假说, 缺乏客观形式的验证”。从量增到量减, 语义完全相反, 为什么会如此悖逆?迄今为止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按照普遍的看法, 动词重叠的基本语法意义是表示“量”的增减。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两类:表量增的动词重叠和表量减的动词重叠。前面我们说道, 刘丹青把苏州方言的动词重叠式分为“甲类重叠式”和“乙类重叠式”。我们就沿用刘丹青的说法, 把表量减的动词重叠式叫做“甲类重叠式”, 把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式叫做“乙类重叠式”。因为在汉语方言或别的语言里, 重叠的语音形式并非都表现为轻音模式, 同一重叠形式的语音形式表现出诸如可长可短、可高可低、可前可后的对立, 这一对立与意义上的程度的轻重对立形成整齐的对应 (张敏) , 所以从跨语言的角度来说, 把表量减的动词重叠式叫做“甲类重叠式”, 把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式叫做“乙类重叠式”, 要更合适一些。“甲类重叠式”和“乙类重叠式”, 二者语义完全相反, 为何会发生如此大逆转?“甲类重叠式”和“乙类重叠式”具有怎样的关联性?随着对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和跨语言的类型学的研究的深入, 这是我们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我们打算突破动词重叠式历时和共时的界限, 把这两类重叠形式放在同一平面,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加以比较分析, 以期对上述问题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一、动词重叠式形式意义配制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 语言是人的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世界与语言外界不存在明确的分界:语言的外在功能是作为交际工具, 而内在的功能则是象征———使语言的语法结构被赋予人对客观世界所认知的内容。换句话说, 各种语法结构的类型都可以看做是不同象征的结构类型, 语法规则从某种意义上说, 可以看做是抽象的结构图式。由于将语言的内在功能理解为象征, 因此类象性 (iconic) 就成为认知语言学重要的研究课题。类象性也叫临摹性、象似性, 指语言符号及其结构和它所代表的概念内容/外在的现实及其结构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当某一种语言表达式在形式、长度、复杂性和构成元素的相互关系上平行与这一表达式所编码的概念、经验和交际策略时, 我们就说这一语言表达具有类象的性质 (Haiman1985) 。Haiman把类象符分为两类:“影像式类象符”和“图样式类象符”。前者是一个在某些特征上与其所指称的事物相像的单个符号, 后者则是一种代表复杂事物或复杂概念的符号。Haiman将图样式类象性分为“同型”和“动因”两种类型。前者跟两个系统中点与点的对应有关, 后者跟两个系统中点与点之间的关系有关。类象性是语言组织的内在功能原则, 它告诉我们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的联系并非完全是任意的, 而是有一定理据的, 而且是可以验证的。类象性可以具体化为范畴化、意象和图式、隐喻和转喻。那么, 对于语言中动词重叠现象该怎样构建它的抽象图式才符合人们的认知机制呢?以AA式和AAA式为例, 如果把它们分别拟构为: (图一)

这还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还没有触及事物的本质。为了便于论述, 我们在此只讨论AA式。那么, 对于AA式意象图式究竟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基本的认知结构模式, 也就是图式 (schemata) 。譬如说, 人们在指示、辨认客观事物时, 往往以另一事物作为背衬加以对照来说明。心理学上有著名的“图形/背景”倒换实验: (图二)

如果注意白的部分, 则看到的图形 (figure) 是花瓶, 黑的部分是背景 (ground) 。如果把注意力集中于黑的部分, 图形和背景就会发生倒换, 看到的图形是两个相对的头像, 白的部分成了背景。意象图式可以因人的识别和理解的方式的不同、凸显的部分或方面的不同而不同。因此, 对图一的图形我们可以根据心理印象的不同而作相应的改动, 初步地描绘出AA式的意象图式, 有两种情况: (图三)

“认知框架”是人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 对人来说, 各种认知框架是“自然”的经验类型, 说其“自然”, 那是因为它们是人认识自身的产物, 是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产物, 一句话, 是人类自然属性的产物。认知框架是心理上的完形 (gestalt) 结构, 完形结构作为整体比它的组成部分在认知上反而简单, 也就容易识别、记忆、使用, 这已经得到了许多心理学实验的证明。例如图三, 我们总是会把此图看成是一个圆部分叠加在另一个圆上, 因为圆相对来说是一个“完形”, 尽管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被叠加的图形可能是其他较复杂的形状。

