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雇佣优秀合同

2024-04-20

劳动雇佣优秀合同(共8篇)

篇1:劳动雇佣优秀合同

按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发〔XX〕11号)的规定,劳务合同纠纷是放在“第四部分、债权纠纷”中之“合同纠纷”中之“劳务(雇佣)合同纠纷”,而劳动纠纷时放在“第六部分、劳动争议人事争议”中之“劳动争议”,这就需要在司法实务中区分什么是劳务(雇佣)合同,什么是劳动合同。

二、雇佣、劳务与劳动合同的含义

(一)雇佣合同

雇佣,是指当事人约定,一方于一定或不定期限内为他方服劳务,他方给付报酬的契约[1]。按照梁慧星教授主持的民法典专家建议稿中的定义,“雇佣合同是受雇人向雇佣人提供劳务,雇佣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482条,《瑞士债务法》第319条第一项,《德国民法》第611条,《日本民法》第623条,都对雇佣合同作出了规定。

由于存在反剥削的思想等原因,我国民法没有正式定义雇佣合同的概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涉及雇佣合同纠纷时的诉讼主体、民事案由及赔偿原则进行了规定。

(二)劳务合同

劳务合同虽然在实务中经常提及,但在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中没有规定。一般认为劳务是指以活动形式提供给社会的服务,通常表现为一种活劳动形态劳务关系[2]。广义的劳务合同包括合同法中以提供劳务为标的的有名合同、消费服务合同及雇佣合同等,比如王全兴教授就认为“劳务合同是一种以劳务为标的合同类型,它包括承揽合同、基本建设承包合同、运输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委托合同、信托合同和居间合同等”。而狭义的劳务合同只包括雇佣合同。

(三)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XX]12号)从另外一方面提出了劳动关系成立的要件:

(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四)雇佣、劳务、劳动合同之间的关系

雇佣、劳务、劳动合同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劳动合同是在17世纪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较为发达时从雇佣合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广义上的雇佣合同包括劳动合同。该观点为包容说。

(2)一种观点取广义的劳务合同含义,劳务合同包括承揽合同、基本建设承包合同、运输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委托合同、信托合同、居间合同、消费服务合同以及雇佣合同等以提供劳务为标的的合同。但是由于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规范,所以劳务合同不包括劳动合同。

(3)一种观点取狭义的劳务合同含义,把雇佣合同等同于劳务合同,如《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把雇佣和劳务合同等同,归为一类案由“劳务(雇佣)合同纠纷”,把劳动合同和劳务(雇佣)合同并列。该观点为并列说。

(五)总结

由于我国法律条文和司法解释中没有明确定义劳务合同(关系),且劳务合同(关系)的含义过于宽泛和模糊(按上述第二种观点即一些学者的说法,提出劳务合同是为了与劳动合同区别,但是由于劳务合同包括的承揽合同、基本建设承包合同、运输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委托合同、居间合同为有名合同,可由《合同法》规范,信托合同可由《信托法》规范,而消费服务合同可由《合同法》和《消费者权益保***》规范,只有除这些以外的劳务提供才涉及雇佣合同,这样看来只要明确雇佣合同和劳动合同的区别就足矣,没有必要再提出劳务合同从而增加概念的混乱。),本文以下内容也不再单独采用劳务合同(关系)概念,而是采用上述第三种观点即将劳务合同等同于雇佣合同,将劳务(雇佣)合同与劳动合同看做是并列关系。

篇2:劳动雇佣优秀合同

住所:

乙方(劳动者): 性别: 籍贯

身份证号码: 家庭电话:

现居住地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宁波市劳动合同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经双方平等协商,订立本合同。

一、劳动合同期限

劳动合同期限为五年,即自20xx年3月1日起至20xx年2月28日止。其中试用期限为三个月。

二、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1、甲方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乙方在 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保质保量完成甲方交付的工作任务。

2、合同期内,因生产需要或乙方不能胜任原工作,甲方可以调整乙方的工作岗位(工种),乙方无正当理由应当服从。

3、乙方的工作地点在甲方住所地

三、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1、工作时间:乙方的工作时间为长白班。但有夜间值班或其它需要的,乙方必须出勤。

2、休息休假: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如有加班需要,乙方愿意服从甲方的安排。

四、乙方的劳动报酬

1、本合同所指劳动报酬是指乙方应得的税前月劳动报酬总额,超过计税工资额度时,甲方行使政府委托的代扣代缴权利。

2、乙方的薪酬实行月薪制,计酬工作日基数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乙方的薪酬结构由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等组成。

4、乙方的基本工资不低于奉化市最低工资标准。

5、乙方的加班加点工资按公同的有关规定执行。

6、乙方的奖金由甲方根据乙方的工作表现和企业经营效益,经考核后按月核定。

7、乙方工资计算方式为:□计件、计时(试用期工资每月为资每月为 2800元)。

8、薪酬发放日为次月10号。甲方支付工资方式为:

(1)银行支付  (2)现金支付 □

9、甲方在合同期内,为乙方调增(减)的月工资为本合同规定的工资。

10、乙方变动工作岗位(工种)的,其工资、奖金相应调整。调整后的工资、奖金适用新工作岗位(工种)的薪酬标准。

五、社会保险和福利

1、社会保险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2、乙方病、伤和各种假期等保险福利待遇,均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甲方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执行。

六、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

1、甲方已告知乙方:乙方从事的工作可能有一定的职业危害,乙方在工作中应特别重视安全防护,防止职业危害。

2、双方都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劳动卫生等规定。甲方应为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设施、设备和劳动防护用品及其他劳动保护条件。

3、乙方应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操作规程和甲方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七、教育与培训

1、甲方应根据生产和工作的需要,统筹安排乙方的教育与培训,包括生产原理、操作技能、职业危害防护知识等。

2、甲方根据需要送乙方去外单位参加专项收费培训的,由双方另行签订培训协议。

八、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

1、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和续订,按《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2、乙方提前解除合同的,必须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甲方并办妥相关工作移交手续,不 得即辞即走;否则,按违约论处,造成甲方经济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其违约金和赔偿金,甲方可在应付给乙方的劳动报酬中扣除。

九、双方需要约定的其他事项

1、甲方已告知乙方,乙方在职期间从工作中所获知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包括工艺流程、操作规程、控制参数、配方、设备图纸等;商业信息包括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等)是甲方的商业秘密。乙方有保守甲方商业秘密的义务,必须遵守甲方制定的商业秘密保密规定;如有违反,乙方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人民币20万元;造成损失的,尚应承担赔偿责任。

2、乙方向甲方承诺:在本合同签署之前,乙方与其它任何用人单位没有尚未解除或终止的劳动合同,也没有任何尚有效力的商业秘密保密合同和竞业限制合同。

3、乙方在工作中因故意或过失而给甲方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其赔偿金在甲方应付乙方的劳动报酬中扣除。

