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人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2024-04-12

关爱老人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共11篇)

篇1:关爱老人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关爱敬老院老人” 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目的

为响应学校关于“学习宣传十八大,实践奉献在基层”的宗旨。利用寒假,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践活动。以“缅怀岁月,真情奉献”为实践主题,面向社会,感受身边的大事小情,将目标锁定在社会群体中最薄弱的老年群体。

二.实践内容

所以这个假期我来到了自己家附近的一所敬老院,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敬老院老人们感受到儿女的关心以及社会各方人对于他们的关心和呵护。我与老人们聊起了家常,帮助他们打扫卫生,很快就融入其中。这次看似普通的活动其中实际上蕴含了巨大的人性价值,它是一种美德,更是老人与大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当今社会,不知道孝敬老人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忘记了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他们拉扯,在自己有能力挣钱吃饭后,就将年老的父母给抛弃!任由他们艰苦度日。或有些儿女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忽视了自己的父母,以为自己有能力把父母送到最好的敬老院,有最好的人员专门照顾自己的父母,便报答了多年的养育之恩。殊不知,他们根本不懂得自己的父母需要的是什么,他们不需要最好的住宿环境,不需要最好的人员专门照顾他们,他们需要的只是自己的儿女能够多陪他们吃吃饭,聊聊天。这么简单的愿望,但现在竟连看自己儿女一面都成了奢望!三.实践过程

在来到敬老院之前,我做足了准备,虽然不是很充分,但却是我满满的心意。我去超市买了两箱奶,买了水果。还准备了几首歌曲。东西虽然买的不多,但是这些吃的里是我对这些老爷爷,老奶奶的爱与关心。我坐在爷爷奶奶身边,给他们讲笑话,削苹果,剥橘子,还站起来特别大声的为爷爷奶奶唱了首歌唱祖国。虽然唱的不是很好听,但是爷爷奶奶都给我鼓掌,那一刹那,一股暖流流进了我的心窝,看见这些慈祥的面孔,虽然他们已经老了,但是身上依旧有种耀眼的光芒。他们的笑像冬日里的阳光,不刺眼但是却很温暖。我知道,我的选择没有错,来到这个敬老院,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与爱,不仅仅是我带给老人们的关心,我收获的是满满的爱。在那一瞬间,感觉自己很开心,很自豪。

四.实践体会

次实践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对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活动,更是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它让我懂得了父母的来之不易,让我明白了万事孝为先。也许有些事情来得及,但是父母已经迈入年老,不要等到失去他们的时候才懂得珍惜,才想回家去看看,那时,留给你的,也只是一座空房子,和曾经的照片。小时候,总喜欢缠着父母买糖吃,到了高中,总是嫌父母唠叨,每天就会说学习学习。大学了,才发现,回趟家是那么的困难,想见自己的父母也只能通过视频,得知父母安好便已经很开心。工作了,工作忙,总是没时间回家,得父母打几遍电话才能回家吃一顿饭。有些东西就是得到的时候不懂得珍惜,只有失去了才明白其中的可贵。越容易的事情越不被人们所记住,最后留给自己的,是孩时的照片和父母温暖慈祥的笑容,而此时,那也仅仅是照片了。尊老爱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大学生们以实际行动为老人家送温暖,献爱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青春力量!

拒绝冷漠,爱心传递,将冬日里的阳光点燃,让温暖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我相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机电工程学院

机械12-4班

王冠淞

篇2:关爱老人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实践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由于有些老人的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

老人,有的是子女常年出门在外,很少回家,老人们孤独寂寞,行动不便,又无人照顾,即使住进了敬老院,内心也感受不到很

多温暖,他们渴望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更多的关怀。因此,通过实践,希望可以呼吁社会关注这群被遗忘的人,关爱这些老人,关

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一声问候,一个笑脸,一份爱心,让我们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温暖老人们的心窝,使

他们爱的天空不再是灰色,而是充满了欢言笑语。开展献爱心活动,树敬老之风,促社会文明,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

实践过程:

1、送出爱的礼,走进爱的心

一大早,阳光明媚,我和几个同学就一起带着爱心礼物来到了敬老院,我们把小小的礼物送到他们手里,却把大大的温暖送到了

他们心里。老人们都很感动,和蔼可亲的,有的还和我们谈起心来!

穿着大红棉袄的李奶奶非常健谈,她曾经是一名英语教师,爱好唱歌跳舞,她饶有兴趣地跟我们探讨着英语的语法,时不时从嘴

里蹦出几句怀旧版的英语对白,那举手投足之间让我们全然忘记了她是一位老人。

刘爷爷是位退伍军人,老伴很早就过世了,他告诉我们,他的儿女常年在外,自己一个人很孤独,所以来敬老院找找朋友,找点

安慰,让自己不再那么寂寞!老人和我们谈起了他参军的情况时,很是感动,慷慨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部队,眼睛里流露出的是

兴奋与不舍,但可以看出其中夹杂着这么多年来的辛酸泪,一个人的寂寞生活让他的面容更显憔悴了!

2、拉着爱的手,唱着爱的歌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80高龄的陈奶奶,老奶奶常年坐在轮椅上,尽管行动不便,但她每个星期都会坚持写写字,听听老歌!她还

教我们唱起了《五字“不老”歌》,人老心不老,勤动手足脑;人老神不老,乐观精神好;人老气不老,烦愁被吓跑;人老志不

老,奉献不能少;人老情不老,相伴乐陶陶;人老不服老,生活有目标;人老不摆老,学习永不骄;人老不怕老,困难吓不倒…

…伴着动人的歌声,手着拉手,老奶奶露出了久违的笑,我们也笑了,笑得有点心疼,那一刻,真的很快乐。

3、将爱付出行动

和老人们谈谈心之后,我们开始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把爱付诸了实际行动,大家都热火朝天地动手干了起来。每个人都带着关爱的心,做着关爱的事,如给老人们晾衣服,晒被子,倒垃圾……有的给老人轻轻按摩,有的还帮老人剪指甲,看

着小手拉大手,心中有说不出的温暖。到了午饭时间,我们主动给一些老人喂起饭来,一口,两口……此刻的他们就像婴儿般渴

望得到捧在手心里关怀,那幸福的笑脸,感动的泪水,看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丰富老人们的娱乐生活,我们还带来了一些欢

笑。有讲笑话的,有跳舞的,有吹笛子的,每个人都希望给小小的院子,带来大大的温暖。身体硬朗的张爷爷干脆还给我们伴起

奏来,他拿出了搁置很久了的二胡。拉着二胡,哼着小调,别有一番风味,老人们的脸上都露出的久违的笑,很甜很美。

4、进行深入调查

最后,我们找到了敬老院的院长赵伯伯,聊起了敬老院的近况。他告诉我们:“院里的老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也还

算丰富,但精神生活就太贫乏了。老人们的内心其实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们更加害怕孤独,更加渴望得到温暖!有的老人表面上

看起来很开朗,但他们内心的那扇门却把自己关了起来,最痛苦的是,当想到亲人时,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在黑夜里默默流泪。”

正如,有的老人拉着你的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坎坷的经历和家事,情到深处时,泪如雨下。落寞惆怅衰飒,似乎充斥着他们的整个生命。连容纳幸福快乐的空间都挤不进去,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我想他们一定很思恋那个自己曾经住过大半辈子的家,因为在这里,幸福快乐并不是会蔓延到每一个角落,也并不惠及每一位老人。走出大门时,我看出了大家的依依不舍,也看到

