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2022-12-07

由于报告格式复杂,内容要求简要明确,很多人对写作报告,甚是感到苦恼。非常需要一份正确的报告格式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有企业管理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国有企业管理调研报告

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调研报告

加强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探讨

xx市粮食局

国有粮食企业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由国有粮食企业占有、使用,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但由于企业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大部分年代长久,资料保管不完整,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使一些单位的资产状况不清,家底不明。本文对近年国有粮食企业资产清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粮食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名目问题。过去长期使用的账目已经不能完全适合发展了的国有资产科目的需要,应该根据财务制度,及时对资产账目进行变更、补充和扩展,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一是资产的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不记固定资产明细账,有的单位资产保管不善,致使资产流失严重。二是往来款项缺乏有效管理。部分单位暂存暂付业务发生频繁、挂账问题严重,很多专项工作早已结束,但专项经费依然挂账、末予结转。部分单位应收账款账龄三年以上,债权数额较大,形成了名存实亡的空壳资产。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缺乏。一些单位末建立单位负责人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机制和离任责任审计制度 。由于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职责不清、造成资产使用、移交手续不全、固定资产控制不到位。许多单位由于人员少,不明确资产管管理人员,管账与管物同一个人,不利于相互监督。

(四)资产的划转、调动、赠予等手续不全。由于行政干预,企业资产的调动、赠予等情况没有相关的权属证明、没经权威部门评估,甚至有些单位对上述财产没有及时入账,形成账外账。

(五)国有资产管理方式较为落后,资产管理与会计资料信息化管理相脱节。目前,有些地方国有资产的管理还停留在账簿和报表的管理上,不能动态地反映国有资产的变化情况。资产管理还末建立信息化系统,落后的管理方式造成资产管理的漏洞和风险。一些单位擅自处理了资产,主管部门也不能及时发现。

二、加强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为了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作用,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中的问题。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更新管理理念,改变管理方式,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一)完善国有资产监督制度,依法规范管理。各单位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政策,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规范管理。通过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国有资产管理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企业从思想上重视国有资产管理,掌握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政策。

(二)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为防止资产清查的前清后乱,切实提高国有粮食企业资产管理水平,应尽快建立国有资产动态管理系统。使财政部门及主管部门能及时、全面的撑握国有资产的总体情况,以利于资产管理的透明化和资源共享。

(三)加强基础建设,落实责任,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通过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制约机制相结合、资金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使每一个环节都有章可循,发挥制度建设的保障作用。明确法人代表为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并有财务科长、实物保管员等组成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加强国有资产产权占有登记,使企业的产权权属更趋于明晰,明确管理目标。

(四)建立国有资产考核制度,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健全的业绩考核制度是促进企业高效运作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长效措施,其核心是使国有粮食企业可持续发展。考核制度应依照国家法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目的是为了切实履行法人职责,维护所有者权益、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各层次负责人及其他员工的业绩考核制度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篇: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调研报告

对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经历了10年多艰难历程,目前已进入全面扫尾、最后攻坚阶段。但从目前我县粮改的实际情况看,困难和问题不少,特别是当前所面临政策环境压力和资金缺口给人员分流安置带来的压力,已成为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必须要解决的瓶颈障碍,为此,本人会同局人事股的同志,就有关情况对全县22家企业单位的改革人员安置情况进行了为期近一月时间的调研,清理了2000年10月启动改制以来的全部资产及人员置换的资料、与相关企业负责人和未安置职工代表进行了座谈、向社保、财政等部门咨询和了解有关政策,测算了解决全部企业改革遗留问题所需成本、认真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企业现状:

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改革前原有的22家企业,现已破产终结1家(原饲料公司),转让出售8家(原粮贸公司、综合经营公司、粮油开发公司、粮油食品厂、粮运车队、油厂、粮油经营服务公司、粮油批发公司),关停并已处置部分资产的9家(岩泊渡、许家坊、溪口、龙潭河、高峰、通津铺、江垭、零溪、零阳镇等农村粮站),合并和改制基本完成3家(大米厂、燕子洞粮库、兴粮建安公司),暂未启动改制1家(云海宾馆)。目前全系统粮食企业,能正常经营运转的只有已改制的燕子洞粮库、兴粮建安公司、军粮供应站和暂未启动改制的云海宾馆4家企业,其余现改制未完成的11家企业自2003年以来均已关停,

