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言而喻的网页设计

2024-04-10

不言而喻的网页设计(精选11篇)

篇1:不言而喻的网页设计

在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当中,语言交流是最为初级的,如果懂,一个眼神足以,

设计亦如此。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究竟应该以怎样的设计语言与你的“听众、观众”交流呢?

其实,好的设计是会自己说话的,我称之为“不言而喻的设计”!

【Accessibility】

可及性,无障碍的,可访问的。

设计内容比设计页面本身更重要,可视性的设计仅仅是成功的一半。

我提倡简约之上。简单的东西也可以有惊人的爆发力。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仅仅一分钟就会有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怎样能快速的让你想要传达的信息第一眼就能被大家注意到,不光是靠“光鲜亮丽”的外表来吸引眼球呢?

仅仅在视觉上下足功夫是不够的,那是花拳绣腿,不足以去吸引大众。先理解用户再考虑合适的设计,这是首要的。也就是说,长期坚持理解用户的世界,理解他们的偏好和行为,才会让你的设计“经久不衰”。当然,不是不在视觉上下功夫,而是,我们应该先懂得何为“设计”。设计的最终还是要[用]的,让你的设计适应各种干扰。

对于用户,请不要让他们花费时间去思考,尤其是一些很低级的问题,但这却是是设计师很容易因为一味的追求页面效果而忽视了最“原始的设计”。

1.这是什么网站?

2.我在什么位置?

3.我从哪里开始?

4.他们把%……&*%……放在哪里了?

5.页面最重要的信息是?

6.我怎么知道我的一些信息,是否吻合这个网站,从而断定我是不是他的目标群?

… …

诸如此类。

如果你让用户花过多的时间思考这些,

那么,即便你用”华丽的包装“吸引了他们的眼球也无法对你设计的网站建立信任。

最基本的原则:去掉【 ?】

如果你理解了这个原则,你就会开始注意到网页上所有你思考的东西,

最后,你将学会如何识别并在你的页面上避免它们。

是的,用户是上帝。

但不是所有的上帝都是阿凡提。

让每一个页面都不言而喻,让普通的用户知道是什么内容,知道如何使用。

退一步讲,如果你不能做到不言而喻,那么至少应该让页面自我解释。

如图(A01,A02),很简单的例子:

比如很常见的“放入购物车的功能”,当我们点击按钮时,自我解释应该提示:已加入购物车或者如果有迷你购物车的功能可有提示。

收藏夹也是如此,当然在保证了有此功能的前提下,是不是我们应该创新一下呢?

创新,愚以为,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有变花。

提示功能,查看功能,推荐功能…

那么,可不可以有别的想法呢?

比如:许愿清单 如图A03

女人的物欲是无止境的,给她一个许愿清单,以类别做分,试想,如果你有一个家,家里有很多小格格,是不是有冲动去把它们填满呢?换一种方式来刺激消费,这就是我们的设计手法之一,

诚然,这里也涉及到了一些设计心理学的东西。所以,设计不单单是设计。

【Beautiful】

用细节征服所有的人。

1.亲,合理利用渐变呦!

好的渐变可以丰富画面,但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变个没完,搞的跟彩虹一样炫,这样真的就外行了。

如果真的没有把握,其实纯色的运用也绝对能撑起设计。

2.亲,今天你留白了吗?

关于空白,很多人都有阐释,在此不多废话,但亲们一定要记住:让你的作品呼吸起来!

但切记“散”!

3.亲,字体使我们的好伙伴哦!

不妨可以把字图形话,或者各种变形,你会发现妙趣横生。

其实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专注于图形、图像的整合而忽略了字体,

字体也可以是主角,也可以辅佐主体。

PS:对于大篇幅的

字体排版,字体选择和间距就显的格外重要了!

4.明确醒目的导航!

可以不花哨,但是一定要明确!如果浏览者不能快速、便捷的找到它,他们就很有可能去别的网站了。

关于切换效果,千万别喧宾夺主了,简单明了即可!

切记:导航的作用是引导,而不是自high。

5.细节,永远是细节!

可以多剖析一些好的设计,在同样好的设计作品当中,细节绝对是PK的最终法宝!

不是把所有的视觉素材全部拼贴,而是如何能让你的作品凹凸有致。

(关于视觉方面的东西,各位行家都有自己的一手,之前也分享了很多,在此我仅仅是重申不再作阐述了)

【Customer】

客户。

对头,是需求方,是衣食父母,是上帝。

隔行如隔山,

不是所有的上帝都能明白你设计传达出的信息,

这样以来,我们总会有无法“触电”的悲哀,

所以理解万岁,所以我们渴望“伯乐”。

但为什么不能主动出击去培养我们的“客户”呢?

优秀的交互设计师说服能力很重要,其实在我看来,这正是他的专业体现。

正如我们设计师,优秀的网页设计师,交互是应该懂的,

所以我们更能[l理直气壮]的与你的需求方理论一二。

望望大人曾曰:

做的设计有理有据,其实在做的时候就想好的怎么说服别人了,只不过当有人问的时候,你更加从容的回答了。

专业加热情加真诚,终会金石为开!

【design】

回到最初,回归设计的本真。

设计技法只是一个辅助的工具。当我们饱含热情的投入到设计当中时,要适时的走出来看看是不是附加了很多干扰视觉的混乱元素。回到最初,给我们的用户一个“干净”的界面。加减法也适用于此。比如,我们可以用空白或者背景色来划分页面,而不使用线条,这样可以使前景吸引更多的注意力;再者,不要过分强调,如果我们使用加粗,那么就没有必要放大,描边,甚至非要给个红色才罢休;再看看是不是应该控制信息的层次,减少元素的大小变化等等,相信,大家在设计当中都有自己的一些方法。那我们就共勉吧!

