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调查报告范文

2022-06-14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农村的调查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农村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调查报告

一年一度的暑期实践调查又来临了,作为一名大二的医学生,这次我进行的实践调查是针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对村民从了解度、参与度、满意度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数据,研究我村村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了解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以及影响因素,发现我们这一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家针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养老难的问题,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并作为一项制度广泛普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作为追求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状况,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中国农民的健康需要有一个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亲民、惠民政策,是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卫生改革大局的根本大计,也是有效控制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途径。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为了相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了解社会民生,寒假期间我对我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村民看病情况作了调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先进性和惠民政策的益处。

我村约有216户农户,人口800多人。本次调查随机抽取200户人家,对抽中的人家每家发放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我收集了我村村民自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的参合人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对制度的态度,也说明了农民在关注时事政策方面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在了解度方面,包括了解制度的途径,对报销制度、报销的起付钱和封顶线的了解,以及报销的方法等。

在对各年龄段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程度调查的农民中,30岁以下的占23%,30-50岁的占52%,50岁以上的占25%;其中,30岁以下的农民对“新农合”很清楚的占15%,知道但不太清楚的占68%,不了解的占17%;30-50岁的对“新农合”很了解的占28%,知道但不太清楚的占58%,不了解的占14%;50岁以上的农民对“新农合”很清楚的占6%,知道但不了解的占63%,不了解的占31%。

有调查结果来看,30-50岁的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相对比较了解,而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农民则对其了解较少;但总体上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解仅仅是一般性的了解,有些农民甚至只是知道按时缴纳投保费用,但具体对他们而言的利益却不甚了解。

这与村干部及“新农合”机构的宣传不到位有关,经农民反映,村干部在宣

传时只告诉他们要交的钱,关于报销流程只有那些报销过的人才知道。

在农民的参与度方面,我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农产品,生活也都不是很富裕,但这都没有影响农民的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参保率已高达100%,农民一般都视医保为一种必须品,都怀着以防万一的态度。综合农民明年继续参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政府财政补贴、缓解看病贵、家庭成员经常患病、农合缴费不高。从调查结果来看,政府财政补贴和缓解看病贵的原因所占比重高达73%。

还有在满意度方面,通过访问和调查农民看病是否方便、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态度、医生看病的专业水平、报销时工作人员的态度、定点机构的环境卫生状况、报销手续是否方便、硬件设施状况,以及农民对报销制度、报销费用所占比例、补偿费用,参加合作医疗后,生病是否仍然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等的看法,综合分析得出农民对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8.3%的农民对“新农合”非常满意,有13.6%的满意,10.4%的农民不满意,还有7.7%的认为没感觉

从调查结果分析,有81.9%的农民对“新农合”持满意态度,他们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态度、医生看病的专业水平、报销时工作人员的态度、定点机构的环境卫生状况、报销手续是否方便、硬件设施状况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也有少数农民提出了自己的不满,他们认为不报销的费用所占比例仍很高、看门诊和住院花费很大以及参加合作医疗后,生病仍然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从结果分析看出,持不满态度的农民大多数家庭收入比较低。

虽然,村民们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一定了解并有一定的认可,但村民很多农民认为医院、卫生室的医药价格存在很大的水分,报销几乎不能带来实际效益。确实医药住院的价格过高,令许多的农民望而兴叹,因此村里仍然存在着“小病扛,大病拖”的情况。应该说这种现象是很多人所担忧的,也是不理解合作医疗的原因。而且,合作医疗中有很很多限制,报销存在一定的范围。虽然各种门类品种都有明细的要求,但农民自身根本不清楚报销的具体情况。再者,报销制度在缓解人们的看病负担上所起作用有限。尽管住院可以有50%的报销比例,但是农村人真正去医院的占极少数,而且即使住院报销,剩余的部分对农民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还有,现今的农村医疗卫生配置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这让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其中收费不合理是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总之,医疗筹资的模式问题,医疗服务的价格过高,医疗补偿的水平不足,医疗信息的不明晰、不畅通,所有的这些都是合作医疗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有的问题让合作医疗在农村的发展存在很大阻力。

