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总结

2024-04-10

模型总结(共12篇)

篇1:模型总结

数学模型实训总结

从12月19日至25日,我们在数理系机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数学模型的实训。

为了锻炼大家之间的配合能力,而且数学建模本来就是团队团结合作完成的,我们都被分成了差不多三人一组。在这几天的机房实训中,我们相互分工合作,首先分析了我们选择的数学模型问题—教师薪金的确定,然后进行假设,再根据假设建设基本的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分配有不同的任务,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特长。最后把每个部分整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接受不同意见,讨论了每一部分的可行性以及与相邻部分能否有效衔接,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不过在有些数据处理方面,我们还不是很熟悉。然后我们对数学模型的数据进行求解、分析、检验,认为这个数学模型的建立满足假设条件,符合现实中的设定。最后我们把实训问题按照数学建模的标准模式进行了整理,制成一份完整的实训报告。至此,这次数学模型的实训已经基本完成,剩下来的就是对实训报告的检查以及改进。通过仔细认真的检查,这次实训报告虽然还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已经基本满足了实训的目的。目前,数学模型的实训已经结束,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数学模型是一门与现实很接近的学科,在社会中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在解决一些社会性问题上有着很广阔的前景。例如美国曼哈顿项目中原子弹的研究,还有2008年我国奥运会场馆周边服务平台的建设等等很多问题都离开数学模型的身影。通过这些可以看出,我们学习数学模型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希望经过这次数学模型培训,我们的数学知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篇2:模型总结

梁松喜20号

汤焰荣28号 指导老师:伊杨坚 比例:1:50

材料:夹板、纸板、PVC方管、磨砂塑料板、有机玻璃、白乳胶、502胶水、双面胶、U胶

模型成本:夹板(25元)、纸板(7元一张)、PVC方管(1元一条)、磨砂塑料板(0.9元一张)、有机玻璃(10元一张)

分工情况:

1)买材料:黄壹平

梁松喜

汤焰荣 2)计算比例:黄壹平

3)裁板:黄壹平

梁松喜

汤焰荣

4)零部件制作:黄壹平

梁松喜

汤焰荣 5)LOGO制作:汤焰荣 6)纸板裁剪:黄壹平

7)有机玻璃裁剪:梁松喜

汤焰荣 8)模型组装:黄壹平

梁松喜

汤焰荣 9)摄影:黄壹平

作品制作过程:

组长负责模型制作总过程监工,同组员讲述模型的结构分析尺寸分析 比列的确定,接下来安排好步骤分工。内容分别有:制作框架,剪裁有机玻璃,剪裁纸板、模型定型、修补模型材料的制作。刚开始用到的材料是运用PVC方管来搭建模型框架,PVC方管在裁剪的时候要定好尺寸,并且固定好后才可以用戒刀裁出。接下来裁剪有机玻璃和纸板的时候,也是要定好尺寸,再用戒刀或钩刀裁出。但是为了模型效果,需把纸板切成45度角,有机玻璃就用砂纸磨成45度角,衔接效果会比较好看。有机玻璃用502胶水把它给粘接上,由于胶水是属于干燥性,所以用起来比较方便,干得会比较快,但是会出现一些腐蚀的现象,破坏有机玻璃表面的效果。纸板则是在原本建立好的框架上贴好双面胶把它给黏住。

制作时遇到的问题:

1)在裁纸板时,因为板较厚,比较难裁,而且很难把边裁平和裁直,经常性把边切斜了,令到组装时接口不能很好地相接

2)在裁有机玻璃时,因为有机玻璃比较坚硬,而且很难把边裁平和裁直,会很容易把有机玻璃刮花,想让连接上的效果好看时,用砂纸磨成45度角很困难。3)在组装模型时,由于技术问题,连接时会出现很多错误,把手同模型粘在一起或者手粘满502胶水的情况也会出现。

4)在组装时,有时候因为计算出现了些许问题,令到裁出来的模板细了,要重新裁过

5)模型中有个标志不是那么规则及其纤细,在裁剪和粘贴时都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心得体会:

篇3:轴流泵模型全特性试验总结

本文结合某工程,对卧式轴流泵模型进行了全特性试验研究,确定了水泵扬程、轴功率、效率与流量之间的关系。并绘制出原型的全特性曲线。

模型试验结果将作为原型泵设计和验证真机各项性能的依据。

1 模型试验设计及全特性试验方法

模型试验在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力机械模型通用试验台上进行。试验台2004年7月20日通过了由水利部组织的技术鉴定,试验台效率综合允许不确定度优于±0.3%,随机不确定度在±0.1%以内,综合技术指标居国内领先水平。其测量参数均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具有向社会提供公正水力机械检测数据的能力和资质。

1.1 模型试验设计

通常试验规定水泵工况的转速、扬程、流量、扭矩为正。通过切换试验台管路阀门可以改变辅助泵供水方向。试验台水力循环系统见图1。

如图1中所示,阀门V1、V2开,V3、V4闭为水轮机试验方向供水,反之为水泵试验方向供水;切换扬程差压传感器的高低压端测点可以改为测量负扬程;通过控制电机的转向可以改变转速的正转、反转和扭矩的正负。

试验对模型泵进行了全部4个象限8个运行工况的测试,如下:

(1)正转水泵工况试验(A):模型泵正常水泵方向旋转,阀门V1、V2闭,V3、V4开,保证辅助泵向水泵方向供水。

(2)正转水泵负扬程工况试验(H):在A工况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辅助泵转速,完成零扬程和正转水泵负扬程工况试验。

