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2024-05-10

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共17篇)

篇1: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初二(1)班

王秀清

夜深人静,万物都沉睡。天上的北斗星不变,我坐在竹椅上,仰望天空那弯暗月,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一沉微风四起,伴随着竹“哗哗”的响。只贝一人手持羽扇,仁立前方,细观,方知是我最喜欢的中华之星——诸葛孔明也。

只见他仰望着不明的弯月,徐徐说道:“幽竹之中,弯月之下,如此美景,何不我倆一同坐谈?”字语优美,又犹如一首美妙的音乐传入耳中。我吃惊的坐了下来,我忙提出了我的问题:“卧龙先生,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多才,当先主驾鹤西去时,您明知刘氏天下的气数,您也知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可您依旧效忠于刘氏,您可曾后悔?”他则缓缓地站起身子,微侧向月光,竹叶依旧“哗哗”的响,他沉默,仿佛在思考着什么。许久,他才回道:“如你说言,人称‘智绝’的我本应在隆中安度余生,但应先生真心请我,我深受感动,我明知刘禅不能,但我是重情义之人,知遇之恩也。”

听完,我心悦诚服的点点头,为诸葛亮的忠心不二而钦佩。

随之,我又道:“先生您自出道以来,火烧新野,使曹军落荒而逃;再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气势非凡,智算华容,与管仲有一此。”

他只是会心而笑:“你过奖了!想我七年北伐,犹未踏入中原半步,饮马黄河,终究是南柯一梦。从七擒孟获到计谋司马,却最终因吾一时疏忽,失之交臂,当真可悲。”说完,他又缓缓低下了头,带着几丝忧伤,几丝烦恼,与几丝责备自己。而此时,没有一丝风,时间就像停止似的„„

我无法可忍,说道:“先生无须自责,一切皆因形势不对,又因刘禅不思进取,听信谗言,亲佞远贤。先生纵有回天之术,也难堪挫折。望先生无须自责。”他脸色渐渐平静下来,抬起头,望着我,意少舒。说道:“此乃后生可畏啊!谨记先生之话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相信你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着便消失在竹林之中,远去„„远去„„ 竹依旧随风飘荡,月亮边的云却消散了。望着远去的身影,感叹:“真不愧是我所喜欢的卧龙先生,一位忠心不二;一位淡泊明志;一位宁静致远的历史人物。

篇2: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中,出现过无数英雄豪杰,名人雅士,无一不受人所敬仰。诸葛亮在其中可以说是最为出众的几人之一,他亦是我最敬仰,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所说之人便是诸葛孔明了。从各类古书中,我经常发现他的身影,似飘渺而又高大清晰,似朦胧而又悠闲自若。可以说诸葛孔明的身影在如今社会中也无处不在,无人不晓。他那悠闲自若,手持羽扇,镇定自如,充满自信的形象刻画在人们内心深处,甚至将他看做智慧与神人的化身。

曾今的“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华容道智用关羽”等战争故事,无一不显示了他的智慧和能力,他的威名是当之无愧的。他真称得上是一个盖世奇才,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更令世人敬佩。

对于诸葛亮的故事,给我最深印象的莫过于华容道用关羽。或许许多人都认为诸葛亮这是一步错棋,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华容道用关羽有很多方面的因素:

1、诸葛亮知道关羽会放曹操离开,如此既让关羽还了恩情,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如果在此使曹操死的话,刘备军会直接面对东吴军,相比之下此时需要一种平衡。

3、日后关羽不会在怀有对曹操惭愧之心,不会再有所顾忌。

相传诸葛亮曾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约六里的长江北岸,在坝上垒石而成八阵图,俗称“水八阵”。阵图上,石垒纵横八行,行垒间相

距两丈,共六十四垒。当时,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千。这便是杜甫《八阵图》中诸葛孔明的一大发明。

篇3:我最喜欢的刊物

它是一本历史故事少儿期刊, 与一些沉闷枯燥的历史书不同, 这本历史杂志中的故事简洁生动, 且不乏幽默, 让你在轻快的心情中, 观各个民族的演变, 赏各路英雄的风姿。

《探索历史》的栏目有国学、二战风云、牛人牛事、复活历史等, 都很精彩。不过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要数“牛人牛事”。这个栏目讲述了许多名人, 靠着不怕苦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 从一无所有到最后成为人生的赢家。每每看完, 我总是热血沸腾, 全身充满了拼搏的干劲。

我喜欢《探索历史》, 还因为它的插图很棒。有时候累的时候, 暂时看不进任何文字, 看看它的插画, 猜测背后发生的故事, 也是一种享受。

篇4: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他,智勇无双,忠心耿耿。

他一生中,都在为蜀汉尽心尽力,从未有过抱怨。他草船借箭,完成了周瑜交给他的任务。他三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的无奈感慨。他七擒孟获,捉了又放,终于使孟获真心臣服。他大摆空城计,使敌人不战而退。他,是永远的诸葛亮,是机智的诸葛亮。

刘备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他,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光复大汉,精忠报国!他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在历史涂上了最浓重的一笔。诸葛亮,他用睿智,铭记下对蜀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诸葛亮,他忘却富裕,成就气节,铭记蜀汉,造就伟岸,然而,天妒英才,一场大雨,使他功亏一篑,天注定要来索要他的命,他还是没有实现刘备托付给他的重任。卧龙,最后还是沉眠在五丈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半生遇知己,蜇人感兴深……”诸葛亮,他神机妙算,丹心一片。他就是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

篇5: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我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曾经涌现出无数风流人物。一个个风流人物演译着看不同的精彩故事。透析时间的长河,我唯独欣赏一个人——董存瑞

在河北省隆化县北郊,长眠着模范党员,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的英灵。在苍松翠柏中,矗立着一座纪念碑,碑上铭刻着朱德总司令的题词:“舍身为国,永垂不朽!”

