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2024-04-15

幼儿拓印教学反思(精选12篇)

篇1: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活动中,就要求孩子有探索的兴趣,并且能自主探索,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结果。本次科学活动的内容是让幼儿了解拓印,并且能进行些简单物品的拓印方式,这样的活动由于幼儿是第一次接触,因此活动中每位幼儿的兴趣都十分的浓厚,整个活动中课堂气氛都较好。

活动起初,我为了营造课堂气氛,用变魔术的方法来引出课堂,我先示范了拓印的方法,让孩子看看我是如何在纸上拓印,让孩子来把自己的观察到的来跟同伴交流一下,可能孩子是第一次看到拓印,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还不了解拓印,那么在这第一环节中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这个就叫做“拓印”,简单地向孩子介绍一下拓印的方法。在第二环节中,就是运用讨论法,让孩子来讨论一下是不是所以的物体都可以被拓印出来呢?由于孩子没有亲自动手操作过,看到第一环节中我示范的物体,所以很自然地说:“都可以被印出来。”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没有我预期想象的那么顺利。所以我想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在课前先设计一张表格,准备几样物品,在活动中先出示这么物品,让孩子来猜测是不是这些物品都可以拓印出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先记录下来,接下来就来验证,看看到底哪些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由此以来,达到了幼儿探索的一个目的,也让这个活动比较顺利开展。

活动最后环节中 ,我让每位孩子都动手进行了拓印。在活动中,幼儿参与性极高,课堂气氛较好,但是在活动中,我却发现了有小部分幼儿总是跑过来对我:“老师,我怎么印不出来,我没有?”我一看,结果失败的那些孩子不是因为印的太用力,纸上全变成了黑色,要么就是不够用力,图像没有显示出来,总结出原因之后,我把我的方法告诉了孩子:“印的时候力气不要太大了,也不要太轻,按着印子把图案印出来就可以了。“

科学活动中,因为有动手操作,探索方面的活动,所以幼儿比较感兴趣。但是往往幼儿的讨论,探索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因此在活动开始前我们要先预想好各个环节,活动前准备要充分些。

篇2: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活动《小手拓印画》的动手操作,不仅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积累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自主性,活动中更让我对一些幼儿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比如:在探索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第一次玩拓印画,表现出紧张,不知所措;还有的幼儿特别着急、大胆的敢于尝试创作,并且有自己的想法;还有的幼儿能够按老师讲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拓印,从幼儿不同的反应中,体现出幼儿的不同性格。

本次活动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也是我今后努力和思考的方向。活动过程有点单一,可以继续生成和拓展内容,如果进一步开展活动,可以引导幼儿尝试用简单的线条添画,将小手印变成不同的动物或植物,也可以初步了解不同色彩相容后产生的变化。

篇3: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活动中利用实物拓印出的肌理来表现简单的艺术形象,如:利用几块不同的形状积木,组合成一座城市,再配以人物、花草树木等即成为一幅完整的生活情境画。这样幼儿在有生活感受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能够自觉、主动地快乐学习。

1. 把握来源——斟酌

生活就是材料的来源,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材料都能成为我们拓印画活动的原材料,如两片树叶、几根吸管、若干条毛线都是拓印材料的好选材。其实在生活中,只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然后将一些画画技能与之匹配,就能找寻到适合的作画工具。在“双胞胎”的拓印活动中,就是通过皮球的拓印圆形来绘画出双胞胎,皮球的圆形不就是双胞胎的头型吗?生活化的材料、巧妙的借行、趣味性的讲解、互动性的体验让我们感受了一次趣味的拓印活动。看来“无用”的材料都能用来拓印,皮球能画画,谁能说小碗、袜子、扣子不能被用来画画呢?

2. 把持层次——筛选

在活动中,选取材料还要注重将材料进行“梳理”,就是将材料进行“细化”使用。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幼儿在选择材料时,能够按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在活动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材料的操作情况、自身发展的需要,尝试在原有材料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材料层次性,如增加或者删减,不断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

3. 把定组合——配合

拓印活动对幼儿来说很是好玩,因为活动具有丰富的材料,能带给幼儿极大的满足感。当幼儿对一组材料非常熟悉而失去兴趣时,如果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材料重组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画面情景,这样的新组合不仅增加了材料的挑战性,而且让拓印活动重新焕发生机。

二、考究策略—入味

1. 入口处——深入浅出

欣赏美是一种美妙的视觉享受。因此在活动中,前期的图片欣赏是必不可少的。活动中有了图片的支撑,幼儿在观察的时候仔细了很多,对于一些细小的方面都观察到了。通过细致的观察,可以在画面中获取很重要的信息。可见,在我们生活中许多信息的获得都离不开观察,比如,图上这么多小朋友有没有什么秘密呀?他们的长相有什么特点?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从而在观察中更有目的性。活动中,用引导性的语言能更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创作欲望,让语言工具启迪幼儿的思维,加深对绘画的理解。

