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

2024-05-01

斯大林(精选10篇)

篇1:斯大林

斯大林名言

1、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为科学和技术开拓新道路的,有时并不是科学界的着名人物,而是科学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平凡的人物,实践家,工作革新者。

2、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

3、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4、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麽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

5、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6、科学所以叫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

7、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8、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

9、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

10、青年应当接替我们老年人。青年应当举起我们的旗帜直到胜利的终点。

11、科学所以叫作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

12、不管我们的成绩有多么大,我们仍然因该清醒地估计敌人地力量,提高警惕,决不容许在自己的队伍中有骄傲自大、安然自得和疏忽大意的情绪。

篇2:斯大林

2、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斯大林

3、青年应当接替我们老年人。青年应当举起我们的旗帜直到胜利的终点。——斯大林

4、世界上没有人人都不信的谎言,也没有一句谎言都不信或只相信谎言的人——斯大林

5、当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时候,——斯大林

6、要建设,就必须有知识,必须掌握科学。而要有知识,就必须学习,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斯大林

7、生长的东西也不是轻易地生长起来的,他们叫着,喊着,坚持自己生存的权利。——斯大林

8、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

9、无论乌鸦怎样用孔雀的羽毛来装饰自己,乌鸦毕竟是乌鸦。——斯大林

10、如果形式不是内容的形式,那么它——斯大林

11、必须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果木一样。——斯大林

12、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为科学和技术开拓新道路的,有时并不是科学界的著名人物,而是科学界毫不知名的人物,平凡的人物,实践家,工作革新者。——斯大林

13、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斯大林

14、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斯大林

15、要记住:只有那些不害怕困难,不躲避困难;反而前去迎接困难,以便克服和消灭困难的干部,才是好干部。真正的干部,只有在同困难作斗争中才能锻炼出来。——斯大林

16、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斯大林

17、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斯大林

18、如果说工业是主脑,那末农业就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斯大林

19、语言是工具、武器,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斯大林

20、没有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创造出来奇迹——斯大林

篇3:斯大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产生的社会背景, 说出三项政策的主要内容, 了解其影响。

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表现, 正确、客观地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对苏联社会产生的利与弊。

通过视频、图片、文字材料, 分析历史问题, 得出结论。提升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探索, 认识到任何社会制度的健全与完善都是历经了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教学难点: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三、课标要求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式,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篇4:斯大林

1940年,苏联秘密警察在卡廷处决了大约2.2万名波兰人。这一历史事件在许多文献上都有记载,且广为人知,但这是俄国家杜马第一次正式承认斯大林和他的政府制造了卡廷惨案。现如今,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在帮腔,前往华沙访问之前他曾对波兰媒体表示,“斯大林和他的追随者应对这起惨案负责。”

俄罗斯政府近来出现了惊人的转变,这两个官方声明便是最新例证。在本世纪初普京担任总统期间,克里姆林宫尽可能模糊其对斯大林主义所持的立场,这使得斯大林的名声一度有所恢复。但在过去一年里,俄罗斯政府从言辞和行动上开启了新一轮的“去斯大林化”运动,公开承认苏联犯下的、一度“被遗忘”的一些罪行,这些罪行在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主政时期曾被揭露。

自去年年底开始的这轮“去斯大林化”运动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前年10月30日,也就是“斯大林大清洗遇难者纪念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视频博客中毫不含糊地谴责了“斯大林的罪行”,并称这是“俄罗斯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

去年2月,普京邀请波兰总理图斯克访问卡廷,以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4月7日,两人来到卡廷,普京在此表示:“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可以保存和还原真相,恢复历史正义。”

仅过了3天,时任波兰总统的卡钦斯基和近100名波兰官员前往卡廷参加纪念活动,未达现场便因飞机失事而丧生。俄罗斯领导人对波兰表现出了深切同情,并全力协助遇难者家属。

过去遭禁的波兰电影《卡廷》在俄罗斯一周内上映了两次,甚至在俄罗斯一家国家电视台进行了播放。俄罗斯国家档案馆也在官网上公布了有关卡廷惨案的档案文件。

在去年5月和12月,俄罗斯先后两次向波兰官方移交了军事检察官调查卡廷惨案的部分文件。

“他对自己的人民犯下罪行”

在去年5月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之际,克里姆林宫取消了莫斯科市当局在莫斯科街道装饰斯大林肖像的计划。梅德韦杰夫在接受俄《消息报》采访时这样解释:斯大林“对他的人民犯下了诸多罪行。哪怕苏联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成就,他对自己人民犯下的罪行也不可饶恕”。

就在最近,俄总统人权委员会主席米哈伊尔·费多托夫宣布,“去斯大林化”是该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之一。明年年初,该委员会有望向总统提交政府该如何摒弃斯大林主义遗留的建议。该建议将从法律和政治上对斯大林主义进行评估,并对极权主义政权下的受害者进行纪念。

前两波浪潮始末

在斯大林1956年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就力图清除斯大林时期的恐怖统治。在这种统治下,包括普通百姓和政治精英在内的每个人都生活在恐怖当中,总是为担心自己以政治罪被逮捕和判刑而感到恐惧。赫鲁晓夫掀起的这场运动主要集中在批判斯大林(斯大林的一些追随者被起诉),谴责非法镇压,并为无辜受害者平反。尽管赫鲁晓夫并没有挑战极权主义的根源,但其反斯大林的巨大热情还是引起了领导层其他成员的担心,担心这样可能会削弱苏联的政治制度。赫鲁晓夫很快就下台,他的“去斯大林化”运动也随之结束。后赫鲁晓夫时代,苏联领导人停止了对斯大林的谴责,但也没有宣布斯大林无罪。斯大林的名字从官方话语中给抹去了,哪怕是艺术、文学和社会思潮涉及对斯大林的讨论,也被禁止。

“去斯大林化”的第二次浪潮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运动的一部分,他旨在借改革重建苏联国家结构。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渗透每个角落,最终导致苏联共产党政权垮台和苏联的崩溃。在叶利钦担任俄罗斯总统期间,有关政治和历史的话语完全由反共产主义的论调所主导,对斯大林的谴责也成为理所当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完全抛弃了极权制度,并正式采用西方式的民主体制进行治理。

官方对斯大林很纠结

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他成功地重新引入并巩固了传统的集权体制。不受约束的国家权力实现了回归,国内安全机构作为国家支柱也受到重视,这使得斯大林再次回到普京时代的俄罗斯。这一次,斯大林是苏联国力强大的化身,最重要的是他在担任苏联元首期间打败了纳粹德国。由于俄罗斯不再是超级大国,斯大林因此派上了用场。在普京担任总统期间,官方在斯大林恐怖统治的问题上采取模糊和回避策略,对斯大林遗产的讨论也再度边缘化。

虽然“去斯大林化”的话语被边缘化,但并没有被查禁。与苏联时期不同,今天的俄罗斯可以自由表达。描述斯大林恐怖统治的文学作品在书店和图书馆很常见,学术研究也不受限制。在普京担任总统期就间,一些非政府组织仍在进行相关的纪念和研究工作。非官方的媒体发表和播出了大量史实,包括长达一年的有关政治犯集中营的纪录片。即使是国家电视台,也在播放根据索尔仁尼琴、萨拉莫夫等人作品制作的节目,这些作品对斯大林的统治有详细记录。

与此同时,颂扬斯大林及其时代的出版物和电视节目也不少;显然,这表明了官方对斯大林感情很矛盾,这实际是普京本人立场矛盾的体现。

2007年10月30日,普京来到了布托沃。在1937年至1938年斯大林统治达到极致的时候,2万多名苏联人在此被大规模处决。“太疯狂了,”他颤抖着说,“这令人难以置信。他们为什么被杀害……我们不要让这场悲剧被遗忘。几十万、甚至数百万的人被送去劳改、遭到枪击和折磨。”

但不到两个月后,普京隆重庆祝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成立90周年。对今天的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官员和老员工来说,他们并不讳言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是从全俄肃反委员会发展而来的。在当年,正是肃反委员会无情地处罚了布尔什维克的“阶级敌人”。

如今的俄罗斯缺乏国家象征,斯大林对俄罗斯领导人仍然很重要,即使他们偶尔会谴责他过去的镇压行动。

公众看法也很矛盾

高层对斯大林的感情复杂,公众对斯大林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俄罗斯人普遍对斯大林的恐怖统治有一定了解,多数俄罗斯人也知道无辜受害者的数目多达百万计。2007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当被问及如何评价1937-1938年发生的事件时,72%的俄罗斯人认为这是“不容宽恕的政治罪行”。甚至在公众话语中,“37”这个数字已经与非法和野蛮迫害联系到了一起。

但还是有部分俄罗斯人仍然钦佩斯大林。约三分之一的俄罗斯人倾向于把斯大林看做是一个“引领苏联走向强大和繁荣的英明領袖”。今年早些时候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32%的俄罗斯人认可“斯大林是罪犯”,但大约有一半的人拒绝这样评价他。

