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号

2024-04-20

长征号(共16篇)

篇1:长征号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新探索、开拓中国特色航天发展之路的30年。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要求航天科技工业把力量集中到发展实用、急用的应用卫星上来,实行军民结合。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获得长足进步,航天技术广泛应用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党中央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后,仅的时间就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实现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党中央先后作出实施月球探测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和无私支持下,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利用国内的材料、技术和产品,按照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和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系统集成,掌握了型号研制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技术,在研制中真正做到了“少花钱、办大事”,又好又快地发展。

回忆起中国人首次遨游太空的21小时,杨利伟感慨万千:“是改革开放托起了神舟,是千千万万人把我送上了太空。”航天事业的每一项重大成就,都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

伴随着改革开放,中国航天事业在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用自主研制的运载火箭发射美国、欧洲制造的卫星,跻身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与巴西联合研制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航天生产力,为航天科技铸造新时期的辉煌业绩创造了体制和机制优势。”马兴瑞说。

篇2:长征号

“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生动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坚持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国先后研制了14种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轨精度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截至10月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进行了111次发射。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发射了106次,发射了109颗卫星和7艘飞船。自以来,长征火箭已连续69次发射成功,成功率居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工程先后攻克了飞船总体技术,制导、导航控制技术,飞船推进、返回和再入技术,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运载火箭技术等国际宇航界公认的技术难题,20余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月28日,随着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三名航天员的平安返回,我国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研实践活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继人造地球卫星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

目前,我国自行研制的各类应用卫星,直接应用于广播电视、通信、气象预报、国土普查、海洋观测、导航定位、防灾减灾、远程教育、农业生产、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航天技术转移到工业、农业、服务业等相关领域,促进了有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近年来的1000多种新材料中,近80%是在航天需求的牵引下研制的,有近项航天科技成果已移植到国民经济各部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期间,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显示出独特的技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篇3:长征号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系我国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有许多新技术是在国内首次使用,研制难度很大。预计“长征六号”首发火箭将于2013年出厂。

近日,八院在相关会议上介绍了“长征六号”总体方案,宣贯了集团公司运载火箭研制程序、宇航型号风险分析和控制要求,并明确了近期研制工作要点。八院要求研制队伍必须强化风险辨识、风险控制,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必须真正落实责任制,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研制质量;必须解放思想,建立健全创新管理机制;必须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协调,争取早日完成研制任务。

篇4:“长征”号核潜艇首航记

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水下远征,在危机四伏的大洋潜游,以检验核动力能否在复杂的海底下运行,也检验自己的意志耐力和应付危险事变的能力,向水下航行持续力的极限发起挑战。

艇员们虽然不安,但更自信,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们的指挥官——杨玺和孙建国。杨玺是核潜艇第一任艇长,如今他升任基地副司令员,把艇长的担子压在孙建国肩上了。

核潜艇是全封闭的,水下看不见阳光,看不见海水。艇员每人有一个旅客列车那样的卧铺。国内最长的铁路,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七天七夜也就够了,沿途还有新鲜风景看,还可以在靠站时下车。而对于进行水下长航试验的核潜艇艇员来说,活动空间狭小的舱室,他不是呆一两天,七八天,而是几十天,甚至几个月与外界完全隔绝。因此,这不仅是对核潜艇最大自给力的考核,也是对艇员长期水下活动极限支持力的考验。这种“过关考试”,对于核潜艇的战斗力形成是必不可少的。

经验丰富的杨玺副司令亲自上艇“督战”,无疑给水兵服了一剂镇静剂。人心的稳定能保证技术水平正常发挥,不会因惊慌失措而导致误操作。10天、20天,潜艇在水下航行。

艇长孙建国,如今已是潜艇基地副司令,当年在艇队有“铁艇长”、“小巴顿”之称。他下乡插队,属于特别能吃苦的老三届一代。他两次进潜艇学校学习,第一次毕业后,当上了航海长,但青梅竹马的女友离开了他;第二次毕业后不久,他当上了艇长,并给父母带回一个妻子,潜校教员郭亚秋。两人都是搞潜艇的,有共同语言。

