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书评价

2022-06-23

第一篇:百年孤独读书评价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百年孤独》

一年前的某个夜晚行走在街上,看见一家有独特风格的书店,进去本无意,只是那一刻也许需要点书香的气氛而已,在随处翻阅的同时发现了一本仿佛很久无人去翻阅的书——《百年孤独》,看着它那泛黄的封面,心中感慨:也许这本书就像它的名字那样度过它的“百年”孤独,我喜欢孤独这个词,就像自己现在喜欢一个人的感觉一样,就如同陈果老师说的那样,什么是孤独?孤独就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孤独是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做到“如我所是”完全不需要装扮、做作,不需要戴着帽子抽个烟来装深沉。陈老师的话值得思索。只是缺点什么,我思索孤独这个忧伤与快乐共性的词,我想去找我的孤独,找属于我的“百年孤独”,于是我拿起了我眼中独特的它——《百年孤独》。

我感叹霍·阿·布恩蒂亚的梦想,但却是那么无力,梦想总是让我们付出很大的代价,我想起了在无力改变时,其实梦想往往就是孤独的开始。“东西也是有生命,只要唤起它们的灵性”我喜欢这句话,因为它可以让我感受到力量。

“科学缩短了距离”梅尔加德斯说。“在短时期内,人们足不出户,就可看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发生的事儿。”梅尔加德斯又想劝阻他,但他终于同意用两块磁铁和三枚殖民地时期的金币交换放大镜。乌苏娜伤心得流了泪。这些钱是从一盒金鱼卫拿出来的,那盒金币由她父亲一生节衣缩食积攒下来,她一直把它埋藏在自个儿床下,想在适当的时刻使用。霍·阿·布恩蒂亚无心抚慰妻子。其中文字忘记了,只记

得后面这样描述,由于长期熬夜和冥思苦想而变得精疲力竭的父亲,如何洋洋得意地向他们宣布自己的发现:“地球是圆的,象橙子。”乌苏娜的包容展现了爱,同时“科学缩短了距离”这样的语词我也会动心去和霍·阿·布恩蒂亚一样,地球是圆的,象橙子,值得内心微笑的结果,就如寂寞是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法自处,就需要一种力量支持他,一种思绪占有孤独的栖息。

“她用手指尖抚摸着他的脑袋,让他尽情地哭。不需要他表白自己是为爱情而悲恸,她一下子就知道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眼泪;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是无法复原的,那最狂乱而又最坚韧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他隐约知道,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书中的几句话让人感伤,她的爱以及她的苦,不想去描写什么感受,此刻觉得还是陈老师独特的表达不至于内心过于忧伤。陈老师说,没有什么“理所当然”的爱。他对你好,是因为他爱你,落实到行动是对你的理解、包容、奉献。爱,归根到底只是付出、自我牺牲、对他人的关爱,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在距离之外的暖意。这是我感觉对书中这段她的爱最好的诠释,书中提到回忆,回忆只是孤独与梦想的结合而已,虽然它让你感觉很美好,但是那是虚无的,这种虚无还是藏在心里的一个角落,我对作者为何如此写下这段关于回忆不想去思所;“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真的很喜欢这句话虽然我们还年轻,为了以后不孤苦,我愿意去了解孤独,感受孤独、享受孤独;孤独不等于

寂寞,自成世界独处,自成体系的完整的状态,孤独者表现出的事圆融的高贵、羽化、没有缺失的遗憾,孤独是我们的命运,但这绝不是糟糕的事。当我们无法改变时,恭敬的领会它,这是幸运的,思想者在心灵上的孤独,孤独者极其丰富有趣、拥有最诚实可靠的朋友。

“在那个没有尽头的漫漫长夜里,奥雷良诺·布·地亚上校长时间地搔着身上的痒,企图打破他身上孤独的坚硬外壳。命中注定孤独百年的世家,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第二次的机会。”他算不上孤独,可以这样评论,她比烟花更寂寞。烟花绽放于无形,消失于乌有,当中有短暂的释放,伴随而来的却是无边的寂寞。“上校对他爸爸的鬼魂说,人不是该死的时候死的,而是能死的时候死的;一种想立即逃开却又想永远留在那恼人的寂静和可怕的孤独之中”,看了这句话有点心有微喜感,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吧,孤独不求外物,反求诸己。

“孩子看见,一个女人双手合成十字,跪在空地中间,神秘地摆脱了蜂拥的人群。霍·阿卡蒂奥第二也把孩子摔在这儿了,他倒在地上,满脸是血,汹涌的巨大人流扫荡了空地,扫荡了跪着的女人,扫荡了酷热的天穹投下的阳光,扫荡了这个卑鄙龌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乌苏娜曾经卖过那么多的糖动物啊。”“毫不战栗地回忆黄昏时庇埃德洛.格列斯身上发出的薰衣草的香味,把蕾蓓卡从悲惨的境地中搭救出来,——不是出于爱,也不是由于恨,而是深切地理解她的孤独。”理解是世界上最美的词,友情跟爱情一样,如此晶莹剔透、纯洁美丽,交朋友是因为爱他。爱他,就不要给他制造麻烦,就不要让他为自己多操心,就要去理解他。

“一个人是孤独的,因为没有言语。两个人是孤独的,因为通常有了言语而感觉到心的距离。三个人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会被冷落。很多人的时候是孤独的,因为会被遗忘。渐渐地,他变成了情妇的丈夫,妻子的情人。然而这种反复,不是为了摆脱孤独,而是为了保持孤独。”人需要孤独,独处的时候,精神的自由会给你一个正直的自我,你的绝大部分世界是属于你,在孤独中自得其乐,取之不尽的乐趣,不断的给生活提供新鲜的资源,在世间孤独与爱情是值得怜悯的,孤独与爱情区别在于你不能完成走出孤独,爱情却是终究被生活所招抚。

以上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原文和自己的评论,看完这本书对书中这七代人错中复杂的人物中写写我的感受。阿玛兰塔也许她的身上会有我的影子,我比较喜欢她这个独特的角色。

我突然间想起了席慕容的“如何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那么,此时,阿玛兰塔就在她遇见了英俊潇洒的皮埃特罗克雷庇斯。只是,在同样美丽,甚至还要更美丽的雷蓓卡的对比下,阿玛兰塔也只好无奈地被当成孩子而忽略。和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一样带着一股与生俱来的倔强与傲气的她,又怎么会妥协?她阻止婚礼的进行,恶狠狠地对着姐姐说:“要结婚,除非从我的尸体上踏过。”这样的话,以皮埃特罗克雷庇斯的母亲的名义寄出了一封假信„„我常常想象着阿玛兰塔写信给皮埃特罗克雷庇斯的情景:以一种绝望而自卑的心情混合着泪水写下自己的思念。书中也有“阿玛兰塔把自己关在房里,咬住嘴唇不哭出声来。她用手指塞住自己的耳朵,以免听见在与

