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2024-04-19

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共8篇)

篇1: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近日,安庆市财政局(国资办)制定出台市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质增效工作方案,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国企改革,实现提质增效。

一是分类推进提质增效。

整合重组城投、发投、交投公司和担保集团等,推动投融资平台公司实施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

强化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严格加强管理,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市场、严格防范风险,着力保持国有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是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设立产业发展资金,出台四大产业政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设立规模1亿元的市级天使投资基金、规模10亿元的市级股权投资基金和规模100亿元的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和优质项目。将市担保集团资本金扩充到10亿元,降低担保费率,扩大覆盖面。

积极稳妥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制上市,推动华茂集团整体上市。全面梳理亏损企业和企业亏损源,重组整合低效无效资产,清理关闭僵尸企业。

三是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构建“市国资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出资企业”监管架构,推进集中统一监管。将市属企业划分为竞争性商业类、投融资商业类和公益类,实施分类监管。

改进监管方式,统一监管制度,建立考核分配和责任追究制度。

四是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建立专业化、职业化的董事、监事队伍,探索外派财务总监制度。建立市场化选人用人管理机制,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分类制定国企目标管理和经营业绩考核办法,制定国有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管理办法。

篇2: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摘 要 纪检工作是党风建设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企业基层党建工作以及企业改革的政治支撑,是企业在改革中取得进步创新的生命之源。国内外经济趋势的更迭,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良好的干事作风,对企业的改革创新发展有着强大的精神助力。本文以纪检监察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纪检监察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问题以及作用,继而提出优化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 纪检监察 企业 有效性

一、引言

2018年两会上成立了一个很重要的机构――监察机构,随后监察法制定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由此可见,监察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监察体制强化了党对纪检监察的主体地位,明确了责任主体和纪委监察任务,加强了责任追究力度。

二、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现状

(一)专业素养跟不上时代的需求

相关工作人员由于认知上的偏差,在具体的工作中不能够切实完成本职任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纪检监察人员本身对本职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例如,被监察对象的职位较高,纪检人员出于自身工作的考虑,对该违规人员不查或者敷衍了事;或者纪检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身牟利,故意伪造党员违规材料,威胁其给自己金钱,否则将公之于众。这样的纪检工作对自身的监察就出现了问题,还怎么监督相关的纪检工作呢?

(二)多头监督,纪检责任划分不明确

责任主体的划分不明确。有些违规案件存在部门之间都有管理审查的权利,或者某些违规案件没有明确划分该哪个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合作协调性差。这样不合理的纪检体制规划往往会出现这样的乱象――违规人员本身的违规的范围和性质区分不清;都可以管,结果形成多个部门共同监察同一个违规案件。这样既不利于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其次是纪检责任主体不明确,觉得都可以管理,结果都不去管,最终让违规人员有了侥幸心理,继续违规或者有更充足的时间逃跑,这给纪检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难度。[1]例如,企业内部干事存在对资金规划不合理现象,更有甚者中饱私囊,成为企业发展中的蛀虫,这种现象时有发生。比如,在江西的某项重大工程建设中,合作人将经费打到自己的账户中,经过相关人员的举报,这件事才得以浮出水面,但是这个合作人已经卷款私逃国外,即便查清了贪污的事实,后期的追款难度也更大。

(三)工作模式缺乏创新

纪检工作模式单一,缺乏相应的创新机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之间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各个纪检工作中的共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缺乏合理高效的工作机制,在纪检工作中过度重视纪检后果而轻视举证的过程。

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开展概况

(一)纪检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为整个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生态以及机制保障,同时纪检监察是企业党建工作以及工作作风建设能够有序开展的基础。纪检监察能够肃清企业工作队伍中的不良工作作风,纠正错误的工作观念,推动企业改革创新机制的建设,促进企业改革创新工作的规范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2]其次,纪检监察工作能够从根本上解?Q企业内部的监督问责缺位的工作,及时填补监督工作中的漏洞,在问题滋生的时候就将问题发生的根源清除。纪检监察工作能够提高企业内部党员干事的素质,保证企业工作的良好开展,纪检工作就如同“把关人”,是对制度的把关、人员的把关。

