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2024-05-01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精选13篇)

篇1: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简单电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

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减少噪声的办法与同学交流,体会合作的愉快。

2、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别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

二、教学重点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三、教学难点

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

六、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2.进行新课(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3.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明白了导体能够导电和绝缘体不能够导电的原因。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但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来是很好的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

转化为导体。因此我们在平时接触开关等元件上的绝缘体时,也不能粗心大意。

4.布置作业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木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篇2: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l: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

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

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实验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第1幅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

(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如图所示。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

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思考与讨论:

①橡胶、塑料等材料是很好的绝缘体,这是因为它们: [ ]

A.不带电; B.没有电子;

C.没有电荷; D.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手拿一根铜棒与毛皮或丝绸摩擦,则铜棒;[ ]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 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5)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实验:找一个废灯泡,取出里面的玻璃心,按课本图4�12连接好。常温下玻璃不导电,小灯泡不发光。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

这个实验表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例如:玻璃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木头在潮湿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空气在强电力的作用下可以变为导体;

水在掺有杂质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指导同学看课本图4�11“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明白了导体能够导电和绝缘体不能够导电的原因。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

重要的电工材料。但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来是很好的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导体。因此我们在平时接触开关等元件上的绝缘体时,也不能粗心大意。

5.布置作业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木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篇3:利用传感器探究绝缘体变导体

一、激发学习动机

课开始后,教师先提出一些问题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例如教师问“在我们的周围,有些是导体,有些是绝缘体,根据你们已有的知识,你们认为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干燥的木头是绝缘体,是不导电的,而潮湿的木头是导体,是导电的,为什么?玻璃也是绝缘体,它能变为导体吗?怎样使玻璃由绝缘体变为导体?”

有了这些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被激发出来。提出问题也是探究学习的开始。

二、例举实验过程

1. 准备实验仪器

实验前要准备好以下实验器材,包括装有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据采集器、数据线、微电流传感器(-1~+1)、干电池(两节)、电键、酒精灯、滑动变阻器(0~10)、导线若干、玻璃棒、铁架台(两个)、试管夹(两个)。

2. 开始实验过程

第一,用数据线把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连接起来,然后将微电流传感器(-1~+1)与对应的数据采集通道相连接,并启动数字化实验室系统软件。

第二,将玻璃棒用试管夹固定在铁架台上,把铜丝线圈分别缠绕在玻璃棒两端,然后和微电流传感器(-1~+1)、滑动变阻器(0~10)、电键、电源组成串联电路。如图1所示。

第三,打开数字化实验室系统软件菜单,设置数据采集样点时间间隔为0.2秒。为了实时动态记录和观察玻璃随温度变化而导电的情况,将显示模式换成波形模式,同时打开坐标绘图和数据记录功能。闭合电路并点燃酒精灯加热玻璃棒,点击开始采集数据按钮,绘制“时间-电流”曲线如图2。

第四,熄灭酒精灯,采集数据,绘制“时间-电流”曲线如图3所示。

第五,在坐标绘图中同步显示“时间-电流”曲线,点击鼠标右键就可以得到坐标显示如图4所示。同时在数据记录中可以得到从实验开始到结束随时间变化的电流值。

3. 实验结果分析

波形显示窗口清晰地描绘出了微电流传感器对闭合电路中电流大小的检测情况,在刚加热玻璃棒时,闭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为零,说明玻璃棒是绝缘体。随着对其加热的时间增长,闭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就不为零了,逐渐增大,在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烧红的玻璃已变成了导体。

熄灭酒精灯,玻璃棒温度降低,闭合电路中电流由大逐渐变小直到为零,采集数据绘制“时间-电流”曲线如图3所示。烧红的玻璃由导体又变为绝缘体。

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玻璃内几乎没有自由电子,被加热到红炽状态时,玻璃内的电子挣脱分子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绝缘体玻璃就变成了导体。绝缘体和导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通过以上探究和分析学生对绝缘体变导体有了基本的了解。如果将两铜丝线圈间距增大,会发生什么变化?其他条件不变,增大闭合电路中的电压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果采用玻璃管,得到的结果和玻璃棒一样吗?针对上述猜想和假设,可以进一步实验探究。