乌苏拉谈论战争消息的那位追求者的声音。尽管此时她想见他想得要命,但还是硬以毅力克制着自己,不出去同他会面。”只是阿玛兰塔,你的柔情藏得太深,又有谁能看的出来?但正如乌苏拉所感悟到的那样: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你那强烈的爱情与怯弱之间的殊死搏斗,而最后却是那种荒谬的恐惧感占了上风。你的这种感情,始终凌驾于你那颗备受磨难的心。对于孤独爱情中一个女人在用一生的辛勤、最美好的青春,来维护一个承诺;她的虚荣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这本书讲的很多,我也不想去了解,我只想了解孤独,为什么还是百年,孤独是一种心境和心理状态?孤独不是故作姿态,孤独是一种心境。沉默未必是孤独,孤独没有任何形式,那是孤独者精神上的自我流浪。装出来的叫浮躁,那是一种虚荣心,是为了招揽目光。我不曾去刻意理解书,那伟大的哲理,我只想了解自己的孤独,带着欣赏的态度,我们自己所处的分分秒秒,也许就是一种所谓的孤独,只是心是否感受到而已。我们要和自己所谓的孤独交朋友,这种朋友是相伴终生的,别怕它,它给予我们的也许很多很多„„

备注:黑体字为书中原文

第二篇: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简析《百年孤独》

“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1965年马尔克斯开始创作《百年孤独》,1967年6月29日小说发表。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马尔克斯。马尔克斯曾言:“活着为了讲述生活,生活并非一个人的经历,而是他的记忆。”《百年孤独》里描述的那样一个几乎神话般的世界,那里有马尔克斯童年眼中整个拉美国家真实历史的影射,有近代拉美社会百年变迁的缩影和拉美人民的精神意识,同时也融入了人类百年生存的斗争历史和凝聚的经验和精神,同时还提出了对现代人和社会命运发展前途的思索和探讨。所有这一切的内涵意义使《百年孤独》成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小说的情节离奇令人迷惘。在小镇马贡多,布恩地亚家族上演着百年的兴衰史。这个家族由衰转盛,又由盛转衰,一百年的历程,转来转去,又回到原来的样子,一切都逃不出一个诅咒。霍·阿·布恩地亚与表妹乌苏拉近亲结婚,阿苏拉担心会像姨妈和姨父近亲结婚那样生出长猪尾巴的孩子而拒绝与霍·阿·布恩地亚同房。布恩地亚与邻居发生口角的时候,布恩地亚因为邻居嘲笑他被乌苏拉拒绝同房而杀了邻居。结果死者的鬼魂不断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搅得布恩地亚一家日夜不宁,布恩地亚家族被迫迁移到小镇马贡多。起初布恩地亚家族人丁兴旺,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和外敌的入侵,布恩地亚氏的命运急转直下,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领导的32次土著居民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到了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的时候,因为与姑妈乌苏拉通婚,结果生下一个带尾巴的男婴,正好应验了一百年前吉普赛人用梵语在羊皮纸上写下的密码,而这个密码的破译者就是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自己。这个无疑充满了讽刺的意味。而这个带尾的男婴,被蚂蚁咬烂以后拖入了蚁穴。随后,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

小说的架构是一个往复循环的结构,不管是情节或者是时间,甚至是人物的名字。马尔克斯将布恩地亚家族和读者拖入一个循环的时空中,让布恩地亚家族去经历循环的命运,让读者去感受布恩地亚家族的荣辱兴衰。作品自身的奇幻还不足以实现魔幻现实主义这一风格的完整性,同时读者在作品阅读过程中的镶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百年孤独》以复杂的背景和离奇的情节鹤立于拉美文学史之林,作品充满了理想的光辉。遥远的马贡多小镇上发生着离奇的事情:奥雷良诺领导了32次起义结果都失败;第六代奥雷良诺布恩地亚在晚年不断地织裹尸布;奥雷良诺第二则是不断地修理门窗;俏姑娘雷梅苔丝每天要洗好几次澡;小镇马贡多一场骤然而至的雨持续下了四年十一个月又两天,此后十年,马贡多滴雨未下;布恩地亚家族的人对美尔加德斯的磁铁痴迷不已并且反复上当;第七代奥雷良诺是一个出生就有尾巴男婴,却被蚂蚁咬烂后拖进蚁穴;随后一场飓风吹走了马贡多小镇,吹走了一切,比那场持续四年十一个月有两天的暴雨带走的更多„„读起来总是给人很虚幻很缥缈如此不真切的感觉。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布恩地亚家族由于内战和外敌,原本安定的生活转瞬消失,家族命运急转直下。与此相对应,在拉丁美洲,内战连连,又有欧美殖民者的入侵。同时,家族的愚昧也是拉美自身落后的写照:家族成员的乱伦与拉美文明程度的低下是相通的。面对落后和愚昧,布恩地亚家族不是追求变革,而只是面对过去,等待着“猪尾巴”的重现。这样不思进取,最终只能导致马贡多的落后,布恩地亚家族的衰败,最后不可避免的被一阵飓风吹光。同样,似乎也在暗示着拉美人民如果不思变革,最后只能面临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小说的结局布恩地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道:“就在奥雷良诺·布恩地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马贡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对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

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

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读《等待戈多》有感

《等待戈多》„„是„„荒诞感的一种形象的体现,这主要表现在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隔膜及对人、对自身的生活的迷失这三方面,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形式出现。

首先,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人与外部的客观世界是处地一种无法感知的隔绝状态。在第二幕里,那株枯树一夜之间长出了

四、五片绿叶,以至戈戈狄狄无法辨清楚自己是否仍在昨天的地点等待戈多。在作品中,作者多次写到戈戈和狄狄无法辨清楚自己的所处的环境和时间,但这外部的客观环境却又给人以一种压迫感。戈戈和狄狄有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一点,戈戈:“那么,我们主公儿是在什么地方呢?”狄狄:“你以为我们可能在别的什么地方?你难道认不出这地方?”戈戈:“认不出。有什么可认的?我他妈的这一辈子到处在泥地爬!你却跟我谈起景色来了!瞧这个垃圾堆!我这辈子从来没离开过它!”况且,无论是时间的变化,还是空间的变化,都无助于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变,无论生活在哪里,是麦康地区还是凯康地区,是白天还是黑夜,这一切,都与人的生存状态无关,所以,是否能够搞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也就是无关紧要的。在剧中,波卓说:“你干吗老是用你那混帐的时间来折磨我?这是十分卑鄙的。什么时候!什么时候!有一天,难道这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有一天,任何一天。有一天,他成了哑巴,有一天我成了瞎子,有一天,我们会变成成聋子,有一天我们诞生,有一天我们死去。同样的一天,同样的一秒钟,难道还不能满足你的要求?”正因为人对外在客观世界毫无所知,正因为外在世界是荒诞不经的,所以,人常常为荒诞的现实所惊吓。在第二幕里,戈戈和狄狄突然精神迷乱,认为戈多来了,认为自己被包围了,而又毫无可以躲藏之处,那种可怜可笑的处境和模样的说明