与西方和解的一步

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动了当前的这一波“去斯大林化”浪潮,玛莎·里普曼认为,首先且最重要的应该是俄罗斯对西方新推行的和解政策,这推动了俄罗斯在某种程度上承认苏联极权主义犯下的罪行。“去斯大林化”浪潮可以被视为更加务实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俄罗斯要想与西方和解,那么在对苏联极权制度及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解读方面,就要向西方的观点靠拢。

当然,外交政策的转变,并不一定意味着俄国内会出现政治自由化的局面,就某些方面而言,目前俄国内的政治秩序与斯大林政权时期相比差别并不大。其统治方式依然承继着数百年以来的传统,最高领导人可以决断,国家对社会具有主导地位。

篇5: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

应该说,斯大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个生在农村、酒鬼鞋匠的儿子,幸运的是得到了洗衣工、裁缝、佣人,什么都干的母亲的关爱,能够从教堂小学到神学院毕业,原本要从事牧师的斯大林,却从格鲁吉亚到俄罗斯投身革命,历经多次流放,从列宁的追随者到列宁的左膀右臂,到最后成为列宁担心成为独裁者的接班人。

千疮百孔的沙皇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已是强弩之末,列宁等人领导的共产党起义大军又给了沙皇致命的最后一击,沙皇耗尽了最后的实力而怦然倒塌。苏联共产党人在快速崛起的同时也面临国内白军的进攻和国际上协约国英法等国的围堵和进攻,苏共在战争中成长起来。斯大林的政治手腕日渐老练,党内的竞争对手托洛茨基、布哈林等渐渐败去,斯大林的地位日益牢固成为了独裁者。斯大林性格坚毅、善于思想政治工作、有高超的政治理论思想及杰出的文字功底,这些造就了他的成功。同时,斯大林又冷酷无情,为了权利争斗老谋深算,某些政策又极左和残酷,造成的死亡人数众多,使得他在死后得到世人的评价也褒贬各半,永远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代发起的工业化革命及农村集体化导致农民饿死几百万,富农基本被消灭,另外在党政军发起多次清洗,太多的人被抓捕、甚至枪杀。另一方面,苏联工业化的成功保障了国防实力大大增强,某种程度上保障了二战中对德国入侵的胜利,这对苏联民族和国家是意义重大的。

个人认为斯大林的功不能抵过,不能认为他三分过、七分功,首先他改变了最初党内原本还有的民主,大权独揽,把苏共引向了政治深渊。另外直接、间接导致苏联人死亡人数巨大,不亚于一场战争,乃人间惨剧,此乃人祸!给斯大林一个称谓:独裁者是合适的定论。

篇6:斯大林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里面连篇累牍的谈苏联的政策,讲斯大林的政策,列宁的政策,还有其他人的政策想法。这些政策说得东一榔头西一铲子的。总是突然来一句:列宁有----政策(写了好几页),斯大林是开始是反对它的,斯大林认为------(又写了好几页),但是斯大林最后又同意了列宁的观点,他站到了列宁一边(一句话完事)。简直是浪费时间——你花了那么大篇幅写政策,你就不能写一下:

斯大林是如何反对列宁的,他是私下和亲密的朋友和同志抱怨,还是大张旗鼓的写文章反驳列宁,或者是在实际行动中直接采用和列宁所说的政策不一样的方向;

列宁听到斯大林反对有何反应,是不以为意,还是震怒;

斯大林为何后来又赞同了列宁的观点,他是怎么赞同的,是发表了一篇文章赞同,还是在会议上面力挺了列宁;

斯大林是经过一般扭捏才赞同,还是迅速的改换旗帜赞同了;

因为这种赞同其他的同事是怎么看待斯大林的,是觉得他灵活,还是觉得他见风使舵,还是有什么别的想法;

经过这次立场的改变,列宁有没有对斯大林有更多的评价。

都没有写,废话了半天政策之后,就这样一笔代过——你作者写苏联政策不是为了写苏联政策,而是为了写斯大林在这一政策的走向中的表现,让人明白他当时是怎么想的,或者是怎么做的,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特征。而不是连篇累牍的写了政策之后,就一两句话把斯大林的所作所为代过了。

拒绝透露细节或者说是没有细节是这本书的最大的硬伤。

书内引文的标注倒是挺勤快的,一下一个脚标引自---,引自----,引自-----。但是你特么倒是把细节写出来啊。当时---反对斯大林(注1脚标)、当时YYY支持斯大林(注2脚标),然后什么细节都没有。---,YYY是怎么赞同反对斯大林的都语焉不详,难道读者还要顺着你的脚标把你来自的引文的那本书重新读一遍才知道细节和原委?所以这书读起来充满了作者自以为是的自说自话——他好像先预定了读者和他一样已经看了那么多关于斯大林的相关书籍和档案了,而他只需要像老师考前给学生划出重点一样,蜻蜓点水的点一点,提一嘴就可以了。

因为没有这些细节,全篇都是作者自己的断言——斯大林在这个时候是很粗鲁的;斯大林在那个时候是表现得很和善的;斯大林在这个时候收紧了民族政策;斯大林在那个时候很愤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愤怒,想问候作者。

篇7:红场阅兵斯大林演讲稿

标签: 德国侵略者

红场

十月革命

斯大林

文化 分类: 影响历史的演讲词!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工人、集体农庄庄员、智力劳动者同志们,在敌后暂时处在德国强盗铁蹄下的兄弟姐妹们,破坏德国侵略者后方的我们光荣的男女游击队员们!

我代表苏联政府和我们布尔什维克党想你们致敬,向你们祝贺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24周年。

同志们!今天我们是在严重的情况下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德国强盗背信弃义的进攻和强加于我们的战争,造成了对我国的威胁。不过,这并没什么可怕的。

现在,我们的情况要比23年前好的多,因此,我们能够,而且一定会战胜德国侵略者,这难道可以怀疑吗?

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

让我们伟大的先辈——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季米特里·顿斯科伊、库兹马·米宁、季米特里·波扎尔斯基、亚历山大·苏沃洛夫、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的英勇形象,在这次战争中鼓舞你们!让伟大的列宁的胜利旗帜引导你们!彻底粉碎德国侵略者!

[消灭德国占领军!

篇8:斯大林

《马克思 恩格斯 列 宁 斯大林 论语言》于2015 年9 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0 多万字, 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 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专题摘编”丛书的一个分卷,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当代语言学的专家、学者卫志强先生任主编, 徐赳赳、张丽娟任副主编。

该书较系统、完整地编入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语言或语言学的相关论述, 共有453个语段, 涉及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与思维和意识、语言的演变、语言的结构、语言的符号、语言的社会本质、语言与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界限等诸多领域, 对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对语言诸多问题的分析、解释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篇9:解读斯大林

他做了两件大事,留下一个模式

斯大林曾狠下工夫钻研马克思著作。早在神学院读书时,他就秘密转抄过整部《资本论》。

他毕生成就了两大功劳——建成社会主义和战胜德国法西斯。对前一件功劳,俄罗斯人现在看法不一;对后一件功劳,大家几乎毫无异议。

他为后人留下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对这个模式,现在争议极大。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斯大林领导下形成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具有鲜明的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这种高度中央集权型的体制是苏联具体历史条件的产物,曾有力地推动苏联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生活高速发展。

但是,这种体制也有弊端:经济上统得过死,管得过严,缺乏强大的动力和活力,效益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文化上过于划一,行政干预过多,缺乏宽松环境。如果说,这种体制在战前和战时环境中能充分发挥优越性的话,那么在和平建设条件下,弊端就暴露得十分明显。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形成和推行,有其复杂背景和深刻原因。

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和“十月革命”后任政治局委员的布哈林(1888~1938),各自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套理论、方针和政策,即所谓斯大林模式和布哈林模式。

斯大林主张,按战备经济的要求规划国民经济,高速度、高积累,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工,建立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用阶级斗争和党内斗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通过暴力消灭富农阶级,开展群众性政治运动实现农业集体化。

布哈林主张,坚持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改造方面持稳重方针,在加强国家控制的条件下允许资本主义成分较长期存在,在对经济实行计划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和货币关系的调节作用,使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协调发展,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需求的增长”,而不是阶级斗争。

斯大林在处理同布哈林的分歧时,利用自己掌握的权力,发动全国性政治运动,把布哈林作为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在党内的代理人、作为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头子一棍子打死,把他的主张作为资本主义复辟理论一概否定,把自己原本就“左”的方針引向极端。“斯大林模式”成为唯一正确正统的模式。

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斯大林模式的两重性充分显现:既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迅速发展,也暴露出严重弊端。由于集体化运动中“左”的错误,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村发生动乱;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和国民经济混乱;对党内反对派残酷斗争,大批人被开除出党,不少人被捕被杀,冤假错案遍及全国,党内外干部群众普遍不满。

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为代表的党内有识之士要求纠正“左”的错误,改革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1933年下半年,在形势的推动下,斯大林对政策和制度作了调整。1934年开始制定新宪法,意识形态领域实行宽松政策。

当年12月1日基洛夫遭暗杀,形势发生逆转。斯大林认为基洛夫遇害是帝国主义策划,由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直接领导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反革命政治阴谋,必须发动大规模的阶级斗争,肃清反革命,保卫社会主义。党的指导思想重新以阶级斗争为“革命动力”。1935年~1937年的大清洗运动,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使早已出现的个人崇拜恶性发展。期大林成了真理的化身,他的模式成为自我封闭的僵化模式,不可批评,不容改革。

1945年5月,卫国战争胜利后,社会主义阵营形成,苏联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空前提高,国际环境极大改善,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新起点。当时如果斯大林能顺势利导,逐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斯大林模式本可得到改善,再现生机。但是,苏联又一次错失良机,原先体制更加僵化。

斯大林模式在后期确实影响了苏联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但把斯大林死后38年才发生的苏共败亡、苏联解体归咎于斯大林模式,这恐怕既不公道也不厚道吧!

