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

2022-08-30

第一篇: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解决“灯下黑”问题

2008年,示范区开展了“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在讨论中,示范区人普遍认为,杨凌现有的示范点规模小、零星分散、尚未形成集中连片、大规模的高科技、高效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示范区要实现“二次创业”,就必须解决眼前“灯下黑”的问题,“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迅速成为举区一致的共识。去年年底,杨凌示范区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定位和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利用杨凌新发展规划中提出的

8.3万亩农用地,开始启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这一规划被上报省发改委后,很快得到了立项批复。

将要建成的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由“一轴、一心、八园”组成,“一轴”是指建设一个景观轴,“一心”是指建设一个服务中心,“八园”是指园区由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共八个园,规划用5年时间建成。建成后将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八大产业。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高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经过示范区人几个月的共同努力,目前八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等工作都在有序、快速推进当中,核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举区一致

园区建设如火如荼

今年年初,示范区及杨陵区政府各级领导多次来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调研,在两级领导的敦促下,先期建设的万亩粮食良种基地、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万亩林果花卉苗木繁育基地、万亩奶(肉)良种繁育基地、20万头良种猪繁育基地等“五个万”工程由杨陵区各乡镇及单位抽调专人分片包干,他们吃住在园区,抓紧时间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园区已经成立了36个果蔬专业合作社,“五个万”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特别是标准化设施示范园中官村西甜瓜基地生产的“一品官村”西瓜,绿色无公害、汁甜爽口,张贴的二维码标志,让西瓜有了身份证明,受到了中央电视台、凤凰网等知名媒体争相报道。记者日前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了解到,截至7月27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建成大棚墙体2285座,安装骨架2238座。同时,建成中棚240多亩、168座。在园区建设中,示范区人还积极探索推行合并调整、反租倒包、企业租赁、自愿互换、入股合作等五种土地流转模式,流转土地1万余亩,确保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用地需要。现代农业创新园六个连栋温室大棚钢架结构正在紧张安装中,企业孵化园已吸引了10多家科技含量高、示范推广大的企业入园,国际合作园等园区的修建性规划已经全面完成。

记者在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看到,示范区人个个干劲十足,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八个园区的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记者了解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成,将会吸引更多来参加农高会的群众和企业驻足参观,让来杨凌的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带得回”。

第二篇: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实现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市科技局 单宏业

2008年以来,市科技局启动了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的申报认定工作。经过县(区)推荐,择优认定了淮安优质稻米生产科技园、淮安设施蔬菜科技园等20家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

经过两年的建设,各个园区都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些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做法。如洪泽现代渔业科技园围绕异育银鲫“中科3号”产业链,从品种、高效养殖、疾病防控、示范推广、产品加工等方面加强产学研合作,做大做强水产产业;淮阴日光温室蔬菜科技园采用“合作社+公司+农户”运作模式,设施档次高,经济效益好,农民收益多;盱眙满江红龙虾科技园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式结构,注重拓展园区功能,正在成为展示龙虾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淮安优质稻米科技园注重加强产学研合作;管镇三森肉鸡高效养殖科技园大力带动农民致富;盱眙玉皇山高效农业科技园区在综合性园区建设方面颇具特色。

主要做法和经验

结合农业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方向,明确园区规划。2008年,市科技局通过整合现有的各级各类农业园区、农产品基地,重点建设了淮安优质稻米生产科技园、洪泽现代渔业科技园、淮阴日光温室蔬菜科技园等一批符合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且具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的市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树立了一批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精品农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典型,逐步将科技园区建设成为推动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高新技术转化应用、利用先进技术、推广先进农业装备的示范基地。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培育、扶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如制定小额贷款优惠发放制度,对农产品商标注册实行补贴,鼓励公务员帮助农民担保贷款,对园区产品优先评比市级名牌产品并进行奖励,对园区和入园企业在项目争取上优先扶持等。涟水县委、县政府把园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对建设农业园区过程中涉及的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制订了相关优惠政策。在技术扶持方面,除各园区积极加强与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大农学院、市农科院等科研和教学单位的合作外,市、县农业部门还鼓励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协办园区,积极参与园区建设,既锻炼自己,又服务园区。市农业局明确专人对淮阴区丁集设施蔬菜科技园区、楚州席桥无公害蔬菜科技园区等进行结对帮扶服务,解决园区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协调相关管理和市场开拓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