孙建国对自己的事业非常执着。1981年,他的儿子出生了,取名孙潜。他到过西沙、南沙,见过赤道无风带,见过活火山硫磺岛。他调到中央军委命名的11艇队当艇长时,要完成从常规潜艇到核动力潜艇的跨越,这个过程艰巨复杂,但他很快就入了门,理论考核门门优秀,并且创造了核潜艇试航期最短的纪录,受到海军通令表彰。他带的艇队在外一年多,严格管理,无一人违纪受处分,一二百人在一个饭堂就餐,天天能做到鸦雀无声。他在11艇队任职3年,艇队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

海上波涛翻涌,海下漆黑一片,核潜艇像一把利刃在水下潜航。有两行字压在艇长桌子的玻璃板下:“超过法国人,超过‘海神’号!”法国核潜艇的长航纪录是67昼夜,美国“海神”号核潜艇的长航纪录是84昼夜。前者是孙建国的“最低纲领”,目标是超越“海神”号。

他在出航前与大伙一起设想了许多应急预案,可能的故障对策全都清晰地储存在他的大脑里,一旦出事,他在一两秒钟就能将它“检索”出来。一天,正经过某海峡时,一个新艇员神色有点慌张地向他奔来,“某舱管子冒汽了!”孙建国立即向所在舱室奔去,老艇员、参谋和保驾的工人师傅紧随其后。舱室里蒸汽弥漫,那是几十个大气压产生的高压蒸汽,室内热浪滚滚,令人窒息。果然,一个新艇员拉阀怎么也拉不起来,急得满头大汗,直跺脚。

孙建国往他肩头拍了一掌:“你急什么!从头开始,按照程序一招一式,重来!”

新艇员镇静下来,终于迅速完成了拉阀的动作。舱室里的温度逐渐降下来了,孙建国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感到平日自己的威严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新艇员腼腆地说:“艇长,亏你这一掌,把我击醒……”

45天、55天,熬过去了,65天、70天,又熬过去了,法国人长航67天的纪录超过了。

长航在继续,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又接踵而来。艇内的人造空气经过多道过滤,尽管比较纯净,但总不那么新鲜,加上艇内众多的机械运行也会排放一些“工业废气”,虽然有排气系统,但艇内空气总不如天然纯净好。为了保证艇内有限的空气不被污染,一个命令下达了:“不许吃葱、蒜、鱼等任何有异味的食物!”

按原计划最大自给力试验进行到70天就算完成任务了。已经越过70天,人员和机械都很疲劳,是到此止步还是继续潜行?孙承勤主任和常宝林政委在士兵中间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95%以上的艇员都要求继续长航,目标是90天。

“一定要像中国女排一样,拿一个金牌!”艇员们多么想看一看久违了的城市、渔村、妇女和儿童,但他们下决心要打破美国核潜艇的水下长航纪录,为祖国争光。

艇内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唯一能判定夜间还是白天的是挂在各岗位舱的那块有特殊标记的铜盘挂钟。数百台电机、水泵、蒸汽机日夜不停地运转,轰鸣声不断地震动耳膜。但到后来,好些艇员的耳朵麻木了。

越到后来,艇员的生物钟错乱得越厉害。多数人吃不下;艇员们有的睡不着觉,有的睡着了醒不过来;许多人浑身无力,有的眼皮耷拉着支不起来;个别战士开始昏厥,也有的变得烦躁不安。尽管这样,官兵们意志不垮,一上岗位就拼足全身力气。有的为了解困往太阳穴抹清凉油,有的嚼干辣椒,以此刺激大脑,提起精气神儿。

就这样,官兵们战胜自我,精心操纵各种仪器,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第85天、86天、87天、88天、89天、90天!每一天都是在挣扎中度过的,真是度日如年啊!美国核潜艇水下长航84天的纪录远远超过了!

