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2024-04-24

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共9篇)

篇1: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占青少年总体的79.6%,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整体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安全意识较弱。

青少年网民规模继续上升,地区间差距缩小

截至20××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继续上升,而各地区间网民规模差距缩小。从城乡差距来看,截至20××年12月,城镇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亿人,农村青少年网民规模为7736万人。与去年相比,城镇青少年网民规模增长了2.4个百分点,而农村青少年网民则大幅上涨了26个百分点。互联网在农村青少年中使用进一步扩大。从东、中、西部地区情况来看,东部地区是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地区,青少年网民中东部地区占比最高,为41.1%,网民规模为1.14亿。但与去年相比,东部地区比例有所下降,各地区间网民规模差距不断缩减。

青少年网民偏重娱乐类应用,网络游戏使用突出

偏重网络娱乐类应用是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特点。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文学这四类应用的比例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其中网络游戏高出7.9个百分点,小学生网络游戏使用率最高,比例达到70.9%。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网络游戏类型偏好上差异明显。小学生更偏重休闲、轻松,且具有一定社交性的游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用户对游戏的画面感、游戏难度、操作复杂程度、挑战性,以及游戏的竞技乐趣等一系列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客户端游戏对于中学生、大学生和非学生群体更具吸引力,使用率较高。

商务交易类应用各群体表现不同,且差异明显

由于青少年群体跨越年龄从6岁至24岁,因此在商务交易类应用的使用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各群体表现不同。大学生和非学生群体各商务交易类应用的使用率均高于青少年总体以及网民总体水平,其中大学生网民使用旅行预订的比例超过青少年总体24.4个百分点。商务交易类应用中,大学生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最高,为73.5%,比青少年总体高出16.6个百分点,较总体网民高17.8%。而中小学生商务交易类应用使用比例则较低,年龄小、购买力低是其中的原因。

未成年网民网吧上网比例下降,网络游戏使用率高

未成年网民家里和学校上网的比例均高于青少年网民总体水平,其中家里上网的比例为94.6%,比整体水平高4.3个百分点,学校上网的比例为26.4%,高出整体水平近4个百分点。与去年相比,未成年人网吧上网的比例继续下降,降至17.7%,降低了4.7个百分点。未成年网民网络游戏使用率达到了67.9%,比例超过了青少年网民总体,而其他应用的使用方面则均低于青少年总体水平。从手机应用来看,未成年网民仅在手机网络游戏的使用率(54.7%)高于青少年整体手机网民,且比去年底上升了近4个百分点。

青少年对互联网信任度高、依赖性强,网络安全意识弱

青少年网民分享意愿、评论意愿、网络依赖程度和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从分享意愿来看,截至20××年12月,64.3%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分享,其中小学生在信息分享中持有较为积极的态度,非常愿意分享的比例高于其他群体。从评论意愿来看,49.2%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发表评论,年龄越小,发表评论的意愿越高。从网络依赖程度来看,58.4%的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非常依赖或比较依赖,青少年群体中,年龄越高,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从互联网信任程度来看,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青少年网民年龄越大,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就会越低。54.6%的青少年网民认为我国网络环境安全,比例高于网民总体水平。

篇2: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日常生活里,“上网族”的年龄层正越来越低。青少年网民在网上最爱做什么?又有哪些他们没有关注到的安全风险?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年龄在25周岁以下的网民)规模达2.77亿,占整体网民的42.7%。其中超过六成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网络安全意识较弱。

未成年网民

最爱玩网络游戏

《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体的79.6%。

青少年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数据显示,全国互联网普及率为47.9%,青少年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31.7个百分点。手机成为青少年上网的最主要终端。截至20xx年12月,青少年网民手机上网的比例为87.6%,比网民整体85.8%的手机上网比例高出1.8个百分点。

孩子们上网都爱干嘛?《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偏重网络娱乐类应用是青少年网民最重要的特点。青少年网民使用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视频和网络文学这四类应用的比例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其中网络音乐成为使用率最高的应用,使用率高达77.5%。

而网络游戏则成为青少年使用率高于网民总体最多的一项,其中尤以未成年网民为主。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23亿,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的44.3%。而未成年人对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达到了67.9%,比例超过了青少年网民总体。

CNNIC相关负责人介绍,调研中发现目前市场中很多网络游戏产品充斥着暴力、色情、危害社会公德等不适合青少年接触的元素,只有游戏厂商、运营商自律,对游戏内容进行自审,才能为青少年建立一个健康完善的游戏市场。

近三成青少年网民

遭遇账号密码被盗

报告显示,青少年对网络有着较高的信赖程度,缺乏有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青少年网民遇到的网络安全事件中,账号或者密码被盗的比例最高,为27.8%,超过了网民总体水平。其次,电脑或者手机中病毒、木马的比例为25.4%,在网上遇到消费欺诈的比例为11.7%。

数据显示,青少年网民分享意愿明显高于网民整体,60.1%的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上的信息,64.3%的青少年网民愿意在互联网上分享,网络安全意识较弱。

CNNIC负责人分析表示,青少年网民年龄越大,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就会越低。从数据可以看出,小学生对互联网上的信息完全信任的.比例最高,为5.9%;中学生完全信任的比例次之,为4.5%,大学生完全信任的比例最低,仅为1.3%。

青少年网民对互联网信息的信任度高,但是互联网上信息量庞大,青少年受到年龄、阅历的限制,对于信息真伪缺乏辨识能力,容易轻信。“相关部门需要对网络信息加大管理,特别是对青少年使用较多的即时通信、微博等工具更要加强管理,对信息内容进行把控。”这位负责人表示。

新增青少年网民

农村高于城镇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成为我国青少年网民现状的另一个特点。

从城乡差距来看,截至20xx年12月,城镇青少年网民规模为2亿,农村青少年网民规模为7736万。与去年相比,城镇青少年网民规模增长了2.4个百分点,而农村青少年网民则大幅上涨了26个百分点。互联网在农村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

从东、中、西部地区情况来看,东部地区是互联网发展最好的地区,东部地区青少年网民占比最高,为41.1%,网民规模为1.14亿。但与去年相比,东部地区比例有所下降,各地区间网民规模差距不断缩减。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1.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