十、其它

本合同履行中发生劳动争议,可在六十日内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章) 乙方:(签名)

合同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声明:

1、本合同的生效文本,本人已于本合同签署之时执收。

2、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容本人已知悉。

签名:

篇3:劳动雇佣优秀合同

关键词:非正式员工,劳动合同法

一、引言

在我国, 很多企业在劳动合同的签订方面存在着不规范的行为, 很少有企业和员工签订较长期的合同, 《劳动合同法》从法律的角度, 限制了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务派遣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现在我国的劳务派遣形式多样, 但是仍然存在着种种不规范。《劳动合同法》首次从法律的角度对劳务派遣进行了规制。随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非全日制用工成为当前一种灵活雇佣的形式, 《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做了明确定义和规范。

二、有关劳务派遣的规定

目前我国劳务派遣发展迅速, 但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情形较为普遍。考虑到劳务派遣涉及到三方的权利义务, 《劳动合同法》设专节进行了规范。

第一, 规定设立劳务派遣公司注册资金不得少于50万元, 资金应当一次到位。同时明确劳务派遣单位必须与被派遣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 并承担用人单位的义务, 且必须签订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无工作期间支付最低工资等, 加大劳务派遣单位的责任, 促使劳务派遣市场的合理化和规范化。

第二, 针对劳务派遣单位、用工单位责任不清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几项措施:一是规定用工单位必须履行的义务, 包括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 告知工作要求和劳动报酬, 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福利待遇, 进行岗位培训, 实行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二是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应订立劳务派遣协议, 约定派遣岗位和人员数量、派遣期限、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险、违约责任等。三是给被派遣劳动者造成损害的, 劳务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四是规定了被派遣劳动者一些权利, 包括要求同工同酬的权利、工资正常调整的权利、对劳务派遣协议的知情权、工资不被克扣的权利、参加或者组织工会的权利等。

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了劳动合同应当具备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的条款。这说明劳务派遣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的时候, 应该在合同中写明工作地点工作内容等, 那么就意味着劳务派遣单位应该在与劳动者签订合同之前就与企业签订了协议。但是却没有指出现在存在的先招募大量的劳动者后, 再与企业签订用工合同的劳务派遣单位的行为是不是属于劳务派遣。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两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按月支付劳动报酬, 在无工作期间需支付不得低于劳务派遣单位所在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也就是说劳务派遣单位很可能与企业签订的是一年的用工协议, 但它却需要与劳动者签订为期两年的合同, 当劳务派遣单位与企业的协议到期后, 剩下一年的时间就需要劳务派遣单位向劳动者支付薪酬。可见国家出台劳动合同法的目的之一就是减少失业率, 使得尽可能多的劳动者有最低工资。然而这有可能伤及劳务派遣单位的利益, 所以其实施难度非常大。也许等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以后, 劳务派遣单位就不复存在了。

同时劳动合同法还规定连续订立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后续订的,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这就意味着, 劳务派遣机构与劳动者签订两次两年期限的合同后, 就需要订立无固定期限合同。那么在劳动者的劳动生涯中, 如果劳务派遣机构没有派遣任务, 他就需要支付劳动者的薪酬。由于劳务派遣规模较大, 巨额的薪酬它必然不会承担。也许将来劳务派遣单位会彻底的消失, 但是非正式就业的普遍化需要中介机构, 将来的劳务派遣将以外包机构等其他形式出现。

劳动合同法规定用工企业需要向劳动者支付加班费、绩效奖金, 提供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福利待遇。很多企业使用非正式员工的最大原因就是节约劳动力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将促使企业雇佣正式员工以节约成本。这样非正式员工利益不仅得不到保护, 反而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又或者, 这一个规定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得不到有效实施。

三、有关短期契约工的规定

现在的研究一般将非正式员工分为三类, 合同在一年以内、劳务派遣工、非全日制用工。对于合同在一年以内的短期契约员工, 《劳动合同法》并未有明确的规定。

在雇用短期契约形式的非正式员工方面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时也经常采用劳动合同一年一签的旧观念, 以往企业在管理中, 为了实现劳动关系的短期效益, 减少用人成本和避免用工管理的不便, 在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上一般采取一年一签的方式。但《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生效执行后, 企业要慎重使用一年一签的方式。

《劳动合同法》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 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 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外,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的;用人单位初次施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时, 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且劳动者没有可以被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情形, 续订劳动合同的。

所以, 企业在延用一年一签劳动合同的管理方式, 势必在平衡角度上将企业置于被动。因此, 改变劳动合同一年一签的旧观念, 探索中长期用工思路是企业当前的战略要求。

四、有关非全日制用工的规定

近年来, 以小时工为主要形式的非全日制用工发展较快。这一用工形式突破了传统的全日制用工模式, 适应了用人单位灵活用工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的需要, 成为促进就业的重要途径。为了规范用人单位非全日制用工行为,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非全日制就业健康发展, 劳动保障部于2003年发布了《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的意见》 (劳社部发[2003]12号) 。《劳动合同法》在总结这一政策执行情况的基础上, 从法律层面上对非全日制用工做出特别规范。

(一) 非全日制用工定义

所谓非全日制用工,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68条的规定, 定义为: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 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这种方式主要是指钟点工以及一些兼职工作, 非全日制用工方式也是很普遍的。

(二) 非全日制用工签订书面合同情况

对于全日制用工的, 用人单位必须和劳动者签署书面的劳动合同, 否则, 将会受到支付双倍工资等严厉的惩罚。对于非全日制用工方式, 劳动合同法第69条明确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方式可以不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 这也是与其短期性、即时结清性以及相对简单性的特点相符合的。在这种用工方式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主要是工资支付关系, 权利义务较为简单, 而且一般的履行期限可能只是几天的时间, 因此, 允许双方订立口头协议, 只要双方协商一致后, 无须签署书面的劳动合同。从劳动者维权的角度讲, 如果条件许可, 应尽量签署书面的劳动合同。

(三) 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在多家单位同时工作的情况

对于和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 在其和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未依法终止、解除之前, 不得再和其他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 这属于工作关系的排他性。

但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则与此相反, 享有和多家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权利, 这个规定也是和非全日制用工方式的特点相符合的。当然,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上述权利也并非毫无限制的, 其必须保证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

(四) 非全日制用工的工资支付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的方式下, 主要是按照小时数计算工资, 当然双方也可以约定按周、按月或按工作量计算工资。不论是小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 具体数额双方协商确定, 但按照劳动合同法第72条的规定, 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非按小时计算工资, 可以类推出相应的小时工资加以比较。工资结算可以每天即时结清, 也可以约定每周一结, 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这一规定的提出解决了现实生活中有关在校大学生、离退休人员的用工, 是否受最低小时工资标准的约束的问题。根据劳动部1995年制订的《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规定“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 不视为就业, 未建立劳动关系, 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一直以来认为大学生兼职不受劳动法调整, 对于其报酬可以双方约定, 不受最低工资标准的约束。离退休人员在实践中, 也一直是按劳务关系处理。在新法实施后, 上述情形用工, 也应受到本法的约束和保障。