这样的时刻终于来临:蓝色的巨鲸浮出水面,“啊,看见祖国的海岸线了!”艇员们一个个爬出舱室,爬上舰桥眺望,迎着刺目的阳光……

就要靠近祖国的码头时,孙建国艇长眼含热泪喊出一句话:“同志们,水兵们,不要趴着!站起来迎接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吧!”

极度虚弱的官兵们亢奋了,一个个站了起来。码头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军号齐鸣,迎接骑鲸潜海长航90昼夜的勇士们归来。

创造了我国水下连续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纪录的水兵们,举手敬礼了。

“海神”号归来时,不少美国水兵是被担架抬下来的。但中国艇员没有一人使用担架,也不要人搀扶,一个个自己走下舷梯。杨玺副司令和孙艇长感到头晕目眩,身体轻得像棉花,脚却重得像两桶铅,但他们走下舷板,先一步踏上了码头。

杨玺向海军张连忠副司令员大声报告:“核潜艇最大自给力试验成功,请您检阅!”

张连忠热烈欢迎英雄的核潜艇艇员胜利回来,他问候水兵们:“同志们辛苦啦!”

“为人民服务!”水兵们的声音仍旧那么自豪洪亮。

篇5:长征五号发射有感作文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热烈气氛中,以“长征”命名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长征五号,是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是实现“航天强国梦”的一次标志性实验,集成了多项最新的航天技术,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它的首飞成功,对我国运载火箭发展具有升级换代的里程碑意义,对我国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标志着中国航天进入大运载时代,标志着我国在中国梦航天梦的伟大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回首凝望,中国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一甲子。60年来,一代代科研技术人员锐意进取、艰苦创业、顽强拼搏,昂首踏上献身航天事业的新长征。从无到有,从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太空漫步到交会对接、应用性飞行……长征系列、神舟系列、天宫系列、嫦娥系列交相辉映,璀璨夺目。中国航天人,用汗水和热血,用青春和创造,铸就了一次次腾飞与跨越,书写了一部科技领域自主创新的辉煌历史,不断刷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高度。

伟大的事业积淀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助推伟大的梦想。中国航天人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也铸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这一伟大精神尤其是蕴含其中的创新精神,鼓舞着我们不断创造新的历史纪录,激励着我们向着中国梦强军梦奋勇前进。

一部航天史充分证明,铸就强国强军伟业,不能指望别国提供核心技术,也不能照别人的葫芦画自己的瓢,更不能把登山的保险绳交到别人手里。只有大力弘扬自主创新精神,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努力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我国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的长足进步。创新,永远是引领航天事业的第一动力,永远是放飞航天梦想的强大引擎。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路跨越,一路辉煌。对中国航天来说,每一个新高度都是新起点,每一个新起点都意味着新出发。可以自豪地说,随着空间实验任务的顺利推进,随着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科学实施,人类进入太空之旅必将出现更多、更活跃的中国身影。

篇6:长征5号发射成功心得体会

何为“航天精神 ”?百度输入这个词汇,页面上跃入眼帘的有: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的理想和抱负……

——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航天科技工业培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航天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攻坚克难、一丝不苟、廉洁报国……

读着我们伟大祖国接二连三的“飞天”喜讯,读着以上这些文字信息和直观解释,感受着这些句子,体会着航天精神传递我们、给予我们、激励我们的启示和力量,让人感叹、让人敬仰,也让人振奋。我的理解就是,在实现了和正在继续实现着“敦煌飞天”的神话梦想、“嫦娥奔月”的千年期盼的既艰辛又让人惊喜、自豪的路上,在这个更需要付出、需要努力、需要创新、需要坚持和也需要自强、自勉、自励、自律、自尊、自省的时代,我们的党员干部必须要有航天人的高尚品质、爱国情怀、献身豪情、坚韧意志和赤子之心,具有责任在肩的身先士卒和自觉担当,具有战胜困难的勇气、百折不挠的坚持、开拓创新的执着、精益求精的品格、爱岗敬业的作风、齐心协力的携手和献身事业的忠诚。跟实现航天梦一样,各行各业都必须继承和弘扬航天精神,珍惜时间、时不我待、自我激励,大力建设和弘扬富有时代性和生命力的航天精神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为习。