以组织园区参加省级示范园区认定为契机,鼓励现有园区提升档次。为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我市积极组织有关园区参加省级示范园区认定,并对通过认定的园区给予项目扶持或资金补贴。有关园区也不断加大项目资金的投入,着力改善园区的软、硬件设施,切实提升科技含量和服务水平。目前,我市已有淮阴日光温室蔬菜科技园、洪泽现代渔业科技园等2家园区获得省科技厅认定。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建设,建立多元化园区投入导向。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我市广泛吸引工商、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现代示范园区,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投资格局。如淮阴日光温室蔬菜科技园在建设过程中,区政府每年安排100万元资金,用于园区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丁集镇政府共拿出300万元用于园区路电、沟渠配套投入,出资150万元用于300个日光温室的建设补助;政府相关部门互相协作,共同争取项目资金215万元;争取农行和信用社贷款1000万元,解决了300幢日光温室70%的建设资金。

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园区由于还处于发展阶段,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一是部分地区、部分园区对什么是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定位不准,为什么要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认识不透,如何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不知所措;二是不少园区研发能力不强、投入不足;三是多数园区缺乏规范化企业运行机制;四是不少园区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农产品加工力度不足。

下一步工作计划

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园区发展提供科技支撑。鼓励和支持入园企业或园区管委会与高校、科研单位等建立产学研联盟,集中突破一批产业发展重大技术,推动“技术、人才、企业、园区基地”一体化建设。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技术入股,探索建立新型经营合作模式,建立形成按劳分配和按知分配相结合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科技特派员形式,积极为园区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服务。

用好政策,进一步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力度。鼓励和支持市级各类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申报省级以上园区,积极争取省级以上各类资金支持。积极争取省内高效设施农业各种财政补贴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土地经营承包权流转,推进园区规模经营。

集成各类科技计划,大力支持园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苏北发展计划项目、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科技平台建设等项目资金,同时,集成市级农业科技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引导资金等,对园区建设进行倾斜支持。

继续加强园区的管理考核。市科技局将对园区建设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有进有出。同时,做好园区实施情况统计季报表等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定义[推荐]

什么是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以技术密集为主要特点,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目标。不断拓宽园区建设的范围,打破目前形式上单一的工厂化、大棚栽培模式,把围绕农业科技在不同生产主体间能发挥作用的各种形式,以及围绕主导产业、优势区域促进农民增收的各种类型都纳入园区建设范围。

模式上,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以产品、技术和服务为纽带,利用自身优势、有选择地介入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有效促进农产品增值,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突出体现农业科技的作用,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物流等各种形式的示范园网络。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发挥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典型示范作用,探索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路子,发挥了为农业服务的整体服务功能。

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是生态型安全食品的生产基地;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品种的博览园;是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以环境优美、设施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代表现代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工程。

提高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高科技含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是建设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关键。农业科技示范园自建设以来,无论是从规模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如何实现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可持续发展,是经营管理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篇: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北京市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始建于1998年,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命名为北京昌平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 2010年通过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综合评议验收,是北京市首批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也是北京市第一个农业项目规划与小城镇建设规划相统一,由首都规划委员会批准的农业项目,园区核心区面积2300亩,规划辐射面积111.4平方公里,涉及小汤山、兴寿、崔村、百善4个镇。

2010年8月,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城的协议,确定北京昌平国家农业园区将作为先行试点之一,根据“立足北京、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定位,按照“以现代服务业引领现代农业、以要素集聚武装现代农业、以信息化融合提升现代农业、以产业链创业促进现代农业”的思路开展国家农业科技城建设。

目前,园区现已有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吉三多(北京)油脂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森淼种业有限公司、北京市正兴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2家农业企业入驻园区,形成了国有企业、股份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企业总占地18875亩,其中国有土地 6865亩,联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52.6万平方米,保鲜库、加工车间等7.1万平方米。

园区管委会围绕功能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面对制约园区发展的科技、人才等问题,确定了“科技带园区、园区带企业、企业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科技农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打造商务花园式农业园区”的目标,统筹协调东、西区发展。通过加快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技术,提升科技支撑,快速提高园区承载能力。十年余来,小汤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带动周边农民致富8万余人,安置城镇就业4万余人,组织技术培训9万人次,先后获得了“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推广示范基地”、首批 “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9个国家级称号和 “北京市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省市级称号。

