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习体会

2024-05-07

地理学习体会(精选8篇)

篇1:地理学习体会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新教材学习体会

随着地理新教材的不断普及,新教材越来越显示出其科学性、独特性、新颖性。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其教学目标、结构体系、编写手法、教学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都焕然一新,这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主要有以下这些方面的特点:

一、知识结构体系的调整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学地理教材按照地理科学体系来安排教学内容,对于我们地理学科而言,科学体系庞大,内容广泛,对于旧教材的选材有很多的不足,比如说内容多、难点多,重点不突出,实用性差,往往给教与学带来诸多的不便。这次地理新教材的改革,逐步建立了新的知识结构体系,地理新教材注重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并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做到了简化知识、综合考虑、突出重点。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从宇宙环境分别来概述地理相关地理知识。地理新教材注重实际,有很多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题目、讨论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同时又注重创新性,以全新的思维和方法建立一种崭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二、突出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这次地理新教材,始终把人地关系放在首位,教材的编写,始终是在人地关系的思想指导下,不十分强调地理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选取教学内容,这次的新教材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三方面的知识不再是系统的,整体的,而是作为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在提出问题时,始终离不开人地关系,从不同的浓度和广度来选取内容,地理新教材也突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全球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问题,发展总是等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地球,关注未来。

三、密切结合实际

地理新教材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多方面合格的人才,很注重其实用性、新颖性,把学生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密切联系实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地理新教材十分注重个案分析与研究,将地理学的知识与具体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阐明了地理的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地理新教材也注重对地理现象,地理过程的剖析,对于现象过程从时间、空间来进行分层、分角度剖析,培养学生学多角度、多方位来思考问题,联系国内、国际多种重大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

四、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地理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把教和学有机结合起来,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装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教学中。对于教材的处理,要非常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材编写得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为教师提供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教材在选材时,在主体课文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提供很多趣味性、阅读性的材料给同学们学习,同时在习题的设计中也十分巧妙,练习安排了很多活动、问题可供大学分析、讲座从不同方面来培养学生能力,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五、增加了图像信息功能

地理新教材中,一改以往老教材图像信息的功能,增加了很多的插图、附图、图型等等,对于地理事物有些难的用语言文字来完整形象的表示出来,有些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地理过程运用合理的示意图,能够很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新教材在图形方面的运用比较合理,合理设计安排了很多图像信息,围绕图像,编排文字,地理新教材中运用了大量的示意图、地图、统计资料图、景观照片、框架图等等,设计多种新颖的图像,来很好的说

明课文内容、知识,起了鲜明,直观的效果。对于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愉快,教师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这些图像信息,对于学生牢实的掌握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次地理新教材的编写,确实从多方面体现了“新”的特点,无论是从内容、结构、要求,还是目的、设计等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当然新教材中还有许多值得去研究,去学习的地方,需要全体师生去共同探讨研究!

篇2:地理学习体会

第一步区域地理位置

一是本区域的地理位置,尤其是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由于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纬度位置影响热量,故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推知当地的气候类型;

二是注重本区域的地形、气候的特点极其分布,并以此推断该地的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向、水位变化、汛期、有无结冰期、含沙量等)、土壤类型、典型植被等自然地理特征;三是以自然地理特征来推论农业、工业特点及人口、城市分布等。如: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水热充足的地区多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形适合发展林业,降水较少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区一般发展畜牧业;再如:矿产资源丰富,尤其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或国家多发展钢铁工业、电力工业、机械工业等,人口和城市多分布在地形平坦、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经济发达的地方。通过上述三点引导让学生理解地理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这样也可避免学生单纯的死记硬背地理知识。

第二步进行图文转化、构建空间概念——地图训练法。

学生通过上一步的学习,已经熟知一些国家、城市、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名称,也就是说知道了“是什么”的问题,但还需确定“在什么地方”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进行图文转化,将基础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建立空间概念,为此可以采用地图训练法,具体来说分三个环节:首先摹图。让学生用较薄的白纸覆盖在书本上某区域地图上,然后摹画出区域轮廓以及主要河流、山脉、城市的图例等,最后添加主要的经纬线及标出经纬度,这对掌握区域位置很重要。其次填图。学生摹好图后,将原图挪开,把一些要掌握的地理事物名称填注到自制图的相应位置上,要求默填,且填写规范、准确;其三析图。即分析图中各地理事物内在联系及相互影响。如:在地图上根据河流流向可推知地势起伏状,还可分析城市、人口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联系等。经过一系列动手动脑的地图训练,使学生能够清晰地建立起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状况,在脑海中形成图文并茂的区域地理概貌。

