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报告会方案

2022-08-17

方案是对一项活动具体部署的安排和计划,那么方案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才能写好一份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教师阅读报告会方案》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一篇:教师阅读报告会方案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阅读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识的技能……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因此,如何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成了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话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日益被广大老师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 1.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取得一个好成绩,语文老师已经习惯了教语文就仅仅教语文教材,一学期下来就让学生学了二三十篇课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这些课文嚼得烂、嚼得透。家长也认为,学习就是学习教材,与教材有关的书,不惜千金也要买,与教材无关的书,一本也不要。这样一来,学生的所得十分有限。

2.学生课外阅读缺少指导。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我们老师更多的只是布置,缺乏具体的指导,没有系统、科学、理性的思考(每个年级每个学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究竟适合读哪些好书,读书后如何进行信息反馈),又没有尝试有效、多元、丰富的阅读推广办法,真正能养成自觉阅读习惯的儿童是不多的。

3.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单元的,一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往往选编了五篇课文。其课程编排的特点是注意内容的整合和训练的循序渐进,每组课文之前,都设立了单元“导读”,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简要说明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以及学习重点,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整组教材有一个总体了解,这为开展群文阅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很多老师仍然一篇课文一篇课文教,逐字逐句地分析讲解,学生乏味,效率低下。

鉴于此,我们提出了《群文阅读教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希冀通过研究,为教师的群文阅读教学找到理论依据,为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提供一种新模式,真正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并从阅读中学会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基础。

二、概念的界定

1.群文:所谓“群”,就是相聚成伙的,聚集在一起的。“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

2.群文阅读:指在一节课里呈现多篇文章,多到

四、五篇甚至

七、八篇的阅读。

3.群文阅读教学:即在一节课里,教师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主法,以分享、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进行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的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4.单元教学的群文阅读课堂教学:以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主题单元课文为载体,结合单元主题,拟定学习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在一节课内针对一篇精讲课文自主探究出该单元课文的学习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阅读本单元其他三四篇课文和相关课外读物。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课外阅读40分钟达到20000字,能完成4篇文章的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能自主阅读。

2.找出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提出可让学生理解接受的阅读方法。 3.提高学生整合阅读知识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比较当前一些教学模式,并建构出“群文阅读”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对学生、教师和家长等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中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了解学生阅读水平。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访谈法

走出去,到实验比较成功的学校对实验班级进行实地听课、考察,通过与教师、家长的访谈及对学生阅读学习的访问,分析并提炼影响学生阅读力的因素。 4.实验法

结合学生语文学科教育实际状况尤其是阅读教学实际,在语文课堂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实验,考察对学生阅读力的影响。 5.经验总结法

课题组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整理、搜集优质的课例,注重经验的总结,将一些有价值的课堂实录、活动设计、教学案例等备案,开展横向、纵向的交流,也为后期集结成文集准备素材。 6.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教师研究过程中,把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从日常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开展协作式研究,解决问题,寻找规律,从而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

五、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课堂中的群文阅读

1.一课一得。课题组教师每节实验课结束,都要进行总结,至少发现一种有益的做法。

2.一课二文,随文阅读。

根据教学课文的主题思想选择同题材的两篇阅读材料,从课文教学中总结出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完成比较阅读。

3.自主阅读,填写“群文阅读读记录表”。

单元学习结束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用一节自习时间,自主阅读同步阅读教材上的几篇课文,并作好批注,填写“群文阅读记录表”。

“群文阅读记录表”是为了让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同时记录整理阅读之后的心得及想法。老师也可以通过“群文阅读记录表”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适时给予合理的阅读建议,更可以通过阅读记录的撰写,训练孩子的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针对不同的年级,老师可以有不同的要求。阅读记录表可以有“主要内容”、“精彩片段”、“读后感受”等这样几个方面。老师要把握的是,既不让阅读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又不让学生觉得是无关紧要的琐事。

(二)课外的专项活动

1.设立班级图书角,每周每班设立1节语文阅读赏析课。 2.利用校本活动及文体活动等时间,开放学校阅览室。

3.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鼓励家长每天“亲子阅读”半小时。 4.每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读书的收获与感受。 5.每个班级创编一份“读书乐”周报。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一年,主要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1.准备阶段(2015年5月—2015年9月)

(1)组建课题组,确定实验教师。

(2)进行实验前的调查研究工作,完成相关的调查研究报告。

(3)明确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目的、内容,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15年10月—2016年3月)

以七八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研究,及时反思和小结,根据实验的进展,对课题方案做必要的调整。

3.总结阶段(2016年3月—2016年4月)

(1)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对实验班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进行后期的调研测试、分析研究。

(3)整理课题组成员的课例、论文、经验总结等原始材料,编辑成册。

(4)邀请专家鉴定,进行课题成果交流。

(二)课题研究成员及分工

1、课题负责人:马永灿 (全面管理课题研究工作)

2、课题组成员:娄振兴、田小改、申文英、钮慧敏、芮书敏 (课题研究工作和课题研究活动有关材料工作)

第二篇:校长推荐教师阅读书目

敬爱的老师们:大家好!