(二)纪检工作的内容

党的十八大的大背景下,党对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优化了纪检监察体制,体现监察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制度管人。

第一,监察内容的多样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想状态、工作状态上的纪检监察的新内容,与工作作风建设之间形成一个交叉性的监察体制。这些新举措对党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监督作用,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党员工作的积极性。

第二,纪检监察的时效观念更强。纪检工作的重心向企业管理、项目工作方面转移,不定期对这些岗位上的党员干部进行违纪违规工作的监察。工作重心的转移,标志着纪检监察的任务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工作的不定期性是纪检监察部门的自我加压,更能提高监察工作的积极性。

第三,纪检监察队伍对自身的要求更高。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纪检监察内容涉及领域扩大,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与提升纪检监察质量存在紧密的联系,只有不断加强对党规党纪、经济、政治、法律等业务的认知,才能帮助纪检工作良好地开展。

四、提升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有效性的措施

(一)加强自我监督,端正纪检监察工作态度

加强自我监督,发挥纪检监督长效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落实工作职责,形成一个内部纪检监察机制。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时效性强、见效慢的工作,这就要求纪检的同志在实际纪检工作中要耐心和细心,不能为了工作效率而忽视工作质量。[3]其次,要提升自身综合业务能力,加大自我监督在纪检工作的力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在纪检工作中,纪检人员要端正工作态度,不能欺下媚上,要一视同仁,把该做的工作切实完成;明确纪检监察工作的本质,正视这项工作的严肃性,完成分内工作。这样的举措在提升党员的政治素养、反腐倡廉、党风建设上起到关键作用。只有不断加强党内的廉政之风、加强党员的自我约束,把权力合理简化,做到企业的简政放权,才能帮助企业良好健康地发展。

(二)科学规划工作机制,夯实监察责任

就纪检制度上责任主体划分不明确的问题而言,在纪检监察制度的设置上,就要详细区分纪检工作的性质、范围。交叉职能部门之间要提高纪检工作的时效性,在制度上都要有相对明确的划分;并且在后期工作当中出现新问题,也要针对性地补充到纪检制度中去,作为案例给纪检工作提供借鉴。其次,部门之间配合纪检监察工作要形成一个良性高效的工作机制,避免缺位或者越位造成的纪检工作执行难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优化纪检部门的资源配置,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动。

(三)加强对纪检工作重点的督导,实现更高效的办公

企业在相应的纪检工作中,要区分纪检监察的重点,形成对关键的部门、重要的职能干部以及纪检关键环节的督导,把重心放到关键性的工作中去,实现纪检工作的高效性。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企业应该尽可能地把纪检的源头工作做好,做到事前的教育、犯错前期的约谈改正、中期的督导、后期的查证,[4]避免更多的同志因为利益的诱惑而成为企业创新建设当中的蛀虫。与其加大后期的纪检工作的难度,不如重视在诱导期的教育工作。只有清澈的水源才能在它流经的地方肃清浑浊的水流,最终形成一个好的政治环境,助力企业的发展创新。

五、结语

本文对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进行较全面的阐释。企业的改革创新离不开这项工作的开展,企业要实现联动高效的发展也离不开纪检监察工作。影响纪检工作开展的因素是多样化的,本文对纪检工作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了促使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提质增效的对策。随着2018年两会的有序召开,监察机构的合法化,对于推动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为山西鲁晋王曲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篇3:加强精益管理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一、精益管理的由来

2013年全国烟草行业企业管理现场会在广州召开。国家烟草局李克明副局长指出, 推进精益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需要, 是行业发展转型的需要, 是挖掘行业发展潜力的需要。要充分认识推进精益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不能把精益管理作为一时、一阵、短期的行为, 而要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扎扎实实地抓下去, 在行业挖掘管理潜力、提升管理水平上取得新的进步和提升。

二、为什么要推进精益管理

要推进精益管理, 即不断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进步、向管理要方法的工作新举措。推进企业精益管理是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课题, 既对企业挖掘管理潜力,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更是紧跟改革步伐、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提升企业跨越发展能力、做好保障的关键所在。