最后给大家一个ADOBE的颜色组合运用网站:kuler.adobe.com/

篇2:不言而喻的网页设计

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孔埠初级中学

陶仲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对那些为自己、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人心怀感激之情;有足够的勇气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2、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知识目标: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

教学重点: 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教学难点:

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法;活动、教师指导、活动情感激励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本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志愿者图片,引出问题思考及课题 1.世博会、亚运会志愿者要承担什么责任? 2.承担这种责任,要付出什么代价? 3.承担这种责任,有什么回报?

二、活动过程:

“什么代价什么回报”

(一)第一个活动:“班委改选”

1、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展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总结: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衡量和评估,不能凭一时冲动盲目做出决定。并不是要学生在承担责任前斤斤计较,而是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更加理性。

(二)第二个活动:“对选择的评估”

1、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鼓励学生设想其他可能的选择。

2、对每个选择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3、教师总结: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与回报,我们应该自己做出选择。一旦我们做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注意: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三)第三个活动:“我的决定”

1、教师说明:尽管责任意味着付出,但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要敢于主动承担责任,学会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请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各选择一个新的责任,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注意:在本单元结束后,教师对这项活动落实的情况进行反馈调查,对按计划履行自己责任的学生予以表扬。“我的承担我无悔”

(一)第四个活动:“小青的烦恼”

1、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交流自己真实的想法

注意:对承担责任的深化。对于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担的,也应该对此负责。这是学生认识的难点。

(三)第五个活动:“弗兰克的故事”

1、呈现情境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在全班逐一探讨三个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3、教师总结:在我们的社会,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得与失,尽心尽力的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好。

注意:问题有一定难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同时问题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责任感有不同的境界,对问题的回答也并不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如果学生给予否定的答案占主流,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

七、教学反思

篇3:不言而喻的错觉

这样的体验只有那么一次。多年以后她想起这个场景,不禁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喝醉了。

“那时我还从来没有喝过酒,”她马上对自己说,“我其实生活在错觉之中,想象出来的一切多半是错觉,是失真的感觉。先生说的显然是一种心理错觉,正是因为我的主观想象,那人才会变得越来越高大。”

因为喝酒,她发现了这样一个深陷错觉并且安于错觉的自己。烈酒是一场欢聚的核心,而烈酒是想象的酵母。又圆又亮的酒杯,睁着又圆又亮的眼睛,它们好像无所不知却一言不发。烈酒在杯子里旋转,仿佛是想象与错觉的纠缠与旋转。文学与梦幻、生命与现实,两者在一个人心上的感觉是不确定的,常常显露出不可融合的痛苦的峥嵘。

在名山胜景之中,一定有人与她同时仰望这高远的夜空。夜空无比高远,把人的视线无限拉高,行道树便也向着夜空无限伸展了。那些冠服美丽的树就像长袖善舞的女子,涌出的种种幻像淹没了准确辨识的欲望:到底是桉树、桦树还是香樟树?夜色造成了视错觉,但她同时切身感觉到烈酒改变了时空感和虚实感。路灯光看透了草地,窥视着树林,对夜空却鞭长莫及。那时节,在夜色播下的诡谲的错觉中,她有些振奋地高声说话。

“住在这样的地方多好,我会记住自己的房间号,328。”

“还有这样的夜晚,谁这时候在睡梦中错过,就永远错过。”

她根本不看脚下,攀着一个男子的肩膀走—这个动作暴露了她的醉意。她被自己这个动作吓住了,低头看路,错觉消失,时光倒流。她想起每到冬天就会大雪压顶的高山下令人胆寒的风声。那声音又一次呼啸着裹挟飞雪而至,使她心悸。这来自想象的飞雪一瞬间就覆盖了草地上的波斯菊,改变了山间幽暗的夜色和恬然的草地。

亭亭如桦的树,突兀地呈现于那夜的错觉之中,一直在她的记忆里萦回缭绕。那夜所见的一切明与暗,应该都是举起酒杯的结果。举酒的原因,酒后的心情,都是令她回味不已的部分。她习惯了一种精神上的耗费—凡事喜欢追根究底。在别人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一杯酒一句话,在她这样一个怀疑论者,也会显出种种深意。

这时候才想起德国作家本雅明也有一句关于错觉的话,大概是说生活中充满了各种理性的错觉。“当今世界充满了各种生活理论和世界观……”本雅明说,“当今世界也充满了幻景,充满了无论如何会一夜之间繁荣降临的某种未来文化幻像,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基于自己封闭的定位产生视错觉。”

她这样沉郁多虑,不只是因为反省到种种错觉。一个爱上文学的人不可能不忧郁,因为文学的光荣似乎就是一种虚幻的光荣,文学的感觉有可能就是各种各样的视错觉。何况文学爱好者的普遍命运是:可以看到彼岸,抵达遥遥无期。她是文学海洋里众多泅渡者中的一个。海边观水的时候,她可以看清自己。但是当她下海搏击,往往模糊了自己。她努力划动船桨,想在海上搏击中还原一个真实的自己,一个过去和未来背道而驰的矛盾的自己,一个耽于绝望而又深情盼望的自己。人生有多少无法消解的矛盾啊,那些曾经悬崖一样壁立着不堪触及的矛盾,都似乎随着岁月风化了,化成了遗忘和冷漠的风沙,湮没于社会学家种种人性论的洪水之中。