篇7:长征五号发射心得感想作文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深空探测的开展能带动一系列先进新兴技术的突破与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服务。

它带动了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的研究,使比较行星学兴起与成长,还推进了太阳活动与小行星撞击对地球的灾害性影响、对地外资源与能源的开发利用、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等领域的进展。深空探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并保护地球。

航空航天活动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航空航天活动始终不渝地追求和平开发利用空间,造福全人类的崇高目标,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辉煌而又最令人激动鼓舞的领域;航空航天活动展示出人类最新科技成就的综合、集成、交汇与创新的完美融合,集中体现了人类探索未知、不畏风险、献身科学、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篇8:长征号

一、红军长征的阶段

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三方面的严峻斗争,其具体历程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其一,1934年10月到1935年1月,红军在经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在博古主导的党中央错误战略决策下在湘江战役中遭受巨大损失,但是这也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其二,1935年1月到1935年6月,遵义会议召开并对博古等人的军事路线提出批评,进行中央领导改组,正式确立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红军领导集体,此后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带领下红军初步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实现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会师,从此改变了红军被动围堵的局面。其三,1935年6月到1935年9月,红军两大主力军会师,在与张国焘等人进行反复斗争后,坚持北上,克服了雪山草地的极端艰苦环境,明确指出陕北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其四,1935年9月到1935年12月,中央红军在通渭榜罗镇会议对陕甘支队进行整编后,于同年10月到达吴起镇,并在11月下旬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在12月份召开瓦窑堡会议,对党的路线做出了重大的战略调整。其五,1935年12月到1936年10月,红军在东征和西征后,三大主力军在陕甘宁地区实现会师,完成长征路,长征的胜利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五个层面对长征精神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根本要义:始终保持着对革命的无限忠诚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红军长征本质上就是革命力量对反革命力量的伟大斗争,在这一伟大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由于尚处于建设时期,因此也必然经历着一定的内部斗争[1]。同时,红军长征还受到极端自然环境的影响,面对着饥寒伤病的考验。基于这一状况,红军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及对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心、对革命胜利充满希望,进而不断克服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促使我国革命由此发生巨大的转折。

(二)集中体现: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不畏艰难险阻,不怕牺牲是红军在长征经历革命斗争过程中根植于理想和信念铸就的革命英雄主义战斗作风,正是因为在长征中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红军才能够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最终取得长征的胜利,缺乏了这种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长征精神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当前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务必保持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思想,切实增强政治、大局、核心和看齐意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最终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三)正确指南:实事求是的思想和机动灵活的战略。对党的坚定信念、对革命的忠诚、不畏艰难勇于流血牺牲的精神都是红军作为革命斗士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仅仅具备这些素质还无法保证革命的胜利[2]。以此对革命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并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唯有如此,长征精神才能够最终结出胜利的果实,开辟革命新局面。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各级领导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敢作敢为,锐意进取,才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四)重要条件:顾全大局、团结友爱、品德高尚、严守纪律。中国红军是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与其他一般军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不仅组织纪律性强,并且能够顾全大局,军队中的每一个人基本都能够做到个人利益服务于整体利益;同时,在整个红军长征的革命斗争中即使遇到最大的艰难,如过雪山草地,团结友爱的精神都没有丧失,甚至一些战士为了救援战友而牺牲自己,充分表现出红军的革命友爱,这一精神的存在是红军最终取得革命斗争胜利的重要条件。