精益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它的本质是利用最小的资源去创造最大的价值, 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全面推进精益管理是强化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部署, 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一流企业的现实需要, 是行业向管理要效益、要方法、要进步的重要举措, 对提高行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如何做好精益管理

推进精益管理要以消除各种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和效益为主要目标, 将精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延伸至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 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成本费用明显下降、效率明显提升、质量明显提高、库存水平合理。

推进精益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打牢精益管理基础。要继续抓好“建立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清晰的岗位职责、健全的标准体系、顺畅的信息传递和严格的绩效管理”五项基础管理工作, 为全面推进精益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稳步推进精益管理。要改革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原有的管理模式, 正确识别价值流, 优化价值流程, 通过客户需求拉动价值流, 通过精益改善追求零浪费。三是导入精益理念, 抓好重点工作。要应用精益管理方法和工具, 以实现精益制造、精益烟叶生产、精益营销、精益物流为重点, 以点带面, 带动精益管理在企业各项工作中的全面推行。

精益管理是一项持续、不断改进的系统工程。要把推进精益管理作为“管理创一流”活动的重要载体, 切实安排好、组织好精益管理工作。要全员导入、精心组织,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主实施、注重实效、不断创新管理手段和方法, 打造自身管理特色;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高质量推进精益管理的导入实施。

从思想认识方面与行为意识方面来说, 行为意识是管理上“烫手的山芋”。要颠覆不良的行为意识, 只有在改革的新驱动形势下, 拿出敢为人先的气魄, 把行为意识作为改进基础管理工作的切入点, 实现思想认识与行为意识真正的蜕变, 基础管理工作才能走上一条含量高、素质好、精细管理的“康庄大道”。由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在基础管理工作中要达到“精益化程度”, 把“精益管理”理念融入基础管理中, 人是实现这一根本的重要来源, 也是驱动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只有以人的行动实际去做, 去强化监督管理, 才能使精益管理不断完善走向规范化。这其中“务实”很重要。只有以务实的工作去思考细节, 反复不断地审视我们的工作轨迹, 时常“照镜子”, 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 改变管理手段, 切切实实地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 极力消除隐形的、变相的及主观的形式主义, 大力融入想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把做什么事情, 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作为强化责任意识;把“精益管理理念”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落实, 真正作为一种行动, 采取精细的管理方法, 持之以恒地推进标准化, 才能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

在安全管理工作方面, 要把精益管理的理念根植于每一名员工心中, 必须用精益管理思维去强化精细安全管理、增强防控风险、抓实治理排查, 力求细致求精、发挥急速行动, 让广大员工了解精益安全管理无处不在, 使其思想上产生追求精益安全管理的思想, 用精益安全管理思维去思考精益安全管理带来的好处, 这其中决不能只靠一两个人, 而是要靠广大员工这个整体团队, 以精益安全管理理念去不断完善、改善安全管理的方式、方法, 增强有效的行为管控, 才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

精益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 要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稳步推进。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精。只有立足于做好小事, 从小事体现敬业精神、体现责任心, 从小处、细微处抓起, 充分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 一点一滴抓好习惯养成, 才能自觉规范落实各项管理制度, 通过细节的管理提高管理的质量。

篇4: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借此机会,就企业如何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企业要创新发展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发明专利受理量连续5年世界居首,其中企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占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的60%以上。高速铁路、核电、第四代移动通信、特高压输变电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取得突破,带动产品和装备走向世界。但也要看到,我们科技储备还有待加强,高端人才仍然十分匮乏,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解决,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制约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和深层次体制机制的障碍迫切需要革除。广大企业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动转型升级。

一是大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高端制造领域占得先机。紧紧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技术机会,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广泛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加快企业技术改造。

二是健全促进企业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有利于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商业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利用好政府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和各种社会资源,搭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把企业创新融入到全社会创新及全球创新网络,形成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合力。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创新成果参与分配的有效形式,实施期权股权和分红权激励,充分调动创新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不断推动企业管理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研究分析企业的市场、产品及企业价值链,推进商业模式创新。要与国际一流企业对标,狠抓管理重点环节,突破管理薄弱环节。要强化精益管理,加强基础管理,推动企业管理工作加快走向规范化、集约化,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切实采取措施开源节流,向管理要效率、要效益。

