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爱我的父母

2024-05-04

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爱我的父母(精选18篇)

篇1: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爱我的父母

要问这世间最伟大的爱是什么?我的回答就是父母之爱。这爱犹如园丁栽培花朵的辛苦,犹如绿叶映衬红花的无私,这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爱。

我的爸爸是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他是工商行政管理局的一名维吾尔族执法人员。他那穿上制服,肩带红盾,头戴国徽帽子的样子,在我的眼里是世界上最帅的。我的妈妈是新华书店教材科的一名普通职员,我看到妈妈在家连夜忙着给我征订教材课本时,我就觉得很骄傲,因为没有妈妈的辛勤劳动就没有我们的正常学习的课本书,我们也无法在学校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俩在我的心目中都是都是那么的崇高和伟大。

我爱我的父母,他们平时虽然像北极的冰一样的冷,像闪电一样的狠,但我十分清楚,他们是非常爱我的。当我看到母亲因我顽皮而露出那眼里晶莹的泪花时,当我听到母亲等我吃饭一直等到作业都写完时,当我看到父亲为我的学习而食不下咽时,我的心里是那么的难受,我的心似乎也在滴着血。爸爸经常给我说:“亲爱的女儿,我们是维吾尔族,汉语不是我们的母语,而是我们的国语。所以别的同学付出百倍的努力,我们就要付出几百倍甚至几千倍的努力才能跟其他汉族同学们一样跟得上课程并且能掌握好知识 。”有的时候我恨我自己的无能,恨我自己的贪玩,恨我自己的不听话。每当我沉默不语或者闷闷不乐时,妈妈总能发觉我的情绪不对并安慰我说:“宝贝,妈妈知道你已经很不错了,但是我们还比其他同学差得远。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坚定的意志才会有美好的将来。”

有时我的父母问我将来想要做什么工作?这个时候我就开始不停地给他们说我要当著名的主持人,要当著名的舞蹈家,要当著名的电影明星。有的时候他们病了,我就跟他们说,我将来要当一名医生给他们治病。他们这个时候就跟我说:“你不是很喜欢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尼格买提吗?你知道著名影视演员迪丽热巴吗?你知道著名的演说家艾力老师吗?他们都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学习并熟练地掌握了我们的国语——汉语,所以才能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展现自己、展现我们维吾尔族,让全国各民族兄弟姐妹们了解新疆、了解我们维吾尔族。你能做到吗?”每当我与父母亲交谈时,我都能深深地体会到他的用心良苦,体会到他的无奈,这时候我的意志更加坚定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勇气鼓励我好好学习。

有时,我多么希望我可以对他们说:“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我长大后会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你们会为我而骄傲。”可我说不出口,因为我没有勇气。但是我会用我的实际行动证明我的这句话,爸爸妈妈,为了你们,我会将这句话牢记心中并努力去实现。

爸爸妈妈,其实,有时我是多么想说我爱你们!

作者:妮尕热·卡哈尔

公众号:明日之星网络文学社

篇2: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爱我的父母

可岁月匆匆流逝,我们长大了,个子变高了,自己懂得照顾自己。可他们,岁月留下的痕迹像干枯的藤蔓慢慢爬上他们的脸颊。他们的牙齿渐渐松动。他们咬不动喜欢吃的水果,走不了多远的路,眼睛开始模糊,穿不过细小的针眼,看报纸得用放大镜。他们开始听不懂我们说的话,往往得重复几遍才听到。他们的头发又黑丝变成了白发。这些事实令我们伤心,它们都指向了一个结果——他们老了。他们用了半辈子的时光,用青春来把我们养育长大。我们是那朝气蓬勃的太阳,而他们,已经快要成为晚霞边的夕阳。

他们是谁?他们是生我们养我们的人,他们就是我们的爸妈。

愿时间流逝得慢一些,再慢一些。我不愿他们就如此老去。

时间啊时间,请你让他们的太阳落得慢一些,再慢一些吧。

作者:255李想

篇3:《谢谢你们,我的父母》教学设计

1.了解并体会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辛苦。

2.关心家庭生活, 分担家务劳动, 树立家庭责任感。

3.关心父母, 主动与父母沟通, 做到平等相待。

[教学重难点]

教育学生坚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理解父母, 与父母及时沟通。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两份账单”的课件;布置学生课前一周准备“小调查”并按表中的要求填写 (表中的家庭成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家庭而定) 。

学生准备:“亲子共架连心桥”主题活动节目准备。事先向父母发出邀请, 让父母能安排时间参加;了解“母亲节”和“父亲节”的一些小资料;按要求填写家庭成员家务劳动调查表。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引发思考

(1) 学生看教科书上的漫画, 并创意表演。

(2) 教师课件出示两份账单, 学生进行比较并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表演、账单对比, 引出家庭责任感这一关键词, 并板书课题。

2.主题活动, 感悟明理

主题活动一:小小擂台赛

(1) 以“帮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该不该要报酬”为主题, 分正反两方进行讨论。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是无私的, 子女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是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2) 分组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自愿组成正反方展开辩论;推选一名学生主持。要求:说出自己的看法, 做到理由充分;举例要真实, 要有说服力;发言要讲秩序, 注意礼貌用语。

(3) 主持人根据正反双方的辩论进行小结。教师做出适当指导, 但是不要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学生。

设计意图:旨在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 父母为家庭长期操劳很辛苦, 子女应该有家庭责任感, 主动为父母分担。

主题活动二:家庭调查

师:家务劳动是家庭中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 只是每个家庭成员的分工有所不同。

(学生将课前调查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巡视)

师:结合擂台赛, 谈一谈自己的感想。

(教师出示学生具有代表性的调查表, 并让学生在班级交流)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主动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

主题活动三:亲子共架连心桥

师:家庭生活中, 父母和子女是平等的, 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彼此尊重, 相互照顾, 尽到责任和义务。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怎样做子女, 如绘画、唱歌、跳舞、小品、诗朗诵等)

(1) 教师随机引出父亲节和母亲节, 并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关于“父亲节”“母亲节”由来的资料, 讨论在“父亲节”和“母亲节”如何呈献给父母一份礼物。

(2) 请到课堂交流的家长对同学们的表达作评价, 并讲一讲家长对子女的期望。

(3) 课后做一做。

师:制作树叶爱心书签, 写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 送给父母并为父母做一件事, 以表感激之心。