他的个人崇拜

从20世纪30年代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国家每天都念着他的大名醒来。他的大名整天挂在广播员的嘴上,鸣响在歌曲中,出现在所有的报刊里。他的大名被授予坦克、工厂、农庄、街道和城市,作为最高奖赏。

在那场人类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中,战士们高喊着他的名字投入殊死搏斗;斯大林格勒全城化为瓦砾,牺牲了全体市民,但是以他名字命名的城市,没有向敌人屈服。

在他默许的政治审判中,受害者临死前高呼斯大林万岁。

根据他的旨意驱赶来的数百万劳改犯,用数以万计的尸骨为代价,令群山让路,让江河倒流,在北极圈内的冻土地带建起新城。

在那22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国土上,到处是他的画像和雕塑。

对他的崇拜,也表现在电影中。中国同胞熟悉的影片《攻克柏林》的结尾,被加上一个有悖史实的情节:斯大林身穿白色大元帅服,坐专机飞降攻克后的柏林,走向翘首盼望他的劳苦大众。人群中爆发出惊天动地的“乌拉”声,他们用世界上各种语言赞美斯大林,歌声响彻云霄:跟随您,我们踏上胜利的康庄大道,奔向美好的光明未来……电影剧本如此写道。

对他的崇敬和慑服有时到了悖理的地步。

克里姆林宫旁的莫斯科饭店在21世纪初翻盖前,曾是世上少见的古怪建筑,前后左右都不对称:对着红场的南侧高10层,对着练马厅广场的西侧高16层,东侧和北侧都只有6层。曾长期在苏联学艺的李德伦先生在世时对我道出个中奥秘。1930年决定建造莫斯科饭店时,建筑师休谢夫设计了正门的两个方案,一个面向“世界革命心脏”红场,另一个朝着全市最大的广场练马厅广场。由于这是苏联建造的第一座大饭店,“兹事体大”,两个方案报请领袖定夺。日理万机的斯大林看都没看,就在两个方案上都签了名。于是这栋古怪楼就应运而生。

至于莫斯科地铁环行线起源于个人崇拜,那就纯属笑话:20世纪30年代在制定莫斯科地铁总规划时,设计了8条放射线,报批时,斯大林随手把茶杯放在图纸上,压出了一个圆圈。设计师拿回批件后,赶紧增加了领袖钦定的这条地铁环行线。

斯大林在战后获得大元帅称号,此前俄罗斯仅苏沃洛夫享此殊荣。

然而,斯大林在许多方面却又相当谦逊简朴。

我在格鲁吉亚哥里市参观过斯大林故居。那是一座木结构平房,面积大约30平方米。小间不到10平方米;约16平方米的大间里,中间是一张方桌,放着一只粗陶水瓶,五斗橱上有一只茶炊,除了一张床和两条板凳外,再无其他家具了。斯大林1879年12月21日生于那里,并住到1883年。

斯大林纪念馆建于1953年。一进门就能看到他的语录:你们对我的赞扬,我连一半都担当不起。斯大林得过两枚金星英雄奖章,但是他终身只戴一枚,不像勃列日涅夫,自我授受的五枚金星奖章分两排挤满衣襟。

纪念馆里有一具金光闪闪的T-34式坦克模型,它既是精美的座钟,又是高级收音机。这是卫国战争胜利时军工厂工人送给胜利缔造者斯大林的礼物。献礼时朱可夫元帅见了爱不释手,斯大林当时微微一笑。等朱可夫回到寓所,“坦克”已经摆在他的书桌上了。

馆内陈放着从莫斯科“老广场”苏共中央办公楼(现为俄总统办公厅)斯大林办公室搬来的家具:一张结实的办公桌,一大一小两张沙发,六把木椅,朴实无华。

桌上并没有放烟斗。斯大林最常用的烟斗在名导演恰乌列利博物馆。恰氏在卫国战争中罄其所有,捐献了一辆坦克。斯大林接见时问他要什么纪念品。恰说:“烟斗。”斯大林让秘书找了个精美的新烟斗。“不,我就要你嘴上的那个。”于是,斯大林用了多年的那个旧烟斗连同里面的残余烟丝,成了恰乌列利毕生的瑰宝。

斯大林博学多才,早在读书时就把格鲁吉亚长诗《虎皮骑士》译成俄文,被认为是最传神、最有文采的译本。他说俄语略带格鲁吉亚口音,但相当流畅。

跟苏联早期其他革命领袖一样,他不论写文章,还是拟讲稿,都亲自动手,无须秘书操刀。

他不轻信任何人

马克思说过,他最能原谅的缺点是轻信。然而,同世界上许多伟大领袖一样,斯大林也不具备这个最能被马克思原谅的缺点。

斯大林连自己的亲密战友和党中央档案馆都信不过。在他倡导下,苏共中央政治局作了决议:政治局有关极其重要问题的决定不写入正式记录。

没有文字记录,当然就不存在泄密的危险或解密的麻烦。不论是阴险的敌对分子,还是求知心切的后辈学者,要想洞悉苏联的核心的机密,不得其门而入。

也许是由于长期处于内外敌对势力包围下,没完没了地同各种敌人斗,斯大林养成了多疑的习性。即使当了国家最高领导后,他也担心遭人暗害,轻易不看病,碰上头疼脑热,就自己看医书,让保镖上街买几种药来,两人共同试服,如有效,下次生病时如法炮制。

他每星期要举行好几场工作晚餐,让文武高官在饭桌旁畅所欲言。格鲁吉亚葡萄酒、亚美尼亚白兰地、俄罗斯伏特加,酒敞开了喝。他自己沉默寡言,而且只喝放在跟前的水晶瓶里的白酒。时任副总参谋长的什捷缅科年轻好奇,一心想偷尝最高统帅的私房佳酿,一次,趁斯大林暂时离开餐桌的良机,抓过他的水晶瓶就往自己杯里倒。一尝,原来是白水!明白了,领袖是想让部下酒后吐真言。

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搞肃反时,苏联经常追查反动标语和地下出版物,于是就产生了一段黑色幽默:

内务人民委员部一干部路遇中学班主任:“老师,您怎么愁容满面?也许我能帮忙。”

“这事你那个部门无能为力。那天我在课堂上问彼得罗娃,《叶夫根尼·奥涅金》是谁写的,她说:‘不是我。’又问伊万诺夫和西多罗夫,也说:‘不是我。’这样的学生,我能不发愁吗……”

第二天早上,老师接到电话:“您甭犯愁了!那仨小子都招了,承认《叶夫根尼?奥涅金》是他们写的。”

苏联解体后解密档案显示,仅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前身)对高级官员的电话窃听记录就达58卷,窃听对象既有布琼尼、铁木辛哥和朱可夫等元帅,也有赫鲁晓夫、马林科夫等政要。

斯大林的老战友莫洛托夫在70年代回忆道:“我终身都被窃听。跟我关系很好的肃反人员曾私下提醒,谈话要小心。”

斯大林曾两次让莫洛托夫的夫人、老布尔什维克热姆丘任娜品尝铁窗风味,先后把自己的私人医生和跟随自己10多年的保镖投入监狱。

1949年,他曾想通过犹太人案件揪出莫洛托夫,把他作为美国和犹太复国主义者代理人审判,然后通过莫洛托夫牵出其他政治局委员和高级将领。

仅根据贝利亚提议于1953年3月28日实行的那次大赦,就有120万人出狱,40万宗案件停止审理。

据后人分析,斯大林这样做纯粹是出于美好的革命动机:挖出一切潜藏敌人,使苏联社会坚如磐石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巩固并扩大社会主义阵营,最终把全球变成巨型苏联。

生性幽默的俄罗斯人,多年后以政治笑话回忆那个恐怖时期:

英国人、法国人和苏联人交流对幸福的看法。

英国人:幸福莫过于冬天晚上回家,穿着羊毛裤坐在壁炉前读莎士比亚。

法国人:幸福莫过于跟金发美女一起去地中海别墅销魂,然后好合好散。

苏联人:幸福莫过于半夜有人敲门,来人说:“伊万,你被捕了!”你却告诉他:“您弄错了,伊万住隔壁。”

他不乏人情味

赫鲁晓夫描绘的斯大林阴郁多疑,冷酷无情;实际生活中的斯大林却感情丰富,机敏风趣。有几则小故事为证。

“请勿打扰我在天堂的长眠”

1936年秋,西方盛传斯大林重病不治,溘然长逝。合众社记者查尔斯·尼特决心挖到第一手消息,到克里姆林宫接待室,请秘书把他的信交给斯大林。信中恳求斯大林对上述谣传予以肯定或否定。

斯大林在10月26日的复信中说:“据我从外电外报获悉,我早已脱离人世,移居天堂。您既然是文明人,对外电外报倒是不可不信。敬请相信这些报道,请勿打扰我在天堂的长眠。顺致敬意。”

“你只能眼馋呗”

卫国战争期间,方面军军事委员梅赫利斯(1889~1953)在报告了前线形势后,提到风流倜傥的罗科索夫斯基(1896~1968)元帅有“生活作风问题”。斯大林听后毫无反应。

梅不死心,执意要扳倒这位春风得意的少帅,临走时再进谗言:“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搞女人太得心应手了,我们该怎么办?”

斯大林不爱纠缠干部小节,更不喜欢听小报告,反问道:“怎么办?你只能眼馋呗!”

“没错,上校同志”

卫国战争结束时,有位上将向斯大林报告战况,最高统帅听后很满意。上将说完后欲言又止。斯大林问:“您还有什么话要说?”

“呃,是件私事……我从德国搞了点我感兴趣的玩意儿,但被边境岗哨扣下了。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要回来……”

“行,你打个报告,我批条。”

上将从口袋里掏出早已写好的报告,斯大林批道:

把那堆破烂还给上校。约·斯大林。

上将千恩万谢。斯大林说:“不客气。”

上将看了批件后诚惶诚恐地问:“这是笔误吧,斯大林同志?我不是上校,是上将……”

斯大林答:“没错,上校同志。”

斯大林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喜欢吃家乡菜,喝格鲁吉亚酒。他的至爱食品有香软的“哈恰普里”奶酪馅饼、鲜美的核桃仁茄子卷、醇厚的“哈尔乔”羊肉汤和清香的“佐利卡乌里”红葡萄酒。这几样美食我在格鲁吉亚有幸多次品尝,非常配中国人胃口。

后人评价不一,都认为他是个人物

对斯大林的一生有各种评价。毛泽东认为他的过与功三七开;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评价比较形象: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

二战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斯大林很亲切,因他是格鲁吉亚(英语中发音为“乔治亚”)人而称他为“乔大叔”。

斯大林个子不高,约1.66米。标准像上的他,双目微眯,不怒自威。

对斯大林的敬畏,丘吉尔在回忆录里写得很生动:“当斯大林走进大厅,出席雅尔塔会议时,人人都像接到口令一样站了起来。而且奇怪的是,大家都两手贴着裤缝肃立。”有一次,丘吉尔打定主意不起立。可是,斯大林一进门,丘吉尔就像被一股超自然的力量拉了一把,还是身不由己地站起来……

我的故友,在苏联和俄罗斯34部大片中饰演过斯大林的亚美尼亚族演员萨基扬,跟我讲过“斯大林大元帥”余威的奇效。

苏联年代,他在能源研究所工作期间,上级部决定撤掉这个所。得知部长涅波罗日尼十分尊敬斯大林,研究所就派他去“做思想工作”。萨基扬把该所的重要性说得头头是道,部长终于听从“领袖的规劝”,收回成命。

还有一次,他在莫斯科电影制片厂拍戏,消防队来检查,说是摄影棚电线布设有违安全规章。厂长和制片主任轮番解释,中尉消防队长不为所动。这时,“斯大林同志”举着烟斗缓步走来:“中尉同志,不要妨碍我们工作。您是在浪费宝贵的进口胶片。停止无谓的检查,立即回去办正事!”中尉见状,顿时脸色发白,嗫嚅着说:“是,斯大林同志,请原谅……”

苏联解体后,莫斯科等大城市一度恐怖袭击频发,车臣人等高加索脸型的人最容易受警察盘查。一次在车站附近,两个年轻警察拦住萨基扬要查证件。这时,一位民警大尉走来制止道:“你们怎么啦,连‘斯大林’都不认识吗!”说完向萨基扬立正,行军礼。萨基扬假戏真演地表扬“两个小同志警惕性很高”,最后补上一句:“斯大林同志也是高加索人嘛!”

如今俄罗斯人对他的评价虽然不及普京和列宁高,但远远胜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苏联末代总统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俄罗斯前不久的民调显示,53%的人认为斯大林对国家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奠定了现代化基础,把俄罗斯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世界工业强国。

我曾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末两次到格鲁吉亚采访。不论在苏联时期,还是在苏联解体后,格鲁吉亚人始终尊敬他们伟大的同胞斯大林。即使在赫鲁晓夫把斯大林遗体迁出列宁墓、全盘否定斯大林后,格鲁吉亚哥里市斯大林大街上的斯大林故居博物馆和斯大林纪念馆照样每天开放,斯大林巨像依然耸立在市中心广场上。

今天,格鲁吉亚人对斯大林依然是肯定多于否定,而且肯定的幅度远远大于苏联时期。几乎所有的人都把他看作是苏联和格鲁吉亚的民族英雄,不过,多数知识分子虽然肯定他振兴国家、赢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功绩,但对他的社会主义模式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在结束这篇挂一漏万的文字时,我想用苏联末期流传的一则政治笑话,粗线条地概括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个性特点:

历代苏联领导同坐火车。走着走着,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

列宁:“发动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抢修铁路!”

斯大林:“调100万政治犯来,修不通铁路,不许吃饭!”

赫鲁晓夫:“把后面的铁轨接到前面,火车继续开!”

勃列日涅夫:“拉上窗帘,闭上眼睛,摇晃身子,大家就会觉得火车并没停!”

戈尔巴乔夫:“不得了啊!火车停啦!西方哥们儿,快帮帮忙,让我搭你们的末班车!”

篇10:1950年毛泽东为斯大林祝寿词

斯大林大元帅,你全人类的解放者,今天是你的七十寿辰,我向你高呼万岁!一个人要活到七十岁,甚至一百岁,本来并不算得是什么稀罕的事。

一个人假使无益于人而且有害,那就让他活到十七岁也未免太多。

但你,全人类的解放者,你的生命

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生命,全人类的生命。

你的七十岁已经救活了不知道好几万万的人民!你的七十岁已经是地质学上的年龄了,已经是天文学上的年龄了,你是以宇宙的生命为秋,你是以宇宙的生命为春。

而且空间不能限制你的伟大,而且时间不能限制你的长寿,你已经活了七千亿万恒河沙数地质年,你还要活下七千亿万恒河沙数天文年,你是无穷尽,你永远无穷尽!

稀奇的是你已经死了多少次了!

劳动人民的敌人,帝国主义者,战争贩子,大资本家,大地主,一切剥削人的吸血者和他们的爪牙,都诅咒你死,愿望你死,并欣幸你死,你确确实实是死过多少次了!

但你依然活着,而且还要永远活着!

旧时代的救世主耶稣,死了一次,据说是复活了一次;

新时代的解放者,你,死了多少次,也复活了多少次。

耶稣的死是真的,复活是假的;

而你的死是假的,复活却永远是真的。

我曾经看见过你,你伟大的解放者,那是一九四五年的六月三十日,在你的领导之下把纳粹德国消灭了,拯救了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恰好迎接了苏联科学院的二百二十周年纪念,欢迎全苏联的学术界的权威,战斗英雄,劳动英雄,和全世界的进步学者,你和全堂的人同欢共乐足足五个小时。

那是多么惊人的健康和毅力啊!

我曾经看见过你,你伟大的解放者,那是一九四五年的八月二十日,苏联的人民既消灭了西方的纳粹德国,又击溃了东方的皇道日本,集合着十六个共和国的光荣的兄弟

那天晚上你在克里姆林宫 你从七点钟入席一直陪到十二点过,在红场上进行着体育节的胜利大检阅。

那是光辉灿烂的欢乐的一天,你在万雷鸣动的欢呼声中

出现在伟大列宁的墓上,从上午十一时站立到下午四时,你和全场的人同欢共乐更足足站了五个小时。

那是多么惊人的健康和毅力啊!

