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作文

2024-05-27

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作文(精选8篇)

篇1: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作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就连过春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爷爷追求吃饱 那时候,不是所有人都能穿上新衣服的,俗话说:“新老大,旧老二,补补洗洗是老三”在爷爷家里,只有爷爷能穿到新衣服。其他人就只能自己穿自己洗干净的旧衣服过年了。吃过饭,按规矩就该长辈发压岁钱了,大多数孩子可望而不可求,有5角钱就够奢侈了。

爸爸追求吃好

到了爸爸这代,生活条件改善了很多,饭桌上的美味佳肴增多了,有时餐桌上还会“冒”出一瓶“洋河”酒,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甲鱼、虾、海鲜渐渐走近了春节的餐桌上。爸爸在年夜饭餐桌上吃到了更多的美味佳肴,大鱼大肉反而被冷落到一旁。无论是老大还是老二都可以穿上梦寐以求的新衣服了。压岁钱不再是遥不可及,五元、十元都是小意思啦!吃完饭,爸爸一家人就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春节联欢晚会”见证了爸爸过春节的开心、快乐!

我追求文化

“芝麻开花——节节高”,21世纪的我过春节玩出新花样了,饮食更注重绿色文化了。餐桌上吃得最多的是绿色无污染的野菜,毕竟健康是第一么!买衣服不是过年的唯一,平时只要有需要都可以买,压岁早已涨到几百了。爸爸说,压岁钱的四分之一我可以自己保管,这样可以锻炼我的理财能力。吃完饭,我就来到空地上,放起“满天星”烟花,这种烟花真是名副其实,就像满天的星星一样。天空中不时绽放出五彩缤纷的烟花,增加了春节的喜庆氛围,就连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似乎都融入了“年味”!

我们的祖国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相信以后,我们的春节一定越过越好!

篇2: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作文

“叮铃铃!”闹钟声把我从美好的梦中吵醒了,“主人,七点钟到了该改洗漱了!”只见我的智能机器人“美美”像我走来。“再等一会,五分钟。”我边说边向她伸出五根手指头。“你已经说了五遍了!”“美美”的头上明显的留下了三条黑线和一滴汗水。“起来了!”我说完就起来洗漱去了,之后,便一溜烟地走了。“美美”刚刚反应过来,我已经穿好衣服在门口等她了。“今天,我要去家乡,注意!并要在家乡留几天!”我边说边打开飞行器。“哦!”“美美”兴高采烈地说。“到了。”我带着墨镜看着周围的一切,说道,“这还是我的家乡吗?垃圾桶呢?美美告诉我。”“是的,垃圾桶在那。”美美指着一片空地说道。“可能吗?”我带着怀疑的语气,说道。只见美美按了一个按钮,一个干干净净的垃圾桶出现了。我目瞪口呆。我们走着走着,神了!忽然看到了一所学校,上面金灿灿的八个字:莫干山外国语小学……,许多同学在玩,教室里有很多按钮,还有地下室,地下室是操场,对了,教室里的按钮有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用处,真是让人看到目瞪口呆。

回到了自己家,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片花、草、树的海洋,家是用花、树枝和砖头造成的,边上还有用花、树枝做成的秋千,里面用铁丝扎紧。忽然,有一个老人说:“你是……”“王艺婷,我找我妈。”我报出了我和妈妈的名字。“我的孩子!”老人激动地说。“妈!”我开心地说。妈妈和我紧紧相拥。

篇3: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作文

一、2001~2011年间武汉市大学生环境意识的变化

分别在2001年和2011年针对武汉市5所重点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武汉理工大学) 进行调查问卷, 每次发放问卷400份, 2001年回收326份, 2011年回收358份。调查对象尽量覆盖多个专业和不同年级 (包括研究生和各年级本科生) , 男女生比例基本接近1∶1。为了避免政策性的大问题和暗示性用语, 调查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小问题上, 问卷内容涉及“塑料制品”“无磷洗衣粉”“废旧电池”等。