根据凸显的部位的不同, 我们可确定, 在图 (1) 中, A是中心, a是边缘;在图 (2) 中, A′是中心, a′是边缘。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甲类重叠式”对应的图式是图 (1) , “乙类重叠式”对应的图式是图 (2) 。这个中心就是意义重心所在, 也就是动词重叠式的意义核心所在, 处在中心位置的动词就是动词重叠式的意义核心。为什么要引入“意义核心”这个概念?Pittman指出:“把一个成分叫做中心的, 另一个成分叫做旁则的, 有什么好处呢?主要的收获可能是, 由于我们习惯地首先描写最大的类, 而较小的类 (或者说核外成分) 则根据它们同核心的关系来描写, 于是中心———旁则的区分就给了我们合理的描写基础。”Lakoff是这样介绍“中心———边缘”图式的, 我们的身体经验告诉我们:“中心成分 (躯干和内脏) 比边缘成分 (手脚趾、头发) 更为重要, 这可以说隐喻“边缘依赖并取决于中心, 而不是相反。”根据“中心———边缘”的关系, 我们把图 (1) 、图 (2) 的中心和边缘分别用有单向箭头的线条连起来。请看下图 (图四) :

从图 (四) 我们可以看出, “甲类重叠式”和“乙类重叠式”都表现出持续性的特征, “甲类重叠式”向左边 (中心) 持续;“乙类重叠式”向右边 (中心) 持续。为了区分, 我们把向左边 (中心) 持续叫做“负向持续”, 向右边 (中心) 持续叫做“正向持续”。

二、“甲类重叠式”和“乙类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1.“甲类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根据“甲类重叠式”的抽象图式 (图四) , 以下几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1) “甲类重叠式”的意义核心在左边, 表现出负向持续。 (2) “甲类重叠式”意义核心部分 (中心) 与重叠部分 (边缘) 结合紧密。 (3) “甲类重叠式”的重叠部分是主观心理上的“完形”。

关于第 (1) 点, 我们前面已经作了论述。关于第 (2) 点, 为什么“甲类重叠式”意义核心部分 (中心) 与重叠部分 (边缘) 结合紧密呢?在语言类型学上, [VO]的内部结合比[OV]的内部结合更紧密。陆丙甫从“跨范畴可别度等级”、儿童语言习得的顺序、语义依存关系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就“语义依存关系”而论, 我们有理由认为, 在“甲类重叠式”中, “甲类重叠式”意义核心部分 (中心) 与重叠部分 (边缘) 结合紧密;相反, 在“乙类重叠式”中, 意义核心部分 (中心) 与重叠部分 (边缘) 结合不紧凑。因此, “甲类重叠式”的负向持续要比“乙类重叠式”的正向待续短暂得多。这样, “甲类重叠式”自然就有了短时少量的意义。下面解释第 (3) 点, 关于“完形”理论, 前面已经论述, 我们举个例子加深理解。例如:“小李跟着老师一起调查调查方言。”“调查调查”表明动作持续进行或反复进行, 具有反复性的特征, 然而每次调查多久, 调查到什么程度, 很大程度上由调查者决定。这反映到重叠部分, 无论每一次调查多久, 调查到什么程度, 由于主现心理的“完形”作用, 动作都反复了一次, 同时由于主观心理的完形作用, 语意常常带有轻松自在的感觉。

抓住了这三点, 我们就可以解释“甲类重叠式”在不同句子中的所有语法意义。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普遍的看法认为, 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短量小。我们先看看下面的例子:

(1) 我每天下午听听音乐。

(2) 晚上想去看看电视。

例 (1) 中, 第一个“听”是语义核心, 第二个“听”是重叠部分, 表现为负向持续, 重叠部分与核心部分结合紧密, 因此自然有表时量短的意义。“听听音乐”可能听一会儿就不听了。同样的道理, “看看电视”也可能只看一会儿就走, 有着轻松悠闲的意味。

