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模特礼仪的主要原则

2024-04-28

学模特礼仪的主要原则(通用8篇)

篇1:学模特礼仪的主要原则

1.记得问候一下对方

对于很长时间没有见面的朋友再次碰面,我们一定要记得除了寒暄之外要问一下朋友的近况,过得怎么样遇到了什么问题等等。这样会让人觉得你还在关心他,朋友间的友谊还会维持下去。

2.发音标准

演讲时,演讲者必须发音标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因为糟糕的发音,即使演讲家也会遭遇听众的笑场。错误的发音往往会因此而造成所要传达的信息被曲解。如果你的发音需要改进,不要羞于寻求帮助。我们需要纠正我们的发音以保证沟通的有效性。

3.增加你的词汇量

沟通的技巧包括时时更新你的词汇量。很多时候在公众场合由于用词不当,最后只有直面尴尬。这正如盖房子不打好地基只会导致房屋的倒塌。学习新的词汇是提高你沟通技巧的宝贵方法。它不仅能提高你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你更好的交流。一气呵成的叙述能帮助你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有效吸引倾听者的注意力。

4.说出你的想法

当信息被传达时,大多数人会因为怕达不到社会的期望值而羞于表达他们的想法。人们常常在谈话中倾向于保留自己的想法。有效的沟通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5.可以互相体谅

这个说穿了就是可以为对方着想一下,碰到事情时不要只想着自己而不考虑他人。能够为他人想一想的人总是会让人有依赖感,也会让人觉得这个朋友可以交往。当然这个是互相的,不能只想到他人而把自己伤害了。

6.善于倾听

沟通不是单向的过程。倾听与说话一样重要。事实上,大多数交际专家都认为,理想的沟通者听要比说的多。倾诉能缓解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听起来令人振奋,但有时候仅仅倾听就能获得成功。它不仅能丰富你的交际经验,还能让你在其他人身上获得更多的共鸣。

7.多看看自学书籍

自学书籍是提高特定技能的完美指南。交际专家把他们的经验转化为文字,帮助幸运的人们学习沟通的技巧。在大量可供选择的书籍中,我们可以模仿书中提到的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的交际技巧。这些循序渐进的指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帮助我们深刻理解沟通的理念并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

8.理解沟通的细微差别

沟通早已不再局限于口头的交流,而变~~~~与人之间联系的有效方式。沟通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干扰和扭曲信息传递的因素,在传达的过程中信息的内容和含义经常会被误解。理解了这种微妙的差别,会使你更加意识到自我提高的需要。

9.触摸对方的手臂

在谈话中,把手放在对方胳膊上这样的微小动作,可以帮助你们之间建立一种微妙的默契!触碰满足了双方肢体接触的良好愿望,你会发现你们的情绪都变得平和。很快你会发现这个小动作给你带来不可思议的好处:面对你提出的要求,别人不再毫无情面的直接说不了!身体语言多多益善,但也要注意分寸,不熟的人太亲密反而会怪怪的哦。

10.简单的微笑

朋友时长没有见面刚碰面的时候我们要保持微笑,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让朋友以为在对方的心里还是很受欢迎的。一个简单的微笑就可以解决!

11.笑一笑

不要以为只有心情好才能笑,研究证明,假装微笑其实是个心理假动作,仅仅微笑这个动作也会让你更开心。当然前提是你那会儿心理并不难受。当我们微笑的时候,大脑会向我们传递信息:我很幸福。然后我们的身体就会放松下来。而当我们向别人微笑时,对方也会感觉更舒服,大部分人都会回报以微笑,这个良性循环的确会使我们更快乐。

12.能幽默一点

我们经常会发现生活那些爱开玩笑爱讲笑话的人们总是生活中的核心,他们也总是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人们也愿意亲近他们。这也说明了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幽默是一剂良药。

13.站得近一点

与朋友亲人聊天甚至出游时,任何时候,我们都习惯跟人保持着自己的安全距离。每个人的安全距离是由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家庭环境,甚至职业习惯决定的,远近不一,但是距离并不一定总是产生美,有时候恰恰是这个距离成为你和朋友之间隔阂的罪魁祸首。下次与朋友谈话时,勇敢地迈近一点吧,你会发现站得近,你们的心灵也更近了一些。

14.保持眼神的交流

每一个谈话者都认为,吸引听众的完美方式就是与其保持眼神的交流。谈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往往会将其摇摆不定的注意力吸引到交谈中。如果你想提高你的沟通技巧,想吸引住你的听众的注意力,记得说话时直视他的眼睛。眼神的交流能使谈话者的注意力无形之中集中起来。如果没有眼神的交流,言语交际甚至是完全无用的。

15.口齿清晰

一些人的发音总是使倾听者很费解。在沟通中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加以重视。清晰的发音会使信息的传达更加有效。这不仅需要深入了解口语发音,更需要努力改善语音缺陷。

如何有技巧的批评他人

1.批评也要看关系

忠言未必逆耳,即便你是好意,对方也未必会领情,甚至误解你的好意。除非你和对方有一定的交情或信任基础,否则不要随意提出批评。

2.批评也可以很悦耳

比较容易让人接受的说法是:「关于你的……,我有些想法,或许你可以听听看。」

3.时间点很重要

千万不要在星期一早上,几乎多数人都会有「星期一忧郁」的症状。另外也不要在星期五下班前,以免破坏对方周末休假的心情。

4.注意场合

不要当着外人的面批评自己的朋友或同事,这些话私底下关起门来说就好。

5.同时提出建议

提出批评之外,还应该提供正面的改进建议,才可以让你的批评更有说服力。

※回话时,要小心

6.避免不该说出口的回答

像是:「不对吧,应该是……」这种话显得你故意在找碴。另外,我们也常说:「听说……」,感觉就像是你道听涂说得来的消息,有失得体。

7.别以为每个人都认识你

碰到曾经见过面,但认识不深的人时,绝不要说:「你还记得我吗?」万一对方想不起来,就尴尬了。最好的方法还是先自我介绍:「你好,我是~~~,真高兴又见面了。」

8.拒绝也可以不失礼

用餐时,若主人推荐你吃某样你不想吃的东西,可以说:「对不起,我没办法吃这道菜,不过我会多吃一点~~。」让对方感受到你是真心喜欢并感谢他们准备的食物。如果吃饱了,可以说:「这些菜真好吃,要不是吃饱了,真想再多吃一点」

