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尼特右旗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情况汇报

2024-05-01

苏尼特右旗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情况汇报(通用7篇)

篇1:苏尼特右旗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情况汇报

苏尼特右旗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情况汇报

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相关政策和盟行署《关于加快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通知》(锡署办发[2006]10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旗住房保障体系,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和城镇廉租住房制度,结合我旗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和落实住房保障制度实施计划

先进性摸底调查,利用冬闲时间对所有低保户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切实掌握好底数,依据我旗住房现状建立适用于不同收入层次、不同居住需求、不同供应对象、不同形式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城镇居民的不同住房需求,逐步建立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房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苏尼特右旗赛汉塔拉镇的住房建设规划,规范和促进我旗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二、建立城镇廉租住房制度

根据我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财政承受能力和居民住房现状,因地制宜,制定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实施办法,明确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和对象,保障标准,在全面掌握最低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廉租住房档案,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切实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基本需求。

三、规范和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制度

为改善城镇居民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建立了苏尼特右旗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施办法,制定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编制规划和用地计划,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标准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以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为主,把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列入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九日

篇2:苏尼特右旗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情况汇报

近年来,吉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把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让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买得到、买得起经济适用住房,最低收入家庭租得到廉租住房作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工作加以落实,不断加快我市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

一、我市中心城区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基本情况

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XX年年通过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力度,我市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核制度、保障住房的建设规划、住房保障资金的供应制度及保障住房的管理制度的住房保障体系。

我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是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实际住房情况,在国家和省统一政策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的。在保障方式上,根据低收入家庭经济和住房困难程度,采取先解决收入最低、住房最困难的,再解决次困难的家庭、最后解决其他低收入家庭的方法,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梯次保障。在建设标准上,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做到标准适度、功能齐全、质量优良、经济适用、环境优美、便利节能。其规划指标标准如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小区内公共设施配套等原则上不低于同类地段的中低价位商品房标准。单体设计做到适用、经济、美观,满足居住的基本需求。在资金供应上,切实把住房保障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内,在资金扶持上倾斜。在保障对象的审核上,按照“三级审核,三榜公示”的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严格资格审查,防止不符合标准的家庭违规享受保障优惠,让优惠政策真正惠及最需要保障的弱势群体。同时建立经常性审核制度,加强退出管理。对享受廉租房的家庭定期审核,对收入或住房条件发生变化的家庭,及时调整保障方式;经济适用房逐步转为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方式,住户出售经济适用房,统一按要求,5年内由政府收购,5年后按规定上市交易,形成经济适用房闭路循环的模式,切断与市场商品房交易活动之间的联系。

XX年到XX年,我市每年都安排了一定的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任务,建设了以光明小区特困房为代表的住房保障工程,建设面积近8万平方米。但是远远满足不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对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的需要。

XX年年,根据住房保障的需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达到了整个住房建设的20%;经济适用住房投资1.5亿元,建设面积17.04万㎡(其中廉租住房2.5万㎡),“两房”建设总面积超过了撤地设市后的6年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的总和,受益户达2037户。廉租住房覆盖面做到了人均住房使用面积6平方米的城镇低保家庭应保尽保,受益1635户。其中实物配租902户,货币补贴733户。

2010年,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目标8万平方米,受益户1000户;廉租住房新增保障户201户(实际可能达到400多户)。

二、我市在住房保障建设中的主要做法

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摸清家底。XX年9月和XX年年10月,我市由市房地产管理局牵头,组织民政局、统计局和吉州区、青原区政府两次对中心城区的最低低收入家庭的情况进行摸底,基本上摸清了我市中心城区最低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状况。

据XX年年最新的调查,我市中心城区城镇最低低收入家庭总数为5828户,其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7㎡(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低保家庭2031户。

2010年9月1日又开展了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状况调查。

2、制定规划。在摸底调查的基础上,我市编制并公布了2010年-2010年住宅建设计划和《吉安市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计划(XX年年—2010年)》。计划用8到10年的时间,实现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买得起、买得到经济适用住房;低收入家庭租得到廉租住房。

3、组织建设。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的规模,保证住房保障的房源。XX年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规模达到17.04万平方米;2010年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的规模目标为8万平方米;根据《吉安市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发展规划和计划(XX年年—2010年)》今后每年还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任务,逐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在建设过程中,一是强化领导,加强协调。将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项目列入全市重点项目,成立了市推进领导小组,强化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召开调度会,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公开销售工作的督促检查。二是制订方案,落实责任。为保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目标的完成,我市制定了《吉安市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工作目标责任制,市政府分别与吉州区、青原区政府和市房地产管理局签订了目标责任状,落实项目和建设单位。三是对建设工程制定了科学合理、责任明确、详细周密的“工程进度表”,按进度表逐一落实。四是严格程序,确保公平。为保证那些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买得到经济适用住房,我们始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三审三公示”、公开摇号的程序,严把每一道关口,切实做到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依法依规办事。同时,通过专门监督和聘请群众监督员的方式加强了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及销售的督察和监督。

4、政策扶持。在认真落实中央、省出台的各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政策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配套政策,并做到了五个倾斜:一是在土地使用上倾斜。经济适用住房土地实行行政划拨,廉租住房建设全免土地收益金到目前为止,政府划拨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用地300多亩,除了保证今年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还可以保证今后2到3年的经济适用住房建设需要;二是在规费收取上倾斜。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实行减半收取;三是在资金扶持上倾斜。扣除计提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储备金、管理费后的公积金增值收益全部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补充资金,从市房改资金中安排或借用了一定资金用于廉租住房建设;从政府土地净收益提取10%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四是在收费标准上倾斜。经济适用住房项目小区规划红线范围外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均由市政府投资建设,购房户的水、电、气、闭路电视的初装费给予优惠;五是在办事程序上倾斜。相关部门在受理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各种审批手续时,审批事项简化,并优先办理,只要基本符合条件,就立即办理。这些配套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有力保障了中心城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篇3:建立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

1.实施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从我国国情出发, 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保障住房的目标,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住房制度的公益性质,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 完善房改政策, 健全制度体系, 加强监督管理, 创新体制机制, 建设覆盖城市居民的国家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促进社会和谐。

