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的选题汇总

2024-05-20

新闻学论文的选题汇总(通用6篇)

篇1:新闻学论文的选题汇总

论执政能力与大众传媒的关系 正面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 负面新闻的定义及其传播效果研究 新闻-宣传异同论

论中国在信息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现实意义 试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当代价值 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论电视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媒介真实与现实真实 媒介的隐性功能

是记录当代还是影响当代——论记者的社会角色 论政府新闻人发言制度的作用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人职业道德操守 隐性报道涉法研究 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 我国新兴财经报纸的定位探究 网络传播对传统新闻理论的挑战 典型报道的得与失

试析我国大众媒体新闻传播的媚俗化倾向 新闻背景升华新闻主题的作用分析 关于新闻舆论导向的研究 正面报道传播效果研究 经济报道中的平民视角 新闻工作规范缺失研究 关于连续报道研究 关于虚假新闻的批判

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新闻侵权中“公众人物”之界定

电视、广播与报纸在民意形成中的角色 张季鸾报业思想初探 消息来源保护中的伦理困惑。论采写目的与手段之冲突

论西方新闻自由的发展历程及其价值

社会责任论与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区别以及联系 论客观报道的历史价值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跨文化传播中的国家形象构建 试论社会价值观对新闻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 中西新闻传播控制的比较分析 试论大众传播的受众心理基础 试论近代报刊诞生于西方的历史必然性 试析中国近代报刊的法律控制 论新闻法制报道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简论传播与社会民主的关系 麦奎尔受众理论及其应用 中国当代都市报的新闻价值观剖析 中国当代新闻侵权的典型案例及其法理分析 中国传媒新闻策划中的宣传性现象剖析 试论广告创意与时尚观念的互动 新闻中的隐蔽拍摄与侵权的探讨 新闻记者的角色定位与采访权探讨 当前新闻教育的审视与评判 新闻摄影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 灾难报道中的事实真实与新闻原则 如何看待正面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试论新闻媒体的监督责任与职权越位 试论媒体在广告宣传中的社会责任 如何正确评价西方媒体的“狗崽队” 灾难摄影报道中的审美倾向 如何看待负面报道中的新闻价值 媒体自律与监督媒体之我见 从虚假广告的猖獗看媒体责任的缺失 试论灾难报道中的价值取向 试论媒体在广告宣传中的法律责任 现有体制下舆论监督的有效性探讨 炒作与良知——媒体的艰难抉择 语言的规范当从新闻记者开始 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

新闻传播中保障知情权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新闻侵权诉讼的应诉对策研究 新闻侵权诉讼的防范与对策研究 “新闻审判”的中西比较

论新闻侵权案审判中“公共利益”原则的适用 对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权纠纷的实质分析 论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采访权的保障作用 论新闻媒体对保障公民知情权的作用 试论新闻侵权的法律责任

论报道自由、评论自由与“新闻审判之界限 论传播权利的保障和救济 对电视法制节目未来走向的思考 对利用征婚广告进行诈骗的法律思考 虚假广告的治理与媒体的责任 电视名牌栏目的广告效应分析 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研究 论“新闻审判”产生的根源 论“新闻的真实”与“法律的真实”

对新闻侵权案件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 论表达自由的限制

论保障知情权与表达自由的实现 论法制新闻报道的价值选择 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对新闻法治的价值 论表达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平衡 论司法与传媒的良性互动 论新闻记者的职业权利 新闻自由的法律界限 舆论监督中的法律问题研究 论新闻媒体侵权的责任豁免 论新闻法制与党对新闻的领导 论隐性采访的法律限制 论广告传播对社会流行的影响 广告对传统的性别偏见的固化作用 对广告新闻化的思考 电视法制节目的困境及出路

对电视读书类节目发展走向的思考 对大众文化传播中低俗化现象的剖析

对新闻道德失衡与错位的原因及其分析 论新闻媒介的传播权利 对广告定位理论的再认识 大众意识与法制电视节目的制作 新闻从业人员的职务犯罪问题研究 对广告低俗化问题的思考 新闻“真实”的本质探寻 新闻语言特征论

试论新闻与哲学的关系 试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

重新认识新闻与生活的关系——针对目前新闻界存在的“等新闻”现象感言

从“普利策”奖看中西新闻意识的不同

论新闻自由与自由新闻 ——关于网络媒体现状的思考 中西方传播理念之异同 现代传播学论

从新闻的内容谈新闻美 从新闻的形式谈新闻美

试谈负面报道限制与记者职业操守的矛盾

浅析大众传媒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

试论传播媒介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试析传媒歧视现象 行业报的出路在哪里 媒体信任危机刍议 新闻广告化现象思考 当前新闻教育之我见 论新媒体的市场空间 浅析报纸副刊的发展前景 论时政报道的创新 论新时期新闻语言的新特点 论新闻的公共服务理念 论多媒体时代的记者素养 报纸的赢利模式及其创新 网络媒体的赢利模式及其创新 电子媒体的赢利模式及其创新 期刊的赢利模式及其创新

广播电视和广电网站相互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试论网络传播中的新闻自由问题 从受众角度试析电视新闻的发展趋势 谈电视直播报道及其发展趋势

新闻媒体如何增强法制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探讨虚假新闻的法律规制 浅论电视纪录片摄制工作 001 记者社会责任论

002 评“用事实说话”

003 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 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 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 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 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 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46 略论西方报刊自由主义理论

047 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4 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 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 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 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 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 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 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 采访技术初探

062 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 记者的资料积累

066 新闻背景初探

067 新闻结构探讨

068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 略论人物通讯

070 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 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 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 试论新闻特写