2.关于小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报告

3.高校宽带上网调查报告

4.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2016

5.关于我国上网的调查报告范本

6.90后上网调查报告2016

7.学生上网调查报告范文

8.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

9.2016中学生上网调查报告

篇3: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为了解衢州学院大学生的上网行为现状,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 并结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编制的《上网情况调查问卷》等材料, 设计问卷对衢州学院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相结合的调查。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为大学生上网基本情况 (包括上网的时间、上网地点、上网时间长度、上网的内容、上网的目的、对网络的依赖程度等) 大学生的网络学习、网络交际的方式、大学生对网络不良内容的处理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89份,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5%。并使用PASW Statistics 18软件对此次调查数据进行录入、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 调查对象中33.4%的是女大学生, 65.6%的大学生来自农村, 这与我校自身的特点有关。接受调查的衢州学院学生有90.6%上网的时间主要是课余时间、周末和节假日, 上网目的主要是浏览信息 (63.4%) 和查找资料 (62.8%) 娱乐 (54.6%) 和下载资源 (50.2%) , 平均上网时间为3.8小时, 有62.9%的大学生有想法通过网络学习过某项技能但实际行动不明显, 72.3%的学生认为自己可以抵抗网上不良信息侵害。笔者认为,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对待网络, 不沉迷于网络, 有明确的上网目的, 对网络上的信息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能较好地利用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服务。但是, 也发现了大学生上网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上网自控能力弱, 加强网络素质教育。

本次问卷调查未显示调查对象中存在严重网络成瘾的学生, 但大部分学生都承认自己对上网时间、内容的自主控制力较弱。很多同学承认都有这样的经历, 打开电脑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但习惯性打开QQ、淘宝、网络电视等, 无意中打开了感兴趣的网页、连续剧, 不自觉中延长了上网时间。有一部分同学打开电脑本着查询资料的想法, 先看电视和淘宝休闲娱乐, 而遗忘了之前的学习目的, 一不小心就用去一下午。学校应积极普及利用网络软件和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学习的方法,

倡导学生逐步树立网络学习意识, 正确使用网络获取信息及学习资料;应进一步建立较完善的FTP站点和校园无线网络设备, 提高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 增加教学软件、教学网络视频的使用, 并在学校网站中安装一些手机软件和学习资料, 供师生下载、使用和学习;应逐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建立更为专业、高效、完善的教学管理系统, 使教学成为校方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桥梁。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网络的搜索引擎查找关于专业及科研方面的信息, 进行专业学习和科技创新;利用微博、BBS、聊天软件和电子邮箱等新媒体手段, 建立教师主页、博客、微博, 为学生提供与教师学习交流的场所, 提供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及教学课件供学生查阅, 也通过网络布置、收发学生作业, 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2]

2. 学校设备利用率低, 加大网络硬件建设

通过调查可知, 大部分学生上网的场所基本不选择学校机房, 而大部分时间在寝室和网吧上网。调查中, 部分学生表示, 学校虽然开设部分机房供学生使用, 但大部分时间被英语听力课、上机实验课等课程所占用, 开放给学生使用的时间有限, 且多为晚上、周末, 机房的电脑更新换代较慢, 多为2003-2005年的电脑, 设备陈旧、网速慢、内容少、不支持下载。相比较, 寝室电脑方便使用, 私密度较高, 网络信号良好;而网吧电脑设备好, 网速快, 上网时间自由, 适合大学生在空闲时间约上几个朋友一同上网组队游戏。但是, 由于学校位置较为偏僻, 网吧鱼龙混杂, 位置狭窄且空气流通不足, 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因此, 学校应加大网络硬件建设, 定时开设学校机房, 并在机房安装实践类软件和操作类学习平台, 通过制定更合理的上机管理制定, 充[3]分发挥学校的网络、硬件资源, 增加机房使用率, 方便学生使用。

3. 网络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加强网络德育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平台, 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 因此大学生接触到的大量网络信息是原始的、未经“过滤”, 各种垃圾、虚假信息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如果缺乏自控能力和理性的判断, 就容易收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害, 不良信息造成的影响潜伏在学生的意识中, 在某些敏感事件和时间表现出来。如果过度沉迷网络游戏, 长期将自己置身于虚幻世界, 学生会逐渐丧失现实中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出现交流困难、沟通不畅, 进而导致性格孤僻、冷漠, 与同学、朋友之间关系疏远。因此, 辅导员、班主任等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们要时刻关注网络舆情信息,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实时监控网络发展的趋势, 时刻关注网络舆论所产生的网络道德问题, 同时将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入高校德育, 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 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监督, 帮助大学生理性使用网络, 形成健康的网络观。

参考文献

[1]王立珍, 李彤彤, 董清爽.大学生上网行为现状调查分析——基于山东省日照市大学城大学生的调查[J]图书馆学研究, 2011.2 (应用版) , 75-80.

[2]文秀云.通辽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现状及对策研究.济南:山东大学, 2008:11-12.

篇4: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据悉,该报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联合上网行为管理领军品牌——网康科技,根据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的相关测试标准,经过长时间的调研沟通,最终确认了上网行为管理应该具备的物理特性、基础功能、高级功能和增值特性等,并对上网行为管理的客户价值第一次进行了系统而规范的测试。由此第一次确认了上网行为管理的行业标准,规范了行业发展和产品开发方向,为用户选择上网行为管理产品提出了可量化、体系化的衡量指标。

一、上网行为管理标准为何迟迟没有出台?

2004年,上网行为管理概念由网康科技提出,并研发了国内第一台上网行为管理硬件产品。在7年的时间里,上网行为管理市场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网络安全市场增长最快的产品之一。

根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的统计,2009年,该市场规模为US $ 31.5M,2014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达到US $ 148 M,年复合增长率为36.3%。

但就是这样一个新兴市场却一直迟迟没有出台权威的第三方的行业标准。这一方面是因为,上网行为管理市场发展势头太迅猛,而且这个概念是网康科技在研究了中国用户的需求特点后提出的,为中国市场所独有,而国际上一直没有“上网行为管理”这一技术和产品类别;另一方面,对网页和应用的识别涉及海量的数据处理,测试耗时时间长,而且过程繁琐,很难由一个组织或机构独立完成。

上网行为管理市场的巨大金矿吸引了众多厂商的角逐。但上网行为管理有哪些技术构成和特征,具备哪些物理特性、功能特性和性能指标,这些标准没有出台,使得各家厂商在进行产品研发时没有相应的依据,只能根据自己对客户需求的理解和技术特长来设计产品功能,难免会产生片面性。而用户面对五花八门的产品功能,也容易陷入选型的误区。

