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2024-04-1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共8篇)

篇1: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关于现代艺术视野中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论文关键词]现代艺术;现代园林;艺术观念;设计手法;平面形式;立体空间

[论文摘要]现代艺术带给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独特的启发,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观念。其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对艺术观念和艺术语言手法的研究为园林设计实践提供了不同的艺术视角,从而创作出适合我国时代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

现代园林设计从19世纪末期发展至今,不同于中国古典园林“师法自然”的造园风格,打破了欧洲传统规则图案式风格,超越了英国自然风景园的浪漫情怀,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审美趣味与形式风格。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社会与功能的园林设计,二是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三是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这里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一、现代艺术的发展

20世纪的西方现代艺术形成了与以往30的西方艺术完全不同的艺术观念、思维和形式,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的写实性、唯美性、叙述性和传统的美学观点被全部推翻,艺术的非写实性、反唯美性、非叙述性已经是有目共睹的当前艺术的主流内容。

抽象主义建立在秩序法则上的形式逻辑;立体主义分解重组后得到的多视点角度;表现主义对自我情感的宣泄及对艺术张力的追求;抽象表现主义中对下意识运用和掌握的行动绘画;波普艺术中对大众生活的世俗化反映,对不同媒介的拼贴与融合,对绘画和雕塑等艺术界线的消解和清除;极少主义艺术中对艺术客观性的展现,对非表现性的把握,对“少”的极端表达;观念艺术中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对思想的锻炼和表现,对自然的塑造和异化,对行为的梳理和张扬等都展现出现代艺术的发展与传统艺术的区别。

西方现代艺术这种异彩纷呈的现象不仅为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提供了设计灵感的丰富来源和审美旨趣上的某种倾向,同时也为园林设计的实践提供了大量丰富而具有启发意义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形式语言。

二、艺术形式的思维更新在园林中的表现

1.抽象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现代艺术形式方面的思维更新是从抽象主义运动开始的。“抽象”的目的就是要区别于现实“具象”的艺术自身的语言及表达方式。“抽象”思维可以说是对西方传统艺术思维的首次冲击,许多现代派画家在创作过程中都力求实现自然物象与抽象视觉符号之间的“语义转换”。传统的再现性形象被彻底地抽象了,点、线、面、体、色彩等抽象的元素(视觉符号),已不是作为屈从于现实对象的模仿手段而出现在画面上了,其本身就是画面的主体,就体现着作品的内容。

这种现代艺术形式上的思维更新影响到现代园林设计中设计思维。传统园林中的模仿自然已不再是设计思维中的唯一设计手法,从巴黎“国际现代工艺美术展”开始,费拉兄弟(AndreVera和PaulVera)与莫劳克斯(Jean CharlesMoreaux)设计的“瑙勒斯花园”的设计就步人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抽象性思维在园林中的体现。其花园构图与立体主义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冷峻的几何构图构成作品的平面图形,植被与灌木的几何配置形成花园独特的视觉效果。

2.非理性主义美学思维在园林中的表现

抽象性的思维体现着一种理性的思维形式,但是这种执著于简单明了的确定性和秩序性的思维定式干扰着艺术家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发挥。而艺术创造的脚步是永不停止的,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因此提出了非理性的美学思维。非理性的美学思维强调否定性、非中心性、破碎性、反正统性、非连续性以及多元性为特征,以此来消解理性思维中的抽象性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设计思维在园林设计上的.运用虽不如在建筑界那样引起巨大的变革,但作为园林设计的思想基垫,他们为当代园林设计思潮的未来发展确实架构起更广阔的平台。西班牙天才建筑师高迪(AntoniGaudiiCornet)的居尔公园、乔治·哈格里夫斯完成的位于美国丹佛市的哈乐昆广场、伯纳德·屈米的拉维莱特公园无一不是非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产物。在拉维莱特公园的设计中,屈米提出三项创造原则:(1)拒绝“综合”观念,改向“分解”观念;(2)排斥传统的使用与形式间的对立,转向两者的叠合和并置;(3)强调片断,叠合和重合,使分解的力量突破原有的限制,提出新的定义。屈米在设计中将点线面体系之间安排一种富有张力的冲突与对抗,通过取消建筑的确定性的形式,赋予建筑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这种方式和特征我们可以说是屈米将解构主义建筑设计理论直接应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得园林的设计具有明显的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