074 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 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 试论新闻语言

077 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 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79 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

080 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 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 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重视自身规律,把握社会对信息需求的丰富性??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083

革的一点思考

084 试探阐释性报道中动态信息的契机作用和强化方式

085 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之一

086 专业知识、思辩能力、人情味 ??试论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

087 科技报道主体的受众意识对传播效果的重要影响

088 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 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 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复合型人才、专业化文笔??对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重要成功091

点之理解

092 专栏记者的哲学修养和政治品位 ??由李普曼想到“政治家办报”

093 穆青“时代典型采写思路”给今日记者的思考和启示

094 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5 试论评论的选题

096 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 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 报纸短评初探

099 报刊署名评论特色小论

试论评论语言的形象化

评论写作论证的技法

略论杂文的形象性

王韬政论的特色

梁启超的“时务体”风格刍议

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广播电视评论专题研究

新闻编辑的功能

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集纳专栏研究

试论编辑技巧

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编辑策划研究

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采编播合一是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一与解说词写作

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

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爱德华.默罗与现场直播

BBC 的体制改革对公共广播电视的意义

CNN 对我们的启迪

广告学原理研究

广告传播研究

广告运动研究

广告策划与创意

广告心理学研究

广告文案写作

广播电视广告制作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规

消费行为学研究

151 市场营销与广告

152 广告效果调查与测定

153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154 名牌战略研究

155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

156 中国广告市场法要素关系现状分析研究

157 21 中国广告发展趋势研究

158 老年消费市场研究

159 广告管理与广告法制建设

160 公共汽车上的平面广告研究

161 广告中商品文化的传承研究

162 从“不买的消费者”一说看广告产品的定位

163 广告内容的编排与人们的认知规则

164 阈下广告的原理与应用

165 消费者的决策研究

166 广告人的情感体验与广告作品的情感诉求

167 广告效果测量方法之我见

168 自我意识与人际交往

169 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70 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71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72 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73 公益广告研究

174 媒介全员公共关系

175 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76 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77 报业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178 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85 中西媒体经营理念研究

186 媒体的垄断与竞争

188 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

189 传媒现代化研究

192 媒介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193 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

推动我国传媒产业化是历史的必然 我国社会节目制作公司的生态环境研究

媒介:打开公共空间——论当前中国大众传媒的公共性谁之自由?何种权利?——对新闻自由合法性的思考国际传播条件下的“媒介帝国主义”及文化殖民问题 广告传播告知性和艺术性关系初探 省级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西方媒介集团的演变与发展趋势

国外著名媒介人物研究(可选某个或某类人物就其传播观、传播活动等进行影响研究)

广播电视广告、经营活动及产业化研究

在集团化、数字化、高科技背景下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媒介与社会发展 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 传媒现代化研究 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 公共关系学专题研究 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新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 视觉文化与传播的个案研究:透过某一类作品或某一作品,透过某一群创作者或某一创作者的深入剖析,以凸现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传播的新走向。

电视栏目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电视广告的创意与表达 传媒产业的内涵及其特点研究 传媒核心竞争力研究 媒体品牌价值的建构 媒体生产经营的特点研究

受众注意力与传媒影响力关系的研究 多品牌营销战略初探 中西方电视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

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

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试析报纸发行量的信息不对称性

浅论报纸发行定价与发行量的辨证关系

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我国党报生存策略分析

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篇2:新闻学论文的选题汇总

第二部分(1~~100)

1、论传媒消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论大学生(或中学生)传媒素养的培养

3、新闻监督与建设和谐社会

4、论广播电视报的生存之道

5、新华网地方分频道建设的喜与忧

6、建好地方政府新闻网站的思考

7、党报与所办都市报(晚报)如何错位经营

8、二级城市电视台如何提高收视率

9、地市级电视台的发展前景

10、媒体报道的“洪战辉现象”

11、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

12、论平衡原则在报业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13、论转型期新闻媒介的角色定位

14、手机报研究

15、手机短信(第五媒体)研究

16、互动式电视节目研究

17、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18、电视新闻传播类节目的故事化倾向与人文关怀

19、论电视新闻细节及其采编 20、论公共新闻的现状与未来

21、新闻娱乐化与现象探论

22、论者的认知偏差对新闻报道的负面影响

23、受众认知偏差现象研究

24、人文关怀:当代新闻传播的精神底蕴

25、报纸如何培养学生读者

26、论新的传播条件下的媒介素养

27、论数字化信息时代的新闻舆论引导不足

28、论网络新闻编辑规律——兼析网络新闻受众的多元需求

29、守护社会良知——东西方新闻自律比较研究 30、论专业新闻机构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的舆论功能

31、网络新闻道德失范与建设问题研究

32、社会新闻生态研究

33、论格式塔心理学在新闻摄影传播中的运用

34、试论人物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35、论当前报纸新闻标题的口语化现象

36、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的多元思考

37、论新闻舆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

38、乐山晚报市场定位与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39、论转型期的新闻舆论监督40、紫金网成功模式探析——兼论我国新闻传播专业网站的发展方向

41、中国新闻网站的首页分析

42、媒介形象再现与社会真实建构:国内主要报纸对农民形象的再现研究

43、《南方周末》“三农”报道研究

44、中国汽车产业报道研究

45、记者社会责任论

46、评“用事实说话”

47、舆论引导之我见

48、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49、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50、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51、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52、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

53、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54、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55、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56、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57、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58、CNN(或半岛电视台)对我们的启迪

59、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60、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61、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62、县级媒体研究 63、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研