2011年,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联合网康科技,通过双方对用户的长期研究调查,根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出台了国内首份上网行为管理评测报告,正式填补了这项空白,从而推动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首个行业标准带给客户的价值

1.系统定义了上网行为管理功能特性,树立了用户选型标准

报告认为,上网行为管理是拥有特定属性的产品类别,应具备终端准入、用户管理、网页过滤、内容审计、应用控制、流量管理、行为分析等7大功能,而某些加入了VPN、防火墙等功能的产品都不属于上网行为管理类别。功能的定义为用户选型树立了规范的标准,用户在选择上网行为管理时不会再为形形色色的功能所困惑。

具体到功能的每一项,报告给出了明确量化的指标。如URL库和应用协议库的规模、更新频率应该达到多少;在可管理性方面,应该具备专线集中管理、拨号集中管理、策略集中统一下发、远程点对点管理、多机日志汇总分析、批量升级软件版本、批量升级URL库和应用协议库等功能;可靠性方面,上网行为管理至少应该具备多少种Bypass保障;对于主流论坛、博客、微博的发帖内容审计及精细化控制程度、搜索引擎分类控制等都给出了明确的要求。

2.确立了标准的测试方法和测试体系,简化、规范用户测试过程

报告根据国家信息安全产品相关标准,共给出了81项上网行为管理测试项目,测试内容包括物理特性、基本功能、管理功能、高级功能和性能测试5大方面。

其中,物理特性4项;基本功能测试27项,包括可管理性、可靠性、可维护性等;管理功能9项,包括用户识别、用户认证;高级功能测试33项,包括网页访问控审、内容审计、应用访问控审、日志分析等;性能测试8项,包括吞吐量、最大审计量、有效带宽、转发速率等。

上网行为管理测试标准的诞生,使用户在实际测试中能够有“法”可依,避免了用户出现测试方法不到位或测试项目遗漏的问题,也大大简化和规范了用户的测试过程,减少了测试时间。

3.给出了可信任、可参考的测试结果,指导用户客观选择产品

报告以网康科技上网行为管理NI-7000为例给出了测试结果,认为网康NI-7000在测试中的表现优异,完全满足上网行为管理标准对产品的要求,用户可以作为产品选型时的参考标准。

例如用户识别和认证方式,用户在选择时一定要选择认证方式多的产品,而且可以与网络原有用户认证及管理系统轻松联动,如AD、LDAP、CAMS、RADIUS、移动Portal系统、邮件系统、城市热点、锐捷等。

逛论坛、发微博、聊IM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内容审计过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选型时要特别关注的是审计内容是不是够全面,如主流的IM审计是不是都支持了?微博是不是能够做审计?各种Webmail的内容是不是能区别于普通论坛发帖审计?避免审计死角的存在。除了审计之外,还应配有灵活的过滤控制功能,能够主动地解决一部分风险。多维度的关键字匹配、对小报文的100%封堵、对外发文件的过滤,这些都能帮客户提前防御外发信息带来的各种风险。

在网页识别与过滤方面,我们已经进入到Web 2.0时代,动态网页内容千变万化,仅仅靠网页分类库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上网行为管理能够对网址、网页标题、网页内容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识别与过滤,网址+标题+内容的联合审计与过滤,让含有可疑内容的动态页面无所遁形。

三、首个行业标准带给产业的价值

1.为上网行为管理产品的改进建立了系统的可衡量的指标

标准的出炉将规范众多厂商的产品预研和开发环节,在性能、可靠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门槛,促使上网行为管理产品更加稳定可靠。

2.促使厂商专注产品核心功能,确保行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标准系统定义了上网行为管理的7大功能,将促使厂商改进落后产品,专注研究上网行为管理的特定属性,积极响应用户实际需求,保障用户使用体验,使上网行为管理产品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3.有利于产业的优胜劣汰和品牌集中度的提升

标准的完善必将带来上网行为管理产业的洗牌,产品和企业将在同一标准下被市场所检验,从而使这一新兴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领导厂商的品牌影响力和品牌集中度不断加强。

4.为下一代上网行为管理发展提出了方向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专家在测试中发现,智能分析有可能成为下一代上网行为管理的新思路。网康上网行为管理能够提供各种智能指数报告,如带宽利用率指数、人员上网行为综合指数,或者进一步建立各类模型,分析出员工离职倾向、员工工作效率情况,能够帮助管理者更直观地了解公司内部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策略。这表明,上网行为管理产品将从一个网络设备逐步升级为企业管理助手,这或将成为下一代上网行为管理的发展方向。

篇5: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2012年08月03日 11:49来源作者近期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了《2011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达2.32亿占整体网民的45.1%占青少年总体的64.4%。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持续上升未成年网民规模增长速度较快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持续上升。青少年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所占比重较大为45.1%规模达2.32亿。青少年互联网渗透率达到64.4%超出全国网民平均水平26.1个百分点。2011年我国新增青少年网民1936万同比增长9.0%低于全国网民12.2%的平均增幅。未成年网民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一半以上达55.9%规模达1.29万人同比增长率达31.2%远高于全国同期12.2%的平均增幅。青少年网民各个群体在商务类应用方面差异较大中国青少年网民各个群体在商务类应用方面差异较大。大学生网民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达64.9%、58.6%和58.4分别高出总体网民平均水平27.1、26.7和28.8个百分点非学生青少年网民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的使用率分别达39.5%、34.1%和35.4%略高于总体网民平均水平中、小学生网民在商务交易类使用率较低。手机成为未成年网民上网最重要的终端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首次超过台式电脑达73.0%规模达9441万。相比2010年未成年手机网民对手机网络应用使用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未成年手机网民中使用手机即时通信在线聊天服务的占比最高达86.2%2010年该比例为70.1%使用手机搜索和手机音乐的占比分别为67.7%(2010年该比例为54.3%)和52.8%2010年该比例为46.4%使用手机社交网站、手机网络新闻、手机微博和手机网络文学的占比达45%以上玩手机网络游戏的占比为36.6%。随着手机的低价化及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未成年手机持有比例将上升该群体手机互联网应用还将继续深化。城乡青少年在网络应用上的差距较大幵有扩大的态势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中国城镇青少年网民规模为1.67亿人增长率为11.7%农村青少年网民规模为6471万人增长率为3.1%远低于城镇相应水平。城镇青少年网民网络应用的使用率均高于农村青少年网民其中在信息获取和商务交易类应用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方面城乡青少年网民搜索引擎和网络新闻使用率的差距分别为9.5和12.8个百分点在商务交易类应用上城乡青少年网络购物、网上支付和网上银行使用率的差距分别为19.6、18.0和17.1个百分点相比2010年上述差距有扩大的态势。