2. 细节处——添砖加瓦

在示范讲解时语言要更简洁而精练,趣味儿歌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幼儿“创作的气场”,更有助于幼儿进行拓印活动。在活动“好玩的皮球”拓印画中,我将拓印的技能转变为一首小儿歌“将皮球在颜料里滚一滚,穿上花花衣,和白纸亲一亲,揉一揉,轻轻抱起皮球”。让幼儿轻松地了解了拓印的技能,并能注意“揉”“抱”等一些动作的辅助,让拓印活动更成功。为了使得滚动的皮球牢牢地在幼儿的手上,我们在皮球上贴了一些标记,在两侧贴上“耳朵”的标记,让幼儿牢牢抓住“耳朵”不松手。正是这些游戏性儿歌的伴随,化解了美术活动中的一个又一个重难点。因此,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游戏之中。

3. 重点处——浓墨重彩

在拓印的时候,方法的介绍也是特别重要的。唯有重点讲解在活动的时候幼儿才能根据正确的方法参加拓印活动。在利用积木进行拓印“我们美丽的幼儿园”的活动中,过程中讲究的是让拓印的印记清晰明显,因此在活动中将拓印这一要求作为重点讲述,特别在拓印的时候要轻轻放在合适的地方,落下印痕,不拖移积木,让积木稳稳地“站”在画纸上。同时拓印活动在色彩方面也有要求,择色、搭配等都是活动的要求。面对诸多的要求,幼儿也总能拓印得恰到好处,使得整个画面的效果更为和谐。

4. 空白处 ——熠熠生辉

《纲要》中指出:“应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的确,想象是绘画作品的双翅,常领作者越飞越高。“这是什么呢?它的眼睛在哪里呢?”“请你转动你的作品,看看,谁又来到了画纸上?”“这是海洋里的什么动物呀?它的嘴巴在干嘛呢?尾巴在哪里呢”一系列启发式、建议式、引导式的语言不断激发着幼儿的想象。在活动过程中,幼儿或添画上一个圆溜溜的大眼睛、或延长几条长长的胡须、又或卷起几条小尾巴,创意无限的作画,这就是幼儿眼中的美术活动,这样的添上几笔让画面顿感趣味十足。在活动中,我们运用一些点、线的元素,让幼儿添上合适的背景,让画面更饱满、更有情趣。

三、考量评价—入意

活动后及时的评价很重要,既能够巩固活动成果,同时又能提升幼儿对作品的评价素养,激发其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在评价过程中给予幼儿及时且有特点的点拨,势必为绘画作品增色不少,这样不但开阔了幼儿的思维,提高其活动兴趣,感受到了成功快乐,同时也激励幼儿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1. 听——画内话

幼儿的作品大多反映的是他自己的所见、所思、所闻,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有幼儿自己才最了解他的作品。所以,在评价时应以幼儿为主体,让他自己述说绘画过程,听听他的心声。在积木拓印幼儿园的活动评价中,幼儿解释着自己的作品,在“积木拓印幼儿园”的活动中,乐乐说:“我们的教室是排队的,我用了长长的积木,长长的教室还连在了一起。”细看他的画,的确是有很多的线条一一联系在了一起。幼儿能根据直线、弧线来分辨不同的路径,有的是直直的墙壁,有的拐角处则弯曲了,还有的上下层是重叠的,幼儿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诠释着自己的画面,在聆听中,了解幼儿美术活动的发展和需要。

2. 赞——画中景

在评价过程中,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实际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全面细致地加以点评,让幼儿获得快乐、自信,激发他们再次参与活动的愿望。如幼儿在拓印时若能注意画面的比例与布局,可以这样赞许道:“小兔子的耳朵竖得真直,它肯定在听小朋友的悄悄话呢!大树找到了这么多的朋友,绿油油一大片呀,把我们幼儿园打扮得这么漂亮呀!长颈鹿真调皮,还爬出了我们的画纸,它这是要干什么去呢?”及时的赞许,典型的案例,合理的想象,不断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更有信心。

3. 议——画外音

恰当地运用教学评价,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重视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根据小班幼儿的绘画特点进行评价,比如,构思独特新奇,想象大胆、充满童趣,等等。如柳树姑娘的长头发真美丽,风姑娘吹来了,柳树姑娘还跳起了舞,如果让柳树姑娘跳起舞那就更美丽了。运用拟人化语言既可提醒幼儿的不足之处,又使幼儿能坚守活动的目标。