以上是表时量短的, 下面我们看到表动量轻的。例如:

(3) 她在马路那边朝我点点头。

(4) 改霞摇摇枕头上的头。

我们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点点头”、“摇摇头”, 首先动作幅度大, 然后动作幅度小, 这样显得温和亲切。运用动词重叠式正体现了语言的类像性。第一个动词“摇”和“点”是语意重心, 后面的重叠部分由于主观心理的“完形”的作用, 动量明显减轻, 从而使我们感觉到动作显得更加轻微。

由于“甲类重叠式”让听话者感到时量短、动量小, 从而使请求带有温和委婉的语气, 便于对方接受。例如:

(5) 你教教我。

(6) 请你帮我改改稿子。

(5) 中的“教教我”, 前面那个“教”是意义核心, 重叠部分“教”是一个主观心理“完形”的量, 对于说话者来说自然希望教会我, 而教多少完全由听话者决定。说话者往小里说, 符合礼貌原则, 便于对方接受。同样的道理, (6) 中的“改改稿子”, 前面的“改”是意义核心, 重叠部分的“改”是一个主观心理“完形”的量, 至于改到怎样的程度, 完全由听话者决定, 符合礼貌原则。

同样运用“甲类重叠式”, 违反量的准则 (其实客观量并没有减小, 只是由于主观心理“完形”的作用, 减小的是主观量) , 而体现礼貌原则的例子还有:

(7) 那只不过是说说罢了。

(8) 也不过是帮帮忙, 算得了什么呢?

“甲类重叠式”的其他语法意义, 如表尝试、表反复、表过程的延续、强化能动性等, 同样可以依据这三点作出合理而充分的解释, 这里就不一一举例。

2.“乙类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根据 (图四) 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乙类重叠式”的意义核心在右边, 表现出正向持续。 (2) “乙类重叠式”意义核心部分 (中心) 与重叠部分 (边缘) 结合不紧凑; (3) “乙类重叠式”的重叠部分既是主观心理上的“完形”, 又是“完整”。关于第 (1) (2) 点我们前面已经作了论述。下面我们着重解释第 (3) 点。“完形”与“完整”有什么关系呢?“完整”是“完形”的特例, 也就是实质意义上的好形状, 例如图 (三) , 由于“完形”, 实际上被重叠部分的图形可以有各种情况, 其中有一种情况非常特殊, 被重叠图形接近几何概念上的圆, 这就是“完形”也就是“完整”。例如:物物物, 单车就物好呃。 (客家宁都话) 动作“物”持续反复多次, 每一次反复正如我们所说的既是动作的“完形”, 也是“完整”。再如米普语 (傅爱兰2000) AA式动词的重叠:d藜u耷挢a55“舔多次”, 动作“舔”反复多次, 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完整”的舔的动作。

抓住了这三点, 我们就可以解释所有“乙类重叠式”的语法意义。

首先我们看到表示动作的反复、持续的例子 (语料引自傅爱兰《米普语动词的重叠》) :

(9)

这人 整天 叫喊 听见

这人整天叫喊不停。 (持续)

(10)

这 绳子 根 (离心) 弄弯 (2单命令)

把这根绳子弯几下。 (多次)

下面我们看到表状态的例子:

(11) 一周后, 陈立夫寄出题辞, 王弘之欣喜若狂, 抖抖地展开宣纸。 (秦淮宪《陈立夫情系大陆》)

(12) 风刮着闪闪发亮的树叶, 在半空中忽上忽下飞扬。 (龙凤伟《石门绝唱》)

“乙类重叠式”为什么会有表状态的语法意义呢?我们拿一支点燃的香子在眼前快速挥动, 看到的是一条红色的线线 (状态) , 而不是红色的燃烧的小圆点, 这是由于“视觉暂留效应”的作用。胶片电影正是运用了这一原理, 使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画面。语言具有类象性, 动量的加强容易引起语义的泛化。根据Heine等的观点, 语法化背后潜在一个非常具体的认知原则, 即用旧途径表达新功能的原则。Heine等指出, 由源概念进入语法概念的过程, 可通过几个范畴描述。这些范畴依照各自的隐喻抽象程度, 呈下列单向性链排列。