了这一点。

其次,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无法分开又相互隔膜的状态。戈戈对狄狄多次说:“咱们要分开手,各干各的,是不是会更好一些”„„但人类群居的本性又使他们注定无法离开。用狄狄对戈戈的话说就是:“我想念你„„可是,(一个人)同时又觉得很快乐,这不是怪事吗?”所以,„„尽管他与戈戈狄狄情感上的丝毫不能沟通,但也“倒是想跟你们在一块儿消磨一些时间,随后再赶我的路”。作者用走路象征着人生的历程,而在人生中,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毫无目的,相互之间也无法理解、沟通地聚居在了一起。波卓在第二幕里,搞不清楚来报信的小孩是昨天来报信的那一个,都是用荒诞的手法来突出了这种不能理解、沟通。而且,这种聚居,以是以别人的痛苦来减轻自己的痛苦的。波卓虐待幸运儿是这样,波卓与戈戈狄狄交谈也是这样:“跟最卑下的人分手后,你就会觉得更聪明,更富足,更意识到自己的幸福”,作者反复宣扬的,是人的痛苦不能告别的拯救、安慰或自身的奋斗而解除,只能靠别人的痛苦来解除,人类的生存历来就是如此。戈戈安慰幸运儿,幸运儿就不再哭泣了。“他不哭了,可以说是你(戈戈)接替了他(幸运儿)。世界上的眼泪有固定的量,有一个人哭,就有一个人不哭。笑也一样。因此,我们不必说我们这一代的坏话,它并不比它的前几代更不快乐”。波卓的话道出作者眼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再次,对人,对人的生活的迷失,构成了《等待戈多》荒诞感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人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戈戈和狄狄搞不清楚自己的过去在麦康地区亦或凯康地区的生活,甚至只经过了一夜的时间,戈戈就失去了对昨天的记忆。波卓和幸运儿呢?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瞎子和哑巴。命运对于人类说来,就是这样的丝毫无法把握无法预测。谁也无法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谁也无法知道将要发生什么。谁也无法知道将要发生什么。人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戈戈说自己当过诗人,那证据就是穿在身上的破烂衣裳。戈戈又说自己名叫卡图勒斯——公元前罗马著名抒情诗人,而戈戈已经穷愁潦倒,那是说,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美德、崇高、追求早已不值一提,早已沦落了。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尽苦难,甚至连笑也不敢笑,但人又不知道自己痛苦的原因是什么。戈戈被靴子挤痛了脚,但当他终于费力脱下靴子来,反复向靴子里窥视之后,却仍然是一无所知。狄狄不断地翻来复去地察看帽子也是如此。人类奋斗过,挣扎过,但这种奋斗、挣扎毫无用处,而且,既然对外界对自身毫无所知,所以,这些挣扎、反搞也就毫无作用毫无目的,而且显得可笑。戈戈和狄狄玩幸运儿的帽子,他们想上吊,相互对骂,就都是如此。而对未来呢?他们“没提出什么要求”,或者说,他们再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要求。正因为人对自身迷失,所以,他们放弃了自己所有的权力,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力量上,而且,在他们眼中,任何处在的力量都是十分强大可怕的。戈戈和狄狄对波卓毕恭毕敬,甚至紧初对幸运儿也唯唯诺诺。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戈多的到来上,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等待,但是,这种等待也依然是一种绝望的等待,戈多一直未能出场“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因之,这等待,变如同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一样,永远推运不到山顶上去的飞石,因此,有人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等待的西西弗斯神话”。无论等待是多么痛苦,多么令人腻烦,多么可怕,但等待的东西却始终不来。其实,即使戈多来了,又能如何?„„所以,美国圣昆延监狱的犯人看过《等待戈多》之后会说:“即使戈多最终来了,他也只会使人失望”。这就是贝克特笔下的人的现实生存状态。

是啊,即使戈多来了又能如何?人们还不是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畏手畏脚。

读《双城记》有感

有人说《双城记》是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着眼点在于卡顿对露西的博大的单恋,为了后者的幸福,前者不惜牺牲自己去搭救后者的丈夫。不过如果纯从感情角度剖析,似乎看不出卡顿为何非得爱上露西不可,从情节和人物关往中,比较难以感受到卡顿怎么就会深深的爱上了露西,在单恋的前提和基础似乎并不牢靠的情况下,来看卡顿的牺牲,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牺牲确实伟大,但总觉得有点没来由。

我想《双城记》并不重在写情,露西与达奈的相爱结婚,卡顿对露西的单恋其实都比较概念化,个人认为《双城记》是狄更斯对革命和人性痛苦深思所交的答卷。

革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当体制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后,下层积累的仇恨最终会大暴发,冲垮旧的体制。由于下层的仇恨缺乏构筑合理的新体制的能力,革命往往会演变成单纯的毁灭性的暴力,而最终建立的体制可能与旧的体制相距并不遥远,但这个宣泄仇恨的过程付出的社会成本是相当惨重的。在这个过程中,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维护人的起码的生命、尊严的道德、法律都被当成旧体制的一部分被否定了,因此种种人间惨剧也就不可避免了。革命政权的官方意识形态倾向于认同为革命的理想可以不择手段,所付的社会成本是必要的代价。而具体到参与革命的人,从现实角度考虑,可能纯粹投身革命理想的也并非全部,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只不过将革命作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机会,也不排除有些人,包括革命领导者在内将革命作为宣泄个人仇恨或者是争权夺利的工具,而革命这种形式制度上的缺陷更是使这部分人大有可为。可以说包括法国大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概莫能外。

所以,人道主义作家对于革命无不抱着矛盾的态度,他们一方面赞同改善民众处境的革命理想,另一方面又痛苦于血腥而非理性的革命现实,如果他们非要坚持个人的观点,那么在不宽容,不允许中间路线的革命时代,他们的个人命运往往是凄惨的。

从人性角度说,当体制不能给相当数量的民众提供生活保障时,革命是不可避免的,是社会正义的呼唤。但由于人性的缺陷,普通民众大多数是盲目,盲动的,而作为精英的革命领导者也不能抵御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和腐蚀,也会大量出现投革命之机,利用革命谋取私利的情况。在常态社会下,人的缺陷往往由于社会伦理和法制而受到压制,在非常态的革命时代,社会伦理和法制的缺失反而会使这种缺陷得到肆无忌惮的释放。而等待极少数的坚持正义、良心的理想主义者的大多数是悲剧性的命运。解决方案只能是科技发达、物质丰富,在满足少数特权人物的贪欲之外还能有足够的社会资源提供保障普通民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福利制度。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少数发达国家能做到这一点。