(五) 非全日制用工试用期的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由于履行期限相对较短, 因此, 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 非全日制用工不存在试用期, 即使双方做了试用期的约定, 也是无效的, 一律按照正常用工期看待。

劳动合同的试用期, 是指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的, 劳动关系还处于非正式状态,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是否适合自己的要求进行了解的期限。一般而言,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劳动报酬往往低于劳动合同中约定对同一岗位的工资, 以致于很多单位把试用人员当成廉价劳动力, 甚至利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相对容易的特点, 频繁地更换试用人员, 加重了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 也增加了劳动者的经济负担。非全日制用工本来就属于灵活用工形式, 劳动关系的不确定性比全日制用工要强, 而且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收入也往往低于全日制职工, 所以更应该严格控制试用期来加强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保护。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约定了试用期的,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 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 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 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 按已经履行的试用期的期限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六)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关系的终止情况

非全日制用工具有灵活性, 这也是和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相对简单的权利义务相对应的。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 无需提前通知。而且在非全日制用工状态下用人单位提出终止的无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这有别于全日制用工。

本法是第一次用法律形式确定非全日制用工, 较其他国家的定义, 本法界定标准较严。非全日制用工是与全日制用工相对的概念, 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 但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趋势, 劳动合同法针对其特点设专节做了相应的规定。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提出终止用工, 终止用工应该通知另一方。书面通知、口头通知均可。任何一方提出终止用工都不用向对方支付经济补偿。为了更好地利用非全日制用工的灵活性, 从而促进就业, 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终止做出了比全日制用工更为宽松的规定。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法所指的“终止用工”既包括因劳动合同期届满而导致的终止, 也包括劳动合同期没有届满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

五、结论

国家立法机构本着减少失业率, 规范就业市场的目的, 出台了《劳动合同法》, 这是对我国立法制度的一个补充。但是国家立法机构还需要对其进行更好的补充解释, 各地方政府也需要出台严密严格的实施细则来保证它的实施, 执法机构应该进行严格的监管, 同时这更离不开企业的配合。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正式开始实施, 我们希望能够看到这部法律很好的实施, 真正的解决了非正式员工雇用中的许多不合理的现象, 规范非正规就业, 更好的保护非正式员工的权益。

参考文献

[1]、蔡博全.国内人力派遣业制度运作及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之探讨——以美国相关产业为对比[D].台湾中央大学, 2000.

[2]、栗誉丹, 李颖婷.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7 (8) .

篇4: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之差异性

【关键词】劳动合同;雇佣合同;用工制度

一、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存在差异性

我国《劳动法》第16条将劳动合同定义为:"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因此,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法律形式,是组织社会劳动、合理配制劳动力资源、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这一条款,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有义务完成用人单位的生产任务、工作任务,并有义务遵守劳动纪律和内部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则有义务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劳动保护及保险、福利等待遇。雇佣合同即"雇佣契约",是当事人一方(受雇者)向对方(雇主)提供劳动力以从事某种工作、由对方提供劳动条件和劳动报酬的协议(或契约)。由于劳动合同在表象上同雇佣合同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便为此合同与彼合同的正确界定增加了难度。因此,明确两者的具体差异性,无疑会对劳动者大有裨益。

二、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差异性的具体体现

(1)合同双方的从属关系不同。我国《劳动法》上的劳动合同,则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在对他方存有从属关系的前提下,向他方提供职业上的劳动力,而对方给付报酬的合同,其特点在于当事人双方存在着特殊的从属关系,即身份上的从属性。因此,劳动合同更强调一方的有偿劳务的给付是在服从另一方的情形下进行的,这种从属关系常因特殊的理由而成立。而雇佣合同是一方给付劳动,另一方给付报酬的合同。其纯为独立的两个经济者之间的经济价值的交换,雇主与雇员之间不存在从属关系,当事人之间是彼此独立的。(2)合同的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具有特定性,一方是用人单位;另一方是劳动者,根据有关劳动法规,用人单位包括中国境内的企业、中国境内的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雇佣合同的主体则主要为自然人。(3)合同调整的对象不同。劳动合同调整的是职业劳动关系,而雇佣合同调整的是非职业的劳动关系。正确区分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对当事人的保护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4)解决纠纷所适用的程序不同。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如果是因劳动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当事人必须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一方可向人民法院起诉,就是说仲裁是人民法院受理劳动合同争议的前置程序,而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6个月。因雇佣合同的履行发生的纠纷,当事人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其权利受到保护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两年。(5)受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劳动合同中,国家常以法律强制性规范规定劳动合同的某些条款,干预合同的内容的确定。而雇佣合同的当事人在合同条款的约定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协商的余地,除非雇佣合同违反法律、法规的强行性规定,否则,当事人可基于合同自由原则对合同条款充分协商。(6)处理争议适用的法律不同。当事人因劳动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的,法院处理此类纠纷所适用的法律是《劳动法》,只有在《劳动法》对有关问题未规定的情况下,方可适用《民法通则》。而当事人因雇佣合同的履行发生纠纷的,法院处理此类纠纷所适用的法律是《民法通则》。(7)责任后果不同。因劳动合同不履行所产生的责任不仅有民事责任,还有行政责任。因雇佣合同不履行所产生的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8)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不同。劳动合同的履行体现着国家对合同的干预,为了保护劳动者,《劳动法》强加给用人单位以过多的义务:必须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大病统筹、失业保险。这是用人单位必须履行的法定义务,不得由当事人协商变更。而雇佣合同的雇主则无义务为雇员缴纳养老保险、大病统簿、失业保险。

三、签订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应注意的事项

1.签订劳动合同应注意的事项。(1)签订合同要知法。劳动合同是约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行为及处理今后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劳动合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劳动者有一定的法律常识,所以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之前最好先了解一下有哪些法律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2)合同形式、内容要合法。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劳动合同,首先签订合同的程序应符合法律规定,并且应当用书面的形式予以确认,合同至少应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求职者应妥善保管自己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的内容上,求职者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备产生法律约束力的条件,包括用人单位应是依法成立的劳动组织,能够依法支付工资、缴纳社会保险费、提供劳动保护条件,并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等。(3)合同细节要审查。劳动合同主要应审查下列内容:一是劳动合同期限;二是工作内容;三是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四是劳动报酬;五是劳动纪律;六是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七是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要仔细阅读关于相关岗位的工作说明书、岗位责任制、劳动纪律、工资支付规定、绩效考核制度、劳动合同管理细则和有关规章制度,做到心中有数。

