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映谦校长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2024-05-26

学习马映谦校长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通用2篇)

篇1:学习马映谦校长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学习马映谦校长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谢家局初级中学教师

打开互联网,输入关键字:马映谦,立刻搜索到了许多相关的文章,通过浏览,我认识了马映谦这位我县礼辛乡杨湾小学校长,在学习了他的相关报道后更是被他的所作所为所感动与佩服。虽然我没有见过马映谦先生,但是我在网络以及学习文件上,看到关于他的先进事迹的详细介绍,从一些平凡的小事可以反映出他那善解人意的品德。我阅读了以后,颇有感触.连日来,马映谦校长的感人事迹引起了很大反响。马校长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礼辛乡杨湾小学校长。他的一生是凡的,他的平凡在于他只是千百万农村小学校长中的一员。他的平凡在于他以一生来践行的一句话——“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马校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平凡体现在他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马校长又是伟大的,马校长的伟大在于他浓浓的孩子情结。马校长出生于乡村,情系孩子,数十年如一日,这是难能可贵的。马校长不愧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他为如东教育事业奋斗了终生,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的精神财富和模范事迹是多方面的。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们最主要的是学习他坚定信念、牢记宗旨的坚强党性,学习他扎根农村、无私奉献的忘我精神,学习她求真务实、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

综观马校长的人生,我们可从他身上看到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时刻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把扎根乡村,情系乡村的孩子作为自已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心中揣着农家子弟,一切为了农家孩子。因为有了这个最根本的原动力,所以他能够勤勤恳恳日夜操劳,在甘谷县礼辛乡杨湾小学默默奋斗了三十多个春秋;为国家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正是马校长的卓著业绩,受到人民群众崇敬、信任和怀念的根由。活着,他是一面旗帜。马校长是我们教师队伍的一员,作为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基础工作者,我们应该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同时应该学习他更多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在马校长的眼里没有一个差生,每一个学生都能成才。我们就应该以他为榜样,学习马校长就是要学习他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在日常生活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歧视差生,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爱去和学生碰撞,激发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从而使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的存在。管理确实是一门高深的科学,好像离我很远,但仔细一想,其实管理就在身边,而且,每个人每天都在工作中生活中进行着不同的管理。管理得好,生活工作就会有序、高效,所以作为幼儿教师的我更要努力学习先进、科学的管理班级的方法。首先要关爱每一位幼儿,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其次要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让他们学会有序的生活;接着,要充分地准备每一个教学活动,让幼儿都能有所收获,最后要给能力弱的幼儿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有序、温馨、快乐的班级氛围中健康成长。

马映谦校长的事迹,感染着我,鞭策着我,激励着我。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珍爱这一岗位,我一定努力,持之以恒,把所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用爱和责任铸造伟大的师魂。

篇2:学习马映谦校长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母亲的教诲成为他从教的一盏灯

马映谦说没有老母亲的教诲我就当不好老师, 更谈不上当校长。

马映谦的生活经历可谓坎坷。1972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失去了上学的机会, 父亲早逝, 母亲一人料理全家生计, 在姊妹七人中排行老大的他在生产队积过肥、当过饲养员、放过羊, 脏活累活都干过, 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 替母亲分忧解愁。

初上讲台的马映谦觉得这是世上好的不得了的事情, 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工作, 每天下午六点放学后给教室里烧两个小时的汽灯, 八点又连着给学生补课, 从来不知道累, 母亲常常给他送点粥, 早上把他从睡梦中叫醒。由于当时家里人多劳少, 家里经常断粮揭不开锅, 儿子因为挨饿肋骨严重变形, 还得了黄疸肝炎, 当他带着儿子去兰州医院抽血化验, 看到大夫抽了半天只抽出了半管泡沫的情景时, 他心如刀绞, 生活几乎把他逼上了绝路。

为了养家糊口, 他白天教学, 晚上抽空去生产队挣工分, 他还自学兽医, 星期天给周围农户的家禽家畜治病。用挣来的钱买杂粮面糊口, 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了10年。