师:用爱的行动在叶子上写自己做的事, 请家长写上评语, 逐步添加在树枝上, 让“枝繁叶茂”, 两周后在班上的光荣栏展评。

设计意图:通过课内与课外的亲子互动, 使子女与父母的沟通更亲密、关系更融洽。

3.在歌声中升华情感

篇4:关于教养,父母影响我的一些事

去年我结了婚,大年初二那天我父母家宴请亲戚,我和老公也在,叔叔姑姑一家都来了,满满的一大桌。席间,老公喝了点饮料,稍微吃了点菜,就轻轻和我说他要去盛饭吃了,当时刚上菜不久,大家没吃多少,还在喝着饮料聊着天。我觉得他先去盛饭不是很礼貌,但是餐桌上又不方便直接告诉他,于是用脚碰了他好几下,老公好像没明白,过了几分钟又跟我说他要去盛饭了,无奈我只能随他去。他到厨房盛饭碰到正在烧菜的老妈,老妈告诉他饭还没烧好,让他等会儿,他只能坐回座位。后来老妈告诉我,饭其实已经烧好,但是她是故意这么说的,希望老公不要失了礼仪,陪客就是陪客人吃一会儿。老公作为我家的女婿,相對于姑姑叔叔一家来说,他也算是主人,客人还在喝着饮料,主人却开始吃饭,确实不是礼貌一举。当然,我知道老公并不是故意而为之,后来我和他提这事,他说因为从小他的父母没有告诉过他这些,所以他对餐桌这些日常礼节不了解。

去年我考进了一家单位,和我一起考进同一个系统的还有一个女孩,分配在另外一个单位。但是,入职不久后,我就陆陆续续地听到关于她的一些“奇葩”事迹。比如,领导让她找下资料她说自己忙没空;她对年长很多的同事直呼其名;单位司机好心送她去外出办事,她办完事自己直接回单位也没告诉司机,让司机等了她好几个小时;有老同事热心传授她工作经验,她说自己本来就会,人家影响她思考了……有次刚好碰到她单位的同事,说起这个女孩,皆是不满。她的这个同事,直接当着一众人的面说这种人就是父母教养不好。相比这个女孩子,对我来说,进入一个新环境,真所谓是如履薄冰。 对领导老同事,都用敬称“您”;领导交代的事情一分钟也不敢耽搁;老同事能对我指点一二,我都铭感五内……回家告诉老妈单位的一些事情,她总说,那你要记着人家的好,好好工作。

我二伯家和我家很近。二伯家有两个女儿,我的堂姐和堂妹。有次,有个邻居气冲冲地跑来跟我妈说,说我那个堂妹看到她当没看到一样,叫都不叫一声。其实,我的堂姐堂妹不仅不跟邻居打招呼,我妈说碰到她都不叫。在农村生活,邻居间都是很熟悉的,相处往来也密切。小时候碰到长辈,老妈就让我叫人,所以从小就知道这个叫伯伯、那个叫叔叔、这个叫伯母、那个叫婶婶。当然也有几个老妈没告诉我该怎么叫,我也分不清楚按辈分该怎么称呼,碰到的时候我就跟他们笑笑,然后说“出去啊”什么的话语,算是打招呼。人家也不会计较你叫了他什么,有时候他们看到我,也会先跟我打招呼,说“回来了”之类的话语。

其实,我的父母教我的这些事,都是他们日常自己在做的一些平常事,只是他们用语言告诉了我,还用行为影响了我。

篇5:我爱我的父母作文

还记得小时侯,父母在我出门时的叮咛;还记得读书时,父母在雨中等我的情景;还记得长大后,父母在电话里关心的话语;还记得…总之,千言万语道不尽父母对我的关怀,对我的爱,只希望长大后,不再让他们忙东忙西,让他们烦这烦那,而他们却说只要我好好读书,不让他们操心就可以了,可是我又怎能忘记自己的诺言与目标呢?我不禁感慨到:多麽伟大的父母啊!

我很爱我的父母,我希望他们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不再为一些琐事而在夜里独自叹息。我知道,父母现在唯一放不下心的是我,因为我的两个姐姐都已成人,有自己的事业了!所以,我要刻苦学习,让父母不再为我担心为我愁!

我爱我的父母,我要让他们永远幸福,永远快乐!我相信自己,相信一颗真挚的心能得到保佑!

篇6:我爱我的父母作文

有一天晚上,我发烧,烧了40度。爸妈非常着急,去医院的话太晚了,也只能挂点盐水;不去的话,我妈妈怕我脑子烧坏。妈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爸爸马上做出决定“冰敷”。妈妈给我拿冰块,爸爸给我拿毛巾,把有冰块的毛巾贴在我的额头上。妈妈还拿来棉花球不停地给润嘴唇。等我醒来,他们还在忙,我见他们眼睛外面有黑眼圈,我问道:“爸

妈有黑眼圈,像两只大熊猫。”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还不是为了你。”我幸福地笑了。我非常感谢爸妈对我无微不至地关心 。

篇7:我爱我的父母作文

记得在我11岁那年,父亲不幸得了癌症。为了给父亲治病,我们几乎花尽了全家的积蓄,但是还不够,后来是亲人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帮我们度过了这个难关。之后,我们便回村了。一直是妈妈靠种地来维持这个贫苦的家。为了继续让我好好学习,她一个女人家整天顶着风吹日晒的在地里干活儿。作为儿女的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记得那年,由于我刚回来,对这里的教学环境感到是那么陌生,当第一次月考时,我的成绩是特别的不理想。我不知道回家以后该怎么向父母交代,但我深深的知道,父母一定会很伤心的。后来,妈妈在电话里问我的成绩,我语无伦次的告诉他。顿时,妈妈的话语变的是如此低沉,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这时,妈妈对我说:“孩子,现在我们的家庭情况和以往年大有不同,你应该好好学习,你看,妈妈每天顶着风吹日晒的在地里干活,为的是什么?妈妈就是希望你好好学习……”听着听着,我放下了电话就往宿舍跑,回到宿舍里,我悄悄地躲到被窝里,默默的流下了眼泪,我暗暗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努力学习,决不辜负父母对我的希望。”

夜深了,我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院子里,望着宁静的夜空,我非常感激我的父母,泪水不禁在我眼里打转,我不由的想对父母说:“爸爸、妈妈在这14年里,你们辛苦了,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将来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你们,决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霎时,我感到了一股温暖的力量,那就是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爱。

