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上购物的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关于网上购物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在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当代,互联网上出现了与实体贸易中心功能完全一样的网上贸易中心。

第一篇:关于网上购物的论文

关于电视购物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究

[摘 要]我国电视购物起步较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发展之后,进入了群雄并起的时代,目前形成了电视直销购物与各大家庭频道购物并存的格局。电视购物,作为一种新的零售模式发展迅速,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电视购物存在的问题做一定的解读,并提出一些电视购物良性健康发展的措施,希望能对电视台及电视购物公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视购物;现状;问题;措施

1 引 言

电视购物目前已经被很多消费者所熟悉,它是一种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向顾客传达商品信息,消费者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进行订购并接受配送到家服务,货到付款的无店铺零售模式。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引进电视购物以来,前期迅速的得到了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体制不完善,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有关法律不健全等因素,给电视购物企业夸大宣传、为赢得暴利而欺骗消费者提供了机会。进而导致电视购物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为改变这种格局,近几年电视购物企业借鉴国外模式,开始了不断的变革,由传统电视直销模式向家庭频道购物模式转变。相关的部门监管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强,有关电视购物的法律法规也相继诞生,整个电视购物行业在激励的竞争中发展。

本人经过实际操作电视购物及通过收集一定的资料,对我国电视购物的历程、目前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作分析,希望能够对电视购物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2 电视购物概述

2.1 零售新渠道

新渠道:目前对新渠道没有一个完整的定义,但大部分人的定义为相对于传统渠道而言,即除传统渠道以外的所有的渠道。新渠道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零售新渠道、融资新渠道、交流新渠道等。

零售新渠道是相对于传统零售渠道而言的一种新的零售渠道,如网络销售、电视购物销售等。在传统零售渠道,消费者要亲临现场去购买自己所需产品,花费了时间、精力成本,而零售新渠道可以让你足不出门就可以买到所需产品,享受便捷的现代生活。零售新渠道是建立在现代发达技术如网络及电视媒体和市场经济越来越规范化的大环境下迅速发展的。

2.2 电视购物的概念

从全球范围看,零售业大体划分为三次革命,首先是小型零售店铺的成立,接着是大型连锁店铺的建立,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网购和电视购物为代表的电子无店铺的时代。电视购物是一种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渠道为顾客传达商品信息,消费者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进行订购并接受配送到家服务,货到付款的无店铺零售模式。电视购物公司是一个以电视购物为载体,以赢利为目的的独立的企业法人,一般情况下内设有商品部、企划部、节目部、呼叫中心、物流部、售后服务部、人事部、行政部、财务部及信息部等职能部门。

2.3 电视购物与零售新渠道的关系

零售新渠道包括广泛,如网购,电视购物,期刊购物等。由此可见,电视购物是零售新渠道的一种,其被誉为“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

3 我国电视购物的现状

3.1 我国电视购物发展的四个时期:

(1)初创期(1992—1996年)。1992 年,珠江电视台率先推出电视购物节目“美的精品TV购”,标志着电视购物在国内的诞生。

(2)黄金发展期(1997—2000年)。电视购物迅速成长,在短短几年内,国内出现了1000 多家电视购物公司,行业收入一度达到200多亿元。这一时期,“橡果国际”、“BTV”等电视购物公司相继问世。

(3)低潮期(2000—2003 年)。由于广告宣传的过分夸张、产品信誉度的丧失、售后服务欠缺等原因,从2000 年开始,电视购物在国内的市场迅速萎缩,电视购物公司从原来的1000 多家锐减到不足300 家,行业总收入从最高的200 亿元下降到40 亿元左右,电视购物产业走入低潮。

(4)转型期(2003年至今)。这一阶段的电视购物纷纷引进国外的经营模式,以广电系统为主导,占有专用频道,采用电视直播形式,从最初的短期暴利型经营走向理性发展的成长型经营。这一时期代表是上海东方CJ、湖南快乐购、云南买乐购物等,电视购物行业进入了群雄并起的阶段。

3.2 我国电视购物目前的两种模式

(1)电视直销购物:专业电视直销公司组织货源并制作节目,购买频道时段进行播出,这种电视购物模式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电视购物模式,也被称作传统电视购物模式。除了播出环节需要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和电视台有合作以外,专业的电视直销公司负责商品运营、节目制作、物流配送等其他各个环节,诸如橡果国际、七星购物等

(2)家庭频道购物:以电视频道为核心,组建自己信息平台和售配中心,这种模式的运营完全由电视台负责,电视台运用自己的频道资源优势,将从货源引入到节目制作、从呼叫中心到配送售后的各个环节完全一手承担。这种模式的典型就是湖南快乐购物。

电视购物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我国后,经历了艰难的四个时期后,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在转型期这一关键时期发展迅猛,如云南买乐购物、上海CJ等。但是目前仍然由于厂商的无序竞争,夸大产品的功效,无中生有、行业规范不到位、竞争无序、售后服务差、恶意欺骗消费者的事情时有发生等,使电视购物仍然陷在信誉危机的泥潭中,目前在我国电视购物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仍然不高。

4 我国电视购物存在的问题

电视购物虽然在我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够成熟,还处于探索时期,所以电视购物的很多问题也暴露无遗,也正是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电视购物大发展。

4.1 夸大其词,虚假宣传

电视购物产品为了突出某个方面的特性往往采取夸大其词的方法来吸引消费者,它会通过各种实验的方式以直接的现场视觉冲击力来打动消费者,但这些消费者通过电视或网络视频看到的图像往往是假象,是提前制作好或者通过PS、电脑处理等方式处理过的。由于电视购物模式的特性,消费者一般是不能亲见商品,只能通过广告来了解。这种信息不对称性使得消费者对其所推介商品的质量与性能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困难。一些不法的电视购物商家受利益驱使,进行虚假宣传,夸大产品功效,诱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上当受骗。给消费者造成种种损失,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目前,几乎所有电视购物的产品都带有涉有虚假宣传,夸大其词之嫌。例如,云南买乐购物所销售的格兰仕微波炉把光波夸成万能,其假蒸汽吹嘘成真蒸汽。