了有的人在偷偷擦眼泪。

实践结果: 通过这次的关爱老人活动,可以看出老人们其实很怕孤独,一点点的关爱都可以让他们冰封的心融化,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要多陪他们聊聊天,多关爱他们。当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老人们最需要的是一份温暖的关怀和问候。我们应该从各个

方面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建议:

1.希望敬老院可以建立老人活动中心,给老人们配备活动室,阅览室,保健室。老人可以到活动室里和别的伙伴

们聊聊天,下下棋,活动室里还最好有健身器材,或者象棋,扑克,麻将等娱乐用品。活动中心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如老年人畅谈会,太极扇,太极拳比赛等等。

2.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美化公园,花园等公共场所,使得老人们除了在空闲时间可以去活动中心活动之外,每天早晨还

可以在公园里扭秧歌,唱歌,跳舞,散步,这些都会让他们的身心舒畅。

3.对于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老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鼓励老人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希望政府部门能定期给这些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和置办生活用品,解决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贫困老人的生活补助,为

老人安置娱乐设施,即使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也会使老人们身心愉悦,喜笑颜开的。

5.希望医疗机构组织能够定期上门给老人看病,提倡自愿服务,保障老人们得身体健康。

6.加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学生走进老人,帮助老人,进行“送温暖,献爱心”的志愿者服务。

7.关爱老人的身心健康,从精神的需要送给老人七个“伴”。

1“众伴”-就是要走出封闭的狭小生活空间,远离孤独,多与人交流和接触,彼此交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以此增强安全

感,从而达到健康延寿的目的。

2“德伴”-加强道德修养,做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事事通达,心胸宽广,这必然会使老人的心里获得平衡。

3“爱伴”-爱家庭,爱社会,爱生活,爱大自然。不仅满足被别人所爱,更要注重自己奉献爱。因为奉献爱的过程也是使人心

怀感恩的过程,使得心境更好,心态更健康,从而使老人的童心不泯,抗衰延年。

4“乐伴”-笑,是乐观豁达的象征,是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从此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苦,使老人们更加心平气和,神清气

爽。

5“动伴”-老人能够经常从事一些适宜的劳动和运动。可以利关节,丰肌肉,通血脉,活筋骨,有利于身体健康。

6“说伴”-有话不说憋在心里,时间长久也会生病。无论是高兴的事还是烦恼的事,无论是喜事还是愁事,老人还是一吐为快

。因为,对老人来讲,说也是一种通气化瘀的良药。

7“书伴”-老人要经常看书读报,才能使他们天天用脑,益智增神,生活充满乐趣,延缓身心的衰老。

实践总结和体会: 或许有人认为,敬老院是老人们安享晚年的快乐天堂,但这次的敬老院之行改变了我的一些想法,没有亲人的嘘寒问暖,没有朋友间的谈天说地,那些老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孤独寂寞,仿若大沙漠中孤独的旅行者般无助和无奈。有的房子

大大的,但很冷清,没有一点温暖,他们的心也是如此吗?除了他们自己,无人知晓。有的房子小了点,人多一点,却依然没有

热闹的气氛,每个人都仿佛会把自己封闭起来,仿佛在他们的世界里有着我们一触即发的伤疤。尽管我们很热情的去帮助他们,去关心他们,但有些老人还是会害怕,会不愿意。可能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子女都相信不了,何况是别人了!他们的眼神是那么的迷茫,表情是那么的无助,犹如在生死边缘徘徊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会老的,每个老人也都曾经年轻过,请不要嘲笑老人的思想落后,因为以后我们也会跟不上时代,不要嘲笑老人

行动迟缓,因为以后我们也会这样,也不要嫌弃老人不讲卫生,他们吃过的苦比我们吃过的盐还多,更不要抱怨老人的叨唠、叨

唠,有的时候这是许多老人对儿女深爱的一种方式,只是这种方式年轻人都不喜欢,甚至讨厌,于是老人和年轻人就有了代沟,有时还会引起冲突。都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多一点关怀,少一点抱怨,敬老光荣,忤逆可耻,有的时候,小小的爱真的能造就大大的幸福。

“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责任。关爱老人,就像关爱明天的自己,明天的我们也

会老,也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会行动迟缓,也会不可理喻的叨唠不停……那时的我们一定很想得到关爱,得到尊重。孤独时,也一定会很想有人陪吧!因此,再忙,别忘了打个电话,再烦,也别对老人发脾气,关爱老人不是只有付出金钱,一声问候,一个笑脸,公交车上一次让座……其实就这么简单。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握手、拥抱,甚至是亲吻!让语言、握手、拥抱、亲

篇3:关爱老人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建筑,建筑设计

1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模式

我国自199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 2012年年底, 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4亿人, 据估计, 21世纪中叶, 老年人口将占我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老龄化正加速发展, 并日益呈现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 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呈高发态势。老龄人口的迅速增加, 对我国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及社会福利等方面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我国城市养老主要概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由于经济性、传统性以及不脱离老年人熟悉的环境等特点, 成为老年人的首选。随着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发展态势, 加上家庭小型化、传统观念的转变, 很多老年人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养老。福利院、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正是社会养老体系下的产物。社会养老主要由社会提供的养老机构接纳单身老人和老年夫妇居住, 并提供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医疗服务等综合服务的养老模式。

2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机构现状分析

2.1 床位严重不足, 供需矛盾突出

近几年, 养老机构数量不断增加, 服务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0年底, 全国各类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4万个, 养老床位达314.9万张, 但这一比例低于发达国家50‰至70‰的平均水平。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布局, 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床位闲置现象并存。

2.2 布局不合理, 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

我国地域辽阔,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社会养老体系的完善及设施建设上同样存在不平衡。

2.3 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偏少

现有的养老机构, 仅能为健康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 对于失能老人尚不能满足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务。

2.4 护理专业化程度低

养老机构中大部分护理员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经验和技能, 专业化程度较低。养老机构中的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师等专业人才缺乏。

3 我国社会养老建筑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选址矛盾突出

近些年, 城市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 不少养老院不得不转向郊区、风景区。城市中心的养老院无法满足容量的扩增, 生活服务及配套环境无法得到改善。郊区固然有广阔的天地、新鲜的空气, 但周边社会配套设施不完善, 交通不便, 尤其在医疗服务上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偏远的选址, 一方面不利于老人出行, 一方面也不利于亲属探望, 同时很难对外开展社交活动。

3.2 建筑设计问题分析

某些养老建筑采用宾馆套间的格局, 起居空间与卫生间面积狭小;某些未配置独立的卫生间。除起居室和卫生间外不再有其他的居住功能, 缺少床铺以外的活动空间。室内没有基本的厨房功能, 存储空间不足。采光不足, 通风不足导致空气环境恶化。对于需要深度服务的老人, 不具备深度照护所需要的操作与休息空间。阳台无防护设施。普通客梯不能满足老人需要。

3.3 无障碍设计不完善

现有的无障碍设计存在漏洞, 建筑物出入口未作联系坡道, 不同高度的平台缺少联系坡道, 且未设置扶手, 存在较大的跌倒风险.卫生间面积狭小对于无障碍环境的设置存在局限性。

4 我国社会养老建筑的改善策略

4.1 选址与规划

1) 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选址宜与居住区配套设置, 位于交通方便、基础设施完善、临近医疗设施的地段。位于郊区、风景区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可独立建设并配套相应设施, 配套设施应覆盖医疗、教育、娱乐、生活服务各方面。基地应选址在日照充足、远离噪声和污染源的地段, 基地内不宜有过大、过于复杂的高差。规划结构应完整, 功能分区明确。出入口、道路和各类室外场地的布置, 应符合老年人活动特点。有条件时, 宜临近儿童或青少年活动场所。