二、企业要协调发展

协调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规模大幅提升,制造业增加值跃居世界第一,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持续上升,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企业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式粗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一些企业效益下滑、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等。广大企业要按照中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和空间布局,工作中坚持走优质高效的产业发展道路。

一是着眼于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益转变,延伸企业服务链条和服务环节,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统筹科技研发、产业化、标准制定和应用示范等措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实现新的突破。

三是在不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更好结合起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更好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需求,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益,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新兴市场业态,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高端产业,积极发展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服务标准。

三、企业要绿色发展

绿色是企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环境保护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治理进程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但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企业作为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和受益者,要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顺应时代潮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切实转变发展理念,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企业发展评价体系,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大力发展和运用能够大幅减少能源消耗和直接温室气体排放的新低碳技术,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企业生产体系,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充分利用余热、余压、废气、废水、废液、废渣,发展循环经济。

二是以精益管理为主线,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加快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完善能耗内部控制管理模型,提高能源管控水平,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三是加强能源、资源集约管理,积极利用先进适用的节能降耗技术、工艺和装备实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主动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升级,逐步淘汰高能耗、低附加值产品,开发低耗能、高附加值的产品。

四、企业要开放发展

开放是企业走出去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微博],我国发展的历程是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深化的历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对外开放水平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在我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的新阶段,企业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广大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和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增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重组资源的能力,做到走得出、站得住、有实效。

一是进一步发挥竞争优势,合理选择投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统筹布局生产和营销力量,特别是在“一带一路”中主动作为,进一步完善国际优先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与世界各国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为经济全球化以及各个国家互利共赢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在巩固和提高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壮大装备制造等新的出口主导产业,有序推进钢铁、有色、建材、铁路、电力、化工、轻纺、汽车、通信、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船舶和海洋工程等重点行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带动我国装备、技术和服务输出。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进一步掌握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警惕和防范“走出去”的各种风险。

五、企业要共享发展

共享是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工生活水平、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但也存在收入差距较大、劳动关系矛盾增多、部分职工就业和生活比较困难等问题。企业作为社会财富创造者和劳动力使用者,要坚持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职工、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进一步加强和谐劳动关系建设。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

二是不断加强和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健全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让企业发展惠及广大职工。

三是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素质和就业能力,加强培训投入,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激发职工群众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潜能。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一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希望广大企业切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抓住新常态下蕴藏的新机遇,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升级和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作出积极的贡献!

篇5: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是中国中铁旗下的三级子公司,有着6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近年来,企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迎接市场和管理的双重考验,切实提升发展质量和竞争能力,大力开展提质增效工作,是企业长足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在加强企业特色文化建设中不断丰富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助力企业打好提质增效攻坚战,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依靠文化凝心聚力,激发提质增效工作内驱动力

企业文化建设把大力弘扬“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的这一企业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员工秉承的根本原则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将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企业提质增效工作上来,使得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稳步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宣贯中,提高员工思想认识。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铸造“灵魂”的工程。通过企业文化的宣贯传播,让员工自觉加入,全员参与,让提质增效获得认同,形成习惯。一是引导和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二是增强员工危机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树立大局意识和争创企业品牌意识。三是充分认识“提质增效”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其成为开展实际工作的准则。四是立足现场总结调研,为提质增效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撑。

在文化建设中,打造优秀的人才队伍。让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鼓励员工热爱学习,自觉学习,在不断学习中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让企业文化成为无形的激励措施,将“以人为本”“重奖先进”“珍惜人才”等理念融入管理中,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让员工感觉被肯定、有希望、有奔头,在努力工作中获得成就感。让企业文化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准则,约束员工的言行,打造标准化作业,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由此打造出优秀的管理团队和专业的施工队伍,为企业提质增效工作开展奠定人力基础。

在文化管理中,推动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管理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从文化的角度来管理企业,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作用,在管理上追求精细,在技术上鼓励创新,在工艺上追求唯美。让“追求卓越”成为员工自觉自愿的行为,以求精、求细、求美的工作态度,查找企业发展薄弱环节,完善企业管理漏洞,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增长,在行业内电务专业争第一、创一流。