2.实施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的基本原则。住房制度必须立足国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 把维护人民住房权益放在第一位。坚持住房制度为人民住房服务的宗旨, 以保障人民住房为中心, 以人人享有基本住房保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改革方案设计、住房制度建立到住房保障体系建设都要遵循公益性的原则, 把国民基本保障住房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努力实现全体城市居民住有所居。

——坚持立足国情, 建立中国特色住房保障体制。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 实事求是地总结住房制度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 准确把握住房制度发展规律和主要矛盾;坚持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保障住房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发挥地方积极性, 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

——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 发挥政府主导的作用。强化政府在国家基本住房制度中的责任, 加强政府在计划、规划、筹资、分配、监管等方面的职责, 维护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的公益性, 促进公平公正。

——坚持统筹兼顾, 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从全局出发, 正确处理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既着眼长远, 创新体制机制, 又立足当前, 着力解决住房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既注重整体设计, 明确总体改革方向目标和基本框架, 又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3.实施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的总体目标。建立健全覆盖城市居民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 为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住房。

二、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的组织实施和建设管理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 各级政府要把国家基本住房的建设工作当作考评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要建立问责制——地方政府的负责人年内完不成国民基本保障住房计划的不得晋级评优, 连续三年完不成住房保障计划建设任务的相关领导应引咎辞职——这一点很简单, 一个城市的市长不能为人民服好务, 不把人民的事干好, 人民要你干什么?“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谁能为人民办事, 谁能为人民解决具体困难, 人民就选谁当市长!

各城市要成立由市长任一把手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建设领导委员会”, 具体领导和实施该城市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建设工作。统一指挥协调计划、发展、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的工作。

1.根据城市人口规模、经济水平、城市发展规划等情况制定本地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发展规划。

2.根据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发展规划和城市实际情况编制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整体建设规划和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详细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规模。

3.根据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发展规划, 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整体规划和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详细规划及民众住房需求情况, 合理制定年度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建设计划。

4.根据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年度建设计划筹集与之配套的建设资金。

5.根据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发展规划、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年度建设计划、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城市规划等进行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工程建设立项、报批、图纸设计、招标投标、公开选择施工队伍等工作。

6.根据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年度建设规模, 组织由建设、审计、物价等部门组成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建设管理机构, 负责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建设监督管理工作。也可选择建设项目管理公司负责国民基本保障住房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审计部门负责跟踪审计国民基本保障住房资金使用情况, 纪检部门负责跟踪监督各部门、各相关建设单位人员的行为,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项目的质量和建筑安全管理工作。

7.成立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国民基本保障住房业主代表等组成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分配管理委员会”, 负责根据本城市的人口规模、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制定本城市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分配标准, 并全程监督其分配过程, 及时与民众沟通和答疑解惑。

8.由审计、物价部门和民众代表组成“国民基本保障住房计价定价委员会”, 根据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定价法则, 根据城市居民收入, 经济发展水平, 物价水平, 建设成本等等, 合理计算核定当年度该城市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住房价格和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房屋租赁价格。

9.由民政部门、街道政府、社区居民委员会等根据低收入居民的住房补贴申请, 对符合分配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条件人员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确定符合房补条件的困难家庭进行住房补贴。这一过程是动态的, 每年都进行核定和公示。

10.由新成立的人口和住房管理部门对入住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住户进行日常管理, 严格执行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的相关规定, 坚决执行“一户一房”、“人户一致”、“全寿命管理”等原则。使我国的人口管理和住房管理走向规范化、现代化的轨道, 成为世界的典范。

三、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建设规划

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看其所居住的城市, 现在城市里生活有着诸多的不方便, 比如“如厕难”, 上学难, 买菜难等……公益场地和设施越来越少, 这也是城管执法难的根源——而城市的几乎每一块土地都被政府卖给开发商用来开发房屋赚钱, 每个开发商都追逐利益最大化, 根本不可能去建公益设施;每个开发项目都像城市一块补丁, 只讲效益, 不讲与周边的协调, 不讲城市基础设施的配套——中国的每一个城市都被弄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房地产开发制度实施的20年也是中国城市灾难的20年。多少几百年、上千年保留下来的街道、民居、古巷被拆, 多少历史的传承被一夜之间拆毁, 多少传统文化古迹一去不复返……

高房价是一把双刃剑, 它可以使房地产开发商一夜暴富;另一方面高房价也使房地产开发商走向灭亡, 不是有句名言吗——若使其灭亡, 必先使其疯狂。住房事关国家之兴亡, 民众之幸福, 现在是管理者觉醒的时候了, 是到了痛下决心的时候了, 是我们彻底放弃对房地产开发制度依赖的时候了!

政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建设和管理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工作, 在国民基本保障住房规划方面应坚持两个硬指标:一是规定城市政府应拿出城市中心区90%以上的住宅用地来规划建设基本保障住房;二是规定城市政府应拿出城市规划区内70%以上的住宅用地来规划建设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地方政府应统筹安排, 合理布局, 搞好城市整体规划, 应疏密相间, 并合理规划建设农贸市场、大中小学校、幼儿园、公园、厕所、公交站点等等公益设施项目, 整体规划和城市详细规划应先征求城市居民意见, 再经地方人大和上级相关管理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

上述90%和70%是两个硬指标, 是政府对民生的尊重, 也是对城市所有居民的尊重。所谓保民生, 保的是什么, 怎么保?没有硬指标就没有保障, 因此地方政府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 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本地区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建设和管理工作。

实施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 放弃对房地产商的依赖, 并不是废除房地产开发制度, 而是两条腿走路, 双轨制, 普通保障性住房由政府负责建设, 商品性住房由开发商建设, 以满足城市住房不同消费群体的差别化需求。政府做的是对民众最基本生存和住房权的保障。

四、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属性、特性及与商品住房的区别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是国家严格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战略资源, 它对于普通城市居民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是城市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和基本需求, 基于对全体城市居民生命权、生存权的尊重, 承担着保障城市居民基本住房权的重大责任。为了保证城市公民住房权、生存权的平等, 国家必须以严格的管理制度、管理措施、管理方法、管理队伍加以规范和约束。同时, 由于其使用对象是城市的全体居民, 是城市居民住房的基本保障, 必须有很多惠民利民措施, 让广大居民住得下、住得起, 让城市全体居民都有尊严地活着, 这些都是有别于商品住房的, 是商品住房所不具备的。