董存瑞,1929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河北省怀来县人。抗日战争时期,他当过儿童团团长。13岁时,他曾机智地掩护区委书记躲过侵华日军的追捕,被誉为“抗日小英雄”。

1945年7月,董存瑞参加了八路军,担任某部六班班长。1947年3月加入共产党。董存瑞军事技术过硬,作战机智勇敢,在一次战斗中只身俘敌10余人。先后立大功3次、小工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他所领导的班获“董存瑞练兵模范班”称号。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了。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担任爆破组组长。带领着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任务。

连队随即发起冲锋,这是突然遭到敌人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的火力封锁。二班、四班连续两次对暗堡爆破都没成功。

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连长批准了他的请求。他毅然抱起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他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一人高,两头桥台有无法放炸药包,董存瑞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

碉堡被炸,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牺牲时,他才19岁。

秋天,你为什么这么早将他揽入你的怀中?大地,你为什么这么快将他藏入你的心中?五十年的他,却是五千年的精华!在惋惜中,他就这样的走了!

董存瑞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篇6: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董国福

纵观古今,穿越时空,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英雄豪杰、文人雅士在涌现,在奔腾,在向我们徐徐走来——尧舜孔孟、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李杜韩柳、欧阳三苏……他们无不具备正确的目标和光辉的楷模,也无不脚踏实地去塑造自己。

瞧!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而文化灿烂的华夏神州,在我们这个多灾多难又自强不息的古老国度,厄运与英雄总是缠绵纠结和相生相伴的,而奸佞与忠义的对立则更显示出这个东方古国的神奇不凡,更显示出诞生于这片土地上的人物的神奇不凡。

(一)我不喜欢刘邦

我不喜欢刘邦,所以我更倾慕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失败了——四面楚歌,虞姬悲情,将士掩面,英雄自刎。但我不以成败论英雄,我倾慕他一身豪气傲骨传颂人间,这位霸王真是让我倾慕得五体投地、热血沸腾!

秦王嬴政任人唯贤而最终一把利剑灭六国统天下称始皇,沛公刘邦横扫楚河创立大汉王朝也可谓一代明君,可是他们有项羽一样顶天立地的霸气豪情吗?有项羽一样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吗?显而易见,肯定没有的。嬴政建立秦朝后统一文字度量衡可谓居功至伟,但修筑长城弄得民怨沸腾、焚书坑儒的残酷做法又令人扼腕,而刘邦对韩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处理方式更是令我义愤填膺、慨叹万分。

对的,我倾慕项羽是对的,他文武双全,叱咤风云,一身豪气傲骨的确无人能比!

(二)我鄙视秦桧

我鄙视秦桧,所以我更敬佩岳飞!

岳飞,一位立下赫赫战功的抗金名将。也许他失败了,他被秦桧等人残害于**亭,但他一生赤胆忠心,为了收复失地,为了保家卫国,他不惜个人安危在战场上驰骋纵横,奋勇杀敌。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精忠报国,为了实现“还我锦绣河山”的宏图大业,义胆忠魂埋荒野,这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他为国牺牲的精神秦桧能比吗?不能,他肯定不能比,因为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是的,岳飞忠肝义胆,英勇神武,一代名将虽含冤九泉,山为之震颤,水为之呜咽,而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忠君爱国精神则弥漫在南宋半壁河山的上空!他让我敬佩得无语……

(三)我讨厌蒋介石

我讨厌蒋介石,所以我更崇敬毛泽东!

你可知道,在毛泽东这位伟大领袖的身上闪现着多么耀眼的光辉。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上,在最危难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作出了扭转乾坤的壮举。

毛泽东真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正遭受着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值此国难当头之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却只想偏安一隅而消极抗日,将祖国的亿万同胞和大好河山置于日寇的铁蹄之下。他们真忍心!那时的祖国在我们的肉眼里像一盏要熄灭的油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毛泽东站出来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一切爱国的民主人士以及革命民众,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他犹如黑暗中突然闪现的一颗明星,将银白色的光芒撒向辽阔大地,在这段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辉煌。

我爱他,爱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斗。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我们的华夏子孙至今仍不能堂堂正正地站在亚洲东方这片土地上。而他那“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品质更令我感动不已!