篇2: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3.1运用天人合一的理念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古典园林的魅力凸显出来,将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运用,实现与天然雕饰的古典园林融为一体,保证更好的推崇自然,顺应时代的变迁与自然的发展,与其和谐相处,更好的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园林氛围。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园林事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蓬勃发展态势,各式各样的景观设计实现了有效的开发和合理的利用,保证了双重效果的显现。但是目前来说,还是存在着较多棘手的问题,如人们忽视了对自然环境的维护,轻视了对生态空间的爱护,导致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砍伐,绿化环境也遭受到破坏,以至于生态资源濒临枯竭【4】。在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中,天人合一的原则应该适当的贯彻,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严格的遵循着生态学及自然科学的基础条件,打造出更能适应时代变迁和自然发展的园林景观,保证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2积极落实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现代化的园林景观设计中,需要适当的将因地制宜的原则利用起来,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加之大气污染问题的严峻,使得现代化的园林建设占地面积日益缩小。为保证现代人的生活水平提升至更高层次,需要合理的采纳古典园林建设中因地制宜的基本手法,促使空间变化方面趋向多样性和统一性,将充满着层次变化的特征适时融入到现代园林设计工作中,保证将园林的立体感充分彰显出来【5】。通过这种原则的使用,使得原始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同时又能让古典园林中的相关元素融合至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中,打造出更为多元化的现代园林景观空间【6】。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山水花草等元素注入了现代园林景观中,同时也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比如喷泉的出现,让大众感觉眼前一亮。

3.3倡导激发情感的共鸣

古典园林承载着中国数千年的文明,通过彰显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得世人感知到历史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从而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自豪与骄傲,这便是情感上的共鸣。对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来说,需要适时的将情感共鸣作为设计准则,通过充分结合意境创造思想的合理应用,实现了对景观的优化布局与设置,创造出了更为和谐优美的情境,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从而寻找到情感上的“归宿”,达到了园林设计中无限意境的目的【7】。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及时的将传统的文化与现代知识相互融合到一起,由此更好的传递人文情怀与文化内涵,从而满足双重感受。

4结束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国家的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事业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传统文明的继承,保证其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古典园林设计中的思想深邃,在充分吸收与继承的过程中,实现和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环环相扣,由此打造出更具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艺术。目前来看,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关注的是社会性及功能性的彰显,但是却没有注重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继承与适当的发扬,这样便让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初衷有所违背,只能发挥出片面的功能,却没有给予大众审美和精神层面的双重满足,为此需要适当的改变,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适当融入古典园林设计的思想,实现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合理对接。

参考文献:

[1]田翔.现代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实际运用研究[J].建材与装饰,(49):57.

[2]白丽博.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应用[J].现代园艺,2017(16):135~136.

[3]庞杏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艺术科技,,29(9):324+323+342.

[4]ApplicationofTraditionalChineseGardeningElementsinModernGardenDesign[J].ZhongxinLI.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1)

篇3:现代住宅园林景观设计

1.1 生态环境功能

现阶段内植物是住宅小区绿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为植物对于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空气等因子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植物通过蒸腾方式将水蒸气输送到空气中, 会吸收一定的热量, 使得环境中的温度有所降低, 可以改善小区气候。植物叶片还能将空气中尘埃以及有害气体吸附上来, 使小区中空气得到一定的净化。植物的茎以及叶片表面不平整, 分布着大量的绒毛, 就和一个个吸声器一样, 能将声波传递减弱或是改变声波的路线, 对于空气中噪音有着降低作用。住宅绿化中的乔木以及灌木等立体种植所组成的绿化带也有着很好的隔音效果。在炎热的夏季, 植物所具备的降温、降低风速的作用更加明显。

1.2 休闲活动功能

住宅内的绿化场地能够为人们提供了一定的休闲活动场地, 整个小区内居民所进行的活动都是在小区内绿地进行的。现阶段内小区公共绿地都增设了儿童游戏设备以及老年健身器材, 这样小区的绿化地带就成了人们休息、健身、亲近自然的最好场所, 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 和谐相处。

1.3 景观文化功能

小区在原本的雕塑基础之上将植物进行合理分配, 使得园林空间得到很好的分割, 这样就能为居民提供更为合理的文化气氛。通过使用乔木以及灌木、草本植物不同的结构、层次进行造景技术, 将植物所具备的形体以及线条、色彩所具备的美态更好地展示出来, 这样组成了人工特色植物群体以及建筑———植物等综合性的景观, 再结合不同的花草、建筑小品以及水体等园林因素, 使得小区内的环境多样化更加完善。不单单使得住宅小区整体环境有所美化, 同时使得小区建筑群体更加生动, 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享受这美景, 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1.4 健康保健功能

人们会因为工作关系、城市喧闹等因素, 易出现不稳定情绪。在居住的环境中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消除人们不安的情绪, 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人们通过植物的叶、花、果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 使得人们的神经系统得到调整, 人们心情会舒畅。同时绿色植物还有着杀菌作用, 植物的芽、叶、花粉等部分会分泌出一定的液体, 这种液体能够杀死细菌、真菌以及一些原生物等等, 这样空气中的病原物数量就会降低, 能够阻挡疾病病毒的传播。

