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崖沟实习报告

2024-04-12

锡崖沟实习报告(精选4篇)

篇1:锡崖沟实习报告

测绘与国土信息工程学院

课程名称:开课学期:指导教师:班

级:学

号:姓

名:

评语:

成绩:

批阅签字:

实习报告

《地质学基础综合实习》

2016-2017-1

于吉涛 郝成元 聂小军 马守臣

自环1601 311605040114 陈宇东

批阅日期:

实习时间:2017年9月2日~9月5日。实习地点:山西陵川锡崖沟景区。实习路线:

路线(1): 基地——景区南门——马鞍蹄(大峡谷底)——基地 路线(2):基地——挂壁公路——王莽岭 路线(3): 基地——瀑布——基地

实习区域概况:

我们此次实习的锡崖沟景区位于王莽岭景区南端四周落差1000多米的深谷之中,锡崖沟地处太行山腹地,位于陵川县境最东端,晋豫两省交界处。锡崖沟主要有石英砂岩、碳酸盐岩、灰岩、页岩以及少许泥岩。锡崖沟地区山陡沟深,地势险恶,峭壁环列。其中红岩大峡谷中国的典范国内罕见,与美国的红岩大峡谷相似。绝壁深约130多米,总长40多公里,如刀劈斧剁,岩石色泽赤红直立90度而下,大部分峡谷景观在山西王莽岭景区,被称为红岩绝壁大峡谷。有“中国龙脊”之称的太行山,是中国地势第二大阶梯和第三大阶梯的分界,中国气候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与西部半干旱区,干旱区的分界。从地貌上看是以山地为主,兼有黄土丘陵、山间盆地分布的复合山地地貌。岩石类型齐全,地层完整。红岩大峡谷属南太行断裂带,峡谷众多,其锡崖沟红岩大峡谷为突出代表。目前红岩大峡谷最具代表的南太行峡谷由山西晋城的王莽岭景区开发保护。面积40平方公里,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三个景区,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处跌入河南辉县境内仅300米左右,瞬间形成的巨大落差,产生了绝壁千仞、群峰林立、危岩相跌、峡谷纵横的地质奇观。锡崖沟最值得称道的就是锡崖沟挂壁公路,锡崖沟人为走出大山,靠自己的一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30年,用锤子、钎子,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挂壁公路”,造就了闻明华夏的“锡崖沟精神”。锡崖沟挂壁公路于2009年7月荣登《中国路谱》典型农村公路榜首,2011年9月入选新中国60大地标,今年6月入选山西三晋十大新发现。锡崖沟挂壁公路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精神内涵,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不可复制性,是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和人类创造遗迹,是中国人民战天斗地的真实写照。

锡崖沟主要分为四个地层,有下更系统、中更新统、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下更系统中分为楼则峪组:黄、棕黄色细沙、粉砂、灰黄、土黄色亚沙土与棕红、褐红、灰褐、棕黄色亚粘土、粘土互层夹灰绿色亚粘土、灰白色泥灰岩薄层。下部夹数层黄色中-粗砂岩。亚粘土岩中常含铁锰质结核、钙质结核,灰褐,灰绿色粘土,亚粘土中常见到腹足类及其它化石碎片;大墙村组:本区内分布广而零星。枣红色、鲜红色粘土、含砂质粘土;大墙村组:枣红色、鲜红色粘土、含砂质粘土。一般含有铁质薄膜和小结核,中更系统主要为离石组,它分布普遍,上部是黄红、棕黄色砂质粘土,夹有3-5层棕褐、棕红色古土壤层及黄白、灰黄色钙质结核层;下部及底部,常见棕红色粘土或与棕黄色含砾砂质粘土互层,上更系统主要为冲积层,为现代沟谷Ⅱ级阶地。上部是灰、灰黄、灰褐、黑色粉砂土、砂质粘土,夹淤泥质粘土和泥炭;中部是褐黄、微红、棕黄色砂质粘土,含星散状小结核,具1-2条不甚明显的红色条带。上部是灰、灰黄、灰色粗、细砂层,具斜交层理,含小砾石和夹沙砾石层凸镜体,最后全新统为冲、洪积层:是现代沟谷中冲洪积物。主要为黄褐-灰黄粉砂土及粗、细砂与砂砾石层。

1.1红岩大峡谷

第一天

路线一:基地——景区南门——马鞍蹄(大峡谷底)——基地 点号①

点位:锡崖沟景区南门售票处

点义:“四世同堂”认识本区地层

在整队后,于老师首先强调了安全的问题,紧接着提出了,四个问题: 山是如何形成的?高山流水是从哪里来的?石是怎么形成的?微观地质构造?带着四 个问题我们开始了实习。

◆四世同堂:

沿红岩大峡谷从下往上看,第一层为25亿年前由岩浆喷发流动形成的片麻岩,第二层为18亿年前的由海洋沙滩演变而来的硅化角岩带,第三层为6亿年前的海底软泥形成的寒武系馒头页岩,第四层是73万年至240万年间的由山洪暴发冲积形成的喀斯特地貌。地质学上称为“四世同堂”,国内罕见。

◆问题:山是如何形成的?