9.不要表现出自己比对方厉害

在社交场合交谈时,如果有人说他刚刚去了纽约1星期,就不要说上次你去了1个月,这样会破坏对方谈话的兴致。还不如顺着对方的话,分享你对纽约的感觉和喜爱。

10.不要纠正别人的错误

不要过于鸡婆地纠正别人的发音、文法或事实,不仅会让对方觉得不好意思,同时也显得你很爱表现。

11.别回答「果然没错!」

这是很糟的说法,当对方听到这种回应时,心中难免会想:「你是不是明知故问啊?」所以只要附和说:「是的!」

12.改掉一无是处的口头禅

每个人说话都有习惯的口头禅,但会容易让人产生反感。例如:「你懂我的意思吗?」、「你清楚吗?」、「基本上……」、「老实说……」。

13.去除不必要的「杂音」

有些人每一句话最后习惯加上「啊」等语助词,像是「就是说啊」、「当然啦」,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就会显得不够庄重稳重。

篇2:学模特礼仪的主要原则

举例来说,如果对方是厨师,千万不要说:「你真是了不起的厨师。」他心里知道有更多厨师比他还优秀。但如果你告诉他,你一星期有一半的时间会到他的餐厅吃饭,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恭维。人们都愿意获得称赞,却都吝于称赞。尤其在中国,人们更不善于表达感激、喜悦和心仪。调研证明,经常接受称赞的人,更愿意赞美别人,而更愿意赞美别人的人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幸福指数。家长们通过捕捉孩子成长中的点滴,多多赞美表扬会更大程度激发和树立孩子们的自信。当然,教会孩子礼貌面对赞美,对别人的赞美说声“谢谢”也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没有必要以赞美回复赞美,但直接否定别人的赞美可是不礼貌的。如“你的这件衣服很漂亮”,回答:“我一点都不喜欢。”

2.透过第三者表达赞美

如果对方是经由他人间接听到你的称赞,比你直接告诉本人更多了一份惊喜。相反地,如果是批评对方,千万不要透过第三者告诉当事人,避免加油添醋。

3.客套话也要说得恰到好处

客气话是表示你的恭敬和感激,所以要适可而止。有人替你做了一点点小事,你只要说「谢谢。」、「对不起,这件事麻烦你了。」至于「才疏学浅,请阁下多多指教。」这种缺乏感情的客套话,就可以免了。

4.面对别人的称赞,说声谢谢就好

一般人被称赞时,多半会回答「还好!」或是以笑容带过。与其这样,不如坦率接受并直接跟对方说谢谢。有时候对方称赞我们的服饰或某样东西,如果你说:「这只是便宜货!」反而会让对方尴尬。

5.有欣赏竞争对手的雅量

篇3: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研究

一、西周时期的家庭礼仪教育

周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并认为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 《礼记·大学》中就明确提出了“欲治其国, 先齐其家”的观点[1]35。家庭教育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龄前婴幼儿和青少年全体, 其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祖父母、父母、兄长和家庭教师等。

在《礼记·内侧》中详细记载了从“子生”及至“十年, 出就师傅”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礼仪规范。对青少年在家中所要实行的行为礼仪也有明确的规定, 其中包括梳洗打扮、向长者问好、打扫居室以及起拜等。女孩的教育与男孩相比, 有很大的不同[1]36。《内侧》中有详细记载, 记述了女孩“十岁不出”, 在女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有关“妇道”的内容, 从言语谈吐、着装打扮、行为修养、性格脾气以及生活实际操作等方面, 对女性要学习的相关礼仪作出了严格的规定[1]37。同时, 周人还注意到了胎教的重要作用。例如, 周文王的母亲, 在知道有了身孕之后, 便“不视恶色”“、不听恶声”“、不出恶言”。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也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焦点。由武王的身上, 我们可以看到文王身教的实效。在家庭教育中, 家庭教师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礼记·内侧》中记载孩子降生以后, 在诸人中选取能够带给孩子“温、良、恭、俭、让”以及宽容、孝慈等优秀品质的人, 其中家庭教师排在首位。此外, 对青少年的礼仪教育还表现在家庭中所举行的如冠、寿、婚、丧以及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1]38。

二、西周时期的学校礼仪教育

西周的学校在商代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 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其中国学又分为两个阶段, 即小学和大学。小学又细分为两种:一种是贵胄小学, 建立在宫廷附近;一种是一般小学, 建立在郊区。大学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设立在周天子都城里的大学, 成为“学宫”, 因其建立在辟雍的四门, 又称之为“辟雍”。天子有时会来这里泛舟或射箭, 因此有人也称大学为“大池”或“射庐”[2]55。这类大学同时也是养老、祭祀以及举办其他各种典礼的重要场所。另一种是设立在各诸侯都城里的大学, 称为“洋宫”。关于西周时期的乡学, 说法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西周时期, 天子都城、诸侯国都以及郊区都建立了各级学校。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客体及其教育内容。西周时期所设立的各级学校, 基本上都是专为贵族子弟服务的, 教育的客体主要包括士子与国子的贵族子弟以及部分平民子弟。有时候, 天子也要到大学“承师问道”。士子, 指周朝天子以及各诸侯国的太子。国子, 是指王公贵族的子弟[2]133。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 《师氏》中有明确的记载。对于国子教授三德, 即至德, 使之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敏德, 使之严于律己、信守承诺;孝德, 使之明晓逆恶。教三行:孝行, 以侍父母;友行, 以尊贤良;顺行, 以敬师长。《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中记载, 保氏为国子教授礼仪, 讲授礼、乐、射、驭、书、数六艺以及朝廷之容、宾客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丧纪之容与祭祀之容六仪。其中, 射也作为一种礼仪。同时其还要学习宾、军、吉、凶、嘉五礼。《王制》还记载, 司徒还研修六礼, 以节民性。其中六礼, 是指冠、祭、飨、婚、丧、相见六种礼仪。在西周时期, 教授礼仪知识的老师还有国老以及庶老。礼与乐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 行礼离不开乐。《礼记·文王世子》中指出, 乐修外。只有礼乐并行, 才能使其成为一个恭恭敬敬、温文尔雅的人。大司乐、大小胥等作为乐师系统的官员, 都承担着在学校教国子乐舞的责任。《大司乐》中记述, 大司乐以乐德、乐语以及乐舞等教授国子。乐师掌管着小学教育。《春官·乐师》中记载, 乐师教国子小舞。其中, 小舞是指在年幼时学习的舞蹈。除了礼、乐之外, 国子们还要学习射、御、《诗》、《书》等内容[3]79。