我曾经看见过你,你伟大的解放者,那是今年一九四九年的五月一日,莫斯科举行劳动节的庆祝,在红场上有二百万人的大游行。

我们从捷克的首都布拉克参加了

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的归途躬逢其盛,时间虽然相隔了四年,而日子,依然是那么光辉灿烂的欢乐的日子,你又在万雷鸣动的欢呼声中

站立在伟大列宁的墓上,从上午十时站立到下午三时,你和全场的人同欢共乐也足足站了五个小时。那是多么惊人的健康和毅力啊!

时间尽管流淌,物质尽管流淌,你的健康和毅力是不变,是永远不变!

你和辨证唯物主义一样永远不变,你和历史唯物主义一样永远不变,你和人类实力走向共产主义一样永远不变!不,这样的称颂或许有背与辨证逻辑吧? 你应该也是在变的,但是全人类解放者,你是愈变愈坚强,愈变愈健康,愈变愈不朽了!

不朽的马克思和你同在,你和马克思一样永远不朽了!

不朽的恩格斯和你同在,你和恩格斯一样永远不朽了!

不朽的列宁和你同在,你和列宁一样永远不朽了!

原子弹的威力在你面前只是儿戏,细菌战的威胁在你面前只是梦呓,你的光热将使南北两冰洋化为暖流,你的润泽将使撒哈拉沙漠化为沃土,你的智慧将使江河改流,山岳奔走,打的(此处存疑)永远年青,人类永远如兄如弟!篇二: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与斯大林

一、案例文本 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70寿辰,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领导人都将到莫斯科去为斯大林祝寿。10月初的一天,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商谈准备出访苏联事宜。毛泽东笑着说:“我可是只管去祝寿喔!有关中苏双方的会谈、协定、签约之类的事,还得靠你这位政务院总理了。”周恩来知道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因为过分劳累,体力不支,需要休息,就说:“主席可以先在苏联休息一段时间,好好休息,恢复恢复;有关中苏双方商谈的具体工作,我到苏联后按主席的意见和政治局的决定去办”。毛主席发电报给斯大林,斯大林复电,欢迎毛泽东到莫斯科来。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去莫斯科的专列。斯大林会见毛泽东。毛泽东落座之后,斯大林望着毛泽东,赞叹地说:“伟大!真伟大!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真诚地祝你健康!”

毛泽东知道,斯大林对他和他所坚持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有过疑虑和意见,但是没料到,会晤刚开始,斯大林就这样地赞扬他,他没有因斯大林的赞扬而眉飞色舞,也没有趁机对斯大林进行恭维,却摇摇头说:“不,我是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 在这种热烈友好、人人激动、庄严神圣的场合中,毛泽东只用了半句话,并且是低沉而缓慢的半句话,就使那热烈的气氛,一下子凝结了;就使斯大林精心布置的那庄严、神圣、歌功颂德的浓郁空气,一下子冻住了。

客厅里,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注视着这位朴实无华,沉着机敏,注重实事求是而不肯向任何人投机取宠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

斯大林惊讶地望着毛泽东,一时不知道说什么话好。毛泽东继续说;“反对我的人厉害咧,有些是非不明,至现在还不明——” 斯大林有点尴尬,他知道毛泽东指的是王明一伙用共产国际压中国党的事。在这些事情上,他自己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这些事,数月前,刘少奇率代表团到莫斯科时,斯大林已经同刘少奇他们谈过了,斯大林不仅谴责了王明,还公开作了自我批评。现在,在这样的场合,毛泽东开门见山,直陈要害,闹得他不好回答。但斯大林毕竟是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知道这些事不好解释,在这种场合又不可能细谈,所以毛泽东言犹未尽,他就把话接了过去,说:“不不不!既往不咎嘛!胜利分清了是非,胜利就是一切!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毛泽东听了这话,深沉地笑了。在场的苏联领导人也都笑了,有的还轻轻鼓了掌。

斯大林是个性格坚强而又自信自负的人,在他和外国领导人的交往中,常常是人们围着他转,看他的眼色行事,很少有人敢说半个不字,甚至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一些世界著名的领袖人物,对他斯大林也不敢冷眼旁观,随便沉脸,然而,才成立的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竟然敢在稠人广众面前,无视他斯大林的友好祝愿,把脸一沉,说他是个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这不是当众给我斯大林难堪吗?!

那天晚餐,斯大林翻来覆去地问他的心腹:“这个毛泽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都耸耸肩,答不上来。斯大林又喃喃地说:“我对他一无所知,他从未来过苏联,那么,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哪儿来的呢?”

斯大林对毛泽东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长期有怀疑,对毛泽东的革命道路有怀疑。他怀疑毛泽东所持的立场是狭隘的农民立场,怀疑他害怕工人。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革命的学说,可毛泽东害怕工人,农民意识,喜欢钻山沟,山沟能出马列主义吗?”“苏联十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在城市起义夺取政权,可毛泽东忽视工人阶级而孤立地建立红军,这难道不是抗拒国际指示,轻视苏联经验吗?”“毛泽东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他连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他和毛泽东会面时称毛泽东为“先生”,而不是“同志”。按苏联共产党人的惯例,对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同志,才尊称为“先生”。

斯大林怀疑毛泽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明为了争权夺利,为了争得中共领袖地位,长期在斯大林身边说毛泽东的坏话。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初,王明先通过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等人给斯大林耳边吹风,后来又以自己是中共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的身份,常向斯大林进谗言,他成了斯大林在殖民地、附属国问题上的主要专家。王明利用一切机会,攻击毛泽东,说毛泽东的坏话,造谣污蔑。而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看法,多来自王明。

毛泽东有一次在与斯大林会谈时说:实际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很不容易的。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探索过程。中国有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人曾不顾中国的实际,照搬苏联的模式,几乎使中国革命走入绝境。所以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多次交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斯大林感到不能继续无端地怀疑自己的同志,1950年1月22日,他在中国翻译师哲的提醒下,改称毛泽东为“同志”。

一天,斯大林请毛泽东、周恩来吃饭。周恩来介绍了毛泽东的一些著作。1950年2月8日,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一次会晤中,斯大林认真地建议毛泽东把他所有的文章文件等都编辑出版。这是斯大林第一次建议出版外国共产党领袖的著作。毛泽东点头同意斯大林的建议,并希望斯大林派人帮助编辑。1950年7月,尤金应邀到北京,开始对毛泽东著作稿进行编辑。尤金看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译稿,赞不绝口,连连称好,他又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次长谈,说他对准备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译文都看了,觉得很好,非常有趣,引人入胜,有许多独到之处,同时指出;个别篇章,作为理论性文献,有些语句或许欠严谨,有些语意虽明确,但“难登大雅之堂”,如“一屁股蹲下,坐在炕上”,“懒婆娘的裹脚步又长又臭”,辩证法中的“生”与“死”的关系等。尤金谈的意见不多,并一再声明,这是从照顾外国读者的角度提出来的,仅供修改时参考。

尤金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特别推崇,请毛泽东把这几篇文章寄给斯大林阅读。斯大林看了毛泽东转送来的《实践论》译稿,认为它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交给了苏共中央的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社。1950年12月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3期上,全文刊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并转登了中文编辑部的题解:“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过一些教条主义者,也曾有过一些经验主义者,他们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衣的教条主义观点,曾在1931年至1934年使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斯大林看过这篇文章的题解,并推荐在苏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上转载,说明他此时不仅承认了文章的科学性,承认毛泽东发展了马列主义,而且正视了自己在30年代指导那些“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衣的教条主义的观点”对中国革命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毛泽东说:“斯大林的怀疑经过实践证明不对,看法也可以改变”,“斯大林还是讲理的。” 1952年苏联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反应很好,引起轰动,受到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普遍重视,接着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53年翻译出版了第三卷。

(摘自刘杰诚著《毛泽东与斯大林》,第6、16、17、23、336、277、218、219、437、389、390、391、392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二、案例解析

本案例摘自刘杰诚著《毛泽东与斯大林》,案例通过毛泽东在苏联和斯大林会晤的一些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很不容易的。也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伟人风范。

三、思考讨论题

你对本案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何感想?