……

巍巍泰山托着亘古不变的日月星辰,却也见证着兴衰更替的十朝百代。

滚滚长江澎湃着奔腾不息的千支万流,却也积淀着无与伦比的华夏文明。

滔滔黄河荡涤着逾越千年的功过成败,却也铭记着熠熠生辉的英雄豪杰。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中华民族不乏人才,历史亦不缺英雄!他们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也是我最崇拜的英雄豪杰,他们在我的灵魂中就好比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我的全身,更温暖了我的心灵。

篇7: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煮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曹操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在我看来,他是一个有抱负的实现、有自我的不断超越的人,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生于155年7月18日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逝于220年3月15日,是十分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着名的诗词有《观沧海》,《龟虽寿》。

曹操是曹嵩之子,而其父曹嵩莫能审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国志》时间接引用三国吴人所着《曹瞒传》中称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说可信度不高。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年轻时期的曹操机智警敏有随机权衡应变的能力,而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社会上没有人认为他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有梁国的桥玄等人认为他不平凡,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着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此据《后汉书·许劭传》,《三国志》中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孙盛《异同杂语》及《三国演义》中作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再大多数人眼里,都是奸诈的象征,就是我们说的奸雄,实际上,他是一个极有抱负心的人,曹操晚年时期所作的诗《龟虽寿》阐述了曹操的人生态度。诗中的哲理来自曹操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因而写得兴会淋漓,有着一种真挚而浓烈的感情力量;哲理与诗情又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法表现出来的,因而述理、明志、抒情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曹操一生的重大事件有很多,比如:败走华容道、赤壁之战、三战徐州、官渡之战等等,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赤壁之战:话说赤壁之上东风大作,波浪汹涌。操在中军,遥望隔江,看看月上,照耀江山,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操迎风大笑,自以为得志,忽一军指说:江南隐隐一簇帆幔,使风而来。操凭高望之。报称:皆插青龙牙旗。内中有大旗,上述先锋黄盖名字。操笑曰:公覆来降,此天助我也!来船渐近。程昱观看良久,谓操曰:来船必诈,且休教近寨。曹曰:何以知之!程昱曰:粮在船中,船必稳重。今观来船,轻而且浮。更见今夜东南风甚紧,倘有诈谋,何以当之?操省悟,便问:谁去止之?文聘曰:某某在水上颇熟,原请一往。言毕,跳下小船,用手一指,十数只巡船,随文聘船出。聘立于船头,大叫:丞相钧旨:南船且休近寨,就江心抛住。众军起喝:快下了篷!言未绝,弓弦响处,文聘被箭射中左臂,倒在船中。船上大乱,各自奔回。南船距操寨止隔二里水面。黄盖用刀一招,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势,船如箭发,烟炎涨天。二十只火船,装入水寨,操寨中船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但见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曹操回观岸上营寨,几处烟火。黄盖跳在小船上,背后数人驾舟,冒烟突火,来寻曹操。操见势急,方欲跳上岸,忽张辽驾一小脚船,扶操下得船时,那只小船,已自着了。张辽与十数人保护曹操,飞奔岸口。黄盖望见穿绛红袍者下船,料是曹操,乃催船速进,手提利刃,高声大叫:操贼休走!黄盖在此!操叫苦连声。张辽拈弓搭箭,觑着黄盖较近,一箭射去。此时风声正大,黄盖在火光中,哪里听得弓弦响?正中肩窝,翻身落水。

篇8:我最喜欢的红楼人物——史湘云

史湘云这一形象,正是我们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她素质高,有才气,有思想,性格开朗,身体素质好,善于表现自己。

史湘云有超逸的才情和敏捷的诗思。芦雪庭联句、凹晶馆联句以及每次诗社赛诗,湘云的诗来得最快,也来得最多,并且表现出了她那潇洒迭宕的风格。咏白海棠,她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作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芦雪庭联诗时,由于她吃了鹿肉,饮了酒,诗兴大作,争联既多且好,竟出现了宝琴、宝钗、黛玉共战湘云的局面。众人都笑道:“这都是那块鹿肉的功劳。”

湘云身体素质好。有天清晨宝玉前去看黛玉、湘云, 只见姊妹两个尚卧在衾内。那黛玉严严密密裹着一幅杏子红绫被,安稳而和睦。湘云却一把青丝,托于枕畔;一幅桃红绸被,只齐胸盖着那—弯雪白的膀子,胳膊撂在被外,上面明显着两个金镯子。宝玉见了叹道:“睡觉还是不老实!”…… 通过两人睡态的描写,表现了两个人迥然不同的身体状况,并且将黛玉的处事精密与湘云的大而化之作了鲜明的对比。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圃”,那是一首青春的赞歌,生命的乐章,写得笔酣墨饱,热闹非常,而史湘云则是其中最活跃的分子。大家划拳猜枚,饮酒赋诗,满庭中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玩了一回,散席时却忽然不见了湘云,正说着,只见一个小丫头笑嘻嘻的走来,说:“姑娘快瞧,云姑娘吃醉了,图凉快,在山子石后头一块青石板凳上睡着了。”众人听说,都笑道:“快别吵嚷。”说着,都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头上和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人看了,又是爱,又是笑,忙上来推唤搀扶。湘云口内犹作睡语,说酒令,嘟嘟嚷嚷说:“泉香而酒冽……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这是画,是诗,是诗情画意化的史湘云。面对这样一个人物,谁不觉得可爱呢?谁不为之倾倒呢?林黛玉有弱症,属于病态美,薛宝钗有热症,离不开冷香丸,属于冰美人,只有史湘云是健康美。