狄更斯在《双城记》中即从人生角度对以上的部分观点作了生动的阐释。《双城记》的两个主角应该是厄尼斯和卡顿。酒馆老板娘厄尼斯是受压迫受残害的劳苦人民的典型,她的弟弟和妹妹都被贵族艾弗蒙害死,她因此形成的疯狂的仇恨,表现为要利用革命的混乱杀掉每一个跟艾弗蒙家族有关的人,包括其有人道主义思想的管家,其外甥达奈,以及达奈的妻儿。革命就是报仇雪恨,而且是不受限制的滥杀,这是相当一部分受残害的普通民众的态度。甚至有人道思想的知识分子在深受迫害的时候,也会丧失理智,产生这一想法。莫奈特医生被艾弗蒙陷害,在巴士底狱关了18年,在狱中身心俱残,成了精神病人,狱中他即写到要向艾弗蒙讨还血债,直至他这个家族中的最后一人。当然,当他出狱神智清醒时,他的人道思想又占了上风,他能够分清敌我,可以接受敌人之亲戚作自己的女婿。而正是疯狂的仇恨使他自己付出了代价,他在狱中的偏激的言论最终要送他无辜的女婿上断头台,差点断送他女儿的幸福。仇恨使人疯狂,疯狂的仇恨造成疯狂的革命,疯狂的革命

最终伤害了疯狂的革命者,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的命运丰满的阐释了这一观点。

而卡顿则寄托了狄更斯关于人性的理想。书中没有交待卡顿自暴自弃的原因,我想这是人道主义者反观现实人性的种种丑陋人性而造成了理想失落吧,卡顿从事法律工作,他才华横溢,但看到了太多尔虞我诈,民众的堕落,权贵的奸诈时时刺激着他的神经,他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光明,看不到出路,又不想同流合污,争取那些其实易如反掌的利益,于是不如自暴自弃,沉溺于酒精,甘心被庸才利用。本来争取到了露西的爱,也许会刺激他争取一些世俗的成功,来维护个人家族幸福,可他偏偏下手慢了,被达奈占了先,于是只好把爱藏在心底,继续纵酒。没有人关心自己,自己也不关心任何人,这种孤独的心理状态是非常痛苦的,所以当他看到可以通过牺牲自己来维护露西的家庭幸福这样一个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他义无返顾的抓住了这个机会,因为这可以使露西一辈子记住自己,也可以说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典型了。狄更斯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歌颂告诉我们仇恨对抗仇恨只会使人疯狂,而自我牺牲,利它才会带来福音。当然了,这也是理想主义的想法,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达到这种境界。所以这种理想主义,也只能是寒夜中的星光吧。

狄更斯在全书最后又回到了基督教,“主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着;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这句话在托尔斯泰《复活》中也被引用,看来基督教的道德思想一直被这些人道主义作家奉为圭皋。

读《俄狄浦斯王》有感 如果真的注定是悲剧,无论怎样的意志也不会逆转结局,这就是生活。如果允许发挥意志,却注定般地走上了悲剧的结局,这就是宿命。

古希腊悲剧往往被人们称为“命运悲剧”。所谓“命运悲剧”是指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同命运对抗,其结局则是他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自由意志与命运的冲突,向来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主旋律,古希腊三大悲剧家都涉及到了自由意志与命运冲突的主题。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正是体现这种命运造成悲剧的经典作品,剧中俄狄浦斯的悲剧就缘于其无法逃脱的命运罗网。

俄狄浦斯王的神话是人类从杀父娶母引向乱伦禁忌这一文明进程的反映与折射,他为了种族而走向毁灭。刺瞎双眼放逐是他自己的选择,也非他的选择,或者说命运由不得他选择。俄狄浦斯知与不知的悲剧在表现命运不可抗拒性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命运不合理性的谴责。俄狄浦斯聪明、诚实、正直、勇敢,他勇于向不合理的命运挑战,与之抗争。但是,命运却注定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他要承担前人的罪过,受到厄运的惩罚,其实这一切都是命运的捉弄和俄狄浦斯自己的意志所造成的。

我们来看俄狄浦斯的命运:出生后三天,他就被铁丝穿过脚踵然后弃于荒野,只是由于执行命令的牧人起了怜惜之心,把他送给科任托斯的牧人,才大难不死。他日后成为科任托斯国王玻吕玻斯的养子,成人后因从神谕中得知自己必将杀父娶母的命运,于是离开

“父母”所在的科任托斯,向真正的故国忒拜城进发。在三岔路口与一老者发生争执,误将其杀死,这老者实为他的生父拉伊俄斯。随后他来到了忒拜城破解了狮身人面女妖斯芬克斯之谜,铲除了为害忒拜人的妖魔,被拥戴为王,并依例娶了前王遗孀伊俄卡斯武—— 他的亲生母亲。其杀父娶母的厄运全部应验,而他却毫不知晓。在这场悲剧中,俄狄浦斯曾努力试图躲避灾难,却始终逃不出命运的捉弄。

人们都认为俄狄浦斯是无辜的,因为还在他出生之前杀父娶母的悲剧就已经安排好。他的智慧、他的求知求真、他的诚实勇敢、他的责任感,所有的一切,不仅没有使他逃脱命运的魔掌,相反使他陷入到命运的怪圈中。既然俄狄浦斯没有选择的机会,就不应该为罪恶承担责任。所以,严格地说俄狄浦斯不是凶手,而是这场杀父娶母悲剧的受害者。那么,谁该为这出悲剧承担责任呢?命运!到底什么是“命运”呢?所谓“命运”,就是先定的生命过程朝向某一目的的趋近,这种趋近不是人的理性所能改变的。“命运”就是外在于人且支配人的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不管个人怎么抗争都是无法改变这种力量的。 然而,俄狄浦斯的悲剧仅仅是由他的命运造成的么?如果说命中注定他会弑父娶母,这是既成的事实,是无法避免的悲剧,但俄狄浦斯对这一切并不知情。在这一切悲剧被揭示于众前,他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国王,他的王国国泰民安,他的王后美丽动人,他有两儿两女,有着幸福的生活。那么又是谁搅乱了这一切宁静,让俄狄浦斯面对这种生不如死的痛苦的呢?这个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俄狄浦斯的自由意志。

人们总是说难得糊涂,总是说有时无知也是一种幸福。这其实不无道理的。如果俄狄浦斯没有坚持追查真相,那么事情不会发展到无法收拾的地步。他不顾老牧人的劝告,不顾先知的警告,不顾王后的苦苦哀求,他一意孤行,一定要查明真相,却发现自己就是那个杀害先王,给国家带来瘟疫的凶手,更灾难性的打击是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知道自己杀死了亲生父亲,并且自己的王后竟然是自己的亲生母亲!王后羞愤自杀,而俄狄浦斯无法面对自己的孩子,无法面对臣民,他在极度震惊中为洗刷罪恶而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并自行放逐。这场可怕的毁灭其实是在俄狄浦斯自以为理性的举止,一步一步向前推进的。除了俄狄浦斯的顽固和坚持,导致他一意孤行的行为的原因还有他的骄傲。作为一国之王,俄狄浦斯在心理上有一种骄傲和霸气。因此当先知警告他不要再追查凶手的时候,他完全听不进劝告,执意要去做。如果他当时冷静地想一想先知的话,他应该能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或许就会避免这场灾难了。因此,俄狄浦斯的悲剧也是由他自己的意志引发的。现实中我们常常后悔,就是因为我们总是喜欢盲目行动,总是在遇见挫折的时候,惊皇失措,