篇8:关于父母对孩子教育责任的研究

1. 父母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

父母是孩子最初依恋的源头。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是孩子在世界上最早接触的和最亲的亲人。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对养育他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必然会产生一种早期依恋关系,这种早期依恋关系着是否能够促进儿童愉快积极的情感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的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和早期学习能力的发展等。如果父母教养得当,孩子对父母会产生安全型依恋,产生这种依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会相对较小;如果教养不得当,则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型依恋(包括回避型和矛盾型依恋),产生这种依恋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相对而言要大得多。

2. 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而不是单方或他人的责任

无论是从法律角度还是从道德角度看,父母对孩子都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人照看,平时只管寄钱回家,一年半载才回来看孩子一次,有的甚至几年十几年都不回家,这样的父母毫无疑问是在推卸其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其实,对孩子而言,父母的陪伴才是最珍贵的爱。还有的家庭,虽然双亲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往往“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近一半”。[1]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那些不和妻子共同参与教育孩子的男人,也是在推卸他作为孩子父亲应负的教育责任,父亲角色的缺失尤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越多、影响越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父母与孩子相处时间最久,他们往往把更多注意力花在孩子身上。让我们以独生子女及其父母和教师为例,一对父母教育1个孩子,假设他们一天分别对孩子投入100%的注意力,那么他们对孩子的注意力加起来就是200%,假设一个教师一天教育100个学生,他每天对每一个孩子平均分配的注意力就是1%。很明显,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关注率远远高于教师对这个孩子的关注率,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就相应要比教师大得多。一般来说,受到父母关注多的孩子,比受到父母关注少的孩子,在心理上更健康,行为表现更优秀,但是家长也要防止对孩子过度关注,以免适得其反。

二、造就有责任心的父母

1. 父母需了解教育学的理论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做父母,做丈夫或妻子。”[2]他认为,“我们的社会———无论是家长还是将要建立家庭的青年,都需要有一本家长教育学,需要有一本关于家庭、婚姻的道德修养以及如何教育孩子的书。家长教育学应当成为每个公民手边必备书……这门关于培养人的科学应当占到最重要的位置。”[3]年轻的父母需要跟随那些感情丰富、精力充沛、道德高尚的人,并且最好是已经建立幸福家庭且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着丰富而科学的经验的人,跟随他们去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恋人、如何使夫妻关系和谐、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等知识。与没有受过此类教育的人相比,受过这种教育的人在这方面的表现一定要好得多。如同一个学习过游泳的人一定比从未学过游泳的人更熟悉水性一样。

2. 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

“无论何时都不要使孩子觉得自己是不可救药的、是不够格的。”这话讲的就是不管孩子是否完美,父母都要无条件地接纳他,无条件地爱他。

许多父母甚至根本不知道要无条件地爱孩子。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条件的,只有当孩子在听话、不给父母添麻烦、学习成绩好、没有任何疾病、没有任何心理问题等条件下,他们才喜欢孩子;反之,则采取粗暴的方式对待。

只有当父母无条件地、不带任何功利性质地、无私地爱孩子,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无条件地支持、信任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自由表达意见(包括表达愤怒和不满);允许孩子反对自己;倾听孩子;不比较,不苛责……只有这样无条件的爱才能真正带给孩子自信、快乐和力量。父母只有这样无条件地爱孩子,才能赢得孩子无条件的信任和尊敬。

3. 父母应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

当今社会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内心缺少关爱,容易孤僻、偏激、仇视他人、敌视社会。在单亲家庭中,与孩子共同生活的父亲或母亲如果不能做到给孩子完整的爱,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向畸形发展。

对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来说,缺少了爸爸(妈妈)的爱,天空就比别人少了一半晴朗,只有当妈妈(爸爸)给予她更多,才能弥补这种缺失的爱。假如是妈妈带着孩子一起生活,在孩子能听懂一些简单的道理的时候,就有必要给孩子讲清楚他的“爸爸”。妈妈不用对孩子刻意隐瞒,把孩子当朋友,告诉他为什么要和他的爸爸分开。妈妈要用尽量平和的语言、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来告诉孩子。在对孩子讲他爸爸的时候一定不能指责或抱怨他爸爸,不要说“他根本就不想要你”这类话,而是说“他暂时没有条件或机会来照顾你、爱你”,这样孩子内心里还会阳光,还能接受或期待他的“爸爸”,而不是担心或讨厌自己在爸爸眼里是多余的。

只有孩子觉得虽然爸爸妈妈分开了,但是他们俩仍然爱着他,他才有了爱的安全感,对人、对社会的基本信任才能建立起来,心理才会更健康地成长。

4. 父母要终身学习

现代社会越发复杂,孩子呈现的问题越多样,对父母提出的教育要求就越高。教育孩子是一门非常重要并且十分复杂的学问,没有任何一种成功能够代替孩子教育的失败。父母不断的提升与学习十分重要。

父母除了对自身的工作、能力和品德不断地提升与学习外,他们学习孩童教育的途径亦非常广泛。例如,参加本地的家长学校、听各种教育报告和讲座;参加网上家长学校,学习网络分享的音频、视频和文章;或者与教师、同事、同学、朋友、网友等进行交流分享等等。通过学习,为人父母者,也提高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作用。

5. 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将使孩子终生受益。孩子的好习惯越多,成长越顺利,成才越容易。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年纪越小,可塑性越强,养成好习惯就越容易,所以给孩子培养好习惯开始得越早越好,有些好习惯可以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培养,比如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等。

孩子好习惯主要有四种: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阅读习惯。前三种关系到孩子的身体健康,后一种关系到孩子的心灵健康。笔者认为,阅读习惯是这四者当中最重要的习惯。

哈佛大学的一位校长说:“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决定了他的优秀程度。”农村的孩子普遍比城市的孩子自信心更低、见识更少,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孩子生活的天地更小、所接触的信息资源少、人力资源少、他们父母的眼界更狭窄。怎样做到既不用花太多钱,又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和阅历呢?办法就是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唯有自我阅读是没有门槛、不分阶层的。一个养成了终生阅读习惯的孩子,必定是一个见识广博、胸怀宽阔、内心强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最有可能获得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习惯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习惯。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不应该只盯着学校和孩子,还应该把很大一部分注意力放在家长身上。父母应该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帮助孩子建立早期依恋关系的最佳人选。成为合格有责任心的父母需要了解教育学理论、无条件爱孩子、培养孩子尽可能多的良好习惯、尽量给孩子完整的爱,并且要终生学习。