1. 大学生环境意识有所加强, 集中表现在使用塑料

袋和一次性餐具的人数有所下降, 使用无磷洗衣粉的人数上升。每天使用塑料袋的人数从2001年的27.5%下降到2011年的16.7%, 经常使用的从59%下降到50%, 而很少使用的人从13.3%上升到32.4%, 从不使用的人从0.3%上升到0.9%, 这与2008年6月1日起全国发布的限塑令有一定关系。一次性餐具从不使用人数从3.6%上升到9.5%, 经常使用的人数从34.2%下降到31%。但是, 很少使用的人数从57%下降到54.3%, 每天使用的人数则没有变化。2001年仅有18.7%的大学生首选肥皂洗衣服, 2011年有31.8%的大学生表示首选肥皂, 首选肥皂的同学表示肥皂对环境更友好。在选择洗衣粉的人群中, 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认识到无磷洗衣粉的环境友好性 (从44.6%上升到49.1%) 从而选择了无磷洗衣粉 (从35.8%上升到45.1%) , 其他人选择普通洗衣粉和强力去渍洗衣粉。

2. 自觉减少了商场和超市购物塑料袋的使用, 但是食堂成为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重灾地。

大学生使用的塑料袋56.4%来自于食堂的早点, 远高于2001年的32.5%, 超市购物使用塑料袋比例也有上升 (从2001年的20.9%上升为2011年的28.4%) , 而商场购物使用塑料袋比例下降, 可能与商场主要使用纸袋有关, 同时也与大学生群体网购增加、商场购物减少有关。同时也可以看到2011年大学生使用的一次性餐具中40.1%出自食堂, 高出2001年的11.9%。如果说2001年大学生群体对于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的使用原因主要是由于方便和不收费, 那么2011年的调查结果表明, 收费不是主要原因 (食堂的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都是收费的) , 只有18.2%的人是因为商家免费提供, 关键是方便 (46.1%) 和习惯 (19.6%) 使然。限塑令发布后仅有27%的人大幅度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 40.6%的人部分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 25.8%的人表示没有改变, 6.6%的人表示没有考虑限塑令。如果说2001年的“80后”大学生群体还有人手一套的餐具, 10年后的“90后”大学生很少有自己的专用餐具了, 即使有也只在平时泡面时用, 平时是不拿出去吃饭的。食堂相应推出的免费餐具服务无疑是推手, 同时也加剧了早餐成为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的主要来源。

3. 一次性塑料杯成为限塑令的盲区。

调查显示, 从不准备一次性塑料杯的人群从2001年的52.2%急剧下降到2011年的39%, 而经常备用的人群从4.8%上升到6.3%、有时备用的从12.2%上升到20.8%。调查中大多数同学表示没有想到一次性塑料杯属于限塑令的一部分, 也没有考虑使用一次性塑料杯对环境的影响。

4. 废旧电池回收意识不强, 对废旧电池危害认识不够。

尽管武汉市从2008年起就由格林美公司实施了废旧电池回收, 在主要大型超市门口以及主要住宅小区均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 但是废旧电池回收率仍然很低 (仅从2001年的10.6%上升为26.1%) , 仍然有50.2%的同学把废旧电池和其他垃圾一起扔进垃圾箱, 相比于2001年的75.3%有大幅下降。随手丢弃废旧电池的人群变化不大, 仅从2001年的12.8%下降到2011年的11.2%。究其原因, 29.9%的同学认为是对废旧电池的危害认识不足, 22.1%的同学认为是没有足够的回收点 (低于2001年的59.4%) , 尤其是学生宿舍区, 34.5%的同学认为是自己的习惯问题, 13.4%的同学认为是宣传不力, 导致大家对废旧电池的回收积极性不高。

二、武汉市大学生环境行为与环境意识的对比

环境意识调查均采用校园随机发放无记名问卷200份的方式进行, 调查结果代表被问卷人的环境意识意愿, 同时, 我们采用背靠背式的现场调查记录的方式进行大学生环境行为的调查: (1) 选择武汉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校内超市, 连续记录100位购物者使用塑料袋的情况, 总计200位。 (2) 选择华中科技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学生食堂早餐高峰时段, 连续记录100名买早餐者使用塑料袋情况, 总计200名。 (3) 选择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随机在宿舍记录100名早晚洗漱者的用水习惯, 总计200名。 (4) 在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校园主干道上随机记录40名手拿垃圾者的垃圾处理情况, 总计200名。实际调查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相对比。