篇6:青少年上网调查报告有关资料

青少年网络依赖人数方面,在校学生占21%左右,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比例越来越高,到高一时达到顶峰,如四年级网络依赖学生所占比例为7%,高一为32%;在网络依赖程度方面,轻度网络成瘾者占18.5%,中度占2%,重度占0.5%,若按中度网瘾2%计算。

据调查 在校学生平均每个班有40%-50%的人

在上网途径方面,74%的在校学生在家上网,16%的在网吧上网,30%的用手机上网,说明网吧对在校学生的影响已呈消退趋势,家庭教育和监管是预防和避免青少年网络危害的根本性关口;在上网频率及时间方面,46%的每周上网一两次,仅有13%的几乎每天都上网,说明在校学生对网络依赖程度不高;仅有6%的每次上网超过5小时,说明在校学生沉迷网络的问题不明显;92%的在双休日及节假日上网,说明在校学生安排上网时间较为合理。

在上网内容方面,在校学生上网聊天的占68%,听音乐、看电影的占60%,查资料的占47%,玩游戏的占45%,说明在校学生上网内容能够兼顾学习与娱乐。在手机上网方面,41%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聊天,26%的偶尔接收过淫秽不良信息,4%的经常接收,说明网络中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极易为青少年所接触。

与在校学生相比,未成年犯沉迷网络的时间更长,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更深。在上网途径方面,90%的未成年犯都在网吧上网,说明网吧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仍然十分明显。在上网频率及时间方面,60%的未成年犯几乎每天都上网,88%的在晚饭后上网,而且中午和早上上网的比例也分别占到29%和21%,说明他们上网频率高,没有节制。

在上网内容方面,未成年犯上网聊天的占84%,玩游戏的占75%,听音乐、看电影的占70%,而查资料、浏览新闻、看书等积极层面目的均不足6%。可以看出,未成年犯基本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享受型的,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

在手机上网方面,48%的偶尔接收过淫秽不良信息,14%的经常接受。可见,严重沉迷网络和网络不良信息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诱因。

网络对青少年身体危害:

有关专家表示,长期沉迷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不良影响,如视力下降、免疫能力降低、焦虑、颈椎病、眼病等,也对青少年正常的学习、工作、人格品行、人际关系造成了危害,如30%的网瘾学生经常感到疲劳,29%的经常感到心理上有压力,39%的经常感觉睡眠不足。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

(一)意志毅力的消磨和自控能力的下降网络的过度使用,使青少年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心理。特别是网络游戏中的冒险刺激、网络交友中的轻松自如、网络不健康内容中的新鲜诱惑等,使青少年逐渐产生“网络成瘾症”,而对自己的主体生活--学习,却失去兴趣,缺乏毅力,自控能力下降,学业荒废。

(二)“网络性格”的形成和身体素质的下降

网络性格最大的特征是“孤独、紧张、恐惧、冷漠和非社会化”。对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依恋,人机对话和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容易使人的性格脱离现实社会而产生异化,同时青少年又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期,长时间呆在电脑前的幅射和高度紧张,会损害各种人体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

(三)对周围人事的不信任和紧张的人际关系

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人人都以虚假的身份出现,尽管很多时候,你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或无所顾忌地说你想说的话,但在虚假的身份之下,网络人际关系很少有真实可言,时时充斥着不信任感,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对于“性格内向”的青少年,网络为其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但也使他们在“网下”变得更加内向和自我闭锁。

(四)价值观念的模糊和道德观念的淡化.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好奇心强、自制力弱,极易受到异化思想的冲击。网络既是一个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各种信息混杂,包罗万象:新奇、叛逆、而又有趣味性,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极易使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模糊不清。网络虚拟世界里人际关系的随心所欲,无须承担责任和免遭惩罚的特点,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特别是网上暴力、色情、欺诈等,使得迷恋网络的青少年道德素质下降、道德观念淡化。

(五)网络安全隐患和网络犯罪现象

网络引发了青少年的安全焦虑。由于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育均不成熟、识别是非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极易造成网上隐私失密、网上恐吓、网上欺诈等现象,一旦遇到,往往惶恐不安,无所适从。网络交流的随意性和隐蔽性,又常常使青少年成为受害者。由于青少年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性,使得很多网络受害者又成为侵略者,网络犯罪不断上升。

建议:

1、政府重视,加强联合执法,形成规范管理合力。对现有网吧市场组织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部门集中开展整治,狠抓《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依法办事,形成整治合力,对不按规定经营的网吧坚决查处,直至取缔,将其全方位纳入管理,切实规范网吧市场。

2、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实现齐抓共管。共青团牵头组成专门领导机构,加紧部门间协调配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公布一批监督电话,聘请一批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考核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同时,充分整合发挥社区力量,将网吧问题化解在最基层。

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各种媒体力量,宣传网络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健康网站、开辟主体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教育青少年不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4、社会、家长、学校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以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态度,在青少年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德育教育,通过宣传、舆论导向,正确引导青少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如政府可以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对青少年开放等,让青少年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5、尽快建设一批公益性的上网服务场所,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的提高,电脑的普及,青少年学生接触网络是不可避免的,进入网吧也是客观的、必然的。取缔不是办法,疏导才是根本,只能加强立法和监督,合理地利用。

事例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论网吧对青少年的危害性

随着我国物质、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我们现代国家的主要服务信息,“网吧”应运而生。起初网吧开始在我国的一些文化品位比较浓厚的大城市出现,随后又向小城市蔓延,2002年网吧就普及到了中等城镇。网吧的普及一方面对我们的信息来源渠道广、信息传递及时起到了有利的作用,但其副作用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经常听说有青少年沉迷网吧影响学业,甚至出现长时间泡在网吧而猝死的惨剧。