1无任何经营收入来源。

2.人员现状:

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原有职工1226人(其中离退休人员265人),截至目前为止,已一次性补偿安置825人(其中退休人员107人),自然减员40人(死亡和调出),现国有粮食企业尚剩未补偿安置职工401人(其中在职273人、离退休128人)。

3.资产现状:

全县原有资产54处,列入处置的资产46处(其中县城8处,乡镇38处),拟保留资产8处(其中县城5处,武陵源1处,乡镇2处),现已处置资产21处(其中县城8处,乡镇13处),现剩拟处置资产25处,全部处于各乡镇。这25处资产由于大都建于

六、七十年代,地处偏僻、年久失修,其商业价值和使用价值都受到影响,总评估价(土地和房产价值)为1515.3万元,按现行市场价预计可取得转让收入1185万元,除去税费预计可取得净收入620万元左右。

4.粮食企业人员安置的补偿依据:

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人员补偿安置的现行标准是依据2000年10月12日慈政办通〔2000〕43号《慈利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粮食局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县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和慈利县人民政府慈政函〔2005〕8号《慈利县人民政府关于〈慈利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这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出台经历了政府常务会和县长办公会的讨论,它已经决定了粮食系统的改革政策既有别于县委2001年10月8日出台的慈发〔2001〕12号文件规定,也有别于本县其它国有、集体企业的人员安置政策,具有其特殊性。对于粮食系统的改革,保持其

政策的连续性、一贯性是必要的。

5.改革成本测算:

全县粮食企业现未安置补偿的人员所需安置资金(按今年年底全部安置的时间预计)和处理遗留问题共需2665万元,分别是:

〈1〉计发到个人的经济补偿金1131万元,其中在职人员补偿789万元(人平2.89万元),退休人员补偿342万元(人平2.67万元)。

〈2〉补缴历年欠缴的养老保险费385万元(截止今年8月底欠缴330万元,至今年底应缴费预计55万元)

〈3〉预缴84年1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固定工自买断工龄之日起至退休年龄止的养老保险费(最高不超过10年)199万元(共107人、人平

1.86万元)。

〈4〉预留退休、离休人员养老金370万元(按财政、粮食、社保三家协商意见,暂按人平2万元预留,已有50人预留,尚有185人未预留)。

〈5〉预留离休人员医疗费和专项经费22万元(共15个企业离休干部,已向县老干局按人平2万元缴纳了4人)。

〈6〉补偿2004年5月24日以前买断工龄、1984年元月1日后参加工作的合同工差额补偿计124万元(共190人,人平6500元)。

〈7〉补偿下岗职工下岗期间生活费163万元(共455人,人平3600元)。

〈8〉工伤、无劳动能力者等特殊职工额外补偿69万元(共有工残人员18人,无劳动能力者5人)。

〈9〉预留企业改制期间留守人员基本生活费、工作经费共计100万元(其中工作经费50万元)。

〈10〉涉军等特殊群体稳定需预留经费102万元(有军转干部29

人,志愿兵和伤残军人17人,

一、二等战功人员5人)。

以上各项经费计算均只考虑到今年年底,人员补偿安置每推迟一年,企业要额外增加人平补偿经费约3200元以上(其中工龄补偿约1200元,养老保险费缴纳约2000元)。

二、当前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

1.改制资金缺口大。

我县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用于人员补偿安置的资金筹措渠道主要靠变现资产,而本系统现存量资产能够变现的收入仅有约620万元,企业自有资金包括职工个人欠款65万元,离上述测算的改革成本还存在近 2000万元的缺口,而且剩下的这部分资产因地域限制,变现十分困难,即使能变现,除去税费和处理与当地村民普遍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粮食指标差价补偿、劳动用工补偿等)也所剩无几。所以改制资金筹措的问题是阻碍当前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的主要问题。