拓印活动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更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它给幼儿带来了动手的乐趣、灵感的击撞、美妙的享受。但愿幼儿能更多地享受着自己创作图画的乐趣,乘着图之方舟,伴着无限的想象,携着多样的技能,沾着曼妙绝伦的艺术灵感遨游在艺术的海洋里。

摘要:拓印画是美术活动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即通过借助一些简单的实物进行拓印,迅速将幼儿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从而再进行具有创作意图的绘画形式。活动以其多材料、可操作、颜色亮、易成型等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也提到,要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体现成就感。当面对不懂绘画技法只会随意涂抹的小班的幼儿时,这种拓印画的形式符合了幼儿“想画又不会画”的特征,让幼儿在印印画画中感受了“图”乐。

篇4:浅谈小班幼儿拓印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拓印活动;幼儿园;游戏;玩中学

一、培养常规习惯

1.倾听习惯的培养

所谓倾听,就是仔细、认真地听他人说话,而且还要理解他人话语的意思。倾听习惯是幼儿活动中的基本常规,就幼儿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活动的内容。

强化意识:每次开展游戏活动时,会用“谁的眼睛看老师,谁的耳朵听老师”等短句来提醒幼儿,并会及时表扬“你们看,他坐得多好啊,她坐得最神气!”还会及时教育孩子“安静听老师说,是对老师有礼貌的表现,老师喜欢仔细听老师说话的小朋友,有事情要举手说”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要幼儿能安静仔细倾听别人说话。

明确要求:具体形象性是小班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幼儿往往从直观、具体的方面去辨别是非、理解事物。在活动前对幼儿提出具体、合理、坚持一贯的要求。同时又由于小班幼儿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因此在对幼儿提出要求时要做到简单明了、具体

反复。

鼓励表扬: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老师的表扬对孩子来说,是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自信心的动力,适时、巧妙地说出称赞的话,能使幼儿坚持不懈。

2.作画习惯的培养

充分利用儿歌或短句:在引导幼儿坐姿上,我们采取了很贴切的“小手放在膝盖上”“小眼睛看老师”等短句,让幼儿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形象地教会幼儿如何正确取放工具。小班的幼儿年龄较小,在家家长称自己为宝宝,这里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游戏化的情景,使幼儿很快地学会了正确使用拓印工具及

颜料。

“顽皮的笑脸”奖励:榜样的作用是伟大的,表扬的作用是有效的。几次活动后,幼儿都能坐在小椅子上安安静静地作画。

3.整理习惯的培养

标识法:无论是对桌面的还是区域里的操作材料,活动结束时都要求将材料“回归原处”,小班我采用幼儿自己的标识作为标记,使工具与摆放的位置相对应,幼儿一看就明白。

游戏法:收拾材料环节,往往是最容易出乱的时候。幼儿玩完工具后容易乱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老师应放手让幼儿逐步学会自我管理。

二、拓印材料的有效投放

1.颜料盛装器皿

首先,针对需要多种颜色且拓印工具较小(如棉签)此类的拓印游戏的调整。其次,我们将橡皮泥桶改为调料盒。橡皮泥桶在幼儿拓印中存在着和分装超轻粘土盒同样的问题,调料盒的使用更加方便了幼儿的使用,而且占用空间小。将占面积较大的托盘改为占面积较小的材料盒盖。

2.作画底板材料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注意力不稳定、观察能力较弱;对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和形象容易认识,但观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而不能持久,而且受情绪的影响很大。

所以我们将作画的底板尽量改为幼儿感兴趣的形象的轮廓或者添加一定的情境。

3.添加辅助材料

小班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小班幼儿归属感很强,我们要尽量将幼儿的作品与幼儿自己的照片相结合,让幼儿感受自己作品的归属。

三、培养幼儿的创意作画能力

1.生活经验,脑中的“范画”

比如,在小鱼游啊游活动之前,教师引导家长提前做好幼儿前期经验的储备,可以和孩子一起养几条金鱼,让幼儿随时观察金鱼的姿态、颜色和形状等。关于金鱼的生活经验就是幼儿脑中的范画。

2.绘本故事,眼中的“范画”

在小鱼游啊游活动进行之前,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幼儿欣赏绘本故事《小金鱼逃走了》,由绘本引发的视觉联想就是幼儿眼中的范画。

3.音乐儿歌,耳中的“范画”

在进行小鱼游啊游的创作活动中,我们不但让幼儿进行了目染,而且让幼儿进行了耳濡。请幼儿欣赏歌曲《小鱼游来了》,并创编儿歌。通过音乐和儿歌,打开幼儿的思路,这种开阔幼儿思路的音乐作品,就是耳中的范画。

4.同伴赏析,口中的“范画”

赏析能让幼儿在相互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能够看到同伴的亮点,都能取长补短,并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印象变得更加深刻。

拓印活动不仅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美和表现美,还可以锻炼幼儿手部肌肉的发展。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的注意力以及动作发展还不够,但是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研究幼儿小班拓印材料投放的有效性及拓印材料的创意作画,有利于幼儿增长见闻、开发智力。

参考文献:

孙智华.让想象在小班招印活动中先行[J].小学科学:教师,2014(07).

