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市龙泉镇规划图

2024-04-28

即墨市龙泉镇规划图(共7篇)

篇1:即墨市龙泉镇规划图

即墨市龙泉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简介

龙泉镇位于即墨市郊,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61个行政村,15232户,5.1万口人。镇辖区内烟青一级公路、青威高速公路横贯全境,自然资源丰富,有“良田沃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民生是第一需求”的发展理念,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镇人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明显改善 制定了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三年规划和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安排专项保障资金200万元,近年来修建村村通道路82公里,硬化村庄街巷40万平方米,浆砌排水沟12万米,安装路灯1300盏,粉刷墙壁2万平方米,村庄“五化”达标率达100%,镇村环境明显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今年,投资2000余万元,集中实施了村容整洁、造林绿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范畜禽养殖“四大工程”。共计规范清理街道172条,整治“三大堆”600余堆,栽植苗木4.6万株,绿化村内绿地5000平方米,对烟青一级路汽车功能区段实施了高标准绿化,栽植大规格苗木1万余株,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在全镇61个村庄按每100户1名的标准配备村庄保洁员170名,每名保洁员配备1辆手推式垃圾收集车及相关清理、收集工具。按每150户配套1个8立方米垃圾中转站的标准,建垃圾中转站97处。购置垃圾清运机械4部,完善了“户集、村收、镇运”的保洁体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户覆盖率达100﹪,建立村容整洁长效管护机制,实现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常态化。对4个养殖小区进行改扩建工程,整修小区道路、绿化小区环境,新建污水沉淀池和储粪池,对畜禽粪便实施无害化处理,达到畜禽粪便生态还田或用以生产沼气。实现了畜禽养殖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分户饲养、封闭管理的要求,有效降低畜禽养殖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先后实施了崔家平塘等12项农田水利工程和段村水库等8项除险加固工程,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3万亩,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水平。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依托农科院烟草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种植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发展茶叶基地600余亩、烟草基地300亩、蓝莓基地200亩、草莓基地300亩,年产值 1400万元,规模化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家。依托正大食品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全镇有4处畜禽养殖场通过了山东省无公害农产品养殖基地认证,通过多年的培植,畜牧养殖成为我镇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已建成万羽以上肉鸡养殖基地28个,120个棚;生猪存栏2.6万头,年出栏9万头;蛋鸡存栏45万只。年产值6990万元,比上年增加 10.5﹪,人均增收200元。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588元,比上年增长15﹪,高于全市增幅2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亿元、3.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加14.7﹪和12.2﹪。全年财政收入3376万元,比上年增长25﹪。

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近年来投资800余万元,全面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新建了石门水厂和段村水厂,对12个村庄进行了自来水内部管网改造,群众用水更加安全,村庄集中供自来水率达到100%。不断增加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新需要。今年投资500万元新建居民文化休闲广场1处,新建、改扩建村级文化大院49处,全镇61个村庄均建有文体活动场所,有线电视和宽带实现了村庄全覆盖。各项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稳步实施,农民参合率达100﹪,近9000名群众领取到了养老金,60岁以上农民领保率达100﹪。农村五保人员应保尽保率达100%,在家养老34 名。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为重点,狠抓人口与计划生育三项常规工作,连年被评为“即墨市计生工作先进镇”。深化“平安龙泉”建设,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突出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社会和谐稳定。治安案件发生起数整体下降,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上访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提高,镇先后被青岛市评为“平安青岛建设先进集体”“青岛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篇2:即墨市龙泉镇规划图

即墨历来以商贸业发达著称, 是青岛商贸对外辐射的枢纽。向来是南来北往人流物流的汇聚地。并且经济总量大, 三产比重高, 已经超过二产。

目前有些重大的项目正在建设, 包括商贸城和物流园, 济铁即墨综合物流园是青岛唯一的全国性铁路综合物流中心, 进入铁总2014年建设计划;还有青荣城际设有即墨北站已经建成通车、青龙高速和连接青岛主城区与蓝色硅谷的轨道交通正在加快建设。正在编制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已经拉开了“一城一区”和中心城区五大片区的城市发展框架, 为商业网点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现状发展成绩方面已经形成十字带状展开的格局, 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群, 具备多中心体系的雏形。从各个商业网点要素方面来看, 市场集聚成片、发育充分、特色突出、前景广阔;大型零售网点增长迅速, 覆盖率高;社区商业氛围浓厚;物流产业规模化发展。商业网点存在的问题, 主要有三个方面:部分市场需要整合、提升或取缔;缺少有影响力的商业街;社区级商业配套不足。

从总体层面上来看:传统商贸业仍占主导地位, 还很缺乏以新型业态、现代化交易模式为标志的现代商贸业;在空间上还是以传统沿街店铺式为主;专业市场辐射面窄, 尚未达到“买全国、卖全国”的阶段, 电子商务发展与现在巨大的市场规模不相匹配。

二、规划构思

发展定位:以服装商贸为主导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贸名城;商业网点结构合理、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现代化商贸城市。

发展战略:以人为本, 建设即墨零售商业;集聚发展, 建设即墨批发商业;创新驱动, 建设即墨新兴商业;突出特色, 建设即墨印象商业。

规划重点:形成等级分明、分工合理的商业网点体系;注重引导大型零售网点发展;努力建好特色商业街;积极发展社区型商业网点;着力建设和提升即墨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和改造提升物流园区。

三、创新与特点

(一) 制定了创新的工作框架

采用问题和目标双导向的工作框架:

首先通过对现状商业网点的一个认知情况以及规划背景、城市概况, 对现状的商业进行评价。

然后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进行分析、swot分析和经验借鉴, 总结出发展定位、目标和策略, 然后进一步制定商业网点的规划布局。包括市域商业空间格局、商业中心、大中型零售网点、商业街、社区商业、农贸市场、专业市场、物流园区等的发展布局做出规划安排, 以引导和规范商业网点布局, 构筑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分布有序的现代商业网点体系。