第三步实现区域地理横向联系——知识重组法。

学生学习了若干个区域之后,对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时可适当进行区域地理的横向联系,对知识点中重新组合,其方法是多样的。本文列举几种方法如下:

(1)、区域专题类比。可将不同区域的同一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如中亚的干旱与西亚、北非的干旱成因、特点作一比较;

(2)、区域知识大串联。将一些联系不是很大的区域通过某一具体的地理事物串联起来,如:一般轮船由上海开往鹿特丹经过那哪些海域、海峡?途经哪些区域及其地理特征有哪些?

(3)、归纳总结法。就是将同类的地理事物归纳在一起记忆,可以加深印象。如世界著名的古建筑有:柬埔寨的吴哥窟、缅甸仰光大金塔、印度泰姬陵、埃及金字塔等。

(4)、热点关注法。关注热点地区及其与地理有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地理的视角加以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热点地区和热点问题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朝鲜半岛问题、中东问题、巴以问题等。

篇3:地理学习体会

一、巧妙开头, 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 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语艺术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 起着渗透主题、酝酿情绪、激发兴趣和创设情境的作用, 风趣幽默的导入, 会像磁石般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产生师生共鸣, 形成新课的教学高潮。如教学“地球仪”的有关知识时, 先让学生猜谜:“不是篮球不是蛋, 用手一推它就转, 别看它的个子小, 载着大河和高山”;讲“地图”时, 则用“容纳万水千山, 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山, 浑身绚丽多彩”的谜语导入;教学“中国的疆域”时, 用“蓝色星球浮太空, 一只雄鸡在其中, 南北两分它在北, 东西两分它在东, 头指世界最大洋, 尾靠世界最大陆”导入新课。这样的开头, 使学生形成空间轮廓概念, 加深对地球、地图特征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好插图, 引发兴趣

新编地理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 直观性强, 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 对引发学生兴趣, 增进学生的求知欲, 增强学生记忆, 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教师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讲解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 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 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地理教学较其他学科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有着丰富多彩的直观内容, 这对学生地理概念的形成和持久兴趣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在教学中采取各种直观教学方式, 如教学“中国的行政区划”时, 出示中国政区彩色板图、空白政区图、自制的各省级行政区小卡片等教具, 利用这些直观教具, 让学生识记各省、市、自治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及形状特征。分析各区域之间的联系, 位置关系, 海陆关系等规律。学会绘图、拼图的能力, 使学生对中国政区图产生深刻的印象。

三、引领欣赏, 以赏激趣

初中学生年龄小, 活泼好动, 注意力容易分散, 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 教师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例如, 讲亚洲地形时, 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亚洲雄风》, 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 让大家一起跟着唱, 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 画面优美, 解说风趣, 学生喜闻乐见。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 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 扩大资料来源, 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四、开展活动, 以演促趣

把多样的表演引入地理课堂, 比如可让唱歌好的学生, 课前找个音乐伴奏带, 在课堂上领唱独唱一首特色民歌, 效果一定比播放一个现成的音带效果好, 像《北国之春》《铃儿响叮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牧羊曲》等民歌都是不错的选择。会拉琴的同学来一段独奏, 而平时调皮又有一定表演才能的同学不妨来个外国民俗表演, 如澳大利亚毛利人的碰鼻礼、三大宗教的不同祷告形式, 不同国家的舞蹈。在讲国家地理时, 可分别请一些同学事先准备好熟知国家的主要地形、气候、河流、物产、城市、工业产品、娱乐风俗等常识, 然后来个吹牛比赛, 夸夸某国好, 几个同学分别代表不同的国家, 谁把牛皮吹错就自动下台。通过丰富有益的活动, 大力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巧设疑问, 以疑激趣

古人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多疑, 更应善于设问, 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达到培养兴趣的目的。学习新知识, 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洋流”一节时, 我设了这样一个疑问:明代航海家郑和曾七次下西洋, 他每次从印度半岛到非洲东海岸去, 都选择在冬季, 而返航时则选在夏季, 这是为什么?学生急于得到正确答案, 我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导入新课, 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 而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地理学习体会