1. 在校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基本一致。

(1) 平时比较注意节约资源、能源。问卷调查显示, 42.6%的同学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水、电、纸张以及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51.9%的同学表示有时会想到, 只有5.5%的同学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场调查显示在校内超市购物过程中, 只有2.9%的同学使用了塑料袋, 85.9%的同学未使用塑料袋, 另外11.2%的同学自带了购物袋。宿舍现场调查显示61.1%的同学在刷牙洗脸的时候随手关闭了水龙头, 27.8%的同学自觉开小水龙头, 但是洗脸刷牙时间段一直开着水龙头, 只有11.1%的同学在洗脸刷牙时间段始终开大水龙头。以上对比说明, 在超市购物塑料袋使用、节水等方面, 武汉市各高校在校大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言行一致, 具有较强的环境意识。特别是超市购物时, 自觉不过度使用塑料袋, 大多数同学是将购买的物品拿在手上, 买的多的同学也大多会自带购物袋。 (2) 注意保护环境, 不随手乱扔垃圾。问卷调查显示, 82.6%的同学表示会把手上的垃圾扔到垃圾箱中, 14.1%的同学表示四周没人的话会随手扔地上, 只有3.3%的人直接扔地上。现场调查结果表明, 在各个大学校园主干道上的行人, 有85.4%的同学自觉把手上的垃圾扔到了就近的垃圾箱中, 14.6%的同学随手扔在了地上。与问卷调查结果基本相符, 显示出了大学生较好的个人素养。

2. 牵涉到自身的时候, 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产生背离。

食堂早餐高峰时段的调查结果显示买早餐的同学中只有5.9%的人未使用塑料袋, 86.3%的人使用一个塑料袋, 7.8%的人使用了两个塑料袋。这与问卷调查中只有16.7%的同学每天使用塑料袋的结果严重不符。大多数同学表示早餐时间太紧张是使用塑料袋的主要原因, 要边走边吃或者带到教室。这个结果与前面关于一次性塑料杯的使用类似, 说明现代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在牵涉到自身的时候, 将会产生背离现象, 大学生环境意识还远未形成自觉自愿的生活准则。

三、武汉市大学生环境知识的局限性

环境知识调查在华中农业大学随通识课程教学进行, 共发放100份问卷。调查中11.6%的同学不清楚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高达38.9%的同学对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回答错误, 同时也不清楚臭氧层破坏带来的主要后果, 超过50%的同学写出的目前人类面临枯竭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不超过3种;几乎所有同学都知道塑料瓶是可以回收利用的, 但是却有54.7%的同学认为塑料袋是不能回收利用的;16.8%的同学认为废旧电池是不可回收利用的, 甚至还有1.1%的同学认为玻璃也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因此可以认定武汉市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比较欠缺, 与较高的环境意识与参与环境活动的热情 (70.7%愿意参加环保活动) 不符, 也会导致大学生在参与一些自发组织的环境宣传活动中只能流于形式, 无法深入的问题, 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结果。陈忠暖等1999年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出云南省大学生的环境意愿和关注程度高, 而对环境知识的了解程度低。刘冰等2004年则认为北京市的大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总体掌握较好, 但带有明显的偏向性, 局限于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问题的表面认识。武汉市大学生环境意识在过去的10年间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总体变化不太显著, 对环境知识的认识局限性强, 缺乏深入了解和解决相关环境问题的专业思路。

四、大学生环境教育的关键

1. 泛泛而谈已经不适合大学环境教育, 专业知识是必须的。

大学生对于环境政策、环境热点问题已经非常熟悉, 得益于媒体宣传和中小学环境教育, 但是对相关环境问题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需要专业知识来深入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实质以及提供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思路、方法和政策的制定。

2. 单纯强调参与环境宣传和环境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的作用有限。

特别是各个高校相应社团的成立无疑推动了环境宣传活动的火热开展, 但是仅仅停留于表面的宣传, 无益于大学生解决环境能力的提高, 也无益于解决大学生环境行为与环境意愿的背离现实。

