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发展成果

2024-05-17

四川经济发展成果(精选8篇)

篇1:四川经济发展成果

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txt48微笑,是春天里的一丝新绿,是骄阳下的饿一抹浓荫,是初秋的一缕清风,是严冬的一堆篝火。微笑着去面对吧,你会感到人生是那样温馨。四川省人民政府令

(第213号)

《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已经2007年5月1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11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7年8月1日起实施。

省 长:蒋巨峰

二○○七年六月二十日

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第一条为加强测绘成果管理,维护国家安全,促进测绘成果共建共享与利用,满足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四川省测绘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汇交、保管、提供、使用、共享、销毁测绘成果,审核和公布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测绘成果,是指通过测绘形成的数据、信息、图件及其相关技术资料。测绘成果分为基础测绘成果和非基础测绘成果。

下列测绘成果为基础测绘成果:

(一)为建立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及全省统一的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空间定位网所进行的天文测量、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卫星大地测量、重力测量所获取的数据和图件;

(二)城市相对独立平面坐标系统的相关数据和图件;

(三)基础测绘航空摄影所获取的数据和影像资料;

(四)遥感卫星和其他航天飞行器对地观测所获取的基础地理信息遥感资料;

(五)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六)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和信息等。

非基础测绘成果,是指除基础测绘成果以外具有专业内容的测绘成果。

第四条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省测绘资料档案馆负责省级测绘资料档案的保管工作。

市(州)、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成果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成果工作。

第五条汇交、保管、提供、使用、共享、公布、销毁测绘成果应当遵守有关保密法律、法规,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测绘成果的安全。

第二章 成果汇交

第六条测绘成果实行无偿汇交制度。基础测绘成果应当汇交副本;非基础测绘成果应当汇交目录。

省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市(州)、县(市、区)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承担测绘项目的单位向市(州)、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

使用其他资金完成的测绘项目,由测绘项目出资人向测绘项目所在地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

外国组织和个人依法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所完成的测绘成果,应当按照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汇交测绘成果副本。

测绘成果汇交的具体办法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国家投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自测绘项目验收完成之日起3个月内向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

县(市、区)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3月底以前向市(州)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上一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市(州)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每年4月底以前向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上一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

第八条 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收到汇交的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后出具汇交凭证,并在10个工作日内将测绘成果副本或者目录移交给测绘成果保管单位。

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编制全省测绘成果资料目录,每两年向社会公布一次。

第三章 成果提供与使用

第九条基础测绘成果和财政投资完成的其他测绘成果,用于国家机关决策和社会公益性事业的,应当无偿提供。

除前款规定外,测绘成果依法实行有偿使用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军队因防灾、减灾、国防建设等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无偿使用测绘成果。

第十条凡需使用属于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提出明确的使用目的和范围,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测绘成果的保密等级和要求、著作权保护、准予使用的范围应当在批准文件中告知。

第十一条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除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以外,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审批下列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

(一)国家四等以上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以及C级以上空间定位网的数据、图件;

(二)1∶10000、1∶5000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三)多张连续、覆盖范围超过20平方千米的大于1∶5000的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及其数字化产品;

(四)基础测绘航空摄影所获取的数据、影像等资料以及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遥感资料;

(五)基础地理信息数据;

(六)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管理的基础测绘成果。

其他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提供使用,由市(州)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第十二条 测绘成果保管单位凭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向使用单位提供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

第十三条使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应当签订使用许可协议。使用单位主体资格发生变化的,应当向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四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使用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需提交以下材料:

(一)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使用申请表;

(二)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效身份证明材料;

(三)经办人员有效身份证件;

(四)组织机构代码证;

(五)测绘成果资料档案管理制度材料;

(六)使用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的项目设计书、合同书或者有关部门的项目批准文件;

(七)其他有关材料。

第十五条需要使用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家秘密的基础测绘成果的,应当到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办理转函手续。

需要使用本省军事测绘成果的,凭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证明到成都军区有关部门按照军事测绘成果管理规定办理使用手续。

第十六条 被许可使用单位所取得的国家秘密基础测绘成果,仅限于本单位使用。

第十七条 向境外组织或者个人提供未公开测绘成果的,报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属于国家秘密的,审批前应当征求军队有关部门的意见。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测绘成果质量的监督管理,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受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委托,负责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测绘单位应当对其所完成的测绘成果质量负责,测绘成果质量文件应当由注册测绘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篡改、伪造测绘成果。