(3)反转水轮机工况试验(G):在H工况的基础上继续逐渐增加辅助泵转速,完成零扭矩和反转水轮机工况试验。

(4)反转水泵逆流工况试验(F):模型泵水轮机方向旋转,阀门V1、V2闭,V3、V4开,保证辅助泵水泵方向供水。

(5)反转水泵工况试验(E):模型泵水轮机方向旋转,阀门V1、V2开,V3、V4闭,保证辅助泵水轮机方向供水。

(6)反转水泵负扬程工况试验(D):在E工况的基础上逐渐增加辅助泵转速,完成零扬程和反转水泵负扬程工况试验。

(7)水轮机工况试验(C):在D工况的基础上继续逐渐增加辅助泵转速,完成零扭矩和水轮机工况试验。

(8)正转水泵逆流工况试验(B):模型泵正常水泵方向旋转,阀门V1、V2开,V3、V4闭,保证辅助泵水轮机方向供水。

1.2 四象限试验方法

模型泵正常水泵方向旋转:辅助泵水轮机方向供水,逐渐增加辅助泵转速可完成高扬程直至零流量和正转水泵逆流工况试验,即上述A、B工况试验;辅助泵水泵方向供水逐渐增加辅助泵转速可完成低扬程直至零扬程、负扬程、零扭矩、负扭矩工况试验即A、H、G工况试验。

模型水轮机方向旋转:辅助泵水轮机方向供水,逐渐增加模型转速完成零扭矩、零水头、负水头、零流量、负流量工况试验,即C、D、E、F工况试验。

4个象限试验中,根据不同工况须对扬程传感器进行高、低压测点切换,调节辅助泵转速,应避开振动工况运行。

2 试验成果

绘制全特性曲线时需将试验获得的模型参数换算到真机,换算公式如式(1)~(4)。

式中:Q、QM——真机、模型机流量;

n、nM——真机、模型机转速;

D、DM——真机、模型机叶轮直径。

式中:H、HM——真机、模型机扬程。

式中:P、PM——真机、模型机功率;

ρ、ρM——真机、模型机介质密度。

式中:M、MM——真机、模型机扭矩。

试验测试了全部4个象限8个运行工况,即:(A)正转水泵工况试验、(B)正转水泵逆流工况试验、(C)水轮机工况试验、(D)反转水泵负扬程工况试验、(E)反转水泵工况试验、(F)反转水泵逆流工况试验、(G)反转水轮机工况、(H)正转水泵负扬程工况试验。各工况参数特性见表1。通过5点3次样条插值绘出轴流泵全特性曲线如图2所示。

绘制4个象限全特性曲线时,参照斯捷潘诺夫四象限曲线表示方法,以额定点为基准,取额定点流量的-200%~+200%范围,转速的-300%~+200%范围;分别以相对流量(%)、相对转速(%)为横、纵坐标;绘制相对于额定点的相对扬程H(%)、相对扭矩M(%)曲线。

3 结语

本文通过轴流泵的全特性试验对8个运行工况的试验方法及操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总结。分别对8个运行工况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后绘制了轴流泵模型的全特性曲线图。

全特性试验过程较为复杂,各项参数的换算也较为繁琐容易出错。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今后的全特性试验整理出较为清晰的试验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的思路。

摘要:针对某轴流泵模型的全特性试验进行了总结,详细叙述了4个象限8个工况的试验方法及操作流程。对模型试验数据进行了换算并分析,绘制出了原型的四象限曲线。为今后的全特性试验整理出较为清晰的试验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的思路。

关键词:轴流泵,全特性试验,四象限

参考文献

篇4:精算统计模型的发展总结

关键词:精算统计模型;马氏性质;随机经济环境

引言:在精算统计研究领域,研究重点一直着力于控制保险公司的风险,而保险公司最大的风险就是面临破产的概率。作为正常经营的保险公司,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破产的风险程度过高。因此,有关保险公司破产概率的研究成为了研究重点中的热点问题。保险公司破产理论的提出主要归功于著名的精算统计专家Lundberg,从他提出破产相关的理论开始,有关精算统计模型的研究已经横跨了一个世纪。精算统计模型的研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因而有关理论的研究被赋予了更多的实用基础背景;并且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而言,它也拥有很高的理论价值。Cramér[1] 在Lundberg提出的理论基础上,对前人的工作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上进行了更加严密的理论化研究。在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理论指导下,学者将它与精算统计模型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在以Gerber[2] 为代表学者的继续探讨研究的努力下,概率论与随机过程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为精算统计模型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本文在经典连续的复合泊松模型引入的背景下,详细介绍了风险理论中研究的几种常用的离散精算统计模型,系统总结了模型发展历史,阐述了研究方向,指出其实际应用价值,并阐述了其研究方向。

一、经典的连续精算统计模型——复合泊松模型

三、随机经济环境下的精算统计模型

为了更加贴近实际,精算理论的很多研究着力于考虑在随机经济环境下的相关结论。

(一)带利率的精算统计模型。在实际的经济大环境下,对于模型而言,受到利率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很多学者对在复合泊松模型中引入常利率进行了研究,对于破产概率和联合分布等方面得到了相应结论。

(二)带随机保险费用的精算统计模型。在精算统计模型中,常规假定单位时间间隔内的保险费用为一常数,然而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因此,很多学者就不得不考虑保费不是常数的情况,在复合泊松模型和复合二项模型中,均有学者引入了随机情况下的保险费用,研究领域更加新颖,并且更为贴合实际应用。

在复合Pascal模型的研究工作中,耿显民和万舒晨同时考虑了利率和随机费率的影响,考虑了马氏调控下的利率和保险费用,突破了随机经济环境的限制,推导出有关联合分布和破产概率的相应结果。

四、总结

本文系统介绍了常用的精算统计模型,总结了模型的发展历史,并阐述了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方向。在运用各种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牢记模型的适用条件,有效避免破产情况的产生,推动各保险公司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Cramér H. On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risk[M]. Stockholm: Skandia Jubilee Volume, 1930.