根据形成原因,山可以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等三大类:

由地壳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山称为构造山。例如因地壳运动,造成地表岩层大面积的褶皱而形成的褶皱山;因地壳断裂上升所形成的断块山等都属于构造山。

为高原或构造山,后来受到流水、风力等外力长期侵蚀分割而形成的山地,叫做侵蚀山。

由某些物质在地表堆积而成的山叫堆积山。这种山形状很对称,而且一般都孤立地矗立在低平地区之上。火山就是最常见的堆积山。

◆问题:高山水的来源?

①:降水(主要来源)

②:碳酸盐岩空隙内部会储存一部分的水,在雨水不足时会流出形成流水。

◆波痕:

波痕是沉积物或沉积岩层面上有规律的起伏现象,是在水或风的作用下,沉积物表层砂质在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沙波在层面上的痕迹。

1.2波痕

风成波痕:呈不对称状,波谷宽阔,波峰圆滑,陡坡倾向与风向一致。流水波痕:呈不对称状,波谷与波峰均较圆滑,陡坡倾向与流向一致。

浪成波痕:对称的浪或波痕,波峰尖、波谷圆滑;不对称的浪成波痕同流水波痕相似。

风成波痕的细碎屑集中在波谷,粗碎屑集中在波峰,而流水波痕和不对称浪成波痕的粗碎屑集中在波谷内。

波痕的存在说明该地区曾经处在一个滨海的环境,波浪冲上岸的时候有一个进流,往回反的时候有一个回流,波痕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风浪,涌浪的成因: 风浪是指当地风产生,且一直处在风的作用之下的海面波动状态;涌浪则指海面上由其他海区传来的或者当地风力迅速减小、平息,或者风向改变后海面上遗留下来的波动。风浪和涌浪是海面上最引人注目的波动。风浪的特征往往波峰尖削,在海面上的分布很不规律,波峰线短,周期小,当风大时常常出现破碎现象,形成浪花。涌浪的波面比较平坦,光滑,波峰线长,周期、波长都比较大,在海上的传播比较规则。

◆红色石英砂岩和碳酸盐岩的知识讲解:

近处最下面的是中原古县蓟县云梦山组红色石英砂岩形成距今12-14亿年的沉积岩,远处上面的是外观呈现白色的碳酸盐岩形成于寒武纪距5.43亿年,两者之间的年代缺失大概7-8亿年。缺失的年代大概在12-14亿年前开始持续上升在滨海潮萍环境下固结成岩,形成后大概在10亿年前开始隆升,隆升后期开始下降然后开始的区域构造运动,称为晋宁运动。在此运动下经过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的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然后固结成岩形成了远处上面的灰色的石灰岩。二者之间的界面呈现一个平行不整合面。

◆沉积岩:

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沉积岩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古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主要有几个渠道,风化作用是一个主要渠道。此外,火山爆发喷射出大量的火山物质也是沉积物质的来源之一;植物和动物有机质在沉积岩中也占有一定比例。

沉积岩具有成层性、内部有化石、坚硬的特征。

◆问题:海滩沙的来源?

一、为海浪拍打海岸和海底基岩(或者礁石),侵蚀下来的砂粒(砂不过是直径2mm以下的岩石碎屑)。

二、为河流从陆地上输送进海里的砂质,例如黄河长江入海口的情形。

◆平行不整合面:

上下两套底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年代基本一致,但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期间有的剥蚀面存在。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是: ①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沉积了一套或多套沉积岩层;

②地壳发生显著上升,原来的沉积环境变为陆上剥蚀环境,经长期的风化剥蚀后,地面上形成了凹凸不平的剥蚀面,剥蚀面上分布有古风化壳及铝土矿、褐铁矿等风化残积矿产;

③地壳重新下降到水面以下接受沉积,形成新的上覆沉积岩层(其底部由于开始沉积的地形差异较大而常形成底砾岩),由于地壳基本上是整体上升和下降的,故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所以,平行不整合的出现,反映了地壳的一次显著的升降运动。

1.3波痕

点号②马鞍蹄(大峡谷底)◆节理:

节理,也称为裂隙,是岩体受力断裂后两侧岩块没有显著位移的小型断裂构造。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

节理的控制作用:

山区河谷——“V”字型峡谷

四面包围,底部平坦——“Ω”围谷 水流较缓——“U”字形峡谷

◆中国三大砂岩地貌:

丹霞地貌,张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

◆问题:岩石呈红色原因:

河流从上游携带物质到下游,越往下其携带物质的颗粒物会越来越小,到下游基本为泥沙等细小物质,其中含有二价铁离子,经构造抬升,氧化变为三价铁,而三价铁呈现红色状。

◆水,植被在风化中的作用:

水形成石柱沟壑,植被生长时会导致岩石破碎,水在岩石裂缝中预冷变为冰,随着热胀冷缩现象裂缝增大随时间推移导致岩石破碎。

◆共轭节理 :

是指岩石受剪切应力破裂形成的裂隙。能切穿岩石中的砾石、结核和岩脉等,节理面光滑平直,通常是闭合的,延长较远。剪切节理多成群出现,构成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的节理组或由两组剪切节理形成共轭的“x”型节理。

1.4共轭节理

第二天

路线二:基地——挂壁公路——王莽岭——基地 点位③

2.1挂壁公路

◆问题:岩石表面呈现黑色的原因?