人>物>动作>空>时>质

任何一个左边的范畴都可以用来概念化其右边的范畴。“乙类重叠式”比“甲类重叠式”动量要强得多, 因此容易泛化为表示事物的状态。

3.“甲类动词重叠式”和“乙类动词重叠式”的韵律特征

李文浩认为:“现代汉语表示量减的动词重叠式的源头是古代汉语表示量增的动词重叠 (即动词重复) , 其根本动因是汉语的双音化趋势。”我们认为除了有其汉语的双音化趋势外, 还有更深层的认知心理学的原因。

关于它们的韵律特征的变化, 李文浩进一步指出:“在这种‘分化’过程中, 韵律特征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语义重心移动 (或前或后) , 非重心成分虚化并伴随语音弱化, 这就导致韵律单元的‘重音’位置也会移动。这样汉语双音节音步 (即基本韵律单元) 的‘重音’模式就有两种可能 (粗体为重读音节) :Xx (重读音节在前) 和xX (重读音节在后) 。重读成分在前, 可能导致后置成分虚化, 重读成分在后, 可能导致前置成分虚化。吴为善显然, ‘甲类动词重叠式’语法化的实际结果是采取了前一种重音模式, 即Xx (重读音节在前) , 后一个实词成分发生了虚化。”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汉语中“甲类动词重叠式”语法化采用了前一各种重音模式绝非偶然。华玉明、马庆株指出:“轻音式动词重叠中的‘轻声’弱化了动作行为的动量和时量, 表示动作行为的动量小、时量短, 伴随有主观尝试、轻松悠闲的意味;重音式动词重叠中的‘原调’ (相对轻声而言) 强化了动作行为的动量和时量, 表示动作行为在较长的时段里反复多次、连续不断, 进而语义泛化而凸显动作行为的状态。”华玉明、马庆株同时指出, 从语言类型角度看, 动词重叠形式与意义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还普遍存在于汉语方言和其他语言之中, 如苏州方言 (刘丹青) 、武汉话 (朱建松) 、昆明方言 (张宁) 、扬州方言、苗语 (李云兵) 。从以上韵律现象, 我们可以窥见“甲类动词重叠式”和“乙类动词重叠式”在韵律特征上有着较为复杂的表现, 在现代汉语中, “甲类动词重叠式”对应的是轻音式动词重叠, “乙类动词重叠式”对应的是重音式动词重叠;在方言中, “甲类动词重叠式”和“乙类动词重叠式”“更多地表现为语音形式的对立 (如可长可短、可高可低、可前可后等) , 这一对立与意义上的程度的轻重对立形成整齐的对应 (杨敏) 。”对于“不少汉语方言的动词AA重叠式也可表达出‘短时’、‘轻微’或‘尝试’的意思, 如福州话 (郑懿德) 、苏州话 (刘丹青) 、台湾闽南话 (杨秀芳) , 而这些方言里的形式并不含轻声 (杨敏) ”。如何解释?姜颖、曾丽英论述“二组字”内部的“分化”过程时指出:“分化的过程表现为三部曲:首先是处在一个稳定的二字组中的两个单音节成分在语义表达上出现不平衡现象, 语义重心移至其中的一个成分;其次是非重心成分开始虚化, 并伴随不同程度的语音弱化;最后是语法标志的形成。而造成这些分化的原因主要是受‘核心’思想的影响。”

根据图 (四) , 我们可以对“甲类动词重叠式”和“乙类动词重叠式”的分化过程给予精确的描述。首先是“甲类动词重叠式”和“乙类动词重叠式”在语义表达上出现不平衡现象, 语义重心移至其中的一个成分, “甲类动词重叠式”语义重心在左边, “乙类动词重叠式”语义重心移至右边。然后, “甲类动词重叠式”由于语义重心前移, 重心在左, 中心与边缘结合紧密, 非重心成分伴随不同程度的语音弱化;“乙类动词重叠式”由于语义重心在右边, 中心与边缘结合不紧凑, 非重心成分语音弱化不明显。从语言类型角度看, “甲类动词重叠式”和“乙类动词重叠式”分化的过程并不同步, 因此它们在韵律特征上有着较为复杂的表现。