推动特色文化落地,融入企业提质增效工作实践

企业文化建设做到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开展。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在提质增效工作开展中,有针对性地将企业文化融入经营开发、项目管理、施工生产等提质增效重点工作中,更好地让企业特色文化落地生根。

融入经营管理,提升市场份额。中铁一局电务公司通过品牌文化进行高端营销,打造业内电务品牌效应,提升业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扩大市场份额。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文化建立有效沟通,加强与地方政府、业主单位、合作企业的协商交流,形成合作共赢的氛围。积极探索“海派文化”建设,大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全面推进企业海外项目建设。

融入施工管理,打造标准化作业。积极培育“标准精细”的管理文化,把标准化和精细化管理贯穿到各个层级、各个环节和每一名员工。中铁一局电务公司以项目管理实验室活动为载体,梳理各类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加强细节和过程控制,在其他专业和项目大力推广。做好关键岗位、关键工序的把控,一是以“本质安全”的安全文化,树立红线意识,杜绝安全隐患;二是以“令行禁止”的执行文化,理顺管理关系,确保工作落实;三是以“一安双优”的廉洁文化,营建风清气正的环境氛围,确保物资采购、劳务分包等依法合规。

融入创新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在提质增效过程中,将施工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短板补强,使企业适应市场新常态下的新要求。以“鼓励创造”的创新文化,推动企业在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新领域的研究,运用互联网+、BIM技术等,推广成本管理V2.0系统、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平台等,加大对创新的奖励和支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建设科技化的新型施工企业。

融入成本管控,杜绝项目亏损。不断强化成本意识,以“尊重业绩”的效益文化为引导,健全完善成本责任制,结合项目周期短、专业性强的特点,抓好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等环节。尤其是在项目建设之初就要及时介入,做好前期策划,关注材料、人工等关键要素,进行全面预算分析,有效杜绝潜在亏损。加大项目清收清欠力度,扎实推进“双清”考核机制,引导全员为降本增效贡献力量。

融入资源调整,发挥专业优势。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整合现有资源,调整产品结构,将“四电”专业做精做强,开辟企业专业化发展之路。中铁一局电务公司充分发挥信号专业工艺唯美化、?C电专业工厂化等特色文化的带动作用,将其精心打造成电务文化名片,在施工中建样板,在行业内树旗帜,在交流中亮名片,从而集中优势资源,打造电务专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抓住文化建设关键,保障提质增效工作有效开展

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抓住文化建设的关键要素,不断打造先进的文化,不断丰富文化内涵,以提质增效工作推动企业科学发展。

领导重视是关键。领导干部将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开展,充分认识到文化软实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做到考虑长远,建设深入。一是完善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明确领导小组的职责,加大对项目文化建设的指导。二是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参与文化建设,大力支持工作的开展落实。三是领导干部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形成独到的见解,提出个性化的观点,指导企业科学发展。

传承创新是原则。特色文化建设做到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提升。一是确保“追求卓越是我们的人生品格”的核心价值观不走样,使其成为全体员工身体力行的精神支柱。二是根据新常态下行业环境变化,生出电务文化新叶,形成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强化管理、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三是吸收借鉴优秀企业的先进文化,汲取营养为我所用,灌溉文化土壤。

加强宣贯是基础。让企业文化理念入脑入心入行,为开展提质增效工作提供倡导、学习、践行为一体的文化保障。一是开展教育培训,通过新员工培训、中心组学习,宣讲形势、明确任务,大力营建提质增效浓厚氛围。二是选树先进典型,对提质增效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宣传先进事迹,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做好新闻宣传,推广总结经验成果,不断提升工作质量。

结合实际是重点。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注重实效,将企业文化从墙上的标语、纸上的文件走进员工的内心、变为自觉的行动。结合企业三级管理的模式,充分考虑到项目分散、施工短平快的特点,尤其是近年来项目增多、难度加大,强力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责任文化,以高度负责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去完成急难险重的任务,去推进改革提升管理,让员工负责的精神成为企业提质增效的力量源泉。