做出错误的决定。甚至是明明知道是错误的思想,却因为可怜的自尊而不愿意改正,一错再错,直至万劫不复。

这场悲剧以俄狄浦斯的一无所有告终。他失去了父母和子女,失去了王国和臣民,失去了尊严和自信,还失去了双眼。他的余生都将生活在无法面对自己,无法走出阴影的痛苦煎熬中。索福克勒斯将俄狄浦斯的悲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不禁为俄狄浦斯无法逃脱的命运而感到无助,同时也为俄狄浦斯顽固地引发这场悲剧而痛心。俄狄浦斯王的知与不知都是悲剧,人有限的知永远达不到神的先知,这就是命运。

第三篇: 百年孤独读书报告

作者简介:加西亚·马尔克斯,加伦比亚的骄傲。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的一个滨海小镇阿拉卡塔卡。父亲是邮局电报员家境贫困。外祖父曾是上校军官,思想激进,外祖母见多识广,善于讲神话和鬼怪故事。马尔克斯的许多写作灵感来源于此。《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再现拉丁没种族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创作背景: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代,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精神。 主要人物简析: (一)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

布恩迪亚家族第一个被绑在树上的人。带领当地居民翻山越岭建立马孔多,疯狂的迷恋各种实验。最后变成疯子被捆绑在大树上,直到在栗树下静静死亡。

(二)乌尔苏拉·伊瓜兰

家中唯一一个始终与命运做着抗争的人,不畏命运,不惧孤独。乌尔苏拉在整部书中起重要的作用,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看着自己的子子孙孙出现又消失。她是一个顽强的,勇敢的,勤劳的女人。她做一切都为自己的子孙。为了救自己的亲家(也可解释为自己的好朋友)不惜鞭打自己的孙子并成功救下朋友。乌尔苏拉对奥雷里亚诺·何塞肆无忌惮的搜刮民脂民膏,并不分青红皂白便对镇上人下毒手等残暴行为说道:“都一个样,一开始好好的,又听话又体面,连只苍蝇都舍不得打,结果长出胡子来就变坏了。”。在面对自己的儿子进行残暴政治的时候,在面对自己的孙子沿袭自己儿子的残暴时,乌尔苏拉坚决不让他们踏进自己家门一步并及时制止他们的某些过激行为。她当着众人的面对他们说道:“诸位把这场可怕的游戏玩儿得很认真,你们做得不错,因为你们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但是,请别忘了,只要上帝还让我们活着,我们就还是母亲。不管你们有多革命,只要没规矩,我们就有权脱你们的裤子打一顿。”

在得知自己陷入昏庸状态的儿子(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要将他的挚友;战友;随从者枪毙时,她用坚定的口吻说到:“我知道你要枪毙里内勒多,我怎么做也拦不住。但是我告诉你,我以我父亲和目前的骨头发誓,我只要一看就他的尸体,不管你在哪儿,我都会把你揪出来,亲自杀了你,就像当年你出生如果长着猪尾巴一样处理。”乌尔苏拉在自己年迈时失明却依旧在为整个家庭奋斗。乌尔苏拉能预见自己的死亡日子,并等待死亡的来临。她是书中寿命最长的女子,也是唯一一个看着自己的亲人出生;成长,死亡。她目送了五代人的死亡。享年估计115~122岁。

(三)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

他是一位神奇的人物。曾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皆以失败告终。在外面打仗时期与十七个女人有了十七个儿子,不幸的是,十七个儿子几乎在一夜之间被全部枪杀。他的妻子是父亲冤家的小女儿(原文说还在尿床的一个)他爱她,他等待着她长大。待她长大成人,他们结婚。不幸妻子被误毒。当他被押回马孔多将要执行枪决时,乌尔苏拉以母爱出发帮助何塞·阿尔卡迪奥(他的哥哥)救下。他对母亲说到:“现在不要告别,不要祈求任何人,,也不要向任何人低头,您就当我早已被枪毙。”被救出后的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依旧奋斗,并带着儿子(奥雷利亚诺·何塞)上战场。此后,他陷入昏庸状态,何塞·拉克尔·蒙卡将军这样评价到:“你那么憎恨军人,跟他们奋斗了那么久,琢磨了那么久,最终却变得和他们一样。人世间没有任何理想值得以这样的沉沦作为代价。”昏庸时期的他变得六亲不认,一人好则万人好,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国商朝最后的君主—商纣王,他沉溺酒色,奢靡腐化,残忍暴虐,荼毒四海。好在后期的上校悬崖勒马,烧毁了一切属于自己的东西,自杀未遂使他恢复死亡的荣誉并从此反反复复的做小金鱼,直至死亡。奥利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是本书中个人最喜欢的人物。他的聪慧,他的果敢,他的悔改,他的一切都那么的传奇。他的一生经历过太多的生生死死,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本书中最喜欢他的一句话;一个人不是在该死的时候死,而是在能死的时候死。可想而知年老的他对生命的透彻,对人生的感悟。 内容梗概:

马孔多的确是一处乐土,没人超过三十岁,也没有人死去。 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因杀人受良心的谴责,带着家人翻山越岭来到马孔多,并且治理当地的一起杂碎事务。他的妻子乌尔苏拉在他疯狂于各种实验(磁铁迷狂,天文演算,炼金幻梦)将家庭职责完全抛在脑后。有一天,马孔多的人都患上了失眠症,最后梅尔基亚德斯救治。奥雷里亚诺预言有人将要到来,随即,丽贝卡来到,丽贝卡有吃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的毛病,为了治她这个毛病,乌尔苏拉下了苦功夫,治愈一段时间后又再度复发。她与阿玛兰妲同时爱上皮埃特罗·克雷斯皮,但因阿玛兰妲嫉妒她,将她的嫁衣损毁并投毒,但不幸的是雷梅黛丝误饮,死亡。待到何塞·阿尔卡迪奥(上校的哥哥,)归家之时与他结婚。两人被拒之门外。阿玛兰妲在误害雷梅黛丝后,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向她求婚,但她拒绝了,皮埃特罗殉情,她自残。最后她的侄子爱上她。赫里内勒多·马尔克斯爱她四年,她却无动于衷。她却告诉他:“我谁也不嫁,尤其不嫁给你,你太爱奥雷里亚诺才想跟我结婚,因为你没法和他结婚。”但最终她却发现上校是她最爱的人。

阿玛兰妲的后半生,丽贝卡成了她活下去的唯一原因和动力。丽贝卡却另外一种孤独的方式生活着,她把自己终日关在房中缝制殓衣,缝了拆,拆了缝,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与奥雷里亚诺第二是兄弟。他们俩曾与同一个女人(佩特拉·科斯特)都有情。最后何塞· 阿尔卡迪奥第二退出。 奥雷里亚诺第二富甲一方。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是唯一一个见证了香蕉公司在大暴雨中垮台,大罢工,并且目睹三千人死亡。但却无人 相信他,他从此以后都在看梅尔基亚德斯的书和他写的古怪东西,并开始破译手稿,他孤独的破译着羊皮卷。,直至死亡。 美人儿·雷梅黛丝最后以孤独升天结束。

本文最后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与奥雷里亚诺乱伦生出长着猪尾巴的孩子结尾。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贡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文章自始至终都在表现着孤独的主题,文章七代人每个人都孤独的活着。