财政投资完成的测绘成果应当经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验收合格后方可提供使用。

第四章 成果共享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建立地理信息数据交换制度和测绘成果共享机制,建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并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相衔接,避免重复测绘。

各地、各部门建立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应当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四川省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是全省统一的地理信息基础公共平台。

第二十条 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省测绘成果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政策和技术规程,统一数据格式。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和配合本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维护与更新工作,保持地理信息资料的现势性。

第五章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审核与公布

第二十二条 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实行统一审核与公布制度。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擅自公布。

第二十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除由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的以外,由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与有关部门会商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由省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部门向社会公布。

单位和个人应当使用经政府批准公布的重要地理信息数据。

第二十四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重要地理信息数据包括:

(一)经相邻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联合勘定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市(州)、县(市、区)界线长度、位置及行政区域面积;

(二)四川省版图重要特征点,地势、地貌分区位置等;

(三)拟冠以“四川”、“四川省”、“全川”、“全省”等字样的地理信息数据;

(四)四川省主要河流的源头、长度,湖泊面积、深度;

(五)四川省重要山峰的高程、位置;

(六)其他重要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的位置、高程、深度、面积、长度等地理信息数据。

第六章 成果保密与安全

第二十五条测绘成果使用和保管单位应当明确使用、保管责任,采取有效的防火、防盗、防潮、防有害生物、防磁化、防泄密等措施,确保测绘成果安全。

第二十六条 依据《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测绘成果属于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按照不同保密等级和范围进行管理。

携带、传递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应当遵守保密规定。

第二十七条因自然灾害造成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损毁以及人为因素造成丢失、泄密事故的,应当及时报告事件发生地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保密等有关部门,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报上级主管部门。

第二十八条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未经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不得复制;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复制品,按原保密等级管理。

利用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开发生产的成果或者产品,未经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进行保密技术处理和审核批准,其成果或者产品不得低于所利用的测绘成果的保密等级。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的规定,不按期汇交测绘成果目录和副本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第四十七条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测绘成果保管和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处2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保管国家秘密测绘成果,造成秘密测绘成果丢失、损毁或者泄密的;

(二)擅自复制、转借、转让、销毁秘密测绘成果的;

(三)造成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损毁、丢失、泄密不及时上报的。

第三十一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测绘成果保管和使用单位有下列行为的,由县级以上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擅自向境外组织、个人提供未公开测绘成果的;

(二)篡改或者伪造测绘成果的;

(三)未经测绘成果所有者许可,擅自开发、使用、转让或者向第三方提供测绘成果的。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发布四川省重要地理信息数据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自2007年8月1日起施行。1992年12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布的《四川省测绘成果管理实施办法》同时废止。

篇2:四川经济发展成果

一、目的、依据

为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防止泄密事件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成果管理条例》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单位属于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生产、保管、汇交、共享、处理、分发、使用,适用于本制度。

三、职责

本单位保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XXXXXXXX,人员由本单位分管领导XXX、及XXX、XXX、XXX、XXX组成,XXXXXXXX负责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在保管、汇交、共享、处理、分发中的保密工作,XXX部(室、馆)负责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在生产、使用中的保密工作,XXX部负责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在使用中及局域网和外网的保密工作。

四、密级的确定

按照《测绘管理工作国家秘密范围的规定》确定测绘成果的密级,难以确定的向上级或有关部门请示。

五、基本规定

(一)本单位保密委员会每年与各部门签定《保密工作责任书》,各部门应建立健全本部门保密工作责任制,认真贯彻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和“谁上网、谁负责“的原则,层层签定责任书,切实把保密工作责任制落实到个人。

(二)国家秘密测绘成果必须由资料部门保管,不得擅自复制、转让或者转借。确需复 制、转让或者转借的,必须经提供该测绘成果的部门批准;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复制品按照原密级管理。

(三)本单位内部各部门使用国家秘密测绘成果,需经保密责任人签署意见,严格办理使用登记手续。

(四)在制作光盘等涉密载体时,应标明密级和保密期限,绝密级、机密级的编排顺序号。磁介质、光盘等秘密载体在计算机房的外围室由专人完成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形成的报废材料须单独存放,定期送指定地点销毁。