我个人认为,要让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的深入人心,首先要加强宣传,使农民对“新农合”有更深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在启动阶段,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政府的宣传、组织和协调,同时相关媒介也应该起到辅助推广的作用,让农民了解这一体制,并逐渐从乡村医生或者个体诊所中走出来,转而在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医疗定点医院就医,从而得到医疗上的切实保障。第二,应该采取措施,有效减少农民看病就医的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持续发展,关键之一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因此,应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局为重,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同时,加强医院管理,给参合农民使用高档药品和特殊检查前必须经患者同意,尽量为参合农民的住院提供适宜的技术服务和优惠的收费价格,维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转。最后,还要探索不同人群设立不同的筹资、补助标

准,合理拉开筹资和补助水平,鼓励条件较好的人群参加筹资额度大、补助水平高的合作医疗制度,并统筹各方利益,逐步引导整个合作医疗制度向高筹资标准、高补助水平方向发展。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我村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和积极性是比较高的,这表明,我村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是很赞同的,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为保障农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响应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号召,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作为大学生的我,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项制度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难题,使农民切身体会到了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也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我村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是我村农民生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会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第二篇: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

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对农村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更深刻的意识到了在农村普及义务教育和实施"两免一补"的重要性,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然而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解决。特别是实施"新课标"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一、来自学校的原因--办学设施及教育资源不足,导致素质教育难于实施。近年来,我省农村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学校硬件设施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农村中小学、幼儿园的硬件设施问题依然突出。1.从硬件和师资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就连一些乡镇中心学校办公设备也很落后,上级教育部门供给的电视、电脑等远程教育设施因教师的短缺没有得到应用。上级要求3~6年级开设英语课、音乐课、多媒体教学课、劳技课因缺专业教师而搁浅,在农村很多学校,老师往往是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知其教学质量,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2.调查中还发现农村小学(初中阶段的已规模化)规模化教育程度比较低。主要表现在: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再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化办校,致使村村有小学,村村教育资源严重欠缺。农村50岁以上的由民办转为公办的教师比重偏大,年轻教师数量偏少,而老教师对新课程的教育理论接受的相对较慢,又很少进行过专业培训,大都沿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偏僻农村的代课教师数目较多、待遇低(多数代课老师只有200~300元),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而且很多代课教师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幼师教育,至于说教学方法、技巧、专业术语更无从谈起。

二、来自学生家长思想意识的原因--没有把国家帮扶政策作为培育孩子的机会。1.政府从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因家长意识落后遇到"尴尬"。很多农村家长因落后的思想影响农村孩子接受义务教育。使上学的孩子中仍有很大一部分人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不能摆正学习的态度,不把学习摆在正确的位置。更令人伤心的是某些家长因家务多随意让学生多次请假,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也导致素质教育难于实施,调查报告《农村教育的调查报告》。2.来自"社会就业难"引发"读书无用"使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艰难前行。教育产业化改革落后,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现状使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家长在言语中向孩子灌输"脸朝黄土背朝天"旧农民思想意识。另一方面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不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对学校为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措施不予配合,甚至阻挠素质教育的开展。学习好、考高分、上名牌大学的思想根深蒂固。