土壤形成的早期,藻类菌类在枯水区死亡变黑,覆盖在岩石表面。

◆山壁直立的原因:

节理面的控制作用,碳酸盐岩下面还有着泥岩,和泥质较多的灰岩,以及含大量泥的页岩,泥质过多易受风华侵蚀,上层岩层在节理面控制下,断裂。形成直立负角度的岩壁。

◆云台地貌:

即太行山地区寒武系――奥陶系地层中形成的以“之”形长崖、线形长崖、环形长崖、台阶状长崖和瓮谷、围谷、悬沟、深切障谷为特色的滨海-浅海相碳酸岩地貌,是太行山风景资源的景观主体。

成因:25亿年以上地质演化。发生在25亿年前太古代末期的嵩阳运动,陆壳生长形成“萌地台”,形成了区内的结晶基底。中元古代,本区整体升降开始,在下降时期曾为滨海环境,接受了大量的陆源碎屑沉积,形成了温盘峪、百家岩一带的石英岩状砂岩。中生代后期,随着太平洋板块向亚洲板块的俯冲和相互作用,至早白垩纪晚期,华北板块东部大规模的带状裂陷和隆起,形成东亚型裂谷系。受此结构作用,公园内形成了裂谷背景下的峡谷群及峰墙纵横、崖墙环抱的奇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 7 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喀斯特地貌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这种现象在南欧亚德利亚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区的这种地形笼统地称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种:

1、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发生溶蚀,形成溶沟(或溶槽),原先成层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沟分开成石柱或石笋。

2、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超过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从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形成溶洞。

4、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积小,称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积大则称陷塘。

5、地下水的溶蚀与塌陷作用长期相结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桥。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在旧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云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阶段(溶沟阶段)的产物,这里的自然风光因阿诗玛姑娘的动人传说而变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则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广西境内,经常可看到这种抬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称“神女镜”或“仙女镜”。

◆溶沟和石芽:

溶沟是指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石芽指突出于溶沟之间的石脊,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云南地区的石林就是发育比较好的形态高大的石芽群,它的形成条件是厚层、质纯、产状平缓、垂直节理稀疏和湿热的气候环境

2.2.溶沟和石芽

◆峰丛峰林:

峰丛是可溶性岩受到强烈溶蚀而形成的山峰集合体。峰林是由峰丛进一步演化而形成的。当然,在新构造作用下,峰林会随着地壳的上升转化为峰丛。山峰表现为锥状、塔状、圆柱状等尖锐峰体,表面发育石芽、溶沟,山峰之间又常常有溶洞、竖井。

峰林和峰丛的区别是峰林是一个一个的不连续的没有共同底座的孤峰,而峰从是连续 的有共同的底座的岩溶山峰。

◆石漠化:

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指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石漠化地区极易发生山洪、滑坡、泥石流,加上地下岩溶发育,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几乎连年旱涝相伴;同时,石漠化山地岩石裸露率高,土壤少,贮水能力低,岩层漏水性强,极易引起缺水干旱,而大雨又会导致严重水土流失。石漠化

◆坡积物:

2.3石漠化

坡积物是残积物经水流搬运,顺坡移动堆积而成的土。即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坡积物积块状大小不一,磨圆度极差,随斜坡自上而下呈现由粗而细的分选现象。坡积物来源是附近山坡由于搬运距离比较短,其碎屑颗粒的磨圆度很差,分选性也不太好

◆陆源碎屑岩:

陆源碎屑岩,是母岩机械破碎的产物经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所形成的由碎屑颗粒和填隙物所组成的岩石

◆夷平面:

夷平面是指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

如果山地曾发生多次间歇性上升,将会形成若干个分布在不同高度的夷平面。这种多层地形是判断区域间歇性升降运动的重要标志。

◆河流阶地: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

◆差异风化:

差异风化是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差异,不同岩石的风化速度和风化程度不同。在相同的风化条件下,常常在地表形成凹凸不平的地貌现象。

如果抗风化能力不一的岩石共生在一起,则抗风化能力强的岩石突出,抗风化能力弱的凹入。

2.4差异风化

第三天

路线三:基地——瀑布——基地 点号④: 点位:瀑布

点义:观看瀑布进一步观看石英砂岩的构造。

3.1锡崖沟瀑布

◆楔形交错层理:

是一种呈楔状的交错层理。它的层系上下界面平直,但层系厚度在小范围内变化很快。各层系内细层的倾向可以同向或不同向。楔形交错层理可能是在异向流动的水动力条件下造成的,例如,在河口湾沙坝沉积及海相障壁浅滩沉积中常见此种层理。它也可能是单向水流造成的,如河流的横沙坝、纵沙坝、斜沙坝在前进途中的彼此叠覆,即可造成此种楔状交错层理。

成因:例如黄河入海,下游动力较弱,河道较为开阔,细泥沙直接流入大海,大的泥沙在上、中、下流依次进行分选(这种分选,泥沙分选性好,磨圆度高,泥沙正常堆积),当受到气候时,水流动力加强,较大的泥沙被冲入海,形