究64、65.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65、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 66、新闻摄影记者职业特点研究 67、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68、“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69、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70、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71、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72、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73、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74、电视新闻的表叙特性 75、电视新闻中的声画关系 76、电视新闻中的蒙太奇 77、电视专题片的创意与写作 78、电视新闻采摄中的同步意识与现场意识 79、论舆论与宣传的关系 80、论舆论的特性 81、论舆论与新闻舆论的关系 82、大众媒介与舆论导向 83、新闻舆论功能84、中美电视制度比较研究 85、直播与电视参与 86、新闻摄影与形象思维 87、经济新闻在新闻摄影中的表现 88、新闻摄影中美感心理的产生 89、新闻照片的信息涵量 90、体育摄影的特色与规律 91、图片编辑艺术 92、电视栏目个案研究 93、试论电视谈话节目的特征 94、“真人秀”节目研究 95、电视现场直播研究 96、频道专业化问题研究 87、凤凰卫视研究 98“电视湘军”现象研究 99、论电视“包装” 100、听觉语言与画面语言的关系

第三部分(101~~178)

101、数字技术对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影响 102、电视效果理论研究 103、电视受众理论研究 104、DV现象初探 105、中国当代DV运动中青年人的角色 106、电视舆论节目的文本分析 107、怎样看待广播电视的“负面效果” 108、电视益智类和竞猜类节目分析 109、“日流”和“韩潮”现象分析

110、“哈韩”、“哈日”族的收视行为分析 111、影响网络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分析 112、动漫:网络媒体盈利的新增长点 113、三大门户网站新闻内容建设之比较 114、如何正确看待“三客”技术对大众传播的影响 ——维客、博客、播客技术 115、从“实话实说”的现状看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趋势 116、大众传播与消费主义文化研究 117、网络语言的特色研究 118、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 119、传统媒体的网络化 120、平面媒体的网络化 121、地方报业的生存策略 122、地方电视台的生存策略 123、地方广播电台的生存策略 124、经济报道的发展趋势 125、证券报道的发展趋势 126、论媒体在市场经济中的社会责任127、论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 128、媒体该如何关注新农村建设 129、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研究 130、地市级报纸标题与视觉效果 132、地市级报纸版面艺术研究(电视栏目)133、地市级报纸(电视台)的生存与发展研究 134、某报的编辑艺术 135、某报的受众类型研究 136、虚假广告与报纸品牌 137、某报受众消费观念与新闻价值取向 138、西部记者的素质分析 139、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或电视栏目)140、”超女" 现象与受众新闻价值观的嬗变 145、广告与消费者 146、广告与文化 147、中外广告比较 148、广告语言艺术 149、广告与整合营销传播 150、广告与品牌 151、广告与消费心理 152、明星广告策略 153、广告与媒体 154、乐山电视台新闻节目内容分析 155、新闻深度报道的文学化倾向 156、网络对青年人社会化的影响 157、谈我国目前娱乐新闻报道现状 158、隐性采访中的司法规避 159、霍桑效应在采访中的运用 160、免费报纸研究 161、浅析报纸网络版的角色定位 162、浅析网络杂志的形态与趋势;163、全媒体时代地市级报纸的发展趋势初探 164、报纸版面的视觉传播力的再认识 165、微博研究 166、全媒体时代对编辑业务能力的挑战 167、地市级报纸网站如何提高人气指数 168、报纸与新媒体研究 169、微博的传播特征与发展前景探析 170、微电影的网络传播机制探析 171、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媒介使用现状调查研究 172、少数民族学生的媒介使用及其城市认同探析 173、《新闻联播》话语中的负面新闻分析——以国内新闻为例 174、被消费的经典:经典电视剧的翻拍现象分析 175、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 176、三网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优势与发展前景探析 177、网络恶搞的传播机制与传播心理分析 178、央视纪录片频道的频道定位与传播策略探析

第四部分(1~~82)

1、数码影像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2、新闻摄影的内容与形式研究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51、论我国传媒集团的产生与发展对策

52、新闻娱乐化现象探析

53、论方言电视节目的兴起

54、报纸经济报道的可读性研究

55、科技报道中存在的非科学现象研究

56、《中国青年报》时评研究

57、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58、新时期典型报道发展研究60、党报营销的问题与对策6

1专业期刊营销的问题与对策62、电视栏目营销的问题与对策64、试析经济新闻的“物化”与“人化”65、谈新闻采写中的人本理念67、论工作通讯的“研究性”趋势70、电视新闻评论的媒介特征与体裁特征71、试析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看点”与品位73、后发都市报竞争战略74、传媒发展与媒介经营管理人才75、大众化报刊的定价策略分析76、频道品牌战略与电视发展78、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与整合79、论采访的技巧80、评析新闻娱乐化现象81、新闻标题中的语言艺术82、新时期新闻评论的文风

第五部分(1~~131)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2、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37.记者社会责任论38.评“用事实说话”39.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40.论报刊的市场化41.谈报纸的批评报道42.试论新闻的真实性43.论新闻的指导性44.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45.舆论引导之我见46.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47.新闻传播效果论48.晚报与日报比较谈49.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50.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51.论新闻客观性52.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53.简评社会责任理论54.报纸与网络55.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56.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57.记者的新闻敏感58.试论记者的观察59.记者的道德修养60.记者的知识结构61.采访心理学研究62.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63.采访技术初探64.略谈采访如何深化65.记者的资料积累66.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67.略论新闻导语68.新闻背景初探69.新闻结构探讨70.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71.略论人物通讯72.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73.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74.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75.试论新闻特写76.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77.信息与新闻写作77.试论新闻语言78.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79.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80.科技新闻与人文关怀81.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82.批评性事件浅议83.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84.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86.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87.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88.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89.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90.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91.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92.报纸短评初探93.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94.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95.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96.试论编辑技巧97.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98.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99.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100.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101.编辑策划研究102.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103.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104.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105.采编播合——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106.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107.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108.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109.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与解说词写作 110.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111.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112.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113.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114.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115.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116.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117.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118.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119.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120.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121.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122.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123CNN对我们的启迪124.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125.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126.媒介公共关系研究127媒介受众调查研究128.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129.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130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131传媒集团化研究