4.2 产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无法保证

产品的质量是一个产品的核心之所在,也是消费者最看重的部分之一,如果质量都得不到保证的话,那么损失的不仅仅是一次交易,而是一个顾客。但电视购物的产品一般情况下在市场上是很难找到的,这样就使消费者很难找到参照标准,不能货比三家。这样给一些伪劣商品以电视直销之名粉墨登场、蒙骗不明其真相的消费者提供了可趁之机。许多电视直销产品的外包装、标签和产地明显不符,电视直销商家由于一般都是异地做广告经营,有些经营者就借此将假冒商品邮售给消费者,以骗取钱财,有些虽销售的不是伪劣产品但产品卖出去之后,就认为完成了任务,对后面产生的任何质量问题都置之不理,无售后“三包”服务,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如果消费者所购商品使用中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或对所购商品不满意想要退货,一般情况下是不现实的。即使有退货的可能性但电视台也会找各种借口尽量不让你退货。产品质量问题集中表现在电视直销购物上,而家庭频道购物的产品往往质量都是有一定保证的,毕竟是做的长期规划且在地方广电总局监管下,因此对产品的选择还是比较重视的。但售后服务这一点是目前中国所有电视购物的共病。例如,云南买乐购物不粘的煎锅粘锅了。卖的三洋的相机第二天坏了退不了货,找不到网点修。

4.3 产品价格较高,追求暴利

按正常推断,电视购物省去了进场费用,导购费用等一系列在传统渠道的支出,电视购物的价格应该比较低,起码比市场上的价格低。但事实上价格高得吓人。电视购物公司为了追求高暴利往往采用垄断定价的办法,因为市场上你是很难找到甚至是找不到此类产品的,这就给其定价提供了基础。大部分电视购物商品的毛利率都在100%以上,操作空间非常高。电视直销购物表现的最为突出和明显。例如,七星购物:一个50元成本的锅,可以卖到299元。但并非所有的电视购物产品都是暴利的,在电视购物中也有一部分是市场畅销产品,其目的就是为了抢占已经成熟的市场份额。以云南买乐购物为例,其所卖的生活电器中的美的微波炉、电压力锅等名牌产品。

4.4 电视台的责任意识淡薄

电视台有时候出于自己利益考虑,往往也对一部分高暴利产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候甚至是完全放开的,只要有利润可图,它们是不考虑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是否跟得上。另外电视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应该对其播出的内容和形式负责,然而,真正展现在电视观众面前的电视购物节目却经常呈现出庸俗化的镜头,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心理,低级媚俗,屡屡出现不健康的镜头,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既违背了社会道德,又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骗取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此在电视直销购物中会经常出现,如性感内衣产品、减肥系列产品等。就算家庭频道购物虽然有相关部门管控,但为了追求高销量和利润,也同样采用这种方式,如云南买乐购物的内衣系列产品。电视台的责任意识淡漠同样不容忽视。

4.5 商品的视觉冲击不够

电视购物的产品要想被销售出去,首先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和兴趣,而实现这一步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要用电视上的图像来冲击消费者的眼球。但有些商品的功能在电视上呈现不了商品原有的效果,这样就制约了该产品的销售。没有了很好的视觉图像冲击,消费者不买账,即使这个商品再好,最终由于给观众的视觉冲击不够而被迫下线。例如,美的的面包机和果蔬净化机就是由于这个原因而被迫下线的。

4.6 知名度和诚信度还不高

目前电视购物和其他渠道相比起来其知名度还不高,有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电视购物是什么,究竟是干什么的。由于市场经济的缺陷性,一些商家诚信的缺乏,只知道眼前的利益,导致电视购物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在很多消费者眼中,电视购物是“山寨品”,是假冒产品的滋生地,电视购物所销售的产品大都是骗人的,对电视购物有着强烈的偏见。

4.7 相关主管部门的制约及其他新渠道的挤压

有一部分电视台及电视购物公司诚信的缺乏,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等问题导致了国家相关部门对电视购物加大了监管与控制力度。目前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了关于电视购物的管理制度,明文规定了电视购物的相关问题。总的原则是限制电视直销购物的范围及时段,鼓励电视家庭购物。本地的家庭购物频道由当地的广电部门来管理。

电视购物虽然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渠道,并且迅速地发展壮大起来,但是它仍然受到了新兴的网络购物及传统的零售渠道的挤压,电视购物和网络购物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是用最优秀的导购人员通过说服讲解和产品的演示来展示产品特性的,但目前大部分消费者仍然选择传统的消费渠道来购买自己的所需产品,年青一代则更喜欢利用网络购买产品。目前电视购物的市场目标群体主要还是以家庭主妇为主,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狭窄的。

5 解决电视购物问题的措施

电视购物面临着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电视购物的发展,极大限制了人们的便捷消费。消费者也因一次次地购买上当受骗而对电视购物产生失落情绪,甚至由此对社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面对这些问题,为了使电视购物能够良性的发展,我提出以下解决电视购物问题的一些建议:

5.1 电视购物企业及行业方面的措施

(1)要诚信经营。诚信是商业原则,只有诚信才能将交易做持久,尤其对于电视购物这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不同的模式,买方不能亲眼看到交易的实物,就更加需要卖家的诚信。这就要求电视购物公司不虚报价格,公平交易,真实地阐述商品的实际功能与效用,绝对不能任意夸大,欺骗消费者。例如,云南买乐购物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忠实会员客户取决于它一是对商家“诚信”,信守合同;二是对顾客“诚信”,确保商品质量。

(2)做好售后服务工作,完善售后体系。消费者对售后服务这点是很看中的,产品坏了找不到维修点往往会导致此顾客的流失。因此电视台在选择产品时一定要尽量选择知名品牌,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又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售后服务,不仅仅要搞好售后服务,也要搞好售前服务。电视购物企业可以通过合同形式,采用服务外包等方式确保服务的质量,这样才能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3)行业协会要发挥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该建立起本行业的规章制度,行业标准,以杜绝漫天要价,虚假宣传,无中生有等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同时提供进入门槛,使无质量和售后保证的企业或产品难以进入,同时也可以避免无序竞争。在对行业进行管理的同时还要做好行业的引导工作,确保行业有序健康良性发展。

5.2 相关主管部门方面的措施

(1)调研、立法。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快对电视购物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结合本国实际的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对电视购物这一零售新渠道的立法。消费者一旦受害,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寻,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和这一新生模式的健康发展。