2) 道路系统应简洁通畅, 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和可识别性, 避免人车混行。道路应设明显的交通标志及夜间照明设施, 在台阶处宜设置双向照明并设扶手。道路设计应保证救护车能就近停靠在住栋的出入口。

3) 应为老年人提供适当规模的绿地及休闲场地, 并宜留有供老人种植劳作的场地。场地布局宜动静分区, 供老年人散步和休憩的场地宜设置健身器材、花架、座椅、阅报栏等设施。

4.2 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是养老建筑实践的最终环节, 对老人的关爱应踏踏实实地落实到老人生活空间的每一个环节, 同时追求具备完整的居住功能、细致的无障碍设计、完善的厨卫空间、促进交往的门户空间。

1) 具备完整的居住功能原则

社会养老建筑为老人提供的不仅仅是一张床位空间, 而应提供一个具有完整居住功能的空间。套内房间满足老人独立使用, 应设有独用的完整卫浴间;均应有厨房设备与冰箱;房间内均可以独立调节自己的温度;房间都可以从外部或内部锁上;允许居住者使用私人的家具装饰房间。

2) 无障碍设计原则

无障碍设计被认为是衡量老人居住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准。无障碍建筑设计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建筑室内外交界处与建筑出入口的设计, 斜坡与垂直交通的设计, 建筑内通道的设计, 卫生设施的设计, 建筑内通讯系统与标识系统的设计等。

3) 完善的厨卫空间

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 厨房往往被集中食堂、小厨房取而代之, 这恰恰忽视了老人独立生活、自主安排饮食的需求。一个紧凑型的厨房包括冰箱、操作台、洗涤池、炉灶、收纳橱柜、电水壶、小家电等。紧凑型的厨房不仅仅是提供储存食物的空间, 同时满足了老人灵活安排就餐时间, 自主决定个人食谱的需求, 为老人提供了独立备餐的能力。

老年人去卫生间的次数较一般人频繁, 因此, 卫生间应设置在距离老年人卧室近的地方。卫生间的地面易积水, 地面应采用防水、防滑材料。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应方便轮椅进出, 地面不应有过高的地坎。使老年人在卫生间内发生意外时能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救助, 卫生间的门应能够顺利地打开。浴盆、便器旁应安装扶手, 扶手的安装位置因老年人衰老和病变的部位不同而变化。老年人使用的卫生洁具宜选用白色, 易于及时发现老年人的病情, 并易于清洁。

4) 促进交往的门户空间

户门是老年人外出方便与否的重要部位, 尤其对于使用拐杖和轮椅的老年人, 宽一些的户门可以方便出入。对老年人实施护理、救助等行动时也需要宽一些的户门可以方便设备进出。可采用大小门扇的双开门, 满足突发事件的应对。户门内外不宜有高差。有门槛时, 并设坡面调节。门上宜设置探视窗, 可以使护理人员和邻里及时观察到户内的异常情况, 从而及时救助。

当受气候和身体条件的限制, 外出行动不便, 社会交往减少, 老年人可利用公用走廊增加活动交往空间。户门外留有一定的空间利于停留、休息和交流等活动的开展, 可设置休息座椅、摆放陈设的空间、门上的观察窗也可以营造交流的氛围。

5 结语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之一, 对社会发展有着功不可没的成就。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们的社会理所当然的为老人提供安度晚年的一切便利, 以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关爱老人需要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姚栋.当代国际城市老人居住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2011-2015年) 的通知[Z].北京, 2011.

篇4:“关爱老人”敬老院之行

2012年3月18日下午,共商管理系团总支实践部志愿者们到淮安青浦民政老年公寓对老人们进行了一次慰问活动。

当我们来到敬老院时,院长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接下来同学们就投入到了对老人的交流慰问中。志愿者们给老人带来了许多水果和吃的,在送水果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们和老人们也聊起了天,听他们讲述年轻时的故事和现在的生活状况,以便了解老人生活中的不便和老人们的希望;有的志愿者们自动的拿起了扫把等工具,帮老人打扫房间,擦拭玻璃和地板等,希望他们能够有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老人们不停的道谢;有的志愿者讲起了笑话,逗得老爷爷老奶奶们很是开心;还有的志愿者唱歌给老奶奶们听,一首<五星红旗>使她们回忆到过去,也使她们感动得潸然泪下;也在慰问期间,还给一些老人进行了拍照留恋。慰问过后,部分志愿者们开始忙起了包饺子,包饺子过程中,现场气氛热烈,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大伙的脸上洋溢着欢快的笑容。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在老人的手上,老人们的脸像盛开的菊花,吃得津津有味,志愿者们很是开心。还有部分志愿者们为老人们出了一份关于生活健康的板报,希望让老人们了解更多的健康小常识。一下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活动在老人们的依依不舍中结束,同学们恋恋不舍的与老人们告别离开了养老院,老人热情的和我们告别,还说希望我们能够常去。

篇5:关爱敬老院老人的作文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过类似关爱别人这样类似的经历。例如给希望小学捐书啦,在公交车上让座啦等等。这都是包含着爱心的行为。而我,就在爱心的促使下,到了一所敬老院去看望老人。

今年暑假,我和十几个好朋友拟定了去“天封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的计划。时间定在星期三。到了星期三,我们带着送给老人的水果点心以及其他礼物就出发了。

当我们到达敬老院时,已经两点半了,为了不打搅老人们休息,我们只好顶着烈日,在敬老院门口等了半个小时,也就是三点多。老人们睡醒了,我们才从大门进去。

当我们跨进敬老院大厅时,老爷爷、老奶奶早早的在大厅里等候我们的到来。

当我们看得见这些老爷爷老奶奶时,我的心里就一阵酸。因为这里的老人虽然大多身体健康,但是也有得疾病和身患残疾的,但是我看到他们拿着礼物笑呵呵的样子,我也非常开心。

接下来酒道表演的时间了,我们每个人轮流表演小品、相声、唱歌、跳舞等节目,敬老院里的老爷爷老奶奶们看了我们的节目乐开了怀。他们不但一边看一边笑,而且几个平时不爱说话的老爷爷也开始来劲了,他们拿着麦克风,唱起了有浓郁民族气息的家乡歌。虽然我们听不懂,但还可以看出他们很开心,很快乐。

跳着跳着……已经忙到五点了,我们也该回家了。虽然有点疲劳,但听到敬老院里的阿姨们说老人们已经很久没那么高兴过了,是我们使老爷爷,老奶奶这么高兴的。我们再怎么疲劳,怎么辛苦,也觉得很值得。

篇6:关爱老人之敬老院之行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这次关爱老人之行,我们来到了位于烟台近郊的一处敬老院。敬老院在一个很陡的斜坡上,在居民房的最里面。院子不大,总共三排房子,一排也就八九间的样子吧。当时正值烟台最冷的时候,深冬的敬老院显得更加凄凉。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们都呆在各自的房间里,大部分都躺在床上。负责照顾老人的也就四五个人吧。

走进敬老院,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景象就是,一个老婆婆,头发已经全白了,背弯的很厉害,看起来大概七十多岁了,她正费力的用冰凉的自来水洗衣服。她的两只手已经冻得通红,还得步履蹒跚的用小盆子到不远处的自来水龙头接水。我们几个看在眼里心里都泛起阵阵的酸楚,愣在了原地。有反应快的同学,回过神来,连忙过去接过她手里的衣服拿去洗。我们把带去的水果放到她的桌子上,然后我就和另一个同学帮忙去打水,她局促的不知怎么办才好,就不好意思的站在旁边,也不肯坐,笑着问我们是不是学生,哪个学校的。我们说自己是烟台大学的学生,她就不停的点着头说“上大学好,上大学好啊”眼里泛着泪花,弄得我们不知怎么办才好。