4. 综述实验结论

利用微电流传感器对绝缘体变导体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学习,了解到玻璃在常温下是绝缘体,但被加热到红炽状态时就变成了导体。绝缘体和导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在某种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对绝缘体、导体以及绝缘体变导体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在实际探究活动中锻炼和培养了观察动手能力。

三、数字实验优势

篇4: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拓扑绝缘体内部绝缘而表面或边缘能导电,具有独特的电学性质。目前,研究人员能通过掺杂(加入少量其他元素)或“种植”(在基质上生长一个样本,基质是经过选择的,以引入结构系,样本在生长过程中会有轻微结构改变)的方法引发拓扑绝缘态,这两种方法都能改变电子行为,使一种材料表现得像TI材料,但它们还有其他问题。掺杂往往会带来缺陷,使材料性质不均一;基质诱导结构系产生的TI材料不能连续调节,也无法可控地研究材料是怎样从普通绝缘体转变为拓扑绝缘体的。

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国家同步加速器光源(NSLS)上进行的实验就避免了这些缺点,研究中所用的半导体是一种铋、碲和碘的化合物(BiTeI)。研究人员给一个BiTeI样本施加了10GPa(大致相当于10万倍大气压)的压力,并用NSLS的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两种光束技术跟踪观察其内部结构和电子的变化。分析显示,BiTeI在压力范围2GPa到8GPa时变成了拓扑绝缘体。

“扩充拓扑绝缘材料家族非常困难。”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研究助理奚潇湘(音译)说,“实验表明,压力是引起拓扑绝缘相态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一技术对研究从普通材料到TI材料的相态转变也非常有用。”

篇5:导体和绝缘体教案示例之二

导体和绝缘体是根据导电作用来区分的`。

介绍几种绝缘体应用实例,结合实验以及课本图4-10加以说明。

提问:为什么导体能导电、绝缘体不导电?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后回答,教师纠正不妥之处。训练学生的口头概括、表达能力。

小结并板书:

导体能导电是由于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由于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导体与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线

介绍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排列顺序(课本图4-11)。

演示课本图4-12实验。

演示后让学生讨论:常温下玻璃不导电灯泡不发光。将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玻璃导电,灯泡发光。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得出结论:

1.玻璃烧成红炽状态后能导电是由于产生了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2.在一定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成导体。(结合进行辩证唯物论思想教育)

导体和绝缘体沿有绝对的界线,当条件改变时,原来不导电的物体也可能会导电。

四、布置作业

1.第四节练习。

2.“想想议议”内容,写观察记录。

篇6: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2导电性是金属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教学重点】设计检测方法

【教学难点】不能使小灯泡发光的物体不一定就是绝缘体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

木头,橡皮,陶瓷,玻璃球,铜片,纸片,铝片,铁钉,钥匙,硬币,金属调羹,蜡烛,棉线,竹签,圆珠笔芯等,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 检测记录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知识(5分钟)

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简单电路,有没有同学能说说简单电路由哪些原件构成? 学生回答。

明确:简单电路是由电池(电源)、小电珠、导线三部分构成。

2.师:老师带来了一些电路原件,现在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用老师准备的原件组成一个简单电路,其他同学轻认真看他的操作。学生上讲台组成简单电路。

3.师:现在我们再找两位同学拿上尺子在黑板上画一下串联电路,其他同学认真看他们画。等一下我们来评价他们画的怎么样。学生画。然后指出问题。

特别强调:导线要全部连接上,不能有断开的地方。二.引入新知识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我们生活中广泛应用,从安全角度来说,我们也应该了解一些有关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导体和绝缘体》。此处板书:导体和绝缘体 在了解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基础上,我们这节课通过实验,看看一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物体连入到电路中,小电珠还会不会发亮。1.演示实验操作(1分钟)