篇5:劳动雇佣合同

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国家有关规定,甲、乙双方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制定以下协议:

一、甲方聘用乙方在______安置房二期_______项目施工现场做_______职务,在该项目在甲方指定负责人的具体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聘用时间为20xx年2月15日至20xx年2月15日为止,如因工作需要,中途甲方也可以将其另调它处工作,乙方必须服从甲方的工作分配,在聘用施工期间年薪按_____元人民币(包括一切费用在内),平时支出生活费20xx元/月,根据完成工作业绩,有奖、有罚(项目部有明细)剩余款项聘用到期一次付清。

三、甲方职责:甲方在乙方上岗前对乙方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思想教育和业务指导培训,在施工现场必须按照国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规定,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使其业务技术不断提高,甲方必须认真履行本合同约定的内容,按时支付生活费,乙方伙食和手机费由甲方提供。

四、乙方职责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服从甲方领导,严格执行甲方及项目部的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完成分配任务,否则甲方有权辞退,并按出勤月基本工资70%结算解聘,与甲方不存在任何关系;

2、因工作失职未按正常操作,未按甲方要求违反甲方制度,给工程质量、安全甲方造成损失的,自愿接受处罚和赔偿经济损失及承担法律责任;

3、如因工作安排不当,管理不善,致使现场混乱,材料浪费,工期延误,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

4、乙方必须按照甲方要求坚持每天考勤制度,每月出勤不低于28天,如外出必须经过甲方项目部的负责人签字批准,否则出现一切后果由乙方自负;

5、会计、印章、劳务、材料员,因非正常工作操作程序造成损失、失误、错帐的负责全额赔偿;

6、资料员未按正常工作要求进行资料保管,造成资料丢失和损失的,按该份资料价值赔偿。

五、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生效。

六、乙方郑重承诺:服从甲方安排,遵守项目部各项规章制度及薪酬,全心全意为项目部工作。

甲方:

乙方:

篇6:劳动雇佣合同

(一)甲方安排乙方每日工作时间为 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为 天。甲方由于工作需要,经与乙方协商后可以延长一定的工作时间,甲方延长乙方工作时间的,依法安排乙方同等时间补休或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二)以下情况甲方延长工作时间不受本合同及法律限制:

1、发生自然灾害、事故或者因其他原因,威胁劳动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需要紧急处理的;

2、生产设备、交通运输线路、公共设施发生故障,影响生产和公众利益,必须及时抢修的;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劳动报酬

(一)乙方试用期的工资标准为 ________元/月。(此工资已含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等)

(二)乙方试用期满后,甲方根据本单位的工资制度,确定乙方实行以下第________种工资形式:

1、计时工资。转正后工资为_________元/月,如甲方的工资制度发生变化或乙方的工作岗位变动,按新的工资标准确定。

2、计件工资。劳动产品单价标准为_________元/件。

3、其他工资形式。具体约定如下:

(三)甲方在代扣代缴乙方依法应当交纳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和其他费后,不迟于下个月的月底以银行信用卡或其他可行方式支付乙方的当月劳动报酬,如遇法定节假日,发薪日则相应顺延。

第五条 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

(一)凡被我公司招聘的员工,凭本人有效合法证件,公司为其办理工伤保险;通过考核成为公司正式员工的,公司将按国家规定的比例为其缴纳养老保险金。

(二)乙方的公休假、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女工孕期、产期、哺乳期待遇以及解除(终止)劳动合同时乙方经济补偿金发放等,均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甲方依法制定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 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

(一)甲方依法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作为合同附件向乙方提前公示,签订本合同,视为乙方已阅读甲方的公示,并理解和接受甲方各项规章制度。

(二)乙方应遵守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甲方的领导、管理和指挥,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三)乙方违反劳动纪律,甲方可依据本单位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理、行政处分、经济处罚等,直至解除本合同。

第七条 劳动合同的解除、终止、续订

(一)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随时解除本合同:

1、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因乙方未能在30天内提供其被录用的相关资料,至使甲方无法办理录用及社会保险缴纳手续的。

3、乙方被查实在应聘时向甲方提供的其个人资料是虚假的,包括但不限于:离职证明、身份证明、户籍证明、学历证明、体检证明等是虚假或伪造的;应聘前患有精神病、传染性疾病及其它严重影响工作的疾病而在应聘时未声明的;应聘前曾受到其它单位记过、留厂察看、开除或除名等严重处分、或者有吸毒等劣迹而在应聘时未声明的;应聘前曾被劳动教养、拘役或者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在应聘时未声明的等。

4、严重违反甲方的劳动纪律、员工手册或规章制度。

5、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甲方利益造成5000元(含)以上重大损害的。

6、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甲方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达损失5000元以上的,或者经甲方提出,拒不改正的。

7、乙方是驾驶员的,因其自身原因,其营运服务的证、照被吊扣或失效15天(含)以上的或因乙方发生同等以上(含同等)行车(客尚)死亡事故或次责以上(含次责)特大行车(客伤)事故或物损三万元以上的,甲方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8、乙方系特种作业人员的,因其自身原因违章作业或造成物损5千元以上事故的,除给予经济处罚或处分外,甲方还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9、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甲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10、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劳动教养、公安机关收容教育的。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乙方可以随时解除本合同:

1、甲方不按照本合同规定未及时足额向乙方支付劳动报酬;

2、甲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侵犯乙方合法权益的;

3、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

(三)乙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甲方可以解除合同,辞退乙方,但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乙方:

1、乙方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甲方另行安排的其它工作的。

2、乙方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并拒不服从甲方的工作安排和劳动管理的。

3、甲方因兼并、分立、合资、转(改)制、企业转产、技术革新、经营方式调整、防治污染搬迁等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或乙方的生产、工作岗位消失,致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4、甲方的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5、依据合同第二十九条规定不能就变更合同达成协议的。

(四)经双方协议解除合同的,提出解除合同的任何一方,必须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对方,经对方同意后方可办理解除合同手续,否则以违约论处。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本合同即行终止, 双方办理终止劳动合同手续:

1、本合同期满的;

2、乙方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

3、乙方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或者宣告失踪的;

4、甲方被依法宣告破产的;

5、甲方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者甲方决定提前解散的;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六)本合同期满后,双方仍存在劳动关系的,甲方应与乙方及时补签或续订劳动合同。若甲乙双方就补签或续订合同问题无法达成一致而继续存在劳动关系的,视同合同延续,在视同延续期限_______月内,双方仍未签订新劳动合同,则视同甲乙双方自愿解除劳动关系。如乙方符合续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甲方应与其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七)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出现法定终止条件,本合同终止。

第八条 违约责任

(一)甲乙双方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给对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具体赔偿金额根据违约方的责任大小和给守约方造成的经济损失情况而定。