1.5 防灾避难功能

现在城市楼房林立、人口密度很大, 一旦出现自然灾害, 居民都没有可以避难的场所。小区中有了绿地, 居民可以利用绿地避难, 降低人员伤亡。因此, 城市中人们避难最为理想的场所就是住宅小区。同时绿色植物中含有充足的水分, 是防火的天然屏障, 这样在火灾蔓延的时候有着一定的阻隔作用。

2 现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 人们在购买房子的过程中, 由原来对住宅面积大小的重视逐渐转变为对小区居住环境的重视。居民消费意识已经转变为理想化以及理性化消费, 对于住宅小区绿化环境更加重视。因此, 在小区绿化设计中要坚持方便、安全、整洁的原则。住宅小区要有高达30%以上的绿化地, 高档小区内需要高于50%以上, 将小区设计为舒适、美观、休闲、富有活力的生态居住场所。

植物都有着各自的生长环境, 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内, 植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以及习性都是不相同的, 所以说, 住宅小区内进行植物配置要有一定的合理性。现阶段现代住宅小区在绿化设计方面所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人性化设计, 将园林中国粹精华展示出来。在小区设计中最大限度地将原有地形地貌空间发挥出来, 少动土方, 将原有的树木保留下来, 这样能够降低绿化成本, 使得小区整体环境更加朴实、贴近自然。在植物选择方面要多选择乡土植物, 选择一些具有较强适应能力、较高观赏价值的外地植物, 丰富小区的种植结构, 这样能够使人们感到温馨舒适、轻松浪漫, 更具有诗情画意。

参考文献

篇4: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研究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审美趋向;审美的本质;审美的形态;审美的功能;“天人合一”

园林景观设计是室外空间设计的一大分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其主要是借助造园的手段,配合工程技术,在对某一区域的地貌重新进行人工设计,辅以绿色植被,构造特定景观群,同时对景观进行合理放置,营造出景致幽雅、舒适恬静的自然风光和休闲环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其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留下了浓厚的印迹。现代园林设计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广大设计人应当积极汲取中华文化中的美学精粹,将其融入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富含中华文化的审美风格。

一、景观审美趋向对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进步,审美的趋向无疑是多元化的,这势必也会导致审美的客体更加趋于多元。对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这种趋向,深入探究审美的意义,及其对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首先,当前时代的审美主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名师大家,普通群众也更加频繁地参与进来,审美活动本身也更加地生活化。园林景观作为大众平时接触较多的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大众审美的主流对象。现代园林景观的作用大多数情况下是用来供大众休憩欣赏的,因此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从大众的视角出发,考虑大众的审美观点,设计出亲近大众的景观。考察“深圳人的一天”和西安环城西苑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从大众的视角出发,满足了大众审美的需求,构筑了现代园林景观,并收获了群众的喜爱。

其次,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趋向,在于力求景观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以及景观对于历史的传承,强调景观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然而,随着科技的更新换代,景观审美的新趋向却将景观设计带进了模式的死胡同。园林中的大圆套小圆设计被频繁使用,圆与弧线在设计中的运用也是过于大众化,甚至雷同的假树、假山,使得园林景观的设计毫无特色可言。这样的设计仅仅迎合群体对于西方美的趋附,忽视了景观设计的审美要素,也违背了景观设计的可持续性原则。

结合以上来说,现代景观审美的特点更像是一种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挑战。设计者如何才能在设计过程中既满足现代审美的要求,又避免设计的同质化,是广大园林设计者应当深思的问题,对此有必要从园林景观设计的审美要素中寻找答案。

二、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的本质

儒学经典中宣扬的道德品质对我国园林设计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根据儒学思想的指导,设计者应当基于对儒学的思考,借鉴传统造园技巧,依托景观空间进行美学传递,借助景观布置进行审美氛围的营造,尽可能地在设计中渗入对道德的感悟,如此方能体现其审美本质。

(一)景观元素中的审美

怪石小溪、草木缤纷可以说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必备要素,显示了我国的相关审美理念。在我国的传统理念当中,有“四君子”和“岁寒三友”之说,无不寄托了高尚的情操,可见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借助植物代表的高尚品质,将景观与人们内心的追求进行碰撞,达到感化人心的目的。山和水一般可以用来描述人的稳重和大度,同样可以利用山和水寄托人们对于高尚情操的追求。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大量运用山水草木,源于这些景物所表达的内涵与人的高尚品质存在一定的关联,观赏这些景物能够引起人们对于美好品质的向往。由于长期受到儒学的熏陶,在景观设计当中大量运用代表高尚品质的山水草木,正是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的要点。