(2)加强监控、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强对电视购物的监管,以确保其有序发展。首先,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如工商局、质检局、食品卫生监督局等应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审查的各个环节切实有效、万无一失,这是建立正规、完善的电视购物市场的先决条件。此外,应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设立专门的“电视购物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电视购物厂商的资质、产品的质量以及广告的诚信度;其次还应提高电视购物行业的准入制度,并在注册资金等方面作出硬性规定。“电视购物审查委员会”的建立和“准入制度”门槛的提高对于我国电视购物行业的规范将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这两项措施,各项审查职能将得到整合,将使我国目前的各审查部门职能分散的情况得到解决,提高效率,确保有效地监管。

5.3 消费者方面的措施

(1)理性消费

对电视购物频道播出的广告,消费者要学会理性分析,在购买前一定要多询问、多查询、多了解产品性能、质量、售后服务、市场价格等信息,切不可冲动消费。做好书面凭证记录。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应要求对方开具发票等有效凭证,对于拒绝开具有效凭证的商品,即使货已到门也可以拒绝支付。

(2)树立维权意识

消费者一旦被侵权,应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合法权益。虽然现在专门的电视购物行业法律法规空白,但消费者依然可以根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进行维权。

5.4 针对产品滞销、美誉度和知名度不高及其他渠道挤压的应对措施(1)选择好产品。电视购物公司在选择产品时是有技巧的,好的产品不一定能够卖得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该产品是否能够以有效地具有冲击力的演示来打动观众才是决定该产品是否畅销的关键因素。在选择产品时尽量选择可以把功能具体演示表达的产品,轻、小、奇、质是选择产品的基本要求。把产品选好了销售也就水到渠成。

(2)齐心协力。电视购物知名度和美誉度低,尤其是美誉度低的问题不是朝夕所能改变的,这就需要电视购物企业、电视台和相关主管部门齐心共进。企业要诚信,电视台选择时要有责任感,相关部门要各尽其责、各出其力。只有整合相关的资源,大家齐心协力,才可能扭转目前的格局。

(3)创新。电视购物虽然作为一个新模式,但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新的基础上继续创新。比如与网络结合,实现“网视购物”等。

6 结 论

电视购物作为一种新兴的零售渠道,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不高,但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网络的普及,人们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规范,其优势必将对我国的零售业产生巨大的冲击,作为零售渠道的一大支柱,拉动我国的内需。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各种交通条件的跨越式大发展,手机、座机、电视机、电脑“联机”的进一步普及、完善,电视购物的市场潜力还很大。

参考文献:

[1] 王彩平、池建新、李洁.从东森得易购说起——对国内电视购物频道发展的思考[N].中国广播影视,2008-7-4(A16).

[2] 刘资媛.从“快乐购”看电视购物营销新模式[J].商场现代化,2010(26):38-39.

[3]张亦梅.电视购物发展对策探析[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5):80-81.

[4]云南买乐电视购物频道[EB/OL].www.315ts.net/ts/album305619.html ,2011-2-15.

[5] 杨延华.虚假电视购物广告:新闻GDP主义的产物[J].青年记者,2010(30):66-67.

[6]李欢欢. 社会转型期中国电视购物的现状与出路[J].商场现代化,2010(22):82-83.

作者:孙平

第二篇:关于网上贸易中心的探索

摘要:在全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当代,互联网上出现了与实体贸易中心功能完全一样的网上贸易中心。网上贸易中心传承了实体贸易中心的功能和特征,融入了网上贸易的形式和优势,支持多个买家与多个卖家在互联网上完成商品贸易全流程,是实体贸易中心从实体载体向互联网空间的飞跃,是B2B电子商务网站从量变到质变的完善,具有充分发挥的正向网络效应、对实体贸易载体的支配功能、对交易信息的集成利用功能,以及更加便捷、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贸易渠道等特征。 通过挖掘网上贸易中心的内涵,本文分析了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区别和联系,旨在开启网上贸易中心细分研究领域的大门。

关键词:网上贸易中心;实体贸易中心;电子商务;商品贸易

收稿日期:2013-02-28

作者简介:何勇(1984-),男,重庆梁平人,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人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商贸流通、电子商务和科技发展战略;李骏阳(1954-),男,上海人,上海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商贸流通。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1ZS93;上海地方高校大文科研究生学术新人培育计划资助。

从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现代社会的“网上贸易”,信息技术的大量普及再次推动了贸易方式的革新,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时空观念,为全世界商家创造了虚拟的交易平台,形成了“永不落幕”的网上市场。网上贸易改变了传统贸易的面对面形式,使贸易升级到一个全新阶段。繁荣的网上贸易催生了一大批规模庞大的网上贸易服务企业;与此同时,实体贸易中心也依靠网上贸易打造自身的网上交易平台。这些网上平台从世界各地积聚大量买家和卖家,在网上提供与实体贸易中心相同的服务,以传统贸易中心无法想象的速度形成庞大的交易规模,演变成了全新的贸易中心——网上贸易中心。

一、贸易中心理论及研究综述

早期的经济学研究曾有一些与“中心”相关的研究,德国城市地理学家沃尔特·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1933年提出了中心-地方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研究了形成商品市场的地理分布情况(克里斯塔勒,1998)。1939年,奥古斯特·勒施(August Losch)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他将一般均衡理论应用于空间,得出了与中心地理论在市场网络体系上的一致观点(勒施,2010)。贸易中心是集中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贸易中心与商品流通理论的关系最为密切,建设贸易中心的实践也大多是在商品流通体制的框架下进行的,“中心”体现的是贸易中心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地位。除了地理位置的意义以外,“中心”还凸显了其独特的市场地位,贸易中心在市场中不只是服务贸易的功能载体,还发挥着辐射周边、集聚商家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众多学者开始对贸易中心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边长泰(1983)的《论贸易中心》可以算是国内关于贸易中心的开山之作,他把贸易中心看成是地区经济中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中心有两种含义,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内商品流通的交换中心和集散中心,它往往就是该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城镇;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中心城市为组织商品流通而采用的一种开放性的商业批发交易的组织形式。因此,学者们在贸易中心的后续研究中常常把贸易中心与城市联系起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一种是直接将城市作为贸易中心,研究如何将城市建设成区域贸易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另一种是将城市中的商业批发交易市场作为贸易中心,并把贸易中心细化成物资贸易中心、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工业品贸易中心等。