(五)传递地形图、涉密数据等秘密载体,须通过机要进行传递,禁止通过普通邮政或非邮政渠道传递。

(六)禁止使用电话、传真、INTER网(专线除外)传输保密测绘成果。

(七)保存有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计算机和局域网必须与INTER网物理隔离。

(八)保存有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光盘、磁带、硬盘、便携式计算机等载体一律不允许私自带出办公区。

(九)国家秘密测绘成果数据须由专人严格管理。

(十)销毁超过保存期限的秘密载体,必须登记、造册,经过鉴定和领导审批后到指定地点进行销毁,并有监销人员在场,销毁清册存档保存。

(十一)输入输出设备由XXX部门统一管理,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输入输出设备,除经许可使用外围设备的人以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外围室。

(十二)保存有国家秘密测绘成果的笔记本电脑禁用无线网卡。

(十三)外来维修人员不得拷贝和读取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外送维修应将硬盘等涉密存储部件拆除。数据恢复须到国家制定地点进行。

篇3:四川经济发展成果

一、购销两旺, 参展产品受到热烈欢迎

展会共有一百多家企业参展, 产品涉及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肉制品、调味品、饮料等15大类1 000多个品种,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占全部参展产品的80%以上, 充分展示了我省农产品的精品形象。据统计, 北京展销周期间, 现场销售金额共计达1 810万元。

二、牵线搭桥, 四川农产品进京渠道进一步拓宽

展会期间, 四川省农业厅积极为四川企业与北京商家搭建平台, 构建四川企业进入北京市场的长效机制。一是召开了由30多家北京、天津经销商和参展企业近200余人参加的厂商座谈会。二是在四川农产品赴京销售恳谈会上, 认真收集北京商家对四川优质农产品如何占领北京市场、扩大在京销售等方面提出的宝贵建议。三是组织50多家四川参展企业实地考察北京万民同乐绿色食品销售中心等5家北京经销企业, 进一步增强四川企业与北京商家之间的相互了解, 为下一步双方实质性合作创造条件。据统计, 我省参展企业此次共签订销售合同12亿元, 签订销售意向性协议25亿元, 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农产品在北京地区的销售, 带动我省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篇4:四川经济发展成果

四川新生命干細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由四川铸信集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等产学研单位共同组建,是西部地区唯一一家专门提供干细胞产品和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通过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脐血干细胞技术成果的转化,建成了四川省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是国家首批批准设置的7家脐带血干细胞库之一,也是目前西部地区唯一获得执业许可证的从事脐带血采集、制备、检测、冻存及移植配型服务的专业机构,其脐带血干细胞制备和复苏技术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司已建设成为集科研开发、临床应用、科普教育于一体的西部地区最大、国内一流的干细胞产业发展基地。公司的干细胞产品和技术已成功救治多例血液肿瘤等疾病患者,目前正在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在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和良好的前景。近三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达到50%以上,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彭宇行厅长在调研中指出,脐血干细胞项目是一个典型的产学研结合的成果转化项目,领域好、模式好、机制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省委经济工作会确立了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四川加快经济发展,根本上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创新驱动。四川是科技资源大省,科技资源是一座非常丰富的宝藏,如何开采和利用非常重要,而宝藏里面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好这些科技成果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四川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大力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初步形成了“一手抓创新、一手抓转化”的科技工作战略新格局。他表示,科技厅将在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公司的支持力度,希望该公司进一步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做强做大干细胞产业,力争成为产学研结合创新发展的典范。

科技厅有关处室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

(责任编辑:刘莉)

篇5: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

【发布日期】1990-05-19 【生效日期】1990-05-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四川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管理办法

(1990年5月1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15号)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工作的管理,保证科学技术成果的质量,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推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四川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科学技术成果(以下简称科技成果)包括:

(一)阐明自然现象、特征、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具有新见解,并对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成果;

(二)解决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

(三)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四)在应用推广已有科技成果或消化、吸收、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中取得的新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 第三条 县级以上(含县级)科学技术计划内的科技成果,申报科学技术奖励的科技成果和国家规定应当进行鉴定的其他科技成果,均按本办法规定进行鉴定。