洗完衣服,和婆婆又聊了一会儿,之后,我们去到另一间房子。那件房子很小,和我们的宿舍差不多大,房间里只能摆下三张床和一张桌子。房间里没有暖气,很冷,里面住了三个老人,一个正在睡觉,另外两位坐在床上。桌子上放着一个吃了一半的萝卜。三个老人都50多岁了。按照中国的法律,满60周岁才算老年人,50岁应该是享受人生的年纪,可她们却早在的住进了敬老院,呆在这深宅大院里,窝在只能放下三张床的小角落里,思念着自己的亲人。当我们经过那间房间的时候,有一位老人正在望着窗外出神,她在想什么呢?快过年了,她应该是在翘首企盼自己的亲人吧。我们从窗户看见了她,才又折返回去。我把带去的水果味的千层饼干一半给了她另一个给了另一位老人。五十岁,可是她们的黑发已经所剩无几了。当时已经早晨九点多,可她们还没有吃早饭呢。有一位老人,她的一只手不能动,另一只手也是颤抖的。我便把千层饼干喂给她吃,她笑着说从来都没有吃过„„过了一会,她从一个塑料袋里找出一把上一次去看她的同学留下的指甲剪,让我们帮忙剪剪指甲。她的指甲很硬,而且黄黄的,很难剪,应该很长时间没有剪了。她只剩下几颗牙了,我一边喂她,一边和她说话,她竟 喷的我的衣服上都是。我说不要紧,她还是一个劲的跟我道歉。她把东西都堆到床的一侧,本来就不大的床显得更小了。我要把她的东西给拿到桌子上,她却组织了我,指着旁边正在睡觉的老人悄悄对我说,她偷东西。当时我的心里就想打翻了五味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后来听一位同学说她去看的老人也都分成了派别,一波不和另一波说话。作为老人,他们的子女已经抛弃了自己,连自己的至亲她们都不敢相信不敢指望,更别说陌生人了。在我的眼里,她们好像总是互相防备着,她们的内心应该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和煎熬吧。

子女们都在打拼着自己的事业,父母成了她们的羁绊,于是便把老人送到了这个所谓清净的偏远地方,那哪里是清净,只有无边的寂寞,无尽的等待。远离了喧嚣,也远离了关爱和亲情。望着窗子发呆,等待着亲人的到来。

房间里有一台破旧的电视机,早已成了摆设。一个月800块钱的生活费,早晨吃馒头喝粥,中饭和晚饭有时有菜有时连菜都没有,而且,听她们说,有时候她们会经常吃剩菜。作为弱势群体,她们多么渴望社会的关注,哪怕一个微笑。

到了我们该离开的时候„„在我们走出那个狭小的房间的时候,那个一直在睡觉的老人起来了,望着窗外,望着我们离开的背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对老人应该是关爱,应该是尊敬,应该是尽孝。现在我们的身边有越来越多的敬老院,有人觉得那是一件好事,我个人并不反对这种说法,但是,敬老院的存在是否意味着有很多子女不愿意照顾自己的父母所以宁可花钱将父母送到敬老院让别人照顾呢?或许是有不得已的理由。一个老人也许更需要的是子女的陪伴,他更需要一个幸福的晚年。

“摩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眼泪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回良玉在2009年在全国老人工作委员会上强调,截至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7亿,占全国人口的12.5%,并且呈现出加快增长的趋势,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空巢老人数量庞大。同时老人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较高的,据统计60岁以上老人慢性疾病患病率是其他人口患病率的3.2倍;伤残率是全部人口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国人口平均消耗水平的1.9倍。但是我国的医疗资源却总体不足覆盖面也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对待老人的态度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志。关爱老人,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在中国,从古 至今都是百善孝为先,可是社会越发展,这种意识却越浅薄。最近几年“扶不扶”成了一个热点话题,碰瓷老人频频出现,我想这既不是老人变坏了,也不是坏人变老了,而是,社会对老人的关心太少了。老人是中华民族游戏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播者,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会培养了新一代,而自己却被社会所遗忘,他们心寒呐!

志愿活动已经结束,但是关爱老人的心却不能冷却。敬老院之行只是关爱老人的行动中一个小小的部分,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呼吁社会能够加入到关爱老人的实际行动中来。作为年轻的新一代,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为社会树立一个榜样,展现出一名大学生该有的精神面貌。目前,我国专为老人提供的照料和护理服务的养老机构和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内容不健全,服务人员正如在敬老院见到的,她们的素质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老人的需要。我上网查阅了一下资料,得知,农村五保人数525万人,目前集中供养月120万人,仅占23%,机构养老服务供求。

这次志愿活动缓解了敬老院老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向他们传递了社会对他们的关爱,让敬老院的老人们知道社会并没有将他们抛弃,社会仍然牵挂着他们。此次活动不仅为社会注入了和谐因子,更为大学生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我们的责任重大。

目前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对夫妻要供养四个老人,再加上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是很完善,无形之中增加了年轻一代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因为压力大就放松对老人的照顾。他们给了我们他们能给的全部,对我们却无所求,如果啃老族继续壮大,那将是社会的悲哀。

老年社会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缺少配套和衔接。不仅老年社会政策法规体系本身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缺少配套和衔接,也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存在矛盾、不协调甚至相悖的现象。

人口流动迁徙改变了传统家庭养老赖以生存的紧密的血缘关系,地理间隔使得老人从儿孙方面获得赡养和照顾变得更加不现实,因而家庭养老的基础也被进一步削弱。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空巢家庭的比例还将进一步增加。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地向社会提出要求。

希望我国能够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质量专业技术标准建设。加快硬 件建设步伐尽快做出居家养老、社区照顾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加快制定和推行养老机构、服务设施建设的规划、标准、规范,全力推进民办公助的通行;积极研究制定并推行公办民营的政策和办法;推动各类社会服务团体和中介组织的培育发展和规范运作。加强为老服务的规范管理,制定出台各级各类服务标准和评估监督办法等。鼓励和推动现代化的为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和老年产业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促进供求关系的改善与平衡。

老年服务社会工作者的素质也需要加强,政府应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对一些服务机构,应该严格审查和监督,防止投机取巧。

篇7:关爱老人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目前,中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时期,老龄人口居世界首位。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5 岁及以上人口为1.2 亿,占8.87%[1],郑州市65 岁以上的老人有61 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16%,已随着全国的节奏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这一现象正在日趋严重。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应集中社会力量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另一方面更应该关注养老的主体老年人们的生活状况。为了更进一步了解目前郑州市敬老院入住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选择了部分敬老院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结合郑州市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龄化引发的老人赡养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实际,随机选择郑州市颐和敬老院和银水河敬老院作为调查对象,针对入住老人的生活状况做一些探索研究,进行较为细致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决策依据。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研以郑州市颐和敬老院和银水河敬老院为调查对象。颐和敬老院2004 年上半年创办,目前有151 个床位,10 名专业服务人员,老人入住率达80%,有相应的健身设施、医疗室、附属医院,是建设相对成熟的敬老院。银水河敬老院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目前有床位51 张,8 个服务人员,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三)调查时间

2013 年7 月1 日至2013 年8 月1 日。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样本的收集。共发放问卷50 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8 份,问卷有效率达96%。由于大多数入住老人的文化水平都很低,无法自己填写问卷,在调查中主要是采取自填式问卷的形式,即由项目组员对每位老人进行访谈,再由组员填写问卷,并作好访谈记录,获取感性资料。最后对调查所得的数据录入Excel 2003 制作表格与图表进行处理分析。