(二)景观空间中的审美

景观的空间分布作为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对设计整体效果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景观空间的功能不单单在于提供休息的场所,它还可以为人们的社交沟通提供便利,其功能更加趋于多样化。所以,设计者应当认真思考每一景观需要担负的任务,将它们通过精妙的设计进行融合,在融合形成的整体中发挥每一个角色的作用,构筑丰富多彩的景观环境,真正让观赏者体会到美的存在。想要较好地形成这样的效果,还需要认真思考儒学中的悦心理念,而不是过多关注其在园林中显现的具体形态,应当去探索超脱景观形态的那种可以激发观赏者道德感悟的体验。美的感觉不是单纯的外在形态就可以勾起的,需要景观给人一种美的感知,那样才能够让人感受到真正的美。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当紧紧依靠儒学精髓,从大局层面思考每个景观的存在意义,通过满足观赏者的精神诉求,既带给观赏者美学体验,又勾起观赏者的道德思考,这样才是景观空间中的审美。

三、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的形态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儒学强调的“天人合一”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其倡导的美学理念已经成为设计的关键,促进着审美理念的完善,对于和谐的不断追求是儒学应用于设计的完美展现。“天人合一”在园林设计中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园林景观之间的和谐;其二,园林景观与游人之间的和谐。在园林设计中,人与景观的和谐即人与景观通过交融,达到二者各自的平和状态,进而共同构成和谐的整体。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学熏陶下审美的特点在于,我国园林景观设计不仅拥有自身超然的审美内涵,还拥有该审美内涵与生俱来的审美形态,该形态便是“天人合一”,意指人与大自然形成完美的一体。《论语》作为儒学经典,包含了孔夫子对于《关雎》的相关评话:“乐”和“哀”代表着动作行为,“不淫”和“不伤”代表的就是行为应当克制,不应过于放任。这句评话包含了孔夫子对于美的认识,“不淫”“不伤”便是孔夫子眼中的“天人合一”。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恪守的审美标准就是“不淫”“不伤”,应当尽可能地追求“天人合一”。该思想对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指导作用,引导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追求平和淡然,这使得我国的园林设计中充满了对审美形态的全新认识。

(二)“天人合一”的审美形态

儒学中主张的“天人合一”便是让游览者在园林中感受到平和的气息并体验到自身与景观的完美融合,从而避免观赏过程中心绪的波澜起伏,全程处于“不淫”“不伤”的状态。“天人合一”不可能单单依靠形态的选择实现,还需要关注景观的整体效果,空间布置当然也是不可忽略的重点,应当尽可能做到错落有致。设计应该显露出儒学的美感诉求,使观赏者能够借助感观体会到美的存在,促进审美与景观形态的和谐统一。想要表现出这种超俗效果,就要思考设计中如何传递情感,主要是通过平和的方式传达,避免过于直白的宣泄。设计者可以通过对审美形态的探究,领悟出设计思想的更新路径。儒学与景观设计的融合必然会创造出全新的设计素材,设计者们应当认真体悟“天人合一”,将其视为和谐景观设计的指导依据,进一步加强对生态自然的保护意识。

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审美的功能

儒学是我国园林景观设计的方向指导者和素材供给者,对于设计的审美功能具有决定意义,而且影响极为深刻。这一部分将对设计中的审美功能进行探究。

(一)艺术功能

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具有明显的特点,那便是不过分关注园林本身,更多地关注如何创造审美的艺术功能。实现“天人合一”,提供平和自然的直观感受,关注景观的整体排布,这就是我国相关设计的审美功能诉求。就拿一般山顶都会放置的亭台来说,它的直接功能是给予游览者歇息的场所,并为游览者的观赏带来便利,可是当游览者远望亭台时,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亭台与山脉连为一体的高耸之势,从而激起心绪的动荡,勾起游览者对相关诗词描述的共鸣,并进一步影响游览者的观赏情绪。

(二)精神功能

我国古代学者常常把文章比作山水,把山水视作文章,他们认为山水如同文章能够打开人的眼界,传递精神,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园林大多拥有雅致的氛围。作为我国文化的精华,在设计现代园林景观时,这份雅致也应该被传承下来,设计中不应该只是简单地铺些草、种些花、放几块石头又或者是挖几条沟渠,而是应当借助这些外在的景观形态陶冶游览者的气质,带给其精神上的满足。游览者在贴近自然的氛围中可以真正地放松身心,将思想融入环境中体会和谐的感受,靠近儒学经典。设计者应当切身感悟儒学经典,在设计中强化对游览者感观调动的同时,给游览者净化心灵的感受,使其获得精神上的美学感受。