创新载体是手段。中铁一局电务公司注重把握主题、创新载体,使企业文化建设做到贴近员工、符合实际。一是以活动为载体,通过“高扬党旗”“技能大赛”“道德讲堂”等主题活动,搭建提质增效平台,起到鼓舞士气、助推生产的作用。二是以新闻媒体为载体,借助中央、属地媒体,做好企业对外宣传,为提质增效营建良好的舆论环境。三是以网络为载体,利用企业网站、官方微信等平台,弘扬企业精神,交流文化成果。

(作者单位:中铁一局电务公司)

篇6: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摘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把提质增效作为改革的重点和目标。文章从提升组织效率、控制人工成本、优化用工配置、提高队伍素质和加强绩效考核等方面,针对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质增效工作开展探讨,提出实施路径,为电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者乃至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电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质增效;企业管理;人工成本;用工配置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提质增效的主要途径应以提高人力资本效率为导向,以考核指标为核心,持续优化完善组织运行体系,严控用工总量和人工成本,不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有效压降“人耗”,服务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业务集约融合,规范三定管理,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适应电力体制改革、电网发展等要求,加强“三定”管理,调整优化各层级功能定位和机构、岗位设置,从严从优确定人员配备标准。一是以“更集约、更扁平、更专业”为导向,优化调整各层级机构、各业务部门的职责流程体系,压缩管理层级,精简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提升人员利用效率,加强专业协同和资源统筹,持续推进改革创新,以调控、运检、营销业务再集约和营配调业务末端融合为重点,优化业务实施组织方式,减少新增机构和劳动定员数量,提升组织运营效率;二是加强人力资源定编定岗定员管理,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统计报表、现场督查等方式,加强省、市、县以及乡镇供电所各层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管控,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和负责人职数新增。根据上级统一部署,制定颁发统一的典型岗位名录和岗位岗级规范,各单位对照规范确定本单位员工的`执行岗级,所有员工岗位岗级调整的,都必须按程序报送上级单位审核审批,不得自主调整。按照最新版《供电企业劳动定员标准》严格测算各单位、各专业劳动定员,合理确定目标定员和核心业务定员,将定员分解到各专业、各部门和基层班组,将定员与工资总额分配、人员配置、业务外包等挂钩,为人力资源管理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2优化劳动用工策略,严控用工总量,有效控制人工成本

坚持“控总量、调结构、提效率、避风险”的原则,持续优化劳动用工策略,依法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区分不同类型单位、不同业务性质,合理选择不同的劳动用工方式,推动员工队伍从“数量规模型”向“集约高效型”转型升级,适应企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是在深入分析国家劳动用工政策、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和中长期自然减员等基础上,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劳动定员预测数据和基层单位实际需求,科学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明确年度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各类指标数据,为高校毕业生招聘、用工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业务外包等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加强人力资源计划和员工入口管控,年初将计划分解到各基层单位,实施压力层层传递。严格控制人力资源增量,核心业务用工需求主要通过内部调剂、员工素质培养提升、高校毕业生招聘解决。按月按季做好人力资源各项计划及同业对标指标的监控分析,加强与上级单位的沟通汇报,加强对各单位的跟踪督导,通过深化ERP系统应用实现动态管控,确保各项指标计划按期如质完成,有效压降“人耗”;三是对于“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工作,可适度使用劳务派遣用工,但劳务派遣用工必须依据法律规定规范管理,使用岗位必须符合“三性”规定,不得混岗使用,用工比例不得超过单位用工总量的10%;四是以规范业务外包范围和费用管理为重点,加强业务外包等全流程管控,核心业务不得外包,对于低端、常规业务适度开展外包,其他业务积极推进外包。