四、教学建议

《纲要》课第一章分三次课上,第一次课上第一节,第二次课上第二、三节,第三次课上第四、五节。第一次课上完后,发本案例文本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第二次课教师讲授前,先叫一个学生脱稿简要复述案例,检查学生是否进行了自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你对本案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何感想?根据学生的发言不断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课本第一章第二节有关理论问题。

(作者:杨化西)篇三:毛泽东祝寿斯大林送什么

毛泽东祝寿斯大林送什么 2011年12月19日 16:59 来源:凤凰网专稿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内容提示: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终于第一次出国了,他乘坐着专列来到了莫斯科,这火车啊是当年美国送给蒋介石的礼物,老蒋还没享受呢,就被缴获了,这一次恰逢是斯大林七十大寿,毛主席便乘坐着这辆车,还备了两车皮的贺礼。

凤凰卫视12月17日《倾倾百老汇》,以下为文字实录: 尉迟琳嘉:欢迎回到倾倾百老汇不老传说,圣诞节快到了,信不信耶稣的如今都过这个节,您像香港还把圣诞节定成了法定的休息日,阿好啊,christmas到啦,我们一起给关二爷上柱香啦。我一直认为,信耶稣的那过的才叫圣诞节,唱圣歌、吃圣餐,对于我们这些旁门左道,就惦记着收礼物、拆礼物、拆礼物、拆礼物,所以12月25日,人家过的是圣诞节,我们过的是“拆弹节”。

拆,正是圣诞节的主旋律,在二十年前的圣诞节,1991年12月25号,苏联把圣诞精神贯彻到位了,直接拆伙,那今天的不老传说,我们就来聊聊对我们影响颇深的苏联,噢,还得加个“前”。记得小学有篇课文叫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讲的是列宾的名画,后来上了初中音乐课还学过同名的歌曲,怎么唱的来着,啊,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恩恩爱爱纤绳荡悠悠。

大家都很熟悉苏联过去,那是最早的红歌啊,歌里唱过小河旁,没法向心爱少年表白的小姑娘,也唱过夜色中抒发着感慨的战友,大家一同陶醉于莫斯科郊外的美景。还唱过飘着梨花的河流边,那个美丽的喀秋莎。我们还看过苏联小说《罪与罚》、《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认识了好多的斯基、夫斯基、兔斯基,还有妮娅、我娅、大家娅,塔莎、纳塔莎、谁都莎,看过更多的苏联电影,生活就像抽彩票,我经常买彩票,中过两次,一次一块钱。我不干,我不干,我要二百五十万。不要挤、不要挤、让列宁同志先走,这些对白你还记得吗。在《列宁在1918》中瓦西里说过,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面包也就是俄国话里边叫“列吧”,挺有意思,俄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叫“杜马”,这当官的天天惦记着“赌马”,老百姓能不给苏联“列吧”了吗?

那时的苏联电影每逢讲到人民战役,都不是士兵们在前线枪林弹雨的画面,全是斯大林同志叼着烟斗,在地图前面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走来走去,然后就赢了。那不是斯大林,那不是斯大仙,胃疼还得着“斯大叔”。

作为一个以共产主义为目标的国家,他不搞民主专政,不搞建设,专搞人,男女老少全都搞,不许瞎想,真调皮。1929年年底的时候,斯大林提出大家一起搞全盘集体化,于是群众乌央乌央加入集体农庄,不进组织行不行啊,行啊,出门右拐,克格勃请你喝咖啡哦。

到了第二年三月,斯大林又说,哎呀,这个不好,好像我逼你们似的,于是大家又连夜去排队退社,生怕退晚了,又送西伯利亚了。刚退完社,没过三个月,斯大林一看你们都退了,那谁来陪我搞共产主义啊,独搞搞不如众搞搞嘛,你们不和我一起搞,那就是要和敌人搞一起,必须全体都参加,于是苏联就实现了全盘集体化。

但是苏联这个地儿大家也了解,地广人稀,你真跑路了还真不好找,这会儿苏联官方就适时推出了“坑爹小英雄”帕夫利克。1932年小帕年方十二,正赶上本命年,他家住超级寒冷的乌拉尔地区的某村子里,集体化送来了大批乌克兰富农,来劳动。小帕他爹好人哪,心疼大家扛不住冻,太冷,悄悄就放了几个回去,因为那破地儿,你再怎么劳动,它也变不成鱼米之乡啊,是不是。

好,小帕跑去打了个小报告,他爹就这么给甭了,过了几天,小帕和小帕的弟弟也神秘的死在了村边的小树林里,苏联说,这是被敌人杀害的,至于你信不信,当时的苏联人都信了。小帕就成了不怕不怕的小英雄,全国上下争相学习,互揭疮疤,举报诽谤,尤其是有政策了,举报人可以获得被举报人四分之一的财产之后,广大的无产阶级懒蛋们,走上了靠嘴皮子发家致富的道路,这不是主持人干的活儿吗。

反正集体化,最后导致了大饥荒,领导人虽然没饿着,但也没闲着,他提出全国政治大清洗,知识分子洗一洗,富农也要洗一洗,专业技术人员和少数民族都得洗一洗。苏联那个干燥寒冷的地儿,哪而禁得住老洗啊,不感冒也得患上北方皮肤干燥搔痒症,果然苏联经济脱了层皮,洗洗更健康嘛。

二战之后第二轮的大饥荒,苏联的生产水平倒退了二十年,人民都满怀怨念啊,又不敢骂人,只能说我拖祖国的后腿了,不不不,我岂止是拖后脚了,我简直都拖到你大腿了,祖国对不起,我扯着您蛋了。二战后的欧洲国家全都被扯着蛋了,于是美国就整了个“马歇尔计划”,旨在战后经济复苏,美国表示,咱们给欧洲发钱,可以,就当给儿子们玩嘛,帮助苏联那不是给自己请了个爹吗。

还是冷战吧,于是苏联就被排斥在复兴计划之外,斯大林一怒之下自起炉灶,开始给东方集团各国发钱,可是斯大林哪来的钱呢?西班牙,西班牙是什么家底儿,曾经是海上霸王

啊,他们从非洲倒腾了大量的钱财,黄金储备量当时世界第六。二战一开始,他们把一半的黄金运到了苏联,小算盘打的好啊,您帮我看一阵儿,战后我来取,你当苏联是小件寄存处啊。传说当黄金运抵莫斯科的时候,斯大林就说了,西班牙人再也休想看到他们的黄金,就像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耳朵一样。战后西班牙人学会了用镜子,是可以看到自己耳朵的,但是金子是真的看不着了。

不久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终于第一次出国了,他乘坐着专列来到了莫斯科,这火车啊是当年美国送给蒋介石的礼物,老蒋还没享受呢,就被缴获了,这一次恰逢是斯大林七十大寿,毛主席便乘坐着这辆车,还备了两车皮的贺礼。第一火车皮,里边全是江西蜜橘,这个好理解,补充维生素c,吃在嘴甜在心嘛,不知道斯大林是不是味蕾有问题,橘子照吃事儿不照办。

另一车皮的礼物就派上用场了,山东大葱,啥意思,你算哪根儿葱啊,毛主席当时关门不出,柯瓦寥夫来请他,毛泽东拍着桌子大骂,我对苏联的任务只有三条,一是吃饭,二是睡觉,三是拉屎,嗯,大实话,这事儿是得天天办。苏方一听,哎呦,赶紧送了中国代表辆小汽车,承认了我国的存在,橘子加大葱,换回小汽车的故事,让中苏的关系是步上了新台阶,也为之后的国际倒爷们那是树立了榜样。

亚历山大二世说过,俄罗斯只有两个盟友,陆军和海军,普京说如果军队没有前途,国家也就没有前途,俄罗斯永远是在准备战斗和正在战斗这两个状态,他们的制胜法宝,除了喀秋莎火箭炮,更重要的是我身后的伏特加。俄国人啊非常喜爱伏特加,他们骨子里一半是血液,一半是伏特加,对着酒精检测仪一吹,各个都是酒驾,你放心吧。

知道俄航的机票为什么特别特别的便宜吗,我有个朋友坐过一次,那飞机飞得就跟飞碟的效果似的,落地之后全机舱的乘客,各位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哪,解开安全带,全部站起来鼓掌,还有叫好的,有吹口哨的,什么都有。原来啊俄航的飞行员,都得是喝着伏特加开飞机,他们的口号是喝着伏特加,送您回老家。甚至俄国一度还有法律规定,被通缉的罪犯在进入酒馆的一刻可能得到豁免,这差役抓他的,只可以在边上等着,必须要等此人跨出店门,才可能抓他。就连卫国战争征兵的时候,每人每天都能获得二两伏特加,不知道是不是俄罗斯的庙里边也供着伏特加呢。

可是喝酒误事儿啊,戈尔巴乔夫便冒天下之大不违,成为了伏特加史上惟一一个下了禁酒令的领导人,人送外号叫做“矿泉水总书记”,人不醉了国家晕乎了,因为苏联的财政很大比重来自于酒税的收入。其实早在15世纪,沙皇缺钱,于是伊凡四世就下令征收酒税,俄国人喝伏特加甭说交税,就算是陪睡他也得喝,果然国家收入“蹭”就上去了。