关键词:突破 地理学习瓶颈 发展 地理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学科角度来看,地理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学科,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存在许多问题,表现为对地理课不感兴趣,读图能力差,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等,这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瓶颈,影响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图(地图册、地理插图)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多媒体手段,适时的开展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等地理景观或故事冲击学生的视野,吸引其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驱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愿意学地理、主动学地理的目的。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许多要记忆的内容。要想学生能够记住这些内容,教师应激发起他们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个人魅力,使用各种简明的手段和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组成地壳的元素从多到少分别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教师可以利用谐音的方法编成“养闺女,贴给谁家美?”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知识。

二、培养学生在读图中思考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读图、析图、绘图、记图等要领之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在读图中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在亚洲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均有分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成因。再如按地带性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带分布在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中西部地区,而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沿海地区也有热带荒漠带的分布,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养成知果索因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三、转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学习生活枯燥无味。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教师不但要将现成的地理知识、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的结论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强调过程性的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和勤于动手。虽然教师已经开始注意精讲多练,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虽然有师生互动,使气氛活跃,但形式单一,以师问生答的形式居多,而缺少诸如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等互动形式。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的学习方式转变,真正在活动中体验与收获。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除了有师生互动外,还要注意设计一些有关生生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发展,而不是由学生漫无目的的学习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在每个环节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把主角让给学生,教师只做向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做到:

1.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与作用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创造性地指导学生学习,优化导学过程,使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和民主化,使学生萌发灵感和兴趣,使思维过程更灵敏、流畅。

2.精选习题

对于课堂练习的选取,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各种图表,活动案例。通过练习,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识表能力。对课后练习的选择,不宜过多,尽量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与社会密切相关的内容,此类作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反向思维的能力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反向思维能力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地球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时,可以让学生思考:①“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近”和“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远”这两种假设情况下,从反面论证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温度为15°C,有利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②“如果地球质量和体积太大”和“如果地球质量和体积太小”这两种假设从反面论证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了适合人类呼吸的大气。此类反向思维的训练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性社会,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有用。有无学习能力关乎学生在未来社会中有无竞争力。地理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突破学生学习地理的瓶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提高其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地理教师帮助和配合是责无旁贷的。

参考文献:

[1]傅国英.谈地理教学中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

[2]管延良.2000年以来地理高考读图题的分析及其对地理教学的启示[D](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3]郑其强.高一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报.2004(6).

篇5:地理学习体会

编辑部请我就教师们提出的“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的问题谈点看法。这个问题属于“如何利用……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类型,思考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和把握要使用或要“利用”的那种方法、技术、工具等的特性。因此,要讨论“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分析地理案例的特性入手,根据这些特性设计教学来达到学习地理原理的目的。

首先,案例的文体大都是描述式或叙述式的,含有较多的细节,因此文字量较一般地理教材上的课文要多。较多的细节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有足够的资料去分析、解释事件的发展,也是为了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的讨论。虽然文字较多,但比较理想的案例应该是有趣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的。

其次,作为学习某个特定地理原理的案例,它一定是以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的,但这种原理性知识不会以一种显性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案例中,也就是说,案例中不会出现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和对相关原理的陈述,它只是“含有”或“蕴涵”。这一点也是与传统教材“正文”的表述风格十分不同的地方。

第三,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情境化”除了含有“真实”“综合”的`意义外,还含有“问题”的意义。常说的“创设学习情境”,并不仅指创设一个特殊的、生活化的、有趣味的学习空间或气氛,更重要的是指提供一种“自然”生成问题的可能。理想的案例在编写时,就已经被编者做这样的“情境化”处理了。

最后,案例是独特的。案例一定是在描述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事件,如果把两个相关性不大的事件放在一起描述,一般不作为“案例”对待。正因为案例是独特的,所以案例为学生提供的视野也是有局限的。

根据案例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比较好地呈现案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案例的呈现可以有提供打印文本、利用电子文稿演示、播放视频材料、制作网页等,甚至可以请当事人来现场讲述。不论哪种呈现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充分地接触案例提供的事实并感受相应的学习情境。