第四条 第四条 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

(一)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已经公开发表;

(二)应用技术成果经过实践,证明技术成熟度具备应用推广条件;

(三)软科学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应用;

(四)科学技术计划内的成果已达到计划规定的技术指标和要求。

申请鉴定的科技成果的技术资料必须齐全并符合科学技术档案管理的要求。

第五条 第五条 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管理全省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各市(地、州)、县(市、区)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归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县级以上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本系统的科技成果鉴定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科学技术计划内的科技成果,由计划下达部门组织鉴定;其他科技成果,由完成者的上级主管部门组织鉴定;省重大科技成果,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

计划下达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完成或参与完成的科技成果,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同级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鉴定。

第七条 第七条 组织鉴定的单位应当聘请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并报同级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鉴定委员会成员为七至十五人。

科技成果完成或参与完成单位参加鉴定委员会的人员,不得超过鉴定委员会成员总数的四分之一,并不得担任鉴定委员会的负责人。

第八条 第八条 鉴定委员会成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该行业或领域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二)具有较高的学术、技术水平或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科技成果研究人员不得参加本科技成果的鉴定委员会。

第九条 第九条 鉴定委员会应对被鉴定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水平或学术水平、技术成熟性和经济合理性进行审查、评价,并作出书面报告。

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报告,经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同意后,即为通过。鉴定委员会成员对鉴定报告有异议的,应在鉴定报告中注明。

第十条 第十条 鉴定委员会作出的鉴定报告,由组织鉴定单位审批。组织鉴定单位发现鉴定报告中存在重大缺陷、错误或在鉴定报告中弄虚作假的,可驳回鉴定报告,责成原鉴定委员会补充鉴定,也可另行组织鉴定委员会重新鉴定。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根据本办法应当进行鉴定的科技成果,已在生产或使用实践中证明基本成熟,取得社会、经济效益,有可靠的统计数据,由生产或使用者出具证明,并经生产或使用者的上级主管部门认可的,可视同通过鉴定。

视同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由完成者按本办法第三条规定报送有权组织鉴定的单位审批。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鉴定报告和视同通过鉴定的报告经审批后,由组织鉴定单位或批准单位对鉴定合格的科技成果颁发《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或《科学技术成果视同鉴定证书》,并抄送同级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单位或个人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科技成果的,由组织鉴定单位撤销鉴定,取消鉴定证书,并由有关主管部门视情节轻重予以处理。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组织鉴定单位工作人员和鉴定委员会成员,在鉴定工作中循私舞弊、收受贿赂而对科技成果作出错误鉴定的,或者剽窃被鉴定科技成果、泄露被鉴定科技成果技术秘密的,视情节轻重,由其所在单位或有关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本办法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由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6:四川经济发展成果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中共四川省省委《关于努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意见》的精神,推进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一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依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第142号令和四川省社科联《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有关规定,特制订本实施办法。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一条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初评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创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通过社科优秀成果评奖,进一步繁荣和发展西南科技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推动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科学发展。

第二章

评奖范围

第二条在规定期限内(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西南科技大学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研究报告、专著、译著、古籍整理、工具书、科普读物;经省级及其以上新闻出版部门批准的刊型内部资料(准印证第01、02号)上发表的论文、研究报告;未曾公开发表但被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推广,或直接吸收进省、部级及其以上重要文件,或被省、部级及其以上领导采纳,并出具证明的研究报告(以证明出具时间为准);已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类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以结项证书时间为准)。

第三条 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应当在规定年限之内出版或发表。在规定年限之前2—3届未曾获奖又确有重大社会经济价值或理论创新价值,符合本细则规定的研究成果,也可申报参评,但须出具省、部级及其以上党政机关采用证明,并由省评奖办公室组织同行专家鉴定确认其资格。

第四条 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偏重于社会科学的可以申报参评;公开出版的多人撰写的论文集,只能由其中某篇论文的作者以论文类成果申报参评;丛书不能作为一项整体成果申报参评,而只能以其中完整的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围绕同一个专题,以个人或课题组名义在评奖规定时间内发表的系列论文,可作为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如不是围绕同一个专题而发表的论文,不能以系列论文申报参评。多卷本的学术专著,须待各卷出齐后并以