史湘云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娇憨豪爽,心直口快。她是一个极爱说话的人,是有名“话口袋子”,对人对事都表现出热情。香菱要学诗,不敢麻烦宝钗,向湘云请教,她“越发高兴了,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为此,宝钗批评她“不守本分”;“不像个女孩儿家”。她表里如一,心直口快,说话不防头儿。一次看戏,凤姐儿指着戏台上的一个小旦说:“这孩子打扮起来活像一个人。”众人都知道凤姐所指是何人,恐怕得罪人,只是不肯说出来,湘云却直言不讳的说:“我知道,像林姐姐。”为此得罪了林黛玉,也与宝玉发生了矛盾。有一次,她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让宝玉下了“逐客令”。有人说,这表现了湘云封建意识浓厚。其实并非如此,而恰恰说明她的天真幼稚。读者一闭上眼睛,这个人物就活蹦乱跳地出现:身着男装,大说大笑;风流倜傥,不拘小节;诗思敏锐,才情超逸;说话“咬舌”,把“二哥哥”叫作“爱哥哥”……这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在大观园中,史湘云的身世既富且贵,虽因家道中落、不复为富,却也不端着贵族的空架子。她既无视高低贵贱,又不拘于男女之别,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无功利之心。

在塑造史湘云这一形象时,不仅使这一美丽的少女有“咬舌”小疵,而且让她于抚媚中杂染了一些风流倜傥的男风。她在穿着上总是喜欢男装。一次下大雪,她的打扮就与众不同:身穿里外烧的大褂子,头上戴着大红猩猩昭君套,又围着大韶鼠风领。黛玉笑她道:“你瞧,孙行者来了。他一般的拿着雪褂子,故意妆出个小骚达子的样儿来。”众人也笑道:“偏他只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样儿,原比他打扮女儿更俏丽了些。”她与宝玉、平儿等烧鹿肉吃。黛玉讥笑他们,湘云回击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就是写诗,她也会吟出“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的诗句,俨然以隐女自居。俏丽抚媚杂染些风流倜傥,使史湘云这一形象更富有魅力了。

史湘云是乐观主义者。她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在红楼梦人物中,史湘云的身世与林黛玉颇为相似,甚至比林黛玉还要孤苦。自小父母双亡,叔叔、婶婶显然没把她放在心上,家道中落,自然免不了要夜夜做活到三更,而且不得有任何抱怨。但是,史湘云与林黛玉的命运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不能不归因于她们不同的性格。林黛玉的性格如何呢?史湘云曾经对林黛玉这样说过:“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又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史湘云在这里指出了林黛玉性格中的两个特征:自苦和心窄。而史湘云“英豪阔大宽宏量”,“不自苦”,活得健康而乐观。史湘云有这样的诗句:清冷香中抱膝吟。看着清冷这样的字,却有香,有抱膝的悠然,有吟诗的心境,透着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生活姿态。

史湘云因为“英豪阔大宽宏量”,因此“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她说话待人均出自真心,毫无遮拦,心直口快。她说演戏的小旦“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也不管黛玉生不生气,又嘲笑宝玉在黛玉面前低声下气,直言快语不怕得罪人。当黛玉取笑宝钗为宝玉执拂绣花时,她环顾左右而言它,不肯与黛玉一起取笑。

篇9: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岳飞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的家庭,他的父亲在他出生不久后的一场暴雨中淹死了,岳飞和他的母亲逃了出来。他学习认真,进步很快,十几岁就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北宋末年,岳飞建立起岳家军,去攻打侵略军,收复国土。那一年,岳飞才20岁。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那一段耻辱令我们难忘。辽宋时期,东北地区兴起了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伍女真族。12世纪初期,女真的杰出首领阿骨打,起兵抗辽,然后又在会宁称帝,国号金,他就是金太祖。那时候,辽宋的国基摇摇欲坠,不少人不断起义,不久,金灭了辽,又与1127年灭了北宋,赵构又与同年登上了皇位,定都临安,南宋开始了。略者的狂暴与贪残令人怒不可遏!当中原大好河山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下,岳飞就决定长驱北进,摧毁敌人老巢。岳飞很爱护士兵,士兵也很愿意和他打仗。岳飞说过,有伤的人可以不用去打仗,而伤员们却从不把上市放在心上,没有一个人掉队。金军猛将兀术曾派10万大军要和岳飞比个高低。这大军中有3000多名铁浮图和拐子马,被人称为常胜军。而岳飞身边只有5000的士兵。岳飞吩咐大家把军斧绑在长杆上,每个士兵都拿一把钩镰枪。士兵按岳飞的吩咐上砍敌头,下砍马腿的方法,把敌人杀得血流成河,尸积如山。岳飞则挥动八十多斤的大锤,把兀术打得一下子跑开了。岳飞带领岳家军把金军打得像丧家的狗,金军的将士都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们只要听到岳家军来了,就吓得掉头跑。

岳飞还是一名忠将。大家也知道,岳飞是一个聪明的人,他明白,这次回去,肯定是有去无回,可他义无反顾,果断的选择了回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无论宋高宗是怎么样的人,自己终究是他的臣子,所以,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回去,哪怕那里是龙潭虎穴,他也一定要跳下去。他也一定要誓死扞卫他的国家。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一次,有人问他:天下什么时候才能太平?岳飞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秦桧等人强加给岳飞莫须有的罪名,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臣子究竟是有罪,还是一片精忠报国之心?即使历尽万古千秋,当论功行赏时,也永远不会轮到往日奸臣的头上。人世间的黑暗,总有过去的时候,光明不久就会到来!岳飞虽然离开人间已几百年,但他那种大义凛然的爱国之情不会泯灭,他那高大的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他,就是正义的化身,民族的自豪!我们为他而骄傲,请记住他说过的话吧!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篇10: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朝朝暮暮,翻来覆去,听“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绝世妙曲;看“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声”的迷幻山景;游“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的月宫仙境。他的诗令我沉醉,他便是李贺——凭借他那奇异诡丽的想象,引领我遨游诗之殿堂。