第五篇:现代农业示范桑园建设

云南省现代农业园项目申报书

项 目

名 称: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

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

项目申报单位:双柏县农业局

申 报 日 期:2011年4月11日

一、现代农业示范园基本情况

(一)名称

双柏县2.3万亩标准化高产优质高效现代农业桑园建设

(二)现代农业桑园发展情况

2010年底,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全年桑园投产面积2320亩,占桑园总面积的27.6%。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饲养蚕种1420张,产鲜茧51吨,分别与2009年同期相比,饲养蚕种减130张,减8.4%,产茧量增5.3吨,增11.6%,单张产茧35.9公斤。2007年引进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带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该企业已成为楚雄州农业龙头企业。

(三)现代农业桑园经济发展情况

实施优惠扶持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小蚕共育室建设,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药俱,加大养蚕技术的指导、老桑园的低产改造和蚕桑生产的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桑蚕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蚕桑产值产值148.2万元,比上年增50.7万元,增52%,单张产值1043.62元,综合平均价为29.06元,比全州平均价34.49元/公斤低3.43元,低10.6%,比去年增7.74元,户均收入达4246.26元。小蚕共育率达65.1%。全年蚕农养蚕收入均在1000元以上,1000—3000元

的有76户,3000—5000元的有154户,5000—10000元的有94户,10000元以上的有25户。实现了全年蚕茧增产,均价创历史新高,产业增收。

二、现代农业桑园的优势与特色

(一)区域优势

双柏县地处滇中高原中部,楚雄州南端,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水系与红河水系分水岭之南侧,东经101°03′~ 102°02′;北纬24°15′~24°55′之间,东邻玉溪市的易门、峨山;南与玉溪市的新平县接壤;西与思茅地区的镇沅、景东交界;北与楚雄市相接,东北与禄丰县相连。东西长94.7公里,国土总面积4045平方公里,是一个集山区、民族、贫困为一体的农业县,辖5镇3乡,共84个村(居)委会,1546个村民小组,2010年全县总人口有15.8万人,总户数为4.2万户,其中农业人口14.01万人,农村劳动力人口9.04万个,占农业人口的65﹪,人口自然增长率6.52‰。有彝、汉、白、苗、回等18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7.47万人,占48%。全县有耕地面积182750亩,其中:水田79 688亩,占43﹪,旱地98405亩,占53﹪,人均占有耕地2.31亩。最高海拔2946米,最低海拔556米。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山头上豆类青,河谷地区栽种忙”的立体气候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4﹪,现有林地面积550多万亩,活立木蓄积量1200多万立方米。年均相对湿度

73﹪,无霜期275天。县人民政府驻地妥甸,海拔1964米,距离州府楚雄58公里。双柏县历史悠久,素有“绿海明珠、水能之乡、畜牧王国、虎笙乐园、滇中秘境”、“民族民间艺术之乡”之美誉。

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5713.2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8公斤。全县生产总值达13.4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13366万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1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083元和13732元。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自然条件较适宜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蚕桑产业。发展蚕桑的有利条件:

1、市场前景好。蚕桑是一项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对蚕茧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大;同时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对我们贫困地区来说又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之国家为推进蚕桑产业的持续发展,也在不断加大对蚕桑的扶持力度,这些情况对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机遇。

2、产业优势明显。我县劳动力成本较低,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好。通过几年的发展,蚕桑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蚕桑生产成为部分地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3、扶持政策好。我县的部分乡镇把蚕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特色产业进行扶持,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县委政府把蚕桑产业列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产

业之一来培植,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大了投资力度,因此蚕桑产业在当前和今后,必然是群众增收致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4、宜桑土地资源丰富。我县有大量耕地适宜栽桑,光热资源丰富,土地集中连片,灌溉水源充沛,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条件,为扩大蚕桑生产提供了条件。

5、有龙头企业带动。即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扶持带动产业发展。

6、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经验和良好的群众基础。我县早在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知州彭祖贻就倡导民众种桑养蚕。1982年,我县从浙江引进湖桑品种在双坝茶厂试种成功后,并在全县范围内大面积推广种植,最低海拔1200米(绿汁江边),最高海拔2200米(白竹山双坝茶厂)均有栽桑养蚕的历史。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群众有一定的生产技术经验。