2.遗留问题多。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现有资产遗留问题,土地都是

六、七十年代建立的国有划拨土地,而且大都与当地村民有粮食供应、用工补偿等方面的协议,因此在资产处置过程中不仅费用和补偿额较高,有的资产甚至转让收入还难以支付其税费和当地村民的补偿;而且处理难度大,特别是对当地村民补偿由于缺乏具体的法规政策规定,协调工作十分困难。

二是企业长期处于关停状态,下岗职工的生活费补偿难以落实。由于当前11家未完成改制的企业自2003年银行相继停止贷款以来,企业已基

本处于关停状态,无经营收入,因此下岗职工,包括看摊守店的人员的基本生活费难以保证。

三是已改制和正改制的关停粮食企业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仍被列为粮食企业自行负担的对象,未纳入政府统一参保的范围;企业离退休人员死亡,其抚恤对象的一次性救济费没有妥善的解决办法。

四是涉军等特殊群体的安置问题成为粮食行业稳定的一大隐患。全系统粮食企业还有51名属军队转业干部、志愿兵、伤残军人、一二等战功的人员和23名工残、无劳动能力的人员,由于企业处于改制特殊时期,已无法正常履行安置义务,因此这部分人已成为本系统稳定工作的主要问题。

五是各项社保资金欠缴额较大,全系统除正常运转的4家企业外,其余都存在社会保险费欠缴的问题,最长的达6年未缴,一般都超过3年,其中养老保险费至今年8月份欠缴达330万元。企业根本无力建立医疗、失业、计划生育、工伤等其它几项应建立的社会保险。

三、对策建议

1.县政府应充分考虑粮食企业改革既定政策的特殊性和现实困难,对国有粮食企业改革继续给予理解和支持,维护粮食企业改革人员安置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贯性:

(1)缓缴失业保险费。为加快粮食企业人员身份置换的进度,尽力减少因改制进度带来的改革成本增加,我们请求对粮食企业处置资产收入优先用于人员身份置换,缓缴失业保险费。

(2)将国有粮食企业退休人员视同2006年12月底已改制的企业,

将退休人员由县政府统一纳入医疗保险,企业处置资产收入不再承担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费一次性缴纳。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国有粮食企业人员身份置换的过程中,要实施更加灵活的欠缴养老保险费补缴和养老金预留的操作办法,支持粮食企业加快人员身份置换进度,尽力降低改革成本。即对在职人员欠缴的养老保险费采取“买断一个、补缴一个”的办法,退休人员预留养老金暂按每人2万元标准,采取“补偿安置一个、预留一个”的办法,同时对企业人员达到退休年龄的职工,正常办理退休手续。

3.最大限度地落实资产处置过程中的税费优惠政策。对国有粮食企业处置资产的收入继续给予税费方面的减免优惠,以缓解资金缺口压力,支持粮食企业加快人员身份置换进度。

4.对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的资金缺口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在国有粮食企业能变现资产处置完毕,税费给予优惠后,人员安置补偿和社会保险费缴纳仍有缺口的情况下,我们请求县政府给予必要的财力支持。

慈利县粮食局齐晓明

二0一一年十二月八日

第三篇:国有企业人事管理现状调研报告

一、当前固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难点

(一)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难点:从劳动人事管理体制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进人中国,并逐步被许多国有企业接受。虽然这些国有企业已将单独的人事部门和劳资部门合并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管理体制还没有彻底转变,实质上仍是行政管理体制,而不是经营体制。

在这种深层次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具体表现在:

1、用人制度僵化、缺乏竞争机制。

现行国有企业用人制度主要是全员劳动合同制和聘任制即以劳动合同形式把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下来,并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行分级聘用。随着市场化的推进,这种制度表现出的缺陷是缺乏竞争性、公开性、公平性。人员的聘用仍是通过主管提名、人事部门考察、组织讨论的方式决定。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方式还没有进一步推行。员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后,只要没有违反厂纪厂规,都会按时享受相应待遇,稳坐“铁交椅”。同时人员配置机制不规范,因人设岗现象严重,因事配人还不能彻底落实,工作职位与个人能力上的能级对应原则没有充分体现。造成人才缺乏与人才浪费并存人才闲置与用人不当并存。