成楔形交错层理。

3.2楔形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

交错层理通常也称为斜层理。它是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纹层组成,斜层系可以彼此重叠、交错、切割的方式组合。其特点是细层理大致规则地与层间的分隔面(主层理)呈斜交的关系,上部与主层理截交,下部与主层理相切。可以利用斜层理的倾向了解沉积物的来源方向。这种层理是由沉积介质(水流及风)的流动造成的。当介质具有一定流速时,底床上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砂波,这种砂波顺流移动的结果,在陡坡加积作用一侧形成了由一系列纹层组成的斜层系。斜层系互相平行或彼切割构成不同形态的交错层理。纹层倾向表示介质流动方向。交错层理根据层系与上下界面的形状和性质通常可以分为板状交错层理,楔状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其他流水型交错层理等。其他流水型交错层理可分为:爬升波纹交错层理,羽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或风暴交错层理,风成交错层理等。

3.3交错层理

◆瀑布:

瀑布,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河流的时段内,瀑布是一种暂时性的特征,由于受瀑布的落差、水量、岩石的种类和结构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它最终会消失。有瀑布的地方,河流总是会向上游方向侵蚀,力图把高处削平,让河道趋于平缓。水流速越快,对河道、河岸的侵蚀力也就越强。河流不断瓦解瀑布的上部,让岩层破碎、跌落,于是瀑布的位置就逐渐向上游方向退缩,瀑布的落差也随之减小了。在一些情况下,瀑布的位置会因为悬崖或者陡坎被水流冲刷,而向上游方向消退;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这种侵蚀作用又倾向于向下深切,并斜切包含有瀑布的整个河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因素的任何一个或两个在起作用,瀑布就会逐渐消失虽然所有瀑布都会消亡,但同时在漫长的岁月中,也会有新的瀑布诞生。地球的地质运动,让高山、台地隆起,地层断裂和错位,这些都为新瀑布的诞生创造了条件。瀑布这种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并不会从地球上销声匿迹。

◆断层:

断层是构造运动中广泛发育的构造形态。它大小不

一、规模不等,小的不足一米,大到数百、上至千米。但都破坏了岩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在断层带上往往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沿断层线常常发育为沟谷,有时出现泉或湖泊。

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断裂构造。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伸数百千米,常由许多断层组成,可称为断裂带;小者可见于手标本。几何要素断层由断层面和断盘构成。断层面是岩块沿之发生相对位移的破裂面。断盘指断层面两侧的岩块,位于断层面之上的称为上盘,断层面之下的称为下盘,如断层面直立

通常按断层的位移性质分为:① 12 上盘相对下降的正断层。②上盘相对上升的逆断层。断层面倾角小于30°的逆断层又称冲断层。正断层和逆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均大致平行于断层面倾斜方向,故又统称为倾向滑动断层。③两盘沿断层走向作相对水平运动的平移断层,又称走向滑动断层(简称走滑断层)。

3.4断层

◆球形风化:

球形风化是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的风化过程。

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球状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

产生球形风化的条件主要有:(1)岩石具有厚层块状构造(2)发育几组交叉节理(3)岩石难于溶解

(4)岩石主要为等柱结构

3.5球形风化

实习心得总结:

为期四天的是锡崖沟地质实习眨眼间就已经结束,实习有峭壁的惊险,有盘山公路的长途跋涉,也有每天回到居住地点是的奋笔疾书和争相讨论。实习是艰苦的,但是更多的是,在面对崇山峻岭,面对地质奇观时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感慨。是面对着挂壁公路聆听着锡崖沟人民不畏艰辛,用血汗打造出一条公路的惊叹。有在身体疲惫,却抑制不住吸取知识的欲望的欣喜之情。实习更多的是快乐。

在开始学习地质学的时候,老师讲到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地质学的研究特点决定了它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推理认证。而野外考察无疑就是地质学实践的最有效的方法,即到自然界去观察、调查和测量,已取得最基础的资料,在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分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的循环过程,从而得出结论。13

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地质博物馆和实验室。当然,我们这些初学者无法达到这种高度,但是这次实践带给我们的远远不可想象。不仅巩固了上课学习的知识,更是收获了一些超出课本的知识,从“四世同堂”的地质现象,节理层理的认知,近距离观察波痕,以及各种岩石的分辨。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不时提出问题,让我们对照着眼前的现象进行解答。在老师的讲解中。我们的知识得以巩固,但是在老师的问题中我时长迷茫,这也反映出我的知识还不够扎实,根基没有打好,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要更加努力的学习专业知识,夯实基础。

经过这次实习后,再次经历起旅游景点时不会在发出“哇!好高的山”“哇!这个水好深”这种本白的感慨。而是在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时思考这些都是如何形成的。发生了什么样的地质构造,用地质人的眼光来欣赏。

这次实习,随短短四天,却加深了师生间的了解,增强了同学间的联系。事实证明困难是最能增进彼此之间联系的。而且也锻炼了同学们吃苦耐劳的能力。为同学对地质学以及自然地理增加了不一样的理解。很期待下一次的实习,加油,自己,加油我们的大自环。