五、结语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儒学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更新,但是其表达的核心思想没有改变,那便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形态,其对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指导意义非凡。当然设计的审美在社会的变迁中也在一刻不停地更新,朝着内涵丰富化的方向前进。然而不管社会怎么进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儒学思想还是追求和谐。对于传统韵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有所传承、有所改进,在避免趋于单一化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新。当前时代,人类的破坏行为已然招致了自然的反抗,对于自然的保护应当成为人们的责任。因此,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可以特立独行,但是也要响应社会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落实对自然环境的自觉维护。

参考文献:

[1]袁媛.中国传统造园中汉字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运用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

[2]赵晶晶.中国古典置石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以岭南黄蜡石为例[D].华南理工大学,2012.

[3]张思凝.现代园林苗圃景观规划设计初探——以成都市温江花木生态园景观规划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5.

[4]占昌卿.秦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设计表达——以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秦文化主题园景观规划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5]王晓斐.中国园林中石—生组合景观设计理论与营造技术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篇5: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研究论文

一、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联系

一直以来,中国的传统园林景观的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中都是崇高的存在,其特殊地位是不容忽略的,它是传统文化指导下的结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具有独特的使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传统园林的默默付出,就没有现代园林的发展壮大。事实上,中国传统园林景观与现代园林景观有千丝万缕般的联系。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在自然文化发展脉络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古人对自然文化的理解常常拘泥于形式上的表现,他们往往因为缺乏对生态功能和山水成因的认识,忽视自然景观的功能。因而,园林景观多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艺术再现,这也赋予了自然景观以象形联想或象征意义。相反的,现代园林则更多地表达了其文化上的属性,展现了自然元素本身的价值和担当。现代园林往往采用自然化的设计概念,与传统园林模仿自然的概念不同,旨在实现将原始自然与营造的自然完美契合。即便中国传统园林在对自然的认识过于表面化,但是这种质朴的自然观念和气氛仍旧给现代园林以启发。现代园林应在尊重自然的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有选择的继承、发展。

二、现代中国园林景观的特色

现代园林是从传统园林发展而来,除了具有传统园林的一般特点,也逐渐发展出彰显时代特色的品质。认识、分析现代园林景观的特色是对其发展过程中最为概括的总结,这也有利于实现现代园林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而从当前园林景观的现状来看,其特色的表达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论述:首先,不得不提的特色就是园林景观的流畅布局,这样的表达完全是从传统园林景观继承而来。总的来说,整个园林的技术、文化、内容和形式等融合为一体,既使得景观移步异景,又对场地的缺陷进行很好的补充,整体表现与“起、承、转、合”的章法无异。其次,现代园林的一大特色就是精巧灵动的细节。由于现代工艺水平的进步,园林景观往往能够实现一些细致入微的刻画,这也使得景观能够更生动的表现。现代园林在局部求精的同时,往往能够集零为整,进而表现出园林设计的独具匠心。再有,现代园林的一大功能就是实现空间的含蓄划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空间领域的意识较为强烈,不同性质的空间常常表达不同的含义。而园林的存在就是把性质各异的空间逐渐展开,用空间渗透、对比的手段,自由灵活的进行空间分割,展现出不同景致的层次感。最后,我们应该明白任何有形的创造都具有无形的表达,中国园林更是将这种表达凸显到极致。表面上,现代园林追求的是一种清新自然的宁静,一种自然流露的情趣。实际上,这是在创造一种吧自然环境与现实生活相协调起来的至真至美之境。由此可见现代中国园林的特色涵盖是非常丰富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园林的特色也会发展的更加深刻、夺目。

三、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

1.不同发展背景下的传统园林与现代园林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传统园林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推崇,而它也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时代赋予传统园林的特殊魅力,而它也并不局限于此,转而苛求更为深远的表达。现代园林亦是如此,它在不断进取的过程中,吸引更多关注的目光。如此,不同的背景也使得现代园林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

2.现代园林在传统园林基础上的更新

传统园林按园林基址的选择以及开发的方式,分为自然山水园林和人工山水园林,具体划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公共园林、书院园林等。现代园林基本上继承了传统园林的分类方法,传统的皇家园林及私家园林仅仅作为景点保留下来,自然山水园林在现代也称为风景名胜,传统的公共园林逐渐发展成公园,成为现代园林的主流。

3.现代园林的表现方式

在现代园林中,最常见的园林表现形式就是混合式布局。现代公园中使用这种表现方式,既实现了人口分布现状有条不紊,又与现代社会的预期是相契合的。这样现代园林的表现方式,在继承了传统园林山水文化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实现现代园林表现方式的多样性。