首先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是严管房。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对于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最大的失误之一就是重建设、轻管理。这些年各地方政府每年都在建设安居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单位集资解困房等等, 然而这些住房目前存量多少, 谁在使用和居住这些保障住房?以及这些房子有多少被转让, 买卖等等都是未知数, 有多少房子被以保障住房的名义审批, 却被开发商以商品房的名义卖出, 这也是未知数。重建设、轻管理或不管理;好大喜功, 只重数字, 而不重切实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困难, 这就是当时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管理现状, 而更有一些政府管理部门的人员, 企事业单位的人员大面积大量的利用保障住房管理政策的漏洞牟利、变相炒房, 从中赚取差价, 牟取暴利……这样的情况在全国各个城市都大范围大面积存在, 绝不是个别现象!这是对住房保障制度的践踏, 也是对广大城市住房权利的公然蔑视!因此, 为保证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真正保障居民的基本住房权, 保证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的长期健康发展, 国家必须以严厉的手段和管理措施来管理国民基本保障住房。

1.国家对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实行全寿命终生管理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管理部门从其项目立顶、规划建设、分配、到居住使用、最后直到该房屋最后拆除, 全寿命周期进行管理。也就是一旦列为国民基本保障住房范围, 其保障性住房的性质终生不能改变。

2.“一户一房”

对于城市居民, 在达到符合国家基本保障住户分配条件并分配到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后, 严格执行“一户一房”, 不得再购买其它住房。如果购买其它住房, 必须先行退出其分配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 由其分配机关按现行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价格收回储备、再次分配, 个人不得转让、买卖、抵押等。居住人口必须与房屋登记人口相符!

3.“可买可租”

对于符合分配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居民, 可以选择“租赁”和“购买”这两种方式之一使用其分配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 也可以先租后买, 主要根据当事人意愿和其经济条件, 由居民自己作主。

4.“保值性”

每个城市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都是保值的、不拆旧的, 其价格永远是新旧一致, 只执行现时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定价。这一点非常重要, 方便居民的退出和保证居民的退出机制的完善, 有利于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的健康发展。

5.“不完全产权性”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是保障城市居民的基本住房权, 体现公平正义, 其产权是不完全产权, 也就是说居民拥有使用该房屋的权利, 但没有处分该房屋的权利。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包括两方面涵义:一方面是如果居民拥有所有产权, 也就是拥有处分权, 而随意转让、买卖、抵押其分配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 将会造成国家基本保障房的资源流失, 其保障功能也将大大削弱, 对于后代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 国家花大力气建设和管理基本保障住房,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里含有国家的福利成份和国家的投资——土地的划拨、相关税费的减免都说明这个问题, 从这方面说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是不完全产权房。国家相关部门必须严格管理, 严格规范使用者的使用行为, 杜绝拿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变相牟利行为的发生。

6.“福利性”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福利性不仅仅体显在其规划建设过程的土地划拨和相关建设行政税费的减免等等, 对于民众来说更重要的是其使用过程中的税费减免——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是免除如物业税、房产税等一切行政税费的保障性住房。国家设定和征收税费的目的是调节贫富差距的, 背离这一原则而向贫穷的人收税是国家的耻辱, 如果向国家基本保障住房的住户收物业税、房产税是盘剥普通百姓的最直接表现。现在有一些人动不动拿“税”说事, 动不动就呼吁“征税”, 这里的意思不是不能征, 而是分清对象, 不能一棒子打击一大片, 应区别对待, 只对豪华商品房和别墅开征相关税费, 而不应对普通民众。

7.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面积计算和装修标准

对于国民基本保障住房严格按套内面积计算, 并且全部控制在90平方米以下, 要设计合理, 布局方便使用, 其设计、建造标准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范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其装修应一次性完成, 达到入驻标准, 并且住户不得随意改变其主体结构;不得进行经商、办公等商业性活动, 不得转租。一经发现有不当行为, 其管理机构应视情况根据有关规定进行相应处罚, 直至收回分配的国民基本保障住房。

8.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分配标准的统一性

以往国家对于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一直以经济收入为指标, 而这一指标是不确定的, 因为经济收入是动态的, 难以掌握的, 容易弄虚作假的。并且在以往工作屡屡发生错误, 如开“宝马”“奔驰”住经济适用房的现象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因此, 以经济收入为标准分配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对全体民众来说也是不公平的。我们要以广阔的视野好科学的应变精神, 从尊重人权平等的高度, 从生存权, 住房权平等的高度出发, 面向全体城市居民统一标准——只要是该城市固定居民, 年龄、婚姻等达到或符合城市规定的分配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条件, 无论其经济收入高低、无论其贫穷或富有, 都应根据统一标准的规定给其分配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同时,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面积是限定的, 其不是舒适豪华住房, 只是保障居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基本住房权, 而其管理方面又有着严格的规定, 不能当着投资和炒作的对象, 富人们一般不会选择它的;而富人们一旦选择它也不是什么坏事, 它可以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因为居民一旦购买了国民基本保障住房,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就不能再购买其它住房了, 这难道不是对国家资源的节约吗?因此应大力提倡。综上所述,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面向全体城市居民开放是科学的、合理的、公平的!