关于西周时期学校礼仪教育的入学年龄与学习内容。由《礼记·内侧》中对入学年龄以及相应的学习内容的记述中, 可以看出, 儿童在儒学的最初几年学习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的礼仪与知识技能, 过了13 岁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乐舞等较难的内容。到了20 岁行冠礼之后, 开始学习专门的礼仪制度, 其间, 还要继续学习乐的知识。这种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做法, 非常符合教育规律的发展。从《大戴礼记·保傅》中我们可以看出, 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洒扫、应对以及进退之礼;明白一些处友、事兄、事父以及事君之道;知晓一些饮食之节、礼仪之则以及相对简单的基础文化知识[3]156。其中说到的“履小节”就是指学习并实践洒扫、应对以及进退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的礼仪。

西周学校礼仪教育的教学方法。西周的学校有不同的场所、层次与科目, 学制长且具有定期的考核措施, 因此, 其课堂教学比较正规。在西周的各级学校中, 学习内容多, 涉及范围广, 因此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只有实施大量的实习与实践活动,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西周时期各级学校非常注重实施情景教学法, 使学生们置身所涉情景之中, 真切地感受相关的礼仪知识, 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3]212。情景教学法主要通过学校不定期举行的各种典礼活动而开展, 客观上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直观、生动且亲身参与其中的礼仪教学形式。西周的礼仪教育是遵循着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 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进行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现代教育影响深远。西周时期, 学校对国子们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对于迟到的学生, 小胥会惩罚他们饮酒, 对于在乐舞训练中表现不认真的国子, 小胥会对其进行鞭笞。《礼记·学记》中记载, 当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体罚学生的教鞭。可见, 西周时期的学校对于学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 有一套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

三、西周时期的社会礼仪教育

社会教育, 是指官府通过下发政令以及所倡导实施的礼仪, 对社会民众进行劝谕、诱导, 以实现教化的目的。社会教育中的有关礼仪与学校中的礼仪教育联系密切, 它既延伸了学校的礼仪教育, 同时也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实践证明, 这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 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官府下发的教谕。西周时期, 凡是天帝、周王和官府下发的政令或言论, 统称为“教”。《周礼·大灾》中详细记载了大司徒的职责范围。其中一项职责便是借助六行、六德与六艺“三物”教化万民。大司徒还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活习惯的居民实施“十二种教育”, 而且还要在每年的正月初一, 为王侯公卿宣布教典。而小司徒的职责是在每年的正月, 结集属官一起观览悬于象魏上的教典, 并督促他们积极执行[4]99。《周礼》中, 任职于地方官系统的官吏一般都承担着教化民众的责任, 因而被统称为“教官”。而掌管着天神、人鬼与地示之礼的官吏则被称为“礼官”, 隶属于春官系统。社会中的“教官”与“礼官”, 分别起到了教化与普及知识的作用。“九嫔”是设立在宫廷之中, 专门教育嫔妃的女官, 教授嫔妃如何按照礼仪侍奉天子。西周时期, 在社会上举行的不同规模的典礼形式异常频繁。西周时期的典礼有以下几种。射礼, 包括大射、宾射、乡射与燕射。军礼, 这种礼仪比较繁琐, 出征前、出城后、踏上征途时、行军途中以及凯旋归来时祭祀过程中入太庙的仪礼等, 划分比较细致, 要求比较严格。军事化教育与训练, 包括专门的训练以及普通的军事演习。祭祀礼仪, 包括祭祀山川、天地与鬼神等。人生礼仪, 诞生礼、冠礼以及婚丧礼等。通过社会中这些频繁的典礼活动, 为西周民众的礼仪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实践性基础, 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对礼的学习与接受[4]192。

从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的形式中, 我们可以整理总结出这一时期礼仪教育的特点, 即受到王室的高度重视;从小抓起, 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孩子成长过程的始终;礼乐结合、全面发展, 综合提高学子的综合素质;注重实施情景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完成。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形式及其呈现出的特点, 对当今的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政府要深刻认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实施的迫切性, 花大力气建立健全礼仪教育制度体系, 及时出台学习礼仪的相关政策, 营造良好的学礼氛围, 鼓励人人学礼仪、讲礼仪。从娃娃抓起, 实行终身教育。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孩子的整个求学过程中, 并注重胎教以及做好学生毕业后的有关礼仪的再教育工作, 使礼仪这一系统工程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修养的终身教育项目。注重礼仪教育和道德教育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倡导礼仪教育的外在形式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在塑造, 全面提升全民的道德人文素养。实施情景教育, 注重礼仪教育的可操作性与实践性。在教育教学中要适时设置情境, 帮助学生准确把握礼仪中的细节。礼仪教育不同于单纯的知识教育,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不仅要了解礼仪的具体要求与规范, 同时也要积极地去实践。

摘要:西周时期的礼仪教育在我国礼仪制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为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礼在礼仪制度建设上取得的较高建树, 与其礼仪教育制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西周时期,礼仪教育,礼仪制度

参考文献

[1]朱筱新.从“礼仪”谈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 .

[2]刘向.列女传·周室三母[A].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Z].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保傅[M].中华书局, 1983.