三、来自教育体制的原因--学前教育在农村的滞后调查中了解到,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农村幼儿园明显不足,特别是豫西地区所属农村,在园幼儿数目偏少,在宜阳县、洛宁、陕县、栾川、灵宝、陕县下属乡镇大多数农村没有正规幼儿园,一些村镇民办的水平参差不齐,只是起到"看护孩子"的作用,调查的一些农村(柳泉乡、山乡、石陵乡等的下属村庄)3~6岁的少儿大多在家受到看护,没有接受少儿教育,教育十分薄弱。很多乡镇除办有少量学前班外,学前三年教育几乎是空白。究其原因,一是市、县、乡镇两级政府对农村幼儿教育没有给予必要的扶持,二是缺乏有力的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农村幼儿教育。这些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农村小孩直接进入小学学前班或一年级,连笔都不会拿,老师要哄那些不适应集体活动的孩子,还要教他们握笔、写字,还要操心课程进度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们学得很吃力,学不好也着急,渐渐就会产生厌学心理,这也是造成农村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接受素质教育。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千篇一律"化影响素质教育的开展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和城市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忽视新课程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新课程的编制城市与农村的"千篇一律"不利于农村素质教育的开展。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农民很难感受到中小学素质教育带来的"经济实惠"。但现实中,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而推行适合农村孩子未来就业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是现代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势,而我省职业学校的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规模小的状况。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趋向为农村大多数孩子未来的就业着想,能够从"分数教育"改为"育人教育"、"离农教育"改为"近农教育",那么素质教育在农村的推广将变为现实。关于推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大农村教育的资金支持力度。使孩子们有美丽的教室、活动的场所(操场、电脑室)和音乐器材、体育器材等。2.新课程的改革应考虑农村素质教育推行的可行性及"实用性"。使素质教育课程更适合农村孩子的生活环境,建议开发适合农村中小学开展素质教育的"新教材"。3.建议大力推广城市教育资源"送教下乡"活动,成一种良性循环的长效机制。加大农村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和现代素质教育培训,对民办幼儿学前教育给予政策优惠的同时健全对民办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准入制度和检查力度。4.继续加大教育事业人员编制。目前国家分别规定的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的生师比只有在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是科学的。而在我省广大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学生数量百余人的学校为数不少。简单按生师比核算的教师数量,并不能满足教学任务的需要。5.加大素质教育和教育法的宣传力度,防止辍学率的上升。我相信随着我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投入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推动农村孩子享受真正素质教育的"春风"一定会到来!教育投入何时到位!好多乡镇学校,一个教师几天才一节课,学生进城了,教室空了,教师还在拿着纳税人的钱,!楼上说话可有事实?能不能说说都有哪些学校?说瞎话是会长鼻子的!领导应改变固有思维,素质教育不是挂在嘴上的唐僧肉。个别领导总希望以考试的方式检验效果,素不知我们做的是人的教育。行为和方式都是应试教育的一套,哪里还有素质教育。我们的行政者,应该站得高才对。思想落后,导致的管理也落后。从楼主文中"我省扶贫开发重点县现有农村幼儿园明显不足,特别是豫西地区所属农村,在园幼儿数目偏少,在宜阳县、洛宁、陕县、栾川、灵宝、陕县下属乡镇大多数农村没有正规幼儿园"可见,调查的不是我们这个地区,况且相关现象与我们这儿的现实完全不相符。一看到不满意之处,就瞎指责楚州教育一通,这样的心态太可怕!这样的氛围太可怕!这样的人更可怕!楚州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触目可及,为何他的眼里就没有风景?心中有阳光,才会播撒阳光!kankanxinwen我们探讨问题,可以有教育观点不同,但不是什么"阳光不阳光的问题",难得心中有阳光,什么问题就都可以解决吗?发表于2011-5-12 11:58

第三篇:农村酒类市场的调查报告

一 实习目的

通过为期五天的调查,了解农村春节期间酒类的销售情况,进一步了解农村酒类的整体销售市场。增强同学们的市场调查能力和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能力。

二 实习时间

三 实习内容

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对家向所在地的酒类销售情况进行为期五天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酒类的品牌、销售单价、销售统计、促销手段,详细记录所得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四 收获和体会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市场调查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此次酒类销售情况的调查和以前所进行的家庭春节消费情况调查以及收入情况调查相比显然更具有挑战性和技巧性。我家在农村,购买东西一般都在本村的商店,而商店是营业场所,通过几天的调查我总结了一些基本的技巧。首先你要选对调查的时间,如果你在商店营业的高峰期去调查你不但得不到想要的数据还很有可能会遭到白眼的对待。我们村商店上午八点多开门,十点到下午两点还有晚饭时间是人流的高峰期,所以我一般都是早晨八点半左右去调查前一天的销售情况。第二就是调查之前你至少要和店员比较的熟悉才能保证所得数据的正确性。为了给调查做准备我包揽了我们家春节期间所有的采购任务,每次都有意识的和店员多聊几句,一来二去我们就比较的熟悉了,后来的调查也进行的比较顺利。