二.报纸方向

1.报纸新闻的语言要求 2.新闻标题 3.晚报“早”出现象 4.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都市新闻的叙事 7.报纸的扩版 8.版面编排 9.新闻策划 10.深度报道 11.经济新闻 12.法制新闻 13.新闻时评 14.报纸广告 15.记者的职业道德 16.媒体的社会责任 17.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隐性采访 19.新闻摄影 20.虚假新闻 21.有偿新闻 22.娱乐新闻 23.炒作新闻 24.新闻故事化 25.典型报道 26.漫画新闻 27.厚报与薄报 28.新闻自由 29.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 30.报纸新闻的“同质化”

三.电视方向

1.电视新闻语言 2.说新闻与播新闻 3.电视民生新闻 4.电视方言播报 5.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 6.主持人的风格 7.电视画面 8.同期声 9.摄像10.电视广告 11.隐性采访 12.媒体的社会责任 13.虚假新闻 14.有偿新闻 15.娱乐新闻 16.炒作新闻 17.电视专题片 18.电视媒体竞争 19.“新闻电视剧” 20.电视专业化频道 21.移动电视 22.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 23.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24.电视批评报道 25.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 26.电视产业化 27.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运作 28.电视人的职业精神 29.电视体育新闻报道 30.新闻频道 31.电视调查栏目 32.湖南卫视的新闻与经营 33.安徽卫视的电视剧与经营

四.网络方向

1.网站分析2.网络新闻特性3.网络新闻的真实性4.网络新闻的标题制作5.网络新闻写作技巧6.网络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7.网络电视8.网络电台9.网络侵权10.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11.博客、播客12.网络直播13.网14

闻的采写权14.网络广告15.虚假新闻16.有偿新闻17.娱乐新闻18.炒作新闻19.网络伦理20.网络新闻的变革21.网络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22.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23.商业网站的网络新闻运作24.网络媒体的新闻核心竞争力25.网络杂志26.网络游戏27.网络传播与我们的生活28.网络新闻专题29.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广播方向

1.广播媒体的优劣势2.广播的发展趋向3.广播新闻的采写特点4.广播中的广告5.交通广播的生存空间 6.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7.广播热线8.广播新闻的互动

六.传播理论

篇3:新闻线索的发现与新闻选题的确立

关键词:新闻线索,发现,新闻选题,确立

一、新闻线索的发现与获取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 要想保证新闻报道受到大众关注, 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积极发现并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那么应采用何种方式更及时全面地发现并获取新闻线索则成为当前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是站在新闻工作者的角度, 经过长期实践所总结出的经验, 希望能够为更好地发现并获取新闻线索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第一, 在媒体新闻热线中寻找新闻。因为新闻热线主要是为媒体和读者相互交流所提供的平台, 所以可以当作获取新闻线索的主要途径。

第二, 在国家出台法律法规中寻找新闻。国家每年都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或者是举措来保证民生与社会发展。所以, 新闻工作者应对其进行学习与思考, 不仅要不断提升自身思想, 同时还应在其中发现重要的新闻线索。[1]

第三, 在国际与国内大事中寻找新闻。无论任何国际或者是国内的大事, 必然会对政治与经济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 新闻记者应对其予以一定的关注与重视, 深入研究并分析, 最终发现其中存在的新闻线索, 进而策划出优秀的新闻报道。

第四, 在会议与领导活动中寻找新闻。大部分的会议或者是领导活动, 其程序与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所以, 新闻记者必须在领导与自身共同关注的内容上寻找新闻, 只要记者本身需要, 就一定可以根据内容策划新闻。

第五, 在新闻同行中寻找新闻。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的过程中, 应积极与同行进行沟通与交流, 也可以在其他媒体中寻找新闻线索。通常情况下, 新闻网站或者是杂志报纸等都能够作为新闻记者寻找线索的资料库与重要的信息源头。

第六, 在季节变化与节假日中寻找新闻。我国的节假日以及纪念日的数量居多, 所以新闻记者可以将其作为新闻线索的源头。节日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所以, 中国人都对其十分重视, 必然也会提高新闻界的关注度。因此, 新闻记者应把握好在节假日与季节变化中寻找新闻线索的机会, 进而策划出令人满意的新闻报道。

第七, 在联系人中寻找新闻。新闻记者自身的职业能力不仅表现在文字方面, 同时也表现在社会的交际能力方面。新闻记者结交的朋友也可以作为其寻找新闻线索的报料人, 为新闻记者采访提供便利条件。[2]

第八, 在市场中寻找新闻。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人们日常生活也同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 新闻记者可以在市场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第九,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新闻。新闻记者在日常生活中应积极观察生活并体验生活, 进行深入的思考, 进而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提取出来策划成新闻报道。因为更贴近于日常生活, 所以, 必然会引起较大的关注。

第十, 在部门中寻找新闻。在民政部门或者是环保卫生部门、教育部门等都能够获取到新闻线索, 其具体的政策或者是活动, 只要被大众关注, 并且有积极的作用, 就都能成为新闻线索。