近年来,随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关于贸易中心的探索开始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众多学者聚焦于国际贸易中心。程大中(2009)、沈玉良(2009,2010)、晁钢令(2010)、朱连庆(2011)、张泓铭、尤安山(2011)等,分别从历史经验、国际借鉴和实际建设等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汤庆福(2009)、沙海林(2009)指出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至关重要,同时对虚拟国际贸易中心进行了探索。上述理论和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是李骏阳等关于虚拟国际贸易中心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启发,笔者将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网上贸易中心的定义,剖析网上贸易中心的内涵,比较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B2B电子商务网站之间的异同,旨在充分展现网上贸易中心的特征,为持续深入研究网上贸易中心奠定基础。

二、网上贸易中心的含义与分类

网上贸易中心是实体贸易中心从实体载体向互联网空间的飞跃,是B2B电子商务网站从量变到质变的完善,它传承了实体贸易中心的功能和特征,融入了网上贸易的形式和优势,依托计算机、服务器、大型数据库、光纤等硬件条件,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软件技术,完善在线查询、交流、签约、支付等服务体系,在各项政策、法律、法规等的支撑下,支持商家全面完成商品贸易的各项流程。

在已有关于贸易中心研究的基础上,尤其是在陈甬军(1985)定义贸易中心的启发下,笔者将网上贸易中心定义为: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支持多个买家与多个卖家在互联网上完成商品贸易全流程的虚拟场所。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内商品流通的交换中心,存在于互联网上,往往与经济区域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城镇相结合;从狭义上来说,它是指中心城市或企业为组织商品流通,而采用的一种开放性的商品贸易的网上组织形式。定义中的商品贸易是指商品批发贸易和进出口贸易,完成商品贸易全流程是指完成商品贸易涉及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全部环节。其中,由于商品的物流运输环节必须依托物流公司、现实贸易载体等进行,网上贸易中心对物流的支持主要是指配对物流服务、跟踪物流信息、协助物流通关及反馈物流信息等。这个定义明确指出了网上贸易中心的交易主体是多个买家和多个卖家,运行载体是互联网,功能定位是支持商品批发贸易和进出口贸易全流程,存在形态是虚拟场所。网上贸易中心存在于互联网上,支持着买家和卖家顺利完成商品贸易全部流程,具有与实体贸易中心相同的功能,是实体贸易中心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式。

与实体贸易中心一样,网上贸易中心将大量的买家和卖家集中在同一个场所,为他们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贸易创造了机会,为他们完成商品贸易流程提供全方位支持。唯一不同的是,实体贸易中心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是看得见、摸得着,有着固定地理位置的实体场所;而网上贸易中心实现的载体是互联网,是看不完全、摸不着,存在于非实体空间的虚拟场所。网上贸易中心在互联网上形成商品贸易场所,通过互联网将世界各地的商家连接起来,为数量众多、距离较远的商家们之间进行贸易提供了可能。

与B2B电子商务网站相似,网上贸易中心将世界各地商家吸引到互联网,为他们提供的是一个在线进行商品贸易的虚拟场所。但网上贸易中心与B2B电子商务网站不同,它的交易主体包括多个买家和多个卖家,而B2B电子商务网站对买家和卖家的数量没有特殊限制,多个买家和多个卖家的特殊性使网上贸易中心具有双边市场特性,加上互联网空间具有辐射面广,可容纳商家数量多等优势,使网上贸易中心有条件比电子商务网站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辐射更广的范围、形成更大的交易规模、支配现实贸易载体、提供更完善的贸易服务。网上贸易中心能够支持商家们在互联网上完成商品贸易全流程,而B2B电子商务网站一般只提供部分贸易服务,如供需信息发布、在线交流等,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B2B电子商务网站也开始提供在线支付等服务,但能够提供批发贸易全流程服务的网站并不多,尤其是能提供物流配对、物流跟踪、物流通关等服务的电子商务网站还很少。

根据网上贸易中心的定义,网上贸易中心的形式多种多样。它可以分为广义的网上贸易中心和狭义的网上贸易中心,现存的金蚕网等属于狭义的网上贸易中心,上海建设的网上国际贸易中心等属于广义的网上贸易中心。按照交易商品的品种划分,网上贸易中心可分为日用品网上贸易中心、农副产品网上贸易中心、工业品网上贸易中心等专门性网上贸易中心,以及综合性网上贸易中心等。

三、网上贸易中心的特征分析

网上贸易中心是实体贸易中心从实体载体向互联网空间的飞跃,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贸易中心,是当代商家们从事商品贸易的重要场所之一,它将世界各地的商家们引入到一个虚拟的网上贸易场所,提供了与实体贸易中心相同的服务。网上贸易中心也是B2B电子商务网站从量变到质变的完善,是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升级形式,是B2B电子商务网站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它依托互联网将全世界众多的买家和卖家积聚在一起,支持商家们在网上完成商品贸易。但是,网上贸易中心与传统贸易中心、B2B电子商务网站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区别。

(一)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的比较

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一样,是地区经济联系和协作的媒介要素,处于中介地位(边长泰,1983),是为多个买家和多个卖家提供商品贸易的开放性平台,支持商家完成商品贸易全部流程。网上贸易中心是实体贸易中心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式,他们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和功能,主要有:

1.多对多的交易主体结构。与实体贸易中心一样,网上贸易中心也是买卖双方实现交易的桥梁,它一边连接着多个买方,另一边连接着多个卖方。卖家们在网上贸易中心上提供品种繁多的商品,大多数商品的供应商并不唯一;同时,他们还提供着各式各样的服务,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买家数量众多,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存在不同的偏好,他们在网上贸易中心上寻找着自己期望的商品和服务,满足着自己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数量众多的提供不同产品和服务的卖家们,和需要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买家们共同构成了整个网上贸易市场,它们之间活跃的交易促进了网上贸易中心的繁荣。

2.交易中介的商业地位。一些网上贸易中心的构建者是买方或卖方,但是网上贸易中心本身并不作为买方或卖方而存在,它提供的是一个商家在线交易的场所,充当着贸易的中介。作为买卖双方发布商品信息的平台,它帮助买卖双方了解市场情况,寻找交易对象;作为服务贸易的平台,它为商家们提供了在线交流的工具,在线签订电子合同的平台,在线支付货款的渠道,在线支配物流的途径。网上贸易中心以第三方的角色参与交易,与传统实体贸易中心一样辅助商家完成整个贸易流程,对贸易的实现起到牵线搭桥的中介作用。