摘要: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是城市常住居民符合法定条件后, 由国家相关部门给其分配一套成本性住房的住房制度。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由每个城市政府负责计划、规划、建设、分配和管理, 分配对象覆盖全部该城市常住居民。国民基本保障住房是一种特殊性质的住房, 它既是一种限定价格、限定人员、限定面积的住房, 价格与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挂钩:也是一种免除一切行政税费的住房, 是国家社会福利的具体体现, 是一种保障公民基本生存的住房;同时它还是一种国家严管的战略资源, 国家成立相关管理部门依法严格管理基本保障住房, 国民基本保障住房的性质终生不变, 与居住人口挂钩, 居民享有居住权、使用权和继承权, 但是不得私自转让和买卖, 公民在中国境内只能享有一套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实施国民基本保障住房制度对于提升我国人口和住房管理水平, 保障公民住房权利平等, 建设长治久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篇4:苏尼特右旗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情况汇报

一、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运作方式)的创新及其完善

分配机制即运作方式,主要涉及分配对象、分配标准、分配方式和分配程序的确定,是住房保障制度的核心和主体。

1.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的政策创新

厦门住房保障制度改革以建立健全分配机制为中心,在明确保障对象、确定保障水平、探索新的保障方式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重要创新,使厦门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

(1)分配对象,即申请标准和申请对象的确认。厦门将保障性住房分配对象定位为包括中低收入家庭、公务人员(含教师等)、引进人才等,以中低收入家庭为主体。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这一分配对象通过严格数量界定,使之呈现与以往经济适用房制度的最大区别就是:改变分配对象的模糊性,明确对象的特定性;淡化了“锦上添花”福利性,突出“雪中送炭”的保障性。

(2)分配标准或水平,即房屋租金补贴标准和出售价格的确定。保障性租赁房根据保障家庭收入水平的不同,采取递减的租金补贴制度,使越困难家庭得到越多的补助。保障性商品房实行政府定价,售房价格由土地开发成本、配套费用、建安成本三部分组成,政府不盈利。保障房供应坚持小户型的原则。

(3)分配或补贴方式。厦门住房保障制度主要采取“补砖头”的方式,即住房还是由政府直接提供,而不是住户在市场上自己寻找住房,但借鉴了住房补贴货币化(“补人头”)计量方法的优点,从而暗补改明补,建立了保障性租赁房与市场接轨的租金体系。

(4)分配程序,即申请和审批流程。符合条件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均可向户籍所在地社区居委会领取申请表和提出申请,只要申请被受理和登记就发给轮候号进入轮候,按轮候号顺序组织审核、公示和分配。建立起了非常严格的审查、审批和公示程序。

厦门保障性住房分配机制的改革,通过对原有的“三层次”住房(高档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分配体系的改革和整合,逐步形成“五层次”(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保障性商品房、保障性租赁房、廉租房)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构建一套完善的针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政策的分层次住房保障体系,真正实现“住有所居”的政策目标。

2.进一步完善厦门住房保障分配机制的建议

厦门要真正建立一套规范有序的保障住房分配机制,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

(1)科学确定住房保障的广度和深度。合理的保障广度即适度的保障面应该是:既要防止住房保障覆盖人群过少,无法有效解决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又要防止住房保障范围过广,导致财政负担增加,影响住房市场的正常运作和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的发挥。保障覆盖面一般都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承受力、住房现状、居民收入现状、住房市场价格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而住房保障深度的确定,在考虑财政承受力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公平问题,既要注意保障者与非保障者之间的公平,又要考虑保障者之间的公平。为体现保障者与非保障者之间的公平,必须在充分调研住房租赁和出售市场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租赁房发放补贴标准和保障性商品房价格。为实现保障者之间的公平,必须对越低收入阶层实行越为深度的住房保障,厦门保障性租赁房已实行递减租金制度,但原廉租房政策如何与之衔接,分配标准如何进一步精细化,保障性商品房如何体现保障水平的层次性等都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同时,还要对住房租赁和买卖市场动态变化进行适时监测,使保障水平具有动态调整性。

(2)合理选择和确定申请标准。住房保障的广度和深度的界定实际上就是申请标准的确定,通过申请标准的确定来划分住房保障对象。是否选择科学的划分方法和标准对制度的完善至关重要。我国各地目前比较多使用收入等级和人均住房面积两个界定标准,以收入为划分依据因为便于操作而广为使用,但也存在明显缺陷和不足,因为我国目前收入透明性较差,收入的准确把握和衡量比较困难和复杂。因此,厦门和我国多数地方一样,还采用人均住房面积这一标准(厦门界定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2平方为住房困难户),其优点同样是操作简单,但缺点是不能真正体现住房困难程度,因为在家庭中有的必需品是可以共享的,在住房中共享的资源更多,如一人的12平方米住房和夫妇二人的24平方米,都属于住房困难户,但夫妇二人的住房条件则明显优于单身一人。因此,应大胆借鉴和使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方法,如英国以及我国香港采用的按家庭结构确定住房保障的标准则更为科学,即按照单身成年人、夫妇、1个子女、第2个子女等分类,确定不同的标准。厦门社会保障性租赁房配租是按家庭人口和家庭结构进行,可以考虑把这一方法用于界定住房困难的标准和准入条件限制。此外,国际上较多采用住房支出比重指标也值得借鉴。

(3)完善以租赁房为主的保障方式。提出保障性租赁房制度是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一大创新,发展保障性租赁房是我国保障中低收入家庭住房较为现实可行的选择。但要规范和发展保障性租赁房运作,必须:

一要逐步实现从“补砖头”为主向“补人头”为主的转变。采取“补砖头”为主还是以“补人头”为主,这两种手段的选择与特定发展阶段的住房供求状况有密切的关系。厦门目前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采取以“补砖头”为主的保障方式,与厦门目前住房供应状况相适应。但不可否认的是,“补人头”有其明显的优势,如:能充分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把保障机制融入市场机制之中,补贴公开透明,调整相对容易,省去物业管理成本和维修成本等,因此,在住房供求关系缓和结构较为合理的时期,“补人头”是较好的选择。厦门市应当审时度势,注重“补人头”手段的运用和推广。

二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补砖头”运作。在总结原廉租房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对“补砖头”的运作加以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首先,明确对住房面积、质量、配套的要求。除在住房面积上要加以严格限制外,特别要重视确保保障房的入住效率,这不仅要求质量好,交通方便,而且要建立齐全的配套设施,方便居民的生活。因此,政府在选择保障房的建设区域时,应该考虑困难群众上学、工作、购物、就医等众多问题,应加强保障性住房配套建设,不能减轻了困难群众的住房负担,却提高了其它方面的生活成本。其次,是关于保障房房源的选择问题,即建新房和二手房以谁为供应主渠道。厦门根据目前住房供应总量和结构状况,实行以新建为主,加大建设力度。但必须明确,在满足保障性租赁房的住房面积、质量和配套的要求,避免贫民集中居住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等方面,旧的二手房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现有房源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应以二手老旧住房为主。