关键词:原生家庭,家庭教育,责任心,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篇9:我的父母很偏心

痛苦的妹妹

作为妹妹,如果哥哥身体真有什么问题的话,妹妹为家庭出点力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从你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你哥哥的病并不严重,因为他可以读完大学,所以你抱怨的可能就是,哥哥应该分担一些家庭的压力,而不是把家庭压力都放在你一个人身上。这种感觉应该是正确的,可以理解,至于你的家庭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我们不太清楚,哥哥找不到工作是暂时的,还是根本就不工作,我们也不太清楚。所以,你首先要明白,有些焦虑是你内心的,爸爸妈妈希望孩子对家里有照顾,只是一个希望,你能做到多少就做到多少,你不能够超越你的能力,你不能过多地把家庭的压力和矛盾压在自己身上,因为你有你的生活,你必须在你的能力范围里面去帮助家庭,或者是帮助哥哥。如果这样想的话,你的压力就会小一点。

不过,你内心深层的抱怨,可能是觉得一般在家庭里都是哥哥承担比较大的责任,妹妹会娇惯一点,但是你的家里却刚好颠倒了,在你家,哥哥从小就是中心。哥哥为什么能够成为家庭的中心?因为哥哥有生病作条件,他是有病的人,所以他得到了很多利益,最大的利益就是他不用承担什么责任。哥哥得病了,爸爸妈妈要照顾哥哥,妹妹实际上就成了姐姐,开始分担家庭的忧愁,早早就去工作,挣钱帮助家庭。你对这一点一直没有认同,你觉得这是不公平的。事实上,当一个家庭面临危机的时候,如果哥哥很优秀,又上大学又有好工作,还帮助改善家庭经济,而妹妹一事无成,打个工也是普通的工作,妹妹的痛苦会更深。你现在的痛苦只是认为,现在发展得不好是因为过早过多地承担了家庭经济重担,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你的感觉不一定比现在更好。

面对偏心的妈妈,你的心里面很不平衡。怎样才能内心平静呢?实际上,当你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你也得到了一些权利。比如说,你可以抱怨父母的生活,可以指导他们,让他们换一种生活,让他们去看病,注意身体健康,你获得了这种权利。一般来说,承担的家庭责任多,在家庭里拥有的权利就多,比如说哥哥病了,不承担什么责任,他的权利也少,他无法改变家庭现状。其实在很多家里,兄弟姐妹都希望别人弱一点,自己强一点,愿意让自己成为中心,很多家庭争斗都是为此产生的。而希望自己弱一点,让别人成为中心,让别人去承担责任,自己躲起来的例子反而少一些。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经研究过家庭成员之间的争斗,他们认为兄弟之间的矛盾是非常自然的,哥哥天生会嫉妒弟弟,为什么呢?弟弟没有出生的时候,哥哥是独一无二的,弟弟出生以后,哥哥会很愤怒,他觉得爸爸妈妈怎么会关心那个小东西,而不关心我了?这种嫉妒常常是希望自己比对方强。你也有一个特大的因素使自己变得比哥哥强,尽管你没上大学,哥哥上了大学,但是哥哥上了大学也不行,他还是没有工作。客观的原因使你变得比哥哥强,按西方心理学的观点来说,你应该感到高兴,你成长了,变得很强了,而且不仅是现在,将来处理你自己生活的时候,也都有能力,你的能力从小就被培养出来了,你等于天然地获得了一份礼物,哥哥变得很弱,本来应该是你弱的,但你反而变得很强。你在成长方面、生活经验方面,的确得到了很多,但责任和权利是平等的,当然你也要付出很多,现在你总是在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想到获得的也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上、婚姻上、对子女教育上,你都会有远远超过哥哥的能力。

你很善良,希望爸爸妈妈生活好,你有工作、有收入,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像样,希望爸爸妈妈的生活也像样。也许是由于你能力的原因,还不能够有那么多的精力来改变家庭的现实,所以常常为家里担心。

对于你的这种担心,我要提醒两个问题:第一点,女儿的生活方式和父母的不一样。年轻人追求科学、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而且一旦达到这种生活方式,就会把它泛化,希望父母、哥哥都像你一样,有电话、有汽车,等等。但是老年人奉行的是一种简约、朴实的生活方式,他们觉得那些时尚的东西毫无意义,一个人吃饱穿暖、有房子住、开开心心就行了。所以,有时候,你的痛苦和伤心是来源于你想把自己的生活方式给父母,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因为从现状来看,家里并不是吃不上饭,只是你希望家里把钱花在看病上面,但是老年人看病是很舍不得花钱的,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

第二点,你跟家庭的情感连接太紧密了。尽管你独立了,工作了,但是实际上你的大部分情感都是从家庭来的,因为你对家里的事情卷入得很厉害,还在为哥哥的事情着急。一个城市的女孩有工作了,应该慢慢把她的情感转到社会上去得到补偿,交男朋友,和同事密切地来往,家庭方面的情感慢慢地就减少了,人的社会化就是这样形成的。爱还是爱,但不会像过去那么着急,那么被家庭影响,不会出现哥哥的事情令她烦恼,爸爸妈妈的事情也让她痛苦,虽然应该有烦恼,但是不应该痛苦成不能够控制的样子。

所以,你要明白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父母,而且自己承担了那么多的家庭责任,应该有自豪感。应该感觉到比同龄的孩子成长得快,而且有能力,因为你不仅能够照料自己,还能照料家庭。此外,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要扩大社会交往,把注意力转向身边的人,发展自己的社交圈。你一旦形成了稳定的情感来源,就容易认同家庭问题,不容易陷入各种痛苦。

从自然法则来讲,家庭一般对哥哥或者姐姐的期待比较高,作为家庭权利的分担来讲,对哥哥期待高,哥哥得到的权利就多。比如,爸爸妈妈有时候会问哥哥的意见,但是不会问最小孩子的意见。因此,在一般家庭里,常常是长子发展很快,而最小的一个孩子最受宠,发展比较慢,麻烦比较多,问题也比较多。

篇10:我爱我的父母作文

说“我爱你”嘛,我可不好意思。一见到他们我就憋得一脸红红的,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哎!算了,先去帮妈妈洗衣服吧!我拿起刷子,一刷就是两个小时。洗完衣服,我早以上气不接下气、大汗淋漓了,可见妈妈洗衣服该是多么的累啊!我接着把扫把地干净,接着在细细的扫每一处,把被子弄整齐……直到房间一尘不染为止。

我还不忘做几杯果汁,我拿出四个杯子,倒了一些橙汁然后从冰箱里拿出果冻,切成一块一块的,加到杯子里,还加了一些“珍珠”,插上吸管,贴上“我爱你”三个字,放进冰箱里,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喝了。我赶紧打开煤气,等锅热了就倒一些油进去,拿出热狗放进去炸,炸熟后的热狗像一朵朵金灿灿的花,特好看。我接着把所有的食物都炸熟了,再把炸的食物涂上酱料,把饼干夹上海苔,就大功告成了!