2、分配制度缺乏新的突破,动力机制与约束机制没有完善。

分配制度还没有真正成为经营管理的推动力,生产经营效益与分配水平没有取得良好的相互作用效果,分配制度创新难度大,分配制度改革滞后于经营内外环境变化。

经营者职位消费缺乏定量控制,存在灰色收入、隐性收入问题;采购、销售人员分配行为透明度低,还不能从体制上消除吃回扣现象。职工工资结构不尽合理,职工收入没有完全货币化,福利性待遇没有全部转成经营性待遇。

(二)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难点:人力资源部如何成为经营战略上的合作伙伴。

1、人力资源管理部在经营战略实施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应纳入经营决策层,但现实中却普遍充当执行、参谋的角色。只是着眼于当前的业务管理,仅是在企业“需要”时发挥作用,如补充人员、平时发放工资、培训职工、解决劳资纠纷等,没有上升到企业经营战略上的全局

考虑。

2、缺乏可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战略。

经营战略中比较重视产品开发、质量保证、成本降低、市场占有等方面,但忽视人力资源方面的内容,如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培训、员工发展等。

3、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的合力没有自发形成。

员工的个人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中,而企业价值、经营理念则体现在企业文化,这两者如何相融合,共同形成企业发展的合力、推动力,当前是一个薄弱环节。因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的各部分(如绩效评估、人员提拔、薪酬等)与个人价值更相关,只有当个人价值转化为企业价值,人力资源管理才能与企业文化形成合力发挥更明显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共同实现经营战略目标。

(三)人力资源管理策略上的难点:缺乏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员工绩效评估体系。

习惯沿用传统的、经验判断为主体的绩效评估手段,评估因素单一,理论上成熟的评估体系在国有企业的实施时间不长,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在挖掘员工潜能、帮助员工发展方面体现不足,员工大多是被动地参与;评估结果与薪酬、晋升的挂勾不直接,还有很多人为因素起作用。

(四)人力资源重新组织与结构调整上的难点:j成员增效与机构人员重组优化。

这两项工作触及利益格局的调整,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其艰巨性、复杂性、敏感性寸分突出。

(五)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手段上的难点:面临网络信息化的挑战与国有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制约。

二、解决以上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实际难题,必须从深层次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部门职能转变、绩效评估体系、人力资源重组优化、人力资源的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寻找相应的对策。

(一)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

制度因素是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和水平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少国有企业已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仍沿用传统的劳动人事模式,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要做大量的实际工作,主要包括用人制度、分配制度两大方面,重点解决“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收入能多能少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

1、彻底废除过去套用国家行政身份的有关制度,建立符合国有企业实际的不带行政身份色彩的招聘、使用、晋升、奖励、培训、分配制度。

2、建立动态的用人制度。

第四篇:基层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调研报告

一、国有粮食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观念问题和认识上的误区

对企业的现状认识不清。在基层企业“三老”问题基本解决后,“企业改革已基本结束”、“不需改”、“不想改”的意识和畏难情绪在一些干部职工中仍较为严重,这给基层粮食企业下一步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其实,对现今的绝大多数国有独资、控股粮食企业而言

,改革并不能说已经结束,许多合并、重组的企业购销体制、财务体制改了,企业经营管理体制还没有改,或没有实质上改,企业新的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改革的目的还没有达到,目标还没有完成。

(二)经营理念差、企业综合经营能力差、管理方法陈旧

1、经营理念差。企业领导人的经营意识还没有市场化、效益化我们的企业领导普遍还习惯于把收购当作任务来完成,重数量轻质量,重数量轻效益;部分企业领导片面认为粮食购销价格紧跟着市场走就是市场化意识,收购时以收得进为订价依据,销售时以销得出为订价依据,而不善于依据市场趋势适时、适价、适量购销。