孤独是整本书的主题,孤独的存在,孤独的死亡。这不禁让我想起村上春树先生在挪威的森林中写道的;人,人生,本质上是孤独的,无奈的。

《百年孤独 》这本书是个人读了七遍的书,两年之内读了七遍,第一遍泛读,第二遍细节部分精读,然后再一次次的阅读,一次次的修改七代人的人物关系。

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对于七代人的见解也大相径庭。每一次的阅读,都能给自己的精神世界增添一丝色彩。 此篇读书报告还未完全合我心意,稍后会有改善。

希望能更好的帮助大家阅读好书《百年孤独》。2017年5月17日Annie

第四篇:《百年孤独》读书报告

全球化与中国梦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读书报告

工商管理类3班 1108220306 王玥

要:

《百年孤独》中的拉美世界,闭塞而混乱,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重重阻隔。中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情况有些类似,特别是在封闭的方面很像。但是在开放三十余年之后,情况已经变化了,我们融入世界的程度已经很高,和现代文明不再有隔膜。而如今,和拉美国家同样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我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公司帝国及其资本不断扩张,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如果我们不能最终找到一条合适的、独立的发展道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国内的贫富差距扩大,最终将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受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条道路,就是共产主义。

除了贫富差距的增大,在《百年孤独》中我们已看到,经济全球化带给马孔多带来的是腐化与野蛮,是人性的扭曲。经济全球化的效率利润功利指向,决定它不能回答人类的终极关怀、人存在的意义和万物的价值。退一步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能够促进世界范围内社会的现代化,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幸福。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如何贯彻十八大的理念、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文明碰撞;全球化;改革

我不敢说我有多么认真地阅读这本书,我至今都记不清那么多复杂的人名,故事情节倒是能说上不少;我也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尝试来读,才能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无论对学生还是成人,它都是难读的。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写这本书,只是想给自己的童年经验一个文学归宿,并在书中影射了许多亲人。但这本书如此繁复有力,不容读者不去搜寻象征。马尔克斯自己也曾同意,马孔多可以象征拉丁美洲。而读者们在其中看到的更多:孤独的作用原理、权力的变异过程,甚至人类历史也不夸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文明侵略的历史缩影。

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建立了马孔多,“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这是个极其原始的小镇,没有任何先进工具,人们极其缺乏知识和见识,不知道冰块这种东西,也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所在,在科技和交通尚不发达的当时,是一个被文明世界遗忘的角落。布恩迪亚家族就在这样一个角落里,用原始的方式生存着。

从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徳斯带来磁石、望远镜、炼金实验室,还有冰块,到里正堂阿波利纳尔·摩斯科特代表政府驻扎小镇,到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参军,到皮埃特罗·克雷斯皮带来自动钢琴,到教堂,到电报,到火车,到工厂、汽车、飞机„„就像布恩迪亚家族的混乱情欲和繁衍一样,这些新鲜的文明世界的玩意儿一刻也没停止脚步,入侵了原始的马孔多人的生活。

马孔多家族不同的人,对文明世界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的好奇以及后来的疯狂,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对自由的追求以及后来的自闭,何塞·阿尔卡迪奥的漠不关心只着迷于情欲及后来遭毒手,乌尔苏拉的抵制与反感以及后来的固执„„正是这些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也大不相同,而最为长寿的乌尔苏拉,几乎见证了整个家族所有成员的不同命运。她看着自己的后代一个个长大、一个个死掉,他们经历不同的疯狂,体会相同的痛苦。“‘这些我太熟悉了。’乌尔苏拉喊道,‘时间好像倒转了,我们又回到了从前。’” 活到最后的乌尔苏拉丧失了时间感,她觉得什么都没有变,她分不清这个奥雷里亚诺和那个奥雷里亚诺。但她因为丧失了时间感,也许因此获得了真实的历史感。人创造文明,又毁灭文明;人创造秩序,又令秩序混乱不堪。对于生命长河中循环往复出现的那些东西,觉得耐人寻味又惊心动魄。

我觉得马孔多的居民对外来文明的入侵并不感到反感,相反,他们在大多数时候表现的是热情和欢迎。我想,布恩迪亚家族在几代人的轮回中逐渐走向了衰败,并最终毁灭,恰恰是因为族长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身上所流淌的那种冒险与创造精神在一代一代的传人中逐渐丧失了,以至于到了奥雷里亚诺与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在不顾一切的纵欲中竟慢慢地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从此整个家族便堕入了无以复加的封闭,到了最后两人的结晶竟是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婴 2

儿,这无疑宣布了这个家族的毁灭。我想这种隐喻的含义应该是拉美不该抗拒外来文明的入侵,而是要适合并从中找到平衡。欧洲人在探险中发现了拉美,传入了外来文明的火种,一方面打破了这个封闭社会的平衡,结束了它长久以来的孤独,另一方面也给这个古老大陆带来战争的苦难和政治的血雨腥风。尽管战争不是正义的,但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与融合是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这段特殊的历史与苦难不会再重现。

与文明世界的交锋,何以导致一个原始家族如此悲惨的命运?书中有两段故事最能解释:一是自由党与保守党的竞争;二是香蕉工厂的纠纷。这两段故事对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参与自由党和保守党竞争的布恩迪亚家族的人是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他是坚定的自由党支持者,不惜与岳父堂阿波利纳尔翻脸,不惜背井离乡在外征战,在不同的地方战败,又在不同的地方发动起义,而最终却厌倦了战争,与保守党妥协,签订了尼兰迪亚协议。用原文的话讲“他被迫发动三十二场战争,打破与死亡之间的所有协定,并像猪一样在荣誉的猪圈里打滚,最后耽搁了将近四十年才发现纯真的可贵。”这无疑是带有讽刺意味的,不是对布恩迪亚上校,而是对文明世界的政治斗争。政治所追求的目标永远是高尚的,而途径却是黑暗邪恶不择手段的。卷入文明世界的政治斗争,并没有让这个马孔多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反而让他厌倦了,“彻悟”了。鲜血和火药已经让他对那些高尚的目标失去了兴趣。这在他征战后期留下十七个子嗣就能得出结论。同时战争也使得马孔多满目疮痍,布恩迪亚家族失去了对马孔多的领导地位,马孔多居民也失去了往日自由祥和的生活。政治和宗教一同统治着这个弹丸之地。而马孔多人对他们持同样地反感却不得不服从。

香蕉工厂的纠纷,是马孔多与文明世界冲突的升级。外来的人破坏了小镇的清静和美好,政府和外地人强迫人民劳动,终于爆发罢工。工人要求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却遭到政府的镇压屠杀。三千多人死于非命,尸体被装上了开往海边的火车。唯一的幸存者何塞·阿尔卡迪奥第二中途跳下车爬回了马孔多。他以为人民已经群情激奋,但看到的只是一切平静无常。所有人对这次武力镇压一致否认,不存在屠杀,不存在香蕉工厂,消失的人都是出远门了。他对政治和文明 3