师:实验前老师先给大家演示一下应该如何接入物体,找一个同学和老师配合一下。演示如何将物体连入电路中。师总结: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演示了我们如何接入物体,等一会我们一定要按照老师示范的步骤来接入物体,明白了吗? 2.强调实验须知(1分钟)

师:在实验开始之前老师要先强调一下实验注意的事项:

1.检测前先要确定电路连接正常。

2.在检测前先预测物体能不能导电。3.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注意要重复实验。

4.要认真及时地记录检测结果,合理分析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5.不能用电池以外的电源接入物体。3.分发实验记录(1分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把实验记录发下去,同学们在实验前要再次认真阅读上面的实验须知。分发材料 师:(全部发完后)实验开始前我们先来一起阅读一下实验须知。(小黑板出示实验须知)4.预测现象(2分钟)

师:在实验开始前我们要先来预测一下我们带来的物体是否能使小电珠发亮。从现在开始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的同学在讨论和动手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最轻,又最先完成任务好不好?

现在拿出你们的实验材料,开始进行预测。在相应的方框里打上对钩即可。

5.开始实验:好了我们各组已经预测完毕,在实验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小声。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声音最小、完成任务最快。三.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1.汇报实验结果(3分钟)

师:大家都做完实验了,现在开始把实验器材交给1号同学收好,桌子上只留下你们的实验记录。(学生收好材料)

好,那么接着请几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学生汇报,小黑板上画好实验记录)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能够导电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都是金属

2.定义说明(2分钟)

师:那我们就把像铁钉、回形针、钥匙这类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导体,(板书:容易导电的物体——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称为什么啊?(绝缘体)(板书:不容易导电的物体——绝缘体)师:哪些物品是导体,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铜铁铝

除了金属之外,我们还知道生活中的哪些导体? 人体,大地,水

哪些物品是绝缘体?

橡胶,塑料,干燥的木头 四.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

1.我们刚才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一些知识,现在大家翻开书35页开始看书,并思考书上的问题。(哪部分是导体,哪部分是绝缘体,他们各有什么作用)学生看书。找学生回答

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

生:胶布。胶布裹在赤裸的电线上,电流不能流向别的导电物体,避免形成短路,甚至发生用电器的损坏乃至发生人身事故。

生:插座中的铜片是导体,胶木外壳是绝缘体。胶木外壳是为了防止其他物体与插座中铜片接触而发生漏电事故。

生:拉线开关,开关芯的铜片是导体,外面的胶木和塑料拉线均是绝缘体,可防止开关中通电部分与其他物体接触而发生事故。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样实验材料和生活中的工具,我们来看看。

闸刀开关、生:闸刀。闸刀内金属片是导电物体,其他的部件都是不导电的物体。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推上去,电流形成通路,用电器开始工作;反之,闸刀柄带动金属片拉下来,电流断开,用电器停止工作。

小灯座。

插座,里面的线是金属,也就是导体,外壳是绝缘体 3.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

在电器中和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五.用电安全(3分钟)

学生看课本第35页的图,小组讨论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生:湿衣物晾在电线上,水是容易导电的,容易与人及地面形成通路,损坏电网,伤及人的身体。

生:在高压电线下放风筝,风筝容易碰到高压线,形成危险。

生:湿布插灯泡,灯泡发热遇水会爆炸,人体与灯泡内的导线形成通路,引发危险。师:在生活中,许多容易引发用电危险的地方,都有明显的标志。看看教材P35页“小心触电“的标志。大家注意,你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看到了这样的标志,一定要远离这种地方,以免发生触电危险。六.小结(5分钟)

1.设问: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和应用,还知道在生活中应该注意用电安全。希望同学们可以把这些学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

篇7:导体与绝缘体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多种物体进行预测、检测与记录等活动过程,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提出问题。

2、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意识。

3、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教学重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区分导体与绝缘体。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一套材料,科学记录表、曲别针、塑料尺、玻璃片、铁钉、铜线、气球、干木条、橡皮、铝片、纸片等待检测物体。教师:演示用的电路装置、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要想使小灯泡亮起来,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同学们想一想,一个简单电路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电池、开关、导线、灯泡)

出示投影,一个简单电路是由电池、开关、导线、灯泡四部分构成。现在同学们连接好电路,让小灯泡亮起来。(学生开始活动)师:都亮起来了吗?(亮起来了!)师:怎样让小灯泡熄灭呢?