二、新闻选题的确立

(1) 保证新闻要素全面。众所周知, 新闻构成的关键要素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与原因。所以, 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新闻要素是否齐全, 这可以算是策划新闻的重要基础。大部分初学者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经常会缺少其中的关键要素, 导致新闻报道不吸引人, 不受关注。以时间要素为例进行分析, 目前都市类型的报纸与杂志, 需要新闻内容具有明显的时效性。但是, 在实际新闻报道内容中恰恰与其要求相反, 内容中明显出现了“前不久”的字样。虽然新闻质量优秀, 但是因为在时间要素方面概念比较模糊, 所以很容易被打入到另册中。由此看来, 在新闻选题的时候, 应重视新闻要素问题。[3]

(2) 明确事物变异程度。通常情况下, 事物变异的程度会直接决定新闻价值的变化。如果事物变异程度比较深, 那么新闻的价值就会变得很大, 相反就会变得很小。受灾或者是抗灾抢险等情况都能够当作新闻素材进行报道。除此之外, 车祸或者是传销与环境污染等社会现象与问题也同样可以当作新闻素材, 只有观察其自身变异的程度才能决定其最终采写的方式。其中, 正面报道的采写也应该采取这种方法, 只要事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就值得新闻记者进行深入的挖掘。

(3) 确保新闻出新。所谓新闻, 重视的就是其“新”, 其中主要包括时间、题材以及立意和角度与表现手法的新颖, 上述条件是不可或缺的。以角度新颖为例, 新闻内容的采写新意主要与新闻记者选取角度有关, 必须要保证角度的新颖, 才能使新闻内容更具有看点。

(4) 受大众关注。新闻实际的影响范围同样会对其价值产生直接的影响, 如果影响的范围越大, 其价值就会相应变大。因此, 在进行新闻采写之前, 应对事件的代表性进行分析, 必须要吸引读者目光, 是否会引起行业性或者是区域性的影响等等, 在全面衡量与考虑以后才可以决定是否采写并报道。[4]

(5) 新闻具有积极意义。新闻报道不管是正面报道还是问题报道, 不管是时政新闻或者是社会经济新闻, 新闻记者在采写过程中一定要重点掌握好其舆论的导向性。保证新闻报道内容能够积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应正确引导人, 鼓励人与感召人。在此基础上, 新闻报道的内容还应该能够便于解决存在的问题, 维持社会稳定发展。若新闻内容比较低级或者是庸俗, 甚至是不真实, 就会对新闻读者造成不利影响, 对社会带来危害, 影响社会秩序, 进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结束语

在当今媒体时代背景下, 要想在媒体行业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就一定要保证具备大量的新闻线索, 这是最基本的条件。与此同时, 还应该保证新闻的选题具有一定的特色或者是突破口, 能够受到大众的关注与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姚成润.记者怎样找到好的新闻选题[J].声屏世界, 2013 (7) :52-53.

[2]唐庆余.善待每一条新闻线索[J].小雪花 (小学快乐作文) , 2012 (8) :91.

[3]高伟, 马雪梅.年轻记者如何获得新闻线索[J].新闻前哨, 2014 (8) :63-64.

篇4:浅议电视新闻直播的选题和策划

关键词:电视新闻直播;直播选题;直播策划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91-02

一、直播常态化选题存在的问题

电视新闻直播选题目前包含有仪式性的社会重大题材,如香港回归、三峡截流等重大社会事件;突发性的事件,如恶劣气候、重大交通事故等事件;媒体参与策划的社会活动等。这些选题在具体直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非直播题材进入直播程序

直播常态化,让一些地方会议、过去的动态事件、一般化的静态新闻题材被纳入直播。而事实上,有些新闻用一般制作完全可以达到传递效果,动用直播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财力,还让观众觉得小题大做。比如每年举办的地方“两会”,本身是当地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值得加大宣传力度,但一旦运用直播,冗长的会议、静止的画面,只会让观众感到沉闷[2]。对于已经过去的动态事件的直播,记者出个现场,画面仍然用过去包装好的新闻,给观众展示的只是穿上直播外衣的外在形式。另外一种直播形式就是对现场的平面化浅层次报道,比如农村频发的群众坠落机井事件,直播过程只是注重对现场营救过程的描述,缺乏对事件频发的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这些非直播选题被强行拉入直播程序,纯粹地为直播而直播,不仅起不到直播效果,反而使新闻价值发生了扭曲变形。

(二)突发重大新闻不敢直播

中国媒体机制往往让传播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缩手缩脚,一件突发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不是先从受众本位去判断它的新闻价值,而是先揣摩领导意思,领导同意不同意报道,报道后对地方形象有没有影响?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受众本来极其渴望知晓的新闻信息被媒体自动过滤掉了。即使允许报道,也是发通稿,简单走下过场,不能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知晓欲望。事实上,现代新媒体突飞猛进,一个地方发生的重特大突发事件,即使你电视报纸这些官方媒体不报道,受众也可以通过网络等传播方式获得。面对突发新闻,地方官方媒体的集体失语,带给受众的除了失望還是失望。它反映出我们社会的信息透明化程度还不够,对观众知情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这种做法对树立电视媒体的新闻直播节目的威望是一种严重伤害。