篇5: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拓印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处处弥漫着美的气息,如美丽的风景、图画、音乐等。本次活动选用的材料都来来源于如钱币,有凹凸面的字、画、树叶等物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幼儿在园里经常做些美工活动,但利用这些物品来进行美工活动,对幼儿来说却充满了新奇,因为兴趣是幼儿探索问题的根源,我利用幼儿熟知的事物,在探索操作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这节中班科学课《拓印》,我将本次活动目标定位于:

1、知识目标: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探索拓印的奥秘。

2、技能目标:让幼儿运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情感目标:让幼儿对拓印产生兴趣。

4、通过观察、交流与讨论等活动,感知周围事物的不断变化,知道一切都在变。

5、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

让幼儿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尝试、再操作,加上教师的指导,对拓印的方法有所了解。

难点是:

引导幼儿探索拓印的奥秘,让幼儿观察,发现,引起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进行操作,引导幼儿互相交流、发现问题,为什么会印在纸上画,想办法知道。教师作为引导者及支持者,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幼儿探索拓印的奥秘。因此我为本次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树叶,硬币,有凹凸面的字画若干。

2、教师范例画一幅。

3、胶棒、纸、铅笔人手一份。

根据《纲要》中对科学所定的目标、内容等要求,结合本次活动的重点及难点,我为本次教学活动设计的流程是:

激发兴趣——探索讨论——动手操作——互相交流——继续操作——展示作品

一、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范画,让幼儿欣赏,发现其中的秘密,引出兴趣。“小朋友看看这幅画和你平时画的画有什么不一样吗?”教师引导幼儿观察。

二、探索讨论

幼儿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并探索其中的秘密。“小朋友想想这是怎么画上去的,你们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讨论一下再告诉老师”。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大胆发言。

三、动手操作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讨论结果来进行拓印示范,然后请幼儿自己选择材料进行操作。“每个盘里都有许多材料,你喜欢什么,就拿什么来进行拓印,看看你们选择的材料拓印出来的是什么样子的。”在操作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幼儿发展水平、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可进行个别指导,为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的体验,多注意幼儿操作过程。

四、互相交流

幼儿自选材料后,与其他幼儿交流自己选的材料是否能拓印,拓印不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你的画拓印好了吗?如果印不出来,为什么呢?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有没有印出来?为什么?”

五、继续操作幼儿失败后,发现问题,引导幼儿不断尝试、探索来解决问题。只有在失败中吸取经验,才能再创新。掌握了拓印的方法及什么样的物品才能进行拓印。小朋友发现有的物品可以拓印而有的物品没法拓印,为什么呢?原来只有表面产生凹凸不平的才能拓印,较薄的可以拓印,过厚的物品不易拓印,在拓印时还要把上下两张纸固定好。

六、展示作品

幼儿拓印完,请每位幼儿将自己的作品放在展示区,进行展示。一起分享探索拓印画带来的快乐。

本次教学活动按照新《纲要》的要求,以幼儿为主,创造轻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主动参与探索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也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观察法:教师出示范例画,引导幼儿欣赏,观察。幼儿运用各种感官了解事物的特点及获取一些感性经验。教师要引导幼儿全面、系统、有序的观察,即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事物的整体,又要引导观察其细节。以保证幼儿观察的全面性,同时要为幼儿创设自由的观察空间,以免造成幼儿被动学习。

2、讨论法:教师通过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幼儿学习在“碰撞”中对不同观点进行相互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培养幼儿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态度和品质,接纳、尊重同伴的观点和经验。这种方法能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并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思维社会化。

3、尝试法: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带幼儿选择材料进行拓印时,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不怕失败,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享受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其探索的兴趣,鼓励幼儿进行猜想并对其验证,让幼儿亲历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及成功的体验。此法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发展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

新《纲要》指出:

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形式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此外我还运用加入了操作法、审美熏陶法、激励法,使整节课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和谐统一。同时促进了幼儿身体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发展。

效果:

本节活动我们打破了以往教师教授,幼儿学习的旧观念,让幼儿自主参与活动,探索问题,操作解决,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保持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他们喜欢参与。我预想本节活动的效果应该不错。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篇6: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幼儿园小班美术教案:

纸版拓印画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纸版画,尝试用席子、树叶等进行拓印,体验用特殊工具创作所带来的乐趣;

2、学习揉纸法的拓印方法;

3、培养幼儿仔细、耐心的良好作画习惯。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席子、插塑板、树叶等;

2、记号笔、纸团、报纸、刷好颜色的纸。

活动过程:

(一)认识工具、了解方法,初步尝试拓印

1、提问:介绍纸版画,及其组成,有那些工具?