为了深入了解现在网吧的经营状况,去年寒假期间,我走进祁东县城的洪城在线、志友等网吧进行了调查。

祁东县网吧经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网吧采光条件极差,相对拥挤。

2、放任青少年超时消费。有90.65%的青少年反映,到网吧从未问过自己的年龄,通宵达旦上网经营者从未劝阻。

3、技术防范措施使用不好。有些不法业户,没能坚持标准安装、使用防火软件和防范措施,致使网吧内上网者可以随意浏览一些不健康网站。

4、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严重。由于没有特定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或不允许到网吧上网,从而使未成年人进网吧成为正常。网络上一些法律尚未界定清晰的电子游戏再次成为经营主诱骗未成年人迷恋网吧的重要因素。

5、网吧的分布都在离学校较近的地区。

现在祁东县每年上网的网民应在5000人以上。这5000人中,以中小学生为主,小的几岁,大的十七八岁,其中25岁以下的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85%以上,并以每年翻转的速度在迅速增长。性别比例:男生略多(占56.6%),而且年级越高,比例越高。上网时间:青少年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12分钟。父母限制:8.4%的父母完全不限制,大多数父母限制子女上网,反对子女到网吧上网。上网目的:好奇心、虚拟聊天、刺激娱乐、网络技术使用和信息追求。常用功能:超过50%使用率的有网络游戏(占62%)和聊天室(占54.6%),其次是使用电子邮件(占48.6%)。网吧上网的经济来源:68%的青少年是零花钱。11%的青少年是打工挣的钱(分析对象是大学生)。浏览黄色网页:32%的青少年承认自己浏览过(保守数字)。

积极影响:一 是可以开阔青少年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掌握大量的需求信息。二 是可以借助虚拟空间,广泛展开对外交流。三 是可以利用互联网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培养。四 是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促进青少年的学业。五是互联网信息量大、交流速度快,成为青少年寻求知识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拓展了当今青少年教育的空间。可以说,网吧的出现为青少年的交流、创新、娱乐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消极影响:一是网络病症问题。学生长期泡吧视力下降,过度疲劳,再加上电游、网吧空气混蚀,人口密度大,烟味、汗臭味,机器声、打闹声、脏话声,卫生、环境条件极差,严重影响身体健康。二是不健康网点问题。一些渲染色情、暴利、邪教或反动的网站,已毒害了一批青少年,几乎让众人“谈网色变”。三是荒废学业问题。迷恋网吧对青少年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四是诱发青少年犯罪问题。进出网吧的大多是中

小学生,小的几岁,大的十七八岁,他们大多没有收入,为了能弄到进网吧的钱,有的结伙敲诈,有的偷盗抢劫。五是网上交友问题。问卷分析,青少年与网友见面的占11.5%,从不见面的占56.3%,偶尔见面的32.2%,这本身就潜伏着极大危险性。显然,网吧对青少年所造成的不利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交谈了解到,导致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利益驱使网吧经营业户违规经营,专搞不正当竞争。二是对网络的监管不够规范有序。三是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侵害的能力相对薄弱是容易遭受“网络垃圾”侵害。四是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健康网络阵地尚未占主导地位。目前开设的青少年专门网站,由于经费、人员、技术和体制的限制,其内容、形式等方面还与青少年实际需求存在差距,加之宣传和引导不够,尚不能真正发挥主导作用。五是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不和睦,在缺少家庭温暖的情况下,多数的青少年会选择离家,而网吧又是他们最好的逗留场所。也有一些是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子女的管教,结果,部分自控能力较差的青少年,终日以网吧为家。

为防止“黑”网吧对青少年的继续侵蚀,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管理和监督:

1、政府重视,加强联合执法,形成规范管理合力。对现有网吧市场组织公安、文化、工商等相关部门集中开展整治,狠抓《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落实,严格依法办事,形成整治合力,对不按规定经营的网吧坚决查处,直至取缔,将其全方位纳入管理,切实规范网吧市场。

2、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实现齐抓共管。共青团牵头组成专门领导机构,加紧部门间协调配合,运用法律、经济和市场的手段,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网吧,坚决取缔那些无照经营、违法经营、侵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网吧。公布一批监督电话,聘请一批社会监督员,对群众举报、考核问题严重的网吧,严加治理。同时,充分整合发挥社区力量,将网吧问题化解在最基层。

3、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各种媒体力量,宣传网络的积极作用,增强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通过介绍和推荐适合青少年浏览的健康网站、开辟主体聊天室、现身说法等形式,让青少年深刻了解沉溺网络和在不健康网吧上网的危害。注重增强青少年的自律意识,教育青少年不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不浏览、制作、转播不健康信息,不使用侮辱、谩骂语言聊天,不轻易和不曾相识的网友约会,教育青少年自觉遵守互联网道德规范,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蚀。

4、社会、家长、学校要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要以对青少年高度负责的态度,在青少年中进行广泛、深入的德育教育,通过宣传、舆论导向,正确引导青少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拓宽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渠道,如政府可以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对青少年开放等,让青少年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5、尽快建设一批公益性的上网服务场所,为青少年提供健康有益的“绿色”网上空间。

篇7: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2月,我国手机用户约为12.4亿户,约占全国总人口

数的92%。而由于部分手机用户属于“双机”、“三机”族,因此,我国目前的手机保有量远高于12.4亿。

有购机,有换机,就有淘汰。在智能手机的市场背景下,一波又一波的换机潮汹涌而来。而滞留在用户手中的手机数量也不断攀升。对于当下的手机消费者来说,如何处理旧手机,成为一件棘手的问题。

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通过调查,对当下中国IT网民如何处理旧手机的行为方式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采取在ZOL首页露出的方式回收,共回收问卷1595份,通过对IP地址、答题完整度等信息的筛选,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568份,问卷有效率为98.3%。

一、手机使用概况

1、使用过的手机数量 超两成IT网民已使用过至少10部手机

从90年代初至今,中国手机市场已经发展了20余年,手机硬件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同时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也从以往的三五年缩短至一两年,甚至有的用户不到一年就会更换手机。

ZDC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IT网民中,目前已经使用过10部以上手机的用户占比最高,超两成,达到21.9%。其次为曾经使用过5部手机的用户,占比接近两成。