(二)规划情况

全县适宜发展桑园的乡镇有妥甸镇、大庄镇、法裱镇、鄂嘉镇和安龙堡乡等5个乡镇40多个村委会。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一部分蚕桑“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

(三)规模化生产情况

目前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桑园初具规模,每年在于2000—5000亩的发展速度递

增,公司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即“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向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四)农业基础设施状况

目前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有收烘点2个,面积约450平方米,73-1烘茧设备两台,有小蚕共育点10间,400平方米,有大蚕室400间,面积约12000平方米,桑园灌溉率达10%左右,有省力化蚕台800套,纸板方格簇约12万片。

积极抓好全县蚕桑生产的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和小蚕共育室的建设,为我县的蚕桑生产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州列的蚕桑专业村1个(三岔河村民小组)和重点户2户(何正富、李贵春)建设;县级培植的蚕桑专业村6个(波西场、小平掌、石板山、独家村、妈至底、新街村民小组),重点户35户,丰产示范园1个(梅子箐村民小组),小蚕共育室10个。通过抓重点、抓示范、抓样板,进一步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发展。

(五)科技推广情况

县级设有茶桑站,乡镇设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同时各乡镇有1—2技术人员专人负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推广等

工作,科技网络健全,能指导好茶叶生产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推广工作,科技推广率达100%,指导率达100%。

(六)农业机械化情况

部分桑园灌溉基本实现了机械提灌,少量桑园的中耕管理开展农业机械耕作,在桑园病虫害防控和蚕病防控过程部分桑农使用机动喷雾器。

(七)产业发展情况

目前全县实有桑园面积10835.4亩(其中含去冬今春新栽桑园2415.4亩),6个乡镇栽桑,5个乡镇养蚕,47个村委会、311个村民小组、2337户栽桑,养蚕户349户。有收烘点2个,面积约450平方米,73-1烘茧设备两台,有小蚕共育点10间,400平方米,有大蚕室400间,面积约12000平方米,桑园灌溉率达10%左右,有省力化蚕台800套,纸板方格簇约12万片。

(八)质量安全情况

蚕桑是一项健康、绿色、环保、无污染的产业,产品质量安全比较高,在生产过程中不能收到任何污染,否则将影响产业发展。

(九)体制机制创新情况

1、有一定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即双柏县良源茧丝绸有限公司。

2、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格局。

3、县人民政府自2008年起出台扶持政策和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全县的蚕桑产业发展;公司层层实行责任制承包到人、任务到点,实行激励机制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十)农民培训教育情况

每年培训茶农达1000—2500人次,培训内容有桑树栽培、管理技术、蚕室蚕具消毒技术、蚕种补催青技术、养蚕技术、上蔟技术、低产桑园改造技术、桑树病虫害防治等。

(十一)生产效益情况

2010年全县蚕桑产值148.2万元,比上年增50.7万元,增52%,单张产值1043.62元,综合平均价为29.06元,比全州平均价34.49元/公斤低3.43元,低10.6%,比去年增7.74元,户均收入达4246.26元。

三、规划情况

(一)总体思路与目标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省委书记白恩培在保山调研蚕桑产业发展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兴桑养蚕为中心,抓龙头建基地、抓重点(专业村、重点户和丰产示范桑园)上规模、抓项目强基础、抓科技创效益,着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建设,培强做大蚕桑产业,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规模化、产业化、

标准化生产水平,努力把我县建成重要的优质蚕桑生产基地。

到“十二五”期末(2015年),使全县桑园面积达2.3万亩,投产面积达2万亩,占总面积的87%,生产鲜茧1400吨(鲜茧70公斤/亩),蚕桑综合产值达4520万元(鲜茧28元/公斤;蚕桑附产物产值300元/亩)。

(二)重点任务

到2015年优良蚕种推广率100%,新桑园良种推广率100%,方格簇推广率80%以上,小蚕共育推广率85%以上,省力化养蚕推广率80%以上。

1、抓发展。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思路,积极抓好新植桑园的宣传、动员、规划、落实、实施等工作。