(三)血腥暴力事件直播过度化

一个地方发生的极端血腥暴力事件,在刚刚发生的阶段,受众会由于好奇而强烈关注,如果媒体一味满足受众的好奇心,不加过滤地进行全方位的直播,其血腥暴力的现场不仅会给受众带来心理上的不适,还会引起社会的恐慌。这就牵扯到媒体的新闻自律性和新闻道德的规则问题[3]。比如校园暴力事件,对于这类事件,媒体应主动规避对新闻的详细描述,只做简单的一般性陈述。特别是直接的血腥、暴力画面应该主动避开。媒体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对受害学生家人的心理进行人道主义关怀;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众对此类恶性事件的情绪,不能推波助澜,火上浇油,要担负起到对社会情绪稳定、安抚的媒体责任,要抱着对观众负责的态度来处理这类新闻。

二、确定合适的常态化直播选题的方法

尽管电视新闻直播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主动参与的愿望,有效提升收视率,但是,在探索“常态化直播”选题时,还是要做到宁缺勿滥。从实践看,不是任何新闻题材都适合直播。有些意义不大、缺乏情节、过程拖沓、进展迟缓的事件不适宣直播。因此,直播决策者要做好直播选题的把关工作,精挑细选一段时间里新闻价值较高的题材进行直播,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直播的质量,有效提高电视直播新闻的收视率。

1.选题要有贴近性,以观众为本位。作为地方电视媒体,首先要搞清楚确立的直播选题受众会不会关注,感不感兴趣。只有那些“正在发生”的、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才会进入常态性直播的视野,如对气象、交通等的现场直播报道已经成了美国地方电视台早新闻中的家常便饭[1]。面对突发性事件、灾难性事件,要以受众为中心,及时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实,充分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和知情权,在社会面临危机时,及时引导社会舆论,成为社会公器。同时,在选题选择上,要突出地域性特点,多报道本地新闻,减少对社会发展益处不大的、简单的正面的宣传直播报道。只有那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充分贴近性的题材才更有直播价值。

2.选题要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直播选题的贴近性并不意味着所有关系民生的事情都可以拿来直播。在题材的选择上一般要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看其有没有重要的新闻价值。直播题材要具有未知性,电视现场直播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不可预知性,让观众有所期待。从观众的收视需要这个角度出发,人们没有可能对芝麻绿豆并且是常规化的小事都花时间去关注的,只有那些突发性的,并且是影响范围广的事件才能唤起人们关注和欲知的心理。在进行直播选题确定上,既使是突发事件,也必须具有典型性。一般的车祸、火灾没有直播的必要,但特大事故,只要时间允许我们要尽量直播。当然,做地方电视新闻直播节目,突发新闻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拓展直播选题内容的思路,要跳出鸡毛蒜皮、邻里故事的小民生思维,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民生新闻进行直播。

3.选题要有可供直播的现场。新闻现场直播则以新闻现场为主体,有新闻现场的直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播。因此,新闻直播其基本条件就是追求新闻第一现场,通过所有直播人员在新闻现场的劳动,完成信息生成、信息采集、信息传送、信息接受的同步进行,带给观众我在现场、同为一体的感受,产生电视媒体独有的视听冲击力。因此,适合直播的选题其新闻现场要具备以下特征:悬念性。越是不知道下一步要发生什么的新闻越有吸引力,受众对这样的直播兴趣会非常浓厚。历史性。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时刻,对于观众来说也是有意义的。比如北京申奥成功现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因为其独具的历史意义,受众需要去亲历和见证。观赏性。如果没有悬念性、历史性,那就追求其观赏性。一场名人演唱会、一场体育赛事,都因其强烈的观赏性吸引人们欲罢不能。

三、新闻直播前期策划和现场操作的有机融合

一场新闻直播,不管其大或者小,都无异于一场战役。在确定直播选题后,参战人员要对选题进行前期謀划,做到心中有数,有备而战,否则再精良的直播队伍面对陌生的直播现场也难免会手忙脚乱,影响直播效果。

(一)打一场直播战役要师出有名

前期策划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这场直播活动的主题是什么,做到全面把握整个节目的总体构思。主题不明确,走题跑题。传播出去的信息将有相当一部分是错误的或无效的信息。因此,直播策划班子确定直播任务后,先明确本次直播的主题方向,然后要及时与相关人员沟通协调,吃透各项议程,做出一套详尽的策划方案,来指导现场信息采集中的各项活动,避免现场慌乱和无所适从。对于重大新闻直播,在策划框架完成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必要排练也是新闻直播必需的。通过前期演练,让主持人和现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整体做一个最充分的了解,也有助于整场直播所有岗位人员了解直播进展的每个环节,避免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可能产生的差错。

(二)做好前期背景资料的挖掘整理

在许多常态化直播节目中,往往让现场记者作为直播的一个线索,既可以带出现场的信息,也可以穿插前期采集的相关素材缩编成的新闻片断。这样,直播节目在内容和时空的处理上就可以做到更加的自如,同时既能填补直播中的空白和盲点,又可以提高新闻直播的信息容量和深度。因此,直播人员对各种与媒介事件有关的“边界故事”,比如对事件人物的访谈,对事件前因的追述和后果的预测,对事件相关文化知识的介绍的搜集整理,也是前期策划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做好前期宣传策划

酒香还怕巷子深,对于事前策划好的直播活动,没有观众的关注和参与,只能是一场独角戏。因此直播前的策划要把观众参与度考虑进去,邀请观众参与到直播活动中来。在直播前一段时间内,电视台要进行直播预告,提醒和督促观众观看直播,预先公布事件的时间安排和重大环节,让观众形成直播收视期待,为即将展开的直播活动造势。当然,前期宣传策划也要讲求艺术性,不能将受众的收视胃口吊得很高,最后展示给受众的却是一个乏味的直播节目,这对提升直播新闻节目的影响力有百害而无一利。