篇2:锡崖沟实习报告

在夏日,总想找一处地方避暑,比如锡崖沟。

锡崖沟,掩藏在南太行的褶皱里,蹲在王莽岭的脚下,要去看它,不易,开车要穿过凶险的挂壁公路。公路挂在壁上,悬崖峭壁,车穿行在路上,狭窄逶迤,上面是洞壁,下面是绝崖。车如蛇,蜿蜒前行;人如仙,腾云驾雾。六月的山,郁郁葱葱,蓬蓬勃勃,我却不敢观赏,心提着,胆吊着。六月的阳,被山挂住,进不来,车在挂壁公路上跑着,荡不起热气;人,坐在车上,也不会冒出汗。

有锡崖人的骨骼支撑,有锡崖沟的精神立着,我总算站在了锡崖沟的眼前。时间,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看到它的那一瞬,我想到了“世外桃源”。

锡崖沟的山高耸入云,地势险峻,壁立千仞,形如刀削。眺望,满眼葱绿,这些植物透着山里汉子的蛮劲,长在北方,却是南方的模样。也见花,路的两旁,人家的墙上,大朵的月季,红红的,艳艳的,像农家妹子绽开的笑脸。

沿着路走,两旁是田,不规则,有层次。突然,看到前面有游客在地里采摘,走近,郁郁草丛里,有点点的红,似草莓,但比草莓小,一问,才知,是野生的覆盆子。尝,并不好吃,但,这过程,很田园。

房屋,是石板房,像一件件农具,散放在这里那里。也有新盖的二层小楼,石头砌墙,也素朴,接待着山外的游客。没能在锡崖沟村住一晚,很是遗憾,夜晚的锡崖沟一定会别有一番风味吧。

终于看见了沟,南北走向,垂直把山分开,谷底深邃,峭壁如屏,砂岩似朱,清泉从壁上飞流而下,似炼如布,涛声如雷,烟雾迷蒙,寒气逼人。岩石上布着的青苔,苍绿,聚满了旧光阴。发源于王莽岭南麓的清水河,穿村而过,流水淙淙,溪水潺潺,响声清脆如佩环,颜色碧翠如绿茵,沿着沟势,向着远方逶迤而去……

也有桥,老旧,有些年头了。倒是桥壁的爬山虎,密密麻麻,葱葱茏茏,一直攀沿到壁底,成了一座天然的绿墙。这座桥,被它拉着,延缓了衰老的步子。站在桥上,看水里,就是两个锡崖沟。水里的像一幅田园风景画,多了一些意蕴,多了一些飘渺。

六月的天气,热,但在这里却不觉。不由抬头望,太阳也大,也红,也刺眼,但光线被山拦截了一些;热气,被绿稀释了一些;烦躁,也被溪水冲淡了一些。这一些,不多不少,恰恰好。云,大朵大朵,棉花似的,绵羊似的,纹理清晰可辨,就飘在我的头顶,仿佛伸手就能够到。风,凉丝丝,一股一股地往我身上吹,惬意!夏季的锡崖沟,给了我春天的感觉。

在一块石头上坐下,石头干净如洗,不用担心会弄脏衣裤。前面是高耸的山,满眼的绿,后面也是,左面右面都是。几乎垂直的峭壁,如屏似嶂,把锡崖沟村紧紧抱在怀里。这个叫锡崖沟的小村庄婴儿一般,被安放在摇篮里,晒太阳,听鸟鸣。

鸟,我是先听到鸟叫,而后才看到鸟。鸟,三三两两,在空中飞翔,无拘无束,像这里的云朵一样任性,就连这叫声也清脆得很。没有了噪音的干扰,鸟的叫声听得分外真、分外清。我想,鸟过之处,晴朗的天空,留下的一定是大自然的诗行。

空气清亮,还带着草的香、泥土的味、青苔上积淀下来的气息。这种混合起来的味道,从深不见底的沟里漫起,带着地之脉息,积淀了岁月的粘稠,又被山挡着,世俗进不来,喧嚣也进不来,原汁原味的好,透透彻彻的净。心里除了纯净,什么也没有了。

山、水、鸟、瀑布,还有葱郁的绿,既有北方的粗犷,也有江南的味道,难怪,这里被称作“异类”。据说,雨雾说起就起,山风说来就来,雾来时如潮涨,从深谷里升腾,漫上山脊,氤氲在村庄里。虽无缘亲见,但,想象一下,也似身在仙境,一定有别样的感觉。

天然的`大氧吧,适合夏天来,来避暑。

沿着石板路走,两边是商铺小摊,商贩是村民,兜售的是地方特产:根雕,崖柏,串珠,手链,自制的辣酱,自酿的小酒……像路边的山花,不艳丽,却有味。我的眼被一个摊点吸引住,是几只竹篮,细篾白竹,小巧精致,有好看的花边,还有弯弯的柄,不由得去摸、去挎,友拿起手机,咔嚓咔嚓,定格成瞬间。脚上的绣花鞋,身上的民族红,配了那些手工竹篮,还真有味道。卖篮子的是位大娘,白发,布衣,满脸都是褶子,叠进了锡崖沟的许多故事,蹲在那里,分明就是一部史书。

也见一些闲坐的村民,靠着一截老墙,用闲散的目光看来来往往的游客,或者什么也不看,只闲着、坐着,晒太阳,消磨时光。时光在这里像老人,迈着小碎步,一步一步地挪着。

我也坐着,像村民一样,看太阳怎样一点点地给这条沟涂抹色彩,看这里的村民怎样过烟火日月,看时间怎样一寸寸地跨过山梁。好久了,我都没有这样闲坐了。饿了,花五元钱就可以买到一袋桃子,十几个,个大,汁多,还特甜,正宗的山桃。