通过本次的实习活动,我的数据分析能力也稍稍有了进步。我首先研究了一下我自己调查所得的数据,我发现我存消受得酒的价位都比较低,品种比较少,但数量相对还可以,至于促销手段就少得可怜。归其原因,我觉得首先是农村相对比较落后,有的就累的销售渠道根本延伸不到农村,所以就累的品种比较单一,而农村的经济水平制约了农村的消费能力,所以酒的价位比见低。我们村只有两个商店,一个在东一个在西,各自有着固定的消费群体所以上点之间竞争不激烈所以他们不积极采取促销手段。

五 对农村酒类销售的建议

通过本次的调查活动,我总结了对农村酒类销售的几点建议。

首先我认为产品供应商应加大其渠道建设,将其产品铺到农村。当然我指是中低档酒类,因为太贵的酒在农村可能没有太大的市场。通过看其他同学的调查表我发现有很多价位合适销量也不错的酒在我们村根本看不到,这说明加大渠道建设的必要性。虽然农村的经济水平比较的落后,但其具有很大的消费潜力,是中国最广大的市场。同时也是企业不容忽视的市场。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市场正迸发着新的商机。(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第四篇:家乡农村变化的调查报告

五.三班

李玥珩

我的老家在距离县城五十多里路的农村,这几年来变化非常大,现在是一片繁荣的景象。

变化最明显的是家乡的路。在以前都是土路,甚至连大道都没有。那些小土路走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泥泞,也很脏,到处坑坑洼洼的,像陷阱一样。而现在不同,都修成平坦的水泥路了,有了大道。地势也变平坦了,走起来非常方便,整体也变干净了,这是多么大的变化!

房子也变了,大家可能都知道,农村以前都是土窑洞房。土房安全性很低,很容易塌,里面还容易掉土。最惨的是下雨天,有的房子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如果这样的话,还得把家具搬到不漏雨的地方。现在不同了,都盖上了木料大门房和砖瓦房,有的甚至盖上了二层楼。里面很干净,房顶上也不漏水了,让人觉的很朴素。这虽然没有城市里那么高级,但是比起破破烂烂的土房好多了,对农村已经很不错了。

再说就是水,村里以前两三百人才用一口井,得去担水,一趟一趟的特别麻烦,而且还不干净。而现在呢?都通上了自来水,一拧水龙头,水就自动流出,这既方便又卫生。这是外表变化,家里面也有巨大变化。以前都穷的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什么电器了,但是现在家家都安上了有线电视,而且是超高清的,还能回放呢,一定很惊讶吧! 再就是做饭,以前在农村,得烧火做。现在不那么麻烦了,用上了电磁炉。更让人惊讶的是,家家都用上了冰箱!哇塞,怎么农村家里都用上那么高级的东西。

交通工具也变了,基本都用上了电动车、摩托车,我爷爷都开上小汽车了,在我妈妈那个时代,自行车都是很罕见的。

改革开放的变化,不仅是城市变化,就连农村也有这么大的变化。变化的速度非常快,这是一次飞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了,有似“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

我相信以后的发展一定会更好!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习问题 心理偏差

谁来关心他们——留守儿童教育的调查报告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走访8名留守儿童家庭。问卷调查选取的样本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学校的在读学生,学生年龄主要分布在7-18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全部是留守儿童。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家中有两个孩子的居多;家中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孩子占相当比重;独生子女家庭也有一定的比例,大部分分布在低年级。对淮阴区宋集乡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些情况也是极其严重的,现形成如下调查报告: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乡2280人儿童中,有567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乡儿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30人,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6 1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人,占留守儿童的15%;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 70 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习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习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习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做了一个专项调查。在崔海村留守的学生中随机抽取了66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27人;中学35人,小学31人),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的测试对象。

这一专项调查显示,一半以上(57%)的留守中学生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47.7%,中度为33.4%,重度达到18.9%。通过分析还发现,这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在对曹桥小学近200名留守学生的智力测试和文化知识检测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容乐观,身心发育健康状况不良的人数占总数的80%。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较差。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 2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因而,如果留守儿童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要少很多。

(2)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好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个方面,更让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心理问题。从个性特征上看,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朋友亲密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的现象。