有人把语言比作永恒的钻石和瞬间消逝的露珠,但她却把语言看作救命稻草。她不是要展示将稻草变成金条的魔力—这一点那些江湖骗子的嘴巴会做得更好。她只是要让自己看到希望。在深夜的文字篝火旁,她要像一个火中取栗的人,执著于温暖的想象。她想象着在人间的秘密花园里,碰到许多熟识的种花者与赏花者。

“只要想象得足够长久,就会由想象走进现实。”

她脑海深处永远轰响着一个忽远忽近的野性的声音:“我要走出去。”她孜孜不倦地读书,在心灵的激流中冲破日常,抛开一切常规和顽冥。但即使有人来附和,她也不想说出内心天真的虚妄:

“如果我不写作,我不知道我将怎样活着,又将怎样死去。”

在青山绿水之中,在千年古木之下,一个人不会忘记自己过了两天欢乐的日子。真正的生活只要一次。只要有过真正的灵魂生活,便能够凭借想象,使之在静寂里复现:她不应当如此伤感—仿佛到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然而一切美好事物都让人感伤,绝对的美好则带着压倒性的感伤。

只有大自然不在乎时间,不在乎处于任何人的时间之外。

她也可以学着不在乎时间。没有昨天,没有明天,像大自然一样忘我,或者像醉酒者一样忘我,没有人之作为人的历史与哲学的追问。

她并非真的不在乎。她在回忆中看清自己的灵魂,直到再次想起这一夜的错觉,所有的错觉。

在名山中的第一个晚上,令她心中悸动的想象变成了一个梦。梦里有一个类似检阅的场景,有一个面目模糊的人开着车子从她面前过去了,用注目礼向她致意。这样的梦,多年以前似乎出现过一次。

因为这个梦,或者什么也不为,只是不想变成一个沉闷的人,一个被动的人,她举起酒杯……

她在毛茸茸的草地上奔跑,向朋友们指点着绽放的波斯菊。天空没有旋转,但是路边的树,像是高高地刺到天顶上去了。她想这是一种错觉。夜晚容易产生错觉,那些煽动想象的回忆一一来到身边。

因为有些东西是失真的:她举起酒杯。

因为天明就要别离:她举起酒杯。

因为无法说一句令自己满意的话,她举起酒杯。

她对自己说出来的话有点不自信:我多年以来如何建立起文学自信的,时间的那一面传来的是不是使心灵得以生长的那种强有力的文字的呼吸?

她举起酒杯!因为在这名山深处,她于众人的交谈中懂得了文学的维度。在专业作家的眼里,文章尤可宝贵的不是抒情,而是独到的发现和厚重的表达,是文学与多种学科的思想资源的深度融合。

此刻无风,而她心动加速,只觉万物皆动。一片海浪般颤动的八瓣花,送来诗人的声音:

我渴望智慧的

化身,在这儿或这儿附近。

……

这儿确实有灵气。

篇4:《言而有信》四年级上册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言而有信》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诚信是金》的第二课时

言而有信是中华民族的保守美德,是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所以,从小培养同学言而有信的道德品质,对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小朋友们年龄偏小,区分能力有限,来自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消极因素过多,小同学中经常可以看见对自身的许诺不负责任的现象,经常可以听到小朋友们随便许下的诺言。因此,和时有效地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守信用的良好品质,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言而有信的道德品质在同学道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四年级同学心理、生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言而有信是美德,言而有信的行为是尊重他人的表示,言而有信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2、了解许诺的多种形式。

情感目标:

1、敬佩言而有信的人,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2、对不守信用的行为表示不满和气愤。

3、为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

行为目标:

1、答应他人的事要努力做到,因各种原因不能履行诺言时,要和时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2、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自身做不到的事情。

3、实践自身的许诺时,虽然很困难,但一定要坚持。

三、说教学重难点和突破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同学情况的调查了解,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和重难点突破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协助同学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对自身言而有信的行为感到坦然,为自身失信于人的举动感到羞愧,将“言而有信”内化为一条自觉约束言行的.道德准则。

2、指导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量力而言,量力而行,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自身办不到的事情。

教学难点:

1、守信无小事,好品质的形成是从一件件小事的落实开始的。

2、在实践自身的诺言,坚持言而有信这个信念时,一定会遇到困难,有时甚至会被他人误认为是“傻”。要引导同学认识到:守信也会付出代价。这种代价的付出是一次良好品质形成的考验,是值得的。

在同学的经历中,有家长失信于自身的时候,有同学失信于自身的时候,甚至连老师有时说话都不算话。这样的生活经历让同学觉得,偶尔的一次、两次说话不算话算不了什么。为了协助同学廓清这种观点,形成正确的认识,典范是最有说服力的。所以,难点一的突破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典范的力量,让同学在钦佩典范的基础上,愿意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

难点二不只是同学情感认识上的难点,更是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切切实实每个人都曾遇到过,或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会遭遇的。所以这个难点的突破在同学言而有信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对于这个难点的突破,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以最受欢迎的童星刘星为主角设置离他们最近的生活情境,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情境来源于生活,又很容易的引起了他们对问题的考虑。

四、设计理念

(一)因为《品德与社会》学科具有生活性、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所以

我在设计时,围绕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自身与成人不同的生活需要与特点,创设情境,展开讨论,引发考虑,让同学在他真实可和的生活范围内,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

(二)根据《品德与社会》学科教育的目的:要把同学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实践社会、贡献社会的社会中的人。只有把同学引入模拟的故事情境中,以解决故事中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这一规律,在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一个《刘星傻吗?》的情境案例供同学分析,这个案例的设计,既紧扣教材又高于教材,体现了《品德与社会》学科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