(五)调查内容

本次调研内容主要涉及被访老人的年龄、性别、子女等基本情况,以及经济状况、生活满意度(涉及到敬老院的膳食条件、周边环境、文娱健身设施、服务等内容)、精神文化生活,健康护理状况等方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年龄、性别结构

此次参与调查的48 名老人,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共20名,占总人数的41.7%,女性28 名,占总样本的58.3%。分年龄段看60~79 岁和70~79 岁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31.3%和39.6%,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别比有增大的趋势,80岁及以上年龄段女性老人所占比例为16.7%高出男性12.2个百分点,说明女性高龄化趋势逐渐明显。

(二)与子女院友关系

在被访老人中,无子女户占28.6%。子女每周至少探望一次的老人占16.7%,子女不但关心其生活状况,更关心心理感受。一个月才探望一次的占46.7%,这部分老人明显缺少亲人和社会的关爱,儿女不孝顺是其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子女忙于工作或居住外地。调查中发现有4.8%的老人因为性格等原因与院友关系相处很不好,经常会与院友发生小摩擦。与院友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人在敬老院的生活质量,因此作为养老机构的管理人员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经济状况

在被访老人中,以子女亲友给予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比例最高,占到46.6%,有20.7%的老人有退休金,还有28.3%的老人靠社会福利生活,个别老人还有一些其他补贴。总的来看,大部分老人的经济处于基本够用而无结余的状态,支出上主要为敬老院每月所需缴纳的费用和医疗费用,普遍反映医疗费用难以承担。此外,还有偶尔的人情开支。

(四)生活满意度

对于入住老人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涉及了住宿、膳食、周边环境、文娱健身设施、服务人员和养老服务六个方面。对住宿条件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共占21.4%,均觉得宿舍无饮水机或开水瓶很不方便,或者是与室友关系不够融洽住着不舒服。有26.2%的老人对膳食条件不满意,7.1%的老人很不满意,究其原因,一是饭菜太硬,不利于老人咀嚼和消化,二是不合胃口,三是饭菜单一。有17.5%的老人对周边环境不满意。文娱健身设施方面,表示满意的只有15.4%。在调查中发现,颐和敬老院有一般公园配备的健身设备,有医疗室,但银水河敬老院设施较欠缺。有12.5%的老人对于养老院服务人员的服务不满意,主要是对于老人的需求不能及时满足,这和服务人员专业素养和数量欠缺有关。在总体养老服务方面,表示满意和一般的占到被访老人的87.8%,说明敬老院对于绝大部分老人而言是比较适合养老的场所。

(五)精神文化生活状况

调查中发现,许多老人表示敬老院没有专门的休闲娱乐场所,有种度日如年的感觉,多位老人均表示很盼望自愿者的到来。空闲时间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会使得老人们长期压抑,久而久之老人可能就会出现孤独、衰老、忧郁、无助等心理疾病。文娱活动的举办频率也很低,敬老院对于老人的精神生活方面考虑还不够周全,老人入住敬老院不但应在物质生活上享受到方便,更应丰富其精神生活,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真正达到健康老龄化。

(六)健康护理状况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往往需要别人的照料,敬老院正好提供了这种需求,但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研制,许多敬老院不愿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在调查中发现养老院对于已入住老人的护理也较不足,能经常为他们做护理的只占被访老人的10.5%,无健康护理的占23.7%。造成健康护理严重不足的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缺乏,有的服务人员甚至未经过专业培训。由此可见,养老机构在这方面还需加大投入,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

(七)来院原因

调查结果显示,因身体状况需要照顾所占比重达42.6%,成为来院的最大原因。其次就是为子女减轻负担占了23%。除这两项外,还有缺少伴侣、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不和等因素。

(八)入住老人对敬老院意见及建议

在调查中许多老人希望敬老院能对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1)增加工作服务人员的数量;(2)经常变换菜谱;(3)降低收费;(4)增加娱乐活动场所,能提供出去走走的机会。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入住敬老院的老人生活上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总结如下:(1)老人体弱多病,缺少护理;(2)老人缺少亲人、社会的关怀,出现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3)文娱设施简陋,精神文化生活缺乏;(4)院方的发展困难,制约老人入住质量的提高。这些困难主要体现在:第一,运作资金缺乏,来源单一;第二,医护人员缺乏;第三,服务质量低质化,服务内容单一化。

四、对策与措施

(一)鼓励“造血”和资金注入两不误

资金是制约改善入院老人生活质量的瓶颈。所以,一方面,要鼓励养老院发动身体健康、行动自如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打发闲暇时间,生活有了目标,老人们的精神面貌也能焕然一新;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养老机构,从而扩大规模,改善基础设施,丰富其服务内容,最终提高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力度

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功能配合养老机构的发展,一方面完善和落实相关政策,使养老机构能享受一些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还应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尤其是医疗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应加大对这些技能型人才的培训。

(三)加大“尊老、敬老、爱老”的宣传,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爱老人

在全社会加大宣传尊老爱幼的美德。一方面,发动企业,团体、个人加入关爱老年人的行列,走进敬老院,让老人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使其寂寞的心灵得以慰藉;另一方面,作为亲人更应该多抽时间去敬老院看望,陪老人聊聊天、唠唠家常,不要让家人的爱被工作掩埋。

(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配备必要的文体设施。一方面,可强制要求养老机构必须具备必要的老年文体设施方可开办;另一方面,敬老院应配备相应的文娱工作人员,比如教老人唱歌、搞娱乐活动等,活跃老人的闲暇生活。

摘要: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养老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郑州市已随着全国的节奏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基于此背景,通过实证调查,分别从性别、年龄、经济、精神文化、健康护理状况、与院友的关系、生活满意度、来院原因等方面对敬老院入住老人的生活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老人生活上面临的困境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篇8:关爱老人活动社会实践报告

―走访敬老院

我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于2013年8月6日开始展开,共六天,利用周末时间探望老人。本次活动主题为关爱老人,夏日为老人送温情。现将此次活动有关情况心得报告如下﹕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敬老院只是孤寡老人的栖息之所。里面应该是那种很安静冷清或者带有一种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的感觉。迟暮老人,冷院高墙,夕阳冷风,也许受之前一些负面报道的影响,有点消极:这是我在没有去敬老院之前的映像了。不过去了敬老院后,我就发现了我的狭隘了。

当天早上,我和几个之前早已计划联系好的同学一起来到了敬老院,在进去的瞬间,眼睛就打破了之前的认知——有人跑步,有人下棋,有人打太极……在透过叶隙洒下的阳光里,我感觉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活力四射的青年!