3深化内部市场应用,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人员正向流动

以盘活存量、解决超缺员为重点,优化用工配置,缓解人力资源配置结构性矛盾,促进用工结构优化和人员正向流动。一是全面推进内部人力资源市场深化应用,在深入分析用工现状和劳动定员的基础上,针对各单位、各专业用工需求,合理运用“岗位竞聘、组织调配、劳务协作、人才帮扶、挂职(岗)锻炼、临时借用”等方式,开展超缺员调剂,形成“人岗双选”常态机制。强化市场运行监督考核,引导各单位横向找差,有效盘活人力资源存量,提升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激发人力资源队伍活力;二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考虑各单位业务特点、用工模式、经营管理实际等因素,将人工成本总额与利润总额、营业收入、超缺员情况等挂钩,建立人工成本倒逼用工总量的管控机制,通过严格控制人工成本实现用工总量的有效管控,从而实现提质增效;三是建立健全员工薪酬分配制度,让员工收入与其岗位价值、能力素质、业绩贡献等紧密挂钩,让想干事的员工有事干、能干事、干得好、有回报,通过薪酬杠杆效应,充分激活员工积极性,推进员工正向合理流动(超员单位向缺员单位、中心城市向边远地区、管理后勤向生产一线流动),促进用工结构,用工效率提升。

4落实人岗匹配要求,加强员工培训,提升队伍整体素质

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重点,以员工职业发展为主线,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考核一体化机制,针对各个成长阶段和上岗条件要求,创新完善全员培训、全员考试机制,提高人力资源资本投入产出效益。一是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立省市县分级履责的集约化“大培训”体系,形成全员培训常态机制,认真开展员工职称评定、技能鉴定和适岗能力评价,推进员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深刻转变;二是以人岗匹配为基本原则,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大学等先进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全员培训,促进员工自主学习,提升经营人员领导力、管理人员执行力、技术人员创新力、技能人员操作能力,完善员工能力素质评价办法,正确评价员工能力素质现状,针对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提出解决措施,不断提升人岗匹配度,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一线工作需要;三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建立各类人员多元发展通道,加快员工职业发展管理系统化、制度化建设;完成兼职培训师的换届工作,建立完善兼职培训师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鼓励员工参加职称评审和技能鉴定,积极培养“双师”型人才,完善员工能力素质评价办法,组织开展员工适岗能力评价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快速成长,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强可靠的人才保障。

5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注重过程管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篇7: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中国铁路经历了晚清的起步艰难和民国的缺干少支,从艰苦创业缔造人民铁路到全面发展进入高铁时代,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复兴史。其中有我们国人的艰难探索,有我们的不屈奋斗,有我们的开拓创新。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铁路的发展当前和今后很长时期将面对严峻挑战。速度的不断提升也同时带来的高铁及旅客安全压力加倍;路网建设的持续投入也将同时带来效益压力倍增;经济形势的新常态也将同时带来经营困难重重;体制改革持续深入也将同时带来稳定工作考验空前……中国铁路在现代化企业改革发展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有很多。对于铁路来说,路在何方?怎么样才能破茧而出,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是一个急需要解决的课题。而此次铁路工作会议上,在总结过往成绩的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用“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最强音”给出了答案。

常言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再怎么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特别对于铁路这条“巨轮”来说,如何激流勇进。首先肯定必须夯实以安全为主的基础工作。铁路在追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更要着眼基础,抓基础、强基本,重基层,切切实实把“地基”打好。这也就是为什么铁路要构建安全保障体系了。同时,坚持标准和规范,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这是让一个企业的得到良好发展的必然因素。而铁路的运营、管理、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中,标准化始终是他们一直坚持并需要持续坚持的。

当然,“提质增效”也是体现出了铁路的企业属性,效益始终是根本。但在经济形势新常态下的铁路早已经不复往日“铁老大”的运输霸主地位了。铁路与公路、航空等交通部门的市场竞争也是愈演愈烈。从铁路近年来的运输效益来看,大宗货物运输受宏观经济影响巨大,物流市场相对其他运输方式相对死板,客运也面临着种种挑战。怎么样才能创效?铁总给出了一个影响企业发展根本的答案――质量!铁路需要借助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着力深化运输供给侧改革,全面提升客货服务质量来满足市场需要,逐步实现运输生产型向运输物流型企业的转变,在提高发展质量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质”了,实现“增效”的目标当然是水到渠成。

篇8:企业提质增效工作总结

一、新形势下煤炭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片面追求产量而忽略质量

目前,大多数煤炭企业一味地追求煤炭产量,而忽略了煤炭的质量,质量成本意识缺乏。企业片面追求煤炭的产量,并未严格控制煤炭的质量,使得企业煤炭质量等级部分,虽然煤炭产量提高了,但是却忽视了质量纠纷。所以,煤炭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资源整合欠缺