2、“怎样将让版上的花纹跑到白纸上?”幼儿用报纸进行尝试(当心颜料滴下来)

根据幼儿尝试情况相互欣赏、交流,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初步了解制作方法(将席子轻轻涂上颜料,然后用白纸盖上,轻轻按压。

(二)学习揉纸法拓印

1、直接制作底版用记号笔勾画形象;

2、学习揉纸法的方法。

·介绍揉纸法:揉——卷——折叠——压平。

·画个形象剪下贴与地板。

·涂色印画。

3幼儿尝试制作,充分体验

·引导幼儿发现颜料的使用不能太多,压时不能太用力;

·教师指导制作顺序、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三)示作品,整理用具

·看拓印的是什么?效果怎样?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小结。知道纸版画与一般绘画的不同,工序多,需要更细心、耐心。

·整理用具。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篇7: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玩颜色,对色彩的变化感兴趣。

2、学习简单的拓印方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准备红、黄、蓝三种颜料,每人准备毛笔一支、调色盘一个,铅画纸、白纸、夹子等。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师:“今天王老师要请小朋友一起来当小小魔术师好不好?”

教师出示调色盘,引导幼儿认识一下颜色:“你们看,老师盘子里准备了一些颜料,这些颜料是什么颜色的呢?”(红、黄、蓝)

2、引导幼儿大胆的尝试变色游戏。

(1)师示范并讲解:“今天我们就要用红黄蓝三种颜色来变魔术看看王老师是怎么来变的好吗?;.教.案来自:快思老.师教.案网;先拿一支毛笔蘸点水蘸上红色,把它放在盘子里,然后呢再蘸点黄色,把红色和黄色搅和在一起变变变,你们看变出了什么颜色?(橘黄色)把变出来的颜色涂在这个铅画纸上。”师再选择别的颜色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变色1-2次。

(2)幼儿进行调色操作,教师观察,并进行适当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变色。师:“现在王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变魔术了,看看哪个小朋友变的颜色最多,变出来的颜色我们把它涂在铅画纸上,呆会有大用处。”(提出卫生要求——魔术师要小心啊,千万别把魔术变到外面,(3)学习拓印的方法:(师出示一张白纸)“看王老师手里有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按在刚才画好的画上,用夹子夹住,然后轻轻的在上面压压,再轻轻的提起来,你们看印出了什么?”

3、添画。

(1)师示范给印出来的画添画。“王老师觉得有点象一只螃蟹的壳,王老师把它变一变,变成一只螃蟹行不行。”

(2)幼儿操作。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添出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画。

4、分享活动的乐趣,积累经验。

教师展现幼儿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作品,教师及时鼓励、表扬一些作品富有创造力的幼儿。

教学反思: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对幼儿园美术教育做了全面具体的阐述,既要求幼儿园通过各种手段,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美的体验,丰富幼儿对美的想象、美的创造,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

篇8:幼儿教学观摩活动评价反思

一、教学观摩点评要因人而异

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都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要给予个性化的支持。如:评价工作时间较短的年轻教师的教育活动,要帮助他们挖掘出活动中的闪光点,支持她(他)明确应当坚持什么或是可以改善的教育行为,使其明确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评价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教育活动时,则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帮助她们梳理出突破自身固有教学方式的点,多说缺点,具体到哪个方面上需要下功夫,使其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不断创新。对于很努力但进步很小的教师,我们点评时先肯定,再直言不讳地把发现的问题说透,并且讨论解决的办法。

二、双方都要调整好心态

评课者的心态决定评课质量的高低。要提高评课的效率,作为观摩者和被观摩者,双方都要学会调整心态。执教者要抱着平常的心态去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要把上课的过程看成是师幼互动交往,共同成长的一段生活经历,不要为了一味追求完美的效果而弄虚作假,从而为评课者呈现一次真实、生动的活动案例。还要摆正位置,明确大家对事不对人,要把研讨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应乐于接受别人的观点,虚心接受别人的观点,虚心接受他人的帮助。领导要弱化通过课堂教学评价考察执教者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管理功能,评价时应突出自身的导向和激励功能,对教师循循善诱,指点迷津;同伴之间也要摒弃所谓的利害关系和面子问题,应抱着学习和探讨的态度进行交流,不必面面俱到,而应虚心、坦诚地就某个方面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执教者和评课者都能从研讨的角度,从专业成长的角度展开讨论,以开放的情怀接纳别人的建议,就一定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场面。