2、企业综合经营能力差。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不仅改变了粮食市场环境,改变了粮食交易规则,也改变了市场主体间的关系。企业自身的某些先天条件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粮食企业的综合经营能力在八十年代中期较为完备,曾通过附营业务有过一段繁荣,可惜没有保持和发展,近年来经历几次改革之后,粮食企业综合经营能力几乎完全丧失。由于国有粮食加工业全部破产,只有很少一部分企业有粮食加工和食品生产能力,企业在粮食经营上盈利能力低,在一些有民营粮食加工企业的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收购十分困难,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3、管理方法陈旧。一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基层粮食企业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应该享有独立的自主经营权,但政企不分的现象并没有根除;企业的出资人是国家,但在粮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上,常常是企业越位,出资人不到位;粮食国有资产管理的主体模糊,管理措施和力度不够,不善于资本运作。二是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上,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激励不到位,约束也不到位。对基层职工的全量化考核,造成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全量化关系,而非利益共同体的关系,加上粮食经营有量大收购时间集中、散装不易盘存的特点,管理又不到位,极易出现问题。三是国有粮食企业的核算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导致经营成本、管理成本较高,既不能与成熟的现代大型企业竞争,也不能适应与简单、低成本、短平快、少层次的民营、个体经营模式的竞争。

(三)市场空间缩小

粮食流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受宏观因素影响外,微观层面上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口向更具体、更直接。农村粮食消耗增加,商品粮的比例日益减少,粮食企业获得粮食资源相应减少,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更不用说还有许多不同经济成分的经营主体不断进入粮食流通领域。政策性业务随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越来越少,已不足以维持一个企业的正常生存。由此看出,单就粮食购销业务而言,市场空间在缩小。

(四)人才流失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目前的国有粮食流通企业吸引人才的亮点很少,外面的高素质人才很难青睐这个行业,而许多原企业培养的,正当而立之年,又与企业有一定感情的人才却大量流失,一方面是企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职工下岗失业。因此,留住现有人才,使人才有充分发挥的机会,并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便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一环。

(五)企业文化缺失

一是企业外部形象受损,“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垮了”的传言快要变为公众的普遍认知。二是企业现有人员(包括管理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普遍缺乏信心。三是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无序,且缺乏活力,导致企业工作效率低下。

二、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许多国有粮食企业经历了多次改革,但始终没有触动企业的产权问题,效果并不理想,吃“两个大锅饭”的现象依然没有根除。这些只能说明,思想解放程度不够,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仍然有市场,必然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市场观念、企业运作机制等方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又永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不能一劳永逸。要在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保持思想的不断进步,改革才能向深层次推进。

(二)因地制宜、因企施策

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不能以减代改、以卖代改,而是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优势企业,应当在卸下包袱的同时,优先进行资金注入、优化和延长产业链,支持企业持续发展,做大做强;对资质比较好,但经营规模比较小,业务单一的企业,可以采取企业职工内部竞买,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联营参股、管理层收购等途径,实现产权分散或

转让,降低国有产权比重,改变企业产权性质和结构,引进和激活企业机制;对资质较差、资产不良、不具备竞争能力的企业,应当全部退出国有资产,实行民营化改造。

(三)体制转变与转换经营机制有机结合

体制与机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企业体制改革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企业实施深层次改革的同时,积极把工作重点放在

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上,达到标本兼治,既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又有灵活的内部工作系统的运行机制,紧密地把职工与企业利益捆在一起。通过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加强企业管理,调动职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充分挖掘企业.内在的发展潜力。在体制转变的同时,要积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起新的经营管理机制,并加以不断完善,逐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适应企业自身发展的经营管理的新机制。

(四)资产管理与资本运作有机结合

(1)在县级粮食局下组建一个带有资产管理性质的国有独资公司,负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政策性粮食经营,接受政府委托负责国有资产的运营与管理,对独资、控股、参股企业行使国有出资人职能,确保债务不悬空,国有资产不流失。(2)对原有国有粮食企业进行涉及产权制度的撤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新组建公司制企业,建立比较到位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3)明确产权性质,采取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措施,实行风险抵押、租赁经营或净资产租赁经营。(4)对非产业用途的资产、闲置和对外租赁的资产、残破资产、产权手续不完善的资产实行集中管理,通过出售、转让、拍卖、变更合同主体等方式理顺产权关系,加强资产管理。