最后制定实施对策及措施。

(二) 提出了创新的技术支撑

创新性分析了人口、消费、交通、旅游和级差地租等多个因子对商业网点的布局影响, 以及即墨商业网点各个要素的发展趋势。

人口:中心城区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对商业发展有直接正面的影响, 对商业网点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 商业网点布局应满足即墨作为大城市的需求。同时,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口不断向城区集聚, 将催生更加多元化的需求, 商业布局也应顺应这一趋势。

消费: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持续增长, 对商业网点布局和购物环境提出更高要求。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呈下降态势, 恩格尔系数由2009年的39.7%下降到2013年的35.4%, 与此同时, 交通和通信类、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家庭设施用品和服务类以及衣着类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都有较快提升, 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理念发生转变, 对于更高价值和层次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

交通:城市对内对外交通条件会直接影响到商业网点的布置, 商业网点的规划必须充分分析现有交通条件, 并参考各项交通规划进行布局。商品交易市场、物流基地主要依赖对外交通条件, 大型零售网点、商业中心、商业街等则与道路交通性质、轨道交通站点联系紧密。

旅游:“以旅带商, 商旅结合”是商旅联动的重要特征, 商业网点布局要实施“商旅互动”策略, 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即墨服装市场、小商品城等商业资源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载体, 应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及自然生态等旅游资源, 促进其与商业融合发展。

极差地租:通过对大部分城市的地价进行分析, 可以反映出商业用地租金从市中心向边缘郊区递减的规律, 这与现实中大型商业网点居于城市中心, 小型商业网点居于城市边缘的现象是一致的。当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郊区化, 城市边缘区与城市中心区的地价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这也体现了如今一些城市中大型商业网点也逐渐布局到边缘区。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即墨的商业网点规划不同于其他城市, 其他城市主要是为本市居民服务的以零售商业为主, 而即墨不仅有对内的零售商业, 还有为区域服务、为半岛甚至更大范围的对外的批发商业。所以即墨是内向型与外向型商业相结合的城市。

(三) 规划了创新的功能结构

立足当前, 内部夯实基础, 做足配套;

对内的市区商业以零售为主导, 市区商业形成“一轴、三心、五点、八街”的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商业配套, 重点完善社区级商业职能, 实现商贸业与城市生活的有机融合, 奠定国际商贸城的商业基础。

展望未来, 外部放大优势, 引领城市商业方向。

对外的批发商业以批发和物流为主导, 重点一城一港, 在功能上形成批发中心、物流中心、电商中心和品牌中心四大功能。

进一步放大商贸业发展优势, 挖掘各商业、产业等要素资源及其组合方式, 构建城市功能平台, 使城市资源得到有效配置, 城市功能得到最大限度体现, 功能上求品质、品位、品牌。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 促进第三产业与其他经济要素协同发展, 以国际化商贸城市为目标, 综合提升即墨商业能级, 形成对半岛地区乃至国内商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 打造了创新的城市特色

提出古城片区、国际商贸城和国际陆港三大板块, 打造千年商都印象即墨名牌。

古城片区是即墨市文脉的核心区, 也是青岛市历史的渊源地。规划为突出“千年商都”的文化底蕴, 以建设即墨印象商业为发展目标, 融入城市RBD的设计理念。定位为传承城市历史文脉, 展示传统风貌的主要场所;以古街区为载体的传统商业文化区, 同时也是一个人文旅游景区。

国际商贸城打造成为江北最具影响力的, 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的特大型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流通中心。规划是把国际商贸城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载体, 实施“以旅带商, 商旅结合”的策略, 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即墨的批发商业形成以即墨国际商贸城为首的一城多点的六大即墨专业市场板块。

国际陆港是面向青岛市、辐射半岛蓝色经济区, 提供大宗物资货物仓储、中转集散、交易等服务的全国一流的物流港。即墨市南泉区域凭借其优越的公、铁交通条件, 大物流经济的发展迅速, 未来进一步整合蓝村、南泉和大信区域的空间资源, 助推即墨国际陆港的发展。即墨物流形成以即墨国际陆港为首的一港多点的空间布局。

(五) 运用了创新的操作手段

1、切合实际, 制定详实的近期计划。

2、创新性制定了商业网点建设控制标准, 增强可操作性。

这部分内容为本规划的强制性内容。主要包括各级商业中心建设控制标准、大型零售商业网点建设、零售网点的组织形式、专业市场、商贸物流园区、商业分级设置规范以及即墨市公益性农贸市场特色商业街建设标准与管理规范。做这部分内容就是把说明图纸变成文件, 作为对城区商业网点建设进行审批、监督和检查的基本依据。

摘要:在国内贸易发展迅速的背景下, 制定商业网点规划, 构建起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齐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业网点体系, 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即墨市为例, 对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 制定合理的布局结构和实施策略, 并提出了几点创新。

篇3:即墨市龙泉镇规划图

【关键词】“山海城河岛交融” 即墨市 绿地

到2020年,青岛将成为拥有近1200万人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将近54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77.8%的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即墨作为青岛重要的一个县级市,要积极地融入到建设新青岛的环境中。本文就“山海城河岛交融”导向下即墨市绿地系统规划,做一规划和设想。

一、打造即墨市的城市绿色走廊

1.环形绿带建设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即墨市规划局编制了全市规划、绿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及绿地、沿海防护林等专项建设规划。在市区园林建设中,突出了乔木和观赏性树种栽植这一亮点,使乔木、亚乔木和灌木的比例一举达到70%以上,有效提升了城市园林的绿化水平和生态效果。在郊区造林中,突出了宜林“四荒”造林、“五边”绿化和25度以上坡退耕还林、疏林补植,以及重点道路、主要通道两侧可视山头和部分重点部位的绿化,实现了林业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丰收。