篇5:2013模型大赛总结

为丰富我校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同时提高同学们的建筑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发散思维,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科技探索热情,我院举办了建筑设计及模型大赛。

建筑模型大赛部分: 在建筑设计及模型大赛中,同学们积极努力,精彩表现,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誉、更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建筑模型大赛中展出参评的建筑模型全部是由参赛选手自行制作的,它们或小巧别致,或大气雄壮,或清新脱俗,或复杂机巧。

老师方面:

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大赛十分重视,院长王守伦、副院长王清明,团委副书记徐加金;美术学院副院长周晓光;建筑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健及美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师生参加活动。

参与方面:

今年同学们的参赛热情更是比以往都要高涨:本次大赛我院上交的参赛模型作品有77个,参赛成员包含2012-2010三个年级,模型数量创历年新高;我校其他院系也十分积极,其中美术学院上交35份报名表,参赛模型数量也创下历年新高。

组织创新方面:

由于今年模型数量之多,风格各异,评审组老师们经过讨论决定,将参赛作品按照设计和制作的风格,分为实体建筑模型和概念设计模型,最终确定了包括建筑系作品在内的42个模型为实体建筑模型组,确定了包括美术系作品在内的35个模型为概念建筑模型组。另外比赛时还加入了评委总结点评这一环节,由建筑系评委和美术系评委老师对作品进行总结点评。力求比赛的公平公正,让评委老师对模型的创意有更具体的了解,比赛之前特别安排专人对模型进行了解,现场为评委老师逐个进行讲解。这在之前的模型大赛中都是从未有过的。

宣传公示:

活动结束后,我门将本次大赛的成绩表加盖团总支公章后在辅导员办公室门口专栏和六号教学楼的宣传看板上都有张贴公示,让所有参赛选手可以对自己的成绩进程核实,力求比赛的公平公正。

最终,我院在5月30日下午举行了建筑模型大赛暨快题,测量,结构大赛颁奖典礼,对决赛模型现场打分评奖、颁奖,至此,我们的建筑设计及模型大赛到此也圆满结束。建筑模型大赛评奖结果:

一等奖:建筑工程学院2个

美术学院2个

二等奖:建筑工程学院5个

美术学院3个

三等奖:建筑工程学院7个

美术学院5个

优秀组织单位:美术学院1个

体育学院1个

建筑工程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篇6:模型总结 多因子

1.筛选有效因子 1.1 因子选取

1.估值因子:

PB、PE、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EPS等。2.盈利因子:

ROE、ROA、毛利率等。3.成长因子:

每股净资产增长、ROE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收益(EPS)增长率等。

4.资本结构因子(杠杆因子):

资产负债率、固定资产比率、流通市值。5.流动性因子:

总资产周转率、换手率(算术平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6.技术面因子:

换手率, 总资产周转率、换手率(算术平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同比)。

1.2 数据预处理

数据的预处理主要包含两部分,即去极值化以及标准化。

1.去极值化:采用“中位数去极植法”进行去极值化,公式如下:

Di,upper=Dm+n×DMAD, if Di≥Dm+n×DMAD Di, lower =Dm-n×DMAD, if Di≤Dm+n×DMAD

2.标准化:由于各个描述性因子所衡量的单位不同,导致因子数值范围差异较大,因此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标准化,本研究采用最常见N(0,1)正态标准化处理之,公式如下:

标准化后向量=(原向量-均值)/标准差 1.3 单个因子有效性分析

1)市场环境及股票池划分

1.按市场环境对因子有效性进行分析

统计和分析不同市场阶段(牛市、熊市和震荡市三种)的因子有效性。

2.按照市值大小对股票池进行划分

经典的Fama-French 三因素模型早已表明市值对股票的收益率有显著的

影响,各种主动型投资基金也常常按照投资标的的市值进行风格划分,而大、小市值股票的估值等指标存在整体性的水平差异,不具备可比性。3.按行业属性对股票池进行划分

不同行业的某些财务指标的整体差异性大,可比性不高,因此按行业属 性进一步划分股票池也是有必要的。一般来说,周期类行业与非周期行 业在很多财务指标上具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按周期与非周期对股票池 进行进一步划分。之所以没有把每个行业作为一个股票池是因为如果划 分的过细,一方面可操作性会降低,另一方面容易造成样本数量急剧下 降,统计结果可靠性会降低。

2)检验因子有效性方法

方法一:(国泰君安-蒋瑛琨)

首先,看TOP 20%组合与BOTTOM 20%组合的月平均收益率差是否有 显著差异,如果有显著差异,说明该因子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同时,有 效性比较高,才能说明该因子效果的稳健性比较好,才能确保依据该因 子选取的组合胜率比较高。