第二个问题: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为案例的材料比较具体,信息量也比较大,地理原理又是隐含其中的,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案例的使用掌握地理原理,就看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何了。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以引发学生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份对案例进行深度思考,例如,“案例情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哪些是最关键的?”或者“此案例涉及了哪些地理要素?”这类问题属于诊断性问题。再如,“案例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案例主角采取这种解决方法的动机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归为资料获取性问题。还可以这样问“如果你是案例的主角,你会采用什么不同的措施?为什么?结果可能是什么?”“此案例和什么地理原理(或观念、方法)有关?”这就是行动性或推理性问题。如果学生在分析案例前已经学习过相应或类似的地理原理,还可以让学生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与这些原理进行比较。

但讨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由教师提出。在开始利用案例学习时,问题可以由教师设计,随着学习的进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以让学生就案例自发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三个问题:如何组织好讨论?典型的案例学习包含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讨论的形式方面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中。它的实质性目的则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互相启发,逐步厘清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并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所以,理想的讨论包含对有“争议”问题的辩论。我听过一些说明是“案例教学”的课,有学生分组讨论的,但更多的时间是教师带着学生分析案例,例如,展示一张地图,问学生某个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分布等等,然后就有几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再呈现下一个问题。不能做到充分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和分析案例;教师担心学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选择的案例问题情境不明显;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等。

讨论中和讨论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案例中的具体材料提升到地理原理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与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四个问题:如何进行拓展学习?因为案例是独特的、具体的,因而是有局限的,所以以掌握地理原理为目的的案例学习要有拓展学习或称后续学习,即,让学生有机会使用一个蕴涵同样地理原理的新案例学习,以保证他们能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可以在第一次案例学习结束后再布置专门的拓展学习,并在两次学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便学生消化学到的原理知识、有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案例并与课堂使用过的案例进行比较。同时使用几个案例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拓展的方式。拓展学习就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自己提出问题为主了。

篇6:地理学习体会

作为学生,首先要明白这个考试的重要性。既要重视,又要藐视它。在复习之前,根据老师总的计划,可以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有的放矢,什么时间复习什么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地理复习中大体分四个阶段跟进:第一阶段是抓好基础知识的复习,也就是对教材的全面复习,重双基,关注重点、考点、关键点、易错点、热点等;第二阶段是精选习题,做好专题训练,提升为主,重视地理学科思想,强化训练,总结归律,寻找问题本质,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第三阶段是进行模拟测试,以考代练,考试限定时间,训练作题速度,通过考试查漏补缺,进一步提升能力,同时强化心理素质;最后阶段,回归课本,反思回味,扫清盲点,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2. 落实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试题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地理基础知识的不同演绎和迁移,即使是综合试题也是在基础之上的综合。如果基础知识不扎实,就很容易在考试过程中遇到障碍。对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复习的第一阶段,一定要特别重视,力争做到“当天内容及时消化,每单元知识及时巩固”,力争吃透每个知识点。强化自己复习计划的使用,可以和同学进行组内监督,或者让家长监督。保证基础知识的落实,才有熟练运用的可能。

3.活用地图,利用地图引领复习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学生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地图去记忆,复习,尽量将所有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去。

地理复习中的读图一般包括识、析、绘、默四个主要环节。

识读地图是学习地图知识的基础。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在哪里”。析图是为了说明“为什么”的问题。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根据地图分析地理事物,要注意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由单幅到多幅地图的复合过程。因为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常常结合在一起,相互之间有紧密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

篇7:学习中中国旅游地理的体会

文芹 外语系 10级4班 10680523

我从小喜欢旅游,游遍全世界是我最伟大的梦想。在我心里,我觉得旅游是件很快乐的事,我希望去旅游,我更希望把旅游这份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所以,在大三这一学年我选择了考导游证,我想坚持自己的梦想。而这一次当学校把选修课的资料发下来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了《中国旅游地理》,只因为我想了解更多有关旅游的知识。依然记得老师给我们放的黄山的视频,当时就深深地沉醉在那如梦似幻,缥缈悠远,不能复制的美景中,也难怪人们常说"黄山归来不看岳"了,黄山就像是一个童话世界,人间仙镜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因此,对这门课程更是产生了及大的兴趣。很幸运的是,我遇到的杨载田老师学识渊博,他那精湛的专业知识、详细的讲解,让我们对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众所周知,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作为衡量人类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志将有更大的发展。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我国旅游业前景灿烂。旅游地理学理应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广泛实践,勇于创新,在旅游业这个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大展才华,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旅游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同时又兼备社会,文化,生态和环境内涵。当前正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太平盛世,自然也是旅游产业的有利时机。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是地理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它从一开始出现就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旅游研究的中坚力量,使地理学这门古老科学又找到了一个新生长点,并在促进旅游业这个全球最大的产业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于这一学科的全面回顾,对我国地理科学和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旅游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传统。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朴素的旅游地理记述见诸于诗歌、散文、游记和专著之中。此外,我国独有的方志,总数不下万余种十万余卷,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古典旅游地理知识文库。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时代青年,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如果对我们祖国悠久璀璨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甚了解的话,那就有愧于一个中国人,有愧于一个新时代人!