(五)构建企业文化,打牢发展后劲

基层粮食企业构建企业文化的重点,一是重建企业精神,包含两个层面,内核是企业团队精神,外壳是企业社会形象;二是修复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员工应该结为利益共同体,企业的整体素质与利益共同体的是否建立有很密切的关联,它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三是构建有特色、有效率的企业管理模式,它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全方位的协调、规范作用,是提高企业内在素质的关键。

第五篇:国有企业党建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下发的关于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进行调研检查的通知,×××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调研自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党建工作基本情况。

公司共有员工×××人,其中在职员工×××人,退休及离岗休养×××人。党委下设×××个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人,党员×××人,其中在职党员×××人,女性党员×××名。在文化程度方面,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名;在年龄结构方面,35周岁以下党员×××名,35-45周岁党员×××名。另外,能正常参加组织活动的党员×××名,所有党员均能按时缴纳党费。

二、党建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党委始终将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臵,积极地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党组织服务经济的职能得到了一定的增强。党组织能够坚持与时俱进,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工作,“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党组织服务经济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完善的制度建设,发挥服务生产、监督决策的职能。通过健全并实施《党委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制》、《党员领导干部监督检查制度》、《党务政务公开制度》、

1 《领导班子议事规则》等,从制度上保证了党委监督职能得以有效发挥,将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到经济决策之中,实现了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规范化。二是实现了“四同”。即坚持党建工作任务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任务同布臵;党建目标与企业目标同向;党建工作成效与部门效益同考核;党务政工人员与经营人员同奖罚。三是坚持“服务经济”的职能定位。党组织始终坚持把服务于生产经营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和解决员工思想矛盾。如2013年,公司党委申请为职工调整档案工资,但部分职工对只涨档案工资而不涨现行工资很不理解,不满情绪影响了企业生产运行。针对这一情况,党委班子带领党员耐心细致地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在后来召开的职代会上,各部门职工对此都表示了认可与支持,生产服务得以顺利开展。四是坚持“生产经营第一”的原则。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尽量以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为前提,普遍采用“分散、小型、业余”的原则,保证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党组织机构设臵得到了一定的调整。一是党务人员得到了强化。从企业负责人到各部门负责人,除未设党支部的基层单位之外,基本实现了党政一肩挑的人员配臵,将党建工作与生产服务相融合,同时在人数较多的机关联合支部设立了支委会,摆正了党建工作的重要位臵。同时,党委负责人和党支部负责人实现“一岗双责”制,使党组织和各

2 项活动及经费开支得到支持,从而形成了企业经济工作与企业党建工作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较好地协调了党政关系,党务人员设臵得到了强化。二是企业党支部的设臵更趋合理。党委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党员结构变化和党员分布状况的异动,适时调整支部设臵,使党员管理更加便利。如各职能部门党员数量虽以达22人,有的部门党员人数已达7人,但并未单独设立支部,而统一下辖于机关联合支部。再如×××党支部党员仅3人,但由于其生产性质特殊,党员工作区域分散,便单独设立支部,配齐配强了支部书记,增强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三)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尽管党员所在岗位不同,但不少党员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义务,在不同的岗位和领域发挥着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如×××的×××,他在×××从综合维修工干起,因业务过硬聘任为技术员,一干就是十几年。2014年×××接管了×××,由于工程技术人员短缺,他被派往前去支援,工资没涨,工作还较以前繁忙许多,但他仍毫无怨言,把工程技术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带出的队伍也健康积极,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再比如×××党支部书记×××,面对×××和×××两个新接项目,没有成形的管理经验可供借鉴,她从稳定人心入手,解决了人员思想浮动问题,使两个项目平稳过渡,运行良好,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四)党内各项活动得到了一定的创新。