读李贺之诗,如饮甘醇,饮一杯,回味无穷。流露在字里行间的,或轻盈,或奇异,或哀怨,或空灵。宛如海上歌谣,平静无比,但在其后,却包含着足以将你吞噬的强大潮流,奔腾不息,气势磅礴。李贺是位细心的发现者,风吹雨打,在他眼中,都拥有鲜活的生命;鸟啭猿啼,在他耳际,皆与万物相拟。读李贺,似读一本难懂的经书,不知何为大彻大悟。

读李贺之诗,如品名茗,品一口,暗香来过。点点滴滴,清幽而美丽。闲静、平淡、深远,悠悠然使人如沐甘霖,不得不为之折服。恰似骚人弄舟,驰其远眺,豁然开朗中夹杂了几分复杂,孤寂并欢乐。读李贺,读一幅平实淡泊的山水画,望不尽,山水有几重。

读李贺之诗,如望星空,望一眼,壮阔心胸。皓月繁星,缀于其上,飞花如梦,引人遐思,浩渺无垠,华丽无比。这天河之美,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这是没有节拍的华尔兹,拥有钻戒的灰姑娘。读李贺,读不透。

篇11: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大战中,若不是你的谋略,杜牧的这句诗或许就会成为事实。度夏口,你纵横捭阖,侃侃而谈,在东吴诸儒的诘问中从容答对,游刃有余,终于使张昭等无言以答,说服孙权联刘抗曹;战时缺箭,可你借着闲情,谈笑风声中,带着船队入曹营,而后,满载箭矢的草船又在你的琴声中悠悠回岸;七星坛上,你手挥宝剑,散发赤脚,巧借东风,令周瑜心服口服,自己也安全脱身。你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你顾全大局,神机妙算,不管是在古人眼中还是在现代人眼里,你都是智慧的象征。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书《出师表》,写尽了你的忠诚。在刘备故后,你自觉担起国家重任,辅佐后主刘禅,延续刘家基业。六出祁山出神入化,空城退敌流芳千年,七擒孟获平定南蛮,这一段段佳话,写出了你的智谋,你的胆魄。你感激刘皇叔的知遇之恩,更忘不了主公的“吾子可辅则辅,若不可,汝可自立益州之主”临终嘱托,于是,你南征北战,奋斗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忠诚的誓言。

篇12:古人喜欢吃什么水果?

从史料来看,先秦时期已开始人工培育、栽植果树。在《诗经》《山海经》等古籍中,桃、李、梨、枣、梅等中国传统的果树都已出现在当时的果园里。如《诗经》中,就有“丘中有李”、“八月剥枣”、“华如桃李”……这一类说法。

桃和李子是先秦时期广泛栽植的果树,其中桃最多。在《诗经·魏风·园有桃》一诗中,有“园有桃,其实之肴”的说法,意思就是果园里面长着桃树,结出的桃子新鲜可尝。魏国位于今山西境内,在黄河之北,不仅黄河流域的魏国栽植桃树,在南方的江汉流域桃树也很普遍。《诗经·周南·桃夭》一诗,则是南方姑娘出嫁时所唱的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树枝繁叶茂,鲜艳的桃花正在盛开,新人以此表达对未来、对婚姻、对家庭生活的希望和憧憬。此外,《诗经·大雅·抑》中还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折射出先秦时期在鲜桃上市后,古人和现代一样也喜欢拿桃送人,一起尝鲜。

当时,能得到长辈和领导赠送的桃子是一件颇有面子的事情,孔子当年就吃过鲁哀公送的桃。据《韩非子·释木篇》记载,当时鲁哀公赠给孔子桃和黍:“仲尼先饭黍而后啖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孔子把黍吃了后才吃桃,为什么鲁哀公的侍从笑话孔子?原来黍是用来给桃去毛、揩桃子用的。

因为赐食桃子,先秦时期还曾发生了一出“借刀杀人”的阴谋:齐景公给手下三位勇士赐两个桃,导致三人互斗,结果全部死亡,这就是《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所记载的“二桃杀三士”的典故。

先秦人喜欢吃桃已为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在浙江、江苏、上海、云南、山西、湖北等多地,都曾考古出土过古代桃核,从殷商到秦汉时期都有,可见中国人食桃的历史有多么悠久。

汉代皇家果园栽植苹果

秦汉时期,水果的消费量大增。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枣、栗、橘的广泛栽植,说明当时的消费量大,因为有消费市场,栽植果树已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来源。

这一时期,西域过来的水果最受欢迎,如葡萄(安石榴)、核桃(胡桃)、苹果(柰)等,都是这时进入中原地区的。

汉代皇家园林里栽植的果树品种十分丰富,“上林苑”里还引种了不少进口的优质水果。从《西经杂记》“上林名果异树”条所记载来看,栽种的果树多达几十种。在这些水果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现代主力水果之一苹果的出现。