2、更换手机的频率

近五成IT网民一到两年更换一次手机 智能手机时代到来,

进一步提升了用户更换手机的频率。换机周期由以往的四到五年、两到三年,缩短至当前的一至两年。ZDC调查数据显示,当前IT网民更换手机的频率是一到两年更新一次,占比近五成,占据绝对主流。两年以上或半年到一年更换一次手机的IT网民比例均在两成以上。

3、更换的原因

手机没坏、但过时了,是用户换机的主因

从最近一次更换手机的原因来看,ZDC调查数据显示,超三成的IT网民表示手机没坏,但使用的时间长了,过时了,所以更换。这也成为目前换机族更换手机的主因。

从其他原因来看,手机本身损坏,不能使用,是用户更换手机的第二大原因,占比22.6%。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跟潮流而更换手机的IT网民占比达到17.0%。这部分网民更换手机的频率往往较高。由于其他原因换机的IT网民占比均较低,在一成以下。

二、旧手机保有概况

1、目前拥有的旧手机数量

近五成IT网民目前拥有2-3部旧手机

从旧手机的数量来看,目前拥有2-3部旧手机的IT网民占比最高,累计占据47.2%的比例,近五成。拥有1部、4部及5部以上旧手机的IT网民比例也在10%以上。IT网民可以说是中国庞大手机群体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又是手机更新换代频率最快的群体。

2、旧手机价格分布

超六成IT网民旧手机购买价格在1000-3000元之间

从价格来看,最初购买时的价格在1501-元之间的网民占比相对最高,达到23.5%,其次为购买价格在1001-1500元与-3000元价格段的机型比例,占比也均在两成以上。整体来看,IT网民手中的旧手机最初购买时的价格多集中1000-2000元之间。购买价格在500-1000元之间机型的网民占比为18.7%,接近两成。

3、旧手机完好程度

绝大部分网民的旧手机功能完好 从旧手机的完好程度来看,近两成

IT网民表示其旧手机的外观和功能都完好,这与其更换手机频率高有直接关系。表示旧手机外观有磨损,但功能完好的IT网民的比例为54.5%,占据主流地位。功能存在问题的旧手机比例累计接近三成。

三、如何处置旧手机?

1、旧手机处置情况

超九成的IT网民将旧手机闲置

篇8: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要引导大学生及时跟上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的步伐, 理性、科学地认知、应用和享受手机互联网的成果, 首先需掌握大学生接触、使用手机上网的心理、行为与效果等实际状况。围绕这一课题 (3) , 福建工程学院媒体调查小组于2008年5月在福州大学城进行了以“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与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随机抽取200名大学生, 收回有效问卷189份。样本构成简况如图1、图2所示。

一、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接触情况

1、大学生接触手机互联网的程度

调查显示, 大学生作为对新媒体传播手段有较强接受能力的社会群体, 手机互联网所表现出的互动、分众、及时、便捷等新鲜特性对大学生有着较强吸引力。如表1所示, 有40%的受调查者经常使用手机上网。另外, 有8%的受调查者手机上网处在试用阶段, 有28%的受调查者表示自己对手机上网已有初步了解, 还有16%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尝试手机上网。仅有8%的受调查者表示对手机上网暂时没兴趣。

2、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时长

上网时长是衡量上网活跃性的重要表现之一,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频率较高, 有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平均每日都会或多或少地接触或使用手机上网。但从其手机上网的日均时长来看,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黏性不大, 如表2所示, 有42%的受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控制在1.5小时以内, 这其中又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日均手机上网时长在半小时以下。

3、大学生手机上网的花费

大学生用在手机上网的花费比较低, 表3显示, 大学生月均手机上网资费支出额度主要集中在1~10元, 这部分比例高达48%, 而月均手机上网资费支出10元以上的所占比例仅为4%。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付费方式以包月形式为主, 选择每月固定流量的包月套餐, 多为每月6元钱包50M流量来满足其日常一般的网络浏览、即时网络通信等需要, 而流量需求较大的高资费包月套餐大学生几乎很少选择。

4、大学生最经常接触的手机媒体

手机QQ、手机门户网站成为大学生手机上网最经常接触的手机媒体类型。如图4所示, 有37%的受调查者最经常接触的手机媒体形式就是手机QQ。手机QQ将传统互联网QQ聊天软件搬到手机上, 实现了随时随地免费聊天, 同时还引入了语音视频、拍照、传文件等功能, 使大学生边聊边玩的多媒体需求得到较好的满足。

丰富的网站资源以及一些3G、WAP门户网站通过提供一系列全面免费使用的、多功能客户端软件, 也逐渐吸引了一定规模的大学生手机网民的接触兴趣, 经常接触手机门户网站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达25%。但与此同时, 大学生对手机电视的接触比例却很低, 所占比例仅2%。另外, 不经常使用手机上网的这部分大学生对手机报、手机飞信的接触频率则比较高。

5、大学生手机上网经常应用的服务

大学生手机网络应用的种类相对比较丰富, 在线聊天、网络新闻、网络下载、网络游戏、网络影视、个人空间等手机互联网服务在大学生网民中均有一定的应用。经常使用手机上网在线聊天、查看网络新闻的比例最高, 如图5所示, 分别高达68%、72%。但大学生手机上网对网络影视、网络游戏的应用率却非常低, 分别仅2%和4%。

调查发现, 经常使用搜索下载的大学生手机网民所占比例达28%, 其中有一部分大学生手机网民多选择每月1元钱包5M流量的手机上网套餐, 主要用来下载手机铃声或图片。另外, 大学生还比较热衷于参与个性化、创造性的手机网络应用, 有28%的受调查者在半年内通过手机上网更新自己的博客/空间。

6、大学生手机上网经常点看的信息内容

娱乐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行动, 图6显示, 手机上网经常点看娱乐休闲方面内容的受调查者占近七成之多。

同时, 对于大学生手机网民来说, 手机上网不仅限于娱乐功能, 在获取各类资讯、获得生活帮助等方面也能发挥一些作用, 其中有过半数的受调查者手机上网时会经常关注时政信息, 有三分之一的受调查者手机上网还会经常点看生活、体育、社会资讯。

二、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认知与理解

1、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传播功能的认知

如今的手机已不再单单是通讯工具, 它还担当起了“第五媒体”的重任。大学生普遍将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消遣视为手机互联网最为重要的两项传播功能, 图7显示, 认同这两项的比例高达98%、92%。另外, 手机互联网在帮助学习知识、传承文化、倡导思想理念、舆论监督、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也得到一些大学生的初步认同。