(五)外部条件:紧紧依靠和团结人民群众,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红军在发展过程中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依托,才能够促使长征精神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获得革命的胜利。在漫长的长征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给予红军极大的支持,为推动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弘扬长征精神还应该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发挥出长征精神的力量,对当前我国社会建设作出正确的指引。

三、弘扬长征精神,助推中国梦

中国梦简单的说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面的强烈信心和愿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必须坚定不移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够维护国家的稳定发展。因此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党必须坚持弘扬长征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敢于牺牲、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切实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要: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革命斗争过程中谱写的惊天动地的英雄史诗,长征精神对我国社会建设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红军长征的阶段入手,对红军长征精神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期让更多的人对长征精神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关键词:红军长征,长征精神,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后强.阿坝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转折点--在“长征精神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J].中国西部,2015(30):8-11.

篇9:长征六号开启卫星“群发模式”

20颗卫星同时升入太空

人造卫星是人类送入太空的“天眼”。有了卫星,从太空看地球,几乎可以让我们洞悉地球上的一切秘密。气象卫星、通信卫星、探矿卫星、军事卫星等,它们如火眼金睛一般,无所不察。

卫星如此重要,拿什么运载工具把它们发射到太空呢?当然是运载火箭喽!

最初,一枚运载火箭只能将一颗卫星发射到太空。那时,运载火箭相当于卫星的“专车”。因为是坐着“专车”升上太空的,所以发射卫星的成本很高、很费钱的。

后来,一枚运载火箭可以将3颗卫星同时发射到太空了,这种发射方式被称为“一箭三星”,相当于3颗卫星搭乘“出租车”上了太空。“一箭三星”技术大大降低了卫星发射的成本,卫星发射进入了“省钱模式”。

但一枚火箭同时发射3颗卫星不是目前最省钱的模式。9月20日,中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一口气将20颗卫星送入了太空!

一次发射20颗卫星,看来运载火箭不再是卫星的“专车”,也不再是卫星的“出租车”,而是成了运载卫星的“大巴车”了。

“卫星大巴”长征六号让卫星有了“群发模式”。“群发”卫星的成本大大降低,卫星发射进入到“好快多省”的新时代。

“卫星大巴”

安全吗?

让卫星乘坐“卫星大巴”飞向太空,安全吗?毕竟“乘客”太多,如果“大巴”出事故,损失的可不是三两颗卫星,而是20颗卫星呀,那损失不就太大了吗?

长征六号是三级运载火箭,全长29米,一级直径3.35米,二级和三级直径都是2.25米。“又高又胖”的长征六号力量很大,可以将总共1吨重的物件运到距离地球700千米远的太阳同步轨道。

长征六号由我国科技人员自主开发,对发射安全进行了周密考虑,无论是结构形式、动力系统还是电气系统,都采用最先进、最可靠的设计方案,发射卫星可确保安全无忧。据测定,长征六号的发射安全指数高达98%,别小看这个数字,这个数字说明用长征六号发射卫星,基本能保障百分之百安全。

因为长征六号发射卫星的安全性能极高,所以才敢让20颗卫星同乘这辆“卫星大巴”到达太空,服务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

长征六号除了可以满足我国卫星发射的需求,它在国际上也是广受欢迎,许多国家纷纷前来洽谈让长征六号帮助发射卫星的事宜。可以预见,长征六号这辆“卫星大巴”将以安全可靠的优良性为国际卫星发射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长征六号优点非常多

除了安全可靠之外,长征六号的优点还有许多,它是“三好”运载火箭!

一是“好环保”。有些运载火箭是“有毒”的。火箭的“毒”主要源于它装载的燃料。一枚火箭升空,烈焰喷涌非常壮观,但在壮观的同时它会排放许多有毒气体,这些气体会给空气带来比较严重的污染。长征六号装载的燃料不是有毒物质,而是液态氧气和煤油的混合物,它们燃烧充分,不会向大气排放有害气体。长征六号是一枚“绿色火箭”,能与环境“友好相处”。

二是“好伺候”。发射其他型号的火箭,发射准备的周期比较长,短则三五个月,长则一两年。这是因为其他型号的火箭普遍存在运输困难、组装困难、发射天气选择困难等问题。这么多的困难让火箭成了比较“难伺候”的主儿,顺利点火发射实在不容易。但长征六号没那么“娇气”,它在制造成功的同时,就能完成全箭总装和测试任务,加上专门的运输车可以快速完成火箭的水平对接、翻转起竖、垂直定位、燃料加注和发射等动作,这让长征六号从做准备发射到发射成功的周期缩短到7天。快吧?!