在环形绿化带的建设中,还应结合人们需要,强调“生态”、“生产”和“生活”等问题。“生态”就是要保护、恢复和重建绿带中可用的地形地貌。同时,按照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的园林以及自然演替的基本过程来选择和配置适宜即墨地区的植物群落模式。即墨市外环森林带选择了18种常绿乔木、落叶林、经济林木和灌木、草本作为绿带的主体树种,建议在条件适宜的林带放养野生动物,增加自然野趣。“生产”则是要变传统的农业、林业生产为都市农业和城市森林。积极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城郊菜篮子农业、花卉园艺区,重视城市果园、绿化苗圃的建设。“生活”

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需求,可以开发生态旅游、建立风景旅游区等,如马山,由于即墨历史悠久,要保护沿线的具有城市发展记忆价值的村落和具有时代背景的历史遗迹。

2.建设城区立体绿色廊道

在城市主城区内,不能将绿色廊道理解为保持足够宽度,连绵不断、整齐划一的绿化带,因为那样太难实现。城市内绿廊应顺应常年风向,沿河道、山势、道路的带状绿带相互连接就构成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绿化网络。通过这样的一个网络将主城区的公园、游园、专用绿地等绿色斑块串联起来,创造出开敞与封闭、大与小、高与低等多样化的绿化空间形态。

相对于地面绿化带而言,屋顶花园、墙体立面绿化带等均属于城市“立体绿化带”,它对日益恶化的人居生态环境提供了改造可能。既能节约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又能起到吸收大气污染物、增湿、降噪等作用,可谓一举多得。大力发展立体绿化,作为有效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增加绿量和生态效能的绿化形式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采用和积极推广。立体绿化是充分利用空间优势,利用植物进行绿化、美化环境的一种方式。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绿化现状,提出我市城市立体绿化方案,拟将对市区内的快速路、山头立面进行垂直绿化,对街道、庭院、建筑等进行墙体、围栏等构筑物立体绿化,对符合建筑安全的屋顶进行绿化改造试点,用于改善我市生态环境,丰富我市的城市色彩。

二、保護和建设城市内部绿色斑块

绿色斑块指城市公园、城市广场、小游园、街心公园、居住区绿地以及单位附属绿地等,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亲近自然、修养生心的去处。在绿色斑块的建设中要注意两个方面:

1.对原有自然资源丰富的斑块予以保护

即墨市历史悠久,城市中含有很多绿化覆盖率相当高的区域,如墨河两侧绿化带等。它们的共同点是绿化面积大、绿量丰富、对于城市有着很高的生态价值,应纳入规划体系,从整体规划,避免发生在城市扩建的过程中造成损失。

2.积极建设城市公园、广场、小游园、水上公园、居住区绿地

这里又要认清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现有公园、广场等的质与量;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公园数量。通常,在搬迁污染企业和旧居住区拆迁时,可以预留一部分资金和土地,用来建设生态绿地。

三、保护植物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是当今世界人类的共同责任。城市绿地是我国保护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基地。在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设园林植物

在城市园林绿地的建设中,要力求使园林植物群落的类型多样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生境,注意各种植物的有机配置,以达到保护植物多样性的目的。植物能提供背景色彩和环境质感,净化空气,控制水土流失,遮荫和屏蔽不良景观。因此,建设合理有效的园林植物对整个城市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加城市绿化苗木

苗木是城市绿化的物质基础,也是促进城市绿地植物多样性的根本保证。在城市绿化树种的规划与规模性生产上,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行为,应充分发挥苗圃的引种育种优势,在做好树种规划的同时,计划性地规模生产。在保证迅速发展的城市绿化用苗前提下,丰富物种的多样性。

3.加强本土植物的保存利用

篇4:转型期东泉镇规划建设新思考

1 东泉镇的历史渊源

东泉是平遥的四大古镇之一。东泉村历史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早在唐代, 东泉的村名就被镌刻在碑铭之上。东泉是古官道“平豫大道”的重要节点, 明清时期就是商业重镇。东泉也是战略要地, 抗战时期, 是太岳革命根据地重要的物资转运站和情报站。抗战胜利后又是平遥县委与县民主政府驻地, 东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2006 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2 东泉镇的价值认知

东泉镇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东泉为平遥县的商业重镇、交通枢纽。东泉镇自然地貌复杂多样, 森林覆盖率高, 生态环境良好, 自然风光优美, 是理想的天然氧吧。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 农业发展非常重要, 东泉镇位于汾河流域, 汾河的支流惠济河就位于东泉境内, 从而使东泉成为重要的农业区, 千百年来, 东泉的渔樵耕读也孕育出跑旱船、放焰火、背棍、闯火阵、游九曲等独特的民俗风情与农耕文化。东泉民风淳朴, 文化底蕴深厚, 境内有东泉、西赵、彭坡头3 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 处, 东泉镇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镇域内有许多文物、古院落保存良好, 历史文化价值高。

东泉地处全国大旅游热点城市北京和西安的中心地带, 是山西省“一城一山一水”旅游战略新格局的中心, 是平遥县构建的“一城两寺、一山两水、四线八村”大框架中的重点景区。现在不少有识之士把目光投向旅游事业, 这均为东泉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因。

3 东泉镇的保护性开发对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东泉镇的保护性开发, 是在保护理念的指导下, 保证当地生态、社会、环境效益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 以保护资源与文化为目标开发。东泉土地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优越, 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蔬菜、瓜果、农副产品已经在城市消费群体中建立起绿色品牌, 新型农业化发展前景可观。东泉村历史文化悠久, 村庄格局独特, 保存完好, 景色秀美, 镇域南部的超山自然保护区、惠济河风光相得益彰, 山水相连、珠联璧合, 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作为生态优越的农业区, 东泉镇可以成为高品质城市农副产品的供应地; 作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村, 东泉也可成为城市农耕文明的科普教育基地; 作为环境优美的风景区, 东泉可以成为城市郊野度假的休闲地、旅游目的地。