“苹果”得名时间并不是很长,在明代中后期才出现。明代万历年间的《群芳谱·果谱》中出现“苹果”条,称“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在早期,古人称苹果为“柰”、“林檎”、“来禽”、“楸子”、“沙果”、“文林果”、“苹婆果”等,如《西京杂记》中有,“柰三:白柰、紫柰、绿柰”、“林檎十株”的说法;其中的柰属于原产的绵苹果,今北京、河北等地生长的苹果质量上佳。、

到了汉代,苹果的品种已不再单一。如:上林苑中已有白苹果、紫苹果、青苹果。苹果原产欧、亚等地,中国原产地在西部的新疆、甘肃一带。据西晋郭义恭《广志》记载:“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柰,西方例多柰,家以为脯,数百斛蓄积,谓之婆粮。”

古代“鲜献” 荔枝成首选

秦汉以后,水果的种植进一步受到重视,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收入的果树已有60多种。到唐宋时期,中国人的水果消费观念又起变化,南方水果很受欢迎。在唐宋史料、医书上,有关南方热带、亚热带水果的记述相当丰富。

南宋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一书中,记述了50多种南方果树;同为南宋人的周去非,在其《岭外代答》一书里,也记载了很多南方水果。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玉环爱吃荔枝,故而荔枝的名气最大。唐代诗人杜牧还为此写下了大家熟知的《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从史书上来看,将南方水果送给北方权贵尝鲜其实并非始于唐代,更冤枉了杨贵妃。据《后汉书·和帝纪》记载:“南海献龙眼、荔枝。”可见汉代已有旧例,古称“鲜献”。为了保证荔枝新鲜,汉代专设快速通道:“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汉和帝刘肇为此下了诏书,要求以后不再接受地方“鲜献”。

“鲜献”毕竟数量有限,北方人一直尝试移植南方水果。在汉代,眼下已上市的南方水果枇杷等便已栽进了西京附近的上林苑。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打败南越王后,专门建了南方水果种植园,移植南方果树。

据《西京杂记》记载,移植所获得的奇草异木,有龙眼、荔枝、槟榔、橄榄、千岁(子甘)、橘等。因为南北气候相差太大,这些热带果木最后大多枯死了。其中,“扶荔宫”中的荔枝树,都是从越南移植来的,多达百株,无一存活。

在移植南方水果方面,清代的做法最绝——将果树栽在桶内,等结果后再进贡,连桶一起移植。这般做法,以福建进贡荔枝最为拿手。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四月二十八日,福州将军、署理福建总督阿尔赛,“恭进荔枝树四十桶”。

这一“鲜献”方式大为皇帝欣赏,乾隆在《食荔枝有感诗》里称之为“影留闽月带根移”。乾隆皇帝的香妃入宫时,从南方移栽到宫内的荔枝树,结出了200多颗荔枝,还被认为是祥瑞之兆,香妃因此受宠。

菠萝、番木瓜等“洋水果”明末传入

到了明代,人们可选择的果品就更为丰富了,水果的分类也更详细。需要注意的是,明代人所说的“水果”与现代概念并不一样,专指菱、藕一类水生果实,而明代人所说的“夷果”和“蓏果”,倒与现代的水果差不多。

夷果主要是指热带、亚热带果品;蓏果主要是西瓜、甜瓜、葡萄、猕猴桃一类。蓏果在明代已不稀奇,民间都有种植,当时市场价格比较高的还是夷果一类。严西亭在《得配本草·果部》“夷果类”中列举了荔枝、龙眼、橄榄、榧实、松子仁、槟榔、大腹皮、枳子等8种果实。

北方人喜欢吃热带出产的“夷果”,早在秦汉时已成时尚,香蕉、椰子、龙眼、柚子等当时都已“北进中原”。香蕉,汉代人称为“甘蕉”或“芭蕉”。

明清时期,“洋水果”的流行成为一种消费现象。菠萝、番木瓜、番荔枝等都是这一时期传入的,其中尤以菠萝引种最成功。

篇13: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即使过了几千年,那些为保卫国家而浴血拼搏的爱国志士,也会深深铭刻在我们心中,留下永恒的回忆,他们的精神,就如一滴滴小水珠,也就是这一滴滴水,汇成了民族精神的滔滔江水,使华夏豪迈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抗金名将岳飞是我最崇拜的人,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的爸爸在他出生不久后就去世了。岳飞从小学习刻苦,十几岁就成为了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北宋末年,岳飞带领的.岳家军,与侵略军交战,收复国土。那一年,岳飞才刚刚20岁,真可谓年少有志。

侵略者的残暴与贪残令人怒不可赦!这激起了岳飞的爱国情怀,当中原的大好山河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下,他决定长驱直入,摧毁敌人的老巢。岳飞非常爱士兵,他说过:“有伤在身可以不用打仗。”但却从来没有一个士兵掉队。金大将兀术曾派十万大军和岳飞对战。这大军之中有三千多名铁浮图和拐子马,人称常胜军团。那时岳飞只有五千名士兵,他让大家把军斧绑在长杆上,每个士兵都拿一把钩镰枪。他们按照岳飞‘上砍敌头,下砍马腿’的方法,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金军中流传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见岳家军是多么矫勇善战!