4.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中国园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自古便受到人们的推崇,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更、推陈出新,已然成为经典文化的代表。现代园林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传统园林文化的熏陶,在园林景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园林文化对其推动作用,我们所要明确的就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园林发展道路。

四、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不足

篇6: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做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升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效益,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将湿地景观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有效的保护城市园林景观的生物多样性,更加有效的调节城市的气候,提升城市净水排污的能力,从而丰富城市园林景观的内容,提升现代园林景观的整体层次和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我们应该加大对湿地景观运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研究和探讨力度,促进现代园林景观的发展。

2湿地景观概述

湿地景观是一种水域景观,有可能是天然或者人工的以及长久和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也或者是湿原和水域地带,亦或者是静止和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和咸水水体,也包括在低潮时低于6m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等。在世界范围内,共有自然湿地855.8万km2,占陆地面积的6.4%,不足10%的湿地,却为地球上20%的物种提供了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湿地景观也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景观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物,是自然界中一种较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对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湿地景观的特征主要包括存在空间数量、时态上以及组成成分和性质都不同的水,生物系统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产力较为高效,具有综合效益等。

3湿地景观运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3.1有利于调节城市气候

将湿地景观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城市湿地景观系统中的水分在经过蒸发以后,形成水蒸汽进入到大气中,然后又通过降水的方式降落到该区域中,能够有效的保证该区域的空气湿度和降水量,从而达到调节城市气候,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3.2明显改善城市水体污染状况

城市湿地景观还能够明显改善城市水体污染状况,具有净水排污的功能。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大大加快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污水排放量越来越大,在此种情况下,城市水体污染较为严重。将湿地景观运用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运用城市湿地系统中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来对城市的水体进行净化,可以明显改善城市水体污染状况。现阶段,我国城市湿地景观分为地表径流湿地和水平低下水流人工湿地两种,在改善城市水体污染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效果,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性。

3.3可以有效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湿地景观作为一种生态系统,其中包含各种各样的生物,生态系统较为复杂,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中包含大量的水生动植物。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湿地景观,将湿地景观和现代园林景观相结合,使其相互协调,能够达到保护城市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4有利于丰富现代园林的内容

篇7: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理念及其启示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对古希腊和罗马贵族奢侈与肉欲生活的向往,因此才有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和随后的巴洛克广场及园林设计,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机器成为万能的主宰,因此,才有了柯布西埃的快速城市模式,城市为机器而设计,并最终也变成了机器。城市公园和绿地如同城市的商业区、生活区、办公区一样,变成城市机器的一个个零件,高速干道和汽车成为这些功能体之间的联接。作为自然元素的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被限制在红线范围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分开。所以,人们在不同的地块上完成不同的功能:工作、购物、居住、休闲.。人的完整生活被切割,被分裂,因此,最终人也成了一部机器。

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Rachel Carson的“寂静的春天”把人们从工业时代的富足梦想中唤醒;Lynn White揭示了环境危机的根源来自西方文化的根基,即“创世纪”本身,而Garrett Hardin 的“公有资源的悲剧”则揭示了资源枯竭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Donella Meadows则计算出地球资源的极限,警示了人类生存的危机。所有这些都把设计师们从对美与形式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的关注,引向对其他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设计师开始懂得用植物而非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而非化学品能更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太阳能比核裂变更安全;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这是对自然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下,产生了In McHarg的“设计尊重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也产生了更为广泛意义上的生态设计,包括建筑的生态设计、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工业及工艺的生态设计等等。本文将着重讨论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它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而日益清晰,从社会主义运动先驱欧文的新和谐工业村,到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20年代70~80年代兴起的生态城市(eco-city,eco-community)以及可持续城市(sustainable cities,sustainable communities)(Walter,Arkin,et al,1992;Aberley,1994;Register,1994;Roseland,1997;王如松,1988;黄肇义,杨东援,2001;宋永昌等,1999;黄光宇,陈勇,1997;沈清基,2000;李团胜 石铁矛,1998;王军等,1999;欧阳志云 王如松,1995;宗跃光,1999)。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关于生态设计

“设计”是有意识地塑造物质、能量和过程,来满足预想的需要或欲望,设计是通过物质能流及土地使用来联系自然与文化的纽带。参照Sim Van der Ryn 和Stuart Cown(1996)的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

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简单地说,生态设计是对自然过程的有效适应及结合,它需要对设计途径给环境带来的冲击进行全面的衡量。对于每一个设计,我们需要问:它是有利于改善或恢复生命世界还是破坏生命世界,它是保护相关的生态结构和过程呢?还是有害于它们?