4 东泉镇总体规划的要点

首先, 要充分认识到东泉的保护性开发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发挥固有功能的基础上, 扩展旅游功能。通过对东泉独特资源的挖掘将其纳入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 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相促发展, 激发东泉的产业功能, 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发展, 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

其次, 东泉镇规划不仅要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而且通过空间特色的塑造, 实现乡村空间的优化、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和空间品质的改善, 在分析东泉村庄肌理的特征、社会传统、村民心理特征的基础上, 协调好传统村落格局的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关系。

4. 1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东泉以经济社会客观条件为基础, 以“生态大镇, 养殖强镇, 商贸重镇, 文化名镇”四镇为建设目标, 加强农业结构调整, 以“高标准、高起点”为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循环农业生态园, 以现代化养殖业、绿色农产品为主线, 以“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循环农业为基本模式, 建设功能完备的循环农业生态示范园, 体现现代特色, 发挥示范功能, 突出地域特色, 通过沼气供户, 产业带动, 安排就业, 带动一方经济。利用良好的商品流通市场, 便利的交通条件, 发展商贸经济建设, 用以促进地方经济产品的输出。充分利用东泉的生态资源优势将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 把东泉发展成以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休闲消费为一体的多元化的现代都市农业产业链, 实现一产与三产的联动发展。

4. 2 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根据东泉镇经济发展水平、村镇分布现状、生产力布局要求, 充分分析地域环境、发展条件、经济基础, 依据村镇人口规模及国家村镇规划标准, 村镇体系按三级设置: 中心镇、中心村、基层村。一级: 中心镇区———东泉镇政府所在地, 区位优势明显, 居民点建设基础相对较好, 以商贸服务业、旅游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潜力较大, 规划作为镇域的政治、经济、商贸与文化中心。二级: 中心村, 为镇域内规模较大, 地理位置良好、建设基础较好、具备当地特色、发展潜力较大的乡村居民点, 主要承担着乡村地区农民生活服务和农业生产服务中心的职能, 是村庄与镇区联系与交流的纽带。三级: 基层村, 主要承担着规划期内乡村地区一定农业生产服务职能, 属于暂时性农村居民点, 远景根据经济发展条件逐步撤并。

4. 3 镇域空间结构规划

镇域空间组织采用点轴片型模式, 形成“一核、一轴、三片区”。“一核”即东泉镇区, 以镇区为发展极核, 吸引全镇的人口与生产力集聚, 形成镇域发展的极核, 带动整个镇域的发展; “一轴”指沿平孟公路形成的镇域发展主轴; “三片区”指以和汾高速公路以北平川村为主体的生态养殖区与干鲜果品经济区, 以超山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和以南部山区为主体的生态经济林区。

4. 4 镇域旅游规划

东泉镇的旅游发展必须以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为根基, 在保护的前提之下, 围绕人文资源、山水、乡村等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 把东泉打造成为具有晋中乡土特色的风情小镇。东泉要结合周围景点, 以市场变化为依据, 增加旅游活动的项目品种, 设计多样的、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东泉周边的旅游资源有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超山自然保护区、梁坡底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等自然景点与人文景点, 具有旅游联动开发的优势, 可以将此地打造成为集文化旅游、养生休闲、农家度假、红色旅游、科学考察为一体的旅游区。

4. 5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

东泉村的古村保护工作不仅是保护建筑单体, 更重要的是保护在特定的自然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古建筑群的完整环境系统。古村保护要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策略, 不同性质的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与利用方式, 在科学实用的基础上呈现古村原有的景观系统与丰富的历史信息。保护与发展要齐头并进, 将古村保护与当地人民生活相结合, 形成保护与发展互相推动形成的良性循环。东泉坐落于宝塔山山脚, 周边的山体、农田惠济河两岸的自然地形地貌均应受到保护。东泉周围自然起伏的地形, 传统的路网格局、街巷尺度、走向、界面, 村内的遗址遗迹古树名木等均为保护对象。四合院内院落式格局, 当地传统的建筑样式、尺度、材料、传统的建筑技术, 建 ( 构) 筑物布局、建筑装饰灯也应与其协调。

5 结语

东泉的自然资源、社会传统、生产方式等决定了东泉规划既有传承又有发展, 基于东泉多元价值和文化特色基础上的保护性开发, 应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乡村规划建设相结合, 整合各类资源, 进行产业引导, 乡村空间格局优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 有望走出一条转型期东泉发展的和谐之路。

摘要:结合平遥县东泉镇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价值, 介绍了保护性开发东泉镇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 并从村镇体系、镇域空间、旅游、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等方面, 阐述了东泉镇的总体规划要点, 旨在推动该镇的全面发展。

篇5:龙泉休闲观光园总体规划

关键词:龙泉休闲观光园;发展目标;功能结构;总体规划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141-02

龙泉休闲观光园位于福州市闽侯县大樟溪边,临近福州市,从福州市区到园区距离约30km,交通便利。园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短、夏季长,兼具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气候条件好,旅游季节长。园区周边山林地为大面积次生针阔混交林,终年常绿,林分郁闭,林相优美,是园区外围的绿色屏障。园区内以次生针阔混交林地为主、果园、农田及林地相互错杂,一条小溪穿过园区汇入大樟溪中;此外,园区还拥有天然温泉资源,井口温度在70℃左右,流量充足,资源优势明显,因此开展温泉度假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1 龙泉休闲观光园性质及发展目标

龙泉休闲观光园是以温泉旅游,温泉健康生活为主,兼有景物观赏,运动健身,农产品采摘、认养,农村民俗和生活体验、科普教育的农业休闲度假型园区。该园区的主题是温泉度假,温泉休疗养身,运动休闲、生态生活,绿色健康。将园区总体建设为生态系统循环良好,景观优美,生态和谐,充满野趣和农村风味;充分发掘传统温泉养身方法结合现代技术与手段,以温泉休闲、疗养为纽带,展示弘扬温泉文化;符合良好农业规范要求的现代绿色生态生活田园;开发健身等休闲活动;引领生态健康生活的城郊休闲度假庄园。