总结:我们通过开关能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如果用一些其它材料代替开关,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灯泡是否会亮?(想)

二、提出问题,学习新课 看我们准备了什么材料,仔细观察,这些物体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曲别针使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如果将这些材料连接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是否会亮,大家看屏幕,我们来预测一下。(分小组说一说预测结果,填写预测表)

现在我们开始实验,将这些物体连接到电路中,看小灯泡是否会亮起来,将实验结果与预测表相对照,看是否正确。

学生分组活动,将物体连接到电路。(10分钟)教师提供背景音乐,巡回指导。(通过检测物体,让孩子有足够的经验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在这里教师没有提供全部物体,留一些“空白”给学生,期望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向生活,体会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分小组汇报

(我们把曲别针连接到电路中,小灯泡亮起来。)(其他小组一样吗?)(我们把铁钉连接到电路中,小灯泡亮起来。)(我们把塑料尺连接到电路中,小灯泡没有亮起来。)看一看我们的预测是否准确?(屏幕出示幻灯片)

刚才,我们将一些物体连接到电路中,有些让小灯泡亮了,有些让小灯泡不亮,让小灯泡亮的物体有哪些?让小灯泡不亮的物体有哪些?屏幕出示。

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电脑幻灯出示)

曲别针、铁钉、铝片、铜线等绝大多数金属是导体。塑料、干木条、玻璃等绝大多数非金属是绝缘体。

我们认识了导体和绝缘体,那么,他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 出示实物。同学们观察这是什么?(改锥)由哪些材料构成?属于导体还是绝缘体?有什么用处?

导体和绝缘体应用和广泛,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用应用,但导体和绝缘体不是绝对的,条件变了,绝缘体也可以变成道题。例如干木条是绝缘体,但木条变潮湿后,就成为导体了。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都是导体,因此同学们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防止触电。

安全用电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必须注意安全用电,大家看图,哪个正确?哪个错误?为什么?

我们要了解一些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1、不要用东西去捅交流电插孔;

2、不要用力拉拽电线,防止拉断,发生漏电现象;

3、在检查电器时,仅仅关闭电器开关还不够,检查必须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进行。

篇8:导体和绝缘体

②最后告诉学生:“导体”、“绝缘体”是现正在用的科学名词.

③教师拿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判别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④向学生说明人体、大地、不纯净的水也是导体.

4.认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和器材

①问:这些工具和器材,由哪两部分材料组成?进行简短的讨论,要求学生要使用刚学过的两个科学名词.

②问:为什么电器要由导体、绝缘体两种材料组成?简短讨论并小结.

探究活动

篇9:《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一、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区分各种材料是否能导电。2.能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各种材料是否导电。

3.能说出对实验材料分类的依据,并进行分类和记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把自己知道的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方法及安全用电的方法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目标

1.能分别举例说明有的材料容易导电,有的材料不容易导电。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进行区分。◆STSE目标

1、能鉴别常见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用电的要求,并说出理由。

2、能辨别一种电动玩具的各部分由那种材料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物体的导电性。难点: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用具

各种不同导电性的材料;测试用的电路;一些导体、绝缘体的应用材料;一份科学检测记录单。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的主动学习与讨论交流的互动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儿歌《放风筝》

师:同学们,儿歌中提到放风筝时要远离高压线和雷雨天,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是呀,生活中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物体不容易导电。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探究那些物体容易导电,那些物体不容易导电。大家说好不好?