三、评价方式应灵活多样

评课活动要取得实效,首先要变革评课的方式,不能将评课者和被评者分成两大“对立的阵营”,我们应尽量为教师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评课氛围,如座谈会式、沙龙式等,把上课和评课的教师融到一起,让评课双方在愉快轻松的情境中进行平等交流。下一步我们将尝试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或是纸条形式开展评课,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真实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又有利于听评课双方反复揣摩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达到真诚研讨、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评价应注重自评与反思

我们应积极倡导评课者和被评者的动态互动。执教者在接受点评之前,可以先进行自评,把自己授课的思路、采用的方法、授后的反思一一阐述出来,然后再听取同伴、领导的点评,反思存在的问题,从而使自己既是受评者,又是主评者。领导在点评前也要先听听执教者和其他教师的评价,了解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关注重点,适当调整自己的评价;在评价后,还应与评课教师共同进行讨论交流,以修正自己的评价,使自己既是评课者,同时也是被评者,这样评课者与被评者才能进行真情交流和平等对话,促进各自在反思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形成共识,达成一致。

五、应多角度进行评价

虽然每年我们都会开展很多次教学观摩活动,但每一次的观摩活动的关注的重点都是不同的。如侧重从教学环境方面:场景布置、座位摆放、多媒体运用、教具的设计等进行评价;有时则关注教师语言有效性的分析统计:哪些是开放性问题,哪些是封闭式问题,提问的指向性是否明确,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性是否紧密等;要么是围绕幼儿发展的有效性等。

例如,去年我们在观摩和点评中关注的重点是老师对孩子的回应。活动中,不管是执教者还是观摩教师,重点记录对孩子的每一个回应和鼓励,大家评价时一起分析每一个回应的方式和好的回应、合适不合适、该怎么回应等。记得一节观摩活动教师对孩子的回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一个孩子回答问题时回答错了,其他孩子就嘲笑他,这时教师是这样回应幼儿的:“感谢你把快乐带给了我们大家,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别的办法的。”简单的一句回应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鼓励了他。在评价过程中我们把它作为重点提出,每个教师都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回应孩子的方法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能引起不同的共鸣。

篇9: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目标:

1、初步了解纸版画,尝试用席子、树叶等进行拓印,体验用特殊工具创作所带来的乐趣;

2、学习揉纸法的拓印方法;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准备:

1、席子、插塑板、树叶等;

2、记号笔、纸团、报纸、刷好颜色的纸。

过程:

(一)认识工具、了解方法,初步尝试拓印

1、提问:介绍纸版画,及其组成,有那些工具?

2、“怎样将让版上的花纹跑到白纸上?”幼儿用报纸进行尝试(当心颜料滴下来)

根据幼儿尝试情况相互欣赏、交流,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初步了解制作方法(将席子轻轻涂上颜料,然后用白纸盖上,轻轻按压

(二)学习揉纸法拓印

1、直接制作底版用记号笔勾画形象;

2、学习揉纸法的方法

·介绍揉纸法:揉——卷——折叠——压平

·画个形象剪下贴与地板

·涂色印画

3幼儿尝试制作,充分体验

·引导幼儿发现颜料的使用不能太多,压时不能太用力;

·教师指导制作顺序、帮助有困难的幼儿

出示作品,整理用具

· 看拓印的是什么?效果怎样?引导幼儿进行评价小结。知道纸版画与一般绘画的不同,工序多,需要更细心、耐心

·整理用具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文.章出自屈a老师教.案网”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篇10:幼儿拓印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拓印的方法作画,体验不同工具材料绘画活动的乐趣。

2、能大胆运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拓印创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用拓印的方法作画,体验不同工具材料绘画活动的乐趣

教学难点:能大胆运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拓印创作。

教学准备:

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蔬菜等、水粉颜料、纸张、小白兔音乐(入场)、摇篮曲(幼儿拓印时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情景引入:小白兔听音乐入场

(二)基本部分

初步感受:

1、初步认识拓印:小白兔来到游乐场,一进门就有工作人员送给他很多礼物,我们看一看这些礼物是什么?

2、请幼儿猜想拓印出的图示像什么?(是什么礼物)

3、请小朋友看看这些礼物是用什么材料拓印出来的?