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Newton,1971),而景观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谐相处(西蒙兹,2000)。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Design for human ecosystem,Lyle,1985)。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Minimum design),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Regenerative design,Lyle,1994),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Sustainable landscape,Thayer,1989,1993)。.然而,就国内目前的景观设计现状来说,无论是五一、十一的花坛,还是景观大道或是城市广场,也无论是郊野“自然公园”还是整治一新的市区水系;从普通的住宅绿地设计,到号?quot;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的建设,人们所看到的却是非生态的设计引导着不可持续的景观的创造(俞孔坚,吉庆萍,2000;俞孔坚,2001)。所以,有必要对生态设计的原理加以认识,以指导正确的景观设计。生态设计原理

下面将以Sim Van der Ryn 和Stusrt Cowan(1996)提出的生态设计原理为框架,结合John Lyle等提出的人类生态系统设计和再生设计原理,Robert Thayer等提出的可持续景观和视觉生态原理以及生态城市的原理,并进一步结合目前国际景观和城市设计的动态,系统阐述景观及城市生态设计的几条基本原理。

2.1 原理之一:地方性

也就是说,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对于任何一个设计问题,设计师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我们在什么地方?自然允许我们做什么?自然又能帮助我们做什么?我们常常惊叹桃花源般的中国乡村布局及美不胜收的民居,实际上它们多半不是设计师创造的,而是居者在与场所的长期体验中,在对自然深刻了解的基础上与自然过程相和谐的当地人的创造性设计。这一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 这是当地人的经验,当地人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空间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意的,是被赋予神灵的。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于场所的生态设计,必须首先应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是一个关“天地-人-神关系”的设计。例如,在云南的哀牢山中,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选择在海拔1500~2000m左右的山坡居住,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最适宜于居住;村寨之上是神圣的龙山,丛林覆盖,云雾缭绕,村寨之下是层层梯田。丛林中涵养的水源细水长流,供寨民日常生活所用,水流穿过村寨又携带粪便,自流灌溉梯田。山林里丰富多样的动植物,都有奇特的医药功能。所以山林是整个居落生态系统的生命之源,因而被视为神圣。哈尼梯田文化之美,也正因为她是一种基于场所经验的生态设计之美。皖南的村落,如宏村,也可见同样的生态设计经验(俞孔坚,1992)。

(2)适应场所自然过程 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中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决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告诉我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及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

(3)当地材料 植物和建材的使用,是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不但最适宜于在当地生长,管理和维护成本最少,还因为物种的消失已成为当代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所以保护和利用地带性物种也是时代对景观设计师的伦理要求。

2.2 原理之二: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可再生资源(如水、森林、动物等)和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煤等)。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对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对它们的使用也需要采用保本取息的方式而不是杀鸡取卵的方式。因此,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流和能流,生态设计强调的解决之道有四条:

第一,保护,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有保护资源的优秀传统值得借鉴,它们往往以宗教戒律和图腾的形式来实现特殊资源的保护(俞孔坚1992)。在大规模的城市发展过程中,特殊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尤显重要,如城区和城郊湿地的保护,自然水系和山林的保护。

第二,减量(Reduce),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设计中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新技术的采用往往可以数以倍计地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即使基于已有的技术,有学者认为人类可以用比现在少一倍的能源和资源消耗而获得比现在高一倍的生活水平,即所谓的四倍数(Factor four,Von Weizs?cker 等,1997).相似的观点认为,在全世界范围,只有将资源消耗量减少到50%,而发达国家减少到10%,地球的可持续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为此,一批有影响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于1994在国际上成立了”十倍数俱乐部“(The Factor Ten Club,见Von Weizs?cker 等,1997)。城市绿化中即使是物种和植物配植方式的不同,如林地取代草坪,地带性树种取代外来园艺品种,也可大大节约能源和资源的耗费,包括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自身繁衍。不考虑维护问题的城市绿化,无论其有多么美丽动人,也只能是一项非生态的工程。

第三,再用(Reuse),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耗费。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可以

在生态恢复后成为市民的休闲地,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这已成为一个不小的潮流.。早在1971年,景观设计师Richard Hagg就提出利用西雅图的煤气工厂遗址建成市民休闲公园,并于1975年开放(见Frankel and Johnson,1991)。一个类似的例子是由德国景观设计师Peter Latz设计的Emscher Landscape Park景观公园(见Brown B.J.,2001),该公园位于德国钢铁重镇Ruhgebiet,1991年开始设计,1994年开放,占地230hm2,设计充分利用原有工厂设施,进行生态恢复,生锈的炉台、斑驳的断墙,在绿色的包围中讲述一个辉煌工业帝国的过去.。国内的广东省中山市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一个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粤东造船厂,不是被彻底拆掉和推平用于地产开发,而是利用现有榕树、厂房和机器,设计成一个开放的市民休闲场所。在这里,古树讲述了这块场地的历史,厂房和机器深刻了城市的记忆(俞孔坚,2001)。