等到晨练结束,我们走到老人们的休息室把一份份我们自己认真选购或者手动制作的礼品送到了老人手里。和蔼可亲的老人们都很感动,也很欢喜!各自和我们拉起了家常:穿着大红衬衫的李奶奶非常健谈,她曾经是一名英语教师,爱好唱歌跳舞,她饶有兴趣地跟我们探讨着英语的语法,时不时从嘴里蹦出几句怀旧版的英语对白,那举手投足之间让我们全然忘记了她是一位老人;刘爷爷是位退伍军人,老伴很早就过世了,他告诉我们,他的儿女常年在外,自己一个人很孤独,所以来敬老院找找朋友,找点安慰,让自己不再那么寂寞;老人和我们谈起了他参军的情况时,很是感动,慷慨激昂,仿佛又回到了部队,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兴奋与不舍,但可以看出其中夹杂着这么多年来的辛酸泪,一个人的寂寞生活让他的面容更显憔悴了。

让人难以忘怀的是80高龄的陈奶奶,老奶奶常年坐在轮椅上,尽管行动不便,但她每个星期都会坚持写写字,听听老歌。这让我们有点汗颜。她还教我们唱起了《东方红》:东方红 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 他是人民大救星,毛主席 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呼儿咳呀 领导我们向前进,共产党 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呼儿咳呀 哪里人民得解放……

这样唱着唱着,不知不觉中,所有人都跟着和了起来,休息室里面飘荡着那首跑了调却伴着情的《东方红》手着拉手,老人们放开大笑,我们也笑,不过却笑得有点莫名的心疼,那一刻,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

将爱付出行动,和老人们谈谈心之后,我们开始帮他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把爱付诸了实际行动,大家都很认真地动手干了起来。每 个人都带着关爱的心,做着关爱的事,如给老人们晾衣服,晒被子,倒垃圾……有的给老人轻轻按摩,有的还帮老人剪指甲,看 着小手拉大手,心中有说不出的温馨。到了午饭时间,我们主动给一些老人喂起饭来,一口,两口……此刻的他们就像婴儿般渴 望得到捧在手心里关怀,那幸福的笑脸,感动的泪水,看得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丰富老人们的娱乐生活,我们还带来了一些欢笑。有讲笑话的,有跳舞的,有吹笛子的,每个人都希望给小小的院子,带来大大的温暖。身体硬朗的张爷爷干脆还给我们伴起奏来,他拿出了搁置很久了的二胡。拉着二胡,哼着小调,别有一番风味,老人们的脸上都露出的久违的笑,很甜很美。

最后,我们找到了敬老院的院长赵伯伯,聊起了敬老院的近况。他告诉我们:“院里的老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还是有保障,也还 算丰富,但精神生活就太贫乏了。老人们的内心其实也和孩子们一样,他们更加害怕孤独,更加渴望得到温暖!有的老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开朗,但他们内心的那扇门却把自己关了起来,最痛苦的是,当想到亲人时,只能自己独自一人在黑夜里默默流泪。”有时,有的老人拉着你的手,滔滔不绝地诉说着坎坷的经历和家事,情到深处时,泪如雨下。落寞惆怅衰飒,似乎充斥着他们的整个生命。连容纳幸福快乐的空间都挤不进去,鹿鸣思长草,愁人思故乡。我想他们一定很思恋那个自己曾经住过大半辈子的家,因为在这里,幸福快乐并不是会蔓延到每一个角落,也并不惠及每一位老人。走出大门时,我看出了大家的依依不舍,也看到了有的人在偷偷擦眼泪。

通过这次的关爱老人活动,可以看出老人们其实很怕孤独,一点点的关爱都可以让他们冰封的心融化,感受到人间的温情,要多陪他们聊聊天,多关爱他们。当子女不在身边的时候,老人们最需要的是一份温暖的关怀和问候。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建议:

1.希望敬老院可以建立老人活动中心,给老人们配备活动室,阅览室,保健室。老人可以到活动室里和别的伙伴

们聊聊天,下下棋,活动室里还最好有健身器材,或者象棋,扑克,麻将等娱乐用品。活动中心还可以经常举办一些老年人活动,如老年人畅谈会,太极扇,太极拳比赛等等。

2.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美化公园,花园等公共场所,使得老人们除了在空闲时间可以去活动中心活动之外,每天早晨还 可以在公园里扭秧歌,唱歌,跳舞,散步,这些都会让他们的身心舒畅。

3.对于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老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宣传法律知识,鼓励老人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4.希望政府部门能定期给这些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和置办生活用品,解决老人“老有所养”的问题。提高贫困老人的生活补助,为

老人安置娱乐设施,即使是一台小小的电视机,也会使老人们身心愉悦,喜笑颜开的。

5.希望医疗机构组织能够定期上门给老人看病,提倡自愿服务,保障老人们得身体健康。

6.加强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鼓励学生走进老人,帮助老人,进行“送温暖,献爱心”的志愿者服务。

篇9:关爱老人的社会实践报告

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子女不在身边而自己单独生活的老人。空巢老人辛辛苦苦拉扯大几个孩子,用尽了自己一生的力量。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家庭忙碌地工作,以至于无暇照顾自己的父母。但对于身居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有的儿女在身边或离自己很近,当然也有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却仍然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呵护,甚至他(她)的儿女们希望他(她)早日去逝。可见,空巢老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关注一些空巢和孤寡老人的生活,以减少他(她)们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压力,让他(她)们心理和精神上都能得到一些慰藉,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开心幸福。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有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因而我们应该多帮助这些老人。我们很多大学生一到大学就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或者义工协会,但每次活动明额有限,我们很难得到一次历练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放开视野观望周围需要帮助的人?其实做好事处处可以做,只要我们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我们历练的机会很多,就像谈到空巢和孤寡老人,他(她)们如果可以得到你的帮助,他(她)会非常的感动。

2月初,我到了我家临近的大庙村。这个时候新年的气息已经慢慢变淡,一些老人的子女已经忙着离开家去城市里打工了,所以,又是一大批孤寡空巢老人被留在了村子里。我了解到村子里有一户姓郭的人家,老伴儿在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了,女儿出嫁到很远的县城,儿子和儿媳妇在南方打工很少回家,只有临近春节才能在家里住几天。郭奶奶没有稳定的收入,只能领取补助和在平日里捡一些废瓶子等破烂来维持生活,所以生活非常清苦。

我去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时分了,所以我决定帮郭奶奶做一顿午饭。她储备的都是一些很普通的蔬菜,数量不多,甚至有的菜叶子都已经腐烂掉了,可是郭奶奶还是舍不得扔掉。郭奶奶说她很少买新鲜蔬菜,除了过年,别的时候都是在菜市场挑一些别人挑剩下的蔬菜,这样也便宜一点。油盐酱醋剩的也不多了,郭奶奶说她平常做饭的时候调料也用不多。米袋子的米即将见了底,总而言之厨房里就是简简陋陋的,我看了以后很心酸。我用我平时省下来的零花钱去商店给郭奶奶买了点东西,虽然价钱不高,却能让郭奶奶吃上几顿好的,我心里也就舒服一点了。吃着饭的时候,郭奶奶很感慨地告诉我,平常总是她一个人在家里吃饭,老伴儿去世得早,平日里也没有一个人能陪她说说话。只有春节的时候,儿子儿媳妇才带着孙子回家来看看,可是呆不了几天就要忙着回去。一年到头坐在小院子里,心里面却是满满的对家人的思念,她非常希望孩子们能经常回来,回家里看看她陪着她。郭奶奶对我的到来感到非常开心,她说这是她近段时间来吃的最香的一顿饭了。

临近傍晚,我依依不舍得与郭奶奶告别,她亲切地拉着我的手感谢我。我觉得我做的并不多,却让老奶奶如此的开心。在这里希望我身边的同龄人也多多为老人做一些事情,让他们能够开开心心地生活。 三天以后,我又和我的朋友一起来到了兖州市养老院,去看望生活在那里的老人们。养老院共有共有老人二十余人,由于他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而且身边没有儿女照顾,所以普遍存在着孤独,悲观的心理问题。我们来到这里的时候,这里就变得热闹起来。我们先给老人的住所清除灰尘,打扫了卫生,洗衣做饭,平且还给王爷爷买了一件新衣服。完后,我们就和老人坐在一起并同老人聊起了家常。话题从日常生活的照料到健康心态的调整再到新旧社会的变化,多种多样,我们与老人都聊得十分开心,从中我也学习到了不少历史故事。其中,还聊到了《红灯记》、《天仙配》、《梁祝》和《太阳红》等经典戏剧,老人们都乐在其中。 此次来到兖州市养老院看望老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人们的慈祥、质朴及平易近人更是令我难忘。我觉得自己和老人之间虽没有进一步更详细的了解,但彼此之间却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思念。