校长荐书

阅读支撑着人的精神生命,决定着人的行走方式。教师是读书人,是教人读书的人,阅读更应成为一种我们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愿大家在读书中生长,在读书中寻找一份安逸和宁静,更愿大家读书幸福,精神充盈,生活甜美!

恭祝大家新春愉快!

推荐书目如下: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李泽厚 刘绪源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田野的回声--音乐人类学笔记》萧梅 著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做适合人的教育》(英)蔡尔兹 著 王荣亭 译 新世界出版社 《从容的香槟》程玮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世界儿童文学阅读与经典》彭懿 著 接力出版社 何杰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教师 《我的心理学观》林崇德 著 商务印书馆

《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 岳健一 主编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王蒙的红楼梦》王蒙 著 中华书局

《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 余斌 著 东方出版社 《小说课堂》 王安忆 著 商务印书馆 杨林柯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

《论自由》(又名《群己权界论》)(英)约翰·穆勒著 严复译 上海三联书店 《昨天的中国》袁伟时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旧制度与大革命》(法)托克维尔 著 冯唐 译 商务印书馆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 (美)帕克·帕尔默 著 吴国珍 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通往内心安宁之路》 (美)约书亚·罗斯·李普曼 著 任海龙译 中国长安出版社

《外国名人论中国文化》 何兆武 柳卸林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凌宗伟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教师

《民主主义与教育》 (美)约翰·杜威 著 王承绪 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被压迫者的教育学》 (巴西)保罗·弗莱雷(Paulo Freire)著 顾建新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什么是教育》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著 邹进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教育的哲学基础》 (美)奥兹门(Ozmon,H.A.),(美)克莱威尔(Craver,S.M.)著 石中英 邓敏娜 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 (巴西)保罗·弗雷勒 著 邹进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胡志远 河北保定师专涿州分校教师

《语文闲谈》周有光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活着的一万零一个理由》秦文君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阳刚男孩系列》曹文轩 钱万成 安武林主编 北京出版社

《阅读的力量》(美)斯蒂芬·克拉生 著 李玉梅 译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世界幽默儿童文学系列》 (苏联)尼·诺索夫 编 韦苇 译 海燕出版社 刘波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仁爱中学教师 读书社社长

《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 檀传宝 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主任,可以做得这么有滋味》郑英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育常识》 李政涛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好懂好用的教育心理学》 赵希斌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身为教师--一个特级教师的反思》 王木春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艾玛(原名:陈慧健) 独立双语教师 English Wang Gang Penguin Books. The Tale of Despereaus Kate Di Camillo Candlewick Press The Kazdin Method for Parenting the Defiant Child. Alan E. KazdinMariner Books 《外国著名学校的管理特色》 周成平 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外国优秀教师的教育特色》 周成平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李华 福州“1+1教师读书俱乐部”成员 福建师大附中教师 《巨流河》 齐邦媛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史蒂夫·乔布斯传》 (美)沃尔特·艾萨克森 著 中信出版社 《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周濂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哲学的慰藉》 (英)阿兰·德波顿 著 资中筠 译 译文出版社 《自由在高处》 熊培云著 新星出版社 姜广平 南京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语文教师 《农历》 郭文斌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文化的重建》 (美)余英时 著 中信出版社 《我在“最中国”的学校》 柳袁照 著 文汇出版社

《文化与价值--维特根斯坦随笔》 (芬兰)冯·赖特 海基·尼曼 编选 许志强 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本体论批判》 谢维营 等著 人民出版社 夏昆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都一中 语文教师 《民主的细节》 刘瑜 著 上海三联出版社

《克里希那穆提精选集》 (印)克里希那穆提 著 学林出版社 《民国教授》 藏东 编 中国妇女出版社

《哲学的慰藉》 (古罗马)波爱修斯 著 代国强 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重点所在》 (英)苏珊·桑塔格 著 陶洁 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李松宽 河南省范县颜村铺乡第二中学 教师 《蛙》 莫言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神聊》 莫言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红楼梦》 曹雪芹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E·多尔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于树泉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 特级教师 《四世同堂》 老舍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平凡的世界》 路遥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穆斯林的葬礼》 霍达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狼图腾》 姜戎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大儒王阳明》 周月亮 著 海南出版社 莫言的《生死疲劳》