最后一卷的出版时间为准统一申报;列为国家、部委或我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的成果,须出具结项证书,方可申报,不接受阶段性成果的申报。

第五条 凡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属申报参评范围:各类教材;文学作品;新闻报道;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年鉴;辑集的人物传略、回忆录及简单剪辑转抄的资料书;已申报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教学成果奖的研究成果;著作权有争议且尚未妥善解决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属国家秘密的研究成果;已获省、部级及其以上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励或国家“五个一工程”研究成果。

第三章 评奖标准

第六条 凡参评成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用价值,较好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第七条

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强调选题意义、学术水平、学科贡献和社会影响;应用研究成果强调选题意义、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决策提供依据和社会影响;科普读物强调观点正确和科学性,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作用和社会影响;工具书(含资料书)强调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译著(含含少数民族文字翻译)强调选题、译文质量和社会影响;古籍整理成果强调底本、版本、考据、诠释、立例、方法和社会

影响。

第四章 申 报

第八条 申报办法

1、申报采用网上申报方式。申报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高校社科联作为初评单位进行申报。四川省社科联评奖办不受理个人申报。具体申报程序见《关于开展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通知》。

2、各学院(部门)组织相关人员积极申报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申报情况作为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处年终对各部门评分标准之一。

3、参评成果不得多渠道申报;一位作者只可独立申报一项成果,与他人合作的成果可增报一项。

4、多人合作的成果,应视贡献大小,经课题组讨论协商,明确5名主研人员,由第一作者牵头申报。若以个人或部分成员申报,须出具课题组协商证明,否则不予受理。

5、申报时必须在《申报评审表》上写明申报成果所属的学科门类。

6、凡申报参评的成果及其材料,评审结束后由省评奖办公室留档,不论获奖与否,都不退还本人。

第五章 初评奖程序

第九条 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成立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小组和评奖委员会(专家小组),工作小组由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成员组成,评奖委员会由校内学术委员成员和校外专家组成。工作小组和评奖委员会成员需报校党委批准。

第十条

根据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所规定时间,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和工作小组召开我校社会科学评奖工作会议。

第十一条 西南科技大学各学院(部门)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工作委员会根据所分配的名额对归属学科的成果进行初次筛选,无异议后上报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成果负责人姓名和团队的相关人员信息由成果申报人使用贴纸等方法隐去,学院(部)负责收齐申报本次评奖成果原件,在报送归属学科的相关成果排序结果时一并送交学校社科联。

第十二条

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将筛选结果报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初评委员会。评奖初评委员会按照《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实施细则》相关规定制订优秀成果评分办法,在学校纪委监督下,评奖委员会成员对候选成果匿名投票。在学校纪委监督下,计票工作由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评奖初评工作小组成员承担。

第十三条

评奖初评委员会按照候选成果得票高低进行排序,票数高者排前面;票数数相同时名次相同,随后名次空缺,不同票数再续排;票数相同者竞争推荐名额时,由

评奖初评委员会主席决定是否对票数相同的候选成果进行第二轮评分或进行民主评议。评奖初评委员会根据四川省社科联所给指标产生西南科技大学初评推荐成果名单,该名单需经全体评奖委员和纪委监督员签字。最终形成上报四川省社科联评奖办西南科技大学参评成果名单,最终上报参评成果名单需全体评奖委员会成员签字。推荐成果得票数,须超过到会评审委员的二分之一以上。

第十四条

评奖初评工作小组将评奖初评委员会的评审结果以书面形式向西南科技大学党委汇报,经批示后将推荐参加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的成果名单在社会科学处网站上公示三天,无异议后,将上报四川省社科联评奖办西南科技大学参评成果名单提交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

第十五条 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在推荐成果的《申报评审表》上签署评审意见后,将成果原件、复印件及有关材料,按规定份数在规定时间内报省评奖办公室。省评奖办公室负责对报送的推荐成果进行资格复审。

第十六条 回避制度

为了贯彻公平、公正的原则,评奖工作组、专家组(评奖委员会)均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凡有本人及直系亲属有成果申报参评者,不得聘为上述两个小组或其一的成员。