爸爸妈妈回来了,我立即拿出果汁,给他们喝。“I LOVE YOU”这句话不知不觉从我嘴里“冒”了出来,他们听了之后竟然泪水溢满眼眶。当他们巡视房间,看到我所做的一切,那挂在眼角,金银透亮的泪珠竟如雨点般的流下来。他们还摸着我的头,说我长大了。

篇11:我爱我的父母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我的父母作文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爱我的父母作文 篇1

我爱我的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一切,是他们养育了我,是他们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拉扯大,所以我要回报父母。

我是一个爱父母的孩子。一次,因为特殊情况,我被接回了老家,在奶奶家过着想念妈妈爸爸的日子。几个星期过去了,父母没有回来。我茶不思,饭不香,难以入睡。又几个星期过去了,父母还没有回来。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见到父母的日子。那天父母一进家门,我格外高兴。天,仿佛格外的蓝。阳光仿佛更加灿烂。但是我的内心却非常陌生,不知如何表达离开父母后思念之情。晚上睡觉时,我再也忍不住了,抱住日夜思念的父母,眼泪哗哗地流了下来。呀,我离不我的父母!

我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我除了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外,偶尔还帮父母做点家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父母的节日或者生日我都会自己做生日礼物送给他们。

我爱我的亲人,我更爱我的父母。

我爱我的父母作文 篇2

有位名人说过“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就不属于人类。”我认为谁不爱自己的父母,谁就不能和人归为同类。

每个父亲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我的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凭着打工劳动来养活一家人。

我的父亲是善良的。一个冬天,天上还飘着鹅毛大雪,有一乞丐来敲我家的门,父亲开门,见是一个乞丐,乞丐的样子像是冻得受不了了!父亲看后,忙让母亲去屋里拿个馒头,父亲把馒头递给了乞丐,乞丐感激的点点头。他说:乞丐可怜,我们应该施舍一点给他们。

我的父亲是严厉的。每当我做作业或是读书时,父亲走过来对我说:“好好写,好好读,如果不会或是写错的话,今天就别想吃饭!”语气里还带着几分威严,令人畏惧。因此,我做作业时异常认真,生怕被我那严厉的父亲批评。

去年因一场车祸,夺取了父亲的生命,在我的心目中,父亲虽不是什么有名人物,可他却是我心中最伟大的人,我愿一生一世都是您的女儿,我爱我的父亲。

父亲走后,我的妈妈对我们的爱更深了。

一遇到伤心难过的事时,我的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哗哗地往外流。有一回我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了,头破了,流了血,疼得我嚎啕大哭。妈妈拿出纸巾,一边给我擦伤口上的血,一边安慰我说:“不要哭了,要坚强,这点小伤算什么?你想想,那些战争中的人们,比你还严重,死的死,伤的伤,可他们都没有掉一滴眼泪”。我的眼泪还是止不住不停的往下淌,您又拿出一张面巾纸给我擦眼泪,对我说:没事啦,不要紧。因为您的这次安慰,让我变的勇敢起来,以后遇到困难不再哭鼻子,不再软弱,因为总有办法可以克服。她的教诲我克服现在的困难,您的话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有一次,夜晚里我发高烧,她二话没说急忙把我背起来直奔医院。我躺在床上,打着吊针,迷迷糊糊的睡着了,醒来后,我看见您的眼圈红红的,让我感到很难过。您拉着我的.手,抚摸着我的头,问我感觉怎么样,肚子饿不饿,想吃些什么……看着您浓厚的黑眼圈,日夜为我操劳,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刷刷的流了下来。

母爱是伟大的,母爱如茉莉般散发出浓郁的芬芳,让我不知不觉地沉醉其中。

我想对世界上的所有人说“爸爸,妈妈,我爱您!”。

我爱我的父母作文 篇3

还记得小时侯,父母在我出门时的叮咛;还记得读书时,父母在雨中等我的情景;还记得长大后,父母在电话里关心的话语;还记得…总之,千言万语道不尽父母对我的关怀,对我的爱,只希望长大后,不再让他们忙东忙西,让他们烦这烦那,而他们却说只要我好好读书,不让他们操心就可以了,可是我又怎能忘记自己的诺言与目标呢?我不禁感慨到:多麽伟大的父母啊!

我很爱我的父母,我希望他们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不再为一些琐事而在夜里独自叹息。我知道,父母现在唯一放不下心的是我,因为我的两个姐姐都已成人,有自己的事业了!所以,我要刻苦学习,让父母不再为我担心为我愁!

篇12:英语作文:我爱我的父母

I have a busy father and a kind mother。

My father is a businessman。 He is 42 years old。 He is short。 He likes reading newspapers after meals。 He watches TV in the evening。 He goes to work by car。 He has got a nice black car。 He often plays golf with his friends on the weekend。 He does not often eat dinner with us。

My mother is a housewife。 She doesn’t work。 She stays at home。 She is beautiful。 She has long hair。 She does housework in the morning。 She often goes shopping in the afternoon。 She is kind, but she is strict to my study。 She likes reading。 She watches TV at night, too。

篇13: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爱我的父母

一、学术期望:相关理论和成果

期望——价值理论。众所周知,父母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业,它对学业成绩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期望在青少年发展领域已经被广泛关注并研究。(Wigfield&Eccles,2002)在前人学术成果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学业期望概念化逐步形成,Wigfield和Eccles(2002)开发了成就动机期望值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人的期望和价值观影响社会背景(父母,教师,同行,社区和社区)和以往的学术成就。如果该体系一旦建立,个人的期望和价值会进而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毅力和学业方向的选择。(Eccles和Wigfield,2002)换句话说,该理论同时认为社会背景(例如,父母的期望)、学生自己的期望和他们的学术成就是因果关系。