2、坚持以典型引路、样板示范、效益带动、集中连片、高产优质、群众自愿、逐步发展的思路,突出重点,积极抓好蚕桑“专业村、重点户、丰产示范园和小蚕共育户”的建设,使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每年计划发展蚕桑专业村16个以上(即每个乡镇发展2—3个以上),发展重点户100户以上(即每个乡镇发展20—30户以上),发展丰产示范园1个,新建小蚕共育点16个以上(即每个乡镇发展2—3个以上);新建大蚕室17.4万平方米(12平方米/亩),新 建小蚕共育室280间(48平方米/ 间);推广省力化蚕台1.45万套(1套/亩);推广纸板方格簇261万片(180片/亩)。

3、抓养蚕,促产业效益。一是充分挖掘现有老桑园的潜力,努力转变栽桑不养蚕的现象,解决蚕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减少烟桑矛盾和用地矛盾的发生,加强技术指导,加强桑园管理,积极宣传茧价政策和扶持政策,积极动员广大桑农养蚕,养好蚕,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确保新植桑园的规划、落实和种植规格、质量,努力做到栽植一亩、养蚕一亩、成效一亩。

4、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蚕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全县建设有蚕茧收烘站9个(大庄,法脿,鄂嘉,妥甸各2个;安龙堡各1个),每季处理鲜茧能力350吨;建设缫丝生产线一条,2400绪,年处理干茧400吨。

5、开展蚕桑附产物综合开发利用。利用桑叶、桑枝、蚕沙、蚕蛹、桑葚等开发蚕桑副产物,开展桑园间套种(蔬菜和中草药)、养殖畜禽、桑枝食用菌栽培等,实现综合经营和循环利用,多途径提高桑园的综合产出率,延伸蚕桑产业链条,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

6、抓培训。一是抓好县、乡、村三级辅导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二是抓好各村、组桑农的栽桑、养蚕、嫁接、管理、桑园低产改造技术等现场培训。年内计划培训桑农2500人(次)。

7、抓低产桑园综合技术改造。即老桑园的施肥、嫁接改造、灌水、修剪、伐条、封梢、培土、中耕、除草、病虫

害防治、老树复壮、更新改造、补植补缺等技术指导工作。

8、进一步加大新技术、新药具(省力化蚕台、纸板方格簇)、新桑蚕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

(三)具体目标

到2012年亩桑产茧达60公斤以上,亩桑园副产物产值达200元以上;到2015年全县亩桑产茧达70公斤以上,亩桑园副产物产值达300元以上,其中亩产茧100公斤以上的丰产桑园占30%。张种产茧达35公斤以上,张种产值达980元以上。

项目区户均栽桑2亩以上,养蚕户占栽桑户的95%以上。全县用五年(2011年—2015年)时间在大庄、法裱、妥甸、鄂嘉、安龙堡等5乡镇新建优质高产桑园1.45万亩,改造中低产桑园0.5万亩。

(四)措施与步骤

1、措施

(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有关乡镇党委政府要成立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农技、国土、林业、水利、财政、税务等站、所及相关行政村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产业工作协调小组,指导和协调本乡镇蚕桑产业发展工作。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乡(镇)长具体抓的良好机制。

(2)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有关乡镇要组织人员开展深入调研,根据本乡镇的土地资源条件,本着“宜桑则桑、

群众自愿、适度规模、相对集中”的原则,确定基础好、潜力大、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社,将蚕桑列入发展“一村一品”范畴,及时分解每年发展计划。每个自然村原则上不能少于60亩,每一小片不低于10亩以上,每个新发展户不能少于2亩以上的蚕桑种植面积。每个乡镇每年要建立一个面积不低于100亩的优质高产蚕桑丰产示范园。

(3)整合资金,周密安排。各乡镇要将蚕桑发展与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复垦、退耕还林、整村推进、村容村貌整治、人畜饮水、中低产田改造、交通、水利等项目有机结合,加大新发展桑园的基地设施建设投入,确保早投产,早见效。

(4)加强技术力量。建议每个乡镇成立茶桑站,设编3—5人指导该乡镇蚕桑产业发展。

(5)认真落实,严格验收和奖惩。县政府每年与各乡镇签订蚕桑发展责任书,列入乡镇考核内容,并按中共双柏县委办公室、双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蚕桑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双办字[2008]115号文件精神进行考核奖惩。各有关乡镇每年7月底前务必将计划面积分解到有关村、组,8月底将新发展桑园面积落实到户、地块,11月底完成种植沟开挖、预整地工作,对验收合格的桑沟及时调运优良桑苗栽植。县领导小组将于次年2月至3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兑现奖惩。