(四)直播不停 策划不止

有了详尽的直播策划,并不意味着下一步的直播活动只要按部就班开展。能进行直播的新闻选题其根本特性就在于新闻本身的不确定性,因此,用一个现成的策划去指导一个鲜活的活动现场,显然是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的直播参战人员在熟悉前期策划的基础上,时刻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再策划,做到报道不止,策划不停。在直播过程中,导播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兴趣点的捕捉和典型现场的策划,捕捉亮点,凸显新闻价值。记者和主持人在新闻现场要结合前期策划,准确选择能说明问题,有内容可看,而且有故事可说的现场作为现场报道的背景。同时要选择最佳的现场时机,拍摄到最能说明现场情况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画面,而摈弃一些毫无目的,信息量低的镜头。力争从新闻本体和现场直播的特点出发,将真实的现场,最精彩的瞬间和最鲜活的细节展示给受众,达到直播的效果。

总之,新闻直播前充足的策划可以让参战人员做到心中有数,能有效拓展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直播中的策划则是前期策划的延伸,是直播活动中的随机应变和工作需要,两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是完成一场成功直播的两个必备要素。

参考文献:

[1]朱永祥.将现场直播“常态化”——以美国地方台现场直播报道为例[J].新闻实践,2004(7).

[2]周静.电视直播新闻存在的问题[J].当代传播,2003(5).

篇5:企业文化单选题汇总

1、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2、《日本企业管理艺术》、《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这四部著作的出版问世,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

3、美国学者迪尔和肯尼迪提出,企业文化的类型取决于两个因素: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程度、企业及其雇员工作绩效的反馈速度。其中低风险与高反馈速度的企业文化类型是过程式企业文化。

高风险高反馈:赌博式 高风险低反馈:硬汉式 低风险高反馈:过程式

低风险低反馈:努力工作尽情享受

4、按照威廉.大卫对企业文化的分类,美国企业盛行的企业文化属于A型文化

5、企业文化的特征不包括局部性

企业文化的特征:民族性、持续性、习惯性、人本性、系统性、动态性、整体性

企业文化单选

6、企业文化的切入点不包括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入手

企业文化的切入点:(1)从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矛盾入手(2)从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着手(3)从总结企业的优良传统入手

7、企业文化践行的主体是企业员工

8、按照迪尔和肯尼迪的四类型学说,硬汉式文化对人的要求是强烈进取、乐于竞争

企业文化单选

1、告诉人们“组织将来是什么”是对组织未来状况的美好憧憬,是组织需要通过努力去追求的理想和抱负,它就是企业愿景。

2、企业使命是对企业存在原因的表述,是企业最基本的、使自己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经营目的,是企业一段时期内最基本的发展方向,反映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性质和活动特征的认识。

3、企业精神既是一个企业浓缩、聚集整个时代精神的结晶和闪光点,又是一个企业探索、创造、构塑新的时代精神的微观形势。

4、企业精神是企业群体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形成的一种信念和不懈追求,是某一特定企业基于自身具有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

5、企业精神的特点不包括大众化

企业精神的特点:时代性、卓越性、独特性、导向性

企业文化单选

6、企业文化按作用范围可以分为三大类,即:经营性企业文化、管理性企业文化和体制性企业文化,不包括竞争性企业文化。

7、员工形象是企业员工在职业道德文化、专业训练、文化素养、精神面貌、言谈举止、服务态度和装束仪表等方面的总体素质。

企业文化单选

1、企业文化原则,首先应充分体现集体主义原则的精神

2、现代企业为了谋求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必须寻求义利统一。

3、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4、企业经营的灵魂是诚实守信。

5、“信”中最高层次的境界是信念。

6、现代企业信用文化的基石是正直守信、率先垂范。

7、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就是要求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伦理原则

8、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形成“心理-意识”机制,自觉选择正当功利主义行为的机制是内在机制。

企业文化单选

1、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

2、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机制和外在机制统一于具体的生产实践中。

3、企业文化外在机制建设受到社会、企业、员工三方相互作用和制约。

4、企业文化外在机制建设的一致性,原则是指外在机制建设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一致。

5、企业文化评价的维度包括: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不包括个人经验。

6、在企业文化测量维度的问题上,多维度组织文化模型的核心是价值观。

企业文化单选

1、作为股东应享有的受法律和道德保护的最基本权力,是企业对股东承担的最基本义务,是对企业资产的与拥有权。

2、从企业与股东的关系来看,企业分类不包括有限合伙制企业。

3、董事的善管守信义务包括:董事必须维护企业资产;董事在董事会上有审慎行使决议权的道德义务;对董事竞业禁止的道德义务。不包括董事遵守法律的义务。

4、企业经理层的经营方向是依法为民经营。

5、企业经理层在经商理财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放在首位。

6、企业与员工伦理文化规范的核心是企业和员工的思维与行为习惯。

企业文化单选

1、一个国家生存、繁衍、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础是环境。

2、企业公民对人的责任内控包括:员工安全计划、就业机会均等和反对歧视,不包括遵守法律。

3、经营者为与消费者订立合同而单方拟定的合同条款称为格式合同。

4、供应链竞争不属于企业与其竞争者展开市场竞争的方面。

5、信息竞争中的文化规范问题包括:侵犯商品秘密、散布虚假信息和盗版,不包括限制价格。

6、以欺诈、虚伪表示、诋毁竞争对手、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称为不正当竞争行为。

企业文化单选

1、对于信息创造者来说,创造信息要以社会利益为第一。

2、公民个人生活不受他人非法干涉或擅自公开的权力,控制有关自己信息的权力是隐私权。

3、文化规范主要是靠自律机制来实现的。

4、信息文化本质上主要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5、1986年,提出信息时代四个主要文化伦理议题的是R.O.梅森。