也有许多文献描述了家长的学业期望在形成孩子学业期望方面的重要性(例如,班杜拉等人1996;Goyette&Xie1999)。史密斯(1981)发现,无论是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学业的期望与孩子自身的学业期望也是相关的,并且母亲对孩子的期望比父亲更加强烈。同时,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移民青年的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业期望也与青少年的学业预期成正相关。(阿尔道斯,2006)因此,我们可以说,父母的期望明显决定并影响青少年学业期望的形成。

除了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期望,父母的期望也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奥尔德斯(2006)发现,当家长和孩子对学业期望程度都很高的情况下,孩子真正的学业成就也必然很高。此外,本纳和米斯特里(2007)最近的研究明确地测试了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期望是如何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的机制。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独立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成绩,而较高的父母期望值会缓解教师对学生的不重视,不作为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的负面影响。父母对学术期望的看法(而不仅仅是实际的期望值)也可以积极地影响青少年的学业成就。

然而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学生的期望和他们家长观念的期望之间的差异会对学生学业成就产生负面影响。为了说明这一点,Hao和Bonstead(1998)的种族多元化的样本研究发现,如果学生们认为父母同意他们的学业期望(其实不一定),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在另一方面,当有学生明确的感知到与家长的学术预期不匹配,学生的学习成绩受到很大影响。总之,这些研究表明了父母的期望,学生对父母的期望和青少年的学业成就之间的重要性。

期望价值理论不仅能够解释父母对孩子的学术期望,而且能够解释家长学术期望的发展行程。(Wigfield&Eccles,2002)父母的期望和青少年的成就之间在本质上互补。家长的期望和教师的期望也是动态相关的,对青少年的成就和影响就通过时间进行作用。戈登伯格等人做过一个类似的研究(2001),他研究了一个拉美裔家庭父母的期望和学生的学校表现(戈登伯格等,2001)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父母教育期望的跨文化比较

(一)西方国家的家长教育愿望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调解和内化过程发生在个人和社会环境之间,导致对文化的学习和发展进程。父母被看做是社会化过程的介质。他们的文化和心理信仰将它们传递给他们的孩子(科祖林,2003)。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教育的方式不同,而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抚养和教育。(Salili,Qiu,Lai,2001)

笔者认为,教育的教和控制是固有的养育过程。西方教育也是如此。儿童社会化来回应他们的环境不切实际的和必要的需求,保持自我的意识和诚信是父母的关键任务。这反映了父母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每一个人的教养方式都不相同,对孩子的期望与教育应是温暖的引导,要均衡在孩子能够接受并处在孩子行为的可控制水平。

西方的传统家庭通常崇尚于苏格拉底的思想教育文化(特威德与雷曼,2002),总的来说,承认独立和个人主义作为孩子的抚养和教育的基础。(Chen&史蒂文森,1995;1999;史蒂文森Georgiou,Stigler,1992)西方的父母可能会有更灵活的教育期望,并且对孩子学业不放置太多压力。(丹迪与奈太尔贝克,2002,1999)而孩子们记忆中父母的教育期望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儿童认知能力受家长观念的影响已经被广泛认同,西方父母的信仰和教养方式(Furnham 2004;史蒂文森等,1990)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可能不一定与孩子的实际能力相关,但可以塑造父母对待孩子和他们孩子的教育愿望。(丹迪与奈太尔贝克,2002)

(二)亚洲国家(地区)的父母的教育愿望

中国文化被称为集体主义,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相互依存的重要性、情感和孝道的控制(即对父母和祖先的尊重)。因此,中国父母认为孩子的发展行为抑制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成就。集体主义文化强调父母和领导的权威,父母培养子女。(赵,1994;林福,1990)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特殊的文化观念,它与儒家思想有着联系。据赵(1994),中国的教育是由父母的教育期望作为最初引导和最终结果。这种文化取向与西方文化不同,西方文化更经常被描述为个人主义,促进独立的文化价值观,与东方统一和谐的侧重不同,西方教育注重自我表达和个体独特性。(Markus&Kitayama,1991)例如,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父母更倾向于表现出集体主义的特征,如对他们的孩子施加更多的控制,而北美的父母更可能支持个人特质。(Huntsinger,Huntsinger和廖,2000)

在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的研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父母和家人建立在遵循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基于儒家传统。虽然这种文化在香港已经更恰当地描述为新儒家(Lee,1996),这一遗产仍然保持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念,或是“怡情养性”和“失败是懒惰的结果”(沃特金斯&比格斯,2001,p.2)。但是,与居住在香港的中国大陆的父母相比,香港出生的中国父母(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采取“放任型教养方式”(陈埃利奥特,2004,p.138)。Shi和Chan(1999)报道,香港华人家长期望子女的学业成就密切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重视“家庭关系”和“学术期望相关的属性”(300页)。然而,父母的估计他们的孩子的认知能力,发现并准确地反映他们的孩子的实际能力。(史蒂文森等人,1990)父母的参与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更大的调解结构的一部分,使父母能够转移他们的信念、愿望和期望,这反过来更会影响他们孩子的学业成就。(斯坦,1991;弘浩,2005;基思等,1998)香港和何先生发现,父母参与类型的差异影响了不同民族的学术成就。在这项研究中,儿童的数学和语言成绩作为一系列多元回归因变量分析的依据。包括父母的期望分数、家长满意的成绩、孩子的父母估计的语义和情节记忆。(斯旺森,2000)

中越学生的父母和两国父母对学校的目的的看法在总体上相似之处多于差异。在这两个国家的学生对母亲的教育期望与他们的学术成就的看法更密切相关,这告诉我们大多数亚洲国家对于教育的把握和家庭的建构都保持着权威性和僧侣似宗教性,结果这一模式的研究证实,父亲是家庭的主要财政支持,母亲往往把握教育子女的生活费,因此,学校的目的认知倾向更多的倾斜于他们的母亲的教育预期。这种相关模式的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作为父亲和母亲的典型性别角色。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沟通技巧,与父亲相比她们能更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教育期望。然而,两国之间发现一个明显的差距,那就是中国学生所认为的上学的目的与中国父母送孩子上学的真实目的不同,这与越南学生的情况截然相反。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孝道是顺从和忍让,孩子们总是沿着父母规划好的道路来生活,而父母规划教育未来主要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骨肉能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越南的父母反思这个问题更多的是与他们的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考虑,加强社会交往最终成为一个全能的人。越南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之间没有中国这样的差异。人们已经注意到,在许多东方文化中,家庭成员并没有直接表达他们对彼此之间的爱,一个原因就是从小养育孩子是为了防老,所以孩子是以后赡养和壮大家族的工具,这种家庭成员间的集体主义精神可能是中国孩子误解父母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殖民历史的国家(被法国美国占领),越南人民更容易接受西方的个人自给自足意识。这可能是为什么越南学生和他们的父母认为他们的教育目标将是一个更好的发展作为一个人。