以后咱们中国要提高gdp,就收这个吹牛税,你吹我吹大家吹,吹完了再交税,还有面子税,你要我要大家要,一要面子就上税,保证收入好啊。苏联有不靠谱的领导,也有很靠谱的专家,在上世纪40年代末,苏联专家们来到了中国,帮咱们研发核能,修工厂建医院,为新中国的建设的确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毛主席曾经在诗词里写过,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说的啊武汉长江大桥,我身后的,这是长江上第一座大桥,也是由苏联专家帮助咱们修建完成的。1957年大桥建成,上面通汽车,下面跑火车,连接龟蛇二山,雄伟壮观,当年课文都介绍过,那时出生的很多武汉人,起名都叫什么“大桥”啊、“汉桥”什么的。如今武汉的桥特别多了,长江二桥、三桥、江汉一桥、二桥,但这些桥年年都在修,特别是白沙洲大桥,10年修了24次,一年修两次,一次修半年啊,唯有苏联专家修建的长江大桥极少翻修,还不收费,专家们替武汉人民谢谢您。

而后啊大家都知道,1959年赫鲁晓夫单方面撕毁协议,专家们撤走了,对这件事大家多少是有点想法的,各方说话很多,有说中国威胁论的,有说美国控制论的,有说苏联小心眼的,有说专家被得罪的。总之俄美吵或者不吵,俄美关系都在那里不冷不热,中俄亲或者不亲,距离都在那里不远不近,你们等或是不等,广告就在那里,不长不短,待会见。篇四: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恩恩怨怨

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恩恩怨怨

解放战争后期,中国革命的政治、军事形势大好,正准备南下渡江,解放全中国。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前夕,毛泽东准备亲自出访苏联,将渡江战役的准备工作和建立新中国的具体事宜向斯大林汇报。但电询斯大林的意见时,斯大林复电称:中国革命战争正处于决定性关头,毛泽东作为最高统帅,不宜离开战斗岗位。如有重大问题急需研究,他将委派一位政治局委员作为全权代表前来中国听取毛泽东的意见。

毛泽东采纳了斯大林的建议,没有来苏。

不久,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来到西柏坡,与中共进行了三天的会谈。米高扬指出,鉴于中国目前之形势,斯大林的意见是中共应该“立即停止内战,实行南北分治”。毛泽东气得火冒三丈,当即与米高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老米沮伤地离开中国后,毛泽东一连多日心情压抑,吃不香、睡不好。

大军横渡长江后,毛泽东又收到一份斯大林的电报,电报对中共南下江南进行了严厉批评。当晚,毛泽东气得浑身发抖,不吃不喝睡在床上,江青怎么劝说也不听,无奈之下只有报告周恩来。周恩来来到毛的住处,看到毛泽东和衣躺在床上,脸色铁青。周上前苦劝几句,毛愤愤地对周说:“过去,他(指斯大林)明里支持我们,其实暗地里并没少帮他们(指国民党)。现在,我们共产党革命事业就要成功了,他还在帮他们??”毛泽东话犹未毕,已经泪水涟涟,一付哭得很伤心的样子。1945年5月,新中国即将成立之前,党中央决定派刘少奇率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前去与斯大林再次会谈,并为毛泽东访苏做准备。这一次,斯大林面对现实,对中国革命的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为避免“强加于人”之嫌,方方面面表现很特别谨慎。当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之后,仅两小时,苏联就来电承认并致祝贺。望着斯大林及时而友好的电文,毛泽东掀慰地哈哈大笑了。

不难看出,毛泽东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从不掩饰自己心绪的人。在他为理想而奋斗时,即有笑声,也有眼泪。1949年12月21日是斯大林70寿辰,毛泽东亲率代表团前往莫斯科祝寿,并就两党之间相互关心的普遍问题交换了意见,商讨和签订相关条约。在毛泽东抵达莫斯科的当日下午,斯大林就率领苏共全体政治局委员会见他。一见面,斯大林不等工作人员介绍,就走上前亲切地握住毛泽东的手,注目端详了好一阵子,激动地说:“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年轻和健壮,”斯大林非常激动,对毛泽东赞不绝口:“伟大,真是伟大!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不愧为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儿子。我代表全体苏联人民祝愿你健康!”毛泽东激动的眼泪蓦然滚落,但他还是委屈地对斯大林说:“我是长期受打击和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说到这里,毛泽东蓦然哽咽起来。为了打破僵局,斯大林亲切地在毛泽东的肩膀上轻轻拍了拍,一脸肃穆地说:“毛泽东就是毛东,胜利者就是胜利者。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全世界的真理!”一席话说得众人哈哈大笑,毛泽东也破涕为笑了。这次访问,毛泽东和代表团在苏联逗留了两个月时间,并与斯大林个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离开莫斯科回国前,斯大林特别向毛泽东提出,为了总结中国革命胜利的经验,他建议毛泽东把自己写的文章、文件编辑出版。毛泽东说他也有

此意,并希望苏联派一位理论经验丰富的同志来华协助完成这项工作。斯大林当即同意尤金来华。后来尤金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二卷的编辑工作。看到毛泽东的译文文本后,斯大林大加赞赏,又指示苏联《布乐什维克》杂志全文发表毛泽东《矛盾论》、《实践论》。当毛泽东拿到《布乐什维克》的发表样本时,激动得哈哈大笑,高兴地对尤金说:“这才是苏联老大哥嘛,这才是世界人民的领袖嘛”。

当时,苏联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被西文称之不“蜜月”时期。在斯大林的重视下,苏联援助中国143个工业项目,并派了大批顾问和专家帮助中国经济建设,培训我国技术干部和接受我国留学生。在毛泽东的坚持下,斯大林甚至同意与中国开展核武器技术合作,并在西北荒漠帮助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核技术试验项目基地。1953年3月5日,斯大林不幸逝世的消息传来,毛泽东在中南海呜呜大哭。他哭得那么伤心,连在身边多年的工作人员都说,他们从来没有看到主席为一个人去世哭得如此悲伤过。篇五:毛泽东访苏与斯大林互送“帝王级”见面礼

毛泽东访苏与斯大林互送什么“帝王级”见面礼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结束后已是傍晚,毛泽东从天安门城楼下来,返回中南海。刚下车,机要室转来一份斯大林发给毛泽东的电报,主要内容是向中国共产党表示祝贺,并宣布苏联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愿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毛泽东看了电报,非常兴奋,拉起机要秘书叶子龙的手使劲摇着说:“好嘛!谢谢你!我们拉拉手!”这一份电报对新生的共和国意义非比寻常。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新中国跨出了对外交往第一步。

“山东大葱五千斤,江西金橘一千斤,白菜五千斤,萝卜五千斤,冬笋五百斤,西湖龙井一吨,湘绣被面三十条,枕套六十个??”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对苏联进行了漫长的访问,一个新生的农业大国,给一个天寒地冻的工业大国,送了一份非常特别的见面礼。从此,社会主义阵营中这一对大国,开启了四十年的恩恩怨怨。两国互赠的形形色色的礼品,也是中苏关系起伏演变的写照。

互送“帝王级”的见面礼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斯大林并没有到车站迎接。当天下午6点,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小会客厅和毛泽东进行第一次会谈,之后没有约定第二次会谈时间,毛泽东被“晾”在豪华的斯大林别墅中好几天。12月18日,米高扬、维辛斯基来拜访,并陪毛泽东吃晚饭。随米高扬而来的福特林说:“毛泽东同志送给斯大林同志七十寿辰的礼单,已呈斯大林同志看过了。斯大林同志非常感谢。” 这次访苏,是毛泽东生平第一次走出国门,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重大外事活动,实际目的为与苏联谈判,签订友好互助同盟条约,公开的名义却是给斯大林祝寿。尽管从个人感情上,毛对斯大林“并不怎么样”,但正如他1956年说的那样:“我向来不愿祝贺人家,也不愿人家祝贺我。但是,到莫斯科去祝寿,不歌颂斯大林,还能骂他不成?” 除送给苏联的农产品外,毛泽东还为斯大林精心准备了一系列生日礼物。包括湘绣斯大林大元帅全身像一幅;杭州丝织斯大林像两幅;江西瓷烧斯大林相片两块;江西瓷烧带斯大林像的盘子十个;二十四人用的江西西餐用具全套(共一百余件);铜底烧瓷寿盘一对;景泰蓝茶具(大小共五件)两套;康熙青花大瓷花瓶一对;象牙雕刻的宝塔一尊;象牙雕刻的女英雄像一对;象牙雕刻圆球三个;象牙雕刻八仙一套共八个;象牙雕刻的龙船一具。这些礼品中既有以斯大林个人形象为主题的艺术品,也有帝王享有的奢侈品。苏联方面赠给毛泽东的一件纪念品也颇具个人崇拜色彩:仿牙雕斯大林故居建筑模型。

接连两天冗长的祝寿活动后,斯大林对条约事宜避而不谈,毛泽东很是恼火,1956年之后,他几次回顾那次出访遭遇的坎坷:“我在莫斯科整整待了两个月。这两个月很不好受。我对苏联党的联络员说,我在这里没事??但是我做了很重要的事情,第一吃饭,第二拉屎,第三睡觉。每天做这三件事。他们让我参观,我不去,不答应签订同盟条约我哪里也不去。这样僵持到了1950年元旦那一天,斯大林才同意订同盟条约。”