五、活动过程

(一)感受郑重,感知“言而有信”

对于四年级的同学来说,对“言而有信”的已有认知,恐怕仅仅局限于“说话要算数”吧!对于这种学情,我选择由同学最熟悉的许诺方式“拉钩”导入,同座位同学玩儿拉钩游戏,师生一起回忆拉钩儿歌:“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同学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随着这首熟悉的儿歌而火热起来。紧接着由教师提供一组图片:(“岗位许诺”、“商业信誉”、“政府许诺”、“现代信用货币”)让同学感受到除了我们平时的嬉戏玩耍以外,原来许诺是庄严、慎重的。几张图片的展示协助同学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直接从有限的生活经历过渡到多姿多彩的社会大环境。

(二)阅读故事,深化认知

借助刚刚获得的情感体验,由教师提供《同仁堂百年不败的秘密》和《美丽的笑话》作为导读故事,让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体会故事的启发意义。结合自身课外搜集的资料,讲一讲知道的关于“言而有信”的故事。教师在参与小组活动时,要提醒同学正、反面的故事对比着讲,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利用典范的示范效应协助同学形成钦佩言而有信人的情感,对言而无信、反复无常的行为感到不满和气愤,初步立下愿意做一个言而有信人的心愿。

(三)走进生活,指导行为

故事终究离我们比较遥远,故事中的人物似乎也略显飘渺,要想同学真正认识“言而有信的益处”“言而无信的危害”,还是必需走进他们的生活,切实关注他们的行为。

在这里,我为他们设计了一个在他们中间经常发生的讨论题:

这是一个大家经常会犯的,却没有人重视的错误。当读完题目后,不少同学会微微发笑,因为这个说话的小朋友极有可能就是他。这样一句缺乏挂齿的许诺,竟然被老师当作典型资料郑重的请进课堂,还让大家分小组认真的讨论。此时不少的小朋友可能在心里想:老师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了一点儿呀!

对,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小题大做。就是要从这个不起眼儿的许诺中引导他们认识:许诺过他人的事一定要督促自身努力做到,在小事上失信于人不只是对他人的不尊重,更是对自身错误的放纵。在我们做不到的情况下,更不要轻易的向他人许下许诺。

篇5:不言而喻的网页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2.懂得有些责任即使不是自愿选择的,也应尽力承担好; 3.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能够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积极的态度承担那些不是自愿选择而应该承担的责任,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教学重点 履行责任的代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学生的探究活动、课堂讨论、教师指导。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责任的含义和来源,我们回顾一下什么是责任? [学生]略

[老师]对,责任就是一个人应当做的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代价与回报。第一课 责任与角色同在(板书)第二框 不言代价与回报(板书)

一、什么代价 什么回报(板书)活动一:班委改选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了解承担责任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同时,承担责任也往往付出一定的代价,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少一些盲目和冲动,多一些理性和勇气,从而更好的承担责任。

活动过程:

第一步:我们来看课本上的“班委改选”的故事,你们思考故事的主人公小柯面对老师、朋友、父母亲的说法该怎么办?

第二步: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略)[老师]你们的说法都有道理,我们在当班委与不当班委的时候都要承担责任,但是责任则完全不同,我们在承担自己责任的时候,不仅对他人有好处,自己也可能获得回报,如赢得自尊和自信,使自己独立性更强,得到他人的承认等。但我们也要为承担责任付出一定的代价,如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给自己带来负担,也有可能会因失败而受到责备等。但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付出代价而不承担责任,因为承担责任是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评价指导:

衡量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是本课的难点,因此这个活动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衡量和评估,并不是要学生在承担责任前斤斤计较,而是使学生在承担责任时更加理性化。

活动二:对选择的评估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责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使学生懂得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和回报,鼓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才能走向成熟;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一旦作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活动过程:

第一步:理解小柯面临的几种选择。

1.让父母为自己作决定。2.听朋友的意见。3.精心准备,全力一博。4.“管它呢,顺其自然”。

第二步:学生讨论。

[老师]人都是自私的,小柯不管听谁的意见,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的,听父母的意见,父母是怕影响小柯的学习;听朋友的意见,朋友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是为了对自己有利;自己精心准备,是为了承担这份责任;„„;

每一种选择都可能有相应的代价和回报,我们可以自己作出选择。既然我们选择了自立自强的人生,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和信念,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对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进行正确的评估,作出最合适的选择。但是,一旦我们作出自己的选择,就应该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我们应负的责任。

评价指导:

对每种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学生会有不同的意见,教师易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同时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活动三:我的决定

活动目的:让学生敢于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主动承担责任,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活动过程:让学生制定履行责任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具体落实。

二、我承担 我无悔(板书)活动四:小青的烦恼

活动目的:使学生明白,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担的,但我们仍然要为他们承担责任,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把事情做好。

活动过程:

第一步:看课本上情景,学生思考,小青这样做值得吗?如果是你,你如何选择? 第二步:学生讨论。[学生]略

[老师]大家的意见对是对的,有些该做的事情,并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但我们仍然要为它们承担责任。如果采取抱怨、懈怠等消极态度,同样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有时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位置,但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自己应该做的事情的态度。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这样,我们仍然可以说:我承担,我无悔。

评价指导

这一活动是对承担责任的深化。学生自愿选择的事情,应该承担责任。而有些事情并不是自己自愿承担的,还应该对此负责吗?这是学生认识上的难点。

活动五:弗兰克的故事

活动目的:引导学生了解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物的事迹,激发学生的感激、敬佩之情,提升学生责任感。

活动过程:

第一步:看弗兰克的故事

弗兰克经过多年的艰苦积蓄开办了一家小银行,一次,他的银行遭到抢劫,他因此破产,他的储户也失去了存款。当他准备为偿还那笔天文数字的巨额存款而一切从头开始的时候,人们劝他,“这件事你是没有责任的。”可是他不这样认为。经过39年的艰苦努力,在寄出最后一笔“债款”时,他说:“现在的我终于无债一身轻了。”

在你看来,他应该偿还储户的存款吗? 如果决定不偿还,会有什么后果?