马映谦说, 我之所以能坚守到今天, 是因为母亲做自己从教的坚强后盾, 妈妈40岁就头发花白, 牙齿掉光了, 为了减轻生活压力, 母亲把大女儿许了人, 一边劳动一边看孩子, 还要张罗全家的生活, 经常叮咛他:“当老师是良心活, 你既然干上了, 咱们家再穷你也不能离开学校, 千万不要让别人说三道四, 庄稼人孩子们的学习可不能耽误。”

在和妈妈相守的几十年中, 每逢学校遇到什么难事, 他都会向妈妈请教, 妈妈总会给他出一些好点子。所以在工作上从来没有走过弯路。

“2002年5月, 老母亲身患绝症住院, 村里有好心人劝我说, ‘你先把学校的事情放一放, 好好把你妈妈陪陪, 公事以后还能干, 但妈妈死了就再没了’。为了赶在雨季到来之前修好校舍, 我白天搞修建, 晚上陪母亲, 不到一个月母亲就去世了。”马映谦回忆起母亲便泣不成声。

再困难也要建新学校

上世纪90年代末, 杨湾小学的校舍还是“晴天屋顶见太阳, 雨天漏雨成竹筛”, 每逢刮风下雨孩子们就得戴着草帽上课, 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1996年, 马映谦当上了代理校长。马映谦着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办学条件。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筹措资金, 撑起了一所崭新的学校。

马映谦说起跑建校项目感慨万千, 跑路吃苦看眼色是家常便饭。费了好大劲县上答应给学校落实了项目, 他便赶着在假期把旧校舍拆除了, 但没想到开学后项目却被调整到另外一所学校, 项目的泡汤犹如给他当头一棒, 把他逼到了绝境, 怎么办?他当时只抱着一个信念:只能进不能退。没有资金就去贷款, 没有材料就去赊欠, 当时的学区校长把本人的私章借给马映谦, 让他去贷款, 拖亲戚熟人的关系先后从信用社贷款3万元, 同时挨门逐户发动家长和村里人捐资投劳, 艰难地募集资金两万多元, 动员村民义务投工500多个终于建起了学校。

和马映谦一起搞过修建的人说他比铁公鸡还“抠”。建校过程中能省就省从不乱花一分钱, 每逢出去买材料, 就背上老婆烤的两个干锅盔, 渴了就喝白开水, 能走的就坚决不坐车, 晚上不住店, 没有现钱就打欠条向商户赊欠。

学校老师告诉记者, 马老师是个全才, 泥水匠、木匠、铁匠样样精通, 学校的课桌椅、自来水、电器坏了都是他亲自干, 还用废旧铁板焊制了拉垃圾的车, 借助“整村推进”项目加上学校自筹资金建起了电教室, 用学校修建废弃的圆木锯成木板制成桌椅, 焊接了桌椅支架。

2002年5月, 学校的修建工作还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马映谦既是技工, 又是劳工。由于时间太长体力严重透支, 在教室上梁时不幸被房檩砸昏, 被送到医院输液后才慢慢缓过神来。卧床休息了几天他便挣扎着坚持上班了。主体建好了, 农忙村民们都抢着收麦子去了, 他只好领着妻子和弟媳妇拉土、挑水、和泥, 自己则当泥瓦匠给教室墙面抹泥, 用了十天时间把教室粉刷好了。而自家地里熟透了的小麦却干得抓不到手了。望着掉在地里的麦子, 妻子心疼地掉下了眼泪, 并埋怨说:“自家地里的麦子黄了, 你舍不得丢下学校的事, 一年辛辛苦苦种的粮食白白糟蹋了!”马映谦面对家人的埋怨愧疚之情无以言表, 只能以沉默应对。

村民马记午说:“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干公事的人。”

教成一个学生, 就能改变一个家庭

马映谦扳着指头算, 自从他当校长起, 已经毕业了18届450名学生, 其中有87名学生考上了本科。这个条件并不起眼的小山村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马映谦不仅是村子变化的见证人, 更是杨湾小学教育的守护者。刚进校时学校是附中, 他既带初中数学、生理卫生, 又带小学四年级语文, 附中撤销后, 就在小学高年级间轮回教学, 他把语文、数学课全包干, 1996年以来他担任校长, 可是毕业班的把关担子他一直没有卸掉。