第三篇:做智慧阅读的教师

自己再忙也要读书;

收入再少也要买书;

住处再挤也要藏书;

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专业阅读不是一种冷冰冰的索取利用,也不一味飘在云端不食人间烟火的浪漫,而是与真正值得热爱的人之间的全心以待,是一场真诚而深入的恋爱。

它需要以自己全部的生命热烈地投入,为之喜,为之泣,为之狂,为之怨,以一颗诚恳而谦卑的心去聆听对方,感受对方,去勇敢地经历痛苦、怀疑、冲突,当然也包括令人战栗的惊喜,直到从对方身上认出自己并融为一体。

——新教育的专业阅读观 “做智慧阅读的教师”提纲:

• 第一板块:如何选择书目? 第二板块:读书的时间哪里来? 第三板块:在什么状态下读书? 第四板块: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第六板块:如何看难懂的书(或文章)? 第五板块:看具体一本书时一般的顺序是什么? 第七板块:用什么速度读书? 第八板块:如何看专业杂志? 第九板块:如何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第十板块:如何将阅读与实践结合起来?

第一板块:如何选择书目?

一、分类

第一类,专业书。

第二类,经典。

第三类,期刊。

第四类,电子书。

第五类,普教类书。

第六类,其他杂书。

二、原则

1 .专业必须

2 .兴趣指向

3 .既广又高

4 .厚今薄古

5 .为我所用

第二板块:读书的时间哪里来?

• 排挤我的计划.jpg

• 顾炎武自督读书

第三板块:在什么状态下读书?

一、众家之法

古人:“投悬梁,锥刺骨”

内蒙古大学教授张阿泉:我一直觉得,读书应该是在一盏台灯下,静静地阅读,把孤独和忧伤打发掉的一种境界。

清代著名藏书家顾千里裸体读经

欧阳修:马上、厕上、枕上

二、个人认为,要真正进入读书的状态

• 第一,静心

• 第二,愉快

• *家里的读书氛围我的方寸之地.jpg

• *理想中的幼儿园图书室理想中的阅览.doc

第四板块: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你自己?

1.在书上做笔记

(1) 画底线——在自己认为的重点,或重要又有力量的句子下画线或圈出重要的字、词、句。

(2) 在画底线处的栏外再加画一道线——把你已经画线的部分再强调一遍,或者是某一大段很重要,但要画底线太长了,便在这一整旁边加上一个记号。

(3) 在空白处画星号或其他符号——要慎用,只用来强调书中十来个最重要的声明或段落即可。你可能想要将做过这样记号的地方每页折一个角,或是夹一张书签,这样你随时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打开你做记号的地方,就能唤醒你的记忆。

(4) 在空白处编号——作者的某个论点发展出一连串的重要陈述时,可以做

顺序编号。

(5) 在空白处记下其他的页码——强调作者在书中其他部分也有过同样的论点,或相关的要点,或是与此处观点不同的地方。这样做能让散布全书的想法统一集中起来。方便归纳某一观点。

(6)在书的空白处做笔记。想到的灵感写下来。

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一点想法也没有,那就可以说你没有 读书。

2.摘抄

(1)边看边抄

(2)看完后抄

* 摘抄的注意点

每本书的开始一定要记上书的全名,出板社的全名,出板和印刷的次数及时间。原著要一定要写清页码,这样才能真正地用上。尽量记全,特别是一些重要的、精读的书。

3.与作者对话

通过阅读,领悟了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站在他的角度思考,从而从另外一个角度与他真正精神上的交谈。比如,给自己心怡的词语、段落,甚至是整篇文章等写上一段赞美、认可的话或写上一些不能认同或者写上自己的见解。 第五板块:看具体一本书时的一般顺序是什么?

首先:略读(粗读)

第一步,读序《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之序.JPG。序二.JPG序三.JPG序

四.JPG

第二步,研究目录。目录一.JPG目录二.JPG目录三.JPG 目录四.JPG 第三步,索引:

第四步,作者、出板者介绍。《今天怎样做教科研》作者.JPG

第五步,浏览全书。

其次,精读

1.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

2.书的细节部分,即作者的想法或论点是什么?

3.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还只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

第六板块:如何看难懂的书(或文章)?