二、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探索及其完善

建立保障房退出机制就是指当享受保障的中低收入家庭脱离贫困后,应及时退出,让社会保障性住房不断“回流”到政府手中,用于统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房源与保障政策的正常运行。

1.厦门建立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重要新举措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政策住房“住得进、退不出”的尴尬局面,保证住房分配给真正需要的家庭,厦门把退出机制建设作为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在总结以往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机制上实现了一系列重要突破和创新。

(1)明确退出的规定,即不符合保障条件的家庭必须退出住房。由于社会保障性住房保障房在性质上是用于解决特定阶层和特定对象的公共资源,必须在某种程度上进行闭合式管理,即对已不符合条件或不需政府提供住房保障的,政府将依法收回住房再重新分配,以保证将社会保障性住房分配到那些最需要的家庭手中。厦门政策规定:对于不符合保障性商品房条件的家庭,要向市建设与管理局申请回购,对于保障性租赁房资格条件发生变化的承租人,就得调整租金或退出所承租的住房。

(2)创新租金补贴模式,增强了退出操作的可行性和简便性。厦门对保障性租赁房的租金补贴采取“货币租金补贴”操作模式,采取这一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变“暗补”为“明补”,同时也增强了退出操作的可行性,即管理部门以租金补助调整为手段进行管理具有较大的主动性,住户一旦收入增加而失去租赁资格时,只需停发租金补贴即可。

(3)创新租金发放方式,增强政府退出的主动性。在实行“货币化租金补贴”操作模式前提下,厦门探索了货币补贴发放方式的重要创新,即补贴资金采取直接发给住房出租人(政府)的办法。这种做法源自美国的廉租住房政策,政府退出的主动性较强,可以保障住房补贴专款专用。同时还采取按月发放的规定,以避免延误对本应退出保障系统租户的退出程序的执行。

(4)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为防止不符合条件的家庭占用保障房,制定严格惩罚措施,明确规定对弄虚作假、隐瞒家庭收入、资产、人口和住房情况,骗购、骗租社会保障性住房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其申请资格,且五年内不得再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对已购买社会保障性商品房的,由市建设与管理局追回已购的社会保障性住房,或由购房当事人按市场价补足购房款;已承租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的,承租人应退还所有租金补助款,且市国土房产局有权收回住房或依法处理。

此外,厦门严格限制住房面积的小户型原则实际上也有利于退出,因为收入水平提高的家庭,必然想改善住房条件。

2.进一步健全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

从厦门关于保障住房退出的相关政策可以看出,厦门已初步建立一套关于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的政策体系,当然,制度是否切实有效,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善。

(1)建立收入的动态监控系统。由于保障性住房既得利益者一般退出的主动性较差,要依靠政府动态收入监控,及时了解其收入变化,同时及时发现转让、转租等违规行为。厦门必须始终把建立健全收入的动态监控系统作为完善住房退出机制的重点和基础工作。首先要建立关于家庭收入水平动态的、科学的划分体系,在建立评价体系的同时,建立动态监控系统,建立家庭收入档案,并定期核实。为及时掌握收入的动态变化,在当前收入透明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在采用定量指标的同时,借助必要的定性指标,如根据消费行为(是否经常出入高档酒楼、旅游)、家庭重要财产变更(增加汽车等较为昂贵的奢侈品)等进行判断。

(2)完善准入机制。准入机制主要包括入住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申请条件、申请和审批程序、受理和审批机构、轮候配租配售制度等内容,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申请标准的确立以及申请对象的确认,为准入条件而设置的申请标准和划分方法,也就是退出的标准和操作方法,因而准入标准和方法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退出判断方法是否准确有效。厦门对保障住房的分配对象、分配标准和分配程序等都作出了系统严格的规定,为完善退出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能否真正把好入口关与政策制度的完备、管理监督的水平等息息相关,因而把好入口关同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过实践不断规范和完善。

(3)建立多元化退出方式。构建畅通的保障性住房的退出渠道是完善退出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厦门针对不同的保障房(保障性商品房或租赁房)和不同保障对象提出不同的退出方式,如:保障性商品房住户全部退出、保障性租赁房住户的全部退出、保障性租赁房住户的部分退出“三种”退出途径。但如何实现规范化运作还需进一步研究,相关政策还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目前厦门提出的退出方式是住户的退出,还应积极探讨新的退出方式,如住房退出(政府退出),即政府按市场价格转让所持有的部分产权或全部产权,政府强制改变住房性质,保障性住房变为商品住房。这种方式,适合政府根据市场住房供求现状以及自身住房资源的供求的变化,或出处于保障方式变化的需要,卖出政府拥有部分或全部产权的部分保障住房,让其走向市场。

退出机制有了一套好的制度,不等于退出难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完善保障性住房退出机制,现有制度能否得到有效地执行是首当其冲的问题,也是相关管理部门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管理监督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保障性住房制度能否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因此,既要重建设、重分配,更要重管理。

1.厦门住房保障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创新

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决定制度运作的成败,厦门在建立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过程中,对管理监督机制也实现了一些重要改革探索和创新。

(1)管理运作新机制的建立。厦门明确了实行统一建设、统一分配、统一管理、统一运作的新机制,在原有管理基础上,成立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并由分管副市长兼主任,对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与管理进行全面指导和协调。各区成立相应机构,各社区居委会设立专(兼)职人员,负责申请受理、入户调查、社区公示等工作,形成了一个市、区、街道办和居委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分配渠道的规范管理。厦门首先从分配渠道的规范统一管理入手,规定所有符合条件的住房困难家庭只能从唯一渠道获取保障房,对已经享受了带有保障性质的政策住房的家庭,原则上不得再申请保障性住房,同时,为了防止家庭成员多头或多次占房,申请和分配实行全名制原则,对家庭成员的收入、住房等情况合并联网审查,避免公共资源被重复多头占有。

(3)程序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起了非常严格的审查、审批和公示程序,保障性租赁房包括五级审查、二次公示,保障性商品房包括四级审查、二次公示。搭建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申请平台。保障性住房申请配租配售将成为常年的日常工作,符合申请条件的市民随时可以提交申请。选房配租坚持五项公开,房源资料也实现五项公开。