当记者在马映谦的办公室发现了厚厚一摞1993年以来的《小学教学参考资料》时, 他似乎看出了记者的意图, 风趣地说:“这就是我的秘密武器。”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 他坚持不断充电, 为师之初, 他把当时每月7元钱的工资全部用来买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没日没夜地学习, 他自学完了高中课程, 后来上中师进修, 每年的寒暑假跑到兰州的新华书店买教学方面的书籍, 先是看, 把有用的抄下来, 实在抄不过来的就买下, 自己先看, 然后回来再借给其他老师看。记得有一次他从早上八点带着小板凳和笔记本去张掖路新华书店看书, 里面灯光通明, 一口气看到了晚上11点还以为是白天, 记了一本笔记, 亲戚还以为他迷路了到处去找。

马映谦对小学数学教学很感兴趣, 善于用启发式的方法教学, 为了积累教学案例, 他就把逻辑推理强和思维性强的题用彩笔做成了很多教学卡片, 这样每年都能用。

六年级学生马雄辉说:“听马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 他能把一个简单的数学题编成有趣的故事, 我们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就找到了解题的思路。”

“在马老师担任杨湾小学校长的18年里, 学校年年是先进, 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各种荣誉称号, 他是用自己的一生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学区校长祁自成如是说。

面对种种荣誉, 马映谦非常淡定:“只要教成一个学生, 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救苦菩萨”

“我现在是杨湾村学校的祖师爷。”马映谦开玩笑说。

马映谦花白的头发和额头深深的皱纹就是最好的见证。马映谦进校以来已经换了四茬老师, 出出进进几十个人了, 他教过子孙三代的家庭不在少数, 如今, 村上哪一个孩子想上学就向他求救, 想干点啥事家长不同意的, 只要马老师一出面没有搞不定的。

他曾经带过一个叫马秋里的学生, 将近一周没有到校上课, 听同学们说他生病了, 马映谦放学后便去看望, 一进门看到马秋里在炕上趴着, 原来两天未进饭食了。由于家里揭不开锅, 他母亲外出讨饭几天未归, 孩子已虚弱到起不来了, 马映谦马上回家让妻子做些好饭就急忙给送去, 晚饭后, 马映谦和妻子不但带头捐献, 而且挨门逐户筹米要面, 寻求援助, 最终筹得了面粉、土豆和粮食数百斤, 解决了秋里家的燃眉之急, 并想方设法打听到了秋里母亲的下落, 带话让她回家, 几天后秋里就病愈重返校园。

从那时起, 乡亲们就开始亲切地管马老师称为“救苦菩萨”。

管好教学, 更关心生活

杨湾村自然条件相当艰苦。为了留住年轻教师, 马映谦想方设法生活上关心大家, 给每位教师配备了烧水壶、电磁炉、电风扇、床单、被套、衣柜等日常用具, 拉上了自来水, 安上了村村通电视接收器, 把老师的生活安排得停停当当。他还热心地四处张罗给年轻教师介绍对象, 青年教师尉子持2008年分配到杨湾小学的, 看到学校环境非常艰苦当时想走, 马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就介绍在尉坪小学任教的年轻教师黄瑞芳谈对象, 黄瑞芳被马映谦“软缠硬磨”的诚心所感动, 就不顾家里人的强烈反对远嫁礼辛, 现在有一个小宝宝, 小家庭特别美满。

本学期, 有一位女教师的孩子升到了学区初中上学无人照管, 女教师教学非常出色, 人品也好, 但由于家庭情况特殊, 马映谦尽管内心很舍不得她走, 但出于人性化考虑, 他还是三番五次给学区校长求情把这位女教师调到学区中心学校。眼下, 马映谦已年近六旬, 两个孩子大学毕业都不在身边, 老伴去了杭州带孙子, 他成了空巢老人, 自己洗衣做饭, 每天一大早给其他老师早早熬好汤, 用善良无私的真诚迎接校园的第一缕温馨……

马映谦的事迹报道后, 广东顺风集团决定投资238万元新建杨湾小学, 目前项目正在做前期论证。

马映谦高兴地说, 我在有生之年想办好三件事, 第一件事如果说我退休后身体还健康, 学校需要的话我会继续发挥余热;第二件事就是赶我退休前村上出100名大学生;第三件事通过顺风集团的援助把学校建设成全县的标准化小学。

上一篇:超市进货合同下一篇:我家的文具盒小学生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