3. 专业课程的学习不能代替环境教育, 通识教育是必须。

相关专业课程往往侧重于某一个方面, 而且不适合所有专业的学生, 而环境教育应该是针对所有专业所有学校的所有大学生群体的, 根据大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现状, 开设环境教育为目的的环境通识教育课程是必须而且必然, 课程内容必须结合现状, 针对目前主要环境问题的原理和解决方法, 才能达到真正提高大学生环境意识, 规范大学生环境行为, 进在他们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打上环境教育的烙印, 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

摘要:通过2001~2011年武汉市大学生环境意识的调查比较, 发现过去10年间虽然大学生在环境意识上有所提高, 幅度不太明显。总体上大学生环境意识和行为表现较为一致, 但是涉及到自身生活时, 环境意识与行为产生背离现象。相关环境知识的欠缺成为限制大学生环境意识提高和规范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意识变化,环境行为

参考文献

[1]王吉业.对非环境专业大学生加强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方法研究[J].科技信息, 2007, (18) :284-285.

[2]陶文娣, 王会, 王瑾芳, 等.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 (1) :130-134.

[3]朱建军, 常薇, 陈景文, 等.大学生环境观念调查[J].中国林业教育, 2004, (2) :9-12.

[4]刘志峰, 宋守, 郑学慧, 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及结果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7 (4) :11-14.

[5]陈忠暖, 王霞斐, 何祥, 等.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环境教育刍议[J].云南环境科学, 1999, (4) :53-55.

[6]刘冰, 金笙, 吕金飞.北京市大学生环境意识调查研究[J].环境教育, 2005, (1) :36-37.

篇4:四十年间的一颗“丹心”

1967年,24岁的李化梅出落得亭亭玉立、聪明、善良的女孩,人见人爱,上门说媒的都快把李家的门槛踩烂了。对婚姻,李化梅有自己的主见,在别人介绍的几个小伙子中,他偏偏相中了离她家10多公里外的洞溪大队。叫个叫杨祖保的小伙子。然而,小伙子人好家境却不好。他家四口人,父母体弱多病,不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而且还常要人照料。杨家还有一个“包袱”,就是杨祖保的妹妹杨喜娥,是个天生的瘫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要人喂饭喂水、接屎接尿。

李化梅铁心要嫁给杨祖保,是她认为杨祖保是个靠得住的男人。两年前,李化梅和同队社员一起到大队挑粮食,她挑着百多斤重的担子一会就累得走不动了,只得歇歇停停往前挪。恰巧此时给妹妹抓药回家的杨祖保路过此地,见状二话没说,上前就帮她挑起担子往前赶。一口气挑了五六里路,让她好不感动。也因此,杨祖保的为人和音容笑貌就烙在李化梅的心上。

嫁到杨家后,李化梅没有过上一天清闲日子。每天,她既要出集体工,还要侍候公婆和照料小姑子,难得有喘口气的时候。两年后,公公和婆婆因病先后去世,照料小姑子的重担就全落到她的身上了。

小姑子就像一滩泥,全身瘫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每天早晨起床,李化梅得先给喜娥穿衣,背她上厕所,然后再打来热水给她洗脸。忙完这些,她才能下地劳动。傍晚收工回家,李化梅又像打仗一样,一通忙碌。她要煮饭烧菜,给喜娥喂饭、洗澡,还有其它一些杂七杂八的家务事要做,整天屁股没有落座的时候。

李化梅心好。念及小姑子没爹没娘。又病成这个样子,她和丈夫商量,一定要想办法帮小姑子把病治好,为了挣钱给小姑子看病,她每天和丈夫早出晚归,为生产队挑货、做泥工,脏活重活样样都干。1970年,李化梅揣着和丈夫辛苦积攒下的几个血汗钱,带着小姑子到长沙看病。经医生检查,认为喜娥在母体中就因严惩缺乏营养,导致出生时便全身瘫痪,属先天性软骨病,没法医治。

医生的话,让李化梅好不绝望。但只要看到小姑子躺在床上可怜的样子,她就不甘心。她对丈夫说,喜娥是匹“死马”,但要把她当作活马医。医院治不了小姑子的病,她就找民间医生。平时只要听说能治小姑子病的方子,她就钻山打洞也要去弄到手。为此,好心人劝她:你家里又不宽裕,还有小孩子要上学,喜娥的病是治不好了,给她一碗饭吃就是大恩大德,何必去花那冤枉钱?李化梅半天无语,说出来却是那样动情:喜娥也是一条命,总不能让她等死吧!