坐着,看着,就不由地感叹着。锡崖沟人就像鸟嘴里含着的草籽,落在这深沟里,四面高山险峻复杂,里面的出不去,外面的也进不来,自给自足,自生自灭。可,渴望看一眼山外的心愿却一刻也没有停下来。三十年,几代人,一锤锤,一斧斧,在峭壁,在悬崖,凿开一条神奇的天路。路通了,锡崖沟终于出了一口长长的气息,这气息吸引了很多的脚步来,来看它,这个藏在沟底埋在深处的“世外桃源”。

那些陈年旧事已锈迹斑斑,如今的锡崖沟也换上了新颜。但,无论时间把它涂成什么,它骨子里永远是一件兰花对襟袄,素朴有韵;永远是一个粗瓷碗,透着老窑的光泽;也永远是一件古董,土扑扑,却很有味道。

篇3:世外桃源——锡崖沟

夕阳无限好

我们从太原出发,先取道长治,再翻过大山王莽岭,才能到达到锡崖沟,到达王莽岭时已是下午五点左右,太阳正慢慢地落入山坳,远处苍茫的山峦已看不太清,隐约间感觉群山万壑浩瀚奔腾,很有气势,而且山峰大多呈独立状。据听说王莽岭的日出非常壮观,一如泰顶,我们无缘领略其气势,但我们很幸运地赶上了日落,远处青黑色山峦此起彼伏,层层叠叠,太阳在落山之前呈现了它独特的美丽,虽然没有日出时那样壮观热烈,但也十分瑰丽。远处的山顶被夕阳照的通红发亮,霞光四射处又有雾气笼罩而稍显朦胧,天边呈现出迷人的色彩,深红,浅红,金黄,颜色柔和多变,难怪人们说最美夕阳红,那真是一种经历了激情和热烈之后的平和,是一种饱经沧桑的丰富和深邃,是一种大悟之后的平静之美,用“夕阳无限好”是最恰当不过了。可是我们想到还要去锡崖沟才能住宿,于是赶紧和美丽的落日作别。

“挂壁”公路

锡崖沟就坐落在王莽岭南面的山脚下,我们须翻过王莽岭,到山的南面下到沟底。天已擦黑,我们不敢怠慢,加紧行动,公路在山中呈“之”字形迂回,不太好走,再加上路的一侧便是悬崖,下面深不可测,我们小心翼翼,大约走了三分之二的路吧,前方开始进入隧道,隧道的顶部并不是特别光滑,看不见现代的机器开凿和用水泥涂抹的痕迹,只是清晰可见石头上斧头錾子遗留的道道印痕。纹路整齐而细密,隧道两边的石头也是如此,偶尔也有犬牙交错状的石头在某处突现,那就得分外当心了,我们一边行驶一边感叹开路的艰难。隧道里没有照明设施,但是却很亮堂,原来这条路的那一侧紧临悬崖,为了解决隧道内的照明问题,修路的人们每隔几米就把隧道靠悬崖的一侧的较薄的山壁打通,这样就有了光线的进入,隧道里就非常明亮了,当然通风,卸石的作用也起到了,这让我们着实佩服当地人的聪慧。更为钦佩的还在后头,因为山势陡峭,壁立千仞,而这条路又是依山而建,所以一路上急转弯不断,有的甚至是一百八十度,而且坡度很大,总觉着是在由上向下俯冲,再加上天已完全黑了,看不见尽头在那里,只是一味的拐弯,向下,走了大约四十分钟,好像是迂回了三层吧,好容易才看到了远处的几点灯光。我们悬着的心这才放了下来,知道已经下到了沟底了,这条路也终于走出来了。后来才知道这条路就是从1962年至1991年全锡崖沟村830口人苦战30个春秋,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上,用钢钎、铁锤凿出的7.5公里长的“挂壁”公路。据介绍,锡崖沟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它的周围有群山环绕,而山势又很险峻,坡陡难行,所以沟里人和外界罕有往来,尽管有美山好水、肥田沃土,村民也能自给自足,但还是连自己的姑娘都留不住,原因就是大山阻隔,交通闭塞,于是乎全村几代人历经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也做出了很大牺牲,才开凿出这条让人叹为观止的“挂壁”公路。我们一边感叹他们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另一方面 也议论着这的确是明智之举。与世隔绝,自我封闭必然会守旧,落后,只有扩大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才会跟上时代的脚步,无论是个人,集体,乃至整个国家莫不如此。

夜宿锡崖沟

由于去到锡崖沟已是晚七点钟,夜幕已降临,整个锡崖沟的夜景异常美丽,远处,点点灯火在风中闪烁。近前,农家小院的红灯笼映红了整个院落,旅游的人还不少,一时间,车声,人声,村民的招呼住宿的声音都搅和在一起,好不热闹。我们没有选那些位置较好的旅馆,而是跟随村里一个年轻人一直往后走,终于看到他的家了,这里没有灯笼也没有音乐,只有院子里的一盏灯在亮着,好像在招呼我们的到来。这个年轻人大约二十五六,清清瘦瘦,通过与他的交谈,得知他是中学毕业,没有考上高中,家里条件不好,于是就靠帮别人作活补贴家里,维持了几年,家里在去年给他娶了媳妇,俩人便合计着开个旅馆在旅游旺季也能再增加点收入,但由于房子位置不好,也就能住几个算几个吧。