弗兰克为了他的决定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如果他知道负责任的代价,他还会这样做吗?引发学生思考。在全班逐一探讨三个问题,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学生]略

[老师]在我们的社会,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着社会责任。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我们不能成为其中一员,至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社会才更美好。

评价指导:

问题有一定的难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而不要急于要求学生回答;同时问题的答案也并不是唯一的,学生的责任感有不同的境界,对问题的回答也并不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轻易否定。如果学生给予否定的答案占主流,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

课后思考:

十多年前,湖南西部山区的一个村办企业倒闭。当乡党委决定由全村党员干部及群众分担这笔债务时,村党支部书记宋先钦毅然决定由个人承担起偿还全部16.5万元债务的责任。于是,他和妻子、儿子连同媳妇一同走上了漫长的还债之路。十年中,他们办厂、打工、做鞭炮,经常到深夜一两点钟才睡。为了还债,大儿子整天扑在机砖厂,小儿子十年中共养了两千多只鸭、两万多只鸡、一百多头肥猪。由于缺少大人的照料,四岁的孙子被活活炸死;家中虽养着上万只鸡,孙女在除夕夜想吃一只鸡腿的愿望却得不到满足,弄得全家人眼泪汪汪地度过了一个除夕。十年过去了,一家人终于还清了连本带息将近三十万元的债务。还债后,宋先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办一桌像样的晚餐来慰劳一家人,挟一只鸡腿给孙女以表示自己的歉疚之情。

篇6:不言而喻的网页设计

【拼音】bù yán ér yù

【简拼】byey

【近义词】显而易见、无庸赘述

【反义词】扑朔迷离、模棱两可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成语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很明显

【例子】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英文翻译】speak for itself

【谜语】旗语;打手势;哑巴打手势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君子天生的秉性,君子在得志时不妄为,在困穷失意时不自卑,他敬天知命,将仁义礼智铭记在心,并将它发扬光大,不但能将它们表现在脸上,照到背上,然后传到四肢,四肢就不言而喻可以找到其法门了。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辩形】喻,不能写作“渝”。

【产生年代】古代

篇7:卓别林的不言而教

小伙子在信中写道:“您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您的生活里总是充满阳光和欢笑。而我的生活里只有失败和泪水。”他请求能和卓别林面谈一次,当面向他请教。卓别林答应了。

小伙子如约而至,卓别林说自己还有点事情要处理一下,请他先在客厅坐一会儿。小伙子发现桌上有个装满了旧纸片的小盒子,他随意拿出一张,只见上面写着:“今天,在少年感化院里,一个小伙伴故意找碴儿,扭伤了我的手指,院长却要罚我一天不许吃饭。”“今天我终于在天黑前,卖完了最后一份报纸,却在回家的路上,遭遇了抢劫。”“今天演出时,我右脚的鞋子突然飞了出去,于是,就有观众把臭鸡蛋扔到了舞台上……”“今天,乌娜·奥尼尔答应了我的求婚,但她的父亲却永远地和我们断绝了关系……”

篇8:不言而喻的散文

一、不言而喻

日常生活中,他们总是比较沉默。抬头望天俯首看地,望天上流云在风里的疾缓,看地里的庄稼和野草的长势,虫蚁的动向。扬扬手中谷糠,自有鸡鸭啸聚而来。挥挥握箸的手,狗便跑去大门外乖巧卧倒。猫太迟钝,夜深了仍在断墙边高叫低语,浑不理会人拍床板的巨响,同鼠一样扰人。挑起水桶是缸里空了,挑起粪桶是地里枯竭了。锄头的去向是秩序,扫帚的轨迹是日子的停顿,镰刀讨要谷穗麦粒和草茎,扁担传递某种负荷的宣言。水烟壶和纸捻配合不代表惬意的时光,石臼和舂杵的纠缠也许只是无聊的厮磨,那抛掷的竹篮便将是徒劳的打捞。沉默,表情会传染给别的人,动作里透出怒气,气势压迫面前的事物,只有惫懒的猪摆着细尾巴招摇而过。

日常生活中,他们不希望太沉默。高声训斥不听话的牲畜,教训不听话的孩童。低语里讨论儿女婚事像在密谋,扬声处吆喝着雨来收衣收稻谷啦,吆喝着收工看夜戏去,吆喝着再加把劲把最后一棵房梁架好,吆喝着擦把汗让最后一根稻草收进库房。嚷嚷着指桑骂槐,喃喃着千叮咛万嘱咐,吵闹里千般痛恨,低语处万分柔情。大呼与小叫,嚎啕和低泣,尖锐或凝滞,脆生生交杂嘶哑,结结巴巴斗不过伶牙利齿。

日常生活中,他们只能沉默。话多了消耗气力,带不走愁带不去忧。捂着的热被风带走,收藏的秘密被无意揭开,不多的几粒粮被老鼠虫蚁听去了藏匿地。眼神就够了,表情就够了,手势就够了,身影就够了。