第六章 纪律

第十七条 西南科技大学纪委对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

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申报成果作者必须严守学术规范,加强学术自律,按《评奖办法》和《实施细则》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凡参评成果或获奖成果有弄虚作假或剽窃行为者,由省评奖委员会委托省评奖办公室组织专家进行鉴定,一经查实,取消成果参评资格,或撤销已获奖励,追回奖金和证书,10年内不准申报参评。

第十八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要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掌握评奖标准,保证评审质量,严格遵守保密制度,若有徇私舞弊、泄露评审情况者,一经发现,一律取消其参加该次评奖工作的资格。

第十九条 参加评奖工作的人员,不得私自截留参评成果及其相关材料。第七章 组织领导

第二十条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由西南科技大学党委批准设立“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初评委员会”和“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初评工作小组”组织实施。

第二十一条

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成立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小组和评奖委员会(专家小组),工作小组由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主席、分管学校领导、纪委监督员和学校社科联成员组成,工作小组组长由学校社科联主席担任。评奖初评委员会由校内学术委员成员、职称

评审教授库成员和校外专家组成,评奖初评委员会设主席一职,评奖初评委员会主席负责组织委员评审和民主评议。工作小组和评奖委员会成员需报校党委批准。

第二十二条 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委员会和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评奖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评奖的日常工作。

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解释权属于西南科技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若有变动,以上级最新文件或新通知为准。

西南科技大学社科联

篇7:四川经济发展成果

四川省省级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进步推进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新台阶,省财政设立省级财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以下简称转化资金)。参照科技部、财政部关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科办财字〔2001〕417号),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转化资金是省财政安排的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引导、吸引市县财政、科技研发机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大规模生产的前期性开发。

第三条 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遵循“诚实申请、专家评审、竞争立项、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转化资金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共同管理。

第五条 省财政厅负责落实专项资金预算,审核、拨付资金,对资金的使用、管理进行监督检查等。

第六条 省科技厅负责与项目单位签订合同,督促和协调项目单位实施项目,组织开展项目的日常监督、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第三章 支持方向、重点、对象和方式

第七条 转化资金主要支持我省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技术。

第八条 转化资金的支持重点:

(一)生物育种;

(二)食品及农产品加工;

(三)生物饲料及添加剂;

(四)新型农药及肥料;

(五)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六)农业生态及乡村环保;

(七)先进种植、养殖及防灾减灾;

(八)农村信息化及现代物流;

(九)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能源。

第九条

转化资金不支持已经成熟配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支持有知识产权纠纷的项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不支持对生态环境或社会有不良影响及高能耗的项目。

第十条 转化资金支持对象主要是涉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科技型企业。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转化资金。

第十一条

转化资金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2 理制度健全,有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申报转化资金项目的企业,必须是拥有项目科技成果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履行“为农服务,教农学技,带农入市,助农增收”职责的科技型企业。

第十二条 转化资金项目支持方式为无偿补助。项目实施周期为二年。

企业申请项目必须安排不低于所申请转化资金支持额度的自筹资金,事业单位也需安排一定的自筹资金。对市、县财政投入大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

第四章 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三条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联合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提出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

第十四条 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来源包括:国家、省、市(州)级以上农业科技计划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自主研究开发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

第十五条 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有利于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节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原则上是近三年获得的科技成果,并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且同一科技成果不得多渠道组织上报;

(三)技术成果居国内先进水平以上,核心技术拥有知识产权 并归申报单位所有,或属于已经引进吸收但需中试熟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成果;

(四)必须经省级以上有关部门或专门机构鉴定、认定或审定。第十六条 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需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和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十七条 市(州)和扩权强县试点县(市)财政局、科技局根据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并联合行文上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

第十八条 省级有关部门根据项目指南,组织所属单位申报,并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上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

第十九条 项目同时实行网上申报,按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程序进行申报。

第二十条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对申报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的项目,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第二十一条 根据专家评审意见,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审核批准立项,由省科技厅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

第五章 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并进行专账核算。不得4 将转化资金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及捐赠等支出。

第二十三条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负责组织转化项目中期评估,中期评估不合格的,省财政将追减其转化资金余额。

第二十四条中期评估的重要依据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书》组织实施项目,按时完成合同目标。