然而,嫂护佑,天作梗。李化梅的一片苦心,终究没能感动上帝。相反,随着年龄的增长,喜娥的身体反而越来越差了。1996年深秋的一深夜,劳累了一天的李化梅刚睡下不久,喜娥就突发重病:呼吸急促,抽搐不止,样子煞是吓人。李化梅喊醒丈夫,赶紧将她送到医院。医生检查,喜娥患了慢性肾炎,肾功能严重受损,生命危在旦夕。

小姑命悬一线,李化梅没有多想,就把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卖了,让她住院治疗。喜娥身体很虚弱,李化梅就买来补脑汗、鸡蛋、麦片等营养品给她补身体。不巧的是,就在这时,李化梅的母亲也病倒了。喜娥要动手术,李化梅想走也走不开,只能让母亲在病床上挺着。没想到,老人没几天就离开了人世。李化梅听到噩耗,拔腿跑回家,趴在母亲冰凉的身体上,哭得肝肠寸断,泪雨滂沱,旁人见了,也跟着落泪,

2002年,李化梅的丈夫因患脑溢血也离开了人世。这个打击比任何一次打击都来得沉重。没有法子,日子还得照样过下去。难的是,病瘫的小姑子还得有人招扶。李化梅没有一点依靠可以指望,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自己扛着。尽管自己年过花甲,身体也不好,每天上午,她还得用轮椅推着小姑子到屋外去走一走,晒晒太阳。喜娥牙不好,饭要吃得软一点,李化梅煮饭时就炉锅在灶上侧一点,这样煮出来的饭一边软、一边硬,软的就让喜娥吃。

长期的勤扒苦做和劳累,李化梅的身体也大不如前。2007年3月,她的坐骨神经发炎,导致左脚肌肉萎缩,给她开了几盒补药。回家后,李化梅自己没有舍得吃,把补药给了小姑子。当喜娥得知这些后,眼泪簌簌地掉了下来。喜娥是不幸的,但人间有爱,有这么善良、大爱的嫂子几十年辛勤照料她,她又是幸福的。

篇5: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作文

一天,我望着嵌在蓝色天幕中玉盘似的月亮时,就不禁思念起故乡来。想起远在家乡的亲人和朋友。马博士好象看懂了我的心思,并热心帮助我。

一会儿,从实验室走出来的马博士给了我他发明的高科技宇宙飞船。让我坐这个宇宙飞船回故乡,我非常激动,并按动穿越系统。就这样,我踏上了这高科技的宇宙飞船。

不到三秒钟,我穿越到了十年后的故乡。我惊讶了,这还是我的家乡吗?这也太发达吧!突然,“嗖”——的一下。我抬头望着天空,看见大叔、大伯在驾驶太阳能汽车。过去家乡又窄又脏的小公路,而且还经常堵车。汽车发出的噪音、尾部排出的尾气,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可现在不同,柏油公路又大又宽敞;路边的香树像一个个草原的士兵挺立在路旁,看着他们就觉得神清气爽;桂树香飘十里,脚下的小草小花互相点头。

我的好奇心永不停止,就就去了商场。一进商场大门口,只听服务小姐一声:“欢迎光临!”一个粉色的机器人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把我吓了一大跳。原来服务小姐说的是暗号。机器人很有礼貌地问我:“小姐,请问您需要什么?”我爽快地回答道:“我要买衣服!”只听机器人说:“好的!请跟我走。”机器人迅速地给我搭配了一件衣服,我试了一下,哟,还挺好看的嘛!接着,我就回家了。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兴高采烈的,心里美滋滋的。

到了家门前的石拱桥,小河的水是多么的清澈,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沙石。一群群可爱的小金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村庄焕然一新,也没有白色垃圾了,到处一片绿色。

这还是我家吗?是个半圆的大别墅,不像过去那样的土砖瓦房和草房。一进家门,门自动开了。机器人保姆西西问:“主人,您需要什么?”“我饿了!”我说。西西不到二分钟就给我端来一碗面条。我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又说:“我要看《红楼梦》!”西西产刻给我拿来那本书。看了一会书,我跑进操作室。看见姥姥、姥爷正在用电脑操作种植任务……