秦桧等人加给岳飞莫须有的罪名,冤死在**亭,他那种大义凛然的爱国之情不会泯灭,他那高大形象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篇14: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他,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主角。他,是现代人眼中“老奸巨猾”、“诡计多端”的代名词。他,就是被人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

我喜欢他,因为他文采飞扬。

征张绣时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战赤壁时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力不从心时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如此壮丽的诗句,也只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他才能吟出。

我喜欢他,因为他才干卓绝。

东汉末年,天下动荡,他不失时机,“奉天子以令不臣”,稳住局势,后又灭袁术,败吕布,征陶谦,消灭了各处军阀。官渡之战,他以几万人大胜袁绍几十万人,基本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后,他并未气馁,继续完成他统一天下的梦想,又陆续消灭了马腾、韩遂、张鲁等诸侯。发展农业,使他管制下的地区的百姓安居乐业。

我喜欢他,因为他懂得珍惜。

他明白在乱世,人才非常重要,所以,他甚至赤脚迎许攸,得到了官渡的战果。刘备兵败,关羽投降曹操,他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虽没能留住关羽的心,却是他爱惜人才的铁证。

我喜欢他,因为他从不伪装。

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郭嘉英年早逝,他毫不掩饰,放声大哭。他可以坦然担当莫须有的“汉贼”,与刘备不同,刘备伪装成一个“仁义之君”,三让徐州,满脸善良无害,内心却比谁都狠毒。所以,他才会在青梅煮酒时,被刘备一番“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的说辞所骗。

我喜欢曹操,喜欢他的一切。虽然至今还有些人对他心存芥蒂,但曹操就是曹操,君子坦荡荡,他是不会在乎那些不了解他的人对他的看法的。鲁迅曾在他的文章中说道:“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这就表达了对曹操的高度肯定。毛泽东也曾对曹操大加赞赏,为曹操平反。证明曹操的确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所写的那样是一个“奸诈小人”。在渊远的历史长河中,曹操已经被人们误会得很深,“奸雄”的帽子也被扣了好多顶。但我想说的是,曹操不是奸雄,他有理想,有抱负,胸襟豁达,宽容大度……他,注定是一个英雄。

篇15: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你的正直无私,让我感动。身为“扬州八怪”之首的你,一身坎坷清贫。虽喜中进士,却被分到偏远荒凉的潍县当县令,即使这样,你也将“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初到潍县便遇饥荒,百姓苦不堪言,你深知官僚机构办事拖拉,若等到上级命令传达下来,百姓早已奄奄一息,于是你当机立断,立刻开仓赈贷,并说出“有遣,我任之。”的豪言壮语,才挽救了万余条生命。正是因为你的正直无私,才会有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的感人一幕。

你的高洁坚韧,让我敬佩。晋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清则有你“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宁可不要荣华富贵,也不能有愧于心,这便是你――竹一般的君子。你如陶一般清高,却又不同于他。在强权和污流面前,你没有退缩,哪怕尽自己最后的力量也要为民请命。官场的规则束缚不了你,权利和富贵诱惑不了你,你依旧布衣草鞋,走在体察民情的石子路上。恍然间,我好像看到了在一片劲拔的竹林旁,站着一位同样刚正的诗人,他在仰望蓝天,他在放声吟唱……

你的执着坚持,让我沉醉。素来有“诗书画”三绝的你最引以为傲的自然是独树一帜的“六分半书”了。此书隶楷掺半,写来大小不一,歪斜不整,可谓是“乱石铺街、浪里插篙”,这样一种新奇的书体在开始时自然是不被推崇的。朋友的不解和路人的嘲讽并没有阻挡你前进的步伐,在浊流中,你艰难地摸索着,努力着,始终坚持自己,力求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书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你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你的“六分半书”也随之被后世所流传。

篇16:古人为何喜欢留胡子?

古人管面部须发叫“胡子”始于何时?

现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将面部须发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故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

成年男性的面部须发为什么叫胡子?这一问题不少学者都曾考证过。有一种观点是,“胡子”这一称谓或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国学大师王国维即持此观点:“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

胡人魏时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男性胡人与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早在秦汉时,人们已注意到胡人的体貌特征,《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或许因为胡人“多须髯”这个原因,“胡子”慢慢俗变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但细究起来却不尽然,先秦时已称面部须发为“胡”了。

古人喜欢留胡子与崇拜“龙”有关

关于胡子问题,著名学者王力和沈从文曾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1961年,王力在《红旗》杂志上发表《逻辑和语言》一文中谈了一个观点:汉族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对此,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数千字长文,认为古人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针对沈从文的质疑,王力随后发表

副题为“答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关于胡子问题》。

两位大家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这里暂且不论,但古人喜欢留胡子是不争的事实。古人对胡须的这种特殊情结,或许与对龙的迷信和崇拜有关。

原来龙就长着“长胡子”,当年黄帝骑龙上天,追随者把龙的胡须都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龙须变成了黄帝遗留在人间的一把弓。此事即司马迁《史记·封禅书》中所谓:“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显然,司马迁所记不过是一种神话,但胡子的神性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

龙有胡子,作为龙种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标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如汉高祖刘邦,《史记·高祖本纪》称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古人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

秦汉时,“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据《续汉书》记载,东汉灵帝时钜鹿郡太守司马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历经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的西汉权臣霍光,也因为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三国时期的名人更都是“大胡子”,其中最经典的胡子长在蜀国名将关羽的脸上,有“数尺长”。而最有故事的胡子,是汉魏王曹操的胡子。《三国演义》中专门写了“曹阿瞒割须弃袍”的故事。