日常生活中,他们有的是打破沉默的机会,交给戏台上的生旦净末丑去诉说,交给阳光里的赤橙红绿青蓝紫去书写,交给猫狗鸡鸭猪牛羊去哼叫,交给磨盘石臼木夯去嘶喊,交给咕嘟的烟壶交给爆裂的豆荚交给扭动的水车交给锅碗瓢盆交给油盐酱醋,交给奔跑的风交给不定的雨交给船也交给路。他们沉默的时候多他们打破沉默的时候也多。他们把日常生活默默地过完,然后长久地沉默。

二、路口

熟悉的路口闭上眼睛都能分辨清楚,往前是田往后是家,向左去镇集向右去宫庙。或者,朝前走挑水去转身去鸡舍,东面是厨房西边拿稻草。熟悉的`路口里迷路是可笑又可耻的,例外的是祖孙间小夫妻间的玩笑。在不熟悉的路口才会不懂方向,只有来的方向在心头,禁不住裹足不前,踯躅犹豫徘徊忐忑,哪里是水田何处去买化肥怎么去菜市场,要找个人问问。全是陌生的草木陌生的脸陌生的墙角陌生的牲畜,连尘土和积水都是陌生的。

但不熟悉的路口什么都是新鲜的,阳光从别的角度射来,风的感觉迥异,远处的水声比听惯了的河水有韵味,气味也特别起来。这里有花朵鲜艳摇曳,那里有琴声悠扬,远处断断续续的锣鼓笛箫在演着本地戏,近旁孩童打闹让人含笑驻足。有柳枝拂面野草缠足,却也有绿叶婆娑青果开始溢出香,诱惑至极。熟悉的路口天也黑地也脏墙角多污迹草木皆猥琐,母猪小猪仔列阵过,鸡鸭猫狗啸聚,流言蜚语飞窜,抬头处蛛网分割天光,俯首时禽兽粪便浮沉污水之中让人无处落足,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鼻之所嗅心之所感,千篇 一律,毫无乐趣。

但有守旧的人只愿意在熟悉的路口转悠,闲适安全随性,在熟悉的流云飞尘树影人群里发现陌生的景象,于是,“噫”一声,这是今天的新奇发现。在熟悉的拐角屋檐曲径草丛里,清点过往的点滴,于是,“唉”地一叹,少了些什么,人,或者事。

便也有好奇的人把脚步踩向一个个不熟悉的路口。有时是两手空空地走过,只凭眼耳口鼻去打探。有时肩扛手提大包小裹徘徊不定,辨明一个方向,犹疑猜测探究着走。一部分的人,被推着走到不熟悉的路口,是惶恐的不甘的羞涩的紧张的甚至愤慨的,只希望走一回两回把它记在心头,只希望下一次是心甘情愿的。

终归路口不会一成不变,守旧和好奇和不甘,都被推入路口。

三、烟盒里的烟

烟盒里的烟一根又一根被抽出,点燃。有两个预定的命运:躯干被燃烧,化成灰烬,化成青烟,一种成为垃圾,一种成为虚无。有三个不同的走向:青色的烟飘散在空中,找不着了;青色的烟走向肺腔,挤进血液里,循环到不知所终的结局;青色的烟跑进嘴里又从鼻子里冒出头,它们被另外的物质侵蚀,化成一团团灰黑的色泽,追逐原先的青烟飘散在空中,找不着了。有四个武断的结论:提神;让你口干舌燥;在烟灰缸里摆上一个新的尸体;又烧去了你几分几角几元钱,或者烧去了别人几分几角几元钱,它透露或隐藏了烟的来路。

烟盒里的烟一撮又一撮被抽出,被一众人同时点燃或不同时点燃,灰烬落在烟灰缸里,落在地板上,落上衣服上,落在任何要落的地方,最终摆脱不了同一命运:被抹拭被拍打。它们消散了吗?青烟进出各个通道,最终摆脱不了同一命运:消散。它们真的消散了吗?

四、火车来

我可以记起那是多么遥远的一句话。

我既没有见过更不曾坐过,我只是从闲聊的人嘴里听过。应该比河里的船要大,比叫嚣的手扶拖拉机要响。有人拼命地烧火,车就拼命地跑。我可以记起,在那时的头脑和意识里,火车是那么遥远的东西。因为遥远,我们可以争论,它比村街长,来这里肯定把村街占满了;它比十几座房子大,要不怎么装那么多人。但终究我们都没见过,我们捏泥土也捏不出幻想中的火车,把所有的条凳方凳马扎靠背椅在院子里摆成一条长龙,以为那便是火车,于是,“驾”地一声开动了,以为那便是火车开动了。

到年关了,村庄又敞开怀抱,把汉子妇人全揽进去,把蛇皮袋黄皮包工具箱都收藏了,我们打听谁是坐火车回来的,我们跟在他们后面吵吵嚷嚷,可是年长者扔下包袱便裂开嘴笑着抱起小孙子小孙女,年轻者拉起媳妇躲进房里,房门在我们面前砰的关闭。有一个人呆立在村头,他的去向还不明朗,他想赶紧去见未过门的媳妇,又怕父母惦记,脚尖时而朝东时而朝西,把地下的灰尘搅得团团腾起。我们一哄而起围着他问这问那,他哦哦地回应着,却并不回答我们的问题。眼神四处游离,眉头皱起,那神情似乎正在思考怎么给我们一个满意答案,却脱口而出:“啥?我没坐火车。”于是我们一哄而散,当然还有一地的鄙夷谩骂气恼和怨恨。