(6)加强引导,充分发挥部门作用,走集约化发展道

路。发展蚕桑产业,既能涵养水源,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一村一品”、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也是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关乡镇要大力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农业部门要抓好技术培训,制订栽植标准及桑苗调运工作,水利、交通部门要帮助重点村组、重点示范片解决通路、灌溉等问题,相关单位加强协调,抓好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养蚕大户、技术能手承包闲田闲地进行蚕桑产业发展,促进蚕桑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7)抓养蚕,促产业效益。一是充分挖掘现有老桑园的潜力,努力转变栽桑不养蚕的现象,解决蚕桑生产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减少烟桑矛盾和用地矛盾的发生,加强技术指导,加强桑园管理,积极宣传茧价政策和扶持政策,积极动员广大桑农养蚕,养好蚕,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确保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确保新植桑园的规划、落实和种植规格、质量,努力做到栽植一亩、养蚕一亩、成效一亩。

(8)科学建园、科学管理。

A、行向的选择:南北向、等高栽植或顺水流方向栽植。 B、确定栽植密度、开挖种植沟和施底肥。①、实生苗或杂交桑:一般采用密植速生丰产栽培,亩植桑1800株,种植沟开挖深、宽各0.3米,行距1米,株距0.37米,亩种植沟总长667米,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②、嫁

接桑:一般采用密植速生丰产栽培,亩植桑1500株,种植沟开挖深、宽各0.5米,行距1.33米,株距0.35米,亩种植沟总长525米,亩施有机肥1000—1500公斤。

C、定植前苗木的准备和处理。

苗木的准备:苗木的植物检验。注意品种要纯正。新鲜、粗壮、大小均匀、冬芽饱满、根系完好、无病虫害。

苗木的处理:苗木分级、分类。适当修剪根(20cm以上的根)、干、侧枝;20%的石灰浆浸根或泥浆蘸根。放臵荫凉背风处保存。

栽植深度:适当浅栽。实生苗或杂交桑,根颈(青黄交界处)埋入土中10厘米为宜;嫁接苗,嫁接口埋入土中10厘米为宜。一般粘土宜浅,沙土宜深,洼地宜浅,山地宜深。定植:要做到先施底肥、再覆表土、后覆底土、桑苗深浅一致、苗正根伸、株行整齐、土细踏实。定干(剪干):一般冬栽的春剪(离地面15厘米剪去主干,即顶芽上方0.5厘米45度角斜剪,留2—3个侧芽,剪口要求平滑),春栽随栽随剪,秋栽的不剪,修剪时最好在晴天进行。

定植后的管理:浇透定根水后覆膜,干旱及时浇水,雨季及时排水。做好补植补缺工作。新芽长到15厘米以上时,按照树型养成进行疏芽。做好中耕、培土、施肥(以速效性肥料为主)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到采养结合,每次养蚕采叶留叶6—10片进行光合作用。

2、步骤和方法

(1)材料上报审批阶段:2011年上半年完成项目上报立项、审批,种植区规划,设计。

(2)宣传动员阶段: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强对蚕桑产业的领导,配备相应的技术力量,制定科学可行的五年的发展规划和各的发展计划。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宣传、动员、规划、落实、实施等工作。科学论证、先易后难、先优后差。

(2)土地的开发、整理,科技培训,苗木的准备等阶段。

(3)分实施阶段:2011年冬季发展新植桑园2500亩,2012年发展新植桑园3000亩,2013年发展新植桑园3000亩,2014年发展新植桑园3000亩,2015年发展新植桑园3000亩,五年累计发展新植桑园1.45万亩,期末全县桑园面积达2.3万亩。

(4)检查验收、考核阶段:各乡镇各的蚕茧产量、新植桑园任务完成情况、桑园低产改造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由县委、县人民政府在第二年的2月20日左右组织各有关人员进行考核。考核严格按照双办字[2008]115号文件《中共双柏县委办公室、双柏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蚕桑产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进行,并对完成情况进行兑现奖惩。

(5)完善资料阶段:各实施任务完成后,各乡(镇)要加强对项目的材料、图片的收集、整理、归档等工作。

上一篇:小二班区域活动教案下一篇:消防安全责任书租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