的恐惧达到的极点,从此把自己关在便盆间,致死都未踏出房门一步。大多数人都相信了权威,少数知道真相的人却被人们看成了疯子——这段令我极其触动,几乎每个国家都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当文明悄悄进入马孔多时,它从未抱有善意,文明的眼里只有金钱和利益。它蹂躏着马孔多人,只为满足自己的贪婪和野心,只为了那些血腥的荣誉。文明的行刑队杀死的不只是战争罪犯,倒在火药硝烟下的,更多的是无辜的马孔多人。纯真的马孔多人从未真正融入文明,他们是文明的牺牲品。

书的最后,是布恩迪亚家族的最后幸存者奥雷里亚诺读懂了梅尔基亚徳斯留下的有关预言的羊皮卷。原来这篇羊皮卷所欲言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具体到每个成员的活动的细节——

“奥雷里亚诺平生从未像此刻一般清醒,他忘却了家中的死者,忘却了死者的痛苦,用费尔南达留下的十字再次钉死门窗,远离世间一切干扰,因为他知道梅尔基亚德斯的羊皮卷上记载着自己的命运。„„他顾不得拿到亮处,就站在原地,仿佛那是用卡斯蒂利亚语写就,彷佛他正站在正午明亮的光线下阅读,开始毫不费力地大声破译。那是他家族的历史,连最琐碎的细节也无一遗漏,百年前由梅尔基亚德斯预先写出。„„读到这里,奥雷里亚诺急于知道自己的生事,跳过几页。此时微风初起,风中充盈着过往的群声嘁喳。他对此毫无察觉,因为他发现了关于自己身世的初步线索。„„当马孔多在《圣经》所载那种龙卷风的怒号中化作可怕的瓦砾与尘埃漩涡时,奥雷里亚诺为避免在熟知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又跳过十一页,开始破译他正度过的这一刻,译出的内容恰是他当下的经历,预言他正在破解羊皮卷的最后一页,宛如他正在会语言的镜中照影。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这是一段极具深意的构思。羊皮卷的预言在使故事更为神秘的同时,也暗示了这样的故事不止发生在马孔多,它发生在整个拉丁美洲大陆上,发生在所有被文明遗弃的孤独的角落。

约十六世纪以前,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拉丁美洲遍布印第安部落。在欧洲人 4

的心目中,向东走和向西走意味着同样的神秘与财富。强大的猎奇心态驱使最早离开欧洲的西班牙人寻找对面海岸的文明,有人以此为借口来到了拉美,披荆斩棘,最终在拉美扎下根。《百年孤独》反映了拉美文化与外来文化冲突和重叠时,当地人怎样取舍。在遇到同自己文化不适意的文明时,做了怎样的反抗;最终却因世代的转变,做出了让步和妥协,最终卷入生生不息的来者的洪流。作为被动者,这是一种沧桑存在,世事变迁,人情冷暖,宇宙奥秘,无不蕴涵其中,从而清晰为存在与沧桑的百年孤独。正如《百年孤独》结尾的表述那样: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马尔克斯曾说:“我的职责不仅仅反映我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而且要反映本大陆乃至全世界的现实。”马孔多的故事里有秩序和野蛮的冲突,现代性的自觉,文明碰撞的抉择,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等命题。在马孔多建立不久时,何塞·阿尔卡迪奥·布恩迪亚曾说:“世上正发生着不可思议的事情,就在那边,在河的另一边,各种魔法应有尽有,而我们却像驴子一样生活。”这总能让我想起中国的国门打开前的情状,想起鸦片战争之前、以及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

在《百年孤独》中,随着铁路的开通,电影、留声机等现代化技术和奢侈的进口商品涌入马孔多,外国资本家在村里开垦香蕉种植园,在周边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城镇,资本主义的发展愈加猖獗,小镇进入一个混乱的时代:“人们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失望;一会儿百思不得其解;一会儿疑团冰释,以至谁也搞不清楚现实的界限究竟在哪里。”而工程师、农艺员、测绘员、水文学者和土地测量员的到来实际是殖民者派来进行经济侵略的。正如马尔克斯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样:“这使人禁不住猜想:这些农艺师、水文学者、测绘员和土地测量员,还有带来系留气球和捕捉彩色蝴蝶的赫伯特先生,以及带着活动陵墓、牵着德国猛犬的布朗先生是否同战事有什么联系。”显然,作者对这些侵略者的态度是十分厌恶的,他在书中这样写到:“虽然他们的模样装得与常人一般,但骨子里却象马戏团的演员。”

我们不能说经济全球化对拉美完全没有带来有利的一面,毕竟在《百年孤独》中马孔多从一个闭塞的小城镇变得现代化,但消极影响显而易见:奥雷里亚诺上校发现,“人的本性起了变化”、“地方官员被发号施令的外乡人代替了”、“从 5

前的警察都由手持大刀的凶手代替了”。经济上的控制已经深入到了政治上的控制。而从香蕉公司工人与政府的谈判,到三千人大屠杀,再到用火车将尸体扔进海里,更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总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在情节中暗含了西方资本主义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史。对于马孔多的居民来说,这种全球化暴露了资本主义的贪得无厌,给居民带来的是无情的镇压。在香蕉公司操控的保守党政府背后隐藏着的是拉美国家陷入巨大的债务危机。大屠杀过去后,那场如上帝操纵般连续下了五年的清洗了所有罪恶的大雨,更突显了拉丁美洲国家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任人宰割的凄惨境地。

《百年孤独》中的拉美世界,闭塞而混乱,和现代文明之间有着重重阻隔。中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情况有些类似,特别是在封闭的方面很像。但是在开放三十余年之后,情况已经变化了,我们融入世界的程度已经很高,和现代文明不再有隔膜。而如今,和拉美国家同样作为第三世界国家,我国的民族经济面临着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公司帝国及其资本不断扩张,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也不断增大。如果我们不能最终找到一条合适的、独立的发展道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国内的贫富差距扩大,最终将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受到严重破坏。而这一条道路,就是共产主义。

除了贫富差距的增大,在《百年孤独》中我们已看到,经济全球化带给马孔多带来的是腐化与野蛮,是人性的扭曲。经济全球化的效率利润功利指向,决定它不能回答人类的终极关怀、人存在的意义和万物的价值。退一步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能够促进世界范围内社会的现代化,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就会幸福。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应该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我们应该如何贯彻十八大的理念、实现“中国梦”?

正如前文所说,我认为布恩迪亚家族之所以逐渐衰败并最终毁灭,是因为族长何塞·阿尔卡迪奥身上的冒险与创造精神在一代一代的传人中逐渐丧失了,他们在文明的碰撞中最终没有能达成一种平衡。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新生始终存在,历史的车轮一直在向前转动,而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积极改革、团结一致的精神,改革中坚定的内心、明确的方向,始终是我们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追寻“中国梦”的路途中、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不可缺少的。

第五篇:读书报告《百年孤独》

.