2、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社会价值的理解

调查表明, 大学生普遍认为手机互联网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具有存在价值。由表4可见, 有56%的认为“有存在的价值”, 还有四成的受调查者对手机上网在社会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给予较高的评价。

与此同时, 大多数大学生还比较认同手机上网在促进其自身学习与发展上所发挥的作用, 但认为其作用力比较有限, 表5显示, 只有3%认为“作用很大”、18%认为“作用比较大”、40%的大学生认为仅仅是“有点作用”。有近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上网在自身学习与发展中“可有可无”, 持这种评价的受调查者多为未经常接触手机上网的这部分大学生。

3、大学生接触手机互联网的主要目的和动机

大学生关注时事且求知欲强, 满足日常新闻资讯的需求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一目的。如图8所示, 有84%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新闻资讯。调查还发现, “消磨时间”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第二目的, 有56%的大学生表示认同, 这从一定意义上表明手机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丰富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重要角色之一。与此同时, 寻求娱乐、搜索信息、与他人实时交流等等也被视为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然而,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动机与行为并不完全一致。例如, 将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和其手机上网经常点看的内容 (见上图6) 作对比, 可知只有40%的受调查者将寻求娱乐视为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 但实际上有68%的受调查者表示手机上网会经常点看娱乐休闲内容。

4、大学生接触手机互联网存在的突出问题

由于手机上网需要手机本身、手机卡开通GPRS功能支持, 因此手机本身功能配置的高低被大学生视为影响手机上网质量、效率最为关键和突出的因素。如图9所示, 占四成的受调查者认为手机上网顺畅与否, 与手机本身的功能配置有主要关系。

与此同时, 手机上网速度较慢, 手机互联网内容不够丰富, 且上网费用较高等几项因素也被大学生视为当前比较突出的手机上网问题。由此也反映出手机上网的经济成本是影响手机互联网普及与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

三、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态度与素养

1、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主动性

目前大学生仅仅是将手机互联网视为传统计算机互联网的辅助与补充, 当“遇到问题是否会主动利用手机上网来解决”时, 大学生“经常会”选择手机上网来寻求帮助的人数很少。图10显示, 仅占6%, 而表示“有时会”、“会试试看”的所占比例则平分秋色, 分别占25%、26%。与此同时, “较少会”、“一般不会”主动利用手机上网的大学生却有25%和18%。这表明手机互联网尚未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体。

大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实现自我表达的积极性、主动性比较薄弱。大学生参与手机互联网发表观点的欲望与需求不够强烈, 图11显示, 在通过手机上网发表观点的意愿上, “非常愿意”、“比较愿意”所占的比例仅分别为4%和19%, 而表示“无所谓”和“不太想”的则占10%和38%。

2、对手机互联网的信任度

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信任度还是比较理性的, 并具有一定的戒备意识的。由表6可见, 受调查者中没有人认为可以“完全信赖”手机互联网所获取的信息与观点, 24%的认为“半信半疑”, 8%的认为“较不可信”。但并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手机互联网的公信力, 有52%的大学生对手机上网所获取的信息和观点持“基本信任”的态度。

3、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素养水平

调查发现, 目前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素养总体上处于“中等/一般”水平, 总平均分为3.29 (5分制) ,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素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手机上网素养状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大学生也有一定规模的数量,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大学生手机上网素养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的潜力还是比较大的。

大学生手机上网的素养水平主要考察其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查找信息、鉴别信息、表达信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其一, 在获取信息的数量上, 总体上为中等偏低水平, 平均分为2.93 (5分制) 。如表7所示, 51%的大学生认为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的信息数量为“中等”, 认为使用手机上网获取“比较少”信息量的人数也有相当规模, 所占比例为29%, 而获取信息量“比较多”、“很多”仅分别占18%、2%。

其二, 在查找信息的效率上, 大学生通过手机互联网并不能实现“经常性的”快速查找, 总体平均分为3.45 (5分制) 。如表8所示, 仅有13%的表示“经常可以”实现快速查找。“有时可以”实现快速查找所需信息的比例最高, 达到43%。另外, 有28%的受调查者表示通过手机上网快速查找到所需信息“有些困难”, 还有8%的认为“很难”。

其三, 在鉴别信息能力上, 总体平均分为3.37 (5分制) 。如表9所示, 有6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鉴别手机互联网传播内容的能力为“中等/一般”。自我评价鉴别能力为“较好”、“很好”的分别占23%和6%, 而自评鉴别能力为“较差”、“很差”的分别占8%。

其四, 在综合表达能力上, 总体平均分为3.07 (5分制) 。如表10所示, 有56%的大学生对自身使用手机互联网表达言论的能力评价为“中等/一般”。认为表达能力“较好”或“很好”的占19%和5%, 认为表达能力“较差”或“很差”的分别各占18%、2%。

综上所述, 大学生正逐渐成为手机互联网的主要消费者之一, 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娱乐休闲、新闻资讯和在线交流等方面。手机QQ、手机门户网站等手机媒体形式在大学生手机网民中具有较高的渗透率。集资讯浏览、音乐图文搜播、资源下载、论坛、空间、即时通讯等多功能于一身, 且免费安装、使用的手机客户端软件在大学生手机网民中有较大的使用与推广空间。

大学生的消费敏感度很高, 手机互联网业务的资费及打包优惠策略是影响大学生手机上网活跃度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手机上网频率较高, 但日均粘性相对较小, 这一方面是缘于手机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的补充, 在内容资源上、在资费优惠上尚能比较有效地满足大学生日常信息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与手机本身私密性强、传播随意度强的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大学生对手机电视的接触比例很低, 还有近半数的大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手机上网。由此可见, 大学生尚未充分享受到手机互联网时代更便捷贴身的网络新生活。要改变这种现状, 不仅需要在技术层面上有展示3G特色的TD业务如视频通话、高速上网技术的强力支撑, 而且更需要在使用成本上有手机互联网用户终端体验成本的优化支持。

与此同时, 交互、个性化的属性作为手机互联网时代最受欢迎的应用之一, 交互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也与“懒惰”的人们参与交互的积极性相关。因此, 针对当前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主动性不高的现状, 还十分有必要在媒介素养层面上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查找信息、鉴别信息等方面综合能力的提升, 科学、理性地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顺应人类传播技术走向“融合、压缩和数字化”的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08年中国手机网民手机上网行为调研报告》[EB/OL].http://news.iresearch.cn/Zt/83611.shtml