其次,看TOP 40%组合与BOTTOM 40%组合的月平均收益率差是否显 著且有效性是否较高。

最后,观察五档组合的因子排名与其下期收益率排名的相关性是否显 著,越显著说明因子对收益的影响越确定。

这样从三个方面分析因子的有效性和稳健性,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分析结 果不受数据的偶然巧合所影响。

方法二:(广发证券-罗军)

一个有效的Alpha 因子应该能够带来长期且稳定的Alpha 收益,同时因子在各期的表现应该具备较好的持续性,即具备较低的波动性,另外,根据因子挑选出来的超低配组合是否具备较高的胜率也是我们考察的标准之一。

多个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来考察各个因子的有效性,指标可分为两类:有效性指标和单调性指标。

有效性指标:通过跟踪超低配组合的表现来考察因子的有效性,包含IC,IR,组 合胜率、组合月收益率、组合滚动1 年收益率以及组合收益t 检验概率。

(1)因子IC(信息系数):即每个时点因子在各个股票的暴露值与各股票下个期回报的 相关系数,本文认为如果一个因子的IC 值高于2%(或低于-2%),则认为该因子在优选 个股alpha 收益上有较好的效果,IC 为正表示该因子与股票的未来收益有正相关关系,应该超配因子暴露值高的股票,反之若IC 为负则超配因子暴露值低的股票。

(2)因子IR(信息比):即因子在样本期间的平均年化收益与年化平均标准差的比值,IR 的绝对值越高,表面该因子在优选个股alpha 收益上效果越好,另外,经统计发现,IR 的绝对值高于0.7 时,Alpha 因子的选股效果通常比较明显,另外,若IR 为正,则代 表应该超配因子暴露值高的股票,反之若IR 为负,则应该超配因子暴露值低的股票。(3)组合胜率:用于衡量Alpha 因子是否在多数时间内有效。

(4)组合收益:包括因子月平均收益和因子滚动12 个月累计收益,用于衡量因子 Alpha 是否具有稳定且可持续收益。

(5)t 检验概率:用于衡量Alpha 因子是否具有显著的因子回报,因子的t 检验概率

越小,说明该因子的选股效果越好,经统计发现,t 检验的概率小于0.2 时,相应的Alpha 因子具有较好的选股效果!

单调性指标:通过分析各档股票组合的表现是否具备显著的单调性,从而考察因子 的有效性,包含各档累积收益率、各档相对基准累积收益率、各档平均年收益率以及各 档相对基准平均年收益率。一般来说,IC 和IR 较高且为正时,各档组合的收益表现呈 现单调递增的规律,IC 和IR 较高且为负时,各档组合的收益表现呈现单调递减的规律。

PS.多因子选股模型之因子分析与筛选II:财务质量、价量和一致预期类指标P3:

P3:由于只做单因子分析,暂时不做因子间的比较和综合分析,不需考虑因子的同质性或共线性等

还分析了不同质量的财报(一认为年报质量高于半年报,高于季报)公布后财务因子有效性的差异。

2.有效因子综合打分选股 2.1 分不同股票池选股

2.2 按有效性分层赋权

1)因子打分

2)挑选得分前10%的股票

篇7:科技体育模型培训总结

我于2012年7月2日至7月9日在隆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了保山市首届科技体育模型培训,通过培训我对科技体育模型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现将培训中的一些心得作一个总结。

一、什么是科技体育模型运动?

科技体育模型运动是指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自制、改制或借助专门的器材设备所从事的有助于健体、健脑的运动叫科技体育。

二、科技体育模型运动对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性?

科技体育模型运动能释放孩子们的天性,激发孩子们的潜能,让孩子们充满想象力,储备创造力,激励好奇心,让孩子们用与科学家相似的方法去探究,让他、她、他们探究未知,体验亲历发现科学的快乐

三、培训中的一些心得

通过7天紧张的培训,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我做了车辆模型、桥梁模型、航空模型、航海模型、建筑模型。通过这些模型的制作,让我感受到,这项运动是一项培养动手、动脑的运动,并且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到一些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比如说航空学,建筑学、桥梁学、规划学、航海知识等。应证了教育中的一句话,“在做中学,在学在做”。

这是一项发展学生素质的活动。在目前,开展此项活动较好的学校有实验小学、隆阳区一中、七小、三小、隆阳区职业技术学校。他们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全国、省、市的各种竞赛中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乡下,基本上还没有学校开展此项活动。

四、对我校开展此项活动的建议

1、建议首先在全乡开展此项活动的宣传动员工作。先让大家感受到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

2、建议此项活动纳入学校的兴趣小组活动。先在条件允许的学生中开展此项活动。各校选择1-2项特色项目进行重点打造。

3、建议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中心校给予各校开展此项活动必要的经费支持。(竞赛设施的购买、竞赛活动的奖励、竞赛组织费用等)。

4、建议中心校每年举办一次乡内竞赛。

5、建议中心校每年组织乡内做的好的项目到市、省、国家进行比赛。

篇8:模型总结

首先, 全国畜牧总站党委书记、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何新天做大会致辞。何秘书长对第十一届畜博会进行了总结, 并代表中国畜牧业协会对全体参会代表表达了诚挚的感谢。何秘书长说, 畜博会将在稳定展会整体规模的基础上, 细化展会服务, 借助成熟的会展理论模型和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 丰富展会内涵, 提高国际化水平, 提升展商和观众的贸易撮合率, 真正实现展商和观众的参展价值, 更好地推动畜牧产业的转型升级。