篇6: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作文

当年那个贪玩的孩子我已是一个公司的董事长了。

一天,我坐在办公室里,想去一个地方,总也说不出口,我沉思了一会儿,“对!就是我的家乡青龙山农场!”我给当年那几位朋友打了个电话,我们约好一点半在学校门口集合,“小张,去把车备好。”“董事长您这是要去哪?”我回答到回我的家乡,我开着兰博基尼,一小时后,我到了家乡,那里的汽车都很奇怪,一辆辆都是在空中行驶,人们都议论着这是谁家呀?真有钱,开着这么好的车到了楼下,大家说:“这不是肖磊家的儿子吗?”“咦!”是谁在打我,我张望了一下四周,惊奇地说:“怎么回事?”突然,从空中出现一位调皮的孩子,哦!原来他穿着隐身衣,我登上电梯,到了四楼,我敲了敲门,门开了,是妈妈,我紧紧地拥抱住了妈妈,“爸,妈我回来看你们啦!”妈妈和蔼地问:“这位是”我回答道“这是我的秘书小张。”我们在家里吃了个团圆饭,并且不断述说家乡的变化,在家里待了一会儿,向妈妈辞别:“我该走了,我约了一些朋友去看望老师。”

我开着车,到了学校门口,那里停着许许多多辆跑车,我下了车,那里有当年班级写字最好的曲思男,踢足球小能手李忠丞,爱耍的朱博宇,在我们班级里最淘气的王展博,还有吃货的小唐,我说:“你们来的真早啊!走咱们去接语文老师吧!”我们排成一行,在路上议论着各种事情,真有意思!不知不觉到了尹老师家,我轻轻地敲了敲门,开门的是老师家叔叔,我们有礼貌地问:“老师在吗?”“在”我们找到了尹老师,尹老师激动地说:“孩子们,你们还想着我呀!谢谢孩子们。”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到:“老师还像当年那样年轻。”王展博说:“我看老师比当年年轻多啦!”我说:“王展博属你嘴甜。”我们都笑了起来,“走吧!”不知谁说了句,我们到一家最有名的饭店,小唐说:“来个大龙虾,虾仁炒黄瓜,加量,再来俩桶虾合蟹。”李忠丞说:“小唐十年不见,改了不少吗?”小唐回答道:“那是。”菜来啦,我们边吃边说一些小时候的趣事,谈笑风生,不知不觉,我们谈笑到深夜,食品吃完一样上来一样,可情义怎么述说也说不尽。

篇7:家乡十年后的变化作文

现在,随着科学的发展,一切都变了。人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既然是这样,我相信每个人家乡的变化一定很大。

我的家乡在郑州,郑州的变化日新月异。听爸爸妈妈说,过去的郑州只有一条繁华的街道——德华街,逛一趟一个

现在郑州到处都是柏油马路,还有立交桥,马路上到处都是汽车,绿化的也非常好,随处可以见到花草树木,空气也新鲜,就连家属院绿化的也非常漂亮,有非常多的花坛,完全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心目中的郑州比这更好,天空是蓝的,云朵是白的,大地是绿的,人们是文明的,只要人们努力,注意环境,增加环保意识,共同努力,那么郑州迟早有一天会是这样的。

篇8:十年间家乡的变化作文

从1963年开始, 美国继续扩大对越南的军事卷入与军事干涉, 越南共产党及其在它秘密支持下的南越游击战争经受着越来越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对于越南党来说, 自身的实力绝对无法支撑与美国之间的对抗, 当时可以求助的对象, 只有社会主义领袖苏联和身边的邻居中国。此时, 苏共的领导人依旧是赫鲁晓夫。在古巴导弹危机后, 为了与美国妥协, 苏联拒绝公开支持南越和老挝的武装斗争, 而且严格限制对越南的军事援助。1964年2月, 越南劳动党总书记黎笋率团访问苏联,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取苏联对自身革命斗争的支援, 可是这次出访非但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还由于黎笋在会谈中对苏联过分强调与美国和平共处、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不利以及在中印冲突中偏袒印度等明确表示了不满, 苏越双方还发生了冲突。