篇4:职场中演讲礼仪的原则与技巧

关键词:演讲;礼仪;原则;技巧演讲是为了宣传思想、阐明主张,以期达到吸引人、说服人、鼓舞人或争取听众拥护和支持的目的而进行的正式语言活动。在职场交往中,演讲活动常常基于欢迎、欢送、祝贺、答谢、介绍、竞聘、宣传、论证、统一思想、鼓舞士气等实际工作的需要。成功的演讲应把握好礼仪性原则并熟练掌握演讲技巧。

一、演讲礼仪的原则

演讲者在演讲中应坚持的原则、应持有的行为表现和态度是由演讲的内容、场所、对象等决定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演讲礼仪性原则包括谦恭、自信、真诚和应景。

(一)谦恭。尊重是礼仪的本质属性和马斯洛理论中的较高层次需求。任何人都不喜欢狂妄自大、颐指气使的人,无论面对任何演讲对象都应以尊重为前提,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被听众接受,进而说服听众。要适时地对每一位演讲对象表示好感、敬意和尊重,如开始时的问候、致辞中的答谢、交流中的敬语、临别时的赠言等。

对别人尊重即是对自己谦恭。介绍自己时要谦虚,在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同时指出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有时并不会影响自己的形象,反而会给听众实事求是、谦和客观的感觉,增加信任度,只有夸张地吹嘘自己才会令人反感。在提到他人时,应看到他人的长处,虚心地、诚心诚意地指出其专长、成绩和不同凡响之处,切忌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更忌旁敲侧击、隐喻暗示别人不如自己。在遇到听众插话、质疑和刁难时,一定要冷静、镇定,保持应有的风度。

(二)自信。展示自己的风采与赢得别人信任的前提是充分的自信。演讲时,要胸有成竹,充满自信、面带微笑,勇于与听众进行面对面的眼神交流,将友善的目光投向听众,以寻求自己的支持者。当遇到冷漠、挑剔、不友好、不信任的目光时,可以避开或主动微笑或身体前倾点头示意,这些将有助于提高自己坚信演讲成功的信心。

在竞争性的演讲中更要相信自己能够在某岗位上施展才华、做出出色的成绩,切勿自惭形秽或底气不足。可以肯定自己的成绩、优点,表述自己付出的努力,从经历、学历、职务等方面说明自己对工作的胜任,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取得听众的信任。

(三)真诚。在演讲中,要想赢得听众的支持和理解,必须要以真挚的情感去感动听众。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相互理解、相互支持需要的是真情实感、以情动人。出自虚话、套话或废话的感谢、祝贺等用语与发自内心的恳切、诚挚等语言在语气、语调、声音等方面是明显不同的。在宣介性演讲中,既能展示某产品、某项目的长处,又能诚实无欺地适度地提出某产品的弊端或某项目的不足之处,会使听众更为信服。在竞聘性演讲中,声情并茂地讲述自己对于职位的渴求和兴趣,对工作所做出的贡献,就能用自己的责任心去感动每一位听众,为演讲带来成功。

(四)应景。凡事都因为性质的不同而要讲究场合和度、火候和分寸。通常科学家的演讲在于论证、政治家的演讲在于鼓动、商人的演讲在于营销、社会学家的演讲在于认同。不同的场景、性质、内容和目的决定了演讲形式差异。欢迎性的演讲应谦恭、诚恳和热情,欢送性的演讲应表达温暖和依依惜别之情,祝贺性的演讲应包含喜庆、愉悦和激动,答谢性的演讲应诚心诚意、热情洋溢,宣介性的演讲应客观真实、诚心诚意。

二、演讲礼仪的技巧

(一)言辞技巧。语言是人们传情达意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适合于表达演讲者真情实感的语言需要从言辞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充分考虑。

1.内容要准确、简洁、修饰。要用最适合于表达自己真实情况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力争准确和简洁。否则,语言啰嗦、用词含糊、叙述繁琐是对他人时间和精力的浪费,也是对听者的不够尊重和体谅。需掌握遣词造句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语法知识。有分寸的、礼节性的语言表达还应要大众化、通俗化、明快化,不能一味突出深度和理论高度而使用晦涩难懂的辞藻,使演讲变得枯燥、抽象,也不能用谐音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造成不必要的联想和误会。明快的语言便于大家理解和接受,也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演讲中融入形象化的比喻和修饰,可以感染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人的兴致和想象力,从而深深地被演讲者所吸引。

2.表达要声情并茂、感人。演讲者要以真挚的情感来感动听众,以情动人,除了丰富的内容,还应用自己的语音、语调、语速等表达出自己的信心和责任心,吧本来无情感的内容变成声情并茂、动人心脾的感人之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中获得演讲的成功。

声音因为有了情感才会调动听着的情绪。演讲者要善于运用声音的高低去表现情感的变化,让听众感受到讲述者真挚的情感和善良的心灵。有理不在声高,不能声嘶力竭,叫喊只能制造杂音,只能震人耳鼓,无法震撼人心,不能带来听众的配合和认同。相反,虽然大音希声,但应该气势恢宏之时却嗫喏诉说,又无法鼓舞和振奋听众。因此,要以发音清晰为前提和保证,注重声音的的节奏。语音要抑扬顿挫,声音的高潮和低谷相宜,深思与振奋并存,张弛与舒缓同在。用短句加快节奏,用铿锵的语气表达深情,平直的声音没有起伏,不能引起共鸣,也传达不了感情,不利于达到演讲的目的。

(二)姿态技巧。演讲者的姿态、风貌、举止、表情都应该给听众以协调乃至美的感受。姿态即用表情、眼神、手势、站姿、移步等来表达语意的动态举止。演讲时要配合身体语言,用动作表达人的真实情感。姿态语言是演讲者不可缺少的直观性语言要素,会影响演讲的效果。一个善于掩饰自己的人,也会从形体上暴露内心情感的蛛丝马迹,正如观察演讲者的姿势能够预测演讲者的态度一样,反之亦成立,即演讲者的姿势能够影响听众的心态。一个落落大方、热情亲切的演讲者会取得听众的信任,一个畏缩羞怯、木纳迟钝的演讲者会使听众拒绝其观点。