谈判过程虽然不顺利,但结局还算皆大欢喜。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订,规定了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毛泽东的心情也豁然开朗。在准备回国之前,他对秘书汪东兴说:“我们在莫斯科住了这么久,他们工作周到,服务热情,应该送点有中国特色的纪念品给他们,向他们表示感谢。每个人都送一件,怎么送法,你们与富春同志定。”2月12日上午10点,苏联外交部礼宾司官员给中国代表团送来礼品。送给毛泽东一件大衣料,送给周恩来、陈伯达各一套衣料,师哲、汪东兴各一个烟盒,送其他工作人员手表、衣料等。下午2点,毛泽东秘书汪东兴和叶子龙向苏方工作人员送礼。给苏方上校、中校、少校每人一床绣花被面,他们视如珍宝,说要拿回家挂在客厅让客人欣赏。其他工作人员包括厨师、保洁员、司机在内,也都送了绸缎、刺绣等工艺品。汪东兴和叶子龙向毛泽东汇报苏方工作人员非常喜欢我们送的东西。毛泽东说:“礼品不在多,要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特征,这样的礼品肯定受欢迎。”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启程回国,火车上载着大批苏联回赠的礼物,其中以两辆吉斯小轿车最为贵重,是斯大林送给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当时中国还不能生产汽车,毛、周等领导人乘坐的多是从美军那里缴获的吉普车。吉斯是斯大林汽车厂出产的顶级豪车,安装八缸的6.0升发动机,最高时速140公里,档次相当于德国的迈巴赫和英国的劳斯莱斯,在苏联仅国家高级领导人可以乘坐。送给毛泽东的吉斯115是装甲加强版汽车,能阻挡子弹和步兵地雷,成为毛泽东的终身座驾。1950年2月26日,火车运行到满洲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先换到中国专列上休息,工作人员再把访问中收到的礼品从苏方专列搬过来。二月份的西伯利亚仍然天寒地冻,换车时,发现斯大林送的吉斯115的水箱已经冻裂了。卫星模型昭示国力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在9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9月29日,赫鲁晓夫率苏联政府代表团应邀访华,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周年国庆庆典。他带给毛泽东一件金镶宝石首饰及孔雀石首饰盒。首饰盒长35.2厘米,宽20.5厘米,高17厘米,是用一整块孔雀石雕成的,材质罕见。但价值比不上赫鲁晓夫带的另一份大礼。10月12日,中苏双方发表了联合宣言:苏军从旅顺口海军基地撤退,1955年5月31日之前将该基地交由中国完全支配;将1950年、1951年创办的四个中苏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自1955年1月1日起完全交给中国;签订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苏联为中国提供五亿两千万卢布长期贷款的协定,等等。此外,苏联还赠送中国拖拉机198台,汽车40辆,摩托车24辆,机动犁100辆,播种机120架,耕耘和粗耕机100架,耙1600个,净谷机16架,割草机16架,无线电台16个,拥有100个号码的电话总机1个,各种修理机床14台,电焊设备两套,流动电影放映设备1部,并派若干专家前来协助工作。这份厚重的馈赠标志着中苏蜜月达到高潮。1956年3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反对斯大林的秘密报告,10月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社会主义阵营群龙无首。赫鲁晓夫自然想做龙头,急需中国支持。1957年11月2日,应苏联再三邀请,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到达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

中方提前一年就开始筹备送给苏联的礼物。国礼共十份,有“岱宗旭日,松柏长青”(国画)、“象牙雕刻北海全景”、“清代青花瓷器”等,最具特色的是“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的模型”,共27件,包括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喷气式飞机等,一方面表示了对苏联的感谢,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新中国建设中的成就。给苏联领导人及友人的礼品分为八级,一等礼品大小共21套,包括布料、绸缎、西湖龙井、祁门红茶、齐白石画册等,送给苏共四位领导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苏维埃共和国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和副主席米高扬。四到七等级之间还细分为四等半、五等半、六等半,全面覆盖所有参与接待中国代表团的工作人员,连烧锅炉工人都有份。

上一次中国代表团访苏有点学生拜访老师的意味,这一次则地位大不相同。毛泽东到达莫斯科后,被安排住进克里姆林宫中最豪华的叶卡捷琳娜女皇的寝宫,而其他国家兄弟党的领导人都住在列宁山等处。第一次访苏时,毛泽东因睡不惯弹簧床、用不惯坐式马桶而发牢骚,这一次寝宫中的床垫和厕所都按毛的习惯进行了改装,可见苏联方面颇花了一番心思。

苏方回赠给毛泽东的礼品共十件:地毯,“各族人民大团结”(雕刻),“列宁在装甲车上”,拉链皮包一个,笔记本一套,文艺书一套,莫斯科画册一套,茶杯六个,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纪念章一枚,食品一包。这些官方礼品都比较平常,倒是在莫斯科一次群众集会开

始前,某苏联友人送给毛泽东一件有创意的东西:合金人造地球卫星模型。圆形木底座上隆起一个金属半球,上面刻经纬线代表地球,一侧焊有枝叶形托架,连接人造地球卫星模型。模型长35厘米,宽4.3厘米,是1957年10月4日发射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的仿制品。就在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前夕,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卫星,向这次活动献礼。

这件礼物对毛泽东来说意味深长。连发两颗人造卫星,表明苏联国力已称雄世界。毛对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及赫鲁晓夫“利令智昏”很不满,但访问期间,他还是多次提出“以苏为首”。在1957年11月14日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毛泽东发言说:“我们中国是为不了首的,没有这个资本??我们半个卫星都没有抛上去。这样为首就很困难,召集会议人家不听。”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享受不了社会主义鱼子 1957年11月20日,中国代表团离开莫斯科,再过一个多月就是毛泽东六十四岁生日,临行前苏联人送来一些生日礼物,其中包括大颗粒的鱼子酱,是苏联特产的奢侈食品。回国后的一天,毛泽东请了几位身边工作人员吃饭,他指着桌上一小碟鲜红饱满的鱼子说:“你们都来尝尝,这是社会主义的鱼子呢!”这种鱼子腥味重,中国人一般吃不惯。有人用筷子挑了一点放进嘴里,当即表情纠结,又不好在主席面前吐出来,强忍着咽了下去。毛泽东问:“怎么样,好吃吧?”“好看不好吃,我享受不了,吃不下。”“对着哩,掐(吃)不下就不掐嘛!”毛泽东用湖南乡音逗得在座的人都笑起来。

此时,中苏之间的诸多矛盾也到了无法强咽的临界点。1958年7月和9月,赫鲁晓夫先后两次来华,在核潜艇、台海危机、原子弹、中印边境冲突等重大问题上,中苏双方皆展开激烈争论,甚至互相指着鼻子质问。1960年7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同中国签订的304个合同,撤走全部在华专家1390名,并带走了全部图纸、计划和资料。11月,莫斯科举行八十一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及苏联十月革命四十三周年庆典,中共中央决定,派出以刘少奇为团长、邓小平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刘少奇抵达莫斯科时,没有仪仗队和红地毯,欢迎规格远不如以往。中方带去的礼物也大为缩水。外交部礼宾司本来依照前几次访苏标准制定了礼单,赠送苏联的部分礼品分为五级:最高的甲级有两份送党的第一书记和国家元首,每份价值五千至一万元,如双面绣屏风、红木嵌银丝立灯、景泰蓝鱼缸及名酒、茶叶等;最低的一级共一百份,每份价值五十元左右,送有关司、局长及接待人员,有台布、中国剪纸、暖水瓶等。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在这份报告上批示:“

一、我们多次送给兄弟国家负责人的礼物,都是些不合个人使用的大件艺术品,使受礼人处理起这些东西困难。是否还可以再想想有无其他的东西可送?

二、各级礼品的价值是否偏高?可不可以减少一些,由刘少奇同志访问开始,树立一个亲切、朴素的作风?”

最终,中国代表团送给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礼品是:男大衣料一块、女大衣料一块、西服料两块、绸一匹和茶叶四罐。赫鲁晓夫回赠给刘少奇一台电视、电唱、收音、录音四用组合电器。

“葬礼外交”送花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持续交恶。1982年,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突然逝世,给中苏关系缓和提供了一个契机。邓小平派黄华为特使前往吊唁,苏联方面心领神会。黄华送的花圈是中方精心准备的,用鲜花扎成,体积很大,被安排在较为显著的位置上。1984年,苏联两任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接连去世,中方分别派出万里副总理和李鹏副总理吊唁。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与李鹏举行了正式会见,二十年来,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与苏联最高领导人进行会谈。1984年底,戈尔巴乔夫又主动会见了出访归国途中路过莫斯科的李鹏。经过中方三次著名的“葬礼外交”铺垫,1984年12月,前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阿尔希波夫冲破阻挠率团来华。

上一篇:近期思想工作汇报下一篇:《毛遂自荐》读后感35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