2.进一步建立健全厦门住房保障监督管理机制的建议

从目前运作情况看,管理体制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管理机构中主体不明、职责不清的问题如何理顺,后续管理如何切实有效,监督如何确保到位等,都直接关系制度运行的成效甚至成败。因此,在完善厦门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把进一步强化管理监督放在突出位置。

(1)理顺管理机构及职能分工,提高管理效率。首先要成立权威、高效的专门管理机构。为确保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的专门性和系统性,政府应设立独立的社会保障性管理机构,统筹资金(筹集和使用)、土地、规划、建设、分配、退出以及物业管理等,而且内部要职能分工明确。同时,成立一批专业的管理队伍,以有效管理社会保障性住房。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专业化的管理队伍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制度保证。

(2)实施严格、规范、程序化的准入退出管理。一要把好入口关管理。必须严格核查收入情况,建立和完善家庭财产和家庭收入审核制度,只有严格把住入口关,才能切实保障中低收入者的权益。二要明确管理重点,强化完善动态跟踪管理。目前应集中精力强化对住房使用的跟踪管理和对承租户申请条件的动态监控方面的管理。三要健全和规范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简化一些繁琐、不必要的办事程序和环节,使保障性住房的运作、管理既保持原则性和政策性,又做到简便易行,操作性强。

(3)建立严密的监控制度。建立严密的监控制度是实现厦门住房保障制度高效运转的重要保证。监控对象包括对保障对象的监控,还包括对管理者的监控;监控制度应包括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体系的内部监控制度和外部或社会监控制度。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制度,不仅需要制度本身的完善,还必须有其他相关配套措施的完善,如信息的公开,首先需要有完备的信息及信息管理制度;设施严格的监督,需要有相应的法律保障等。

(4)规范完善物业等的后续管理。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流程,包括房屋的建设、分配、修缮等一系列环节,因此,管理不仅在于准入退出,建设和分配,厦门目前采取“补砖头”为主的模式下,政府直接提供住房,物业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厦门市相关物业管理政策正在制定过程中,谁来管理,采取什么模式管理,管理费用如何解决都值得认真研究,这方面香港公屋的物业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此外,还要完善其他配套管理。如建立健全信息管理,及时掌握对保障性住房需求信息、现有享受保障性住房家庭的信息、住户收入变动信息、住房使用情况信息(是否违规使用)、政府维护历史和现状的信息等。再如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应借鉴国外住房保障的成功运作方案,尽快制定并颁布住房保障法规而不仅仅是行政规章,从立法层面对住房保障的惠及对象、供应标准、资金运作方式、运作机构、保障措施进行严格界定,以有效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篇5: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2012年县住建局认真落实上级布置我们的任务,想方设法保障资金到位,现已完成全年保障房建设任务的56%,接着下半年,我们将继续努力,完满地完成今年的全年任务。

一、保障性住房工作任务进展情况

(一)今年续建2011年了未完成的廉租住房项目共计:300套,15000平方米,总投资2400万元。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14786.28平方米,285套。其中:149套已建设完成,并安排入住,136套正在建设当中,已下拨工程款1326.958万元。

(二)独龙江乡教师周转房总共建盖31套,其中新建10套,建筑面积555.02平方米,正在装修当中;改造21套,建筑面积970平方米,已完工。

(三)今年将计划实施公共租赁租房120套、7200平方米,目前施工图设计已完成,该项目将在县公安局、农业局背后等地建盖,即将进入招投标阶段,预计于今年7月份以前全面开工建设。

二、工程质量管理情况

我县保障性住房项目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和工程监理制度。并制定目标责任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签订目标责任状,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层层落实。

我局以定期不定期的方式深入全县保障性安居房进行了全面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通过深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情况

根据要求我局及时成立保障性住房工作领导小组,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具体负责,保障性住房办公室设置住宅与房地产业股,并配备了专职人员具体负责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各项工作。我局及时建立了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入住标准,严格实行准入、退出机制,在分配过程中完全实行公开、公平、公正,阳光操作。

据统计,我县无房户有300余户,我局今年主要安排入住了60户,即:明珠小区廉租住房新建36套和原县委职工宿舍楼改建24套。另外,丙中洛中学廉租住房20套、捧打乡廉租住房32套、丙中洛乡廉租住房16套、茨开完小廉租住房20套、丙中洛完小廉租住房32套、普拉底卫生院廉租住房9套、**县一中廉租住房20套,部分已安排入住。

四、保障性住房工作和廉政风险防范情况

我局坚持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融入住房保障建设管理全过程,确保住房保障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一是加强制度防控。为加强全县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我局认真制定了《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住房保障工作人员廉洁自律规定》、《保障性住房工作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制定,完善了相关配套措施;二是坚持阳光操作。按照保障性住房申请规定,对低收入家庭申请廉租住房的条件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对申请住房户初审、复审,客观、准确地对居民家庭住房困难情况进行审核,有效防止工作人员徇私舞弊和虚假购房申请行为;三是加强资金使用监管。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做到保障性住房资金专款专用,进一步科学合理统筹财政收入,积极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四是加强租赁补贴发放管理。为了加快我县廉租住房保障低收入家庭租赁补贴发放工作,我局认真制定了《**县廉租住房保障租赁补贴发放工作的实施方案》,执行专款专用制度,实行专户储存、分账结算,确保将租赁补贴发放到符合低收入家庭的人群中。

篇6: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汇报材料专题

[来源:本站 | 作者:原创 | 日期:2011年7月21日 | 浏览4443 次] 字体:[大 中 小]

互助县住房改革与保障委员会办公室

(二0一一年五月十六日)

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下面我就近年来我县保障性住房工作开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十一五”时期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们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作为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基本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工作落实,促使保障性安居工程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廉租房建设工作

2008-2010年,按照省、地安排,我县共建廉租房322套,16100平方米,投资2093万元,其中,中央配套资金80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660.1万元,县财政配套资金627.9万元。全部采取配建方式,其中:彩虹小区配建36套、北山林场家属院12套、原市政公司11套、威乐木业公司5套、阳光酒城小区72套、园丁花园小区24套、农机公司家属院24套、鼓楼花园小区138套。