第一,心理上的准备

第二,知识上的准备

第三,读懂每一句话(啃)

*介绍一种策略: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全并在一起,像了“指针”

一样。然后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自己眼睛感觉的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当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就很难打瞌睡或做白日梦了,也不会胡思乱想了。

第七板块用什么速度读书?

“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咀嚼与消化的。”

——培根

*“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法国学者巴斯卡

介绍伟人的读书风格

*毛泽东毕生珍惜时间,博览群书。

*鲁迅的读书法:

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

四是活读五是参读

*苏东坡“八面受敌”

*爱因斯坦读书三法 :一总、二分、三合

*富兰克林一页一页 地翻

*拿破仑每分钟能看2000个单词

*巴尔扎克半小时能读完一本小说

*前美国总统约翰逊每分钟可看1200个字 个人认为:不同的人用适当的速度阅读不同的书。

第八板块:如何看专业杂志?

1.先看第一页

2.读目录,大致挑出对你口味的文章来读。

3.分析杂志

• 分析杂志的栏目设臵

• 《教育导刊》目录.JPG《学前教育》目录.JPG

• 《幼儿教育》目录.JPG《早期教育》目录.JPG

• 《幼教博览》目录一.JPG《幼教博览》目录二.JPG

• 分析各个栏目的板式

• 《学前教育》活动设计.JPG《早教》活动设计.JPG• 分析板面的长短

• 《教育导刊》文章要求.JPG《幼教博览》投稿要求.doc • 了解常用资讯

• 分析风格

第九板块:怎样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张载(宋儒):“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结合的三种情况:

1 .顺其路而思之

2.反其道而行之

3.站其肩而超之

第十板块:如何将书籍指导实践?

1.读前思,有针对性地读

2.读时悟,边阅读边思考

3.读后用,用理论指导实践

推荐书目

• 《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窦桂梅• 《今天我们怎样做教育》卢志文•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

• 《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美]

• 《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

•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英]

• 《在教学中成长》应彩云

• 《孩子是天我是云》应彩云

• 《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

第四篇:语文阅读练习教师版

一、阅读《最后一课》选段,回答24——27题。(10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1.听到了钟声、号声,韩麦尔先生为什么会“脸色惨白”?(3分) 因为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士兵的号声则预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韩麦尔先生为此感到悲痛,所以脸色惨白。

2.为什么“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3分) 因为“我”感到他不仅是一位法语教师,而更是一位令人敬佩的爱国志士。我被他的爱国之情深深震撼了。

3.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话也不说”。试分析韩麦尔先生此时复杂的内心情感。(2分)

既有国土被占领的痛苦之情,也包含着法兰西必胜的信心。

4.这几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集中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2分) 动作、语言、神情。体现出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二、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回答问题。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1.文中“爸爸的花儿落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①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败落,②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人世。

2.“快回家去!快回家去!”两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①表现了“我”急切回家报告拿到小学毕业文凭时喜悦的心情, ②也表现了“我”似乎预感到父亲情况不好、想早点回去的担忧。

3.“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的原因是什么?①因为爸爸平时对“我”的教导,②使“我”在知道爸爸病故时,感到自己作为姐姐应担负起的家庭重担。

4.“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作者写到这里心情怎样?“我”急于回家见爸爸,把自己这一天的情况和收获告诉他。

5.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这段景物描写,回应前文爸爸种花、爱花的句子,以花喻人,将即将丧父的悲痛推到极点。

6.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 这是为爸爸的病故给我心中造成的悲痛作感情的铺垫和渲染,写到弟妹的玩耍是暗示年纪最大的“我”从此将担负起家庭“大人”的重担。

7.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我”已经从老高所说的噩耗中清醒过来,显得“从来没有过这样镇静,这样的安静”;“我”已经意识到在爸爸离世之后,自己要担负起家庭的一大部分责任,知道“这里就数我最大了”。

三、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段,完成15—17小题。(共9分)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第③段“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

“情况迥乎不同,一反既往”?(3分)(1)“这”指的是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2)因为作为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是宣传革命(说),然后用行动争取民主(做),

(3)与做学问时先埋头苦干,然后再“说”不一样。

2.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主要做了哪几件事情?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3.“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这句话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肖像描写。(2)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四、课外阅读:(14分)木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cuán)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

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扬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着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沓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地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的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贴着红灯,贴着酒绿,贴着作为一座现代大城市所应该具有的特征,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馆。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zhàn),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进一看,竟然是一队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

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

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也一身白雪,手中也擎着一支燃烧的红烛。 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考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4分)

①缄()默②擎() ③人头(cuán)动④蓓蕾初(zhàn)..