操作体验:

1、情景引入:小兔子拿着礼物向前走,一阵风吹来,把他的气球吹跑了,小兔子去追赶,急的都哭了。“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这时大象看见了说:小兔子你别哭我用长鼻子帮你抓住气球,大象用长鼻子一抓没抓住。小猴子说没关系,我爬树帮你抓住气球,小猴子爬上树,也没抓住气球。小鸟说小兔子没关系,我飞着去帮你抓气球,可是小鸟也没抓住气球,气球越飞越远飘到天空中不见了。这时小兔子哭的更伤心了,大象、小猴子、小鸟一起说,小兔子你别难过,我们请小朋友给你再拓印一些其他的礼物,小兔子终于开心的笑了。

2、提问幼儿要帮小兔子拓印什么礼物?启发幼儿和别人说的不一样。

3、幼儿操作拓印,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幼儿可以和小伙伴协商换桌操作)

(三)结束部分

介绍作品并送给小兔子。

教学反思:

1、情景式教学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

2、注重五大领域的整合。

篇11:《有趣的拓印》教学反思

一、“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趣”贯穿于教学始终。

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了才会主动去学习,本节课以魔术引入新课有效的把学生兴趣引入到教师设置的活动中,通过“变魔术”,把学生最初的“感兴趣”提升为“探索秘密的兴趣”,为后面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打下基础。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动手操作成为学生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操作中自我体验,寻找发现问题,通过交流、体验,找到正确的拓印方法,这样比教师讲更有效。另外在感受实物纹理特征时,也是由学生动手摸,比较后说出来的,让学生直接体验到实物纹理所具有的立体感、浮雕感。

三、多种方式评价,体验成功的乐趣

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如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积极肯定每位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去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因为赞赏而把学习活动当作愉快的享受。

四、进行发散思维,多种形式拓印

篇12:试析幼儿园反思性教学

一、“反思”与“反思性教学”

反思 (refletion) 是指“有意识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做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连结, 使两者连接起来”。“使两者连接起来”, 就是把原因和结果、活动和效果结合起来。具体是指“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活动过程, 发现自己作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自身发展的手段”。

著名教育家胡森主编的上世纪90年代新版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对“反思性教学”是这样下定义的:“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通俗地说, 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借助于行动研究, 不断地对自己教育实践进行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努力提升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合理性, 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1.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的自我教育

大量的教师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教育, 如果忽视教师的自主能动作用, 那么, 任何教育的实效将会受到影响、更难以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 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 自己对自己的教育。自我教育的过程, 是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 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 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 将会促使教师自主性的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 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然而,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 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 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但是, 在目前, 反思性教学实践没有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笔者在访谈中, 有的教师这样说:“因为写教学反思比较麻烦, 也没多大用, 我们一般都是应付, 老教师每个月会写2~3次, 新教师的话, 每个星期都会有一次。”还有的幼儿园教师表示:“平时不会写教学反思, 到上面检查时, 幼儿园会组织教师集中补写教学反思, 不过, 写得让人感觉要吐。”

丽莲·凯兹曾指出, 教师“专业化的起点, 在于愿意思考问题, 并尝试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因此, 在教师教育, 特别是校本培训中, 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力上, 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 在反思中促进教师自我教育, 只有教师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了, 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2.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

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讲得头头是道, “幼儿园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保育与教育要结合”等, 但观察其教学实践, 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育理论却是两码事。究其原因, 因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将受到两类教育理论的影响。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 (也叫信奉理论) 。例如, 《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等所倡导的教育理论。这类知识存在于意识水平, 教师容易意识到, 也容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但这类知识不能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这类知识将深深地植根于教师的潜意识之中, 不张扬, 也不外显, 但这类知识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不容易受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并直接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所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内隐的应用理论已内化为十分稳定的习惯性思维, 从而使这些教师不会对新信息和倡导理论做出积极的反应, 更不会清晰地意识到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之间存在着实质性的差距。

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中, 教师不主动有意识地去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与外显的倡导理论之间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的教学行为自然不会发生改变。而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教学中自己的活动以及幼儿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并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观摩讨论, 使教师看到“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之间的不一致, 从而真正使外显的倡导理论应用到教学中去, 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 使内隐的应用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所以, 反思性教学实践既是沟通教师“外显的倡导理论”与“内隐的应用理论”的桥梁, 也是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素养的有效途径。

3.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中, “教师中心”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建国后, 经历了改革与完善, “儿童主体, 教师主导”的模式已被广泛接受, 但在现实中, 由于传统的巨大惯性, 教师中心理论仍然占据主要地位。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地位不容侵犯, 教师的教学不容质疑。