(二)乙方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和甲方规章制度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事项,给甲方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甲方直接经济损失,违约金,及甲方为其支付的培训费和招收录用费等。情节严重的,追究法律责任。

(三)乙方在合同期内,若未按本合同规定向甲方书面提出解除合同而自行离开甲方公司,甲方有权向乙方要求承担赔偿,赔偿金额包括直接扣除余留的全部工资和因空缺岗位而暂无人替代的损失。

第九条 保密协议

(一)乙方在甲方就职期间获取的文件、资料、稿件、表格等业务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有关客户名单、合作目的、价格、营业额、营销、员工薪酬,无论是口头、书面的或是电脑文件形式的,无论是客户的或是本公司的均属甲方商业秘密。乙方必须遵守保密规定,不得向外透露;并绝对禁止使用这些商业秘密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利,违反本规定乙方需须赔偿甲方一切经济损失。

第十条 兼职条款

(一)本合同期内,乙方 在 所有 / 仅限于业务相同或类似或有竞争冲突的 机构兼职;如可以,不得挤占本合同约定工作时间,影响本合同约定工作任务。同时乙方必须向甲方提供兼职单位相关信息情况。违反本规定乙方须赔偿甲方一切经济损失。

第十一条 竞业条款

(一)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乙方应把所有的有关商业秘密的资料移交甲方,同时承担不向外泄露商业秘密的义务,并保证在两年内不从事与甲方商业秘密有关的工作,且不在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争。

(二)在保密合同期内,甲方每月支付给乙方_________元作为经济补偿。乙方违反竞争竞业限制约定的,除赔偿因此给甲方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以外,还应当向甲方支付违约金,数额为甲方己经支付给乙方经济补偿数额的两倍。 第十二条 劳动争议的处理

(一)甲方与乙方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也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不服的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甲方与乙方发生劳动争议期间,不影响劳动工作关系的存续,若涉及到影响到劳动工作关系的存续,双方须妥善处理劳动工作的交接,甲方不得有恶意处分、惩罚乙方行为,乙方不得有故意损害企业行为。

第十三条 其他事项

乙方在合同期内,属其岗位职务行为或主要利用甲方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产生的所有专利、版权和其他知识产权归甲方所有,乙方无权进行商业处理。

第十四条 附则

(一)劳动合同一式___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二)甲方的规章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员工手册、岗位职责、培训协议、保密协议、安全准则等)均属合同的主要附件,其效力与合同条款同等。

合同生效前双方签订的任何《劳动合同》自合同签订之日其自动失效,其他之前签订的相关协议文本(包括但不限于《保密协议》、《培训协议》、《竞业限制协议》的规定与合同不一致的,以合同为准。

(三)本合同自双方签署之日起生效。

甲 方:(签章) 乙 方:(签章) 时 间: 时 间:

看过劳动雇佣合同的人还看了:

1.劳务雇佣合同样本3篇

2.劳务雇佣合同样本4篇

3.劳务雇佣合同模板3篇

4.简单雇佣合同范本3篇

5.标准雇佣合同格式范本3篇

6.标准雇佣协议格式范本3篇

7.雇佣劳动合同范本

8.单位员工雇佣合同范本3篇

篇7:浅析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

劳动合同与雇用合同、劳务合同在实践中较易混淆。笔者以多年从事劳动争议纠纷的实践出发,结合具体案例和相关法律规定,试总结劳动合同与其他两种合同的区别,为正确处理相关案件提供思路。

案例:某甲长期为一商店运送货物挣取劳务费。一日,某甲因有事临时让某乙代其为商店运送货物,每日支付劳动报酬80元。谁知,某乙在第二次运送货物途中遭遇不幸身亡。肇事车辆逃逸,查无下落。某乙家人要求某甲与商店老板共同赔偿因某乙死亡造成的损失,双方为此发生纠纷,某乙家人以某乙与某甲和商店之间具有劳动合同关系要求按工伤处理为由,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某乙死亡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来承担及其家人能否向劳动仲裁委主张权利,涉及某乙与某甲之间以及他们与商店之间的法律关系。此案例中,某乙与某甲是雇佣关系,某甲与饭店是劳务关系,他们与商店之间都不具有劳动关系。那么,劳动合同关系与雇佣合同关系以及劳务合同关系有什么具体区别呢?

一、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劳务合同的定义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照法律规定,以双方劳动权利为主要内容订立的协议。雇佣合同是受雇人提供劳动,雇用人支付报酬的协议。

劳务合同是一方为完成某项工作而使用一方提供的劳动为此而支付报酬的协议。

劳动合同与雇用合同、劳务合同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一方提供劳动,另一方支付报酬,但细分析其法律特征则仍可看出其不同之处。

二、劳动合同与雇用合同的区别:

1、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体经济组织;雇用合同的主体是雇主和受雇人,而且雇用合同的雇主只能是自然人。接受劳动一方的不同是构成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的主要区别所在。

2、法律干预程度不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雇佣合同的劳动报酬则主要由合同双方自行协商,法律不过分干预。其他诸如劳动保护、保险福利等方面,现行法律也只针对劳动合同做出规定。由上可见,法律对劳动合同的干预程度要高于雇用合同。

3、法律渊源不同。劳动合同属于劳动法调整,是独立的合同种类;雇佣合同属民事合同的一种,由民法和合同法调整。

4、解决纠纷的程序不同。劳动合同纠纷采用仲裁前置程序,即劳动合同纠纷不经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雇用合同是民事合同,审理机关是人民法院,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无须经过仲裁,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

1、劳务合同的主体可以双方都是单位,也可以双方都是自然人,还可以一方是单位,另一方是自然人,而劳动合同的主体是确定的,只能是接受劳动的一方为单位,提供劳动的一方是自然人。劳务合同提供劳动一方主体的多样性与劳动合同提供劳动一方只能是自然人有重大区别。

2、双方当事人关系不同,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确立后成为用人单位的成员,须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双方之间具有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隶属关系;劳务合同的一方无须成为另一方成员即可为需方提供劳动,双方之间的法律地位从始至终是平等的。

3、承担劳动风险责任的主体不同。劳动合同的双方当事人由于在劳动关系确立后具有隶属关系,劳动者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组织、支配,因此在提供劳动过程中的风险责任须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务合同提供劳动的一方有权自行支配劳动,因此劳动风险责任自行承担。

4、因劳动合同支付的劳动报酬称为工资,具有按劳分配性质,工资除当事人自行约定数额外,其他如最低工资、工资支付方式都要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劳务合同支付的劳动报酬称为劳务费,主要由双方当事人自行协商价格支付方式等,国家法律不过分干涉。

5、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方式不同。劳务合同属于民事合同的一种,受民法及合同法调整,因劳务合同发生的争议由人民法院审理。