演讲者要具有传神的眼睛,演讲者的巨大热情、极度愤怒等喜怒哀乐会从眼睛体现出来。站在台上,可用灯塔原理来扫视台下,留意将目光送给两侧和后面几排的听众。双眼要始终注视听众,不能只盯着某一个人或把头歪向并局限于某几个人。

手势是演讲的第二语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和激励作用,手臂的动作是最引人注目的,是旗帜和指挥棒,在激昂的演讲中,振臂一会,可带动台下一齐互动,掌心向上且手臂向下压后抬起表示将对方托起以示尊重。手臂摊开表示无可奈何,手臂抱胸表示自我防卫,手臂背后暗含有所保留或居高临下。

要想从语言、气质、举止、神态、感情、意志、气魄等方面充分地表现出演讲者的特点,站立是显露形象的最佳表现形式。腿脚向前迈出一步表示下定决心,跺脚表示愤恨和决心,身体前倾表示主动友善。

结语:总的来说,只有把握演讲礼仪的原则和技巧,才能与听众打成一片,与听众身心交融,用内心的真诚换回理念的一致、思想的共鸣、观念的碰撞。

参考文献:

[1] 唐晋.领导干部礼仪大讲堂[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8.8

[2] 段展样.公务人员礼仪知识读本[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5

篇5:浅谈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途径

1. 明之以礼, 开展礼仪认知教育

从古至今, 我国都是文明礼仪大国, 文明礼仪与我们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经济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这也催生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反观礼仪教育则需要从学生小时候就要抓起, 学生处于小学阶段因为其年龄较小, 理解和认知能力都还有待加强, 所以在对学生灌输礼仪教育的时候, 一定要注重贴近孩子们的生活, 做到具体而非抽象。例如:可以开展情境教学, 课上可以选择两个小学生, 他们之间相互模拟一些情境, 在相互见面的时候要面对微笑, 并主动说“你好”, 对于年长的则说“您好”;在和别人道别的时候则说“再见”;请别人帮忙的时候要说“请”, 接受别人的帮助后要说“谢谢”;要是不对别人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或者有愧于别人的时候要及时说“对不起, 请原谅”等。因为人和人相处,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礼貌用语, 一定要把这些礼仪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并且无形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与人交往中去。

2. 动之以礼, 践行礼仪实践活动

知的目的在于行, 礼仪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它的实践性。学校积极开展文明礼仪体验教育活动, 让学生在体验中知礼明礼。也就是说礼仪教育的实施, 应该从身边细小的事情做起。

3. 导之以礼, 营造礼仪教育氛围

学生受到的教育不光是来自于学校, 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 家庭教育中也要注重对孩子礼仪教育的日常教化, 学生文明礼仪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取得一致, 形成合力, 才能获得整体效应。一个从小注重礼仪的孩子, 长大后也能够在社会中更好的处理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并且从小注重礼仪教育, 对于全社会营造礼仪氛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4. 约之以礼, 加强礼仪制度管理

礼仪教育要与学校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礼仪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而行为约束的可靠途径是管理制度。要依靠制度来约束人, 而不是用人来约束人。通过礼仪制度建设, 在礼仪行为习惯的教育训练中, 要注重相关制度的建设, 这样子可以对一些事情起到一个规范作用, 对于开展礼仪教育的老师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学生礼仪教育不能是口头的, 最终都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礼仪常规。礼仪教育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贴近于实际, 并且落实匹配的制度, 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 从日常小事做起, 注重坚持和不断训练、改进, 学生才能从小受到良好的礼仪熏陶, 从小养成讲文明, 讲礼仪的好习惯, 对于其今后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5. 树立榜样,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尤其是在小学教育中, 学生们也都喜欢和榜样同学交流、沟通、做好朋友, 都争相恐后的向其学习。小学礼仪教育的开展, 要为每一个学生都匹配一个成长档案, 老师要做好相关的成长记录, 每一周开一次班级会议, 然后和学生们交流, 沟通, 反思这一周自己做得不好地方, 并且对于有些学生做得很好的礼仪, 要进行一定的精神鼓励, 并号召其他学生都向她学习。老师在礼仪教育中, 要结合孩子的特点, 适当的评选一些榜样, 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其他学生都朝着这个方向去做, 去努力, 不断鼓舞和激烈孩子们进一步向前发展, 加快自身成长。

6. 礼仪养成, 家校协同

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礼仪行为, 实则也反映出了其受到的家庭教育。我校地处农村, 农村受教育的范围和程度都相对较低, 因此这也影响到了我校学生整体的素质。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主要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都要落实好。孩子们接触最多的就是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家长的言谈、礼仪规范对学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 一个学生的家长成天在孩子面前爆粗口, 那这个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势必会受到不良影响, 如果学校方在不及时开始礼仪教育, 那这个学生在和其他学生发生争执的时候, 就有可能爆粗口还击其他同学。家长们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加全面的发展, 就需要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对于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好的习惯要和老师及时交流、沟通, 帮助孩子尽快改正,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更健康的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 要想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习惯, 就需要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应,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接班人。

7. 结束语

总之, 礼仪教育教是教给学生怎样做人, 怎样处事, 怎样构建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怎么样和其他的人交流、沟通。礼仪教育要想取得一个好的效果, 不应只是采取一种单一的方式, 还应与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让学生学礼仪, 知礼仪, 用礼仪。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需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习惯培养。我校秉承小学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教育观, 也是我校确立“礼文化”特色的初衷, 因为礼仪教育很大程度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

摘要:把礼仪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色项目, 然后在这个特色项目的基础上发展成学校特色进而发展打造成明通小学礼文化特色。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礼仪教学, 并且也探索出了一套强化礼仪教育的方法。本文主要从礼仪认知教学、礼仪实践活动、礼仪教育氛围、礼仪制度管理、榜样的示范作用、家校协调、持之以恒几个方面来阐述, 通过礼仪养成教育, 为学生今后更好的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也帮助学生自我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农村学校,礼仪教育,途径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概论》 (孙孔懿著)