3.具备支持商家完成商品贸易全流程的功能。网上贸易中心与传统实体贸易中心虽然存在的载体不同,但他们却能够支持商家完成商品贸易的全部流程。在实体贸易中心里,商家们在现场查看货物,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可以直接支付货款和交付商品,也可以签订纸质合约,达成货款支付和商品交付的约定,采用预付定金等方式支付货款,通过物流公司运输商品,完成商品贸易的全部流程。在网上贸易中心上,商家之间虽然并不直接见面,但是商家们仍能在网上贸易中心的支持下查询商品信息,进行在线交流,签订在线合约,完成在线支付,实时查询物流运输情况等,实现商品贸易的全部流程。

但是,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又存在着一些区别。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最大的区别在于交易场所的属性不同,实体贸易中心的交易场所以实体形式存在,可以由单个建筑、多个建筑体或露天广场组成,也可以由多个实体交易场所组成;而网上贸易中心以虚拟场所形式存在,由单个或多个网络平台组成,不占用现实空间。交易场所属性的不同使两者在商家交流方式、签约方式、支付方式、交易商品类型存在很大的区别,将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进行细化比较,网上贸易中心的特点更为明显(如表1所示)。

在交易场所方面,实体贸易中心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实体空间,必须依托实体载体进行。早期的贸易中心是露天式的交易广场,近代的贸易中心是体量巨大的建筑和建筑群,一些高级别的贸易中心甚至是一个大型城市。网上贸易中心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贸易中心,依托的载体是互联网,主要以网站的形式存在,内部由各类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支撑,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连接世界各地的商家们。

在商谈方式、签约方式、支付方式、交易商品类型、交货方式等方面,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存在非常明显的不同。在实体贸易中心里,商家之间大多进行面对面的商谈,实地看货,纸面签约,现金支付,现场提货。交易规模较大的商家会先预付定金,货到验收后再支付尾款。在网上贸易中心上,商家之间分处两地,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看货,网上洽谈,签订电子合同,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或网上银行支付货款,交易的商品有实物商品,也有虚拟物品,货物的交付也分别是物流公司运输或直接在线传输。

在交易规模、辐射范围、服务功能等方面,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实体贸易中心存在于实体载体中,辐射范围受地理位置制约,可容纳的商家数量受物理空间制约,难以充分发挥双边市场的优势。网上贸易中心具有贸易中心的双边市场特点,能够吸引买家和卖家同时进入,还具备网络平台辐射范围广、边际成本递减等优势。因此,它能比实体贸易中心集聚更多的商家,形成更大的交易规模,辐射更广的世界范围。

(二)网上贸易中心与B2B电子商务比较

网上贸易中心和B2B电子商务网站具有相同的形态,它们都是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进行着实物商品、虚拟商品及服务等贸易,交付商品的方式有在线传输、物流运输等多种,都具有辐射范围广的优势,商家可以通过世界各地的网络终端进入。因此,网上贸易中心与B2B电子商务网站同存在于互联网空间,存在着一些相同之处,主要有:

1.虚拟的交易场所。网上贸易中心与B2B电子商务网站一样,存在于互联网上的虚拟空间,但它与现实世界并非完全隔绝,其存在和运行必须依靠存在于现实世界的计算机、服务器、大型数据库、光纤、路由器、交换机等硬件条件的支撑,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软件技术的支持。由于商家们在有互联网的地方均能接入这个虚拟空间,进入网上贸易中心与B2B电子商务网站,网上贸易中心与B2B电子商务网站具有远远超过实体贸易中心的辐射范围。

2.更丰富的交易商品种类。除交易实物商品及服务外,还可以交易虚拟商品。交易的对象在实体贸易中心里是实物商品和服务,而在网上贸易中心和B2B电子商务网站中可以是虚拟商品,这些商品以数字信息等形式存在。对于这种特殊的商品,网上贸易中心和B2B电子商务网站一般都能提供在线传输渠道。

3.革命性的时空观。网上贸易中心和B2B电子商务网站在互联网上,为世界各地的商家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商品交易场所。商家们在这个交易场所中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贸易,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他们都能轻易获取商品和服务信息,及时进行洽谈,网上贸易中心还不分时间、地点地为商家提供了在线支付货款,实施物流监控等服务。网上贸易中心和B2B电子商务网站为全世界的商家提供了一个永不落幕、覆盖全世界的交易场所,它们彻底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时空观念,帮助商家们不分时间、不分空间地从事贸易。

4.边际成本递减的特性。B2B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贸易中心在建设初期,需要购买软件系统、硬件设备、研究开发、广告宣传等,贸易系统还需不断调试、优化和升级,需要投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是,B2B电子商务平台和网上贸易中心的边际成本递减特性,在建设成型后表现出极强的优越性。随着商家数量的增加,平均分配到单个商家的成本快速下降,尤其是当商家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每新增一个商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为它们后期快速扩张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但是,网上贸易中心与B2B电子商务网站有着鲜明的不同:一是网上贸易中心发源于实体贸易中心,具有多对多的特点,而B2B电子商务网站对买家和卖家的数量没有严格限制,可以是一个卖家对多个买家、多个卖家对多个买家或多个卖家对一个买家,如单个企业的采购网站、销售网站等;二是网上贸易中心是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升级形式,能够支持商家在线完成商品贸易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全流程,而各个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发展情况并不均衡,大多数B2B电子商务网站只能提供部分贸易服务,这就造成了B2B电子商务网站中的商谈方式、签约方式、支付方式存在多种可能性;三是网上贸易中心比一般的B2B电子商务网站具有更强大的技术支持,更优化的贸易流程,更庞大的商家群体,有能力提供更完善的贸易服务,有条件吸引更多的商家,能够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更加充分地发挥交易媒介作用。

在主体结构方面,B2B电子商务网站对主体结构没有特殊限制,可以是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结构。网上贸易中心存在着多个买家和多个卖家。多对多的交易模式存在着显著的双边市场特性,可以比一对多和多对一结构产生更强的集聚效应。而网上贸易中心存在于互联网上,辐射面很广,可容纳的商家数量几乎不受限制,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优势。

在商谈方式、签约方式、支付方式等方面,网上贸易中心比B2B电子商务网站具有明显的优势。B2B电子商务网站发展情况并不均衡,服务贸易的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B2B电子商务网站为商家提供在线交流渠道,部分B2B电子商务网站只能发布商家信息,商家仍需通过电话等方式交流;部分B2B电子商务网站为商家提供在线签约系统和网上支付平台,但很多B2B电子商务网站还处在“线上交流,线下交易”的水平等。网上贸易中心提供在网上搜寻商品信息,洽谈商品细节,签订订货合约,在线支付货款,跟踪物流信息等服务,支持商家们在互联网上完成商品贸易的全部流程,提供比B2B电子商务网站更完善、便捷的贸易服务。