了解了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及劳务合同的区别,让我们再分析本文开始时的案例。某甲以个人名义要求某乙代其送货并支付劳动报酬,与某乙具有雇佣合同关系,根据相关规定,雇主应承担受雇人在执行受雇事务时造成的自身损害的后果,因此某甲应承担某乙死亡给其家人造成的损失;商店让某甲为其送货并支付报酬,某甲并未成为商店一员,不受商店管理和约束,因此商店和某甲之间是劳务合同关系,根据劳务合同风险由提供劳务方自负的原则,商店不承担某乙死亡的责任。由于此案中不存在劳动合同关系,因此,某乙家人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是不对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动合同、雇佣合同和劳务合同关系

劳动合同、雇佣合同与劳务合同是具有很大相似性的三种不同合同,只有劳动合同在《劳动法》中有相应的规定,而且规定也非常简单,雇佣合同和劳务合同根本就没有法律做出明确规定,只能根据有关民法理论进行判案,在司法实践中对这三类合同的认识易产生偏差。本文试图对这三类合同进行辨析,以期对这三类合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概念不同

(一)劳动合同。

《劳动法》第十六条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实际上,作为劳动合同的定义,上述规定是非常简陋的。其主要问题在于没有对劳动关系进行定义,没有讲清楚劳动关系的特征。正是由于这样简陋的定义,才使人们常常分不清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雇佣合同的区别。任何定义,都应指出所要定义的对象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对象的内涵和外延。但是,《劳动法》这一规定,却不能实现这一目的。这一定义,对合同的主体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对客体和内容没有明确描述。我国《合同法》第一百三十条规定,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这种定义,可以使人对买卖合同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会同其他合同混淆。劳动合同所定义的劳动关系,其前身就是民法中的雇佣关系。劳动合同为当事人一方(劳动者)负有从事工作义务,他方(用人单位)负有支付工资义务的双务合同。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在从属关系上提供劳动,从事工作的合同。所谓居于从属关系,系指工作的实施应服从用人单位的指示。劳动合同的概念,应该体现出劳动关系的内容。根据比较法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劳动合同定义为“劳动合同是劳动者按照用人单位的指示提供劳动,用人单位支付报酬的合同。

(二)雇佣合同。

雇佣合同,我国法律没有进行规定。但是,大陆法系各国一般都对雇佣合同设有明确规定,例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民法典》(现在台湾省实施),另外,英美法系国家中的英国也有成文法对雇佣合同进行规定。我国制定统一的《合同法》时,在全国人大法工委委托学者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议草案中,专设雇佣合同一章进行了规定,但是,在最终通过的《合同法》中却没有雇佣合同。对此,梁慧星先生指出“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他们与雇主(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靠缔结雇用合同、劳动合同和聘用合同来规定,单靠现行劳动法关于劳动合同的规则是规范不了的,而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的利益未受到应有的保护,各种严重侵害劳动者权益的事件层出不穷,法院受理大量的雇用合同纠纷案件苦于没有具体法律规定作为裁判基准。建议草案在广泛参考各国保护劳动者的立法经验基础上精心设计和拟定的雇用合同一章被删除,是最令人惋惜的。”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教授主持的课题组向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提交的民法典专家建议稿对雇佣合同又专设一章进行规定。该草案合同编第15章第301条规定,“雇用合同是受雇人向雇用人提供劳务,雇用人支付报酬的合同”。

王泽鉴先生指出,雇佣合同,“即受雇人于一定或不一定之期限内,为雇佣人服劳务,雇佣人负担给付报酬的契约”。可见,雇佣合同的这些定义基本是一致的。

(三)劳务合同。

劳务合同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个概念,但是,对劳务合同的定义,不但立法没有做出规定,教科书也鲜有讲授。根据给付的标的,合同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以财产为给付标的的合同,例如买卖合同、赠与合同、借用合同;第二类是以为劳务给付标的合同,例如承揽合同、委托合同、保管合同、雇佣合同;第三类是以共同从事一定工作为目的合同,例如合伙合同。

从最广义的角度讲,第二类合同可以称为劳务合同,王全兴教授就是在这个角度上使用劳务合同概念的。他说“劳务合同是一种以劳务为标的合同类型,它包括承揽合同、基本建设承包合同、运输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委托合同、信托合同和居间合同等”。劳务合同实际上涉及到两个合同、三方当事人。一个合同是雇佣人(用人单位或自然人)与受雇人之间的雇佣合同或劳动合同,另一个是劳务提供者(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中的雇佣人)与与劳务接受者之间的劳务合同。这种合同与《合同法》规定的融资租赁合同非常相似。劳务合同是通过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和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实现的。《合同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第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劳务接受人是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的第三人,受雇人是劳务合同的第三人。在劳务合同中,劳务提供人与劳务接受人约定,由受雇人向劳务接受人直接提供劳务,劳务接受人向劳务提供人支付劳务费,劳务接受人在接受劳务的过程中应当提供适当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如果受雇人向劳务接受人提供的劳务不符合劳务合同的约定,劳务提供人应当向劳务接受人承担违约责任。在劳动合同中或雇佣合同中,雇佣人与受雇人约定,受雇人直接向劳务接受人提供劳动,雇佣人向受雇人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接受人向受雇人提供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如果劳务接受人提供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不符合劳动合同的约定,雇佣人应当向受雇人承担违约责任。劳务合同履行过程中,雇佣人应当按照劳动合同或雇佣合同的约定向受雇人支付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当然,也可以委托劳务接受人向受雇人支付劳动报酬。

二、三类合同的比较

(一)劳动合同与雇佣合同。

劳动合同是一种特殊的雇佣合同,二者必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者的相同点主要是:

1、二者都是私法上的合同。二者的当事人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以双方当事人相对立的意思表示的合意而成立。虽然劳动合同的订立必须符合法律的强行性规定,但合同所约定的内容,仍属私法上的法律关系。

2、二者都以给付劳务为目的。这两类合同的目的在于劳动者(受雇人)依约定向雇佣人提供劳务的行为,而不在于实现雇佣人的预期利益。

3、二者都是继续性合同。作为给付劳务的合同,受雇人给付劳务不可能是一次性的,必须在合同存续期内持续的实施给付行为,因此是继续性合同。

4、二者都是双务有偿合同。在这两类合同中,受雇人必须依约提供劳务,雇佣人必须依约支付报酬,双方当事人都负有义务,并且双方的义务具有对价性,任何一方从对方取得权利均需付出代价,因此是双务有偿合同。

既然劳动合同是一类特殊的雇佣合同,二者必然具有一定的区别,其区别主要表现在:

1、主体不同。这是劳动合同和雇佣合同产生差别的根本原因。在这两类合同中,提供劳动的一方(受雇人,也可以称为劳动者)都是自然人,在这一点上,两者没有差异。雇佣合同,法律对合同主体没有特别限制,自然人、法人、合伙都可以作为雇佣人;《劳动法》第2条