老师说学好本领以后常常坐。老奶奶说,想什么火车,把地扫一扫鸡喂一喂,天要下雨了快收衣服。撑着小舢板的渔夫说,火车有我这舒服吗,你看我又网了二三斤鱼啦。只有没腿的那人,眼神悠远,嘴角含笑,叽哩咕噜地说了一大通,双手比划着,神情夸张着,哦,那么大那么长那么高那么快。他说他从很远的地方来,一路上都在火车上过。可惜他的话我们听不太懂,他的话我们更不相信,我们对他托付身躯的滑板车更感兴趣。那是竖着的四块木板用横着的两块木板拼凑起来的,装了四个机械上卸下来的轴承,双手推动着往前滑。

后来,我们开始大量仿制滑板车,从斜坡顶端往下冲,嘴里喊着火车来了。

五、雪

一个久居南方的人,对于雪的概念,全在文字里、影视中,或者网络上。一个久居南方的人,是没资格写雪的,所有的词汇,白、轻、飘,素洁、铺天盖地,都是一种游离实际的概括,像无根的浮萍。若说似鹅毛般,倒还找到了可以近似描绘的实物,但说像棉花一样,就显得困难了,因为见到的棉花大都是加工过的,并不是人们所说的刚从枝头上下来的花。如果是从旧棉袱旧棉被里拆下来的陈年棉絮,那就更让人难以接受了。

但这丝毫不能妨碍一个久居南方的人去想象雪。一年,去北方读书的同学寄来照片,红砖建筑的背景里全是雪,房顶上,矮树梢,池塘里,路面,还有她的乌发和红裳上,全是雪。还有被镜头凝固在空中的飞雪。在巨大的白的底色里,红得更娇,绿得更翠,似乎那笑靥也格外灿烂。于是,思绪便如雪花飘舞起来,要那样的陪着她踩雪而行该多好啊,要这样地掬一捧雪化在手里该多神奇啊,要这样的话,要那样的话,这样那样地诸般胡思乱想一番,引来一阵阵叹息。

去新疆的那一回,五月,没人想到会遭遇雪。在短袖T恤外直接套上厚实的冬衣,却没料到,由热变冷如此迅即,越近天山越发冷得直哆嗦。五月里飘雪于南方来的游客是惊奇,于当地居民也是惊奇。同是惊奇,但成分不同,南方来客心里这样想:在预定的行程里从没闪过遇雪的念头,早一日来天色大晴晚一日来寒潮已逝,便要失之交臂了,于是产生了这雪便是欢迎自己到来的天使。而当地居民只是随口嚷一声,几十年啦,未看到五月里还会下雪。

这雪来得如此突然,来客惶恐起来,一时半会,找不出合适的词汇来描绘雪来描绘彼时的心情,突兀地冒出几声来,哇,真白呀,瞧它们真的在飘啊,看看、看看我踩的脚印,快、快帮我拍几张,充分暴露了一个少见多怪、大惊小怪的人的本质。雪在这时却仍是大度而矜持的,大度地撒向松枝、草地、池水和荒径、灯杆、七沟八壑,矜持着如絮似羽不紧不慢;却是殷勤而调皮的,轻轻地落在你的发梢,轻轻地将落未落于你手中,或者借一丝风,逃到一边。来客再找不出合适的词语来,便拼命压榨记忆里所有的收藏:在积雪里打滚。去雪地里踩几行脚印。拉一拉近旁的树枝抖落一地雪花。捧一捧雪揉啊捏呀,这是想打雪球。伫立天池边,想高歌或低吟,却挤不出一句半行,便指指前方茫茫水面,却也只是指指,一脸的兴奋和满嘴的呀呀呀。拿一个空矿水瓶,装一瓶的雪,说,“我要带到南方去!”然而,终究不知道把瓶子丢在哪里了。

篇9:不言而喻的意思是什么?

不言而喻的.成语用法偏正式,常作为谓语、宾语、定语使用,一般比喻很明显。

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结果已经不言而喻了。

篇10:不言而喻的喻是什么意思

不言而喻是一个偏正式的成语,在句子中一般是用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很明显。造句示例:

1、知识就是力量,这个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2、我们认为这是不言而喻的真理,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

篇11:知而“不言”,言而“不尽”

【关键词】 知而“不言” 言而“不尽” 主动求知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老师喜欢“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讲授理论面面俱到,学生便会觉得味同嚼蜡,了然无趣。主动思维探究的欲望没有了,深入理解、掌握和应用课本理论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很难达到。美国课程学家拉尔夫·泰勒曾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什么。”要想促使学生主动求知,思维变得活跃和深刻,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时需要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留给学生更多主动求知的机会和空间。

一、知而“不言”

就是老师明明知道而不说。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获得真知。

1.开宗不明义

有些知识学生通过一定的自学探究就能弄明白,教师不要总是“开宗明义”,习惯于上课一开始就先明确主旨纲要,明确对错,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教师先定了调,就像给学生戴上了一个思维的“紧箍咒”,学生失去了话语权,学习主体地位形同虚设,只能盲目服从,求知探索的积极性便会荡然无存,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就会越来越差,教学效果也会离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远,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对课本理论的认知,对每一项知识的获得,都不可能是靠教师的灌输、强加所得,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我感受、理解和掌握。

当然,“开宗不明义”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去独立分析、探究。教师知道正确观点、答案,但就是不直接给学生说出来,反而能把学生“逼上梁山”,促使其自我探索,自我求“是”,依赖习惯便会慢慢消除,独立思维习惯就会逐渐形成。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教学目标,给学生一个通过自我努力获取成功的机会,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