这次社会实践,让我对空巢和孤寡老人这些相对于我们的弱势群体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需要社会对他们的更多的关心和照顾。他们曾经都为社会做出过贡献,都有年轻辉煌的时候,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不应该受到社会的排挤,也应该有自己的地位,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这回走访老人,让我也看到了老人们的活力,虽然年岁已高,但却活力依旧。他们都乐观开朗,没有子女在身边的照顾,却能交到更多老年朋友,拥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他们并不因为自己年纪的原因而放弃自己的梦想,他们照样像年轻时候一样生活、学习,他们自己在心中也坚信自己有自己的一片天空。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我收获很所多,我也会继续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人们,也呼吁大家一起来关心他们,让他们生活地更开心。 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各方面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眼前的时间,让我们的生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总之,空巢和孤寡老人的生活条件不仅需要社会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儿女,子孙们的帮助。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让辛苦的老一辈人们能够更好地安享晚年。 活动总结和体会:这一次参加社会实践,让我明白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大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这几天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篇10:关爱敬老院老人调查活动方案

指导老师:郭凡

队长:董旭

队员:郭黎杰、刘晓满、张文静、李英、郎亚萍、唐文婷、高玉婷、刘艳

实践地点: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谢营敬老院

实践时间:2013.07.07—2013.07.10

地点:任城区谢营敬老院

任务分配:

1、董旭提供和整理资料, 负责宣传,并对群众进行科学讲解。

2、其他小组成员分成三组,其中两组分别对老人们进行服务。

3、一组成员对养老院工作人员进行访问调查。

篇11:关爱老人 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始施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至今已有30多年, 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也逐渐步入老年人的行列。然而, 在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和风险社会的背景下, 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老年人群体———失独老人。

目前, 学术界对失独老人这一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 同时符合3个条件, 即可认定为失独老人:一是年龄为60岁及以上的老人;二是曾生育1个子女, 或曾领养过1个子女, 但子女由于各种原因已去世;三是现已无生育能力, 或不愿再领养子女的老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 (2013) 》蓝皮书指出, 我国现有失独家庭约为100万, 并以每年7.6万户的速度增长, 相当于每年新增约14万失独老人。[1]易富贤依照201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 估算出1975—2010年我国共产生了约2.2亿个独生子女家庭。虽然这个数据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但不可否认的是, 失独老人已面临经济供养、生活照顾、精神慰藉、社会交往、自我实现等生存和需求困境。

鉴于此, 我们在杭州市X区进行了一项“关爱失独老人家庭”的调查, 以该区内的失独老人为调查对象, 了解失独老人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断裂情况及需求, 以期重建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恢复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途径。

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的界定

社会支持的提出, 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它的应用范围很广, 对社会支持概念的界定, 也根据学者的研究领域和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郑杭生认为:“社会支持, 是各种社会形态对社会脆弱的群体, 即社会生活中有困难的人提供的无偿救助和服务”。[2]

陈文成从社会学意义角度指出, 社会支持, 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 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3]

Edvina、丘海雄等认为, 社会支持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社会支持既涉及家庭内外的供养与维系, 也涉及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支援与帮助。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关怀或帮助, 它在多数情形下是一种社会交换, 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4]

目前, 社会支持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精神病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等学科, 并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社会支持的网络框架

我国学者较多地将社会支持与弱势群体相联系, 提出了对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具体对策。本研究从社会支持理论视角出发, 探讨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问题, 建立了社会支持网络框架, 如下图所示:

断裂之痛:失独老人家庭的生存现状

通过对杭州市X区“关爱失独老人家庭”项目的调查, 了解到该区辖有8个街道、74个社区, 共有失独老人家庭155户、失独老人265人。当失独发生后, 这些老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1.生理健康现状

在前期调查中的155户老人中, 身体状况一般的有39户, 占41.1%;身体状况较差或患有具体疾病的有26户, 占27.3%。结合入户访谈我们了解到, 大多数失独老人普遍患有如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老年疾病, 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身体检查;有16户老人患有癌症或老年痴呆、肢体残疾, 需要生活照顾;有6户是孤寡独居老人, 需要生理照顾和精神陪伴。

独生子女去世, 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影响较大。精神上的痛苦和对未来的忧虑, 使失独父母患病或死亡的几率增大。在访谈过程中, 访谈对象几乎都表示:“身体状况比以前差多了”。失独老人由于想念子女, 经常会痛哭, 这导致很多老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眠、头痛的症状, 视力也普遍下降。

2.心理健康

失独老人的心理健康也不容忽视。

(1) 在调查的关于失独老人精神健康方面的101个有效样本中, 有25.7%的老人心理状况为亚健康状态, 需要获得外界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慰藉;有5%的老人心理状况较差, 需要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慰藉介入。

(2) 结合入户访谈及服务过程了解到, 有一小部分老人因失独的悲痛, 而患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随着时间推移, 虽然有一部分老人逐渐走出了失独的阴影, 但是仍有部分老人沉浸在失独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需要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辅导。

3.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的断裂, 也是失独老人面临的问题之一。

在调查的155户老人中, 有44名孤寡独居老人, 所占比例达到28.4%;在失独老人亲友支持方面有64个有效样本, 其中有7户家庭在失独之后与亲友的往来并不密切, 占10.9%。老人们在一起谈论的话题大多是儿女, 而失独老人大都较敏感, 不愿提及此类话题, 有的可能当场情绪失控, 有的则会默默走开。因为他们会联想到自己的处境, 感到十分自卑, 认为“没子女”是低人一等, 不愿意参与社会活动。有些人为了躲避“知情者”, 而选择搬家, 离开熟悉的社区和环境。从而造成了失独老人社会交往的断裂。

4.经济状况

项目调查显示, 失独老人月退休工资水平或月工资水平的有效数据共24个, 但这24个数据的变化幅度较大。以《2013年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对这24个数据进行比较, 有12人低于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6元的水平, 占50%;有2人低于杭州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8的水平, 占8.3%;有2户家庭申请了“低保”或“五保”。儿女离世, 使得家庭中的一方 (主要是女性) 脱离生产或提前退休, 家庭收入较之前减少。

在访谈中, 子女因病死亡的占70.83%。失独老人在子女治病期间的花销, 给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有部分老人承担着孙子 (女) 的教育和抚养义务, 这对失独老人的经济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考验。生活成本逐渐增加, 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加上物价上涨等因素, 导致他们面临的经济压力更大。

5.养老状况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思想, 同时也是当前我国养老的主要力量。由于失独老人的特殊性, 他们面临“无人养老、无人送终”的尴尬局面。年纪不大或尚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还可照顾自己, 但是一旦年纪大了, 或是失能、失智老人, 则养老照顾问题就难以解决。所以, 大多数老人都倾向于进养老院进行集中养老。但目前我国养老资源紧缺、养老费用较高, 阻碍了失独老人进入养老院。此外, 入住养老院、到医院做手术都需家属签字, 而无子女的失独老人则缺乏签字的人。

民政部于1992年8月25日颁布的《公墓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规定, 未经批准, 公益性公墓不得对外经营殡仪业务。经营性公墓的墓穴管理费一次性收取最长不得超过20年。这就使失独老人十分担心去世后的身后事, 因无子女续费, 而使自己死后尸骨未寒却要暴露街头。