在商家数量和服务功能等方面,网上贸易中心与B2B电子商务网站存在不同。网上贸易中心是B2B电子商务网站的高级形式,在强大的服务器等网络设施和交易系统等支持下,能够支持数千万甚至上亿人次的商家们同时在线交易,而B2B电子商务网站却受到本身发展水平的制约,部分大型部分B2B电子商务网站的访问量几乎不受限,而一些小型B2B电子商务网站在访问人次多时易造成网络拥堵。此外,网上贸易中心还能比B2B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更全面的在线贸易服务,发挥更完善的交易媒介作用,全面控制贸易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的传输,对实体贸易载体产生更强的支配作用。

(三)网上贸易中心的特征分析

通过对网上贸易中心与实体贸易中心、B2B电子商务网站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网上贸易中心的交易主体结构与实体贸易中心相同,在交易场所属性、交易商品类型、交货方式和辐射范围等方面与B2B电子商务网站相同。网上贸易中心具备实体贸易中心的支持商品贸易全流程的功能,拥有B2B电子商务网站的虚拟属性、辐射面广的优势,在互联网上为商家们提供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全面服务,不断积聚世界各地的买家和卖家,形成规模庞大的交易量。网上贸易中心的辐射范围不受地域限制、可服务商家的数量几乎不受制约,能够提供更完备的贸易服务,它能比实体贸易中心、B2B电子商务网站吸引更多的商家,产生更大的交易规模,产生日益强大的积聚效应,具备了一些鲜明的自身特征,这些特征包括:

1.完全虚拟化的交易形式。网上贸易中心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中,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商品贸易所需的各类服务。网上贸易中心通过网页展示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需求信息,提供在线通讯工具,支持买家和卖家之间通过网络工具进行在线交流;提供在线签订合同的流程和范本,支持商家在线达成商品交易电子合约;提供网上支付渠道,支持商家们在线支付货款;提供物流平台,支持商家们在线联系物流公司并实时监控物流运输信息等。所以,除了物流运输这个环节以外,几乎所有的贸易流程都能在网上贸易中心这个虚拟的网络空间上进行。

2.充分发挥正向网络效应。网上贸易中心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买家和卖家,伴随着加入网上贸易中心的商家数量增加,商家们可能发生的贸易机会也逐渐增加。卖家数量越多,可供买家选择的对象就越多;买家数量越多,卖家可能获得的销售机会就越多。由于网上贸易中心可容纳的商家数量几乎不受限制,它能够比实体贸易中心更加有效地利用自身的多对多特点,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正向网络效应,一边增加着商家的贸易机会和利益,一边推动着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3.对实体贸易载体的支配功能。当交易规模较小时,网上贸易中心需要实体贸易载体的支持,对实体贸易载体产生强烈的依赖关系,一旦实体贸易载体的配合不足就将对网上贸易中心产生消极影响。随着网上贸易中心的交易规模逐渐变大,实体贸易载体可以提供的物流服务逐渐显露出不足,如运力不够,响应度不够等。为了提高贸易服务水平,提高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网上贸易中心将不断提升自己对实体贸易载体的支配作用,调动可以利用的实体贸易资源为商家服务。网上贸易中心未来将不只是支配物流运输,还将支配现实中的仓库、码头、港口等实体载体。通过支配实体贸易载体,商品的物流运输将更加方便,完成整个贸易流程将更为便捷,网上贸易将得到更快发展。

4.对交易信息的集成利用功能。虽然网上贸易中心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充当一个辅助角色,但它却是大量贸易信息的实际拥有者。通过对这些信息的集成利用,网上贸易中心可以有效预判网上贸易的发展方向,降低网上贸易的风险。对卖家而言,网上贸易中心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准确掌握市场运行趋势,及时调整供应商品的类型和数量。对于买家而言,网上贸易中心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他们及时掌握商品价格波动趋势,及时调整商品采购策略。网上贸易中心对交易信息的集成利用功能,对及时发现市场走势,把握商品价格波动趋势等意义重大。

5.更加便捷、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贸易渠道。在传统贸易模式下,商家需要不远千里看产品、谈合约,做成贸易所花费的成本高、需要的时间长。B2B电子商务网站虽然提供了在线交易的场所,但能够提供的在线服务不全,对商家时间和金钱的节约以及对商品贸易效率的提高有限。网上贸易中心在网上提供了全面的商品贸易服务,商家们只需要借助鼠标和键盘就能轻松、及时地了解产品,洽谈商品的价格、交易的方式,联系物流并及时跟踪,极大地提高了商家进行贸易的效率,节约了交易的时间和成本,是一种更加便捷、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贸易渠道,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商家,形成越来越大的贸易规模,对传统贸易模式产生强大的冲击。

四、研究展望

长期以来,贸易中心所指的是实体贸易中心,是集中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在网上贸易日益繁荣的大背景下,互联网上也逐渐形成了一批与实体贸易中心相同功能的网上贸易中心,它们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家,形成规模庞大的交易额,对整个贸易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上贸易中心的出现满足了贸易本身发展的需要,深化网上贸易中心研究不仅能拓展现有商贸流通理论、贸易中心理论,而且有助于探寻构建网上贸易中心的科学路径。

参考文献:

[1] 边长泰.论贸易中心[J].财贸经济,1983(4).

[2] 刘尚铎.现阶段商品流通的一种好形式——试论贸易中心的作用[J].云南社会科学,1984(6).

[3] 王竹青.试谈建立贸易中心与改革批发商业体制[J].宁夏社会科学,1985(4).

[4] 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 奥古斯特.勒施.经济空间秩序[M]王守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 程大中.国际贸易中心的历史演变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世界经济情况,2009(7):17-19.

[7] 沈玉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 沈玉良.贸易方式、贸易功能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基本形态[J]科学发展,2010(12):19-37.

[9] 晁钢令.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必须振兴上海批发商业[J].上海商业,2005(5):10-13.

[10]朱连庆.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空间布局[J].上海商业,2011(7):14-18.

[11]张泓铭,尤安山. 走向上海国际贸易中心[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12]汤庆福.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国际商业技术,2009(3):9-13.