2 龙泉休闲观光园功能结构

龙泉休闲观光园按功能分为温泉休闲资源体系(温泉景区-各温泉服务分区-各分区服务项目、点);旅游服务体系(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服务点);农林观光资源体系(各农、林休闲景区-景点)居民社会体系(区内)构成。龙泉休闲观光园由1个功能区,8个观光休闲景区组成,具体如下:

2.1 1个功能区——综合服务区 精心整治现有环境,进行景观营造,突出温泉文化氛围,从第一印象开始打动游客。园内大门、旅游服务中心、第一住宿区、烧烤区、卧龙池等建筑与设施已基本建成,目前重在周边景观改造,营建优美环境。停车场则结合绿化和石雕文物,在营建生态停车场的同时,突出文化气息。补充完善邮电通讯、金融服务、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服务项目,导游指示、公共卫生等硬件设施建设完善。

2.2 8个观光休闲区

2.2.1 普通温泉区 温泉浴服务部、温泉泳池、荷花池、鱼疗池、造波池、更衣室、小卖部等设施均已初步建成。目前重在景观微调,提高服务质量,提供更人性化服务与休闲项目,实现大众休闲,尊贵服务,为整个山庄获取最广泛的客源基础。

2.2.2 豪华温泉区 与普通温泉区相比,进一步体现温泉文化在我国的悠久历史,已建的盘龙阁(第三住宿区)、腾龙池等周边进行精致景观营造,将自然之美融于人工智慧中。盘龙阁围绕的明珠台,绿树红花掩映着琴台、景墙,曲水轻流,水声琴声相应,使游客在此处宛若可见笔墨文韵之香。

2.2.3 尊享温泉别墅区 对目前的木屋别墅进行内外装修改造,使其内部舒适宜人,外部愈见古风村韵。别墅之间及整个林地建设成为落英缤纷园,以观花、观叶及香味植物改造林分、林相,整个林地保持着自然次生景观林的风貌,使别墅群错落掩映在树丛中,增强私密性。林边修剪怡情步道,供旅客漫步山林,呼吸清新空气,怡情修身。整个区域营造出世外桃源般的静谧和清新气氛。

2.2.4 温泉养身区 通过温泉石板疗、温泉水疗SPA、温泉养身药浴等传统温泉养身项目和现代温泉养身技术与手法相结合,充分展示温泉休疗、养身的历史与魅力,并提供游客更全面感受和体验温泉的服务。区内宜将建筑与景观环境和谐建设,建筑群落以小巧精致,散落布置又相互通达形式为主,既有古典韵味,又兼有现代舒适。

2.2.5 运动休闲区 本区提供各种休闲运动的机会,让游客在闲暇时间得以舒展身体,和温泉休疗相配合,有利于更彻底地充分放松身心,更好地体现出养身健体的效果。同时,各类运动场地和设施也为旅客们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项目,使整个山庄倡导的生态健康生活理念元素更加完整。近期修建集篮球、羽毛球、网球等项目一体的小型运动场馆,远期可与野趣山林区建设相结合,修建高尔夫练习场等。

2.2.6 温泉度假酒店区 纵观温泉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档的休闲度假已经成为主流。本区旨在建设一个既可共享山庄内其他区域设施与服务,又相对独立的星级度假酒店,这是山庄远期发展的重点目标。整体建筑以休闲度假酒店形式体现,控制楼层数与里面高度,辅以一流软硬件设施与服务,共享山庄内休闲娱乐项目与设施同时,开发独有的服务与设施,以彰显其尊贵地位。本区是决定山庄层次与影响面的关键性建设区域。

2.2.7 农事闲趣区 山庄里的农业观光区域,既可以让久居城市的居民享受到农作之乐,又可为山庄提供绿色无公害果蔬产品。生态观光的理念已经在向生态生活的理念演化,而农事闲趣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本区设立:(1)农事馆,进行农业科普教育及展览等;(2)采摘园:供游客采摘娱乐;(3)认养园:供游客认养作物,亲自动手,更深切体验劳作之欢乐。

2.2.8 山林野趣区 对本区进行林分林相改造,提供漫步、山林采摘、登山等休闲娱乐活动,远期建设高尔夫练习场和温泉度假酒店区域配套,提高整个山庄的配套设施水准与层次。

3 结语

园区拥有优良温泉资源,开发利用的温泉景观特色鲜明,又有林地景观和农园景观作为衬托,更有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活动与体育健康运动。与城市景观迥然不同的乡村美景,配以得天独厚的温泉资源,更有中国数千年温泉文化为依托,有着不可抵御的魅力。园区建成后,游客可以在体验温泉修养,感悟温泉文化及运动休闲、享受农事之乐,在宛如桃园的山庄领略生态生活理念的健康闲适。

篇6:浅谈即墨市农村环境治理政策

一、即墨市及其农村环境概况

即墨市农村面积广大,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 农村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政府把建设的重点主要放在城市上,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农村环境总体状况不容乐观, 其主要表现在生活废水的任意排放, 生活垃圾的随意堆放;乡镇企业生产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或水库当中, 造成水质污染和土壤污染, 影响农业用水和人畜饮用水;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 秸秆燃烧的大气污染等。归根结底, 该市农村环境污染污染面大, 治理难度大, 生活污水源多增长快, 影响因素多、影响程度大, 农村治污已势在必行。