院子里有正房和偏房,我们进了偏房,刚坐下,他媳妇从外面进来了,她圆脸大眼,身材中等,稍微显胖,属于农村好媳妇的那一类。她很憨厚地和我们打过招呼,就抱来一只猫让我家女儿玩。这时小伙子介绍说,那边几间房是有几个床位的,已经有几位客人了,为了我们一家三口方便,让我们就住他和媳妇的新房,而他则和媳妇去村头的父母家去睡觉。这时我才注意到房间正面的墙上还挂着他们的婚纱照,大红的喜字也还在侧面墙上贴着,屋内电视、影碟机、组合柜、双人床,一应俱全。我和老公在他们出去做饭的时候忍不住悄声嘀咕,这些家具大概就是通过“挂壁”公路从山外运进来的吧。晚饭我们是和主人一起吃的,南瓜稀饭,几张烙饼,还炒了一盘笨鸡蛋,另加几个煮熟的玉米,感觉真是非常的舒服。吃罢,女主人还给我们烧好一壶开水来洗漱,然后,她又拿出了他们结婚用的新被子让我们盖,我们都有点不好意思,推托着。她解释说那边客房有公用的被褥,这边就是他们自己用的,我们住这边,就当自己人招待了。看着这洁净的被褥,内心真的是好感动啊!这一夜,也许是主人的淳朴给了我们更多的坦然,也许是真的很累了,一觉就到了天亮。

酸枣和野果

第二天,我们在村民的指点下开始游览,他们向我们介绍锡崖沟的概况:全村共217户人家,830余人散居在山沟里,由于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世世代代的沟里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直到挂壁公路的修建,村里人才能走出大山,这几年又开发了旅游,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听完讲解,我们也没有请向导,就顺着村边的一条山沟往北走,开始时地势较为平坦,还有一个水塘,是山沟里的溪水积聚而成的,水塘清澈见底,背后大山倒映在水塘中,一片青绿,偶尔还能看见几条小鱼游过。因为是早晨,山里空气特别清新,又没有雾,一眼就能望得很远,到处都是树林草丛,满眼的绿色。东边太阳已经升至山顶,道道光芒投射下来,十分刺眼,而对面的天空在青山的映衬下显的格外高远,明净蔚蓝,不带一丝杂质,而那山峰也更加突兀、挺拔、巍峨。

我们沿着山沟逆行而上,沿途凡平坦处都是农民的田地,大块小块地很不均匀,庄稼大多已呈青黄色,有谷子和玉米等。村民的房屋也是三三两两分布着,大多是因地而建。我们来到一处房屋前,房门锁着,主人大概是去地里秋收了吧,屋后辟开的空地上,有用树枝搭成的帐篷一样的支架,两面晒着收割回去的豆子,是在等晒干了再用碌碡去碾。这边看完了豆子,女儿又惊叫起来,原来她发现了一大片村民自家晒的果干,那果干还没有完全干透,红红的特别诱人,于是我们悄悄地拿了几片,感觉甜中带酸,嚼起来还很带劲,好像是苹果的。女儿不住嚷着真好吃,还说她回家也要晒果干。正谈论间,我猛然抬头发现远处树木掩映中有不少红色的东西非常引人注目,我们兴奋地跑过去,一看原来是野生的酸枣,摘一个尝尝,软软的,像是熟了,但味道还是很酸,想必那在村口村民们卖的就是这种酸枣吧。我们就寻思着看再有没有其他好吃的东西,在房子右边的一块高地上是几棵果树,枝叶繁茂,黄绿的果子挂满枝头。我们摘了几个,却看见有虫子咬过的痕迹,原来是野生的,不太好吃。这时,女儿忽然一本正经说:“我断定它不会很好吃,好吃早就被人摘完了,古代不是也有个这样的故事吗?”一句话逗得我们都笑了。虽然没吃着野果,但看看这周围,房后酸枣星星点点,屋前野果重重叠叠,远处小溪潺潺流淌,院中蝴蝶翩翩起舞,真个是美丽如画的地方,于是我们开玩笑说,在完成了所谓的事业责任之后,选这一处来安度晚年,也来体会一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乐趣。

山清水秀地

我们沿着山沟一直向北,见有清澈的小溪由北向南流下来,由于地势较为低洼,溪水并不很急,每到宽阔处便蔓延开来。水清请亮亮,没有一丝的泥沙,水底的石子清晰可见,而水中的黄的,红的,绿的树叶像一只只小船静静地随水流飘向下游,回头望望,两边的房屋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掩映,只能依稀看见屋顶上的石板。这时,已近中午,远处红蓝绿各种色彩交相辉映,而且都是那么的明净,鲜亮,清透,想到把这美景画下来该多好啊!正想着,前面传来了一阵喧闹,原来是哪个美术学校户外写生的同学们走过来了,她们都提着作画的工具箱,背着画夹,兴高采烈,大概都是满载而归吧。