三、余论和结论

“甲类重叠式”表现为负向持续, “乙类重叠式”表现为正向持续, “持续”让我们把“甲类重叠式”和“乙类重叠式”系联起来。

负向持续和正向持续并非个人杜撰, 而是体现在客观生活情形中, 飞速旋转的车轮, 我们一方面看到它顺时针旋转, 另一方面, 如果以某一点为参照点, 我们就会发现它好像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我们观察电扇的风叶旋转时也有这种感觉。

通过构建“甲类重叠式”和“乙类重叠式”的意象图式, 我们发现这两类重叠式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有深层的认知心理学根源。

在汉藏语系中, 能够重叠的词类除了动词外, 还有形容词、量词、名词, 有些语言里包括代词和数词。“其中分布最广的是形容词的重叠式, 表达的意义是程度的加深, 也有表示减弱的, 同时把动词的重叠式也考虑在内, 我们可以直观地感觉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在认知语法框架里, 这些意义类聚为一个可以联系得上的原型 (protopical) 意义核心, 进而可以结成一个以‘家庭相似性 (family resemblence) ’的方式连接起来的意义范畴。”如果以上解释经得起推敲, 那么在类型学上为建立起重叠式“家庭相似性”迈出了一小步。

摘要:现代汉语动词重叠式有两类:“轻音式动词重叠”和“重音式动词重叠”。“轻音式动词重叠”表减量, “重音式动词重叠”表增量。我们把“轻音式动词重叠”叫做“甲类重叠式”, 把“重音式动词重叠”叫做“乙类重叠式”。“甲类重叠式”和“乙类重叠式”看似毫不相关, 然而我们认为从“乙类重叠式”到“甲类重叠式”源于认知心理学上的“图象——背衬”倒换。就AA式动词重叠式而言, “甲类重叠式”语义重心在左, 表现为负向持续, 中心与边缘结合紧密;“乙类重叠式”语义重心在右, 表现为正向持续, 中心与边缘结合不紧凑。在韵律节律上, “甲类重叠式”重叠部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弱化, “乙类重叠式”重叠部分弱化不明显。

关键词:“甲类重叠式”,“乙类重叠式”,类象性,负向持续,正向持续

参考文献

[1]刘丹青.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 1986, 1.

[2]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国外语言学, 1997, 2.

[3]陈前瑞.动词重叠的情状特征及其体的地位.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1, 4.

[4]杨平.动词重叠式的基本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 5.

[5]李文浩.动词重叠式的源流.汉语学报, 2007, 4.

[6]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中国语文, 2005, 2.

[7]华玉明, 马庆株.重音式和轻音式动词重叠的功能差异及其理据.语文研究, 2007, 4.

[8]姜颖, 曾丽英.论汉语中“核心字”的成立.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5, 4.

[9]傅爱兰.米普语动词的重叠.民族语文, 2000, 3.

[10]陆俭明.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理论——构式语法理论.南昌大学讲稿, 2008.

[11]陆丙甫, 罗天华.中国境内的双及物结构语序.“语法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 (华中师范大学, 2007年10月) , 2007.

篇11:《论语》中重叠词的界定问题探析

关键词:《论语》;重叠词

《论语》一书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共二十篇,每篇若干章,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治学思想和伦理观念等方面。《论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双音词,重叠式词所占比重相对来说仍较大,大概8%左右,虽然与《诗经》相比数量上大为减少,但基于《论语》自身的价值以及重叠式词在现代汉语在的应用,对其进行研究仍有必要。

在界定重叠式词之前要首先去掉一些看起来是重叠形式但实际上不属于词的范畴的情况。如:

贤贤 《论语·学而第一》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译注》中对“贤贤易色”的解释是“对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①由此看出,第一个“贤”是动词,解释为对待,第二个“贤”是名词。“贤贤”构成的是个动宾短语,不是词,所以更不可能是重叠式词。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论语·颜渊第十二》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译注》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解释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也就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种语法现象,不是重叠式词的范围。