(二)目标探究

活动一:测试物体的导电性

1、出示电路板(教师演示)师:同学们,要测试物体的导电性,需要一个测试电路。(出示电路板)我们知道,只有将电源与小电珠通过一些组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小电珠才能发光。但是老师做的这个电路,小电珠没有亮起来,老师感到很困惑。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查找一下原因?(小组检查电路板,发现电路板有一处是断开的)学生汇报

师:谢谢同学们帮助老师找到了原因,但是现在我们没有导线将断开的电路连通,同学们有什么办法将电路连通呢? 学生汇报

师:同学们帮老师想了这么多办法。现在老师手里有两样材料,一种是金属片,一种是塑料尺,同学们猜想一下那个材料能让小电珠亮起来? 学生猜想

老师演示(每种材料检测2—3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老师总结:金属片容易让电通过;塑料尺不容易让电通过。

2、实验探究(学生动手操作)

师:大家手中有很多材料,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那些物体容易导电;那些物体不容易导电?

师:同学们设计一下,本组怎么做才能即有序又快速的进行实验? 小组交流

(1)师归纳出示实验要求: ①先检测一下电路检测器是否完好。②进行恰当的分工与合作。

③我们在检测每样物体时一定要按照检测过程严格检测,先预测;检测、再检测;如果不一样,还要进行第三、第四次的检测,然后才能做出判断。④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

⑤如果检测好了老师提供的材料以后,可以自己寻找材料做研究。并在记录表上做好记录。

⑥把检测完的物体分类放置。(2)学生小组实验(3)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汇报交流:各小组成员将探究的结果进行分类,并说说自己的分类依据

(5)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师板书)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使电通过的物体叫绝缘体。(6)延伸与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导体或绝缘体?

学生交流

3、拓展活动:检验水、人体和大地的导电性能

师追问: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学生猜想 实验验证:

(1)(视频演示)水的导电性。

得出结论:不纯净的水是容易导电的物体。(2)、用验电棒做人体的导电游戏。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请几个同学到前面来,手拉手。

老师请两个在一起的同学松开拉着的手,将松开的手握住验电棒的两端,观察会发现什么现象?(验电棒发光)

师:这说明什么道理呢?(人体也能够导电)

师拓展:人体导电功能在生活中有很多运用,例如感应开关,人接触开关,电流经过人体,流入大地,形成通路,感应开关就亮了。

过度:电流经过人体可以流入大地,形成通路,这又说明什么? 学生交流:(大地容易导电)

得出结论:人体,大地和不纯净的水是导体。

4、探索研究:绝缘体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容易导电吗? 学生猜想

得出结论:绝缘体是指不容易导电的物体,而不是“不能导电”的物体。有些绝缘体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导电。比如,干布是不导电的,而湿布导电;非常纯净的水不导电,带有杂质的水就导电;平时不导电的空气,如果比较潮湿也能导电。因此,物体容易导电或不容易导电不是绝对的。活动二:导体与绝缘体的应用

师:导体和绝缘体在导电的性能上截然不同。那么,在现实生产生活中它们有着怎样的应用呢?

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电工用具。

提问:大家说说,这些电工用具的哪部分是用导体做成的?哪部分是用绝缘体做成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可见,导体和绝缘体是我们使用电离不开的两种材料。请大家结合自己家的电器安装谈谈怎样正确使用它们?

小组成员讨论,交流各自知道的使用方法。然后,展示汇报一下自己的讨论结果。

承接:大家都知道,触电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现在,我们知道了导体和绝缘体的作用。那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用电时,如何才能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呢?