篇4:锡崖沟 太行之巅的“最美”延续

山西兰花王莽岭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地理位置: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古郊乡

推荐理由:

千百年来这里与世隔绝,贫穷落后,鲜为人知;山清水秀却留不住自己的姑娘,固守着一成不变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太行山人倔强的性格,赋予了他们不甘闭塞的顽强,艰苦奋斗几十年,他们用双手在悬崖绝壁上“抠”出一条挂在云端的天路,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诠释了“当代愚公”的含义。如今,这里已成为一个升华启迪艰苦奋斗精神的源泉和旅游环境优美的“世外桃源”。它就是以“当代愚公”、“筑路精神”蜚声寰宇的山西省陵川县锡崖沟村。

锡崖沟村坐落于太行山南巅的国家4A级景区王莽岭脚下,县志称:东有马东岭之屏障,西有桦山之阻隔,北有王莽岭之险峰,南有青峰巍之对峙,四山夹隙之地称曰锡崖沟,是一个天然的太行民俗村。

锡崖沟的美,美在天赐的自然美景,兼南蓄北,灵秀豪迈;更美在人民创造的伟大精神仍然在发挥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人间奇迹,挂壁公路

如果说大山赋予了锡崖沟天然的美,那么挂于大山悬崖绝壁之上的一条平坦公路更体现了锡崖沟人的美。

自古以来锡崖沟,因周围地势险要,几乎与外界没有交通,沟里人自给自足,自生自灭。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沟里不甘闭塞,为走出大山,走进文明,向大山宣战。从1962年到1991年苦战30春秋,全村900口人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义务投工12.3万个,动用土方23万立方米,架设石桥3座,靠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头上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悬崖峭壁上,用钢钎、铁锤开凿出一条7.5公里长的隧道公路,用生命和鲜血铸造了一座时代丰碑,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抗争的英雄壮歌。毛泽东同志名言中“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的真谛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先后拍摄的《路》、《沟里人》、《走出大山》三部电视剧,被称为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

北国江南,世外桃源

当人们惊叹凿路之壮举的同时,还发现这里也是一个世外桃源。锡崖沟低于四周峭壁近千米,如同“井底”。沟内地势平坦,沿围壁多有山坡缓下,面积约15平方公里,气候温暖,溪流如网。发源于村北王莽岭南麓的一条清水河,从峭壁间飞流直下,借地势蓄成一个大潭,潭水漫流成河,由北向南穿村而过。村正中,平地之间有一南北走向的岩石裂缝,形成深涧,宽处约30米,窄处仅3米左右,涧深100多米,河流至此跌入其间,终年涛声如雷。临峡俯视,寒气上逼,涧底波浪相撞于岩壁,白雾腾腾。壁崖间多有泉瀑飞流,汇聚峡底,蔚为壮观。

沟内居民或依山傍水,或临崖跨涧,时聚时散,全村800多口人,分散在18个居住点,村内建筑皆用石材,石屋、石桥、石径、石桌,古朴且“野”味浓郁。独特的地形环境使这里气候湿润,植被茂密,南北方植物均可在此生长。四周峭壁,村中深涧随处可见苍松翠柏横生倒挂,湖旁溪边,杨柳茂密。沟内地形缓起缓落,田连阡陌,梯田如带,一派南国田园风光。观光、休闲、写生、摄影者络绎不绝。

地质奇观,四世同堂

锡崖沟村本身就是悬在太行山上的一个大峡谷,而村庄的中间地带,又有一条豁然天成宽仅十几米,深达百米以上又窄又深的红石深涧,而且形成了一个“n”字型瀑布群,地质学上称其为“障谷”。这条障谷,两壁岩石呈红色,肌理横竖清晰,沟壁垂直内斜,地质学上把这种峡谷中又套障谷的现象称为“谷中谷”。从障谷的底部到峡谷的山峰顶部,有800米之差,露出四个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地质遗迹。从下往上看,第一层是25亿年前由岩浆喷发流动形成的片麻岩,第二层是18亿年前由海洋沙滩演变而来的硅化角砾岩带,第三层是6亿年前由海底软泥形成的寒武系镘头页岩,第四层是73万年至240万年间由山洪冲积形成的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质学上的“四世同堂”,使人们在欣赏美丽风光的同时,还可以观看地壳运动的实物资料,增长地质科普知识。在旅游开发中,兰花王莽岭公司又请黄河水利专家勘查设计,充分利用这里的水资源,建设一个30米宽且非常壮观的瀑布,并在上游分段打坝形成几万平方米的水面,将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可以观瀑、垂钓、游泳、划船的水上乐园。

锡崖沟村,一个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太行小村,却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成为一种精神、一种象征、一种标志,锡崖沟精神,就是顽强不屈,就是艰苦拼搏,就是奋发图强。更没有想到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在发展旅游,兴农富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这种精神更加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山水富有生命,旅游蕴含精神,一个中国北方最美、最生态、最具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小镇在太行之巅熠熠生辉,延续美丽。

资讯补给站

锡崖沟已被国家13部委联合命名为“中国红色精品旅游示范点”,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和德育教育基地”,是国家级地质公园和省级森林公园。

上一篇:预则立议论文作文下一篇:赤色小子的读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