二、即墨市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居民环保意识不高

在农业生产这样一个较长且需要科学指导的过程中, 存在村民只重视数量而抛弃质量, 忽视农药化肥污染的现象。在环保监督意识方面, 据调查统计接近86%的居民认为若环境污染不侵害自己的利益, 就无需去管, 也不会向环保部门报告。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上, 71.9%的人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不熟悉, 甚至不明白, 11.2%的人对此较为了解, 但是认为自己无能为力, 有16.9%的人认为自己对此非常理解并且要作出自己的努力。综合上述几方面说明, 该市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总体不高, 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二) 家畜养殖污染面积大且严重

近几年来, 即墨市家畜养殖业的发展模式从家庭散养走向规模养殖, 出现了家庭散养与集中养殖相结合的方式, 据统计, 即墨市去年发展生猪170.12万头, 发展牛20.75万头, 发展羊190.14万只, 发展家禽4091.71万羽左右, 全市畜禽粪便年排放量达1398.42万吨左右, 其中农村畜禽粪便年排放量高达721.21万吨, 约占总排放量的51.6%。如果加上冲洗圈舍的污水、因病而死的畜禽、孵化的残余物等, 数量将更加庞大。以即墨市环秀街道办事处东山前村为例。

数据来源:即墨市农业局

从表1中可以看出, 该养殖场畜便占地面积逐年加大, 已经影响到人居面积和实际养殖面积, 而绝大多数的家畜粪便未经科学处理直接堆放在路边或是排入河流水库, 对本村的土壤资源造成巨大污染, 尤其是水资源污染, 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的饮用水, 成为本村新的污染点。

(三) 农用化肥、农药利用效率较低

即墨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据统计, 2011年, 全市农药用量300吨左右, 有机农药10吨左右。重点推广了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核心的多种科学施肥模式, 化肥施用强度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化肥施用强度309千克/公顷, 但是在广大的农村, 农药化肥的使用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有机农药使用率较低, 农药化肥使用方法不当等都加剧了农村环境的污染。由于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只有29%~34%左右, 其中的大部分都因为挥发作用而进入大气中或是通过排水沟排入河流或渗入地下水, 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和水源污染, 进而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

(四) 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危害

在过去, 农村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作为燃料燃烧, 现在, 虽然家庭取暖方式已由秸秆转变为燃煤、液化气, 但秸秆燃烧仍旧作为处理秸秆的一种方式而存在, 农民在收获粮食的同时, 无法处理大量的秸秆, 只能将其一烧了之, 这种方式不仅浪费资源, 同时造成巨大的烟尘, 威胁人体健康。据统计, 即墨全市小麦、玉米、花生三大作物年产秸秆40多万吨, 其近三年利用方式如下图:

资料来源:即墨市农业局

从图1可以看到, 近三年来, 即墨市秸秆利用方式主要以焚烧为主, 比重连年降低, 等方式逐渐开始兴起, 说明该市在秸秆利用方面正逐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但是, 仍然存在一定问题, 即回田、作为牲畜饲料、沼气利用等方式利用率仍然过低, 还有大量的秸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并且在焚烧过程中产生滚滚浓烟, 直接影响民航、铁路、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 对交通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五) 生活废弃物处理效率不高

农村生活废弃物处理效率不高, 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具有广大的地域面积, 农民居住较为分散, 交通相对城市较为不便, 废弃物的成分十分复杂, 不便于集中的运输和处理;二是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农村废弃物已不再是过去的单纯的生活垃圾, 其种类正在日益增多, 可降解的材料越来越少, 废电池、农用地膜、不可降解塑料等所占比例不断增大;三是当下农村的生活废弃物处理系统还未真正建立起来, 目前农村仍旧沿用传统的废弃物处理方法, 水平比较低, 比如单纯的深挖式填埋、露天燃烧、随便丢弃等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三、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 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当下, 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宣传力不强, 广大群众对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没有摆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故而, 重视将农村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是十分必要的。要像重视城市发展一样, 重视农村生态改善,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做出的针对农村环境问题的重大决策。同时, 要大力开展宣传工作, 政府应当联合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 通过网络、电视、图书、宣传手册、宣传横幅等方式, 以农村居民为主要宣传对象, 广泛宣传农村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 同时开展专项活动, 开展贴近实际、群众、生活环保宣传及科普教育, 积极发动和号召村民参与到其中来, 使广大村民能切身感受和领悟到农村环境保护的必要, 在全社会形成农村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 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 防止畜便污染

要以中小型养殖场为重点, 政府要联合其他科研院所和科研单位, 运用现代生物和化学技术, 对现有的牲畜饲料进行改良和革新, 积极研发无公害环保型饲料, 提高牲畜的生产性能及产品的质量, 同时有效地增强牲畜本体抗病的能力和免疫能力, 抑制牲畜肠道疾病的发生, 并且做到无残留, 无毒副作用, 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有机结合。为了防止畜便污染, 提倡使用循环水来清理污染, 降低污染率, 同时可以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处理牲畜粪便, 这样能有效改善土壤营养结构, 提高土壤肥力,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三) 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 大力发展生物性农药。大力发展生物农药的益处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对病害的防治效果良好, 对人和其他生物不造成威胁, 不对环境构成污染;第二是针对性强, 只针对害虫, 而不伤害其他相关生物, 能够有效的维持生态系统均衡;第三是生物农药的成分复杂, 发挥作用的因素众多, 不会使杀灭对象产生耐药性。故而、大力发展生物性农药, 实现生物性农药的广泛推广与使用, 是减少农药使用的最佳途径,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核心技术, 是解决农药污染的最根本方法。

(四) 加快秸秆再利用和沼气建设为核心, 完善农村能源设施建设

第一是政府要加大秸秆科研力度, 大力推广秸秆沼气、气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方法和技术, 使秸秆利用真正适合在广大的农村进行推广和运用。据统计从2007年以来, 即墨市投资1 200多万元, 建设1处秸秆气化站, 秸秆固化机械40部, 建设生物质炉5000台。第二是广泛推广和普及使用沼气。沼气的广泛使用, 可以使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大为改观, 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目前, 即墨市已经建设沼气池12000个, 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4处, 建设中小型沼气池63处, 环境效益十分明显, 广大农民直接受益, 在推进清洁能源利用上取得了重大进步。