活动3:安全用电

1.教师出示一些安全用电的图片

2.学生对插图中的行为进行评价,说说为什么。3.相互交流各自知道的安全用电的方法。4.对于新的安全用电的方法进行记录学习。

师: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几条建议,请同学们阅读以下,把对你有帮助的记下来。

总结:安全用电的知识有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利用好导体和绝缘体材料,保证自己和他人的用电安全。

(三)巩固训练

这节课我们探究了这么多内容,现在让我们练一练吧。

(四)谈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下拓展活动:以自己的一件电动玩具为对象,探究它的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想想为什么要使用这种材料?并把你的发现和想法记录下来,和同学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

13、导体 与 绝缘体

篇10:《导体和绝缘体》教学设计

宋爱君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

2.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3.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4.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5.具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教学准备:

电池、导线(2-3根)、物体导电性实验材料、待检测物体(钥匙、回形针、铁钉、橡皮、胶带、梳子、小木棒、铅笔芯等)、活动记录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实际谈话导入

师:老师家里有段线路出了故障,想自己检修一下,便借了两把钳子,能建议老师用哪一把吗?

生1:我建议老师用胶皮包着的钳子,因为这把钳子拿在手上比较舒服,而且冬天也不冷。生2:我也建议老师用胶皮包着的钳子,因为这把钳子不导电,用它时不会电到人。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电工修电路时都是用这样的钳子。

师:真会观察生活,老师很佩服你,说的挺有道理。是不是这样呢?老师还是有点半信半疑。科学课注重实践,注重证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是否导电的问题。(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对物体导电情况进行假设

师:生活中的物体太多了,我们短短的一节课不可能一一去研究。课前老师让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8种),现在请一个同学代表本组汇报一下所带的材料,汇报时请举起手来说,其他组就在下面默默清点一下。生汇报:我们小组带的有、、、、、、师:其他组都有这些材料吗? 生:有。

师: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想一下它们是否导电。你们小组讨论一下,认为容易导电的就在记录纸上打个勾,认为不容易导电的呢?生(就打个叉)

师:下面开始。生:讨论后填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猜想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其他小组的仔细听,有不同意见的一会补充好吗?

生以小组汇报:我们小组猜测的结果是这样的、、、、、、师:还有其它不同意见吗?生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哪些物体可以导电,为后面的检验做好准备。)

三、讨论方案进行验证

师:这是我们的猜想,怎么知道它们是对是错呢? 生: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给大家发的检测器,以小组检测一下,在检测之前请大家看大屏幕上的温馨提示,然后再开始检测,检测完后要坐好。生:实验检测,师行间巡视。

师:哪组把你们的检测结果汇报一下?

生:汇报交流、、、、、、和我们的预测一样容易导电.、、、、、和我们预测的一样不容易导电。、、、、、、和我们预测的不一样。

师:预测和实验结果一致,说明我们的预测正确;预测和实验结果不一致,说明我们的预测错误的。其实,预测和实验结果不一致也是正常的。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预测有时候不一定正确,所以说要想获得科学的真理,只有经过科学的验证才行。科学上把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理预测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它们意识到:预测有时不一定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才能获得科学的真理,同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检测不同液体的导电性能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导体和绝缘体。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研究的物品都是固体,如果是液体呢?比如: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液体:水,它能不能导电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2.学生进行猜测。

3.师:水到底能不能导电?只有科学实验说了算。为了研究的方便,老师已经给大家提供了三杯水,一杯是自来水,一杯是盐水,一杯纯净水。请同学们用检查器检测一下能不能导电。(提示:先检测纯净水)

4.学生检测完后汇报:自来水能导电,盐水能导电,纯净水也能导电。5.师:讲解只有是真正的纯净水才不导电,比如医院里的蒸馏水.....(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和检验,了解自然界中的水是能够导电的,同时知道不同液体的导电性能是不一样的。)

五、人体能不能导电 1.师提问:你觉得人体能不能导电?为什么?

2.生进行猜测并说明原因。比如:生活中我见过人触电的现象,说明人体也是导体。3.师:生活中就有很多利用“人体能导电”原理的例子,比如说感应开关、电笔等。(强调:不能私自检验家里的开关和电器。)

4.师:生活中有许多物品都是利用导体和绝缘体制作的,出示常见的电工材料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知道它们的哪一部分是导体,哪一部分是绝缘体吗?这些部分各起什么作用吗?(方便人们使用各种用电器)

5、生汇报:

6、师归纳小结:导体和绝缘体总是伴生相随的,我们利用导体把电流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它们在整个电路中都不可缺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但如果使用不当,会给人造成危害。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安全用电。

7、(课件出示图片问)下面的做法对吗,怎样做才安全呢?