(3)性格有明显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 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4)道德发展出现危机。在我们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外出打工的父母亲对留在家乡的子女要求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再加上多数农民工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有的中小学对于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方式,使得这些孩子缺乏教育和约束,他(她)们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这些留守儿童道德准则下降,常常干出一些有悖于基本道德规范的事情来。如有的打群架、偷盗、虐待老人等等。

(5)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极大地妨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形成,既有家庭原因,也有学校原因,更有社会方面的原因,现具体分析如 3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下。

第一,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习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第二,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儿童的家庭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关注,与学校教育无法协调一致。使得学校、家庭之间形成了断层。据曹桥回民小学调查,这个只有400名学生的小学,有三分之二的是留守儿童。由于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直接关照,老师难管难教,造成儿童性格放纵,活动无拘束,生活无规律,很多学生怕学厌学,学习成绩很差。在推行新课改过程中,农村中学基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由于现行教材都是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再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学校较少,办学条件较差,使得很多留守儿童不能健康成长,形成知识的匮乏和人格的扭曲。

第三,来自社会方面的原因。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由于社会监管不力,存在着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致使他们误入歧途,抱憾终身。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在很多农村村乡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再加上在一些偏僻和落后的乡村,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度落后,有的连电视机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文化站、图书室,单调枯燥的生活使得儿童在成长发育阶段物质文化生活匮乏。在有的农村,由于某些宗法观念的影响,儿童受到歧视和排斥,使得儿童的权益的不的有效的保护,一旦发生问题没有任何的保障措施。

四、当前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及其成效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随着农村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近些年来,江西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支持下,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围绕建立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结合各地的实际,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又各具特色的政策措施,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典型经验。如赣州市于都县在推行“留守孩关爱工程”过程中形成的“三知(即要求教师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代管人的基本情况,清楚地知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的去向和联系方式)、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多家访)、三沟通(即要求中小学教师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代管人沟通,定期与校外义务辅导员沟通)”和校外“一组(组建校外学习小组)、一员(聘请校外义务辅导员)、一中心(创办托管中心)”机制,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委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典型案例,在全国进行宣传和推广。下面,简要报告江西省各地近年来采取的有关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政策措施及其初步成效。

(一)重视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机制 为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等各项工作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与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全省大部分县(市、区)都成立了以县(市、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赣州市以推广于都县“留守孩”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为契机,2004年即将全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上升为政府行为,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在全市推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的工作方案》,并由市委办公厅和市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至各县(市、区)和政府各职能部门。2005年3月,赣州市委、市政府又在于都县召开现场会,专题研究部署全市“留守孩关爱工程”工作。两年多来,在当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赣州市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与此同时,全省各地农村中小学校也成立了类似机构,建立了以学校各职能部门和班主任为主体、全员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机制。修水县查津镇中心小学还联合社会热心人士组建成立了“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全方位关注、关照留守儿童的日常学习与生活。

(二)广泛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制度 作为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近些年来,江西省各地农村中小学校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在大规模调查摸底的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了内容详尽的学习与生活档案或成长袋,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以便于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管理和跟踪服务。留守儿童档案或成长袋的内容及记录方式大都统一规范,主要包括: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学习与在校表现、外出务工父母基本情况及其去向和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基本情况及其联系方式等。此外,每个留守儿童还有一份联系卡,用以实时记录教师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联系与沟通情况。 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的定期联系与沟通,是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综合全省各地的不同情况与做法,中小学校及其教师与留守儿童父母及临时监护人联系、沟通的主要方式及内容包括:留守儿童入学时发出《致家长的一封信》,详细阐明学校的教育管理措施及家长对孩子精神关爱的重要性;留守儿童入学后教师至少每月一次定期家访,与临时监护人沟通学生在校与在家的主要表现及其教育管理策略;一学期2~4次与留守儿童父母的电话或书信联系,报告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近况特别是孩子取得的成绩与进步,新余市的许多学校则通过网上家长学校与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父母进行互动交流;在家长返乡期间,及时召开留守儿童家长恳谈会,与家长面对面探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能够使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放心在外务工,也有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作为集中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有效形式,近年来,在国家的支持下,江西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到目前,全省共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416所,2007年将继续完成120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任务。 作为全省和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试点县,江西山区小县铜鼓从1998年起步,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到目前,全县共建成粗具规模的寄宿制中小学23所,农村小学住宿生达到38.5%,农村初中住宿生达80.3%。该县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主要特色在于,学校实行两张课程表,一张抓好基础教育课程安排;第二张是组织留守儿童大力开展课外特色与兴趣小组活动,挖掘“留守儿童”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走“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办学之路。从下午4点30到8点30,学生用一小时处理个人事务,在生活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生活自理;一小时开展课外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一小时看少儿电视节目;一小时做作业和温习功课。丰富多彩的寄宿生活不仅使留守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更增强了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使留守儿童安于学校生活、热爱学校生活。