支持与应对: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的重建

社会网络, 是一定范围的个人之间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而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 就是指个人能借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的社会网络。就传统的思维方式而言, 正常家庭的老人所需要的支持主要应来源于子女, 而失独老人的家庭结构遭到了破坏, 家庭功能被削弱。因此, 从其他支持主体考虑失独老人家庭的环境性、社会性支持网络构建是很有必要的。

1.失独老人的正式社会支持

正式社会支持, 主要是指由法律、政府、社区、社会组织等提供的各种支持服务。这些主体一般具有某些特定的功能、固定的程序和正式的规则, 对提供支持有明确的要求, 提供服务或帮助的人员是经过专业培训的。[5]

(1) 政府的支持。第一, 法律法规。失独老人作为具有时代特殊性的弱势群体, 维护其养老权益, 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现今, 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失独老人的问题只是一笔带过, 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更没有对于失独家庭的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因此, 为了全方位对失独家庭予以合理的保障, 国家既应尽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又要借鉴残疾人相关法律法规, 制定一部适用于失独老人的专门性法律, 对失独家庭予以完善的法律保护。第二, 保险制度。30年前, 失独老人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是国家政策的贡献者, 而今因为独生子女意外离开, 他们面临“无人养老、无人送终”的尴尬局面。完善失独老人的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医疗保健。尤其是在医疗保险方面, 老年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并且自身患病的可能性比其他群体要大, 因此医疗保险对老人来说十分重要。对无子女承担相应医疗风险的失独老人而言, 医疗保险更是必不可少。第三, 其他补助。2013年, 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杭州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制度实施意见的补充通知》, 进一步完善了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扶助政策, 切实帮助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生活困难和后顾之忧。这不仅是一项经济补助, 更是国家和政府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和精神关怀。除了经济补助之外, 节假日的慰问和关怀政策,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失独老人的心理给予很大的慰藉。

(2) 社区的支持。目前, 养老已成为失独老人最关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 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减弱甚至丧失, 而机构养老的费用较高, 普通家庭难以支付。所以, 养老院成为失独老人养老一种选择。但是, 很多失独老人认为, 居住在传统的养老院中, 会让他们有自卑感, 尤其是节假日时期, 失去子女的伤痛会格外强烈。所以, 很多失独老人都希望政府建立专门收纳失独老人的养老院。但是, 也有专家指出, 这一做法可能会导致老人们情绪的连锁反应, 更加不利于老人们的情绪恢复。相比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 居家养老有着独特的优势, 尤其是对失独老人而言。第一, 居家养老可降低养老成本, 减轻失独老人的经济压力。第二, 社区在居家养老中承担重要角色。一方面, 可给予老人以生活照顾;另一方面, 社区的文化活动可丰富老人的生活, 帮助老人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另外, 社区志愿者可为老人提供精神陪伴, 缓解失独老人的孤独感。

(3) 非政府组织的支持。在当前“小政府、大社会”的新环境下,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逐渐成长起来。非政府组织弥补了政府职能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不足, 成为社会服务和社会正能量的关键力量。非政府组织具有专门性的特点, 对某一类服务具有其经验和优势, 因此, 让专门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关爱失独老人家庭群体中, 更具有针对性。非政府组织配有专业人员和具有专业技术人才, 可为失独老人家庭提供专业的技术服务, 比如, 为失独老人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和健康咨询等。另外, 非政府组织拥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志愿者, 能够保障服务的持续性和连续性。

2.失独老人的非正式支持

非正式社会支持, 主要是指在血缘、亲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基础上所形成的, 包括配偶、代际、亲属、朋友、邻里等提供的支持。其主体完全是依据自愿的原则提供相应的支持, 没有固定的程序模式, 也没有正式的规则, 提供帮助的人员一般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5]但是, 由于非正式社会支持主要建立在长期的情感和信任的基础上, 更容易获得失独老人的信任, 可以降低失独老人的心理防备, 在给予失独老人精神慰藉方面更具有优势。

(1) 配偶的支持。在核心家庭中, 配偶和孩子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 维系着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子女的离开, 使得三角关系失去平衡, 配偶成为最直接、最亲密的支持。配偶相互扶持与陪伴, 共同承担子女离开的伤痛。夫妻情感的凸显, 有利于缓解丧子之痛, 弥补独生子女离开带来的支持网络的断裂。同时, 配偶一方的乐观心态具有传递性, 有利于失独家庭走出失去独生子女阴影。

(2) 代际的支持。失独老人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对后继无人会感到无奈和失落。传宗接代的观念在中国人的思想中还是根深蒂固的, 孩子不仅是夫妻双方爱的“结晶”, 也是家庭的希望和延续。因此, 对于独生子女留有后代的失独老人家庭而言, 在他们的精神层面能给予一定的慰藉。对于下一代的照顾和培养, 可以转移失独老人的注意力, 祖孙生活的天伦之乐, 也可以弥补失独老人的晚年遗憾。

(3) 亲属的支持。亲属的支持是非正式系统中较为稳定的一种形式, 这种支持包含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和生活照料。对离异、配偶离世、需生活照顾的孤寡独居失独老人而言, 更加能够体现亲属支持的重要性。在访谈中我们得知, 几乎所有的失独老人家庭都或多或少地获得了亲属的帮助, 如经济支持、生活照顾、精神陪伴等。对一些失独老人来说, 兄弟姐妹的孩子也是自己情感上的一种寄托, 他们会把这种情感当作一种感情替代, 更有一些会愿意亲属将孩子过继给自己。

(4) 邻里的支持。“远亲不如近邻”。由于居住空间上的优势, 邻里的支持, 可弥补亲属支持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在我国传统社会, 近邻在生活上的帮助, 在一定程度上要比亲属多得多, 当今社会尽管城市化发展导致邻里关系降温, 但是对这一阶段的失独老人而言, 他们和邻居的关系并没有太大变化, 尤其是城市里的老社区。

(5) 朋友的支持。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亲属关系出现淡化, 朋友关系逐渐强化。关系亲密、来往频繁的朋友支持, 也就成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 以业缘为基础的朋友关系, 往往都是很多年的交情, 感情基础较深, 相互之间较了解。这类人群的陪伴和精神慰藉, 更容易让失独老人接受。以趣缘为基础的朋友关系, 主要与兴趣、爱好相关联, 他们的相处方式通常以文体活动为主。一方面, 可转移失独老人的注意力、陶冶性情、培养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 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可丰富老人的晚年生活, 更有利于他们融入社会生活中。

结论

失独老人群体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是在特定的社会政策和社会背景下催生出的、正在被日益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这些单独家庭抵御社会风险的能力下降, 以独生子女为主要核心的社会支持系统, 表现出了单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的特点。“失独”的变故, 使得这些特殊的老年人群体的晚年生活面临物质资源缺乏和精神生活贫瘠的双重困境。

通过对杭州市X区“关爱失独老人家庭”项目的调查, 以该城区内的失独老人为样本, 了解失独老人群体社会支持网络断裂情况及需求, 提出了社会工作应重建失独老人社会支持网络, 恢复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途径的建议。尽管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但是对失独老人的生活重建仍具有一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曙光.断裂、社会支持与社区融合:失独老人社会生活的重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5) :105-112.

[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3]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0.

[4]施建锋, 马剑虹.社会支持研究有关问题探讨[J].人类工效学, 2003 (1) :58-61.

上一篇:走私下一篇:银行会计个人工作总结2020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