一是创新了党组织教育管理的内容和方式。在教育管理内容上,主要是狠抓了思想政治工作。公司党委紧跟党中央精神指引,近年来积极开展了“解放思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等教育活动,以活动为契机,将党的理论与生产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了公司发展理念与当前经济形势同步、生产服务方向与实践活动要求同步、党员价值观与党纪党规同步。同时,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延伸,党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公司党委组织开展各类员工技能培训、道德大讲堂、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困难职工和学子救助帮扶、企业文化进社区等体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以企业文化建设成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是创新了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各企业党组织在发展党员上,认真推行公示制、审查制和责任追究制,牢把入口关,新发展党员中,一线党员占40%以上。

三是创新了党管干部的形式。一是干部考察任命方面,采取“自评、互评、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四位一体方法,选拔干部以公开招聘、民主推荐、民主测评等多种形式,将党管干部的意图贯彻到其中。自十八大以来,通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的中层干部共12名,基层管理人员共30余名。二

4 是干部日常管理方面,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出台了“管理人员行政问责制度”、“经理接待日制度”,开通了“总经理投诉热线”和企业微信平台,使管理人员日常工作晒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下,既规范管理行为,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又拉近了企业与群众的距离,让群众参与企业生产决策,使得一些关系到业主生活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创新了廉政建设制度。为了科学地预防廉政风险,党委组织各支部、各部门认真查找风险点,结合物业服务职能进行清权确权、绘制流程图,并坚持内部制衡、科学决策的原则修订制度11项,为预防廉政风险提供科学和制度保证。同时,为强化对企业重大问题特别是资金运作、用人决策上的监督,公司党委着力推行“三重一大”事项廉政风险防控措施,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严格防控,有效防范廉政风险,防止干部在工作发生失职、渎职,最大限度地保护干部,有效地防止不廉洁行为发生。

三、当前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调查表明,虽然企业在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当前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部分党员关系与党员本人脱离。×××虽属国有企业,但大部分员工为市场化聘用,不少党员在入职之初便将

5 党组织关系转入,但离职时党关系转出不及时,甚至有的党员离职多年联系不上,但党关系却挂在企业代管,组织生活和收缴党费无处着手;有的党员离职后虽保持联系,也按时缴纳党费,但党关系却无法转出,组织生活也不能参加。分析原因,一是党员自身对党员身份不够重视,对党组织关系处理不当;二是有些党员工作灵活,不能在户口所在地长期居住,居住地社区党组织不愿意接收,而长期居住地或就业单位党组织也不愿意代管流动党员,致使其党组织关系无处落脚。

二是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重数量轻质量。在吸收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方面,党支部普遍存在压低门槛现象,对有入党意愿的人员考察时间不够长,考察面也不够宽,存在只要个人有意愿、或个人意愿不强烈但组织看好便列为积极分子进行培养,使得入党积极分子虽然数量增加,但质量未得到明显提升。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党支部书记对培养积极分子工作把关不严,存在“积极分子多便是党建工作开展得好”的错误认知。

四、党建工作改进建议。

(一)要及时妥善地做好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工作。党员劳动关系结束后,如重新就业且新单位有党组织的,应将组织关系迁至新就业单位党组织;如未就业或就业单位没有党组织的,要将组织关系转到本人居住地或户籍所在地的党

6 组织,实行属地管理。企业党务人员要加强沟通协调,力争党员关系随党员转移,便于开展组织生活。

(二)基层党组织要严格履行工作程序和纪律,提高入党积极分子质量。习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严格坚持标准,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扩大发展党员工作中的民主,严格工作程序和纪律,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作为基层党组织,一要坚持个人自愿原则,确定发展重点,即个人入党意愿强烈、动机单纯的才能被确定为积极分子进行培养;二要坚持严格审核原则,以党员标准严格审核积极分子,对不符合党员标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的不予吸收培养;三要坚持集体讨论原则,确定积极分子应经过支部集体讨论决定,不能搞支部书记一言堂;四要坚持严格履行程序原则,对已确定的积极分子严格履行政治审查、思想汇报、组织考察等程序。把好积极分子入口关是确保发展党员质量的基础,更是衡量基层党建工作优劣的标准之一,只有踏实地做好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才能确保每一名新发展的党员都能经得起组织考察、社会考验、时间考证,为党组织输入合格党员。

上一篇:高一美术特长培训计划下一篇:供应链管理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