既然那一时期向苏联求援无望, 越南党则更加倾向于向自己北方的邻居加兄弟———中华人民共和国求援。事实上, 毛泽东本人一直怀着“革命与战争”的强烈理念来指导中国与东南亚共产党的外交。随着1957年中苏之间开始围绕“革命与战争”问题产生分歧并不断加剧, 毛泽东为了表明中共在继承马列革命思想上的正统性, 将中国的外交思想转移到了强调革命与战争上, 并开始直接鼓励甚至是援助东南亚地区共产党的国内斗争, 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和中共关系非常密切的越南党。到1960年为止, 中国对越南援助总额达到了197600万元, 占中国对外援助总额的将近三分之一, 而随着1961年美国对南越实施“特种战争”, 即使在国内因为大跃进而处于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中共中央仍然一次就决定向越南无偿提供可装备230个步兵营的枪炮武器[1]。相对照苏联党对越南革命的冷淡态度, 中共的热情当然进一步使得越南党向中共靠拢, 而越南等东南亚共产党都公开站在中共一边, 赞成革命, 又进一步鼓舞了毛泽东的战斗精神。在1963年的12月, 中国就与越南签订了军事援助的协议, 其内容之一就是中国将派遣30万军队 (5个步兵师和5个高炮师) 开赴越南北方, 来使越南人民军可以抽调力量前往南方与美国作战[2]。

从1963年到1964年底, 在社会主义正统观念和发动东南亚革命愿望的驱动下, 中国对印度支那战争的态度都是以军事、经济上的积极支援为主导。但1965年中共中央对地方的一纸批示, 却突然与积极援越的外事基调显得多少有那么一点不协调。

1965年6月18日, 中共中央在给西南各局以及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的复示中, 一开头就强调了援越任务的繁重、援助款项的巨大以及战争形势所带来的巨大困难, 并提出在一些援助物资上, 要越南党先向苏联索取, “如果苏联拒绝, 由越南方面正式来函证明, 中共再和越方商谈援助的事宜”。而西南地方对越南的援助, 只限于“在本省或地方力所能及、财政上亦能平衡的基础上”, 给予“农林、水利方面的技术指导, 作物畜生等优良品种的供应, 农具和机械的革新经验, 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少量物资的赠送等”, 而其他有关军事、经济、交通建设方面的项目和物资援助, 则统一交给中央处理[3]。

考虑到中苏论战乃至分歧的背景, 再看看中国先前援助越南的那番澎湃热情, 眼前的这份批示多少有点会让后来人觉得纳闷。中央明显有点“哭穷”的意思, 还明令西南地方只能给予越南一些皮毛般的援助。而更让人感到意外的是, 在与苏联争夺社会主义阵营领导权的时刻, 自认为继承马列主义正统的中共, 外交的重点就在于争取共产党国家的支持, 此刻又怎么会让自己的兄弟国家去向“苏修”要援助呢?苏联会不会给已经是一个问题了, 而苏联一旦给, 越南倾向苏联一边怎么办?

其实, 造成上述现象的, 正是1965年上半年中、苏、越之间关系的改变。

1964年10月, 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被他的主席团同事们赶下了台, 而代之以勃列日涅夫。勃氏上台伊始, 就宣布将给予越南一切必要的援助。而1965年2月, 苏联总理柯西金访问越南, 苏方承诺要给予大炮、坦克、导弹等军事援助来加强越南的防御能力。苏联对于援助越南态度的改变, 却使得中、苏、越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如果要在中、苏之间作一个选择的话, 越南党或许更愿意选择来自苏联的援助, 因为苏联才是当时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 它所提供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和数量规模都是中国所无法比拟的。当初由于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不愿意援助越南, 才使得苏越之间产生分歧, 而越南则倒向愿意援助自己的中国一边, 而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 苏联明确表示愿意援助越南, 先前双方产生矛盾的因素已经不复存在, 越南方面没有理由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对于越南党来说, 如何在印度支那战场对抗美国才是其最为重要的, 对于中苏之间所谓的分歧, 越南党方面的态度一直都是暧昧的。越南方面并不太在意中苏之间的意识形态之争, 中国方面对越南党这种暧昧的态度非常反感, 不只一次地批评过越南党的这种调和态度[4][5]。