截止目前,2008、2009年建成的184套已全部安排入住,2010年鼓楼花园小区建设的138套已完成主体后进行室内粉刷阶段,计划到今年八月份竣工并安排入住。

((二)、棚户区改造工作

2009年我县在威远镇西下街七彩泉小区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156套,建筑面积16480平方米,到目前工程竣工后已安排入住。

2010年我县共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任务828套,建筑面积74520平方米。具体在威远镇西下街村、大寺路村和东沟、丹麻、五峰、南门峡、加定等五个小集镇实施。到目前,已完成拆迁安置466户,其余正在拆迁安置当中,计划到今年年底全面完成棚改任务。

((三)、廉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根据国家住房保障政策规定,我县于2007年12月正式启动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截止目前,共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均月收入198元以下)1924户,5772人,其中:经申请审核享受住房补助的无房家庭累计达1376户,4128人。截止2011年3月,累计发放住房补贴839万元,每户每月补助资金由161元增加到245元。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为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个民心工程,县上及时成立了由一名县委常委、副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住建、发改、财政、民政、工会、监察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县住房改革与保障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房产局。房产局作为廉租住房建设的牵头单位,抽调专人及时成立了住房保障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保障性住房租金补助、廉租房建设和管理等日常工作。在具体工作中,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保障办公室职工分片包社区,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使此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二)落实责任,分工合作。

住房保障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在实施过程中,县计划和发展改革局负责项目的申报、审批、立项;县财政局负责政府配套资金的拨付工作;县民政局负责低收入家庭的调查、确定和廉租房租赁补贴发放工作;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保障性住房土地申报、划拨工作;县住建局负责工程总体规划有关手续办理和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负责搞好资金的使用监督工作;县住房改革与保障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保障性住房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各部门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保证了工作的有序推进。

(三)加强资金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自我县保障性住房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把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房产、财政、民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相互协调、相互监督,做到廉租住房配套资金设立专户、专款专用、专人专管,按工程进度分期分批拨付给廉租房建设单位。并派专人对建设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进行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国家配套资金万无一失,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真正把廉租房建设成为放心工程、满意工程。

(四)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廉租住房政策,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优惠政策落到实处,我们建立了会议制度、报表制度、信息制度及廉租房申请、审批、入住、退出等各项管理制度,对工作完成情况以简报或报表形式分周报、月报、季报和年报及时向海东建设局、县发改局、统计局、审计局等有关部门进行报送。同时,进一步严格了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服务意识、考勤考核等,强化了内部管理制度。

(五)强化物业管理工作。

加强对廉租房住户的物业管理工作,是保障性住房规范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着重从入住户的家庭人员变化情况、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和入住户进退程序等三方面加大物业管理工作。和各小区物业管理单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共同抓好此项工作,给住户营造一个干净、舒适、温馨的住宅环境,使我县的物业管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六)加强档案管理。

在做好廉租住房建设工作的同时,我们切实加强了档案管理工作,以社区为单位,从廉租房建设资料和保障对象家庭的户口簿、身份证、低保证、住房证明、拆迁补偿协议、公示、签订入住协议书等全面收集资料,做到分项目建档和保障对象一户一档。截止目前,对所有保障住房家庭都建立了档案,实行微机化管理。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县廉租住房保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级廉租房建设配套资金比例较大,不能按时到位,给建设单位带来资金上的困难。二是廉租房建设中天燃气接口费、壁挂式锅炉购置费每户近1万元的资金缺口无法落实,影响着工程进度和无房户的入住。三是保障性住房办公资金紧缺,管理设备不足,网络化体系不健全,房管部门与民政部门、社区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上存在很多问题,给廉租房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等等,这些都有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四、2011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

目标任务 按照省、地下达的任务,2011年我县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5474套,其中:

1、新增廉租住房3000套;

2、新建经济适用住房40套;

3、新建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

4、新建限价商品住房50套;

5、城市棚户区改造330户;

6、林业棚户区(危旧房)改造54户。

(二)重点工作

1、积极推进廉租住房建设。今年计划完成廉租住房3000套,计划安排如下:(1)新建和配建廉租住房。计划在博川、合盛、森鑫、环宇等房地产开发公司新建和配建廉租房1935套,户型在50-100㎡之间。廉租住房产权由政府和保障对象按照出资比例实行产权按份共有。50㎡以内按政府有关规定给予资金配套,超过部分由入住对象自筹。建安价控制在每平方米1800元—2100元之间。

(2)计划在合盛、森鑫、华奥等房地产开发公司实施的棚户区改造项目中配建500套,户型100㎡,建筑面积5万㎡。

(3)收购廉租房。计划在鼓楼小区、园丁小区、滨河丽景小区、宏鑫小区收购廉租房565套,户型面积在50-100㎡之间,按照市场价收购,中央和省财政拨付收购价款的70%,收购价控制在每平方米1800元至2100元之间。

2、多种方式建设公共租赁住房。按照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对象要求,可以将外来务工租赁房、师生公寓,医务人员、乡镇干部、企业职工周转房等纳入公共租赁住房范围。通过集中新建、商品住房配建、产业聚集区配套建设等多种模式筹集公共租赁住房房源。2011年计划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300套(包括2010年公租房任务300套),具体分配如下:

教育系统1428套,建筑面积42840㎡,户型30㎡/套,其中:二中(新校区)师生公寓448套,三中师生公寓134套,民中师生公寓146套,安定初级中学师生公寓350套,威远初级中学(红崖村)师生公寓350套。

经贸系统576套,其中:青稞酒集团公司200套、鼓楼水泥有限公司132套、金圆水泥有限公司100套、青海博川矿业开发公司144套。

乡镇机关干部周转房230套,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以内。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周转房66套,套型建筑面积控制在50㎡以内。

3、大力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年内完成任务330套,建筑面积3万㎡(100㎡/套)。计划安排在:

(1)示范村120户。其中:东沟塘垃、丹麻索卜滩、哈拉直沟师家、加定浪士当、东和麻吉、台子下一6个村各20户。

(2)乡镇政府所在地210户。其中:五峰、南门峡、加定、丹麻、东沟5个集镇各42户。

4、着力抓好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林业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在鼓楼小区实施限价商品房任务50套,价格控制在1950元/㎡以内。在园丁小区实施经济适用房40套,价格控制在1900元/㎡以内。在加定镇桥头村(北山林场)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54套,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