(五) 农村垃圾分类收集, 集中处理

环保部门和村干部首先必须提高认识, 按照领导包片、干部包村的原则, 建立刚性的目标考核和督查督办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制。根据地理区域、经济状况等, 按就近投放原则安排好垃圾坑或放置垃圾桶的位置, 适当超前考虑设置污水管道和垃圾集中堆放处;第二, 设立专项资金, 变废为宝。安排专项资金, 用于支持建设镇级垃圾处理场或转运站、排污管道, 配置垃圾清运车辆及垃圾屋。每个村都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制度, 村道、公共场所由村保洁员负责清扫, 并形成乡规民约;垃圾处理费按照“谁污染、谁付费”原则收取, 专款用于村庄垃圾收集、清运和保洁。

摘要:近年来, “三农”问题一直是各界人士讨论的热点话题之一, 党和国家也一直强调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在十二字方针中提出了村容整洁的具体要求, 并积极探索可行措施。本文以山东省即墨市农村环境为研究内容, 对农村环境概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对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可行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村,环境,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J].中国环境产业, 2007 (10) .

[2]徐浩斌, 周明.韩国新农村运动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成人教育, 2006 (10) .

[3]韩振荣, 李涛.即墨耕地[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6.

[4]苏杨.中国农村环境污染调查[N].经济参考报, 2006-01-161.

篇7:即墨市龙泉镇规划图

即墨市地处胶东半岛,东濒黄海,南依崂山,近邻青岛,西部联袂平度、胶州,北与莱西毗邻,素有“青岛后院”和“胶东咽喉”之称。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为即墨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铺就了金光大道。即墨市公路管理局是承担即墨市公路建设任务的重要职能部门。几年来,在中共即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即墨公路人用智慧和汗水,谱写了公路建设的新华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事业中,即墨公路人用机敏和勤奋,铸就了千年古城的新辉煌。

丰硕“十五”打造文明行业

“十五”期间,即墨市公路管理局党委在摸清即墨公路实情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把握业务工作的指导思想,按照“以路为主、全面发展”的方针,对全市公路建设制定了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规划,加快了省道、市乡道及干线公路的新建和改建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创建文明行业为总抓手,紧紧围绕以一流的工程质量塑造文明、以“畅、安、舒、美”的公路展示文明、以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的良好素质规范文明、以文明收费、优质服务的“窗口”传播文明为主题,在全局形成了一个人人参与创建、人人关心创建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全局“建、养、管、征”各项中心工作的开展。

公路建设大手笔

“十五”期间,即墨市公路建设一年一个台阶,年年都有新亮点。

2001年,即墨市公路管理局顺利完成东部的大田路(温泉石桥至田横码头)27.3公里拓宽工程、西部的南城线(马山至刘家庄)29.3公里拓宽工程、莱青线鳌山政府以南4.67公里路基拓宽工程和三城线8.8公里大修工程;2002年,完成了“同三线”第五合同段2.1公里路基工程、莱青线(鳌山至崂山交界)4.66公里拓宽工程、南城线(马山路口至城阳)7.8公里拓宽工程、王段线(金口—大官庄)11公里拓宽工程(路基部分);2003年,完成了王新线10.16公里大修工程、莱青线10公里拓宽工程、莱青、王段线11.42公里拓宽工程、鳌东线6.5公里罩面工程和青烟路3.3公里罩面工程;2004年,完成了烟青路(灵山—上疃)11.42公里改建工程、王新线(官庄—华山)8.17公里改建工程、鳌东线(济青高速35+100-城阳界38+800)3.7公里大修工程;2005年,由该局承建的鹤山路东通4.27公里路面工程,泉海路7.3公里路面工程,烟青路10公里和鳌蓝路12.3公里罩面工程顺利竣工。

“十五”期间,即墨市公路管理局约投入公路建设资金4亿元,完成公路新建、改建工程近20项,工程优良率达到90%以上,建设总里程达206.16公里,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投资的大手笔,构筑起了国道、省道、市乡道立体交叉、四通八达的新即墨的公路交通网络。

一流质量塑造文明

修路筑桥,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大事。而公路质量的优劣就是公路管理者所面临的重大考验,“质量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追求卓越的即墨市公路管理局干部职工把提高公路质量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在工程建设方面坚持以一流的工程质量塑造文明,牢固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在工程施工中,他们对稳定土拌合料含水量控制、沥青拌合料油石比搭配、路面油层厚度控制和石料级配这四个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重点把关,技术人员和质检人员认真做好每道工序的观察、取样,然后再将样品拿到实验室运用化验设备和检测仪器,反复进行检验,确保每一项指标都符合技术规范要求。他们还建立起工程质量连带制度,施工、监理人员旁站制度及质量一票否决制度。严格的质量管理,为创精品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已完成的的工程项目在历年的验收评比中,合格率均达到100%,优良级品率达到80%以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代化的公路建设事业,离不开现代化的筑路机械设备,为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即墨市公路管理局先后投资近千万元购置稳定土厂拌设备、平地机、摊铺机、推土机等大型筑路机械及现代化检测器材,使公路施工质量及进度有了可靠的保障。

精心养护展示文明

公路建设者深知,建设是发展,养护也是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为全面提高公路养护质量,即墨市公路管理局切实抓好养护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分别对各站统计及一线养护人员,进行集中岗位技术培训,使其业务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微机及内业管理进一步规范,收到明显成效。在管理制度方面,他们出台了新的《养护管理办法》及三个百分考核标准。对干线公路油路修补、边坡整修、路基整理、桥涵、公路附属设施状况进行分析核实登记,全面抓好公路养护计划落实;积极推行联路联质计酬责任制,保重点,抓辐射,奖优罚劣,实施科学的养护管理手段,公路养护质量逐年提高,全市综合好路率由“九五”末的80.5%提高到现在的90%以上,干线公路好路率由“九五”末的97%提高到现在的100%,市乡路好路率由“九五”末的64%提高到80%。