接下来, 大会对第十一届 (2013) 中国畜牧业博览会进行了详细总结。中国畜牧业协会会展部副主任刘文涛做了第十一届 (2013) 中国畜牧业博览会总结汇报;第十一届 (2013) 中国畜牧业博览会各配套活动承办方代表汇报了“畜牧周”和“活动日”的开展情况。

大会表彰了第十一届 (2013) 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优秀合作伙伴。授予赛尔传媒、华中农大期刊社《养殖与饲料》、中国饲料原料网3家单位为畜博会金牌合作伙伴奖。颁发了43名优秀合作伙伴奖, 包括20家平面类媒体, 13家网络媒体, 10家企业内刊。其中我刊《今日畜牧兽医》获优秀合作伙伴奖。大会现场还评选、表彰了6项配套活动突出贡献奖。

下午, 会议的主题为第十二届 (2014) 中国畜牧业博览会的策划。首先, 由青岛国际博览中心宋美桂经理介绍了展馆基本情况及周边配套服务。

中国畜牧业协会刘强德副秘书长做了第十二届 (2014) 中国畜牧业畜博会策划新理念的专题报告。

据刘副秘书长介绍, 2014年畜博会展位将稳定在4500多个, 参展企业1800余家, 展会观众12万人次, 室内外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2014年畜博会将以"细化服务, 真正实现展商和观众的参展价值"与"增加国际化程度"为目标, 从基于IT的服务项目、畜牧周的活动拓展、活动日和嘉年华、典礼主席台的有效利用、新闻发布会、专题采访、媒体与企业合作需求对接沙龙、大企业家高尔夫球俱乐部、篮球、羽毛球友谊赛、精准酒店服务、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先进企业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大型晚会、畜牧行业优秀产业模式评选表彰 (区域模式, 企业模式) 等方面拓宽博览会内涵, 继续以打造中国畜牧业博览会事业财富共同体为目标, 为早日实现畜牧业博览会的五年规划努力, 将畜博会打造成未来中国展会的模型。

中国畜牧业协会会展部李冬津做了“学会运用网络平台, 掌握时代发展命脉”的主题报告。畜博会与时俱进, 将APP、二维码、微信、微博、在线展台等先进技术融入招展、宣传及参展的全过程, 极大提高了参展商的参展价值。

篇9:“语文文体”模型与计算题模型

1、物理计算题的题目结构示意图

例如: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A点,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B点。水平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轨道MNP,其形状为半径R=0.8m的圆环剪去了左上角135°的圆弧,MN为其竖直直径,P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也是R。用质量m1=0.4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后弹簧恢复原长时物块恰停止在B点。用同种材料、质量为m2=0.2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物块过B点后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物块飞离桌面后由P点沿切线落入圆轨道。g=10m/s2,求

(1)BP间的水平距离。

(2)判断m2能否沿圆轨道到达M点。

(3)释放后m2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1.1“说明文”部分: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在A点,自然状态时其右端位于B点。水平桌面右侧有一竖直放置的光滑轨道MNP,其形状为半径R=0.8m的圆环剪去了左上角135°的圆弧,MN为其竖直直径,P点到桌面的竖直距离也是R。

1.2“记叙文”部分:用质量m1=0.4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后弹簧恢复原长时物块恰停止在B点。用同种材料、质量为m2=0.2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物块过B点后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物块飞离桌面后由P点沿切线落入圆轨道。

1.3“议论文”部分:求(1)BP间的水平距离。(2)判断m2能否沿圆轨道到达M点。(3)释放后m2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

2、物理计算题读题策略

正如干国祥所说:“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秘:发现问题,梳理整个物理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梳理的重温,是这一发现与梳理的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一切的热闹都将是浅薄而不值一提的。”

2.1把说明具体形象化

把说明部分物理量标注在右图的草图上,化文字描述为图象直观,然后再针对草图复述说明与题目对比,达到防止遗漏.

2.2把记叙部分过程化

过程一、用质量m1=0.4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后弹簧恢复原长时物块恰停止在B点。

过程二、用同种材料、质量为m2=0.2kg的物块将弹簧缓慢压缩到C点释放,物块过B点后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过程三、物块飞离桌面后由P点沿切线落入圆轨道。

2.3把议论部分论证具体化

论点一、BP间的水平距离。由三个物理过程C到B过程 ;B到D过程;D到P过程。此论点涉及到主要的“运动情况”。对运动情况分析应该立足于受力分析。

论点二、判断m2能否沿圆轨道到达M点。该论点涉及竖直面的“类轻绳”运动模型。对此轻绳与类轻绳问题,应该立足于“临界状态分析”

论点三、释放后m2运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该论点涉及的是变力做功问题:该论点阐述应该立足于“变力功的模型求解法”

3、计算题的表述模式

3.1过程语言犀利陈述,过程如下

解题——规范解答:文字规范:简练指明对象、状态、过程;作图规范:线条清晰、直观准确;列式规范:能符合物理公式的基本形式;符号规范:按题设符号和规范符号书写;单位规范:数值结果应有单位;答案规范:最终结论应与题设问题相契合

整理解题流程,确定书写顺序

3.2状态特征明确,原理清晰

3.3过程衔接要分清

篇10:手工模型大赛活动总结

为充实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气氛,为手工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加强彼此之间的友谊,更为提升同学们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数模科技协会举办了此次手工模型大赛。

11月17日19:15学院数模科技协会成员在8#303展示作品,于19:15——19:45由杜立红老师为同学们全方面的讲解了动手制作模型的利处。同学们学习专业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实型想象投影,因此平时多做模型,有利于加强同学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有利于加强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对以后专业学习有很大帮助。之后同学们互相参观模型,学习了解,有让人激发思维潜能的,有创意好的,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做的比较扎实,让人感到欣慰。我们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的更好。

通过这次手工模型大赛,展示了同学们独特的创造力。此次活动时间虽短但成员们受益匪浅,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此次活动圆满成功。

数模科技协会

篇11:高考物理弹簧模型总结

【命题规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传送带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三、含弹簧的物理模型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命题者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几乎贯穿了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为了帮助同学们掌握这类试题的分析方法,现将有关弹簧问题分类进行剖析.