当代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使得教师把反思性教学作为自身发展和获得较多自主权的手段。所谓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等外, 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 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 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 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反思性教学既要求教师教儿童“学会学习”, 全面发展儿童, 又要求教师“学会教学”, 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 直至成为研究型教师。因此, 反思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由单纯的“教师”变为“研究者”——教师能自觉地、理性地运用幼儿教育的专业知识去思考、审视、反省、判断、分析和总结,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二是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学习者”——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学习, 并在实践的不断反思中进行学习, 从而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

4.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幼儿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

一般来说, 缺乏道德感的幼儿教师, 除非因幼儿园管理者的要求迫于外界压力, 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研究证明, 要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 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顽强的意志是教师坚持进行反思的保证。因为反思是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揭短”和“纠偏”, 同时反思还是一份艰苦细致、劳神费力的工作,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对教育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 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持续不断地思考自己的理念和行动。正如杜威所言:“只有人们心甘情愿地忍受疑难的困惑, 不辞劳苦地进行探究, 他才可能有反思的思维。”在日常教学实践中, 一些意志品质薄弱的教师容易产生畏惧感。

因此, 幼儿园工作应该将反思性教学实践, 作为激发教师的动机, 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培养坚韧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三、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类型

美国著名的反思性实践运动的倡导者肖恩 (Schon) , 在他的《反思性实践者》一书中指出:教学反思可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个时段是在“行动”前和“行动”后 (refleetion-on–action) ;第二个时段是发生在“行动”之中 (refleetion-in–action) 。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也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和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1.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主要是在课前准备的备课阶段, 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能否预测幼儿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看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幼儿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 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 以“他思”取代“我思”, 不考虑本班、本园的实际情况。使用统一的活动材料, 以“他人动手”取代“自己动手”, 不考虑幼儿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二是一些所谓有经验的老教师备课时, 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 这种习惯化的思维使他们不注重反思自己的经验, 凭原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方案, 有的甚至照抄以往的备课笔记。

2.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主要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善于反思的教师, 能借助于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来分析、判断自身所确定的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采用的组织形式、投放的材料以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等是否适宜, 并思考为什么不适宜, 从而减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错误率,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理性程度, 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教育活动更趋专业化, 并最终实现有效地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的。然而, 现实中, 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更多, 照本宣科, 学习内容远离幼儿的已有经验, 活动内容不能激起幼儿的兴趣, 对幼儿的反应不能作出恰当的应答, 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师的角色何时为支持者, 何时为合作者、引导者, 不能根据幼儿现有的水平和表现及时调整活动计划和内容等。

3.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主要是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 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师幼关系、幼儿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结果又将成为下一轮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的基础, 循环往复, 螺旋式上升。如果把反思当成目的, 而忘了行动, 结果, 只会使教学行动永远是停滞不前的。

四、幼儿园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

1.内省式反思

即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来进行反思, 可用反思日记、反思教学录像等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的方式真实地记录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个人的困惑和感受、教学技巧的运用和效果, 对问题的认识和评价等。录像反思法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 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通过观看录像, 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 评价教学环节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的课堂决策、师幼互动、教师的教学材料选择和教学时间分配等, 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 写出反思性总结。

2.学习式反思

即通过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和把握教育真谛, 树立全新教育理念, 对自己已有教育理念和行为进行反思。与理论对照, 即教师用相关理论自觉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与理论对照, 教师用相关理论自觉地审查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为, 即主动有意识地去反思内隐的应用理论与外显的倡导理论之间的差距, 从而矫正自身的理念与行为并使之符合理论要求。

3.交流式反思

即通过与其他老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 进而提高自己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交流式反思法由一名执教老师围绕研讨专题上课, 其余老师带着问题听课。然后, 由执教老师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内容, 以及这样设计的理论依据。再由执教老师与其他听课老师展开对话交流, 产生思维碰撞。最后, 执教老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 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4.研究式反思

即通过行动研究法来进行反思。所谓行动研究, 即教师自己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所设置的教学情境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并以研究者的姿态去不断地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探究和解决教育问题。研究的一般过程是:回顾 (发现、明确本班、本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分析 (找出问题的症结) →假设 (设计一种或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 →验证 (将所设计的解决方案付诸实施, 实际尝试解决问题) →总结 (分析、验证结果, 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假设等) 。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 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整体水平将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崔相录.在研究中学习 (概念操作篇)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L·M·Villar, Teaching:Reflective, from T·Husen et 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 clopedia, 1994.

[4]冯晓霞.新《纲要》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J].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5]王春光, 郭根福.反思性教学实践与教师素质的提高[J].中小学教师倍训, 2003, (4) .

[6]林培锦.反思性教学实施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9) .

上一篇:生产跟单管理制度下一篇:最疼爱我的人写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