自2001年以来,即墨市公路管理局始终把文明样板路创建和保持完善列入公路养护的重要工作。他们根据交通部文明样板路标准,以改善通行能力,提高行业规范化管理水平为目标,以完善GBM工程和路域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以公路绿化美化为特色,全面开展了干线公路文明样板路建设,并把GBM工程技术标准作为创建工作的核心内容,使创建工作落实在坚实的基础上。目前,全线路面平整完好,路拱适度、排水畅通,行车顺适,好路率常年保持100%;路基标准规范,边坡饱满稳定,线形顺畅分明,排水设施完善;路宅、田宅界限分明,平交道口实施了“一低三化”;桥涵承载力匹配,技术状况良好、附属设施完善齐全;各种交通标志、标线醒目规范,里程碑、百米桩、示警壮、道口标柱等养护标志齐全。沿线绿化更是风采靓丽:以线路绿化为主,以景点绿化为辅,乔灌结合、花草相称,错落有致、交相辉映、创造了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优美景色。真正实现了“畅、安、舒、美”。连续多年被评为青岛市公路系统养护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8月4日参加全省公路养护观摩会的领导对即墨的公路养护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提高外业创建标准的同时,即墨市公路管理局强化了规范化管理工作。以文明样板路创建为契机,推动全局8个基层公路站实现了硬件标准化、软件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生产机械化、均达到青岛市文明公路站所标准。

依法执政规范文明

城市的道路是城市的脉络,是通向文明的先导。维护路产路权,保障公路安全畅通是公路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路政执法中,即墨市公路管理局把“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标准”作为重点,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面向社会实行承诺服务,将服务项目、承诺时限、服务态度、监督措施向社会进行公开,大大提高了执法的透明度。对路政事案中的难点问题,采取了“宣传到位,说服教育到位,办案程序到位,文明执法到位”坚持实事求是,从严执法,严格审批,公开赔补偿标准,公开处罚依据的原则,做到“处理一案,教育一片”。

即墨市公路管理局还通过开展一系列大张旗鼓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市民爱路护路意识,使违章建筑得到有效控制;通过组织路政人员参加各类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和各种业务知识的学习,使路政管理人员的执法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他们通过对全市道路“脏、乱、差”现象的大规模清理,使路容路貌有了极大的改观。几年来,该局路政事案查除率达到97%以上,结案率达98%以上,路赔回收率达98%以上,无败诉案件发生,即墨市被评为路政管理先进县(市)。

窗口服务传播文明

养路费征收和通行费征收是面向社会的重要服务“窗口”,也是公路行业创建文明的“名片”。为此,即墨市公路管理局按照“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己任、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总体要求,在窗口科室大力开展了以优质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党员示范岗”“青年文明号”和“文明征收大厅”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播文明。

在养路费征收中,即墨市公路管理局从加强征收队伍建设入手,努力提高征收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法制观念,结合在全市开展的“三个代表”教育活动,认真做好征收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征收人员查思想,看服务意识牢不牢;查业务,看执法素质是否合格;查管理,看“窗口”形象树立得怎么样。引导征收人员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已任,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和稳定的思想情绪,进一步提高征收部门在全社会的知名度和透明度,牢固树立“征收为人民,一切为车主服务”的宗旨,认真贯彻了青岛市公路管理局下发的养路费征收人员社会承诺和社会服务制度,要求着装整齐,挂牌持证上岗,设立举报电话和意见箱,设立养路费征收工作公开监督台,接受广大车主监督。要求收费人员提前半小时上班,节假日、星期天轮流值班,保证车主正常行车。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针对征收大厅拥挤问题,该局新增3台微机、3台打印机,将原先的2个窗口收费增加到5个窗口同时收费,双休日、节假日都安排专人加班收费,并在月底、月初收费高峰期提前1小时上岗收费,彻底解决了缴费拥挤、缴费难的问题,受到车主的一致好评。

对基础管理,征收人员严把”三关”即严把收费标准关,减免关和报停关。针对一些拖欠偷逃缴费的钉子户,他们加大工作力度,知难而上,坚持征稽人员分片包干,对每月出现的欠费车辆数,落实责任,实行路查户催相结合,上门下达催缴通知书,对长期欠费车辆下达处理决定书,并依法予以查封档案,有效地堵塞了漏洞。“十五”期间,养路费逐年提高,近5年来,养路费收入累计达4亿元,目前,年征收额可达到9000万元,先后荣获青岛市公路系统和山东省交通规费征收先进单位称号。

行业新风彰显文明

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即墨市公路管理局始终把创建文明行业工作当作“灵魂工程”来抓,着力塑造其核心凝聚力,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创建文明行业工作的领导,制定了创建文明行业规划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他们将创建工作与公路建设、行业管理工作一起部署、落实、检查、考核、奖惩,将文明行政、文明执法、文明服务、文明生产的新风渗透到各项工作中,坚持思想道德教育、制度建设、资金投入、环境建设四位一体推进。

“十五”期间,即墨市公路管理局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文明创建工作。“党员活动室”、“职工电化教育室”、“老干部活动室”等相继成立,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党性修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系列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学习教育,在全局形成了“找自己的位置、做自己的事情、想自己的问题、创自己的业绩”的良好氛围。

今年3月初,在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发表了“八荣八耻”的重要讲话后,即墨市公路管理局迅速行动起来,以座谈会、宣传栏、电视台、演讲比赛等为载体,在全局干部职工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系列活动,加深了干部职工对“八荣八耻”的理解和认识,将“八荣八耻”融入到本职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推动公路部门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上一篇:支部月竞赛自检表范文下一篇:保电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