第二十五条 中期评估采取现场考察与会议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合同计划进度完成情况;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项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术水平、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等。

第二十六条 为确保项目实施效果,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将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不定期开展项目抽查。市(州)、扩权县(市)财政、科技部门要加强对本地项目的日常管理。

第二十七条 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项目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八条 因不可抗拒原因,承担单位需对项目合同内容及目标进行调整时,应向项目组织申报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原因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组织申报单位审核后上报省财政厅、省科技厅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二十九条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形成的固定资产及知识产权,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章 项目验收与奖惩 第三十条 省财政厅、省科技厅负责组织转化资金项目验收。第三十一条 对人为因素造成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予以通报,省财政将追减其转化资金,该项目承担单位在此后3年内不能申报国家和省级转化资金项目;因不可抗拒因素导致无法继续执行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组织申报单位提出意见、经省科技厅与省财政厅批准后,可以终止项目实施,省财政将追减其转化资金余额。

第三十二条 转化资金项目的验收结果将与组织申报单位下一项目申报指标挂钩。

第三十三条 省科技厅受理社会对转化资金项目有关问题的异议,并对有较大异议的项目进行调查,会同省财政厅提出处理意见。

第七章 附 则

篇8:四川经济发展成果

1 四川省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

四川省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 先后制订了《四川省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四川省医药产业千亿发展工程》及《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十二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产业规划。对成果转化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 如《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四川省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 积极推动四川医药产业的发展。“十五”以来 (截至2009年) , 我省共承担国家各级应用及服务类项目197 230项;获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奖2 230项, 其中医药科技成果375项;获专利授权118 294件, 其中医药专利2万多件;培育和引导发展了200余个医药重点产品和技术, 其中地奥心血康、人血白蛋白、抗病毒颗粒等近20个单品种过亿元的大品种;签订技术交易合同40 450项, 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12.73%, 交易金额236.22亿元, 占全省R&D经费投入的23.71%[2]。2010年, 四川省医药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全国排名第七位, 这与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密不可分[3]。

2 四川省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问题

2.1 医药科技成果有效供给少

从数量上看, 四川的医药科技成果并不少, 但真正在市场上转化的并不多。从获奖的重大科技成果来看, 产业化成熟度低的成果占44%, 潜在市场不大的成果占32%[4], 而医药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熟度还低于这一比例, 科研与市场、生产的脱节使得科技成果转化难度较大。

2.2 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资源配置上, 各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交叉重叠, 导致研发和成果资源整合不够,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在成果管理上, 缺乏统一协调, 资金分散, 项目重复, 重点不突出;在市场导向上, 由于科研与市场、产业之间的脱节, 大批成果因缺乏市场而束之高阁;在政策法规上, 未能有效激励科研人员转化科技成果的主动性和激发企业对创新成果需求的积极性。

2.3 成果转化资金不足

2001~2009年, 四川医药类项目科研经费累计投入14.95亿元, 约占R&D经费投入的1.5%[2]。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因中试环节的资金缺口较大, 有一半左右的项目无法得到转化, 风险投资尚未介入, 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融资的保险和担保机制尚未形成[4]。四川不少好项目, 因资本运作欠缺而长期无法达到产业化所需的技术条件, 影响了其产业化的实现。

2.4 内在转化动力缺乏

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评估重科研水平, 轻成果转化;企业重扩大产能规模, 轻成果研究创新;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重学术理论研究, 轻成果转化实践;研发方和应用方之间又未能有效衔接等。成果转化无论是在研发方还是应用方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5 成果转化平台不健全

四川的成果转化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从总体上看, 仍然还处于发展阶段。中介服务行业规模小、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薄弱, 与转化相关的风险投资、金融服务尚未形成;现有的大学科技园、创业园、企业孵化器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大多只是一种“概念”, 发挥作用不明显, 制约了我省科技成果的转化。

3 推进四川省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项目引导, 强化转化意识

在项目立项上, 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 进一步加强对应用及开发类医药项目的管理和支持, 从源头上保障所立项目能够转化和产业化;在项目管理上, 通过搭建项目共享评审平台, 对申报项目进行严格筛选, 禁止多部门重复立项。同时, 加强项目的全程跟踪和过程评估, 真正落实重大项目地方与企业配套资金, 对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重点产品及优势品种等重点支持, 集中有限资金促转化。