三是“好聪明”。长征六号一次将20颗人造卫星运上太空,这些卫星的功能和运行轨道各不相同,要把它们运送到位,需要有副好的头脑,不然会忙晕的。如果忙中出错,让卫星们“下错车”,那可真是前功尽弃呀!长征六号在太空中“晕”了吗?人家一点儿也不“晕”,头脑清楚地安排这20颗卫星依次“下车”,丝毫不差。原来,长征六号采用了高精度自动化控制技术,这项技术国际领先,让它成为“头脑最聪明”的运载火箭。

篇10:长征五号发射成功观后感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发射成功。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

更为宝贵的是,通过新一代运载火箭这样重大工程的历练,以年轻的长五研制团队为代表的新一代航天人才也成长起来。这是中国航天最大的财富。

篇11:观看长征五号发射心得体会

从渤海之滨到南海之涯,再到冲上太空,承担“天地运输走廊”的重任,长征五号火箭凝聚了800余名天津航天人的心血,是咱天津人造的火箭。现场有80名天津大火箭基地的航天人,亲眼目睹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晚8时22分,全新研制的长征五号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甲上面级,顺利将五类六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篇12:长征号

11月3日20时43分,我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中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

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

起飞推力达1060吨

据国家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介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实现了我国液体运载火箭直径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采用5米直径芯级,捆绑4枚3.35米直径助推器,全长约57米,起飞重量约870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级的运载能力,比现役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

长征五号代表了我国运载火箭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首次采用芯一级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与4枚助推器各2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组合起飞方案,10台发动机同时点火,起飞推力达1060吨,实现了我国异型发动机起飞技术的重大突破。

长征五号是实现未来探月工程三期、载人空间站、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保障。按计划,嫦娥五号落月采样返回、发射空间站核心舱、发射火星探测器等任务都将依靠长征五号来实现。

发射的是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合体

此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搭载的是由远征二号上面级和实践十七号卫星组成的载荷组合体。这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38次发射。

据介绍,实践十七号卫星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抓总研制的地球同步轨道新技术验证卫星。卫星入轨后,中国卫通集团有限公司将开展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广播业务,并择机开展空间碎片观测、新型电源、电推进等多项新技术验证工作。

此外,远征二号上面级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变轨能力最强的液体动力上面级(上面级是多级火箭的第一级以上的部分),与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组合使用后,可有效提升一箭多星发射并直接入轨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适用性和使用灵活性。

长征五号是大型火箭

重型运载火箭进展如何?

长征五号成功发射,中国从此拥有大型运载火箭。与此同时,中国重型火箭的研制也在路上。国防科工局于开展重型运载火箭论证,历时一年形成总体方案,明确了重型运载火箭技术方案。目前,国家已正式批准重型运载火箭(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百吨级的一型火箭)第一研制阶段(即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阶段)立项研制,自20起利用4至5年时间,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工作,集中突破一大批核心瓶颈技术。 据新华社

揭秘1

长征五号为何叫“胖五”