((三)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工作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一)广泛宣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解读政策,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及时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切实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谏言献策。

(二)调查摸底。在广泛宣传国家住房保障政策的基础上,由住房保障部门会同社区、民政部门组织人员,深入到各个社区走访调查,或通过调阅全县住房状况档案,调查清全县低保住房困难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为顺利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提供良好的条件。

篇7:苏尼特右旗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情况汇报

认识统一之难

从客观上来看,各地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选址布局、建设质量、分配、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住房保障制度现实效果不理想,社会认可度不高;从主观上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经济的过度依赖,加之财力捉襟见肘,土地资源匮乏,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积极性不高,对自上而下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能敷衍则敷衍,得过且过。对要不要建设保障性住房,要不要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如何建设保障房等方面缺乏认识上的统一,严重影响住房保障事业的发展,阻碍中国特色住房保障体系的建立。

针对这一难题,国家应当重视住房保障制度的顶层设计,尽快将住房保障制度纳入法制轨道。明确投融资、建设、运营、监管责任主体。督促各地完善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加大问责力度,落实问责措施,保证中央的目标、住房保障任务和相关宏观调控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资金筹集之难

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带来了地方政府财政资金的巨大压力,除国家规定的财政补贴资金和专项资金外,按政策应归集的土地出让收入等财政性资金难以归集到位,银行贷款难以落实,社会资金难进入。

针对这一难题,应当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实行统一融资、统筹投资、统筹资源、统一还款的投资融资体制。明确建立省级投融资平台作为投融资主体,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融资优势。明确资金来源,增强财政性资金归集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将中央和省补助资金拨款改为投资,以增强资金的监管和使用效率,也有利于运营补偿的可持续。区分公益性与非公益性投融资平台融,施行不同的融资政策。采取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的方式,构建社会资金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渠道。

资源统筹之难

主要是存量房源统筹难、建设资金统筹难、土地供应统筹难。房源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一部分空置的存量房源,由于产权、管理体制、财力制约等因素,难以归结到住房保障渠道。新增房源建设资金统筹难。虽然廉租住房建设资金应以财政公共预算为主,但目前除少数城市建立了制度性的财政资金供应计划外,相当多的城市都是依靠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和公房售房款的余额部分作为廉租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由于这部分资金的不确定性,后续资金没有保证,致使很多城市不敢建立租金补贴和保障房建设的长效机制。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住房保障的实际效果和社会认可度。

针对这一难题,应当建立住房保障资源的统一管理体制,明确房源来源,归集的渠道和方式,统一管理的机构。明确建设资金的来源,归集的渠道和方式,使用和监管的主体。要将住房保障用地列入年度供地计划,落实到宗地图斑,对确需布局在优质存量地块的住房保障项目,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的方式,予以保障。

范畴界定之难

包括供给来源归类比较混乱,需求对象难以界定。目前,保障性住房的名称没有归并规范,保障对象划分缺乏标准。例如廉租住房的分配对象是特困家庭,由于中国没有建立起个人信用制度和个人收入监管制度,居民的“隐形”收入没有办法统计,因而缺乏划分居民收入线的基础,实际确定分配对象非常困难。现行廉租住房政策还规定廉租住房主要提供给城镇特困家庭,排斥了‘夹心层’(指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有困难,又不符合廉租住房入住条件的低收入群体)、流动人口、进城务工人员等住房弱势群体,社会公平原则无法体现。

针对这一难题,应当在明晰住房保障范畴的基础上,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规范和完善。在供给方面,严格界定商业性棚改与住房保障棚改,公租与廉租并轨,市场调控性住房不纳入住房保障范畴;在需求方面,对保障对象科学划分,严格界定,建立保障对象挡案系统和准入退出机制;在供求关系方面,厘清实物补贴与货币补贴的关系,防止以补代建,一补了之。

运营补偿之难

由于保障性住房公益性投资的性质和住房保障对象的特殊性,保障性住房项目投资难回收,运营成本难补偿。采用住房制度改革前直管公房的做法,地方财政负担过重,难以承受;完全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来补偿,社会资金难以进入。目前的公租房、廉租房,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确定租金价格,显然不能形成投资的良性循环,更会导致运营维护的不可持续。靠不断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造成财政的巨大包袱,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这一难题,应当在明晰住房保障范畴的基础上,实行租、补分离制度。将保障性住房归纳为公租房和公售房两类,将公益性棚改纳入住房保障范畴,将市场调控性住房如限价房、经适房、限定房等不纳入住房保障的范畴,而作为住房保障的支撑系统。公租房和公售房均按成本加微利定价,将住房保障对象按一定的要素划分为低保、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四级两类,分别配以1.0、0.8、0.45、0.0住房补助系数,并将公租房和公售房保障补助资金纳入住房公积金专户,专户存储,专款专用。同时规定一定规模保障房项目配备一定比例商服用地开发,提高住房保障运营服务能力和水平。租补分离制度有利于建立可持续运营补偿机制,是建立完善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关键。

管理规范之难

由于目前的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各地在探索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在所难免。主要是责任主体不明晰,管理程序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如住房公积金制度,出现了管理较为混乱,挤占、挪用甚至贪污住房公积金的案件时有发生。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实行到现在,已经出现了难以控制的违规现象,问题较多,争议较大。目前绝大多数城市虽然制定了相应的廉租住房制度,但工作进度缓慢,有些较大规模城市解决的数量还很少,有的甚至处于空白状态。

针对这一难题,应当在中国特色住房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下,在建立体制,完善机制,步入法制的基础上,明晰责任主体,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管理程序。按照建立完善中国特色住房保障体系的要求,根据保障性住房投资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各个环节,分别明确责任主体。完善投资融资、建设、分配、管理各项机制和制度,如目标任务计划制度,建设资金管理制度,质量保障制度,公平分配制度,运营补偿制度。支持各地在制度框架内,逐步规范和相对固化办事和管理程序。让住房保障这一安居工程,民生工程,发展工程,调控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真正深入人心。

(作者系湖南省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

上一篇:读书会感言下一篇:专升本高等数学试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