对于弹簧,从受力角度看,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故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

“高考直通车”联合衡水毕业清华北大在校生将于2013年5月中旬推出的手写版高考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该笔记适合2014年、2015年、2016年高考生使用。凡2013年5月中旬之后购买的高

一、高二同学,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费更换一次最新一年的笔记。另外,所有笔记使用者将被加入2014年高考备考专用平台,每周定期提供最新资料和高考互动。笔记对外公开时间:5月20日

1.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胡克定律:F=kx,ΔF=k·Δx.

(2)对弹簧秤的两端施加(沿轴线方向)大小不同的拉力,弹簧秤的示数一定等于挂钩上的拉力.

●例4 如图9-12甲所示,两木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两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分别为k1和k2,两弹簧分别连接A、B,整个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现缓慢向上提木块A,直到下面的弹簧对地面的压力恰好为零,在此过程中A和B的重力势能共增加了()

【解析】取A、B以及它们之间的弹簧组成的整体为研究对象,则当下面的弹簧对地面 的压力为零时,向上提A的力F恰好为:

F=(m1+m2)g

设这一过程中上面和下面的弹簧分别伸长x1、x2,如图9-12乙所示,由胡克定律得:

故A、B增加的重力势能共为:

[答案] D 【点评】①计算上面弹簧的伸长量时,较多同学会先计算原来的压缩量,然后计算后来的伸长量,再将两者相加,但不如上面解析中直接运用Δx=ΔF/k进行计算更快捷方便.

②通过比较可知,重力势能的增加并不等于向上提的力所做的功

2.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

(1)瞬时加速度问题(与轻绳、轻杆不同):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有物体的弹簧,形变不会发生突变,弹力也不会发生突变.

(2)如图9-13所示,将A、B下压后撤去外力,弹簧在恢复原长时刻B与A开始分离.

图9-13 ●例5 一弹簧秤秤盘的质量m1=1.5 kg,盘内放一质量m2=10.5 kg的物体P,弹簧的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k=800 N/m,整个系统处于 静止状态,如图9-14 所示.

现给P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使P从静止开始向上做 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在最初0.2 s内F是变化的,在0.2 s后是恒定的,求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取g=10 m/s2)【解析】初始时刻弹簧的压缩量为: x0=((m1+m2)g/k=0.15 m 设秤盘上升高度x时P与秤盘分离,分离时刻有:

又由题意知,对于0~0.2 s时间内P的运动有: 1/2)at2=x

解得:x=0.12 m,a=6 m/s2

故在平衡位置处,拉力有最小值Fmin=(m1+m2)a=72 N 分离时刻拉力达到最大值Fmax=m2g+m2a=168 N. [答案] 72 N 168 N 【点评】对于本例所述的物理过程,要特别注意的是:分离时刻m1与m2之间的弹力恰好减为零,下一时刻弹簧的弹力与秤盘的重力使秤盘产生的加速度将小于a,故秤盘与重物分离.

3.与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

与 动量、能量相关的弹簧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繁,而且常以计算题出现,在解析过程中以下两点结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1)弹簧压缩和伸长的形变相同时,弹簧的弹性势能相等;

(2)弹簧连接两个物体做变速运动时,弹簧处于原长时两物体的相对速度最大,弹簧的形变最大时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例6 如图9-15所示,用轻弹簧将质量均为m=1 kg的物块A和B连接起来,将它们固定在空中,弹簧处于原长状态,A距地面的高度h1=0.90 m.同时释放两物块,A与地面碰撞后速度立即变为零,由于B压缩弹簧后被反弹,使A刚好能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B物块换为质量为2m的物块C(图中未画出),仍将它与A固定在空中且弹簧处于原长,从A距地面的高度为h2处同时释放,C压缩弹簧被反弹后,A也刚好能离开地面.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k=100 N/m,求h2的大小.

【解析】设A物块落地时,B物块的速度为v1,则有:

设A刚好离地时,弹簧的形变量为x,对A物块有: mg=kx

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对于A、B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

1/2·mv12=mgx+ΔEp

换成C后,设A落地时,C的速度为v2,则有: 1/2·2mv22=2mgh2

从A落地后到A刚好离开地面的过程中,A、C及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则有:

联立解得:h2=0.5 m. [答案] 0.5 m 【点评】由于高中物理对弹性势能的表达式不作要求,所以在高考中几次考查弹簧问题时都要用到上述结论“①”.

●例7 用轻弹簧相连的质量均为2 kg的A、B两物块都以v=6 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运动,弹簧处于原长,质量为4 kg的物块C静止在前方,如图9-16 甲所示.B与C碰撞后二者粘在一起运动,则在以后的运动中:

(1)当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时,物体A的速度为多大?(2)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是多少?