《三国志·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手下的谋士崔琰胡子极为漂亮:“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记载,当年匈奴来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见,他则“捉刀立床头”,结果匈奴使臣说:“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到底什么样的胡子才算漂亮?至少长度要过关。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中列出了几位古代名人胡子的长度——晋太傅王育、十六国前赵政权开国皇帝刘渊“皆三尺”;崔琰“须长四尺”;刘渊之子、前赵昭文帝刘曜“长至五尺”。另外还有,南朝文人谢灵运“须垂至地”;明朝太子太师石亨、首辅张居正长子张敬修“髯皆过膝”。而张居正的胡子也很长,《明史·张居正传》称他:“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这些人都因胡子长得长而留名青史。那么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也不尽然。相书上即称:“须长过发,名为倒挂,必主兵厄。”

古人留这么长的胡子平时怎么吃饭、搞卫生?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如《三国演义》中关羽那样保护胡子:“多以皂纱囊裹之”;再是如编辫子一样,把胡子扎起来,称为“缠须”。据《南史·崔祖思传》,崔祖思的宗人崔文仲,曾献给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缠须绳一枚”。

古人爱留什么样的胡子?

除了长度,古人对胡子的颜色和形状也十分在意。当年篡汉的新朝皇帝王莽,为了显示自己精力充沛和淡定,便把自己花白的胡须染黑,同时召幸在全国选出的后宫美人。此即《汉书·王莽传》所谓:“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

染胡子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唐诗人刘禹锡《与歌者米嘉荣》诗便称:“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曾感叹:“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nlc202309010322

古人还专门研制出了用于染胡须的药水。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引《危氏得效方》:“染髭发用蝌蚪、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悬屋东,百日化泥,取涂须发,永黑如漆。”

对于胡须的颜色,古人以紫、黄为贵,即所谓“紫髯”“黄须”。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就是紫髯,《太平御览》引《献帝春秋》记载,当年孙权与曹操手下名将张辽对阵,张辽事后才知道退走的“紫髯将军”是孙权。曹操很器重三儿子曹彰,就是因为曹彰的胡子为黄色,认为“黄须儿,定大奇”。

对胡子的形状,古人也有讲究。胡子的美丑一般由嘴唇上的“髭”决定,古人为何将口上须发称为髭?东汉刘熙《释名·释形体》是这样解释的:“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

古人最喜欢留“八字胡”,左右分两撇,尾端或上翘或下垂。八字胡近代又叫“仁丹胡子”,与日本人只留鼻下中间一小撮的“方块胡”完全不同,它是中国传统且经典的胡子样式,如宋太祖赵匡胤的八字胡,便最有代表性。但在明清以后,胡子多流行下垂式,少了须尾上翘的神气劲儿。

古人真的从不刮胡子吗?

古人认为,“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胡子与头发一样,都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西汉时宣扬符录瑞应的《春秋元命苞》甚至认为,“发精散为须髯”。因为如此迷信,汉魏及以前人是不会剃胡子的,但到了南北朝时期,时尚有变,男子悄然刮起了胡子。

北齐教育家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篇》有这样的说法:南朝梁全盛时期,一些无所事事的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

除了追求时尚的青年一族剃面外,古代还有一类人也是刮胡子的,这就是出家人。为什么出家人要剃除须发?《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剃度”条给出这样的说法:“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这意思是,与凡尘作一个了断。

还有一个现象应该说一下,目前常见佛像都没有胡子,这是否与剃度有关?应该有关系,但笔者认为不是主要原因。隋唐以前有的佛像便有胡子,在唐宋以后则十分罕见,因为此时的佛被完全女性化,生理正常的女人是不可能长胡子的,佛像自然也要“去须化”。

【责任编辑】蒲 晖

篇17: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人物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岳飞,岳飞十岁那年,他跟定武林高手周侗读兵法,学习武艺,他练功十分刻苦,在冬天寒冷的三九天里,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一大早,和岳飞住一起的小师弟王贵,张显,汤怀等因怕冷不肯起床练功。岳飞心里想功夫就要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若年少的时候不努力学习,将来用什么去报效国家呢!

他一个鲤鱼打挺,从被窝里跃起,穿上衣服提着剑,在风雪中挥剑起舞,周侗早在一边仔细观察,看见岳飞的举动,喜在心中,暗暗称赞‘小小年纪就如此刻苦练功,将来一定能成为国家栋梁;他走到岳飞身后,对他说;来孩子,我在教你几套剑法;

岳飞把剑递给师傅周侗,周侗接过剑就舞了起来,只见那剑在飞雪中来回穿梭,就如一根银丝在飞舞,让人眼花缭乱。岳飞凝神记下了师傅的套路,等师傅练完后,就凭记忆一招一式的练了起来,周侗见岳飞如此聪明,领悟力很透彻,基本功又扎实,非常高兴说‘这就是我祖传的剑法绝招,叫巧女纫针!

接着他又教了【暗渡陈仓】【蛟龙过海】等几套素不外传的绝招。

天已经大亮了,小师弟王贵,汤怀,张显等人才慢腾腾的.出来练剑,他们见岳飞练的满面红光,汗流浃背,一个个脸都红了站着不敢说话,周侗师傅厉声的教训道【你们应该向岳飞学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呀】。

上一篇:辞职信辞职申请下一篇:中职教研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