2.结合语境,将文章中画线处空缺的话写在下面.(1分)请原谅,能换一组曲目吗?

3.文章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1分) 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4.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渲染庄严肃穆气氛;烘托朱丹、孩子们对死难同胞的沉痛悼念之情。

5. 文章画曲线的语句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1分) 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6.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2分) 朱丹是一个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又具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7.假如你是“孩子方阵”中的一员,在当时情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3分)

第五篇:教师群文阅读心得体会

高新区皇台小学 赵瑞娜

2016年5月25日,在高新区皇台小学开展了群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活动。通过学习与研讨,大家对群文阅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更使我受益匪浅。

一、走近群文——打开全新阅读视野

这两年,群文阅读这个概念在我们身边悄悄出现,我们学校语文教研活动也开展了群文阅读课堂模式的初步探索,但事实上,我们对群文阅读还不够真正了解,这次学习,让我近距离走近了群文阅读。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在多个文本、同一个议题或几个议题教学的方向引导下,倡导学生阅读,并在阅读中推理出自己的观点,进而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是一种全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它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可以把语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思想和专业能力。

二、走进群文——探索有效课堂模式

研讨观摩活动中,徐伟歌老师执教的《语言的对称美》,任斗资老师执教的《文章中的反复》,在两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围绕教师的问题细细地、静静地品读。孩子们在忙碌着看书、思考、陈述、倾听;流畅的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并倾听他们的意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阅读与儿童阅读的合作与对话,形成了师生学习合作共同体。孩子在课堂中的思考力和阅读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所给出的答案也往往让人耳目一新。

群文阅读理念的提出,让我们看到了儿童阅读的希望之光,用这样一种全新的思想来打造阅读课堂,将是一件特别美妙的事情。群文阅读的课堂教学将如何实施呢?要想很好地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就必须弄清"群文阅读"与"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教学"的区别,"群文阅读"、"主题阅读"、"单元整组教学"三者有诸多表象相似之处,如:三者都是突破单篇文章的阅读,都关注阅读主题的把握和处理等,都是以"群"的形式出现。但深究之,不难发现,三者源自不尽一致的教学理念。"主题阅读"的文本组合,往往建立在一个十分清晰的阅读主题之上。而"主题",只是群文阅读的一种结构——在"群文阅读"的语境中,阅读文本以一定的逻辑关联组合在一起,这种逻辑关联可以外现为一定的"主题",也可以内隐为一个多元的"议题".主题的"退隐",可以让学生以儿童的视角,在比较、分析、判断中去提升阅读能力,相对"主题阅读","群文阅读"更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单元整组"呈现的文本均出自"教材",只是把教材中的课文"整组"了。而群文阅读的文本来源却跳出了教材的束缚,它既可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补充,也可完全出于教学者的精心选择。

群文阅读的出现,赋予了我们普通一线教师"编者"的身份,让我们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责任,教师研究群文阅读,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以自己对语文的认识与理解,组合起一定数量的群文,实践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语文课堂。

三、展望群文——行进中的思考

中小学阶段的阅读对于人的阅读能力的形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而阅读与一个人的精神发育紧密相关,没有阅读就不会有个体心灵的成长,就不会有人精神的发育。不管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阅读,我们老师都应该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引导学生学会阅读,不止阅读文章,更是阅读生活。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感受更多人的生命。比如,学生读《秋天的怀念》,可以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体验,读《装在信封里的小太阳》,学会怎么面对别人的错误,他们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当他们面对生活时可以运用阅读时所学到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由我们老师、家长来决定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甚至代替孩子作出选择,哪怕他们的选择不够完美,可能他会走一段弯路,但他收获了快乐,谁能说弯路上就没有让人期许的风景呢?一直欣赏台湾林文宝教授对阅读的独到诠释:阅读的本质是一种互动,一种休闲和游戏,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探索与尝试,更是一种终生的本能行为或阅读习惯。细细研磨林教授这段感言,我们不难得出,儿童的阅读,其关键在于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方法的娴熟,阅读时间的把握,要靠"大人"来引领。我们老师在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就要组织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释放自己的阅读积累,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感受到课外阅读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从而形成和谐、合作的课外阅读氛围。

群文阅读是阅读教学的补充,不是阅读教学的颠覆,坚持阅读,我们一直在路上。只要对孩子有益,我们就乐此不疲。让我们的教学闪耀创意的星光,阅读会使学生的心灵丰富多彩,姹紫嫣红,我相信,坚持阅读,会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春色满园!

上一篇:教师有偿家教承诺书下一篇:教师信息化培训总结

本站热搜