第四,再生(Recycle)。在自然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是一个由”源-消费中心-汇"构成的、头尾相接的闭合环循环流,因此,大自然没有废物。而在现代城市生态系统中,这一流是单向不闭合的。因此在人们消费和生产的同时,产生了垃圾和废物,造成了对水、大气和土壤的污染。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属性是可以循环再生的。从原野、田园、高密度城市到花园郊区、边缘城市和高科技园区,随着城市景观的演替,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属性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俞孔坚,2000,2001)。昔日高密度中心城区的大面积铺装可能或迟或早会重新变为森林或高产的农田,已经填去的水系会被重新恢复。

篇8: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文献记载:我国的周朝时期, 就已经有了利用自然的山水、树木进行的造园活动。受神话故事的影响, 周文王建造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雏形———囿。在囿内挖瑶池筑高台, 供帝王将相们享乐。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开始有了自然山水的萌芽, 而到了秦汉时期则出现了宫苑,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建造了滨临渭水的阿房宫, “引渭水为池, 筑为蓬、瀛”。在囿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园林形式———苑。开创了“一池三山”的园林景观形制。

2 我国古典园林的美学特征

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借助于假山、奇石、幽径、流水营造出柳暗花明、峰回路转的境界。园林中的建筑物常见有亭、台、楼、榭、阁等, 房屋之间用长廊贯通, 假山、石头、流水则配合建筑物组成富于韵律美的园景。和西方园林不同的是, 中国园林设计含蓄抒情, 它不象西方园林一目了然, 而是以曲为贵, 强调移步换景之妙。园林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景中带画, 耐人寻味, 平静中有变化, 变化中有收敛, 无论是大园子还是小园子, 都变化无穷, 各有特色。

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古典园林设计思想的借鉴

3.1 学习古典园林的自然观

传统园林的精髓在于以再现自然山水为设计的基本原则,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在充分运用自然要素造景的布局中形成静态与动态空间布局:小桥流水、叠石飞瀑、三面荷花、四面垂柳等, 营造出有形或无形的空间性格:花影, 花香, 虫鸣等。这些都是在广博的自然画卷中经过高度的概括与升华, 形成的“高山流水, 鸟语花香”的佳境。这些对自然景观的浓缩与创造, 恰恰是“人化的自然”, 它融会了创作的个人情趣, 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文人山水园”的精华。我们会感受到中国古代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 所谓“虽由人作, 宛白天开”。

3.2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

自然始终是园林创作的素材。“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古典造园以自然山水为创作摹本, 造园者通过对自然的感受, 取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 成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 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应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经验加以浓缩概括, 提纯典型后再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的过程。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 多接触真自然山水, 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 近而更好的总结它们美的本质, 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设计作品中。

3.3 学习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技巧

意境高远, 诗情画意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看古典园林之内涵, 达到园林意境创作的“情景交融”, 在有限的园林艺术形象中感受无限的诗情画意。

景:一座园林是由许多景点组成, 而各景点均可含各自意境。这种体现意境的景, 除了构成景的要素———建筑, 山石等, 往往还与诗画艺术相称。景物所表达的境界, 通过精神诗句来点晴, 这样便形成了一个意象完整的景。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境: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 空间由建筑、山石等所构筑而成, 是有形的、有尺度、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 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 是无形的、无尺度的、由景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彷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 如网师园水面小, 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实际情况, 水面聚而不分, 仅在东南和西北伸出水湾小涧, 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穴状, 却能造成源头深远, 使你感到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 无形中扩大水面界线, 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情:情是由景作用于人, 人感悟到境, 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 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 这就是情景交融。

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 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 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 则表现为植物芬香, 如“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说得是梅花的香味;作用于耳的信息, 则反应在园林中不同的景观上, 如拙政园的“听雨轩”, 轩外下雨, 雨滴落在芭蕉上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人松间, 发出沙沙松涛声, 感受宁静, 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 无论从造园手法还是文化特征上看, 能够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很丰富的。我们在学习、借鉴时, 要结合现代景观的各种因素, 站在现代园林景观发展的基础上, 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 创造出富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景观艺术。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古典园林的发展特点及其美学特征, 提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借鉴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空间。

关键词:古典园林,美学,园林景观,现代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陈六汀, 梁梅.景观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发试卷400字作文下一篇:小屋亲情浓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