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设计为25吨

相当于一次把16辆小轿车送上太空

“长征五号”被航天人亲切地称为“胖五”,另外它还有个名字叫“冰箭”。这是因为,它有着几个很鲜明的特点:大、冷、绿、新。

大:大块头和大推力

首先是体量大。长征五号“身高”57米,差不多相当于20层楼高。“身板”直径达5米,这是目前我国研制火箭中箭体直径最大的。

其次是推力大。航天六院质量技术部副部长王春民介绍,长征五号是我国首枚推力上千吨的火箭。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设计为25吨,这个能力相当于一次把16辆小轿车送上太空,比现役火箭提高了一倍还多;高轨道运载能力则能够达到14吨级。而其上面级“远征二号”的推力也达到了1吨,据航天六院11所常规发动机总体室副主任设计师孙海雨介绍,作为“太空摆渡车”,“远征二号”可以将载荷送到最远距地球55000公里的轨道。可以想象对比一下,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轨道高度仅393公里。

冷:外表冷酷

由于长征五号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堪称低温之最,因而又被称为“冰箭”。其中,50吨氢氧发动机是世界上温度最低的发动机,采用的液氢、液氧推进剂温度分别为零下253度、零下180度。

绿:绿色环保 零碳排放

氢氧火箭发动机采用液氢、液氧作为推进剂,燃烧产物为洁净度达99.99%的纯净水,具有绿色环保、零碳排放等优点,是世界上排放种类最少、最绿色环保的发动机,因此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也被成为“绿色火箭”。

新:新技术比例几乎达100%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是一枚全新研制的火箭,核心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据央视报道,全箭采用了247项核心关键新技术,新技术比例几乎达到100%。而国际上研制新型火箭,包括卫星飞船,采用新技术的比例一般不超过30%。

揭秘2

动力、“大脑”西安制造

长征五号的动力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提供。

长征五号采用芯一级、芯二级加四个助推的两级半结构,动力系统采用了两种共三个型号的发动机。性能和现役发动机相比,提升了50%。

航天六院质量技术部副部长王春民介绍,另外还有两个动力模块也是六院提供的。一个是被称作“太空摆渡车”的“远征二号”上面级,它采用了双机并联技术,作用是为了实现一箭多星和每个卫星的直接入轨。另一个动力模块是辅助动力模块,包含一组数量比较多的小发动机,主要作用是为了保证火箭和载荷在飞行过程中姿态保持正常。

篇13:长征号

编者的话: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日子里,上海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和上海市长征中学联合举办了以“长征魂,永世存”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以弘扬向前、向上、向真、向善的长征精神。红色教育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如何将中国革命文化讲好讲透,落实到课堂,高中历史学科德育实训基地探索将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向融会贯通的方法和路径,这一教学研究的思路值得推介。

篇14:长征六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

火箭先后完成四次释放,成功发射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国防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研制的开拓一号、希望二号、天拓三号、纳星二号、皮星二号、紫丁香二号等20颗微小卫星,其创造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并且创下7天完成发射测试准备的航天发射新纪录,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综合航天发射水平取得突破性进展。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该型运载火箭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它的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空白,对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高火箭发射安全环保性、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来源:《科技日报》 2015年9月21日)

你和欺诈大师之间,就差一个好环境?

电影中出现的审讯场景往往都发生在建筑工地、废弃的仓库、设施简陋的地下室等环境单调、摆设较少的地方。

近日,有研究者脑洞大开地提出,改变室内环境的丰富程度(physically enriched)也有助于我们识破谎言。这项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琳恩·布林克(Leanne Brinke)主持的研究,已于近日发表在期刊《实验心理学:综合》(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上。

布林克认为单调的环境会让人们感觉不舒适,产生一种缺少对局面控制的感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会使人们的说谎能力下降。反之如果是在富丽堂皇的地方,人们的说谎能力将会上升。(来源:果壳网 2015年9月8日)

新型超级计算机可准确预测人死期

美国波士顿的贝丝·以色列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9月14日表示,他们研制出一种超级计算机,可预测患者何时死亡,而且准确率高达96%。

这种超级计算机连接了观察患者的数据库,内装近25万患者过去30年的数据,可利用患者的数据快速诊断,发现疾病的准确率比医生还高。快速诊断可使疾病得到迅速医治,既可拯救患者的性命,也可预测他们的大致死亡时间。