总体上看越南学生与中国学生上学目的相似,证明了不同文化理念和文化距离确实能影响学生对事物的看法,这与中西方教育文化对比鲜明不同,东方文化圈的学生都有相同或相似的答案,如国家间的对比,中国学生在未来前景方面考虑的更多,越南学生在发展方面考虑的不足,原因有家长方面也有学生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之外我觉得还有国家具体情况和经济发展状态决定的。

在国家间学生预测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来看,中国学生不光在发展方面的预期高于越南学生,而且在个人收入预期上高于越南学生,这可能因为由于越南工资低,正式员工工作没有私人个体工资高,仅仅相当于我国十五年前的工资。加之越南物价飞涨,使越南父母和孩子都不太期望以高学历来获取高收入,加之中国自古以来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更拉开两者的距离,这是两国观念的不同,而美国的家长在另一研究中体现不足的原因是对孩子的期望不主要局限在未来和发展,美国孩子和美国家长更喜欢到学校锻炼社会交往。

中国和越南文化相比而言,相同大于差异,这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两国的教育,双方都在几十年前师从苏联的教育理念和体系,而又都受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使得两国人民在子女教育上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但又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造成了细微差别,其中是否还有政治原因,这都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努力探究。本人将继续该领域的研究,如扩大样本量和延长调查时间,寻找机会与欧洲美洲的同仁合作,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动机领域的对比研究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Aldous,J.,(2006)Family,ethnicity,and immigrant youths’educational achievements.Journal of Family Issues,27,1633-1667.

[2]Bandura,A.,Barbaranel i C,Caprara GV,&Pastorelli C.(1996).Multifaceted impact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on academic functioning.Child Development,67,1206-1222.

[3]Behrman,JR,Pollak RA,&Taubman P.(1986).Do parents favor boy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7(01),33-54.

[4]Benner,AD.,&Mistry RS.(2007),Congruence of mother and teacher educ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low-income youth’s academic competence.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9,140-153.

篇14:我的钻石婚父母

每每看到90后小夫妻为老公睡觉打呼噜或老婆不肯烧饭之类的琐事离婚,我都感到荒诞、无法理解。而我的父母,已经携手走过了整整60年,今年刚刚庆祝了他们的钻石婚。60年来,他们的感情,始终未变。

父母是靠什么,历经风雨磨难,相伴到白头?

八个字:不离不弃,宽容仁爱。

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父亲兄弟姐妹九个,因家庭负担重,他小小年纪就外出闯荡,投奔在铁路上工作的舅舅,没有报酬,但求糊口,晚上常常是顶着麻袋度过漫漫长夜。母亲出身也极贫寒,苦难的生活磨练出她吃苦耐劳的秉性。

父亲与母亲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仅仅一面,母亲就认定了父亲,用现在的话说,叫“一见钟情”,母亲管这叫缘分。

婚后不久,父亲听舅舅说西部铁路急需人才,为谋生路,父亲决定去偏远的兰州闯一闯。母亲从未离开过家乡,但爱情的力量使得她毅然决然告别亲人,追随父亲来到大西北。

父亲进了兰州铁路局,母亲则在一所铁路子弟小学找到了工作,并凭借不服输的坚韧精神和超出常人的努力站稳了脚跟。他们精打细算,用每月仅有的几十元工资,赡养爷爷奶奶,养育相继出生的三个孩子,把拮据的生活过得其乐融融。

60年代,赶上自然灾难,农村亲戚们因生活不下去,不断投奔父母而来。父母一律热情接待,管他们吃喝,帮他们找工作,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那时我们年龄小,不理解父母的难处,时常吵着肚子饿。每每这时,母亲只能拿出一小块酱油糕或煮些胡萝卜让我们充饥。

文革期间,身为校长的母亲被挂牌游街批斗,父亲也被打成右派,发配到边远的农场劳动改造。尽管分隔两地,但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牵挂思念着对方,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就会有美好的未来。正是这种信念支撑他们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文革结束后,父母获得了“平反”,他们的感情也在坎坷的岁月里得到了升华。

如今,两位老人都已80多岁了,他们总是一同吃饭,一同休息,一同散步,一同旅游,形影不离,步调一致。那种和谐亲密的情感让人看了既羡慕又嫉妒。

他们还有着说不完的话,从早到晚喋喋不休,睡觉前说,眼睛一睁又接着说,就连睡在隔壁房间的孙子都直嚷嚷,说夜里被爷爷奶奶吵死了。

篇15: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爱我的父母

从我来到世界上的这一刻,还未睁开眼睛时,就已经感受到

当我陷入孤独的时候,总是爸爸妈妈陪我做游戏讲故事。

当我恐惧的时候,爸爸妈妈会拉住我的手,为我驱走恐惧,带来欢乐。

当我无聊的时候,爸爸来陪我下象棋,妈妈给我们切水果当我不舒服的时候,总是爸爸为我端来热茶,妈妈为我按摩。

当我荡秋千的时候,爸爸总是把我推得很高很高,让我感觉自己像只展翅欲飞的小鸟,

上述小学三年级写感恩节的作文,是一篇很好的习作

相关推荐:

三年级写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作文:传统文化――剪纸

篇16:我爱他们——我的父母

4年前,我的弟弟出现了。他刚刚出生时,3个姑姑就带上礼品来了。他渐渐长大,每次几个姑姑一见到他,就给他买东西。我长了这么大,他们从来没有为我买过东西,甚至连几块钱的玩具也没有给我买过。就在我孤独时,两双大手伸向了我,他们就是我的父母。

他们并没有因为我是个女孩儿而对我有什么不好,他们依然用最温暖的怀抱来拥抱我,来温暖我。他们在我生命中留下了爱的痕迹。他们用平等的性能胎来对待我和弟弟,他们为我付出了多少汗水,这个,恐怕用计算器也算不出来吧。

篇17: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的爸爸妈妈

我的爸爸妈妈是一对温柔善良的人,他们经常是乐于助人,好帮助别人!我曾记得有一次,邻居家的小孩生病,爸爸二话没说,就把她送到医院。可是,由于走得匆忙,邻居阿姨没有带钱。爸爸就把他的钱全部拿了出来交了押金,小孩的爸爸我的那位邻居叔叔不在家,邻居阿姨看到孩子生病急得一个劲的哭,爸爸安慰她说:“别急,这不还有我们呢!”