规定了劳动合同的雇佣人,即用人单位,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2、形式不同。法律对雇佣合同的形式没有要求,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既可以是书面合同,也可以是口头合同,是不要式合同。根据《劳动法》第十九条的规定,我国的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是要式合同。

3、二者受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雇佣合同作为一种民事合同,以意思自治为基本原则,合同当事人在合同条件的约定上有较大的自由。国家经常以强行法的形式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干预劳动合同内容的确定,当事人的约定不能超出法律的规定。当然,劳动法的规定主要是半强行性规定,所谓半强行性规定,就是国家规定了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条件可以高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是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例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也就是可以做出一些更有利于劳动者的约定。

4、解决争议的方式不同。雇佣合同作为一种民事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如果雇佣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应向双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因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当事人要向人民法院起诉,必须先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不能就是否仲裁和对仲裁机构进行选择。

5、适用的法律不同。劳动合同是一类特别的雇佣合同,劳动法有特别规定的,应当适用劳动法的规定,劳动法没有规定的,应当适用民法的规定。但是,劳动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在经济上居于弱者地位的劳动者,根据规范目的,劳动法的规定不能适用于民法上的雇佣合同。

(二)劳务合同与雇佣合同和劳动合同

通过定义可以看出,劳务合同与雇佣合同和劳动合同是具有关联性的不同合同。不同点主要表现在:

1、主体不同。劳务合同的主体双方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自然人,另一方是用人单位。雇佣合同的主体一方是自然人,另一方是用人单位或自然人。

2、劳动的直接提供者不同。劳务合同的劳务提供者是以与自己有劳动关系的他人的劳动提供劳务,劳动合同和雇佣合同中的受雇人以自己的劳动向对方提供劳务。

3、当事人数量不同。劳务合同涉及到三方当事人,雇佣合同和劳动合同只涉及到两方当事人。

(三)“劳务合同”一词在不同时候的意义。

“劳务合同”一词在现实生活中的用法是相当混乱的,在不同的时候表达不同的意义。,“劳务合同”有时表示的是“劳动合同”,有时表示的是“雇佣合同”,有时表示的是以劳务为内容的合同。有人认为,“劳务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约定一方为他方提供劳务,他方给付报酬的合同。”“由于劳动合同发端于劳务合同,劳动合同是从劳务合同中分离出来,因此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点。”

根据本文的相关论述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劳务合同”就是雇佣合同。王利明教授说,“在雇佣、劳务等合同中,债务人因病不能提供劳务,不论他患病是何原因所致,都应被免除实际履行责任,不能考虑造成履行不能应可归责于谁”。在这里,患病者是债务人,是自然人,同时,把劳务合同和雇佣合同并列,因此,此处的“劳务合同”就是劳动合同。

篇8:劳动雇佣优秀合同

我国著名民法学者史尚宽先生认为:“劳动法为关系劳动之法, 详言之, 劳动法为规范劳动关系及其附随一切关系之法律制度之全体。”①在我国,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对于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 立法并没有对其下一个具体的定义, 通说认为, 劳动关系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主体在整个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不仅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而且包括劳动者与相应的社会保险机构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如果发生劳动争议, 还会涉及到劳动者与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之间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笔者认为, 劳动关系之概念应采狭义之认定标准, 我国劳动关系, 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为实现劳动过程而发生的一方有偿提供劳动力, 并获得报酬, 而另一方提供生产资料, 并有偿使用劳动力, 在这之中所产生的一种社会关系。

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按照其与雇用人的约定提供劳务, 雇用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雇佣关系是雇主和受雇人达成契约的基础上成立的, 雇佣合同可以通过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达成。对于雇佣合同, 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 但大陆法系各国一般都对雇佣合同设有规定。相比于我国劳动关系之概念, 国外劳动法著作中经常对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之概念不加以区分, 在国外劳动法领域中, 雇佣关系即我们所说的劳动关系, 两者指的是同样一种法律关系。

二、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区别

李建伟教授认为:“雇佣关系, 是一宽泛概念, 包括人事关系、劳动关系、以及劳务关系中的各种雇佣情况……, 是指没有纳入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雇佣关系, 不包括劳动法所指的劳动关系。”雇佣关系不同于劳动关系, 雇佣关系是独立于劳动关系的民事法律关系, 其二者之区别主要体现在:

(一) 主体不同

我国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 在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中, 提供劳务的一方 (劳动者或雇员) 都是自然人, 包括我国公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在这一点上, 两者对于劳动者的自然人主体性质的认识不存在差异。但对于雇主一方, 根据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劳动关系的主体只能是用人单位, 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 同时也包括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

而对于雇佣关系中的雇主一方, 法律则没有明确规定, 通说认为, 除了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能够成为雇佣关系的一方当事人, 自然人、法人、合伙人也可以成为雇佣关系的一方当事人。雇佣关系的用人单位范围非常广泛, 存在于私人之间雇佣、农村承包经营户、雇佣劳工、家庭雇佣保姆等等用工形式之间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往往表现为雇佣关系。

(二) 受国家干预程度不同

虽然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均处于私法自治的法律领域, 但受《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的调整, 国家更加倾向于利用法律保护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一方的劳动者的利益。我国在劳动法立法领域基本价值倾向是侧重于对劳动者利益的维护, 体现在合同订立、劳动者权益保障、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等方面, 通过强制规范的方式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作为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部门, 劳动法既体现了公法的强制性, 也体现了私法的任意性, 通过综合运用公法与私法相结合的手段, 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和国家干预行为保持适度的平衡。

由于当前雇佣关系受我国民法调整, 相比于劳动关系, 国家干预特别是运用法律手段进行干预的程度则较轻, 雇佣关系的双方当事人更多处于个体自治的领域。我国《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条文不适用于雇佣关系的双方当事人, 雇佣关系的建立基本上是在双方意思自治的情况下建立。而劳动关系的个体自治的范围却相对较小, 其更多地体现为缔约相对人的选择自由方面, 也就是劳动者可以决定是否与这个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但当建立起劳动关系以后, 当事人就要受到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调整, 国家以强制力捍卫劳动者一方的意志自由和利益诉求。

(三) 人身依附程度不同

人身依附性同为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兼有的特征。劳动关系中, 劳动者的劳动并入用人单位的经济结构中, 其在用人单位的管理、监督之下从事劳动。劳动者必须在经济上、组织上服从用人单位的安排, 对外代表用人单位, 对内接受单位德能勤绩的考核。此时,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更多的是管理与支配关系, 二者地位不再平等。此外, 劳动者必须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时间提供劳动, 一般情况下有着严格的上下班制度, 不得随意改变用人单位规定的工作时间。劳动者提供劳动力换取与其劳动力等价的酬金, 用人单位则向劳动者支付报酬换取劳动成果, 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建立后只能为一个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隶属于该用人单位, 不得再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则须保障劳动者的收入和相关福利待遇。由于我国劳动法规定, 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劳动标准, 用人单位为了满足这一条件, 往往将劳动合同拟定为格式合同。尽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节省时间并降低成本, 但后果往往导致许多用人单位将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标准压至最低, 而对于劳动者的义务, 则规定的详尽倍至。