要研究《论语》中的重叠式词,首先要看“重言”的定义。重言是传统小学著作中使用的名称。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指出:“古者重语,皆为形容之词,有单举其文,与重语同义者,如‘肃肃,敬也,‘丕丕,大也,祗言‘肃,祗言‘丕亦为敬也大也。有单举其文即与重语异议者,如‘坎坎,喜也,‘居居,恶也,祗言‘坎,祗言‘居,则非喜与恶矣。”赵克勤的《古代汉语词汇学》中指出:“重言词只是一种笼统的叫法,实际上它由两类组成,一类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基本相同;一类的意义与单字的意义毫无关系。”②吴宗文的《先秦汉语复音词研究》中也说道:“叠音词是口头上由两个完全相同的音节、书面上用两个形体相同的单字构成的双音词。”

通过以上定义不难看出,语言学家们在给重叠式词下定义时都强调两个相同音节的重叠所组成的双音词。组成叠音词的单位既可以是语素也可以是词。下面就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讨论一下《论语》中的重叠式词。

在对重叠式词界定以后统计出《论语》中的重叠式词有32个,去掉重复的还有27个,其中《论语》中有“穆穆”、“战战”和“兢兢”3个重叠式词是引自《诗经》的。

《诗经·大雅·文王》:“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除此之外《论语》中的重叠式词还有24组。下面是对重叠式词的简单分类:

“叠词”类重叠式词:

郁郁组:《论语·八佾第三》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译注》将“郁郁乎文哉”解释为“文采丰富的样子”,“郁郁”也就是丰富的意思。《论语正义》“郁郁:文章貌。《说文》:“郁,有文章也。”③由此可见,“郁郁”与“郁”的意思基本相同,属于“叠词”类的重叠式词。此外,《论语·雍也第六》中的“彬彬”,《论语·乡党第七》的“申申”、“夭夭”、“戚戚”和“荡荡”,《论语·泰伯第八》中的“洋洋”、“悾悾”、“巍巍”,《论语·子罕第九》中的“空空”和“偱循”,《论语·乡党第十》中的“恂恂”、“便便”、“侃侃”、“ 闇闇”、“怡怡”、“蹜蹜”和“愉愉”,《论语·先进第十一》中的“行行”,《论语·子路第十三》中的“硜硜”,《论语·微子第十八》中的“滔滔”,《论语·子张第十九》中的“堂堂”和《尧曰》第二十中的“皇皇”都跟“郁郁”是一样的道理,都是叠字与单字的意思一样,只是字的重叠,属于“叠词”类的重叠式词。

“叠字”类重叠式词:

与与组:与与,朱熹注:“与与,威仪中适之貌。”《说文解字》:“与,党与也。从异,从与。古文与。”《论语正义》:“与与犹徐徐也,所以恭而安也。”由此可知,“与与”与“与”在意义上并无联系,只是两个单字的重叠,故“与与”是“叠字”类的重叠式词。“栖栖”经考证也是如此。

至于“切切偲偲”,如果把它看成是一个词的话就属于此类,如果看成“切切”和“偲偲”两个词则是“叠词”类的重叠式词,又由于重叠式词的定义是中指明是两个同音词重叠,所以这里把它分为是两个“叠词”类的重叠式词。

综上所诉,《论语》中的重叠式词共有27个(不包含引自《诗经》的三个),26个的说法是把“切切”和“偲偲”看成是一个了,30个的说法是计入了《诗经》中的三个。至于31个的说法,无从考证,可能是采用的版本不同造成的。

《论语》中重叠词的词类也很丰富,有动词、副词、形容词等,这种重叠词在词汇不很发达的时期出现,也具有词义模糊性和笼统性等特点,这有待于继续做深入的研究。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5.

②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4.

③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103.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邵晋涵.尔雅正义.影印本.

[3]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4:54.

[4]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樊花、欧阳小英.〈论语〉重言“小议”.安徽:安徽文学[J].2009(5).

上一篇:金博士春晚主持词下一篇:网关短信是什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