[2]、张国良:《社会转型与媒介生态实证研究》, [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

[3]、赛伦.麦克莱著, 曾静平译:《传媒社会》,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篇9:有关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

【关键词】学生意志力 网络行为 行为特征 思想教育

一、引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上网似乎已成为一种潮流,它与人类生活越来越密切,尤其是学生,他们成了这股潮流的主力军。大学生上网无论是主观要求,还是客观需要,都是不可回避的现实。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无论是从其自身意志力还是从所处的周边环境而言更是对网络有着难以割舍的依赖。

二、调查目的

1.了解学生上网的总体情况;

2.了解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

3.了解学生对于网络的非理性;

4.了解学生对网络追求和沉迷的程度。

三、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高职院校在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随机抽取;

2.调查方法:把调查问卷发放给各班级随机选中的被调查学生,让其填写。

四、调查结果

1.学生上网总体情况

(1)人数比例情况。本次调查的近400名学生中,有17%的学生经常上网,86%的学生曾经都上过网,有7%的学生回答不上网。

(2)时间情况。这些学生上网的时间大多集中在休息日、休息时间段、夜晚、其次是上课时间,有75%的学生在星期六、星期天上网。3%的学生在上课时间上网,22%的学生中午休息的时间或者夜晚上网。对于通常情况下每次上网的时间长短,有65%的学生每次上网的时间不超过1~3小时,有14%的学生每次上网的时间在3~5小时,有8%的学生上网时间5个小时以上,有2%的学生上网7小时以上。

(3)上网场所。本次调查问到的上网的主要场所,有79%的学生在网吧上网;14%的学生在家上网;9%的学生在学校机房上网。8%的学生在亲戚朋友家里或其他地方上网。

(4)上网的目的和动机方面。大多数学生上网活动是以娱乐为主,网络利用水平较低,“聊天”“交朋友”“玩游戏”“排除寂寞”“打发时间”之和达84%。

(5)上网后的收获及影响方面。有15%的学生认为通过上网他们扩大了知识面,有24%的学生减轻了现实的压力,有11%的学生认为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有17%的学生认为情绪得到了改善。

2.学生对于网络游戏的非理性

第一,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不少同学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占用了大量的正常学习和休息时间,少数学生甚至经常通宵上网,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不少学生追求刺激行为,包括浏览色情网站,玩暴力游戏等。

38.1%的学生能够理性对待网络游戏,大约24.8%的学生表示对网络游戏没有利与弊的明确认识,而有高达37%的大学生表示对过度上网玩游戏有理性认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抵制诱惑。其中,21.7%的学生认为想过,但不玩做不到,而15.3%的学生彻底无法拒绝游戏。

第二,网络游戏的自我实现心理。许多学生宁愿把在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放到那个神奇的“虚拟社会”中寻找答案。他们在那个神奇的数字世界里,戴上符号的面具疯狂地玩游戏、聊天、交友,进行“网恋”,甚至“网婚”,或者指挥“千军万马”左拼右杀,渴望从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情感”和“尊重”,从而满足自己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网络的隐蔽性。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快捷性和方便性等特点,学生可以把自己悄悄地隐藏起来,尽情地宣泄,而不必在乎任何人。他们在网上可以以不同的身份结交许多朋友,彼此谈人生、谈感情、谈心理隐私,敞开心扉,一吐为快。

3.追求和沉迷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1)沉迷网络、忽视学业。学生上网大多是为了打游戏、聊天和点歌等,这些娱乐方式对学生很有吸引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常常身不由己,情不自禁,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学业。

(2)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些网吧环境较差,大量吸烟导致烟雾缭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有的学生上网时间太长,容易引发很多疾病。更可怕的是容易导致心理疾病。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引发矛盾和冲突。例如,学生李某发现自己在网络上被人贩卖当奴隶,还要忍受各种摧残与凌辱,十分恼火,与同学发生了很大冲突。由此可见,网络虽为虚拟境界,但由其引发的道德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等却在现实生活中不容忽视。

五、合理约束学生上网的建议及对策

学生处于成长之中,他们上网弊远远大于利。为此,提出如下建议及对策:

1.宏观控制,加强思想教育

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宏观控制,利用教师的身份、学校的规范对学生整体加以控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进行全面把握。应该变“堵”为“疏”,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典型事例,加强法制教育、网德教育、责任意识教育、自我保护意识教育,使学生彻底认清不健康上网的危害。同时,积极联系家长,让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心理成长。

2.微观入手,善于利用网络解决学生的无度上网问题

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段,所带的班级都应建立网群,还应将一些网瘾极大的同学都加为好友,通过好友群和各班级群的显示,能很快了解到哪些人上课时间还恋在网上。另外,许多学生都有写空间的习惯,通过浏览学生在空间上所写的网络日记和心路历程,能及时察觉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把握其心理。

3.运用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控制

将年级建立级队规章制度,班级建立班规班纪,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各班级根据自身情况可以对因迷恋网络耽误学业尤其是厌学旷课的学生实行惩罚机制。同时,经常对这些“网瘾问题”学生进行说明、劝告、并在所带集体开展道德反省,从而起到以舆论压力作为辅助控制的作用。

4.外在和内在双管齐下,有效控制

征求学生意见,组织所带的班集体积极开展健康、有趣的班集体活动,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健康、积极、充满趣味的班集体文化活动,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补充,也是思维方式的完善、思想认识的净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用健康、有趣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可以避免学生因为校园生活的单调枯燥而过分沉湎于网络,对于防止学生迷恋网络是十分重要的。

综上,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对待网络的态度,并培养学生理性的网络行为及消费观念,并运用社会学中的社会控制理论对学生的上网行为、恋网情结进行合理的约束和控制。

参考文献:

[1]许亦光.对学生上网控制模式的选择与思考.政法论坛,1997,(05):51.

[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6):230.

[3]朱永新.高等學校管理研究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55.

[4]张桂春等.高等教育理论专题.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92.

[5]李敬刚.学生心理研究与分析.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9.

上一篇:小学生征稿启事范文下一篇:市长在劳务企业座谈会上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