但在雇佣关系当中, 雇员对雇佣单位的人身依附程度也不及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对用人单位这般强烈, 雇主与雇员在提供劳动的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首先, 雇佣合同的订立具有较大的自由, 双方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协商并完成条款的约定, 无须遵守国家的强制性规定。其次, 雇员在提供劳务过程中可以为一家单位服务, 也可以为多家单位服务, 并无任何义务只服务于一家单位。现实生活中存在之兼职现象, 往往体现为雇佣关系。再次, 在提供劳务的过程中, 雇工的工作既可以是临时、间断的, 也可以是连续、持久的, 完全依赖于当事人双方的约定, 无所谓严格的上下班制度, 可自由安排时间完成雇主交付的工作。最后, 雇工所提供的劳务, 一般基于与雇主之间书面或口头的约定, 雇主无权要求雇工完成约定以外的任务以及提前完成约定工作。

(四) 当事人待遇不同

我国《劳动法》专门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待遇做了明确规定。一方面, 国家保护劳动者休息休假的权利。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法律的规定给劳动者提供休息休假权, 在国家规定或用人单位规定的休息或休假日, 劳动者不参与任何用人单位的劳动, 用人单位也须支付报酬,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带薪休假。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必须给劳动者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还须为劳动者依法办理各项社会保险, 以维护劳动者的权益。

而雇佣关系中的雇员却不享有各种保险和福利待遇。雇工一般不享有各种休息和休假的权利, 雇主也无需在法定节假日为雇工支付报酬, 甚至可以在法定休息日按雇佣合同要求雇工提供劳务。雇主不为雇工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措施, 雇主除提供安全有效的工作条件外, 几乎不承担任何义务。一旦合同期满, 且双方都无违约情形时, 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合同关系便告解除。

三、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法律调整模式

(一) 我国现行法律调整模式

世界各国关于劳动关系和雇佣关系的法律调整模式主要分三种:民法统一调整模式、劳动法统一调整模式、分而治之调整模式。采取民法统一调整模式的以德国为代表, 由民法统一对劳动关系以及雇佣关系进行调整。采取劳动法统一调整模式的, 即将雇佣关系纳入到劳动法领域进行调整。采分而治之调整模式的以法国为代表, 由民法和劳动法分别对雇佣关系以及劳动关系进行调整。

不论是民法还是劳动法, 当前我国法律对雇佣关系的内涵以及法律适用均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 所以雇佣关系应由何种法律调整也就没有明确。我国司法实践中, 对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通常适用不同的法律。劳动关系一般由劳动法进行调整, 只有在《劳动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 才适用《民法》的规定。此时, 《劳动法》相对于《民法》而言属于特别法。如果涉及合同问题, 则应优先适用《劳动合同法》。此时, 《劳动合同法》相对于《劳动法》而言属于特别法。对雇佣关系而言, 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调整雇佣关系的基本法。因而, 鉴于其私法属性, 只能适用《民法》或《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由于我国合同法尚未对雇佣合同作出明确规定, 司法实践中雇佣关系适用民法及合同法的一般原理。另外, 各地法院还经常引用2004年1月1日施行的《最高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九条、第十一条等规定审理雇佣关系纠纷案件。

由于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分属不同法律调整, 在法律适用程序上, 也有所不同。按我国《劳动法》及相关法规规章的规定, 当劳动关系中的双方当事人发生劳动纠纷时, 仲裁是法院受理劳动关系纠纷的前置程序, 当事人必须先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对裁决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并且, 当事人不能对仲裁机构进行选择。双方争议适用《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仲裁机构或者法院可以裁判用人单位继续履行劳动义务。因雇佣关系发生纠纷的, 仲裁不是必经程序, 当事人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 法院一般适用《民法》以及《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判决。只有双方在雇佣合同中订有仲裁条款, 才应先向双方选定的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雇佣关系的解除, 法律也没有特别的程序性规定, 双方均可随时解除雇佣关系。

(二) 现存法律调整模式之完善

1993年——1994年在我国《劳动法》制定过程中, 虽然经济体制已开始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但在劳动力市场上仍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用工形式,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不发达和用工制度的单一性, 给劳动立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所以劳动法的调整没有涉及到雇佣关系。②我国其他法律也未就雇佣关系作出明确的规定。但雇佣关系由民法调整, 劳动关系由劳动法调整, 这种“分而治之”的调整模式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 已成为共识。笔者认为, 鉴于我国现行劳动力市场不完善, 劳动法法律法规不成熟以及长期以来的“分而治之”的法律调整模式, 不宜改变我国对劳动关系以及雇佣关系的现行法律调整模式, 应当在遵循现有的法律调整模式的情况下, 以立法或出台相关司法解释的手段对雇佣关系领域加以完善。原因在于, 一方面,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是相互区别的两种法律关系, 二者具有多方面的差异, 劳动关系体现的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 雇佣关系体现的是平等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比较而言, 雇佣关系更主张体现民事主体双方的意思表示自由, 双方对雇佣事务的合意性, 其自由程度相对劳动关系较大, 国家干预的程度较小, 不适宜由劳动法统一规定。另一方面, 立法者在制定《劳动法》的过程中未将雇佣关系纳入法律调整范围, 是基于雇佣关系私法之属性, 国家不宜过多对其进行保护以及干涉, 如果在《劳动法》以及《劳动合同法》已实施一段时间的情况下, 强行将雇佣关系纳入劳动法领域调整, 势必造成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的概念相互混淆, 不利于立法技术的提高。

因此, 坚持由劳动法对劳动关系进行调整, 由民法对雇佣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调整模式符合我国的实践发展以及长期以往的法律模式。鉴于我国当前尚未有专项法律对雇佣关系予以明确规定, 作为弥补立法“漏洞”的要求, 应该将雇佣关系纳入《合同法》领域进行调整, 把雇佣合同作为合同的一种特殊类型, 将司法实践中容易发生纠纷以及权利义务不明确之处以法律条文的方式确定下来, 明确雇佣关系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违约赔偿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以及安全保障措施等等。这样, 不仅有利于区分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 而且有利于明确雇佣关系当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给予当事人明确的救济措施, 使雇佣关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注释

1史尚宽.《劳动法原论》, 上海正大印书馆, 1934年版.

上一篇:财务工作风险点下一篇:篮球比赛报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