篇6:相亲礼仪四原则

衣着原则

做自己,合适最重要。如果你个性开朗豪爽,那么千万不要企图用蕾丝花边配高跟鞋来塑造乖巧淑女这种明明不是自己的形象。想给人留下好印象,不能靠伪装。这世上原本就有千万种形态各异的美,你该展现属于你的那一款。

干净整洁。如果你实在没有时间去为自己精心挑选一套服装,那么至少也请你做到干净整洁。短而干净的指甲,清爽的头发,脸上不要泛油光,这些细节也占据外表分数的极大一部分。

慎用香水。相亲需要较长时间近距离相对、交谈、沟通,所以香水宜淡不宜浓,千万不能给人带来压迫感。如果没有把握,宁愿不用。

化妆原则

自然效果的淡妆为宜,千万不要用太浓重的眼影,比如黑色的烟熏妆,你要知道过半的男人在相亲时都无法接受对方画着这种过于浓烈的眼妆哦。所以我们最好还是营造自然的眼妆为妙,这样可以让你看上去天生美貌,但是一定要刷上睫毛膏,这样才可以放电嘛。

唇彩腮红不能少,因为如果相亲对象有自然光泽的唇色,80%的男人会对其有好感,而过于艳的红唇因为太强,往往会赶跑大部分的人。因此建议大家画个粉色系唇色吧,这可以让你显得很甜美,从而拉近你们的距离,另外可以在双唇的中间位置涂上水质感唇彩,能让唇形看起来更加的满,而腮红会让你看起来面色红润,容光焕发。

过半的男士都比较喜欢自己的相亲对象有着浅色自然系列,并且有光泽的指甲油颜色。所以让自己的指甲看起来干净舒服些吧,你可以试试经典的法式甲,这种大气又高贵的感觉,一定能让你在他心中加分。

饮食原则

相亲一般都会选择在餐厅进行,初次见面如何点餐有讲究,点多了贵了给人奢侈浪费的感觉,点少了便宜了显得对方小气寒碜。

可以点些可口的饭菜,一顿饭花个一二百,对方会觉得你善解人意,会过日子。而且,不要贪多、贪贵,多了吃不完,打包不好看,浪费,贵的未必就好吃。一般来说,男士都愿意为你点份木瓜炖雪蛤,或其他养生汤的,一汤一菜一饭基本就够了。

吃相很重要!很多相亲失败之处就是自己或对方不注意食相。礼貌用餐不但是相亲礼仪成功的关键,也是个人修养、受教育程度的体现:比方说接听手机,在用餐时无论是商业或朋友来电,最好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然对方会觉得你的注意力不在她身上。不要发出大声咀嚼或呼噜吃面条喝汤的声音,说话时嘴巴里不要含着东西,骨头吐在骨盘子里而不是桌布上,不要大声呼喝服务员等等。

谈吐原则

单对单约会时,应保持礼貌和微笑,在对方面前的一举一动都表现出良好的教养与气质。谈吐大方,态度热情友善。不可表情木讷,目光闪烁,或夸夸其谈,过度表现自己。多人相亲时应对所有参与者彬彬有禮,要注意照顾到在座的每一位,就算在参与者中发现了自己心仪的对象,注意不要表现出对对方过于明显的热情而冷落同桌的人。在整个约会中神态大方,谈吐自然,以展示自己成熟的人际关系能力。在有亲友陪同的场合时,须面带微笑,礼数周到,举止大方稳重。

在相亲、相处中,互相尊重、理解这应该是情感中起码的礼貌和教养,懂得恋爱礼仪的人往往能很快收获爱情。相反,则有可能成为屡战屡败的爱情终结者。

篇7:学模特礼仪的主要原则

一、坚持寓道德教育于礼仪教育之中的原则

礼仪与道德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 正所谓“礼者, 德之基也”, “人而无礼, 焉以为德”。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 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 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礼仪不仅反映个人的精神面貌, 更能折射出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风貌、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文化特色、公民素质的重要标志。人们对礼仪的学习和运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接受熏陶和教育, 提高道德是非辨别能力, 陶冶道德情操, 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自律精神的道德社会化过程。

大学生礼仪教育属于德育的范畴, 其目标是德育目标的一部分, 更是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 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礼仪作为道德的外化和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 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外部强化作用。因此, 地方高校应将礼仪教育作为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切入口”, 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从具体的礼仪行为培养做起, 促进大学生养成礼仪习惯, 增强礼仪意识, 塑造礼仪精神, 从而实现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渗透, 达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提高礼仪修养的同时, 潜移默化地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道德品质。这对于提高地方高校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突出的作用。[2]

二、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的原则

“礼”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中, 是一种制度秩序, 更是一种道德规范。孔子将“礼”既作为治国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础, 又视为个人追求德性崇高所必需的修养环节与修养过程。他在教授学生知识中, 将礼仪作为必修的课程, 其所授“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之礼在很大程度上是礼仪的内容。孔子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的思想, 教导人们唯有修养上注重礼节、仪表与质朴品格有机结合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荀子提出:“人无礼则不生,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并把礼与法相提并论, “礼仪者, 治之始也”, “礼仪制而制法度”。管子把礼仪视为立国的精神之本, 指出:“礼义廉耻, 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 国乃灭亡。”

中国传统社会里, 主要是通过学礼、用礼、保礼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 保证社会道德准则的实施的。《三字经》、《弟子规》、《颜氏家训》、《仪礼》、《周礼》、《礼记》等著作中, 都涉及了古代礼仪的各个方面。从礼俗到礼制, 从儿童教育到成人教育, 包括对人的吃穿住行都做出了详细的礼的规范, 形成了完备的礼仪教育规范体系。

礼仪是具有时代性的。现代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在具体的礼仪规范上不必囿于古礼, 而应加以调整与现代社会相符。传统礼仪的精髓不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相反, 当前我们更需积极汲取传统礼仪中的精华, 将“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中华传统礼仪精神传承下去, 这是文化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 更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因此, 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坚持以传统礼仪为基础, 通过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组织学生重读礼仪经典著作, 学习名人的礼仪修身故事, 深入挖掘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观等活动, 对学生进行礼仪熏陶教育, 从而使学生体认中华传统美德, 唤起内心向善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传统礼仪精神的认同感, 继而坚定学生学习礼仪的信念, 主动担负起传承与发扬礼仪文明的重任, 发挥文化育人、文化立人的作用。