研究主管史蒂夫·洪称,他们掌握了巨大数据库,如果患者希望接受检查,便可知道他们的一切数据。研究人员把一个患者与患有同类病症的其他人进行比较,把所有数据与临床系统相连,以判断未来采用何种治疗方案。

史蒂夫·洪医生认为,这项研究是首次在大数据库方面取得的突破,但他们的目标不是用超级计算机取代医生,并称如果超级计算机显示一个患者将要死去,这可能会在30天内成真。(来源:环球网 2015年9月23日)

新型透明电导体可像橡皮筋一样拉伸

美国休斯敦大学教授、著名华裔纳米材料专家任志锋领导的一个研究团队,最近开发出一种可像橡皮筋一样循环拉伸而不改变性能的透明电导体。

在试验测试中,这个电导体实现了4倍拉伸时还具有与商业化的氧化铟锡透明导电膜相当的导电和透明性能。总体而言,该电导体能在拉伸2.5倍多达5万个循环后,电阻、透光率和结构基本上保持不变。

通常金属材料在很小的形变下(例如1%)拉伸数千个循环就会断裂失效,可拉伸透明电导体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原因是该电导体的金纳米网络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另一个原因是调节金属网络和其衬底之间的黏附力,也能有效地提高拉伸性能和消除应变疲劳问题。这种电导体可应用于可拉伸的发光二极管或可拉伸的太阳能电池中。

篇15:长征号

寻梦,怀揣与时空竞速的梦想,当多少航天人期待已久的梦想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那些平日里不苟言笑的科研专家和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欢呼雀跃,热泪盈盈……

激情的瞬间

20时40分,一切准备就绪,夜幕下的文昌航天发射场,顿时安静了下来,只闻轻拂的海风声。

“5、4、3、2、1,点火!”20时43分,指控中心内,01号指挥员下达“点火”口令。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从距离海边约850米的发射平台上腾空而起,直上云霄,出征太空!

30分钟后,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文昌航天发射场内掌声经久不息,龙楼镇里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标志着我国新一代现代化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能力全面形成!

“长征五号是我国运载火箭升级换代的里程碑工程,为后续探月工程三期、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国防科工局航天系统司副司长赵坚兴奋地说。

目送汇入漫天群星之中的火箭,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五号副总设计师娄路亮满怀自豪。他说,长五火箭成功首飞,填补了我国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空白,火箭运载能力位居我国榜首,并进入国际先进之列。

“新火箭、新设施、新保障、新要求,难度大、风险大。”长征五号首飞任务指挥部质量监督组组长毛万标用四个“新”和两个“大”来形容此次发射特点。

沿着历史轨道,回溯艰辛历程,一段逐梦之旅令人难以忘怀。

在中国大地上制造出我们自己的“大火箭”,这在中国航天人的心中,曾是一个美好而遥远的梦。

为了这一梦想,早在30年前,我国国家863计划当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前期论证和攻关工作就已经开启;

前,被称为火箭“心脏”的大推力发动机实现立项并开始研发;

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经国家正式批准予以立项研制。

十年漫漫征途,上万航天人参与了长征五号的研制,进行的各类试验不下千次。冲破无数的艰险, “长五”一朝惊艳——长约57米、芯级直径达5米,可与美国宇宙神5、德尔塔4、欧洲阿里安5等世界主力大型火箭比肩的中国“大火箭”。此前,我国现役火箭箭体直径最大的为3.35米。

篇16:长征号

11月3日消息,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顺利完成了从总装测试厂房到发射塔架的垂直转运。现在,“大火箭”首飞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

长征五号的芯级,也就是中间的主体部分直径达5米,比一般的火箭主体直径大了50%,体格壮实,绰号“胖五”。这次发射任务主要是检验“胖五”设计的正确性、飞行的可靠性,以及发射场和火箭之间的匹配性。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上一篇:专场新闻通气会简报下一篇:预脱贫会议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