说到做到,每天爸爸妈妈都要做好饭轮换着给邻居阿姨送去,去了以后还要帮助邻居阿姨看护孩子,孩子的病好以后,邻居阿姨十分感激爸爸妈妈,等叔叔回家还专门为爸爸买了一块漂亮的手表,我的爸爸妈妈就是这样一对爸爸妈妈!

篇18:关于父母的作文:我爱我的父母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人成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孩子,父母采用的教养方式有什么特点,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有什么影响,通过对47名来自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的大学生和打工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期对为人父母者和将来的为人父母者在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方面能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调查工具、方法及对象

采用EMBU(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问卷进行调查。EMBU(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uppforstran)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EMBU是让被试通过回忆来评价父母的教养方式。据学者们测试的经验,青中年期的被试对问卷的回答较为客观、稳定。本文被试为20~25岁的青年人。

对在昆明的部分来自新平县城、嘎洒镇、水塘镇、建新乡、漠沙镇的20~25岁打工者和大学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由调查者与被试进行一对一的问卷填写。其中男生19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23岁。

三、调查结果

1. 父亲教养方式

父亲教养方式在惩罚、严厉因子(U=4.67 P≤0.05),拒绝、否认因子(U=4.425 P≤0.05),过度保护因子(U=-3.44 P≤0.05)与常模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他因子没有差异。

说明父亲在教育子女中要比常模父亲严厉,甚至多采用惩罚的方式,而且父亲在日常教育中多采用拒绝、否认的方式对待孩子,更不懂得表达情感。父亲在过度保护因子上低于常模,证明不常使用过度保护,对孩子的教养方式要粗鲁一些。

2. 母亲教养方式

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U=-2.96 P≤0.05),惩罚、严厉因子(U=2.93 P≤0.05),过分干涉因子(U=2.94 P≤0.05),偏爱被试因子(U=4.25 P≤0.05)与常模母亲存在显著差异。

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孩子方面要低于常模母亲,但没有常模母亲般多使用惩罚、严厉方式,但母亲比常模母亲更加使用过分干涉方式,同时也比常模母亲更偏爱被试。说明母亲存在平时不太善于对孩子进行情感表达和沟通,也不太严格管理孩子,但是管起孩子的时候干涉过多,一旦爱护孩子时又偏爱,存在着较为矛盾的态度。

3. 父母亲对女生的教养方式

父亲对女生的教养方式多情感温暖、理解,多偏爱;对男生更多惩罚、严厉,多干涉,多拒绝、否认,多保护。但父亲对男女生的教养方式各因子没有达到差异程度,说明父亲没有针对男女孩的不同性别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养方式。

母亲对女生多温暖、理解,多保护,对男生多惩罚,多干涉,多偏爱。母亲对男女生的教养方式中除偏爱被试因子(U=-2.27 P≤0.05)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因子不存在差异。母亲明显更加偏爱男生。

4. 打工者、大学生父母亲的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有差异

大学生的父母亲比打工者的父母亲更多使用情感温暖、理解。大学生的父亲和母亲在其他因子上得分都高于打工者的父亲母亲,但是因子没有达到显著差异。这是否说明大学生的父母亲比打工者的父母亲更在教育孩子方面投注时间和精力,该疑问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关注。

四、建议

1. 父母反思教育方式,建立父母与子女的良好关系

父亲在教育子女中多严厉,甚至多采用惩罚、拒绝、否认的方式;母亲在情感温暖、理解孩子方面做得不够好,常使用过分干涉、偏爱方式。这可能与父母自身的教育背景有关。父母上过大学(4.3%),中专(18.08%),初中(25.53%),上过小学(42.55%)未读书(9.57%)。父母是农民(68.09%)、工人(20.21%)、知识分子(6.38%)、干部(5.32%)。父母应该更新观念,认识到父母子女间也是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孩子生活习惯在父母的指导下形成。父母以其形象、语言、行为示范孩子,熏陶、感召孩子,用自己的人格来教育孩子。这要求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作好榜样,父母要具有良好的思想品格,具有正确的生活、工作态度。同时要了解父母和子女间是教学相长的关系。要允许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参与,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使孩子在家庭中拥有实实在在的自我。父母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现代很多研究表明父母和孩子间良好的关系很重要,只有在良好关系基础上,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发挥较好作用,孩子才能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2. 父母应该学习和加强与孩子交流的技巧

从调查中看出,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很传统的教养方式,并且方法过于单一,难免会使孩子感到对父母的敬畏有余,温情不足,这并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变化的需求。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学习,例如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如“心理断乳期”等。了解孩子心理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同时针对父母不善于表达情感的情况,要逐步学会利用非语言的交流来表达对孩子的情感关怀和理解,拉进和孩子的心理距离。父母可以适当培养一些技巧,如和孩子进行语言交流要有充分的耐心,做到不轻易打断孩子的话,允许孩子申辩。相信有了一定的交流技巧,会让父母更加了解孩子丰富的感情世界,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从而让亲子关系更加的融洽,更加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 注意性别差异,实行双性化教育

调查中的父亲对女生的教养方式多情感温暖、理解,多偏爱;对男生更多惩罚、严厉,多干涉,多拒绝、否认,多保护。母亲对女生多温暖、理解,多保护;对男生多惩罚,多干涉,多偏爱。母亲更偏爱男生,这些是传统的教养方式。在传统家庭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父母都为子女设定了过于严格的性别角色定位,要求男孩勇敢、坚强,女孩温柔、细心,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单性化人格”。现代教育应进行双性化,避免孩子性格单性化。

根据心理学家多年的研究表明,过于粗犷、勇敢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的男性,以及过于柔弱、自闭而缺少勇气、自立气质的女性,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往往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双性化人格教育”是摒弃了传统的、绝对的“单性化人格教育”后应运而生的一种家庭教育新理念。在教育孩子上,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只会限制孩子的智力、个性的全面、健康的发展。父母应该提供有利于这种双性化人格养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1]岳冬梅.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Perris Ce,t al:development of a new inventory for assessing memories of parental rearing be-haviour.Acta.Psychiatr.Scand.19806,1:265-74.

上一篇:许昌市中考满分作文-许昌市中考满分作文-感恩父母下一篇:“穹顶之下”之雾霾分析及应对(新型建材技术之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