三、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

所谓“知”, 就是知晓, 就是要懂得、明晰关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原则、要求等规定;“行”, 就是实践、行动, 就是要用礼、守礼,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自觉遵从礼仪的行为习惯等。在礼仪教育实施过程中, “知”与“行”不能割裂。“知”是前提、是基础、是准则, “行”是贯彻、是执行、是落实, “知”的目的最终在于“行”。所以, 地方高校礼仪教育应使学生不仅学礼、知礼、懂礼, 更自觉用礼、守礼, 做到知行合一。

礼仪修养的形成首先要“懂礼”。部分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无礼”的礼仪失范行为是因为其“无知”即缺乏礼仪知识。因此, 地方高校首先要通过开展礼仪教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礼仪知识, 使学生获得更多关于礼仪的理性认识, 避免因缺乏礼仪知识而出现实际行为不符合礼仪规范, 或者由于对礼仪知识的错知而导致错误行动等现象。

其次, 地方高校要强化学生礼仪行为训练, 使学生准确地运用礼仪常识和规范, 提高文明礼仪的使用程度, 继而形成礼仪习惯。“习惯不是一般行为, 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 是经过反复练习养成的语言、行为、思维等生活方式, 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条件反射。”[3]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 对于具体的礼仪规范就不能光说不练, 应通过持之以恒的行为养成训练将知识讲授、模拟训练和日常养成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将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素质。基于此, 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学校典礼、会议等场合将礼仪训练融入生活实践中, 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积极开展礼仪知识竞赛、礼仪标兵评选、演讲赛等各项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礼仪修养;通过经常性组织礼仪专题讲座、校园不文明行为评选等活动, 让大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和评议, 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 形成践行礼仪的内驱力。继而促使学生自觉规范言谈举止, 提高内在道德品质、思想境界、精神气质和文化涵养, 达到知书达理, 最终实现“修于内, 形于外”。

四、坚持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原则

礼仪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践行礼仪不可能一蹴而就, 礼仪素质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部分学生在礼仪课程学习期间进步明显、提高迅速, 随着课程结束和时间的推移, 学生没有了特定的环境和督促, 一旦礼仪习惯没有养成, 言行就可能会逐渐恢复到学习礼仪之前的状态。要想让学生做到时时习礼、处处用礼, 关键是培养学生的礼仪习惯, 使学生的礼仪行为带有内在情感的自觉性, 使守礼成为一种价值观、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因此, 地方高校必须遵循礼仪教育的客观规律, 树立长期理念, 持之以恒地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一方面要重视课堂这一礼仪教育的前沿阵地, 建立科学的礼仪课程体系, 把礼仪课程贯穿到大学生在校的各个学期, 而不是仅仅一学期结束。另一方面, 要修订和完善大学生礼仪行为规范, 充分运用校园媒介, 多途径渲染文明礼仪氛围, 创新礼仪教育实践形式, 营造良好的礼仪养成氛围。

同时, 大学生礼仪教育应坚持阶段性原则。从教育学角度看, 教育本身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 大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提高应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的渐进过程, 礼仪教育内容、目标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相吻合。对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开展日常行为礼仪教育, 主要包括以仪容仪表仪态为核心内容的个人礼仪、家庭生活礼仪、校园生活礼仪、社会公共生活礼仪等。对高年级学生主要结合专业开展面向社会的专业礼仪教育, 特别是具有专门针对性的职场礼仪规范教育, 为大学生进入职场做准备。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应强化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的基本理论教育, 提高大学生对礼仪文化的理性认识水平, 形成礼仪精神。

五、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一致的原则

礼仪教育包含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形式。如果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所提供的教育性经验不一致, 隐形教育因素就会演变为巨大的、无形的“阻抗”因素, 导致学生对教育影响产生逆反心理, 削弱甚至抵消显性教育的效果, 或者出现表面上遵从显性教育, 而实际上却遵循与显性教育完全相反的隐性教育的“伪君子”现象。因此, 地方高校礼仪教育必须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 教师的态度应真诚。在显性教育的各个环节, 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宽广的胸怀向学生展开心扉, 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影响和教育学生。避免用教育者的权威掩饰自己的行为, 否则很容易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心口不一, 进而对教育内容产生怀疑, 削弱显性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青年对于实际生活中不符合道德原则的事情是高度敏感的。在那些口头上一套而实际上是另一套的地方, 只能培养伪君子、下贱虫和背弃信念的人。”[4]

其次, 地方高校应提高教师整体礼仪修养。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形成礼仪意识、发生礼仪行为、凝聚礼仪精神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 应加强教师礼仪教育培训, 强化教师的身教作用, 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以职业化的要求要求自己。全体教职工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过程中能按照合乎礼仪要求的方式进行,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为学生树立楷模, 发挥示范作用, 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庭和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影响要一致。如果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学校教育存在较大差异, 那么, 学校教育的效果就会被削弱甚至抵消。学校教育既要适应社会环境, 又要超越社会环境, 并发挥学校作为文化高地的作用, 辐射、影响和带动家庭、社区文化建设, 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合力。

六、坚持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 地方高校加强礼仪教育要发挥好课堂这一礼仪教育前沿阵地的主导作用。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统领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因素并起着系统化和整合作用, 要特别注意做好专门的礼仪教育课程建设。同时, 还要有专门的礼仪教育教师、研究者和其他权威人士对礼 (下转第137页) (上接第127页) 仪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育因素进行整合, 加强礼仪教育资源库建设与管理。这是发挥直接教育主导作用的关键。

其次, 高度重视间接教育的作用。间接教育指的是在学生意识不到的状态下进行的教育活动, 它是直接礼仪教育的延伸与补充。营造良好的礼仪氛围应是对大学生进行间接礼仪教育的有效方式。地方高校应制定大学生行为规范, 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 以制度管理为依托, 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创设高品位的校园礼仪环境, 如在办公楼、教学楼、食堂、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张贴文明礼仪提示标语、增设穿衣镜、放置名人塑像并附上其修身立业事迹的介绍等方式, 随时随地提醒师生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 增强礼仪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文化活动, 拓展礼仪教育平台, 通过评选校内不文明现象、讨论、演讲、礼仪大赛、青年文明岗等活动,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作用, 营造人人重礼仪、事事讲礼仪、处处现文明的礼仪教育氛围。

摘要:地方高校加强学生礼仪教育, 既是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口”, 又是当前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 更是文化强国战略的迫切要求。地方高校礼仪教育的实施, 必须明确礼仪教育的基本原则, 由此方能确保地方高校学生礼仪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取得实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实施原则

参考文献

[1]刘娅凤.大学生礼仪教育内涵厘定[J].文教资料, 2011 (08) :230-231.