(四)努力完善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制度 由于许多留守儿童存在监护管 6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理上的盲区、家庭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如家长的金钱补偿心理与行为)和社会环境的“雷区”,导致不少留守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差,行为习惯不良(如说谎、抽烟、喝酒等)和沉迷网络游戏、打架斗殴等违规、违纪现象多,少数学生已经开始凸现人格不健全(如孤僻、自卑、冲动易怒等)与道德危机(如偷盗等)。针对这一现象,江西各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中小学校,牢固树立以留守学生为本、教书与育人并重的办学指导思想,进一步完善校内管理制度,采取各种方式和措施,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方面在司法、公安等部门配合下,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集体性生存教育、安全教育与法制教育及其他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自尊、自立、自理与自强意识;另一方面则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留守学生的个别化帮扶与监管制度,如通过“两免一补”、春蕾计划、希望工程等困难学生扶助工程,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通过同学互助和教师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通过谈心、感化与集体的关心,帮助他们克服思想和行为上的偏差等等。健全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强化实施已取得明显成效,大部分学校留守儿童的违规违纪现象大幅下降,违法犯罪率为零。

(五)全面构建留守儿童情感呵护工程 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的现状,江西广大留守学生集中的农村中小学校,大力构建留守儿童情感呵护工程,尽可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补偿教育,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是广泛推行“代理家长”制度。主要在班主任、学校领导、课任教师及富有爱心的社会人士中征募,留守儿童代理家长要负责监管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情况。 二是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比较“代理家长”,与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职责相对单一,因而方式更灵活、范围更宽泛,可以师生之间结对帮扶,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结对帮扶;可以结成学习帮扶对子,也可以结成生活或情感帮扶对子等。 三是开通留守儿童亲情热线。江西的许多农村中小学校,近年来充分利用校园网,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为留守儿童架设亲情热线,定期(一般每人一周或两周一次)让远隔万水千山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面对面”地倾诉衷肠,以满足其情感生活的需要。这是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最期待的一件事。 四是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在高安市蓝坊初中等江西许多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中小学校,为了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他们从紧张的教学用房中拿出最好的办公室,从拮据的办学经费中挤出钱来,为留守学生购置大量的书刊和体育运动器材,甚至专门为留守学生举办小型运动会、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节假日与课外生活,帮助留守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婺源县等地,还有一些退休教师个人免费创办的“留守儿童之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家”在数年如一日地滋润着留守儿童饥渴的心田。 五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疏导与调适“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学习压力过大以及青春期等导致的各种心理障碍,江西的大多数留守儿童较集中的学校都通过配备心理辅导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热线等方式,积极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心理障碍干预,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加强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

根据初步的摸底调查,就全省范围来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江西而言,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留守儿童仍将呈现稳步、缓慢增长的趋势。因此,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民工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义务教育工作,仍将是全省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及初步分析提出若干政策建议,供政府决策部门参考。

(一)强化政府行为和政府统筹协调力度

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关系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广大农民工的切实利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工作和保障机制,形成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但是,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不少地方政府领导由于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及其深远的社会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对此项工作往往停留于一般性号召,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或职责不明或互相推诿,最终导致几乎所有的教育管理责任都落到了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身上,学校的职责被无限放大,致使许多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及其教师已经不堪重负。 切实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进一步强化政府行为和政府统筹协调的工作力度。为此提出如下具体建议: 1.以省人民政府的名义,面向全社会,全面推进“江西省留守儿童关爱工程”,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经费保障、舆论宣传等各 8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方面,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本保证。尤其是要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职责。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主要负责留守儿童的入学安排及校内教育教学工作,教育、培训留守儿童校外辅导员、家长及临时监护人;留守儿童的校外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应由基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 2.省教育厅应选择适当时间、适当地点(如于都县),尽快召开全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表彰一批在基层长期从事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3.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特别是应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帮助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本地就业务工,以有效减少农民工夫妻双双外出务工现象,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