有着这种态度的越南党, 之所以选择靠近中国, 实在是形势所迫, 因为赫鲁晓夫执政的苏联热衷于同美国的和谈而不愿意援助越南, 所以从1963年越南劳动党总书记黎笋访华时, 就表示了站在中国一边的态度。中国自然也开始大量地给予越南抗战所需要的援助。但是苏联那边关于援助的态度一改变, 越南党立即又向苏联那边靠去。但是对于越南党来说, 最满意的状况自然是获得来自中国、苏联两个方面的援助, 所以1965年4月, 黎笋先是来到中国要求中国派出支援军队进入北越, 在获得刘少奇的同意后, 又立刻马不停蹄地来到莫斯科, 求得苏联保证对其进行支援[6]。

这样的形势变化让中国处于一个矛盾的境地。比起已经“修正”了的苏联, 中共认为自己才是马列主义的真正继承者, 是世界“革命”的领袖, 凡是坚持社会主义革命这条正确道路的共产党, 都应该站在自己的身边, 更何况自己长时间以来给了越南党那么多援助, 越南党更应该坚持与中共“一条心”。当勃列日涅夫改变对越南的援助态度后, 对于越南党这种两面讨好、两面索要援助的态度, 中共打心眼里十分厌恶。但是此时也不可能立即减少对越南的援助, 因为这不仅损害中越关系, 更可能将越南党完全赶向苏联那怀有阴谋的“怀抱”中。在这样矛盾的心理下, 中共一边不断提醒越南党要警惕苏联的和谈“阴谋”, 一边还要继续给予越南党援助。这也就出现了上述“中共中央在给西南各局以及国务院各相关部门的复示”中, 那段略显矛盾的指示。其实这也就是中共此时对于越南党的态度:如果苏联愿意给你们援助, 你们就去拿, 我们依然会援助, 但不要将我们与苏联相提并论[7]!

1966年12月20日, 国务院向中共中央作了一次请示, 在请示中可以看到, 广东、广西在援助越南的时候, 提供了成套设备的小型工厂 (如糖厂、酒厂、农业机械厂、成套的化验室、水轮泵综合利用站等) 、单项机械设备 (如柴油抽水机、200千瓦以下的水电站设备、发电机、拖拉机、挖土机、电影放映机等) 、交通运输工具 (如汽车、救护车、400马力运输船等) 、数量较大的作物种子 (水稻良种19万斤) , 而这些都超出了中共中央在1965年6月18日发出的《关于援越问题的复示》文件中所给出的援助范围。国务院对广东、广西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并重申了6月18日文件中所规定地方省份对越南的援助范围, 也得到了中共中央的肯定批复[8]。从这样的批复中可以看到, 中共中央以及国务院在看待地方的对越援助上, 是有所保留的, 并非是以往所认为的那种“满腔热情”。甚至在1966年下半年, 从地方领导人的指示中, 依旧可以看到这样一种“保留”的态度。在该年的6月下旬, 越南驻昆明的总领事杨文忠向云南方面提出在1966年给予越南以新援助的问题。而云南方面的态度则是“现在不考虑新的成批援助”[9]。此时云南的态度实则也是中共中央从1965年以来援越“犹豫”态度的延续。

综上所述, 从1963年到1966年, 出于世界革命的信念和中越关系的考虑, 中共对越南的援助态度总体上是积极热情的, 但随着中、苏、越之间关系的变化, 在中苏严重分歧和越南态度暧昧的情况下, 中国从国家利益的层面考量, 在大规模积极援助越南的行动下, 做了一定程度的保留。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外交[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Gaiduk.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Vietnam War[M].Chicago, Ivan R.Dee, 1996.

[3]中共中央关于援越问题的复示[Z].云南省档案馆所藏档案.卷宗号2-1-6084.

[4]刘少奇关于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问题的报告[Z].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所藏档案.

[5]毛泽东金日成谈话记录[Z].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所藏档案.

[6]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7]周恩来、邓小平等与黎笋、阮维桢等会谈记录[Z].华东师范大学冷战研究中心所藏档案.

[8]中共中央关于地方援外问题请示的批复[Z].云南省档案馆所藏档案.卷宗号65-2-148.

上一篇:其实我明白散文下一篇:金融系统调研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