[2]刘娅凤.从就业视角解读地方院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当代价值[J].佳木斯大学学报, 2011 (08) :132-133.

[3]简福平.试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9 (05) :87-89.

篇8:浅谈幼儿服装设计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服装 设计 原则

现如今,国内幼儿服装品牌名目繁多,很多国内品牌在发展过程中,注重营销手段忽视对产品本身的提升,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提高服装设计水平,进一步吸引消费目光,应该成为现阶段幼儿服装品牌在市场上立足的新途径。尤其是在国外品牌不断入驻中国的形势下,通过打造特色的设计,形成独特的品牌特色,才能增强产品竞争优势。

根据年龄阶段的划分,幼儿是指3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要打造幼儿服装的设计特色,要充分认识到这个年龄阶段的服装的消费特点,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也要注意到孩子父母的喜好,因为父母拥有服装的购买权。因此,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幼儿服装消费的特殊性,把握好以下四个原则,设计并创造出能吸引幼儿目光和兴趣,同时又让父母愉悦的服装,顺应消费需求,才能在市场的考验中站稳脚跟。

一、安全性原则

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安全性是幼儿服装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的因素,其主要内容就是防止幼儿在受到服装中面料、辅料、图案等的伤害。生理上,幼儿抵抗力差,皮肤敏感,因此在幼儿服装设计选料的时候,必须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尤其是要注意色牢度、甲醛、PH值等含量,确保符合规定。心理上,幼儿时期孩子比较好动,同时缺乏自我保护的意思,要防止其玩衣服零部件造成自身的伤害。因此,我们在设计幼儿服装的时候,要选择安全环保的材料,如:棉、麻等绿色面料,此类面料柔软、透气性好、刺激性小可以保护幼儿稚嫩的皮肤。在衣服装饰中,尽量减少图案印花的使用,尤其夏天的衣服,印花图案往往使用化学原料,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可采用绣花图案或者拼色的设计增强服装的美感,减少化学原料的伤害。另外,幼儿服装设计要尽量避免添加纽扣等小零件,以防孩子吞咽造成伤害。随着科技的进步,服装面料也不断革新,出现了抗菌、防静电、抗辐射等特殊面料,这些面料的采用,对保护幼儿安全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也是幼儿服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之一。由于幼儿穿衣洗衣等需要父母进行打理,因此这个原则是我们为孩子的父母量身定制的,尤其是年轻父母往往缺乏耐心,我们在幼儿服装设计的时候,要遵循幼儿的服从父母的特征,为父母提供了便利,就赢得了消费决定者的青睐。如在裤腰的设计中,采用简单实用的弹力设计,以方便父母穿衣;在衣服纽扣设计采用磁性的搭扣,或者尼龙扣、拉链等便于操作的设计。此外,由于幼儿阶段孩子头大、肚子凸,四肢短小,在服装的款式设计中,宜采用宽松的外轮廓设计,以适应幼儿好动的特点,方便其活动。另外,幼儿吃东西往往会掉在胸前,因此胸前是幼儿最容易脏的地方,如果将胸前设计为可拆换的设计,可以避免幼儿服装因胸前过脏影响美观而过早地被结束使用。

三、简洁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幼儿的心理认知所决定的。幼儿时期,孩子的审美观念并不成熟,他们基本上只看事物的表面,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把目光集中在某一处局部,从自己简单的思维出发去认识世界。如他们画的房屋,只注重房屋本身的绘画,不会考虑用周围的美景存托房子所处的静谧的环境,而且房屋也就是简单的三角形的房顶、正方形的屋子、圆形的窗户、长方形的门组成。因此,我们在设计幼儿服装图案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特点,着重突出口袋、蝴蝶结、图案等局部细节的设计,而且不宜设计多种装饰,图案尽量运用简洁的线条以吸引孩子的理解和关注的目光,以此来引起孩子的喜爱之情。

四、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强的服装符合幼儿年龄层次和心理特征,也能适应年轻父母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父母的“品位”。近年来,趣味性设计在童装中成为一种流行趋势。[1]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强幼儿服装的趣味性,可以让服装更具吸引力,让这种款式更具生命力。趣味性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款式的趣味性,比如我们常在幼儿服饰中看到的熊猫装、兔子裝、老虎装、还有在女孩的蝴蝶结装等,采用仿生设计的手法,不仅让服装更具趣味性,还可以让孩子对动物有一定的认知,有助于其认识自然的美好。二是纹饰图案的趣味性,纹饰图案的作用主要是增强美观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卡通图案的设计,如著名的迪斯尼唐老鸭、米老鼠等卡通人物的图案设计,还有中国的喜羊羊、灰太狼也是风靡一时,这些设计能给孩子带来梦幻的感觉,也符合幼儿服饰的流行趋势。三是加工工艺的趣味性。如不规则剪裁的加工能让衣服与众不同,刺绣的使用能让装饰图案更加立体,这些工艺的运用都能进一步吸引幼儿的目光,让衣服趣味十足。

综上所述,在幼儿服装设计中,安全性、实用性、简洁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在需要考虑主要原则。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原则,才能从不同的设计角度,使用不同的设计手段,设计出既满足家长要求,又吸引幼儿目光的服装。

参考文献:

上一篇:2024年注册会计师考试零基础怎么报名下一篇:《钓鱼的启示》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