(3)A的速度方向有可能向左吗?为什么?

【解析】(1)当A、B、C三者的速度相等(设为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由于A、B、C三者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

(mA+mB)v=(mA+mB+mC)vA′

解得:.

(2)B、C发生碰撞时,B、C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设碰后瞬间B、C两者的速度为v′,则有:

mBv=(mB+mC)v′

解得:v′=

A的速度为vA′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设其值为Ep,根据能量守恒 定律得:

(3)方法一 A不可能向左运动.

根据系统动量守恒有:(mA+mB)v=mAvA+(mB+mC)vB 设A向左,则vA<0,vB>4 m/s 则B、C发生碰撞后,A、B、C三者的动能之和为:

实际上系统的机械能为: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E′>E是不可能的,所以A不可能向左运动.

方法二 B、C碰撞后系统的运动可以看做整体向右匀速运动与A、B和C相对振动的合成(即相当于在匀速运动的车厢中两物块相对振动)由(1)知整体匀速运动的速度v0=vA′=3 m/s

取以v0=3 m/s匀速运动的物体为参考系,可知弹簧处于原长时,A、B和C相对振动的速率最大,分别为:

vAO=v-v0=3 m/s vBO=|v′-v0|=1 m/s 由此可画出A、B、C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9-16乙所示,故A不可能有向左运动的时刻.

[答案](1)3 m/s(2)12 J(3)不可能,理由略

【点评】①要清晰地想象、理解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相当于在以3 m/s匀速行驶的车厢内,A、B和C做相对弹簧上某点的简谐振动,振动的最大速率分别为3 m/s、1 m/s.

②当弹簧由压缩恢复至原长时,A最有可能向左运动,但此时A的速度为零.

●例8 探究某种笔的弹跳问题时,把笔分为轻质弹簧、内芯和外壳三部分,其中内芯和外壳质量分别为m和4m.笔的弹跳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①把笔竖直倒立于水平硬桌面,下压外壳使其下端接触桌面(如图9-17甲所示);

②由静止释放,外壳竖直上升到下端距桌面高度为h1时,与静止的内芯碰撞(如图9-17乙所示);

③碰后,内芯与外壳以共同的速度一起上升到外壳下端距桌面最大高度为h2处(如图9-17丙所示).

设内芯与外壳的撞击力远大于笔所受重力,不计摩擦与空气阻力,重力加速度为g.求:(1)外壳与内芯碰撞 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2)从外壳离开桌面到碰撞前瞬间,弹簧做的功.

(3)从外壳下端离开桌面到上升至h2处,笔损失的机械能.

【解析】设外壳上升到h1时速度的大小为v1,外壳与内芯碰撞后瞬间的共同速度大小为v2.

(1)对外壳和内芯,从撞后达到共同速度到上升至h2处,由动能定理得:

解得:.

(2)外壳与内芯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即: 4mv1=(4m+m)v2

将v2代入得:

设弹簧做的功为W,对外壳应用动能定理有:

将v1代入得:.

(3)由于外壳和内芯达到共同速度后上升至高度h2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只有在外壳和内芯的碰撞中有能量损失,损失的能量将v1、v2代入得:E损=5/4mg(h2-h1).

[答案]

由以上例题可以看出,弹簧类试题的确是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反映和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优秀试题.弹簧与相连物体构成的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状态的变化,为学生充分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巧妙解决物理问题、施展自身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当然也是区分学生能力强弱、拉大差距、选拔人才的一种常规题型.因此,弹簧试题也就成为高考物理题中的一类重要的、6

篇12:一维河网水质模型建立总结

拿到项目之后,首先要有一个总体的构思,依据实际工程情况拟出一个大纲,明确具体步骤,之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步骤

建立水流模型

一、概化河网

拿到整个模拟区域的水系、河道详细布臵图(CAD)之后,首先大致浏览一下,然后关闭不必要的图层,例如房屋、等高线等等,(关闭了哪一些图层要在word文档或者excel当中有所记录,尽量不要关闭河道图层,除非是乡村河道或者是规模较小的那些河道,不会成为概化河网中的一部分,关闭图的的两个原则就是尽量使河道变得清晰,然后不能关闭那些有用的图层,例如大的河道)尽量使整个图的河道比较明显。图层关闭之后大致浏览整个河道布臵图,然后寻找外边缘的一条大的河道开始从外往里把主要的河道画出来。画河道要注意:

1、使用样条曲线或者多段线命令,尽量使画出来的河道线与原始河道拟合较好

2、河道线的线型要粗(打开线宽),线的颜色要醒目的颜色,便于与原图层的线较好的区分开来,河道线要建立一个单独的图层。

3、选择的概化河道上要有断面,便于断面文件的制作,河道的布臵东南西北方向要均匀,在画河道线的同时,标注好每一条河道的名称,标注名称的文字顺序与该河道的流向相同,也就是说,标注的名字是从上游写向下游,在制作河网文件的时候便于河道的连接,标注名字的时候,如果有些河道只取了部分的断面,要把取了几个断面标上,如果一条河道断面很多,在图上是分段标注的,自己的文字说明上要标出来是那一条河道的哪一段,例如fangligang15,这样在寻找断面文件的时候比较方便。概化完河道之后,要把其他所有图层都关闭,只留下概化的河道和文字标注,然后在河网外画一个矩形方框,把河网包裹住,尽量与河网中间没有太多的空隙,然后用id命令,把矩形左下角和右上角的坐标记下来。然后把CAD导出,步骤:文件,然后输出,选择格式是(封装PS,*eps),然后将导出的图片导入到photoshop当中,改变像素,使河道在MIKE11中放大之后不会变的模糊,如何改变像素:用photoshop把图片打开之后,通过图像大小界面改变像素,要把图片颜色格式改成RGB的,否则不能转化为bmp格式,不要消除锯齿。如何使河道放大后边清晰,Ctrl+J然后shift+ Ctrl+U,然后滤镜,选择其他,选择高反差保留,宣主任0.09,然后选择混合样式,叠加,然后不停地按Ctrl+J,按得越多图片占用空间越大,合适即可,导入MIKE中看的清楚就行。改动完之后,把沿着矩形方框剪切一下,再保存为bmp格式。

二、制作河网文件

Bmp格式文件制作好了之后,导入MIKE11,开始制作河网文件。打开MIKE ZERO,File  New  MIKE 11  River Network  OK,弹出一个新窗口 输入河网模型区域的范围(即左下角和右上角坐标)(投影坐标选

54坐标:Beijing-1954-3-degree-GK-120E) OK, 出现河网文件视图(模拟区域暂时空白) 河网文件菜单Layers Add/Remove... 点击添加项目键击浏览按钮

 点, 引入刚才生成的bmp底图 回到河网文件视图,Layers Properties... 修正图像坐标Image Coordinates修正至底图坐标。导入了底图之后,开始绘制河段。绘制河段时要注意,一定要从上游划到下游,遇到两条河道交叉的时候,则需要将河道打断,并且标注好打断的河道是从几断面到几断面,绘制的河道要边画边连接起来,边画要边标注好河道的详细名称,并且在excel或者word中记录下其详细名称。画的时候要灵活处理遇到的问题。

三、制作断面文件

我自己做的时候是将河网文件处理好了之后,再处理的断面文件,这样导致了大量的问题,就是断面文件缺失的时候没有办法灵活处理,还有就是河道信息的遗忘,导致河道对起来比较麻烦。所以,以后最好是边做河网文件,一边进行断面的处理,做10条处理10条,这样不容易出错,给后续工作带来方便。制作断面文件,是先将河道断面打断,用logfileon命令,并且更改日志文件保存路径,自己设臵一个保存文件夹,然后用list命令选中打断的所有断面,执行后用excel将河道长度数据筛选出来,制作成txt文件格式,最好将断面个数标注在文件夹上,最后一个断面至河道尾部不用打断,取长度的时候一块儿算进去。当初被打断的河道,从几断面到几断面的数据要分别做成不同的文件,对于某河道缺失什么断面,最好单独在excel或者word上做好标注,建议先提取断面数据,标注好却是断面,再根据缺失情况灵活打断断面。断面数据和断面间距用fortran小程序导成固定的文件格式,再导入到断面文件当中,建议不在程序中更改河道名称,只改年份(年份一致),导入到断面文件中后统一修改,修改后的名称要与河网文件当中的名称一致,要完全一致,一定要对好,不然就不能再河网文件中显示,在导入这些断面的过程当中,建立一个模拟文件,将为完全制作好的河网文件和断面文件导进去,查看一下断面的位臵是否有偏差,所有的问题要发现时及时修改。所有的断面文件输入之后,要检查一下有无缺失、以及名称是否一致。确保无误。最后在输入每一条河道后,最好查看一下河道断面是否合理,两断面间距是否太小,太小的话选择删除某些断面,尽量使两端面间距控制在200m以上,这样有利于模型的稳定。

四、制作时间序列文件

制作时间序列文件是为边界条件做前期准备,首先要明确有多少条边界河道,把东南西北的边界河道都标注好,然和结合实测资料,把对应河道的(水位、流量)时间序列文件做好。名字要一一对应,时间步长、步数、要与实测资料一致。

五、制作水流边界文件

统计好的边界数量,然后用tab添加相应数量的边界,输入里程数的时候,一定要是河道入口点的里程数,并不是这条河道的全长,(如何查看各点的里程数,在河网文件中,选小箭头标志,点到相应点上,右击,选择edit,可以查看该点的所有资料),对应边界河道输入对应的边界时间序列文件。要一一对应,这一点很重要。

六、制作参数文件

给定初始水位,以及糙率,初始水位要与边界条件看到的水位大致一致,(不行就取个平均值试试看)不能偏差太大,流量也是,不然模型无法正常运行。糙率不要太小,依据实际情况设定。

当所有文件准备完毕之后,建立一个模拟文件,将所有准备文件导入到模拟文件当中,接着设臵时间步长,时间步长的设臵(还不太明白怎么设臵),保存的时间步长必须是天或者小时的倍数,不能是分钟,但是不影响计算的结果。设定要模拟的时间段,然后使模型开始运行,遇到错误的时候,要寻找到相应的断面,然后检查问题所在,有可能是河道没有连接好,或者是断面太密了或者是存在不合理的断面,或者是断面文件存在错误,及时纠正,边纠正边运行,以便查看错误是否纠正。直至模型可以正常运行。水质模拟

每模拟一个工况,就要新建一个文件夹,把准备文件放进去之后再另建模拟文件,并且做好标记,每个工况之间有什么不同,比如哪一个参数设计不同,或者步长设臵不同等等,不然以后自己分不清。

上一篇:s师德师风心得体会下一篇:政审单位证明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