改变政府科研管理部门项目评估重科研水平, 轻成果转化的工作思路;改变企业重视扩大产能规模, 轻视研究创新的发展模式, 引导企业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改变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重学术理论研究, 轻成果转化实践的传统思维。正确处理政府、成果研发方、成果接收方的关系, 实现“官产学研用”良性互动, 营造良好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和氛围。

3.2 加大投入力度, 设立投资专项

建立省级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 如设立医药科技成果培育专项资金、转化专项资金及产业化专项资金等, 市、州及有条件区、县亦相应设立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配套资金, 用于医药科技成果的培育、孵化、转化及产业化资助和贷款贴息等。

投资专项重点放在生物技术药物与疫苗、血液制品、化学药、医疗器械、保健品、美容护肤品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新药、中药相关衍生产品等领域。对已有产品如:KH901系列生物技术药物、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直立式聚丙烯输液袋 (可立袋)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胱抑素C检测试剂盒、生物医学植入材料以及中药材大品种、现代中药饮片、新型配方颗粒、地奥心血康胶囊升级产品、三七通舒胶囊、地黄叶总苷胶囊、银杏内酯注射液、渴洛欣胶囊、康复新液等开展系统研究与开发, 促进其更大的转化及产业化[5]。

3.3 强化多元投入, 保障融资环境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 金融信贷、创业投资和民间资本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投融资体系, 搭建金融资本、创业资本与高新技术产业对接平台[6]。积极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社会闲置基金等进入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鼓励川内有条件的医药企业采取上市等方式, 打通医药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链, 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7]。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保障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环境。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如风险投资可以以股权、期权、固定收益等多种方式参与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以股权比例转让和退出机制, 保障投资人合法权益;实行市场化运作手段, 保护金融机构正当收益等。

3.4 搭建信息平台, 完善评估体系

建立挂靠科技成果转化联系办公室的“四川省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平台”, 统筹协调全省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信息服务工作。该平台负责四川省医药科技成果信息的登记、认定和发布;定期组织专家评定、认定;定期推荐最新的医药科技成果信息和无市场竞争力或过期技术的医药科技成果淘汰信息;每年由政府定期举办成果推荐和对接会, 对参与成果对接的我省单位给予补贴等。

改变项目评估重科研水平和学术理论的传统思维;改变项目结题验收由主管部门负责的评估方式, 建立以第三方专门评估机构牵头的项目评估制度。对于应用及开发类的医药科技项目的评估, 应以技术推动和市场牵引为导向, 以技术理论、关键技术和核心高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潜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要素为评估重点, 对于该项目能否转化, 应建立以成果产业化、成果成熟度和预期效益等为关键指标的医药科技成果评估体系[8]。

3.5 建立制度体系, 完善激励机制

改革“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的科技管理体制, 建立以省委、省政府领导牵头, 省直有关部门参与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和推广工作, 研究决定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事项, 审定重大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统筹协调和组织实施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医药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

加强对高校及科研院所职务性医药科技成果的转化, 鼓励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 自主创办企业或者以技术入股等方式进行转化或产业化[9]。对成功转化的医药科技成果, 可对成果完成人给予转化金额60%以上的奖励;对成功产业化的医药科技成果, 成果完成人可收取该项目产业化10%~20%的利润。对于有产业化前景的重大医药科技成果, 政府给予各种优惠措施和政策, 鼓励其就地转化和产业化, 改变目前医药科技成果“墙内开花, 墙外结果”的转化怪圈, 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

摘要:在国家和省相关政策法规的推动下, 四川省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还不高。本文在总结分析该省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推进四川省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马丽艳.加速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 2009.

[2]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科技年鉴[Z].2010:405-426.

[3]四川省医药行业协会.四川省医药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Z].2010:1-2.

[4]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调研课题组.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与对策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 2007, (5) :42-45.

[5]四川省人民政府.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 (2011~2015) [Z].2011.

[6]刘英.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综述[J].河北医药, 2010, 32 (6) :736-737.

[7]杨波.我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 2011, (36) :206.

[8]赵英, 曹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价值评估指标体系及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6) :50.

上一篇:一对花瓶作文下一篇:采购工作职责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