煤炭企业常常不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整合自身资源,仅仅只是单纯地生产煤炭,在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产品的优化,这便直接影响了煤炭的销售,同时也使得企业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处于劣势地位。

(三)整体产能过剩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整体处于产能过剩的情况,供往往大于求,追究其原因是:建材、钢材等重要耗煤行业的产品产量都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使得煤炭需求量越来越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降耗减排意识的增强,新能源不断被开发,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已经渐渐代替了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抢占了煤炭市场份额;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欧洲债务危机的不断加重,我国很多外向型企业出口量大幅降低,企业产能被限制,用电量减少,火电厂用煤量便因此降低;另外,重要的煤炭出口国增强了煤炭开发,煤炭供应量渐渐提高,特别是2012 年各国经济缓慢增长,为了推动国内经济,国际煤炭以最低价格进入我国市场,煤炭净进口不断增加;煤炭产能不断开发建设,使得煤矿产能较大,供大于求,煤炭的产能过剩。

二、加强煤质管理实现提质增效的建议

(一)优化煤质管理体制,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

树立质量理念,对煤炭质量进行有效管理是煤炭企业能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重点,是煤炭企业保护产品品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生产单位内部设立煤炭质量管理中心,全程监控煤炭生产;高度重视煤炭质量控制,采取一把手负责制,把煤炭质量责任落实到相关人员身上。另外,将煤炭质量控制效果与相关人员绩效挂钩,科学合理地考核煤炭生产队伍质量控制情况,努力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煤炭生产质量管理机制,从而确保煤炭质量的不断提升。

(二)综合绩效考核,提高煤质管理积极性

组织各煤炭生产单位全面学习“五型企业”构建综合绩效考核方式,正确理解“五型企业”建设综合绩效考核防范,基于煤炭质量管理需求,在“质量效益奖”下设立“提质增收奖”,坚持奖罚对等的原则,在“质量效益奖”总额中抽出一些,奖励煤炭提质增收管理,从而调动煤炭质量管理的热情。

(三)加强煤质过程管理,从源头提高煤炭质量

优质的产品来源于高水平的管理。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煤质管理行为,用规范的制度指导煤质管理。各煤炭生产单位采集区队必须严把每天质量第一关,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毛煤质量不断提高。

煤质管理部门必须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职能,监管和指导各项提升煤炭质量的对策落实到为。煤炭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降灰指标和质量标准,对回采工作面生产工作激励性你过全方位检查,有效控制煤炭质量,并将煤质检查情况如实进行登记。在考核生产过程中煤炭质量指标完成情况和煤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时参照煤炭管理有关规定。煤炭企业生产管理部门每个季度按照煤质管理考核制度对各个生产矿井煤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加大考核力度,对检查出来存在严重问题的工作面或单位根据考核制度进行相关处罚外,还应该对外公布处罚结果。

在煤炭企业生产部门考核标准中添加万吨含杂率指标。矿井必须对生产过程、运输过程中中除铁除渣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利用除铁、除杂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降低由于杂物、铁器影响洗煤环节的正常进行。

(四)加强动力煤合同管理,做到优质优价

运销企业在与用户签订合同过程中,必须将提质增效同数量、质量的控制之间的关系,加大单位热值的奖励力度,促使煤炭企业积极投身于煤炭质量管理过程中,降低无效运输率,煤炭企业与电力企业共同赢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煤炭企业必须树立较好的发展意识,并在这一基础上来控制企业成本,优化煤炭产品结构,确保产品质量。同时基于提质增效的目的实施全面的煤质管理工作,经过提高煤炭质量,稳定并拓展煤炭市场,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摘要:今年来,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库存增加、价格大幅度降低、滞销严重等不利情况,面临着严峻的市场挑战,本文重点分析了研究市场市场环境下煤炭企业现状,并提出了提质增效管理措施,从而使得煤炭企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市场形势,提质增效,对策

参考文献

[1]宋慧文.如何开展新形势下的煤炭营销工作[J].经济师,2012,06(10):141—145

[3]马跃强.煤炭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1,11(07):57—60

上一篇:续订劳动合同需满足什么法定条件?下一篇:出错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