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广袤的国土空间,不仅使我国拥有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多种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形成提供了广阔载体,而且广大的沃野良田、众多的江河湖泽、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中国地理的总轮廓是西高东低,呈梯级分布。低山、丘陵、平原、,盆地等地形的交叉分面,以及喀斯特、丹霞、山岳冰川、干旱荒漠千姿百态的特种地貌类型,形成错综复杂的地貌结构。与此相应,还有许多大河发源于高山,流经平原,穿越盆地,切穿峡谷,蜿蜒流淌于平原之上,使本来变幻多奇的中国山水名胜,更增添了种种神秘色彩。

篇8:地理学习体会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创设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渐进教学佳境之中,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一改传统地理课堂的模式,是开放的、活跃的。不同情境的设定,可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轻松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课堂情境的设定方式有很多,具体讲可以运用以下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一、运用游戏创设情境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一句醒目的格言:“我听到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学生要有充分的参与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亲身经历,合作交流,游戏是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就是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从而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在这种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在同伙伴嬉戏玩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书本中的内容,同时还能收获书本以外的知识。例如我在教授《中国行政区划》时,组织了一个拼图游戏。我在课前准备好《中国行政区》拼图,课上将学生进行分组,游戏时,每组同学派出四名同学参加游戏。四位同学各有分工,第一位同学负责黑板板书,第二位同学负责选择拼块并考查第三位同学所选省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第四位同学负责将所选拼块放到图中相应位置,其他各组同学负责监督,并准备参加游戏。最后,评一评看哪组失误最少,得分最高。这种让学生用游戏来巩固知识,寓学习于游戏之中的教学,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而且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运用游戏方式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游戏的可行性。要充分考虑到游戏是否有危险性,是否有充分的教学资源开展游戏,时间是否充足,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有的游戏需要借助道具,如果资源不够就不能顺利进行。二是教师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教师是否有必要参与到游戏中,在游戏时教师的作用是什么?这些要求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充分考虑,否则学生只是在热烈的气氛中进行无意义的玩耍,不能在游戏时掌握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二、运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情境模式中最为常见的手段和方式。

例如在教授《世界的地形》一节时,教学的引入就可采用以下问题:“大家知道杜甫《望岳》有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谁能解释以下这两句诗的含义?他是登上哪座山而写的《望岳》?那么,有谁知道这座山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米?崂山呢?那么,海拔高度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通过提出以上问题就可顺利导入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而且可以使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使学生在一步步解决问题时学习知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需要准确把握教材,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并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小题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应注意不要把问题设计得过于细小琐碎,将系统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否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又不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三、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故事中的人、事、物、境、情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生动的故事内容,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往往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认识地球》一节课时是用这样的故事引入的:两支军队正在激战,一名士兵突然转头就跑,长官大声质问:“为什么撤退?”士兵回答:“报告长官,地球是球形的,我从地球的另外一面绕到敌人后面去偷袭!”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教师继续提问:“地球真的是球形吗?如何证明地球是球形的?”逐渐引出课题,步步深入。运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易被学生接受,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通过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教学情境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是将经验和实践具体体现的最好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对于情境创设、思维方法的展开和过程体验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世界的聚落》的教学中,布置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报刊、杂志等自己去查询,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再通过教师的课堂多媒体呈现,学生就能很轻松地获取有关聚落演化的基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既能增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又能使教师的教学目标很容易实现。

以上几种教学情境是从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角度来划分的,在教学中构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和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兴趣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俞国良主编.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山西人民出版社.

[2]吴重光主编.教学心理.广东教育出版社.

[3]骆伯巍主编.教学心理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家乡的菜包诗歌下一篇:水利安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