孤独之味

——读《百年孤独》读罢《百年孤独》,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也随之飘到了很远很远的那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全书主要描述了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主人公何塞·阿尔蒂奥·布恩迪亚是西班牙人的后裔,布恩迪亚家族在马贡多的历史由此开始。何塞·阿尔蒂奥·布恩迪亚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他从吉卜赛人那里得到航海用的观像仪和六分仪,通过实验认识到“地球是圆的,像橙子”。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何塞·阿卡迪奥老二奥雷里亚诺,老三是女儿阿马兰妲,各自有这自己悲惨又讽刺的故事。第三代人只有何塞·阿尔卡蒂奥的儿子阿尔卡蒂奥和奥雷里亚诺的儿子奥雷里亚诺·何塞。前者不知生母为谁,竟狂热地爱上自己的生母,几乎酿成大错,后来成为马孔多的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后者过早成熟,热恋着自己的姑母阿马兰妲,因无法得到满足而陷入孤独之中,于是参军。进入军队之后仍然无法排遣对姑母的恋情,便去找妓女寻求安慰,借以摆脱孤独,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第四代即是阿尔卡蒂奥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女儿美人儿蕾梅黛丝楚楚动人,散发着引人不安的气味,这种气味曾将几个男人置于死地。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五代是奥雷里亚诺第二的二女一男,长子何赛·阿尔卡蒂奥儿时便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去学习,母亲希望他日后能当主教,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只是为了那假想中的遗产,才欺骗母亲说他在神学院学习。大女儿蕾纳塔·蕾梅黛丝(梅梅)爱上了香蕉公司汽车库的机修工马乌里肖·巴比伦,母亲禁止他们来往,他们只好暗中在浴室相会,母亲发现后禁止女儿外出,并请了保镖守在家里。 马乌里肖·巴比伦爬上梅家的屋顶,结果被保镖打中背部,后来死掉了。梅万念俱灰。她母亲为家丑不外扬,将怀着身孕的她送往修道院。小女儿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在与飞行员加斯通结婚,婚后二人回到马贡多,见到一片凋敝,决心重整家园。她朝气蓬勃,充满活力,仅在三个月就使家园焕然一新。她的到来,使马孔多出现了一个最特别的人,她的情绪比这家族的人都好,她想把一切陈规陋习打入十八层地狱。她决定定居下来,拯救这个灾难深重的村镇。布恩迪亚家的第六代是梅送回的私生子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他一直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但对中世纪的学问却了如指掌。他和何赛·阿尔卡蒂奥拒绝收留奥雷里亚诺17个儿子中唯一幸存的老大,导致其被追杀的人用枪打死。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母阿玛兰妲·乌尔苏拉,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尽管他们受到了孤独与爱情的折磨,但他们认为他们毕竟是人世间唯一最幸福的人。后来阿玛兰妲·乌尔苏拉生下了一个男孩:“他是百年里诞生的布恩迪亚当中唯一由于爱情而受胎的婴儿”,然而,他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阿玛兰妲·乌尔苏拉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那个长猪尾巴的男孩就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他刚出生就被一群蚂蚁吃掉。当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看到被蚂蚁吃的只剩下一小块皮的儿子时,他终于破译出了梅尔基亚德斯的手稿。手

稿卷首的题辞是:“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瞬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儿马贡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村镇就永远地消失了。

相信魔幻是每个人对这本书的看法,是在存在太多匪夷所思的故事,也充实着许许多多当今社会上所不能接受的因素,也许在那个时代,人们心中有的是对精神世界更加完美的追求,当与现实不符实,他们便将这些寄予文字,寄予那写文字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共鸣。“若干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加西亚·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百年孤独》的开篇这样写道。布恩地亚上校的记忆犹如一滴墨水坠落在宣纸上,无法停止地渲染开来。

恰如《百年孤独》这个题目给人的感觉一样,开篇这段话,马尔克斯将时间和空间拉长延展,给读者以脱离现实时间的魔幻般的感受。

马贡多百年的变迁和布恩地亚家族的兴衰荣辱,是整个拉美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作者对于落后和愚昧的态度是彻底否定的,于是安排了一场飓风队旧事物来了一次彻底的清理。“百年孤独”,既是说拉美落后的时间之长,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作者的心态:对进步和先进的漫长等待。百年孤独,百年的等待。至于这以后,落后和贫穷还会不会出现,没有明确答案,但是马尔克斯的愿望是美好的:“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所谓魔幻现实主义,以荒诞的形式反映现实,不管马贡多发生的一切有多离奇古怪和扑朔迷离,都是取材于马尔克斯对拉美现实的观察和感悟。对梦想与光荣的向往,对独立与自由的憧憬,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现实中的追求和希望超越于形式的虚幻,找到了最终完美无缺的结合点。

整本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孤独的个体。从家族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到最后一个具有家族明显特征的奥雷良诺。从高傲果敢轰轰烈烈的奥雷良诺上将到精力充沛平凡而伟大的乌苏拉老妈妈,从纯洁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到喜欢热闹以至于娶了两个老婆的双胞胎之一。

这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是孤独,逐渐的,有人在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第一个霍赛阿卡迪奥、梅梅;有人在对抗孤独中失去自我,比如雷贝卡;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独,可却无能为力,比如阿兰玛塔;有人孤独一生却不自知,比如乌苏拉,比如俏姑娘雷梅苔丝;还有人在生命的最后幡然悔悟,可惜为时已晚,比如我的上将奥雷良诺。

一部繁杂庞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脉络清晰的地方兴衰史。在时间的洪流中,个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显得那样无力。羸弱娇小的被夺去生命,孤独执着着的留下悲伤的痕迹。无端去世的雷梅苔丝的萝莉像被作为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后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贝卡执着的不肯死去。经历夺走3000人生命骚乱的阿卡迪奥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们都是人群的异子,孤独的极端。

孤独是需要反省的。读完书本,掩卷深思。《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

尔克斯著书的涵义无疑是深远的:他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摆弄的正确途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文章架构,还是内容选择;无论是叙述方式;还是表现手法;无论是典故引用,还是故事编排,无不采用其极,令人匪夷所思。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可谓是眼花缭乱。作者的匠心独运,文章的跌荡起伏,俨然是对读者最大挑衅。在不可思议的奇迹中,在现实交错的生活中,在血淋淋的现实中,在荒诞不经的传说中,使读者体会到最深刻的人性和最令人震惊的情感,进而理解孤独的本义,理解《百年孤独》的奇特。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贯穿百年的孤独那彻骨的荒凉。其实孤独与生俱来,关键看你如何消化,尽管我们面对的是孤独,也可以享受一个人的安静。尽管我们对未来充满迷茫,我么我们仍然可以畅想。其实,任何时候我么你都可以从容应对我们的孤独,应为我们身边永远会有人相伴。

《百年孤独》在马尔克斯构建的虚拟世界中达到了顶峰。这部小说整合并且超越了他以前的所有虚构,从而缔造了一个极其丰饶的双重世界。它穷尽了世界,同时自我穷尽。——巴尔加斯·略萨 。的确,我们应该为马尔克斯叫好,他用他的笔写尽人生。

09政本朱佳斌

上一篇:北师数学全册课件下一篇:变色花的阅读答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