(二)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实行寄宿制管理是有效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最重要形式。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经费的不足以及相关政策的连续性问题。一是从2004年开始实施的“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今年即将结束,这意味着中央对于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专项资助也将结束;二是过去农村以集资或承建方带资方式进行校舍建设的模式(应该说,容纳江西40余万留守儿童寄宿的农村中小学学生宿舍和食堂大部分都是这样建起来的),也因与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相关政策抵触而停止。那么,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唯一经费来源就剩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专项经费了。以江西为例,每年2.85亿元的专项维改经费(除了校建,更多的要用于校舍的正常维修),对于近百个县(市)数以千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来说,永远是僧多粥少。 从当前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后的现实情况看,对于集中了整个乡镇适龄少年儿童的乡镇初级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江西大多数乡镇中心小学都集中了全乡镇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均应按寄宿制学校的标准进行建设。为此建议: 1.国家教育部结合当前正在实施的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继续专项推进中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地方财政按比例进行配套。 2.尽快调整农村中小学师资配备标准,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实际运行情况,同时征求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寄宿制学校意见,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配备标准以小学50名学生1人,初中100名学生1人;或小学每班1人,初中2~3班1人为宜。同时按500名学生1人的标准配备或培训专职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 3.鉴于不少留守儿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童常年滞留学校(尤其是许多父母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即使寒暑假也不离校),由此导致水电费、学生食堂等学校运行成本增加,因此应该考虑适当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预算。

(三)规范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托管工作 当前,大量就读于非寄宿制学校(其中绝大部分为村小与教学点的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的留守儿童,其课外尤其是节假日期间的校外教育管理问题是一个亟待重视与规范的问题。由于居住分散,加上祖辈监护不力,为有利于其学业进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与身心健康成长,对这部分留守儿童,必须通过建立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等机构集中进行社会化教育管理。就读于寄宿制学校的中小学生节假日期间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因而有必要进行统筹考虑与统一安排。 1.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由乡镇政府批准设立并进行日常监督管理,业务上可委托当地乡镇中心小学代管。 2.乡镇政府或村委会举办的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视规模大小设专职管理人员1~2名,所需活动场所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解决,所需运转经费(必要的管理人员工资及设施设备添置费用)主要由乡镇政府负责筹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予以适当补助。经批准由公民个人举办的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作为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根据其规模也可予以适当补助。 3.留守儿童校外托管中心或“留守儿童之家”主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积极、形式多样的课外文体活动。活动主要由校外义务辅导员(主要由当地退休干部与退休老教师等组成)或当地的青年志愿者负责组织,中小学教师以巡视方式进行课业辅导。 4.所有留守儿童校外托管机构均不得组织或引诱学生参与任何不健康的活动,也不得进行任何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

(四)引导留守儿童县域范围内就近入学、有序流动 留守儿童大规模集聚县城,不仅导致县镇地区义务教育资源紧张、班额膨胀,更直接阻碍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从本质上说,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县城集聚也是一种择校行为,因此必须从政策上予以疏导。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统一规定,既无县城户籍、也非县城就业务工农民的随迁子女,今后原则上不得安排在县城中小学就读,促使留守儿童在县域范围内实现就近入学、有序流动。 与此同时,各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努力推进县域范围内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升农村中小学管理水平与教育质量,在经费投入及硬件设施建设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关键在于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 10

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

队伍,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含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此,必须从制度层面确保: 1.实现县域范围内中小学教师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 2.定期、优先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 3.严禁从农村中小学选调优秀教师进城任教; 4.条件成熟时逐步推行县域范围内中小学教师定期轮换制。

上一篇:民宗局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农村的生活作文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