6、科技文化分界论在理论上是形而上学的。

企业文化单选

1、通过自己的工作把会计管理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就是在会计人员充分认识自己应负会计责任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将应负的会计责任担当起来,指的是恪尽职守。

2、在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准备阶段,以财经政策、制度和企业计划为准绳,对企业经济合同、经营计划等所做的合法、合理、合规、经济性审查,使之符合规定的要求,是指事前监督。

3、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灵魂与关键是独立性。

4、注册会计师需要做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应当做到建立属于自己的个人诚信档案。

5、在机构中给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体现了组织上的独立性。

6、客观性与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概念,独立性是客观性的基础,客观性是独立性的目标。

企业文化单选

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其中层次最低的是生理需要。

2、不仅企业文化认识、企业文化情感、企业文化信念和企业文化习惯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训练,而且由“知”转化为“行”,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这体现了企业文化教育的实践性。

3、企业文化修养的核心原则是实践。

4、企业员工通过对企业文化管理原则、规范的认识和体验,使自己形成稳定的、正确区别企业工作中的善良与丑恶、光荣与耻辱、高尚与卑鄙、诚实与虚伪等方面的内在信念,属于企业文化修养的任务。

5、企业文化修养方法的根本是慎独。

6、将从事企业工作看作是谋生手段,不主动发挥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只求得到理想的工作和报酬,道德上也就满足了,这种文化境界是雇佣型。

7、三个层次的企业文化境界的关系是递进的。

企业文化单选

1、儒家文化在华人企业家创业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2、团队主义不属于美国文化体系具有的突出性特征。

3、最初英国企业文化侧重于经济和市场,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企业文化开始转向,侧重于通过文化和心理变化来调动企业人员的事业心。

4、欧莱雅不是德国著名企业。

5、对于Management一词,西方人和中国人分别理解为授权与理智的掌控。

6、终身雇佣制使日本员工有职业保障安全感,更重要的是使员工产生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心理。

7、“企业(组织)有关的不同文化群体在交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矛盾(差异和冲突)时,在管理各项职能中加入对应的文化融合措施,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从而有效地管理企业的过程。”描述的是“跨文化管理”的概念。

企业文化单选

8、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1、企业忠诚管理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是员工忠诚与企业忠诚。

2、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诚信的价值观。

3、控制功能不属于企业文化的功能。

4、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基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篇6:成本会计单选题汇总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反映材料成本的()。A.超支差异“废品损失”账户核算的内容之一是()。B.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不可修复废品的生产成本 “制造费用”科目月末()。D.可能有余额,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 不能采用分类法及与其相类似的方法进行成本计算的产品是()D.零星产品 采用分类法计算产品成本的目的,在于()。C.简化各类产品成本计算工作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如果批内跨月完工产品的数量较大,则完工产品成本可以采用的方法是()。C.按约当产量比例法分配计算采用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的交互分配法,对外分配的费用总额是()。D.交互分配前的费用再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费用 产品成本是指()。A.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 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在实际工作中是()。C.与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结合应用的 产品成本计算的定额法下,若本月产品成本中的脱离定额差异是正数,说明()。B.本月生产耗费超支了 产品成本计算的分类法适用于()。D.品种、规格繁多并可按一定标准分类的产品 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之间的划分标准是()。B.对于计算产品实际成本是否必不可少 成本会计最基础的职能是()。B.成本核算分项结转分步法的缺点是()。A.成本结转工作比较复杂分批法的主要特点是()。A.以产品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 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法的交互分配是在下列各单位之间的分配:()D.各辅助生产车间 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较小,或者在产品数量虽大,但各月之间变化不大的产品,适用的分配方法是()。D.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 工业企业生产类型按生产工艺的特点,可以分为()。A.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工业企业的期间费用包括()。D.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 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支出的各种生产费用的总和,称为()。A.产品成本划分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标志是()。C.成本计算对象某产品经过三个连续生产步骤完工,其成本计算方法采用逐步结转的综合结转法,则需要进行成本还原的次数是()。B.两次 某工业企业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某类固定资产的月折旧率为1%,该类固定资产的月初原值为3000万元,当月增加固定资产的原值为300万元,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的原值为100万元,则当月该类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费为()万元。C.30某企业各项消耗定额和费用定额都比较准确、稳定,且各月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化较大的情况下,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划分的方法一般采用()。C.定额比例法

某种产品经两道工序加工完成。工序的工时定额分别为24小时、16小时。各道工序的在产品在本道工序的加工程度按工时定额的50%计算。据此计算的第二道工序在产品累计工时定额为()。C.32小时

基本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于月末()。C.可以将不同项目的费用按不同标准分配

计算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的分母是可比产品按()计算的本年累计总成本 A.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入产品成本的费用是()。D.生产费用

简化的分批法适用的企业生产特点是()。A.投产批数繁多,而未完工批数较多

品种法的特点是()。D.既不分批又不分步,只分品种计算产品成本

企业成本报表()。B.是对内编报的报表

区分品种法和分批法的主要标志是()。C.产品成本计算对象

确立成本报表的种类、项目、格式和编制方法的单位是()。A.企业自身

.实际工作中的产品成本是指()。A.制造成本

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单步骤生产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是()。A.品种法

属于产品成本项目的是()。B.工资及福利费

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采用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适用于下列产品()。B.各月末在产品数量虽大,但各月之间变化不大

上一篇:读《感恩的心翅膀下的风》有感下一篇:体育运动员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