[13]沙海林.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在2009·第十二届国际商业论坛上的主旨演讲[J]国际商业技术,2009(4):12-15.

[14]唐小杰.培育国际贸易中心的新型服务贸易主题和业态[J]国际商业技术,2009(4):27-29.

作者:何勇 李骏阳

第三篇:关于我国网上银行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摘要]网上银行以其基于先进的IT技术所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和更加便捷的用户体验,赢得了市场的一致好评,其比重在银行业务中也呈逐年的上升趋势。由于银行和用户通过Internet进行信息的交互,也使得该项业务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近年来针对网上银行的犯罪行为愈发严重,并引起了大量的纠纷,成为了监管部门、银行、司法部门所共同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本文首先对“网银安全”的威胁和来源进行分类定义,并对当前的监管和司法保护中的不足进行分析,最后笔者分别从司法、监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建设意见。

[关键词]网上银行安全、系统工程、法律保障制度、消费者权利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带来的效率的提升和用户的便捷体验,得到了各行各业的一致认同。网上银行就是一种基于网络通信等IT技术的杰出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好评,业务份额不断扩大。在我国,自从招商银行于1998年开通了国内的第一项网上银行服务以来,各大银行也随后推出了各自的网上银行业务。由于网购业务模式的流行,网上支付已经成为了最为普遍和最受欢迎的网上购物方式。于此同时,针对网银的资金安全事件也呈陕速增长趋势。2011年1月,不法分子利用中行动态E令的漏洞盗取普通用户近亿元。“安全”已经成为了广大网银用户最关心的问题,并对用户通过网银进行交易的积极性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成为了威胁网银发展的一大毒瘤。能否为普通的用户提供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已经成为了一个制约网银业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的监管部门、银行、司法部门需要正视的一大难题。

2网上银行的安全威胁和应对重点

2.1网上银行面对的几种主要的安全威胁

在计算机领域中,网络攻击的定义为网络攻击者利用目前网络通信协议(如TCP/IP协议)或操作系统自身存在的或因配置不当而产生的安全漏洞,未经授权非法进入本地或者远程用户主机系统,非法获得、修改、删除用户系统的信息等一系列过程。当这种犯罪行为染指网络银行业务时,就演变为了针对网络银行的犯罪。以下列出几种常见的针对网上银行的攻击方式:

(1)病毒入侵

电脑上的冲击波等以破坏感染主机系统为目的传统病毒已经成为过去,而以盗取用户信息为目的的盗号木马、间谍软件、流氓软件等网络威胁则成为了当前的主流。传统的病毒以破坏宿主的计算机,致使其系统崩溃为目的。而当前的病毒则具有了更加明显的趋利特征,它们主要是隐藏在用户的计算机中以盗取用户的重要信息,并不对系统进行破坏。由于这些病毒以盗取用户的信息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对电脑系统本身的攻击大大弱化,甚至对系统本身不构成任何危害。像网上银行这种能为其带来明显的经济收益的“猎物”,自然成为其作案的主要对象,近年来针对网上银行的木马病毒几乎爆炸式的增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2)黑客攻击

近年来,网上黑客活动日益频繁,规模逐渐增大。开始不断出现专业的黑客组织入侵银行、证券等金融网络进行违法活动。这些侵入的黑客,常常具有较高的信息知识素养,能够熟练的使用漏洞扫描、数据包嗅探、Root-kit技术等技术手段入侵到保护措施薄弱的客户端,从中盗取用户保密信息和密码。可以想象,如果黑客能够成功的获得用户的账户和口令信息,那么用户的账户安全将会受到很大的威胁。

(3)网络钓鱼

网络钓鱼攻击(pohisbkN attacks)是常见的攻击手段,钓鱼攻击者通过邮件、短信等渠道发送一个看似合法网站的链接诱骗用户。这种邮件为了所渭的“更新安全性”,骗取用户对该邮件的信任,并要求用户在指定网站的表单中输入相关账户信息,引诱收信人给出敏感信息,如用户名、账号、密码等详细信息。當用户误以为是银行的合法表单填人信息并提交后,这些收集到的信息将被转发给攻击者,进而导致用户网上银行账户的损失。

2.2网上银行安全建设的应对重点

笔者认为,目前用户的防范意识和银行网银系统的安全性,可以被形象的理解为两座拦洪坝,都是为了保护下游的农田,这个农田可以被形象的理解为用户的账户。当山洪来袭时,其中的任意一个拦洪坝只要足够坚固,都可以成功的把洪水隔离隔离在下游的农田之外。山洪来袭时,总会先冲击第一道拦洪坝,再冲击第二道拦洪坝,第一道拦洪坝会为第二道拦洪坝分担一定的冲击力。但现实是,这第一道拦洪坝,也就是广大的网银用户,一般是缺乏防范意识,甚至有些是毫无防范意识的。可以说第一道防洪坝的抗洪能力极其的脆弱,不得不主要依靠第二道防洪坝发生效用,如果第二道防洪坝不够坚固出现了缺口,那么农田就会面临着被淹没的危险。所以在保护用户账户安全的过程中,主要还得依靠具有资金、技术优势的银行。银行要建立起足够坚固的大坝来保护普通用户的权益,定期的对其大坝的缺口进行修复。这种对大坝的修复动力不能仅靠自觉,它应该来自于市场的刺激、监管部门的压力和银行对其自身利益的维护,笔者于此专门在保障现状和建议中有所针对的进行了讨论。

3我国当前的网上银行保障现状及不足

3.1监管领域

(1)监管现状

我国的银监会成立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商业银行的集中监管,包括开业审查和批准以及日常经营等。在2003年银监会成立以后,开业审查和批准的权限划归银监会,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内的有关监管机构也转移到银监会下。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支付核算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业务上与商业银行有着天然的各种联系,因此,对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督仍有赖于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合作。目前,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受到两个部分的监管:业务主管部门

银监会和信息主管部门

信息产业部。在宏观监督体制的设置上,为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

(2)现行监管的不足

a)对网上银行监管意识上的滞后性

在传统的金融范畴中,我國银行监管本生就存在着滞后性,主要以事后调节为主,计划性、强制性的指导为主,真正带有前瞻性的宏观调控不是很强,特别是面临网络化发展的时期,其监管意识还是相对滞后。

b)网上银行的监管体系尚不完善,监管制度尚不健全

网上银行的监管基本延续的是机构监管和传统业务的管理模式。监管工作的针对性不强。网上银行的活动虽然设计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但都是在一个平台上运行,密切关联。按机构和业务划分的传统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网上银行业务“无缝”运行的特点。

c)监管实效有待提高,综合风险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在日常监管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规章,监管人员缺乏必需的技能和业务知识,检查工作很难落实在实处。