8、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9、师小结:安全用电,除了要了解一些错误的做法不能去做外,我们还要认识一些常见的和电有关的警示标志。(课件出示三个警示标志,大家看到这些标志后,要格外小心,因为,往往有这些警示标志的地方就是有可能遇到危险的地方。接下来,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安全用电的儿歌请大家熟记)

(设计意图:由于学校没有验电球,让学生认识人体是导体只能从生活出发,积累一些生活经验,使学生了解人体也是导电的。同时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导体和绝缘体是伴生相随的,在整个电路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另外,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很多不安全用电知识,以及知道一些常见的警示标志,从而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用电安全,增强学生的安全用电的意识)

六、认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师:咋们现在能检测一下老师该用哪把钳子了吗?

生:胶皮不导电是绝缘体,所以应该选用胶皮包着的钳子。

师:我回去以后就用这把钳子,谢谢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才是最高的境界。(设计意图:把学生学到的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知道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学科学就是为了用科学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

七、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 2.生回答: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3.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4.生汇报:我知道了水和人体也能导电,生活中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非常广泛、、、、、、5.师小结:其实学习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只有了解了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的安全和美好。板书设计:

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 如:钢尺、铁钉„„

篇11:导体和绝缘体初三物理知识点总结

两种电荷:摩擦起电本领大,电子转移有变化;吸引排斥验电器,静电放电要注意

毛皮摩擦橡胶棒,棒上负电比较强;丝绸摩擦玻璃棒,丝负玻正等电量。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之间有电场,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互吸引。

电荷量及其单位: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容易导电是导体,不易导电是绝缘;铝铜经常做导线,自由电子能导电,橡胶自由电荷少,防止漏电和触电。

常见考法

常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导体与绝缘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物体所带的电荷以及电荷量。

误区提醒

导体、绝缘体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因此都有大量的电荷存在。如果物体中自由电荷极多那就是导体,如果物体中自由电荷极少那就是绝缘体。因此,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且条件变了可以转化。

【典型例题】

例析: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

A.没有电荷B.没有自由电荷

C.有大量自由电荷D.只有少量自由电荷

解析:

在绝缘体中,电荷几乎都被束缚住了而不能自由移动,只有极少量自由电荷,所以不容易导电。

答案:D

篇12:导体和绝缘体教案

硅:1.12eV锗:0.67eV砷化镓:1.43eV氧化锌:3.3 eV

绝缘体:

金刚石:6-7eV,金属的功函数: 一些金属的功函数

单位:电子伏特,eV

篇13:导体与绝缘体

教师:李荣娟 班级:四年级二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

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2.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与人合作。

2.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3.认识到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形成安全用电的意识是很重要的。

教学重点

理解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教学难点

区分导体与绝缘体。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木片、塑料片、纸板、橡皮、玻璃、铅笔、铜丝、铅丝、铝丝(易拉罐)、铁丝、硬币、导线、等多种待检测的物体,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导入

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2.讨论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 3.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4.讨论:为什么电路检测器的两个金属头接在一起,小灯泡会亮,而把外面的塑料皮接触在一起或把金属头和塑料皮接触在一起,小灯泡就不会亮。

二、讲授

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板书:导体与绝缘体)

活动一:检测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1.提问:怎样检测一块橡皮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呢? 2.预测橡皮能否通过电流使小灯泡发光,并做好记录。3.使“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相互接触,检验小灯泡是否发光。

4.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观察小灯泡是否发光。5.重复检测一次,并将检测时小灯泡“亮”或“不亮”的情况记录下来。

6.得出结论:橡皮是绝缘体。活动二:检测几种物体的导电性

1.在材料盘中为学生提供多种供检测的材料,一张“我们的检测记录”表。

2.在检测前,要求学生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尝试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活动中,要关注每组学生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鼓励他们学会合作。)