如在教学“市场交易的原则”这个内容时,由于学生对“市场交易”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所以不要一开始就直接讲解市场交易有哪些原则,也不要让学生直接阅读课文,更不要明确哪个是基本原则,哪个最重要。而是先让学生自述、交流各自不同的“市场交易”经历,讨论、分析、感悟市场交易原则的存在价值,市场交易应包括哪些原则,哪个最重要,然后再结合课文进行系统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学生结合亲身体会,通过自我探究得出的结论,成功感更强,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

2.欲扬先抑

对容易产生误解、错误的知识,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师有时会贪图方便,怕麻烦,主动把正确的观点、“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的理论和答案。政治教学非常讲究“信度”,如果学生只是被动、无奈、糊糊涂涂地带着疑惑接受教师塞过来的“知识”、“原理”、“答案”,没经历独立研究、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政治理论“信度”必然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肯定不理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欲扬先抑,故意装不懂,或故意说错,掀起波澜,激发学生思维、争议。让学生或为“一筹莫展”的教师“解围”,或为教师寻找错误的原因,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探寻知识源泉的思维状态,“顺便”获取正确的认识,“顺便”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独立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在无形中提升到了更高的境界。

如对主观题的理解和解答大都有不确定性,给人无从下手的感觉,不仅教师如此,学生也经常不知所措。在此情况下,教师最好是“难得糊涂”,可以无奈地说自己也不知如何作答,也可以说一个似是而非的“错误答案”。这时学生往往会挺身而出,为解决难题出谋划策。经过一番交流讨论,教师才放出正确的“参考答案”予以对照,或对,或错,或基本一致,或更完美,真相大白,学生感触更深,对主观题的作答更有自信心,答题经验也更加丰富。

3.欲擒故纵

在教学新的理论知识或讨论问题之前,教师总担心学生会误入“歧途”,习惯于预先提醒学生预防犯什么错误。其实教师不如“欲擒故纵”,先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如果学生真的出现了认识偏差或思维误区,教师也不要急于点明和纠正,而是顺水推舟,顺着学生的思维往下导。当学生发现误入“死胡同”,“此路不通”,得出的结论明显荒谬、错误时,便会有所察觉和醒悟,从而迷途知返,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寻找新的途径,获取正确的认识。教师甚至可以有意设置一些“陷阱”,诱使学生做出错误的回答或猜测,让学生亲身经历产生错误结论的思维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错误思维发生、发展的原因,使其“吃一堑,长一智”。“欲擒故纵”可让学生的错误思维过程原形毕露,提醒学生不能只重视记背课本理论或订正习题的答案,更应重视对错误的思维实质的矫正。

如在教学“我国的对外贸易”这个内容时,由于前面已学习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还说到“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讲“税收和纳税人”时又讲过国家的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这时让学生讨论进出口的关系,不少学生都自然而然认为出口越多越好。但出口过多会造成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如果出口的是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会使国内企业失去通过深加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的机会,不利于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学生发现出口过多的种种弊端时,也就认识到“出口越多越好”是错误的,进而理解“发展对外贸易,要实行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政策”这个知识点。

二、言而“不尽”

就是教师只说一部分,或设置悬念,留给学生更多探究其他未知知识的机会和空间,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1.悬而“迟”决

对学生感兴趣,急于知道结论的问题和急于了解的新知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马上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应像电视连续剧在情节高潮时的戛然而止,留下悬念,给学生造成暂时的“知识真空”,吊学生的胃口。“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像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6页)教师“只讲半句”,“藏不尽之意于言外”,学生就会按捺不住强烈的求知欲,被动等待教师的“下回分解”,而是主动学习钻研、合作交流,尽快找到问题的答案,掌握新的理论,从中享受自学的快乐。

如在教学高二《思想政治》中“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个内容时,学习了“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个观点后,教师紧接着提出“鬼神是不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可教师偏偏不继续往下讲,学生想知道结论便会主动阅读、思考,最终获得了“鬼神也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但是是虚幻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的科学认识。

2.抛砖引玉

对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搭建一个“鲤鱼跳龙门”的求知平台,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露出一点“马脚”,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拓展学生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获得深刻的认识。思想政治课理论有概括度高、抽象性强的特点,教师的单向输出,详尽讲解,无法达到让学生全面、正确理解的目的。有些问题学生听了讲授,表面上明白了,心里却不知还有多少疑虑。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0页)教师只作适度提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简单到复杂,从肤浅到深入,从现象到本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教师的“简单”、“肤浅”反而能激发学生迎难而上,引发学生的深刻思维。学生也才有充分展现、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机会。当学生通过努力破解难题,获得真知灼见,赢得自信心,提高了学生能力,那不正是我们“抛砖”时所期待得到的光彩夺目的“玉”吗?

3.举一反三

思想政治课每学习完一个新内容,都要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举一”就是强调这时教师不要“多话”,只需有针对性地传授一点方法,提供一点思路,举一些典型例子,将“反三”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自我进行知识迁移。或联系旧知,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或联系实际,运用理论说明热点问题;或联系其他学科,多角度理解知识,拓展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教学目的。如果教师面面俱到,学生就不再主动深入理解理论的独特内涵,不再主动感悟理论的本质和现实意义,知识迁移的目标无法实现,遇到稍为陌生的题目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最终的教学效果令人失望。

实践证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巧妙采取知而“不言”,言而“不尽”的策略,是“无声胜有声”,教学效率会在“少言”、“无言”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郝经春主编.教师必读的外国教育名著导读.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童年英语作文下一篇:2018外研版新标准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