3.2司法保护

本文的司法保护主要是从与网络银行相关的两个司法领域进行探讨:1.网上银行的犯罪与侦查;2.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1)当前我国在网上银行犯罪侦查中的不足

不同于一般案件的侦查,网络犯罪所具有的智能性、隐蔽性、跨地域性以及罪证易被篡改、销毁等特性,网上银行犯罪也都具备。对侦查此类案件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中侦查机关常常面临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犯罪证据难以收集与固定等问题。

(2)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和不足

本文在网上银行安全建设的应对重点中已经提到,银行对网银系统的安全建设动力不仅该依靠其自觉,还应该来自于监管部门的压力、市场的刺激和对自身利益的维护。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进步,可以有效的放大市场的刺激作用以及银行对其自身利益的维护作用,为网上银行的安全建设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在2003年12月27日通过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在第一条针对消费者保护做出了以下原则性的规定:“为了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监督管理行为,防范和化解银行业风险,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虽然该法在第三章“监督管理职责”中队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职责作了系统的规定,但是该章没有一个条文涉及到银行业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对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上的职责规范不够明确。

4对网上银行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笔者认为网银系统的安全建设不应该仅仅依靠银行的自觉,监管部门、司法部门所带来的压力和刺激,所产生的敦促作用,才是银行不断对其系统进行改进的强大推动力。针对网上银行安全现有保障的不足,本文将就消费者自身防范素质提高、监管思维、法律建设、专业人才等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强化网银客户的风险防范意识,规范使用网银

本文前面提到网银安全的风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银用户薄弱的风险意识和相关知识的匮乏。在利用消费者自身防范意识薄弱的网银犯罪中,其技术手段并不高级,普通的网银用户只需提高警惕和具备一定的网银安全防范知识,就可以完全避免受到侵害。例如就针对工商银行网银的钓鱼网站(www.1cbc.com.cn,现已被查封)而言,如果用户提高警惕并具备域名判别知识,就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其与(www.icbc.com.cn,中国工商银行官方网站)的域名不同,这样用户就可以轻松的迈开此类陷阱。作为具有技术优势的银行应该主动肩负起培育市民网银安全意识的使命,履行揭示和告知网银风险的义务,指导客户有效防范风险,提高用户对个人信息管理的安全意识。

4.2培养事前预防的思维方式,加强网银系统的安全建设

监管部门和银行都应该转变其现有的事后改进的思维方式,化事后为事前。由监管部门出面制定出一套详细的网银系统安全性的评估体系,并以此作为标准对银行的网银系统进行评估。考虑到网银作为一种基于web的新型银行业务,传统的监管部门进行评估时在技术方面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可以考虑引进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方式对各个银行的网银系统进行评估。对安全评估不合格的网银系统,要责令其整改,以改进、优化其现有的系统,尽可能的减少系统对外暴露的漏洞。通过设立这样一种控制机制,可以强化银行防范意识,在系统漏洞尚未遭到利用之间就积极的进行改进和预防,以降低将来系统漏洞暴露后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4.3完善网银管理办法,促进相关法律出台

目前已经出台的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银监会出台的《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等法律规章都赋予了监管部门很大的监管权力,这些权利的适当应用将能有效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但从目前有关网银服务的监管现状来看,网银业务的监管现状并不理想。一些规定变成了一纸空文,并没有得到严格的贯彻实施,并没有对开设网银业务的银行产生足够强大的约束力。所以后续的网银管理办法也应该加强对监管部门履行职费『青况的绩效评估,督促监管部门严格履行相关法律。

4.4建立一流的监管技术设备和高素质人才库

网络银行作为一种基于先进的IT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新业务,传统的监管,无论是在监管的模式还是在监管的技能方面都已经无法适应。只有拥有高技术软硬件设备的条件下,才能谈得上对网络银行业务的有效监管;同时,必须储备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才能有效的应付现代化程度高、传统金融业务比重较小的网络银行业务。应加强对现有监管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其对lT技术的理解,同时适当从外部聘请专门人才,以确保监管者能跟上不断更新变化的IT技术的发展。这个精心培养的人才队伍,将是监管工作开展的基础和核心力量,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将会极大的影响到监管的效果。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信号要能够切实的传达给高校的学生,使一些财经院校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学生的特长,有针对性的为国家培养出既懂计算机又具备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4.5完善相关法律、规则,加强对网银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当前的网银监管过于偏重原则、内容薄弱、体系零散,在实际的监管事务中存在着可操作性不强的缺陷。下一步的发展中,相关的保障法律应该集中于一些具体细节,对“网银实务”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控制和解决,以使得既存的原则框架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能有效的降低监管成本。尽管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在业务外包管理、风险管理中对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有所涉及,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细化。

5结论

网上银行以网络通信等IT技术为基础,向用户提供方便、快捷、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并逐渐赢得了广大网民的青睐。但也因其涉及账户信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虚拟性、风险大等问题,使得网上银行的安全建设变得尤为的重要。能否为普通的网银用户营造一个安全的使用环境,已经成为了监管部门、司法部门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网上银行的安全建设是一个监管环境、法律环境、人才环境、消费环境、消费者自生素质、网银系统共同强化和完善的过程。各个方面的建设情况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通过法律的完善、专业人才的培养、消费者利益的保护和消费者自身防范意识的提高,才能为网上银行业务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交易环境,才能使得每一次微小的改进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冷傲雪.我国网上银行发展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

[2]张晓.网上银行身份认证与网络安全机制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

[3]周丽.网络安全的法律现状[J]经济研究导刊,2013,(02)

[4]刘亚军.网上银行系统的安全性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引用,2013,(01)

[5]车志红.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与监管研究[D].厦门大学,2009

[6]谭荣华,刘瀚波,王丹.我国网上银行安全认证体系架构的理性选择[J]金融研究.2003,(12)

[7]董佳.关于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0

[8]李树生.网上银行犯罪手段及防范举措.[J]金融电子化.2008(02)

作者:杨经伟

上一篇:行政体制改革论文下一篇:交通运输管理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