3.待所有的检测都完成后,各组整理分析检测的结果。4.表达与交流:哪些物体能使小灯泡发亮,哪些物体不能使小灯泡发亮。

5.在观察的基础上对20种物体进行分类,并从分类中发现一定的规律,由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做出自己的描述。(说明:对插头、卷笔刀等复杂物体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识别,知道许多物体构成复杂,有的部分能使小灯泡发光,有的部分不能使小灯泡发光。我们常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活动三:讨论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措施和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1.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哪些设施是绝缘体做的,哪些是导体做的。

2.描述绝缘材料的用处,理解各种材料的作用。提醒学生要好好保护电器设备上的绝缘体部分,注意安全用电。

3.概括: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三、布臵作业

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检验:干木条,湿木条,钢笔,铅芯等。那些是导体,那些是绝缘体。

板书设计

第五节 导体与绝缘体

导 体: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绝缘体: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导体与绝缘体》说课稿

教师:李荣娟 班级:四年级二班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五课《导体与绝缘体》。

教材分析

《导体与绝缘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五课,它是研究物体导电性能的一篇探究课文,其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第一部分:检测区分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第二部分: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根据科学课程标准,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

学情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开始制定科学规范计划的第一课,如何悉心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这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四年级学生往往容易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判断甚至是想像代替实际科学试验,因此,在课堂中强调科学活动的实证精神的培养,每个物体要检测两次以上、渗透了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

通过上述教学简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

2.通过检测身边物品的过程,如“橡皮、回形针”等,能依据检测物品的“科学规范”的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

3.学会与同学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细致地探究习惯和提高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教学重点:能用科学规范的检测方法检测区分多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教室电器设备的绝缘体材料和安全用电事项。4.教学准备:橡皮、小刀、纸板、回形针、塑料尺、铁丝、铜丝、铝丝、钢管、玻璃、导线、插座等待检测的物体,1个电路检测器,1份科学检测记录表。

针对以上内容,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流程,本课我分三步来完成,第一步导入;第二步实验探究;第三步联系实际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进行安全用电教育。

在导入这一环节中,我出示缺少导线的电路,要求学生换用其他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导学生要利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是否能够通电。在这一环节上,复习强调检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通过对橡皮和小刀的演示,对本课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作一个前期的铺垫,一种是容易通电的,另一种是不容易通电的。教参和教材是都只对橡皮的操作过程作了一个演示,为了引出检测器及其正确使用方法,我在这一环节中有加入了回形针的操作过程,我想这样做不仅仅是对检测器使用方法的强调,同时也是唤起了学生的对导体与绝缘体的前概念,为后面的猜测和学习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实验探究,这一环节我分四步来完成。

1.让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猜测,哪些物体是能让小灯泡亮的,是容易通电的,哪些是不能亮的。让学生一边猜测一边检测,同时进行记录。但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是急着进行检测,不进行猜测,或者是猜测了没有进行记录,等检测完了之后,把结果填入了检测中。因此,在这一环节上,我要求学生先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猜测并记录于同步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猜测。我在材料的准备中,我主要以身边的材料为主,这样更有利在下一环节中渗透安全用电教育。2.让学生进行检测。在这一步中我分小组进行检测,每一小组检测几种不同材料,实验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视,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实验的严谨与科学,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区别导体与绝缘体并进行分类。把检测的结果填入实验记录。

3.实验汇报。对于以上物品的检测结果,争议的并不多,根据学生的检测结果,对有争议的材料进行演示后,发现了2类材料,这时出示导体与绝缘体的定义。学生利用同步探究的“整理我们的实验记录”结合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进行整理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印象。同时,让学生归纳材料的特点,上升对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这时候是引导学生对概念的一个从个别到一般的总结认识,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思维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让学生初步学会区分导体与绝缘体,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从课堂回归到生活,达到学以至用的目的。

上一篇:2018年大学生入党申请书XX字下一篇:乖巧的我-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